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科学新进展

生命科学新进展

时间:2023-08-15 17:2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科学新进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命科学新进展

第1篇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282

国内刊号:11-2161/Q

邮发代号:2-81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2篇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物化学主要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的规律。生物化学为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是医学各有关专业的必修课。本次,本报主要推荐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镜岩教授主编的教材《生物化学》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6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材和教学的经验得失

以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评《生物化学》(第三版)

王镜岩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的进展,正值腾飞时期,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岁月里,今日正步近一重大的里程碑。本人在大学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科研已近半个世纪,1980年主编了《生物化学》教科书(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对学科发展,不得不在1989年,改写第二版,又过了10年,我又主持改写第三版。在这两次改写中,环顾几本国际上著名教科书,它们正不断更新换代,为了写进重大最新成就,又受篇幅限制,就尽量缩小或删除基本的入门内容,但仍都达千页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篇幅,我们写教科书的人,都有点步履艰难之感,何况对我国初习生物化学的学人,更难于适应。

1998年秋天,在国际书展中,我发现了这本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入手细读,感到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精要,速览”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它言简意赅,内容新,编排、写法利于记忆。它十分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简明扼要介绍了最新成就,经过精选,指出重点。对于想了解、记忆和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初学者,无疑是一本好书。书中内容深入扩展,相互参照,相得益彰,必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向科学出版社作了推荐。他们经过了解研究,作出了“速译、出版”的决定。我为青年学子们得到出版者的慧眼感到十分高兴。出自这样的心情,我担起了主译的责任,组织了几位能者,用较短时间共同译出,以飨读者。

当前,分子生物学正值热点中的热点,其中,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测定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个巨大项目即将完成。为阐明生命活动的真谛,“后基因组”研究,即“蛋白质组”研究(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的整体研究)的时代即将到来,它将是21世纪整体细胞生物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此时刻,我们必须向前看,否则必将永远落后。

Instants Notes丛书总主编、英国利兹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院教授指出,当我们看到一年级新生辛辛苦苦地啃完大量用小字体印刷的生物化学课本时,我们就相信,肯定有一种更好的方式,那就是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其核心内容――《生物化学》(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因此应运而生。本书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这一理念的正确性!

然而,我们的初次尝试并没有使各方面的内容都处理到位。例如,学生读者和教员告诉我们,基因表达部分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匮乏,还应有许多其他较小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在新版中涉及了所有这些内容。主要扩写了基因转录及其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的调控,以及RNA的加工和蛋白质合成。我们还根据反馈意见增加或重写了许多其他主题,包括酸和碱、pH、氨基酸的离子化、热力学、蛋白质的稳定性、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的结构测定、流式细胞术、以及肽的合成。我们在编撰新版时,还重新考虑了每一幅插图,并作了必要的修改,以便使学生读者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我们还增加了许多新插图。所有这些工作必然导致本书篇幅的增加。然而,无论如何,不管是从正文看还是从插图看,我们都尽力设法使本书仅包括我们认为对理解本门课程来说是重要的那些内容。

因此,新版的特色就是保留了与前一版相同的特征――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该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在可怕的考试来临时也适于复习!非常希望修订版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生物化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定价:55.00元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评《生物化学》

王曦

相信王镜岩的《生物化学》一书对生物专业的同学来说已经不存在是否值得推荐的问题了,因为这是很多院校考研的指定教材。

以前上课的时候没认真听过生化学,而且我是想考动物学,对生化不感兴趣,所以学起来特别痛苦。在考研的那段时候每天都在复习,简直是痛不欲生,1300多页的书让我不知从何入手。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尽管我学起来很困难,但这的确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

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仍按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是教材中有些概念有待商榷,如酶的竞争性抑制、不可逆抑制的定义,多酶体系与多酶复合体的定义。另外,它的覆盖知识点全面,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和辅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有一定深度,便于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每章都附有提要和习题,但是缺少相关解答。

本书在同类教材中是比较好的一本,能较详细介绍各方面的知识,较系统完善,总体上对于所有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生物化学》(第二版),王镜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定价:56.00元(上)62.00元(下)

推荐教材

《生物化学》(第6版)

由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6版)一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主编会议的精神,本版教材要能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进展与我国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教材在第5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教材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尽可能反映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突出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版教材还加强了遗传信息传递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充实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物质代谢、代谢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扩充了生物药物的近代概念,介绍了生物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书末附有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英语注解等。

本书作者吴梧桐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他长期倡导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工业微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学科体系,主持创办了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制药学院。其权威地位也保证了本教材的高水平呈现。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

由罗纪盛等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一书是根据教育部1980年6月在武汉召开的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制订的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10多年在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广大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本书是一本适用面广,实用性强,内容简明扼要,概念严密准确,科学性强,文字精练,层次清楚的教科书。为适应学科发展,满足基础教学的需要,1996年12月在上海召开本书的修订小组编委会,确定了修订原则和各章修订细则。

第3版主要进行了以下修订工作:

1.蛋白质一章增加了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功能分类等内容,充实了氨基酸化学反应和生理活性肽等内容;

2.重新编写了核酸一章,增加了核酸变性复性的影响因素、分子杂交、各类RNA的结构和功能、核酸序列测定等内容。改写了核苷酸、DNA构象类型、超螺旋结构等内容;

3.充实了糖类、脂类和生物膜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内容;

4.酶学一章补充了核酶、抗体酶、酶工程,底物过渡态等新概念;

5.物质代谢部分增写了“代谢总论”一节,与“生物氧化”合为一章,在糖代谢之前增加了代谢研究方法、各条代谢途径的调控、个别氨基酸分解和合成代谢概况、苹果酸穿梭、柠檬酸穿梭等内容;

6.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部分增加了真核生物DNA、RNA、蛋白质生物合成、PCR原理、第二套密码系统、多肽链折叠的辅助蛋白(分子伴侣)等内容,改写了RNA剪接、反转录作用、核糖体结构等内容;

7.代谢调控部分增加了色氨酸操纵子、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

第3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发展;人类生活;影响;分析

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生物科学技术直接关系到与人民生活、卫生、健康密切相关的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对环保、能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渗透、交叉作用,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生命科学概述

1、生命科学的概念。生命科学即生物学,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心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1]。

2、生命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命科学,早期对生物的观察既是生命科学的开始,也是对生命现象研究的开端,后来人们对生物学的兴趣从简单观察转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对动、植物的驯化和饲养,但这些观察和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实际需求,而并非有意识的探索[2]。由此可见,生命科学是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的,早期最为引人瞩目的生物学研究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对生物体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深刻地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他研究了多种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鸡的胚胎发育,开始了生物科学的第一次飞跃和革命。尽管这些研究还只是代表着生物研究的最初阶段,但这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的研究,所以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动物学之父”。

二、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对伦理道德中公平观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上的公平,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合理享有的基本价值,如自由、自尊、机会、荣誉等的伦理道德关系和伦理道德要求,强调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具有作为人的共同点,在此范围内他们是公平的,同样它也要求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要有公平性,而生命科学的发展却给这种伦理道德观的破坏提供了可能。根据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遗传学家们发现原以为与遗传背景无关的诸多疾病,甚至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性状已被证明与遗传背景有关[3]。譬如武断的个性60%源于遗传背景,具有XYY型染色体的男性容易犯罪。把人们原有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转换为“人生而有优劣不同”,从而带来基因歧视的问题。当人类有能力选择下一代的基因成分而制造“完美婴儿”时,社会中现存的有缺陷的人会更容易受到歧视,他们的尊严也会受到打击;再譬如,由于世界各国对基因图谱的公开和共享达成了共识,个人的基因信息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像身份证上的信息一样公开化,这对于那些被检测出有基因缺陷的人来说,就有可能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歧视。

2、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武器。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其中生物法应用最为普遍。在污水处理、大气净化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正在广泛使用生物技术。特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细菌,它们分别含有具有不同降解特点的降解质粒或代谢质粒,在生物工程技术的帮助下,已培育出分解性能高并在混合系统中能够占优势的菌种,如利用重组DNA技术把甲苯质粒中的甲苯降解基因和萘质粒中的萘降解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获得的多质粒细菌降解石油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又如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养的新细菌,可以把污染物中的有机汞转变成金属汞,以用于处理含有机汞的废水,同时回收金属汞,从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再如细菌浸矿在采铜和采铀工业中得到应用,经生物技术改造的细菌,不但对金属的亲合力强,耐酸、耐热和抗金属毒性能力都得到提高,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4]。

3、有效解决了能源危机。再生能源是能夠成为二十一世纪能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所谓再生能源,是指不随本身的变化或被利用而日益减少的能源,如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它们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与其相反,非再生资源的化石燃料、核燃料是随着被人类利用而逐渐减少的能源,特别是化石燃料将面临着枯竭的危机,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现实可行的能源是生物能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但我们的生活同样离不开美丽的环境,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洁净、可再生和无污染的新一代能源。中国科学家从一种灌木的果实中,成功提取并加工出与柴油相近但更加环保的燃油,这种新型燃油可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并在闪点、凝固点、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颗粒值等关键技术上均优于国内零号柴油[5]。生物柴油的燃油无论是用在农用发电机、拖拉机还是汽车,都没有出现传统柴油容易导致的黑烟弥漫的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将进一步影响到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按照人类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现有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或创造全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来造福人类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作者:陆沐宁

参考文献 

[1] 黄锴.刍论物联网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与管理方式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5):300. 

[2] 黄国琼,秦宇彤,罗长坤.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02):13-15+30. 

[3] 蔡太生.浅谈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07(02):28-30. 

第4篇

内容摘要: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十分注重生命科学史的教育,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第七专题“注重生命科学史的学习”中举实例专门强调了“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命科学史能够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并且特别说明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也应注意应用。

关键词:生命科学史. 教育价值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生命科学史的教育蕴涵的教育价值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实施新课改的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细想起来,生命科学史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一、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话,处处闪烁着人类高尚精神的光芒。生命科学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命科学的思想历程,它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思想,时代的烙印。例如,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位用显微镜观察和描述细胞结构的学者,他不但将观察到的软木每个中空的“小室”称为细胞(cell),而且描述了植物活细胞中的物质。罗伯特.胡克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传奇性,也给予科学家们一定的启发。在细胞概念的教学中以罗伯特.胡克的事迹导入教学过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文.胡克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充满活力的一生及其研究成果令人钦佩和赞叹,人们称道他的事迹之余,也在学习科学家的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精神。施旺和施莱登是细胞学说的首创者,他们不仅初步阐明细胞的概念,而且开创了细胞学说的新纪元,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通过这些生命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一定会惊叹于人类高尚的精神,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又对科学发展进程产生深远而又有决定性的影响。微耳是19 世纪的一位才艺俱佳的学者,文艺界和社会活动的杰出人物,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并提出"细胞来自于细胞"的观点,从而修正和完善了细胞学说。微耳和他的事迹有助于学生领悟科学家们的博学多才、严瑾求实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探究史、科学过程史。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不,无不前人探索的艰辛。例如,对于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材料,1642年,范.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称重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光合作用需要水。迄今为止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已经有了360多年的历史。初中新教材的教学在于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以揭示柳树生长之谜为线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实际上是重复了普利特斯利、英格豪斯、谢尼伯和萨克斯等科学家的研究的经典实验。高中阶段的教学在于阐明光合作用的氧化-还原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因此将瓦伯格、卢宾、卡门、卡尔文、阿尔农、派克等科学家的研究史料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不仅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有助于从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探究方法,并且深受启迪,获益非浅。

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实质。自然科学的实质可以归纳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定量化是将生命科学同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才发现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中变异分开,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如鱼得水,如日中天。

2、观察、实验是生命科学基础。通过观察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19世纪70、80年代萨克斯领导的植物学派对生物学中的实验方法的应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胚胎学领域。并扩展到生物学其他领域,最后扩展到进化论中。到了20世纪30 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了生物学中的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3、生命科学史显示了知识产生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遗传因子可能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无证据证明。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位于性染色体上,才验证了萨顿和鲍维里的假说。

4、生命科学也在在自我更正中不断积累和成长。达尔文建立的进化论主要是从个体水平上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的,比较注重个体存活的进化价值,实际上,进化是群体在长期繁衍过程中遗传上的变化,自然选择是产生更多的后代,而不是杀死竞争对手。达尔文强调物种是通过微小变异的逐代积累而渐变的"自然界没有飞跃"的观点。其实骤变也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分子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生命科学也在不断自我更正中推陈出新。

总之,生命科学史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要重视科学史的学习,它将要或必将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产生独特而深远的巨大影响。

第5篇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双语讨论课 教学改革

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进展不断涌现,经典的细胞生物学也逐渐向分子细胞生物学发展,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也应该不断丰富和调整。学科的不断渗透,知识点的不断前沿化成为了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新的触点[1]。课堂讲授的形式和内容已远远不够,如何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及时掌握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能力是细胞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新问题[2]。提高学员专业英语水平,尽早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我们在医学本科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首先开展了双语讨论课,使学员在关注学科前沿的同时,专业英语阅读和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初步的锻炼,并就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度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的五年制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一年级本科生共493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双语讨论课按以下步骤实施。讨论课的形式以小班课进行,每小班分成7组,每组5-6人。由全体教员商讨确定7个讨论主题,分别是:1. 细胞如何死亡——自噬的功与过 (How dose cell di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cell autophagy)。2.端粒与肿瘤 (Telomere and cancer)。3. 原核细胞骨架 (Procaryon cytoskeleton)。4. RNA家族的新成员:siRNA. miRNA和piRNA。(The new members of RNA family- siRNA, miRNA and piRNA)

5.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与细胞重编程(Inducing multipotent stem cell and cell re-programming)。6.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Mitochondrion and cell apoptosis)。7. 内质网应激与疾病进展 (Endocyt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disease progress)。

讨论课前一个月将讨论主题公布于全体学员,学员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讨论主题,并自行完成小组内部项目分工,包括查阅英文资料、撰写综述报告和制作幻灯,并确定一名主讲学员。每个小组可自行选择采用中文或者英文形式汇报(鼓励英文汇报)。在讨论课前夕,组织所有主讲学员预讲一次,由教员提出修改补充意见。讨论报告会由全体教员和学员参加,分专题进行报告和讨论,每个主讲学员报告完毕,台下学员可以用中英文自由提问,台上学员解答,最后由教员总结。

3.结果分析

(1)教员根据学员在文献综述、幻灯汇报及讨论交流等表现多方面综合评价双语讨论课实施结果。

(2)课后进行问卷调查,教员归纳出学员对相应调查内容的反应,形成结果报告。

结 果

1.双语讨论课实施结果

本次讨论课有493名学员和2011年度全体代课教员参加,每个小班有7名学员上台主讲。报告过程流畅,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重点突出,英文表述清晰,幻灯片制作新颖别致。台下学员在听完汇报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向主讲学员提问,对目前一些细胞生物学的热点问题,讨论更是激烈。本次讨论课采用英文讲解和提问的人数统计结果见表1,有81.5% 的主讲学员采用英文形式讲述,有44.9% 的学员采用英文提问。

2.问卷调查结果

在讨论课实施后,我们又针对这次讨论课的改革试验效果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见表2。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为100%。由表2可知,被调查的学员中,有98.6%的学员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讨论课这种形式很好,有93.1%的学员认为采用双语形式对专业学习是有帮助的。

讨 论

1. 通过双语讨论课,提高学员的自主查阅所需要知识的能力

面对当前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就需要学员具备快速筛选、去伪存真,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而我国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通过这次双语讨论课的实施,许多学员第一次尝试使用了维普,Pubmed, 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并开始尝试在专业的医学或生命科学网站上搜索资料,初步学会了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科研及医疗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2. 通过双语讨论课,提高学员阅读英文文献和用英文表达交流的能力

通过查阅英文原版文献,学员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大大提高。许多学员表示,通过英文文献的阅读使他们感到阅读英文并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结合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阅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显著提高了英文阅读能力。通过在课堂上的英文讲解和讨论,使得学员英文发音,口语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3. 通过双语讨论课,提高学员对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关注度

通过直接查阅《Cell》、《Nature》及《Science》等这些细胞生物学专业顶级杂志,获得第一手的英文原版信息,使学员们深切体会到,细胞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并不是深奥不可理解的,作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也可以通过查阅英文文献等方法直接接触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因此更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通过双语讨论课教学,使学员更加关心科学时事,扩展了知识面,进一步提高了专业修养。学员通过对文献的设计思路、研究手段、取得结果的分析初步了解了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脉络,明白应该怎样去发现科学问题,怎样去研究科学问题。通过设立讨论课,学员普遍对细胞生物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对自主式学习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学员对于英文原版专业书籍、辅导材料、生命科学网络资源、专题讲座等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加。

4. 几点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讨论课结束后,我们还组织学员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学员们表示仅仅通过课堂讲解对所学知识印象浅,通过改变灌输式教学法而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自主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学员建议可适当增加双语讨论课次数,并希望部分讨论题应由学员自己选题,题目应更贴近学员感兴趣的细胞生物学前沿课题。还有部分学员表示希望教员在课堂讲解时适当加入双语讲解,以便学有余力的学员掌握。

结 语

通过双语讨论课的实施,我们意识到通过不断引导学员采用多种方法去学习专业课,使得学员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方法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由“死记硬背,被动接受”转变为“活学活用,兴趣浓厚”,这正是学员综合素质提高的具体表现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由教员和学员的共同活动所构成。如何处理好教员和学员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既要调动教员教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又要把最佳学习方法交给学员,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提高学员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在力争使学员与教员思维同步的同时努力使教员与本学科的发展同步[3],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把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蒋建利,刘宏颀,边惠洁等.细胞生物学讨论课教学改革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1):56-57.

[2]张思河,陈志南,邢金良,蒋建利.医学本科生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调查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59-62.

第6篇

关键词:生物 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 创新

尽管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应试教育仍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自2001年以来实行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

就生物学科而言,《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心理等素质;使学生了解人、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对全球性的人口、粮食、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命科学素质。新标准突出了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内容大大增加,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及思考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大大增加,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获取,提高分析整理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与此要求仍有差距,如在生物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占统治地位: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老师想的多,学生思考少;老师写的多,学生练的少。师生间缺乏相应的互动,学生间缺乏相应的交流,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被重视,侧重于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的学习,学生往往孤立地记忆和掌握知识点,忽视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很差。

鉴于这些现状,提出以下浅见:

一、加强师资配备,提高教师素质

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配齐生物教师和实验人员,加强对生物教师的培训,可组织暑期培训,也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远程培训。教师自身也应通过自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教育素养、创新和科研素养以及学术素养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高尚道德修养、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享有平和心态和自由心灵并拥有完善人格和良好个性的适应职业发展的人。

二、重视生物学实验,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强化理论认识

生物科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纵观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它的每项重大实验和发现同其实验技术是分不开的。通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所学知识更牢固,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更大兴趣。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生物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注重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的差异,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新的方法和模式,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要重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使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

四、关注创新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让学生科学理解生物学科的性质和变化,进而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胡明 李少毅 主编《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16-02

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专业领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其知识量在日益增加。[1]然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学生减负运动的推进,迫使生物化学的授课学时日益减少。生物化学理论抽象、分子结构庞大、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师生普遍认为费劲难学,加上就业的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化,对高校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基础层次角度慎重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重组教材内容,实行单元教学的方式。针对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结合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教师应尽量突出主线,删繁就简,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讲通、讲透,并适当结合学科的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及专业考研需求,争取对学生考研有所帮助。[3]

二、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一)思路清晰,善于总结,大手笔去看待问题,轻松教与学

首先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本次课的重难点,反复推敲教材,在头脑中建立起系统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知识系统的结构顺序,从而按知识框架展开教学。[4]比如在学习绪论时,先利用图示勾勒出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框架,指出其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静态部分主要讲述糖、脂、蛋白质等分子的分类、结构、性质和功能,动态部分主要讲述糖、脂、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分解和合成代谢,让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每个章节应以每章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把这个内容看成主题干,支解为若干个题干,最后把它支解为若干个支题,接着再将支题分解为若干个亚支题,依次支解。针对每个部分进行具体讲解,各个突破。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理解。每一堂课都要课前回顾,课后总结,给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线索。在完成每章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应对本章内容静态和动态部分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简单串讲,并让学生在课下写出该章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克服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惧怕心理。这样学生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能跳出圈子轻松学习。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三维学习目标

在教学形式上,压缩教师灌输理论的课堂时间,采用教师授课的形式,以电教、示教为主题,附以专题讲座、讨论、专题辩论、单元综合考核等多种方式结合,使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群体讨论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能达到生物化学三个主要领域的学习目标。[5]“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生物化学整门课程的讲授,教学方法要灵活,要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6]如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复杂关系是教学难点,我们在讲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后,设计阶段性讨论课,讨论“根据糖尿病病人症状以及临床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改变,分析胰岛素分泌异常对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影响”,[7]引导学生自己去理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运用动画形象地展示电子传递链在细胞膜上的定位、电子传递过程及与ADP磷酸化的偶联机制,直观、快速、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容忽视,如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性质、糖和脂类的代谢等,穿插粉笔画图讲解,富有条理性,逻辑性,语言叙述简明准确,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生物化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这种复杂的发展变化,灵活掌握,灵活结合。教师要不断吸收新鲜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思想、思维、思路,运用宏观现象认识微观世界,促进创新思维,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法。

(三)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实际,采用实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科学,许多生物化学知识都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医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减少他们之间的差距,将现实生活还原为理论知识的背景。在讲到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时,可以联系目前社会出现的“问题奶粉和问题鸡蛋”事件谈谈为什么“都是三聚氰胺惹的祸”。这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是根据蛋白质中含氮的平均含量来推算蛋白质的量的。不法企业和商人针对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将高含氮量的三聚氰胺加到奶粉或饲料中使得蛋白质测试含量偏高。[8]也可添加医学病例,适当增加实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其学习的目的性,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8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生命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43-02

生命科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即使非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应懂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在同识教育背景下[1],大学里的生命科学教学面临新的情况:(1)目前有些中学的生物学课程被压缩,课时很少甚至有部分学校取消了这门课。这样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2)生命科学发展很快。本文以微生物学为例,探讨生物学学科教学的方法。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其重要地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是由于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也是学生反映比较难学的课程。微生物学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授课的教师不能拘泥于以往的经验,必须有所突破。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总结出微生物教学的四步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内容上看上去比较零散,很多学生比较畏惧这门课,加之部分同学没有高中生物学的基础,因此如何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学习到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上好第一次课

微生物学是大学生接触生命科学领域比较早的一门课程。第一次课是全书的绪论,也是学生进入课程的第一印象,对以后的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进行尝试:

首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比如,天花病毒与康熙帝继承帝位有什么关系?目前大家知道最难治疗的疾病有哪些?你如何认识艾滋病?等等。一下子就将同学的兴趣及求知欲调动起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将不断解决这些提出的问题。其次,以微生物领域的奠基人巴斯德(Pastuer)和科赫(Koch)的科研故事为主线,讲述微生物的诞生及科学家所起的重要[2,3]。比如强调巴斯德的开创性工作:否定自生学说、疫苗的研制等。在否定自生学说的过程,巴斯德如何对待传统观念,建立细菌学说。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故事脍炙人口。狂犬病一旦发作,致死率几乎100%。巴斯德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体内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即后来的减毒疫苗)给狗注射,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这里同样可以提出问题供同学思考,巴斯德为什么犹豫以后,才给孩子注射?比如埃博拉病毒能不能像巴斯德一样做了这个实验后应用到患者身上?同学们会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最后老师总结并点评。巴斯德主要担心的是他的所谓疫苗的安全性,但当时没有其他办法。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现代疫苗的研究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疗效和安全实验。首先在动物体内实验,然后在临床上实验,经过一、二、三期临床阶段实验才可能广泛应用于普通患者。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类似埃博拉病毒这种重大传染病发生时,经特批可能缩短一些时间。

讲到科赫,主要强调科赫定律的产生以及科赫实验室的团队力量。科赫定律(Koch’s postulate)在当前的流行病学的病原体确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而团队合作精神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另外,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微生物领域的贡献。比如汤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4],获得国际上的盛誉,让同学们为自己的国家自豪。

最后,课程要紧密联系实际。比如2009年课程教学过程中,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2010年教学过程中,全球禽流感爆发等。对这些现象同学们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容易激发起同学究其所以然的学习动力,更容易投入。

(二)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首先适当介绍当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比如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PLOS ONE等学术杂志关于细胞结构、碳素循环、进化的进展等有关本课程介绍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让同学们觉得科学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这样有同学就会去查阅,增加新的知识。又如学到了病毒这一章,EV71(肠道病毒71)病毒引起手口足病(hand-foot-mouth disease),这是现实生活当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这个鲜活的例子,同学们学习到正链RNA病毒的相关知识,就觉得很容易接受了。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对课程统筹安排,同学能够自觉的安排自学。比如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就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比较难懂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就要重点介绍,比如病毒的相关知识,补充了HIV(艾滋病病毒)、HBV(乙肝病毒)、禽流感(如H5N1)及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些又与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

三、多种途径强化学习

(一)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微生物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等联系比较多,尤其与生物化学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注重相关知识的回顾,让同学逐步清楚学科是联系的,各有侧重。这样也可以推动对其他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其次注意课程内容前后的联系,比如绪论中讲到科赫定律,在讲到病毒的时候,SARS病毒的确认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再次讲解,同学们印象就深刻了,而且教学安排上也能够前后呼应。

(二)现代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板书已经退居其次,主要起到提纲及提醒的作用。现在课堂教学要用好多媒体(PPT)及视频教学。

好的PPT可以节省课堂很多板书的时间,增加信息量。尤其对于实行三学期教学的学校,显得尤为重要。而好的视频不仅形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成功的是选取了豪斯医生(Dr. House)的一集内容,该集是讲述豪斯医生如何分析婴儿感染哪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并对症下药。在视频开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影片出现过哪些病毒及微生物的名称?抗生素为什么会滥用?病原传播的途径是什么?有的同学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说,老师,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节课。我了解了很多微生物的知识,很形象直观,简直是豪斯医生和医院的所有人在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教师的问题让我们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三)与科研工作相联系

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注意课本与实际科研的联系。比如我们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包括了特定环境中菌的分离纯化、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植物病毒的研究。当讲到这些方面,可以介绍科研的情况,取得的成果及研究的体会,让同学们认识到科研并不神秘莫测,反而因此想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的冲动[5]。我们积极协助并指导有能力的同学开展科研活动。比如每年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活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我们都给同学在相关领域提出指导性意见。生命科学学院及我们自己的课题组也有相应的创新项目供同学申请。

(四)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

目前可以通过很多交流途径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同学在学习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开通了博客,设立了专门的课程信箱,利用课程网站介绍最新的知识,等等,使大多数同学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课前精心准备

前面是课程教学的几点探索。其实上课前还需要细心的准备。这里不仅要求教师要积累丰富教学材料,比如与内容相关的影响资料、认真的备课,对课程整体的安排做到非常清楚。另外,对于教学安排的其他方面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每个学期选课的人数的多少,上课安排在什么时间。比如有一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安排中,就曾经将不到30个人的小班,安排在近200人的大教室。这样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差,与学生的交流也不融洽。另外要知道选课学生上了哪些生命科学的课程,正在上的相关课程,等等。这些信息的获得和处理,将为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好的效果的取得打下很好的基础,有事半功倍之效。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努力搞好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让同学能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外,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也是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Prescott,Harley,Klein.Microbiology[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中良,李平,牛莉莉,等.微生物学发展史在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

[4]沈萍.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3.3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覆盖面

课程内容设置关乎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造与完善及知识创新应用能力[12]。美国研究生课程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发现新问题[13]。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资料表明,美国有26所医学院校完全彻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或实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或实行人体器官系统模式,或实行整合模块化课程,或实行社区基础模式,或实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课程名称和设置已与传统名称大不一样[14],大致可以分为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15]。我国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6]。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开设量比较充足,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和各专业课程涉及的前沿进展则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框架,公共课程的设置上除政治理论、英语外,还应开设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性、方法类课程,通过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使他们学会如何做研究[17],核心课程应突出研究生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应具备的交叉知识和前沿进展,专业课程要有本领域发展起源、历史、现状及最新研究的知识和技术,选修课程则实行开放性选修策略,体现宽泛而自由的原则,研究生可结合自主学习和科学兴趣选修。

3.4 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框架

当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领域而是从其他学科中寻求突破思路,获得创新灵感[18]。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储备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颈的主力军,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必须要做到能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深度和实现创新不落伍。在美国医学高校,普遍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基础》[19],研究生入学后通过高强度集中学习,很快能够掌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打破以学科开设课程的壁垒界限,开设跨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核心课程,为学生构建必备的知识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基本知识、前沿进展和实验技术,促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开拓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灵感。

3.5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作为影响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20]。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高强度课程教学始终作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提供大量专业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导师也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可采取高强度集中教学,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可以讲座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主,辅以前沿问题、重难点问题和学术争鸣问题为选题的探究式研讨。同时,还应举办各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论坛和暑期学校等系列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1-24]。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知识的教学内容,辅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科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刘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J].中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医学科技发展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红旗.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5-6.

[9] 陈h,翟月.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刘斯伟,许烨婧.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105-111.

[13] 马舜,陈工.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及其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6(2):94-99.

[14] 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吕媛.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6):20-25,112.

[17] 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莹,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等.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66-469.

[20] 李泽.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的LPC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6):16.

[21] 王苹,唐燕.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书,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医基础研究对研究生实施PBL教学[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4):113-115,119.

[23] 姚珍松,唐永超,江晓兵,等.仿真模型模拟操作联合模块式教学法在研究生学习椎体强化术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4,27(6):45-47.

第10篇

1 “探究-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概述

“探究-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探究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建构主义和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主体性、创造性、针对性和激励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以探究为主,重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是适用于高中生物“资料分析”栏目教学的教学模式。

依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教学流程图,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探究-参与式”教学模式框图,共包括“例、探、述、评”4个部分,这也是“探究-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应用时的四个步骤。

2 适用于“探究-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资料分析”栏目的应有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分析”栏目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

2.1 “资料分析”栏目的分类

依据“资料分析”栏目的设立目的,将其分为三类,旨在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资料分析”栏目的教学中去:第一类“资料分析”栏目的设立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如“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叶绿体的功能”等。

第二类是为了提高学生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通过基因诊断来检测遗传病”等。

第三类“资料分析”栏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而设立的,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促胰液素的发现”“中心法则的发展”等。

2.2 适用于“探究-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栏目对知识、原理等的文字描述不是十分具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度,但同时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较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资料分析”栏目的教学中去,不断变换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下面谈谈对“资料分析”栏目进行应用的五种教学方法。

2.2.1 问题驱动教学法

问题驱动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问题探索的方式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中。“资料分析”栏目中的描述性语言较多,使学生在看过资料后很难发现问题,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如果教师把这些内容编制成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层次性、可测性和思考性的思考题,使学生在完成这些思考题的同时掌握知识,将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适用于“问题驱动”这种教学形式的资料分析有“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心法则的发展”“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等。

2.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课堂上围绕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资料分析”都源于生活中的情境,每个情境都是一个案例,因此,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资料分析”的教学中。适用于案例教学法的资料分析有“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

2.2.3 图文转化法

图文互换是生物学中教学常用的一种形式。“资料分析”栏目中经常设置图表类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意在培养学生将文字信息概括成图表的能力,以及将图表信息转换成文字的能力。用图表的形式来组织和表述知识,可以把人脑中隐形的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内化。同时,“思维导图”具有形象直观简洁的特点,容易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与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画“思维导图”的方法非常适用于“资料分析”栏目。适用于这种教学形式的资料分析有“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血浆的化学组成”“反应种间关系的实例”等。

2.2.4 小组成果展示法

成果展示活动是将学生经过主题探索后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的学习活动。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查找资料、整合信息,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也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适用于小组成果展示这种教学形式的资料分析主要有“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等。

2.2.5 自由辩论法

辩论赛是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查。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时,要考虑到社会发展情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适用于自由辩论赛这种教学形式的资料分析主要有“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等。

3 对“资料分析”栏目教学的建议

3.1 教师应注重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资料分析”栏目是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而设置的,教师对这一栏目的应用意识不强,归根结底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到位。教师没有意识到未来的生物n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自然不会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把握课标的设计思路及特点,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使高中生物学教育迈上新台阶。

3.2 教师应注重生命科学前沿与“资料分析”栏目教学之间的结合

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初步了解生物科学的相关领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目标突出了生命科学前沿与高中生物教材“资料分析”栏目教学之间的关系。“资料分析”栏目是体现生命科学前沿的良好载体,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很多章节都与生命科学前沿相关联。教师应时常登录“生物360-中文生命科学界咨询”“生物谷”等网站,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将这些最新进展作为小资料带进生物课堂,使生物课堂变得既前沿又有高度。

4 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分析”,采用以“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成果展示”等为主要内容的“探究-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对“资料分析”栏目的使用意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该栏目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提到生物技术,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基因改造或胚胎移植那样复杂难懂的伟大工程。但如果你看了莱因哈德・伦内贝格教授编写的《生物技术入门》,就会真正了解什么是生物技术。书中有明快的风格、新颖的结构、真实的图片、精辟的论述,甚至还有搞笑的卡通漫画,在读者打开这本书时的那种惊喜之情真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它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

该书编辑、科学出版社科爱传播中心的李小汀介绍,伦内贝格在这本献给初学者的入门书籍中,围绕学术探究和技术发展的主线,用通俗的文字阐述了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际应用和最新进展,并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多个侧面,展现了生物技术的概貌和远景。

作者编写的这本书在短短几年内先后出版了德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三个版本,现在中国读者又看到了中文版。中文版是由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毅、陈慧和王健美等人翻译的。翻译人员和编辑在语义、风格等方面尽量做到忠实于原著。在语义方面,特别是涉及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的内容,编译者尽可能多地查阅资料,以提高译文的正确性。在文字表述和笔调风格上也经过多次修改,既体现了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从生物学问题到社会现象,从历史、文学、艺术,到经济、政治、军事,这本入门书籍覆盖的内容远非生物技术或者生物学这么简单。而从中显现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也让这本自然科学领域的书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彩。《生物技术入门》是一本视角独特、结构新颖的书。现代生物技术有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但原著作者伦内贝格教授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知识框架,他考虑到读者的兴趣,以10个互相关联的“主题讲座”涵盖了生物技术的主要领域。每个“讲座”以某一分支领域的发展沿革和基本原理为主线,一方面追溯人类早期对传统生物技术的自发运用,另一方面也将生物技术投射到工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中,所以读者时常会发现自己熟悉的话题。

科普书籍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某种观点、思想、理念,甚至是精神。为了更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就需要寻找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点。对生物学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可以把《生物技术入门》作为高级科普读物或介绍性的入门书籍,轻松地阅读某一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名人轶事,便会发现生物技术并非想象中的那些伟大工程。对某些过于专业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并不影响整本书的阅读。而对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可以选择《生物技术入门》作为初级的教科书或参考书,非常适合初学者,譬如低年级本科生,能够很好地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李小汀认为,就编者而言,对某门学科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有助于提高科学知识方面的正确性和严谨性。单就个人来说,生物学专业的经历也使她更容易理解作者和撰稿人的感受,有时甚至是惊人的一致!12366

第12篇

关键词基因组医学精准医学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步入“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新时代。精准医学主要利用疾病基因组学以及药物基因组学大数据,通过基因诊断并以此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分类、分型,根据基因组特征,采用最新的个性化治疗等技术,为病人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最有效的药物,最安全的剂量,对传统的医疗模式进行革命和创新。

基因组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迅猛发展。基因组医学是由诸多科学家在2003年为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年时所提出的一个医学领域的新名词。基因组医学是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为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相整合,从而将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这将是贯穿21世纪的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在基因组医学时代背景下,各临床专业科室都必须适应基因组医学带来的临床变革,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和临床相互融合且发展飞快的学科,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其可以将相关知识致力于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医学遗传学传统教学内容及模式进行调整。因此,如何以基因组医学为导向,着眼于精准医学,推进临床医学教育,加强医学遗传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应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其普及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对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思维等进行了改革。

1改进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医学专业的发展特点,合理设计医学遗传学课程,而课程的设置、编排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进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1]

首先,对于基本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我们将围绕遗传病开展教学,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对遗传病基础有一定了解,课堂抽查课前预习效果。课堂上从临床遗传病常见病例着手,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其发病机制,如何导致疾病发生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系统地介绍遗传物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再从临床遗传学角度开展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基本知识点和原则逐点介绍。

其次,根据医学遗传学课程发展需要,我们新增加生物信息学内容,介绍如何利用信息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技术,收集、整理、研究目前快速发展的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序列测定、结构解析和代谢组等领域的大规模数据,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实例,讲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通过病例为示范,引导学生将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我们实验室收集到一个高度近视的隐性遗传家系,致病原因未明,我们先采用基因芯片进行连锁分析定位致病区间,然后对两个患者和一个正常人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指导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对三个样本的测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检测到的患者共有的而正常人没有的外显子区间影响功能的纯合突变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定位致病区间的突变在家系内进一步筛选验证,最后成功定位到3号染色体189713156位置上的NLEPREL1基因一个GLN氨基酸的终止突变。该基因与胶原蛋白的装配和稳定性有关,此突变与带有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退化表型的非综合征型高度近视有关。这样的案例式教学法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涉及数千种遗传性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并存的特点。[2]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及相关遗传病的研究进展,我们同时开设了“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课程。“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是一门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基础的课程,它着眼于现代医学遗传学最新最受关注的领域,旨在让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它的课程内容紧跟国内外前沿,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和最新进展设置讲座内容,结合教师当前研究的科研项目进展加以讲解,促使学生了解和关注医学遗传学的前沿进展。该系列讲座强调结合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掌握最前沿的科研进展。2改革课程体系

绝大多数疾病均与遗传相关,临床中每个科室都应不断更新对相关疾病的知识,因此我们在临床医学范畴下的二级学科的教学环节中应增加相关医学遗传学内容的介绍。例如,消化系统专业课,我们将增加消化系统的遗传学基础知识的介绍;神经内科专业课程,我们拟设置专门的神经内科遗传病及致病的遗传学基础的章节,系统介绍神经内科常见的遗传病种类、遗传学基础、分子和细胞系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遗传咨询要点。

将基因组学作为一个大平台,根据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上课的比重都不一样,把基因组医学与疾病基因组学灌输到临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教授核心知识点,并且把基因组医学、遗传病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疗等理念贯穿到临床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从基因组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防治与治疗的重要观念。通过打破常规,教授新的医学遗传学理念,以鼓励学生不拘泥传统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让个体化医疗这一概念从理论中走向生活。

3教学思维,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

在教学上,我们率先突破常规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建立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的思维模式。“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上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精确寻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亚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这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3]美国总统BarackObama在今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正式宣布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该计划的提出是集合了诸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知识与技术体系,体现了医学科学发展趋势,也代表了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4]我们顺应时展潮流,率先将个性化医疗、精准医学的理念引入课堂,不断渗透精准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

为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需要我们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现有的教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我们积极推进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预防医学、材料学、计算机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既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流,又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模式。通过交叉学科的建设,学生将本科专业知识和医学遗传学知识重新组合,更具创新性思维。我们还成立了“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入医学遗传学领域来,学生在实践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当中,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并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来弥补自身不足。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效准确地处理数据显得愈发重要。以医疗大数据作为支撑,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是“精准医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数据分析平台。我们与生物信息专业进行合作,将临床诊断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再将分析的结果反馈到临床中去,建立个体化医疗。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但传授医学遗传学核心知识点内容,而且将精准医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