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工商管理 就业问题 对策研究
据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当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严峻,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也不能幸免。高校教学只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在求职中的竞争力,注重发挥专业的实际效益才能适应其不容乐观的就业状况。在此目标基础上,我们要分析和探索改善就业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学生就业现状的具体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向是较广的,包括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大中型内资或外资工商企业等。可是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却普遍不强,通过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职业技能做不到工商管理的工作要求
其实,现在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是有着迫切需求的,人力资源的研究、市场营销的运行等都需要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却不能对我们的毕业生敞开“大门”。因为我们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渴求程度。例如,很多应聘旅游管理岗位的学生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虚心请教,从而就无法胜任工作,处处碰壁。再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愿从基层做起,也就对销售语言的使用、心理能力的磨练、实战方法的掌握无从谈起。这就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被淘汰也是正常的。
2、学生实践能力偏弱达不到工商管理的工作要求
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一直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徘徊,学生习惯了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的传统模式,不习惯实践。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组织讨论,然后合作去社会实践完成作业。可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要把学生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自动的实践学习模式是比较困难的,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这也是高等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的目标,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解决措施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实践训练较少、应用型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能力偏弱、缺少市场认证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状况,甚至成为了直接障碍。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应从实行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方案。
1、推行实践训练式的教学
职业高校的工商管理系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在硬件教学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学校的角度,应尽可能的加大实践训练课的节数和实验设施的建设;从教师的角度,可以请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来授课,提高课堂的实际说服力。在当前的比较开阔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学生完全有条件走出校园,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参与实际的实习锻炼。现在的学校虽然也有实习的安排,但其时间太短,过程也比较简单缺少真正的实践性。我们的锻炼应是经常性又有选择性的,而不是简单的依靠学校的安排。例如:有志于从事市场营销的准毕业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兴趣爱好,先在课堂上选择某一行业的公司深入研究该行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以及经典的营销案例,然后有目的地地去投递实习请求,这样主要是要培养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实习时就有就业的准备和磨练。由此探讨出,有效的实践训练大致是两个步骤。①加强校内培训,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对选定要去实习的单位展开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对企业流程的感性认识。②实站训练,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自己主动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必要时可以请学校帮忙),安排学生到公司接受上岗综合实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定单式人才
企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指路标,只有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才能培养出“就业容易”的人才。这也表示了现今的信息体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学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通过职能部门进行不时的走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这样不是要强行推销人员,主要是要对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需求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的教学要依据这些信息去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同样,对企业而言,将自己的用人信息向合作高校反馈,也是未雨绸缪,加强人才储备,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说,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习效果和就业能力的基础。在实施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安排专业必修课,学校要提供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还可以开设如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创业论坛等活动。可以斥资聘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校作讲座,介绍各种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增加情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我们要在管理教育中以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逐步提高专业课程的设置来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增多专业方向,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4、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近年来,职业资格化进程在我国不断地推进和发展,国家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已经对很多职业都实行了认证考核体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会展管理师、公关管理师、物业管理员等也都有了资格考试。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确定就业方向后参加资格认证考证,并将其视为理性的规划,高校可以为学生的考证提供便利条件提高职业资格认证的合格率,提高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综上,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院校的共同努力。作为发挥主要作用的高等院校更要对就业问题进行积极地研究,从而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方式上围绕企业的需求展开, 确定供给的主导方向,不断地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常化滨. 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 包钢科技, 2007,(06) .
[2].邵继红. 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职业时空, 2007,(20) .
[3].郭四代.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困惑与途径分析[J]. 中国市场, 2009,(36)
关键词:工商管理 就业能力 课程设置
1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滞后,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如今的普通中国高等全日制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多数院校都开设企业管理咨询,质量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原理等专业课,从中可以看到专业课程中,以当今国际或国内实际工商管理事例为基础的管理课程基本没有,有的学校把就业相关的实践知识以零散的形式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教学中所用的教学用书是外国很久以前的创业教材,不仅脱离中国实际,也没能与时俱进;有的就是国内的教材,里面的内容陈旧,创新思想少,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指导性低,实用性差。
1.2 理论知识过多,与重实践岗位不符合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工商管理就业方向上的岗位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岗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但在课程安排上并没有安排与岗位实践操作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要么是只讲解课本案例,要么就干脆不安排任何有关的课程与培训,而是完全偏向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培养实践环节。这使得在教学模式上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找工作过程当中,出现眼高手低或者所学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1.3 就业指向不明,与课程体系联系不紧密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冲着管理这两个字来的,一毕业就想着能去公司企业担任管理职位,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对就业期望值偏高。这方面也是由于工商管理课程在设置上偏重于管理知识,以及管理身份的灌输与培训,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创新能力不足。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与学生就业相关联的内容,由此带来的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自身定位,使学生们认为从基层开始做起,就是与本专业相脱离,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而一些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几年的岗位工作经验,可学生在学校里面又学不到实际知识,无法从事管理工作,于是就有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
2 改革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议
2.1 社会实践课程要相对独立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实用性、应用性为特征,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践创新的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合理合情的建立与时代相接轨、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能有对实践中所学到的操作和应用固化、分析、分类。总结和提高的效果。有条件的还应设置校外课堂,提供现场教学,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亲手操作,提高实际上岗操作经验。
2.2 构建“理论+操作”课程相结合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就业能力与知识结构相接合的模式,将相关学科与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课程。构建“理论+操作”课程体系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轻理论重实践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安排计算机、英语、法律等基础性的学科,还要安排像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原理、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学知识结构,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
在操作课程设置上,同时要安排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拟就业、就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思考习惯,以便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能够顺利脱颖而出。
2.3 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推广新课程教学模式 新课程模式是指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它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动力,把比赛机制纳入到教学模式或教学计划当中,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提高,实现以赛帮练,以赛促评的目的。比如设立就业规划计划大赛,或创新就业训练计划等新颖的比赛活动。但是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就业竞赛、活动这个层次,还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和长效机制,比如给予参加竞赛或活动的学生一定学分奖励,或把在竞赛中优秀的学生推介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3 结束语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在这急剧变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院校应根据市场及就业形式的变化,及时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有效地做到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就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樟林.姚卫华.基于就业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2(15).
[2]陈嘉川.怎样提升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09-24.
[3]周萍.从课程体系假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4]秦远建.房海鹏.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水运,2007(4).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性过强,实践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历史较短,引进中国髙等院校的时间更是短暂,当前中国的丁商管理专业教脊仍然处于逐步完善和规范的阶段,对于丁商管理专的教学模式的改进仍在进行之中。在现阶段的T商管理专业教学之中,存在着-定的甫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风气,这种悄况可以说是丁.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不完善的表现。
相比于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工商管理水平仍显不足,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之中,理论的引进是最容场也是最明显的。而相比于容场引进的先进理论,对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实践可以说是闲难甫贯、需要耗费大萤人力物力,在中国髙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之中很少能够实现。中国丁商管理专业教学之中存在的東视理论的倾向可以说是这种学习先进经验时理论先行的结果。
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能够发现,不少教师由于缺乏丁.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之中只能够将教学甫点放置在书本内容和理论知识上,无法很好地讲解T商管理的实际悄况和现实问题。同时,不少的教师由于缺乏作热悄和职业态度也只满足十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就所需。这些悄况的结合直接导致教师上课过于理论化,讲课风格照本宜科极为单调,学牛也无法对所学的知识和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产生足够的兴趣和职业热悄。
实践之中可以发现,许多从事丁商管理专业丁作的人士都认为.当前的丁商管理专业学牛所掌握的理论无法与现今实际情况很好地吻合。有些理论是直接照搬国外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没有根据当前中国丁商管理现状做出相成的调幣。有些理论是专卟领域的最新成果,代表了行的最髙水准,而中国相应的实践经验距离理论成果仍然有着不小差距。不管是哪种悄况,这些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都体现了理论先行、实践短板的缺陷,而就部分丁商管理领域人士反应,长于理论、短于实践是当前的T商管理领域的科班毕牛的丼通点。这种悄况部分地是由于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部分地是由于当前髙校丁商管理专业的教脊模式缺陷和教学方法问题。
2.专、Ik细化,适应性不足。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由于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自身的规范化,工商管理专、丨k之内进行丫进-步的细分,分为战略管理专管理学理论、管理心理学等细化的门类,这既是专业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学科未来的必须趋势。但是在实践过程之中可以发现,不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反而由于专业的细分造成对自身定位和就业方向上的闲难。可以说,细分的门类为学生粘通于某-专业领域提供了条件,但是部分学牛却由于客观上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以及主观上的认识错误造成丫大局观缺乏、专业领域的通盘掌握不够的问题,直接限制丫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人才缺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针对中国工商管理专、Ik的髙等教旮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以及理论长于实践的实际操作之中的短板,在教学之中有意识地引入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起到改进和弥补的作用。
首先,在选用教学材料上,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用出版时间较近、实践案例较多的教材,或是针对现有的教树做出教学案例的补充C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需要卡富ft身的学识和教学手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和院系也应积极地为教师提供国外游学、出国进修等和行业先进水T?接触的机会以帮肋教师加强教学能力。
除此之外,院系还可以通过加强和领域内的专业人才的交流来提升丁商管理专、丨k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以院系的身份邀请行业内公认的专业人来校讲座、与师牛交流,LL有着丁.商管理实际经验的专业人J?为学生介绍自Q的丁.作经验和行业内的通行规则,弥补髙校内师生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短板。
不仅如此,学校、院系和课任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已有的优势为学牛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保证每名学牛都可以在中?、丨k前参与丁.商管理的实际丁作,为未来的求职、就业和工作提供必需的就业经历和经验C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之中实践性的缺乏已经得到了行、Ik内有识之士的甫视,.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之中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可谓是T商管理领域的并识。根据已有经验和实际效果而言,加强丁.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是任甫而道远,有赖于广大丁商管理领域有识之士的丼同努力和积极配合。
【关键词】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类人才
能力 结构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00-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与此相伴随的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作为工商管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则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笔者认为提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社会上近百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从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现状出发,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研究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最终提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现状
课题组依据课题的需要分别对北海、南宁、武汉、上海及天津等城市的近百家企业(涉及餐饮、食品、零售、金融、旅游等10多个行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以纸质、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发放,从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员工素质、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以16道封闭式及开放式题目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86%,经有效性检验,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76%。同时我们还充分借助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进行了访谈,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共访谈了10位专家,既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教授、学者,也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还包括“双师型”教学人员。
在对所涉及企业的类型及规模的问卷调查中,有9家为餐饮行业,约占11.84%;9家为IT,占11.84%;房地产行业有8家企业,占10.53%;通信行业有6家,占7.89%;物流企业有5家,占6.58%;批发零售有9家,占11.84%;教育行业有7家,占9.21%;金融企业有8家,占10.53%;旅游行业有7家,占9.21%;其他为8家,占10.53%,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来看,本次调查涉及的行业领域较为广泛,基本上能反映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本次抽样调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来看,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占35.53%;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的占25%;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占22.37%;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占17.11%。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此次调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年销售额1亿元及以下的企业,即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也基本符合目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当被问及贵公司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时,认为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的占52.4%,认为需求一般的占45.2%,回答几乎没有什么需求的为2.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笔者认为市场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保持较大的需求,并且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而这种市场需求现状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从对所需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方向上来看,有高达61.84%的企业回答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有需求;有35.53%的企业认为财务会计人才比较紧缺;而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占25%;在金融学方面的需求占25%;国际贸易方面的需求占14.47%;连锁经营专业的需求占30.26%,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占51.32%,其他需求占17.1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市场对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等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仍有很大的需求,虽然每年有大量的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但是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说明可能存在目前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还不足以满足企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导致企业不断通过招聘人员充实员工队伍的情况。与此同时,诸如连锁经营等新专业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也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指引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还需强化的能力类型的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调查数据: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仍需强化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能力的占30.6%,认为仍需强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占26.5%和25.5%,同时也有近16.3%的回答者认为领导能力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也很重要,回答“其他”的人数占总体的1%。从以上的数据可知,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培养方案中,应强调对学生进行这几种能力类型的培养。
同时,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仍需提高的素质调查中,选择心理素养的占46.8%,选择道德素养的占33.8%。由此可知,社会已经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战略中对此应有所体现。
我们还从调查数据中了解到,有近18.2%的受访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有待继续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工商管理类人才在相关理论方面还存在不足,还要更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教育,使之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独立学院偏重于应用与实践,而对构成应用与实践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素养的培养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素养比较欠缺,而这种知识理论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到其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的调查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乃至于理论素养对于培养完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至关重要,也是构成其能力结构的基础。
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在企业急需的工商管理人员类型中,中高层管理人才排在榜首,尤其是有一定现场管理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因此中层管理人员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而这种需求从劳动力市场的满足程度来看,满足度并不高。从19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拥挤的现状在2003年开始出现,这就是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组矛盾:一方面工商管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人才质量不符合企业要求是关键。
在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果:对现场管理了解甚少的占43.5%,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占40.3%。究其原因,毕业生的实习不成功是关键,毕业生的毕业前实习基本上流于形式。据反映,有的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结果把实习变成了参观,学生参观完后实习就算完成任务。还有的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从严要求自己,没有深入到实习岗位进行学习,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出现毕业生就业前仍不合格的现象。同时也有14.5%的回答者认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不正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内涵与结构分析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结构指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从事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一大战略重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的确立应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结构及特征。因为工商管理类教育的“产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人才,而检验“产品”优劣的最终标准还是由市场来决定。其次,独立学院自身的教育层次定位及相关政策。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个定位也是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培养的定位。最后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及重点本科,一方面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动力与学习自觉性相对不足,而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在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中应树立注重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结构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通过对企业的需求调查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应包括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各高等院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独立学院必须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战略。
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从高等教育层次看工商管理专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较为具体的就业单位,培养的是直接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以实务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主,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同时也强调广泛的商业技能。因此,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该有区别于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应把握以下三点。第一,确立培养层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实践应用的就业型、学术研究型、技能型和创业型四种人才。实践应用的就业型人才主要通过从事产品开发、物流、生产现场管理、营销、销售、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经营决策活动,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企业的工作。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制作。创业型人才主要依靠资金以及管理经验等一系列资源进行创业。
在对新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中,选择实践应用的就业型的占45%,创业型次之,占26.7%,学术研究型占20%,技能型占8.3%。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及生源状况,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明确就业领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及重点本科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是以辐射区域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主要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区域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来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明确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素质类型。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等。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中高级实践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专业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快速适应企业操作层工作岗位,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发展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且具有通过进一步实践与深造,成为企业决策管理层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之雷,王卫,潘瑞玉.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策略――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
[2]林常青,肖生鹏.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生就业;建议措施
1.工商管理专业简述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大学开设不过十几年,但是发展极为迅速,该专业作为一个比较抽象的专业,全国一般的院校,即使是一些师范类院校也都开办了这个专业。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来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从广义上讲,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每个专业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工商管理类专业下设的二级专业在每个高校都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一是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就业单位都欢迎复合型人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优良的思想素质,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二是较强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工商管理类学生养成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良好习惯,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意识到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不容易做好事情的。具有与各类形形的人都能良好沟通的能力;三是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有创新变革才能发展,单位才能进步,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变革创新与应变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有前瞻性的预测与决策能力。
3.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3.1理论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
现行的许多大学在该专业的教学上都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互动环节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倾向于被动的老师抽人的方式。在实践环节往往只流于形式,重“量”却不重“质”。从一些大学的实践环节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看明确且丰富,实践课程也足够多,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大打折扣。或许由于扩招的原因,学校的场地、设备、设施、经费等大大受到了限制,在实践环节中,由于学生量大的原因,为了完成任务,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经历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思考的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不重视,同时很多在校的老师也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所有这些导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脱节,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3.2缺乏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特色
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来看,宽泛但不集中,一般的高校都要学习财务、人力资源、会计、投资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专业纵深上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导致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之间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当然所谓的特色也就无从谈起。很多学生虽然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学完规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感觉什么都知晓一点点,但是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非常迷茫,真正具体到某一部门、某一工作岗位就无所适从,自信心严重缺乏。从微观层面来说,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很多高校就业率低下的一个原因;从宏观的层面来讲,学校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形式并无自身特色,这样所培养的学生也就没有什么特色可言。
3.3知识学习与市场需求脱节
首先是教学内容,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形式需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国内现行的很多管理经济知识都是从国外引进过来,当然在引进的过程中也在吸收,但国外最新信息、最新知识与理论真正要传播并被吸纳到中国,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部分国内教材一般都是国外很陈旧且久远的东西;其次,依据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一般都是什么高级人才、实用型人才等,再看看每年学生就业的岗位与形势,就会发现培养的目标过于好高骛远,和所宣称的大相径庭,也就是说没有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出来,也可以发现很多的计划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学生一毕业,似乎也就算完成了一桩很大的工作一样,但国内还很少有高校建立一种专业评价机制,对培养的目标和培养的学生素质进行评估,以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4.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建议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一个专业的发展离开了市场需求,那么也就成了无水之源,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想要培养出社会受欢迎的工商管理人才,就应该清楚明白、知晓社会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每年都应该开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专项调研,编制调研报告,特别是高校所处的城市用人单位的调查,这些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其次,在了解社会需求后,工商管理专业应明确一个可实现、可考核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与目标。在进一步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基础上,加大纵深的培养。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横向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这个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未来需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在哪儿,适合什么专业方向,当然这个宽度的把握每个高校应有不同。而对纵向知识的培养,对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生自身特色的一个体现。
4.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存在,再加上学生、教师本身的轻视,使课时量本来就不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由于管理是一种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在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时应改变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意识形态,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放在同等或更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在工作量上,不应该以课时量来计算;其次应该让学生“走出去”,不要拘泥于学校的实践训练基地去参观参观就算了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合适的企业去实践,亲身去体会,在实践中学习管理,有目的地培养管理能力,熟悉日常工作流程以及一些工作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
4.3增强应用型师资力量
没有一批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要想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难度是很大的。当前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在课程中,一般以单一的讲授为主,对管理理论的认识限于理论的理解,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不可避免,影响教学效果。针对应用型师资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应用型师资力量的培育,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途径加以改善。所谓“走出去”,一是鼓励在校的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让他们学习企业的运作模式、各部门的管理经验;二是鼓励在校教师创业,创业的过程也就是积累与学习经验的过程,实现从学术型教师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兼具的复合型教师转变。所谓“请进来”,就是将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邀请到学校,为学生讲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与管理经验,这样,对学生更具有激励性与说服力。
【参考文献】
[1]王振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但是目前我国就业仍然存在问题,就业人数巨大,但是用人单位仍然供不应求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用人企业却缺少发展人才,这种现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更为常见, 会出现这样反常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现阶段高校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脱轨现象,所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适应时展,适应社会进步的高水平人才,就必须加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加强,尤其是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应用型本科有别于研究型的大学,也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将办学理念定位于应用,办学目标就是为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的高级管理或者工程应用型人才。在接下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就业趋势就是直接进入工商企业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基层经营管理实践工作。对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主导内容不仅仅是理论内容,最重要的是培养适应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应用性以及操作性,要求具备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能力。所以,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方案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适应时展的敏捷的思考能力,其次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是善于管理经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要经过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以上目标。
实践教学对现代大学生的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学生的发展路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找到每名学生最适合的发展路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特长与不足,在以后的事业发展中发挥优势,避开劣势,获得最优发展。所以,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工商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就要建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了发展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整个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引导作用,由此可见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性。应该确定如下教学实践目标: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来加深对理论部分的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再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吸取成功或失败经验与教训,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解决事情的能力,锻炼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经营管理所需的知识,熟练运用管理技能,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形成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二)加强实习环节的建设
工商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应该注重加强实习环节的建设,实习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与掌握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实习主要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三部分,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实习内容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在认识实习中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后职业的发展规划,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做哪些具体工作,毕业实习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扩大实习的范围,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所接触的行业的职业责任所在,了解企业大体上的经营模式,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提供帮助。除此之外还应该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科学合理的对生产实习的内容以及时间进行规划,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最后应该提升毕业实习的效率,毕业实习应该有所效果,不能流于形式,在毕业实习中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结束语:
通多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初见成效,各高校已经逐步建立了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构建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实践教学体系的完美落实帮助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一、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方向学生的要求及高
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完成了《2011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据报告执笔人邓海滨介绍,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1年下半年将有6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近30万人),以及700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他还进一步强调,将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工商管理事业毕业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相当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熟悉企业等就职机构,对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许多学生对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对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却一知半解。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求职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已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企业也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即便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其实际知识应用率仍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这些年来,高校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都在不断扩招,而且大家一般都认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预期”可能难以成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高校应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上述矛盾的出现,与当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所传授的管理方法偏重知识性,学生光听不练、光学不习,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虽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但是,实践期间学生对企业接触不够全面,甚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解企业。总的来说,学生深入企业实训的机会较少,有限的实训也由于时间短而难以深入。
在西方,商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澳大利亚拉筹伯(LaTrobe)大学的商业管理(旅游管理)系,在该专业方向课程休闲学(LeisureStudies)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半月内,从零开始策划最具成效的筹款活动。休闲及娱乐就业领域要求工作人员需掌握多种技能,包括懂得分析人们的娱乐需求以及掌握策划、经商和财务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顾客的消遣乐趣。而休闲学这门专业课程正好能提供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毕业后多年都难忘休闲学课程中的这次作业。他们纷纷谈到,在几十天里,团队不断磨合,通过相互沟通达成了统一的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最后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分工合作,成功举办了一场慈善舞会。在4年的学习期间,该校商业管理系学生要掌握以当今休闲趋势为主题的策划、筹办、市场评估等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参与大型休闲活动筹备工作的实践机会。
笔者认为,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未搭建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二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内容不够深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与实际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工作体验机会;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开放的特点,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按此方向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程前、课程中、课程末三个阶段做了以下实践教学的探索。
1.课程前阶段
超市经营管理课程定于2009年9月开始。为了让学生对超市的管理工作有切身的认识,笔者在2009年的上半年多次与学校附近大型超市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希望超市能够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机会;鉴于各超市的用人需求额度的限制,有部分学生在暑假假期(课程前)就进入超市实习。学生通过岗位应聘、岗前培训、超市管理工作实训等一系列实习经历,深入接触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获得了对超市经营管理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好这一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另外,在处理繁杂的超市经营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锻炼了自身吃苦耐劳的能力。
2.课程中阶段
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时,笔者除认真备课外,还经常结合学生作为消费者所接触的超市服务案例来阐述课本的超市管理理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加容易。此外,还给学生布置针对中山市各大超市实地调查的实践作业。在这一实习作业中,作为授课老师,笔者先期与各大超市的管理人员密切联系,详加说明,再对学生做好分组及相关安排,与学生一起讨论超市调查问卷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各组学生完成调查工作后,学生按组上交相关内容的调查分析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到超市一线,仔细观察人、机、商品、服务等具体业务活动,让所有学生能走出校门,到社会现实中去锻炼。特别是针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报告,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调查统计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撰写分析报告等,让大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判断力、分析能力。
3.课程末阶段
关键词:应用型;工商管理;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59-02
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摇篮,对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措施的要求也随之变化,要求我们逐步趋同于国际化和现代化。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应用技能相结合,以需求为向导向建设学科专业,依托专业面向实践技能应用的课程设计,采取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的培养模式,以实践技能应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践应用与社会需求能力做为教学评价。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着重应以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本科层次的专业性教育,重点掌握应用型专业知识和具体(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具有创业精神的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
1.专业知识是基础。就是要依托学科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支撑,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由于应用型本科管理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要求具有宽泛的理论知识基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不断变化不确定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由于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的问题依靠单一的专业学科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依托多个相关的交叉学科,因此学生具备扎实的本学科专业的甚至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2.实践技能应用是目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定“型”为技能应用。面向技能应用是在保障学生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需求起点,将专业技能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和内容。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必须从某个方面某种需求上,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起支撑作用。同时依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及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掌握多少专业理论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应用知识从事实践技能的活动,能否直接适应社会相应的职业和岗位的需求。
3.实践能力是核心。实践能力是指能否成功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实践能力是知识追求的目标,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能力和提升能力。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具备专业应用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基本技能能力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技能能力是指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或掌握的基础的专门技术技能;工商管理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是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专业工作任务所特有的最重要的综合能力。专业基本技能是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重要支撑。工商管理关键能力就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表达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国际环境下的外语应用与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措施的意义
1.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革,对人才需求类型上也有了很大的相应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需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向多层次、多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正日益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地方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2.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高校对“精英教育”培养模式的反思。大量“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出缺少实践应用知识、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社会各行业急需要一大批具有管理创新意识和能力,基础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参与生产、管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的方法
1.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应针对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化来进行设计,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实践实施中,一是要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培养模式,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方面,突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个性化教学,通过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跨专业跨系选课,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互补性、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二是根据学生意愿,组建专业方向选择,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推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2.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积极推进创造教育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具体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能力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以精品实践技能课程建设为重点,突破原有课程的建设,注重实践技能系列课程的建设,构建“实践技能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发展和教学经验及社会需求,以最适合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创新性教学为指导原则,以求教材选用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从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角度,以实践应用、创新的眼光更好地安排课程教材内容;发挥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优势,重点支持工商管理专业核心教材编写。
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创造和创业实践。在对学生个性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在职业导师指导下,发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在校期间个人发展规划。做到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尽量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导师应根据学生意向提出参考建议及时给予引导;推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可将“学生社会实践成绩”纳入到学期课程测评中。通过全面、完整地记录每个学生在校期问的课外社会实践内容和成绩,鼓励和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应用和扩展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共性要求,成立科研、创业等兴趣小组,由专业和学院有针对性地安排各种教学辅导活动,并尽可能与有关部门联系,提供创业实践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3.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推进变革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教学结果评价转变为注重实践技能的过程评价,加强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增减,加大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讲授结果,加强关注师生在教学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回答、测试与练习、学生实践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三是变革考试方法。学校应逐步改革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
4.建设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结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构建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时,可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建设:(1)加强建立多渠道的监控体系,第一,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授课计划。第二,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评教一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监控手段,推进进一步强化学生评估教学问卷的质量,强化评估的指标体系。第三,加强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的观察反馈,推进对应届毕业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监控。通过对毕业生素质的跟踪调查,可以深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发现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2)推进协调各种教育资源。第一,加强与相关高校开展企业应用型教学研究与合作,第二,加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推进师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加强与企业家、重点商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再次,充分利用管理咨询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行业协会力量,开展应用性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培训、实践教学开发与课程建设,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联络,加强与政府管理机构的联系互访。
未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校必须不断的进行教育创新和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动员社会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实践,推进系统研究,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杨之雷,王卫,潘瑞玉.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策略——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2] 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0-22.
[3] 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范曙光.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 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6] 晋雪梅.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0,(5):40-42.
收稿日期:2013-08-19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72-02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社会的企业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很好地服务了社会工商行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知识,掌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企业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几家高职院校能真正达到培养目标。主要根源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和落后,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彻底。为了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向应用型人才,探讨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1运用信息技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众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了一个创新探索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淡化了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
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份额较大,有的甚至达到100%。有的院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较多的实训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课程也很难真正开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的深度认识,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学校应该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放在信息技术上面,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走出学校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所长,在企业管理这个领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结合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定位
信息技术的日益壮大,给企业带来了深刻且多元化的影响,为了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社会在崭露头角,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这也要求了学校必须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就要充分学习好信息技术,为以后做好准备。因此,要给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了解该专业的就业现状。其实这个行业的就业是很复杂多样的,这也导致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复杂多样,不仅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饮食服务业需要众多的工商管理人才,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农业、养殖业、信息产业等都需要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大部分毕业生主要以市场行政管理人员、市场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及传统的管理岗位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而且很多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强,学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在企业管理人员中只有少数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其他人员都属于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培养。企业现有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如:知识面狭窄,对英语会话、电子商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等方面的技术技能比较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顺应这个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新的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想,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拓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用知识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锻炼,关注多行业对工商人才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就业时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这既给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也给该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
3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得力助手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强大的系统,它能把所有的网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系统,因此被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广泛的运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摆脱了传统的模式,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收集。但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应该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往,学生的学习地点基本上集中在校园内,即使有的学校有一些实训教室或基地,也与在企业实际操作存在很大不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应改变学习环境,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应控制在30%,其余70%的时间都分配到实操环节中去。培训实操能力主要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实操环节不仅包括到实训室或实验基地学习,也包括联系企业,到企业去亲身历练。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质量意识。
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行业广,学校可以多和企业对接,给学生提供更多在企业学习的机会,形成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教———企业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弃———过多不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未走出校门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以后工作可以用得到的,必须多学多练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培养起来经常会出现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学校应在学生入校时就给学生派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就业规划指导,使学生更早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的侧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给学生进行课程设置。
4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技术的支持源
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现代化崭新的技术和手段,大大加快了传统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进程。如今,工商企业管理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促使企业可以建立模拟的ERP实验室,从而建立一个ERP沙盘课程内容,更便于更好地培养人才。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顺应信息化潮流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分析,积极进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5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象征,如何更好地通过信息技术来开拓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地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只有更好地利用起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走到最前沿,这样才能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职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综上所诉,为更好的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必须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在专业知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更好的让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管理上的规范化,并且还需要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西安翻译学院诒华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参考文献:
[1]周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2]陈晖.基于高职院校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课程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12).
[3]浙江商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和企业需求状况调研报告[R].2009.
[关键词]创业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创业意识 创业素质 创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8-02
一、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创业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念,是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创业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新方向。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以创业促就业”的政策需要
2010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专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各地政府也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完善我国高校学科体系的需要
我国的创业教育和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表现落后。首先,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和完善,教学上缺少鲜活的本土案例,创业教育实践缺少与企业的联系和必要的创业活动设计,创业课程的师资大多缺少创业经验和相关研究,也缺少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的课堂参与,诸多原因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比较低。吸收借鉴国外在创业教育领域的经验和成果,开展创业教育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创业教育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创业能力。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将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体制上面具体和深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本研究通过参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以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三大目标为出发点,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基于三大目标,结合韶关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际情况,我们提出构建三大目标体系的具体方式方法,见下图。
图1 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二)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方法
韶关学院自2011年开始与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商务(创业教育)专科办学项目,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充分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了以下实践。
1.创业技能体系构建
(1)参观企业。第一,组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参观当地企业,认知不同类型企业运作流程,了解不同岗位员工的岗位职责,熟悉职位要求和说明,提升学生对专业和实体公司的认知。第二,走访行政审批中心,让学生了解工商注册、申请营业执照、照章纳税等创办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具体审批流程。
(2)聘请企业家。邀请校外企业工作者、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进入课堂,为学生讲述个人工作经历、分享创业成功的经验教训。可以将创业课程分成不同模块,直接外聘这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家承担某个模块的课程教学。
(3)课程实训。工商管理专业很多课程适合开展课程实训。比如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这些模块的内容本来就是创业计划重要内容模块,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创业教育引导。教师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创业计划具体的操作内容,在专业课程实训中,体验创业的乐趣,启发学生创业的精神。
2.创业素质体系构建
(1)自我认知培训。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3.7%的大学生觉得自己能够创业但能力还不够,78.6%的大学生还受“别人觉得自己能否创业”评价的影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自我认知这个问题上还相当欠缺。首先,我们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设计创业能力自我评价和互评环节,然后分组讨论,最后由指导教师给予点评。其次,教师团队通过设计挑战性项目,让学生项目中磨炼意志、挖掘潜能、认知自我,改善自身形象。最后,设计项目实行末位淘汰制,这不仅能打破学生不劳而获的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在群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整个过程都能贯彻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搭建亲密的师生关系,把对学生的热情贯彻到课题设计中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3)创业模拟。开展创业模拟,让学生自建团队,模拟实体企业,选出项目经理,并设计组织架构。通过分工合作,撰写创业商业计划书,在计划书成型过程中反复探讨、酝酿和沟通。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管理、协作沟通的能力。在创业模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如何选择好项目、发现创业机会。创业模拟让学生亲历从组建团队、注册虚拟公司、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创业环节,能让大学生熟悉在创业过程中寻找创业项目、筹资、工商注册、消费者调查、风险评估、广告设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照章纳税等企业经营流程。
3.创业技能体系构建
(1)开展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技能训练,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展开,开发传统教育渠道之外的辅助渠道,营造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韶关学院从2012年至今共立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507项,省级项目147项,国家级项目40项。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就业指导中心取得韶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在学校举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和“创业实训”两种模式的创业培训。第二课堂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延伸到课堂之外,为拓展大学生创业技能开辟了新的路径。
(2)搭建创业技能训练平台。韶关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部门通力合作,实施多项举措为青年学子打造了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六个平台”。一是以大学生创业课程为平台,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二是以创业计划竞赛为平台,每年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力。三是以专业技能大赛为平台,不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四是以大学生创业实践日为平台,举办“未来CEO”创业实践日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业锻炼机会。五是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见习的机会,让他们提前与社会接轨。六是举办《就业与创业》论坛,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优秀企业负责人来校做报告,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经历。
(3)搭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不仅能为创业者创业提供硬件支持,更为关键的是在于利用政府政策扶持、政府提供创业服务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可靠的创业环境,提供软件支持。2013年,韶关学院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立项;2014年,韶关学院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作为学校近3年“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的10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4年,韶关学院投资近90万,规划近2000平方米的面积,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2014年,韶关学院与韶关鑫金汇合作,在“韶关鑫金汇建材家居广场”设立“韶关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和“韶关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训练实践和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三、总结
高校应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改变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观念,积极推进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韶关学院近几年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今后需要进一步结合本土实际,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推动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其他专业展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群.预创业: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 郑春,王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改革思路[J].现代企业教育,2014(9).
国内外学者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保障主体进行了研究。B mw n和D ugu id提出了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倡导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指导者,更是学生的合作者。Stephenp.R obbins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师细节等方面制定了科学的、个性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学者盖国强(2004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潘海涵和汤智明确了实践教学模式再构建的两个方向,即从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向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转变;从注重知识的验证,向注重问题的解决转变。崔虹云从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资金扶持力度、实践教师队伍等方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国内外现有文献看,虽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部分是实践体系要素,即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保障主体的独立研究,缺少实践教学体系各要素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协同研究。笔者基于协同理念,把保障主体协同适用,到实践体系各要素内部协同及要素之间的协同,构建“金字塔”式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加大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1.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一般高校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依然不清晰。很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教学中心,而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行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教学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只是理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没有独立的目标设计。实践教学目标除了对理念的验证之外,就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这种目标的定位是不清晰的。传承实践知识、提升实践理性、优化实践策略应是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清晰定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等多个方面考虑。
2.内容设置不合理
一般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教学、各类实习、各类设计/论文、证书培训、各类调查,还包含公共性的实践项目,如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计算机训练等集中性的实践环节。笔者综合了湖南省几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其具体安排为:公益劳动,1周;军训与国防教育,2周;学年论文,2周;教学实习,6周;毕业实习,4周;毕业论文,8周。院校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8.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108学分、限定选修课28.5学分、任意选修课23学分(含跨学科类课程6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19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资格及学位授予要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关联性不强,实践教学的比例过低。
3.“双师型”师资不充足
近年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引进教师呈现出高学历化的趋势,实践教学老师基本为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尽管实践教学老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对企业实践知识的深入了解,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的实际需求。实践教学并非是理论知识丰富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最擅长的工作。所以,导致实践教学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设计上有所欠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安排多为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安排。实践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两大突出缺陷:一是不能代表学科前沿;二是不能反映企业生产一线的应用需求。实践老师的教学方式古板、形式单一,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4.考评体系不科学
一般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仍然以学生习成绩为主体,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例如,实践学习的考评方式通常是抽取部分学生实践过程完成的作业、报告、论文,而不是考评实验、实训、学习是否符合专业特色、能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能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评体系,无法对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作出科学、公正的评价,某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甚至存在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而且缺少专门的考评监控制度,实践教学的监管成了“空壳子”,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
基于协同理念的 “金字塔”式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此,笔者构建了基于协同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金字塔”式实践教学体系。
目标和原则
“金字塔”式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的“高位就业”为目标,以协同理念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各环节各层次的连贯性、整体性,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协同、职业本位的原则。
(1)协同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协同理念为指导思想,并适时运用协同的科学方式方法,来协调各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
(2)职业本位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能力为中心”的要求,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实现学生的“高位就业”。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学,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应从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出发,采取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以确保实践性教学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1.学校层而的保障措施
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力度。师资水平是影响实践教学顺利进展的重要因素。实践体系化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念知识,又具有研发、创新、实践操作等再创造的能力。然而,要使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理念知识与实践知识,需要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培养。
健全教师考评、激励机制。在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比重,充分考虑实践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薪酬、职称认定等方面,都应该使实践教学岗位与专门理念教学岗位持平;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拉近甚至是消除实践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差距,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院层而的保障措施
全而启动实验室实践教学。实验室主要应用专业知识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实验室要以计算机为依托,以仿真模拟软件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全而创建与开发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要以企业为依托,学院要搭建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全而深入实践基地的创建与开发研究。
近年来,高职院校取得快速发展,新的专业也不断出现,传统的老牌热门专业也持续高烧,工商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一个一直热门的专业之一。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如何改革创新传统的热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就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完善,让其适应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一)内容单一,脱离社会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准入门槛低,办学成本不高,加上多年来持续热门。但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开从课程设置来看较为单一,一些必修的公共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几乎跟公共课一样的是填鸭子式的理论教学,缺乏其他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相脱离较严重,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节奏。
(二)招生比例较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工商管理专业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在招生时占的比例较高,入学分数相对于低于本校其他专业,造成了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可塑性不如其他专业。而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看,特点不鲜明,不具有特色可言,多数学生在学习阶段和择业期间都感觉到迷茫,有些找不到学习方向,择业无所适从。[1]
(三)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掌握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够在工作中应付、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完成岗位工作。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多数高职院校仅仅是局限在培养理论型人才,缺乏实践教学,甚至个别院校为节省成本等,简化了实践教学环节,造成了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理论不如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强,在就业和工作中优势严重不足。一些高职院校不重视校企合作,闭门造车,很少走出去,学生也局限在校内学习,不能接触到具体工作岗位,在毕业后的就业中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1]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由职业高中、中职、中技工升格而已,传统的老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多数是以前的老教师或者行政兼职的,比较少是在企事业单位一线调入的,缺乏实战经验,与高职教育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等综合素质。改善教师的专业和学历结构,聘请企业单位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任教;组织专业教师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到企事业单位考察、学习、挂职及实践调研等。
(二)改革和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案
据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不定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要求。因而,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创新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的方案,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尝试跟用人单位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或者工学结合式等形式,让学生走出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2]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等,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三)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师生考核
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和完善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考核评估,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实践考核代替传统的应试考试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由同行互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等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既要由考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又要以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学校必须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师生的考核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计划,逐渐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