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各相关专业必备的基础课程,它不是一门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课,也不是英语课,而是一门交叉课程,是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扩充。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水平的高低,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各个专业的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把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并及时补充新词汇,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计算机专业术语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的英语提示、出错信息、菜单以及帮助文件,并能够自主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帮助信息、说明书、英文手册等相关资料。
通过近些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发现高校计算机英语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现在高校普遍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在短时间内要想用好一门语言工具比较困难。
②教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一般是以专业阅读为主,缺乏实践性的内容,文章中涉及的计算机相关技术不够前沿,甚至陈旧,文献资料较多,缺乏趣味性,和实际应用不相适应,难以满足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功能性及时代性的要求。
③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而且缺乏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通常为先讲词汇,再讲课文,边翻译边讲重点语法,然后带学生做课后题,最后只有小部分时间做扩展阅读或练习,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时间,而且计算机专业英语节选的课文一般都是专业文献,冗长枯燥又包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④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师资力量还相对薄弱。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计算机和英语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而目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基本上都是由本专业的教师承担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较深厚专业素养的教师往往年龄偏大,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年轻的教师英语水平普遍较高,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和足够的专业积累,难以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融会贯通。
⑤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够扎实,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够强,英语读写和翻译的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学习热情不高,有畏难情绪。
⑥考核的方式比较单一:在以往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比较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文章的阅读和翻译,通常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听说能力。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通常只有笔试,而没有相应的口语、听力或者写作方面的考核。
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①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相关专业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分配足够的课时来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
②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开发工具,所以教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并且还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其中的内容才能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选择生动易用的教材,并辅以实践性的、趣味性强的、较新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英语读写的能力和翻译能力。
③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采用启发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多花时间让学生做扩展阅读或练习,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不断地摸索改变方法,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为提高口语水平,可以做一些场景的模拟联系,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面试官与应聘者等等。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分组讨论,例如让学生按组轮流用英语介绍计算机领域新技术,然后互相提问,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开阔学生对本专业新技术的视野;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划分成不同主题,并且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相应的主题,各组根据所选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和学习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协作收集并整理报告资料,最后各组安排代表用英语做一个简短演讲或主题报告。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专业英语的网站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报刊杂志,尽量把词汇量控制在大多数学生认知的范围。收集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计算机软硬件以及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文献和科研论文作为课外补充阅读材料,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还可以从网上查找与课程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视频作为补充资料。教师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网络课程,将教学课件、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答疑、布置检查作业、上传学习资料,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访问、提交作业学习等,让师生交流更加方便。
④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教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前提。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做课外扩展阅读,不断了解计算机学科前沿的新技术,以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为加强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这一课程的师资力量,各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派遣青年教师出国访问学习,引进在国外留过学或从事过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教师或者计算机专业的外教。
⑤目前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要让学生读、写、听、说、译五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要尽量采用可以同时训练多种技能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软件中的英文指令、查阅相关英文资料、看懂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英文书籍,要及时更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知识面。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为解决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的人才供需矛盾问题,文章研究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针对加强重视、完善体系、优化实验课管理、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及产学研基地的建设、改革毕业设计、规范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
关键词: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 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现状
目前许多与计算机相关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项目训练、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开展工作,互相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文献的统计,我国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剧增。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由前程无忧招聘网站统计的数据看,近年IT行业招聘的职位需求均排在各个行业的前列。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全国各专业的就业数和就业率统计表明,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都是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学生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对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就业所出现的人才供需矛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经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或者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依然存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但是一般教师都认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实践教学不好把握效果,常被置于次要地位。此外,学校管理部门的考核也更加看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和要求都相对较低,因此学校各级都有待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是参照了重点高校的课程体系,缺乏自己的特色,对于实验和实践的环节也大多是单个课程的实验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不够紧密。
(3)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就业需求不符。目前,一般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确定的,但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对实际就业需求不够清楚,对各种招聘单位的最新业务要求不够熟悉,只是习惯性地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造成教学跟不上实际的用人需求。
(4)学生不够注重实践学习。学生在实践实习的学习环节中,由于受学校的统一安排,自己对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实践实习的过程多数流于形式,对实习报告等很多人也是敷衍应付了事,以至于最后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真正提高。毕业设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综合实践训练。但由于临近毕业,找工作或考研等事情也迫在眉睫,很多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得过且过,并且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陈旧、简单,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
(5)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或实践课一般是随理论课同步开设的,实验类型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一般会在实验课前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以致学生较被动地参与实验实践,而且主要是以批阅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定量考核,考核制度欠科学性与全面性,这样难免会有学生抄袭或编造数据,效果堪忧。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
(1)从上至下加强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从主管领导开始,定下相关制度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积极推广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定期举行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加大奖励力度。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和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通常一刀切的做法,会让水平低的学生感到恐惧,水平高的学生却觉得没有挑战性,浪费时间,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正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符合认知规律,从低到高逐步提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步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的3个层次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其中,观测验证性实验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实验内容,以加深和巩固课堂的学习。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一般可以分组进行,组员可担当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方面的内容,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内各成员要进行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每个小组组长也要代表该组进行各小组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以此评定各人实验成绩。研究创新性实验则是在提供给学生选题后,由指导教师指导分工、合作完成,如创新设计的竞赛题目、科研项目子课题等,最后也要做出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严格地考核评比,让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参与实际的研究体验,了解各种综合应用的实践过程,并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3)优化对学生实验课的管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实施实验过程。教师为主导,要注意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使学生能真正体验自主实验带来的成功与失败,锻炼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并注意总结,提高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中能积极主动地专心投入做实验,课前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布置实验任务时要充分准备,布置的内容和表达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进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监管,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要进行评比,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比,促进学生间积极的学习竞争,建立奖优罚劣、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学习氛围。
(4)改进实验、实践课的教学方式。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实践课要针对实际情况,改进实验教学方式。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观测验证性实验,地方高校一般会让学生照着课本中的代码输入,然后调试修改,验证程序输出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样会让程序设计实验变成打字练习,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其实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这种输代码的实验方法,因为学生调试修改程序的能力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而且要多次进行以真正熟练掌握观测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强化调试修改程序的技能,但是当学生具备了调试修改能力后,就可以减少这种花时间在打字上的训练了,更多地应该让学生投入时间到掌握编程思想以及算法设计方面,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了观测验证的任务后,能够进行自主探究,争取改进或研究出更好的设计。
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参考美国的顶峰体验课程(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如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等初步的项目研究体验。主要的环节包括实际案例分析、项目计划方案设计、团队合作交流、开发实践、书面和口头交流沟通以及撰写总结等。整合各交叉学科知识,针对社会的需要,集中时间积极开展开发研究,有助于优化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体验;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协助和交流促进中实现知识的整合;优化课程计划与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实际的工程开发应用技能、初步的文档书写技能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对于研究创新性实验,可以借鉴近年发展起来的CDIO教育模式,参照工程项目从构思、研发改进到运作实施的整个过程,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4大步来组织实验实践教学。首先,建立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备选课题库。鼓励学生自定课题,每年也向教师们征集课题名,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审核,从中选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入备选课题库。其次,经常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资深工程师来校作技术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加深学生对各种课题的相关技术背景和实际研况的了解。然后,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报选已入库的课题,选了同一课题的学生形成项目组,再在指导教师的召集和指导下,进行任务分解,按兴趣和能力分工,确定研究组长。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组织书写研究开发的计划和设计方案,定期集中了解实践研究学习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协助排解疑难。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考察研究项目的需求和可行性,自主学习相关技术,进行实验测试,拟定设计方案,并进行反复验证和改进。各项目组中的每个学生成员在实施各自研究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积极实践,经常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将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各种不足与改进意见等撰写成项目总结报告,以项目结题汇报演讲和组织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推荐参加各种相关竞赛。
学生在积极参与这种研究创新性实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主动学习,系统地掌握与项目相关的大量知识,且印象深刻。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5)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产学研合作可以为高校、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一种良性的互补互利机制,充分地发挥各方优势,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结合,缩小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接近科学技术前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地方高校应该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积极建立各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健全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与制度的保障,以各种形式鼓励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研究,激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让学生尽快地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投入应用,体验理论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做出深入研究,不但有效地巩固了课内理论,还学会了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了实际的工程实践经验,培养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
(6)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最综合的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出实践教学的优劣。为了避免大部分学生到四年级时,不得不因为要面对各种紧张的找工作和考研复习备考等压力,而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实践中,以至于不少的毕业设计最终未能全部按计划完成预定的任务,甚至出现最后临时、马虎、勉强应付等更差的情形,应该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准备最后的毕业设计,尽早地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早日参与项目研究,体验团队开发过程。争取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实习前就基本完成毕业设计的初步作品,。在毕业设计开展期间,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总结成毕业论文后参加答辩,这样可以保证足够的研究时间,让学生尽可能亲自专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实践中去。
以毕业设计作为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检验目标,建立图2所示的层次递进结构的毕业设计培养体系,对一年级的学生就要开始加强专业基础实践技能的学习训练,鼓励学生加入计算机专业各种技术型的学生社团,学习相关实践技术。二年级学生则提倡加入学生的项目开发组,进行团队项目开发的锻炼。三年级则尽可能参加各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或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创新设计研究。到了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基本上都能够并且已经可以独立地做出一些实用创新的作品,再进一步完善总结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个较成功的毕业设计了。
(7)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规范实践技能水平的考核。尽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为了促进良性的学习竞争,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公平的评价,还是要以较统一并且可信实用的评价方式来建立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主要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针对各种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观测验证性实验,由于考核的次数多、量大,难以对每人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等进行评价,所以除了参考实验报告和考勤外,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最后教师也应对一部分学生抽样进行实际评价,以了解实情。
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既获得了反馈信息、吸取教训,便于反思与改进未来的实践学习,在对学生评价之后又提升了自身的认知水平。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要以多个相关学生和指导教师等的评价来综合评定,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B/S架构的实践教学评价在线管理系统软件,由参与评分的学生和教师根据评价指标,对被评价学生某次实验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可以录入定量的评价成绩,还可以录入定性的评价描述。对定量评价,系统可以自动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计算出最终得分。对定性评价,能够记录下每位评分者对被评价学生的定性评价意见。每一次的评价数据都记录下来后,师生可以随时列表查询,实现了较好的过程性评价,便于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实践学习的历史情况,也方便教师监控追踪实践教学开展过程的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这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并综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实现较全面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湛江师范学院在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基地,对实践实验学时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高了很多实验内容在各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还注重不同课程之间实验的联系,在完成规定每人必做的基础实验外,增设了选做实验和自拟实验,在课外选修课、技术型学生社团或竞赛组中开设了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2007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举办历时半年、形式多样、多学科并举,集专业性、创新性于一体的“IT科技节”,而且得到了多家IT企业的大力赞助,学生热情高涨。2012年的第6届IT科技节,学院仅二、三年级学生中就平均有一半以上参加了“IT科技节”中的各项比赛。2008年年底开始建立了校园智能OA系统,推进了学院的实践教学、学生导师管理、毕业设计全程在线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在近5年的实践教学评价和毕业设计考核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各类计算机相关的比赛中,获得的省级以上奖励比改革前增加了6倍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明显提高。
4 结语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笔者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研究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完善情况,提倡对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开展、评价等各方面,提出应用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以抛砖引玉,下一步希望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出更科学完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
[2]赵丙辰.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179-180.
[3]王兴玲,李春荣,焦玲.高校计算机基础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5(6):34-36.
[4]张晓琴.建立实践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换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6-117.
[5]何静媛,朱征宇.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5-27,46.
[6]周启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5):74-76.
[7]张美平.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l,27(3):10-13.
[8]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1(2):103-107.
[9]殷明,朱昌平.从众心理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28-130.
[10]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07-109.
[11]刘义良.计算机实验教学课堂行为管理的实践及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70-172.
[12]李作主,熊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95-696.
[13]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4-187.
[14]张璇,李彤.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155-157.
关键词:课程;专业人才;项目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各个行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来说,独立学院没有一本、二本院校的丰富的硬件资源,也没有足够多的经验充足的老师,学生的总体质量也不高。如果独立学院按照一本、二本模式来培养学生,这样的学生的竞争力不高。如何提高计算机系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已成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一个重要问题。
本人在软件企业工作三年,在独立学院从事了两年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单纯以理论知识来教育学生,他们不可能完全掌握好书上所教的知识。三本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一本、二本学生强,因为必须以其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此。
2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的思考
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分为3个层次:计算机专业必修的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编译原理等核心课程);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候必须开设的课程,例如选择游戏编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还要学习有关DirectX知识、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在大三、大四阶段加入实际软件项目工程开发知识,使学生能够提前掌握实际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知识点。
独立学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应该以“专、精”方向为主,而抛弃“广、粗”方向。有些老师认为计算机系学生就应该懂很多计算机理论知识,其实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现在很多企业需要的是某一方面比较精通的学生,而那些懂得多、但专研不深的学生则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近年来,计算机应用的最多是网络、游戏、嵌入式3个行业,因此,学院在对学生培养的时候,可以侧重于这3个方向的教学。
3计算机专业人才引入的思考
独立学院成立没有多久,大部分任课老师都是年轻教师,甚至有些直接从学校毕业就参加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引入怎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计算机专业教学也是一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把独立学院的定位认识清楚。三本的独立学院应以解决学生就业为首要的问题,我们培养的不是未来的科学家,而是未来的工程师;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学生。独立学院有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后,引入老师的标准也就明确了。独立学院计算机系老师除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最好在企业工作过,有1~2年的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很好奇,经常提出有关软件开发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老师不具备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那么老师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误导学生。例如,在C语言“指针”知识点的教学中,一个缺乏项目工作经验的老师最多是把C语言书上知识点教给学生,而有实际项目经验的老师不仅对知识点做了扩充,还从实际的编程方面来教学生怎么使用指针。老师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独立学院必须引入有开发项目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4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动手能力、自觉性、自学性都比不上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的是动脑、动手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了理论知识,没有充分的上机实验,他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怎么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成为我们教研室思考的问题。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教学分为两步:老师在课堂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按照实验教材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做实验。这样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怎么能成功。为什么重点院校的学生就比独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强?独立学院应该改变这样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围绕“动、想”两方面来做文章。我认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应该分为几步:老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之前,可以写出这个知识点思考问题,要求学生从参考书、网上查找关于这个知识点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这个知识点的信息,养成自学的习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应该以讲课为主、以演示为铺来教学。在演示中,老师不仅要说清楚程序的思路,从程序运行、调试阶段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书上的知识点肯定不够,老师还应该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充;在计算机专业实验课中,我们不再以实验教材为主,而是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对它进行扩充,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还是以C语言“指针”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在上课前我们提出几个学生预习的知识点:指针存放是什么数据、指针怎么定义、指针怎么使用、指针为什么能够提高程序的使用效率、指针使用要注意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学生能够自己从网上查找指针相关的知识点。在上课的时候,我除了讲解书上的指针知识点外,还扩充指针知识点,例如,内存管理、常见的内存错误及其对策、指针与数组的对比、指针参数是如何传递内存的、free和delete把指针怎么啦、动态内存会被自动释放吗、杜绝“野指针”、有了malloc/free为什么还要new/delete等。这些扩充知识点都是学生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而在实际编程会遇到的。老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同时,最好把这个知识点通过程序演示给同学们看。例如,在讲解动态内存会被自动释放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如果我们在程序里面没有调用free、delete其中之一的函数,在程序调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动态内存是不可能被释放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快地接受新的知识。上实验课程的时候,老师除了布置实验教材的作业外,还应该布置一些扩充的实验作业,如用指针知识点来编写字符串比较函数、字符串拷贝函数、字符串连接函数、字符串转换函数程序。这些扩充的实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基本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项目工程实践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的思考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计算机人才,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生要立即适应企业工作是不现实的。最近我对几场招聘会做了调查,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很高,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了失业的困境。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企业正是需要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我认为有必要把企业的项目实践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做一个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企业需要的用人标准。
软件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软件文档的编写、软件的开发、软件的测试、软件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不可能把软件开发流程的所有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老师必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会开发软件的各个流程。例如,大部分高校在教授C语言的实验课的时候,最后都要布置一个用C语言编写的项目作业。项目作业的大致要求就是学生把程序编写出来,然后演示给老师看,这样的结果对学生各个能力的培养是起不到作用的。其实,在这个练习中,老师可以将企业的开发软件的某些必要流程加入到这个项目中。软件企业开发软件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要做: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项目组人员的选择分工、软件需求文档的编写、软件详细设计的编写、软件测试计划用例的编写、用户手册编写。可能企业软件开发的标准对于学生的来说比较难掌握,老师可以对某些标准进行降低,但一定要使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
以我布置C语言实验课“**项目管理系统”程序为例。在开发前,第一步要求学生根据项目编写项目的需求分析文档;第二步我会教学生使用UML的知识点来分析这个项目,对“**项目管理系统”项目建立每个对象(包括它们的属性、方法)、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编写详细设计文档;第三步我会培养学生在编程前应该注意的某些问题,如程序编写格式、代码质量、命名规则;第四步我会教会学生怎样选择、搭建软件开发环境和版本控制环境,小组人员开发模块的分配和时间的安排。在开发中,我会时刻检查学生的编写代码质量,并指导其中一个学生编写软件的测试计划用例。当学生编写完软件的某一个模块,要求学生自己测试这个模块,并写出模块测试报告文档;在开发完毕后,要求学生用第三方测试软件来测试软件,并编写软件测试结果报告。当这个软件测试完毕后,学生应该编写软件的用户手册。
在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一点,企业的软件开发标准很严格,我们对某些严格标准应做修改并降低难度。我想,这样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对软件的流程从不熟悉到熟悉,对学生锻炼是很大,既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6结论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与教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一本、二本院校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当前软件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制定本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独立学院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人才引入、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工程实践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方面入手,一切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20-02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中应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作为一个关键环节。各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虽然都给予了充分重视,普遍的做法是在教学计划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没有从根本上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当作一个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运作,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更新缓慢,主要以满足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一般是针对每门课程独立开设若干课时的实验,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的实践教学占较大比例,而将多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开设的实践教学比例较少。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和《SQL数据库》本来是两门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但一般高职院校都是对这些课程独立开设实验课,而将其融合在一起开设创造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较少。
第二,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仍以最终的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并且实践教学的成绩通常只占该门课程总成绩很小比例(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尚未形成科学、综合评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三,缺乏实习基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多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且以各门课程的基础性实验为主。实验室设备主要满足课内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没有开放性实验室。而各类实习(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导致有些环节无法完成或完成的质量很差。
第四,师资不足。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即要达到“双师”标准。但目前一般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师主要由原有的实验课教师、部分兼职的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担任,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高职计算机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因此,应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的环境等进行合理配置,构建起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笔者结合我校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将该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图中数字1~6表示学期)。
第一层次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由计算机专业各专业课的课程实验构成;第二层次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第三层次侧重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层次相互结合,辅之以“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考核方式”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开放实验室、实习基地、师资),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程实验:侧重基本技能培养
对我校高职计算机专业而言,课程实验主要由三类实验构成:基础实验、软件实验和硬件实验。
基础实验包括三门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这三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基本编程技能的训练。在学生上机实验中,我们把课堂上用到的案例实验延伸出去,举一反三,对于已掌握的知识可以不需要重复操作,同时压缩陈旧的、重复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新实验项目。
软件实验着重于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及软件开发过程的训练。主要的核心课程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网页设计》等。这几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分量最重的。在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中,我们并不拘泥于对操作系统原理书本内容的验证,而是紧紧结合流行的Windows作为实例加以分析。《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的实验教学则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给定的实例数据库进行熟练操作。而《网页设计》的实验则是从书本上的案例出发,在对其验证操作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有特色的网站。
硬件实验主要包括三门核心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程序设计与接口原理》和《计算机网络》,着重培养学生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能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重点放在部件设计这一级。《汇编程序设计与接口原理》主要学习一些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接口设计方法,如键盘、鼠标、USB接口等等。《计算机网络》则以局域网规划、组建与管理实验为核心。
(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侧重专业技能培养
摘要: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在各个行业中,都已经应用到了信息化的工作方式,那么对于信息方面的人才就比较紧缺。我国的职业高中主要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高中的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拥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本文对这方面的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职业高中计算机应用能力
1 职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喜与忧
我国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是喜忧参半的,好的方面主要就是就业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职业高中的教学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参加工作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上。并且这部分学生要求的工资待遇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要低很多,就业后就可以为公司创造效益,所以很多的用人单位都比较倾向于职高计算机的学生。但是,在高就业率的背后还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现象。由于大学的入学门槛放低,大学毕业生的比率逐渐的升高,对职校的毕业生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很多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会选择计算机职位,这样对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冲击很大。另外很多毕业生所找的工作并不是对口专业的,导致了跳槽现象频发。从以上种种现象分析,如何加强对职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我国的职高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一套教材
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主要载体,学生也是通过教材的知识进行学习的。但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职校的计算机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在实际动手操作方面加强技能训练,增加社会实战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所以对于教材的编制应该以用人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性为中心来进行编制。通过教材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2.2 两个阶段
根据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来合理的设置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广泛的就业岗位选择。那么学校可以根据这个需求将教学工作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注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第二阶段是充分的发挥个人特长,拓展知识面,然后将两个步骤分为一年级和二年级来执行。在学生一年级阶段,主要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全面普及基础,对于知识结构要完整,学生可以持续性的学习,不能中间出现懈怠,全面夯实基础。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在其他方面有所拓展,这是基础,要将其打牢。在学生的二年级阶段,由于有了前一年的基础学习,所以可以进行知识上的拓宽,根据学生的个性充分的发挥个人才能。在此,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进行模拟操作,开展特色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到工作场景中。
2.3 三个强化
2.3.1 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
2.3.2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于职高计算机
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应该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技能,提高竞争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应该以实战型的教学方法为主,将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训练科目,强化应用技能。此外,还要注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散思维,发挥个性,加强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培养真正的技能型人才。
2.3.3 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
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企业的员工素质也要求我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一个不会与人共事不会与人合作的学生,在将来就业的岗位上是难以立足的,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不再有什么单纯的经典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因此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增强人文精神,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
2.4 四个更新
2.4.1 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职高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由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因应而变,教师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 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快速普及教师和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重要保证。
结语
我国的职业高中主要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首先要充分的分析职高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社会上的用人需求制定适宜的教学模式。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社会的就业压力上升,从而导致了对职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对于职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来说,如何他们的就业率,使其更加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职校在学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改革,制定出符合社会需求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工程;模块化教学;计算机专业;项目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47-02
一、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教学以培养信息技术应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该目标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技能为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基础宽泛,覆盖知识点多。比较适应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块化教学以能力培养为关键,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格局,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将一门课程模块化,可以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同时构建一门专业课程完整的应用能力训练流程,这些“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但从整体上看又是互相耦合,彼此联系的。这样的课程体系真正体现了教、学、练的统一,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理念。
因此,计算机专业开展模块化教学将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实现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探讨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对契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块化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现状,结合模块化教学的内涵特点,模块化教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模块化教学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模块化教学应首先成立计算机专业职业分析调查小组,分析实际工作情况。如通过大量走访信息产业相关企业、考查兄弟院校等广泛调研,确定专业对口岗位群,分析各个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对照卓越标准,融合专业新技术形成本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目标。然后再既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分解,形成可以量化的模块,并结合课程设置规律和教学实际对课程模块进行分类,据此选择教学内容。
2.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条件。为了使模块化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实现其教学目标,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模块化教学突出应用技能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学校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设备支持模块化教学的开展,比如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模拟实训场地等资源,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网上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模块化教学必须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首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业务素质,形成自身的教学特长。
3.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建立合理的模块化教学评价机制是模块化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结合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和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明确模块化教学评价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评价。形成学生评价为主,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为辅的多元化体系。根据模块化教学的知能结构制定适合模块化教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和规范模块化教学评价制度。
三、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本研究在我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研究循着“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对应的专业能力形成专业能力标准对照能力标准分解知识要素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实施模块化教学评价模块化教学方法成效”的思路展开。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1.确定岗位群,分析职业能力要素。遵循模块化课程以行业需求为基础的理念,对计算机的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研,确定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分层次确定岗位。计算机行业的岗位可分为管理岗位群,如项目经理;中高级岗位群,如系统分析员、系统架构员、软件设计师等;初级岗位群,如测试员、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还可以将初级岗位群按技术不同进行领域细分,如将程序员细分为Web程序员、移动程序员、嵌入式程序员等。分析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如测试员需要具备制定测试计划、开展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能力。
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岗位专业能力形成本专业的能力标准,确定本专业的能力模块,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可分为科学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三大能力方面。以专业能力为例,又可细分为软件分析设计能力、软件实现能力、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能力、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等。以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能力为例进行能力要素分解,可将其分解为白盒测试能力、黑盒测试能力、自动化测试能力等等,白盒测试可分为逻辑覆盖测试、路径覆盖测试等知识点,黑盒测试可分为等价分类法、边界值分析法等知识点,将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的知识点组成软件测试课程模块。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以项目为导向展开模块化教学。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模块化教学的主要方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逐一覆盖模块化课程的各个子模块知识点,最后形成完整的项目,达到模块化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
4.进行模块化教学评价。模块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对模块化教学进行评价时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0.2+项目过程成绩*0.4+项目报告及答辩成绩*0.4。其中,平时成绩的评价依据为出勤及课堂表现,项目过程成绩的评价依据为项目各个子模块的实现情况,项目报告及答辩成绩的评价依据为最终项目整体的完成、项目报告的完整性。
四、总结
模块化教学体现了我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偏重技能实践的专业特点,促使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相关人才的需求。(1)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2)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3)促进了教材建设:模块化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通常以项目案例为支撑,需要不同课程知识的交叉融合,传统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目前模块化课程还没有广泛推广的前提下,很难有现成的教材直接用于模块化教学,因此为了满足模块化教学的需要,必须研发适用于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4)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授;(5)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研究是顺应我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对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晨.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2]周志明,黄伟九,王兴国等.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9):116-118.
[3]张慧坤.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职业,2012,(6):25-27.
[4]胡洋,苏琳.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42-143.
[5]郑浩,陶虎,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10,(25):439-441.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英语;软件服务外包;教学方法
引言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1]。
十多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IT行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对相关人才的极大需求。同时,与IT 强国想比,我国软件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使我国软件行业现状是必须大量承接欧美软件公司的服务外包项目。而在承接软件服务外包的能力、数量上,我国又远远落后于印度、新西兰等国家,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要在国际社会中争取更多的服务外包项目,甚至实现中国IT产业全面走向国际的宏大目标,就必须把打造一批熟悉乃至精通英语的高素质、国际化的IT人才队伍的任务放在首位[2]。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通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口语技能以及技术类文档的阅读能力,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先导课程,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听懂同事或客户所讲的与技术相关的英语,同时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口语、技术英语口语技能以及高效率阅读技术类文档和写技术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今后从事对欧美软件外包开发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高职学生大多数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他们如果选择计算机专业,就说明他们的理科不错,那么语文、英语等文科课程就是他们所“瘸腿”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也确实如此,在上“计算机专业英语”过程中,很多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反应:他们在中学的时候就不喜欢英语课程,甚至听到英语课程就头疼。
2.教师的英语或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一类是英语专业的教师。那么,这两类教师之间的差异就特别明显。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优点就是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很强,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很多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讲授;缺点就是英语水平肯定有一定欠缺,尤其是口语水平,本人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讲授专业英语课程,对这一点深有感触。而英语专业的教师在英语理论知识、口语上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他们欠缺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教师在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过程中,往往会将侧重点偏向语法、时态等分析。
二、在授课过程中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专业英语涉及的文章属于科技文体。科技文体与英语的日常用语有很大区别,科技文体要求逻辑条理清晰、叙述准确严密。
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以下特点:专业术语多,同一个词在日常用语和专业英语中含义完成不同,例如:memory在日常用语中是“记忆”的意思,而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是“内存”的意思,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派生和新出现的专业用语还在不断增加;缩略词汇多,例如:CPU,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长句多;被动语态使用频繁;广泛使用祈使语句;介词短语多等。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其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方式如下:
1.情景演练法。
为了克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将原来的文献阅读授课模式进行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进行听、说、读、写各种英语能力的锻炼。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调整授课内容。
将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分四个部分,对应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即:通用英语听说、技术英语听说、技术文档阅读和电子邮件写作。通用英语听说提供IT职业工作场景,培养学生与同事或客户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技术英语听说以技术支持电话热线为场景,培养学生使用纯正的专业词汇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技术文档包含最新的IT 知识篇章,涵盖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编程环境等内容。电子邮件写作部分通过示范讲解和模板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进行书面沟通的能力。
2)分小组演练。
分小组演练适合通用英语听说和技术英语听说两部分。通用英语听说部分可以看成是专业英语学习的热身,实施此部分的教学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任务,例如:将早晨起床后宿舍情况演练一次,然后分组准备,最后,由一组用英语口语进行描述,另外一组模拟演示,达到同时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效果。技术英语听说部分,与前一部分的操作过程类似,只需要将任务换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任务即可,例如:某人的电脑坏了,请求帮助。
情景演练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动起来,避免课程气氛死气沉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2.结合计算机知识进行教学。
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来说,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仍然是重中之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高阅读及理解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文章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阅读和写作资料的选取上,可以结合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进行。在讲授硬件相关文献之前查找各种资料和图片,或者找一些真实的电脑配件给学生们看,尽可能地让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好每节课都增加课本外的计算机基本知识。
实践证明,结合计算机知识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备独立阅读文献、查阅资料和翻译文献的能力。同时应用该教学法能够避免专业英语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脱节,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等问题。
三、结语
“计算机专业英语”采用“情景演练法+计算机知识结合法”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起到了较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情景演练法”需要占用的课时较多,导致课时不够、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不吻合,“计算机知识结合法”需要教学做大量准备工作,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以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专业导向 专业应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引言
受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各地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均衡发展,同时国内大中院校各个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也不尽不同,因此如何合理地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建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用户需求的分层、分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以适应我国“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考虑专业需求,多数高校沿用多年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层次化、差别化不够明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应用需求的导向不够明确。学生毕业后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如何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以非计算机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所谓的“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是指同一门计算机类课程在面向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时,在安排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均体现专业需求,以用人单位需求为考核目标。另外,是指在课程设计安排中,如何体现专业需求特点。
1.调研了解专业应用需求
任课教师与用人单位、毕业生及时沟通联系,通过广泛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任课教师参与专业系部的专业团队建设,与专业教研室的教师交流,了解相关专业基本内容和学科体系,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过程,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向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程度需求,广泛征集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相关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需要分析报告,完成相关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授课准备工作。
2.构建服务于专业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及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研,本文提出构建服务于专业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其中“1”为“知识普及课程”,该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引入计算思维的概念。“X”为按不同专业需求确定“专业应用课程”等后续课程群体,满足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相关知识的需求,并达到逐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
(1)知识普及课程面向全部非专业大学生开设,但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入学后通过计算机能力考核,按计算机基础能力和专业需求进行计算机组班教育,实现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完美对接,体现“专业应用”教学模式。知识普及课程群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追求软件与工具的最新版本;在内容选取上,以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计算思维方式为主,软件与工具是以有关理论技术应用的案例形式出现,利于软件和工具升级后的学习和拓展。
(2)专业应用课程群按照不同专业进行教学模块设计,分为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两类,从认知、实践和创新三个维度上梳理和优化大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按照相应专业的计算机能力需求整合专业应用类课程群的知识模块,建立“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能力递增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与用人单位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专业应用课程群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3.利用课程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突破课程局限,把课程设计范围拓展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中。突破只注重知识、理论、经验的积累的局限与不足,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考核教师与学生的考核指标。在课程设计的制定过程中,充分与用人单位相结合,通过“任务拆分”、“小组合作”等多元化方式,尽可能地与实际工作相吻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专业向“应用型”转变,服务于全体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与该形式相适应,建立符合专业实际需求的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对“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构建1+X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01).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教学水平,通过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实践为主线,创新整合课程内容,并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不科学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从而逐步探索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计算机专业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创新;方法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这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为计算机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就需要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计算机这个专业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前景较为乐观,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业对口性差,很多计算机毕业生并没有选择和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这凸显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尽管计算机专业有着极大的需求量,很多企业都需要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人才,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但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术存在极大的滞后性,这与一些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计算机专业不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而由于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极为有限,使得学生缺乏对计算机学科的系统性学习,致使很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于计算机基本的系统操作也没有很好的应用,这与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使得高校所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技能和应用中的优势无法显现。
三、计算机教学的改革的探索
1、对计算机课程实践环节的强化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是高校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计算机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应该适当的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强化计算机课程实践环节的培养,并高效的安排和利用每一节上机操作课。在课前可以为学生制定实习任务安排,让学生可以明确每一次实习的目标、任务及具体的要求,在课后进行上机实验报告的撰写。这样针对性的学习训练,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从而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这也有助于计算机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2、课程学科整合的加强
课程整合是需要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可以从一些整合程度较低的学科开始,逐步过渡到整合课程程度较高的学科,从而实现跨学科、多学科设计,最终进入超学科整合设计模式。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为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学习中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教学课件来模拟环境,并丰富信息资源。改变了计算机硬件水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通过教学课件可以生动形象的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可以刺激视觉、听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实现有针对性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水平,对在网络环境下搭建的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都能够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把握,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及保障。学校可以组织和开展一些教学培训及讲座,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速度极快,而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陈旧,就需要教师具备新的能力,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可以适应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要求。这也有助于课程整合教学理论与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提高。
3、实用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学生在进行专业必修课学习主要是分为基础应用模块及高级应用模块这样两部分,根据课时要求及学生的水平来开设,选修内容主要为运用计算机来实现实际工作的实践性学习。基础的应用模块主要是完成计算机操作知识,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等。高级应用模块包括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制作及常用工具软件。通过让学生掌握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Flash、Dreamweaver、3dmax三维动画设计软件等操作,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可以灵活的将多媒体计算机中的声音、图像、图形及3d图像加速等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之中。
四、结束语
当前,计算机教学模式处于不断地实践、探索和总结阶段。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够推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正确把握计算机这个学科的专业特点,并分析学生的水平,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来适时灵活的转变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思索着获取知识,勇于质疑、勇于创新,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专业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文海,邹成成,赵祥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环节项目化教学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5)
[2]陶雪琴,钟圆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初探[J].知识窗(教师版).2012(01)
[3]陈步英.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3)
[4]贵颖祺.工学结合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0(06)
[5]周艳艳.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及实施路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7)
江苏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现有四个计算机类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工程。这些专业每年毕业学生约96%走上就业岗位。从2009届开始,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每年都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本科生进行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并且形成相应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其数据显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软件开发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而且约86.9%的学生就业各类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国有企业)。[1-4]学生来源和毕业去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本校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人才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为此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本专业教育特点要有高度的认识,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要随时掌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真实需求,要在全面分析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一种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学培养模式,要精心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和素质培养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精心规划相应的教学实施计划并且落到实处。
一、计算机学科专业教育的快速变革
计算机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学科,它包括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又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与工程性。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步成为基础技术学科的同时,其新技术的应用空前广泛,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带来更大的便利。这些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使得计算机类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更宽广、更丰富,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二者缺一不可,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技能,为成为计算机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5]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就是要具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体现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理念和能力。
二、IT产业的特殊发展
一个企业培养一位本科生毕业生成为技术能手是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的,而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发展速度快、新热点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快、人才价值超值的特殊的行业群体。由于IT技术更新快,在IT行业就职的人才出于自身知识技能提升与发展需要,也由于IT产业总体上人才紧缺,加之一些流动可能会实现待遇的不断提高,使得IT产业呈现出频繁的人才流动现象。[6]出于成本和效益的关系考虑,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将招聘对象定位于有1到2年IT项目经验的应聘者身上。这就导致以培养IT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须要面对现实,适应IT产业这种特殊的人才需求形式。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5年理论学习+0.5年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其次要制订一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规划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四年培养计划。
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目前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具有四个最明显的需求特征,一是时间特征,二是能力特征,三是素质特征,四是经验特征。
1.时间特征
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招聘一般集中在秋季和春季,一年两次。具体的月份是10、11月份和3、4月份,这两个时候校园招聘会比较集中,企业也会在这个时候集中招聘,一般优秀毕业生会在秋季招聘会时拿到几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但因为要考虑考研、毕业设计等因素,春季还会有一次招聘高峰。
对于每个去应聘的应届毕业生,首先应该有个目标,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招聘过程中瞄中适合自己的岗位去竞聘进而取得成功。而“能做什么”恰恰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大学应该深刻思考和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
2.能力特征
IT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而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又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难点和关键所在,这是摆在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3.素质特征
IT行业计算机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充满热情、有团队精神、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较强的责任心表现为能自觉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并且经受得起挫折的考验。
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等工作充满热情指的是,对待工作和任务能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最大成功。
计算机工作如大型软件研发等特别强调团队精神,也就是说这样的工作要求一个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必须要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可能将这样的软件研发项目完成并做好。
要成就一番事业,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潜心钻研。
以上人才素质要求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意味着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4.经验特征
IT企业人才频繁流动的现象导致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对学校而言是更大的挑战。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经验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促使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3.5+0.5”的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为此从2009年开始,江苏理工学院在试点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和企业深入合作,全面实施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第1-3学年主要培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和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四学年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兼顾考研,以培养企业工程师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标,综合训练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以企业文化熏陶和职场要求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
“3+1”模式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见图1)。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学校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8]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军训和军事理论等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旨在通过一组学科主干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给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专业课程旨在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以适应学科专业知识、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计算机学科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所以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工程性,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显著特征。[5]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实践性环节更显重要,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企业工程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专业见习、以单一课程或者课程群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组成。这些实践环节与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的实验以及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构成了由专业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训练、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训练和拓展能力训练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体现为由“点”、“线”到“面”再到“体”的渐进式的实践过程。其中“点”是指课程内实验,“线”是指单一课程的课程设计,“面”是指多门课程综合的课程设计,“体”主要是指以企业项目实训和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安排和有效实施使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也具有企业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专业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实训周期为18周,这个环节由学校和IT行业多家合作企业根据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共同制订实训方案,灵活设置实训项目,动态调整实训内容,可以充分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双向选择应聘到企业专业对口岗位进行带薪实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最后高质量就业。
五、结语
“3+1”模式的改革,为江苏理工学院培养高水平、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开辟了远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已逐步形成了以培养计算机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在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培养课程体系具有符合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校企文化互动、连接教育与就业、兼顾考研需求、实施方便灵活,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特点。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的课程学习,培养和提高基本素质,构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第四学年的专业综合实训和计算机发展新技术、企业文化密切联系,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在专业综合实训阶段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而达到大学教育和就业、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和新技术工程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模式,近五年来,本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得到逐年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企业所需的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包括:售前工程师(推荐计算机软硬件解决方案的专业人才)、研发工程师(解决计算机难题的技术人才)、软件开发工程师(在管理规范、框架下编写计算机代码的技术人才)、软件实施工程师(在用户现场了解用户需求,把握计算机项目进度的技术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进行计算机软件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系统运行维护工程师(保障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人才)等。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近年来的报告数据显示,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在全校名列前茅,非失业率、平均收入、基本工作能力、就业满意度等主要指标高于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支撑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培养信息技术领域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我国的信息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全国最大的工科专业,在771所高等院校开设。这些高校除了几十所属于国家教育部直管以外,绝大部分是地方高等院校。上世纪末,随着社会需求的强势拉动,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进行了的大量扩招和新专业设立,地方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依然强盛,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IT行业就业难,原因在于求职者的知识结构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不接轨,很多人求职无门,众多企业无法招聘到合格人才。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专业知识陈旧,专业范围太宽,培养方案雷同。目前,我国高校在计算机领域仅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高度概括、培养范围的过度宽泛以及专业定位不明、课程面面俱到却无法保证深度等不足逐渐凸显出来。地方高等院校在开设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时,培养方案绝大部分参照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培养方案,形成了千校一面、毫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材的更新速度以“年”计,而IT产业的更新速度以“月”甚至以“天”计,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进入IT行业时,需求与供应的无法接轨必然导致就业受阻。
其二,工程实践缺乏,实践能力差,实验环境落后。信息技术企业衡量求职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但是,目前众多地方高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特别是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缺乏,这对于刚毕业离校的大学生,无疑是一个大的障碍。
其三,综合素质的知识结构不完善。软件人才不只是编码员,而应是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企业所需要的不只是掌握业界最新流行技术的人员,更重要的是来自文化层面的竞争力。而求职者综合素质的不完善与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其进入软件行业的阻碍。
地方高校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现在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专业培养表现为面面俱到而没有针对性、专业方向涵盖太广而没有进行分类细化。所以,早在2005年,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就开始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此项工作得到了三项山西省教学研究项目的支持。2006年,按照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专业规范》以及我校作为山西省首届品牌专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优势,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工程方向)2006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在2006年山西省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推广。下面就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与服务定位、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进行介绍。
2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建设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计算机专业办学思路紧跟时代要求,注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尤其是2000年以来,学院确立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富有质量意识和时代特征的专业办学思路。构建“行业特色明显、专业方向细化、实践技能突出、素质教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山西,服务行业,面向全国,努力把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办成在机械制造信息化行业有明显特色,与山西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优秀学科专业。2006年培养计划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体现了专业细化和社会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的特点
根据21世纪工程教育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办学理念以及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为一体”的办学理念。2005年5月在南京以及9月在武汉召开的计算机专业改革和院系主任论坛上,针对当前我国计算机教育的严峻形势,与会代表达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的共识,那就是计算机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必须体现专业细化的特点以及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具有个性化和行业特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细化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方向,我们根据目前学院的师资、科研以及教学水平,构建了“计算机工程”方向的培养方案。
(2) 培养目标结合了学院已有的办学特色和科研优势
计算机学院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控制工程以及在智能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具有了较强的师资优势,所以我们在培养方案的专业选修课设置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单课选修的方式,构建了三个专业选修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模块选择。每一个模块都设置了该方向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领域知识。
(3)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突出了知识深度的特点
在进行专业方向细化的前提下,本计划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强化知识的深度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核心知识单元的基础上,要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充分体现深度优先的原则。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加大了“高级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和实验时数,由原来的48学时改变为80学时,以强化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将原来96学时“电路与电子技术”拆分为“电路与系统”、“模拟电子与数字电子技术”,学时数扩展为160学时,突出电子学基础对于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增设了“数字信号处理”和“嵌入式系统”两门核心课程,以适应当前IT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4) 加大了实践教学时数,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突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2006培养方案中,学生四年的总课堂教学时数为2230学时,其中实验和实践教学就占到1024学时,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31%。本计划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核心课程的实验时数,增加了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周、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周,将原来的计算机组成综合实验周提升为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
3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 C语言程序设计 邵阳学院
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已成为计算机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目的是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常用的各种算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程序设计思想贯穿相关专业的后续课程,是最基础的内容。教学实践证明:程序设计课的教学质量对相关后续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1.C语言程序设计前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语言类课程,对于初学程序设计的大学生来说,面临大量的基本语法和程序结构理论性的学习,某些学生认为教师讲的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而实用性不强,因而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不重视甚至是抵触的心理。还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也很想学好,但由于教材缺乏较容易理解和生动有趣的范例,感觉学习过程缺少乐趣与兴趣,渐渐地就失去学好这门课程的自信心。同时在实践考察环节中由于实验内容设置欠合理,大部分学生即使到期末也很难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框架式的认识,课程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2.原因的剖析
(1)学生的基础薄弱,特别是英语、数学比较差是一个主要原因,也是阻碍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最大障碍。英文版的VC++系统是大部分学生拦路虎,程序算法问题的处理更让他们望而却步,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练习,积累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有的教材内容过多过难,不符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首先我们先对C教材进行分析,目前使用的C语言教材涉及太多的数学知识,这使得学生一看到教材就感到头昏脑涨,培养兴趣就更无从谈起,使得老师在讲授例题和练习时首先必须先解释数学知识,然后学生才能勉强接受。当前常用的编程系统是TruboC,其特点是:①界面是单任务的DOS界面;②菜单、命令、帮助等都是英语;③当程序出现错误时,也都是英语提示信息,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而且操作麻烦,为了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适应,因此我们使用汉化的VC编译系统替代TurboC。
3.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特点
与计算机专业相比,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不同。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是为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的编程语言和以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基础;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计算机知识主要为以后就业提供保障,因此,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一份二级证书无疑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2)教学重点不同。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因此所教授的内容无论是从难度、深度和广度都远比非计算机专业要大;而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重点是依据二级考试大纲,学生只需要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牢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即可。
(3)教学手段不同。
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教学理论和实验学时都很充足,可以将重点难点知识深入展开讲解,除了实验课外,还可以安排实习让学生动手编写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而非计算机专业受学时所限,需要教师在理论课上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效地把重点难点内容讲透彻,在实验课上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编程。
4.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邵阳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都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均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由于这一阶段课程多,课时长,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侧重于应用,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而且C语言课程中存在较多新的概念,较为抽象、复杂,对于一年级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存在很大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对于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析,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提出多项教学改革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和程序设计的常用方法,领会结构化、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通过编程训练,熟练地使用编程工具编写和调试程序;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编程风格和程序设计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及通过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C语言程序设计的前导、后续课程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的后续课程可以分为直接后续课程和间接后续课程,其课程内容的组织优化要以服务后续课程的学习为目的,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C语言中的单向链表属于数据结构中的链表部分;C语言中的文件读写函数是操作系统中文件处理的具体实现;C语言中的结构体可以看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类;C语言是学习编译原理的载体和媒介。总之,任课教师要认清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讲解内容时要有的放矢,不但要告诉学生学什么,还要告诉学生学有何用。
(2)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邵阳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授课46课时,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同时应用PowerPoint和VC++两个软件,课件制作要求高质量,当讲解到程序示例时,适时切换到VC环境中演示C程序运行,例如有这样一个程序:假设有一张足够大的纸,厚度为0.0001米,问将这张纸对折多少次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程序代码如下:
main()
{floath=0.0001;
intn=0;
while(h
{h=2*h;n++;}
printf(“n=%d次”,n);}
此题让学生感觉很有意思,当程序结果打印出来是27次时,学生顿时目瞪口呆,在脑海里产生深刻的印象,接着修改程序的部分语句再次运行,显示每一次变化的数值,让学生立即看到修改之后的结果,帮助学生彻底搞清楚程序每个部分的功能,让学生直接看到程序的真实运行结果,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VC环境中字体较小,后排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可以打开Windows辅助工具中的放大镜功能,对局部区域进行放大,增强显示效果。我们还结合VisualC++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示错教学的尝试。给出一些例子和程序,让学生进行分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修改。然后立即在VC中演示,先演示未作修改之前的运行情况,提示学生注意VC报告的错误信息及相关位置,接着在修改后再次运行程序。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我们针对某些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算法制作生动有趣的FLASH动画。如排序算法中的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函数调用中的递归调用(以汉诺塔问题为例)等。讲解具体算法时结合动画演示,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生动化,使学生较快地理解相关算法的思想实质。
在基本语法知识互动式讲解完成后,可以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穿插于教学过程中[2],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任务中含有知识点,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任务开始时向学生介绍需要用到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自学的习惯,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对学生如何完成任务进行引导和指导,并加以鼓励和评价。
(3)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精心制定12次(24课时)上机实验内容,其中包含11次设计性实验和1次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内容按最新大纲要求所订,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验内容统筹语法掌握与能力的培养。上机实验是学生掌握C语言的语法、语义、程序结构的重要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算法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上机实验前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精心设计每一次实验课,同时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题目在上机实验前完成相关程序设计,并形成实验报告,最后完成上机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待老师检查。实验任务可以给学生以压力,在规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动脑,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运用C语言的能力,展示平时学习的效果。较高的实验分数能给学生一种荣誉感及成就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出现“吃不饱”的问题,我们特意组织有经验老师像搞课程设计一样,另外为他们加题,指导他们完成任务。
(4)加强课外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外答疑和习题课是课外辅导的一种形式,是完善教学的一种补充,每章内容教学完成后,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安排一次答疑或一次习题课,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时间关系,习题课上由教师详细挑选有一定代表性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对编程思路及程序结构进行解析并演示运行结果。答疑则通过课后实现,为此要求老师与所任班级学生始终保持通讯畅通,采用面授、邮件、QQ工具等方式实现。这样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5)使用多种评价形式,优化师资教学团队,提高服务水准。
课程评价既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语法知识的掌握,更检验学生使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一般应采用笔试、上机考试两种形式,具体有学校课程考试、湖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笔试题目的题型丰富多样,利用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把握,利用阅读题、编程题考查学生读、写程序的能力。上机考试可以使用随机抽题自动评分系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同时,学校应组织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活动,通过对教师的多方位评价衡量教师教学的质量。教师队伍的优化是有效实施教学改革、稳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队伍要依托课程质量工程建设,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积极申报教研项目,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逐渐形成一个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年龄层次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5.结语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教材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要符合教学的目标,更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在C语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引进计算机应用领域,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使C语言真正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应用问题的工具,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