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时间:2023-08-14 17:2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1篇

文献标识码:A一、财务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各级首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财务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军财务保障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与新时期经费供应、资金保障和服务管理相适应的自动化体系,对于改进供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保障时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数据源封闭、共享困难。

受现行管理体制的约束,我军财务信息交换受到制约:一是由于体制、机制的缺陷,后勤系统条块分割、业务部门隔阂、权责不清、利益不明等现象普遍存在,信息系统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以及资源整合平台,导致相当大的资源浪费,极大地限制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空间。二是军队财务数据资源基于安全需要而相互独立、相互屏蔽,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三是社会数据资源基于商业需要而对外封闭,军队财务建设必需的社会数据的采集与利用缺乏政策法规的制约和引导,人为地造成了军队财务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利用障碍。

(二)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财务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庞大工程,需要一大批敢于创新、能够跟踪先进技术水平的信息人才。但就目前我军后勤财务系统两个层次的人员现状来看:高层的信息化决策者与智能型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带来了宏观规划和调控机制的缺失,盲目立项,重复建设;重硬件轻软件,开发利用能力弱;结构单一,兼容性差等问题。

(三)网络化程度低,安全防护能力较弱。

尽管系统环境实现了局部联动向外部互动拓展,但网络化程度低、链接渠道窄,需要充分利用军地网络资源消除信息“孤岛”,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信息网络环境建设,建立多途径、多手段的网络系统,实现内部局域网与外部广域网互联互通互动。同时,开放性网络带来的信息安全威胁又制约着财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二、加强财务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系统联通和资源整合。

具体来说,对软件要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统一内容,以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互通性。目前主要是做好三项基础工作:一是迅速建立完整的标准化体系。总部应迅速建立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在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规范、开发平台、数据库、网络协议接口及安装技术标准等方面颁布相应的标准,达到资源的共享。二是军内联合开发软件。当前,我军进行的社会化保障对软件开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由于软件开发涉及保密的军事资料,所以应该走军内联合开发的路子。充分发掘军事院校、科研等部门的优势,采取联合、委托、招标等形式把软件开发的工作分配出去,达到开发的最优配置。三是选用、发展自己的核心软件技术。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信息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信息管理工作的好坏,推进财务保障信息化建设,就势必要求财务人员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能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现有情况,把人才培养作为军队财务保障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尽快建立与军队财务保障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采取吸收引进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系统、协调,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开辟一条军内、军外共建的道路。军队各级应充分重视本单位的信息人才,给予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挖掘人才潜力,搞好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吸收地方优秀的网络人才,为军队财务网络化建设和发展做好人才保障。其次,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全军财务人员进行网络知识的系统教育,使他们掌握网络知识并能熟练进行操作。第三,发挥院校教育优势,走院校培养与部队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与部队一起为军队财务系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三)抓好财务信息安全,做好保密工作。

第2篇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继工业化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当前,国际国内正处在信息化的新之中。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合理开发和科学、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对于烟草商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信息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空前增长,信息技术运用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近几年,烟草行业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其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始终在不断的探索、调整,可以说,烟草行业正处在变革时期,而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提升要靠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

烟草商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国家烟草局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笔者认为烟草商业企业,特别是基层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烟草商业企业中许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干部职工不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致使已经建成的信息化项目利用率不高,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一是建议烟草商业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进一步搞好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平台,推动全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二是要切实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明确管理部门和人员,并使之相对稳定,以利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三是各级领导要带头摒弃传统的信息资源使用观念,注重使用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号召和要求本单位干部职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并强化管理,迅速推进。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素质

健全的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和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目前,国家烟草局及烟草省级单位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机构与人员,是相对健全和充足的,但对于地市级烟草单位,特别是作为基层的区县级单位来说还不够健全、不够充足,远远落后于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基层专职的信息化管理、维护人员相当少,技术素质不高,还兼任着其他繁重工作,极少有时间来考虑信息化工作,且没有统一的归属部门(有的在办公室、有的在销售科等),很难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此,烟草商业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一是统一信息化管理部门,尽快完善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二是合理配置兼、专职信息化管理人员,加强信息化管理、维护人员的培训、引进工作,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素质;三是基层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人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在行业的统一部署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强化信息管理,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标准与规范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必须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处理好管理模式的变化和信息化标准的关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延续性的影响,许多烟草商业企业的信息系统虽然实现了数据共享,但是各应用系统间相对独立(指卷烟销售系统、烟叶系统、专卖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事劳资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集成性不强,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对此,一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平台的要求和省局(公司)关于信息化管理规定的要求整体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避免各自为政,自成一体,重复投资;二要加强与省局(公司)信息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积极建议逐步统一销售、烟叶、财务、人劳等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及时把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的新需求呈报上去,争取统一解决;三要严格执行报批程序,使地市先于全省搞的信息化项目能够得到省局(公司)的认可和推广;四要根据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制定切合实际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不断提升信息化平台的先进性,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企业在发展,生产、管理在提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信息化平台的先进性,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对此,一定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平台的要求,和省局(公司)信息化项目建设保持高度一致,提高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先进性,把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二要在今后的信息化工作中充分了解各方面的需求,结合实际,提高相关业务软件适用性、易用性和技术水平;三要抓好现有信息化项目的运行工作,确保发挥应有的作用;四要及时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动态,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来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根据企业发展的状况适时付诸实施。

总之,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分析和拓展发展思路,完善管理流程,消除管理盲区,提高工作效率,为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丹;国内外企业信息管理发展述评;图书馆学刊;2006年05期

[2] 黄亚桥;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1996年Z1期

[3] 王仕斌;《企业信息化建设》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J];企业管理;1997年08期

第3篇

【关键词】人社领域 信息化 业务系统整合

人社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全系统的方方面面。为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在大数据背景下,加强业务和系统整合,改变传统的审批模式,构建全方位、一站式、一体化服务体系,提供全天候、电子化、自动式便捷服务,使群众不进入人社部门的门,能办人社部门的事。本文对承德市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成效、业务系统整合基础、难点及对策建议进行探讨。

1 建设成效

承德市金保工程建设工作于2003年正式启动,全省统一立项。按照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金保工程总体部署,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人社系统信息化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搭建了我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广域主干网相衔接,建立了全市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系统网络,建立了规范的业务管理系统、严密的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实现了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全过程的管理。在规划方案制定、管理体制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数据中心建设、网络系统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2009年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单位”。

2 业务系统整合基础

在大数据背景下,承德市对业务系统的不断整合、数据分析整理、提高统筹层次,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2.1 信息系统网络建设方面

承德市已经建设的信息系统管理着市本级2330个单位和260余万参保人员信息,数十亿计的各项基金,且每天都随着业务办理而频繁更新;网络纵向延伸到乡镇,涵盖了8县4区、205个乡镇,基本建立起了有效联通的省市县乡四级专网,横向联接市本级局属各单位和劳动保障事务站、728个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这些信息化建设成果直接推动了人社工作向精细化、一体化、集约化转变,对决策提供了更加及时、科学的支持,推动人社管理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2 数据中心建设方面

按照金保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将统一贯穿始终。针对业务单位驻地分散,信息网络自成体系的实际,确定了“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和“整合资源,建立集中式资源数据库”的工作目标。从统一硬件设备入手,搭建业务软件应用平台,先后将医疗保险数据、劳动就业数据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数据进行了迁移,并利用新建系统支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业务应用。

2.3 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采取以点带面抓突破的策略,整体推进全市金保工程建设工作。完成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应用系统、新农保信息系统、机关事业工伤保险应用系统、劳动99软件升级系统、劳动监察两网化系统、、就业失业系统、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系统、新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衔接系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系统、全市各县区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系统、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上线运行工作。

2.4 信息安全管理方面

在网络安全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网络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上网计算机实施实时监控,确保网络安全;在数据安全管理上,制定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管理规定,确定了“谁主管、谁负责、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制度防范于技术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完成了业务专网改造工作,与数据中心相联的单位,实现了业务网与因特网和交换网的完全物理隔离,有效的防范黑客攻击,并对联网计算机实行24小时监控。制定《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定》,创新数据备份管理模式,采用在线存储与脱机介质对数据进行备份,2010年在兴隆县建设了异地容灾备份系统。

3 难点及对策建议

(1)大数据背景下,就业失业、职工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劳动关系系统,需要深化省级统筹,市级数据需要向省集中,服务需要向下延伸。建议:按照省厅总体规划,承德市从信息系统、数据等方面,做好与省衔接的各项准备工作,实现做强省级数据中心,优化市级数据中心的目标,推进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向省级集中,构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库。

(2)在全市集中、统一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差距,区县相关数据尚未集中,数据安全尚需加强;市县间信息化建设不均衡,在市本级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县区信息化工作明显滞后,未能形成有效的资源和数据的整合。建议:加快推进县区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系统软件、硬件、网络、安全方面给予规范化建设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数据向上集中和信息系统安全加固工作。

(3)网络系统横向与政府、公安、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连接还需要扩展。建议:为方便参保群众办理人社领域业务,共享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需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接口对接和网络联接。

(4)应用系统数据没有共享资源,存在信息冗余。建议:按照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建设理念,以社会保障卡为纽带,对市本级和各区县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整理和整合,建立全市集中、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资源数据库,保证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和完整性,减少信息冗余。

(5)大数据背景下人社领域业务数据的安全性问题。人社业务领域涉及参保人的“记录一生、管理一生、保障一生”重要信息,安全性要求很高,要积极研究适应大数据加密的方式,实现安全管理、安全访问以及安全通信。

4 结语

人社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系统整合,能够形成适应统筹城乡人社事业发展的信息化系统,实现跨业务、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建设集约化、应用平台化和服务一体化,从而更好的为社保、医保、人才等在内的诸多重要政务民生业务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常勇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

第4篇

法院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法院工作层次,提高法院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法院现代化管理是法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一场革命,现结合当前法院信息建设工作情况,就如何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谈几点想法。

第一,制定长期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人民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有长效机制,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是增设机构,充实人员。为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人民法院应增设信息化专门机构,有专门的技术队伍。这就需要各级法院协调和解决机构和编制问题。二是加强信息化知识培训。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法官学习培训应增设信息化应用和网管人员的培训。要结合人民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队伍。三是制定运行信息化的相关制度和程序。建议上级法院制定统一运行信息化工作的制度和程序。包括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运行程序、法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运行程序,应该形成一整套运行的规定和制度,有章可循。

第二,想方设法争取地方财政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信息化建设是法院物质装备建设之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局域网建成后,对网络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等的开支,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后盾。然而,基层法院经费本来就紧张,要在有限的经费中拿出钱来用于网络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这也造成了部分法院对信息化建设的前景、作用失去信心。建议上级法院应争取政法专项资金,每年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投入和改造。这样基层法院也就容易与地方财政进行协调。

第三,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大网络安全监管。法院的信息化不同于电子商务,它涉及到很多审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安全方面,面临着多种威胁与挑战。因此,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法院在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水平不高,所以很容易出现安全方面的漏洞。虽然上级法院信息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内网与外网之间采用物理方式隔离,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采用逻辑方式隔离。并不惜成本对内、外网采用物理方式隔离,主要还是考虑要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但是仍有不少人员对网络安全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基层法院应根据上级法院的要求,针对法院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法院网络安全标准,把安全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加快法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审判工作和法院其他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和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需要。应不断探索审判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现代法院的信息管理机制,为法院的改革和全面工作开展提供创新的手段、平台和载体。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公安科技人才

公安部孟建柱部长指出:“加强公安信息化是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近几年公安机关运用DNA比对、指纹鉴定、信息检索等现代化的手段去侦破案件、预防犯罪,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案件和高科技犯罪,效果已经在公安工作手段中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证明,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显著提高了我们的打击和预防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公安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资金、物资的大流动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光靠过去的人海战术、手工劳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当前急需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我们的打击和防范能力。现在高科技犯罪和智能型犯罪比较突出,受影、视传媒中警匪片的影响,许多新的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严峻的形势发展使公安工作对科技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安机关破案率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我们的科技水平。近几年公安机关运用DNA比对、指纹鉴定、信息检索等现代化的手段去侦破案件、预防犯罪,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案件和高科技犯罪,效果已经在公安工作手段中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证明,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显著提高了我们的打击和预防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公安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想把信息化建设搞好就要树立长期作战持之以恒的思想。公安机关的领导几年一调换,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来保证各任领导的接力运作的连续性,就难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持久发展。

(二)机构设置不规范

目前部分公安机关还没有信息化管理的专门机构,尤其县级公安机关,以武汉市为例,大多数县级公安机关没有科通部门,科通部门设置在指挥中心等部门之下,县级公安机关科通部门有待“正名”,建议市局出台相关文件,整合县级公安机关的科通和网监的力量,成立专门机构对全局信息化建设进行指导。

(三)缺乏应有的专业技术人才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科学技术含量高、技术更新快、经费投入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就很难担当起信息化建设和运用的重任。常言说:干好干不好,关键在领导。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支懂技术、善管理、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的领导队伍,就会形成一种说了算的不懂、懂的说了不算的局面,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导的交流就会出现障碍,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就会被束之高阁,难以被采纳,信息化建设的阻力就会人为增加。在信息化建设中我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必须改变。

(四)重复建设的问题

现在各个地方各自为战,所建的警务系统在衔接上、共享上有很多问题,能否是公安部牵头建设,然后分发到各地使用。比如:基础警务平台,办公系统,执法办案系统,人口系统等等,而且又可以减少重复投资。

(五)基层领导干部和广大民警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足够重视

目前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上面抓一抓下面动一动的被动发展形式。这和各级领导和民警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足够重视和兴趣有很大关系。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会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对长期养成传统的工作习惯和模式是一场改革也是一个冲击,当他触及部门和部门、单位和单位甚至一些人的利益时,推行过程中就会产生阻力,如何对待这些阻力和困难,如何解决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的问题也是摆在各级领导和民警中的现实问题,我市公安机关提出“不懂计算机的领导将会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的民警将会失去工作岗位”的口号,这无疑给那些在信息化推进中的保守顽固派敲响了警钟,只有当广大的基层领导和民警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高度的重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应用。

三、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基层公安机关领导要从“科技就是战斗力”的高度出发,制定和实施激励机制,对信息化管理和计算机安全工作做得较好的部门或个人予以奖励和提拔,鼓励进行技术创新,进一步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以全面促进公安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公安信息化工作与当前公安职能转换的关系,开展分类指导,真正做到公安信息化建设常抓不懈,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工作部署和检查,使公安信息化工作成为履行好公安职能的有力保障。

(二)完善制度建设,消除业务风险隐患

建立健全并切实执行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民警的行为和内部制约机制;同时,对每一项新系统的开发、应用均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出台,做到技术开发和制度建设并举,技术应用和制度保障同步。在工作中,要从小处着眼,发现问题要小题大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和环节,进行督察和改进,逐步建立起“查找漏洞,完善制度,堵塞漏洞,边整边改”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注重信息安全,加强信息保密工作

首先,要树立警钟长鸣的安全保密意识,成立相应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自上而下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落实到人。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要坚持定期检查计算机安全工作,定期召开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安全形势分析会,加强对民警的计算机安全教育,研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计算机安全状况,开展分类指导;其次,要坚决实行内外网的物理隔离,禁止任何人非法外联。

(四)加快库区公安情报系统建设

为实施“主动进攻”战略,真正做到精确打击、超前预防,营造和谐、稳定、安全的经济发展环境,公安部门要不断探索研究,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情报信息系统,为巫山县库区维稳服务。

(五)开展调查研究,探索信息化建设规律

基层公安机关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研究适应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科技知识和安全技防新技术,结合现状,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全员培训,提高广大民警适应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在学习中思考,在工作中解惑。通过调查研究,找准公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各业务岗位结合自身特点,群策群力,在不同视角提出合理化建议,探索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规律,逐步完善公安信息化体系。

(六)深入开展培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公安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特别是与重要业务系统相关的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治等知识的培训,提高维护水平和业务技能,使其能够为基层单位的技术应用提供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其次要针对目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实际情况,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巫山县民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安全意识,以适应基层民警公安信息化发展需要为目标,加大新知识新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思想上来看,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应用重视的程度不够。目前来看,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难度大,风险高,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低,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现有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仅仅是局限于财务某一项具体的业务上,财务信息化管理在深度、广度上的发展还远不够。

二是在管理体系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控体系不健全。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共享共建,需要有完整的内控作为支撑,而现代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内控体系建设是摆在每个单位的现实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究。

三是在资金投入方面,信息化软件投入不够。 目前,对于我们大多数企业来讲,由于资金紧张、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等多方原因,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方面投入还远远不够。我国多数企业采用购置通用型软件,而不愿意花较高的代价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的软件,从而不能完全满足我们企业财务管理需要。

四是在人才建设方面,极度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尤其是面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现代企业需要必须既懂计算机网络建设,又要对财务知识精通的业务人员。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们现代企业的信息化财务人员还很缺乏,他们只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或者基本的财务知识,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大财务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训,以适应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

五是在长远发展方面,缺乏综合规划。现代企业集团中,各部门、各单位往往各自为战,针对于自身某一项具体业务开发系统,未从集团或公司整体角度进行开发,采用的软件开发商也不同,从而导致难以实现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往往取得不了系统性的成果。

二、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是管理层重视,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作为企业领导,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必须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去规划部署财务信息化建设,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依靠ERP,OA等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统一部署信息化的工作任务。各个部门也都要集中力量参与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之中去,进一步扩大财务系统的规模和覆盖范围,打造上下一体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内控体系的建设,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完善的财务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做保证,它包含人员管理制度、操作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又是财务信息化内控体系的一部分,内控体系的健全与否关系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成败,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内控建设,确保财务信息化建设安全顺畅运转。

三是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有效的资金投入是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动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虽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能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协助企业进行多角度的财务分析,找准企业短板,通过财务管理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符合企业长远规划发展的需求。

四是树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理念,加大对员工信息化建设培训。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仅精通相关的财务会计知识,更要认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运用。作为现代企业来讲,就必须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培养力度,加大建设人才培养和储备建设力度,对财务、采购、生产和销售各个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ERP等相关软件的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既懂财务又懂信息系统操作维护的复合型人才。

五是加强顶层规划。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个关系企业发展长远的任务,对每于国家、企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对于国家层面,应该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难点,加大调研力度,出台更有利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议的发展规划或政策。同时企业的顶层设计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各企业应加强现有系统的有效整合,实现财务信息系统的“通联”,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第7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 物联网技术 信息服务 信息化建设

1 物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定义与意义

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是指“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充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获得和保护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和采取的重要信息手段。”就物联网产业而言,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可以理解为在知识产权制度的背景框架下,有效地运用和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对产业发展进行综合规划和运转设计,以保证国家、产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综合体系和信息化建设谋划。根据权利主体不同,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可以划分为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三个类别。

1.1 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基本还停留在权利保护层面,自主知识产权严重缺乏,更没有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规划,面对国外的专利布局和专利收费只能俯首称臣。由于物联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起点,我国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基本处于同等发展水平,我国企业拥有难得的抢占知识产权高地的时机。

1.2 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

从物联网行业的角度出发,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行业内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共同应对外部的知识产权挑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行业内的协调管理,优化配置知识产权资源。

1.3 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

这一层面的信息化建设是高度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地位提升的一种信息化建设模式。如前所述,在物联网这一全新时代的到来之际,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上升到国家信息化建设层面。其中尤以美国最为典型,美国政府一向重视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引导建立市场驱动的技术创新,同时致力于推进知识产权标准国际化,并将知识产权与对外贸易挂钩。这一信息化建设的选择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以IBM公司为例,其将“智慧地球”作为一个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已成为全球服务器市场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而日本也从过去的“贸易立国”、“技术立国”发展成为了“知识产权立国”。当然,我国也逐渐重视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设定,如《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实施推进计划》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就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物联网环境下的专利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现状

本文从专利技术的视角出发,参考国外常用的专利衡量方法,最终选择专利情报分析法进行整体发展评价,并将关注物联网有效专利的评估,从专利申请量、法律状态、有效专利存量、专利比例等指标出发对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作出判断。考虑到操作性和针对性,数据的获取选择了上海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物联网专题数据库给出的物联网专利数据。

2.1 在华中外物联网专利的状况分析

2.1.1 物联网专利申请数量与类型分析

我国早自1985年开始就有了与物联网相关的专利申请,但一直到2005年专利数量申请增长均较为缓慢,这是与物联网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的,不过从1995到2005年,国外在华物联网相关专利的申请量开始明显高于国内的专利申请量。而自2005年开始我国物联网国内专利申请量开始攀升,增长率高达56.7%,随后每年的专利申请增长率均突破了百分之三十,表现出了上佳的成长状态。同时,外国在华专利申请量自2006年达到峰值2068件(当年我国国内的为2433件)后,便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仍然保持在一千件以上。整体上专利申请趋势不断上升,国内物联网专利技术大幅增加,外国在华物联网专利申请出现一定的回落。

事实上,虽然整体上我国物联网专利的申请数量具有一定优势,但是通过分析中外在华专利种类。我国物联网专利的类型分布主要集中在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分别占56.5%、41.3%,而外国在华专利的类型几乎全部为发明专利,占98.9%,极少量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从整体上看,我国近四成的物联网发明专利为外国提出,主要为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其中尤以日本和美国为最,在华申请的外国物联网专利中近四成由日本企业提出,近三成由美国企业提出。这组数据体现出外国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不断往中国渗透,并在我国的专利中占了接近半壁的江山。

2.1.2 对在华物联网专利的申请主体的分析

在华申请物联网专利前十名机构,其中申请数量最多的为韩国的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我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紧随其后,而第三名韩国的东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公司相差无几。十家机构中韩国2家、日本占了4家,美国荷兰各占1家,且这些机构均为企业,可见其占领中国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意图十分明显。我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申请了211、196件专利,居中国物联网专利申请人排名第二和第四,但与第一名韩国的三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华为的申请量仅为三星的63%,情况并不乐观。

我们产学研的结合以及学研单位的专利转化亦十分关键。在对国内在华申请的申请人的分布的研究后发现,物联网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其中以广东最高达8381件、北京6707件、上海5455件,江苏5305件, 有12个省市或地区的专利申请量达一千件,物联网专利申请量过百件的省市或地区达26个,整体上发展趋势良好。

2.1.3 在华有效物联网专利存量及寿命

专利申请量可以反映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阶段,体现相关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而有效专利,即处于维持状态的专利则可以反映出物联网专利的质量和应用价值。对当前有效专利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产业技术状况,并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的制定方向。有效专利的数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由专利续展和新的被授权的专利构成有效专利群,同时又有部分专利因期限届满、欠费终止、放弃权利等原因从有效专利群中脱离。因此在对物联网有效专利的统计中,受目前数据的限制及算法的局限性,只能进行粗略估算。截止2012年底,我国物联网有效专利的数量达33939件,其中外国在华有效专利优势明显,其有效专利几乎集中在发明专利上,约占有效专利的67.2%。相比之下我国在有效外观设计专利上优势明显,是外国在华有效量的34.6倍,不过即便如此外观设计的专利寿命仍不及外国。国外在华申请的外观设计的有效率为100%,而我国有10.6%的外观设计因未缴年费而终止。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醒我们:一方面我国物联网相关专利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全国争相发展物联网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片面追求数量的专利泡沫。

2.1.4 在华中外物联网专利技术比较优势分析

物联网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专利技术优势,因此技术优势分析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显性技术比较优势(Revealed Technolog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RTCA)来判断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比较优势,以及外国在华专利的技术比较优势。

计算公式为:RTCAi= (Ni/∑ Ni)/ (Ti/ ∑ Ti)

即用某个地区在某个领域(i) 内的专利申请数量(Ni) 与某个地区在所有领域内的专利申请数量(∑Ni) 的比值,除以同一领域内我国所有专利申请数量(Ti) 与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Ti) 的比值计算,最终得到RTCA值。据此,当该指数等于零时,说明某地区在某个技术领域没有专利;当指数等于l,则表明无比较优势或无专业化;当该指数大于1,则具有比较优势。为清楚的认识中外在华物联网技术优势的比较,本文选择了技术集中的五大分类进行RTCA指数的计算,借鉴日本贸易振兴会(JERTO)的出口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4等级分法 进行分析。据此分析可见,在物联网专利技术领域我国在作业和运输(1.11)、物理(1.08)、机械工程(1.12)和照明加热、化学和冶金(1.05)领域有一定技术比较优势。而在电学领域(0.92)相比国外在华专利(1.2)则具有一定的技术比较劣势。国外在华申请的专利中仅电学(1.2)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物理(0.79)、作业和运输(0.69)、机械工程和照明加热(0.7)领域具有较强的比较劣势。由此可见,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并不明显。

2.2 分析的基本结论和主要启示

2.2.1 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增长明显,但利用率和转化率尚有待提高

从前文所列历年专利申请的数量来看,国家对物联网的政策支持效果已初步显现,专利申请量增长趋势良好。同时外国在华物联网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减缓,技术溢出效应较低。但我国应进一步提升有效专利数量,尤其是高质量的发明专利。

2.2.2 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专利信息化建设上差距明显

外国企业掌握着大量有效发明专利,且集中在核心技术领域展开布局,体现出清晰的专利信息化建设的运用。而我国企业这方面稍有逊色,除华为、中兴等企业外,其他企业主体的创新能力和专利意识并不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外专利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应用价值高,一旦大量专利短时间内转化进入市场,则必然对我国物联网的产业构成巨大威胁。

2.2.3 我国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比较优势,及时展开信息化建设布局为时不晚

如前文所述,我国在作业和运输(1.11)、物理(1.08)、机械工程(1.12)和照明加热、化学和冶金(1.05)领域有一定技术比较优势,因此现阶段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如果能及时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布局,扬长避短,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也会占据优势。

3 发展物联网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3.1 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层面

2008年我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纲要》,提出将我国建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是我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信息化建设,并且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指导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而在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关键阶段,国家相关部门更应结合物联网的知识产权现状,贯彻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纲要,从国家层面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保驾护航。

3.1.1 引导和规范专利申请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重视提高物联网知识产权的质量和创新效率,制定有助于提升专利质量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例如在专项资金资助和奖励条件中注重专利质量的评价,避免单纯以数量为评价标准,引导物联网技术创新主体从注重知识产权数量向关注知识产权质量转变,提高专利资助效能。引导和规范专利申请行为,加强对非正常专利申请的监管,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形成专利竞争优势。

3.1.2 加快国家物联网知识产权布局

目前是物联网发展和知识产权竞争的关键阶段,提早布局对中国物联网产业意义重大,否则必将重蹈覆辙,受制于人。建议首先制定国家层面的专门的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开展专利布局试点,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占物联网技术制高点作准备。其次,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专门支持,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物联网知识产权专利申报、审批、授权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如减免相关费用、缩短审批时限、延长授权时间等;建立物联网知识产权海外专利布局专项资金,鼓励并扶持国内物联网产业面向全球竞争。

3.1.3 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由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资本对接断层,政策中及考核指标的数量化倾向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专利实施率一直不高,2011年我国再超美国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但我国专利技术实施率仅为0.29%。而国外在华持有专利者通常均出自其专利策略并,谋划将在未来充分运用专利。

3.1.4 强化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产业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样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建议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依法打击侵权的长效机制,并推动出台加强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意见,推进物联网知识产保护能力提升工作。

3.2 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层面

3.2.1 构筑专利信息服务实时预警应急机制

专利信息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动态、法律保护状态的集合,其应当作为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因此,建议成立物联网行业内专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行专利情报的分析,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负责全行业的信息,及时公开物联网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获取全国各省市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趋势、专利布局状况、市场动向、竞争对手分布等信息。密切关注国外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技术领域、专利信息化建设等情况,指导国内相关主体进行应对并提供物联网产业阶段性发展的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意见,为相关主体的发展提供信息化建设引导。

3.2.2 加快建立专利池以推动联盟有效合作

目前全国已有多家物联网产业联盟,如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中国传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武汉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陕西(西安)物联网产业联盟,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等等。但事实上,产业联盟当前在物联网的发展中并未凸显出其应有的优势,各创新主体依然各自行事,多数联盟有形同虚设之嫌。因此有必要推动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形成良性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调动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盟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效应。

3.2.3 建立健全行业知识产权自律机制

物联网行业协会应当努力凝聚物联网企业知识产权力量,整合专利资源,减少行业内的纠纷和知识产权争议,加强各主体的自律能力。防止搭便车、恶意抢注、诋毁竞争对手、进行低价竞争的等行为的发生,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3 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层面

3.3.1 增强物联网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是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推进的一个起点,试想如果连意识都没有,那就更没有信息化建设可言了。事实上,知识产权意识的具备不仅可以支配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同时还能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约束企业的违法行为。企业应当意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是重要的竞争资源。企业必须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善于运用法律规则扩大自己的权利。

3.3.2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和经费保障

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第一步就是企业成立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应部门,增加专利人员配备,对于小企业来讲,至少也应具备相关人员。而该部门承担的职责则侧重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风险防范和专利信息化建设的部署,即在企业内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和教育工作,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收侵犯,及时预警,防范法律风险。

3.3.3 转变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当前我国物联网基本靠政府在驱动,专利申请量的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归功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绩效指标引导。事实上,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发展侧重市场导向,企业专利的实施率高。我国物联网企业的如果不转为市场驱动,必然在为来的发展中缺乏后劲,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3.3.4 推进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当前,我国物联企业主要是创业型企业,99%是中小企业,尤其缺乏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核心技术、资金力量不足,所以其发展在未来必然存在瓶颈。因此,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选择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和成长方式尤为重要,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讲也十分关键。建议可以选择如下几种信息化建设路径:第一,利基信息化建设,面对国内大型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在华的强大专利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对市场空白的某个领域充分运用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佳的方式节约成本进行技术创新,并对已有专利的整合利用。或者结合市场选择对技术进行局部改进和创新获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权,逐渐形成之久竞争优势。第二,联盟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应积极参与物联网知识产权产业联盟,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开发获得知识产权,降低单独研发的成本和风险。第三,资本运作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本身缺乏知识产权并且很难在短期内掌握核心技术,因此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兼并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高效获得知识产权。

注释

将显性技术比较优势指数分为5等级:指数在2.5以上,技术比较优势极强;在1.25-2.5之间,技术优势较强;在1-1.25之间,有一定技术比较优势;在0.8-l之间,具有较弱的技术比较劣势;在0.8以下,具有较强的技术比较劣势。

参考文献

[1]王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决策[J].统计与决策,2006(07):129.

第8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建议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企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剧增,为了更好地应对来自各个竞争对手的挑战,企业自身必须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而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还没能展开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不真实,资金管理问题漏洞百出,是企业面临的巨大困扰。只有大力推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才能有助于企业加强自身的资金管理,防止内部人控制,防止被大股东掏空,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对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舞台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及其必要性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筹资、投资、生产、销售、账款收回等经济活动决策依靠在企业收集的信息基础之上。它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满足企业的投资、融资、经营活动等方面的决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表现在如下方面。

1、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形下就必须要求企业自身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那么企业就得加强资源配置。由此可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信息、现代物流之后才能支撑企业在全球进行市场扩张,支撑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2、国际资本市场要求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国际资本市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如果一家企业要在资本市场上面长期存在就必须得拥有自己的一套财务管理系统,随时业务信息、商品信息。这些信息的加工也必须依靠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同时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决定了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方面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这样才能全面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要求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国际上的经济因素包括了劳动力市场、税收政策、法律纠纷、汇率波动等不稳定的因素,这就需要企业加强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需要企业加强对这些敏感信息的加工,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能够提供及时反馈市场的敏感信息。

4、企业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

企业要管理好自身,就得对一定期间的业绩数据、成本管理数据等进行有效的分析,而这些分析是建立在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而原始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耳朵需要,现在企业的竞争是数据的竞争,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因此,我们对管理的需要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数据及时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传输,充分挖掘背后的含义之后做出对企业最有利的决策。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有些企业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在加大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是,我国企业与国际上高水平企业相比来说,还很滞后,因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形下建立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一些棘手问题。

1、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选择思想比较落后

我国企业在对行业内的财务管理系统软件的选择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认识上面不到位,认为对外采购的财务管理软件成本太高,希望通过自己寻找相关的编程人员来进行项目开发,这样还能控制企业项目的开发成本。其次,在选择软件提供商的时候往往选择较小规模的财务软件开发商,由于财务软件能否适应企业要经过不断的维护,随时需要更新财务软件,对于小规模的开发商来说,它们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破产倒闭的概率就大,一旦倒闭,那么企业之后的财务软件持续维护就不能得以继续,财务管理系统就很可能不能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最后,企业的管理层认为第三方开发软件的开发费用昂贵,自身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较低,但是自己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很可能不能满足国家对财务软件的认同,而且大大小小的事情企业都要管理到位,企业自身可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建设不健全

在我国,大部分的公司都存在大量的子公司、孙公司等,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法人地位,各自为政,在这种组织管理的体制背景下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在集团内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存在体制障碍。而国际上的大多数公司,他们在全球化经营的情形下,大多数采用事业部制或者总分公司制,这些公司虽然规模较大,但是采用这种组织结构进行扩张就不存在像上述我国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它能够给公司集团加强财务管理集中化管理提供体制基础,扫除了大力推进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体制障碍。

3、我国企业自身的基础差

首先,企业存在资金不足和战略管理方面认识不清晰的问题,导致了企业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投资额较少。企业中的领导要么对企业经营理念、战略管理不懂,那么就是很模糊,他们在认为投资一个项目的时候往往考虑利润最大化,考察是否值得投资,一味地追求投资回报,导致了企业可能不能够认识到财务软件所带来的长期效益。目前,大多数的企业也就仅仅是购买安装了财务软件,但是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只是从企业的财务部门出发,没能做到从整体考虑。其次,企业中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导致了企业的财务信息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

4、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缓慢

由于企业所采用的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必须通过财政部的审批,同时要求企业具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就给企业粉饰财务报表、满足相应的财务需求设置了障碍,所以企业自身来讲可能就不会那么主动地去加大力度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况且,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认为,加大力度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加大了泄露公司机密的风险,并且他们自身对电脑操作也不熟练、数据处理方面不够专业、信息化管理还不适应等诸多原因都抑制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三、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系统是属于企业整个管理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之一,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进行综合考虑,各个职能资源共享,在一个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投资,才能使得企业的信息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首先应该是硬件准备阶段,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包括集中在一个区域各个部门的网络连接,还要包括跨国界的网络连接。其次是软件开发利用方面,公司的全部财务软件实施转让给第三方提供开发、维护,考察该公司是否具有财政部相应开发财务软件的资质。

2、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知识的系统化培训,充分挖掘财务信息

当今信息传播快而广,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就得依赖人力资源的识别能力,这些涉及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行业政策等多方面的信息。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抓住主流,抓住核心,把企业的财务人员培养成计算机和财务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不断的培训和激励。同时,授予财务人员相应的责权利,明确各个员工到底负责哪块,责任和利益相联系,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都负责。加大力度转变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应用企业信息化的优势对企业进行管理。

3、加强财务信息真实性管理,提高企业决策的质量水平

财务人员直接使用了财务管理系统,虽然他们都听从于领导的吩咐,但是他们有可能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做出隐瞒企业的事情,这样就导致了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因此,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所产生的虚假财务信息负责,加强企业惩罚该类行为的力度,在员工心中形成一种约束力,他们在处理财务信息的过程中就会考虑造假的成本,就不会铤而走险地去粉饰财务报表。这样也规范了企业的运作过程,在企业领导进行投资决策使用财务信息时,就能够具有可靠的财务数据作为决策的支撑。

4、借鉴国际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的责任,在企业上下都应该形成“全体财管”的模式,各个部门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部门定期对开发人员进行沟通。在财务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把管理用的财务报表纳入其中,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使根据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转化为管理用的财务报表,这样更能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作为给企业提供持续动力的信息,企业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挖掘,加大对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投资力度,培养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转变经营者对财务软件的观念,采取积极措施防范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乔仙: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2).

[2] 林娜: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1(4).

第9篇

关键词 河北;旅游;信息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214-02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性和信息依托性的产业,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旅游业信息交流的方式及经营模式,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和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便捷,但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却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与旅游企业间缺乏必要的联络与协调,客源市场定位模糊,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在解决上述问题上信息化具有明显优势。

1 河北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河北旅游网站建设

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北旅游网”已经发展成为中英文两个版本,包括旅游政务、旅游资讯、虚拟体验、媒体资源、电子邮局等专业网站的综合性旅游网站。随着河北省旅游局信息化建设和旅游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完成,“河北旅游网”以全新的形象面世,信息总量达到近千兆,成为拥有60多个栏目、上万条信息的省级权威旅游网站。与中国旅游网、中国河北门户网站等上百家网站建立了友情链接,年点击率突破百万人次,已经成为政务公开的窗口、便民服务的平台,成为企业和社会公众获取旅游政务信息和旅游信息服务的主要渠道。有效提升了河北旅游整体形象,扩大了河北旅游的知名度。

1.2 河北旅游电子政务建设

河北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为提高旅游业管理规范化的程度,在“假日旅游预报系统”、“导游员网络管理系统”、“旅行社业务年检系统”、“旅游统计系统”、“旅游投诉系统”等行业管理网络办公系统开发和运行过程中与国家旅游局加强合作,联网运营。此外,还积极推进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先后开发了局内部办公系统、旅行社网上审批系统、导游资格考试管理系统、旅游项目动态管理系统和国内游客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系统等,缩短了办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1.3 河北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河北省于2010年初开通了12301旅游服务热线,24小时提供包括旅游问讯、旅游提示、旅游投诉以及其他旅游信息服务,自开通两年多以来,就接受旅游咨询万余次,近40%为外地游客。同时,于2012年9月正式开通的“河北旅游虚拟体验网”,通过三维实景与电子地图结合,在网络上构建出虚拟的旅游环境,给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加新颖的数字化、信息化体验。到目前为止,共有500余万网民通过该网站饱览河北省的大好旅游风光和特色旅游景区,有效宣传和提升了河北省旅游整体形象,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1.4 河北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来,河北省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龙型经济健康发展,重点加强了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省内干线通信传输网络,接入网络,微波网络,整合了现有的网络资源,初步建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系统的河北省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此外“数字河北”工程,远程医疗网,资源环境信息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市场信息数据库,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农业信息网等基础网络也正在兴建。初步建成了三河燕郊、石家庄、保定、秦皇岛等软件产业园区,通信运营业务种类,覆盖率和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河北省旅游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

2 河北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总体来看,河北旅游业和经济较发达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市信息化水平较高,而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的张家口、邢台等地信息化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河北一半以上的旅游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并与省局门户网站进行了链接。分行业来看,省内三星级以上的饭店大都有自己的网站,并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形象宣传和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还的还加入了全球预订网络;大型旅行社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外联、接待、财务等管理信息化,有实力的旅行社还在网上开展营销、线路预订等业务;省重点旅游景区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如白洋淀、避暑山庄、山海关等等,但中小景区信息化程度低。旅游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

2.2 缺乏高端旅游信息化复合人才

河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中有一重要的制约因素,那就是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复合人才,它严重阻碍着河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一现状形成的原因,一是旅游专业院校的课程设计中,有关信息化的课程极少。另外河北省由于近年来经济大环境并不理想,本省培养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人才和旅游人才纷纷流向沿海和经济发达省市,并且对其它地区的人才和旅游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多出少进,造成了河北省缺乏旅游信息化人才,特别是缺乏高端旅游信息化复合人才。

2.3 区域旅游网站数量多,商务功能不强

旅游网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和服务质量是衡量旅游目的地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河北旅游网站数量繁多,大致分为政府官方网站、专业旅游网以及旅游企业开办的网站。河北各地市的旅游官方网站大多简单的政务信息和行业统计,维护更新慢,对当地行业管理和目的地的营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大多数旅游网没有外文版,反映出对外宣传意识差。专业旅游网站虽然在信息、宣传促销等功能方面有所加强,但在线销售、个性化服务项目不多,离真正的电子商务相差甚远。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的网站数量大,但质量参差不齐,实现网上销售和在线支付少之又少。

3 加快河北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3.1 制定全省旅游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性强,涉及行业多,省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全省的旅游信息化规划和具体的实施纲要。重点完善各级旅游政务网,加快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推进以数据实时共享为目标的省级公共旅游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河北旅游网”的各项功能,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和促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使河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

3.2 强化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主体地位

各类旅游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迅速转变经营理念,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经营管理的创新,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在实现内部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针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大的特点,旅游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慎选信息化方式,尽量规避投资风险。建议中小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通过加入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系统,或加入专业性旅游交易网站的方式,利用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互联网电子商务,降低有关费用。

3.3 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发展

河北省各级旅游政府网过多强调资讯功能,管理业务系统的应用水平不高。建议尽快实现“河北旅游网”与各市县旅游主管部门联网,不断完善省、市、县(区)三级旅游信息化系统。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旅游网站业务的规范和引导,支持和推进旅游企业上网,鼓励有条件的网站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信息服务,强化商务功能,准确定位旅游网站的特色,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3.4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省政府应制定鼓励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和中小旅游企业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省政府可以每年安排一定量的引导资金,通过项目建设的形式支持旅游信息化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社会和外资共同投入的投资体系。推动旅游企业和软件企业结合,共同研制开发适用的信息化产品。

3.5 加大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人才队伍建设是旅游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建议高等院校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为旅游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强化全行业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以适应政府、企业、服务机构等单位不同的信息化人才需求。

信息化是实现河北省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问题多、任务艰巨复杂,旅游业内部要处理好行业与部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政府网站与商务旅游网站之间的关系,通过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整合旅游业资源,提高河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

[2]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

[3]张玉改,兰贵秋.关于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6.

[4]王杨,庞建忠,马飒.河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构想[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6.

[5]于书平.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5.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工作; 信息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7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123- 01

1 引 言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将成为这个时展的主流。如今,信息广泛渗透到经济、文化、科技的各个领域,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要素。然而,高校就业部门如何准确、及时、快捷、有效地获取与自身工作有用的信息,是提高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2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现状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意味着人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而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可以说现在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有些高职院校也仅仅局限于找些单位来学校招聘,而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说关心不够或者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关心。而导致这一原因的关键因素我认为还是高职院校缺乏对行业的充分认识。

3 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以说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社会声誉。高职院校是要培养手脑并用的专门技术人才。而如何培养适应时展的专门技术人才,这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思考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甚至急需的专门技能人才。围绕这个展开工作,这样可以做到就业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当然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可企业也着急不能及时招到所需人才。而这就对高校就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就业部门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地提高对行业的了解程度,所以说高校信息化建设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也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

4 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4.1 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建设

领导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所以说,要想真正地搞好就业工作就必须加强组织建设。确定分管就业的领导,并由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和各二级院系负责人及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招生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主要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二级院系相关老师进行具体组织实施。从而形成一个有力的就业工作系统。

4.2 加强培训,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对招生就业部门负责就业的老师以及二级院系负责就业的老师加强培训,从而加强他们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当然,培训的内容也是要讲究的。主要可以对行业内的用人需求加强了解。从而加强与相关单位加强联系、或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使他们在缺人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想到学校。

4.3 完善就业信息档案,提高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

每年从新生入学后就要建立学生的就业档案并及时更新内容。这种档案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院系、专业、班级、姓名、生源地、籍贯、就业意向、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兴趣、特长、职业技能、联系方式个人及家长的电话、邮箱、QQ等。把这些基础资料建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就业工作。

4.4 在学生中成立就业信息员队伍,并且加强培训

在相关学生中成立就业信息员队伍,对这些就业信息员可以加强培训。而这种培训主要内容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培养这些学生组织指挥的能力;另一种就是让他们顺利掌握信息检索及资料整理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使这些学生加强对行业用人的了解,还丰富了学校的就业信息资源,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己的就业能力。

4.5 对广大学生进行信息化专题教育

信息化专题教育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认为就业工作学校高度重视。这样也就更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基础就业信息,从而让学校的就业工作决策更加科学化,归根到底受益的还是广大学生。

4.6 对在就业中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就业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可以说对每一个家庭都影响深远。而要想把就业工作做好我认为应该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可以使广大教师及毕业的校友献计献策,特别是对一些杰出校友更要主动加强联系,争取能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另外,对在就业工作中提供相关就业岗位或者宣传方面表现突出的组织及个人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精神及物质奖励,从而激发广大教师及校友对就业工作的热情,也有利于学校更好地整合就业资源,在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做到真正的双赢。

5 结束语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高职院都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使学校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同时也使学校获得较好的社会声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就业的角度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雅芝. 信息检索[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建议;新方向

档案信息化就是以室藏档案为依据,在不改变档案原来的内容信息的情况下,对档案本身的内容及档案的存在形式进行符合信息转变原则的改变,使档案信息社会化,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之所以能够进行信息化处理,是因为它自身就包涵着信息。

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弄清信息化中的信息不仅仅限于档案本身的记录信息,它还包括将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后与社会其他信息形式融合形成的更广泛的信息。可见档案信息化的内容就有两方面:一是狭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二是广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另一方面就是将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形式融合使用,在社会中传播,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并不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为档案信息一旦广为社会大众利用,狭义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必然与社会发生普遍的联系,必然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信息交融而广泛地交流和传播,形成另外形式的信息,即广泛意义的档案信息化。

2. 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档案信息意识。

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一定的社会意识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动作用。那么社会档案意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有能动的影响,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所以,档案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念信息化”。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的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让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档案信息的意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主动关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主动思考社会文献信息系统中各种文献信息的渗透和融合,促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信息事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2.2 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技术。

2.2.1 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

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或完善,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进行培训及推广,逐步建立同一平台为分中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2.2 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对各职能部门每年移交的大量成果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2.2.3 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界定。

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室藏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其次对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

2.3 提高档案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进,使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现今,在计算机管理渗透的形式下,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档案部门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添置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在系统开发和档案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1 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电子档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早在2002年,国家档案局就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认真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因此,选取适合电子文件形成单位自身特点的档案管理软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入、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

2.3.2 档案管理软件的对象是电子文件,通过选取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但可以达到科学、高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而且电子文件作为信息资源,经过软件的整合和开发,既是电子文件形成单位的有益积累,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2.3.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取适合的档案管理软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付诸实施的重要媒介。信息化建设理念,需要科学的档案管理软件作支撑,单纯以传统方式管理大量电子文件,绝非明智之举,档案管理软件集功能全面、智能、便捷、高效等优点于一身,是疏通信息化建设管理脉络,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2.3.4 从安全角度来说,优良的档案管理软件自身的安全设置,如访问授权、用户安全级别、密码设置等功能模块,已成为电子文件管理、利用的一道坚实屏障,能有效地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3. 推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确立工程档案发展的新方向

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工程档案的形成过程,这就决定了工程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工程立项直到工程验收的各个阶段,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来实施的,这就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大大增加了工程档案建立的难度,信息化管理无疑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

(1)加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选用适合企业档案管理的软件,制定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改革不适应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提高工程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创造更多有利于方便公众利用的条件。

(2)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档案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逐步提高相关岗位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

(3)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计算机和信息管理化知识,只有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参与本单位的软件开发工作,才能提出正确信息需求,使系统运行保持在良好状态之中。

(4)数据质量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要严把数据关,保证所输入的数据是全面和准确的,否则难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考虑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在数据输入之前对数据进行审核,在数据输入之后进行认真校对。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保持;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14-02

一、引言

在这样一个IT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时代,“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信息悖论等说法还存在吗?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特征出发,讨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逻辑并提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方法。

二、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来源与保持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价值,这一理论已被多数研究所证明(McFarlan,1984;张华平,2008;张敬伟,2013),那么信息化建设领先的企业就将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主要从信息化投资资金获得优势、专有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技能优势、信息化管理技能优势中获得。而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是否可以持续,需要探讨。

(一)信息化投资资金

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资本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IT的投资是高风险的,投资所需的资本成本较高。而IT投资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通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得到风险资本。因此,这些少数企业就获得了信息化投资资金优势,进而获得了一种持续竞争优势。这种风险的来源主要是由信息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导致的。

但如果是较小项目的信息技术投资难以产生企业竞争差异;也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风险降低,风险资本更加容易进入企业,进而失去这种竞争优势变弱,甚至消失;另外,市场中存在技术跟随现象,一旦技术先行者解决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市场风险,跟随者就会面临较小的风险补偿索求,这种情况下也会降低由于资金导致的竞争差异。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获得优势会产生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持续。

(二)专有信息技术

那些被认为可以被企业保持为专有的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这些专有技术是保密的,是被企业垄断的,它能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带来竞争优势。

但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很难申请专利,这样这种技术的应用很难保证不被模仿,如果这项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很多企业就会模仿。员工的流动性、技术交流、共同开发的第三方与企业合作均可能使得该项信息技术最终应用于很多企业,最初开发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可见,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技术是一种普遍资源,多数企业可以获得,专有的信息技术就变得不再专有,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获得的竞争优势也是暂时的。

(三)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开发新的信息技术并为企业生产、服务提供帮助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技术的再开发。

这些能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是价值的,但是一般不是,即使是异质的,这些能力具有流动性,也就是再开发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企业间流动,使得信息技术能力在多数企业被应用,也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相关技术的培训进而获得这种技能。所以,信息技术技能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不是持续的。

(四)信息化管理技能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技能,还必须有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认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支持和提高其他商业功能的管理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被认为是唯一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并且是长久竞争优势的来源。理由如下:首先,信息化管理技能具有异质性及不可模仿性。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竞争性企业规模、发展历程、面临的内部环境是不一样的,同一种信息化管理技能应用于不同企业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即使管理技能具有流动性,也难以缩小本来就具有管理技能优势所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其次,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企业长期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可复制的,很难简单将本质的管理技能移植到另外的企业。最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技能形成的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方式复制。综上所述,具有优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能和良好的实施效果的企业能够获得一种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企业信息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已被基础资源理论所揭示,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带来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以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的分析发现,只有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所以,要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方法就是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于增强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不容易的,企业可以从实现企业信息化持续竞争优势的以下三大基本途径和三个必要条件着手,更好地将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有机结合。

三大基本途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

第一,企业信息化计划管理。信息化计划管理涉及信息化项目,信息化项目设计主要为了取得明确经营业绩和其他利益进行的活动,计划则是各种项目的组合,包括信息技术项目、人员培训等,其要点是所有步骤必须有经营结果,也就是目标。而计划管理是围绕经营目标从项目开始到产出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计划管理:首先,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要以组合投资的思想定义该计划的范围。即不能仅仅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引进,应更多地考虑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发展潜力、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是否会受到影响、员工培训等。其次,要多维度地评估信息化的价值。评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否正确、信息化建设方法是否合理、产生绩效是否复合预期。最后,计划的管理者需要从系统角度将信息化项目看作整个有机组成项目,并且要以经营产出为导向进行管理,在建立并管理执行计划情况的追踪系统,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也能采取纠正措施,实现计划的最大价值。

第二,企业信息化组合管理。信息化的组合管理就是将和信息化建设项目相联系的其他项目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以考虑整个项目群的整体绩效。就像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组合的管理一样,经营组合进而产生绩效并非易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对涉及信息化的项目计划归类。因为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项目并非每一个都重要,信息化组合管理者应当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建设。(2)管理企业信息化风险,提高其价值。比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缓解信息化建设会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3)管理和协调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内部矛盾。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内部的稀缺资源竞争、重叠功能改革等都会影响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集合的有效性,所以要进行管理和协调。

第三,企业信息化全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全周期管理就是在信息化建设概念产生到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的管理。这种全周期管理将信息化计划管理和组合管理结合起来从时间维度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周期管理主要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详细过程,包括项目计划的产生、选择、修改、放弃等决策点,管理者可以围绕这些关键点进行跟踪管理。

不论是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都有这几个必要条件,这些条件需要由不同的组织进行管理和实施,这三个必要条件是参与者的责任心、信息化实现效果相关测度、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

一是加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参与者的责任心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和执行必不可少,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者的责任心,在企业中形成一个责任态度体系非常重要,并且要注意责任的划分要依据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

二是进行信息化实现效果的相关测度。对于信息化实现效果的测度,要进行多个维度测度,不仅要测度信息化贡献率,还要测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成果,这样既有利于寻找新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也有利于责任的区分。

三是强化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如果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涉及各个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涉及企业生产流程的改革,而变革会使得企业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进行事前变革管理显得异常重要,比如进行员工变革承诺和愿景塑造。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在明确参与者责任、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的必备条件下,更多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以及全周期管理。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才会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杰伊・B.巴尼.资源基础理论――创建并保持竞争优势[M].张书军,苏晓华,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2] 约翰・索普.信息悖论[M].陈劲,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华平.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