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学专业技能

生物科学专业技能

时间:2023-08-14 17:2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专业技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科学专业技能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改革

我国高校在经历了急速扩招的发展之后,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办学质量,成了各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怀化学院作为湖南湘西地区的普通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多年来以“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1]的准确定位为指导,务实进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2009年怀化学院向全院提出了“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要求,即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在人才培养内容上融学生的“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为一体,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借此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2]。

我系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向来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过硬专业技能、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途径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我院明确提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更是坚定了信心,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其中,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明确目标,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专业办学的蓝图与标准,它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学制、学分、学位及修读要求等内容,是专业办学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当然也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出发点和依据。生物科学专业自2006年设立以来,为切实提高办学质量,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需求,组织专家教授及广大教师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多次深入研讨,并逐步完善了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就人才培养规定方面,在修订后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目标与规格要求,确立了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首次将专业技能考核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独立的实践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规定在大三第二学期学生必须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考核过关方可取得1个学分;第三、四、五、六学期,必须分别参加为期1周的科技创新活动方可取得规定的4个学分。在课程设置方面,将课程体系设为公共通用能力培养模块课程、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包括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发展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在课时分配方面,大力压缩了理论课程的时数,提高了实践实训课程时数。修订后的人才培养计划,凸显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体现了贯彻落实“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宏观指导作用。

2.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着眼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一改过去重课本知识和理论的视角,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即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高度,全面审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如在动物学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动物学学科能力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在动物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如下调整:弱化各门类动物的结构及生理部分的教学,强化各门类动物主要特征与分类的教学,加大了动物保护、资源动物、研究成果的有机渗透;布置小课题,可以是某一领域的综述(如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或介绍一种动物,要求学生单独或以2―4人一组通过查阅文献完成一个课题,并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左右的汇报,等等。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充分发挥理论课教学的平台作用,建立培养动物学学科能力必要的知识体系,强化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意识,培养查阅文献和科学思维及表达的能力,进而结合实验、野外实习等途径,培养学生开展动物学研究,进行珍稀动物鉴别、运用动物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问题等的学科能力。

3.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各实验课程根据本学科能力构成的需要,制定了各学科的专业技能标准,并以此为依据,修改了实验项目和考核办法,并将实验课从过去依附于理论课的一个教学环节独立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使实验课自成体系。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科基础能力,而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知识。如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动物学实验教学中,2008级至2010级的动物学实验项目与2006级的相比,两者相差达50%以上。目前动物学实验项目分为显微镜的使用和生物绘图、原生动物系列实验、蛙的早期胚胎发育与变态观察、无脊椎动物比较解剖、脊椎动物比较解剖(一、二)、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一、二)、动物宏观标本制作、设计性实验,共8大块。这些实验项目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与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学会浮游动物的采集、培养和观察,掌握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处死及解剖方法,了解动物分类鉴定的一般程序,学会分类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学会动物浸制标本、鸟类剥制标本等动物宏观标本的制作,学会动物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表达。这些方法正是动物学学科能力培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即动物学科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为了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一方面加强了实验教学各环节的规范训练与管理,另一方面改革了实验成绩的考核办法,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实验过程、实验小论文和期末实验卷面考试与操作考试。最后,学生在大三第二期还要参加系部主办的专业技能达标考核。

4.野外实习内容改革,突出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内容,过去主要是动物、植物等的综合实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动植物学知识深入自然,进一步认识动物、植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标本的采集、制作与鉴定等。为了加强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野外实习的良好平台,对野外实习的目的和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对于野外实习的目的,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培养野外工作能力、学习小课题研究、培养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培养交流与交往能力。对实习内容,除动、植物学综合实习外,增加了小课题研究、举办实习成果展,尤其是充分利用实习地区少数民族资源丰富的优势,增添了民族生物学的调查,等等。改变过去的管理方法,实行小组责任制,强化了学生的分工与协作。实践表明,这种内容丰富、切合地方实际的野外实习,不仅使学生的专业和技能得到了综合运用与培养,而且初步学会了课题研究及民族生物调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加深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融洽了民族间的感情,培养了交流与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使实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实行专业技能考核,推进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

为了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的建设,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意识,生命科学系自2008年起即着手制定各主干学科的专业技能标准,如动物学、人体解剖与生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学科规定了作为专业基础能力必须掌握的技能项目及其标准,并制定了技能达标考核的办法与细则。2009年首次对2006级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专业技能达标测试,对考核不过关的学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复习,然后进行补考。2010年7月在修改人才培养计划时,首次将专业技能考核写入,明确规定了专业技能考核的时间和给予1个学分的标准。至此,专业技能考核写进了正式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对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历经几年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着力培养自身综合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11年毕业的49人中,英语四级过级率达94%,专业技能一次性过关率达100%;三分之一的学生自大二第一期起即进入各实验室跟随老师进行科研或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获得学校资助立项的创新性研究项目4项,参与完成教师科研项目6项,参与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项;4人获2009年湖南省植物学年会学术论文奖,获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1项、校级2等奖2项、校级三等奖3项;采集制作动物和植物标本300余份、180余种;主办实习成果展1次,得到了全院师生的高度好评;在溆浦一中、溆浦二中进行的毕业教育实习中,学生爱岗敬业,授课得到了实习学校师生的普遍好评,表现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被实习学校认为是近几年最优秀的实习生;在全国硕士入学考试中,49人参考,31人上线,录取29人,考研录取率达59%;在余下20人中,有1人考上公务员,其余分别走上了教师、技术员等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第2篇

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1]315-13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学技术学院教改项目(DB2011139)

【摘要】

加强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对塑造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与体会,针对我校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教学提出了实践技能的构成与培养目标,探讨了关于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以期为农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The Thoughts and Applications about The Constitution and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Practical Skill Majored the Specialty of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

LIU Shuangqing1,HUANG Guohua1,2*

【Abstract】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at owned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promo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s a example, some suggestion was proposed on how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technique of undergraduates majored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 and the main approache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model were given for teac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Keywords】

Specialty of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Undergraduate;Practical Skill;Practical Teaching;Training Mode

动植物检疫专业于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开设,2003年在全国首次开始招生,目前全国已有21所农林院校开设此专业。鉴于其开设历史较短,相对于国内农业院校其他主要专业而言,有关该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教学具有自身特点:与植物生产类、生物科学类、动物医学类等二级学科紧密相关;涉及学科多、综合性强;以动植物、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有生存条件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因子复杂;研究往往需要室外试验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我校动植物检疫专业于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至今已有8年历史,如何有计划地组织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有效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工作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动植物检疫专业实践技能的构成

动植物检疫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包含植物生产类、生物科学类和动物医学类等专业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巧,以及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技能、专业研究能力与创新发现能力。 

1.1基本技能基本技能由基本能力和基本技巧组成。基本能力包括熟练的科技文献检索、资料的查询能力;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的动植物、微生物的观察识别能力,全面掌握并识别检疫性有害生物。基本技巧是在基本能力训练过程中掌握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技巧和观察辨别技巧,包括常规检测仪器的使用技术、观察工具的使用技术、以及培养仪器的使用技术。基本能力是形成基本技巧的前提条件,能力通过不断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就获得了基本技能。 

1.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基本技能与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根据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专业技能一般包括:(1)形态鉴别与标本制作能力,即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形态识别、标本的观察与采集、标本的制作与保存等。(2)分析测试能力,即动植物的生理生化分析、有害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有毒有害物质毒理及1残留量分析以及常规分子检验检测技术等。(3)观察调查能力,即能熟练观察和调查动植物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等。

1.3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对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专业技能是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石。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后,主要进行有关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验检疫、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以及转基因产品检测等实验,开展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试验设计与预研究,训练发现分析能力、试验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动植物检疫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

动植物检疫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出发点,以适应市场为原则,把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3篇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主要有以下:

1、制药或者生物工程。

2、医疗设备/器械

3、新能源。

4、医疗,护理,卫生。

5、贸易进出口。

6、其他行业。

7、农林牧渔。

第4篇

关键词:专业;分类培养;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0-02

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2013年列出了因就业难被亮红牌的全国十大专业名单,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的4个本科专业中名列有3,即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因此,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瓶颈已势在必行。

一、专业现状

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学科专业,二者都包含着若干二级学科领域。其中,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糖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胚胎工程、组织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包括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组织培养、繁殖发育技术等。对应每个二级学科领域,都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设置。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两个工科专业和两个理科专业,分别是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其中,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属于一类本科专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是二类本科专业。目前我校的生物学一级学科挂靠生物科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我们实现了按类招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再进行专业选择。

二、生命科学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生命科学类专业,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从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差。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不是个案。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两个专业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发展过快,远远超过了生命科学行业发展的需求。现在全国高校中没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寥寥无几。其次生物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太过广泛,涉及到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由于涉及领域宽导致专业不专,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2)生命科学类专业在大学专业中实力不强。随着生物技术的普及,生命科学面临着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一样的困境,它不再是一门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技术,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许许多多的领域当中了,例如农学、园艺、林学、兽医、人医、微生物等生命科学的范畴之中,而像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业设置中又有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又是非常接地气的专业。从研究领域来看,在植物领域,生命科学学院是不到20人的团队,而农学院光作物领域就是上百人的队伍。所以生命科学学院在高校中,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高校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生命科学类专业中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二个本科专业进行专业定位,通过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专业化教育发展,在保证学生宽口径教学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从而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具体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1.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方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要解决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这两个专业所面临的困境,我们首先要进行这两个专业的重新定位。定位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1)收集全国相关高校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各高校学术地位、专业优势、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比较分析其专业特点和专业定位情况;(2)比较分析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特点、优势、不足和国内所处的位置,结合自治区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趋势,围绕自治区农牧林与生物产业需求,并结合自治区生产生活中的教育和科技需求,探讨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位目标,制定出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案。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既是思想的启蒙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在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所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加强建设的首要步骤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名师建设,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不能是一个口号的问题,需要各级部门下大力气,需要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需要师资培养部门务实事。强大的师资队伍配合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构成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建设核心要素。

3.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模块化教学。首先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校的关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的倡议,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例如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课程整合到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中,由学校层面的平台来开出。另外针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涉及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我们在强化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通过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配合生命科学类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建立模块化教学。这个模块化不能撼动教育部关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义的根基,所以可以在学生的选修课程中加入模块化教学。例如加入马铃薯快速繁殖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模块,每一模块由2—3门课程组成。要求学生按照模块化课程进行课程选修。模块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某一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模块化教学盛行已久,但是其在高职教育中应用比较多,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中引入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还比较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已经根据陕西地区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经济发展特点建立了模块化教学特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年为太白酒业、天士力公司等相关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实践证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模块化教学的引入将推动这两个专业的建设,直接提高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继续优化实践教学。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实践证明,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措施与保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分类培养体系改革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首先结合2016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中所占的比例。另外我们在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在选修模块中大量增加了与应用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在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选修模块中增加了环境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品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增设把实践教学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到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环节中。这样在我们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完善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到实际应用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学校和学院两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就学院而言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原有实验教学平臺的建设,包括优化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对必要的老旧仪器设备升级、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培养。二是继续完善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保证实验课顺利地高质量地开出。三是加强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考核,完善实验教学环节的监督机制。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的原因,导致实验教学的压力远远大于其承载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需要想出更多的办法来保障教学质量。这里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实验经费投入,实验室配套仪器设备的完善,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合理化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完善实验教学的监督机制。四是完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机制。五是建设我维护好校外实习基地,充分为我们的实践教学服务。

第5篇

作者:赵万鹏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0年3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征求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通知,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中,生物科学类专业在原有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物信息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生物工程类专业在原有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物医药专业,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1998年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该专业的设立旨在适应我国生物学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服务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指出,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林、牧、渔、环保、园林、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还有实验课和必要的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和建设的共识

回顾我国生物技术教育短暂的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生物技术教育发展规律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共识与启迪。生物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与时俱进的结果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经过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努力,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我国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吸引了一批海外尖端人才,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科研创新能力,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呈现良好局面。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技术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在支撑我国生物技术科技与产业发展方面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我国发展生物技术科技与产业需要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度超前,以确保人才源头供给,也要注意规模适度,切忌供过于求。充分认识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型办学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并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还应接受严格的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与研发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完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规范的生产实习基地、完善的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生物技术教育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的开设、生产实习的指导关键在教师。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产经验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生物技术专业办学经验积淀较少,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消费”办学专业,因此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是适应办学规模日渐扩大,提高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生物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当前的发展速度与招生规模以及许多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对该专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致有如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规范在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是传统的师范专业,在该基础上,又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甚至生物工程专业。在这3个专业中,特别是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专业之间,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大同小异(多数学校课程差异不足10%),专业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难以落实或质量难以保证,真正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难度。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教师中,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毕业于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理科专业,毕业于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工科专业的教师很少,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以及实验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均缺乏优秀的技术型、应用型师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办学规模快速膨胀给原本紧张的教学资源带来很大压力生物技术专业从设置之初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这在地方高师院校中尤其明显。特别是新办该专业的学校办学积淀少,经费不足,设备匮乏,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不明显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多是在原有的生物科学专业基础上设置的,又是非师范专业,在高师院校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传统的师范专业,因此以上3个问题尤为突出。此外,课程体系千校一面,缺乏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所以,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培育已刻不容缓。专业特色培育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因此,专业特色培育必须立足学校所在的区域,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培育的主要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立足当地,结合本校,面向全国,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和提高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构建具有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体系,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培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加强学习认真学习讨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及相关教育教学文件和法律法规等。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理清专业建设和发展思路,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打造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才的需求,明确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协调发展,以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并在该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和课程体系。要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修订完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学科门类之间的关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和整合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有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并在该基础上选用或编著高质量教材。强化实践教学明确实践培养目标,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凸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修订和完善实验课程标准,增加经费投入和仪器设备购置力度,加强实验室、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立足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相结合,整合教师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灵活高效的引进机制和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加强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工科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派出教师进行课程进修、实验培训;选送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实践,丰富技术经验;加强教师的产学研工作,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实现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加强与生物技术企业合作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科研项目的实施等都与企业密切相关,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人才、技术和产业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第6篇

作者:马超 蒋一婷 徐桂娟 郑彩霞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一主两翼,两渠相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为两翼,以第1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第1课堂与第2课堂2个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3个层次为一体。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在校生人数维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质量逐渐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业率。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增加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仍应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笔者在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的体现[2]。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林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工作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因素,建设特色学科是林业高等院校加强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而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学科就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抢占学科制高点,注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3]。目前,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几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侧重点,那么所培养的毕业生就难以在众多的相同的专业人才中占得就业先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主,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专业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普遍采用的模式,没有体现出林业行业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与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相比,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方面,均大同小异,差异不超过15%。因此,建设体现林业行业特色和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时还拥有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细胞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可见,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具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并有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经验。因此,把“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能够充分反映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特色和行业特色。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细分为“林地资源培育”和“林地资源开发与利用”2个专业方向,其中“林地资源培育”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遗传育种相关的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培育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林地食用和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为主,如开设药用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药剂学、生物药物学、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药物分析化学等,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选修课程,并尽可能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化,切实体现行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可以借鉴复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体系,其系统地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制药、药物分析方法与应用、新药研发概论、药物遗传学、药事管理学、药学文献检索、药用微生物学等30多门与药学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了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药学”特色。

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4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生物技术专业规范而设定的,各个高校基本大同小异,所以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成为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特色培养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且不断地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希望课程体系能够涵盖本科毕业生就业、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药领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所以为学生开设了生物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分析技术、药政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参考药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对“如何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背景相融合”“如何体现出与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区别”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显然,单纯地开设生物制药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药学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不可取的,也无法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目前,林业系统,尤其是林业基层单位,对林地药用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业知识背景、熟悉林地药用资源、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制药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等课程,与“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与生物制药技术相结合,才能使生物制药技术落到实处,并使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除了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突出重点课程。选修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而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被压缩。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大学3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学时就达414学时,再加上选修课的学时,总学时可达500学时。这意味着1个学期的开课数量超过10门,学生每天至少要进行6学时的课程学习,由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开课程往往存在内容重复或相互重叠的现象。例如,生物制药课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等课程就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基因工程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细胞工程课程与细胞生物学课程之间也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因此,笔者建议,要精简课程体系,协调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课程和课程重点内容,强调课程特色,以降低课时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

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为了强调化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对这类课程的修读学分做了硬性规定,如化学类课程不少于13学分,数学、物理不少于8学分,计算机类不少于6学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基础学科尤其是化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20学分的化学类课程(含实验)、8学分的数学类课程;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4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2学分的数学类课程。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8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1.5学分的数学类课程,且学生修读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需达到37.5分,占全部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4%。这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学第1、2学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了。但是,遗憾的是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似乎正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死角。由于这部分课程均由理学院等外院教师负责讲授,而授课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讲“试题”和“公式推导”,侧重于推理、原理讲解和逻辑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应用,更缺乏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课程(共计11.5学分),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在3个学期,但最后的结果是当在专业试验课程中面对简单的试验数据时,却鲜有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统计学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t检验和F检验都不知如何运用。因此,笔者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加强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这些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占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全部学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将这2类课程放在大学第1、2学年集中开设,而把专业课主要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然而,在大学第3、4学年,学生面临着来自考研、出国深造、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就业、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压力,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要打破目前的这种条块化课程分配格局,将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分散安排在大学的4个学年里;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专业引导性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的第1学年,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第2学年;同时将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其他选修课之前。这样,学生既可以尽早接触专业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第3学年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他选修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课程安排的细节上,应该认真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就有些不妥,应予以适当调整。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工程类必修课以及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制药等选修课程。然而从课程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适当搭配了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但几乎没有工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学生对生产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试和生产车间实际操作环节中缺乏相应的生产设备维护、维修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对现有的工程类课程,要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工艺学、设备、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比例;同时开设1~2门工科类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础知识。

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因此,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科研素质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课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写论文或者综述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如何查阅文献、引用文献、撰写论文,有些学生到毕业都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学生头脑里,撰写论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复制、粘贴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经过适当拼凑加工就不算论文抄袭,更谈不上对论文所引用、参考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甄别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入校之初,高校就应该开设“文献检索”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引用规则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专业规范和学术道德。例如,浙江大学开设的“生物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复旦大学开设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都颇有实用价值,值得借鉴。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查阅文献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为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可以尝试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生物统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集合为一个模块,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大学第2学年开设。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合并、联合办学、共建等已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主题。过去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条块结合的体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林业行业性高校,做好行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工作将有利于丰富林业高等院校的内涵、增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提高林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4]。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2006级)考研率达41.82%、就业率达94.55%,应该说又是成绩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战依然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仍不容忽视。通过明确、细化专业培养特色,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布局,加强课程间的衔接,适度调整理科、工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术道德的规范,可以使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科学、特色更为突出;可以进一步突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的专业特色,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林业领域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实践技能的林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第7篇

作者:李慧芸 单位:陕西教育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多数高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由教师设计试验方案,准备试验原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等,学生只是照搬实验步骤,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每组实验学生人数多,只有部分学生能动手,无法提高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教师只能凭印象给定,不利于准确定位。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队伍不稳定长期轻视实践的观念使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遇到了重重困难,实践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缺乏,不愿意当实验专职教师、不愿当实验员;实验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缺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常常导致设备维修管理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这是影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健康发展的致命因素[3]。开展生产实习较困难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一般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训2部分。但受市场经济及相关政策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校内专业实习基地转变为独立经营的企业化实体,有的与学校脱钩,改变了其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而实验室的操作与工厂生产有很大差距,在实验室完成工厂化全套操作不太现实,所以很多现代化工艺实践都需在工厂进行。一些食品工厂较为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而现代化程度高的食品厂家、食品企业又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因此,在现行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通常只安排2周的专业实习和6周的生产实习,其余绝大部分时间都安排在校内学习,结果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和专业技能都较差。

调整实践环节所占比例,修订、完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生产一线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陕西教育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下大力气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与力度,将工学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在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了一些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如食品工艺学实验由42课时增加至60学时;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由18学时增加至36学时;食品化学实验由18学时增加至36学时,并且增加了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陕西教育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原有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性能力培养传统的学生实验都是由教师设计试验方案,准备试验的原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等,学生照搬实验步骤,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能力的培养[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学生开设创新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确定课题的题目、设计试验方案,经过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才可以开展试验。所有这些,都保证了陕西教育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创新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查阅资料、设计试验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把所学知识综合的运用,还了解和掌握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如学生在创新性试验中研制了红枣芝麻复合饮料、苹果山楂复合果酒、果味燕麦曲奇饼干、果味酸奶等。2008年以来,陕西教育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8篇,参与申报2项国家发明专利。注重毕业设计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有自己的纵向和横向课题,课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所以,将项目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1)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逐步改善实训条件,建立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为学生获得高技能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如饮料制作、肉制品制作、焙烤食品制作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到实验室开展创新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陕西教育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在第六学期对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生产实习。聘请双师型教师或兼职教师协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具备熟练的教学演示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具有熟练的操作动手能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生产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期间完成的生产实习日志、生产实结及实习单位考核评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生产实习,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平均每年有20%~25%的学生在生产实习结束后,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完善考核方式实践环节的考核是检验和推进实践水平的主要手段。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中存在以下弊端: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只是对学生的实验报告或生产实结简单地进行评分,且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很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把握实践效果,衡量实践性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改变了过去基本采用单一的实验报告、实践总结评价优良的方式。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实践状况,将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实践操作过程、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践报告的完成等,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样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利于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并能够促使办学方向的不断调整,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探索提高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为社会培养大批的技能型和创新性人才,使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第8篇

【关键词】动物学;实践教学;一体化;三层次

动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力是生物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动物学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动物学类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近生物类专业(生命、医学、药学、环境、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提高研究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着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构建“一体化、三层次”实验教学新模式。一体化是指服从实验目标,以培养新世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完整;三层次是指实验内容设置分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综合实验(学科间交叉)、野外实习(专业应用与创新)。

1.一体化三层次动物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案。首先重构实践教学模式:对相关项目加以精选并形成系列性的技能训练模块,依据系统训练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思路,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综合实验(学科间交叉)、野外实习(专业应用与创新)3个层次,3个层次紧密结合且层层深入,从基础操作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设计创新训练等方面培养学生操作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1.1基础实验教学层次:以双基训练为主,以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目标,学生在教师的系统指导下,人手一套设备,独立完成,保证人人均受到良好的实验训练。为了基础实验教学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采用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的考核模式,确保学生的双基得到全面的训练。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课内指导从检查预习报告开始,及时指出预习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讲授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过程中,对一些技术要领进行必要的公开演示,或播放相关录像,规范性化操作要领;当学生进入实验操作中时,教师要来回检查与巡视,实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解释并示范正确的操作,做到因人施教;实验结束后,教师及时批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对于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与存在的的问题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每位学生在课内高质量完成实验。

1.2综合实验教学层次: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由教师指定实验项目(昆虫分类、哺乳纲分类等),目的是让学生将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发育、行为、分类检索等内容组合起来,综合运用形态观察、解剖、测量、生活史与生境调查等实验操作技能,对动物进行区分鉴别并编制检索表。实验场所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提供各种扩充性学习资料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实验讨论再实验再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动物形态、结构与机能、环境相统一的原理,达到具有科研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野外实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要求学生认识不同海滨生境中的主要代表动物,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它们的生活条件、分类地位以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动物的采集、培养、麻醉、固定、保存、标本制作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让学生在大自然环境下,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全面认识动物界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用教师科研优势,将野外实习与科研相结合,科研渗透教学,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例如:鼠类种群动态监测、山区土壤动物区系研究、海滨无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研究等。教师的教学在于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启发和点拨将是教师最主要教学手段,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仪器,学生以项目申报书或科研论文的形式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效果显著

2.1一体化三层次动物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实践兴趣浓厚,实践过程积极主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创新成果丰富。特别是通过野外实习与科研相结合,学生根据实习要求进行科研设计,进行实验准备工作,包括试剂的配制、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按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完成实验全过程,并做实验记录。最后以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摘要、前言、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几部分。总结野外实习的收获、体会,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认为收效大,实习效果良好。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和协作精神。在野外实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将成为实验的主角,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提供了所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扩展与创新的舞台。野外实习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同学能相互合作、彼此理解、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另外,各小组间也要积极开展相互交流与沟通,养成良好的互相配合、相互协作的精神。

3.结语

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我们的动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连续4届的教学民意测验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生物科学的学生参与高校生物学科技能大赛,也屡获佳绩,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矛,得到学院广大师生的肯定。但是实践教学改革仍需不断持续进行,让我们不断为动物学实验教学注入活力,开拓进取,推动动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张锦辉,洪美玲,熊燕.《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1): 107-110.

[2]熊燕,洪美玲,张锦辉.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生物学杂志,2002,18(1): 42-44.

[3]陈艳珍,王衍喜,张录强.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四川动物,2005,24(2):237-239.

[4]刘莉,杨明娜.动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J].财经界,2006,(11):227-228.

第9篇

关键词:Sandwich教学法,分子生物学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73-0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1]。分子生物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医学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化学、物理、材料等专业的选修课。然而该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理论知识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和记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缺乏,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现象。

Sandwich教学法,即“三明治”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小组讨论等环节,促使师生、生生之间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新型教学模式[2]。该方法被应用于其他课程教学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塔里木大学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我们将Sandwich教学法引入分子生物学课堂中,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及与传统教学法效果对比,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教学对象与方法

1.教学对象。以塔里木大学2013级生物技术和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7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生物技术专业的50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为对照组;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25名学生采用Sandwich教学法,为实验组。上述两组均为统招生,在第一和第二学年的学习成绩均无明显差异,相同教师授课,使用相同教材。

2.教学方法。(1)实施方法。塔里木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60,每周4节课。两组学生教学内容相同,同步授课。实验组学生4―5人为一组,共分6组。在每章基本内容讲授完后安排2个学时进行Sandwich教学法授课。(2)教学评价。采用考试和问卷调查形式评估教学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试卷相同,综合成绩=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期末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获得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和t检验。

二、结果

1.成绩考核。从两种教学方法比较来看,采用Sandwich教学法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表1)。

2.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问卷显示,Sandwich组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占68%,明显高于传统组(46%),且前者有72%的学生能主动学习,也高于后者(38%)。对老师提出的问题,Sandwich组选择“喜欢”比例也均高于传统组。另外,84%的学生对Sandwich教学法满意,而对传统方法满意的学生只有44%(表2)。

三、讨论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成为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和前沿领域。该课程内容的枯燥和抽象,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较差。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塔里木大学分子生物学课堂中引入Sandwich法的教学效果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表1),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表2),Sandwich教学法都比传统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这种教学法营造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程气氛。学生在学习每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开场、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汇报、总结等环环相扣的过程,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有效克服了枯燥、沉闷、被动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弊端。同时也杜绝了课堂上学生缺勤、打瞌睡、玩手机的不良现象。另外,针对教师开场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查资料。在分组讨论时,学生相互交换意见、各抒己见和进行思维碰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该环节的实施,使性格内向的学生逐渐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掌握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相长的格局。

然而,尽管Sandwich教学法较传统方法有明显优势,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该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几个方面:(1)费时。在有限的2个学时内,学生难以实现课堂上查找资料,无法全面覆盖课程知识点,问题探不够深入,极大地制约了Sandwich教学法的普遍应用。(2)不适合大班授课。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班不是合班就是单班人数过多,均不利于Sandwich教学法的实施。(3)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是经过深入思考、能涵盖主要知识点的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不认真查找资料和思考,就会讨论很肤浅,达不到掌握和补充知识的目的。对此,我们尝试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Sandwich教学法,即在每章结束后进行Sandwich法教学,把问题提前提供给学生并启发思考,学生课堂下查找资料,在课堂讨论时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Sandwich教学法的实施,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值得在今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常华,段纲,项勋.动物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7):242-244.

[2]刘京华,文伽,李延红,等.“三明治”教学方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7-10.

[3]w利峰,秦少伟.从问卷调查看分子生物学学习和教学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128-130.

Application of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in Molecular Biology Teaching

QIN Shao-wei1,ZHAO Li-feng1,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 843300,China;2.Key Laboratory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Tarim Basin,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 843300,China)

第10篇

1职教内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严格做到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专业技术的先进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职业特征,而这种职业特征必须是能服务于社会,培养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社会人,因而,学校专业的设置,必须受到社会的欢迎,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必须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专业设置不对路,培养的学生就无用武之地,也就很难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学校就没有发展前途。如果培养的人才技术落后,不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学校培养的人才只能算是“次品”,这样的“次品”也就很难为企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作为应用性强的职业教育,应时时了解国内甚至国际高新技术的前沿信息,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让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科学技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和开发,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原始的专业技能和生产方式上,我们的教育将是滞后的,是有悖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在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总体形势下,高级技工在人才市场严重短缺。中职教育不但要重视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培养,传授科学严谨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获取的理论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它的随机性,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取经验,提高能力。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一项技能训练,有了成功的体验,就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专业理论的学习往往是枯燥的,因而,学生的学习较被动,而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实质是一种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直观教学,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死板和“步调一致”,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将更有利于老师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3爱岗敬业,培养创业能力

爱岗才会敬业,敬业才可能创业。爱岗敬业是每一个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工作作风,面对相对过剩的劳动力市场,作为一个社会人,怎样才能在严峻的就业空间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只有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具有严密的纪律性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拥有和守住岗位。如果有了岗位却马马虎虎,缺乏责任心,即使今天在岗,明天也有可能下岗。任何一个企业老板都希望他的员工踏实肯干。所以,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中职教育,应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关心企业利益,不怕吃苦,诚实守信,树立以企业的兴旺为己荣的观念。中国已加入WTO,标志着我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全球化,职业岗位的国际化和职业技术的智能化。随着大量的外企涌入中国,国际合作更为密切,就业者的机会越来越多,职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就业门路越来越广,但同时,自动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产品开发的周期越来越短,意味着职业岗位的变换加剧,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能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岗位,这样,我们的中职教育,就要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能为自己创造就业环境的本领。学会创业的基础一是独立、自信,二是胆识、创新。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信心,坚韧的意志力和创新思维,才会抓住机遇,取得成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十年前,江西青年黄长生,在给父亲扫墓时,意外发现12只野鸡蛋,他便突发奇想要将它孵出小鸡来挣钱,别人都认为他异想天开,可他硬是蛋孵鸡,鸡生蛋,从12只野鸡蛋起家,将自己“孵”成了个百万富翁。如果他没有想别人所不敢想的思维,做别人所不敢做的胆识,那12只野鸡蛋绝不会打造出一个百万富翁。

4团结协作,培养合作精神

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工作和生活,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规模的壮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团结互助、共同协作,发挥集体的智慧。长达13400多里的伟大建筑——万里长城,是靠古代无数的劳动人民共同修筑;1998年中国遭遇百年难遇的洪涝灾害,是靠全国人民精诚团结,抗洪抢险,共同度过了难关;近几年,我国发生了多处地震,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我们经历了灾难的伤痛,但全党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全国各地援建者无私奉献,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伸出援建之手,用人间大爱,帮助灾区同胞重建家园。一木不会成林,三人才能为众,众人划桨,才能开动大船。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离不开友好合作,有了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更大的突破。如今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成员结构,往往养成他们从小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很少为他人着想。因此,职业教育应把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5适应市场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竞争的最终结论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各行各业的竞争,各企业间的竞争,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同专业的交叉面越来越宽,高新技术对人才的知识兼容性要求越来越高,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新世纪的人才规模要求绝不只是一技之长的专业型,而是要综合素质好,知识面广,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如机械制造业,新世纪的机械制造已不是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而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激光学、管理学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和制造、信息管理、激光切割、焊接、剪裁等,这些都说明机械制造与激光、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相当密切,甚至还融合了保护环境和资源优化利用的绿色制造体系。当前,大学生“错位”就业者增多,学中文的去摆弄电脑,新闻专业的去搞策划,学行政管理的到了证券公司,这正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体现。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只有加强学生多项能力储蓄,掌握多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适应新世纪多变的人才市场。

作者:杨仁慧 单位: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机械专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15-01

伴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变革。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学科设置课程,都是以前的开课模式,还是偏重于应试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缺乏学习积极性,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主动地去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来改善这一局面。

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太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地运用粉笔跟黑板,这样的表现不够直观,虽然老师往往在黑板上绘制各种各样的直观图和相应的模型,但是一节课不过45分钟,绘制两个图就要花费10分钟左右,这样大好的时间都被浪费了。有的时候手绘的图形不够形象,表现的不够直白,师生间的沟通也不是太容易,不利于组织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老师讲,同学们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完全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自我开拓的意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还是采用模型或是教学挂图,而当前,机械领域完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加工,现在演变成了新兴工业和技术的综合。所以就这一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急需改进。

2.开设的课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机械制造业已经完全由传统的手工加工演变成当今的计算机集成制造,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新的方法和设计理念也不断出现在机械设计领域,而现在的机械基础类的课程体系还是停留在最初的手工加工的时代,陈旧的课程内容,半理论半经验的设计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阶段,在机械领域采用的都是现代的设计理念。现在需要的是跟计算机密切相关的新型的方法,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解析法分析,现代设计方法,CIMS间与CAD等。

3.实验实践能力薄弱。

目前,机械专业所开设的实验,严重缺乏设计性和综合性,多为验证型实验。虽然在某些方面,它有着现实意义,跟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密切相关,但是就培养学生的CAD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方面是远远跟不上的。比如,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它通常是采用减速器的相关传动装置来设计的,包括箱体设计,传动方案拟定,轴、齿轮、键的设计,还延伸到加工和装配,和密封以及流动轴承的设计等。

二、要解决机械专业基础课堂上教学现状的主要对策。

1.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引入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可以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引入课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板书工整,标准,条理清楚,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在讲解后老师认真的辅导,达到好的练习效果。这些是现代的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

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图形的模型直观图时,可能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来实现。再用不同的色彩添加辅助线和相关尺寸标注,这样可以让同学们一目了然。

比如,在《机械制图》中运用多媒体把制图的全过程一一注明的方法,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上给学生们重复播放,这样老师描述不准确的文字表达不清楚的内容都可以直观地用图形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把要讲述的重难点部分加以特殊标注,提高注意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注重实践教学,建立新型的机械设计实验体系。

在中职教育中,实践课是相当重要的,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达到新课改的要求,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堂比率1:1。好多老师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把相关的实验课安排在自习课上或是课外时间,这样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有实践技能考评制度,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注重培养现代设计手段的技能,还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做到分类训练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实际项目与模拟项目相结合,把企业引进到学校来实现校企合作的模式,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实验课创设良好的环境,完善了课堂实践课的教学体系。

3.要改革目前的专业教学内容。

依据目前的机械专业教学内容来看,教材的开设与目前制造业的发展形势完全脱轨,急需进行改革,传统基础的知识要学习,新型的有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知识要学习,实践课要加强。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投影,录像等教学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创新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要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提高教学专业水准的方法就是产、学、研相结合,尤其是对于机械专业的教师来说,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标准,我们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得有一个新的提高。因为机械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相当的重要,所以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去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或是去一些培训机构参加实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同时,还可以鼓励他们在职业进修,提升学历,提倡他们进行相关专业项目和课题的开发,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这样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实践科研技能也得到了提高。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目前的一大趋势,这样大大提升了教学科研能力,也改善了教师专业技能结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老师不能拘泥于知识的讲授上,要通过教学过程,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出发,让学生得到逻辑判断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协作能力,观察力等。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做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要作好引领作用。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们应该发扬现代与传统相统一,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的探索出其他更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型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晓文. 职业高中机械专业基础课教法探究. 高等教育. 2011.4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师德修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形势有所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将新理念践行到实际教学当中是目前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教师是新课改理念的践行者,在观念上就必须做到及时的转变,在教学中最大的发挥其作用。自主和探索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这样一来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素质:

1.能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当中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当中会逐渐形成对教学的一些见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教学风格和方法,这便是教学理念。有了明确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师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中,就能狗自觉地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完成。新课改的推行已经越来越普遍,新课改所改变的不仅仅是教材的内容,最主要的是改变教学思维,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深知自身肩负着的重任。

2.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高尚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生。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修养,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生物学,关爱学生。

3.生物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湛的生物学专业知识

在这个知识频繁升级换代的时代,不善于学习或者没有学习观念的人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尤其对生物科学而言,这门学科发展迅速,不断会有新发现,所以作为生物教师就应该时刻保持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必须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素养是一个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生物教师应该具有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养。

4.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早已对教师的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解释。教师既要能吃透教材,也要能将自己吸收到的知识最大程度的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自身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做到一专多能。作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我认为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器材的使用,还要对实验器材和流程烂熟于心。其中实验技能是生物老师应该重点掌握的,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大部分的学习还是要在实验室中进行。

5.生物教师应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刻保持活力和教育激情,给学生一个健康阳光的形象,让学生由外到内的热爱教师,进而热爱生物课程。至于心理素质,教师要做到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学生要做到细心和耐心,不可随意将不好的情绪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能有利于教师与同事之间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学任务当中的攻坚克难,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想学生能够心理健康,首先教师就得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6.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

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前注重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现在着重强调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前都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现在则要求老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以前都是应试教育模式,只重分数,而现在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蜕变;以前的教学模式都是一体化的,而现在则注重学生个性,主张因材施教。作为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师,我深知要做到以上几点转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学生又会对怎样的生物课堂产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6.1教学过程充满趣味

幽默是生活当中重要的调味剂,同样也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课堂上如果缺乏幽默,则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无精打采。以前听过一位优秀教师讲课,他在讲《明月几时有》时,课堂一片寂静,显得十分沉闷,这就让学生的情绪十分紧张,看似严肃但却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于是这位教师跟大家说了一段小故事,突然引来一片笑声,一扫沉默,缓和了教室内紧张的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6.2教学过程饱含情味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情感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首先让学生能够被老师的情感所打动,进而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这便是最理想的教学方法,能够从内心里感染到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去学习。我认为在课堂上,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还要有激情饱满的教学过程,最后还要耐人寻味的结语。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没有激情的课堂是一杯无味的白开水,只有注入教师的激情,让自己的血液注入其中,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6.3教学过程具有韵味

有位外国作家曾经说过,“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三分应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从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教师同样如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填鸭式的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留有余地,让他们能够学会主动去思考,甚至是提出质疑,做到举一反三,这才能让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7.结语

教师是教育事业伟大的践行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吸收先进思想,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面对长期固定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勇于提出质疑,勇于向高难度挑战,同时也要勇于同自己的思想做斗争。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任务,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做到由传统的教育理念到新教育理念的D变,能够与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