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方式和思想取向。对新课程改革和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研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研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而异。
5、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历史学科高考水平。全市高中历史教师务必领会高考改革的精神和实质,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确保高考历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体思路是:认真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的命题理念和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历史学科新学年的备考方案和具体复习计划。认真强化落实高三新课教学和第一阶段基础复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把强化基础知识落实,构建知识网络,作为第一阶段复习教学的重点。根据2011年高考的新特点制订出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备考方案。我们历史学科准备把过去的专题、综合复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使专题和综合复习融为一体,以专题复习带动综合复习。为搞好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第二轮复习备考意见。认真抓好教研室组织的大型视导活动。在视导中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和先进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广泛收集整理高考信息,加强与考试中心、兄弟省市有关单位的联系,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整理,以最快的方式传递到学校,为各校复习备考提供依据和支撑。⑹重视模拟试题信息含量高的特点,尽快收集整理各地统考、调考模拟试题为后期模拟训练创造条件。
三、主要工作:
1、制定高中历史学科教研计划
目的:认真分析新学年教学教研的新特点,明确新学年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教科研计划。
方式: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基地学校教研组长、部分学校教师、教研员。
时间:8月下旬。
⒉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
目的:认真分析我市高中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历史教学质量,总结基础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的经验教训。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复习的途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方式:数据分析、经验总结、校际交流。
对象:全市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研组长。
时间:9月上旬。
地点:待定。
3、市历史学科教学基地调研活动
目的:明确学科基地的职责,制定学科基地的活动计划,发挥学科基地在全市教学、教研中的示范作用。
方式:听课、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校教科室领导、全体历史教师、教研员。
时间:9月中旬地点:**。
⒊第二届“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目的: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总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摸索、探讨新的教学途径。
选题角度和范围:⑴理论探讨: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⑵目的思考:人文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⑶环境与课程:历史知识的选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堂生成、课堂文化、课堂延伸讨论有效历史教学;围绕师生角色、交互关系探求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例反思讨论有效历史教学;⑷站在学生的角度:追问有效历史教学的根本⑸有效历史教学:和谐个性与社会性的视野;公民素养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知识资源、教材内容与有效历史教学;必修课、选修课的关系与有效历史教学;活动、过程、方法与有效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有效历史教学;教师教育、教师胜任力与有效历史教学;评价机制、考试改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一主题也可自拟题目。)方式:个人申报、评委评审。
对象:全市高中历史教师。
时间:10月上旬。
地点:。
4、城区高中基础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大比武
目的:发挥城区高中集中的地域优势,加强城区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和推动城区高中历史学科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方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
对象:以基础年级教师为主。
时间:11月上旬。
地点:
5、高中视导活动
目的:共同分析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学、教研的基本情况,针对各校历史学科实际和历史教师共同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措施。
方式:听课、座谈、召开教研会。
时间:11月。
6、高中历史“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目的:发挥学科历史学术权威的引领作用,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高全市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自实践与推行以来受到教师与家长的一致好评,新课程改革注重创新教育模式、转变教学思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与实践技能的提升,以提高学生的整理竞争力。高中历史课程是人文课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既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开阔眼界,增加见识,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在新课标教学模式的要求下推进历史课程的进步与改革,以此为起点促进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新课程标准成为现代教学领域的热门词汇,教育教学理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部高度重视各地新课标改革的开展情况,各地区结合实际教育背景,以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为目标,对教材内容、授课方式、课程标准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改革[1]。
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繁重,同时有承担着高考的现实压力,因此为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转变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必须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构成基础与心理特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对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分析是历史考核的项目之一,若采取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记忆此类问题的规律,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前代影响等等方面综合分析,就可以轻而易举攻克高中历史学习难点。
二.有效利用历史教材,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从课堂到生活的重大转变
新课标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多样化教学模式与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历史遗迹、文物等等既有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魅力,从而主动投入到高中历史的改革与进步工作中来。首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历史教学内容与当地文物古迹保存情况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或感受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或体会重大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或想象的血雨腥风。比如,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参观的同时树立明清历史,强化学习效果。其次,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活历史”,通过亲身搜寻历史素材的过程,树立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历史敏感度。比如在讲到农村合作社或是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询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经历过类似事件的知情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扩展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渠道,实现高中历史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到“课堂―生活”一体化的重大转变。
三.利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建立和谐、灵活、轻松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当前大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网络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方面的巨大作用,并且已在班级中购置投影仪、电脑、电子屏幕等等高科技设备,为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历史内容相对枯燥,涉及记忆方面的知识点较多,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保证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及时转换与课堂气氛的调节,建立和谐、轻松。灵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选择播放音视频的方式作为课堂导入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讲到秦始皇的保证统治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照片,通过视觉刺激使学生在课堂学习集中注意力。其次,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以“一日历史教师”为主题,鼓励学生小组提前预习历史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重点,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教师充当“教学副手”指导学生制作PPT课件,在学生教学活动出现障碍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学期历史成绩的重要组成方式,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提高自主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改变高中历史教学仅限于死记硬背的尴尬现实状况,使高中历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最后,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提问、启发、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诸如教师可以将一系列类似历史事件作对比,“戊戌与的领导者分别是哪个阶层?”“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出现的相似原因有哪些?”作为学生课堂思考的题目,在这些对比分析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考能力,极大程度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寄予教育新的期望。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又对历史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因此,为有效推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与进步,使高中历史教学顺应新课改教学政策以及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就必须适时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借助高科技网络技术,以学生本位的教学宗旨为指导,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提高高中俩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高中历史教学实现全面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在泡桐树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初中历史隶属于“初中人文与社会领域”,为学生必修课。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课堂学习部分和游学部分。在课堂教学部分,初一到初二四学期每周为一课时,初三每周为两课时。在每学年的选课时段,学生自主选择历史学科班级。正式开课后,学生需要到历史学科教室进行持续1学年的学习。课堂学习之外,我校整合与利用成都地区和周边资源,设置游学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小学段内实施,每位学生三年内要选择4个游学课程,而历史是游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的自主开发
在泡中课程整体规划之下,历史教研组对初中历史课程做了如下的自主开发。
(一)重视学习环境,以教室建设开发课程资源
走班制下我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室。历史学科教室在国外的历史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设施,在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建设历史学科教室时,我校历史教研组将历史学科教室定义为一种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历史学科教室,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必要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梳理出建设历史学科教室至少要遵循学科性与活动性两大原则:其一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其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史学科教室进行了如下设计。1.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鉴于此,笔者在教室门上粘贴了两幅卡通画,上有两个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所探讨的是人类的过去,而学习历史重在以史为鉴。2.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提供历史学习工具为了创建历史学习情境,一方面在教室摆放了历史地图、历史模具或文物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实物;另一方面在上课前会播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浓浓氛围。此外,历史学科教室中设有历史图书角,张贴有中国古代朝代表、中国和世界地图等工具,以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3.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展示空间在教室的后方和侧面设有白板和软木板,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其中后方白板为定向展示区,分为“历史上的今天”“我们的历史”和“历史故事”等板块。而教室侧面的软木板上是自由展示区,多用于展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等。
(二)编制学习任务书,促进历史课程校本化
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历史学习任务书”的呈现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开发。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衔接初中会考与高中课程,整合教材内容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为序,按中外历史主题分别编写的,初一为中国古代史,初二为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为世界史。成都初中会考考点模块分布是:中古史(初一)17%,中近现代史(初二)28%,世界史(初三)50%,成都史5%。鉴于此,在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以课程标准和初中会考要求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最后于初三上期完成教学内容,为复习争取了大量的时间。高中历史必修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内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联系古今,贯穿中西。而成都初中历史会考在近几年特别重视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鉴于此,在编制新课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注意将古今中外知识进行对比,分政治、经济和思想三大模块,按专题重新编排内容。2.强化历史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某些学习内容的呈现上比较松散,重点不够突出,学生比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在编写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做了如下调整:(1)按时间顺序,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梳理该部分历史大事件,方便学生宏观掌握历史大势;(2)每学习主题编订“单元概述”,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梳理本主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3)调整顺序,将相关性强的内容编排在一起。比如在处理七上第5课“春秋争霸”、第6课“战国争雄”和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时,我们将三者整合为一课,将“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作为百家争鸣的背景来处理。3.大量补充历史资料,还原历史囿于学时,在历史课堂上对很多知识都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觉得历史课不够有趣,慢慢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鉴于此,在编制学习任务书时,我们设置了“课中链接”和“课后延伸”两个板块,补充大量有趣的历史资料,尽量多给学生事实性知识,还原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学习“”这个历史概念时,我们补充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全民炼钢铁”“小麦亩产八千斤”等回忆性资料,让学生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多方面地了解的相关史实,继而形成对“”的科学认识。
(三)立足课程标准,开发历史游学课程
史料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游学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史料,了解课本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历史。然游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史料甚多,如果任由学生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有所收获,故此游学课程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泡桐树中学游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西安、广元、重庆等六条路线。历史教研组对游学课程的开发有以下步骤:第一,游学踩点,发掘和选择有价值的资源。第二,立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每个游学景点的学习目标。每个景点至多三个目标,尽量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以碑林为例,该游学点的学习目标被定为:1.通过了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李小孩石棺”等碑文和文物,理解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2.观看拓片的制作过程,了解其制作工艺;3.欣赏碑文书法,感受书法之美。第三,在游学景点学习目标的指导下,精选资源,制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至少涉及历史史实、历史原因和历史评价等三方面,其中须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而此三者的比例关系可根据学生年龄等情况进行调节。此外,制定学习任务时,建议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和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管理难度,提高学习效率。第四,设置评价标准。游学不是游玩,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监测其学习情况。由于游学课程的开放性,评价标准设置应模糊化。评价的内容为学生一整天的表现,学生需在每晚的总结分享会之前将游学手册交给辅导员。
三、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开发的反思与设想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 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 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步入高二文科 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 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 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 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一、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 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 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 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 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2.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 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 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 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 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 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 。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 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 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3.利用复习课培养阅读能力 。
复习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深化认识,达到巩固 所学知识的目的。复习课决不 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知识进行梳理、编排。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运用结构阅读 法、层次阅读法进行复习的能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历史知识的 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动手找出知识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课文,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5)~(18)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8节。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制定学案,规划整篇课本知识,重新组合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学期来,我所任教的6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高一(16)、(18)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提醒学生预习时,完成学案,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课后,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落实教学常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坚决补充完整,讲明讲透。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开放历史思维,不要迷信课本,人云易云。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够。困惑是学生需要精彩的课堂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课本要求与实际学习需要而补充知识的矛盾;补充知识扩大课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这些教和学之间矛盾需要在往后的历史教学中切实解决的,同样的,对我教学水平推动和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撰写的论文“结合,深化历史教学改革”一文,获校教学论文二等奖,并被编入学校教学论文集。
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及各项学术报告会,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5)(8)(9)(10)四个普通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1、高效稳妥地完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
2、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在要求学生每周复习一本书的前提下,为落实基础知识,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了以选择题、(两册共二百四十多题)综合练习题为主的复习提纲,自己打印、作答案。工作量相当大。虽然工作较累,但能为同学们会考取得好成绩,再苦再累心也甘。
3、 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综合试题的训练,特别是相关题型的训练,如:如何解选择题、答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使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高一八班入校时,据年级组统计贡献人数为17人,高一会考该班A级为24人,不及格者仅为两人。(体育生)
三、教研情况:
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组里的各项教研活动,在市教研室组织的历史会考阅卷中,担任组长。
作为钟令彩的指导教师,能够尽己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坚持听课,具体指导,较好地完成了新教师的多媒体公开课,使钟令彩老师成为一名胜任者。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20xx年的这一以来,我积极响应杜郎口改革,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并注重博采众长,广泛涉猎知识,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学生,使自己教有所思,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平和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一一说明:
1、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我积极响应学校提前一周备课的要求,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参和教学大纲。虚心向前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网络查阅,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以此确定预习和展示的问题,就能够契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实际,并对即将上的课作出预想,以作到有备无患。有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还“违规”预想把手机带进课堂。如在准备《改革开放》这节课时就在手机上下载了《的》这首歌
2、上课
上课时认真讲课,精讲精练,语言简洁不罗嗦,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注重问题的梯度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注意学生的反映,做到及时的反馈。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当学生进行预习时,自己应是引导者;当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时,应该是参与者;当学生讨论或展示完毕时,自己应该作出,是归纳者。
3、辅导和作业
学校改革尝试阶段,所以一旦课堂因为种种异常原因就会影响课程的进度,加上本学期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课程安排很紧。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本来是没有晚自习的,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结束进度,向学校每班要了一节晚自习,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及时的在自习上完成巩固提高的环节,累是累点,但是很值得。总的来说,我这学期忙碌并着,因为忙碌所以充实,因为充实,我感受着自己的不断。作业方面 根据学校精讲精练的要求,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决不布置重复的、无意义的机械作业并做到及时批改、认真纠错,发挥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作用。
4、课外
除了正常的教学上的备课、上课和辅导改作业外,我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博采众长,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我还注重多方面培养自己的 个人素养,每天练字半小时以上。找时间到图书馆借书看书,扩宽知识视野,学习教育理论,不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厚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底蕴。后还会打开电脑,进入《教育在线》,学习前辈们的精髓,再打开自己的个人,涂鸦自己的教学所思,感受着成长的无限快乐和!
5、考勤方面
我认为教师的是神圣的,任何老师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无故迟到或旷工。否则该如何“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学生的表率?我严格的履行着教师的职业操守,除了那几天公假外,从没有擅自或迟到或旷工等。在这方面,学校的田校长做得特别好,我们还提的出什么怨言?
6、努力方向
新的世纪,的要求,的期盼,学生的崇仰,予我们,那都是厚重的沉甸甸的。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历史教师,我是光荣的,但也是愧疚的,因为我不是做的的。当然,没有只有更好,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虽不能作到,却要有做到的追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用心教导学生,用笑学生,用滋润学生,要对得起自己心中那份神圣的事业!爱我所爱,一如继往!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4
本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 教材是人民版新课标,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1,是政治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教学,我们备课组在学期初就制定了以下计划:首先, 安排好进度,以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加强集体备课,继续组织全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备课组老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同时,注重教学的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来探讨可操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开学以来,备课组的计划正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期初备课组就统一制定切实可行、内容齐全的教学计划,学进度。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课本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节数、讲评练习的节数以及合理地安排考试加强巩固复习。做到“目标统
一、内容统
一、进度统
一、作业统
一、测试统一”。此外,新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的训练,更需要大量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的、形式多样的其他材料,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期初我们就重视改造、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查找政治史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为顺利参与课程改革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
二、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每周五上午第二节课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制作一个粗略的课件(至少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注重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能够做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三、鼓励备课组成员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探讨可操作情境式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四、积极组织听课评课,本组内部教师之间也加强了相互交流和相互探讨;抓牢并监督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落实,促使本组教师在以前所取得成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抓课堂45分钟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对教师挤占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加强学法指导。
五、高一年级重在激趣,倡导“做学生愿做的事,做学生该做的事”,探讨解决活动德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问题,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元智慧与潜能。成功举办了高一历史学科知识竞赛。在教学中,我们不停留于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对教材进行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件、时事新闻等都引入课堂,创设一系列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转化课本中较为枯燥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在高一年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六、积极配合历史组省级课题研究,落实下达的任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总之,本学期备课组本着遵循“以人为本,精细管理,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的原则,重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致力于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向科研、教研要质量,努力钻研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说明,切实抓好学科基础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再接再励,朝着我们努力的方向把工作搞得更好。继续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以适应新课程教学。
第二,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第四,教学中指定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第五,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课件的制作已经应用到了历史课堂,但这只是专业教具在手段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所以加强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学改革。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
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最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
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一、教学案编写要注意几个结合
1 注重基础知识与艺术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艺术生的文化基础差,文化学习能力差,所以艺术班学科教学案的编写首先要着眼于改变艺术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最佳的教学案设计就是用填空方式。在设计教学案时尽可能地利用好教材,在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后,能够完成教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填空,教师再督促学生识记这些基础知识,体现了“注重基础知识与艺术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是编写教学案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
2 注重将历史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学生想学、乐学相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与现实,富有情感,进发思想,才能实现理性、道德、审美、生活等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整体发展,学生才会产生想学、乐学的念头。在设计教学案时,应尽可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通过“史料探究”这个环节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到“原来历史并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案编写的主要步骤与基本结构
(一)教学案的编写步骤
1 每学期开始,备课组(一个年级为一个备课组)根据各自年级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学期教学案的编写计划与具体分工,每位教师按照分工准备好自己所要执笔编写的教学案。
2 在每周备课组会议上,承担下周教学案编写任务的教师提供预先编好的教学案(草案)或提纲,备课组成员共同对草案进行探讨,并形成对草案或者提纲的修改意见,体现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负责执笔的教师,根据备课组的修改意见,对历史教学案进行重新修改和整合,形成定稿,交给油印室印制。
(二)历史教学案的基本结构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课改形式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培养了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我校在对艺术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探索出普通高中艺术生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案模式,主要分为“考纲要求”、“考点梳理”、“史料探究”、“课堂检测”四个主要部分。
下面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为例,介绍艺术班历史学科教学案的基本结构及相关流程。
【考纲要求】本环节为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考点梳理】本环节为学测知识点的详细解读梳理,采用填空的形式,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并完成的。填空的形式有利于使学生能够在上课之前预习知识,并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做好记号,以便上课时有侧重点。在此基础上,上课时用比较快的速度让学生交流展示课前的预习成果,并在这一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如果时间允许,点拨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再次梳理巩固一下基础知识。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CAI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历史场景的再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教学的意识,拥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但它也强调教材的基本性和结构性,重视教材的联系及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如高一上学期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在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师生共同收集“二战前美苏关系”、“战时欧洲状况”的文字、音像、图片资料。然后将这些素材合理地设计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有效呈现,与学生的学习进度实现同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在设疑—质疑—答疑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及时了解反馈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能自由参加讨论和发言,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
2内化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接受的效果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学习活动中,虽说其全部心理过程都在起作用,但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心理学家特雷奇勒通过实验证实:人们获得信息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听觉为11.0%,视觉为83.0%)。可见,视听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CAI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真实地”或“近似地”再现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丰富而多样的信息,从而让他们对这些现象印象深刻,从而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3增强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感知与理解
图像逼真、文字生动、声音动听的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学习因子是多元的。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将历史学科中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历史变化展示出来。于是,在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的前提下,使得学生观察和认识更直接、有效,这样,学生对历史教材的感知和理解就更深刻起来。多媒体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在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知识,获得新知识。
4加大学习容量,有利于学科知识整合
CAI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讲述的时间,从而使得教学流程更加清晰,也使得课堂节奏鲜明,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信息量,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对比显现历史学科中需要比较的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而信息量的增加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整合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当然,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利用CAI技术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这一教学手段可能有的弊端。首先,我们的历史CAI课件制作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状态。因为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力度,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学生没有思考、接受的时间,那么,教学效果反而会变差。其次,不能忽视师生互动。有些教师过分依赖这一教学手段,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没有必要地提问与练习,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那么,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会理想。
5总结
总之,CAI技术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述能力及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解析、论证能力,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叶爱明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一、用活教材的前提是研究新教材的特点,认识目前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1、模块式教学,专题性强,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时序性知识,即教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通史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经过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乡下的中学,这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尖锐的课题,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2、教材的编写上新教材注意与旧教材的衔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用高中教学的视角来重新定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就是放在高考的高度上来看待。另外,在考试形式、试卷形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与初中学习有很大差别,这更要求教师要调整教学思路,了解学情,确立阶段教学的目标,比如在高中一年级的上学期重点要放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让学生明白怎样学习高中历史,认识高中的考试方式。
3、课堂容量大,可作为教学补充的内容有很大的伸缩性,一方面给教师以发挥与挖掘教材的空间,但另一方面教师会不同程度地觉得课时紧张,学生也会有抓不住重点的感觉,复习巩固的时间明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课文中历史插图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并挖掘其历史内涵,巧设问题,培养学生识图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倾向是只对历史表象感兴趣,而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精心的设计问题。
5、文本语言文学化,课文从前到后都充满了人文气息,这就对学生综合归纳梳理知识体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历史思维,因此要引导学生提高由文学语言向历史语言的转变能力。
6、教材中的文本文件和历史图片十分丰富,但是历史地图明显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历史时空概念,因此教师要懂得灵活地运用学生手中的历史地图册和历史填充图册,让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用活新教材的关键是加强备课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重视制定严格的备课组工作计划。计划要全面、具体、有条文、有秩序,并通过备课组下发到每一位认课教师的手中。
2、明确组内教师的集体备课分工。每周集体备课都要明确主备人,主备人要提供主备提纲,陈述备课思路,并接受其他教师的评议,为教学提供建议和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教学合作,能促进备课质量的显着提高。同时要注意集体备课要和“推磨”听课相结合,做到备课后即听课,听课后再评课,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3、组内的集体备课应该与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中更多的是吸取别人备课中的思想,所以教师应该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实现教学设计的内化。
三、用活新教材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贯彻新课程的理念1、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从导入新课到课堂小结,每一步骤都要精心设计,应该体现思维含量,在教学形式上应力求活泼,不能制造死气沉沉的课堂。
2、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知识梳理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动脑筋整合教材,突出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努力构建高效率的课堂。
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端和高等教育的预备期,普通高中教育理应在知识和人文两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然而,现实中的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人文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当前教育发展与其理想目标相差甚远。对此,笔者列举以下若干现象以作部分证明。
(一)评价重学习成绩,轻品格修养
目前的教育教学对学习成绩和品格修养的评判愈益狭隘。即便是“学习成绩”,也大多限于诊断性考试成绩,而少有生成性学习评价:在传统的期末总评成绩中虽有平时分数占30%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为教师们所忽视;“品格修养”仅仅被理解为学习成绩的附属物而已。
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习惯性地因果推断: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所以他(她)的品格修养一定好。如此的学生评价规则源于追求统一但不免狭隘、树立权威却不免专权的评价制度。同时,它还因如下两个因素被固化和强化。一是在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日益强烈的同时,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构筑了多问成绩少提修养的社会氛围。二是一些教育行政官员在这样的氛围下,背负着重压、裹挟着利益而集体失语,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就有这样的学校领导在教师大会上公开宣称“高考成绩就是你们的生命”这一类似是而非的话。在这样一个物质有限、精神匮乏的教育环境里,评价机制局促如初,应试之风长盛不衰。
(二)教育管理追求整齐划一,阻碍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多元化倾向日益加剧,学生在价值观的塑造方面普遍出现认识矛盾、意识焦虑等问题,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教育工作者囿于制度成本的高昂,缺乏多元多层的主客观条件。上述两个因素导致“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句话几乎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
更为糟糕的是,在教育工作者眼中,所谓管理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保证学生不出什么乱子,保证学生按部就班地勤奋读书,保证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如此等等。在他们眼中,“管”的目的是保证学生获得好成绩。于是,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往往因为学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其他学校高考成绩提升的压力而不断强化控制,由此导致学生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束缚。
(三)教学过程缺乏情感态度,缺乏有效的反思机制
什么是好教师?一种是能教出高考、会考和联考班级该门学科平均分数好的教师,一种是既能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又能增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师。虽然上述两种答案本身并不应该被置于决然对立的两极,但是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前者是“常态”――正常且通常,后者是“变数”――变态和变化。
从学校进行的教学调查反馈信息来看,受到学生欢迎的大抵就是这样两类教师,然而这两种类型的教师往往不会是同一个教师。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期望更多地是停留在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却很少讨论和反思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的达成度。学生不反对考试,但是,他们讨厌教师们仅仅为考试而教。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套着改革的外壳,而内芯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作坊式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人文精神缺席的教育,是作为个体的人严重异化的教育。它的最大弊端是什么?学生情绪的被压抑、人格发展的被扭曲以及一个伟大民族创新能力的缺失。总而言之,它抑制了青年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造精神,挫伤了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尊自爱。
二、高中历史教学:价值目标与教师的责任
历史学是一门人学。历史学通过构建并解释过去的生活生成和积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了人之成为人应具备的三大品质――独立、宽容和敬畏。“独立”是指自觉运用判断和行动的自由,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批判力。“宽容”是指充分尊重他人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对多元的社会发展能够给予足够的理解。“敬畏”是对自然资源、生命资源和社会资源理性地认识和利用,防范过度的包容和排斥,防范过度的自由和限制,防范过度的获取和舍弃。
历史的现场由人、社会和自然三种元素构成,其中以人为中心和重心。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促进理解的智慧、养成包容的精神、增添担当的勇气,其核心就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具体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达成三个“学会”目标:一是“学会关心自己”,即青年学生能够自觉追寻和创造生命的意义,逐步养成独立的个性思考的习惯;二是“学会理解社会”,即青年学生初步学会对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多元的、开放的理解,逐步具备理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历史使命感;三是“学会善待自然”,即青年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在改造自然方面的进步性和有限性,逐步具备人类和自然共存共生的家园意识。
追求上述目标是历史教师的职责。在学校教育的诸多领域,历史教师都可以去努力一番,尽一些自己的责任。下面笔者从“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社团活动”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重点说第一个方面。
(一)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尊重多元,包容理解
历史教师理解历史应该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尊重社会的多元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需要用一种多元的、具有包容性的观念理解历史,而且要重视对同一历史现象多面阐释的理解。
关于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理论指导。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跌入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即把丰富的唯物史观仅仅理解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几条机械的结论。这样的理解忽视了社会的多元发展,忽视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具有包容性的历史观念不少,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创始人罗荣渠先生提出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一元”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多线”是指“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动态的”。他把社会发展看成一个有机体,认为“生产力形态的变迁和同一生产力形态下的社会变迁,是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一般包括:生态、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七大因素”。
“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对“多元”的理解,逐步纠正长期以来过分关注“一元”所带来的可能的理解偏差。
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为例,从17世纪到18世纪,英、美、法通过革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各国资产阶级进行了艰苦卓绝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民主政治建设。19世纪,随着各国先后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并趋向完善。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基本框架下,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各有千秋。如英国代议制度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呈现出渐进地温和变革、民众的斗争和政府的妥协相结合、尊重传统和遵循惯例等特点。又如“美国1787年宪法”特点的形成是和北美殖民地的历史传统、独立后的共和国困境、制宪者的民主政治理念及其制度创新、政治智慧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制宪者的公共品质、妥协精神和高超的制宪技巧至今令人感佩。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认知和理解上述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个性特点及其多方面的成因,尤其是关注政治传统、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学生理解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体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历史虽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历史阐释往往是多面的。教师在扎实掌握历史专业知识并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于现行教材的视角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疑惑,运用课堂教学的诸多方式方法引导和推动学生解疑,并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和增进思考,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教学为例,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执教者在总结“美国1787年宪法”评价要点的时候,列出了进步性和局限性,其中局限性中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这一条特别扎眼。“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当时就一定是局限性吗?这个疑问油然而生。而且还有学生在课后针对这一条提出问题:资本主义是当时的进步潮流,那为什么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就是局限性呢?
这个疑问,可以从宪法内容及其影响的角度加以阐释,但也可以从“评价的历史”角度加以说明,引导学生对历史局限性进行深入思考。对历史局限性的理解是颇能培养学生包容品质的。“上述这一评价的来源是什么?对美国宪法的评价的历史又是什么?”围绕着这两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国内学者评价美国宪法的学术史资料。从中选择了三则材料让学生阅读,摘录如下:
【材料一】美国宪法虚伪地标榜不分阶级的全民民主,实际上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剥削阶级统治。“三权分立”不过是一种手段,掩盖剥削阶级的实质。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1979年)
【材料二】美国宪法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提供了第一份政治现代化的草图,开创了近代成文制宪运动的纪元。按这个新体制建立的这个新国家不仅较之封建制国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美国宪法中保留了奴隶制……从这些方面说,美国宪法又有其保守的一面。美国的保守面,从更深的层面上透视,不过是美国革命中所体现的社会变革渐进思潮的反映。
――罗荣渠《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体制的特点》(1987年)
【材料三】美国的民主之所以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能走向真正的民主。美国的民主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主,更不用说在两百多年之前了。不过,当时的美国民主制尽管还存在着无数的局限性……却无疑是18世纪末的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并且最有前途的政治制度。
――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上))(2004年)
针对高一学生,笔者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了三个问题:(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要点。(2)三位学者对宪法局限性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笔者希望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历史局限性时应该反复考量的三个问题――时人做到了哪些前人没有做到的,时人只能做些什么,时人能做却没有做到的是什么;理解一个观点――文明进步是一个“累进”的过程;认识一种态度――对历史局限性的包容性理解。
(二)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拓视野,进行公民教育
高中学生正处于即将成人的重要阶段。“成人”有生理、法理和心理三个层面。心理层面的“成人”主要是指人在价值层面上的成人。因此,“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是青年学生普遍思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关乎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却杂陈着“理想褪色”“精神贫血”“勇气缺失”“方向迷乱”等令人担忧的乱象。虽然学校教育确实不能保证培养出如孔子、亚里士多德、牛顿、梁启超这样的大家,但学校教育应该且必须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提供必要的智力、思想、精神等条件。而作为“捍卫记忆、发现价值、传递精神”的历史学科就担负着通过影响青年学生的历史记忆进行公民教育的责任。
为此,在嘉兴高中历史专业团队的鼎力相助下,笔者主持开发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选修课程。这是一门融历史学、政治学、文学、哲学、科学于一体的知识拓展类高中选修课程,既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又有饱满的思想张力。这一课程历史人物的选择体现了时代性、多样性、典型性、“去熟悉化”和“去脸谱化”等原则。本课程选择的14位个人和4个群体,生活在古今中外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属于社会的不同领域。他们或许并不为高中学生所熟悉,但他们各自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如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博爱精神、民族精神、民主意识、科学责任等等。他们人生中的典型故事,对学生而言,有的可以励志,有的可以警示。课程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内心的坚守”“社会担当”“人与时代的关系”等三个视角阐发了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开设这一课程的主旨就是通过影响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路径,通过启发并引领青年学生理性思考人生的方法进行现代公民教育。
(三)学生社团活动:实践参与,亲身体验
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多样化的活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关心国家,了解世界,同时增进合作与宽容的精神,发展学生的独立性。
1998年岁末,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组织――世界知识之友社。其宗旨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社团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用自己的笔写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社团活动除了师生讲座外,还举办了一些学校规模的系列活动。其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资料展览”活动。这一年是 “”开始四十周年,“”是扼住国家命运之喉的浩劫、伤害民族尊严的浩劫,更是剥夺每一个生命权利、摧残灵魂和肉体的浩劫。我们的祖辈和父辈把这段刻骨的记忆埋在心底,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则拥塞着许多盲点和误区。记忆还是遗忘,这是一个维系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为此,学校历史组全体同仁和学生共同努力,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整理收集“”资料,再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布置了一间“”历史展览室。其中的实物展品均由学生提供,包括形态各异的像章、保存完好的成套连环画、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红旗》杂志、“”期间发行的邮票、1967年出产的颇具时代特点的台钟,等等。
另外,我们还收到了八份学生对“”亲历者的访谈录,非常真实地记录了被访者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反映了采访者的感受。如有一个学生在访谈的最后这样写道:“抬起头,只见奶奶依旧仰着天,我还想再问什么,可随即又闭上了口,我知道,奶奶也不想再多说什么,且让她好好去抚平这心灵的创伤吧;奶奶脸上的两道泪痕仍然依稀可见,这哪里是什么眼泪,分明是对历史永久的记忆。”又如有学生这样写道:“陆大妈最后的那番话,似乎是对‘’时期的向往,也流露出对当前生活的一丝不满。然而又是什么使她依旧怀念年代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也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展览室在开放的一周时间里,不同年级的学生纷纷前来参观,甚至还吸引了学校的和嘉兴市来学校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们。大约有近30名学生在参观留言本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虽然其中也有个别的不文明的语言,但绝大多数学生表达了参观感知“”历史时的惊讶和这种历史必须杜绝的态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对此笔者谈几点认识。
一、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要求历史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历史新课程体现出“时代性”,是对历史教学传统模式的冲击。新课程体现的时代性,表现在课程目标设定为养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学习内容反映社会进步与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成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语言注入时代气息,课程评价也适应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各学校和历史教师,都应当认真研究这个转变,改变从课本到练习册、满教室“一言堂”的状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角度,多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关注社会发展,如何关注学生生活,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新课程继续强调“基础性”,设定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是课程目标中的基本要求,能够让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人格品质培养和科学历史观形成相结合,特别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各个学校和历史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不要偏废,不要落入套路,不要流于形式。
历史新课程遵循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和允许学校开发的选修五模块,以及教科书选用多样化的制度,保证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由于相同年级可能进行不同的模块教学,各地区可能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无论从实现课程目标的角度还是从综合考试或者高考评价的角度考虑,历史教师都应当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模块教学带来的变化,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特别是模块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也由于模块教学的对象是选择模块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浓厚,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更加努力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多样性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的需求和兴趣,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体验。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提倡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材料学习法”是指通过对教材和其它文字或者图片等材料进行阅读、记忆、归纳、比较,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通过观察,获取实物、图片、文字等教材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学习活动;“思辨学习法”是指在掌握一定材料和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与现实问题独立思考、判断、发现和质疑;“实践学习法”是指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社会活动中,通过采访、观察和收集材料,学习历史,并通过历史知识思考现实。
最后,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教师一方面应当运用各种方式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交流,重视过程,关注方法,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个人价值观,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文化,具备世界意识。
三、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历史教学研究机制
1.健全学校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历史教学研究,倡导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商、交流和合作,发挥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注意研究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总结、提炼和传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形成的经验和智慧;重视研究和解决历史新课程推进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题研究,为学校实施历史新课程提供具体有效的专业支持,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
2.紧密联系历史新课程的实际,不断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1)新课改后我们要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树立“沉进去”、“走出去”、“坐下来”、“钻进去”、“放开来”的五种“意识”,要认真细致地抓好历史新课程实验的落实工作。我们要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进行工作布置、专题研究和阶段总结;重视信息交流和资料积累制度;经常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虚心学习,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和总结中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提高。
摘 要: 历史教师只有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做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关键词: 学生实际 情感价值观教育 课程资源
新课标指出,高中生通过学习历史“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①。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其次要充分挖掘历史课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情感教育才能恰到好处,收取“润物无声”之效。笔者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此基础上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以“勇敢”、“自信”、“坚持”为主题激励学生追求理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与培养。
一、密切贴合学生实际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目标。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们往往对这一目标并不太重视。尽管有教师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由于脱离学生的实际而显得假大空,效果不尽如人意。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必须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避免冷冰冰的说教,收到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兼班主任,笔者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授课之前,笔者详细考察了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实际情况:
1.生活方面:学生长期吃住在学校,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尽管已是高一下学期,但仍有部分学生尚未适应住宿生活,主要表现为与舍友矛盾,难以融入宿舍的集体生活,个别学生甚至萌生了退缩的念头。
2.学习方面:本学期开学之初,学校举行了假期检测性考试。部分学生的成绩下滑严重,导致新学期的学习压力过大。
3.心理方面:高中生追求平等、独立,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受挫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宿舍矛盾、成绩下滑等不顺心的状况,他们便会心情抑郁,失去信心,甚至自卑厌学。
为了帮学生走出上述困境,笔者曾找到相关学生进行谈话教育,但收效甚微。恰巧此时,历史课要学习《新航路的开辟》,笔者在备课过程中被航海家们不畏艰险、勇敢、自信、坚持的精神深深打动。于是,笔者尝试着将历史教师与班主任两种角色的教育工作合二为一,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勇敢、自信、坚持。
二、精心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②。在课堂上有效地融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冷冰冰的空洞说教。
1.影音资源。影视作品不仅能够直观再现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场景,其逼真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更能打动人心。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播放雅克・贝汉的纪录片《海洋》的片段,将航海家在大海里航行的惊险场面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意识到大海的无穷威力和航海的无比凶险。在此基础上,笔者问学生:大海有什么特点?如果有一艘帆船,你敢不敢驾着它去航海呢?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互动,让他们初次体会到15世纪航海家们的勇敢与自信,同时鼓励学生像航海家一样勇敢、自信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角色体验。角色w验是指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情境。在此过程中,扮演者体会到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而旁观者亦被历史人物的言行、思想和人格影响。讲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笔者先出示背景资料“哥伦布曾先后向葡萄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多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印度和中国的计划,但都遭到拒绝……许多人不相信他,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扮演航海家,向国王写航海申请书,以说服国王支持自己的航海行动。此举旨在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航海家们追求理想的执着、勇气与自信。
3.多元资料。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③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在史料选取、运用和解读上下工夫。在讲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航海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等学生发言后,笔者出示两则资料:
皮加费塔《航海日记》:“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
《圣塔菲协定》:“海洋的领主陛下从此赐予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以‘唐’的贵族封号,委任他为所发现的海岛和大陆的司令,在他逝世之后,这个封号和属于他的所有权力将由他的继承人继承……哥伦布被封为所发现和夺得海岛和大陆的总督,为了管辖每片发现土地,有权选出管理者……凡在司令管辖区内购买、交易、发现或夺得的,他都有权得到十分之一的利润……其余十分之九的则应呈献给陛下。”
这些资料既能印证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危险,又能帮助学生感受航海家们自信、勇敢与坚持的可贵精神,还能体会航海家们梦想实现后的巨大收获与喜悦。
三、内化情感价值观教育
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内化于心,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修养人格。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到“移情”:将课堂中培养的情感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鉴于此,在课堂总结部分,笔者借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班级管理的教学资源,通过精心制作微课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内化与升华。
伴随着电影《哥伦布》主题曲“Sailing”的优美旋律,学生如同欣赏图片故事般重温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与此同时,微课中展示一些富含情感的语句和史实:
“心存梦想,执着自信: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坚信从欧洲西航可以到达印度和中国。”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奔波,去了很多国家,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他成功说服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他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不惧艰险,不畏生死:哥伦布船队,出发时87人,生还者40人;达・伽马船队,出发时170人,生还者54人;麦哲伦船队,出发时260人,生还者18人;麦哲伦本人也命丧途中。”
紧接着,微课的内容由历史回归到现实,呈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团结奋进的照片和家长会的照片,照片旁边写着学生的梦想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
学生的梦想:
石潇楠:考上大学,做一名心理咨询师!
冯滋文:考上大学,当一名著名设计师!
……
家长的期望
希望潇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担当,乐于助人,提高成绩,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
我对滋文的期望是希望她能尽自己所能学好各科课程,将来能考上她理想中的大学,能利用她的美术特长实现她的目标考个知名美术学院!
……
微课中还插播一些承前启后且激励人心的话语:“历史证明,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只要我们制定目标,只要我们敢于行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团结互助,只要我们奋力拼搏,只要我们不惧困难,只要我们不怕失败……我们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就能实现父母的期望,就能完成自我的蜕变……”教学实践表明,班里学生在感动中增强了自信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集体生活,理性看待了学期初的考试成绩,增强了自身的受挫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④。教师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借助多种课程资源,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变,真正做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
③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J].历史教学,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