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工业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建筑行业;绿色;节能减排;信息化发展;建筑新材料;建筑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绿色节能型建筑业
1、政府推动,加速节能减排速度
数据显示,全世界建筑能耗占到总能耗的40%,我国建筑能耗约占30%左右。而在城市中更为严重,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的碳排放达到了60%。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1.6%,但消耗了全世界21.3%的能源,不可再生且非环保的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的比重近70%,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此外,与发达国家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寿命较短,拆除周期短,建筑能耗比重较高。目前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照节能标准设计,但施工阶段按照标准施工的施工企业比例却远远不够,为扭转这一局面,政府意识到建筑节能规章制度从建筑的设计到施工都必须完善并且强制实施。“十二五”以来,国家不断出台建筑业节能减排具体措施和法规,完善环保建筑工程标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具体发展规划,对于建筑业的节能减排起到巨大的政府推动作用,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施工企业将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而遵守法规制度并参与节能减排将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出路。
2、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发展
绿色建筑提出的“四节一环保”的各项措施以节能为出发点,倡导建筑应尽可能从耗能向产能转变,虽然目前建筑还没有实现,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将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北方,建筑采暖耗能占据了总耗能的65%,采暖耗能不仅消耗了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绿色生态建筑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共识,未来绿色建筑将持续向无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兴能源经过设计完全可以应用于建筑中,在满足建筑基本供能需求的同时将多余的产能储存并应用,因此建筑零排放甚至产生能源是可行可实现的,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建筑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建筑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筑在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还是最后的决策阶段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依据,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共享资源和管理信息,而且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当前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水平虽然飞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建筑行业信息化覆盖率和应用程度远远不够,而信息化对于建筑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因此再次提速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整体进程势在必行。近年来,政府不断推进建筑业电子政务信息化,实现网络招投标平台,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信息化平台,将先进的信息化软件加以推广,推动建筑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如2008年以来,在引进了包括BIM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先进信息化平台技术后,建筑业新增固投已经达到29.31%,充分表明了先进且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可以很好的促进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工程项目是建筑业的核心,信息化对于工程项目则必不可少,建筑企业对于包括信息化在内的技术的投入加大表明企业对于信息化已经有良好的认识。2012年,中国建筑业协会通过调研结果显示,92%的建筑企业在将会在未来四年内应用或者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投入。此外,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软硬件的不断增强对于信息化软件的支持越来越强,移动信息化已经深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移动信息化对于建筑业同样适用。
三、建筑业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绿色新型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结构强度,而且部分材料已经接近零排放,新型材料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适用范围的多样化、全寿命周期经济性和节能环保、可循环再生利用成为了绿色新型材料的发展的趋势。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于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追求,保健养生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在此推动下,带有零污染、净化空气等对人体有益功能的新材料逐渐涌现。抗菌材料,净化空气材料,防噪音、防辐射材料和产生负离子材料等绿色建筑材料初现端倪。舒适性建筑材料诸如调温材料在日本已经推广并应用起来,效果显著,我国已经启动此类舒适性材料的研究,不久以后也将尝试使用此类材料。全寿命周期性材料诸如轻钢建筑结构材料已经应用成熟,不仅从供材、结构强度、工期还是环保可回收利用性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日后普及率将会不断提高。此外,建筑废料的可回收利用是新材料需重点考虑的问题,环保且可回收也是建筑业新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
四、建筑工业化的必然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指按照设计,通过现代化的生产、运输、安装和合理的科学管理的工业的运作模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业工业化建造,最先进的高度工业化方法为全预制装配建造工艺,效率高且建筑物建造合理标准。其次为中等工业化方法为工地预制,构配件需在移动式预制加工厂生产制作,最后吊装完成施工。再次为改进传统工艺的工业化方法,即采用工具式模板工艺、空心砌块工艺、工业化加工石材工艺等方法。但是,就目前我国建筑业整体水平来说,达到标准工业化还需要很长一段路来走,技术方面,在理论、试验、设计、加工制作、安装等多方面缺乏专业的支持;规范方面,工业化技术和国内现行的规范、建筑标准不兼容,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据可依,即使试验数据完整,但是需要反复论证,大规模推广进度缓慢;企业发展层面上,企业不愿投入资金方面用于未知的工业化效益,不愿打破现行建筑方法。对此,国家正在努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制度发展,建立健全建筑工业化的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工业化装配式施工的评审标准。未来我国将按计划踏实推进建筑工业化,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建筑工业化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从构配件生产、机械化施工到科学管理的体系。未来建筑工业化将会步入一个快车道,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建筑行业都必须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必要性;工厂化生产;新技术新工艺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预制构配件生产能力、建筑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商品混凝土生产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业。但是,在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还不平衡,大多数企业施工技术比较落后,施工效率还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工程质量通病屡见不鲜,建设成本不断增大。
就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对建筑产品产生持续的和大量的需求。而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建筑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这一拥有巨大的、持续的需求、日益成熟开放的建筑市场,我国建筑业机遇和挑战并存。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要途径。
1、对建筑工业化的理解
建筑工业化,是改变原来手工操作、效率低下的小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利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的过程。就是指要把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成套的标准构配件,利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安装。建筑工业化就是要做到建筑工程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2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在建筑行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发展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商品混凝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低下;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资源浪费严重;部件标准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也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建筑工业化还要面对重重阻力,要实现建筑工业化我们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3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高瞻远瞩,相较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住宅,国内以毛坯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类似日本等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二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三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四是劳动力紧缺。民工荒已成为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且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缺乏专业培训。五是现场安全文明得不到保证。大部分施工都需在现场完成,交叉施工时有发生,加工区、生活区、办公区条件简陋。
其次,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建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化分工对专业分工的要求越来越细,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越来越高;建筑机械得到长足进步,为建筑构件场外加工、场内运输拼装提供了便利条件;生产的材料向轻质、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更适合于现代化的作业方式;BIM等新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建筑行业的变革;新材料迅猛发展,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平台等等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传统的建造方式给社会带来高能耗和高消耗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原来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将大大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显著降低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耗和资源的浪费。
4、对我国建筑推行工业化的建议
首先,从结构设计入手,改变传统设计方式,构建建筑设计模块体系。不仅减少设计单位大量的反复计算、重复设计的工作量,还可以建筑构配件、成品工业化的制作为主,实现对大多数产品进行工厂化生产,减少现场施工作业。对于施工技术也应实施相应的技术更新,主要针对模板、支撑等机械方面的建筑创新,改变传统施工中现场作业手工操作的模式,既能保证工程实体质量,又能加快施工进度。此外,对于新技术、新工艺要加大推广力度,利用现代工业化来替代传统的施工现场的手工作业。同时注重科技应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目前,建筑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较低,这几乎成了建筑业走向工业化、国际化的“瓶颈”。不断应用和开发新的科技成果是推动建筑业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竭动力。
其次,施工工艺的转变。鉴于施工现场狭小,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施工周期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大部分工作在现场完成的作业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场外加工、场内拼装的作业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有设防要求的地区,基本为全现浇结构体系。反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体系,主体结构的柱、梁、板均可完全在工厂预制,实现完全的工业化大生产,只要在现场将其拼装起来即可。工厂化的加工,不但在客观上可以保证结构构件的质量、提升施工进度,还能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和计算机控制及管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工厂完成,现场只需拼装,因此需要工人数量也较少。由于工序简单,监督管理相对容易,拼装质量易得到保证。同时,工程的工期可以大大缩短,使项目可以及早发挥经济效益。工程成本由于大规模生产且受外界条件制约少,也相对易于控制。另外,长期困扰市民的工地噪音、粉尘污染等问题迎刃而解,工地更易实现文明施工。
再次,在管理方面,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业化目标可以向“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转变,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即把项目管理分解为实施、管理、保障等几个模块,在企业内部有意识地培养、组建一些管理班子和作业班组,在组建新项目部时把这些“模块”组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成员间沟通的障碍,减少工作磨合的时间,以最短的时间有效组织生产。
加快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是推进建筑业工业化的根本途径。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目前无法完全实现其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而充分应用当今IT技术的新成果,改进我们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信息化将是推进建筑企业新型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5、结束语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难题,笔者坚信,借鉴多方面的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我国建筑人才的努力下,会很快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 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施工技术,2008(2).
[4] 温可. 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 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研究和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通用性、可置换性,以标准化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建设工程制造、装配技术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一些适用工程上采用制造、装配方式,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鼓励和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菜单式全装修交房。
建筑工业化有诱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据统计,通过住宅产业化的途径,可以使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与现浇技术相比,现场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65%以上,住宅的性能更优,质量品质更佳。同时项目开发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75%,大大缩短住宅的建造周期。我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分别从三个方面主动推进。
从政府方面,一是鲜明地确立支持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公信的力量,做好社会、公众的思想转变和观念引导。当前,建筑工业化多是行业内的前沿话题,尚没有被完全接受,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社会大众,一方面苦于建筑业脏乱差、高危难管,仍按传统思维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不理解工业化的概念、做法,在工程设计、招投标、工业化管理等方面没有做好接受的心理准备和实施准备。倡导建筑工业化无疑是建设领域甚至全社会的一次思想解放,而解放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总阀门。
二是建立建筑工业化配套政策和体系。产品认证制度是建筑工业化的保证,认证的全过程是政府行为。要围绕建筑设计标准化、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制作工业化、施工安装机械化、建筑成品验收规范化等关键环节,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和重点攻关,尽快形成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的标准规范体系、建造安装体系和建设管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建筑产业园区或生产基地,整合装备制造、建材生产、设计咨询、资金物流等资源要素,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开展节能、环保、智能化等建筑业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专业施工技术、尖端施工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施工专利;要建立工业化住宅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工业化住宅质量保证制度,明确工业化住宅发展水平的预制化率的衡量标准和统计口径,出台对经过认定的工业化住宅的土地出让、建筑面积豁免、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不断改革完善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施工企业,不断完善成套技术和工法体系,促进适合预制构件安装运输的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新工法新工艺的研发;针对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的市场供给,建立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认定标准,要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技术能力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好的企业进行相应产品的生产,建立起相应的构件和部品信息系统;要将建筑工业化内容纳入到执业(职业)资格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中,建立工业化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
三是要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全面落实节约型城乡建设的要求,加快研发低碳生态建造工艺、技术和材料,大力推行绿色施工,不断降低建筑产品和建设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和低碳建设能力,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日前,中建协绿色施工分会在北京成立,绿色施工有关规范和规程逐渐强制推行。
四要大力推进建筑业员工职业化。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全国建筑从业人员已达3800多万人,其中70%以上是农民工,随着建筑行业向以信息化、工业化、职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农民工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低下、技能水平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轮发展的要求。要着力提高我国执业经理人和执业资格人职业化程度,完善这方面市场制度。大力普及农民工业余学校,大幅提升企业农民工参加各种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比例,促进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的历史性转变。
从企业方面,一是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二是要大力推进科技攻关,三是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施工方式的根本性创新变革。当前所有建筑企业都把转型升级作为改革发展的主线,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速度型向效益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上实现突破,通过建筑工业化大幅减少用工、缩短工期、降低劳动强度、节能降耗、提高综合效益,体现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建筑企业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适合我国发展的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化设计技术、部品生产技术、构件安装和管理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要建立模数协调的标准化体系,加快进行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尤其是预制装配式结构及节点结构设计规范并研发预制相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计算软件,不断完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教学方法;土木专业
一、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构件工厂化制作受环境条件影响小。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促使原有的部分手工劳动建筑工人转变为机械流水线操作工人,实现施工现场无粉尘作业,节省劳动力,节约时间和降低能耗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与效率。装配式建筑构件通过工厂化生产,产品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建筑构件的精确度,保证建筑整体偏差缩小。预制装配式建筑能够缩短施工现场用时,对建造工期有更高的可控性。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集成设计,装配式建筑有利于研究发展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型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耐火性能、隔音效果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检验得到显著改善。工厂化生产的建筑外墙板不但可以达到质轻、高强与节能,经过引进工艺,可使建筑物的外观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美丽多彩。
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人才需求
装配式建筑将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过分依赖的传统建筑岗位将出现大幅缩减。这给传统的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新的挑战。为此,高校需要培训建筑工程人员从传统的劳动方式向新的劳动方式的转变。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软硬件基础薄弱,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从前期策划管理到技术支撑能力与工程实施经验存在认识不足。构件化的装配式设计流程、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施工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建筑行业BIM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对于BIM人才的需求愈发急切,加快培养掌握BIM技术、了解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工艺技术的技术研发人才迫在眉睫。土木工程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教学内容上,就技术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及维护方面应加大教学工作量,积极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解决我国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三、房屋建筑学课程应补充的内容
为顺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应推动建筑构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补充。为建筑业输送具有装配式建筑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1.装配式建筑设计原理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以了解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建构一套课堂教学,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方面进行创新构想,把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变为第一次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起点,着力培养学生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能力。2.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通过形式创想与精细化设计将会出现许多实用的新型构造。从内部结构节点连接到复合多层装修构造等,专业教学一定要紧跟发展需要,及时总结,把成熟、可靠、适宜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国标与地方标准图集中有关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构造教学中应积极推广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使用,应用三维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空间的直观感触。3.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重新加入关于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教学章节。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应包含: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与管理科学化。现在被大家热谈的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利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对设计、构建、施工、运营的全专业全过程的管理,为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运作提供数据支撑。装配式建筑适合实现工业化生产,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装配式建筑的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实践环节,通过参观调查装配式建筑,学生对装配式建筑有一个概况及入门的认识,给学生以具体丰富的感知。在认识实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材料,鼓励学生带着资料参观建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装配式建筑构造,提供丰富的辅导资料与教学答疑为学生开阔眼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装配式建筑的实地调研,促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概念和实际的建筑实体对应起来,学习被调研建筑中的一些建筑设计策略和装配式建筑技术。
五、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大,周期长(一般可达4~7年),各相关主要专业多达20余个,专业间协调工作量巨大。同时由于地铁工程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变更,涉及各专业和部门,形成各专业不断调整,协调的动态设计过程。
而由于轨道交通工程的项目特点,虽然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周期长,但建设线路长,空间小,工期紧张。地下工程沿线的各种外部接口繁杂,施工空间的局限给设备管线综合带来巨大困难,设计及现场结构协调消耗大量的人力与实践,降低工作效率,又大大增加出错机会;前期工作的效率低下又导致后期设备安装调试时间短;建成运行后,运营管理安全标准高,全年运营,只能夜间维护,一旦出现故障将引起巨大的社会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得到大规模的发展。而且由于城市发展的迫切性,轨道交通的建设工期要求较紧,通常若干条线同期规划,同时建设,但建设阶段又有先后之分,对投资方管理造成巨大难度。因此,现阶段急需寻找一种先进的管理体系,提高建设及运营阶段的工作效率。
1、BIM的概念
1.1 BIM的概念与任务
BIM是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ding的缩写,中文一般称为“建筑信息模型”。根据美国国家BIM标准对BIM的定义为:“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BIM肩负的任务就是在于解决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结构化组织管理和信息官宦共享,使得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候得到合适的信息,这个信息要求准确、及时、够用。
1.2 BIM在工程建设行业中的位置
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三个方向,建筑业信息化可以分为技术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两大部分,技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管理(BLM-Bui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如前所述,不管是技术信息化还是管理信息化,建筑业的工作主体是建设项目本身,因此,没有项目信息的有效集成,管理信息化的效益也很难实现。BIM通过其承载的工程项目信息把其他技术信息化方法(如CAD/CAE等)集成了起来,从而成为了技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信息化横向打通的桥梁。
2、BIM的实现
BIM的实现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及管理的指导,可以说,没有相应的软件及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的BIM是无法实现的。
2.1 软件
BIM系统应用的难点之一就在于软件。BIM并不是一个或者一类软件的事,要充分发挥BIM价值为项目创造效益涉及常用的BIM软件数量有十几个到几十个之多。
BIM软件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通过对BIM软件,特别是核心软件的合理选择,方可最大限度发挥BIM的作用。
2.2 管理架构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具有体量巨大,功能复杂,信息量大,参建单位众多等特点,为项目管理带来难度。同时,由于公共项目高标准、高规格的建设需求,要求项目管理达到相当高的标准。
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的信息传递方式如下图所示,参建各方的项目相关信息存储在公共BIM数据平台中,而参建各方间也通过对BIM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在虚拟的平台中形成一种精益化的管理模式。这个平台是在参建各方原有内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具有共同工作平台的唤醒架构,可以真正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无缝管理。
通过这种信息传递和管理模式,使建设项目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全过程充分共享、无损传递,可以使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在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完全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够在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进行协同工作。
3、BIM在项目不同阶段中的应用
3.1规划阶段
城市规划信息化领域目前是以CAD+GIS作为主要支撑平台的,三维仿真系统是目前城市规划领域应用最多的城市规划管理三维平台,可以做到与传统的GIS平台连接并且共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如果将BIM引入到城市规划三维平台中,将可以完全实现目前三维仿真系统无法实现的BIM多维度的应用,特别是城市规划方案的性能分析,这可以解决传统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方法无法量化,诸如舒适度、空气流动性、噪声云图等指标。BIM的性能分析通过与传统规划方案的设计、评审结合起来,将会对城市规划多指标量化、编制科学化和城市规划科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2设计阶段
3.2.1参数化设计
参数化设计是对目前新兴的设计方法的抽象描述,它包括生成设计、算法几何、关联性模型等核心概念。由于目前轨道交通工程车站建筑功能、空间关系日益复杂,借助新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对轨道交通工程复杂的建筑几何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设定,包括从几何学的角度对建筑平面及三维空间生成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呈现。
关联性模型是实现参数化设计的手段,模型由不同的模块化单元组成,其结构表述为参数输入模块、调节控制模块、逻辑计算模块以及数据输出模块。关联模型建立后,可通过残念所述输入和调节,计算机将自动完成复杂的运算,并实时输出设计成果。
3.2.2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建筑性能分析
对于大型公共建筑,性能正在成为决定其内在质量的关键综合指标,尤其表现在结构效率和可持续策略上。性能分析可根据已有的数字化模型(参数化模型或者BIM模型)进行,内容包括能耗模拟、消化模拟、温度模拟等方面。这些多学科交叉的性能化设计视线里设计成果的高度整合和升级,实际上以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推动着技术进步。
BIM与建筑性能分析复合设计流程是将设计方案BIM模型化后,通过性能分析检查、建筑构件空间检查,综合各项结果反复调整模型。流程图如下:
3.3施工阶段
3.3.1施工单位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方案与周边环境条件,地质情况,主体结构与基坑关系等条件因素有重大关系,相当复杂。特别是在市区环境中施工前,环境风险相当大。此条件下:采用BIM技术对项目施工阶段有如下好处:
1)设计意图可行性的分析。
2)设计图纸的复核。
3)施工现场4D管理。通过BIM技术可轻松创建、审核和编辑4D进度模型,编制更为可靠的进度表,与三维模型直接对接,从而使规划的施工流程与项目相关方顺畅沟通。
4)主要演示手段。
5)施工现场nD管理。在软件的支持下,BIM模型还可用于更好地管理成本,物流和材料消耗。
6)提供给业主和物业一个可靠的、真实的竣工模型。
3.3.2工程监理的应用
如何建立高效、实用的基于BIM信息化工程监理模式,并使之形成科学的管理系统,是在BIM工程建设实践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既要考虑信息应用的要求,又要考虑充分利用现有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实际工程中构建应用BIM技术的工程监理架构,以工程监理公司为节点,根据各自项目规模、特点以及施工情况,配备相应的网络传输、信息模型处理服务、现场信息采集装备等,利用采集设备,按照工程监理的“三控一管一协调”要求形成工程监理的管理信息,然后进行分类、筛选、存储。采用BIM技术在工程监理环节中有如下特点:
1)改变目前工程监理在工地的高负荷、高强度的“巡回式”管理模式,使现场工程监理人员更多地将精力针对现场实际提前进行预控或对重要部位、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把关。
2)提高工程监理的工作效率、精度和实时性。运用数字化工程监理模式,可避免传统工程监理中管理滞后的问题,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工程质量问题。
3)有利于提高工程监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变更管理是BIM技术应用的另一个优势所在。基于同一个BIM模型的协同,一旦模型修正方有任何一点变更,其他所有人员调用到的数据就是最新的了,避免因为通知不及时或数据调整延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
3.4项目运营阶段
BIM系统定位是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控制,运营阶段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BIM的技术核心是一个由计算机三维模型所形成的数据库,包含了贯穿于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并且各种信息始终建立在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BIM可以持续即时地提供项目设计范围、进度以及成本信息,这些信息完整可靠并且完全协调,即BIM能有在综合数字环境中保持信息不断更新并可提供访问。
5、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高,建设要求高,管理难度高的“三高”特点使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非常必要。BIM技术应用开发性、协同性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十分适合轨道交通工程。因此,研究如何在项目中应用BIM技术是轨道交通建设者们下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应注意的是,BIM的发展不仅仅是现有技术的进步和更新换代,也将表现在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并长远地影响人们对项目的思维模式,对轨道交通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关培、葛清等. BIM第一维度[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何关培. BIM总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住宅建设为重点,以新型建筑工业为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建筑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技术集成化、产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具有显著减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从而缓解建筑产业用工需求矛盾的现状。在新常态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全面提升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作业环境、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解决现场施工质量通病,对提升建筑性能和使用寿命、满足群众居住品质需求,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国住宅产业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路径。一是技术集成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初期,一些地方暂不具备全面推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先从部分部品部件产业集成入手,如推动屋面、外墙、门窗一体化保温节能技术产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设备和厨卫设备的产业化应用等,这些集成技术和新产品的探索同样能有效提高住宅整体性能品质。二是“以点带面”发展阶段。重点发展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企业,开展产业化项目试点,夯实技术研发基础,培育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引领、项目带动,促进地方住宅产业化发展。三是区域规模发展阶段。以产业化试点示范城市为抓手,以城市区域总体推进为系统动力,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公共建筑为载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市场选择“四位一体”的产业化均衡可持续发展格局。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管理组织和措施的创新,工程项目是建筑业技术、资源组合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要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上下功夫,而且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创新为立足点,促使其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企业要在大力推进各种工程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其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
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建筑产品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产业链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多个过程,需要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立体空间中,资源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创造不同的产业价值。因此,要善于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管理流程和项目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新价值。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优化升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因此,要加快企业和项目层面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建筑业与环保节能要求相融合,实现建筑绿色化。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建造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全社会环保节能的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业成了一种时尚。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和文明的升华。它要求人们重归自然的怀抱,建立起一种人类、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绿色文明。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都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绿色建筑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结果。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当前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途径。三者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统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因此,当前我们要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建筑联动发展,促进建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建筑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
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管理之外的重要资源,建筑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趋势,既包括企业内部文化,又包括建筑产品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项目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细化和延伸。项目管理创新应该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文化塑造,其实质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引导施工现场设计、监理、劳务分包等不同企业文化,通过共同的项目价值观和战略思维来吸引和凝聚参与项目管理的员工;其次要注重培育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融入项目团队建设;再其次,要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使之融入项目全过程管理;最后要注重项目细化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强化项目部与劳务两个层次以项目文化为纽带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软实力。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市场需要理性看待建筑产业现代化存在的不足,除了关注工业化本身的建造速度以外,更应该关注的是其安全性、性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结合目前建筑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将BIM技术为工程建立的信息化模型应用于我国大型工程的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之中,解决工程管理与施工过程中不同部门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与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为BIM技术的进一步中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信息模型;工程管理;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的提高,大型工程项目日益增多,这些大型项目不仅地理环境比较复杂,而且涉及的各项辅助工程也较为复杂,对项目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的要求要高于以往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一种先进的工程信息管理理念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到很好的推广应用,目前,BIM在我国一些大型项目的设计、造价、工程管理及施工中也实践性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本研究将运用BIM技术对项目的工程管理及施工成本进行分析与优化,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进一步推动BIM技术的工程应用。
1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建筑信息化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BIM技术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它包括项目的起始筹划、设计、工程管理、施工成本控制等。目前,我国许多单位在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仅做到浅尝即止的程度,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实际效果,不能将BIM技术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利用BIM技术建立建筑现场模型,同时结合3D扫描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辅助跟踪,将施工现场数据实时的传输到模型中进行更新,完善数据库,有利于项目执行者对现场工程管理与施工及时作出调整,避免了项目进行过程中设计变更、专业人员流动等带来的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节省人力与物力,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施工效率[2]。
2BIM技术的特性
2.1BIM数据库的优点
BIM技术的核心是一个存在于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数据库。这是一个数据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利用计算机建立一个与工程项目相对应的虚拟建筑信息模型即包含建筑物的所有真实信息的数据库。由于工程项目所涉及的直接参与方间接参与方较多,其复杂性可想而知,不同参与方在信息交流方面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不同参与方在进场时会产生碰撞,这样间接或直接的增加了项目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的难度[3]。利用BIM技术将工程所有参与者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施工方、业主等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在这一数据平台上对工程的所有信息进行浏览,将工程进行过程中所有碰撞直观的展示在所有参与者面前。有利于项目执行者提高工程管理的协调度和施工阶段对成本控制的调整。
3基于BIM技术数据库应用
3.1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上的应用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平稳时期及国内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各类工程项目的要求水平较高,工程项目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施工过程高度动态化的趋势[4]。因此,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方面要具有科学性、高效性,这不仅关系到施工质量,而且涉及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等重大问题[5]。针对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系统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协调度在此极其重要。利用BIM技术建立的数据模型,不仅具有在施工前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模拟在当前环境条件下工程施工周期、暴露施工过程中风险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施工过程中建立的数据库,对现场工程管理与施工进行整合,对现场具有良好的可操控性,解决传统工程管理与施工常出现的问题。
3.2BIM技术在施工成本控制上的应用
运用BIM技术于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建立工程施工现场3D模型与数据库,将施工过程中各类工程量数据、工程施工成本数据传入数据模型,BIM数据系统会对各类信息进行重新拆分与组合,发现工程管理漏洞、现场错误。对容易产生冲突的施工项目进行碰撞分析,得到最佳的施工顺序,提高个分项承包商间的协调度[6],避免施工过程中各施工项产生冲突,带来返工、拆除等后果,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对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的控制,产生巨大的效益。BIM技术的数据系统会对工程各个施工项进行计算,得到相应的工程量与成本,使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任意时间点的施工环节的施工成本有直观的认识,将施工现场的复杂区域的复杂施工变得可视化[7],同时还可与各类数码设备、移动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对施工现场进行跟踪,可以为施工现场提供准确、直观的施工指导,有利于施工方案的制定并保证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显著降低施工成本[8]。
4BIM技术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4.1上海金虹桥国际中心
上海金虹桥国际中心,占地面积3.55×104m2,建筑面积2.6×105m2,地上建筑面积1.2×105m2,地下建筑面积1.2×105m2,利用BIM技术建模及施工过程中管线碰撞检查见图2、3。
4.2BIM技术应用亮点
上海金虹桥国际中心建设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亮点在于虚拟施工模拟、施工阶段碰撞检查、施工成本控制,对施工管理及施工成本控制实现了“精、准”的目标,对于这样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综合设计有着突出的优势及价值[9]。利用BIM技术建立施工模型是对整个工程建设的一次“预演”,在建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大量传统施工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隐藏问题,对现场实现可视化管理,表现出众多优点,避免了大量资源浪费[10]。
(1)利用BIM技术建立的模型均为实际真实尺寸,模型中所有施工项目均反应现场施工,模型中各项目出现的碰撞及冲突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均易出现,这样在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避免了现场施工阶段的量损失。
(2)全尺寸及全方位的现场三维模型可以提高现场所有施工设备与施工的协调度,建筑任意位置构件及都清晰的显示出来,立体模型降低了施工人员对施工图纸的误读,提高了施工时间,节约了施工现场施工时间,间接的降低了成本。
(3)三维模型中对各种管线进行碰撞检查,直观的反应各种管线的位置分布状态并进行精确定位,实现施工前所有管线位置可视化,发现影响施工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建议,优化施工方案,使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透明化。
(4)BIM强大的数据模型与可视化手段,结合现场各种移动通讯及数据移动终端,施工项目所有参与者都可在BIM三维模型中进行浏览查询,提高了项目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及解决问题的效率。
5结语
(1)BIM技术在我国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已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的项目可以看出,BIM技术的应用已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可观,其推广应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2)随着BIM技术应用的推广,其产生的应用效益已被广泛认可,但仍存在如现场数据传输与信息共享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将BIM技术与我国工程建设现状相结合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其服务于我国工程建设的信息。
(3)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理论完善、工程应用及将其进行本土化并进行推广应用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建平,李丁,林佳瑞,等.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41(371):10-17
[2]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周宇光.项目管理信息化框架和模型研究[J].施工技术,2012,41(4):94-98
[4]刘爽.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J].建筑学报,2008(2):100-101
[5]王珺.BIM理念及BIM软件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6]孙悦.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7]任锦龙,毛路,荣慕宁.BIM技术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J].建筑技术,2012,43(11):971-974
[8]孙保磊,付海峰.建设方驱动模式的BIM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目标评价方法研究[J].施工技术,2014,43(3):67-71
[9]清华大学BIM课题组.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介绍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规划、资源、管理、环境四方面阐述了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新要求,探讨了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的途径,以保障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城镇化,项目管理,绿色建筑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产业的建筑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这一切都对建筑业提出更高、更严、更多的要求。通过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切实推动建筑业整体水平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当前形势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项目管理如何面对并适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有效措施。
1城镇化带给建筑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其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2012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地说,在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我国的城镇化步入了正式的提速和发展轨道。
1.1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机遇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建设必将有效的拉动市场需求,随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相关的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带给了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1)城镇化意味着现有的城乡居住格局的改变。农村原有的独门独户的独立的居住格局将向系统的社区居住格局的转变,不同的社区,通过共享水电、管道、供暖、清洁等市政建设工程等纽带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城镇化意味着相关设施的全面升级,由原来独户格局向系统格局的发展。2)城镇化意味着居住需求的提升。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将提出新的住房需求,其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3)城镇化对商业、服务、产业等居住配套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农村拼凑,而是类似于城市的系统发展,需要商业、服务、产业等配套设施协调发展。
1.2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挑战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在我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国外的城市化建设很少有与我国类似的情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是建筑行业面对的最大挑战。同时,还存在着整体基础建设低,规划布局相对薄弱,城镇资源环境承受压力大,开发建设管理手段落后的缺陷。针对每个建筑个体而言,规模小,内容多,这些都是以前很少遇到的。面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业需要分析城镇化建筑市场的特征,把握机遇,克服存在的困难,着眼于事关建筑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确保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2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项目工程管理就是建立一个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工程资源的管理机制体系,使人、机、料、法和环等五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协调统一的最佳状态。总体来说,我国的项目工程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在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及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对工程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城镇化建设对传统的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城镇化建设带给我国建筑行业的挑战来看:1)长远规划要求更高。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就有可能出现边拆边建,造成极大的浪费。2)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农村地区建设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信息化水平低、技术工人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都是项目管理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包向打包的转变。传统的项目管理是将工程进一步细化,由不同的专业公司分别负责,但是城镇化建设项目规模小,内容多,分包显然不适合城镇化项目管理,最好的是整体打包,一个承包商综合负责一个城镇建设的模式。4)宜居环境要求更高。重视建筑的文化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是对建筑行业最高的要求。建筑师不仅是盖房子,更是建设城市,塑造未来的城乡宜居环境。建筑行业应将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改建、古旧建筑的合理使用、城市和地区的整治、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都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3创新工程项目管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可是,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困扰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这些都影响着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项目管理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风险的合理分散,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1)通过项目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的一体化项目管理模式。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在我国,由于工程总承包市场并不成熟,可以通过重视BT,BOT,PPP等工程发包和融资建设模式的应用,实现发挥承包商在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优化和创新作用。2)通过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实现建筑业企业现代化建造水平的提升。采用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工业化是一种科学的大工业化生产方式,是通过建筑设计体系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机械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来实现的,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研究表明,与传统建筑业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施工周期缩短约2/3,节约钢筋水泥20%~30%,节约木材80%,可降低水消耗60%,人工费50%,施工现场粉尘、噪声、污水等大大减少,建筑垃圾就可减少80%,总体造价降低10%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3)注重工程风险管理,不断提高识别并抵御工程风险的能力。在工程管理中,掌握风险识别技术,重视发挥合同在项目管理创新中的作用,警示和规避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合同执行中,要重视加强工程项目内在的管理风险的抵御,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同时,还要重视工程项目的承发包风险的规避,量力而行的承接EPC工程项目,加强BT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规避。4)重视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两个关键。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高度上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BIM技术,加强工法的开发与创新,重视形成企业自有的知识产权项目,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形成管理层面横向到边,项目管理纵向到底的管理模式。5)注重现场文明施工,提升和创新项目文化建设。项目文化是提高项目管理的重要资源,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6)重视绿色建筑理念,着力提高建筑业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绿色建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4结语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自然进程,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项目工程管理如何适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合理把握城镇化带给建筑行业的机遇,同时,充分总结传统项目管理的经验,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挑战,针对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把城镇发展质量、品位、内涵、特色放在首位,真正建设宜居城市,走出一条健康有序、高度文明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发展及工程项目管理创新[J].中华建设,2013(10):90-91.
[2]裴海强,王雅婷.城市化浅谈[J].山西建筑,2008,34(35):73-75.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其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2012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地说,在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我国的城镇化步入了正式的提速和发展轨道。
1.1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机遇
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建设必将有效的拉动市场需求,随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相关的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带给了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
1)城镇化意味着现有的城乡居住格局的改变。农村原有的独门独户的独立的居住格局将向系统的社区居住格局的转变,不同的社区,通过共享水电、管道、供暖、清洁等市政建设工程等纽带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城镇化意味着相关设施的全面升级,由原来独户格局向系统格局的发展。
2)城镇化意味着居住需求的提升。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将提出新的住房需求,其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
3)城镇化对商业、服务、产业等居住配套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农村拼凑,而是类似于城市的系统发展,需要商业、服务、产业等配套设施协调发展。
1.2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挑战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在我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国外的城市化建设很少有与我国类似的情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是建筑行业面对的最大挑战。同时,还存在着整体基础建设低,规划布局相对薄弱,城镇资源环境承受压力大,开发建设管理手段落后的缺陷。针对每个建筑个体而言,规模小,内容多,这些都是以前很少遇到的。面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业需要分析城镇化建筑市场的特征,把握机遇,克服存在的困难,着眼于事关建筑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确保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2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项目工程管理就是建立一个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工程资源的管理机制体系,使人、机、料、法和环等五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协调统一的最佳状态。总体来说,我国的项目工程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在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及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对工程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城镇化建设对传统的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城镇化建设带给我国建筑行业的挑战来看:
1)长远规划要求更高。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就有可能出现边拆边建,造成极大的浪费。
2)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农村地区建设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信息化水平低、技术工人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都是项目管理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
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包向打包的转变。传统的项目管理是将工程进一步细化,由不同的专业公司分别负责,但是城镇化建设项目规模小,内容多,分包显然不适合城镇化项目管理,最好的是整体打包,一个承包商综合负责一个城镇建设的模式。
4)宜居环境要求更高。重视建筑的文化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是对建筑行业最高的要求。建筑师不仅是盖房子,更是建设城市,塑造未来的城乡宜居环境。建筑行业应将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改建、古旧建筑的合理使用、城市和地区的整治、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都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3创新工程项目管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可是,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困扰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这些都影响着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项目管理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风险的合理分散,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1)通过项目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的一体化项目管理模式。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在我国,由于工程总承包市场并不成熟,可以通过重视BT,BOT,PPP等工程发包和融资建设模式的应用,实现发挥承包商在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优化和创新作用。
2)通过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实现建筑业企业现代化建造水平的提升。采用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工业化是一种科学的大工业化生产方式,是通过建筑设计体系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机械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来实现的,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研究表明,与传统建筑业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施工周期缩短约2/3,节约钢筋水泥20%~30%,节约木材80%,可降低水消耗60%,人工费50%,施工现场粉尘、噪声、污水等大大减少,建筑垃圾就可减少80%,总体造价降低10%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注重工程风险管理,不断提高识别并抵御工程风险的能力。在工程管理中,掌握风险识别技术,重视发挥合同在项目管理创新中的作用,警示和规避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合同执行中,要重视加强工程项目内在的管理风险的抵御,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同时,还要重视工程项目的承发包风险的规避,量力而行的承接EPC工程项目,加强BT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规避。
4)重视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两个关键。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高度上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BIM技术,加强工法的开发与创新,重视形成企业自有的知识产权项目,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形成管理层面横向到边,项目管理纵向到底的管理模式。
5)注重现场文明施工,提升和创新项目文化建设。项目文化是提高项目管理的重要资源,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6)重视绿色建筑理念,着力提高建筑业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绿色建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4结语
关键词:BIM;项目;报建;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程序复杂,各个步骤紧密相连,必须做好上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每一个步骤的资料也要完整和备齐,一个环节出问题,后面的所有步骤都不能进行。由于每个环节不能同时进行,所以整个报建工作的时间周期长,加上涉及的部门多,导致整个报建工作难度大。报建工作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开工,所以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的工作效率很有必要。
一、BIM概述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工程项目相关方可以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完成协同作业。BIM可以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决策、实施和使用的全寿命周期,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二、BIM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BIM从CAD扩展到了更多的软件程序领域,如工程造价、进度安排,还蕴藏着服务于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潜能。在实际应用上,BIM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所有工程参与者提高决策效率和正确性。基于BIM的项目系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保持信息即时刷新,并能够提供访问、增加、变更、删除等操作,使建筑师、工程师、施工人员、业主等所有项目系统相关用户可以清楚全面地了解项目此时的状态。这些信息在建筑设计、施工过程和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促使加快决策进度、提高决策质量、降低项目成本。
三、报建报批在工程项目中的定义
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征地、立项、规划、具体规划、项目施工、项目验收、备案等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及管理,取得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等部门的许可证,使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都合法化。工程建设项目报建不仅需要提交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还要提交项目有关的信息资料和批文,供相关部门审核批复。
四、引入BIM可在工程项目报建报批流程中提升效率
尽管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但是也不是无规律可寻,根据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同,不同项目的报建程序也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程序是大同小异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立项阶段。项目立项阶段形成文件主要有: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用地选址意见、用地预审资料、环境影响评价书等。在此阶段可建立一个查询系统,主要是对前期策划所形成的文件进行保存和维护,并提供更新及修改的功能。
2、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此阶段主要利用项目前期管理模块和项目策划管理模块,可以在系统形成一个3D模型,此模型可整合规划阶段从规划选址、用地批准、建筑方案设计到规划验收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与之相关的电子档案、空间位置、规划依据等信息,可将项目从申请材料到审批结果所有相关的数据关联起来,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建设、关联链条,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建设项目实体对象的事件(决策分析过程演化)和空间(空间分布和形态演化)的二维动态管理,为规划审批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信息。
3、项目施工许可阶段。此阶段主要的报建报批事项包括: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招标投标情况备案、建设工程合同备案、建设项目专项审查(如:消防、人防、环保等审批)最终可获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在利用规划、设计阶段所建立3D模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工作程序表。报建工作的开展可依据这个工作程序表,严格按照时间划分、责任分配、办理状态等合理有序的进行。报建工作人员根据表格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在报建工作进行之前收集整理资料,为报建工作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工作效率。并可将批复的结果导入BIM,系统可根据文件的类别不同,实现将信息分类管理,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功能。
4、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系统主要通过以验收为核心流程的规范管理,每项的专项验收可利用BIM可视化管理。所有图纸、设备清单、设备采购信息、施工期间的文档都可以与BIM数据库链接,直接利用三维模型进行文档的快速搜索、快速定位。同时通过设备信息可以查询到相应的设备三维位置。可视化的施工资料和文档管理,为今后建筑物的维修和物业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五、组织协调
协调性是BIM的重要特点之一,BIM为工程各参与方提供了一个数据共享的平台,所有的工程报建进度都可以在BIM中进行直观的查看。例如:在施工方案的制定时或发生设计变更时,BIM的可视化模拟,分析施工操作的冲突,确定最经济合理的方案和资源配置,另外也可以利用BIM快速准确地查阅相关批文的批复数据,从而使该系统实现查询、施工、变更等一体化功能。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模拟缩短了现场工作人员熟悉项目施工内容、工程报建进度的流程,减少了现场人员在工程施工初期犯错误的时间和成本。
六、结语
BIM是建筑工程信息化历史上的一个革新。通过管理和利用项目统计数据,挖掘数据的潜力,发挥其决策支持功能;随着BIM的发展,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必将带来建筑业的又一次深刻革新,必将进一步提升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盖卫东. 报建员.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2]李石养 .地产王牌项目报建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2008.
[3]吴保平 邓佳.BIM离施工企业有多远[J].建筑,2013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一、项目管理概述
当今项目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项目管理。当今的世界是项目纷繁复杂的时代,项目管理是大型、复杂项目成功实施的有效方法,被政府和企业实施组织管理所采纳。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建筑市场秩序的日益完善,项目管理成为现代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各类组织的最新、最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小公司和大集团的不同部门的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的管理理念都已经得到应用。
二、项目管理的现状
我国项目管理虽然现在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依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具体的表现如下:
(1)目前还有许多企业没能很好的融入建筑市场,自行管理的旧观念深深影响着业主,使得业主缺乏创新观念,对项目管理的理念不够重视,并且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存在人力分散的问题,在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很好的合作意识,这使得优势无法集中。另一方面,技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的制度等都不够完善。因而,对于一些大型工程,企业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建设。
(2)由综上所述的各种情况下,产生了分别对业主、监理、造价、招标等进行委托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会将以上服务委托给具备对应管理能力和资质的企业来承担。然而在具体的实施中,几家单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各专业及各个单位之间沟通是不顺畅的,信息也不是对称的,所以在现行管理模式中出现了“信息孤岛”问题。而在出现这些问题之后,各专业及各单位之间又相互推诿,这对工程建设的进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另外,企业本身还缺乏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使用不科学的操作手册及落后的管理手段,这些导致企业的决策缺乏专业性依据。
三、项目管理中穿插信息运用
近几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在不断的发展,自身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想单纯依靠运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就把一个大型工程建设、管理好是十分困难的。要想真正克服这个困难,就务必要把优化工程管理作为核心竞争力,利用当代的高新科技手段、管理技术,建设管理好每项工程。
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借助网络手段、运用建设工程管理项目的软件,对本单位的管理流程进行信息化处理。其中,参与者包括建筑单位或者委托的工程项目管理单位、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等。他们通过建立共同的数据库,搭建起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另外,也可以通过了解每个项目以及工作的工艺流程和组织结构,利用网络计划的特色缩短完工工期的方式来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因此,这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要制订出科学的办公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通过多方共同合作,促进建筑工程管理高效完成。
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项目信息交流借助信息网络这一载体之后,信息交流速度得到很大提升,进而促进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得到提升,项目参与人员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被大大减轻,人们期望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的诉求得到满足,借助信息网络人们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通过信息网络各项目的参与人员可以查阅准确、完整的历史信息,并且可以在计算机上将这些信息进行拷贝、粘贴。因而,信息网络对于高效实施部门不同但内容上大致相同的项目管理工作很有帮助,由此使得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大量重复抄录工作大大减少了。
五、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数据仓库。先进的软件开发过程需要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标准方法,即便是不同的人对他进行开发,得到的效果也一样,不会因为人员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是国内还是欠缺技术标准化,数据编码也没有统一的形式,这就使得数据、资料、信息标准会不一致,会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各阶段内的数据交换标准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许多中小建筑企业因为要忙于奔走市场,难以将信息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企业领导者多认为,信息化收效慢,投资大,对企业没有太大的用处,投资信息化建设是没有必要的。导致了建筑企业信息化人才的缺失以及资金的匮乏。同时在管理系统的深度和适用范围上也有很大的问题。许多建筑企业使用的管理系统不一致,因此使用的水平也相差甚远。
(3)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缺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缺乏,指的主要是在内部管理方面部分企业做得不完善,达不到管理系统的相应的要求以及标准。因此也会导致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建设项目面临的业务流程很是烦琐,在执行任务和分配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方面也不能发挥的很好。
(4)相关项目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目前虽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在项目管理行业内仍没有统一的指导性的实施准则。这使得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科学化的要求无法满足。
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1)发展方向要明确,重点完善创建各类数据库,实施统一的管理模式,最终完成数据的共享。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企业和国家共同计划和开发,以此来创建具体各个目标中的各类数据库,建设网络平台,最终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所有相关信息的数据仓库,使得电子商务能够很好的实施。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网络平台建议的创建。对于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各级建筑企业或多或少地都有使用,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要明确现有系统的关系,还有要明确即将拥有系统的关系,建立基于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的信息共享平台。
(3)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业务流程优化,即对业务流程的动态过程进行优化,针对原来的管理业务流程再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以完整连贯的整体性业务流程取代以前的被各种职能部门割裂的、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包括识别流程,可以通过流程图来实现;确定关键流程;重新设计流程,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识别关键要素,即对流程运作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流程试运行。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
(4)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有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大部分是不太规范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已势在必行。在立法方面,力保真正的做到互相配套,类别齐全。在行业内部,健全行业法规和规章应该按照国际的惯例和标准。确保建设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承发包、施工到竣工等全过程都纳入法制轨道。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雁艳 郑洁.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期刊论文]-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12)
[2] 王黎锋.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研究[学位论文]2009
[3] 建国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施工企业;应用
0 引言
为了深入研究建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笔者利用暑假的时间,深入中建三局三公司、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中建八局三公司、新洲七建、新洲八建等多个建筑企业的项目部和施工现场。不断地了解到了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情况,发现了企业信息化中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家的信息化现状,将从建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现实情况、必要性和解决方法这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建筑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实情况
首先,在建筑企业的施工过程中,经常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作业的计算和辅助管理。如:工程系统的招标(包括制作标书、计算造价、预决算的施工、设计施工平面图、工程进度网络计划的编制等等),计算系统的安排(包括设计施工详图、设计手脚架、设计模板),管理项目系统(包括管理进程、项目的成本、每日信息、质量的管理),设计三维模型(如:装修的三维设计、三维模仿现场施工)等,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信息技术。
其次,在管理施工中不断推广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对质量控制应用于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进行中使用同步提高技术、自动控制混凝土的搅拌上料等。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改善建筑业的整体形象,还能使得建筑施工作业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保障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企业和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保证了工程质量的可靠。
但是,总的来讲,目前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业的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明显的局限和不足还广泛存在着,主要体现在:(1)较窄的使用范围,在施工项目的前期才使用,但是对于招投标、造价的预算、设计施工的组织,施工过程中控制质量和成本的则较少应用,经验和处理能力成为管理人员在管理施工的主要依靠,这样就很不科学。(2)应用软件以单机版为主,它只是在利用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网络没有组成,信息的共享也没有实现,从而使得使用效率很低。(3)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企业也未能充分利用,没有实现网上的招投标、工程管理、材料采购等等,电子商务在建筑业也没有真正的开展起来。(4)以颁布信息成为各类网站的主要功能,大都少有网络软件的应用,信息的互动也很缺乏。(5)所开发的软件大多功能相似,统筹规划贫乏,低水平的重复开发是这类系统的主要特征。
2 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在推广信息技术于施工管理中,不仅要实现在某方面是否利用了计算机技术,还要完成在施工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说,尽管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都在使用计算机,但是还需要依靠纸质文件才能实现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各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这样就不能说很好地实现了信息化。因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进行跟踪管理,使用计算机的应用在现代化施工过程中难度增大。
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上,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使得施工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比较新的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管理模式与过去旧的工程项目的投资和管理模式的比较,我们发现业主或投资方都提出了更高的、有的甚至是比较苛刻的要求,甚至有很多的业主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对工程质量的合格率、优秀率,是否争创某个奖项等都非常具体。一旦确定和批准工程造价后就不得增加,以后改进也不可能进行,支付和结算工程费用要严格按合同条款执行等,这些都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成这些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借助信息手段,在大型项目的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捕捉这种信息,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是我们实现这些严格要求的有效手段。
由于整个建筑行业的竞争处于异常激烈的状态,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的工程项目的现状是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分布情况。如何使得跟踪、获取在建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是有效和及时的,能够帮助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为企业决策机构提供依据,已成为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我国大多数工程建设管理者正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另外,时间、空间上的差异也在不断地增加着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和难度,工程建设者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很显然,对于新型的工程投资和建设,简单的、粗放的、定性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已经不再合适,为了更加合理地组织、协调、计划和控制好工程项目建设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只有加强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工程施工管理软件的利用,目前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管理工作才能胜任。
3 提高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应用水平的建议
温总理曾经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由此可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建筑业的工作,是迫在眉睫的紧要问题,特别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建筑业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呢?
第一、信息化使用的培训需要加强,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在信息化认识上的培训。让建筑施工企业领导者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企业的领导者对该新技术的认识水平与一个企业新技术的应用程度成正比。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上这几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飙升,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最关心的是在现有薪酬的条件下,能不能找到足够的人来干活,至于信息化及员工的信息化培训,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信息化存在误解,实施信息化在本企业难以实现。因此,在对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的应用方面,采取的态度是不太积极甚至是回避的。可以说,改变企业领导者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态度,成为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第二、企业应根据施工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制定合理战略规划,予以有效实施。信息化施工管理的特点是:自动化的信息收集,如:传感技术和智能卡技术;自动化的信息存储如:光盘存储和和数据库系统;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如:局域网和互联网;工具化的信息检索如:搜索引擎;集成化的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系统和专家识别系统;科学化的信息利用;MIS系统等。所以,企业应熟悉以上信息化的特征,分析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逐步建立各类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基于局域网或者广域网的信息共享平台应广泛应用于施工管理全过程中。信息量大、规模大、参与人员多、建设工程文件多是现代建设项目的特点。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施工管理方式,只能进行与金字塔式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纵向沟通,横向沟通很不方便。这种方式层次多、花费高、易失误,所以效率低。在信息快速膨胀的今天,建筑管理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局域网或者广域网的信息共享平台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失误。
第四、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网上工程管理的应用系统。建筑施工企业要开发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项目管理系统,应该首先建立网络数据库和网络互联,从而实现网上虚拟组织,也能实现变纵向信息交流为平行交流方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在施工阶段,对施工过程也可以利用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管理工程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第五、在三个控制过程(进度、质量、成本)中,要大力推进管理施工的相关软件的应用。如:在进度控制方面,关键工序、机动时间以及各个工序互相制约关系等特性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显示出来,并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就可以适应了。目前,在质量控制方面已较为成熟地应用这类软件。这类软件的应用,也能大量的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首先要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信息化的难度,了解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信息化的程度。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首先解决比较容易的信息化过程,只有在信息化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好处,才有动力继续进行下去。我们相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定会带动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委会.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王守清.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