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

时间:2023-08-14 17:2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师 专业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面很广,内容很多多。因此,我们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分析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确定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有阶段性、有选择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一、 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系统化专业化

    1、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

    2、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3、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采纳,高中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从一些杰出历史学家,如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剪伯赞、郭沫若等大量的传世

    着作中,选择一些精彩篇章来学习,这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

    二、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

    1、增强课标意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

    2、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教师不应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也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

    3、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4、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必须从片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三、提高专业能力

    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南,借助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案进行反思。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最好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

    2、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实录,即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对这些内容进行记录与统计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或提供给其他参与教师进行分析和反思。

    3、提高课程能力

    高中历史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会、历史遗存、互联网等七种课程资源,其内容也大大拓展。同时历史课程资源又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也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高中教学;历史;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38-01

生活化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挖掘和利用生活学科知识,并且挖掘学科中体现的生活内涵,从而完成教学目标。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相对繁杂,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点记忆的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在新课标改革下,历史教学课堂中应该体现出时代性,并且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增加学生生活内容,为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结合教学环节和社会生活化,挖掘历史中的生活内涵,充分利用生活中体现的学科理论知识,从而完善历史教学体系生活化。由于历史与现实存在很大差异性和距离性,学生很难融入教学环境中,因此需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整改。

为了实现历史生活化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可以通过体现历史知识和自身探究,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探究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引导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对历史不再厌烦。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手段和能力。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的教学措施

1、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对于小部分学生来说,历史是未来想要从事和研究的工作内容,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则不如此,而是历史知识是教学内容之一。由于历史知识的教学需要生活化和普及化,因此,对历史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能走狭隘的教学道路和“速度式”的教学态度。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知识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在生活中利用历史知识,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做人道理。

2、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利用与发掘历史知识理论,从教学内容中学会生活、学会生活经验,要想将生活和历史课程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将生活题材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尤其是建立在实际生活基础上的历史课程,更需要体现出新课标改革的新理念。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不能局限于书本,需要结合现实生活,将教材中的知识作为蓝本,从而结合生活和教材,作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新内容,在不改变历史本质条件下进行创造性的讲解和改编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在生活中感受到历史重要影响力,例如:讲到孔子时,可以用比喻的手法将孔子说成是“民办教学鼻祖”,不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3、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在新课标下的对于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目标,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体现生活化,教学形式也要体现生活化。例如:在历史教学中结合红色旅游,可以让学生主动当导游,介绍学生自己认为合理的旅游路线,轻松愉快的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4、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在教育中逐渐应用影视资料和历史讲坛等课程资源。历史教材中的近代史、古代史、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在影视资料中均有体现,可以活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目前,高中学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式已经开始普及,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历史影视资料,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历史教学。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碑,可以增加教学效果,加深对历史了解。

5、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教师在对历史课程进行讲解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时代感。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建立在生基础上。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亮点,特别是教学语言,如果在历史课堂上使用生活化和大众化教学语言,对此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慢慢使学生接受历史知识。例如:在七国之乱讲解中,有一段可以说成“这位好像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其实是郭冲先生……”,学生会觉得课堂气氛很轻松,逐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不是那么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生活化,生动的表述方法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对于课堂环境的调节至关重要,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博大精深。

总之,高中历史在教育体制中是重点教学科目,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性,并且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增加生活化的元素,并且根据实际生活联系历史知识。让学生从根本上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影响力,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在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在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彦芳.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3(6-15).

第3篇

2010年秋季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全面实施。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与初中采取的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截然不同,专题史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给师生的教与学都带来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学生没有扎实而充分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知识背景前提下,如果教学衔接不好,课标目标处理欠妥的话,学生很难建立起清晰的历史知识系统,三维目标更难达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就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在以下方面有所收获。

仔细研读初高中历史(课程课标》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学、考试评价与教材编写的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和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部分都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有诸多的一致性,而这些一致性恰恰就是打开教学衔接的切口。紧扣一致性的内容或主题,顺着切口探究思考:初中通史中这部分内容讲什么,为什么讲?高中专题史中扩充了什么?扩充到什么程度合适?这样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入手,由点到线,由浅入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解决了专题史教材中历史知识和认识颠倒混淆的问题。尤其是新修订的《全是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学习主题”呈现方式修改为“点——线结合”,基本上解决了时序性和线索性不强,不能体现历史学科基本特征,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等问题,为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创造重要条件,更值得研究。

精心设计高一历史起始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开端。起始课是师生见面课,核心是老师了解学生学情,学生了解历史课情。起始课从独特新颖的导入开始,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随后趁热打铁,了解学生学学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其它”四个维度设计课堂问卷,实现激发兴趣,了解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现状和学习潜力、摸清学生历史学习需要等目标,使起始课成为研究学生需要的起点,成为科学、切实、有效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也是起始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多元化、多视角的材料,通过材料导学,问题导引,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历史知识?高中阶段将要学到哪些历史知识?怎样学好历史?缩短师生教与学的适应期,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备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障。《课程标准》将教师列为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而教学内容是实现课标的信息资源,教学方式是实现课标的操作路径。集体备课就是优化教学资源,探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衔接的过程。教师备课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以课程标

准作为教学设计的底线,以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和民族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上线,二次开发教材,灵活增减和整合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实现教学目标与资源的衔接,预设本单元和章、节的知识重点、结构难点和思维结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合本单元和章、节知识,适合任教班级的教学流程,提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学方式与学生学情的衔接。

切实编制导学案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关键。专题史弱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前后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传承和铺垫。专题史也拉大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差距,学优生历史基础知识扎实+对高中历史新的编排方式新颖、好奇,学习兴趣浓厚,学困生会手忙脚乱甚至无法下手,课题组针对这种情况编制符合本校学生历史学情的导学案。内容包括“课标要求”、“知识链接”、“知识卡片”、“预习梳理”、“达标检测”和“拓展提升”等模块。亮点之一在于关注了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课标要求”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知识链接”引导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复习初中所学历史知识,较好地完成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预习梳理”首先对课本中的重要资料及内容形成初步认识,同时引,导学生从趣味性知识入手,大量从课外补充相关知识,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迎刃而解。在“达标检测”较好地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亮点之二在于“拓展提升”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并有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更适合学优生。、

从学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推进新课程目标的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难点 教学思想 教学实践

高中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接受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努力学好每一门课程对其未来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历史是高中文科类的主要科目,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学好历史是高中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内容。从现有教学情况看,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着多个教学难点,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则会影响到学生个人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考成绩水平有效提升。因此,教师需深入总结历史教学的难点,从教学思考中获得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难点

历史是高中文化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说,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但是,由于课程分配等诸多因素,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

1、观念问题。根据现有的高考教学体制改革结果,历史在高考科目中所占分数比例较低,部分地区仅把历史课程作为学业综合素质考评内容。由于历史课程地位相对较低,本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受到师生的重视,思想观念落差造成了教学活动的滞后性。比如,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不高,阻碍了其参与历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对历史课堂总体效率有决定性作用,教师所用方法与学生个人学习情况不统一,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堂工作的难度,也影响到了高中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里依旧坚持传统方法,通过讲述教材知识、描述历史内容等方式引导学习,并没有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显然不利于历史教学质量优化。

二、从教学思想优化历史教学模式

不可否认,历史在高考总成绩中占有的分数比例较少,但其对高中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作用依旧明显。全面学习历史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等诸多内容,提升了个人的文化知识涵养。教师作为课题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根据新课标准则要求提出教学改革方案,首先从教学思想方面优化个人对历史课程的见解。

1、摆脱传统。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教育需求,摆脱传统思想观念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不受传统学科体系对历史教学的束缚,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明确主体。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参与历史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现代历史教学思想的深刻内容。教师要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改革意识。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从思想上认可教学创新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课程观念,这是历史教学改革之根本,也是思想观念优化的转折点。

三、从教学实践完善课堂教学体系

历史课程设计应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根据高中历史教学难点,高中学校要对历史教学工作制定相对应的考核体系,借助考核指标监督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笔者认为,依据教学实践平台,完善历史课堂教学体系对策:

1、规划课程。对历史课程教学实施规划,编制符合高中生学习现状的教学方案。比如,严格按照教育部计划安排历史教学,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规划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利用规划决策才能提升历史教学的科学性,符合教育部门提出的课程教学要求。

2、联合教学。高中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联系性,借助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联合教学科优化历史课程的学习模式。教师需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协调关系。按照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历史课程教学还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平台,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实现双方面的自我提升。

4、课程评价。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正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

四、结论

深入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难点,让教师认清当前教学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针对早期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教师要从教学思想、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历史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文化知识学习课堂。不仅要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更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是保障历史教学效率的关键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利青.对历史教材的适当补充和合理精简[J].新课程(教研版).2008(10)

[2]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09)

[3]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06)

第5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专题史 教学衔接 学习态度 教学效率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在我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中历史不再像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内容,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新教材的改革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成为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初高中历史教学本身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进入高中历史学习以前,已经在初中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假如高中历史教师能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那不仅能省却高中历史教师很多“重复劳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甚至激发更多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但初高中教材的深度、广度不同,编排的体例、方法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不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如何使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不着痕迹地过渡,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上,还存在着哪些值得注重的问题,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

从新课标设计的教科书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提高。高中新教材采用“模块十专题”编排方式,这种以专题为主的形式,会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况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此外,与老的教学大纲相比,初中阶段的新课标已经将教学难度大大降低,高中阶段的新课标不再要求学两门通史,相比之下,高中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比过去降低反而是提高了,因而,在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形成比较高的门槛。这除了最初阶段造成困难外,更重要的是面对中外混编、时序颠倒的教科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体系的欠缺和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性。这种变化,来自几个非常现实的考虑。第一,新课程对初中世界历史课程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第二,高中模块结构中的中外合编专题体例,各模块中基本上是中国、外国专题各占一半,由于它们之间基本上没有时序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及可比性,对世界通史的基本了解就愈显重要;第三,课程改革前历史课程的两段式设计,由于初中世界历史基础相对完整,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相对集中,还是选修课,因此那时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未能清楚地显现。第四,现在高中三个必修模块中涉及从世界古代到当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都将成为高考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世界历史的地位,对高中世界历史教学的要求就变得更高。

二、学生对待历史课程的态度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通常被称为“副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而在我们省中考又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有些学校的历史课经常被语、数、外这样的“主科”所挤占。由于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不到位,因此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欠缺,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历史是‘副科’”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因此,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了,甚至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高二分科以后就放弃历史的预备。抱着这种想法,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的历史学习,假如教师不加正确引导,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历史教师不想看到的。

三、关于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首先,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是生活的镜子”。唐太宗就有这样的千年古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所学习的历史,本身就属于人文科学,这个学科是最贴近人的精神世界的。它不仅包括了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还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挖掘教材的细微处,让学生从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与教育,从而熟悉:历史并不是死的过时的东西,它与生活、学习、以后的工作,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有用的精神营养,让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在他们今后的成才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历史教学对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大作用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通用型人才。这不是说你某一门功课学得好就是合格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型的人才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丧失在社会中的较强竞争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就要求你有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真正使学生认识了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就会逐渐成为他自己的需要和爱好,从而较好地改变学生在初高中课程衔接过程中对待历史的轻视态度。

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我认为,首先可以从历史教师的个人魅力入手,先让学生喜欢你,然后喜爱你的历史课。我始终相信: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最后才会喜欢你所教授的这门科目。因此,高中教师要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最后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可以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使课堂活跃起来。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有感而发,熟悉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历史的爱好,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伴以适当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学,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他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教学效果更佳。

总之,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课程改革,改革就是创新,尝试是创新的前提,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尝试开始的,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的教学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尝试的过程本身就让我们受益匪浅,只要我们不断尝试,坚持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参.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问题 对策

引言

很多人都说历史像一面镜子指导着我们,从古到今很多有远见的人都很注重对历史的教育。培根曾经说过,“学历史可能够使人明智 ”,主席也不止一次的强调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国情教育[1]。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门学科一直不受重视,很多学校都把历史学科看做是一门小学科,不少学校的历史课也总是被放在下午,三节的历史课时津贴费与两节语文课相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与当前的课标体系不相适应,历史教材改革的滞后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1、高中历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1教师对当前新课改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实施者,所以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历史课的教学效果。目前的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可是大多数的教师是教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却不是唯一的资源,所以广大教师应该要立足教材,同时要超越教材本身,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2]。对于这样的认识不到位,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历史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书匠,一切教学都不离课本,仅仅把课本的内容就算完事。另外,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而言,教学设备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法呆板,缺少新鲜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性,问题情境教学不能有效开展

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讲的口干舌燥,精疲力尽,学生却在台下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现象,学生对于老师而言像是换上了“沉默症”。这些都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缺乏思考,缺乏问题。在课堂上很多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很少参与,而且这些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易。在课堂上学生虽然没有提出问题,但这并不是他们没有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下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好奇心就会渐渐消失,从而产生厌烦心理。

1.3完全忽视传统教学的优势,对多媒体教学方式太过依赖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切实有效途径,也是这个时展的要求。可是有些教师在运用这些较先进的教学设备时,并没从实际需求出发,在教学手段上对现代化与“装饰效应”进行盲目追求的,这种盲目的使用会造成一些负面的问题,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在课堂中教师转换成了一种机械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2、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对策

2.1大胆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对于目前教师的认识上来说,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最主要任务。如果仅仅靠一本教材、一味地认为是为了考试而学历史,这都违背了新课标改革的要求。现在需要培养的是学生自己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联系历史,分析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的角色,而是教师要更多的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情景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努力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大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能力

历史学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这门学科中的知识包罗万象,它有广泛性与综合性的功能特点。它不仅会涉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有包括到人类生活领域中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它的这种特点给高中教师开展情景教学提供了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性的诱导,以让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把握住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他们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地学习的良好习惯[3]。

2.3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应该是相得益彰的。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式,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更不可能取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可否认现代教学技术给教育带来新鲜血液,但是得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多媒体的配合与辅助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广大的教育者与青少年学生能够齐心协力,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逐渐完善教学,实现历史教育国民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亚玲.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8(l0)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9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中,史料教学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史料教学的价值并未真正凸显出来,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即使应用史料教学,也仅仅是为学生补充读本,没有实现史料的拓展。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历史中应该如何有效应用史料教学呢?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

历史教学的历史感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史料教学则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我们知道,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更是我们发现和解释历史的依据。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呈现出丰富、直观、形象的史料时,会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气息。以此便增加了历史课堂浓郁的历史氛围,使得历史课堂丰富而充实,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历史教学的历史感。

(二)有助于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方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教师更多地偏向于理论讲述,而学生则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记住历史结论与典故。这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事件。但与之相反,史料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方法,使学生自觉进行历史学习的交流与探究,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有助于高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积累历史经验,培养爱国精神,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及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将来进入社会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些历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学任务已足够重视学生在认知、能力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历史史料教学,能将学生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的史料教学策略

(一)合理选择史料

古今中外的史料浩如烟海,如何对众多史料进行科学选取,是史料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和理解教材,同时还要明确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综合设立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史料。一般来说选择史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真实性。史料是课堂知识的佐证,真实的史料能给学生构建真实的历史场景,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快速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原始史料,对二手史料要充分论证和研究。

其次,典型性。史料要符合当堂教材的知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在构建历史表象中,增强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

再次,多样性。史料的多样性,有助于丰富课堂,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增强学生兴趣,教师课堂采用文字以外的图片、表格、影响、实物等史料,提高课堂效果。

最后,思想性。教师选择史料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史料中注入教师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科学有效地设置问题

在史料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问题的设置不应该出现科学性错误,同时,问题难易也应该适中,如果问题难度较大,就需要为学生提供铺垫,让学生可以实现逐步提高。

2.启发性原则。史料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启发性,需要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过程中。

3.开放性原则。问题的设置需要具有开放性,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元化解读,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三点教学目标其一“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规定了知识的范畴包括具体历史与抽象历史,而能力范畴则包括了认知历史的能力与掌握历史学习技巧的能力。此教学目标要求现代史料教学务必改变过去仅仅重视历史结论的教学方法,更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史料的运用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完成课堂任务全面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新教学目标之二便是“过程与方法”。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往往追求的是学生学会什么而不是会学什么重视学生学习的成果胫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所以在新课标中重点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方式方法赴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38-01

高中生的学习目标是顺利通过高考,因此,每门课程在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课程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历史的灿烂文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今,新课标的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从知识到实践、从素质到能力进行全方面的提升,并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更新历史教学观念

1.提高历史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历史只是一门副科,不如语文、数学等主科的地位高,因此往往不重视历史课,认为学历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种错误的认识原因来自于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学校和教师为学生灌输的思想,很多学校向来对语文、数学、英语考试非常重视,甚至占用历史课的时间来复习主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历史科目是无关紧要的,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要进行历史教学改革,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观念,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2.更新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主要目标

高中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顺利通过高考,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把提升学生成绩当做教学目标,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在教学改革时还应更新教学指导思想,遵照“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放在首位,并致力于将知识掌握、理论修养、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1.改变以知识要素为主的教学结构

在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地点等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因此,历史教学内容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应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结构。首先在课堂中,教师应在每讲授一个新知识点前,让学生明确章节与标题间的关系,并在脑海中明白历史发展的结构,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熟练掌握,提高记忆效率。

2.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调整教材内容

由于各地、各校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一本教材,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很多历史教材的内容很久没有更新过,与现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应将教学内容与时展相结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调整教材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素质和文化水平,在高考时,不只是考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方式,因此,调整教材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采用情景教学法

在高中历史课中,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历史科目中有大量的知识内容是需要背诵的,而大多数历史内容繁琐分散,缺乏规律性,因此很难熟练掌握。根据这一问题,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找到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的背诵方法。例如,可以根据历史内容采用模拟情景的方法来教学,将学生假设成某一历史人物角色,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场景演练,从中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率的背诵历史内容。

2.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将课本知识进行主要讲解,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有的教师甚至不关心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只是机械性的将知识讲解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并且要主动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做到对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还要保持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到重要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会独立思考或积极向教师提问。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四、结语

如今,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根据新一轮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历史科目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学习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更新历史教学观念,明确历史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学习意义;其次,适时调整历史教材内容与教学结构,提高学生记忆效率;最后,改进历史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情景教学法,改善课堂教学气氛等。只有认真探索符合历史教学的最佳方法,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于根记.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2] 黄秀玲. 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性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 .

[3] 钟动德. 怎样唱好高中历史教学这出戏——谈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与思考[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4) .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价值观 教学理念

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以下三个奋斗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运用;2、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统一;3、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以上三个目标呢?本文作者在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重视学生人文修养

人文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它是以人为中心来对待世界万物的,着重是以关注人,尊重人和人性为目标。而新的课程标准曾明确提出的观点是: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指出了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中学习的惟一目标和终极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

由此可见,新课标是通过人文主义来看待历史教育的。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人类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是一门很有“人”气的学科。因为许多原因,使得这门学科“人”气不够旺,体现在传统教材不关注人,教师不激发人,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让学生有主导地位。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价值没有完全得到体现,仍然停留在以学科为主上。历史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历史知识的特点,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从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新形势下,人文主义精神在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学中绝对不能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冷落,恰恰相反,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新课标下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进而了解和关注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要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重要责任。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和机会,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利题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净化心灵,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增强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相处,特别是要跟与自己具有不同观点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正确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人物进行具体分析,特别要了解和关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历史人物的言行大举止中获取历史智慧和宝贵的人生经验,从而培养正确坚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塑造并完善人格上的健全。

三、让历史融入现实并走近学生生活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要为现实服务的。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周而复始,循环不断。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而现实与历史和未来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但是,在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分不清学习历史对他们现在和未来有何作用和好处,学习历史的动力不足,显然就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把教科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我们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内容,以古喻今,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现实教育。

四、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并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 课程体系 变化分析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教育界同样如此。教育要跟现代化建设相合拍,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着想,因此,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必然的。新课程标准自从落实以来,教育的不同层面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教育再现了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史实,还使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深层问题,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发生的种种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从灌输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

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出现了多元化。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目的是在应试中获得高分,而没有将历史学科深刻的人文性和情感价值观发掘出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的感触也比较僵硬。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这三个要素突出出来,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和深刻挖掘,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历史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轻对老师的依赖程度。

第二个变化是,高中历史新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目标的概括十分具体,包括总目标、模块目标等,学生从这些目标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可以认识到具体的要求。比如高中历史“程朱理学”一节课中,要掌握程朱二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观点的提出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观点的文化本质是什么等等。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中都有详细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单纯背诵书本知识。

二、课程体系专题性突出

以往的历史教材编排中,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和从中国到世界的层次来编写历史教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著都按照这个原则,这样编排有一个弊端,就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复的,会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就是改变了直线式的历史内容的编排,而转为专题性的历史知识编排。比如,必修一设置为政治制度的学习,涵盖了我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国外的重点政治制度;必修二则设置为经济史专题,将我国不同时代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汇总。这种专题性的编排,有助于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而且与初中时代学习的历史没有重复,就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利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每一册都设置了不同的版块,这些版块也是一个小专题的汇总,不同版块之间既有独特性,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能够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兼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中历史课程分别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以前就存在,不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新发明,但是新课标落实阶段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和选修课,与之前的必修和选修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尤其体现在课程的结构方面。以往的历史选修课,就是直接将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划归到选修行列内,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选修课的设置是将必修课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细化,进行扩充,目的是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更多追求,开拓学生们的知识面,学历史的目的不只是应试,还在于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例如,选修教材中有一个“重大历史改革事件回顾”的专题,实际上是从必修一中的政治制度这个专题中延伸出来的,它讲述得更加详细和具体,能够结合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共同思考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历史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以上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论述了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一致的历史教材编排出现改观,不再是线性历史,而是专题性历史研究,不同的专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体系,进行归纳和比较;第三,高中历史设置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较之以前,更加合理和完善,选修课不是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而是对某一专题的细致研究,能够扩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参考文献】

[1]吴卫东,骆伯巍. 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7(05).

[2]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2007(05) .

第12篇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历史课堂的功效也从教授知识向培养合格公民过渡,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授课标准和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该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呢?对此,我谈谈看法。

第一,要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也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质。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为己任,通过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学科。

第二,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注意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适合当代高中生学习。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精选或浓缩教学内容,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如,新课标下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可以选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人。这些人物和事例都比较典型,内容也比较清晰,适合高中学生的口味和接受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但这必须寓含于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外加的标签。

第三,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拓展性。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时就从雅典的梭伦改革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再比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讲述《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时就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世界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现象、人物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这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这就很好地构建了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

第四,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我们首先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营造浓厚的研讨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学会了与人合作,营造了互为补充、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和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五,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为学生建构独立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让学生学会用人文的眼光看待世事万物,这样他们就具备了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扬。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构建高中历史课堂教育的人文化,培育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