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网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D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031-02
1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校园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校园网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给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师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校园网自身的特性,它在带给师生便利的同时,其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一大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校园网已被列入黑客重点攻击的对象。目前,校园网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通信协议的威胁
TCP/IP是Internet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协议,它也是国内很多学校校园网采用的网络通信协议。该协议在最初设计时,仅考虑了如何将信息进行互传,并未充分考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由此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ISO提出的OSI协议虽然可以确保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但由于TCP/IP所具有的开放性及通用性,占据了整个网络市场,致使OSI协议的推广受阻。在这一前提下,黑客常常会针对TCP/IP进行攻击,主要的攻击手段有数据窃听、APP欺骗等等。
1.2 漏洞的威胁
从计算机网络诞生至今,尚且没有任何一种软件是不存在漏洞的,如果漏洞修复的不及时,则会对网络系统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若是主机被攻破,与之相连接的网络以及其它设备的信息安全均会受到威胁,情况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的后果。Windows操作系统是校园网普遍采用的操作系统,也是漏洞较多的一类系统,若是漏洞未能及时修补,将会对整个校园网的安全构成威胁。
1.3 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是网络安全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随着网络的大范围普及应用,加之各种开源软件的增多,给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渠道。不仅如此,一些网络黑客会针对攻击对象植入计算机病毒,并以此作为攻击的跳板,对网络上的其它设备进行非法入侵,由此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4 校园网用户的威胁
用户对校园网安全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用户基数大。校园网有着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并且所有的用户都在同一个局域网当中,不仅如此,网内的服务器数量也比较多,上述条件很容易吸引黑客攻击。
(2)安全意识薄弱。校园网的主要用户群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如一些用户不安装安全软件,系统补丁更新不及时,从而增大了网络安全风险,给黑客以可乘之机。
2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的处置方式
校园网的安全性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必须针对各种威胁,采取有效的处置和预防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校园网的安全性。
2.1 信息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就是利用相应的加密算法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传输,信息经过加密处理之后,会从原本的明文转化为他人无法读懂的密文,借助解密算法,可将密文重新转化为明文。目前,网络信息安全加密算法的种类较多,如DES算法、RSA算法等。DES是数据加密标准,属于迭代分组密码,RSA公钥密码体制,它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分解大整数的困难性上。在加密和解密的处理效率上,DES要优于RSA,这是因为DES的长度较短,可借助软硬件实现高速处理,其适用于大量信息的加密。而RSA由于是大数计算,所以它的处理速度要比DES慢很多,故其仅适用于少量数据的加密。但RSA在密钥管理方面的性能要优于DES,这是因为它可以采用公开形式对加密密钥进行分配,并且密钥的更新也更容易,对于不同的通讯对象只需要对自身的解密密钥进行保密便可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虽然任何一种算法都能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但是每种加密算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单独使用很难达到理想的加密效果。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这两种加密算法在网络信息加密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此,可联合使用,这样便能达到保证校园网信息安全的目的。在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将加密技术应用于服务器登录、文档保密等方面,以此来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传输。
2.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最为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较为常用的防火墙技术有以下几种:
(1)数据包过滤技术。该技术可以借助软硬件系统预先设定好一个过滤机制,由此实现对数据包通过的选择与控制,从而达到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传输的目的。其特点是设计简单、成本低、可以抵御黑客攻击,因此,可将该技术应用于校园网的网络层当中。
(2)状态检测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防火墙技术,它可将同一个连接上的所有数据包视作为一个整体,并将之连接为状态表,利用预先设定好的机制与连接状态配合,对数据包中的状态进行识别,以此来对非法状态进行检测。与防火墙的机制表相比,连接状态表的灵活性更强。在校园网当中对该技术进行具体应用时,可通过状态检测系统对网内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只有受到保护的数据包方可通行。不仅如此,其还能对数据包的来源进行追踪,并对包的行为进行记录,由此大幅度提升了内网的安全性。作为一种新型的防火墙,它除了性能优良之外,还能与其它防火墙技术联合使用,由此可对绝大多数的网络非法入侵进行抵御,网络信息的安全随之获得了保证。
(3)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服务器,用户可通过服务器对互联网进行访问。当相关的数据流从服务器上经过时,服务器会对其中的异常数据进行滤除,这与防火墙的作用相类似,由此便可确保达到用户处的数据安全、可靠。同时,借助服务器可对校园网内的用户进行分级管理,有助于节省IP开销,可在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网络性能。
2.3 访问控制技术
这是网络安全资源保护中效果最佳的一项技术措施,其能够对用户的身份及所要访问的数据资源进行限制,有效避免了信息泄密。该技术最为突出的作用是可以保护合法用户的权利,避免非法用户的恶意入侵,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在校园网信息化建设中通过对访问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拒绝所有非法用户对校园网的访问,同时还能进行网络安全监控,当发现用户越权对某个文件进行访问时,会自行记录,并对此进行安全统计。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在进行校园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网络安全放在首位,应当全面分析校园网建设中的主要安全威胁,并据此采取合理可行的网络安全技术措施,从而在确保校园网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校园网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志宏,巫莉莉,张波,等.校园网信息安全建设中安全基线的研究与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10):88-89.
[2] 张彬.高校数字化校园安全防护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3] 花丽.高校校园网安全需求及安全方案设计[J].电子世界,2014(7):76-78.
关键词:校园网;信息化;网络;建设
引言
卫生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2011年7月8日,全市召开了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大会[1]。我校在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1.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校园网的建设已有成效
我校园网始建于2000年,两期建设共计投资约180万元,采用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标准三二一网络拓扑结构,利用中国联通高速出口实现互联网接入。校园网现有多功能教学网络及课件平台、综合教务系统、WEB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各类应用系统,网络覆盖办公区、生活区千余接入点、计算机终端,为推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平台。
2011年学校又投入17万元升级改造了学校网络。本次校园网实施项目主要涵盖两大部分:一为核心交换机切换,在不改变原有网络拓扑的基础上,将老的核心交换机h3c S7502切换为DCRS-6808E产品,并保证校园网核心的正常使用;二为新楼实训楼的实施和安装,采用DCRS-5950-28T交换机作为整栋楼的汇聚交换机,4台DCS-3950-28C作为接入交换机。校园网整体改造实施完毕后,能够保证核心稳定、可靠的运行,另外核心交换机DCRS-6808E提供8个业务槽位,可以最大化的满足用户的扩展需求。实训楼采用千兆接入、万兆上联的高性能IPV6交换机,也能够保证实训楼区域的可靠安全接入;另外启用了监控系统、网络防雷系统、防火墙安全系统,稳固建立;了有效的应急系统和制度保障安全体系。
1.2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为了促进资源共享,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方便,在学校建成校园网的同时,在网上建成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将办公、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设备、后勤、图书、宣传、娱乐等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为全校提供一个统一的、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的信息服务门户,促进全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2011年5月学校投入5万元资金完善了校教师排课系统;为了让社会进一步了解郑州市卫生学校的发展状况、专业优势、办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创造一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我中心今年又对我校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增加了校庆专栏、网上报名、录取查询、校园平台、数字图书馆、首页视频播放等功能。
2.信息化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校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上述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不足。存在主要问题有:一是校园网建设布置网点不全,有些部门根本没有连接到,成了盲区(比如,学生几栋宿舍楼、学校一卡通没有照顾到水房、校医院的就诊,收费;电子阅览室的上机、上网管理等);另外终端设备也不足,缺少相应的管理软件;二是信息资源库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2]。例如我校网站中栏目不丰富、功能不健全,内容更新不到位;三是教学资源开发、资源共享、网络运用没有充分运用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加以改进和提高,并逐步达到完善[3]。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什么[4]?不是建网,而是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网络不应当成为学校炫耀的资本。而提供什么资源和服务,以及如何提供.才是建设有特色的高校应该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重点。
3.建议与思考
3.1针对我校特点进行信息化
各个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我校是卫生系统下属的一个单位,所以想要通过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就应该根据我校本身的特点对症下药。
3.1.1 搞好校园网的建设
校园网网站的建设,是我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一个具体行动。如果要想使网站成为我校的新闻中心、信息的平台、数据资源中心,那么推广和维护、管理网站的工作任重而道远[5]。平时我们信息管理中心不应该过多的依赖公司,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开发团队,实现校园网建设的团队化,从而达到校园网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际目的。
3.1.2 学校管理信息化
以校园网络平台为依托,直接管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将现实校园的信息数字化后按照一定的规范存储到数字空间,使学校实现管理现代化。我们可以通过FTP 文件服务器, 教师可以将教案、课件、论文等资源方便地在校园网中传送。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教室投影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网上浏览、远程视频教学和自学;可以建立有效的资源中心,支持包括教学信息、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学、网络考试以及教学资源库等多种服务[6]。使全体师生每人都能有适合自己的资源库,并且教学资源库能支持常用的格式文件。
3.1.3 电子阅览室建设
我们可将大量的图书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资源服务器上,建立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对分布在网络上的资料提供分类、索引、查询、下载、浏览等服务,支持远程维护,便于广大师生对网络上大量的电子图书快速定位、访问和个性化使用[7][8]。目前我校图书馆在电子图书上仍处于信息化的初期,需要进一步完善。
3.2 做好日常的系统维护工作
信息化工作不仅需要高技术、更需要细心、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每天我科室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把该做的维护工作做好,服务器的日常维护,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检修,数据库的备份等等这些都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密切相关。我信息管理中心制定了严格的日常维护制度,要求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并由专人专项负责检查,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我校信息系统的稳定性。
3.3 做好巡查工作,及时收集问题并加以改进
我校开展信息化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并且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更新,各种新业务的拓展,各种人为原因的存在,在实际工作中,我校信息系统存在着各种已知的或隐藏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看似性质较小,但能导致严重错误后果,针对这些情况,我科室制定了定期巡查制度。每周每天由专人负责进行对各个科室的巡查,记录信息使用人员反馈的各种问题,我们对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对于好的建议,及时改进,通过全校的发动,使信息化工作得到很大的提高保障。
4.结束语
“信息技术服务”[9]不仅推动教学、科研的发展,而且会大大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所以我们只有潜心建设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而非重硬件、轻信息资源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信息化建设推向前进。(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 郑州市卫生局.郑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现场会成功召开[C] .2011(7):1-2.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78-02
校园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信息化体系包含信息种类繁杂,服务对象多样化,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服务保障体系来保证校园网络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适用性。[1]28长春中医药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十余年时间,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立足现实需求,确立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建设与发展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校网络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校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教学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骨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的网络架构,有线校园网覆盖校区的全部楼宇及学生公寓,建设了服务器虚拟化平台,保障学校网站、各部门二级网站、各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维护师生员工校园网络的顺利接入与使用,满足师生员工使用网络的需求。建成多媒体教室、全自动录播教室、计算机实验室、语音实验室等上百间信息化教室,建成多媒体教室远程集控系统,实现多媒体教室远程管理、远程服务教学、远程辅助录播、课堂教学展示、远程教学观摩,满足信息化教学与管理需求。
1.2 网络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了校园一卡通平台,实现与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计费系统、财务系统、多媒体集控系统、智能电控系统等原有校园应用系统的对接,并建立了迎新系统、网上电子支付平台等应用系统,建设了卡务中心、自助圈存机、自助补卡机等校园卡服务设施,实现了新生报到注册、食堂消费、校园网缴费、银校转账、图书借阅、机房上机、电费缴纳、开启多媒体教室设备、会议考勤等功能,满足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管理等各方面需求。搭建OA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了校内通知、网上公文审批、网上财务报销审批、网上会议室申请等数十个办公流程的网上审批和处理,实现了办公的便捷化和自动化。
1.3 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了共享数据中心、数据清洗与整合、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四大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实现了数据标准的统一、数据的实时同步与共享,整合了校园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授权和安全审计,实现单点登录,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教学、办公、财务、选课、成绩、缴费、图书借阅和一卡通等学习和生活全方位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 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2.1 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省内高校和行业院校,与国内一流高校差距很大。带宽不足导致无法满足师生对网络速度的需求,一些网络应用不能有效开展。在目前移动设备成为主流的时代,无线网仍没有达到全校覆盖,无法满足师生移动学习和移动办公需求。
2.2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不尽完善
除了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策略保证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软硬件环境的安全之外,在保障数据信息和内容的安全性方面有待加强。
2.3 网络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
尤其是网络应用与服务范围、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与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2.4 网络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全校网络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服务范围广泛,服务用户量大,目前信息网络部人员有限,不足以充分满足为全校师生提供快捷的网络信息化支持与服务的要求。
2.5 缺少网络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很多高校已具备规范、便捷、全面的“一站式”综合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我校尚未建设能够提供诸多网络信息化服务内容、涵盖多种通信手段和沟通方式、能够提供实时咨询、预定和受理服务的综合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
3 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
以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和为部门、院系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在构建坚实的支撑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基础上,构建以“资源开放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校园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化服务意识,全面建设校园信息服务资源,大力开发信息化服务应用项目,培养信息化服务专门人才,[1]29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的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前列。
4 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4.1 网络优化与升级改造
将互联网接入能力扩展至万兆,实现IPV6的多种应用。建设覆盖全校的无线局域网,使得在校园任何角落都可以接入互联网,实现移动学习和移动办公。为用户提供高速、便捷、形式多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系统性地提高人均信息资源的获取量。[3]
4.2 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容灾能力,加强校园网抵御各类外部、内部攻击的能力,保障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受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证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保证网络服务不中断。保护信息资源和各种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隐私权。为校园网用户提供更多正版软件资源和防治病毒的软件资源。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3]加强对校园网用户的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
4.3 建立网络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搭建服务平台,为师生员工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综合网络信息化服务,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内容和服务资源,提供多种通信手段和沟通方式,提供实时咨询、预定和受理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效率。
4.4 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
完善管理体制,通过规范和制度的建立明确规定管理部门的职责,规定网络应用与服务、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与保密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标准与责任,保证网络信息化服务与用户需求相契合,保证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服务交互之间无缝连接,促进网络信息化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5 加强网络信息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重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人员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发挥调动人才潜能,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明确信息化服务保障人员分工,积极创造条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领域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保证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4.6 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通过培训指导,帮助教师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态度,促进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的提高。帮助教师掌握各类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办公效率。帮助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量化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形成培训评估考核机制,保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4.7 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随时随地可得且易得、大量且优质的学习资源,推动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其数字化学习的能力。
4.8 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从组织、人员、经费、技术等方面保障以上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领导和主管部门对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在应用软件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提高应用部门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身到网络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是提出应用与服务需求,还可以为建设过程提出改进意见,网络信息技术部门在技术上给予充分支持,保障各项举措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长春中医药大学网络信息化建设将迎来“十三五”加速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提高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才能够为改善网络信息化服务质量、优化网络信息化建设效果提供良好的保障,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有效地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服务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勐,李颖晖,钱岑,等. 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 国防科技, 2008,29(6):28-29.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化建设 存在问题 现状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83-02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很多高职院校投入了不少资金,建立校园网络中心和多媒体教室,开展了办公自动化、教学教务管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后勤管理、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项目,开始向数字化校园方向发展。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已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但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有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为了迎接评估,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公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已建成校园网络,网络中心的建立都投入了较多的资金,校园网络基本上覆盖整个校园,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98%,每个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及多媒体教室都有信息点接入;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22.7%,部分学校还投资建立了较大功率的无线网络,各个院校在加强校园网主干网、应用服务器系统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等其它网络基础设施装备的投资力度。
2.信息化教学应用较广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60%,(民办高职院校达到90%),并且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2%。一般高职院校都建有电子图书阅览室,电子图书达到几十万册。
3.电子校务应用较普遍
高职院校电子校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60%的院校建有学校电子邮件系统,45%的院校建有校园公告系统,62%的院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院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42%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办公系统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投资低回报
大多高职院校在硬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但应用效果的低回报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在院校已建成的校园网中,相当一部分还处在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课程还不多,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或简单的文字往来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2.信息化软件功能有待完善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院的硬件投资与软件投入不成比例,评估过程中也往往只是看看实物,而信息化建设中硬件仅仅是基础,软件才是信息化的核心。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软件的投入极少,更谈不上功能的完善,很多软件只是文件的传递和文字的来往,而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方面的功能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信息化的建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比如教学评价系统,只是简单的统计而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功能;又如考勤系统,如果能分析到各个教师、各个班级各个阶段的具体数据,并能上传到互联网上,家长也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到课率,也是非常好的。
另外,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差异较大,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
3.管理比较混乱,信息素养急待提高。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因此只有主要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目前,高职院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大批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学校中担任维护和更新系统、管理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的人才,而目前专门的人员岗位设置很少,仅仅是维护日常网络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普及。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亟待提高,目前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教学成果,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很多教师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导致了利用率低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与素养,积极投身信息化教育。
学院领导的观念更新,在信息化的宏观发展、政策引导与扶持上,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搞不可,不是可早可晚、而是迫在眉睫。院领导加强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等为具体内容的全员信息素质培养,将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推广力度、应用水平,从而决定一个学校在信息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2.建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管理队伍,统筹管理和利用信息化资源。
学院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专门信息化工作机构,以保证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要整合学校所有信息化资源,包括所有硬件、软件、专业人员,由专门信息化工作机构统一管理、利用、开发、调配、维护和服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高效利用信息化软硬件资源,达到更为广泛意义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便于建立规范、统一标准,充分发挥技术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化和合理性,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
(1)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编程技术,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和熟知的本校教学流程与工作环境,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素材,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功能。
(2)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课件和教学素材等。
(3)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
参考文献
1 蒋东兴、许庆红.高校信息建设一体化思路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5):33
2 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7
教育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从概念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理解这一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要从宏观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概念,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丰富内涵。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是数字化校园。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明确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高等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力求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障。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高校各项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在各个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会因为各高校的思想认识、办学定位、办学传统、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差异,就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方面,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平台。二是个性化门户。三是应用支撑系统。基础平台包括校园网络、服务器等硬件环境建设。个性化门户是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在应用支撑系统方面,应当起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强化了教务管理的职能,涵盖了教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教师系统、学生系统、课表系统、自动排课、成绩管理、教案管理、考试系统等。
(2)教学与学习系统。教学与学习系统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现全面的信息自动化。主要包括信息点播系统、视频广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多媒体制作系统、电子备课系统、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智能答疑、BBS等。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全面提高办公管理效率和质量,使烦琐而枯燥的日常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快捷。主要包括文件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告管理、请示报告、总务管理系统等。
(4)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利用IC卡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使师生员工在校园中能够自动完成一系列与其身份相关的活动。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牵头环节,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食堂管理系统、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宿舍和办公室门禁系统、电子钱包和校园电话系统等。
(5)目录服务系统。随着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校园网上设备和应用系统的增多,要用户记住自己有权访问的设备与服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与服务越来越显得烦琐和困难,因此,使用户能够从单一的入口,快捷、轻松、安全和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网上资源就需要采用目录服务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的应用系统是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均应考虑的基本应用支撑系统,其中,教务管理、教学学习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的最基本内容和核心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牵头环节,目录服务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以上五个方面的应用支撑系统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一不可。
关键词:高校;数字网络;校园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00ppp-0c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应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依托一流的现代化设备,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改造校园网络,构建数字化的校园网络平台,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
1 数字网络技术
数字网络技术,包含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是对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与综合应用。
数字技术(Digit Technology),是能将任何信息――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都以数字代码的形式转化成二进制(0或者1)的数字语言,交给计算机处理的技术。
网络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是指为了进行通讯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把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技术。当计算机借助电信媒介,如铜芯电话线、光纤或卫星中继,实现连接后,网络就建成了。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今天是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的总称,是围绕信息的开发、存储、传输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技术。
数字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目前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而且由于数字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的不断提高,应用数字网络技术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广,目前,我国高校都在对原本传统的校园网络进行升级替换,由此可见数字网络的优势非同一般。
2 传统校园网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众多,许多高校网络技术落后,应用存在许多问题。
2.1 校园网各部门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多数院校没有统一的规划, 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2.2 深层次的增值服务匮乏
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是数字化建设的根本, 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 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2.3 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向不明确
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3 数字校园网络及其特点
3.1 数字校园网络
数字校园网络,是对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它是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出去。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
在数字校园网络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3.2 数字化校园网的系统构成
数字化校园网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的建设:
3.2.1 网络系统――它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包括结构化综合布线、服务器和终端机、内外连接设备(如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和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和建设。
3.2.2 应用系统――就是运行在校园网网络系统上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网络办公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和通信信息服务系统等。
3.2.3 基础数据――就是应用系统上的基础数据,如学生的信息、教师的信息、多媒体课件、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素材等教育教学信息。
3.2.4 使用人员――校园网的使用人员包括学校领导、系统维护人员、课件制作人员和应用系统使用人员,以及广大学生等。
3.3 校园网络数字化的特点
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是校园网络数字化的突出特点,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将成为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们将成为高校校园网数字化的主要方向。
3.3.1 网络化:网络化是一种趋势,前期大规模的基础网络建设在这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将被赋予鲜明的网络特色,可见这一切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
3.3.2 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讲,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就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设备或者系统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表人的劳动。
3.3.3 个性化:个性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出去,也可以通过其网站和定制系统获得所有具有相同需求的资料。可以说,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为伟大的成就之一,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4 高校数字校园网络的构建
数字化校园网的构建,按照功能的要求不同,建网可能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部分:
4.1 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数字化校园网络要以校园网络为依托,构建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校园网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校园管理现代化,推进教育思想现代化。主要是实现全校的教学、科研、财务、设备及学生等的统一管理。该系统是通过对各系部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实现的,系统下的各个模块分别对应各系部管理系统的相应模块,结合电子邮件服务,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还有一些信息处理,如公告管理“BBS管理、校长信箱”的功能。当学校要学习文件时,通过网具办公就可以使大家避免了时间的限制;本周的重要活动、有趣的讲座等,在网上公告登记处通知一下就可以了,很容易就实现了校务公开。
通过校园网教学应用系统中的多媒体综合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电子备课系统、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等应用软件,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考试手段现代化,提高学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4.2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是校园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建成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图书网络,通过校园网实现各系在本地即可查阅书刊文献信息,并有良好检索功能(搜索引擎),然后通过加入Internet为校内外师生、科研人员及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应做好以下几点:
4.2.1 基础网络建设
基础网络的建设应尽量做到选型一致,以使维护量减少、技术支持到位,而精心施工则是保证网络长期畅通的有力手段。
4.2.2 现有资料的数字化
这是图书馆数字化的最大难题,按学校一般藏书量计算,就算用最快的扫描仪,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一般可分两步走,先是两种文档并存,搞好电子目录和电子检索工作,为全面实现数字化做好前期准备;继而最终全面实现图书资料数字化。
4.2.3 数据库与WEB站点的建立
图书资料数据库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而图书情报也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转换为计算机管理较为容易。
目前采用的数据库有三种类型:目录型、关系型和全文型。其中目录型投资少,对软硬件设备要求低,可迅速提高查询速度、辅助图书出纳流通,但无法通过网络得到具体资料是其最大的弊病。全文型数据库是读者最需要的,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大,应联合建设,尤其应注意标准化的问题,以便统一交流。
WEB站点的建立目前来说也是比较成熟的,并且可以依赖有的校园网站点,只是应尽可能的实用并容易被读者找到是建站需要注意的问题。
4.2.4 资料存储
对于线上图书馆来说,浩瀚的图书资料对存储是一个考验。如果资金允许,配备有机械手的光盘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且容量可高达数百GB,与光盘服务器的10GB的容量不可同日而语。最重要的是随着资料的增加只需增加光盘即可,而勿需因服务器不足而导致资料不在线。
4.2.5 图书馆资料备份的选择
尽管光盘具有可随机读取、存储寿命长等特点,但每日的运行必然导致数据的损失,如何做好如此庞大数据备份是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备份的介质有多种选择,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其实除了以上几项工作外,在线查询、出纳流通、期刊管理、图书采购以及非书媒体的管理,都是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一部分。
4.3 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实施
校园网的建设,不能仅仅为满足学校进行信息化改造,更为重要的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对分布式多媒体交互教学的探索。在这种没有粉笔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制作一份高质量的电子教案,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教师享有高度自。清新的网页界面,使课堂教学尤如网上漫游,教师只是鼠标的操纵者及讲解员,且不受讲课顺序的严格限制,可因材施教,自由往返某一讲授内容,无需考虑教师与电教人员的配合及集体排练问题。
同时,编辑效果快捷良好。制作电子教案时可充分利用Office中提供的各类工具,对于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5 结束语
数字校园网的建设将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它的建设要适应、更要推动学校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数字化的校园网络,要因地制宜,从各高校实情出发,构建真正适合各高校的数字校园网。
参考文献:
[1]李绯.数字化校园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2005.
[2]王思波,马时来.实用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云计算;校园网;云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虚拟化技术、存储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相融合的产物。云计算使用虚拟的服务器群为用户提供资源与服务,将原本复杂的终端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转移到网络中,使终端用尽可能小的性能需求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云计算可以将网络中的软件、硬件及服务全部纳入到资源池中,为用户提供资源的定制服务,并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具有很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很强的网络可控性。
二、利用云计算的构建与服务
云计算以网络为载体,将虚拟化技术、存储技术、分布式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各种技术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实现校园网中的资源整合,为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及行政办公提供统一的资源与服务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校的运转效率,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整合与学校管理两个方面。
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但目前我国高校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上还处于十分原始和落后的阶段,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如课件、实训指导书、科研成果、教学工具等)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网络平台和高效的传输载体。在很多高校中,教学、教研、科研、资产、学生及教师管理使用不同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在界面风格、数据接口、登陆方式、后台数据库等方面差异较大,无法做到数据共享,相同或相近的数据需要在不同平台上重复输入多次,而且多个平台的数据无法做到同步更新,极易产生管理上的混乱。另外,由于不同的平台之间兼容性问题,通常会将这些平台集成到不同的服务器中,某些服务甚至要指定登陆的区域,这样的服务器群往往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同时会浪费大量的服务资源。
在云计算机的架构下,校园网的功能与服务将由云服务商统一设计,所有的数据、软硬件资源将整合在统一的框架和语言下,真正实现数据的同步更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管理的简单与便捷。
在云端的基础设施层(IaaS)使用统一的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基础,并利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和海量存储技术实现数据存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使用虚拟化技术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生成多个虚拟机,在实现多种服务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资源的利用率,并且降低了硬件采购的成本。
基于网络OS的云平台层(PaaS)可以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服务,为校园网定制的中间件可在数据库的基础上提供进一步的数据挖掘服务,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等多种数据的关联,并提供教学状况分析、学生状况分析、科研状况分析等各种分析报表的自动生成功能。
移动平台技术以其灵活性、便携性、以及低廉的硬件成本成为当今IT终端发展的趋势。由于云计算构架将海量的数据存储和复杂的数据计算交由云端集中进行,软件服务层(SaaS)只需提供传输、显示界面的标准(如HTML、Javascript等)与接口(如WIFI),用户终端只需实现界面显示、服务定制、数据传输等对硬件性能需求较低的功能,因此移动平台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云计算架构在终端成本控制、接入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
可以设想,在云计算覆盖的校园中,教师可以在任何时候、不受地点限制的,通过校园网接入到云服务器,修改补充自己的教学文件与教学工具软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终端将学生的课堂状况发送到云端,并及时生成相关分析报告,以便于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管理人员借助移动平台,可以很方便的在授课地点调用被抽查教师的信息、授课班级信息以及过去生成的各种教学分析报表,以便于与现场教学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如设备损坏、紧急故障)可以及时传输给云端,交由职能部门处理。学生因专业变动、课程选修、社团活动、实习等发生的信息变更也可通过云端做统一的数据关联,避免信息管理的混乱。
三、高校校园网使用云计算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信息系统资源整合问题
云计算讲求云端服务与控制的统一和协调,这必须建立在信息系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失去这个必要条件,云计算将无从谈起。这里谈到的资源整合不仅包括软件资源整合,还包括硬件资源的整合问题。高校信息化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建设时间里,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早期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时缺乏长远规划,导致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显得十分混乱,主要包括两方面问题。
首先,硬件集成过于随意。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往往是分期进行的,每期采用的硬件设备可能并不相同,这对校园网整体的集成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也为校园网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埋下了很大隐患。另外,校园网内使用了各种不同的信息系统,如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这些系统往往不能相互兼容,这对于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带来了很大障碍。因此,要在现有的校园网内实现云计算服务,对现有信息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的资源整合是首要问题。
(二)虚拟化的应用
虚拟化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云计算服务支付的统一协调,并能很好的提高服务器资源与终端资源的利用率,是云计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云构架下,常用的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
服务器虚拟化是基础设施层(IaaS)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云端的CPU、内存、磁盘、I/O等硬件变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资源池”,从而实现服务器资源整合,提高了服务与管理的效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硬件仿真、完全虚拟化与操作系统虚拟化三种。其中完全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架构建设初期应用范围更广,通过虚拟化软件(如VMware Infrastructure)将一台服务器虚拟成若干台服务器,并提供不同的网络服务。这种虚拟化方式易于在原有的硬件基础上进行实现,难度较小,性价比更高。
桌面虚拟化是远程桌面技术的发展,是将个人桌面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个人数据交由数据中心统一托管的技术。桌面虚拟化可减少对终端性能的需求,节省终端的采购费用和维护成本。相比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技术更加成熟,实现成本更低。
虚拟化技术在校园网中应用的主要挑战在于,虚拟化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各厂商推出的虚拟化技术不相兼容,因此在校园网中应用虚拟化技术,需要统一和完善的规划。同时,虚拟机负载过重、缺少优化和测试技术等也是制约虚拟化技术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
许多人将云安全等同于传统的信息安全,这是错误的观点。云计算下的校园网与传统的校园网在基础构架、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服务支付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云计算的安全性需求和技术细节与传统网络相比也有很多不同。从基础设施层(IaaS)的存储安全、虚拟化服务器安全,到平台层(PaaS)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与审计的实施,再到软件服务层(SaaS)的系统安全与终端的安全,目前缺少统一的规范,因此云安全问题也缺少具体的实施方式,这也是制约云计算应用的重要问题。
四、结束语
云计算的概念方兴未艾,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可以改变我们对学校管理与校园功能的传统观念,可以促进高校朝着科学管理、科学发展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因此校园网与云计算相结合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但由于云计算目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许多具体的实施方案,因此高校在建设云构架校园网时,要有统一和长远的规划,要认真审核方案的可行性,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王国勇.基于校园网的云计算应用初探[J].微计算机信息,2010,18
[2]李志鹏,赵永刚.云计算在校园网的应用[J].科技月刊,2010,11
[3]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9
[4]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5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网络应用;网络资源;集成;数据;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60-02
一、引言
高校网络与信息化建设将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校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衡量高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高校推进信息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大学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实践,一直遵循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建设为例,共同探讨未来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提供保障。
二、校园网络、应用与资源建设
1.网络建设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综合计算机信息网于1995年9月筹建,并实现了与CERNET、Internet的互联及校内网络办公自动化,2001年我校与中国网通联建校园宽带数字网,首期工程为5000个端点,实现了 1000M干线、 10M到桌面的校园宽带数字网的建设。2005年在原来ATM155为骨干的校园网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造,采用三层组网结构,同年10月,校园万兆网全面竣工开通,实现了万兆作骨干、千兆到接入交换机、百兆到桌面的整体高速覆盖校园万兆网,性能达国内高校领先水平。另外,在没有光缆覆盖的校园边缘区域,通过电话线使用ADSL进行了全面覆盖。2011年以来,多次对校园网络核心和出口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实现了IPv4/IPv6双栈全覆盖。目前,校园网共5个互联网出口,4个IPv4出口,1个IPv6出口,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7Gbps。同时,在我校逸夫馆、21B教学楼、启航活动中心自建了WLAN无线网络,并协助电信运营商开展无线进校园工作,目前已完成学生公寓和部分教学楼共计32个楼宇无线网络的覆盖,为我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网络运行基础。
2.网络应用与资源建设
校园网提供了WWW、E-mail、FTP、BBS、域名解析等网络基础服务。建立了学校网站、新闻网站、专题网站和各部门二级网站。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实验室和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相继构建,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网络教学应用与资源方面,建设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制作系统、情景教学实时录制系统、ScienceWord科技文档处理系统、网络交互多媒体课程制作系统、VOD点播系统。通过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与中外远程交互教学。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了2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00多门我校各级精品课程,自主研发、引进网络课程、学校优秀课件、教学视频、教学网站、100G容量英语教学资源等;加入中国高校教育资源网成为团体会员单位,大量资源动态实时镜像到学校服务器上,方便师生学习、使用;同时引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网上开放式课程公共资源;制作转换 “世纪大讲堂”、“对话”、“百家讲坛”各类讲座、英语原版电影、“空中英语教室”、“法学教学案例”等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一个全新的网络课堂,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3.应用、集成和数据整合
根据全国高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已从“基础网络建设”阶段,进入到“网络应用、数据信息集成”阶段。
2008年建起功能全面、运行稳定、扩展灵活、管理方便的“校园一卡通”,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依托“校园一卡通”,2011年建起学校公共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校园综合服务信息门户平台,实现了学校公共数据的共享,全校范围的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依托认证平台,实现通过一个账号访问多个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即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综合信息服务。2012至2013年,依托学校公共数据共享平台,重点加强基础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以共享数据平台为依托,新建数字迎新系统,在2013年迎新工作中,全面启动数字迎新,集中新生数据,实时数据共享,新生报到、缴费、住宿等各环节实时网络管理,新生报到要完成工序的99.9%,可提前在家完成,现场实现一分钟报到;新建毕业离校系统,2013年毕业离校,通过电子“离校单”一改毕业生“转战”各部门的状态,毕业生可查看到个人需办理手续的离校项目,并办理相应离校手续,实现了离校手续的在线办理,本科毕业生通过数字离校系统顺利办理了离校手续;新建教育收费系统,学费催缴工作模式转变,实现了各部门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准确确定未交费学生数据,在校园卡消费、学籍注册、选课、开题等各个环节对学生交费情况进行有效的制约和控制,提高了学费收缴率、极大减低了各部门的工作量;系统升级与新建,财务信息系统升级,新建14个子系统;后勤信息系统升级,新建13子个系统;数据挖掘开展数据统计分析,如全校本科生成绩挂科的统计分析、本科生留级预警分析、退学预警分析、2013学生异动情况、一卡通系统消费情况分析等,将枯燥数据变成可利用的数据,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三、“十二五”末期的发展建设展望
根据“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路线图,2011年是规划年,2012-2013年是基础建设年,2014年是基础建设提升年,2015年是基础建设完善年,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初步建成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校园。
1.网络优化及扁平化改造
通过扁平化校园网改造,实现校园网有线和无线认证、计费、管理一体化;简化运维管理,降低维护难度,提高运维管理效率。
2.硬平台的虚拟与优化
本着大数据集中、多点数据保障、多处协同办公模式,将现有硬件设备按需求增长进行扩充,实现主要及重要应用虚拟化和实时双活,避免硬件问题出现服务中断。同时,建立冗余链路、数据备份和容灾管理系统,提供快速恢复和容灾机制。
3.建设校级应用系统
按照学校数据标准,重建科研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系统、电子校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系统建设牵动基础数据平台建设,规范各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的创建和使用;汇集各业务系统数据,实现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建立面向全局、跨部门综合数据应用。
4.通过应用系统建设牵动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基于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规范各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的创建和使用,汇集各业务系统数据,实现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建立面向全局、跨部门综合数据应用。
5.大数据共用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64-03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在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教学和职业教育科研领域中,涉及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化的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1]。
一、背景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是“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由兵团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所决定,学院为边疆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紧紧围绕兵团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设置专业,探索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合行业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自创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办学与教学改革成绩,但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精神,学院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仍有不足,与学院自身情况纵向比较信息化建设不够深入,与全国同类院校横向相比学院信息化建设现状还有不小差距。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
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目标是:构造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数字化校园,基本的网络结构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支持学院现有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根据院校所处的兵团社会环境、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实际等实际特点,本着为兵团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围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重点进行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学院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现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有政策支持,给予了人力、财力的支持,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兵团所处地域、经济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特点等客观因素,加之兵团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硬件投入,软性条件不足等,导致总体兵团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学院为例,学院具备网络硬件、师资、基础应用等基本条件,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基础性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思想观念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化尚未对教学改革产生实质性影响。经过三年的示范院校建设,学院虽然实现了国家级、兵团级重点课程的网络资源共享,部分课程的虚拟仿真技术教学,但这些课程的学习范围和地点只局限于校园内的机房内。虽然课程网站对外展示了一些精品课程的资源,但缺乏互动性的网络教学活动。
(2)教学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教育信息没有实现完全共享,未达到深度使用。教学服务平台虽在运行,但除一些基本功能使用外,还不能很好的为教师、学生、家长全面提供教学管理、班级交流等个性化的教育信息交互服务。
(3)教师信息素养良莠不齐,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与考核未纳入教师培养体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制约信息化教学的水平的提高,还不能很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2]。
(4)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网络硬件超负荷运转,多媒体、网络设施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学院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学院校园网结构不合理,网络出口带宽不足,接入Internet网速较慢等问题也需亟待解决。此外,学生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相对比较少,只能满足部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学院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实际需要。
总体来看,学院的教育信息化虽然有一定发展,但还需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完善校园网络基础,促进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学院做为国家级示范建设院校,要逐步将学院优秀的教学资源向其他院校推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四、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完成,每阶段严格评估制度。学院将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加强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建设,第三阶段增强信息化教学服务管理能力。
五、具体建设方法与措施
依据信息化建设目标,根据学院实际,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网络公共平台,建立教学支持、校园管理、公共数据等“三大”中心,坚持“用建结合”的原则,逐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核心升级、网络主机房改造、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部分办公楼综合布线改造、学生宿舍网络建设与完善、无线校园网建设。
第二,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系统环境,网络教学平台应能完成完整的网络教学过程,包括互动教学、实名制、教学测试等,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数字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校园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是保障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实名上网、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杀毒软件等。
第四, “三大”中心建设。教学支持中心:完备网络课程录播系统,提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工具,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务;扩建现有学生自主学习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查阅资料、在线学习、在线测试、讨论和在线提问的网络环境,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校园管理中心:以学院资源规划思想为核心,建立一个涵盖各种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的集成系统,实现教学、学生等教学管理系统及未来应用系统的平滑无缝集成,构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整合全校各管理系统的数据与流程,为决策提供支持。公共数据中心: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院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及时对数据进行存储、备份和更新[3]。
第五,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分为两步走,第一步,课程资源建设步骤,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和兵团重点专业为中心,先期开发“食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灌溉与排水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四个专业的网络课程资源,制作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坚持以优势带弱势专业,以单一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发挥以点带面到体效果,使先期开发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共享,从而整体带动学院其他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第二步,各类资源建设与集成阶段。收集整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生产用具和场景图片。制作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动画,利用软件虚拟企业工厂、虚拟设备和虚拟实训项目等,完成教学网络资源素材库和培训模块的建设。第六,信息化建设管理、辅助体系建设。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和决策体系,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集中管理和分工协作。建立宣传、财务管理、设备采购、技术支持等辅助部门,建立信息化教学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信息化建设分项考核总结汇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并认可教师信息化建设成果。
五、预期效果
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后,学院在办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办学的整体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将有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与学习模式得到创新
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的自主学习室、多媒体教室、教学支持中心、虚拟实验平台等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便利。通过在自主学习室的学习,浏览网上教学资源,增强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教学支持中心则为教师的备课、精品课程的录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改变现今教学与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更能使教师能力得到提升,为建成一支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起到关键作用。
2.数字化资源得到完善
通过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数字化资源得到了完善。以学院四个重点专业引领的专业群数字资源建设,使学院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全面创新。数据中心的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名制网络空间均得到完善,方便了师生查阅各种资料,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
3.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使学院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得到了一定的融合。
4.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学院将成为兵团职业院校、新疆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合作的窗口。学院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共享与服务等方面成为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先行者。
5.学院网络结构得到优化
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学院网络结构得到优化,网络硬件设施进一步健全。按照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学院硬件设施和网络体系结构可满足学院今后5~10年的应用与扩充需要。
此外,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可增强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兵团的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保证。教育信息化项目建成后,学院在完成全日制学生培养的同时,可更好地承担兵团、石河子的各级各类干部及各工种职业技能的网上培训,以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金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78-80.
【摘要】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大力发展的优先方向,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从校园网、数字化
>>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开源CMS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微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化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云计算在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化技术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云计算技术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GIS技术在油田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推送服务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一卡通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在矿山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化技术及其在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农业物联网在鲁西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研究 信息化在“智慧军营”建设中的应用 Inetr虚拟网络技术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Oracle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20].http:///html/info/10plan/ghfb.shtml.
[4]赵颜.智慧型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5]倪彬彬.智慧校园应用框架设计与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1.
[6]王运武.“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2.
课题来源:院级学术科研重点课题《网络化通用收缴费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CFK201202)。
作者简介:吴卫东,男,硕士,电子信息工程师,现供职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Web应用、校园一卡通、数字校园。
记者:人大附中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概况是怎样的?
赵海涛:人大附中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一直以来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工作,我们人大附中人也始终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超前探索。
我校从1995年到2001年,逐年开始多媒体教学;建成我校第一个互联网站;开始网络化教学;开始实施数字图书馆和学校教学资源库工程;建成国内中学规模最大的网络阅览室,成立学生网络俱乐部和网络安全社;启动数字化校园工程,建成我国首家学生网络实验室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校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新的教学、科研方式带给我校全体师生前所未有教与学的空间与时间便捷。
在学校信息化、网络化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于2002年我校启动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中学教育示范工程”,成为全国范围内参与投标并唯一中标的中学。2003年我校启动了无线网络教学示范项目,建成国内首家虚拟科学实验室和设计技术教室。2004年我们启动了国家基础教育知识网格研究工程。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8大部委联合给人大附中、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沙一中等单位下发了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任务书,责成上述单位共同承担该课题的研发任务,到2008年12月3日由我校承担的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项目通过了验收,人大附中成为IPv6教育网络的国家级骨干节点。
在此基础上,我校以“将人大附中和其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分享”为宗旨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目前为至,该联盟的成员已经有4000多家,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众多学校的教师与同学们从中获益匪浅。2009年,我校又联合39所国内知名学校一起承担了国家应用示范项目“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试点工程”。
2012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等一行到人大附中来调研。杜部长对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肯定及高度评价。2012年6月,人大附中成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校之一,同年应邀参加了9月份教育部组织的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展,我校展出的主题就是人大附中创立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记者:人大附中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赵海涛: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特征主要有四点。
1.建设先进的数字校园,为人大附中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1)基础设施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校园网络的建设,从1998年到1999年,人大附中建设了第一代校园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强大的校园网络系统。同时,人大附中用光缆连接了人民大学教育网,方便了学校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及信息化联系。我校第一代校园网建立之初虽然只有270多个信息点,但是遍布了主要的教室和办公室,使学校各处全面联网。2002年4月至9月期间,我校校园网升级为第二代网络,核心交换机配备了双机冗余模式,光缆和主干设备升级为千兆网络,实现了绿色网络和网络的安全管理,信息点数量随之扩充到1900多个点。从2006年3月至今,人大附中校园网已经升级为第三代网络,校内总信息点增加至近5000点,互联网接入带宽200M,存储容量100TB,我校校园网络规模已经接近一所大学的网络规模。2008年12月3日,由人大附中承担的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我校成为IPv6教育网络的国家级骨干节点。2010年,我校引入iPad教学项目。2011年,我校又全面建设了无线网络,这成为智慧校园、物联网和移动教学研究的坚实基础。2013年,人大附中成立信息科研培训中心,开设了信息技术培训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应用系统
早在1997年1月人大附中就创建了网站,这是我国中学最早建立的因特网站之一。网站建设初期,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宣传我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刊载了大量的学校照片和简介给广大师生及家长。2002年、2006年和2011年,我校的官网经历了三次重大改版。由于内容和功能得到极大丰富,官网成为学校各部门的宣传、选课和招生的重要方式。
1)行政办公方面,我校早在1999年底就建设了Exchange邮件系统并一直坚持使用到现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办公效率。随后,教务、人事、财务、学籍等部门率先实现信息化。到2010年,学校整合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了人大附中校内信息平台和协同办公系统,现在该平台已经上线并取得很大突破。
2)教学方面,人大附中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设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Moodle个性化学习协作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先进的学籍管理、自动化的阅卷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同时,人大附中还建设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实验室,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多媒体教学实验室、虚拟科学实验室等。
3)德育方面,人大附中建设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体质健康测评系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和师生互动社区。我校为学生们提供了班级网站服务,每个班可以由班主任向信息中心提出申请建立班级网站,让同学们不仅获得更多自主交流的网络空间,更促使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向学生延伸。
2.创建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人大附中一直将教育资源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学校建设了庞大的校内教育资源库。早在1999年,我校校园网刚投入使用,学校便组织了大量学科教师进行资源库建设并创建了首批教学共享资源。我校的校内有效资源在国内中学界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到目前为止已经接近40T。
人大附中于2005年12月19日依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应用试验专项: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经教育部科技司的批准同意,发起了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是该联盟的主要目标。该联盟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宽带P2P应用推进联盟于2006年5月至12月底,共同发起并联合举办了为期7个月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上西部行”公益活动,向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贵州等地具有网络条件的学校免费开放。在为期7个月的活动中,共播出了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课件929 节,累计播放时长达1238小时。据统计:在线收看高中课程为126000人、初中课程为525000人、小学课程为15750人,7个月的观看总人数达666750人。联盟在2006年7月举办了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随后又举办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大奖赛暨多媒体课件大赛。截止2012年3月18日,已有1246所名校加盟联盟、拥有37057条优质资源。有627980位用户实名注册该联盟举办的G12E网站。
我校联合了全国30余所知名中小学于2008年6月在钓鱼台召开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讨论会,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建成优质基础教育资源20000课时并发展更多的节点学校,探索出一条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开发服务的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道路。2009年人大附中联合39所全国知名学校一起承担起国家应用示范项目“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试点工程”。该项目依托国家和地方已建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基础设施,整合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兼有个和共两种功能的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共享平台,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层次需求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课件,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现有设施,通过多渠道为大家提供互动式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课外辅导服务。通过试点工程,探索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普遍服务的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国家免费基础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渠道,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了解决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突出矛盾,满足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长远需求,使远程教育进入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我校于2010年8月8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主办了国际名校长论坛,来自国内外的500多所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以及5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就“教育・创新・人才――不同背景下的共同关注”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互动交流。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该联盟资源的优势,我校刘彭芝校长领导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与国务院参事汤敏领导下的扶贫项目“常青义教”一起,计划通过网络联合退休中小学教师,共同对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的老师及同学提供远程义务培训、讲座、答疑等长期不间断的扶贫活动。
目前,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在海淀区教委的领导下,开始进行跨校选课和学分认定试点。试点成功后将进一步在联盟内推广,“通过网络共建共享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将得到延伸。
3.超前开展网络学习和网络教育,推进教学模式变革
网络教育是拓展学习时空和办学空间的有效手段。2003年1月,人大附中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致力于网络教育形式的研究。非典型肺炎在2003年4月肆虐北京城,由人大附中研发中心开发的“人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应运而生。作为空中课堂的延续,北京市教委委托人大附中等学校策划并参与了2003年暑期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学习环境,在暑期继续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指导。人大附中远程教育网作为北京市教委“空中课堂”在线指定网站,在非典期间免注册、全开放,向北京市、全国所有中学生提供免费同步教学服务,为北京市中学生停课不停学做出了贡献。
我国多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由人大附中研发中心承担,其中最著名的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中学教育示范工程”课题、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基础教育知识网格中心节点示范工程”和国家发改委CNGI项目“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知识网格工程”,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4.大力开展远程教学活动,探索跨校选课、协同培养新模式
远程教学是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技术手段。人大附中在远程教学领域一直超前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人大附中和加拿大渥太华里德高中在1998年4月底实现了基于国际互联网方式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在1999年12月实现了基于ISDN方式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美方将此次活动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直播。我校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在1999年12月22日实现了基于视频电话会议系统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高一和高二的30位同学2000年4月6日晚在我校实验楼远程教学教室里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堪顿分校之间进行了远程教学,启动了第一期远程教学计划。两校经常性地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数学、英语和生物等学科的双向教学活动。目前我校与美国中学的远程活动仍十分频繁。2000年12月29日,我校作为中心站点对十个远郊区县同时进行“一点对十点”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学校在2001年10月29日开通了与日本大阪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间的中日远程数学教学,中日两国的高中生分别用英语给对方讲述课本里没有的数学内容,我校学生出色的表现,让对方师生都感慨地说他们是“彻底输给了中国学生”。
2002年6月1日,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视察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程,现场观摩了“一点对三点”的远程教学活动,并对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2002年11月6日,人大附中―湖南湘潭中学―湖南长沙一中的“两地三校”远程教学项目开通。我校与密云三中、北京80中2004年12月进行了远程校本教研活动。学校与意大利教育部在2005年1月通过远程网络召开远程会议。我校与香港培正中学于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先后进行了三期京港远程交流活动。我校与宁夏六盘山中学于2007年10月开展了远程教学活动。我校与美国菲利普斯中学于2010年12月开展中美远程活动。
2012年,实现了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四所学校学生跨校网络选修课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际间教师研修、备课,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修课程。每所学校都提供了一些特色校本选修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了学分共享制度及评价系统,建立了校际间选修课程学分确认的流程,评审机制,四所学校通过平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
我们已开设名家讲坛、应用随机过程、科幻物理等14门课程供四校的所有学生网上选修。2012年,四校共有800多名学生选修跨校网上的课程。
目前,人大附中的远程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很多交流活动已经常规化。远程教学广泛开展为国内外中学的相互学习、相互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者:人大附中信息化发展的运作模式是什么?
赵海涛:我校的信息化发展运作模式也可以归纳为四点。
1.著名教育家刘彭芝校长亲自参与推动信息化建设
一直以来,刘彭芝校长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刘校长认为:“信息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占领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我的理想是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学校,这样的学校要有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要有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流人才。”人大附中的信息化发展,不管是第一个校园网站的建立,还是远程教室的建设;不管是网络教学的开展,还是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成立都离不开刘彭芝校长的大力支持和亲身参与。
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中学教育示范工程。人大附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一起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为表彰该项目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及应用效果,2010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刘彭芝校长颁发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也表明我校在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2.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了一支跨学科、跨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团队
学校领导在一开始就认识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的事情。学校的信息中心和电教中心虽然在工作职能上不同,但是具体到信息化建设项目,通常都是由副校长牵头,由有关各方成立一个项目小组,群策群力。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把握师生需求,同时又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
我们专门成立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小组,小组由主管副校长、信息中心、电教中心、德育处、教务处、教学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德育处、教务处、教学部门作为业务部门提供需求,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作为技术部门提供方案,大家共同协商,学校最后决策实施。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信息化本来就是服务一线、让大家都能受益的事情,它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用户的参与、专业人员的服务,更离不开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所有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管理者、建设者和使用者都应该共同参与,只有这样信息化建设才能越办越好。
3.以服务为核心,成立了现代IT服务中心,与一流的IT公司合作,提高IT服务质量
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很早引进了专业的IT服务团队,进行IT服务外包的实践。信息中心特别重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此,人大附中信息中心与神州数码公司合作,引进了专业的IT服务人员,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IT服务流程和服务手册,成立了IT服务中心,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维修、数据中心维护、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使得信息中心的人员有充足的精力用在项目建设、课题研究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只有解决了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等问题,信息化建设才有快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4.将信息化建设与培训、推广、使用协调起来,进行可持续化的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云计算;校园网;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4-0187-02
随着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各高校的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越来越依托于校园网,校园网的建设水应了该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随着学校各种服务的增多,各类数据成几何倍数增加,对网络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高速、便捷、安全地处理数据,为广大师生提供人性化的网络服务,成为高校校园网建设考虑的重点。随着“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在校园网建设中引入“云计算”,以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难点。
1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2 高校校园网建设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校园网建设对于高校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实现高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众多高校都在努力构建校园网,力争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建设周期长
高校信息化建设一般根据各部门的需求自行建设,缺乏整体设计,而且各部门根据自己需要从申报到设备采购一般要90天以上,建设周期长。
2)效率低、功率高
各部门在采购硬件时,为保证应用的正常运行,都是以最大负载情况下的硬件需求来配置,而实际运行中,最大负载的时间很短,而大多时候设备都空闲在那里;各部门重复购买设备,功率高、设备利用率很低,不符合低碳时代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
3)资源共享困难
因为设备归属各院系,而各院系采用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不同,导致资源共享困难,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
4)维护成本高
网络设备数量多,软件平台多,导致需要更多的人员来进行维护,维护成本很高,而且后期的设备或软件升级成本也很高。
3 云计算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根据高校校园网建设的现状,分析云计算的特点,可以发现云计算的思想和理念给高校校园网建设带来一次全新的变革。
3.1 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成本
过去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需要为每个运行业务配备相应的物理设施,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产生高的成本,总体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个别业务在某些高峰访问时段仍然显得负载过重。云计算将异构的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连接等基础架构整合到一起,可以大幅度提高物理资源和应用程序的效率和可用性。各业务根据需要自动获取相应的资源,保证了各系统正常运行,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基础建设成本。
3.2 减少维护和软硬件购买的费用
高校校园网引入云计算后,不再需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应用软件,所有软件的安装和升级都放在“云”端。而作为客户端的本地计算机只需通过Web服务即可享受云服务,不需要安装过多的软件,而且对接入的计算机的性能要求不高,学校师生可以使用旧计算机接入云服务,不需要添置大量新的终端计算机,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和人力。
3.3 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通过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和分布式存储技术,把多个服务器的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调度,为学校师生提供接近无限大的存储空间,并且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师生们只需通过网络,就能访问自己的数据,而不用关心数据到达存放在哪个服务器上。
3.4 实现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通过云计算实现应用、资源及服务的高度整合,提供各种资源系统和服务,建立一个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网络平台,以解决其业务众多,分布异构,处理复杂,硬件更新频繁,软件安装繁琐和数据安全凸显等问题,及改善学校在教学、管理及科研IT 建设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实现了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3.5 推动灵活的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发展
在校园网的平台上,产生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网络辅助教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等。它们利用网络平台把大量的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并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但有很多平台需要一些特定的运行环境,对客户端也有很高的要求,而云计算能够使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随时随需而用,降低Web学习资源与服务的成本与难度,创建灵活的学习方式,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4 云计算在实际应用面临的问题
云计算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迄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实现方式,如何在将云计算应用在现有的高校网络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1)网络带宽问题
由于云计算所有的应用和操作都是基于网络的, 对于网络基础环境要求非常高,高速、稳定、可靠的网络是云计算的基础。主干线路万兆,千兆到桌面已是将来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很多高校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网络基础设施的提高是迎接云计算最基础的一步。
2)安全性问题
通过云计算,我们可以将数据都进行集中管理,便于我们进行数据共享,但同时也带来安全性问题,这些计算云有可能成为首要攻击目标。因此必须考虑该如何信赖提供云存储以及云服务中心,如何确保不泄露隐私数据。
5 结论
云计算离我们越来越近,作为传播知识的高等学校更应该走在新技术的前沿,把云计算应用在高校校园网建设中,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近云计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