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产企业信息化管理

生产企业信息化管理

时间:2023-08-14 17:2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产企业信息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产企业信息化管理

第1篇

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融入国际经济体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资源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如何改变管理信息化落后的局面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重大的难题。笔者通过论述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管理变革策略。

1 企业管理信息化概述

1.1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定义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各个经济活动环节中,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组建企业信息系统,将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信息、现金、物流系统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网络系统,从而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实现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利润。

1.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企业成本优势。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内部实现采购、生产、营销、售后等环节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形成成本优势。同时,信息化管理还可以促进供应商、企业、销售商三者强强联合。供应商、企业、销售商三者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更快地了解市场信息,并作出快速反应,降低库存,改进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和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

2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1 缺乏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 在国家大力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依然存在很多中小企业对先进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存在认知偏差。这些中小企业不会主动学习和接受管理信息系统,而是迫于信息化的趋势被动接受。此外,有些中小企业虽然清楚认知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仅仅看重的是技术的引进,而缺乏信息化实施的规划,没有将信息化建设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企业引进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搞“面子工程”,盲目跟风。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推广。

2.2 缺乏引进信息管理系统的资金和应用技术人才 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价格高昂,很多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只能望其项背。此外,这些软件对于运行的环境要求又很苛刻,即使中小企业能够买得起软件,也缺乏支持软件运行的高质量管理水平。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水平有限,引进软件之后很大程度要依赖于软件商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要求员工既要熟悉公司业务又要有技术知识。这种管理兼IT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小企业极其缺乏的。

2.3 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背离,实施过程复杂繁琐 现今市面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往往是基于全国市场行业的总环境以及大型企业的需求研发出来的。而中小企业分部在各行各业,涉及的业务十分广泛,他们运作形式又多种多样,已开发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本无法与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相吻合。中小企业希望能以低成本引进管理信息软件,并期望引入软件后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马上看到实施的成效。此外,运行这些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购买相应的硬件设施,联系网络运营商建立服务器等,这些流程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鉴于以上两种因素,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积极性。

2.4 忽视企业自身特点,过分追求系统功能多元化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在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办公自动化、分销领域。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为追求向管理信息化快速过渡,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功能齐全管理系统,但是系统的很多功能对于企业都派不上用场,造成了系统功能的闲置浪费,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3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推动的变革策略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较,存在资金短缺和技术人才匮乏的劣势。但是鉴于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中小企业决不能因为碰到了困难就停滞不前。根据对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要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改变企业落后的观念 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不定期召开管理层、部门员工的关于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宣讲,促使全体员工对信息化有正确认识,引起员工们对信息化的重视,意识到信息化是未来办公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推动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也更加简化办公程序,从而激发员工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的信心和激情。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融入市场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增强自身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率先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将会赢得市场先机,占据有利地位。

3.2 加快企业内部信息部门的组建 信息化是未来市场经济的趋势,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实施管理信息化,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成立信息部门。企业应当善于发掘员工的潜能,定期组织培训,逐渐培养一批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企业的“黄埔军校”,组建自己的管理信息化技术队伍。

3.3 建立与供应商、销售商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信息化的成本,共享信息化资源 资金、技术力量薄弱是中小企业的共性,为了降低信息化的成本,中小企业应该采取联合供应商或者销售商建立供应链信息化系统的策略。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其次,供应商、企业、销售商三者的强强联合,形成了一条供应链,通过整个供销系统供应商可以对产品的销售清空进行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原材料供应,而企业也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库存压力和仓储费用。供应商和生产企业及时调整供应产品使销售企业也免除了产品积压的局面。这种供应链的形成促进了资金的灵活应用,实现了“三赢”的目的。

3.4 建立与高校的合作关系 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要求中小企业具有集管理和信息技术特长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然后现在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单一专业化培养。现今很多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是懂得计算机技术,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却一窍不通,或者很多熟悉管理流程的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知识又是“文盲”。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委托高校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可以将自身系统的研发或维护作为课题交由高校进行。与高校合作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第2篇

关键词:服装企业 信息化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60-02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无论是有几十亿元销售额的行业巨头,还是只有几千万元销售额的行业新秀,都在全力打造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平台,试图依靠信息平台的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反应周期或加强终端控制能力。目前全球服装市场竞争激烈,服装产品正在向多样化、高级化、个性化发展。服装生产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方向转移。所以,服装企业是否能快速、正确地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设计并生产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加速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使服装企业能顺应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将成为服装企业未来成败的关键。

一、信息化是服装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服装企业已无可避免地参与到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市场已从国内的、局部的市场转向全球化、全方位的市场。由于服装市场具有典型的流行性和季节性特点,必须建立“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低成本”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服装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到“库存管理优化、信息反馈高效、市场反应灵敏”,由原来的追求市场份额为主,转向关注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缩短企业对于市场环境的响应时间,建立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畅通的市场信息反馈渠道。

近年来许多刚崛起的服装民营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尽管企业老板不乏精明干练善于管理的能人,但是仅仅依靠经验管理来提升企业效益的空间已非常有限。特别是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准确及时把握企业的第一手信息非常困难。如何进一步降低服装原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客户服装水平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而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当前服装市场的竞争已由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的竞争,一个企业群体由企业与其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群组成。企业必须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相关供应链的联盟,以扩充实力和抵御风险,这对企业来说更为重要。所以企业不仅要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而且要把信息系统扩展到其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许多服装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地域的异地多点经营使传统的管理模式束手无策。库存管理、销售管理、人员管理、物流调配等一系列原本可以按部就班解决的问题,随着经营网点的增加和经营距离的延伸,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专卖店、加盟商、批发商、分公司、办事处需要由原来的分散独立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使得与顾客接触的前端获取的市场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反馈至总部的决策中心,而这一快速反应体系建立的关键就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系统,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员工、供应商、经销商、加盟商、零售店、销售店直接连接到总部的数据服务器,每一笔业务发生都可以实时反馈至公司总部,总部可以及时了解销售、库存、市场变化、顾客需求等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根据市场反馈调整生产、计划、设计、原材料供应、货品调配等工作,实现用最优的库存、最快的速度使整个营销系统达到最佳运营状态。

二、服装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是制约服装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相当多的服装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支持不力,甚至仅仅把它看成是纯技术型问题,使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难以推进。另外,对于部分服装企业,其落后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的创新,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僵化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信息系统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还有可能挫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管理基础薄弱,缺乏高效管理团队。目前国内很多服装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比如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缺乏、管理措施落后、管理基础数据缺乏及不准确等,使得企业不容易实现由低层次的感性管理模式迅速转变为高层次的计算机管理模式。除此之外,企业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信息管理不规范、信息处理与传输落后、信息设备利用率低等也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管理方式的转变,这就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涉及到各部门、岗位、机构的权利、责任、利益等的调整,协调不好就会激化内部阻力。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来协调各方面关系。

3.企业盲目采购服装信息化软件。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自身,软件公司只是起指导作用,不能本末倒置。因为企业对自身的业务、流程、特点、文化更了解,企业对信息化应持积极主动的作用,充分的向软件公司介绍自身现状、业务特点和管理难点,也应当积极了解软件特点。同时软件公司也应该积极了解企业,只有真正吃透企业的特点和业务难点,才能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推销软件。一句话,只有双方互相了解、相互靠拢,交流沟通的越充分,信息化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否则失败的机会就越大。

4.缺乏专门人才。服装企业属于传统行业企业范畴,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如果想一步跨入理想的管理信息化模式尚有很大困难。服装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会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各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员的参与及协调,这一工作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数据采集工作更是涉及每一个人。此外,企业开展管理信息化工作,还往往对是人的工作习惯进行一次新的变革。现在很多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信息化硬件设施,并请开发商开发信息化软件,但却没有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企业信息化软硬件的使用、维护困难,使高昂的信息化设施发挥不出其作用。缺少系统理解和掌握信息化知识与各种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

5.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在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投资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尽管大部分企业家们早就认识到实施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对将来企业的发展必然是利大于弊的事情。但在很多企业里实际情况是:由于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部分企业确实是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实施信息化;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有能力实施信息化,但由于眼前利益、观念等问题,并不全力投资信息化建设。

三、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1.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引进和运用先进管理软件的同时,要注重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而不是让先进的管理软件迁就落后的管理方式。

2.建立高效管理团队。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来领导实施,因此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必要的。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管理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涉及到各部门、岗位、机构的权利、责任、利益的调整。这个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矛盾的激化,减少内部阻力。企业各部门之间也应当紧密协作。各部门经营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多与其他部门沟通,有情况及时反馈,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3.注重信息化管理软件与企业的适用性。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购买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现在市场上信息化管理软件颇多,层次不同、价格不一,这就需要企业认真斟酌,要花精力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选取上,企业需挑选既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又懂计算机网络的复合型人才共同完成此任务。若企业内部在建立初期没有此类人才,那就需要企业从长计议了。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一些软件供应商为吸引顾客,他们采取了试用、租用等形式,企业为减少成本和风险可以一试。一些有资力的公司可以在管理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前期参与设计或在软件成品之后为适应企业管理流程要求对个别模块进行修改。以上这些都可以解决信息化管理软件在企业生产运作中的适用性问题。

4.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和信息化技术队伍。对员工的培训包括思想观念的培训和技术培训。对员工信息化观念的培训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比较忽视的环节,往往因为观念上的无法改变而影响了技术培训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带给他们的也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当然技术培训还是企业员工培训的重点,如果企业更新了信息化技术设备,而员工们的操作水平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之上,对新技术无法掌握,那信息化的效率将大打折扣。所以员工的培训工作一定要跟得上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除了加强企业自主培养之外,还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特别是那些既了解服装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5.抓住政策的风向标。在政策方面企业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国家或行业协会出台的政策,企业所能做的只有选择执行或不执行。但政策的执行一般是有优先性和时效性的。如果企业的信息足够迅捷,在政策一出台的时候就能获取,并准确评估自身的优劣,果断采用,抢占市场先机,就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企业的信息滞后或对政策的反应迟钝,等大部分企业已经把市场或者资源瓜分的差不多了才意识到,再去争取,为时已晚。另外,政策一般是国家在对大多数企业发展情况评估基础上制定的。因此,企业也需要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促使一些利于服装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出台。

总之,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服装企业需要掌握信息化建设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考虑所解决的问题,也要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规避方案,循序渐进的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炜.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与实现[D].东华大学,2005

[2] 杨允出.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北京纺织,2003(1)

第3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控制层次;特点

0引言

钢铁制造企业是冶金行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钢铁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十年黄金时期之后,已经成为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国内的钢铁产量逐年攀高,2014年我国的粗钢生产居世界首位。随着钢铁市场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逐渐显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钢铁行业自身库存的增加使得钢铁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处于下滑通道的钢铁行业要想渡过难关,必然需要进一步控制企业生存成本,因此,企业精细化管理和集中式管控势在必行。当前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普遍较低且管理粗放,在面临骤然下滑的行业经济时无法抵御市场风险,这就要求钢铁企业的管理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自身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层面的创新。而信息化建设就是钢铁企业实现自动化生产控制和精细化经营管理的必经之路,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经营管理中引入电子商务和在线办公技术,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压缩,为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提供更高的成本优势。

1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控制钢铁冶炼的生产流程、销售、人员管理、产品设计等各种环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拓宽营销渠道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产品利润空间,从成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营销等角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企业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促进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充分吸纳先进的工艺和管理手段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尽快使企业摆脱当前生产高成本、产品低质量的困境。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管理体系,推动产销联动的管理机制建立;建立全环节质量监督机制,产品从生产到售后整个流程进行质量监控;执行全过程成本控制,杜绝任何成本监督死角,严格执行预算制度;网络化产品营销与在线招标采购,最大限度拓宽营销渠道和压缩成本;构建能源管理系统,压缩能源消耗成本;构建企业统一的办公平台,压缩办公成本,关键办公事件透明化。

2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

钢铁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既是连续进行的,各个环节之间又是相对离散的,整个生产流程工序多、生产周期长,粗放的对各个环节进行人工控制无法有效保障最终的产品质量保持在稳定的水平。钢铁企业的控制层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现场控制层、技术工人等,各个环节的逐级控制是实现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而人工决策和控制不如信息系统控制精确,因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在于生产工艺各环节的精准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的5个层次分别为:L1/L2层,主要包括钢铁生产设备层的基础控制,在炼钢、浇铸、轧钢生产过程中的过程监控以及逻辑控制器、作业模型等;L3层,关注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源优化,目前在中国,能够提供完整钢铁行业MES系统的权威组织包括UEC和POSDATA;L4层,包括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L5层(决策层),包括业务分析、商业智能、绩效考评、企业战略管理等。

3钢铁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能源计量管理简单的说就是把生产企业能源消耗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监测、记录、分析、指导。实时监控企业各种能源的详细使用情况,为节能降耗提供直观科学的依据。能源计量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空间的提升,因此能源计量管理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之间可以同时进行,同时计量管理也是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工业企业从传统粗放经营转向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推动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也可以带动企业走向更高效率的管理机制。而能源计量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能源消耗量,压缩企业生产成本,强化企业经营控制。企业可以在信息化建设和能源计量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完善、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能源计量管理能够推动钢铁企业迈向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钢铁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新型工业强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波,方丽莉.强化计量管理的对策探索[J].科研,2015(36):25.

[2]刘航.企业信息化建设集成和网络安全解决方案[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167.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本文为呼伦贝尔市科技局课题《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实现模式及绩效评价》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2日

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依托《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呼伦贝尔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政策,得到长足发展,呼伦贝尔中小企业在油脂加工、肉类加工、粮食饲料加工、淀粉加工、木材加工、乳品加工、制酒饮料、建材及有色金属加工等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总户数达到7,144户,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50%以上。

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著。承担了首批国家级农村牧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启动了呼伦贝尔“百村千户”家庭旅游信息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入驻企业达到879家,其中3家企业列为全区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社会保险等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提高了电子商务对促进企业发展的认识,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纷纷进驻不同的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如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中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近600家;商宽无限――内蒙古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2011年开创地区品牌板块中,呼伦贝尔市共有11家企业82种产品注册,全部为具有呼伦贝尔地区特色的野生食品,这些对促进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和补充作用。

一、呼伦贝尔市企业信息化水平分析(以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为例)

中小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们在企业数量上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而是因为其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部分的财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发展壮大甚至生存的困境,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形式,为呼伦贝尔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潜力。作为竞争弱者的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阿里巴巴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阿里巴巴是一个创立于上世纪末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最近几年该平台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网络平台,也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的网上交易平台。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机会,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供的各项增值服务,达到实现企业电子商务,达到扩大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领先、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目前已经成功融合了B2B、C2C、搜索引擎和门户等功能,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的构成由网络贸易平台(B2B和C2C)、支付平台(支付宝)、搜索引擎(雅虎)、诚信系统构成。

阿里巴巴为“中国供应商”用户开发了完善的后台管理功能,如图片银行、产品展示厅、秘密产品展示厅、产品分组展示和多用户管理功能等,使网站具备了很多大型专业网站才有的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管理产品和客户信息。实现网络营销的对策,应用雅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应用“诚信通”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中小企业在注册成为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会员后,便会建立企业的网上诚信档案,并如实记载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所做出的任何行为。因此,厂商要提供有效的证书图片;经常登录阿里巴巴网站使用各项服务;提供真实可信的资信参考人信息,来彰显公司的实力、产品质量、诚信经营、服务态度、金融资信,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在与其他会员进行交易后互相给予肯定的评价,提高公司的诚信通指数,从而提高企业网上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的机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对策:中小企业在注册成为诚信通会员后,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商铺,并利用其提供的支付工具,开展电子商务;企业成为阿里会员后,可以按行业类别查询各类公司资讯,通过这些自助服务栏目,会员可以全面、准确地宣传自己。

(二)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进驻阿里巴巴平台的基本情况。截至2013年底,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进驻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的企业共计587家,行业涉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具体组成如图1所示。(图1)

由呼伦贝尔市企业在阿里巴巴供应商注册平台上的注册情况来看,注册企业的类别与呼伦贝尔市经济的构成相吻合,由呼伦贝尔市2013年《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呼伦贝尔市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36.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7.4%提高到36.1%。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呼伦贝尔市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8.0∶28.6∶43.4变为“十一五”时期的19.6∶42.1∶38.3。三产的比例更适合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企业73家,占呼伦贝尔在阿里巴巴供应商注册平台企业总数的14%;说明,在呼伦贝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信息辅助企业的成长是与呼伦贝尔市信息产业的需求息息相关的。在制造业中,食品加工企业为56家,占制造业企业的61%;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中销售具有呼伦贝尔特色产品的企业为80家,占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总数的28%。

但另一方面,经过认证的企业,在阿里巴巴供应商平台会更加具有竞争力,但呼伦贝尔市587家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通过认证,认证率刚达3%。认证的企业包括11家批发零售业、4家食品加工业、1家农产品加工业和1家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中有6家为具有呼伦贝尔地区特点的批发零售业,包括肉干、山珍野菜;4家食品加工业为乳制品、肉干的生产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业为羊肉、牛肉畜产品生产企业。因此,认证企业中具有呼伦贝尔特点的企业占56%。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呼伦贝尔的中小企业虽然认识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商机,也有意愿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展市场和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在企业注重地标性产品在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产品或商品的供应商占了较大的份额。但是,很多企业信息并不完善,尤其是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寻找适合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实现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目的(以服务业小微企业为例)

2012年按着登记在册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库存情况,按行业内企业数的固定比例,随机抽取了服务业小微企业96家,其中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9家、集体企业2家、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1家、其他有限责任企业14家、私营独资企业34家、私营合伙企业2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24家、私营股份有限公司3家、其他企业4家。其中盈利企业68家。企业覆盖10个门类19个行业。

从呼伦贝尔市服务业微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目的可以看出,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还是占了少数,为总数的35%。在已经开始信息化建设的服务业微小企业中,有20%是基于信息的需要;12%为网上销售;68%基于其他目的。

因此,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大多数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信息化建设程度偏低,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对企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地区的企业不能深刻了解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没有把信息化与企业的实际尤其是特色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实惠,企业科技信息化与企业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中小企业家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企业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匮乏不仅使信息服务的开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效率。呼伦贝尔市企业的信息化实现还需要大范围提升。

三、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诺兰模型把信息化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计算机使用开始起步,增长缓慢,信息技术尚未普及。

第二阶段,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阶段,应用逐步提速。虽然在实际管理和操作过程中仍未获得巨大效益,但已显现出潜在的商业价值。

第三阶段,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系统林立,矛盾凸现。信息技术逐步向网络化发展,社会信息意识得到普及。

第四阶段,信息化发展的准成熟阶段,信息技术趋于完善,系统内走向集成阶段,统一规划,制定标准。

第五、六阶段,信息化发展的成熟和高度成熟阶段,即信息时代。这一阶段实现全社会集成跨部门、跨系统的网间互联,信息共享。各级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互适应。

有些研究认为(李道亮,2007),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已进入第三、四阶段,也有学者认为处于第二、三阶段,本研究综合了以上信息化发展的论断及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认为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处在第二、三、四阶段。

处于这样一个不同发展阶段共存的时期,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走向完善,但现在仍较为薄弱,信息硬件设施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二是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稳步推进,但尚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尽合理;同时,各级政府部门难以及时集散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从而使中小企业的信息查询和使用有很大的困难;三是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但信息渠道仍显不畅。中小企业部及各地中小企业信息部门正在组织开展的“物联网”试点,是中小企业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各地也陆续出现中小企业上网工程、信息进村、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平台等服务模式,为打通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模式因各地经济条件的差异尚未在中小企业普及,同时仍明显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问题。部分地市县互联网平台没有建立起来,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而且基层部门信息渠道少,媒体间中小企业信息传播和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四是建立了人员数量较多的信息服务队伍,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体现在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基层信息服务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

四、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呼伦贝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政府推广部门+示范点+企业。首先,由政府部门向科技局、发改委,以及农业部、自治区农牧厅等部门申报技术示范项目,审批后进行项目实施;其次,建立示范户、示范点和示范区,通过建立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基地,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对示范区内的企业采取技术培训、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然后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企业共同发展,承担了首批国家级农村牧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入驻企业达到879家,其中3家企业列为全区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

(二)政府推广部门+协会+企业。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社会保险等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发挥行业优势,启动了呼伦贝尔“百村千户”家庭旅游信息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三)公共信息化平台+企业。这种服务模式主要依托已存在的经营服务平台,借用平台的认可度和信用度,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产品的特色,促进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基于阿里巴巴网站、商宽无限-内蒙古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供应商企业就是这种类型。

(四)行业信息化网站链接+企业。这种公共信息化平台为专有行业的信息平台,借助行业的集聚优势,提高信誉度,扩大中小企业的影响。同时,通过业务联系,发挥信息平台优势。旅游企业大多基于这种类型。

(五)大企业+中小企业。这种信息化模式是基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由于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要求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对接能力,依托大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技术人员、配套设施得到保证,ERP等这种大型的企业管理软件得以在中小企业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钧勇.石狮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华侨大学,2011.

第5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从目前建筑施工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现实特点、存在误区入手分析了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在建筑施工中全面应用的难点及重点,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管理应对策略,对促先进信息化管理思想与建筑施工行业的充分融合,强化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与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应用信息化技术、现代化信息管理理念强化基础工程建设、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已成为全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尤其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应用更可谓实现了多元化的创新发展。然而在建筑行业,由于基于信息化管理理念开展全方位建设的实践进程起步较晚,因此总体上展现出了信息化改革管理推进缓慢的局面。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为了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希望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切实提升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及服务水平,同时他们又担心在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既想发展又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

2、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实践的特点及难点

建筑施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悠久的发展历史决定其具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主要体现在由生产对象、施工工具及建设地点的分散导致的离散性;由建设对象单件性导致的生产过程一次性、按需制定性及不可复制性;由业务环节、子系统逻辑联系性不强导致的业务松耦合性;由生产人员、材料不确定导致的流动性;由行业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强、不能开展流程化管理导致的非标准性及随机事件频发导致的突发特性等。这些特性导致了建筑行业当前鲜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全面应用,无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特性借鉴其他行业模式展开对不确定性、充满特殊性质行业的信息化控制。综合以往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建筑施工行业管理的失败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行业内采用的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的、客户的管理水准是高端的,然而其系统管理模式的构建却往往不能充分适应用户的现实管理需求,同时又不能强迫用户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管理模式。而过分的迁就用户管理习惯同样会造成计算机庞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只能停留在肤浅信息化建设的层面,或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受到技术瓶颈的牵绊,这一环节便是在建筑行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3、建筑行业管理中信息化应对策略的科学实践

3.1强化行业研究、遵循行业特性,理性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决定,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而是应从行业研究强化做起,以遵循行业特性为根本,以夯实基础建设为前提,以成本控制为目标,以信息化持续发展为动力才能最终使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契合行业的业务核心特点,并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适应性提升。倘若一味的追求资质与表面形象的建设,那么势必会造成信息化系统建设成为一个毫无内容的空壳,对建筑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认清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艰巨而又复杂的重任,而非一朝一夕便能实现的短暂目标。同时坚决树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流程式施工管理,避免不务实、追求快速建设的不良现象,总结经验教训,从本质出发,制定科学的建设策略,才能使信息化建设之路走得更顺畅、更持续。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我们应从理性观察、理性看待的角度出发,不应全面依赖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功能,不应将其赋予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奇色彩,将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延伸的过于宽广,而是应充分树立计算机是一种服务型管理工具,是被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智能化、现代化控制特色,使之与人脑的充分优势实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高效完备的融合,并最终使两者在契合的良性发展中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施工企业管理者还应以清晰的改革管理思路认清行业任务的核心发展目标,既不能过分依赖传统机械式管理方式,开展滞后性管理,忽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密集型生产企业、工业式施工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而应从适度强化做起,促进循序渐进的信息化建设与传统人性化管理的充分融合。

3.2适应行业特点,推进信息化动态管理策略的完善建立

针对目前建筑施工行业基础、标准化管理环节相对薄弱,没有适应施工企业发展特色建立统一、成熟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现状,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开放性优势,采取循序渐进提升、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式,从完善建立建筑业务信息化系统入手,从创新、再学习、再改进等进程控制入手,推行温和建设的改革发展,才能有效避免行业由于过激烈的理念碰撞而造成休克式的不良发展。依据行业中不确定性变革因素较多的现状,我们还应充分依据动态式管理策略促进信息系统的全面完善,而非可复制的一沉不变式方案规划的固定管理。

3.3构建复合型人才团队、注重信息化管理投入与产出的科学评估

针对目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特殊复杂性,完全依据外包管理或充分利用内部能力进行开发建设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为了促进建筑行业实现适度投入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我们可以采用内外统筹结合的先进模式构建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采用对外合作、强化内部建设的共同提升使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多元化、科学性、系统化的创新发展。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还应充分注重信息化管理投入与产出的科学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稳固持续投入、量力而行,使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成本及维护投入在科学的配比下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4、结语

面对信息化建设在建筑施工行业全面开展中的难点问题,笔者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制定了科学的应对策略,对稳定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秩序,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建设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有积极有效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前言

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注定了是世界各国企业的新生的战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这种战争比真实的战争还要可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出现将世界经济有效的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为企业对于自身信息化的整合以及发展提出了新生的概念,为其在世界发展经济的体系中,稳定了其应有的地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等空间限制逐渐的打破,使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的程度越加加深。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企业信息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开放时代,他将有效的优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在未来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道路之上其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概述

1、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指对各种软件的各种名称、属性、功能、配置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运用的能力,能够在各种情况下操做计算机,并且能高效地为各种人群提供各种所需求的一种服务的总称。

2、信息管理的应用领域。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可以用来加工、管理与操作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如企业人力管理、企业物资管理、生产及销售的报表统计、财务的帐目管理与统计、相关信息检索等。国内的众多企业纷纷设立本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生产企业也多数采用制造资源规划软件(MRP),商业流通等领域则日间增多的使用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DI)。

三、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所能够取得的成效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可以获得更多有利的资源。企业再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和高效利用,便有利于企业寻求更多合适的合作伙伴和项目,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商机,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工具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企业中积极的开展信息化建设,并大力的推广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将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当企业建立起了技术上的优势,能够对市场动态进行准确掌握,进而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在运转的过程中组织结构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经营的成本,扩大企业经营的范围。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企业的综合能力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必须要解决企业内部信息流通的问题。如果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便可以增强员工之间的合作意识。在企业内部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利于实现资源和知识共享,再将一些优势资源整合成企业内部需要的资源。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使企业内部职责更加分明,准确划分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有助于增强企业每一位员工的责任感,大大减少在工作中投机取巧的现象,有利于企业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公的开支,不断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是不划算的。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便能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总之,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是时代的需求。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1、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处理,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将有效的提高企业对基础信息数据的录取以及分析,提高企业在对信息整合管理过程中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帮助企业战略执行者在进行战略策划过程中,做出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发展的理性战略。

2、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的复杂性致使整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工作流程,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人力,使各环节变得复杂多变;而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有效的优化了环节复杂、流程繁琐的问题,还将员工的工作经验予以了广泛的推广,促进了员工整体能力的提升,避免了因为流程或者环节问题所造成的企业发展延缓。

3、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一种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优化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以及交流,有效的提高了内部员工对问题的沟通以及意见的交流,促进了企业内部员工对合作意识的认识,使企业内部出现一种强大的向心力乃至凝聚力。

4、企业电子商务已经开始普及世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技术完美的结合到一起有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平台的打造,在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建设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企业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远程办公的实现,使企业得到灵活的发展,以及高效的问题处理能力。

五、如何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1、实现对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环节,也是对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有严格要求的环节。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模拟仿真技术、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来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操作)效率的目的。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重点就是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车间现场管理、质量检验等各环节。

2、实现对企业内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算是比重最大,也是难度最大,应用最广,涉及范围最宽的一个领域。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规范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以及优化业务流程,运用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有效地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组织和整合,以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更加准确的管理信息和决策信息。

3、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使得企业生产不再停留在封闭、孤立的境地,为了更好地发展,许多企业都开始采用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指的是从原材料及零部件的采购、运输、储存、加工制造、销售到最终送到并且服务于客户所形成的一条由上游的供应商、中间的生产者和第三方服务商、下游的销售客户组成的链式结构。而这个过程直接就制约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管理流程。所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在企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就是使用企业局域网络、互联网、数据库、电子商务等技术资源对供应商、第三方服务商及客户的信息化管理和协调,使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服务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提高企业在市场上应变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04-03

21世纪,世界物流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立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已成为现代国际物流的关键。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在我国已呈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逐渐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要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适应国际物流的潮流,必须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国际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最基本的技术支撑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

1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在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贸易等现代商务活动,实现了商品交易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减少了商业的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电子商务过程包含着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银行的发展,前“三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实现,而物流除了少数数字化商品和服务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外,大部分商品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物流来完成。物流是产品实体从供应地向接受地流动的过程,只有通过物流,将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需求者的手中。因此,物流效率是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通过互联网高速实现后,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将成为顾客选择企业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向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物流的运作方式。物流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实现物流的实时控制,实现物流的智能化和合理化。其次,网络对物流的实时控制是以整体物流来进行的。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并通过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及有效的客户反映、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实现。因此,电子商务时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来,我国物流行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物流信息化市场近期呈现二元结构发展:即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少数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和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通过逐步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物流业务的低端市场。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实施物流作业活动和相关增值业务;条形码的应用为连锁配送的信息管理打下了基础,GPS车辆跟踪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刚刚起步,普遍采用的是电话跟踪模式。一些较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了软件开发部门,外资企业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国内软件开发商开发了综合物流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提供了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初步条件。至今,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干线传输网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应用在基础信息层面,高层次的应用如促进流程改造与优化、支持决策等提升物流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环节仍然相当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活动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不能打破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信息化问题的根本所在,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导致配送决策的制定往往不是全面的,也是不合理的,不能最终实现合理化资源配置,缺乏适合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这导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效率低下和服务水平低,运作成本高,作业速度慢,物流信息难以获得,让电子商务企业很难获得竞争优势。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障碍及其分析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影响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主要障碍及其分析如 下:

(1)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物流活动自营组织完成。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环境制度有待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物流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和物流标准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作业工具和技术方法等方面还未形成能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信息采集交换、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运行等缺乏统一、有序的技术规则。因而,导致物流资源严重浪费,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3)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不足,还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形式轻实效”等倾向。国内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中的投入只占其销售额的0.1%~0.3%,而国外一般占到1.2%~2%;国内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中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为5∶1,国外一般是1∶1或1∶1.2,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

(4)信息化建设协调不完善,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目前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社会交换、开发与利用水平很低。物流信息系统工程复杂程度高和技术难度大,建设初期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实际与发展目标,进行总体规划,考虑技术引进和二次开发的关系。

(5)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低,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受观念和条件的限制,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没有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尚未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物流过程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货物组配方案、最优库存管理、运输最佳线路等还处于人工、半人工状态,使整个物流过程的技术支持比较落后,所提供的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仍然依靠电话、传真、手工单证等传统物流手段,进行物流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极低。

(6)人才问题。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国家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专业技术研究和应用人才相当缺乏。我国极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学校的老师或计算机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业务缺乏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很难对整个物流系统流程做出合理的功能需求分析。另外,企业管理人员中较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严重缺乏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策略

4.1政府着力营造并优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生存环境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物流发展的细化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改善现行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企业之间毫无关联的局限,建立条块之间物流工作的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协调,做到全面统筹、整体布局,设计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存量资源,又能优化增量配置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则,并充分依靠市场活力、不随意干涉市场自我运行规律。相应地,各地方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引入竞争机制,整合、简化行政管理的手续,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制定恰当的价格和税收、市场准入政策及相应的法规制度,并与国际物流法律秩序保持衔接和一致。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做到市场竞争秩序的公平、公正、公开和统一,使整个产业合理配置、协调发展。政府不仅要踏踏实实改善硬环境,加大基础设施与物流园区建设,而且要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管理体系,促进物流活动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4.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创造适合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物流信息化的应用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示范与领导,统一规划,在商业信息化、物流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政府要予以经费支持。同时,政府应重点支持公益性的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联结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政府及其他配套服务业的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换。其次,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如果企业规模较大、资金较雄厚,又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可自建经营网站;如果仅有零星业务,或者资金紧张、技术力量薄弱,或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或共用网站;还可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站。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建立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达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提供迅速、准确、及时、全面的物流信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4.3建立一套科学且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

首先,政府要建立一个好的评价体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得好的,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奖励,并通过多种媒体向外界进行宣传,介绍他们如何重视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以改进当前的物流管理水平,做出更好的物流决策,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不但要使第三方物流企业保持较高的服务质量,还要激励他们有动力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创新,为自身与委托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要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特别是物流协会与信息监理部门)的作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应用人员建立一个好的考核标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等多种考核方式,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有创新的人员给予奖励,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晋升职务、职称等的重要依据之一,激励员工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4.4建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和强化培训机制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管理者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整体的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物流领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人才。同时,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强化物流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信息化从业人员上岗的基本条件。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重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促使员工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以满足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媛媛,罗立宁.技术创新与第三方物流信息化[J].科技与产业,2006(4):41-44.

[2]董雷,刘凯.信息化进程与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6(5):17-19.

[3]梁登攀,赵一飞.我国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15-119.

第8篇

近些年,由于受环境、能源等因素制约,传统化工行业正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由于订单、资金、人力成本等多方面问题,我国大部分压力容器制造企业正面临着重新洗牌的格局。在此状态下,包括很多国内知名压力容器制造企业都面向国际市场;但在国际上,压力容器制造企业缺少品牌效应;归根结底,由于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不到位,导致难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本文引用监理服务,从成本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以期协助压力容器制造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准。

关键词:

监理服务;压力容器;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管理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片信息化的东风;但是在中国众多的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内部,虽然也经常提及信息化管理甚至应用到实际,但是开展过程中实际效益远低于预期水平。企业内部经常存在指令下达不准确、交流不畅;导致工序出错、重复劳动等;在此状态下,无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难以令人满意。监理服务,作为第三方切入,无论从生产制造环节、信息交流环节还是质量管理方面,协助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对生产流程、信息沟通等进行监督梳理,提高生产制造综合水平。

1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信息化及生产现状分析

在我国大部分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中,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的主要形式是图纸、文件、报表和各种会议,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不连续的、缓慢而经常中断的,难以形成连续的信息流[1],因此在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多存在事倍功半的特点,不仅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信息叠代易造成重复劳动。从事实际生产制造,由于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混乱等,最直接反映在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各类质量问题。质保体系的运行,往往都呈现“一纸空文”的现象,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解决。因此,我国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呈现低迷状态,生产管理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问题层出。

2第三方监理服务概念

监理服务,作为一个客观独立的主体,以公平、公正、独立为基本执业原则,依据相关准则,对某一行为的有关主体进行督查、监控,使之更加合理的达到预期目标。在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内,延伸言之,就是监理机构介入制造企业从事生产的过程,以过程控制为主要手段,结合成熟的实际经验,从而保证产品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3监理服务在压力容器生产过程中作用

3.1事前预防、降低成本

优秀的监理服务,应该是建立在节能增效的目的之上开展,不仅仅是为业主方提供优质的产品监造质量,保证压力容器产品在实际运行中可以满足预期要求,避免中间因事故停车检修造成较大损失;同时亦督促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依据相应要求按规定执行,避免后期生产过程中应要求模糊产生各类问题;根据成熟的监造工作经验,对业绩较少、工艺不成熟的制造企业进行工艺、体系指导,针对易发问题进行提前梳理、产前预知,并做好切实可行的备用方案,从实际上降低生产风险,降低成本。

3.2问题控制、促进质保体系发展

如上文所述,压力容器制造企业质保体系在生产过程中难以有效实施,纵使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但是由于质保体系运行不完善,部门冲突。经常出现的就是质量问题工人或者车间自行处理,因无技术支持导致质量问题二次或者多次产生,不仅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监理服务目的之一就是确保产品质量满足预期要求;在上述情况下,监造服务的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压力容器制造企业梳理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促进体系文件精神落实到各个部门;确保质保体系平稳运行。监造服务作为梳理质保体系的强心剂,在管理运行不完善的企业中是至关重要的。

3.3信息共享、引导管理沟通交流

另一方面,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及时也是诱发问题的高危因素之一。一是业主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沟通不流畅,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3],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目标进行较量、甚至进行隐瞒;比如制造企业隐瞒实际工程进度、严重质量问题不敢进行澄清;严重情况下,个别产品延迟交货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开支。因此,业主多对各级制造企业多有持有怀疑的态度,而制造企业则多认为业主提及的要求严格或者不切实际。二是制造企业各级部门之间的沟通紊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压力容器生产企业都存在一个问题:生产大于检验;简单来说,就是生产部门权力大于质检部门,原则上相互独立平行的两个部门,现实中却存在检验围绕生产进行;这种状态下生产的产品,质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商务、生产、检验、质保等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传达不及时、不准确等现象,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引入第三方监理服务,在生产实施的不同阶段,依赖行业经验和外部视野,协助业主方与制造企业构建稳定的信息交流平台,促使三方合作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之上(关系如下图所示)。监理服务的作用体现在:协助业主方及时准确掌握生产信息,把控整体进展情况,如实反馈各环节中可能影响到后续工程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而与制造企业之间,既是协作又存在竞争的关系,监理方通过自身成熟的经验和对业主项目需求的理解,对于制造企业既是鞭策也是协助,业主方通过监理方将合理要求反馈给制造企业,反之,制造企业亦可以通过监理方反馈,三方共同协商处理,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外部因素的监理服务,更能清晰明确反馈制造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之处,协助各级部门进行有效信息的梳理传递(关系如下图所示)。监理与制造企业各级部门协作交流,及时掌握指令、信息流情况,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发现指令传递错误、信息叠加等情况,便于及时对厂家进行反馈,避免重复劳动或者降低产品出现问题的风险。另一方面,监理服务可以作为制造企业内部各级部门之间的剂,可以促使将信息流在各部门之间快速传输,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3.4信息判断

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冗杂的信息流,如不加以判断,容易造成上文中提及的信息叠加、重复、紊乱等情况,极易影响到各类工序的执行效率,增加各类成本。无论是业主方和制造企业之间还是制造企业内部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其中不乏有些信息延迟无效、指令不准确等;而监理服务其中的一项作用可以协助各方进行信息的梳理判断和筛选,将有效的信息流进行传递,规避可能因信息不准确带来的风险。

4监理服务从业人员资质及能力

作为第三方监理服务的从业人员,除按行业要求具备相应的执业资质外,还应具备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综合能力、道德水平等以适应时展、行业变化所带来影响。专业能力:从业人员应具备行业所需要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可以协助业主方和制造企业有效解决处理各类问题;学习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趋势,对新技术、新科技、语言等要能迅速做出反应并学习掌握;综合能力: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分析判断、协调组织能力,能分析论断问题的关键,促进各方共同向预期目标前进;道德水平,第三方监造服务的本质是以公平、公正、独立为基石,从业人员应以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独立自主为基本职业素养。

5结语

在当前严峻的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竞争环境下,受人力成本上升、订单价格等影响,开源节流已成为不少企业的必走之路。第三方监理服务,对内,通过协助制造企业处理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或解决各类问题,降低生产中出现问题方风险、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内控达到节流的目标;对外,通过帮助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提升制造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进而达到开源的预期。

参考文献:

[1]刘洁.张和平.禹言芳.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探讨[J]

第9篇

关键词: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管理;措施

1 采油气工程信息化概述

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的管理目标,是实现数字化油气田的必然要求。对采油气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提高采油气生产的自控程度,可以减轻岗位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采油气生产的效率。

对于采油气工程数据库的管理,为采油气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对于数据库的管理,实现了采油气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整理。为油田采油气工程的生产管理提供动态资料,有利于进行油饩的动态分析,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不断提高油气井的产能,不断提高油气田的生产效率。

由于采油气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采油气工程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与信息化管理目标之间存在差距。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的数据处理和报表的形成,依据就是数据库资料。由于岗位员工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数据库的资料的精准程度受到限制。由于岗位员工的素质以及对待生产数据的态度,引起输送到数据库的数据资料不准确,有的生产单位报送的数据不及时,影响到数据报表的及时形成,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分析解释,带来不利的影响。

工程技术数据的质量不符合生产实际,导致对油气井生产状况的动态分析不准确,影响到增产措施的设计和实施,形成恶性的循环,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最终采收率。数据库的生产数据的准确程度不佳,录取的数据的渠道不同,进行对比分析的依据不好把握,导致数据库的数据资料的质量差。严重影响到地质研究及动态分析,如果科技人员不到生产一线进行生产数据的核实,就会影响到油气田开发方案的设计和改善,对油气田生产产生更大的影响。

生产单位对技术数据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生产单位为了做报表而出数据,有些数据就是编造的,根本不是生产现场录取的,与现实的生产数据偏差很大。对虚假数据进行分析,增产措施也很难见到实效。

采油气工程的生产数据采集不规范,没有建立合适的考核制度。基层工作人员不重视数据采集,影响到生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采油气工程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2 采油气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措施

优化采油气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将采油气生产实际和信息管理技术结合起来,使采油气工程的信息化与油气田生产实际相匹配,实时录取各项生产数据,及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产量,促进采油气工程的顺利进行。

2.1 建立和完善SCADA管理系统

在油气田生产实践中,建立自动控制和管理系统,就是利用SCADA管理系统,实现采油气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并对油气井的生产情况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建立采油气生产企业的ERP系统,实现了油气田生产物资的统一管理,将采油气厂的物流、信息流和财务管理结合起来,达到油气田生产过程的结算和控制。同时建立各个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达到油气田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的目标。

2.2 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为了达到采油气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目标,对采油气工程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油气田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生产实际相吻合,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放到首位。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素质,从数据库信息基础资料的采集和处理,到各种数据报表的形成,以至后来的油气井的动态分析,都必须以基础资料为前提,才能把握采油气工程的关键点,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2.3 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为了达到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对采油气工程实施信息化管理。设计信息化的总体管理目标,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采油气工程统一协调起来。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实时传输,达到规范化管理,避免由于人为的因素而引起的虚假数据,导致对油气井的产能评价不准确,影响到各项增产技术措施的实施。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体系,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应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安全入口,避免黑客的入侵,保证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的安全运行,防止油气田生产数据的外泄,保护生产信息资料的安全。培养一批优秀的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提高人员的素质,使其适应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避免由于人为的原因,影响到信息化体系的正常运行,给油气田的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2.4 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问题,必须纳入管理目标。只有保证信息的安全,才能促进采油采气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油气田的生产目标。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首先需要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通过网络防火墙的设置,网络安全用户的账户及密码的设计,有效地防止网络黑客对数据的影响。

为了保证生产数据的安全,在服务器端安装杀毒软件,并实时监测计算机病毒程序,防止生产数据的丢失或者被恶意篡改。达到服务器机房的物理安全,应用安全以及管理安全,实施机房管理的保密制度,建立24小时值守的制度,避免疏忽而引起油气田生产信息资料的丢失或者损坏。建立健全各项信息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保护采油气工程生产数据的安全。

2.5 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

为了达到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实施信息化管理,保证采油气工程的信息化处理,不断提高采油气工程的效率。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人机交互,所有的油气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通过网络解决,达到无纸化办公的状态。所有的生产信息资料,通过计算机就可以显示出来,减少了更多的纸张的浪费,提高了办公的效率。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员,对采油气工程的生产数据进行管理,避免数据的丢失或者损坏。能够及时发现采油气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不断提高油气生产的效率。

技术支持系统的应用,为了满足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采油气工程技术的支持,适应现场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发现数据采集故障,及时进行现场处理,直到问题得以解决,恢复正常的状态为止。启动决策支持系统,建立采油气生产的专家系统,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一旦发生严重的生产事故,启动专家系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避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影响到更多的油气井,使油气田的产能受到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对采油气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措施的研究,提高了采油气工程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油气田生产的自动控制和管理,为数字化油气田生产提供了依据。采油气工程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必须满足油气田生产的需求,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处理,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达到高效生产的状态,解决员工的劳动强度问题。通过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及时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通过专职的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工作,不断提高油气田的开发效果,达到节能降耗的技术要求,促进采油气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模式,满足数字化油气田生产的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昊天.关于采油气工程信息化工作的思考[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8):287.

[2]霍明慧.采油气工程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思考[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6):148-149.

[3]庞小东,苟磊.采油气管理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J].石化技术,2017(1):247.

第10篇

【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装物流;物流信息化;ERP

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服装物流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服装产品出口大国。服装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发展中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

服装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服装款式经常变换的特点。而服装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利润和附加值。特别是知名品牌服装,其新产品的毛利润率可达百分之几百。

(二)消费需求个性化,但信息传递慢

当前,服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这既给服装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使服装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服装行业提出了挑战,要求服装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服装行业,产品较为单一,业务简单,但任务繁重,每天需要统计的单据量非常大,因此在信息的传递方面速度较慢,造成业务与财务的核算不能同步,难以保持一致。

(三)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营管理复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时尚。因此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卖不出的、过时的产品在价格上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服装生产企业及时跟踪顾客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每件服装都是以款式、颜色、尺码定义的,使服装的经营管理很复杂。

(四)市场反应能力弱,品牌宣传力度小,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中国服装行业在市场的反应力方面及新产品的设计、创新,流通的速度方面,尤其在品牌的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品开发对于服装行业是重要的一面,其取决于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与对市场销售的分析、预测,但有些服装企业只核算商品的品名和货号,并不管理商品的颜色、款式、规格、版型。这样,产品开发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五)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对原材料管理困难

根据《2005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纺织服装业虽然2004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其效益状况却难以改善。原因之一是我国服装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居多,自主品牌少,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行业中的生产流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工序较为复杂,单位价值较低,因此,难以对其原材料进行管理。

(六)国际贸易持续增长

服装行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发达国家商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对我国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了信息技术壁垒,给我国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但同时由于这个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服装店的数量在猛增。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达到提高利率的目的。因此,众多服装企业都在需求减少成本的新途径。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服装物流了。

二、服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物流是现代物流学科在纺织服装业的具体应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千千万万服装加工企业里,人们往往重视设计和生产,而作为对服装生产系统提供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物流系统则没有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物流系统。服装物流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问题

服装本身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短暂的流行周期,如果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的产品仅仅停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根本没有达成现实的销售,库存和现金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单品管理问题

单品管理是对服装企业供应链中货品管理的细化。单品管理思想,就是在整个生产、营销、物流环节中,将每件货品细分到品种、款、色、码、价、面料质地等。通过单品管理,可提高货品周转率,增加货品调拨次数,大大降低滞销品库存,加快畅销品追单反应速度。

(三)多品种、小批量趋势问题

服装市场的发展演化,越来越显示出多品种、小批量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将影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满足服装产品的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需要服装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努力,建设共同配送系统,通过设存储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来实现。

(四)合理库存问题

现代物流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要尽量降低库存,直至零库存。但是,没有库存对于正常运作的服装企业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服装企业来说,库存控制的目标不是消灭库存,而是如何合理控制库存。合理库存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将库存尽量集中在畅销产品。根据20/80法则,服装产品的销售中,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利润,因此服装产品的库存应该首先保证这其中的20%的产品,即为企业带来销售,带来利润的20%的款式,这些产品的库存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库存量。即使是位列20%的服装产品,企业也应当适当控制库存,或者配合销售部门的推广、促销活动安排,及时在不同门店、仓库之间调配,将库存集中到促销活动辐射区。

三、服装物流信息化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每个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对于物流系统的要求也不相同,不过解决途径却始终不离一点:物流管理信息化。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点来发展的,但是物流要信息化必须先搭建一个有效的、高速运转的物流系统。

服装企业物流信息化是服装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结合与统一,它贯穿于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正是因为有了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才有了生命。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些都需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系统(POS)。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集中体现。ERP在国外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掀起了一股ERP的热潮。ERP系统是今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服装行业ERP系统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之一。

(一)服装企业需要ERP

通过对众多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企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内外环境已发生变化,企业正处于转折期,企业进一步扩大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业务信息量大,手工方式难以处理;产品交货期要求要短,而且要及时;客户要求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订单的款式繁多,产品多样化,批量大小不—;面、辅料的种类繁多,仓库管理任务繁重;服装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加入WTO,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但也使企业面临着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之一。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服装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施ERP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ERP能够完善企业物流

ERP是全球制造、销售企业推崇的管理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能成功地控制企业的全盘经营活动,降低经营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和重组,同时结合ISO9000系列,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流,达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同时又能解决企业传统手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的状况,有一部分是因为库存系统不够健全,在仓储方面的费用成本也比发达国家高。一般的物流成本在中国会占到整个成本的20%,远高于美国的10%以及日本的12%。服装行业的物流也往往因为物流条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使服装的一部分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流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服装物流的作用,利用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更高效地运转起来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物流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目前物流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方兴未艾,而服装业面临更重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服装物流将成为下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赢利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军.关于我国服装行业现代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J].连锁与特许,2003,(10).

[2]董明望,胡志辉.依托物流发展中国服装业[J].交通企业管理,2004,(9).

第11篇

1.仓储信息化管理需求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货物进出口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已达321557亿元。在庞大的货物流通需求下,仓储效率和仓储量也必然相应增加,仓储业在现代物流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事实上,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固定资产投入在2017年、2018年出现逆增长,2019年比上年增长仅0.8%;2019年,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从业人员为468481人,而浙江仅占比4.26%(居全国第8)。浙江省作为货物进出口和实体商品网上零售的大省,在装卸搬运和仓储从业人员配比较少、固定资产投入比例趋缓的情况下,对仓储管理的要求将会相应提高,发展智慧仓储,合理科学的仓储管理,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有效保障生产、加快物资流转、实现对资源有效控制和管理。

2.仓储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仓储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限制了仓储业的发展。一是仓储管理信息化配置支撑不足。在软件配置方面,截至2019年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每百家企业拥有网站数41个,低于全国平均值19.61%;在智能设施设备方面,部分大型企业引入自动分拣和搬运设备,小型企业则依旧运用传统人力方式开展分拣和搬运工作;在布局规划方面,由于仓储货物的多样性和作业流程的复杂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区域分割、重复建设。以上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工作效率降低,不利于仓储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物流业降本增效政策的有效落地。二是仓储信息化管理标准缺失。虽然近年来先后研制了仓储管理的相关标准,但是,国内仓储信息化管理标准仍不完善。GB/T18768-2002《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主要规定了出库和入库信息内容与流程,且随着物流业高速发展,所用技术与新技术的更新换代已不匹配;GB/T26772-2011《运输与仓储业务数据交换应用规范》规定了运输与仓储业务之间数据交换的内容、平台与接口等要求,但该标准侧重运输与仓储两个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缺少对仓储整体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浙江省DB33/T983-2015《电子商务仓储管理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该标准局限于网络零售主体的一般货品仓库仓储作业的管理与服务。

3.企业应用展示

以某仓储物流企业为例,仓库内采用货架网格化管理,对货架进行分区、分层管理,通过条码标识引导货物到正确的库位、规范堆码作业流,货架的标识,如图1所示。对托盘等载具标识采用的是企业内部编码,如图2所示(见下页)。该举措实现了运载方式由单元化向规模化转变,对推动企业信息化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际经验。非标准托盘、内部编码不利于打通物流全供应链一体化,使用标准化托盘和采用全球统一编码系统对托盘进行标识管理,将对连接物流全环节的生产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经销商和终端用户起到积极作用。

4.政策引导智能升级

近年来,浙江省在促进仓储物流发展方面陆续出台《浙江省大湾区物流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浙发改服务〔2019〕38号)《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浙江省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发改服务〔2020〕129号)等重要政策意见。鼓励应用5G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全球统一编码体系和信息载体如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感知技术,推进大型仓储基地智慧化改造,推广应用自动分拣、智能搬运和装卸、智能投递等智能物流装备;在技术研发应用创新、绿色物流发展、物流标准化、跨境物流发展等方面提出智能仓储、绿色仓储、冷库仓储、境外仓储的相关要求与建议;在骨干企业培育、新模式试点示范、物流标准化提升、数字化引领工程中,多次提到智能仓储。仓储物流的智能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已经被提上日程。

5.解决方案

第12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我国企业图书馆的管理现状,在提供文献资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就要建立现代化信息体系的图书馆事业的结论。

企业图书馆是为本企业生产和科研服务的信息中心,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企业领导进行宏观决策、促进生产科研经营的主要知识源和重要情报信息源,图书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美国总统里根曾宣称美国每年经济总收人40%一60%是由图书馆制造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出现和其应用的普及,使得信息技术得以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图书馆信息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出来。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原因之一便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而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有了不小的进展,但主要是财务实现了电算化,或是产品开发、生产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只有很少企业真正实现了企业管理,经营信息化并能从中受益;而能够与外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互动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谈不上真正的信息化。很多企业图书馆仍处于手工制作,例如卡片管理,几乎所有的科技图书只能靠读者自己查卡片后再由管理人员找出。然而对于科技读者来说,在多达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藏书之中找一本书就如大海捞针。因此图书馆仅有丰富的藏书还不够,还须提高企业图书馆信息化水平。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图书馆自己的数据库,与本企业各科研实体、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领导部门连网,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满足读者的求快、求新要求。

一、藏书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信息化的前提

藏书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当今社会人类知识急剧增长,各类图书文献高速出版,因此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需要的图书文献资料收集齐全,也没有必要全部收集。否则会浪费文献资源和有限的资金。在企业图书馆的藏书特色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协调,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各自的特色,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上各行业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非正式科技文献,他们都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但由于流通渠道的非市场性、资金紧缺等原因,给完整收集这些非正式科技文献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各系统各图书馆之间应该通过馆际协调,馆际互借、互相交流,以达到资源共享。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的使用,也为各图书馆之间的协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市场竞争上愈演愈烈的今天,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我国各生产企业正面临着来自于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价格战、技术战、人才战……,如何能在竞争中“避实就虚,营造优势”这已成为当今企业保持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课题。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管理与经营者可从中掌握大量的实用信息,了解国内、国际技术及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企业营销策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重点加快企业上网工程的实施,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即: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主线,图书馆信息化是辅线,搞好了,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丰富的藏书和图书馆信息化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者提供了无穷尽的情报源。

二、图书馆信息化在于提高管理、应用水平

图书馆不仅要成为资料库、信息数据库,而且应当成为思想库,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还应该有计划约请各行业的专家,依托馆藏的信息资源制定远景规划,设计研究课题,为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决策机构提供超前的服务。最重要的是使已有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有效运转,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现在不少企业搭建了企业内部信息的网络技术平台,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区域网,培养了一批具有企业管理和计算机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全面推广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仅限于一般对企业需要启动信息化建设以及应该产业一定作用等方面有所认识;而对于如何实施信息化进程,如何解决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上存在的困难,实施后究竟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实际量化价值等深层次问题,还估计不够、认识不足、支持不力;企业对实施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前期的系统咨询论证不充分,导致后期软件子系统繁多,体系混乱,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企业目前人才匾乏,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有效支撑企业信息化后正常运行的系统保障工作。因此图书馆管理应引进人才,加强馆藏的针对性、计划性。在争取企业领导支持、落实经费的同时,力争馆藏文献的专业对口,使文献的需求与文献的提供有效匹配。做到这一点必须深人企业实际、开展情报调研,及时了解企业产品开发战略方面的特征,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各个生产流程及所需的科技导向。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充分、有效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三、加强读者工作与图书馆信息化的有效结合

读者工作是联系读者与藏书的桥梁,读者工作是把图书馆收藏的大量藏书宣传推荐给读者,使藏书充分发挥作用,并对各类读者准确、迅速及时提供书刊资料,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阅读需要;要经常编制各种书目,进行广泛地宣传推荐和报道,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提供有效情报。总之,图书馆藏书的数量、质量如何,系统完整程度、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怎样,都要通过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实践来检验,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政治思想工作、图书加工和组织保管及其它工作,也是要通过读者工作来衡量其效果。所以,读者工作既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效果,又是衡量各项服务工作质量的尺度。

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传统图书馆的改造,促进管理创新,提高读者服务、迅速实现与国家图书馆、国外知名图书馆接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图书馆内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图书管理与研究的信息化。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98)、计算机中文字处理,结合图书分类目录和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如:编制题录快报、题录索引、文摘等)以及三次加工(如:编写综述、进展报告、发展趋势预测等),实现企业图书馆资源共享。

其次,图书馆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外各国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部提供的大量、优质信息资源,及时反馈到企业决策者的手中,充分选题制定具有竞争力的科研项目,为企业创造高效益提供帮助。

开展图书馆情报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内、外部信息采集、加工、报道体系,是推动图书馆信息化进程的必要步骤。所谓图书馆信息化进程,是指图书馆从丰富藏书和借阅图书为管理工作的重心,向以信息管理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提高图书信息化水平。

情报工作可由以下5个方面组成:①能连续、系统地与某一学科、某一研究领域、发展变化过程和学科进步结合起来;②能针对馆藏文献的专业对口,使文献的需求与文献的提供有效匹配;③有新颖性,披露促进科技向前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动向,及时攀集最新的情报信息;④有广泛性、涉足中外科学文化各个领域,满足不同的读者;⑤时效性,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文献情报的时效性也愈短,所以情报人员应充分挖掘情报资源,提供文献的深加工资料。

充分使用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资源是一种快速、大量积累图书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些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精萃信息、提高情报的使用价值,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系统科技工作者可以不耗费时间和精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信息资料,为科研的选项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现代化的信息体系结合在图书管理中,是科技时代的趋势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