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新突破

科学技术新突破

时间:2023-08-15 17:2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新突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技术新突破

第1篇

英文名称:Advances In Mathematic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数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0917

国内刊号:11-2312/O1

邮发代号:2-5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5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数学进展》(双月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数学会和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主办的一个综合性数学刊物。第一任主编是华罗庚教授。苏步青等许多老一辈数学家都曾做过这一杂志的编委,为办好这一杂志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刊宗旨

介绍数学各分支的发展动态,反映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数学研究的发展。

第2篇

近几年来,中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很响,但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现行的教育太死板,学生死抠书本,缺乏灵活性。其主要问题是:高考试题出的太死,太偏,初、高中的知识学得太宽,有特长的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因为考大学分数线不够,你再有特长也不管用。所以,就放弃了特长,学一些与考大学有关而自己并不愿意学的全方位课程去应付高考,其结果是高考落榜,特长也没有发挥出来,培养了很多只拿到了文凭而没有能力的废材。

我们认为,要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制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高考的制度必须彻底改革。

一是学制必须缩短。取消小学到初中的界线,改为初级文化学校,学制为7年,高中改为高级文化学校。初级文化学校是公民必须接受的最普通教育,学杂费国家给予全免。从初级文化学校升到高级文化学校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高级文化学校学制为3年,大专和本科的学制可以不变。

二是教学内容必须压缩。现行小学到初中由9年完成的课程压缩到7年,在全国统一初级学校的教材。学习课程的面可以广些,但内容必须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有一些课程可以编些诗句、顺口溜,学完能记住,能会用。学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常用知识,书本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初级文化学校毕业后,在社会上能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能了解社会上的一般常识,能够在社会上生存。

高级文化学校学制可以不变,仍设为3年。按人才的特长分为几类,分类并进。可在从初级学校报考高级学校时实施分类报考,比如全面类、美术类、文学类、天文类、历史类、地理类、生物类、科研类、外语类、数学类、声乐类等。课程安排以专业为主,专业课程占90%,辅助课程占10%。全面类基本按以前高中的课程安排不变,真正把有专业特长的人才挖掘出来,不埋没人才。高级文化学校毕业后可以按专业报考大专或本科,经过3年高级文化学校和4~5年专科或本科的培养,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独立工作,不需实习。

三是在各类学校中设立科研班,组织那些有头脑、善发明的学生进行小发明、小改革、小创新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四是在人才培养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是在办学改革创新上要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六是在管理改革上要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七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要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3篇

**确定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同志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工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工会组织在履行职责,服从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方面,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才能适应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群众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生活追求,现结合**行业特点浅谈工会工作的创新与突破。

一、维护职工权益要有新突破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要履行好这一职责,就必须按照“**”和**要求,以新的思路和方式来实现新的作为,更好地维护职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1)维护好职工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一切利益的基础,维护职工经济利益,就得保证职工的劳动权益不授侵犯,在这方面须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依法维护,切实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对职工的劳动 报酬、工作时间、休息时间、职工福利等,工会组织都必须关注把关;二是从源头上维护,使分配制度公平合理,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是对职工的经济利益的侵犯,我们****是临时性事业单位,单位无一正式编制人员,都是借用人员,分配制度因各单位效益好差,调资的次数和档次不同,导致工资相差悬殊,职工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同工不同酬,工龄短的人工资高于工龄长的人,同样岗位同样工龄的人,工资近成倍数差距,工会在倾听职工呼声基础上及时与单位协商,理顺分配关系,加大改革力度,本着合理分配,同岗同酬,多劳多得,倾斜一线的原则,重新在广大职工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工资分配的关系,三是做好帮困救助工作,保证职工生活基本需求,工会主动承当“第一责任人”角色,使职工因事因病发生困难时有人帮、有人管,帮助困难,职工渡难关,避风险,确保他们生活保障。

(2)维护好职工的政治利益。一是维护职工在**管理中的参与权,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参与**管理制度,不断扩大职工参与管理的渠道,丰富职工参与**管理的手段,在完善职代会这一主要参与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站务公开,提合理化建议,让职工参与**管理,二是维护职工在**管理中的知情权,要认真落实职代会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议题,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还要通过开展“我为**献一计”活动,集思广益,把职工的好建议用到**决策中;三是维护职工在**管理中的监督权,充分发挥职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在职代会述职和民主测评制度,行政的重大决策,重要管理行为要向职代会报告,自觉接受职工监督,大力推进站务公开制度,在规范、深化、求实效上下功夫,保证职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维护好职工的文化利益。职工的文化权益主要是体现在职工享有文化娱乐的权利,享有学习知识的权利,要利用工会的优势,创造一些新颖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活动要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吸引职工、感染职工,使职工的思想得到升华。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职工的求知、求学欲望空前高涨,工会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班组,争当知识型职工等读书自学活动,鼓励自学成才,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职工,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二、**文化建设要有新突破

**虽不是什么科技单位,但服务于全国各地车主、乘客,人员素质文化高低关系到对外服务执法水平,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新形势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具有广泛的先进性,广大职工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文化实践的主题,要发挥职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保证职工在**中的主人翁地位,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二是要促进职工身心健康发展,站负责人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使职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境界;三是要坚持对职工光荣传统,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警戒教育,使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宣传和弘扬,**“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拼搏精神,使职工牢固树立与**“同命运、共甘苦”的坚定信念。

**文化建设不是哪一级组织,哪一个部门的事,党政工团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思想,齐抓共管,将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环节紧密结合,**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发挥它特有作用。就一定起到推动站不断健康发展的有效作用。

三、工作作风建设要有新突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会组织和干部,一定要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团结、创新、务实、清廉”。

1、转变作风要以职工群众的愿望为遵循。**《决定》指出:“加强改进党的作风,其核心问题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工会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着力于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上下功夫,要做到三个自觉。一要自觉在感情上贴近职工群众。工会干部都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要自觉做到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依靠职工,知职工之所需,察职工之所忧,解职工之所难,这是推进工会干部作风转变最基本的前提。二要自觉在方法上联系职工、心系职工、围绕职工关心关注的改革发展以及工作生活等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掌握第一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解决好职工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三要自觉在决策中依靠职工。工会要从工作性质和特点出发,积极组织和引导职工参与站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充分行使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引导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第4篇

一、医学科普的社会作用

预防医学的重新崛起,将成为21世纪医学的特点。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病需治疗,而且还要无病促健康。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卫生保健知识的不够普及,社会人群还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科学知识来实行自我保健。在寻求健康和推迟衰老的努力中,人们往往过多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和设施,较少发挥和运用人类自我防卫的天然本能—自我保健。所谓“自我”不仅包括本人,也包括家庭、邻里、亲友、同事和社区。让广大人民学会自我保健,担负起对自身健康的责任,依靠自己的保健知识和行动努力,选择最健康的生活方式,用科学知识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已经成为医学工作者的新任务。要解决环境卫生、公共卫生、生态紊乱、公害污染、吸烟酗酒、心理紧张、不良卫生行为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个人行动。这种新世纪的健康需求是离不开医学科普的。要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尽早让群众掌握和应用,需要一个传播科学技术的形式和渠道,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就是这一传播的理想方式。

医学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应把医学科学技术、防病治病的方法、医学保健的措施让人民群众掌握,用在自我保健上,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然而,尽管现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成果和先进医疗设备日新月异,但有病不去医院诊治却不惜重金烧香拜佛、跳大神者有之,迷信活动在一些人心目中还有相当市场,江湖骗子打着偏方、验方的幌子等各种手段还在欺骗愚弄迷信者,有病乱投医乃至危及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医学科普就是要打破这些推行医学科学技术的障碍,造福于人民,其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医务工作者对医学科普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花大力气去宣传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引导群众真正了解到先进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

二、医学研究需要科普

医学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它的强大程度,不仅表现在医学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上,还表现在它是否能够被公众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把医学科学变为人们的常识这样一种境界。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刚刚诞生的科学技术成果,比作“仅仅是一粒可以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而只有当它被公众理解并付诸实践的时候,它才有生长的土壤,才有希望获得丰收。公众的这种理解过程,有赖于各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而几乎所有的宣传方式(广播、电视、报刊、培训和咨询、讲座、讲演等活动),都建立在医学科普创作活动的基础之上。任何医学科研成果、技术成就,开始只被少数人发现和掌握。为了迅速而有效地将医学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效益,使科学家、技术人员开创的新领域广为人知,并将开拓者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去,从而起到提高人民觉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医学科普创作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再说,积极参加医学科普创作,也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广泛联系群众、密切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科研工作者艰辛攻关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普及推广,用来推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就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之,则往往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医学科普关系到人民健康,在人生道路上随时需要医学卫生知识的指导。医学科普将成为一项巨大的社会活动,它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社会化是医学科普的重要特征。医学科普社会化的功能,加快了医学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进入社会经济技术市场的过程。医学科普的社会化,也表现在人民群众越加希望通过医学科学知识来保护集体与个人的健康和安全上面。现代医学的大发展必然伴随着医学科普的大发展。没有医学科学的大普及,也就不可能发生医学科学的新突破。医学科普以推广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医学卫生知识为重点,对增强人民体质,保护劳动力和提高医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医学科学知识水平的重任。

三、科普促进医学研究

医学科普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工作,它的对象虽然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但也包括医务人员。有关专家将医学科普划分为群众性科普和高级科普两大战线。所谓高级科普就是针对医务人员而言的,它对于医学科技人员甚至是高级专家的知识更新,帮助他们及时了解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进展,推广医药科技成果、新技术与新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医学科普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动态发展的目光观察和看待现今生活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治疗和预防的关系、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的关系、保健食品与营养疗法的关系、肥胖及减肥的关系等。如果医学工作人员本身还没有正确地解决这一系列复杂问题,就谈不到教育群众、启发群众、引导群众的问题。因此医学工作人员应努力钻研新技术与新知识,事实上,科研人员往往会在偶而浏览到某一科普读物后使自己豁然开朗。因为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学科的分割是人为的。作为一个医学研究人员,在完成学业和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到许多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生态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等等。同时,医学科普要责无旁贷地向广大医务人员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有较广泛的了解。进行医学研究,除了专业知识外,需要有大量的科普知识作补充。输送知识者,自己必须先输入大量知识。在这里,不能不说“高级科普”是一条捷径。

在医学科研工作中,人们已经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如果只钻研某一门学科,将会力不从心,难于施展才能,难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反之,取得较高成就者,却常常是那些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注意跨学科研究的人。要改变因知识面狭窄而与现代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一种方法,是让不同学科的人相互了解本专业不熟悉的东西,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另一种方法,是组织众多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多创作些高级类型的科普作品,以不断扩大科研人员的视野。科普作品的覆盖面很广,它远远超过专业论著所拥有的读者群。如有些专业书只能印两三千本,但是一本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兼优的科普作品,却常常拥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读者。这样,在医学科技出版事业中普专结合,以普养专,把经济效益寓于社会效益之中,必然会促使医学研究与医学科普事业日趋兴旺发达。一个有成就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科学普及的能手。医学科普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而且还在于造就和培养一支能“科”能“普”的队伍,从而为提高我国医学科技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作者:李刚

第5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教育事业体育教育科学化教育理念

一、科技产品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影响

伴随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理念中也渐渐产生了新的局势,科学技术也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给当代的体育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科学技术产品引入对我国教育模式以及理念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变革意义,是当代教育事业里程碑式的变革。面对这个时代大步的前进,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模式只会导致教学成果的停滞不前,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当然不能满足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求。怎样将新鲜的当代科学技术产品荣誉体育教学当中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管理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适合我国体育教育的模式,将先进技术产品带入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科技产品的引入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全新突破,是一项划时代的意义。

科技产品的引入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将大大提高教学成果,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科技产品不仅仅可以提高科学性的教学成果,更是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义。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有的人很不赞成这样的变革,但是只有通过实践的经历才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创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氛围,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这些科技产品在体育教育过程当中的应用价值。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地域性的差异,一些地区在教育上仍旧有着很大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体育这样的非主要科目,所以科技产品的融入显然很难实现,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重视当代教育的现状,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到先进的科技产品是我们所有人应当付出的责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科技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因为科技产品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还在发展阶段,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科技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案得以帮助科技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科学化教育,是在区别于相对传统单一的模式化教育的环境下提出的,是一种差异化教育、引导式教育。科学化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为依据,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不断完善科技产品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影响

目前由于我国科技产品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模式发展尚未完善,所以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缺憾和不足之处。随着科教兴国与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飞速发展,这些年来我国也更加重视科技产品在教育上的应用完善和改进。科技产品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最后以便达到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和创新。科技产品之所以对教育领域有如此划时代的意义,是由于科技产品其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

科技产品的引用有效地将个性化教育简单化,生动化,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做到教育个性化,是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的。关于个性化教育,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可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大多的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性化理论的突破和个性化的重要性上,而对中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对个性化的方法探索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匮乏,对于性格习惯更为活泼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就更加应当充分利用科技产品所具有的独特性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所以科技产品对于个性化教育和学习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学理论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应当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增加人科技产品的运用,以便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就我国教育行业的现实状况而言,科技产品的运用普及应用依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阻碍。事实证明简单传统的课本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加强科技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引用更是需要整个教育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互助。

支持服务是科技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宗旨是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方便快捷地调用各种资源,接受关于学习的全方位服务,以获得学习的成功。建立和维持一个高效灵活、强有力的支持服务子系统是有效地开发、管理和实施远程教育项目的保证。但当前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服务并不尽人意,导学和答疑的手段都还十分落后,服务方式也受到诸多限制,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策略性。欲改变支持服务的被动状况,提高支持服务的质量,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进科技产品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结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作为新鲜事物的教育类科技产品来说其发展趋势也是存在了许多的复杂性,将其投身在教育领域中,发展结果必然是一片光明的。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势头虽说是良好的,但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基础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刘黄玲子,李向荣.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2, (5) 15-21.

[2]王士同,陈慧萍等.人工智能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5.

[3]赵蔓,何千舟.面向21世纪的《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4):131-132.

[4]刘大有,杨鲲,陈建中.Agent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软件学报,2000,11,(2).

[5]祝智庭.信息技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

第6篇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研究编制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

《规划》从建设和研发投入、国际地位和影响、运行效率和共享水平、科技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和回顾。《规划》认为,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迈上新台阶,为下一步全面推进设施建设储备了丰厚的人才、技术基础和建设经验。

《规划》明确了未来20年能源、生命等7个科学领域重大科技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

能源科学领域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科学问题为目标,以核能和高效化石能源研究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完善能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为能源科学的新突破和节能减排技术变革提供支撑。

生命科学领域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突破生命健康、普惠医疗和生物育种中的重大科技瓶颈。

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领域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重点建设海底观测、数值模拟和基准研究设施,逐步形成观测、探测和模拟相互补充的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研究体系。

材料科学领域以适应材料科学研究从经验摸索阶段到人工设计调控阶段转变的趋势为目标,推动材料科学技术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方向发展。

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领域以揭示物质最小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目标,面向超越标准模型新粒子和新物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中低能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等方向,提高微观世界探索能力和自然界基本规律认知水平。

空间和天文科学领域以揭示宇宙奥秘和解释物质运动规律为目标,面向宇宙天体起源及演化、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等方向,提升我国天文观测研究能力、空间天气和灾害应对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基础能力。

工程技术科学领域以解决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及地质灾害过程等工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探索和逐步推进相关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重点任务的实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为确保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规划》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健全部门协调制度,加强规划实施中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制定符合设施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加强设施运行评价,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完善设施建设配套政策措施。二是保障资金投入。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建设、升级改造、运行和科研的协调,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等其他来源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规范投入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三是强化开放共享。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制度,健全用户参与机制,形成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多方共建、共管和共享的局面。四是协同推进预研。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协同加强预研,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分的技术和工程储备;强化预研工作各阶段以及预研与设施建设之间的衔接,形成循序推进、动态调整、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坚持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造就高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科研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与设施特点相适应的人员分类评价、考核、激励政策,凝聚和稳定设施建设和运行专业人员队伍。

第7篇

关键词:高熔点 费托合成蜡 实际应用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分馏、微粉化及改性技术等的不断改进,为具有高熔点、低油含量、高稳定性、低熔融粘度、窄熔点范围及低迁移率与针入度等特点的精细晶体结构的高熔点费托合成蜡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食品与化妆品、热熔胶及亮光蜡等各领域广泛应用。

一、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实际应用

高熔点费托合成蜡在实际应用中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在许多领域都发挥着着其独有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1.食品与化妆品领域

口香糖制造中应用高熔点费托合成蜡作为基材添加剂,它还可以在食品与药品生产中,取缔植物蜡与其他介质来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包覆与释放介质。

而在化妆品领域,高熔点费托合成蜡主要在基础护肤品与彩妆两个部分应用较多,其中高熔点费托合成蜡在基础护肤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作为膏霜类产品及化妆水的生产调节剂。而在彩妆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应用,可作为唇膏生产的增硬剂与眼线液与睫毛膏生产中的基础材料。

已通过权威认证的高熔点费托合成蜡在满足人们关心的食品与化妆品安全问题方面也拓宽了发展潜力。添加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食品与化妆品生产,其产量与销售量在近年来也不断高涨,在我国食品与化妆品领域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

2.热熔胶

在高温情况下,融化温度范围以及所添加蜡的类型直接决定着热熔胶的性质,热熔胶的固化时间以及起始凝固温度受其所添加蜡的结晶度与凝点的影响,同时对其拉伸性能与塑性也有一定影响。高熔点费托合成蜡在热熔胶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热熔胶的胶粘温度,这样在存储与运输中,可有效防止热熔胶剂发生粘附的状况。同时,树脂与聚合物的粘度可通过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低粘度性质而大大降低,不仅提高了树脂混合的效率,而且便于泵送方式的热熔胶输送,还能使树脂与聚合物的表面湿润度保持在一定的适度范围内。添加蜡的热熔胶生产与销售状况都相当可观,我国近五年内的年均增长率已高达38%,且热熔胶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在我国生活与生产领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塑料加工

高熔点费托合成蜡在塑料加工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作为聚氯乙烯、聚烯烃的生产加工剂,及生产色拉母粒料的分散剂而发挥作用。我国最为主要的塑料制品生产加工基地之一,近年来的塑料制品加工产量增长率不断提高,其中色拉母粒料的产量仍然保持着继续高涨的趋势,而且在新型科学技术的更新与进步支持下,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满足符合生态安全标准等要求方面也成效显著。并且利用高熔点费托合成蜡进行塑料制品加工,能有效提高加工生产的的质量与效率,为满足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提供可靠保障。

二、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发展趋势

当前,仅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以及南非Sasol公司是拥有工业化F-T合成装置的两家企业,他们都有着各自研发的F-T合成工艺与相当规模的多套装置,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生产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企业与F-T合成装置,但由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具体应用与市场需求可知,高熔点费托合成蜡具有相当大的潜在需求量,其应用领域也极其广泛,具有相当好的发展前景。

要想对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首先要了解其目前的发展状况,而目前我国的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生产技术,尤其是在分离、精致与改性技术方面还缺乏工业化验证。并且,我国生产装置较少,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相似产品的技术可借鉴性较差,而从国外成套引进技术装置的可能性也较小。同时,对于系列化产品的开发,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不仅只有较少的专用产品,而且这一方面的研发力度也不够深入。另外,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潜在市场需求量相当大,这是其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所在,这也是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生产与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会因为高价等各方面因素而受到限制,这就需要国内技术的不断突破,在市场需求的不断推动下,加强国内技术革新,注重对国内市场培育能力的强化,才能在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开发与运营体系,确保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合理发展,这是其重要发展趋势的特点之一。另外,我国目前的工业产业转型与升级时期,为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是新时期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而对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生产与开发质量的重视,为其生产加工及产品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全新突破奠定良好基础,为其相关应用领域的产业化升级及精细化工的实现提高可靠保障,这也是我国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生产与开发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熔点费托合成蜡凭借自身优势,并在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许多领域都发挥了实际作用,为促进各相关领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但目前我国的高熔点费托合成蜡在实际应用与发展中还存在问题与风险,必须注重技术革新与对全产业链的全新突破,实现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工业化生产,为我国精细化工的实现及化工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参考文献

[1]钱伯章.美国通过费托合成生产喷气燃料[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8(11).

[2]钱伯章.采用传统的费托合成催化剂提高从CO_2制取高碳烃产率[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9(12).

[3]双玥.高熔点费托合成蜡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化学工业,2012(10).

第8篇

一、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市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意见》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等5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加大了科技工作力度。以实施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引进市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优势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入加速通道。据统计,今年我市1-10月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98.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4%实现增加值23.47亿元,今年以来。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95%,占GDP比重达到5.24%

(一)全力争取项目资金

省级项目56项。市东乡宏大化工“JF-999多元酯化淀粉”金溪鹏腾实业“回收利用丙烯酸2-乙基己酯废液工艺”等14个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市科技局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等高新技术领域组织申报创新基金、科技富民强县等国家级科技项目32项。获无偿资助1130万元,去年争取金额的1.4倍,位列全省各设区市第三位。科技催生满园春”日报》对创新基金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年全年,共有75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其中国家富民强县专项1项、省高新产业重大专项1项,争取无偿资金2543万元,比去年增长30%

(二)加快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

市长、副市长率队走访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积极加快了市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3月24日下午。与省科技厅厅长、副厅长等就加快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事宜进行专门会谈。3月29-30日,市政府组织市科技局、市经贸委、市药监局、金巢开发区有关人员赴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湖南生物医药科技守业中心、浏阳生物医药园考察调研。创立了金巢生物医药产业园,总规划面积6000亩,其中首期规划面积1000亩。参与制定了市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出台15条优惠政策和措施,土地、资金、市场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11月15日,深圳高交会上市政府副市长专门就生物和新医药产业作了推介。开展了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分别在香港、福建厦门和浙江杭州举办了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推介会,与客商胜利签订了40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合作项目。今年5月,市委书记带队赴香港招商,签订生物医药产业合作项目19个,签约资金6.7亿美元;8月底,市长带队赴杭州、宁波等地招商并举行推介会,与客商签订合作项目14个,签约资金11.3亿元。

(三)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团队

市科技局依照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规范和条件,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是市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以来。推荐珍视明药业、科伦药业、江铃底盘等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已认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培养市级创新型企业20家。江铃底盘和博雅生物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回音必制药和三和化工的技术中心成为省级技术中心。推荐三和化工、博雅生物、红星淀粉、东乡盛祺分别申报了医药中间体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精细化学品制造技术和无公害生猪及肉制品加工技术创新团队,经省科技厅批准,博雅生物的生物医药创新团队成为省优势技术创新团队。

二、搭建守业服务平台。

把全市工业园区内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站服务站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服务科技创新、全民守业的服务平台来抓,市科技局积极创新科技工作机制。发生了搭建服务平台,增强服务能力,集聚创新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效果。

市科技局组织全市工业园区1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今年以来。11个知识产权站服务站,举办科技培训班45期,接受企业科技咨询2100余次,指导协助企业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35项,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8项,申报专利144件,引进市外人才36人,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5项,促进了市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等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东华理工大学的核资源与环境”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成为我省第二个,市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效果明显,市科技入园工作富有特色。得到科技部、省科技厅高度肯定,科技花开富万家”科技入园工作专题演讲在日报》刊出。4月14-16日,全省科技入园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隆重召开,总结推广我市“成立一个中心,服务一个产业”经验。

三、强化科技兴农服务、健全农村服务体系

(一)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

旨在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是科技部设立的科技重大专项。培育、壮大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实现民“富”县“强”经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市“南城淮山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获年度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无偿资金172万元资助。目前,市南丰蜜桔、广昌白莲、崇仁麻鸡、东乡生猪、宜黄毛竹、南城淮山等6个产业项目连续获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支持,市是全省获此专项支持最多的设区市之一。通过这批项目实施,这些区域特色产业农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体系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组织选派出712名有专长的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实现科技服务“三农”有效途径。今年以来。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648期,培训农民15万余人次,分发技术资料30万多份,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项目100项,有效健全了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3月2日,由省科技厅和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年省科技下乡开幕暨捐赠仪式在宜黄县东陂镇隆重举行,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三)建立国家科技救灾粮食丰产万亩示范片

实现早稻损失晚稻补的目标,今年遭受重大洪涝灾害。为了协助灾区恢复生产。今年7月始,市科技局在唱凯镇实施了国家科技救灾粮食丰产唱凯万亩示范工程项目。围绕项目实施,市科技局聘请了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选派了市农科所、临川区农技站2个单位科技特派员团队的18名农技人员作为项目科技特派员,采取技术培训、集中示范、田间指导等方式示范集成推广应用灾后水稻丰产技术,唱凯镇灾区落实栽插二晚13.2万亩,比灾前增加1.4万亩,建立了粮食丰产核心区1000亩,示范区9000亩,辐射区5万亩。经专家测产,示范区平均亩产566.77kg比2009年增产13.7%10月9日,全国粮食丰产工程现场观摩会来抚观摩。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省副省长谢茹充分肯定了市克服千载难逢洪涝灾害的有利影响,努力将大灾之年变大干之年,发展之年,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所取得的成果。谢茹副省长高度称赞唱凯万亩示范区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无可挑剔。唱凯粮食丰产万亩示范片在10月12日《新闻联播》播出中。

四、发挥科技奖励机制。

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奖励机制。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的有效途径。今年来,市科技局努力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5月,市科技局组织开展了年度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工作。此次共有278名科技人员参与实施的35个科技效果项目参评。经过专家评审,评出年度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等122名优秀科技人才获得市政府惩处。这批科技奖励项目,技术幼稚,经济社会效益好,产业化水平较高,实施期间共计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新增利税1.1亿元,节支1624万元。

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科技奖励大会。市东华理工大学“原生态样品快速质谱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回音必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国家二类新药盐酸司他斯汀关键中间体的开发”等6个项目,8月9日。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33名优秀科技人才获省政府惩处。

五、推进知识产权战略。

市科技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省专利促进条例》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一年来。鼓励支持科技自主创新。一是开展全市知识产权调查。全市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技术现况及知识产权调查,摸清了市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建立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和项目库,为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积极开展专利执法宣传培训。开展专利宣传、执法队伍培训2次,组织专利执法10余次,为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驾护航。三是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开展了人才培养、可行性调研和通联等基础性工作,初步与国知局、评估机构和银行达成了意向书,为资溪一企业胜利进行专利质押融资50万元。截止10月底,市专利申请量18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6件,实用新型80件,外观设计60件;专利授权15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件,实用新型55件,外观设计86件。

六、全力开展抗洪救灾。

市遭受千载难逢特大洪水灾害。灾情发生后,年6月。市科技局依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以赴开展科技抗洪救灾工作,展现了科技部门不怕苦、能战斗的良好精神风貌。一是圆满完成东华理工大学灾民安排点8000余灾民安排工作。二是昼夜巡查确保唱凯堤57+90059+500标段的平安。三是扎实了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市、区科技局负责唱凯镇万年村的灾后重建工作,得到唱凯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组和万年村村民一致肯定,获市、区直单位帮扶临川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先进工作组荣誉称号。

七、年工作思路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全市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照全市“两抓、两化、两转变”总体要求,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保障,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我市“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年全市科技工作重点和目标是三抓三促六突破”

1抓“六个一”工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突破。全面落实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等5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一批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加速生物医药、金溪香料两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赶超发展,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1个百分点。

第9篇

今天,我们在*市召开全省农业科研工作座谈会,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农业科研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讨论修改《*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探索有效促进我省农业科研工作创新与发展思路。上午我们参观考察了*市农科中心和*农民创业园,刚才,又听取了各位代表的发言及八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交流,通过大家的发言和典型单位经验交流,充分反映了当前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讲得都很好。借此机会,现就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的现状、形势任务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谈四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进一步坚定做好农业科研工作的信心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进入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巨大贡献。“*”期间,全省农业科研单位共承担农业科研项目425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35项),荣获科技奖励46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9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17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711项,发表农业科研论文近万篇。在*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我省农业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前列,其中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全国前50名中占10名,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全国前20名中占5名。*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家禽良种覆盖率达85%,猪良种覆盖率达9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年的48%上升到51%,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年的19.3%提高到35.3%。农业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列全国第六位,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平均每亩耕地产值列全国第二位。主要农产品产值产量在全国排位靠前,其中花卉产值、饲料产值产量位居第一,输港澳活猪量位居第一,水果、糖料产量位居第三,肉类产量位居第六,蔬菜产量位居第七。在农业部最近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省分别有3位首席科学家,45个功能研究室和36个综合试验站参加体系建设,国家财政投入*承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共4260万元,投入资金量仅次于山东,排名全国第二,充分体现了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的综合实力。我省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扶持农业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更离不开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省农业厅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我省农业科技工作主要取得了七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以来,全省共引进和选育新品种(系)8842个。超级稻育种研究、杂交稻优质化育种和航天育种技术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良种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我省育成国内领先的两个产量达到750公斤/亩以上的超级杂交稻粤杂122和粤杂889通过了国家级品种审定;还育成一批在省区试中比对照平均增产8%以上超级杂交稻天优998、天优122、培杂泰丰、桂农占和玉香油占等一批新品种(组合),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1996至*年间,经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家禽新品种与配套系共14个,*占了9个,其中岭南黄鸡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0%,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省(区)。近几年来,共选育出蔬菜新品种(品系)200多个,其中瓜类品种占全省同期通过审定品种的50%以上;培育推广岭南特色水果品种50多个,推动全省良种果树应用普及率达80%以上。这些品种的选育为确保我省乃至全国的粮食、食品供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共患病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据统计,全省每年因动物疫病造成约1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数百亿元的间接经济损失,其中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些重大动物源性共患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而且危害人类健康。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攻克难关,在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Ⅱ型等重大疾病的快速诊断、疫苗研制开发和防控方面成效显著,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为我省乃至全国制定有关禽流感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是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率先讲并采用的“以栖息地生态控制和作物布局控害为基础,抗凝血灭鼠剂持续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鼠害持续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过3488平方公里的示范和25.96万平方公里的推广应用,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其中示范区鼠害控制投入产出比达1:18。香蕉抗枯萎病、鸡球虫病、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检测诊断和防治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止微甘菊、桔小实蝇和红火蚁等有害生物入侵的防控技术研究也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农业生产规程和食品安全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高度重视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在农业安全生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通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综合研究、示范,提供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有力确保我省农产品安全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果树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作物节水技术、稻菜轮作高效种植制度、有机茶叶生产规程以及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技术,配合优质抗病虫的新品种、无公害肥料与农药等物质载体的推广应用,为建设节约型、循环型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联合实施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示范区”提高了蔬菜、水产品、猪肉等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了供港澳和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截止去年底,全省食品加工类发明专利1000多项,在全国名列前茅。突破性攻克了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超标及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难题,为*传统特色食品的提升和改造提供了关键性技术研究。截止今年6月,全省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28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38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385个,有机食品117个。全省共有农业类名牌产品275个。

五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断升级取得了新突破。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是农业产业中关键的一环,是连接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桥梁,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至“*”期间,我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不断发展,在果蔬、粮油、肉类制品、功能食品、茶叶蚕桑等特色资源加工以及传统食品加工升级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这些成果的研究应用提高了农产品深加工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深加工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我省农产品深加工的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农产品深加工率从1978年的不足10%发展到目前的近30%,使农产品深加工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六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新突破。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67万千瓦,比去年增加50.2万千瓦,增长2.5%;全省机耕面积1544.3千公顷,比去年增加60千公顷,增长4%;拖拉机总台数为38万台,比去年增长0.8%;联合收割机达到11500台,比去年增加696台,增长6.4%;机动插秧机突破600台。农用排灌机械动力达357.8万千瓦,比去年增长6.9%;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达213.8万千瓦。具有*特色的设施农业,园艺机械,畜牧、农产品加工设备发展迅速,装备总量快速增加,水平不断提高。

七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全省各地以实施*-*年省人大《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议案》和*年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契机,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省良种引进与改良中心、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省土壤肥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3个省级中心,4个省级杂交水稻亲本提繁基地,10个省级区域性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质量监督站,19个省级区域性良种中心,50个县级良种推广分中心,100个区域性乡镇良种推广中心站;积极推进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切实为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抓手,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期间的18%提高到现在的40%。截止10月30日,广州、东莞、中山、云浮等4个市已在实施改革方案,并报省农业厅备案。全省需要改革的113个县(市、区)中,有105个县(市、区)制订了改革实施方案,占总数的93%;已通过县(市、区)级政府审核的有44个,占总数的39%;已通过地级以上市政府审批的有19个,占总数的17%。

二、找准差距,切实增强做好农业科研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党的*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我省人多地少,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依靠资源增加产量空间有限。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最直接的、最大的潜力还是依靠农业科技。尽管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水平逐年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与江浙鲁等农业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跟踪式”、“模仿式”研究比较多,原始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产品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

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不高。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1%,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同时也低于江苏的58%、浙江的56%、山东的52%,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力等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科技及队伍素质总体不高,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还比较薄弱。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战略型、领军式农业科学家还不多。直接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的实用型专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从农业部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不难发现,在入选体系建设50位首席科学家中,我省只有3人。

四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数据表明,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资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1%左右,发达国家一般为5%左右,*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为0.56%,我省投入强度为0.3%,可见我省农业科技投入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年,我省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减少,分别为6.1亿元、7.3亿元、5.6亿元、5.3亿元和4.9亿元。

五是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衔接不够紧密。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导致缺乏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不仅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链,而且在农业科技投入上重复、分散,浪费了科技资源,降低了创新效率。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相互衔接不紧,影响了农业科技整体合力。

当前,在全省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因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十分关注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等人民群众日益关心的矛盾和问题,坚决把工作着力点转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上来,全面推动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此,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以科学、求实、拼搏、创新的精神做好农业科研工作。

三、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农业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党的*届三中全会明确讲,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今年9月,胡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对发展农业科技讲到,“一项技术能够引发一场革命、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在刚刚结束的“*现代农业博览会暨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书记讲,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展望“*”,全省农业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起点、多目标、抓重点、建体系”。“高起点”就是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突破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多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又要保障农产品和生态安全;“抓重点”就是要突出我省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完善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体系和强化前沿技术储备;“建体系”就是建设以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为核心,以各市农业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为重点,以县、乡(镇)农业推广机构为基础,形成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力争到2015年,使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期末的51%提高到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40%提高到65%,动植物良种覆盖率比“*”期末提高2至3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翻一番。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年12月农业部、财政部印发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农科教发[*]12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在*年启动了第一批10类优势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年7月,农业部、财政部又印发《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安徽、山东等省结合实际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就是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组织优势科技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这是有效解决农业科研领域长期以来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的有效方式。为增强我省农业科技竞争力,根据《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从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组织省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的有关专家在吸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反复论证,多次修改,初步形成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目前正在加紧推进争取《方案》立项工作,希望得到省级财政支持,争取在09年正式启动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支持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针对我省主导农产品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将会促进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为方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础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领域研究,为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保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在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抗旱机理、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在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克隆一批优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和品质改良的动植物基因,加大转基因技术研发力度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抢占前沿科技领域的制高点。二是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自主创新,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良种保障。重点研究利用开发主要农作物、畜禽等种质资源,应用常规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等生物技术,挖掘动植物高产、优质、抗逆等重要遗传潜力,突破种子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和综合生产加工技术,培育新一代动植物超级品种、优质品种和特色品种。三是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建立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和生物灾害、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创制一批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在禽流感、口蹄疫、稻瘟病等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农产品和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与监控技术研发,将产地环境监控、农产品品质提升与质量监测、投入品安全使用、有害物质降解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为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提供保障。要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酵工程以及高效分离、杀菌、防腐、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新型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开发,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五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保障。大力开发和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实用技术,重点突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等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多功能、智能化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加强源头控制、过程治理以及末端资源化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核心技术的攻关。开发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有机肥和秸秆养畜等产业的发展。六是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保障。重点研究农业装备自动导航、过程监视、智能测控和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产品产地加工等成套技术装备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显著提高我省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三)要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广泛调动全省农业科研、农业院校、技术推广部门服务农民的主动性,切实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入手,多办好事和实事,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围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加大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行动力度,继续组织实施种养业良种引进和培育专项,努力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加快普及先进实用种养技术,提高技术到户率和到田率,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强化农村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造就强大的人才智力队伍。同时,各级科研院所、农业院校要加强与地方和农业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展示,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合作开发、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着力解决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问题,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明年将是全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全省农业科研机构有可能面临再次改革,在服从服务大局、确保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及科研工作持续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建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研单位。我这里想突出谈三个机制创新的问题。一个是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首先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合作”的科技氛围,坚持和完善科研项目合理支持机制,为科技人员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把管理的关口从成果鉴定和评奖扩大到全过程;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积极性。第二个是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产业化运作需求,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企业为辅,上联科研和教学单位,下联农户和合作社,政府引导,上下联动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第三个是科技平台构筑的创新。构筑科技平台可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扶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合作,全面构建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与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平台,有效增强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综合试验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强化科研与推广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建设成为上游科研单位(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的集成地、转化平台及科技试验田、下游(县、市、区)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供应站、示范点和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科研与推广的衔接点。各地农科所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省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纵向联系,与地市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紧密衔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强大的农业科技合力,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强化措施,努力实现农业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科技工作者讲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类科研管理机构和科技工作人员要站在全局利益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要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农业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承担国家产业体系的单位和人员,要按照体系工作细则和核心任务,全力以赴完成好体系建设总体任务。要着力转变思想观念,把过去的以项目实施为主向科技平台及体系建设转变,主动适应新的变化,主动参与转变,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农科教之间的协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积极争取农业科技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切实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着力形成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重视对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认真做好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通过送下去、走出去等多种形式,不断锤炼人才队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谋划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们已经考虑将建立产业技术首席专家制度列入实施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就是加速领军式人才的培养过程。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一旦启动,希望各位专家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不负重望、不辱使命,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发挥作用,真正能够解决一些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树立起首席专家的权威,做到名副其实。要积极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奖作用,切实奖励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三要加强业务学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迎合时代的潮流,顺应形势的发展。要努力提高掌握政治理论、现代管理、法规政策和科技知识能力。要牢固树立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强化理论武装。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农业科技的发展动态,09年我厅将组织科技考察团到国内外学习,及时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工作的方向和趋势。要善于研究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增强预见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认真做好农业科技的研究、试验、示范和应用工作,努力多出成果,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

四要加大科技投入。要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持,尽快落实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立项工作,逐步调整投资方向,整合科技投入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改善科技工作物质装备,完善科技推广手段。要建立完善“良种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推广”等农业科技项目立项的科学评估机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对现有的科技资金进行梳理和整合,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并真正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目前,我厅已将2009年的省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和省级良种培育引进专项两个项目申报指南已“*农业信息网”上,希望各单位认真研究,及时做好农业科技项目申报工作。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要拓宽多种方式、多个层次科技研发的投入渠道,要广辟社会筹资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农业科研专项,提高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科研工作地位。

第10篇

关键词:校本化;高中历史;科学史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的最好桥梁。通过科学史的训练和熏陶,不仅可以培养文理兼通的人才素质,而且还可以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这是其他学术无法替代的。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懂科学史,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就科学高中的培养目标而言,大部分毕业生将会从事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和工作。而一个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并且力求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新的人,如果对科学的发展缺乏整体上的了解,不能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以及其他学科对本门学科的影响,就很难有所成就。因此,开设科学史这门课程尤为必要。这门课程重在还原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发展历程,揭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向学生提供著名科学家、发明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为科高学子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提供借鉴,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得更远。以下为科学史的具体学习要点:

一、科学史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1.了解科学史的确立及其诸种功用,理解科学与正确之间的关系。2.掌握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史和外史,了解科学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二、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

1.了解古希腊科学产生的背景。2.概述古希腊贤人对万物本原的探究,认识对万物本原的探究意义。3.了解亚里士多德在自然哲学、逻辑学以及系统的经验考察等方面的贡献。4.知道古希腊在数学、物理、天文学等方面的贡献,理解其对古代世界的影响。

三、古代中国的自然观与科学技术

1.知道天人感应与天人相分及宇宙演化思想,理解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2.了解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浑盖之争,认识其对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影响。3.概述中国古代传统数学、计时技术和测向技术的发展演变。

四、阿拉伯的科学及科学在欧洲的复兴

1.概述阿拉伯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其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认识“翻译”为阿拉伯科学的真正起点。2.了解阿拉伯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光学和化学方面的发展,理解阿拉伯科学的世界意义。3.了解基督教、亚里士多德思想以及农业技术革命对中世纪欧洲科学发展的影响,认识“1277大谴责”对人们打破亚里士多德思想对科学的束缚作用。4.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不同文明间技术的交往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准确把握宗教与科学的关系。5.了解培根倡导的实验、哈维的血液循环说以及数学的新进展对科学在欧洲复兴的作用。

五、近代科学革命――天文学、新物理学、数学、化学

1.理解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在近代天文学方面的革命性作用,了解伽利略望远镜以及第谷的精密天文学对传统天文学的冲击,概述开普勒三大定律对哥白尼天文学的继承与批判,理解近代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切入点。2.说明斯蒂文链、伽利略的实验方法、笛卡尔的机械主义方法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定律等对近代物理学发展的意义,明确近代物理学是近代科学的核心领域。3.了解微积分的创立,列举笛卡尔、费马、牛顿、莱布尼茨、欧拉、拉格朗日等人在微积分发展过程中的贡献。4.概述古代炼金术对近代化学产生的影响,了解波义耳、拉瓦锡对近代化学诞生的贡献。

六、生物学的重大突破――从进化论到遗传学

1.了解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背景以及达尔文的生平,认识其个人经历对其提出自然选择的进化论的影响。2.认识孟德尔定律,理解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的原因,了解遗传基本因子――DNA的发现对遗传学发展的意义。

七、物理学的新突破

1.了解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认识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2.简述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的建立过程,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对化学、天文学等学科发展的影响。3.了解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概述广义相对论的三大验证,说明对广义相对论正确性的认识。4.了解爱因斯坦对量子论方面的贡献,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关系,认识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八、数学的新时代

第11篇

关键词:消防技术;创新;应用

1、我国消防技术的应用现状

1.1 消防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逐渐转变,对房屋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其中消防设备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几年来,建筑业迅猛发展,各种高层建筑随处可见,与之相配套的消防设施越来越完备,建筑消防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种新的消防技术相继涌现,并且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例如,高压气流自动排烟技术、自动喷水灭火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建筑消防中被广泛的应用,建筑离不开消防。

1.2 消防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工业消防技术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是有效促进工业消防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工业火灾给人们的生命和社会经济带来重大安全隐患,近年来,从产品、技术到设计规范等都围绕着工业场所与行业的衍生与发展,这极大促进了消防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工业场所环境较为恶劣,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所以对消防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许多消防技术例如: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等消防技术、缆式线型定温火灾探测器、线形可燃气体探测器等消防技术和消防措施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3 消防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

电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消防安全意识的增强,对消防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超过32米的商业建筑在防火分区都设置一个消防电梯,在超过24米的居民住宅中都设置有消防电梯。在消防电梯中都设置有消防电源、专用按钮、专用电话和操纵按钮等消防设置,在出现消防隐患时,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消防设施寻求援助,保证自身安全。

1.4 消防技术在地铁中的应用

我国的地铁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它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在一些发达城市如广州、上海、北京等,我们可以看到,地铁站人流量非常密集,空间封闭性强,设备较为集中,所以非常容易引起火灾,而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救援工作十分困难,人员不能立即疏散,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消防技术在地铁中的应用过十分重要,它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在消防过程中,以预防为主,根据火灾发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消防措施。

2、消防技术的创新

2.1 构建消防技术创新的网络体系

通过建立网络消防体系,创新消防技术,使之发挥更大的消防作用。网络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消防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主要由消防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消防基础应用研究体系,以消防机构为纽带,整合消防科研的资源,根据消防工作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需求进行创造性研究;消防实用新型技术研究体系,在消防机构引导下,将科研成果与企业、市场结合起来,它的重点是开发新兴技术和设备,促进科技水平的提升。

2.2 加强新产品研发,获取消防技术创新突破

新型产品的研发创新在许多迫切需要技术改革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创新研发过程中,需要一条开发实行突破技术创新的道路。消防技术的创新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新型消防车类、新型固定灭火系统类、消防员特种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新型防火阻燃材料和耐火建筑构件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和创新研发。

2.3 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全面推进消防技术创新

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加强消防技术的创新,发挥产学研的同事,促进消防技术的不断创新。要想更好的推进消防技术的发展,需要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紧密配合。我国的消防事业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探究实践,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配合可以使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和创新领域得以突破,科研机构能够为消防技术的发展创新提供科一定的技术支持,而企业能够为它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相互合作,消防技术将会得到有效的全面推进,消防技术的创新也能够获得实现。

第12篇

为贯彻落实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中科院党组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研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经2014年7月7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8月8日,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率先行动”计划》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有部署,要求中国科学院进一步聚焦“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抓好落实,早日使构想变为现实,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党的十以来,正是在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 率先”要求的指引下,中国科学院开启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三个面向”不断创新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科技国家队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率先行动”计划为中心,贯彻“三个面向” “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科学院坚定创新自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系统进行学科布局,聚焦战略必争领域,瞄准基础科学和交叉前沿。

围绕“宇宙、地球、生命、物质”四大尺度上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国科学院坚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促进了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全面提升,集中优势力量产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如:“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 “中微子振荡”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微子振荡”团队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被评为2012年《Science》十大突破;“发现含有四夸克的新粒子Zc(3900)”入选2013年《Physics》十大成果;“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和“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入选2015年《Physics World》十大突破;多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包括“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禽流感病毒研究获突破” “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 “甲烷高效转化重大突破”等。

近期,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又有新的重大进展: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模式,为防控病疫情及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是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大亚湾实验测得最精确反应堆中微子能谱;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揭示了光合作用超级复合物精细结构,使我国在植物光合作用结构机理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实现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实空间直接观察,开辟了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途径;揭示了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为实现杂种优势高效利用、推动育种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首次揭示了末次冰期欧亚地区完整的人口动态变化情况,并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力量,立足太空、海洋、网络空间等战略必争之地,围绕制约我国深空、深海、深地的技术瓶颈及其应用障碍,加强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率先在未来有望成为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的领域方向部署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贯彻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体制上实现突破,成立了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和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整合院内资源,开展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实施,使一批中国科学家原创的科学思想展示在世人面前;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二号和神舟11号任务的实施,中国科学院10余项科学实验获得成功;探月工程稳步推进。在北斗导航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高分微纳卫星及民用卫星有效载荷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面向我国深海战略的重大需求,建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科考船队,完成我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抢占深海科技前沿制高点;构建国际一流深海探测体系,引领海洋探测能力跨越发展;引领国际西太平洋科学研究,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驾护航,为我国深海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面向我国资源重大需求,聚焦深层油气、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承担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等重大任务,部署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通 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与深部成矿成藏”、以海相油气为特征的“油气工业二次创业”和深部矿产资源“攻深探盲”等理论和认识,发展了深层油气与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指导了我国深层油气与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