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谈谈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时代剧变,使农业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果没有诸多有远见的重大决策、前瞻性的发展理念的引领,没有农业一线执行者们的敏锐和智慧、创新和执著,首都农业也难以取得如今这样科学高效的运行态势。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十字指导方针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农业科学发展的圭臬;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十字方针不仅凝聚了过去十几年农业探索历程的全部智慧,也指出了今后北京市土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对社会能产生深刻影响的理念,无不同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思想息息相关。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引起根本性变革的思想驱动力更多地来自那些有着深远眼光的前沿人物——他们最杰出的作用,是在其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不断将某种与人类有益的理念和创新技术从狭隘的理论层面逐步运用到更广阔的实践中,不断地造福人类。
作为一位扎根基层十几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今首都土肥事业的带头人,赵永志始终将他极富远见的发展理念贯彻在实践工作中——在京郊粮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与示范、多类型作物诊断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蔬菜水果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药用植物多用途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设施菜田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设施果蔬栽培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北运河流域肥料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质减量培肥工程、北京土壤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程等30多项部、市级重点科技项目中,无不深深烙刻上了他远见的智慧和非凡的气度。
远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这样的智慧。放在农业领域中,对奋斗在土肥事业第一线,并不断带领首都农业可持续前行的赵永志而言,其彰显出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一方农业的良性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理念的价值典范所带来的榜样力量。中国整个农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探索者、创造者,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引领作用就如高悬的明灯,为摸索中前行的社会带来光明。
粮食安全,一个长期的话题
《创新时代》:在新时代下,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将有哪些变化?
赵永志:我国目前已形成明确的农业技术研究和科技发展方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科技作为农业的支撑,只有沿着农业整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才能为农业提供切实的保障。
高产目标,自然无须多言。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安全,首先要保证高产。因为国家耕地有限,还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数量不足,其次我国的耕地质量和欧美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发达国家耕地本身的质量远比中国高,且他们可以轮作和休闲种植。而我国农业耕地均是高强度的生产,没有休闲期,是带有掠夺式的生产,从这方面看,我国的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如果按照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人均用粮要达到450公斤。为什么要达到450公斤呢?其实,我国口粮按平均200公斤就足够了,但还要有工业用粮,还有其他方面深加工和转化方面的消耗,特别是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有些还要用到能源的加工上,比如美国、巴西就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作为石油的替代品。
《创新时代》:作为一个农业专家,你是如何看待如今备受社会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的?
赵永志: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拓展来说,不仅仅是眼前的安全,还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特别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高峰期,到那个时期,怎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我作为农业部的专家,一再呼吁要从制度上、政策上、体系建设上、科技创新上及从调动农民的整体积极性上着手,共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就是要保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要把粮食安全问题要放到世界大背景、大环境下去考虑,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国家安全,而且也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世界大贸易的问题,抑或是整个国际经济博弈中的一个大的政治问题。
农业不能一直脆弱下去
《创新时代》:若将高产优质也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考虑,你将如何解读?
赵永志:粮食安全不仅要保证数量安全,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安全,也就是说,农产品不仅要保证足够的数量供应,还要做到无公害、绿色、优质,甚至高端、精品。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求越来越多优质的、高端的农产品;另外,农业在世界贸易中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世界贸易当中也应该有我国农业的身影。虽然有些农产品主要是自给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部分农产品去占领世界的贸易市场。如何占领,如何有竞争力,这就需要我国农业一定要具备品质优势和价位优势,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农业高效也是必须的,中国农业有那么多的农民,他们生活要好起来,基本收入还要依靠农业。如果农业不高效,他们怎么能增收、怎么能致富?如果我们的农民不能增收致富,那么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稳定,就显得很脆弱,甚至说是一句空话。这绝对不是专业人员的危言耸听,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中国要奔小康,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
《创新时代》:若要达到优质高效,那么与我们追求生态的理念如何兼顾?
赵永志:“地球日”一个很大的概念是说,世界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人民要宜居,要与自然和谐,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更美好,而且要更持续,为子孙万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以北京为例,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使人民生活美满,而且要吸引各方友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就谈不上国际化大都市,更谈不上世界城市。农业生产要做到绿色、安全,当然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重要保障。同样,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环境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农业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不仅包括土壤环境,还包括水环境、空气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人的生活习惯方式等,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链条,链条的每个齿轮都不能出问题,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而且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尤其是破坏容易修复难,保护更难。但农业是基础、是源头,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针与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经营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要技术创新,也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时代》:在解释了我们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后,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高产、优质、安全、生态呢?
赵永志:农业发展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国情、认识国情、掌握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资源有限,耕地质量也比较差,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而且技术体系也不是很完备,包括我们的制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还要按照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实施,当然也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我国有些单项农业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很多技术还比较落后,更主要的是,我国的综合技术、集成技术还很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度不够,贡献率也不够。我们的农业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要克服解决这些问题,首要工作就是要高度重视和搞好调查研究,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其次是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协同攻关,强化技术成果转化与综合效益。
《创新时代》:具体到你所从事的土肥工作中,如何理解高产、优质、安全、生态?
赵永志:具体到土肥工作,首先要了解土肥在农业中对你的要求与需要,也就是你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以及你应有的地位,你应发挥的作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所以职能定位、工作方向及工作目标很重要,一定先明确自己的职能、任务、作用以及本地区农业对你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就全国土肥而言,它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科学性、重要性的共同特点。但就每个区域而言,又有它的特殊性与特殊要求,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地抓。但无论哪个地区,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技术推广应用,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体现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上来,同时你的技术要先进实用,简便易行,即利于推广应用,从而真正为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并作出更多贡献。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农业技术工作者,你不仅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你一定要研究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
《创新时代》:除了要关注政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赵永志: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一定要把技术和政策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因为现在国家在农业上有很大的投入,出台了很多政策性的惠农、强农、富农规定,如何把这些政策和你的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政策的引导,使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自觉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机制问题,不是有句话说:在某种情况或某种意义上,机制比政策更重要,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机制保证落实,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将失去意义。由此看来,只有将科技与政策投入有机结合,才能使科技真正发挥兴国兴农的作用。
实验做在田野里,论文写在大地上
《创新时代》:要了解、认识国情,也就是说要立足实践进行有的放矢的行动,那么结合过去几年的实践工作,请谈谈具体感受。
赵永志:说起我的感受来有很多,我想主要谈一下农业技术积累的问题、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以及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实用性的问题。科技研究有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作为推广部门要了解一些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为的是更好地指导工作,但我们主要任务还是应用研究,所以必须从生产中来、从实际中来、从农民的需要中来,再到生产、实际、农民中去,这样你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也才算是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实效性,我们研究的技术一直强调要高效,技术高效,农民才乐意接受,因为只有对农业生产确实起到了增产、增效、增收的作用,农民才认可。
最后,研究技术要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你研究的技术如果农民难以接受,你向谁去推广应用?没了对象你就得将成果束之高阁。“你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如果你的论文老百姓看不懂,那还有什么意义?
《创新时代》:你在实践工作中非常注重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并强调普及性,是否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赵永志:社会总是发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需求也不例外,也是动态变化的,我们需要远近结合,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不仅要解决好当前技术需要与技术难题,还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超前发展、储备创新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近期和长远的发作规划,做一些具有发展潜力或超前的技术,这也是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只有做好技术积累与储备,才能面对未来。
另外一个就是要有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我们说的继承就是把过去老一辈的包括国外的好技术“拿来”,并加以认真消化吸收利用。如果不能继承,我们必然要有好多东西重新开始,这实际是一种低级的重复与资源浪费,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涉及的部门、系统、环节比较多,特别是涉及的外界因素比较多,因此要有合作意识,善于对外交流学习与协作攻关。
做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很艰苦,风里来雨里去,一项成果、一项技术可能需要连续几年反复研究实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搞土肥研究,土肥技术很多属隐形技术、内涵技术,当时很难显现出来,更需要工作者吃苦耐劳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与时俱进,农业也需要转型
《创新时代》:在新的时代下,农业也有其时代特色,作为农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请你简要回顾一下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赵永志:北京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再经历城郊型农业,现在已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传统行农业是自给自足,靠的是有机肥,化学原料很少,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手段、现代的技术是很少的。所以,传统农业就是自给自足,种什么吃什么,吃不饱也吃得不好。那城郊型农业是什么呢?是要求农民的生产要考虑城市的需求,保证城市的需求也不过是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仍旧不丰富,果品就很少。
但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就大不相同了,作为大城市,小郊区,耕地少,生产量少需求量大,要真正完全实现自给供应根本做不到,怎么办?靠自己是不行的,要靠流通,要靠市场,那你的农业功能定位又是什么?要改变,要与都市农业特色相适应,要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城市是现代化的,农业也相应地要走向现代化,这就是说你要走高端。我们不仅仅追求一种产品满足供应,我们还必须要搞多样化,要不断结构调整,要从过去蔬菜、粮食较单一的形态逐渐转到粮食、蔬菜、果品、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多元化发展,尤其要多发展特色产品,特色果品,满足高端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当然除生产功能外,也要充分考虑和探索城市对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等的要求与发展。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的变化,我们的农业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与及时转型。
《创新时代》:请具体谈谈土肥研究的与时俱进。
赵永志:我当肥料室主任时,是上世纪末,那时我觉得我的团队很有敏感性,能够及时按照新的农业发展形势与要求切实地调整思路,而且我们的思路始终紧贴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现在全国提出的农业发展思路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但那时我们已开始就非常注重优质和高效。给你举个典型的例子,当肥料室主任时郊区农业为适应养殖业发展需要,开始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含蛋白质高,畜牧业很需要,是属于精饲料,特别是对奶牛产奶效果特别好。但种植紫花苜蓿技术很讲究,农民没掌握,猛施氮肥,但磷钾肥很少,结果施肥不科学,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差,也就是蛋白质含量不够,结果呢?奶牛不爱吃,养殖厂或不愿收购,或者是以低档次价格收购,效益很差,草农积极性立刻受到很大打击,刚刚起步的牧草种植业面临跨台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影响整个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种养结合多元化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迅速开始紫花苜蓿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紫花苜蓿属豆科植物不需要更多氮,必须把氮肥降下来,又属多生,一年多茬采收,要保证根系发达,同时提高品质,必须把磷钾提上去,另外我们特别加了一个元素,叫钼元素,钼对刺激蛋白质生长、增加非常有意义。结合测土提出不同品种地块肥料配方,并与企业结合,实现技术物化和产业化。在这种科学施肥技术的指导下,当时郊区种植的牧草品质很快就提上去了,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草农和养殖厂都有了保障,结构调整才得以顺利进行。
《创新时代》:的确,技术的价值非常明显,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价值呢?
赵永志:我不妨再以水果反季节栽培效果来回答这个的问题,水果反季节栽培就是通过人工调控技术打破果树正常生长发育规律,促进早生长、早结果、早成熟或延迟生长、延迟结果、延迟成熟,而早上市或晚上市,以让人们在不同季节尤其是淡季吃上新鲜优质水果。无论早上市还是晚上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树木开花结果是有自然规律的。我不是学果树的,但我认为这项技术不仅可惠农,也可以惠及广大市民。所以我们有研究的动力,但实验很漫长也很艰苦,所以说科学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经过三年的刻苦研究,我们研究的红提、大桃、葡萄早上市栽培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并迅速在京郊大面积推广,创下了当年每亩增收上万元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圣诞玫瑰”冬季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使北京地区冬季(圣诞期间)还可采摘新鲜葡萄,开启了北方地区冬季栽培红提、葡萄的历史先河。后来我们又开拓出“促生栽培”新方法,这使樱桃的生长成熟周期缩短,由于比正常樱桃上市早而供不应求。让水果早上市,不仅价格提高了,农民增收了,市民也吃上了更多的新鲜水果。这就是科技的成就和价值。
极富远见,为土地“营养配餐”
《创新时代》:据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项创新成果也荣获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农业部丰收一等奖,成为全市农业行业中唯一获此项殊荣的科技成果。请谈谈该项研究成果的研发背景。
赵永志: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对农业发展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但这项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投入越多越好。不少农民以为多投化肥就能够增产,进而一直无节制地向耕地增加化肥投入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肥投入量高出1-2倍,但利用率却低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前就开始开展了此项科学技术的攻关研究,根据土壤特性,针对农作物品种的不同,研究其需肥规律与施肥指标,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以解决盲目施肥、利用率低等问题。
另外,传统的有机肥在使用上费时费力,有了化肥后不少农户又不愿使用。而化肥的过量施用,又不能有机无机相结合,结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生态和低碳,这也是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在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确实取得众多科技成果,获得了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而也为北京市制定和实施《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与综合开发规划》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学决策依据,所以北京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时代》:该项成果取得了哪些社会成效?
赵永志:首先,在技术上,一是开展了大面积土壤养分调查,摸清土壤养分状况并分等定级,实现了土壤养分区域管理;二是创建了多作物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实现了多作物养分区域管理;三是制定了粮食、蔬菜、瓜果的20个专用肥配方,并进行技术物化,实现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的科学施肥;四是开发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实现了网络快速、简便、准确推荐施肥。经专家鉴定,以上主要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在推广模式上,该项研究成果适应了新形势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推广理念、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北京郊区农业发展的测配一站式、站企合作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科技入户式五种有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工作顺利实施,保证了技术推广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了技术推广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也为新型农化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一整套较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工作推动、政策引导、推广措施和绩效考评等长效机制。不仅使工作由项目化向常态化转化,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关注、重视、参与、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热情与自觉性,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三农”的良好态势。
最后,该成果在推广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效。2006年至2011年间,累计推广应用2220.77万亩,农作物增产97.89万吨,增收节支18.08亿元,节肥6.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74万吨,实现了“一增、一减、一提、一促”,即“增加产量、农民收入,减少化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产业结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最重要
《创新时代》:你是如何看待农业领域的低碳发展理念?
赵永志: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特别是土肥技术要先行。首先我纠正一个说法,有人说既然要低碳、环保、生态,化肥是罪魁祸首,就不要用化肥了。我觉得这不仅是错误提法,也不是科学态度,更是不可能和根本行不通的。化肥为农业增产贡献50%以上,不用化肥多少人要挨饿?我的意思是说,目前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在没有新的技术与产品替代下),化肥对于农业而言仍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滥用,不能破坏耕地。化肥没有错,在于人用。所以,要增强我们的观念,即科学施肥的观念。
关于低碳,我觉得也有些误区,一谈低碳,首先把罪责指向二氧化碳,这过于简单化、片面化,我更认为低碳主要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污染风险,不是简简单单地减少二氧化碳。尤其是农业,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须的,我们很多地方都是需要二氧化碳的。
当然,在农业实践中,在土地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北京农产品的基本生活供应,又要保证建设世界生态农业的要求,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主要是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与化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负面影响,提高效率,让人与自然社会更和谐,经济发展协调、健康、可持续。
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有许多种,我们研究和总结出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种养结合的模式。种植业的发展和优质农产品的产出,最大的要求是良好的耕地环境,而单一的化肥不能保证健康的土壤质量,需要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结合,而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是养殖业的畜禽粪便,这既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资源保证,也为养殖业提供了更大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农业废弃物要安全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高效模式。也就是要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测土配方施肥就是高效模式的典型;四是生态模式。比如采用间作套种、立体栽培及休闲期种植绿肥等方法,实现一举多得,既可以减少扬尘,绿色培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功效。
《创新时代》:据了解关于农业生态方面,你还非常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请具体谈谈。
赵永志:这就是水肥一体化的理念。中国是个水源紧缺的国家,过去南方水资源丰富,南粮北用;现在南方耕地减少,出现了现在的北粮南用。这就意味着,现在是在消耗北方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这就好比打仗,前有战斗队,后有预备队,北方是预备队,现在预备队都上阵了,那怎么能可持续利用?
应该说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十分重要,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不是由于核因素、战争破坏、严重瘟疫、地壳变动等,如果纯属是一个自然的、较缓慢的、温和的因素引发了人类难以生存的境况,我觉得这个因素一定是因为水而引发的。
水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尤其是水肥一体化。有人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收与不收在于水”,虽然不很准确,但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仅水肥在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而且水肥一体化更重要。只有很好地实现水肥一体化,才能很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肥、水都是农业的基础,我们必须抓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我还是强调我们的理念一定要有超前性,没有超前性就没有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胸怀远望,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创新时代》:对于农业科研的未来,你有哪些构想?
赵永志:我觉得中国农业发展要走三条路,这是必须的。第一是现代化之路,第二是富民之路,第三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觉得这三条路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现代化之路,我们农业一定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脉络前行,基础必须牢固。两头一定都要走,一头是高精尖的领域,看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空间科学,这是为了取得更多话语权。农业也一样,我们虽然处于另一端,或者毫不隐讳地说在低端,但他是国家发展、民族兴亡的基础、基石,如果这个基础、基石不牢固,就会失去更多话语权。只有走向现代化,中国才能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石,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发达兴旺。
如何走现代化,也就是加快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紧缺问题,解决效率低下问题,解决生态脆弱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所以首先我们要在思想理论上,有科学的思想指导,要特别重视走产业化、市场化,在技术装备上,要重视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
当然要现代化发展,最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体系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才则是空想,咱们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人才体系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坚持当下的政策,坚持走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国家在教育体制上,重视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
走富民之路,就是进一步加大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手段让农业产业升级,上规模、上水平、建品牌、出效益,农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另外我们关注的安全问题、耕地质量问题、生态问题,这些问题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农民才是主体,如果农民不考虑安全问题,不考虑农业的基础、脆弱等特性,则这些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难以走下去。
《创新时代》:除了我们的科学方针和路线,你还有哪些看法?
赵永志: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我们的土地需要确权,一定让农民自己说了算,能够让土地在法律范围内自由流转,这样才能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否则,技术推广起来就很难,就形成不了体系,形成不了产业化。没有规模,形不成产业,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就不会有竞争力。
所以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我们的产业化的思想。从思想上一定要树立产业化、市场化的思想,同时注意农业技术上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这样才能够向产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农业才不那么脆弱,从而也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们的可持续之路,需要我们发展低碳农业,这不能仅仅是口号,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
作为北京的土肥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更大,北京赋予了我们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全国上我们必须要做典范,创一流。从面积上我们可能没法比,但我们可以从另外几个方面来做:一是思想观念上超前,二是科学发展典范,作为现代农业,我们一定要为都市农业打造亮点,在全国树立典范,要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北京都市农业的名片。
另外在机制方法上,我们进一步加强多元化推广的体制、机制方法探索创新,我们应该走到最前沿。我们身处首善之区,有很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科技优势等等。我们必须体现出来这些优势,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鉴推广的科学机制来。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有高远的眼界,我们北京土肥一定要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出我们最大的能量,同时我们要创造全国的科技创新、观念机制创新,农民切实增收的价值典范!
备注:
圭臬(gui nie):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是在石座上平放着一个尺(圭),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表)。根据日影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人物简介
关键词:中文文献;语言信息处理;实验室建设
1.引言
在21世纪网络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中,教育已经面临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大学毕业生也必然需要经过人才市场的一道道“体检程序”。实验室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近年来,中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实验室的建设,其中理工科类的实验室建设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相对比较成熟,但人文社科类实验室的资源相对比较缺乏[2]。
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文献与语言信息处理实验中心于2006年获学校批准建立,本教学中心目前只下设一个实验室,即中文文献与语言信息处理实验室。实验中心成立以来,首先着眼于对中心的设备购置、人员引进,制度建立,资料库建立等工作,这里主要谈谈本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建立工作。
2.中心发展定位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我国信息产业最重要的技术支柱之一。中文信息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中文的形、音、义等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是一门与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数学、信息学、声学等多种学科相关联的综合性学科,是文、理、工的交叉学科[3]。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方法,无论是基础性的理论和算法(包括自动分词、未登录词识别、词性和概念标注、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料库的搜集整理等),还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应用技术(包括自动索引、文本检索、文本摘要、文本分类和文本过滤等),都离不开中文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
我中心旨在培养文科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中文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语言信息处理专长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发展目标。同时,实验资源是一个学院教学和学科建设发展的标志,实验室教学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学院教学与学科发展的状态,因此我中心的建设也是在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打下一个重要支撑点。
3.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3.1管理体制
高水平的管理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重点实验室健康发展走向良性循环、促进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其运行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5]。
我中心的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指导、中层管理和基础管理。宏观指导是深圳大学的领导、深圳大学设备处的领导、文学院的领导、教学实验中心的主任以及资深专家等组成的一个领导委员会,主要对中心进行宏观掌控,对发展定位和教学式样等重大问题进行宏观决策和协调。中层管理是由中心副主任和中心实验课任课教师对中心进行具体规划建设,为教学实验中心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间管理层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和具体规划的作用。基础管理是由中心专职实验员对中心日常事务进行具体操作,实施实验员责任制,对中心下属的各个实验室进行负责到点的管理[6]。
3.2 实验队伍建设与日常事务运行
3.2.1实验队伍建设
一个强有力的实验队伍可以引领实验中心走向不断发展的道路[6]。本中心的实验队伍本着管理创新,团结奋斗,勤劳务实的态度,由实验中心主任、副主任、任课教师和实验员组成。
管理创新,首要的是观念的创新,我中心从培养实验队伍创新型人才,服务深圳特区创新型建设的战略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构建创新型的文科人才素养,打造能力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强化管理团队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团结奋斗,团结的实验队伍才是一个经受得住新时代冲击的实验队伍,我中心设立各类激励制度不断激励实验队伍人员积极进取,同时也定期举行例会进行讨论思索、优劣总结和战略布置,还开设各类休闲活动不断让实验队伍凝结为一体。勤劳务实,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夯实管理基础,我中心按照“精细化横向到边、规范化纵向到底”的工作思路,勤劳务实,脚踏实地[7]。
3.2.2日常事务运行
教学实验中心的日常事务是最琐碎但是却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中心的日常事务运行情况:
第一,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和安全方面:
实验室是一个对学生开放的学习场所,课程多和流动学生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其中却会伴随着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本中心经过不断的探索、交流和总结,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第一,实验室采取以专职实验员为主,实验室助理为辅和定时摄像头监控的环境卫生和安全隐患管理措施;第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爱护学校实验设备的责任心和自觉性;第三,建立健全实验室环境卫生和安全隐患等各类规章制度并将其贯彻落实,赏罚分明。
第二,实验室设备的管理方面:
实验室的设备是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中心下开设实验课的任课老师基本都是属于文科类专业的老师,对部分实验设备的认识和使用并不是特别专业,所以我们采取定期培训的方法,对实验课任课教师进行各类实验设备的培训,加强他们对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等。本中心也定期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大规模抽样检查,主要由对设备熟悉的实验员、教师和部分设备处专家组成的检查团队进行检查,目的是保障学生能够人手一台功能齐全的实验设备。
3.3 实验课堂设计
实验课堂是实验教学的灵魂所在,我中心在实验课堂的设计方面,重点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和思考,在实验课堂设计上,我中心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提高学生的上课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7]。我中心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定期向学生展示当今社会的各类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实用性和科学进步的速度;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并收集部分优秀的项目存入教学中心的资料库;对有创 新设计想法的同学、能把从社会上发掘的热点问题转化为实验课题的同学进表彰鼓励。
第二,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实验课堂中,培养能最大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人才。高等教学是为了培养各类人才,本实验中心又把培养人才这个目标细化为培养为社会服务、能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人才。把社会上的各类热点问题引入文实验室中,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也能让学生学会把握各类实验的重点,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能带来的社会服务效益、社会经济效益。
第三,看重实验过程,而不是一味注重实验结果。对于一个实验来说,实验结果是重要的,因为它直接体现了实验的准确性,但是如果一味注重实验结果而忽视了实验过程,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文学院的教学实验中心提倡注重实验的整个过程。
第四,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是让学生根据在实验中所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社会上所获得的信息来自主立项,并自组团队来完成项目。文学院的教学实验中心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将优秀的实验项目录入中心的项目资料库.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