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地理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猛,信息变化万千,教材内容只有关注时代特征,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才能拓展教材内容的范围,才能构建开放的教材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发敞思维能力,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素材,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如何在地理索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开发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却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把他们的情感、动机、巧妙地牵引出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使他们主动的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新课的导入是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开头就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例如,教学中,可用“新闻导入法”,我们常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要经常了解时事,关心国家时事和国际大事,各种新闻媒体是学生了解这些大事的重要渠道,所以报刊、电视新闻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于教学中。
2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活动,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而通过这种交流讨论,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交融,必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如在学习东南亚的气候、旅游时,与热点旅游线“新马泰”相结合,①冬季到新马泰地区应带什么衣服;②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有这么多的热带自然景观,从而引出了“这样的气候特征是由本区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一结论,然后再看柱状图,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特点。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感觉到上课创设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能与生活相联系,很有实用价值,这样既使学生自主地动手、动脑、合作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3巧插趣味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对知识掌握得最好。如讲《气候》一节时,可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战船”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诸葛亮并非能呼风唤雨,而是他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他能借东风取得战事的胜利。这时学生懂得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也使他们知道学习地理不但对生活有用,而且还可用于军事、农业、工业、交通等方方面面。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
传统地理教学,在学习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矿产等内容时,多运用挂图和地图册讲授,形式单一而枯燥,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利用电脑的绘图、动画、分解、演示等功能,弥补静态挂图之不足,进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的模拟演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用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也可以激活地理课堂教学,提供直观、新颖、有趣的认知材料等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
(洪湖市瞿家湾镇中心学校 433228)
初中地理是地理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地理学科课时较少,但学习任务重。那么学习更要讲究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地指导学习实践。下面简单谈谈初中地理的几个学习方法。
一、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地理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用图习惯,才能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才能学好地理这门学科。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我们讲“左图右书”,是说要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从地图中来,到地图中去,用地图记忆问题,用地图思考问题,用地图分析问题。长期坚持,就能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地图有机结合,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其次,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这些基本要素,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地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全面,不要漏掉任何一个信息。
第三,善于观察和发现。不同的地图,如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等自然地图,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人文地图,所承载的内涵、信息或者主题是不同的,但表达的内容都比较形象、明晰、深刻。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分析原因。
第四,要掌握位置和轮廓特征。有些地理事物需要掌握它们的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相邻位置、战略交通位置等。还有一些地理事物,比如大洲、重要国家、岛屿、我国的省区等,要观察它们的轮廓,用形象记忆法掌握其特征。
二、学会从文字中获取信息
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课文中正文、阅读材料、各种地图、活动,包含着许多地理知识,我们要认真阅读和理解,从而分析归纳出其中蕴含的知识信息。读书时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读出书中有什么。阅读教材,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这里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如何?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农业、交通情况怎样?存在什么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是什么?怎样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第二,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理清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三、学会在必要的训练中培养解题能力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难点问题,如经纬网的特点、地球的运动、黄赤交角、地形图的判读、气候的分布和特点等。这些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怎样突破这些难点知识呢?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固然重要,必要的适量的规范的训练,重要且必不可少。如果训练了各种形状的经纬网图,那么学生会加深理解经纬线的特点;如果训练了一定题量的地球运动知识题,那么学生会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自转公转特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果训练了各种等高线图,那么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会大大提高。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训练是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
四、学会与生活相联系
高二这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会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地理复习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地理复习的学习方法正确处理点线面关系
在地理复习策略的运用上,应认真抓好“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点,即《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和考点,这是复习的基石。这些考点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元素,逐个落实这些考点,就能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考试时,若能将试题快速返回教材、检索到相应考点,便能事半功倍。
其次是线,即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这是学科功能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教材集中讲述了当前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人口与环境三大问题,考生应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现实表现和解决措施,树立科学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与环境观。
第三是面,即以地图为截面,培养考生的读图、绘图能力。
小提醒:说到“点”,除了知识点、考点外,考生还应注意热点。高考不回避社会热点,近年的文科综合测试以热点材料作为试题的切入口已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复习中以热点为载体,并将之题型化处理,达到学用结合的目标很有必要。考生应以社会热点为载体,培养应用型能力。比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航天基地、沪宁杭和环渤海与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东地区、美国金融危机等热点和焦点。
加强知识内在联系
通过研究考纲和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所有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这就要求复习应回归课本,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
有了地理基本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地理课本中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成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的考生在复习课本时,只重文字,忽视图像,不看课后练习,而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与图像、课后练习有关联,这样就会出现知识弱点和盲区,在不该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后期复习不可忽视图像和练习部分,更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小提醒:复习课本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例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
宜将图文有机结合
高考考查考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思维能力及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因此,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是整个地理复习过程的两个根本着眼点。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高考的要求,地理复习必须注意图文结合。
图像考查是地理高考题的主要特征,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有效地展开。因此,复习时,考生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更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有效地展开。因此,复习时,考生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更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一般技巧。
小提醒: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要具有“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地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成了解题的关键之一。为此在认定图表材料时应该仔细、完整,做到“看清一切图文信息”,不丢掉任何一个信息点,包括容易被忽略的图例、注记、标题说明等。
保证题量提高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以问题立意入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努力体会地理学科的思维特点,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科学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保证每天都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考生必须防止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为此,考生应有计划、适度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试题,以培养答题的感觉。建议考生对众多的复习资料进行精选,最好有针对性练一些几年来各地的高考真题,通过做题培养答题的思路,通过做题检测自己答题的准确性,在精细方面下工夫。同时将最近一段时间做过的模拟题、仿真题进行整理,适当汇总一下最近自己常见的知识漏洞和解题方法的不足。
对于每考必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课本知识的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进行定点训练。采用“练习———找到出错原因———回归课本———再练习”的复习模式,让弱点不再弱。小提醒:对不同的题可以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有的题要一步一步认真解答,而有的题则可略去复杂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难、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掌握复习的主动权。
学习地理十大思考方法1.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2.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选言排除法
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5.形象思维法
这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高二地理复习误区1.上课以为自己听懂了,可你仍然作业不会做,去问老师的时候,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上课讲的例题或例题的变形;总是感到有做不完的题目,觉得每个题目都很新鲜,常常遇到那种好象从未见过的题型;
2.从来不去想,怎样发展自己的强项,怎样弥补自己的不足,只知道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布置了作业就做,发了试卷就考。
3.考试的时候突然觉得这就是老师讲的某个典型的东西,却有那种话到嘴边说不出的感觉,或者豁然开朗、猛然醒悟的感觉;
一、巧用趣味语言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优美诗句
古诗词、成语中蕴藏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对地貌、地形、月相、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它们与相关课本内容的联系,上课就能应用得当。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水土流失是现在植被破坏地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还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剧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时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黄土高原。其实在古代的成语中就有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泾渭分明。
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泾渭分明有几种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浊泾河清;唐宋时是泾河浊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浊泾河清。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有一条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为古代工业污染对环境几乎没什么影响,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产生河流之间明显的水质不同。泾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围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水质的转换,既反映了古代黄土高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了,还出现过植被恢复了又被破坏的现象。这就是很好地理教学案例。为什么有时是渭河浊泾河清,有时是泾河浊渭河清,这就是植被对河流含沙和对水质影响的经典故事。也符合现代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则河流水浑浊。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先听《长江之歌》,从中理解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很高的唐古拉山脉;“你向东海奔去”得出长江是外流河,顺地势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同时可以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节“长江”时,我借来电子琴边唱边弹《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在文科中一直被称作是:文科中的理科。由此可见地理在高中生心目中学习难度还是很大的,今天说说关于高中地理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希望给各位有所借鉴。
一、地理学习的根本—教材理解
1、密切关注老师对课本教材的剖解,彻底理解教材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及原理
小技巧:提前预习,特别高一上自然地理部分,在教材上做笔记,把不懂得地方圈出来,上课时认真听课;利用思维导图,将预习的知识接连成串,将知识归纳整理,定期梳理。
2、学会举一反三
课本教材的案例都是很经典的,我们要弄清案例背后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共性东西。当做题时跳出教材,利用教材积累的规律和知识来解题,比如区域地理中,我们可以以亚洲为例,分析其:位置、人口、地形、气候、资源、工农业等,积累经验,以此类推来分析其它各洲。
二、地理学习的灵魂—看各种地图
地理学习是无法绕开地图的,必须重视地图,因此看各种类型的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以中国地图为例:中国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矿产资源图、人口城市分布图等,这些地图都需要多看、多思考。
小技巧:学会把地图分类,如高一自然地理中的日照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地理原理图等,分类记忆学习;买本地图册,利用闲余时间翻看、记忆;专题训练。
三、三点注意事项
1、归纳整理,完善体系
地理学习不是孤零零的,比如自然地理总是和区域地理等揉合在一起。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偏向掌握细节知识而忽视了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整理把握。因此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思考、勤于提问,把教材课本里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弄清楚,知其所以然,进而提高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2、关注社会热点,课本联系实际
地理说到底是门运用的学科,所学知识必须联系实际后更易提高。纵观高考地理试题很大的特点是联系实际,把地理知识、规律的考查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巧妙的结合起来。
因此这给我们一个暗示,在地理学习时要多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问题,运用地理课本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热点事件、问题背后的地理原因,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学生;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77-01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它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正如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决。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诸多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利用直观教学启迪兴趣
地理是一门涉猎很广,从微观到宏观都有所覆盖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录像、录音、图片、模型等将地理事物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高中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正是容易培养兴趣的开篇。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自然奇观,如极昼、极夜、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等问题,似乎知道点,但又说不清楚,教师用形象、直观的三球运行仪、幻灯、模型、图片及手势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适当补充一些数据、资料,把这些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学生很感兴趣。
1、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幅好的插图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借助地图,强化记忆。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其手段灵活、方式多样、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途径多及感知效果好,尤其是多媒体的综合图像、动画、音响、文本等多种效果,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兴趣从而发展各种能力。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引言虽不是课的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可以先简单地讲一个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3000美元,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三、创设情境增强兴趣
课堂上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观察地理事物现象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去感知去体验,触景生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一般采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念中的环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趣。
参考文献:
[1] 李 明.地理兴趣教学初探.初中教案论文.
[2] 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兴趣是学生持之以恒钻研知识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引进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等教育理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即变“传知识”为“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从过分关注知识的掌握走向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这些转变实质上就是要求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其根本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赫尔巴特就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心理活动中顺利进行,即兴趣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因此要实现地理课程目标,就需要发挥兴趣的作用。
二、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原则
1.互动性原则
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里的互动性不仅表现在校园内师生、生生互动上,还要着手于校内和校外的互动。地理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更广阔的学习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植物园、动物园、科研所、社区、工厂,等进一步开发思维,获取知识和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2.差异性原则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人,虽然有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不相同,使得个体的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实施兴趣培养时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必要时还要兼顾个体,因人施教。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即使是兴趣的培养也要因人而异。
3.发展性原则
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现在不感兴趣的事物未必将来也不感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时,兴趣也无从谈起。如果了解并认识到其优点,兴趣就易于激发。因此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也一样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兴趣的培养过程或许艰难、漫长,但要相信只要运用得法,兴趣是会被激发的。
4.激励性原则
喜欢赞美是人之天性,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心的同学,适时、适当的赞许是教师对学生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现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倾注满腔热情,充分信任,并善于挖掘教育对象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教育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听课,思考,质疑,答问,切不可措辞过于严厉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三、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
兴趣可分为有趣、乐趣、情趣、志趣这几等层次。有趣是暂时的,情趣和志趣才是稳定持久的。不能只把有趣当作兴趣的全部,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把有趣上升到志趣的层面,使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有持久的兴趣。
1.利用地理现象、事物的丰富多样性,使学生感受地理的有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会学懂知识的先导,也是唤起学生情绪和激情的重要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自然中蕴藏着千奇百怪的地理现象。例如沙漠中的水不是天上降的,而是地下凝结的;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也能欣赏热带风光;在沙漠中能见到奇妙的海市蜃楼;在热带草原上有面包树,树干里装的都是水;四季如夏的热带雨林里有根如块状的高大乔木;等等。奇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有趣的,而不仅仅是书本中枯燥的理论原理。
2.利用地理因果推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地理奇观诱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但这只是停留在因猎奇而引起的暂时兴趣上,如果不能较好地解释其中的奥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学生的热情将会很快冷却。因此就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联系地理知识与方法,不断地探索揭密,从而感受地理知识与方法的巨大威力,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求知欲。
地理就在身边,往往学生习以为常的地理现象中隐藏着深刻的地理知识。例如:为什么天总是蓝的;为什么是午后两点气温最高,而不是正午;为什么吐鲁番的瓜果是最甜的;为什么瑞雪可以兆丰年;为什么巴山总是夜雨多;为什么美洲和非洲的轮廓会相互吻合;为什么冰岛“不冰”;等等。这些现象常见不怪,但究其原因,能真正明了其间奥秘的人却极少,如果地理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与方法较完美地解释其原理,无疑可以让学生产生平凡中见奇特的心理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逐步指导下,使其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最终达到主动解决地理问题的目的。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不仅获得了地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3.利用地理的美育因素,陶冶学生的情趣
地理学科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因素,地理美广为人们所欣赏。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竭的宝库。夜幕降临时,漆黑的苍穹划过一颗闪耀的流星;广阔的草原上,一群群的绵羊犹如雪白的棉花点缀其间;在人文地理方面,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自然基底上烙下了人类的痕迹。蜿蜒起伏于山峦间的万里长城,岿然屹立于沙漠的金字塔;等等。教师生动地讲授这些大自然美的事物,人类的伟大结晶,会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陶冶其高尚情操,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手段
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可运用多中手段,例如地理实验,社会实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即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精彩的动画和同步的声像,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教授“地球的运动”时,可以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使极为抽象的地球知识形象化,动画效果不仅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全过程,而且使一些生涩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减少了学习的困难,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比常规教学更为丰富、直观、互动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学生会因此受到感官上的新异刺激,减少学习的困难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甚至被学生确立为水久的兴趣,形成终身的爱好和志愿。但要注意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必须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18-20.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人文、区域三大块,众所周知,人文地理离日常生活近,相对简单好理解,但是知识点零碎,且相似相近知识点多不易区分,学生答题往往找不到要点。针对日常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有效措施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人文地理存在问题
1、课本干条知识记忆不牢
人文地理条框的知识特别多,如旅游资源的分类,一共两大种9小类;比如旅游业对区域的影响有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分消极、积极影响一共17条。学生在课下背诵时不是背少了就是背混了,在做大题时得不到满分。这在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中此类现象都比较普遍,学生对干条的知识点记不全,很影响大题基础知识的得分。
2、图文知识转化困难
在讲旅游地理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时,中国35处世界遗产是常出的考试点。学生辛辛苦苦费了很大力气,能记住大部分甚至全部时,结果遇到考旅游资源分布地区时一个都答不上。如中国著名三窟分布在哪个省份,往往张冠李戴;更难一点的如,例举北京的世界遗产,例举出距上海500千米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学生还不知道上海附近的省都有哪些,更别提能例举出来了往往都瞎写一通。图文不能做到随时转换。
3、原理性知识不会迁移运用到具体案例
在讲到旅游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旅游自然的评价时,课本上从旅游自然本身、旅游资源的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三大方面九小点进行评价,由于内容少好理解,学生背诵情况较好。但是当遇到如对泰山、对我们熟悉的壶口瀑布进行评价时,部分学生无从入手,部分学生写不全,甚至部分学生九点全部都评论一遍,以致前后矛盾。
4、课堂死气沉沉,时效性不强
人文地理容易理解但知识琐碎、要点不明晰,所以课堂上学生提不起兴趣,死气沉沉。有的学习特别认真的女生课下反映,上课认真听了、理解了也认真记了,可是考试时得不到高分,觉得自己写的对但是根本就答不到得分点上。有些学生上课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人文地理学习时,学生提不起精神很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中的实践,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拼图游戏法记忆――以中国34省区为例
学生对图文转化不敏感,主要原因是记不住中国的省份、分区。我偶然在网上发现一个关于34个省区的拼图游戏,游戏中把34个省份按照轮廓形状分成34份,只需按照位置一一回归原位。在给班里同学播放时,学生特别感兴趣,都争着抢着上台做游戏。在接下来调查发现,只要拼过一两次游戏的同学,很多都能记住34个省份的位置。为了更有效的提高省区轮廓的记忆效果,我把省区轮廓想象成现实中的类似事物,如陕西像兵马俑,宁夏像箭,贵州像哈巴狗,青海像兔子,内蒙古像狐狸,广东像象鼻,山东像老鹰,吉林像雾凇,四川像兔皮,台湾像萝卜、海南像菠萝,湖北想警察帽子,湖南像男人头,河南像三叉戟。我又把几种动物之间的联系起来,如狐狸(内蒙古)吃兔子(青海)吐出骨头(甘肃)剩下兔皮(四川);戴帽子(湖北)的男人(湖南)与女人(江西)照顾老人(福建)和小洋人(浙江)。这样相邻的省份既能记住位置又能记住轮廓,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省区的速度和效度。这对学习整个人文地理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学习世界地理国家定位时我们也可以应用此类方法。
2、统计法记忆――以35处世界遗产为例
学生在记35处世界遗产时,好不容易记住了名称,结果一对应省区就迷糊了。所以结合本节知识的考点,我按照常考题型用统计法让学生记忆。如按省份划分六处世界遗产的有北京、五处的有四川、三处的有云南等。再比如我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分类,如北京、山西、广东、甘肃、、辽宁等只有文化遗产;这样分类之后,学生不仅能记住常考的几个省区的世界遗产,也能做区域定位的题目了。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世界农业分布、工业分布、气候分布等内容的学习。
3、实例法验证原理性知识――以旅游资源评价为例
用实例分析印证原理知识。如,我在课堂中先讲了旅游资源评价的原理,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评价壶口瀑布。等学生纷纷发言后,我们开始总结做题规律,又让学生对如熟悉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评价,之后又让学生对不熟悉的安徽九华山进行评价。经过实例反复印证理论知识,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知道如何入手了。这对于学习人文地理中原理性比较强,应用范围比较广的题目都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
4、死记硬背、默写加强干条知识记忆
学生在记忆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资源分类等干条内容较多的知识时比较困。针对此问题,开始我让大家死记硬背,先记住一共几条,再分别给每一条填内容,这样就不会少哪条了。后来又让大家课前上台默写,再让同学上台点评,这样反复写反复评,学生互相争强好胜,记忆效果比以前好很多。这对于人文地理中干条知识比较多的内容时,比较好用。
5、组队法加强零碎时间的利用
人文地理中零碎知识很多,但是难度较低,失分主要是课下不记,零碎时间利用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根据月考所带班部分得分不高、失分主要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同学进行分组,如把只考了50多分的张萌乐、张雪纳、杨倩、陈立、吕鑫、袁云六位同学组成一组,张萌乐任组长,每天组长早上规定背诵内容,晚上晚点之前两两一组互相提问背诵情况。这样零碎时间既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如张萌乐同学在期中考试时获得地理单科第一的好成绩。
关键词:艺术生;地理学习;学习习惯;可行性
G633.55
引言:艺术生与其他高考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其虽然与普通高考生学习的地理知识是相同的,但其的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表都少于普通高考生,这使得其实际可用接受地理学习的时间越来越低,且其在较少的时间内使艺术生接受较多的地理知识是有很大难度的。在实际艺术生学习地理过程中,其的学习习惯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此为了使艺术生较快的接受地理学习的知识,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地理学习习惯培养,以使得其能够加强个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
一、培养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学习观念的淡薄
艺术类考生中一部分因为爱好艺术,还有一部分是文化课基础薄弱,凭文化课成绩难以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转而学习艺术的,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尤其是有着“文科中的理科”之称的地理较薄弱,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甚至对地理有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艺术生对个人艺术的学习比较重视,使得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理论知识学习,因此也导致其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缺乏有效的时间去培养个人地理学习习惯。高中的地理理论知识比较复杂抽象,需要结合相关的实践来进行教学,而艺术生的时间缺乏,使得其很难通过课堂的地理学习时间来接受大量的地理理论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2.艺术生地理课程教学设置不合理
艺术生的课程时间多注重于艺术学习上,而其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是有着相关限制的,这使得艺术生地理知识学习时间低于普通高中生的知识学习时间,艺术生学习时间紧,但又面临地理学习难度大,任务重的困境,而艺术生地理课程教学时间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不但影响了艺术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对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较多的不利之处。
3.地理教学方法的不合理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其主要是以地理教师为中心进行讲授,比较忽视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这使得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培养。艺术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间比较短,其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地理知识,而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只会降低艺术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这使得其很难培养出合理的地理学习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传统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对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影响也很大,因此必须要改进艺术生地理教学的方法。
二、加强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培养效果的对策
1.突出地理学科的文化特色
高中的地理理论知识包含方面比较广,其主要是对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和结构分布以及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相关研究的。对此为了培养艺术生自觉、自动学习的良好地理学习习惯,需要在地理讲解中进行相关的特点分析,同时可以利用音乐改编地理歌曲、地图的绘画等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使得艺术生在地理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建立个人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2.合理化的安排艺术生地理学习课程
地理学习时间的紧迫,使得艺术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针对此学校需要合理化的对艺术生地理课程的学习进行相关的安排,使得艺术生在学习艺术的同时,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去学习地理的理论知识,以保证其可以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个人的良好地理学习习惯。合理化的安排艺术生地理学习的课程,不但可以有效的改善地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也可以使艺术生深刻了解到高中理论知识的包含内容,这对于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作用也很大。
3.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艺术生进行地理学习习惯培养
艺术生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很多种教学方法都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较好的效果,其中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525教学法、课程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新课程教学法和地理检测法以及复习法。1525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课程导入法主要是在对艺术生进行地理教学前,对其进行相关的地理知识温习和提问,使得其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够快速的对教学知识进行相关的了解,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分类为实例导入法、提问导入法和练习导入法等。1525教学法、课程导入法和新课程教学法对于艺术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培养有利之处比较多,能够使艺术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个人的地理学习习惯。
三、结语
高中生W习的地理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其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思维都要求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必须要重视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培养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了解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合理培养艺术生的地理学习习惯,且对于艺术生的地理理论知识学习也有很大的有利之处。
参考文献:
[1]吴小荣.高中地理学科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J].《学周刊》, 2016(5):109-109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师;主导性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11-01
教师和学生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分别充当着主导和主体的角色。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序。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两个核心因素是学习状态和策略。其中状态包括学习动机和环境,策略是指学习方法和过程,而这主要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水平。所以,探索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正确有效的担当主导性角色,是地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为地理教师主导性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者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机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强化学习地理的目的性教育,唤醒学生内在需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不是“副科”,它是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生动的事例说明地理知识对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领悟了这些道理,其内在的需要自然就会被唤醒。第二,确定适当的目标任务,刺激学生内在的激励机制。教师在一个学段、或一章一节、甚至一个课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提出一定的驱动任务,并帮助学生通过努力加以解决,以使其内部激励机制得到刺激,从而产生内在的动机效应。第三,利用动机的转移效应,促使学生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地理学习动机的现象。针对这种事实,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地理学习与学生其他高层的动机联系起来,使学生感知地理在其活动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学习动机的转移。如地理教师可联系学生旅游过程中需要地理知识的良好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目的。第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形成学习地理的动机。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富含的各种兴趣热点,再加上新颖独创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手段等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最佳效果。
二、地理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教学中地理教师除了要进行常规的物质准备以外,还要在教学的形象直观性上大做文章。一堂地理课可能需要的地球仪、地图、地理标本或模型、电教材料和设备都必须准备好,有时甚至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读书活动、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开设地理园、编辑地理知识小报等,为其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更多的途径。
在学生的心目中,地理是一门枯燥、难学的课程,因而存在着畏难情绪。再加上对地理学科地位的误解,有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长期处于一种应付状态。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风气,使学生学习地理处于积极浓厚的氛围之中;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处于一种心情舒畅、乐学爱学的状态。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习地理的成效自然会更大。
三、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所注重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学生会学,并且着眼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所带来的学习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学会学习,这更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标志。地理教师要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指导学生完成课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获取教学信息的方法。教师应分别教给学生各阶段的科学做法,如观察、想像、、理解、记忆、整理、分析、综合、概括、运用等等。
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学科性方法。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的标志是地图,运用地图是学好地理的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用图,并在实践中教会他们正确读图、析图、记图、填图和绘图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善于将常规方法记忆、思维、想像、分析、综合等与使用地图相结合。此外,即使有些地理知识的呈现有文无图,也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或具体查阅落实到图上,形成空间意识,加深理解,牢固掌握。
四、地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摘要:地理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供了新环境、新空间、新方法,同时也给地理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与新机遇。因此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
初中地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教学,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认识到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现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正确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1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师一直是知识的传授者,整堂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注入式”教学法,各个环节都是教师包办代替,没有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究、发挥自己的活动空间,更谈不上小组活动、合作交流学习。因此,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没能得到体现。
1.2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又因为初中地理不作为中考科计分科目。所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对初中地理不够重视,在学习方法上也往往只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并不了解地理的特点和概念,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在课下不重视对地理知识的全面思考和推理, 学生学习思维能力不强,不能灵活地掌握知识,不正确的学习方式很难适应地理学科的学习。加之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生就没有兴趣去探索地理知识。
二、教学方法转变是新课改重点
地理教学方法的转变,要紧紧围绕生本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探讨,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个人的潜能发挥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的方方面面,不是教师“教书”,而是引导学生“学书”,怎样学习,学些什么,至关重要,送给学生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2.1地理教学中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基调,转变课程教学的师生角色。
课程不仅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并将它们按一定学科逻辑组织起来后,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成的那些想法和将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因此,实践地理的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认知与隋感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的统一。因此,教师逐渐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自我未知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西亚和北非的居民和经济》时,我提问学生,本区的石油资源对当地经济、生活有哪些影响?同学们,想的想,议的议,有的说石油可致富,有的说,石油致富的途径,不仅仅是大量出口,而且还要用出口石油换来的钱一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如:石油深加工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使本区可持续发展,有的同学则说,用石油换淡水,有的同学大胆假设,老师,可不可以用石油提炼淡水和其它副产品?......学生们各自在寻求他们需求的知识。在个性的积极思维中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也因此体验着团体共同设计教学,共享思维的乐趣。
2.2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地理课堂活动教学中,要重视地理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将地理课堂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设计地理问题时,要注意从地理知识点本身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对地理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建设富有生趣的课堂环境,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传达更多的地理信息,为学生营造生动从几个方面阐述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的活力,从而产生超出预期的“增值效应”的。
通过地理学习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态度,恰当地利用学习情境来将学生带入学习地理知识的气氛中。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穿插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2.3培养学生对地形思考的兴趣
构建思维模式是学习地理的关键。如何构建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思维模式并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便是地理学习的思维建模。因此,重视学生独立思维模式的开发和应用,稳同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教师可以在这其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用科学思维方法学地理,思考地理问题,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感受地理地形图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利用地理思维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搞清楚地理思维模式的根本,说明地形图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探究其中的知识。其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解答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创新等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理地形学习方法,利用正确的、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在教学中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地理地形学习产生兴趣。这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前提,将地形图的学习变为一个主要学习过程。
2.4地理教学中运用实例,衔接地理知识过渡更自然
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需要一个过渡的载体,地理实例可成为载体。如在八年级上册“水资源”的教学时,教了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要过渡到水资源的时间(季节)分配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出现水浸街现象?是不是一年四季都有这种现象?如果不是,一般水浸街出现在什么季节?回答了这个问题,学生便知道本地的水浸街是夏季多、冬季少甚至没有。什么原因形成夏季水浸而冬季没有?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这就是本地水资源时间(季节)分配不均引起的。也可通过本地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引导学生去思考:本地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那么我国各地的水资源时间分配情况一样吗?即把内容顺利过渡好。
结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好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师要善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使学生对初中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普布次旦.基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形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3,07.
摘 要:高中教育对于每一个高中学子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阶段,高中课业不但压力更大,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也会增加,尤其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优化教学,从而最大化地帮助学生进步。
关键词:地理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不仅是文科的必修课,也是高考的文综科目之一,所以我们要在高中地理学习阶段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地理知识。小组合作教学是新课改后推出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地理的学习,本文就高中地理的小组合作教学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一、合作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地理学习当中,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实力均衡的地理学习小组,相互搭配,在进行小组的分配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每个人的想法,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进行合理恰当的单位分配,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样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情,也为高中地理课堂学习创造了条件。以小组学习探究的方式进行地理学习,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乐于学习地理知识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组内互动探讨。
二、合作教学注意相互帮助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只注重对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下,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过程中交流地理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将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不只是为了方便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可以在遇到困难或出现争议时,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力,为了不给小组拉后腿而努力提升自己,也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再加以巩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的合作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高中地理合作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来说是一个新的探索,我们作为教育者要不断努力,完善地理教学方法,相信高中地理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门海龙,李莹莹,王富喜.“小组合作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