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学的研究生方向

生物科学的研究生方向

时间:2023-08-15 17:2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的研究生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科学的研究生方向

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生物类专业;就业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门类。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生物知识教育的成败、生物科学研究的进退以及生物产业的兴衰,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综合性大学、医药类大学、农林类大学、轻化工类大学和师范大学等200多所高校设有生物类院系,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也设有很多生物类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例,目前共有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水生生物研究所三个生物类研究所,每年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在250人左右;此外,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也招收少量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遭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质疑[1]。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失业率升高的大形势下,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才华的施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拟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一、就业问题的原因剖析

1.研究生扩招幅度过大

据教育部门统计,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后,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博士研究生为例,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3万增至5.6万左右,在读研究生数量由4.0万增至20.8万左右,当年毕业人数由0.7万增至3.6万左右。2009年,我国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6.0万人,硕士研究生41.5万人。诚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生物类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属于基础研究领域或者“冷门”研究领域,在短时间内过度扩大招生规模必然招致就业问题。据一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透露,蚕学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一是扩招后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取得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培养出大量的蚕学方向研究生。仅该研究生所在大学就拥有多位蚕学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每位导师每年招收2-4名研究生;二是近年来国际蚕丝业普遍不景气,日本等国家已经把蚕丝业当作“夕阳产业”,蚕业科学被认为是“冷门”研究领域[2];三是常见的桑蚕、柞蚕、蓖麻蚕和天蚕等大多数系农民家庭养殖,家庭作坊式的养殖场几乎没有能力接收博士、硕士毕业生。

2.研究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据调查,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风、学位论文质量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同5年前相比,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出现了潜在的下降趋势,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3]。生物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新发现、新学说、新技术层出不穷[4]。生物科学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要求很高。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既需要充实、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教育”,又需要充足、先进的科研条件进行“研究”。但是,有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跟随大形势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同时却忽视了师资队伍和科研条件等的建设或完善,致使培养条件的改进大大落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能保证研究生顺利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在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十几名甚至更多研究生合用一台常规PCR仪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争取实验机会、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研究生们只好分成昼班和夜班轮流进行实验。一些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高校里的研究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纷纷去中国科学院、“985”或“211”工程院校“打工”。师资力量、科研条件或教学资源的缺陷,限制了研究生的进步和发展,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的落后或滑坡,降低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最终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3.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精通专门知识的科技先锋,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助于满足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学位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培养方式等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也关系着生物科学的进步和生物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结构尚存在不少问题。譬如,一些高校将生物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结构由三年削减为二年,不少研究生仅理论课程学习就用掉一年多时间,毕业求职又用掉近半年时间,真正用于实验研究的时间居然只有半年左右。生物科学实践性强、实验周期长,缩短实验研究时间很可能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降[3]。再如,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偏重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业务专长或课题研究需要,对研究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不够重视,对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变不够灵活。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与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此外,部分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自身择业观和心态存在偏差以及自主创业能力较差[1]、某些高校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个别单位存在用人腐败现象等也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对策

1.根据社会需求调控招生规模、优化教育结构

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其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经过长期探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格局[5]。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招生专业、研究方向、人数应当与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挂钩。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特点,今后在读硕士研究生除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其他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应当面向实际应用部门,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3]。当前,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着以指导教师的影响力或权势、课题经费数量决定研究生招收数量和研究方向的现象。有的导师名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竟然超过30名,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私人课题的劳动力,有的导师长期和研究生不见面,甚至连部分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6]。很难想象,这种招生和培养模式会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加重研究生的求职砝码。

2.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7]。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多个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大约需要3-4万名优秀的生物学家、18万名研发人员和3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此外,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7]。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工程化、创业型人才的孵化,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不是“制器”,是精心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随意制造粗糙的“器材”[8]。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研究生就业的硬件保障。我国曾经一度把硕士研究生当作学术精英来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起到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期间,我国研究生规模较小,有条件进行精英化培养。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很难再以精英化方式进行培养[3]。培养理念、方式的改变,严重冲击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面对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培养单位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决不可随意降低培养标准和毕业考核要求。前段时间,一些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主张摒弃研究生毕业时的要求,实行“宽进宽出”方针。笔者认为,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可以采用实用技术开发或个人创业情况等评价指标代替要求;但是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则不能放松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否则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可能影响到毕业研究生的求职以及就业后的社会服务。二是进一步规范导师指导模式,强化导师指导功能。对在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9]。杜绝导师“放羊式”教学,强调导师在营造学术氛围中的关键性作用,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除了强调研究生的生物知识教育,还应当注重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和就业难易[8],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应予以重视。

4.加强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当今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经济大发展的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杜绝“毕业即失业”怪现象的出现,必须加强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据笔者调查,当前很多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十分狭隘,就业目标仅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笔者的一名学生,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某制药厂工作。他的家境比较困难,按说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却抱怨工资太低,每天只是负责发酵罐的几个阀门,硬是要辞职考研。笔者问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考博。笔者又问获得博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没仔细想过,去大学当教授、去研究所当研究员或者去国外当访问学者都可以,但是不想再干制药厂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笔者在某研究所也接触到很多持此类择业观的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们对应用研究嗤之以鼻,对企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不屑一顾,宁可不断地在研究所或高校做博士后研究甚至待业,也不愿应聘到企业单位从事应用研究或工业生产。加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求职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客观、可行的择业观,处理好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社会的关系,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工作做起,爱岗敬业,是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关系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近年来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持续走低,研究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多种渠道处理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使研究生学以致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苏柯,胡光明.解读我国研究生就业困境构建研究生自主创业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63-68.

[2] 季晓琴,李瑞,王建南.中国蚕丝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4,25(1):4-6.

[3]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0,118.

[4] 张华峰,陈天华.运用案例教学策略推进课程创新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3):47-48.

[5] 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

[6] 欧阳钟灿.研究生培养要坚持“一对一”的原则[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4):278-279.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中国生物产业战略研究[M].内部资料,2005.

第2篇

数学类

数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数学,另一类是应用数学,其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等。纯数学又称基础数学,偏重于理论,只研究单独的数的关系。而纯数学的孪生兄弟数学与应用数学可就“亲民”多了。所谓“应用”,当然是指与实际密切结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天气预报到股票涨落,到处都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用武之地。

榜单解读

数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学校的教育发展方向不同,教学的质量能力也不同,所以如果选择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就必须考察高校在该专业上的科研实力、教学实力等。数学类专业是中国大学中比较大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超过两百所,主要是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北大在该学科上的雄厚实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数学大师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身边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数学人才,南开也因此成为国际数学重镇之一。清华、复旦、浙大、川大等院校也具有很强的实力,各校均设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则拥有基础数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前者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他如此师大、南京大学、中南大学、新疆大学等院校也有较强的实力。数学教育较好的学校有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可以选择的深造方向有计算数学、统计学、信息数学等。

报考须知

数学系是理论学科,学习难度相当大,如果没有对数学的热情或者没有努力的心情,最好还是不要选择本专业。

物理学类

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学科,物理学能锻炼人严密的逻辑推导能力,使人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该学科的训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研究的进展,直接改变人类发展的进程,就像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震撼人类的文明进程。物理学科水平往往能代表一个学校的理科水平,一个学校物理学科的实力,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实力的一种表现。

榜单解读

我国有近四百所高校开设物理类专业,该专业有比较多的研究方向,各招生院校的侧重点及优势也不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报考。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具有国内领先的实力,复旦则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清华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吉大、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兰大、山西大学等院校的物理学学科亦实力不俗,各校均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吉大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而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则拥有凝聚态物理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兰大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山西大学的光学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他如北师大、川大、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工大、华南师大等院校的物理学也各具优势。

报考须知

除了物理系之外,国内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物理学专业。这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一些院校的应用物理学系,有其名而无其实,对应用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如果是一心想向应用方向发展的考生,最好还是仔细选择一个工科水平比较强的学校。

化学类

化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除化工生产领域。凡是存在反应过程或传递过程并值得重视的场合,几乎都可以找到化学工程的用武之地。如服装行业、日化行业、医药行业的药剂分析和医药合成、环保行业的空气质量检验、材料检验以及制造等行业,都能找到化学学生的身影。

榜单解读

学好化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有一流的导师。化学专业,北大的实力位居榜首,其拥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多达五个;南京大学、复旦的化学专业也属国内一流水平。吉大、中国科大、南开、厦大等院校也有雄厚的实力,各校均具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吉大还设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中国科技大学则拥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南开的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厦大设有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兰大长于有机化学,而武大、湖南大学则在分析化学方面颇具实力,中山大学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学科优势突出,拥有该学科的博士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点。

报考须知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化学类专业细分了很多专业,如材料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报考时需要仔细区别。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一般分为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在许多学校,包括清华大学,这两个专业都是按“生物科学”一个专业招生。两者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写毕业论文时各有侧重。生物科学专业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发育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生物技术专业则主要包括生物芯片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藻类技术、细胞工程及酶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

榜单解读

国内各高校已完善至生物科学的所有分支,有的院校以生化、植物为主;有的以微生物学为主:有的是由制糖、发酵发展而来:有的则侧重于生理、人体学。虽然同在生物科学这一蓝天下,但具体的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别,各有千秋。

报考须知

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色盲、色弱和嗅觉丧失的学生都是限制报考的。生物科学课业繁重,有大量的实验等着你去做。报考本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化学、数学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天文学类

天文学天文学及其分支天体物理学以整个宇宙为对象,研究天体(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行星系统)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运动和演化。今天,研究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探求星际航行的可能性,寻求地外类地行星系统,已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和高科技的重大领域。近几年来,以国际合作形式建造并投入使用或正在研制中的一系列大型设备,如哈勃空间望远镜,红外、X-射线空间观测站,新一代空间望远镜以及地面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和大毫米波阵等等,都反映了当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勃勃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榜单解读

天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多是航天、测地、国防等部门,就业省份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和辽宁等五个地区。由于目前招收该专业本科生的只有4所名牌大学,所以不存在就业困难问题。该专业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另外,由于天文学是一门国际性专业,许多发达国家都招收该专业的研究生,所以该专业学生留学机会也比较多。

报考须知

选读天文专业的学生应当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和天文有强烈的兴趣,现代天文学是和现代物理学紧密相关的,当然,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特别喜爱数学的学生可以在天文学的某些领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要想进入天文学的前沿领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

地球物理类

全球变暖致海平面升高,汶川大地震成为许多人不堪回忆的噩梦……地球内部的运行规律研究已成为各国及科学研究机构密切关注的焦点。地球物理学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认识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探讨与地球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应用学科,包括预测地震、勘探地下资源、监测地下爆炸、研究地球内部地动力等。

榜单解读

目前,有不少学校有地球物理专业,像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及市场的需要专业发展也有所侧重:北京大学侧重于固体地球物理及地球动力学,中国地质大学侧重于地球物理勘探,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侧重于地球物理仪器方面。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各校都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的,报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报考须知

地球物理学专业对考生的数学、物理科目有较高的要求。因为这个专业一般都在野外作业,尽管生活条件不一定比城市差,但劳动强度要比一般专业大得多。

统计学类

统计学是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其方法广适用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还适用于社会科学方面。如人口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等。

目前为止,统计学最为重要的还是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是经济研究中最为客观、最为重要的工具。金融、证券、保险等会经常用到统计学的知识。例如在证券投资中对于一个股票的分析,就需要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股票的历史数据;又如在保险业中的精算师。就要具备非常深厚的统计学功底。它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生产生活领域,所以,统计学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快,各个部门和企业对统计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榜单解读

统计学是中国大学中比较大的专业,也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约有一百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主要是综合性和财经类院校。在统计学方面,人大、厦大、北大、复旦等院校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均设有统计学博士点,其中,前两者还拥有统计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上海财大、西南财大、辽宁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也较有实力。也都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他如中央财经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也不错,都设有统计学硕士点。

报考须知

本专业在多数一本院校只招理科生,二本院校文理科考生兼招。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统计学所学的很多课程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即使是“经济统计学”,相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纯理论学的内容也不少,难度也比较大。

大气科学类

天为什么会下雨,雪是怎样形成的,台风是如何移动的,人怎样能让天下雨,如何控制沙尘暴的发生,全球变暖、南极臭氧洞是怎么回事等等都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对象。传统观念认为,大气科学是基础学科,社会需求量少,学生就业面窄,远不如计算机、经济学等学科热门。但是很多人忽视了开设大气科学类专业的高校都是国家综合性重点院校,毕业生少而精的事实。目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且工作相对较稳定。各高校注重“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数据处理、计算机技术等都是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强项,因此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榜单解读

开设大气科学的院校较少,比较优秀有名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南京气象学院)是该专业招生最多,培养气象人才最多的地方。

报考须知

大气科学的就业面很窄,大多数只能去气象局和机场,而且东部省份的市局省局几乎只要研究生,所以想留在大城市得做好考研的准备。

心理学类

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生理学、数学、统计学、哲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完善自己。本科阶段的心理学学习还是以基础为主,会学习一些理论课,比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等。在这些课中,我们会学到心理学应用各个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结果,这些课就有意思得多。

榜单解读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这是心理学专家对心理学的适应范围所作的肯定答复。该专业几乎涉及一切应用科学,诸如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等领域。由于心理学在国内学科发展历史上的欠缺,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不过,由于该专业大多设在师范类院校,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的就业领域还是中小学校。

第3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45-02

我们正处在世界性的生物科学时代,无数科学家向揭开生命的奥秘进军,生物科学也成为了过去20多年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从业人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是密切相关的[1]。我国政府高瞻远瞩,正在积极筹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各级生物科学研究机构,并下决心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办好“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河北联合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经制订了“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学校要“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

为了尽快缩小与国内知名高校、欧美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与国际接轨,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年轻科学家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大计。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从2013年开始尝试“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院选取了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年轻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从生物技术专业大一新生中根据自愿和双向选择的方法,将学生分配给各位导师。院领导每月组织所有导师进行工作交流和总结,随时掌握学生和导师的动态。如某一小组遇到任何问题,其余小组也将进行问题分析和查找,并将所有问题及解决过程记录在案[2]。

本文就笔者开展导师制的主要组织形式、成果、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总结,望能为其他院校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

一、主要组织形式

(一)定时召开组会

我们导师制小组每周都举行一次“组会”,要求本科生务必参加。初期,组会内容主要是由导师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内容和前沿动态,为同学们扩充基本知识,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具有一定基础之后,导师逐渐引导学生确认自己的兴趣方向,并给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如有的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科研领域不感兴趣,导师将会帮助学生联系其感兴趣的导师,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

(二)研究生的言传身教

除为本科生开展专门的学习讲座外,本小组还将本科生引入到研究生日常的学习和科研中,参与研究生组会,一起进行文献研习和课题分析。经过不断摸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科生,以研究生的言传身教,对本科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研究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二者的创新能力均有帮助。

二、成果

(一)获得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资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考验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虽然学校倡议主要由2~3年级的学生参赛,但为了检验我们小组导师制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构思、参与科研项目和促进科研合作。我组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邓宇、卢宇婷、张如月三位同学联合其他小组的周勇和姜维两位同学(均为大一新生),申报了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题为“H4K16ac调控Ras信号诱导的乳腺瘤细胞迁移、增殖能力机理研究”。全校总共收到23个院部的237个申报项目,学校最终决定对140个项目予以立项,并择优推荐了71项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邓宇等同学的课题即为其中之一(课题编号:X2014010)。经过激烈竞争,我们的课题再次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2014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编号:201410081035),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评选。全国有117所部属高校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上报了项目,经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通过了25474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1718项,邓宇等同学申报的项目名列其中(编号:201410081035)。我校获得的国家级立项的35个项目中,只有4项是由大一新生申报的,该课题也是我院仅有的2项由大一新生申报并成功立项的项目。

(二)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我组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不但积极参与了本科生导师制,而且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将自己参与的过程和见解撰写了教改论文,成功发表在《高师理科学刊》,题目为“本科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与感受”[3]。

三、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

学校现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多少与学生评优直接相关。导师制的开展,尤其是科学研究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会对学生选上其他课程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有望在导师制正式确立为一门选修课程并给予一定学分后得到解决。

(二)师生对导师制的概念模糊

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和教师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正确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要与导师合作开展什么学习内容,不清楚导师制对其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导师制仅仅是对课余时间的管制方式。

(三)学生对科研主导型的导师制不认可,不愿接受指导

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学生不想参与科研,对实验丝毫不感兴趣。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生命科学学科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丁小球,刘军,柯达尔,等.生物类人才需求现状及就业建议――基于广东省部分生物技术企业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111-113.

第4篇

一、主要组织形式

(一)定时召开组会

我们导师制小组每周都举行一次“组会”,要求本科生务必参加。初期,组会内容主要是由导师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内容和前沿动态,为同学们扩充基本知识,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具有一定基础之后,导师逐渐引导学生确认自己的兴趣方向,并给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如有的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科研领域不感兴趣,导师将会帮助学生联系其感兴趣的导师,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

(二)研究生的言传身教

除为本科生开展专门的学习讲座外,本小组还将本科生引入到研究生日常的学习和科研中,参与研究生组会,一起进行文献研习和课题分析。经过不断摸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科生,以研究生的言传身教,对本科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研究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二者的创新能力均有帮助。

二、成果

(一)获得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资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考验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虽然学校倡议主要由2~3年级的学生参赛,但为了检验我们小组导师制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构思、参与科研项目和促进科研合作。我组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邓宇、卢宇婷、张如月三位同学联合其他小组的周勇和姜维两位同学(均为大一新生),申报了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题为“H4K16ac调控Ras信号诱导的乳腺瘤细胞迁移、增殖能力机理研究”。全校总共收到23个院部的237个申报项目,学校最终决定对140个项目予以立项,并择优推荐了71项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邓宇等同学的课题即为其中之一(课题编号:X2014010)。经过激烈竞争,我们的课题再次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2014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编号:201410081035),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评选。全国有117所部属高校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上报了项目,经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通过了25474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1718项,邓宇等同学申报的项目名列其中(编号:201410081035)。我校获得的国家级立项的35个项目中,只有4项是由大一新生申报的,该课题也是我院仅有的2项由大一新生申报并成功立项的项目。

(二)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我组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不但积极参与了本科生导师制,而且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将自己参与的过程和见解撰写了教改论文,成功发表在《高师理科学刊》,题目为“本科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与感受”。

三、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

学校现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多少与学生评优直接相关。导师制的开展,尤其是科学研究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会对学生选上其他课程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有望在导师制正式确立为一门选修课程并给予一定学分后得到解决。

(二)师生对导师制的概念模糊

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和教师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正确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要与导师合作开展什么学习内容,不清楚导师制对其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导师制仅仅是对课余时间的管制方式。

(三)学生对科研主导型的导师制不认可,不愿接受指导

第5篇

摘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必须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学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1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 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 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 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 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 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高等学校应以修订教学计划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既注重基础又拓宽专业,既强化实践又兼顾理论,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在教师岗位的竞争中拥有优势,也能参行业与生物相关的其他行业岗位的竞争。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必定会有更多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会越来越完善,为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婉身,马恒东.面向21世纪农林院校生物学系列课程结构设计与实践[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增刊):64-67.

第6篇

【关键词】生物 校本 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实际;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因此生物新课程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发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加强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

具体适应需要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在生物新课程学习中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对浙科版统编生物新课程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利用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开发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础。

二、策略与实践

1.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教材《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属于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模块分别侧重生物技术、生物学与社会和生物科技进展,为学生选择学业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但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发展迅猛,课标模块内容与课标要求是否存在落差,这还必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模块内容的设置。

(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

生物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的新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突出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在次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2.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

(1)感知和体会知识内容的变化

①知识体系的变化。按课标要求,不再是普通生物学体系,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②处理好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现行教材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基础不等于经典。基础性应当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如免疫、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选修课集中体现先进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矛盾,要灵活变通。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让学生搜集最新进展的资料。

(2)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生物新课程加强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变单纯的叙述式为图文结合,增设重要栏目。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思维的活跃程度,促进探究性学习。

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

三、成效与分析

我们发现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1.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2)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

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

第7篇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教学;价值追求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通过生物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感知生物学事实和现象,为建构概念提供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一般范式,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同时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一、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实困惑

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解剖、探究、验证等多种形式探索生命世界,因此,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乐于动手,专注实验。但是,实验教学也面临一些尴尬,如做完实验,上完课,学生仍然不能正确表达生物学概念;反复强调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但仍然能看到学生错误的操作频繁出现;甚至有些教师以讲代做,做而不思……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反思

(一)体现生物学学科性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实验,就没有生物科学的今天。因此,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性质。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直观观察中感受生命现象的神奇,体会生命世界的美妙,因此,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实验操作和探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训练学生生物学技能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实验操作技能的强化,也能够在做中学、做中思,提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要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实验教学通过方案的设计、假设的验证等过程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演绎、逆向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和态度。

(五)帮助学生建构

生物学概念《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后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强调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构,而实验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学实验首先能帮助学生感知生物学事实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情境,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再次,给学生提供迁移概念的机会,拓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价值探索

(一)不止于按部就班的模仿,追求实验的探索

和自主设计生物学实验教学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学生正确的模仿,或是按照教材、教师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看似完美的重复操作。这样按部就班的实验操作看似学生操作规范,实验结果准确、现象明显,但缺少了实验探究的价值。学生的实验探究虽然是对科学探究的一种再现,但是学生实验的本质是要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实验技能等,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仅仅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或是重复教材中的步骤,而是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实验、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中思、在做中学、在做中用。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验证实验,不一定非要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亦步亦趋地模仿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展示交流。可以进行一些调整,按照由“理性———感性———理性”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提出对实验本身的疑问或质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带着疑惑和思考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展示,重在交流和分析,并回馈到开始对实验本身的理性思考和质疑。这样学生就是带着疑问进行实验,并最终通过实验体验和理性思考,解决了自己思维的障碍。例如,“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是学生质疑最多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质疑“如果不进行暗处理会怎样”。在实验前学生提出了很多的质疑和困惑,有些可以通过讨论、阅读教材解决,有些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索(有些学生设计了不进行暗处理的对照实验)。经过理性探讨之后,学生再进行实验就会带着思考、带着理解、带着期待,实验结束后再进行交流分析就会更深入。

(二)不止于观察,追求讨论、分析、交流、表达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措施。但是,观察是对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这些事实性的感性认识是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建构概念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决不能止于观察,而是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隐含的一些规律、概念等。例如,“观察小鱼尾鳍”的实验,不仅是让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不同的血管,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观察和讨论。初次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血管并交流血管的概念,即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二次观察,让学生自主寻找血管间的差异,感知不同血管之间在颜色、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粗细等方面的差异;第三次观察,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如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交流中学生会发现血流速度(快慢是相对的)、粗细(同一类血管也有粗细的区别)、颜色、弯直等都不能作为判断依据,而血流方向似乎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但是看不到小鱼心脏的前提下如何判断血流方向又是一个问题,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思而未果、急于突破障碍之时;第四次观察,理解不同血管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度观察,即让学生联系血液循环思考如何寻找参照来判断血流方向,经过深入讨论和交流学生会发现毛细血管是一个突破点,动脉内的血液流向毛细血管分支,静脉内的血液是毛细血管分支流向静脉。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析、释疑,不但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概念,也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不止于实验本身,追求实验的拓展、迁移

第8篇

【关键词】生物 实验 课堂

一、研究背景

传统生物课堂侧重讲述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从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分门别类讲述,以求突出进化脉络。仅从知识传承角度说,传统的讲述无疑具有优越性:知识结构较完整,系统性较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等。然而当今社会,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明显不能适应时代需要。近几年随着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进行,需注重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知识传承方面,重视的也不仅是知识的量,而是理解的质。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充分的理解,又能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实践,仅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利用黑板和挂图进行讲授是行不通的。在有限的时间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随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构建高效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构建中学高效生物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何种手段,借助什么工具,如何设计课堂,是广大生物教师和生物科学工作者亟待解决问题。

生物学科本身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文字、实物、图片、视频等信息量大的特点。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极大丰富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多媒体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是一门以实验为背景的自然科学。中学生对各种生物现象正处于好奇阶段,主观上说,他们都是想探索,想知道现象背后的奥秘。但学生基础不齐,能利用的客观条件也不相同。有的学生能有效利用互联网得到自己的答案,而有的学生只会玩网络游戏,或条件有限,心里疑惑搁浅,长此下去,学生失去探索兴趣,浪费求知欲强的“黄金阶段”。因此,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感性的背景材料,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冲突,十分必要。

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ppt使用:【创设情景】通过一段利用DNA比对,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视频,嫌疑人犯罪现场的皮屑组织,被警察采集并提取出DNA,最终破案。【提出问题】DNA基本组成单位?学生回答并说出4种脱氧核苷酸及不同脱氧核苷酸由什么决定。【讨论交流】细胞生物由4种脱氧核苷酸构成DNA,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构成,从而形成物种的多样性和个体间遗传物质的不同。学生回答脱氧核苷酸如何组成DNA,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方式。教师归纳碱基数目不同和碱基排序的变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碱基特定排序构成DNA分子的特异性。【反思评价】根据碱基排序探讨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视频创设教学情景,设计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学习积极性。

(二)抽象内容具体化,扩大感知空间

flash使抽象生物学具体化,生动的动画演示,学生直观认识生物学微观世界,了解基因表达过程分子变化,理解中心法则化学变化实质,解决学生对微观理论理解困难的问题。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ppt使用:【创设情景】PPT演示果蝇某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白眼、红宝石眼、截翅、棒眼、短硬毛等)。相应的DN段开始解螺旋,从而进行转录翻译,最终控制性状。【动画演示】播放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微观图,口述每个过程的场所、模板、原料、条件及产物。让学生清楚微^粒子代表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变直观、形象。【提出问题】DNA遗传信息怎么传给mRNA?【讨论交流】DNA双链解开,碱基暴露。细胞中游离核糖核苷酸与转录用的DNA一条链上碱基互补配对,在RNA聚合酶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mRNA。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遗传信息转录过程,得出结论,再动画演示遗传信息翻译过程,学生讨论。【归纳结论】基因表达过程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体现者和承担者,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来控制性状。多媒体直观解释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变化,学生本质上思考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使基因表达通俗易懂,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探究原理,扩大感知空间。

(三)优化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探究实验的能力。如《酶的作用和本质》ppt使用:比较过氧化氢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演示实验操作投影,学生清楚观察气泡出现情况和卫生香燃烧情况。【提出问题】对照实验如何设置变量?【实验探究】视频介绍菟丝子。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菟丝子如何找到宿主。学生讨论结果不重要,教师重点点评讨论过程。然后播放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对此实验的设计,操作及实验结果。【讨论交流】自己设计的实验和科学家实验的差距。【反思评价】如何设计对照实验中变量。课件与实验结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运用知识,发挥生物学实验探究功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三、讨论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教学变得更津津有味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学活动中发挥多媒体功能,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多媒体+传统+实验”相结合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多角度、高效率获取知识的需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构建高效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

有些农村地区客观条件不足,多媒体使用稍欠,需重视。课堂中教师能力要求提高,要扎实基本功,巧妙设计课本课堂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互渗透,发挥效应。

【参考文献】

[1]陆天池.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1999(3):25-26.

[2]李向东.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导学功效[J].学科教学,2004,(1):47-48.

[3]郑兴慧.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学技术,2012,(9):17-18.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革新理念;生物机能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掌握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传统的自然学科,实验对实现生物教学的三维目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学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设置符合他们认知的互动合作探究式实验流程,以期激活学生的实验兴趣,牵引大家进行主动探索和研究。新教材中也增设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细胞的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等几例鲜活的探究性生物实验。期望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经历生物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学习相应的生物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实验和研究的基本方法。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对怎样适应新课改,做好高中实验教学的改革与转变进行如下讨论与探索。

一、革新实验观念,注重能力和发展

思想指导行为,观念决定策略。传统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通常注重实验细节中实验步骤的准确性、实验器具的检查以及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等,这样的实验教学背离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掌握研究生物的方法,提升动手能力的初衷,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循规蹈矩的条款依赖性,惰于思考,无法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先行的高考也开始注重生物实验操作能力,渗透对生物学科探索能力和研究思想方法的考查,试题内容开放灵活,注重实践与应用。如往年高考卷中让学生比较和探索不同处理方法对细胞分裂指数的影响,从而对学生操作显微镜的技能进行了考查,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结果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能力。由此可见,现行的教育主流思想和理念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就必须革新观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生物教学内容,一改传统的只注重流程和细节的循规蹈矩的依葫芦画瓢的传统实验模式,代之以设置话题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大局着眼把教学的重点从实验结果转向实验思想和实验过程,同时创设丰富多彩的实验方案,让生物实验不再局限于细节及流程的背诵,而是以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探索发展为导向。

二、更新教学模式,促进全面发展

高中生物教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也进行了实验教学的调整,将旧版中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诸如有关渗透吸水原理的实验,就把旧版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调整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样就开放了灵活性和探究性,从单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转化。这里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几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探索生物规律的成就感,逐步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全面提升探究实验能力。

1.设置梯度教学,逐步提升技能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理,学生的实验技能也不可能一日提高。新教材也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以往的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重新整合成符合学生认识和发展的实验方案设计和讨论以及操作技能等探究活动,它着重从观察生活周边的生物信息或者通过阅读、分析有关资料等来了解生物特性及我们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再引导大家探索通过怎样的实验过程可以达成研究目的:如制作和观察切片或装片,在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中,先安排问题、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明确的探究,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最后安排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探究。这样有梯度的引导,更容易让学生拾级而上,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逐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巧借探索案例,体会实验设计

在我们新版生物教材中也设置了很多生物科学史,让学生通过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学习探索精神和实验方法:如酶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等。在进行这些科学史的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实验设计和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再现,让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遵循原则和注意点。如在进行“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达尔文实验存在的疑问:这种刺激到底是什么?这种刺激传到尖端下面后,为何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呢?引导学生设计詹森和拜尔的实验,以及进一步设计温特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和科学家的作比较,分析自己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和实验设计的注意点,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3.开展实验探究,培养创造能力

通过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生物实验基本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本组的课题“高中学生生物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设计和实践活动。如在进行“骡子为何没有生育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就引导学生分析和遗传规律的特点及染色体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大家逐步分析马和驴的染色体数,然后通过虚拟实验配对得出具有63条染色体的骡子,63是单数不能再分裂,所以骡子就不具有生育能力。通过以科研实践为主题,以课题组为组织形式,让学生直接参加到新实验的设计和传统实验的更新和改造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实验设计和实验实践能力。

总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主流是朝更关注学生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更加强调思维方式的培养,能够较好地综合考虑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实验还给学生,鼓励他们根据生物规律去探索和设计,去讨论和验证,从而在掌握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梦雪.响应新课改,改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J].新课程:下,2012(12).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教学策略;观念

随着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然而,一方面,学术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速发展,生物学的教学势必要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为适应新时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师需增开一些新的课程,这样导致原有专业课课时的压缩,但对于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进行大量改革,提倡以教师启发引导为主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获知生物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学生在毕业时进行准确的人生定位。

1.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全新课程理念

根据生物学课程现状及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需把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放在教学改革的首位。与此同时,在参与教改的过程中,教育改革首先是改变人的观念和认识,然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

1.1重视教材研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材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赖以领会、接受理论与技能的基本工具,因此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校根据自身教学要求,会同相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编写数册生物主干课程教材,如《普通植物学》、《普通生物化学》、《普通微生物学》等,受到师生的好评。同时为配合课程教学,方便不同专业学生使用,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编写了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材,编辑制作了生物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不仅精选、优化了教学内容,强化了生物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了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提高。

1.2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素质为指标,建立全新课程理念

教学改革区别于其他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一个教改项目或教改方案都要有教学理论或教学观念作为基础。发展新课程一项基本工作就是要突破传统,建立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质和科学素质,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工作技能和对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就要从思维本质的揭示入手,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参与实践的深化入手,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靠的不是死板的方法套用,靠的是教育工作者在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教育艺术的不断升华,教育方法手段的不断变幻。

2.多元化改变教学策略,全方位更新教学手段

新的生物学课程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1产生式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产生式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这种教学策略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教师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2.2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校已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这为生物专业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基础,多媒体教学不仅使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课件的制作,采用高清的图片,提高视觉效果,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而且还可以使讲授技巧化,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恰当的使用可使枯燥的文字表述变为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案,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又能强化学生学习理解,合理的教学工具,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保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结合当前最新科研进展,通过视频等手段,为大家讲述,即可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也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3.改革实验课教学模式,积极开发创新型实验

3.1积极推广“本硕互动”模式

实验教学应避免单一的讲述方式,教师可利用硕士生这一高校特有资源,采用“本硕互动”模式进行授课。让有兴趣的硕士研究生进实验室辅助教学,首先,他们更加了解本科生疑惑所在,能够针对性的帮助其解决,同时硕士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可带动本科生对实验技术的学习。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从教师、硕士和学生三个层面,多角度互动,做到本科生全方位学习,研究生复习性练习。利用我校现有的实验平台,让有兴趣的本科生参与科研组会,共同讨论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本科生根据研究性综合实验的要求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把研究生课题中的子课题作为综合设计研究内容,通过互动的方式寻找研究课题的切入点。本科生也可以从研讨互动中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学会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和科研训练。研究生富有创新精神及较多的学科知识,可以把本科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利用,辅助研究课题的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素质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3.2利用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通过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学生在研究课题中遇到的技术困难,教师应组织学科专家组成员全面梳理遇到实践技能问题,分别以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锻炼。近年来,学校已经开展各个课程的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常年进行开放,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并给与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在从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选题,查阅文献,书写与修改项目申请书,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进行一步步的总结反思,实验技能得到培养,科研探索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 青,扬广笑,肖 靓等.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8-29.

[2] 徐杰英,刘恩山.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初探.教育学报.2005(1): 32-35.

[3] 许 晖, 孙兰萍.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杂志.2006(6):1-2.

资金资助:

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第11篇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实验所传授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要想学好生物学,必须重视实验。同时,有效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种种生命现象,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可提高他们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知识充满热情,从而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高中生物的学习应该加强动物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动物实验、教学、作用

生物和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不但要从书本上了解生物医学的知识,也要实际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物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动物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十分有益。

一、利用动物实验加强学生对动物的了解

高中生应该了解实验动物不同于家养或野生的动物。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动物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做试验,研究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及发生、发展规律和有关技术问题。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可以用来验证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科学真理,例如探索生命现象,开发新药等。高中生应该了解没有实验动物的巨大贡献,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现在这一程度。目前发达国家都相继颁发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法规或规范,已实现了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动物教育、科研、生产管理与应用体系。我国也出台了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我们应该为实验动物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干净通风的饲养房间,柔软舒适的垫料,供给充足的专门配制的食物和清洁的水,控制动物的密度,提供动物玩耍的物品,正常的昼夜变化频率。按时打扫饲养动物的房间,更换笼中的垫料。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以替代、减少、优化的运动。实验动物的福利还体现在在实验中减少动物的痛苦,进行有损伤的操作前要进行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时要快,减少其痛苦。

二、利用动物实验培养学生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认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来了解人体的结构,用动物进行替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要了解人体或其它哺乳动物内部结构,我们可以用解剖大鼠来学习这些知识。用生理盐水和戊巴比妥钠粉剂配制成1%戊巴比妥钠,按4ml/kg对大鼠腹腔注射麻醉,麻药起效后将大鼠用橡皮筋和大头针固定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剪剪开大鼠的皮肤、肌肉和腹膜,进入腹腔,用棉签拨开观察胃肠肝胰脾等器官结构和位置。通过这样的解剖学习,学生们可以对人体器官结构和位置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兴趣。在研究动物器官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蟾蜍来初步认识生物大脑和脊髓的作用。用大头针从蟾蜍头与身体的结合部向大脑方向插入,左右移动破坏大脑,发现蟾蜍肢体变得僵硬,对刺激无反应。然后用大头针向脊柱中插入,破坏脊髓,发现蟾蜍肢体变得瘫软。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蟾蜍观察心脏跳动,用剪刀剪开蟾蜍胸部和腹部的皮肤肌肉,进而剪开胸骨,观察蟾蜍心脏跳动情况,然后把心脏周围血管剪断,游离心脏,放入纯净水中,发现心脏跳动逐渐减弱。同样把一颗蟾蜍心脏放入自来水中,心脏跳动的时间明显延长。这些动物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生物学现象背后的道理。另外,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在实验中感兴趣的问题。

三、开展综合实验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为了克服动物实验教学不连贯性的缺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建立了一些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具有一定创新研究性的综合性开放实验。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研意识。在课程后期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查阅资料,查找实验方法,以解决自己的未知为目的,设计实验,实验设计中要求涉及所学过的各种实验操作,如细菌分离培养、染色、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方案完成后指导老师根据实验室条件与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等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学生再进行修改。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段时间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并为学生配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等,以满足实验需要。实验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写作,并将论文制作成幻灯片,班级内部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我们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头至尾参与整个课题过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实验过程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且通过学生实验的尝试,科研课题可得到一定的初试,为教师课题的后继工作打下基础。其次开放性实验室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技能,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以及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情况,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尽早地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给学生一个尽早接触专业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机会。

总之,实验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新技术和新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了科研意识和专业信心。

第12篇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科学家们积极探索生命科学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态度以及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都在生产、生活等领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我们学习生物学就是为了解生物、了解生物给予人类的启迪,了解生命科学最新成果及其应用,了解生命现象中的许多未解之谜。未来社会竞争激烈,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迎接明天的挑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说,学以致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了解现状

人类社会还面临着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疾病危害等被破坏等问题和挑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保护物种的紧迫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加强生物教育,使初中学生提高思想意识,正确认识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现存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利用生物学知识和技术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是目前的方向。

二、事例启发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国家的主人。教育者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物或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情况人手,摈弃脱离学生实际、远离社会实践的做法,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现实中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关爱自然与生命的情感,确立合理对待各种生物的态度,认识各种生物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于是我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无锡太湖生态状况所存在的问题,要学生根据已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搞好无锡太湖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好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从道听途说中知道了许多关于太湖的问题,也想亲自尝试用自己的能力来改变现状。通过现实问题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欲望和生物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学中我除了考虑生物的自身的特点,还尽力遵循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情境生物化,将生物与生活融合,培养学生应用生物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让生物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用学以致用疏导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技术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形成有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心。

三、发展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技术的每一重大进展无不使整个世界感到震惊。这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层面,而且涉及到人类的精神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清晰地证明,科学技术远不只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知识体系和实用工具,而是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影响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支配力量。其实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如在讲基因时,介绍了基因工程已经使工业、农业、医学等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必将影响世界的整个面貌;在植物的繁殖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不仅及时向学生介绍了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这能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介绍生物学发展的新动态,也让学生了解到在当今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生物科学已成为一门带头学科,生物技术也是带头技术,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好生物学的积极性。并可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科技应用的重要性。

四、实践应用

生物教学是从生活实践中来在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中展开,再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将成为生物学习的重要的出发点和基础,而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又将是学习的最终归宿,这一切决定了生物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较强的实践性,因此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如夹竹桃牌写着:花美,但茎叶有毒,鱼塘边不宜栽植。让学生在挂牌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实践应用的技巧。也让生活在我们校园的每个人了解生物家园。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渗透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轻快,达到我们教育人的目的。生物教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教师要有一颗智慧的心,从学生需要出发,激活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生活背景中去感受生物、理解生物、运用生物,实现生物的教育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高级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