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改是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更高要求。与以往相比,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于学习过程或者实验过程的体会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课改下,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将更加深入,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这种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再到主动探究知识的转变,需要教师应用一定的策略才能完成。总结经验,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以借鉴。
生物科学换一种说法就是生命的科学,对于同是生命的人类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生物科学作为当前人类社会的三大科学之一(其他两个是计算机学和材料学),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强调其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体外细胞培养这种生物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对很多的病人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一个人的肝脏受损需要肝脏移植,过去在血型的配型上就会有很多麻烦。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帮助下,取出病人自己的干细胞,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培养和诱导生长,使细胞自动堆积成一个人造的肝脏,目前使用生物3D打印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由于这个人造肝脏是由病人本身的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不需要考虑细胞排斥的问题,并且这种生物技术“生产”的各种脏器和人体器官具有生产周期短的特点,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通过对以上类似的生物科学技术进行宣传,能够使高中生在了解生物科技前沿的同时,真正了解到生物科学本身的能量和作用。一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那么教学时必定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二、广泛联系其他知识
广泛联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对于生物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而言更是如此。在联系的过程中,可以时常为教学带来新鲜感,而新奇的东西往往能够抓住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1.生物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物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从我们日常吃的食品、喝的饮料,到生病的原理和治疗康复的过程,无不与生物有着天然联系。下面列举一个简单例子:最近宣传的鸡肉食品安全。很多人担心我们平时在肯德基吃到的白羽鸡肉由于生产周期短而导致激素的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我们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出发,白羽鸡的生长周期短并不是因为转基因或者激素,而是多年来人类通过人工自然选择的方式进行选优的一个结果。由于饲养白羽鸡的环境温度、湿度最适合其生长,并且在饲养过程中,给予科学的饲料配方,才使得其在三十几天内能够从鸡苗长成商品鸡。因此,对于白羽鸡的食用,如果是具备相关生物科学知识的人,就不应该有恐慌。另外,任何食品腐败问题其实都是细菌或真菌进行活动的生物过程,对这一个话题可以结合生活对生物科学的使用性解读。在对食品安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通过与生活的结合,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学好生物课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2.生物科学与成语谚语等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一个简单的成语或者歇后语能够起到妙趣横生的效果,既能够准确地表达生物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又能够帮助学生记忆。例如,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解剖学上对于肝脏和胆囊的位置进行描述,用肝胆相照形容很贴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正是对基因传递有着形象生趣的描述;“携一两本单色书来”正是利用谐音的方法对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的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名称进行概括,方便学生记忆。这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生物科学与文学手段的联系
文学中的比喻和拟人在生物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使课堂更加有趣,学生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例如在学习“细胞”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于不同细胞形状不同导致作用不同不能够深入理解时,我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个细胞就像不同形状的道路,神经细胞就像一条细长的火车道,火车道每经过一个城市就会有一个站点,就像细胞中的神经末梢一样;淋巴细胞就像是行人专用道,与机动车道(血液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红细胞就像一个圆形广场,能够承载更多的人(氧气分子)。通过这样的形象性比喻,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起来更加方便。
三、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要求教学从学生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在生物课堂上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从一个主动讲授者变为一个积极引导者,实际上就是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课堂讨论实际上是营造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查找资料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的氛围。大环境的衬托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整个班级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个别认真学习的学生就很难进入状态而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正是从大的方面对教学进行把握,需要任课老师具有高超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新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对传统教育中好的方法应该继续应用,同时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途径
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基础。那么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师如何把科学素养这一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
1.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国内生物科学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叙述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概况。
一方面,通过改革生物课程结构和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就是说,打破单一的必修课结构,形成必修课选修课及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将基础和必备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生物科学的创新能力。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必修课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生物知识,以及培养能力夯实基础;接着就是必修课向选修课转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操作的训练;辅修课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能够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虽然有些老师意识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堂教学,以便培养其主动性、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但是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没有能够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例如:学生虽然参与了课堂学习与教学活动,但是整体课堂的设计者还是老师,并且讲解的内容还不能突破大纲的界限,采用的讲解方法还是单一的口头传授与黑板板书,不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2.1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功。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容易与大自然接触,感性知识比较丰富。而学生对生物缺乏仔细观察和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好,让学生在自然界中多观察,就能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生物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优势。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境,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2注重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态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由深入浅,适当选取或处理相关史料,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融入单元课题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使学生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乃至创造性思维方面多些感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将验证性试验转变为探究性试验,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的内容很多,如“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研究种子的呼吸方式”等,类似的实验教学,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方案的独特和新颖之处。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生物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还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生物学科学素养。
2.4联系实际生活,了解学科应用。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出生、成长、衰老过程都涉及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后,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相关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与生活相联系。比如人们在吃了比较咸的食物后,会感到口渴;在腌制咸菜时,把盐洒在新鲜的蔬菜上,过一段时间,蔬菜中会有水分渗出等。
总之,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因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为推动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实现教学工作的飞跃式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就必须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讨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期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一、精心设置课堂导入,实现教学过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做好工作,精心设置课堂的导入环节,以精彩有效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章节中关于DNA的知识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以“奇”为主方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课堂教学语境。比如教师可以以“天才和疯子到底有多远?”为主题,作为导入的内容,在此内容之上,融入DNA的相关知识。举例来说,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他们的天赋其实是遗传物质给予的,而主要的遗传物质就是DNA,DNA上染色体的失序可以导致特殊天赋的产生,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大多数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在全球每两万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这样的材料导入,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DNA的重要性。而且提高这样的问题和材料导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会对DNA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主题,就更容易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与生活接轨,实现教学知识化与生活化的有效结合
有经验的高中生物教师都明白,教学没有效率,取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知识结构不“融洽”,学生面对于生活相差甚远的知识,一是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二是不能深刻的了解生物知识的本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然是要加强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对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现象进行思考。 如以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的宣称可以力保青春永驻的化妆品和保健品广告位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胞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永葆青春”的可能性。而按照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规律,人体细胞也是不断地在衰亡,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无法改变这一现实。这样学生可以学会运用生物科学,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理性的判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这正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三、发挥学生想像力,组织进行探究式教学
生物科学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对人类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的出现使得人类对自身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而取得这些成果的关键就在于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可以说就是这种精神引导和推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而高中生物作为生物教育的重要阶段,负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神圣使命。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也就必须要强调对学生生物知识探究能力的培养。举例来说,在教学《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发挥现象,讨论在太空失重中是否会造成染色体的转变和变异,如果会那是否代表着人类走向太空,走向宇宙的梦想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走向太空,生活在太空之外的某个星球,就可能造成染色体变异,进而造成人类的变异。在这样的问题讨论下,学生既可以对当前生物科技前沿,太空生物研究进行思考,加强学生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避开教材相对滞后性的弱点,也可以让学生对染色体变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四、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科学观
生物科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中生物教育必须要立足生物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中融入当前的生物科学研究前沿知识。当然对高中学生而言,其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尚待提高,如果在课堂上灌输太多的生物科技信息,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毕竟,高中生物还是属于基础性的生物科学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具体的、基础的知识掌握,而不是抽象性超前的知识掌握。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生科技术的教育,如以“2010年,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等这些著名科学家在有关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为教学材料,既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状况,也让学生从中增强危机意识,毕竟我国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还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五、结束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实现高中生物教学质量飞跃性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高中生物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努力。在这过程中应该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在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下,制定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 生物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1中学生应具备的生物科学方法与能力素养
(1)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观念不断涌现。所以,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技能,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提出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序言中创设自学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指导自学,让学生知道怎样阅读、写读书笔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
(2)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家都是非常重视观察法的,达尔文曾这样说:“只是在察觉那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教材编写的思想,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3)提问能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的接受式生物教学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难以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
(4)应用能力。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解答学生对生命现象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设计自然角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引导学生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2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2.1更新教师生物教学的观念
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实现教育思想的转轨必须切实做到:从以生物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质培养;由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生物教学真正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服务;由“模型化”教学目标转向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由传统的单一的“社会指向价值观”或“功利性价值观”转向以“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价值相统一”双重教学价值观,这种新的教学价值观的确立.意昧着在承认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亦承认教育在满足个人丰富的精神需要和完善个人独立个性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内在塑造力,承认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2从基础知识出发,奠定学生良好的生物结构基础
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知识、灵活运用生物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由这些基础知识构成的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反映基础知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广泛迁移性和适用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应结合生物学史的内容,展示基础知识发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学习基础知识的意义,并把基础知识放在基本结构的网络中进行教学,尽可能地挖掘相关知识的内涵以及与其它内容的联系。
2.3对学生整体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研究自然界的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交叉纵横、相互沟通。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打破因分科教学而造成的思想上的禁锢。能用系统的观念去看待、分析和研究世界,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4鼓励学生自觉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研究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深,记忆牢,科学研究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地发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都很有帮助。
2.5加强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和研究
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生物史是生物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生物科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1)生物科学史教育是生物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的桥梁;(2)生物科学史教育可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3)生物史教育可暴露科学家探索过程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4)生物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价值观的良好素材;(5)生物科学史教育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2.6开放生物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试验
课堂实验课有既定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为完成实验任务思想较紧张,这无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开放生物实验室,课外实验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放松思想,做起实验有条不紊,深思熟虑,充分想象。实验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2.7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生物教学技能活动
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技能,不仅是上好生物课的需要。也是今后从事生物科研的需要,但是许多生物技能只靠课堂培养不成。必须借助课外活动方能练就。例如,要求学生能制作植物叶标本和昆虫标本,对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清采集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野外实践,使学生从中掌握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另外,制作生物教具和绘制生物图是科学教学的基本功,所以,也应把它列为生物课外技能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实验;拓展性;科学素养;培养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当今素质教育潮流的。
1.生物拓展性实验与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的掌握情况。生物拓展性实验不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基本组成部分,也包含对认知领域、操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和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我认为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至少应包含7个方面:①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原理和规律是如何用于生物科技技术领域的;② 能够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③ 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和宇宙观;④ 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⑤ 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⑥ 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⑦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生物拓展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高中生物实验为起点,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探索,拓展新的实验课题,提出新的实验情境、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生物拓展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实验的前提下,要求原实验进行探索和创新,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现状
(1)对拓展性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拓展性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拓展性实验并未获得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拓展性实验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所致。
(2)“教”与“学”态度敷衍。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认为有工夫做实验不如多做题来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安排的实验课时经常被用来组织学生做题,就更谈不上将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验课题引入课堂,开展拓展性实验了。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所以学生对生物拓展性实验更加不重视,态度敷衍。
(3)实验教学不够生动。当前的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教材改革跟不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生物学教师对待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态度慵懒,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授课内容多年不变,不能与时俱进。另外,目前生物拓展性实验大多组织散漫,实验过程多是“走过场”,做得好与不好都一样,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论是对老师的授课过程,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及时的评价,降低了拓展性实验的教学效能。
3.生物拓展性实验课程的行动研究
(1)深刻认识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目标。生物学属于实验性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生物拓展性实验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拓展性实验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物拓展性实验中的落实意义非凡。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次的拓展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所以要求老师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为学生做出表率。
(2)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实验设计。与生物学课堂实验教学相比,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内容往往是由授课老师经过综合考虑后确定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其实验设计仍需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此外,也应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水平等考虑在内。
(3)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生物拓展性实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 改变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②改变实验材料;③ 改变实验控制条件和实验处理方法;④ 改变实验仪器的选择;⑤ 改变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⑥ 改变实验情景。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在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原则,把知识传授、实验操作和思维拓展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还应辅以有效的教学评价系统。
总之,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生物拓展性实验可以从知识讲解、实际操作与探索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陆新华.巧妙设计实验课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学,2012(11).
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的设计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实现教学工作当中的质量升级和效率升级需求,就需要从实际的教学课堂工作入手,针对当下存在的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和探讨,掌握科学有效的方式展开教学理念和实践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食品的微生物科学课堂教学工作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建立一个强化的实践体系,在实践的工作模式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物质和相关理论。
构建多元化实验教学系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系统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质量升级策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夯实工作内容,保证学生具备基本的学术理论,然后再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相关的食品微生物实践工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达成优化教学工作质量的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革新与实践
通过基本实验锻炼学生操作能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需要科学的进行课堂教育的工作整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保证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过程当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课堂的教学工作当中设计符合食品微生物科学的教学实验,就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锻炼途径。
通过综合与创新模式的实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当重视对课程的设计和实际演练。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科学教育的工作进行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融合新的教学实验,提供创新的实验思路,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能够满足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和目标。
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氛围。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要,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工作需求,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主要还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质量的升级,进而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
学校内外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食品微生物科学和学生以及教师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科学项目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食品,通过学校内外环境的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自身学习科目的重视程度,进而保证食品微生物科学教学的顺利性,构建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内容。
通过实践课程推进理论课程教学。重视食品微生物科学的教学工作质量,就需要从实际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入手,针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满足学生实践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食品微生物科学不再是简单且枯燥的理论内容,而是符合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知的重要学习科目。
提升教学综合能力实验考核。在食品微生物科学教学的工作过程当中,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实验考核制度,通过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式实现对教学工作的质量升级需求,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应用需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能力考核体系,对于约束和管理学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符合培养全面型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目标。
教学实践革新与实践效果
在食品微生物科学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实践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提升实际的教学工作质量,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优化的教学工作模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评审为优秀科学教育课程等众多名衔,更多的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重视。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当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感知和体悟生命,进而敬畏和珍惜自然。由此可见,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对学生观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要尽可能教给学生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把发现真理的“钥匙”交给学生,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使他们在面对新的情景和现象时,有勇气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成为开创型人才。
本文作者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为参照,结合高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设计惠贞书院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调查问卷,从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渠道、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中学生的基本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2,回收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包括高一、高二选考、高二学考、高三选考四类学生。
一、惠贞书院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一)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单一、时间较少
高中学生获取生物信息渠道的前三位依次为网络(65.2%)、课本及课堂教学(50.9%)、电视(37.8%),其中,不同调查对象的选择差别较大,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占首位,分别为66%和63.6%,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则主要从课本及课堂教学中获取。调查显示,除正规学校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学生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这个特点来看,学生还缺乏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只是一种无意的获取。
调查学生经常阅读的文章内容后发现,主要有流行小说(46.0%)、时事热点(43.6%)、科普读物(36.7%)。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更喜欢科普读物和时事热点,高二学考学生更喜欢时事热点和流行小说,显示出学科特点及学生的不同爱好与所选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不同学科学生的访谈表明,有50%以上的学生虽然喜欢课外科普读物,可由于课业负担重、科普读物少等原因很少阅读,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生科学态度的不足。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天接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时间约为1小时。在对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阶段的调查中显示,有93.0%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这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对生物知识吸取的重视程度以及高中生物的知识量有关。但调查显示:12.7%的高二学考学生选择初中阶段是其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的时期,说明“科学”对于非生物选考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含义,也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教育的匮乏。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课本与课堂教学,学习阶段主要在高中阶段,更喜欢阅读小说,对科技读物涉猎较少,接触媒体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左右,高中是生物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阶段。但学生科学态度不足,缺少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但基础较差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分别占24.7%和62.9%,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占74.2%,这是令人鼓舞的数据,是提高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学考和选考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程度差异明显,选考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愿参加生物活动,这与学生所学学科及对科学的认知态度有关。
在学生对基本生物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对5个生物科学术语均选择“了解”和科学观点能答对5道及以上的学生作为“了解基本生物科学知识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基本生物科学术语的学生为12.3%,了解基本生物科学观点的学生为55.1%,在教材和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正确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在获取、积累知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具备一定探究能力、对生物科技持正面态度
本问卷从客观精神、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公平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惠贞书院的高中学生对人、对事基本能够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善于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看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能认识到科学对当今世界及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科学技术充满希望。但是学生对于重要生物问题的关心程度不高,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不太关心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占50.9%和12.7%,说明缺乏忧患意识的学生仍然存在。
(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总体状况
学生若能同时达到对科学常识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有关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就可以认为其具备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惠贞书院高中学生具备生物核心素养的比例仅为7.5%。高一学生有10人具备生物学核心素养,比例为5.8%,高二学考和选考学生分别有4人和12人,占比分别为5.5%和12.7%。整体来说,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较低,对生物科学术语和知识的掌握明显不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相当匮乏,且不具备完整科学观点的学生比例高达55.0%,能够掌握生物方法的也仅为35.5%。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对生物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差距不大,但与高二选考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课堂学习、选修课教学、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关系密切。
关键词: 中学生物课程 科学观点 基础教育 基本概念
中学生物学课程是中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知识素养,满足和适应社会及个人发展需求的系列必修和选修课程。
与其他中学课程一样,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产生和发展也主要受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这几方面的因素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偏废。
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中学生物学课程的需要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高科技发展引发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高度科技化要求每个公民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特别是全球性的人口、粮食、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改善和解决,还主要依赖于生物科学人才的大量涌现和生物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设立生物学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年轻一代的生物科学素养。具体来说,中学生物学课程既要使广大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达到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又要为今后有可能在高一级学校经过专业学习之后,将要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部分学生打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
二、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对中学生物学课程的需要
任何课程都源于人类积累的浩如烟海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自产生以来,生物科学随着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方法的改进,研究手段的进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与其他科学比较,生命科学以其研究客体的极端精巧和复杂性,社会多种必要需求受到威胁(诸如食品短缺、资源破坏、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健康损伤等)所产生的紧迫性,最有可能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中心,对其他学科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l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中学开设的系列生物学课程包括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同时涉及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应用,更要不断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在更新和发展的各门课程促进下,成为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承人和创新人。
三、学生成长的需要对中学生物学课程的需要
教育是培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学校育人的蓝图和学生发展的媒介。受教育者在健康成长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基本需要(包括健身的需要、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社交的需要、了解自我的需要、掌握劳动技能的需要、升学与就业的需要等),同时身心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和层次水平,在校阶段有非常具体的指标。虽然中学生物学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起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目的,但是中学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课程,可以起到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如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智力的同时,可在德育、美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还能通过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生物学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并在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因此,只有包括生物学课程在内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的育人目标才能实现。
四、生物课程的实际价值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自从19世纪初开始使用生物学这个术语以来,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到今天已成为最引人入胜的科学领域之一: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为标志。分子生物学使我们能迅速实现产业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医药、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人体科学、营养学、优生学、卫生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人类、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生物学课程有如下价值:
1.可以使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不断培养——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调动大脑的发散思维,通过对其中点滴闪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做法、新尝试的肯定和保护,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思维。
2.可以使学生认识众多的生物科学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他们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使科学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可以使学生理解自然生存法则——通过讲解生物在进化时对环境的适应与否,决定个体和种族命运的自然选择规律,使学生认识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的科学内涵。提前做好应付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自觉锻炼和培养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
4.可以使学生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劣后果的描述,使学生产生优用意识进而变为自觉的环保行动。
5.可以使学生追求强壮的健康体魄——通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知识的学习和生理保健教育,学生将主动加强体育锻炼,获得强壮健康的体魄。
6.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结合致病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强调讲究卫生的重要性,使学生达到自我保护、提高免疫、预防疾病的目的。
7.可以促使学生获取营养全面的天然绿色食品——通过对天然食品的营养成分的分析及其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作用的理解,学生会自觉改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合理用餐、平衡膳食。
8.可以使学生保持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学生可以利用生物学中有关生命起源、生命本质、神经生理、心理基础等内容,解决个人的某些心理问题,培养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态度、容人的胸怀、健全的心智等正常的心理素质。
9.可以使学生形成团结的分工合作团队——学生为了完成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任务,必须改变原有的单独操作、费时费力的工作作风,通过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效地完成那些较难的任务,最后经过交流沟通,整理出成果与大家分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0.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生物与非生物均统一于物质、生物界是发展变化的而非固定静止的、生物界内外事物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以及生物界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客观规律支配等问题的学习理解,最终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综上所述,生物学课程在中学开设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与其他中学课程相配合,必将对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初中生物教学;运用
一、探究性实验的含义
探究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指的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究原因。美国教育萨奇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事件会如此这般的发生?然后由学生为解答疑问,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找到‘为什么事件就像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理智素养和能力。”萨奇曼提出的探究是发现知识的一种路线。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提倡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初中生物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是以探究性实验为主,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探究性实验往往包括这样几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步骤,学生不仅掌握了所需的生物学知识,创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更重要的是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有利于学生加强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素养以及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的运用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物的
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通过多年在生物教学一线的工作,我充分认识到了探究性实验对于
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三种实验设计方案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种:教师提供所需实验材料和主要的实验方法,提出问
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结论。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食品保存》中,探究“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吗?”教师提供了新鲜的肉汤、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大烧杯、保鲜膜等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并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而且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有了新的想法、方案都会及时地和其他小组分享、讨论。最终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其中,出现了好几个非常有创新的实验设计,让教师感到惊喜不断。例如,有学生提出先将等量的新鲜肉汤分别倒进两个相同的烧杯中,标上甲和乙;第二步是将甲烧杯中的肉汤煮沸之后冷却,乙烧杯不动;第三步是将两个甲乙两个烧杯都用保鲜膜封好后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最后,进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乙两个烧杯中哪个肉汤腐败得更为严重。实验现象:乙烧杯中的肉汤腐败程度更大。实验结论:甲烧杯中的肉汤经过煮沸后可以杀死绝大多数有害微生物,甲乙两个烧杯都被保鲜膜封好后可以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烧杯中,最终乙烧杯中肉汤腐败程度更大说明是乙烧杯中微生物的生长导致了肉汤的腐败。整个实验过程严谨、完整,设计新颖,足以看出是通过积极的思考、充分的讨论得到的,同时体现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一种态度。实验结束后,学生说他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而且收获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合作、友情、信心。其实,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验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同时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第二种:告之原理,提供研究方法和结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做出判断,并运用原理解释。
第三种:学生可以不限于教材或实验手册中的内容,而是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收集证据,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验提出科学的解释。从学习有关知识,到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直到得到实验结论,每一步都包含着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的渴望,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思路,自主寻找方法,自主归纳结论。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科学的探究方法与行为、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问题在生活里发现,问题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中解决”。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生物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落实到我们生物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一、理解“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呼唤,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精髓。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教学时要创设生活情境,巧妙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学有乐趣,学有所得。如,讲述细胞膜成分的时候,可以展示肿瘤医院的相关的检验报告单,引请大家思考癌细胞的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有什么关系;在学习内环境稳态重要性时,展示某人进行常规体检时所做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请学生判断此人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是否正常。这些生活化问题情境能将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可以减少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和枯燥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问题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如,在学习“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时,可引导学生先回忆发烧症状:四肢无力、吃不下饭、头昏脑涨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可以进行正常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引导他们思考得出: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了新陈代谢。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探究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针对不同污渍哪种洗衣粉去污能力最强等问题。再如,学习血糖平衡调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请大家从胰岛素的功能角度分析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的糖尿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
3.注重生物学史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和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不仅包含大量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包含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呈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过程及科学家传记。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及孟德尔生平的简介”等。让学生循着前人的生活经验,重温前人的经典实验,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对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物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二、借鉴“生活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夜晚和清晨到树林锻炼比空旷地好吗?家里养的植物夜晚放在房间内有益健康吗?如何延长家里水果的储藏时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才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并作出正确的个人决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三、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技能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念,“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基本方法。结合高中教材、学生竞赛,我开设了《生活中的实用生物技术》这门校本课程,内容包括:人的ABO血型鉴定、利用多功能实验室中传感器检测人体心电图、血压的测量、叶脉书签的制作、校园植物的挂牌、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生态瓶的制作和环境污染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等实用生物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学习过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交流和团队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各项科学探究技能得到极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学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我们广大的一线生物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让我们的生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生活教育”中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目标;生命科学;教学实验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1.引导生物教学的行动性
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学者如何循循善诱,让学习者乐在其中,本身去积极参与、内化、吸收,这是教学的目的所在,这也就决定了教学的主动性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主导者的领域,探究学习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主动探求知识。同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优化情境,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教学的行动性。
2.明确教学目标
不难发现,在传统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学为辅,这恰恰将生物教学的本质本末倒置。学生不是学习的容器,教师更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学习的效果与能力培养。现代的生物教学正好改正了这一毛病,在发展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倡使用行为动词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思想情感培养这两者的重视进行双管。作为教师,更多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整体把握,观察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等表现,教学目的也得到了一个实质性的贯彻。
二、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生物理论知识
1.将生物知识联系到日常生活
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科学,而人类就是其中的中心内容,生物学不仅是对人自身的构造和生理机制的研究,更探究人的生活圈与生物圈。如,讲解新陈代谢时,可以联系人的生长与发育知识;讲到消化吸收时,联系营养学的知识等。人是一个联系众多的整体,在讲到遗传、变异知识时,可以联系到人类自始有关遗传方面的有关知识,对于遗传病以及其他方面的遗传,让学生运用遗传学原理去分析色盲、白化病、先天性等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的病因、遗传特点,在进行剖析中去不断地发现与改进这些疾病的防治办法。在讲到生物因素时,可以联系人体内常有的寄生虫,去了解寄生虫的类别、生存环境、发展历史以及对它的预防与治理措施。在说到生态科学时,可以结合我国的情况,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生物知识与现代科技
在科技腾飞,同样也是生物世纪的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切合时展的全新的生物科学,但是生物教材对反映科技发展成果方面总是呈现滞后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向学生进行知识普及,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了解、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知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强化了教学的效果,更是加强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与为国家奋斗的爱国精神,从而更加热爱生物科学。如,进行遗传变异学习时,对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和克隆的宣讲更能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新
对中职生,就得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进行发展的同时,新课程更重视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生物奥秘,验证生物规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检测蛋白质,在我们所知的基础上,在检测生物类中的蛋白质,我们常常用双缩脲试剂,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也可以得到这一答案呢?同理,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如何检测呢?又有什么其他的规定吗?蛋白质的含量如何测定呢?每一种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更是不一样,那如何才能保持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呢?需要如何去根据自身的素质去调整饮食?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都可以在实验中由学生自由探究,培养他们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能力在自己摸索中不断得到提升,全面提高学习的质量。
2.引导学生改进教学实验
我们常做的实验在之前都是已经过专家的挑选,但是众多的实验中有一部分并不是我们能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实验预备,包括不断地重选实验材料,对实验的各种条件进行改变以及解决其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同时设置实验矛
盾,引导学生发现与思考、探究。例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存在着实验材料菠菜易受地域、季节等因素限制,实验步骤繁琐,实现现象不明显等问题,可引导学生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进行改进和研究。这样,在学生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格言精神。
四、结语
作为中职生物教师,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自己教学的观念和目的,用正确的思路,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开发和引导学生对中职生物的兴趣,在情感上充分调动起对中职学生学习的积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教学;问题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情境教学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课堂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策略。研究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且对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情境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了教育界的肯定。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师能正确认识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情境教学。然而,部分初中生物教师仍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对情境教学持怀疑态度,认为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教学是在浪费时间,忽视了情境教学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初中生物教师习惯于扮演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情境教学缺乏重视。
(二)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入研究
多数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情境教学,而缺乏对情境教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初中生物教师只是根据自己对情境教学概念的理解开展生物课堂教学,注重情境教学的浅层操作,忽视了情境教学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影响因素、特点、原则等。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脱离现实生活,情境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情景教学的实施手段单一
在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中,多数生物教师喜欢在导入环节运用情境教学,而在实验课程中缺乏对情境教学手法的使用。且多数生物教师认为,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完成课堂学习,忽视了情境教学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等方面的作用。这就导致生物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对情境进行简单模仿,忽视了情境的创设,情境教学实施手段单一。
二、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采用问题式情境教学法
问题式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生物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其次,生物教师还可利用生物实验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对生物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征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采取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方式
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展现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生物教师应积极开展多媒体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再现生活中难以被发现的生物场景,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片、视频,增强生物知识的直观性,提高生物知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生物教师应积极实施形象情境教学,根据生物现象的具体形象创设情境,加强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的立体性。如在讲到大猩猩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大猩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凭借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亲自动手将课堂简单布置成大猩猩所生活的森林场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大猩猩这一物种的认识,提升生物情境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重对情境教学的设计
真实性较强的情境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直观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深入了解真实事物,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知。教师应在生物课堂上设置趣味故事、趣味游戏等情境,增强生物课堂的吸引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虽然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受传统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我们只有在积极响应并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理念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生物情境教学,通过对其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不断探究其解决之道,为我国初中生物情境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何平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