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及其信息化

企业管理及其信息化

时间:2023-08-15 17:2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管理及其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管理及其信息化

第1篇

【关键词】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在于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人员、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规程组成的有机整体。会计信息系统历史渊源,至今仍然久经不衰,并且呈现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它能够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提供会计信息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出发点,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终结点。在这方面,无论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者是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说不存在什么差别。这是由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及其发展水平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助推器。经济是因,会计信息系统是果。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不同。结绳记事是会计信息系统对原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资产=负债+业益”的平衡公式是会计信息系统对封建及原始资本积累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成本和损益计算是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工业经济社会的适应,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信息系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适应。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对它所处的社会及其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结绳记事促进了原始社会剩余物品的分配,“资产=负债+业益”促进了人类社会借贷关系的发展,成本和损益计算促进了现代工业的进步,会计信息化则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在上述两方面中,相比之下本文更加关注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探讨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

会计信息的价值是通过其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来体现出来的。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决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到处充满着经济决策,而决策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决策,还是宏观经济决策,概不例外。

二、会计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改革的需要。会计属于上层建筑,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均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会计社会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呼吁会计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也强烈冲击着传统会计模型。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构建现代会计模型,再将现代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统一,构成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应该体现信息环境下会计变革的要求,反映会计与技术的结合及相互影响。

2.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AI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为赶上时代步伐,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以增强竞争能力。未来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信息的竞争。这就需要开发与应用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方法的更新,公用数据交换网络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为企业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目前,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点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以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这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会计信息化及其特征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

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这与以实现会计核算业务计算机处理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不同。(2)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环境重构会计模型。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改造,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会计组织和会计流程,可以支持“网上企业”、“虚拟公司”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3)会计信息化将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横向上,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有机结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纵向上,不仅包含基本的会计核算系统,还包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更高层次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第2篇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时代为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作为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全面转变不合适的管理思路,在人力资源的各个管理环节中运用大数据的创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从而落实优质高效的新型人力管理。[1]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体现优良的实效性,确保落实科学决策。由此可见,大数据与企业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应当运用信息化的具体思路来提升管理水准,确保完善企业管理的各个流程并且提高实效性。

一、信息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早在20世纪末,网络化就开始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通过网络化的方式来保障企业管理的效果。在各项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具备显著的复杂性特征,其中也包含了较多流程和步骤。从现阶段来看,企业建设信息化的进程包含人力资源管理,运用信息化的基本原理来优化配置企业内部人力Y源。对此,企业有必要设置软件平台,通过平台来收集动态性的人力资源信息,这样做在根本上符合新时期的人力管理需求。在大数据的整体背景下,企业运用全方位的手段和措施来提升人力管理的综合实效,确保企业拥有优良的竞争实力。[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有助于简化繁琐的管理流程。进入新时期后,信息化逐渐覆盖各个层面的企业人力管理。由此可见,信息化的措施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摆脱繁琐的人力管理环节,从而获得更精确的实时信息。从决策角度来讲,信息化的人力管理也有利于优化并且整合资源,扩大人力资源管理的覆盖范围。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还会结合得更为紧密,从而全面提升信息化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准。

二、大数据背景下完善人力管理的具体思路

大数据本身具有较大的规模,在传输信息时有利于保证完整性。同时,大数据也提供了多样的存储形式,有利于分类存储多样化的数据。在云计算技术的辅助下,企业能妥善处理庞大的实时信息,确保获得精准的处理结果。由此可见,企业现阶段的资源配置与人力管理都有必要迎合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在信息化背景下致力于完善人力资源的新型管理模式。

(一)运用多样的工具与手段

大数据技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多样的人力管理工具,管理者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工具来配置人力资源,同时收集、整合信息。管理者在拥有实时性信息的前提下,可以依照信息化流程来分析信息并且整合数据。大数据提供了多样的资源配置与资源管理模式,用于信息处理的工具也变得更加丰富。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通常可以运用大数据为其提供的多样的工具来实现招聘管理、人力资源测评、员工绩效与薪酬的管理等。[3]和传统模式相比,大数据的人力管理具备更强的前瞻性与专业性特征,因而适合运用于现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的全方位管理。

(二)云服务与日常管理的融合

近年来,企业用于管理人力资源的措施和途径变得多样化。在这种基础上也诞生了云服务的新型管理平台,云服务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依照企业现阶段的真实需求来调整人力资源。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日常管理已经与云服务密切结合在一起。在云计算技术的帮助下,企业管理将会突破现阶段的瓶颈和阻碍,企业管理者及其职员也可以实现实时沟通与互动。建立在云服务基础上的企业日常管理具有实效性,可以提供智能化的专业。

(三)保护隐私信息和数据

人力资源涵盖部门较广,与之相应的管理流程也具备复杂性特征。在各环节的管理中,有必要对于隐私信息予以保护,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实效。管理者可以借助移动化的大数据系统来保障信息的隐私性,从根源上防控信息泄漏或者被盗取。此外,对于碎片形态的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软件也能予以整合,这种做法符合安全性要求并且简化了管理流程与管理模式。[4]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在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管理流程,企业也将面对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从本质上讲,现阶段企业面对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竞争。企业如果能拥有实时性的信息,那么就可以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在信息化的企业建设进程中,企业管理者及其相关人员都应当转变观念,真正意识到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化思路来保障决策的精确性。截至目前,很多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完善,许多地方仍有待改进。在未来的实践中,企业管理者还要摸索经验,从而为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效果服务。

(作者单位为海阳市政府综合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 翟金芝.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优化研究[J].商业经济,2016(03):94-96.

[2] 吴国华.浅谈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6

(07):5-6.

第3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并以此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得到全面的优化与整合,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增加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最终目的。近几年,很多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的建设,逐渐实现了办公室无纸化、网上办公、信息共享等优势,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同时也改进了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扩大了财务管理的职能,提升了财务管理的空间,保证了企业资产的安全。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打破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适应信息时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并且已经成为广大财务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各级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认识程度不够。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涉及到了企业在管理观念、方式、生产模式以及资金的动作方式等很多方面的改进。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很难顺利完成的,但是现阶段,我国有些企业领导,安于现状,创新意识不强,觉得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已经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终极目标,这种认识上局限,严重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有些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忽视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财务管理软件的发展相对落后。能够与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财务管理软件,才是一款适用于企业的管理软件。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实力进行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而且一些国外的软件企业所研制的财务管理软件,带有通用性、普遍性,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而且价格不菲。国内的一些软件开发公司虽然具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仍然不能完全适用于公司财务集中管理的需求,而且国内的这些软件开发公司,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有限,这就导致了开发能力不是很强,无法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开发出个性化的财务管理软件。

3.信息化标准不够统一,数据不能实现共享。信息化标准不够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总部与各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就没有协调好,这就造成了标准不能统一,不能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二是在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并且有很多企业的硬件设施还没跟上,这就造成了上述各主体之间的数据传送发生了很多问题,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企业想要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管理者的观念问题。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企业管理者关于财务管理与信息化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以资金控制为重点的管理观念。企业想要发展,其关键在于管理,企业管理的核心则在财务,财务管理的重点在资金控制,而管理的保障则在制度。企业要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公司的管理制度设置成为员工都能够遵守,并且不能擅自改变的计算机程序,以此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保证制度的落实。

2.加强软件更新,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企业因为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这就能够实现企业对资金的统一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及资金运作的透明度。软件的开发要紧密围绕着企业经济活动,企业的需求实际上就是软件开发的方向。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这也为我国的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软件开发企业要积极、主动的与企业进行沟通,要根据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改进、开发软件技术。

3.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企业要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使用统一的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能够在生产、营销、行政、人力资源等部门进行数据共享,更有利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在企业外部,政府与行业协会要积极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便于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管理,同时也能推动行业规范的形成。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信息化储备人才,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在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企业必须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为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财务处理手段,必然被现代信息技术取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必然会推动企业在资金管理、预算管理以及企业管理更加完善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虽然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认识程度不够;财务管理软件的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标准不够统一,数据不能实现共享等问题,但是相信通过广大财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必然会在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路. 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26) .

[2] 吕聿芳.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 企业研究, 2011,(08) .

第4篇

1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11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人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建设、应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决定于人的素质,决定于企业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队伍,而不是一两个人。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队伍,企业只有具备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高品质的信息系统,这才是真正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12做好规划工作,制定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信息化建设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面向未来的眼光。未来的企业肯定是纵横交错、互相协作、随时能实现分离重组的、竞争又合作的一种社会组织。对于这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有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实现形式,那么企业就应该参考已有的这些形式,同时预测未来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还会有哪些支持,基于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信息化建设的中期规划。同时,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目标和企业整体的规划结合起来,以实现或适度超前企业目标为依据,而不能够盲目地追新求大。如果不协调好信息化的规划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留下一个可怕的陷阱。做好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之后,就要将这个规划分解为若干个阶段、若干个项目予以实施、逐步推进。

13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重视数据库的建设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就是挖掘信息和知识资源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增加收益,那么,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建设好数据库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现在企业都配备有计算机,也连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可谓已经有了较好的“硬件平台”。这些企业也购买了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可谓有了“软件平台”。然而,由于缺乏本企业的数据库,即缺乏必要的“数据平台”,导致硬件和软件虽然结合在一起,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这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够完全成功的一个原因。

14重视信息化建设对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

企业的资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稀缺的,这就迫使企业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与对手竞争的“刀刃”上,即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当摆设,也多半不是为了通过信息化的本身赚钱,而是希望通过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使得企业的核心业务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这就对信息化建设的项目有个先后取舍的问题,将辅助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置于优先建设的地位,同时集中注意力将这些项目做好。而对于辅助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原则上要往后排。

15做好科学决策,规避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慎重选择投资策略,注重投资效益,采取各种方式规避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建成的,要分阶段、分模块,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不是一次性的,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多阶段投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企业自身管理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如果某些因素出现意外变化,或者某些环节实施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局部或整体的失败。另外,企业的一次性投资过大,而迟迟不能带来效益的提升,有可能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带来破产的风险。

16强化基础管理工作,把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合理的管理制度、稳定的作业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完善准确的原始数据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数据资料完整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够成为可能。为此,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应当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管理,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主要的是企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延伸,是更高层次的一次全新的管理革命。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体制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17有重点、分层次逐步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上,企业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盲目乱上。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两点:一是要有重点,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试图全面开花,有可能就会造成“全军覆没”。这一点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特别重要。二是要有层次,就是分类发展,按照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在生产过程上先行信息化,如果生产的自动化都没有解决,管理决策的信息化也就根本谈不上;其次是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最后是发展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立内部网并利用网络辅助决策。要真正地以企业的效益为根本,不能贪大求全,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有分析、有规划、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8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外部各方的关系

企业不可能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发展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符合地区、行业以及整个国家的整体战略和规划,同时要合理利用外部环境条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首先,企业发展信息化建设要符合国家宏观战略要求,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其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发展;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引入“外资”、“外脑”,合理利用“外包”的方式。经营者应当转变思维方式,利用企业外部资源为己所用。一方面是要多方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是要利用社会咨询机构的智力资源,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另外就是采取“租用”的模式,实行“技术外包”。

19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验收评估和维护扩展工作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实施完毕后,必须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按照信息化建设规划、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一套各方公认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评估,确保项目的成功和双方的利益。在验收评估结束后,信息化项目就进入了维护、管理与扩展的阶段。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竣工,才仅仅是开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正如生产线竣工一样,应用和投产才是目的。这一阶段,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阶段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与升级工作,紧紧围绕用户应用系统升级、扩展的要求,跟踪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继续为用户企业提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的服务。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业化人才培养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为此,全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开展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对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产业、信息网站、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胜任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研发、运行管理和实施效益测评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务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2 基于“两化融合”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如图1所示),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串联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主线,透析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寻找出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体系之间对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形式,进行影响的测度和可控性研究。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3 “鼎”型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及效果

执行“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示意图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分工协作与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使学生具有利用ERP软件系统管理企业业务活动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潜在的二次开发需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逻辑分析思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4)信息化人才培养效果。我们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线,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题构建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其次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的需求,重新组建教材,编著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教材7部。其中获江苏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然后整合不同层次、不类别的学生资源,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挥团队协作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参与科研训练。信息管理06届学生徐占东同学主持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金奖。

经过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类等专业近二十年培养实践,以及对企业管理信息中心CIO职位调查,软件开发公司、信息技术咨询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设监理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涉及众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与时俱进。两化融合给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和教材体系的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方式与方法。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同,探索新的途径,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为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性、启发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江苏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JGSZ20070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07-2009

参考文献

[1]刘秋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72-74.

[2]陈维军,李杰.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34-36.

[3]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92-94.

[4]刘秋生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6):71-74.

第6篇

计算机通信技术及其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垫定了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双重基础。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打破了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动摇了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框架,新时期的企?I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与互联网时代的特性高度契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顺应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从生产、学习、文教、经济直至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层面,都少不了对计算机及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理念的形成,更使计算机及其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一鲜明的时代背景下,很多社会上的企业都加快了对计算机及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财务管理自然也随之迎来了信息化建设的新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大大减轻了过去依赖手工劳动的高强度和高耗时的工作模式,释放了工作时间,解放了工作人员,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但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问题和矛盾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不适应的问题、部门间财务数据库不统一的问题以及信息共享与交换的顺畅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成了影响企业发展的“瓶颈”。好在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时候,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不断成熟,“瓶颈”被打破了。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起一个工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财务部门可以与企业的其他部门进行快速联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通常是指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与企业管理流程相适应的财务系统组织模式,借助这种组织模式,企业可以充分掌握并快速调动财务信息,从而提高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效率,进而推动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就要建设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该系统至少要具备五个功能模块,如组织互连功能模块、会计事务处理功能模块、财务管理功能模块、财务决策支持功能模块和财务主管功能模块等,这些模块共同支撑起财务信息的集成系统,使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功能得到体现,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共享。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竞争压力,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市场信息的快速掌握和驾驭能力,因此,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仅仅依赖产品的性能优势显然是不够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然要占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为了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在构建信息化工作体系时要把握好这样三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即要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之中,在选用技术和设备时要予以全盘考虑;二是前瞻性原则,即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相契合,要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三是客观性原则,即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身财务管理需要的信息化系统,切记贪大求洋,高端的前沿技术未必就适合企业现行的管理体系。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大势所趋,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运用的必然结果,它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原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因此,在计算机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首先是企业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多企业中,既懂财务管理又具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都非常短缺,即使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期学习了计算机互联网方面的知识,但是对这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不够全面,更不够熟练,因此,在具体的实际运用中就会捉襟见肘,一知半解,工作起来往往事倍功半,相形见绌。

其次是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的滞后。企业要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就必须要有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应用型软件,这些软件要能够体现出成企业的文化特征和管理理念,要能够为广大企业财务工作者乐于接受和易于运用,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对软件的应用情况来看,企业并不具备自我开发能力,企业所应用的软件大都是通过软件公司购得的,这样的软件在运用中既不能展现企业的自身特色,又缺乏与企业同步前进的时效性,软件的先进性落在了企业的后面。

第三是企业财务管理缺乏监管制度的制约。历史上的我国企业多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工作的快速展开,但是也暴露了监管上的乏力和企业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落实,所以当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后,就有企业对财务报表进行数据篡改,或通过修改程序代码另编财务报表,为财务舞弊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四是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功用在于,以计算机模拟人工的方式来对会计工作进行操作和管理(比如,时下热议的阿尔法狗就是这个道理),而当下企业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却仅仅只是将原有的会计工作流程照搬到了计算机系统之中,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会计工作流程,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第五是企业硬件建设与网络建设的不对称。在计算机硬件的投入方面,很多企业都靡费了宝贵的发展资金,比如企业财务部门在网络服务器、终端计算机等硬件方面的投入是不吝资金的,但与此相对立的是,企业在网络的系统开发方面却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能及时并入网络系统运行,于是企业各部门常常各自为政,信息、数据等企业内部资源无法实现对接和共享。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率,方便企业对成本、费用、资金等的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干扰,促进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O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简单的购入一些计算机硬件设施,再安装一些应用软件就可以实现信息化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此以往的坚持,需要企业各部门的联动配合,只有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实现提供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为此:

首先要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关键还在于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只有管理理念创新了,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更新了,企业的财务工作才会充满生机活力。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领导要高屋建瓴,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予以足够的重视,督促企业各部门全力配合和支持,要加强企业各部门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企业各部门中树立起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要以管理理念的创新来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其次要增强企业各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财务信息是相对封闭的,企业其他部门很难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显然是相背离的,因此企业需要对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各部门间构筑一个可供交换信息的共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加大企业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共同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第三是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企业要完成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必然少不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加盟,只有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加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开展。企业有必要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既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擅于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7篇

关键词:关键词:ASP服务平台;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都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企业竞争力。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基础相对较差,同时,可投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及其人才等资源都严重缺乏。因此,需要借助于第三方所组建的面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服务平台,将原有信息化系统平台中服务模式的一对一或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的模式,通过ASP模式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ASP具有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等特点,因而特别适合用于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处于劣势群体的企业。下文以现代企业为例,重点就ASP服务平台在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1.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1.1 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特点

    同传统企业相比,现代企业在生产及其管理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1)产品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度相对较大;企业已经实现成功转型,但市场反应速度相对较慢;2)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日趋复杂,关于混合式生产的类型越来越多;3)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层次相对较多,整个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4)组织管理机构相对完善,对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较大,企业员工组织队伍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1.2 现代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现代企业关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满足企业对信息的强烈需求,需求包括了国家政策及其法规、相关技术理论、原材料的供应、技术人才、市场需求等等多个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市场需求类信息资源的获取。所以,必须借助于ASP网络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关于这些方面的需求;2)在整个供应链上同其他企业及其公司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随着网络采购等形式的发展和普及,现代企业急需一个由第三方所组建的商务信息平台系统,以实现多在线中的多对多合作的生成。3)多种软硬件系统的应用支持,现代企业要想实现信息化建设势必需要多种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支持,因此,为了提高现代企业的生产水平,必须通过软件或相关加工设备的支持,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企业关于信息化软件及其支持此类软件运行硬件的选择性比较大,但要确保这些软硬件的正常工作,很有需要通过ASP平台实现多种信息化软硬件系统的应用支持;4)专业系统化的技术服务及其培训工作,现代企业必须对信息化的实施保持应有的积极性,但应当注意的是不少领导对于信息化相关技术的了解相当少,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培训从事信息化工作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

    2.基于ASP服务平台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2.1 ASP服务平台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分析

    ASP服务平台指的是将应用系统通过Internet进行、管理及其使用的一种商业模式,也是各企业实现外包应用服务中的一种租赁模式。企业主要通过将这些应用服务进行专门ASP相关厂商的外包,从而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设备及其人力资源支出,同时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专业管理及其维护。ASP主要是通过第三方企业为企业进行多种应用服务的提供,而每一企业都拥有自身的主机系统及其安装、管理与维护等多种应用系统,之后就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为远端客户进行分布式计算的提供。通常而言,使用应用服务的企业支出的相关费用仅仅只是ASP的租金。因此,ASP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了数据平台的公共性,同时实现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同客户间的多向信息流的沟通,因而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各分工协作的实现。较传统软件所提供的应用服务而言,ASP服务平台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 通过ASP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外包应用服务租赁模式,实现将使用软件中的一次性投入分别分摊到每次使用的过程之中,因而实现了投入成本的大大降低。

    2) ASP服务平台基本上所有的应用服务产品都会被放置在相应的ASP数据中心以供客户随时进行调用,ASP服务平台可实现对此类服务产品的动态管理、维护及其更新过程,同时通过软硬件、网络及其相关专业技术的科学搭配,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服务质量。此外,较传统企业内部运作的相关应用软件及其服务而言,ASP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更为安全可靠,可真正确保现代企业享受到最为专业化的服务,有助于企业风险和经营成本的控制。

    3) 实现了企业运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通过ASP所提供的服务,可集中主要精力在那些核心业务方面,无需进行IT系统软硬件的日常维护工作,因而提高了企业业务的运作效率。

    4)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进行互动培训,同时可以通过ASP所提供的具有即时响应效果的产品服务,因而可真正解决传统软件方面存在的上手难和响应慢等的问题。

    5) 用户无需担心传统软件的升级问题,ASP服务平台可以负责进行软件的更新,并为用户提供最为全面优质的服务,此外,用户也不必经常性进行硬件配置的提高,仅仅借助于浏览器软件即可适应ASP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服务。

    2.2  ASP服务平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方案

    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及其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并规划了基于ASP服务平台的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体系结构,此体系主要分为三层结构:一是ASP服务的管理层结构,此结构主要负责实现现代企业的注册、权限、账号、计费及其用户程序等方面的管理内容;二是企业的应用层结构,此结构还包括两类,即基础应用服务及专业应用服务;三是使能工具层结构,此结构主要包括了ASP服务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多种应用使能工具,例如企业的建模、项目的管理、远程诊断及工作流管理等方面;四是基础层结构,主要负责提供ASP服务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基础支持,例如基础数据库及其相关技术、同ASP服务有关的标准及其协议等内容。

    2.3 ASP服务平台的核心技术分析

    ASP服务平台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涉 及到了所有自动化领域的每一方面,而最重要的主要包括两个关键的技术,一个指的是所谓的应用软件的资源集成及其共享技术,此技术主要用于进行应用资源库的建立,进而实现多种专业化应用系统的封装集成及其共享的目的。另一个指的是ASP服务平台模式下现代企业内部工作流的管理情况及其同联盟企业之间的协同性工作流等管理工作流技术,作为ASP模型中重要的一个使能工具,此项技术是确保企业内部的过程管理及其联盟企业之间实现协同过程管理的一项核心技术。此项核心技术主要是根据特定行业的具体需求情况,进而提出同其实际情况相符的工作流模型及相关定义语言,进而提供一个同现代企业经营过程所进行的重组工作流仿真分析、模型优化技术、工作流的实现技术及其以工作流为基础的应用集成及互操作技术,及其支持企业内部相关工作流的管理及其同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流管理等内容的有关软件工具,同时还为ASP服务平台提供了相应的标准的集成接口。在对企业之间所具有的协同过程进行调研,进而提供了企业之间相互协同过程的一个参考模型。

    2.4 现代企业ASP服务平台的系统构建

    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在整个企业信息化业务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现代企业信息化业务的基础设施。该平台通过集成 AP(应用服务提供商)应用系统,运营商其他基于互联网的业务系统,并与运营商运营支撑系统实现互联,为现代企业提供丰富多彩的、可运营、可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采用统一建设,分级管理的多级结构模式。主要负责为现代企业用户提供 ASP 应用,除支持互联网接入外,企业用户可以采用短信、声讯等多种方式,使用运营商提供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平台门户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系统来处理用户的登录、浏览和使用权限。用户在使用平台集成的 AP 应用系统时,应用通过平台的计费采集接口发送计费请求,进行计费。应用集成模块集中了企业用户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需要的多种信息化应用服务,如自助建站、企业邮箱、网络传真、在线安全、OA、CRM、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行业应用等,企业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使用各种应用服务。平台的基础管理、计费帐务、系统管理和统计报表模块构成平台的支撑系统,实现平台的运营、管理和支撑,并对平台的使用情况和性能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平台通过接口服务层与其他内部系统以及外围系统连接。整个平台架构在底层的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上,并部署在运营商 IDC 机房,组成完善的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现代企业用户提供专业级的服务。

    3.结语

    ASP服务平台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并提高现代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ASP服务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可得到如下认识:一是ASP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其推广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方可实现,对于ASP服务平台而言,其建设及其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时间段多集中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不仅面资金缺乏,而且技术、观念及其用户规模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困难,因而亟需政府的扶持。二是为了实现ASP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市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来进行开展。ASP服务平台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方可通过灵活有效的机制及其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优质服务真正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代菊. ASP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31): 286.

[2] 陈翕. 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平台探讨[J]. 企业技术开发:下, 2010, 29(11): 95.

[3] 陈孟祥. 基于ASP.NET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8): 170-171.

[4] 陈玮. 基于ASP技术的企业集团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0): 79-82.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企业管理;创新路径;信息技术;管理变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17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85

当今,互联网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在带给我国企业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快速适应社会环境,获取众多的客户及信息,此外还必须将企业管理经营观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更新。基于此,下文对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管理及其创新的路径展开分析。

1 信息时代下企业管理的三大变革

1.1 相对固定的管理向跨组织协同管理转变

当前企业管理的主要基础还是依赖于团队,但是团队的性质相对以前产生了一个新的变化,以前团队的性质是物理协作方式,办公室是团队的主要固定集中地。如果要完成一个企业项目,就得组一个新的团队,这就得抽调企业内部、不同组织。但是如今的团队协同模式跨时空、跨企业、跨系统、跨部门以及跨网络等,省去了过去相对繁琐频繁的固定管理所带来的不便,由此可见要想达到现代企业快速高效管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管理方法走出来。

1.2 相对集中的管理向松散型协同管理转变

过去的管理模式中,员工常常呆在固定的工作场所办公,工作人员处于一个松散式的工作状态,总是不乏有出差的要求,在如今企业是一种分散移动式的办公模式,譬如记者,企业管理及销售人员等,这些人是松散式的工作状态。对于当前这种模式的组织协同通过当代全新管理软件就能够实现。

1.3 固定流程管理向动态流程协同管理转变

企业期望用当前普及应用的IT技术对各类流程进行管理,企业其管理流程也随着竞争激烈的市场变化而加快。为此,在固定流程及其可变流程上,企业不得不对其予以统一的管理,而立足于固定流程的传统应用,其必然要走分析、开发、维护等一系列的路程,传统应用花费的成本、所用的时间等多方面仍远远达不到动态流程管理的要求。

2 信息时代下企业管理及创新路径

2.1 信息时代下要求企业引入现代博弈管理理论

博弈论自古以来就有,并延续多年,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博弈论就是说在一种充满对抗抑或竞争性的场合下,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参与此种场合,其中能尽一切可能获取极为有利、有效果的结果所采取的一种决策方式。世界之事都是相互依存影响的,所以在此的任何一方要想取得收益,仅仅凭借个人所做行为是达不到的,这还取决于其他参与人员所做的行为,为此,当我们要对某事做出决策的时候,还要充分进行对别人共同行为之思考。在如今的市场体制之下,企业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对策就是企业竞争之实质,那么相对应博弈论的运用对于企业是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为此也就要求企业处于竞争过程中不能只考虑采取一种最优的策略,还要综合多种手段及方法一同予以利用,信息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可以改变博弈当中的变量构成,进一步将效用实现最大化,我们一定要找到于我方有利之参与者,再把支付函数进行改变,再充分详细地了解信息内容,到最后再对我方的策略予以改进。

2.2 信息时代下要求企业进行柔性化管理

在企业当中的柔性管理指的就是可以很好地跟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变化的能力。此方法意在让企业随着不断的变化环境而进行对自身资金运用、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调整及改变,从而与社会发展的进度保持一致性,其更多的是对企业管理中员工价值与企业人文因素进行关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变的竞争市场,随着由物至人的企业重心转移,柔性化管理模式已经悄然走进企业,将员工与客户及员工间的关系汇到此中,在此之下柔性管理不应该与以人为本理念相脱离,而是应相互结合。故而,如果企业想要稳稳立足在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必然少不了,转变传统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必须要行的一步,在此基础下不断地激励引导员工,如此才能让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发展价值得到一个新高度。这正是此法的重要体现。

2.3 信息时代下要求企业运用全成本的管理方法

企业中有一种管理方法,名为全成本管理方法,它指的是企业对自身成本文化长期的管理方法,此种方法综合全面地考虑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技术决策、投资计划等各个方面,它为企业自身总体持续长久的增长提供了相互协调及其综合全新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此法中的全字意思就是企业员工所有人都要参加的,进行成本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等的全过程。所有客户成本都要求予以确认,并尽最大力量去满足客户成本的要求,这是全成本管理最为核心的内容,为此企业不能没有一个合理的成本管理系统和企业所有人员的友好合作。此成本管理法需要高层管理部门去做全面的协调,还要求将其由点及线,由线至面,由上到下地将其贯穿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此法实施的基本思想企业的管理拥有的一切资源和对其进行消耗的行动,此法的实施是以人的信念、价值及信念为关键。尽管此法对于我国而言早已变成一种新理论及思想,但是,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从未停止过发展,另外企业信息系统不断地在完善发展,我们深信,此法一定会应用得更加广泛。

2.4 信息时代下要求企业加强数据库建设

信息技术手段在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推动下在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个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为此处在巨大竞争力市场当中的企业也纷纷开始对其加以注重,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企业当中,但是实际上现在的状况是换汤不换药,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传统管理方式仅仅在形式上有所改变,而传统管理理念实质上并没有进行转变。由此得知,信息技术如果不扩大其应用范围,不对其信息化管理程度进行提高,那么信息化管理系统势必基础是薄弱的,企业管理是无法登上一个新的高度的,现在市场的竞争力是相当激烈的,要想在竞争中稳打稳扎,快人一步夺取市场先机就必须要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努力建立一个隶属本企的数据库。在进行具体的管理时,要把运用信息技术当成一个重点来予以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将数据库的作用进行最大化的运用,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其管理为自身带来的好处,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得到发展。

3 结语

全球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也使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运用信息技术,但是企业在运用的同时也要必须对自身的计划、组织及控制等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一个重新的思考,在企业管理当中实施现代信息化战略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还面临着巨大挑战,那便是如何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与信息化功能融为一体,为此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敢于直面信息化改革,对在企业管理上应用的各种适用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最终在竞争力激烈的市场当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 侯玉华,袁桂琴,孙正.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4).

[2] 周益清.现代企业管理方法PDAC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4).

第9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统计理论 创新

一、现代企业统计功能定位

(一)现代企业统计的信息功能

信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反映了物质和非物质状态及其运动特征,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普遍存在,统计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记录的数据特征,无疑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人、财、物三种资源之后,信息已经被人们视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第四种重要资源。统计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定量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统计信息对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

一般说来,企业统计通过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传递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完整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需要而发挥有利作用。这一过程称为现代企业统计的信息功能。

(二)现代企业统计的分析功能

基本统计数据作为企业统计分析的基础,企业统计人员通过深入系统地分析和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量、数据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企业统计工作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企业统计发挥认识和管理作用的关键一环。通过统计调查、整理得来的基本统计数据,尽管能对研究现象总体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而这一认识还是肤浅的、表面的,对于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内在动力、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统计分析不仅有利于对事物发展变化有深层次的认识,分析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而且能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三)现代企业统计的管理功能

统计学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只是单纯地提供统计数据,后来运用统计分析参与企业管理,再到统计方法直接应用于企业管理,现在已经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统计管理方法,统计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

企业统计管理功能,是统计与管理的协调一体。企业管理离不开统计,是因为统计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发挥有利作用;同时,统计方法只有与企业管理结合,才能发挥其更显著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统计的运行模式

(一)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统计信息中心。统计信息中心作为一个功能中心,主要具备五个方面的功能,即:统计信息管理中心、统计调查中心、统计处理中心、统计产品中心以及统计服务中心。

五个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基本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二)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的功能

1.统计信息管理。主要功能是对企业统计整个运行体系进行协调管理。包括:企业统计规范化管理、统计信息安全管理、统计标准化管理和企业统计制度管理。

2.统计信息采集。企业统计以管理任务的要求作为依据,通过多样的统计调查技术、采用可靠的调查组织形式,搜集关系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等相关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称为统计信息采集。

3.统计信息加工与处理。统计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加工整理出要求企业上报的统计报表并符合统计法规定,第二是加工整理常规性综合统计信息,并能满足企业内部职能管理需要,为企业管理服务。

4.统计信息开发与利用。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现代企业统计寻求发挥整体功能提供突破。较传统的统计分析而言,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更加注重定量分析。(2)充分利用事后分析与事中控制、事前预测,运用多种预测方法获取决策信息,使企业统计与企业管理相得益彰,采用灵活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3)结合个别指标分析与综合分析,更加注重综合分析。(4)结合单项分析与综合评价,对个体局部分析评价的同时对总体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对企业管理和决策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5.统计信息服务与咨询。统计信息服务根据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为政府服务,根据政府的布置上报各种统计报表;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信息(包括内部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外部环境);为股东服务,为股东提供生产经营业绩;为债权人服务,向债权人显示企业的偿债能力;为客户服务,为胡可提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产品价格等信息。

现代企业统计模型主要通过统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以便满足各利益主体的统计信息需求。

三、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一)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依据企业统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首先,企业根据信息的流转的基本规律构建信息系统,然后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中心,随时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咨询。企业统计信息按照发展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起步阶段、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构成了企业统计信息化过程。

要想实现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宏伟构想:统计学和管理学这两大基础学科的支撑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信息科学、数据库技术、可视化技术、机器学习等辅助课程也十分重要。有了这些基础学科的支撑,企业统计信息化必定会实现。

(二)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体系的建立

经过大量的系统分析,系统需求就转变为了系统设计,其主要任务是确定“怎么做”的问题。

依据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工作的职能、统计工作流程,设计企业统计信息系统,主要有:利用统计数据收集平台,建立统计数据收集系统;利用统计数据处理平台,建立统计数据处理系统;利用统计网络建设平台,建立统计数据上报系统;利用统计信息传播平台,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利用统计数据仓库平台,建立统计信息查询系统;平台采用统计专题分析,建立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同时,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从五个方面同时推进,推进整体系统的建设。具体可以概括为“五化”:企业统计数据信息化、企业统计信息流程化、企业统计流程系统化、企业统计系统网络化、企业统计网络智能化。将这“五化”循环进行,每完成一个循环,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上升一个台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也趋于成熟,传统的企业统计理论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的任务刻不容缓。因此,创新现代企业的统计理论,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理论指导统计实际的作用,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慧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

第10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电力企业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信息技术日益重要的今天,我国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早。2001 年,在国家电力公司财务会议中提出了要“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道路”思想,目前国网公司的ERP 企业管控系统已经投入使用数年,它的高效准确已日益显现其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电力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开始从业务核算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的转变。相比其他行业,我国电力行业比较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从IT产品、光纤网络到软件信息的开发、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人员方面,相关人员素质较高,有很多高学历高素质技能人员,有专门的技能培训基地。电力行业的青年骨干力量 90%以上都具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信息化发展汇集了优秀的人力资源。

一、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优越性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组织企业财务活动,理顺企业流程,高效分析处理企业各种财务信息资源,挖掘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

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应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许多细碎、繁琐的工作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亲力亲为,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结构关系,提升财务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性。在资本市场中,如何快速的掌握企业的成本、利润等会计信息,对管理者抓住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分析自身的投资实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管理者只需要登录相关的共享平台,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需要的资料和信息。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可以利用相关的分析软件,对企业的相关指标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大大简化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和手续,提高财务管理的职能,例如:为重大经济决策提供详尽的财务数据分析、利用主要的财务比率分析手法分析公司的运营效率、效果。

二、电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只有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才更可能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财务管理实施信息化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部分电力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理不清楚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对于管理投入缺少重点。企业常常只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搞研发却轻视应用方法的研究。对种情况,电力企业应该首先要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发展对于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要想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必须要先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要积极支持信息化发展。

2、高端综合性人才缺失

我国大部分企业或多或少在不同时期缺少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在电力企业通常精通会计业务的财务管理人员很多,但是同时具备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却很少。 而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又很匮乏。所以当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时,往往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综合资质强的高端人才的缺乏,由此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3、不发达地区网络资源开发平台建设滞后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各地电力企业的财务信息化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而制约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另外,国家级、省级与各地方电网公司因为上下级别不同,所接收到的资金投入额度也有较大差异,这也使得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由于资金投入而受到限制。此外,由于做不到对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的有效监督和对相应人员的激励,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也调动不了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三、加强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为提高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效率,就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1、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信息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员变化、资产增减、基础设施建设、采购、生产、销售等都会涉及到各种财务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的80%都来源于财务,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就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只有维持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信息,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够促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加快实现电力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进程。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控制风险能力,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引进和培养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综合性人才

在国际竞争中,人才的因素是关键,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重要保证。 因此,电力企业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要不拘一格的引进优秀人才,与此同时,电力企业也应当建立人才培训制度,提拔优秀员工,给予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员工有归属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包括快速更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商务知识,以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3、积极争取优良的资源配置,缩小地域差距

企业应加大对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以及提升硬件配置的投入。只有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才能够有效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大对因地域关系而导致的网络等资源配置缺少的投入,缩短与发达地区或上级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才能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优化软硬件资源配置,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激励创新模式,才能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改革进步,及时获取和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各种信息,对各种管理方案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才能向实现企业价值化最大化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吴晶晶.浅析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9).

[2]李玉德.浅谈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

[3]吴从曙.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07.

第11篇

1.1传统管理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传统管理具有典型的传统历史文化特色,尤其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例如忠、诚、信、义等文化符号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较为浓厚,而且在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中这种文化底蕴仍然非常深厚,发挥着巨大作用[1]。可以说,在丰厚的传统文化沉淀中,很多因素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精神气质、情操、思维以及管理措施等等,这对于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升我国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单位团体的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例如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可以在丰厚的传统管理文化中吸取营养,以儒家传统文化增强中国企业的凝聚力。而现代信息管理模式主要是融入了新的信息技术,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上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而且还结合更加先进的现念,更加突出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制度的创新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为初衷。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下,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出发点,不断的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现代信息管理的最明显特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即顺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趋势,不断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求,其次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不断为企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2]。另外,现代管理注重全方位管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竞争力的内涵极其丰富,他不在是以往那种单纯的依靠产品质量和知名度以及服务水平取胜,而是更加注重以管理创效益。

1.2企业领导的地位和作用在两种管理模式中有所不同

传统管理的管理体制注重领导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影响管理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带有浓厚的家族制经营和家长制色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亲缘关系是维系社会和某些小团体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管理也不例外。这种管理模式给企业管理披上了浓浓的人情味外衣,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也产生了很多不可控的管理风险。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企业组织机构的不断拓展,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在经营一个庞大的机构,这时继续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引入,在两者的融合之下,通过一定的创新,产生了现代信息管理模式。这样在产权上能够进一步清晰和明确,重新划定利益分配原则,更为重要的是那些繁杂的日常事务都能在信息技术的优势中变得有章可循,大大解放了对人的束缚和依赖。

1.3对管理对象所持的理念和态度不同

就两者的管理对象而言,传统管理比较突出制度的硬约束,视被管理者为经济动物。这种重物不重人的片面性,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来说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竞争的白热化形势下这种管理模式更加暴露出其局限性。而现代管理则将人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主体来对待。始终将职工视为社会人,将管理所谓一种对被管理者的服务而不断的优化,员工的主体地位和各项权利被充分重视起来,这样他们便能对企业产生更大依赖感,以更大的忠诚和热情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传统管理与现代信息管理的方法存在明显不同。传统管理突出“人治”特征。而且少数人对企业的影响较大,例如决策者的集权化,使得某个决策者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完全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说了算,这不但不能集中大多数人的智慧而且也导致了员工身上不能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一种弊端。现代信息管理首先在经营权与所有权上进行分离。董事会与总经理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权利。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一套完善、科学、合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信息管理中虽然引入了新技术,制度更加规范,但管理不再是仅仅依赖制度提升效率,而是注重情感激励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二、强化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2.1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信息管理模式

管理信息化无论是对企业来说还是对其他组织而言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就企业而言,现代信息管理的实现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不仅要注重企业管理创新,而且在系统优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进行新旧整合,不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管理模式。全方位提升企业管理,在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简言之就是,首先判断企业采取或者改革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和基础条件,再具体实施。在这之中,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业务流程都要进行重组和再造。增强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首先要提升个改变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层面存在的不合理成分。尤其是对企业主要领导,要特别注重新经济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要在他们的企业管理理念中树立信息意识、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并将这些意识层面的东西与实际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

2.2确立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首先应确立改革的基本方向。以改进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水平为基本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信息化建设应当能够服务于生产,能够提升管理效率,能够是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更加健康有序,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的主要实现途径就是将信息技术以及背后的各种理念与企业管理各部分的工作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信息管理技术与其他管理工作融合得越充分,信息化的管理就越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4]。尤其是对国有企业,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高。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在对企业的具体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已经完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要求国有企业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的更新信息管理理念,使得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对企业的日常小事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还要对企业决策,企业文化以及发展战略等方方面面都能体现现代信息化管理。

2.3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配套体系

在推进过程中,应当注重有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的配套体系的建设,辅之以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确保被管理的具体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不是孤立运行的,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信息化仅仅是一种形式,他的主要目标还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和其他各部门之间的整合的。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应当配合各部门的系统的改革和调整。例如财务部门的信息化,销售部门的信息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部门都要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改革规划方案。总之,管理信息化不是独立开展的,他需要相关的配套体系的完善才能更好的实现。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体现,是保证我国企业能够健康成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增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结合企业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有序进行。

三、结语

第12篇

一、管理会计理论分析

1.主要作用

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促进企业内部将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合理融合,其最大的作用在于企业建设的规划,相关决策和评价等方面的管理。管理会计的另外一个作用在于收集整合传统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为传统企业的各项决策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保障各相关方案的可行性。鉴于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目前,很多传统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更加重视,有些还专门建立管理会计一环,且是重中之重的一环,是传统企业内部及其关键的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地位被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2.主要职责

管理会计体系在传统企业中的最重要职责就在于其对资金进行整理分析,以便提出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企业资金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管理层提供直观而可靠的理论依据,进而促进传统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加强,对传统企业整体活动的开展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据此,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应对管理会计予以重视,以此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基于大数据时代,很多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并将其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了有效作用。传统企业应对管理会计加以重视,才能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尤其是经营决策方面,要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优势资源,为企业战略方针的制度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传统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通过对历史财务信息的分析,研究预测未来企业发展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资料信息,保证决策的可靠性。而建设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对的问题:

1.管理层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管理会计的作用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工作的运行依然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甚至阻碍。传统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传统企业内部的实施及其作用的发挥。因为领导不重视,各部门对相关工作的怠慢,导致管理会计的工作效果难以保障。管理者之所以不重视内部管理工作和管理会计工作,很大原因就在于对其作用的认识不够。另外,由于企业上层对此方面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内部管理制度的规章制度内容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直接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传统企业内部的有效实施,阻力甚大。

2.与企业内部管理不协调

会计是管理公司财务的重要岗位,处于这个职位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核算公司所有财务支出,更要管理公司经营活动,而管理会计是公司内部管理细化的产物,在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下,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管理会计工作存在一定滞后性,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步调不一致,导致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所做出的数据记录或者营销战略目标不能及时用于公司决策;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没有达到信息化的要求,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在目前部分企业中存在很多只注重经营效益的现象,对内部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对管理会计信息化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大量的数据处理越来越困难

当前,管理会计会面临企业管理的细节化管理的要求,即使信息化的财务应用系统通过对传统会计的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集成,使财务人员从某些繁杂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但会计人员处理数据的压力依然没有得到减轻,事后核算职能的比重还是比较高,缺乏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技术支持,海量的数据处理短时间内不能转变成有效的数据。

4.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缺乏

管理会计相对而言属于比较新的项目,从业人员没有接受专门训练,且缺乏经验,对如何更好的开展工作还欠缺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内控管理有效推行。

三、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应对措施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管理会计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管理会计在大数据下科学的解析、研究、恢复,进一步扩展会计管理的应用范围,数据的合理分析急需相关方式来指引,从而推进大数据时代下传统企业管理的体系建设。大数据时代下传统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是复杂的,因此,传统企业管理会计要根据面临的挑战积极实施应对措施。

1.提高认识

要加强传统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推行管理会计,就必须首先提高对内控和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就必须加强对内控建设的重视,只有人重视了,相关制度才有可能得到真正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下各个领域的重点战略目标,传统企业也同样如此,已经不再局限于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资金管理和设备管理等方面,更多的是注重人员的管理。所以,要想真正推行管理,有效实施管理会计工作,就必须从人抓起,提高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及思想认识,这将是决定传统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管理会计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推动传统企业稳步前进的重点环节。人,是一切制度的推行者和承载者,只有真正抓好员工队伍的建设,提高人员的思想意识,加强对内控的认识,传统企业的发展才能得以保障。

2.加强控制系统建设

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企业的数据信息量非常大,而这些企业数据控制管理,企业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具体来说,企业必须加强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例如:企业可以通过ERP管理系统、微信、论坛、微博、官方网站等方式,建立管理会计的信息平台,及时控制企业相关的经营和决策。与此同时,企业必须注意,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的信息系统虽然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必须能够共享,要保证每个业务部门的非机密端口能够介入,以方便管理会计人员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和监控的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动态监控。另外,面对企业竞争者、放眼全世界、尽最大能力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占据竞争优势,就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并及时掌握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技术企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和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为大数据的分析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以便更有效地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详细的数据资料和建议。

3.培养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引进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能有效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对市场变化非常敏感,也要能熟练操作各类管理会计软件系统,利用线性规划和数学模型创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来更加切合实际制定合理的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公司在选任管理会计岗位时,要严格评定员工从业资格证,在任职期间,需要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举办计算机硬件、软件实训讲座,提升员工信息化水平。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考核员工实践工作水平,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适应管理信息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