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的学科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54-03
【作者简介】刘海燕,江苏省天印高级中学(南京,211100)副校长,高级教师。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将核心素养在特定学习领域或学科的具体化,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就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具体表现。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是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没有了学科核心素养,课改就没有了灵魂。但是,如何在课堂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确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着一场新变革。笔者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如同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的表述的那樱骸把习,是同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他者的相遇与对话,同自我的相遇与对话。”[1]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从教师的理论对话与孜孜以求开始。
1.教材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中的一节内容。这一节在概述转基因成果的基础上引出一系列问题,比如:食用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转基因生物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以论坛的形式,分别从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三个维度呈现了不同的观点与态度,使学生能多角度科学地、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节几个专题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介绍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其知识和技能的成分更多些,而本节课主要是进行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具体而言,在内容上更具有广度与深度,在充分运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辨析每一个观点背后的科学性;在呈现的方式上,更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将学生的活动放在了重要位置上,每一个问题的讨论以及辩论活动的实施都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调动和考察。在思辨与综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依据所生活的不同社会环境,从多个角度了解和认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感受科技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教学环节设计。
(1)教学引入。
播放科普视频,在沉重的史实(棉铃虫成灾)与丰硕的现代农业成果之间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聚焦课堂核心概念“转基因”,即让生物体获得它原来没有的基因;点明核心技术“转基因技术”,即这种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最终使得生物得到原来没有的性状的一项技术。
(2)教学活动串设计。详见文末表。
二、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反思
1.“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把学生真正放在教育的中心,要真正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
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意味着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习得特点。
反思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关注“学生”这一受教育的对象本身,我们关注的是“学生”这一对象所被量化的部分――分数。我们做了大量的教学研究,但只是为了怎么提高分数。为了提高分数,课堂内我们和学生一起“作业和试卷齐飞”,课堂外教师和学生都是“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刷题目”,更不用说还有海量的习题、各类补习班和高考指挥棒了。教师与学生都累,当教育等同于高考试卷上的数字时,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相看两不厌”的惬意而是“相看两生厌”的无趣。45分钟的课堂教学,硬生生地让教师与学生有了“我们同在一个时区,却有一辈子的时差”的感受,“素养”二字当然也是渐行渐远。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作为选修3中的一节,就高考分值而言,这节知识点可能只占2分左右,单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这节课的内容可能会被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略过不讲。但是正是这样的一节课,恰恰是一个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的良好契机。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相当有争议的现实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开放的争论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再以这些生物学事实、现象为支撑,经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建立概念,通过演绎、类比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基因工程”这一关键概念的理解。这些举措不仅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科学、理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2.“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一方面,我们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因为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其实往往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导入”模块,我和学生一起明确一个基本的科学事实,那就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那么,问题就产生了:转基因转的是什么基因?为什么要转这个基因?转了这个基因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连续的发问快速直指转基因生物产生的深层缘由:服务于人类的生活。所以,转基因生物作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种,一系列的问题可能如影随形,比如信仰冲突,比如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等等。生物学里最核心的思想是“进化”和“生态”,它们是沟通核心概念的桥梁,也是生物学的灵魂。在形成概念网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生物学思想,并由此达成对生物学的理解。
3.把探究过程还给学生。
探究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与讨论,而是一种人文生长、精神成长。一方面从培育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物课程要特别关注科学精神的六大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2],探究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从寻求论证逻辑的严谨、发展理性的怀疑精神,到形成多元思考、平等讨论的意识和宽容的品质的过程。另一方面,探究活动之外的教育价值同样意义重大,学生开朗的性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是在这些探究互动活动中培养的。
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往的教育是以“知识的传递与再现”为中心,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学习,启迪学习者的智慧,同时培育丰富的感悟,陶冶面向未来主体的生存的人格”[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过程,是一个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成长意义的过程。所以,无论从近期的要求,还是长远的发展来看,上好每一节课,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学习的过程更富有挑战性和成长性。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蔡德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2).
[3]古藤泰弘.教育方法学的实践研究[M].东京:教育出版公司,2013.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要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要素,去重新理解并建构生物学科教学关系,寻找有效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学启发
尽管面向初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是其他学段所公布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对初中生物教学仍然有着极大的启发。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一般认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个要素组成。结合这四个要素,我们去思考初中生物教学,发现可以带来更多的启发:首先,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一切生物问题的解释,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与明确。举一个例子,女人的怀孕时间过去通常都说是40周,而现在的说法都是38周。为什么会少了两周的时间呢?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确定怀孕开始的准确说法是“从‘形成受精卵’开始”,这实际上是减少了传统判断时间中孕妇末次月经结束到形成受精卵的15天左右的时间,相比较而言,38周的说法也就显得更加科学。实际教学中,可能从知识记忆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时间变化,而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这一时间变化显然更能代表一个生命的形成周期,因而也就更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其次,在“理性思维”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更应当坚持从科学的视角去判断事实,因而“科学探究”也就应当成为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生物学科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初二的会考,知识多以记忆和重复训练为主,但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在理性思维的驱动之下,进行科学探究,仍然应当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选项。再次,“社会责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话题,但是从当前生物学科的发展来看,却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初中教学中万不可忽视这一因素,而应当抓住教学契机,不断给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实际教学中,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要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关键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角度,去思考在实际的生物知识教学中,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以在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核心素养要素的熏陶。关于这一认识,有同行通过自己的总结可以实现呼应:根据初中生的认识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中设计并开展多样的活动,尝试从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学生的生活中,总会看到父子或者母子之间的脸型很像这一实际情形。利用这一情形创设基因知识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上一代的脸型以及其他的特征,会传给下一代呢?根据经验,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遗传,但是遗传只是一个概念,并不能从原理上解释为什么,因此实际上,学生仍然是有探究欲望的,这个探究欲望为打开科学探究的教学大门,奠定了基础。而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能够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究遗传的原理。而一旦学生有了探究欲望,在介绍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在向学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效加工这些信息,从而最终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传递的原理。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染色体以及DNA分子片段的图片,那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形成基因知识的表象,从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介绍历史上的第一只克隆羊,与社会上曾经出现的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DNA编辑事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知道在生物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必须做好选择。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启发
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后,我在教学中常常反思核心素养及其落地,对于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意味着什么?我思考的答案是: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兼顾考核评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通过生物知识学习能够获得什么,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显然是最好的回答。对于学生而言,我们也要引导他们超越考试评价的需要,真正从自然科学及其意义的角度去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也就是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建构生物知识,生成核心素养。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明确指出:“教育部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的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也必将成为改革的灵魂。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基础教育的素质养成目标,必须通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而达成。具体到生物学科,就是如何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开展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实现课堂的转型,是重要的课题。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例,浅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 基于素养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分学科进行的,如何才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相统一?其实两者并没有冲突,只有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分解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各学科的教学贯彻下去,才能使培养核心素养具有可操作性,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囊括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一定的的优势。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生命观教育、科学通用概念教育、科学实验方法和探究能力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从生物学视角出发,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崔允t教授在《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一文中明确指出: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关注需要发生转向,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即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这都需要教师更多地思考。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发生转变,即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
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一课中,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1) 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发现过程及其作用,认同科学探究的历程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需要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 通过小组学习构建血糖调节的动态物理模型,探究血糖调节的过程,从而归纳总结运动中和饭后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M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并且能类比推理体内其他激素调节过程;体会模型建构的方法及好处。(3) 学会做小医生,网上搜索当前治疗糖尿病等激素失调疾病的方法并在课上分享,从而了解日常预防疾病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基于素养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品格并培养其持久的能力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重点,该过程往往离不开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当前,课堂中生物学科素养教育的落实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落实型课堂;落实个性化教学,放飞每位学生;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学科特征。笔者正是以以上几点作为启发,寻找生物课堂核心素养教育的切入口。
2.1 了解学情,准确定位
教学活动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做到“以学定教”。其中,“设计学前准备、制定教学任务”尤为关键。
高二的学生已在初中学过激素的概念和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教师要求小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科学史、糖尿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以及激素药物的使用现状,并做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以及制定符合学情的学习任务也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笔者将课堂教学分为“小组分享课前收集的科学资料”“设置情境――小组合作构建血糖调节物理模型”“小组展示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小组分享当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以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期间设置的情景与生活息息相关,如“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是稳定的吗?”“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讨论与思考”,突破重难点。
2.2 科学规划教学环节
本节课为模型建构课,学生需动手操作,笔者参考“学讲方式”,即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通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为:自主先学资料分享小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学后反思课后拓展。
2.2.1 小组探究任务明确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笔者设计的探究任务1为:小组合作构建血糖调节的过程,归纳总结出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时血糖调节模式图。笔者要求每个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交流讨论,确定发言人,如小组中谁来扮演甲乙丙,运动时及饭后指令由谁发出,由谁归纳总结等。
2.2.2 及时收集和解答问题
理性思维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在合作的过程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之外,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问题。可让学生把问题写在本子上,教师挑选普遍性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上予以解答,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是否身体中所有激素的调节方式都类似于血糖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只有胰高血糖素吗?在小组活动的环节中,教师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与倾听,在问题的反馈中提高合作的深度。
2.2.3 多样化的交流展示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以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中笔者安排了多样化的交流展示。学生在本次教学中不仅能口头表达,还能借助黑板、多媒体、图片道具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例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血糖调节的模式图,并进行讲解。
2.2.4 学后反思及拓展
学后反思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巩固学习的成果。本节课知识性目标主要是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因此,笔者留下的反思任务是:回顾血糖调节的过程;试举例说明生活中反馈调节的实例。
从课堂来看,学生能写出血糖调节的机制,并对其他激素调节机制产生疑问;掌握了模型建构的一般方法;认同激素的发现过程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在了解日常预防疾病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最好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问题。笔者在本节课中也留给学生拓展题:查阅资料,说明血糖调节只有激素的参与吗?以甲状腺激素为例,你能写出其反馈调节的过程吗?这些问题既是本节课的延伸也是下一节课的引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3 角色转换,组织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由课堂知识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2.3.1 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中,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体现在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对问题的适当点拨上,使教学环环相扣。笔者是这样引导教学的:以马拉松运动员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其中一个小组演示血糖调节模型建构过程;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修改得出血糖调节模式图;通过模式图引导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在归纳模式图时,笔者是这样点拨的:血糖调节的核心是实现机体的稳态即血糖浓度的稳定。血糖浓度过高需要什么激素降低?浓度过低需要什么激素升高?
2.3.2 协调者和参与者
课堂上,教师要做“站在现实后面的”参与者,走下讲台,参与到各小组的学习中,收集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5个教学时机:指导预习的时候,教师要让一步;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慢一步;展示拓展的时候,教师要退一步;研讨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停一步;总结反思的时候,教师要缓一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总结血糖调节机制时,小组代表把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小组间相互查漏补缺,教师略微点拨,最后再归纳总结。
2.3.3 激励者
新课程倡导“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朋友的身份激钛生。笔者通过“小组积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采用“奖品制”激励学生,使其在成功中树立自信。
3 基于素养的教学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评价中最有价值的理论,理论指出要注意学生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与学生学前起点进行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以启发性、鼓励性、引导性语言与学生交流,并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此外,课后,小组内的成员要针对本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记录在本子上,供教师参考。教师要选择精当的习题检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巩固学习成果。
新一轮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准绳。然而,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堂课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模糊的认识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清晰,关键是敢于尝试。
参考文献:
[1] 徐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 2016(20):115-115.
[2] 赖海元.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J].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2010.
初中生物属于非中考学科,因此很多学生或者部分老师都把它视为“豆芽学科”,在学习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上,都更偏颇于语数外。大家都要围绕中考这根指挥棒转,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学好并掌握基础的生物知识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平常生活中,种植花草、养殖动物、自身保健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到生物学的知识。这是我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的自豪之处,让每个学生都具备生活必须的生物科学素养正是我的职责所在。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1年,正式版)中明确指出了这门课程的三项基本理念,也提出了这门课程的三项具体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搞好任教学科的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是基本职责。作为生物教师,基本职责是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努力实现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参与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教师必须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三件事情。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我所任教的地方是重庆市江津区的一所普通农村初中,前些年,生物这门学科与中考毫不沾边,所以生物似乎有点儿“受歧视”。要到半期考试、期末考试的时候,语数外的老师都会来找我“借课”,把生物课改上其他学科课。后来,区教委对中考进行了改革,取消了“一考定升学”的中考制度,从2010年起实行初中学生学业成绩结构评价制度。具体来说,中考成绩分为三个板块,七年级考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科目,总分450分,学生考试成绩按10%计入中考成绩;八年级考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地理六个科目,总分750分,学生考试成绩按20%计入中考成绩;九年级考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体育八门学科,总分800分,学生考试成绩按70%计入中考成绩。这样一来,打破了传统的中考模式,有利于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为我们生物、地理等“豆芽学科”提供了有效保证。现在,我们区的每所学校都在强调“科科都是主科”,学生对生物、地理的学习也比以往更加重视。
但是,问题也迎面而来,同行们都为了中考,努力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潜意识里开始偏重升入普高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准备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开始放任自流。他们忽略了“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生物”,违背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恪守的一项基本原则,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所以,我们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可能良莠不齐,有品行好的,有品行坏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因为学生受天赋秉性、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思维方式、日常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也存在千姿百态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管出身贵贱、不管品行好坏、不管成绩优劣,一视同仁,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每一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又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诚实、合作和创造力。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这门课程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态度。其次,教师应坚持要求学生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从而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忠于科学的良好品质。再次,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最后,教师要杜绝“填鸭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三、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89-01
从教初中生物多年,生物学科内容不多,并且通俗易懂,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好拿分的学科。但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同时,在大力提倡为学生减负的浪潮中,初中生物学科,一般的学校在初二下半学期就被结业,学校与家长从心底就开始将此学科视为“豆芽学科”、“小副科”并赋予新名字叫非基础学科。但是,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在实践于决策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素养
初中生物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并附加了章节内容的插图,方便了师生的课堂教学。但是,教材中的图与实物教具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别。再有,书面是插图毕竟是平面教具。对于植物部分更显得明显,如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只有通过观察不同的特征才能识别植物种类的不同。对于这些具体的形态特征,光靠图,是不能全面透彻的反应的,尤其是无根、茎、叶分化植物一章,其中淡水中绿藻-----水绵,教材中附有图,但是对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不通过采集、实物观察才很难真正地掌握,真正的理解。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根据教材中的讲授的内容,制作简单的植物标本,如植物----茄科、十字花科标本,指导学生用5%的福尔马林,将学生们采集制作的标本保存,师生动手共同制作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出真知的科学素养。
2 利用实践锻炼,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不重视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对学生的实践不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提高,所以生物课堂的实效性并不强,笔者吸取了教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强化学生的实践锻炼。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从视觉感知------到生物信息传递-----到记忆痕迹-------心理表象-----创造形象思维。
运用模型、图片、挂图等形象教具让学生感知。注重实验教学。一堂生物课,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验,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兴趣的导引下,于大脑中形成深刻的生动形象的表象。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辨别生物品种,通过调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感知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对于学生难以动手实践的,笔者借助多媒体,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摄取表象激起学生视听兴奋点,实现对生物本质认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
3 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转基因食品、克隆、DNA侦破,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对“研究性学习”在兴趣上创造了验证探究的条件。尤其是那些验证性实验适合初中学生操作,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生物学科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获取知识并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学生获取知识并实现创新,提高科学素养,需要通过实验操作。如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探究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笔者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体验。一组学生置蚯蚓于玻璃上,一组学生置蚯蚓于硬纸板上,一组学生置蚯蚓于软海绵上,一组学生置蚯蚓于水里,通过观察很清晰地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原因是,蚯蚓依赖刚毛协助运动,蚯蚓在粗糙的表面才能爬的最快。这一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动手实验。笔者在实验中做好组织引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就的。
4 引进时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一些难以引起学生直接兴趣的知识点,笔者就引用当前是新闻或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一课时,笔者结合当前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全球变暖的现实。同学们想:如何做可以阻止当前的状况恶化呢?学生们踊跃发言谈自己的假想-----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一位同学很有创意地说:老师能否放些氢氧化钠啊?飞机在高空无人处喷些,氢氧化钠不就能吸收二氧化碳吗?虽然这话一答案引起同学们的笑声,但是这位学生能创造地联系到前面所讲的知识点。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驱动力,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成正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注重知识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洁;科普视野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定芳;数字科普馆建设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影响
从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以科学素养考查为主要目标的试题,诸如实验设计与分析,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与表达等类型的试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分析思考其原理(科学),探讨其应用(社会),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体现当前教学改革中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注,使学生掌握学习相关内容的方法与途径,还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对于培养应试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关系。
2.教学方法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影响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加广泛地出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这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都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不能解决另一些问题,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因此,要建立生物学科高效课堂,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比如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时,可以使用引导发现法;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要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可以使用讨论法;对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使用自学辅导法;在以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堂上,应该使用讲解法。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某些研究课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但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在积极地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和组合。
3.教学手段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影响
对一些经典试题一开始便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失去了发现错误的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学生的实验就会成为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二、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研
课题要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教研组的作用之一是组织生物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使生物教师掌握有生物学科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在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10项教研课题。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3.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物课堂。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
5.高二生物的有效备考。
6.高考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7.合理应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8.从反思中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
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三、教研组在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生物教学需要加强和完善学生的实验教学是人所共知的,作为一线的初中生物老师,需要思考学生学习生物之素养形成问题。因此,提升生物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本文笔者就学生学习生物实验之加强和完善做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现拙于笔端,权且抛砖引玉。
一、需明确加强完善学生实验之意义
人们大都知道:生物学科也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生物既然建立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那么其实验是其必需的。初中学生对生物现象多处于比较朦胧的阶段,虽然在小学相关学科课程中了解到一定的生物方面的现象或相关的知识,但还是不能为现在的生物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就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流传千古之名句,它告诉人们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因而理解生物现象、生物知识、生物技能都应当多让学生去进行实验。譬如生物教学需要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让他们建立珍爱生命的意识,让他们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达成如此情感要求的生物教学没有足够的实验和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平时涉及到环境保护之学习内容时,如涉及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时,都需要让学生去进行充分的实践。例如,大气污染已经是一个引起社会和全民关注的问题,但有时全民中却有那么一些人自觉不起来,其中就包括不少的学生家长,如收割季节的秸秆焚烧和乱抛乱扔,让学生就此情况去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综合、归纳等实践,学生就会知道其危害的严重性,这样学生也就可以提醒家长要保护环境。
二、需铺就加强完善学生实验之途径
应当说初中生物教学包涵的范围比较广,从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容看,需要学生掌握生物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要能够让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应当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关注度,尤其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把自己所学的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那这样的结合如果没有通过实践,没有多方面的实验途径,也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生物教学需铺就加强完善学生实验的途径。因此,在平时的生物教学实验中应力求做到实验设计的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来设计学生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也可以设计一些低成本的实验,对诸多生物现象和生物变化的认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做些观察性的实验,长此以往地进行观察,学生一定可以将自己所观察的内容进行比较综合的分析。由于现代化的教育,优质均衡的教育推进,促使一般农村初中的教育资源变得日趋丰富和优化起来,因而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虚拟性的实验。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家庭中所特有的资源去做些家庭型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与自己的父母亲进行互动,形成学生自我超越和创造激发的理想之效果。
三、需创设加强完善学生实验之氛围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初中学生学习够辛苦的了,他们的压力相当大,因而学生对于类似生物这些还没有得到广泛重视的学科而言,其实验的兴趣不是那么浓。俗语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作为这些学科的老师,那教学和实验的“经”还是相当难念好的,说它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还真不是夸张,说是完全没有办法也不是那样的现实。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实验,窃以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生物教学需创设加强完善学生实验的氛围,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实验兴趣参与到实验的活动中去。但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应当先激发其求知欲,所以要把生物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让一些不可探究的生物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进行实验的资源,那么学生就会有极大的实验热情产生。同时,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展示,这展示并非就是简单地展示实验的过程,而是在让学生进行行为展示时去进行语言描述,这描述的内容应当是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体会和感悟,甚至还有创新和创造。这样,给学生搭起展示的平台,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继续进行实验的欲望。此外,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其参与实验的应当是班集体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总而言之,学生所进行的初中生物实验,需要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再在一些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所以初中生物老师应当“上下而求索”,踏实走好生物教学实践之路。
作者:曹爱红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于港初级中学
关键词:中学生物园;生态资源;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103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中学生物园是指在中学校园内建设的,与生物学科相关的所有园地的总称。中学生物园一般由生态区、专类区、探究区和科普区等四大部分组成。生物园是为教学服务的“绿色教室”,也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通过生物园,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及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更能够使学生认识自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物园生态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一、利用校园生态资源,掌握生物学科基础知识
具备生物科学知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引导学生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结构,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对其进行扩展,联系有关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特别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知识,只有将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才能形成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利用生物园的丰富资源,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将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例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群落的有关知识,再将学生带到校园中,利用水生生物园的生态资源,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如:群落的概念、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生置身于生态园中,通过观察回顾,对群落的概念和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脑海中自然而然形成有关群落的知识框架,从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借助水生生物园的生态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利用校园生态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力素养,参照《数学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构建出生物学科能力应该包括:1. 观察与实验能力;2. 生物认知能力;3. 科学思维能力;4. 科学探究能力;5. 生物信息能力;6. 实践创新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科学思维,生物认知和生物信息能力是基础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生物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三个并列作为延伸能力。生物园拥有丰富的物种和生态环境,为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供理想的场所,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平台。首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态度。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之前,将学生带至阴生生态区,让学生寻找鼠妇,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可能有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而有的学生怎么也找不到。这时,教师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呢?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最终,学生发现只有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才容易找到鼠妇。于是,学生会进一步提出问题:“鼠妇的分布受光的影响吗?”“鼠妇的分布受湿度的影响吗?”通过这种观察、思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为了寻找答案,各小组同学确定了探究的目,作出假设,设计试验,开展试验,观察记录。整个过程学生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培养了观察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掌握探究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三、利用校园生态资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也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素养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的培养必须依存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中。利用生物园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其与人合作、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例如:利用生物园的植物和场地,开展“探究影响植物叶绿素形成因素”的实验,学生探索了光照、水分、无机盐等因素对植物叶绿素形成的影响,学习了对照试验的设计要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而在利用水生生物园进行“水浮莲净化水质实验”时,学生团结协作,有的到河涌取水样,有的准备鱼缸,通过各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时,即使实验失败,也要如实记录,而不能弄虚作假,养成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生物园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渗透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品德教育,及时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爱护动物的良好道德品质。
总之,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园的生态资源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行培养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措施,活动过程不仅仅关注学生实验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最终,在实践活动中也能彰显人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掌握的情况,同样的,当今科学教育其中一个具有发展标志性的特征是要求“少而精”,这是相对于之前的“浅而广”而言的。如何通过让学生掌握领域核心基础内容以实现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在“少”的基础上把握“精”的部分?这就涉及了核心概念。因此,将这部分内容作为“精”点再合适不过了。反观之前的生物课堂,教师整节课下来内容满满的,似乎都是重点,无形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重了许多。究其原因是未将需要重点呈现的核心概念与辅助其理解的具体事实区分开来。需要清楚的是:具体事实只是用来辅助学生对核心部分深层次理解的,教学重心应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这一点与课标设计中充分体现基础性――强调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思想是吻合的。
确定了核心概念作为学科教学的基础内容,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将这些传递给学生的问题。这就涉及了几个与概念有关的词汇:跨学科概念、前概念以及概念进阶。
跨学科概念,又称为通用概念。刘恩山教授在此之前做过将跨学科概念融入高中生物学课程这方面的研究,在通过对跨学科概念与生物学关联性的分析方面可以看出两者的紧密联系表现在每个要素都有不同水平的高度对应上面,并且这种对应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表现形式。这说明跨学科概念与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在紧密联系和高度对应的基础上是可以支持相关高中生物学内容的学习的。并且这种联系和对应是高出学科领域的,是对理科知识共通性的高度归纳,因此,对它的良好掌握可以帮助和强化学生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而且,我国即将出台的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也在考虑是否将跨学科概念作为继核心概念、科学探究之后的“第三股绳”,作为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方面。
前概念是学生在科学概念形成之前所形成概念。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具有先验经验,认为在开始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就已存的许多前概念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新课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前概念的课前诊断,一方面,当这些概念是由于知识的负迁移、对词语的曲解或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等原因而导致错误的话,有效地概念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接下来课堂教学中与之相关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前概念的理解是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铺垫加以有效利用,以此来建立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这就涉及了接下来要谈到的关于概念进阶的问题。
概念进阶又称为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因此高中生物课标与初中课标保持整体一致、循序渐进、螺旋式的设计思路,这种内容设置方面宏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能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以及先前概念知识,这样的课程才能构建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以此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为了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选择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因此,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依据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同样也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那么,如何使课标指导下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呢?我们课标选修模块的设计弥补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科学发展前沿的脱节。课标中倡导探究式学习的课程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社会所需要公民做准备。当前对科学与探究价值的判断表明:科学探究虽然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规律的方式,但是其精髓是基于证据和逻辑揭示现象、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是对于每个公民都非常重要的。相信,学生从探究中所获得的思维逻辑训练、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团队分工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是适用于社会诸多领域的宝贵技能和精神财富,这些知识技能有助于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大程度发挥自身潜能,作为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完成向创新国家的转变做出自身的努力。
刘恩山教授在对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思路和要点的解释中提出“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这一解决方式,让科学探究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很好看”,而且要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很有用”,真正成为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生物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推进,高中生物课程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学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高中生物课程应该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建设,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教学 教学模式
生物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高中生物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应该通过系统性的向学生讲授生物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生物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是特别紧密,这就导致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过多的停留在表面,而无法真正的深入其中,灵活的运用生物知识,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教师在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知识水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的同时,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革新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科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应该进一步加深自身对高中生物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改进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步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
首先,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物专业知识,不仅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及时扭转和加深自身对于生物课程学科属性的理解和把握,认识到高中生物课程学科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的讲解和解析方面,认为只要完成了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就算是完成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导致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时,只重视其知识的理论性,而忽视了理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任课教师们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这种认识和理解,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时,更多的只是注重对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如各种概念和规律的背诵和记忆上。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学生对高中生物的课程属性和课程理解出现偏颇,使学生无法理解和体会到高中生物课程的学科魅力和学科内涵,同时纯粹的机械化记忆式的学习方式,还会使高中生物的课堂氛围变得枯燥而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厌学和排斥心理,影响学生学习高中生物课程的积极性和趣味性。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高中生物学科成绩,同时也无法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教学现状,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出发,加深自身对于生物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身的生物学科素养,为高中生物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和约束,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树立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中生物课程的任课教师习惯于采用单一性的教师讲解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较低,同时也习惯于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似是一种对于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生物课程知识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在这种“满堂灌”式的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吸收的学科知识很少,不仅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还会造成教学时间的严重浪费,使学生无法真正的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和及时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课程学习。
面对这种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教师在生物课堂上的教学角色,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模式,将教师掌控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生物课堂之前进行课程的预习和自我知识探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小组教学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相关生物课程知识的探究和分析,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学生和知识、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模式,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深入去挖掘和分析高中生物课程中出现的各种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高中生物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业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除了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之外,还应该加强高中生物课程与时代、科技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使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加贴合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实践需要,从而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公园或者植物园进行标本搜集或者实地观察,使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生物知识,体会生物知识的趣味和魅力,使学生能够从课堂环境中跳脱出来,在实际观察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向学生播放相关的生物学科视频和小电影等,向学生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示生物专业知识,使学生在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原本枯燥的生物知识,使现代科技和高中生物课程完美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生物学科专业知识储备。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积极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和建设,切实提升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改革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的科学。生物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等等,生物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行,新教材、新理念给生物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农村生物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生物教师,我是在五六年前开始接触生物教学的,在边教边学的历程中,我发现了学生对于生物学科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我也探索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要求,现有一些浅见如下。
第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的。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农村中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课等等,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都很重要。总之,在生物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二,要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广大农村中学,学校生物实验室也逐渐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即使学校配备了像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我们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其次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尽量把实验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把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生物实验联系起来,认真构思好实验中的每个环节,确保实验的所有环节都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农村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到广袤的生活中去开展实验活动,包括到田头,到池塘边等地方,把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可见,因材施教是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也就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对不同学生作出不同要求,如在练习题安排时,不同层次的学生答题要求有所不同,并通过补差工作,使后进生有所提高。
第四,生物教学要重视科学探究
新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条件限制,生物探究,也许是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最薄弱的环节,这也有待于我们农村生物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高。
第五,生物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都说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新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如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把生活中的蚯蚓的例子联系起来;学习人体的几大生理活动时,学生见到的例子是不计其数。此外,新教材还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生物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这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而言是一大优势,学习植物的生殖时,可以通过无性生殖方式保持果树的优良性状;学习遗传和变异时,可以通过杂交、人工育种、基因突变等方式,提高养殖效益。许多生物知识都可以用于生活实际,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要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城里学生达到同一个水平,这并非一日之功,甚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如果每一名农村教师在新课改中能做到结合农村的实际,开展好教学,让教学达到有效甚至高效,那么这个任务也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07):12-17.
[2]皮小力.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黄小平.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4]刘琴.以课堂渗透为主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甘肃教育,2010(03):65.
[5]王永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吉林教育,2010(01):40.
中学生物课程改革从推进素质教育到新课标的实施,已经有十多年了,而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第一,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使他们先转变观念,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打好思想基础。
新课标实施的接受者是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始终是主体。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对新课程中生物课学习新要求的具体认识,而始终抱有“生物课嘛,平时听一听,考前背一背就够了”的陈旧观念,那么任凭我们的生物教师怎么努力,新课程的实施恐怕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高一第一节生物课上,先不要着急讲授新课,而是主要给学生介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给学生先“洗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学科的学习意义,了解生物学科的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给生物课恢复应有的地位,正确对待这门学科。只有学生了解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接受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不了社会这个环境,但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对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有所了解,改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孩子生物课学习的要求。所以在高一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生物教师也应登台亮相,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家长,提高家长们对生物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并向家长介绍一些能使孩子生物科学习的轻松有趣的方法,请家长配合教师对子女的该课程的学习加以引导和监督。
第二,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生物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靠学生的机械记忆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
现代生物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生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洽,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生物教学方式那样,在这个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生物知识、生物原理与生物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意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法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些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识培养。
第三,注重建立对学生生物学科的科学评价。
生物科的学习评价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引导生物学习,反馈生物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等功能。
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评价,必须做到:1. 在评价生物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生物技能的评价。2. 在评价结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生物学习的探究过程的评价。3. 在评价的内容上要逐渐地增加一些生物课知识和能力以外的东西,延伸到生物科学态度和精神的方方面面。4. 适当地扩大参与评定的主体,除了教师、同学以外,还可以是家长和其他的社会人士,可以利用评价手段督促学生更好的关注身边的社会环境,形成关注重大问题的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