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汽车企业;信息化;机制;市场
一、汽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信息化可以让汽车企业实现精益生产与管理。当客户想要买最新款式的车时,只需要从厂家网站或者是各大经销商处下订单,然后厂家就会将信息输入到管理系统中,EPR系统会根据客户订单信息来进行最优生产计划制定,发出物流指令,并进行整车生产,当生产好之后就可以经物流运输到客户手中。在这一过程中,商家可以根据DMS系统来随时获得订单信息,并反馈给客户,用不了多久,客户就可以拿到中意的最新款式汽车了。这一生产模式就是精益制造管理。现在,精益自动化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1]。(二)信息化已经是很多汽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就企业信息化发展而言,汽车企业连年来不断增加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也证明我国汽车市场有着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汽车销售中,很多厂家都大力整合销售终端市场,而这首先就需要信息化得到全面发展。由于我国政府已经取消了进口汽车许可证要求,并且降低了汽车进口关税,因此国内汽车企业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汽车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不得不实现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诸多汽车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2]。(三)信息化是企业的战略资产。在汽车行业中,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在于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短,因此交货期也就成为汽车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同时客户对于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个性化定制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企业需要生产出多品种汽车,实现小批量生产,以满足客户需求。汽车企业信息化主要是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运用相关的高新技术来提升传统汽车生产过程,优化市场定位、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管理以及后期维修等一系列过程。
二、汽车企业信息化建设机制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如果汽车企业没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那么就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着很好的规划,这样的信息化也将会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除了要对于信息技术加以规划,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战略评估与管理诊断工作,有目的性地加以规划,使得信息化建设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二)企业各部门要共同合作。汽车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紧靠IT部门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所有的部门都一起参与,相互合作,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规划并加以实施。IT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仅起到推动作用,汽车企业当中的所有员工都要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了解部门需求以后再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防止一个部门孤军作战而难以成功。(三)形成管理闭环。在汽车企业发展规划中,不但IT规划非常不易制定,其中任何一个规划过程都及其复杂,只有形成闭环管理,才可以让规划不断得以完成,企业也才可以不断实现进步。闭环管理的过程也即是:制定规划——规划实施——总结反馈——规划修改。汽车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更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划准则,作出一个中长期规划,时间周期可以选择三年到五年,同时每一年都需要按照周围环境的变化。企业发展变化、新型技术的出现等因素而加以调整。(四)不断完善IT管理体制。汽车企业实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完善硬件、网络以及技术管理,同时还要对于IT管理机制加以优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如建立起信息安全制度、完善信息交流体系等。在信息化及建设中,通常要对于各种IT项目开发顺序进行确定,将有限的IT资源加以分配,所以企业非常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IT管理体系。
三、结论
总之,在汽车行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汽车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更多优势的主要手段。运用信息化技术,汽车企业不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用户对于汽车的个性化需求。相信在未来,信息化技术将会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参考文献
[1]贾彦庆.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规划研究[D].河北大学,2013.
“智慧城市高地”下的弊端
现在来看,“智慧城市”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还在2008年就由IBM公司提出来了,2009年就开始在国内热起来。虽然已经过去4~5年的时间了,但是“智慧城市”绝对还是当下一个热得发烫的概念。在股市还有个“智慧城市板块”,其中的成分股往往是股民们追逐的对象;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甚至仍然还在规划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不久前住房建设部在全国开始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据说国家发改委将在今年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从现在已知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人们主要从技术和业务应用层面讨论和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来说,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物联网(其中尤其是RFID)技术的发展,其次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第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第四是上述这些技术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业务应用。而就城市信息化业务应用来看,主要是一些城市规划管理以及一些特定的公共服务业务,如所谓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但是,目前,我们尚没有任何人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去规划和认识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建设智慧城市?我们仍然只是延续IBM在4年前从该公司开拓中国信息化业务市场的角度去看待所谓的智慧城市,根本就没有从我国城市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层面去重新理解和认识。
我曾经在去年就撰文提出,目前人们在认识智慧城市时,存在着“概念不清、外延不明”的问题。因为,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就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当前,还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就是人为地打造所谓的“智慧城市高地”,将当前的智慧城市人为地与之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割裂开来。例如,有人就专门撰写文章,阐述所谓的数字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区别,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高明、更先进,让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一种横空出世的产物。因此,如今的智慧城市好像成为某种噱头,成为一些企业、部门开展新的信息化市场、增加新的公共项目建设的工具。
受这种不良倾向的驱使,我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呈现出若干不利的局面。
1、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
本来,企业信息化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政府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往往会被人认为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事务,因此以往在很多地方的信息化规划中,通常都没有多少有关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由于智慧城市重点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在最近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难寻踪迹了。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都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三个维度及其战略缺陷
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纯粹外来的词汇,而是将其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那么我们对于智慧城市就会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总的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从更加宏观层面去丰富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分析其中的问题。
1、从“两化深度融合”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很久以来,信息化一直被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思路;当前,根据国际经济不景气以及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些重要文件中,信息化都占据重要地位。
从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实践来看,信息化工作往往体现为几个具体的“Logo”。例如,初期是信息高速公路,后来是数字城市,从2008年开始,智慧城市成为各国信息化工作的主流思路和基本方向。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地方政府层面,尚未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大战略相衔接,所以,虽然我们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国家层面的最高战略,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落实,只注重在传统产业改造以及电子商务层面着眼(如成立专门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机构),而对于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如城市公共管理、社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等共性技术建设内容方面,则重视不足,缺乏统筹。因此,尽管信息化具有如此的战略地位,我们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却往往难以体现,也就是说,信息化缺乏一个合适的落地实施的战略战术安排。这可以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缺陷。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与以前的单项IT技术的创新发展不同,近些年来所诞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具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相互之间围绕海量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决策分析的、前后相互连贯的产业链条的形式集中出现,共同构成新一轮的、威力更为强劲的信息化宏伟浪潮。
这一轮信息化浪潮对于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尚难以进行预料,但是,有一点可以预料的是,当前基于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显然是不适应这种技术发展要求的。从住建部所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来看,不仅有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还有城区和县级单位,显然有违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规律。而且,试点本身也未对如何应对这一轮的产业链式信息化浪潮提出有效的顶层应用规划方案,因此我们难以对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智慧城市试点寄予过高的期望。
3、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根据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上述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主要是基于当前城镇化本身的内在要求。其实,在这些要求当中,信息化都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应该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度融合信息化战略,城镇化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新型”的时代特征,才可以被称为“新型城镇化”。
然而,虽然信息化和城镇化都被赋予国家战略地位,但是对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重大的文件还是具体的业务工作层面(如城镇化建设),都未对此加以明确。而且,对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理论界鲜有研究,政策上也缺乏衔接和协调。这同样可以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缺陷。
上述三个维度,都从战略层面讨论了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难以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涵,智慧城市不仅难以深度融合工业化,也难以深度融合城镇化。
让智慧城市建设赋予新型城镇化以智慧
从地理空间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
这虽然看过去好像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但其实这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布局。实际上,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2、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对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应为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4、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而且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例如,就目前由住建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智慧城市试点几乎包含信息化建设的绝大多数内容,然而住建部本身并不具备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职能,其中的很多业务是难以由其一家部门就可以落实推动得了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综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功能,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6、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关键词:信息化 旅游信息化
信息化与旅游信息化概述
(一)信息化的含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界定了信息化的内涵,指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从而准确地表述了应用、资源、网络、产业、人才、法规政策标准在信息化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应用是信息化的主导和目的,其它的工作围绕应用的主导方向展开,与需求紧密结合。
(二)旅游信息化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便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
旅游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政务三项。旅游企业信息化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调整和重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旅游电子商务是指旅游企业对外部的电子商务活动,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宣传促销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高旅游市场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旅游电子政务指各级旅游管理机关,通过构建旅游管理网络和业务数据库,建立一个旅游系统内部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公共信息的平台,实现各项旅游管理业务处理和公共信息服务。
(三)我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从“十五”规划开始,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正式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中央提出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截止到2006年12月,中国的网民总数为13700万人,与2005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总数一年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220倍。可以看出我国的网民总数呈良好发展趋势。
旅游业重视且依赖于广告宣传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旅游部门和企业对互联网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金旅工程”建设,由此把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了一条快车道。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优化旅游行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密集型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和不可存储性,使得信息化对旅游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国家旅游局的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旅游业7686亿元的总营业额中,在线旅游营业额在70亿元左右,所占比例不足1%。据iresearch的预测分析,2010年营业额将达到10%的份额,我国信息化旅游服务市场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旅游信息化的研究意义
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性行业,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信息是其得以生存和运转的根本基础。信息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和不可储存性等特点,旅游业的生产和消费特点决定了旅游业能够体现电子信息网络的优越性,是最适合开展电子商务的产业之一。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从旅游活动的方式看,“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而是有关旅游商品的信息传递引起的旅游者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核心是信息,因此,对旅游企业来讲,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是重中之重,这是旅游商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和非贮藏性所决定的。无形的旅游产品在销售时是无法展示的,而且通常是远离消费地点被预先销售,因此,信息传播对旅游业而言至关重要。信息是旅游行业内部各个环节联系的纽带,不管是对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企业,或是对旅游者而言,有效的获取旅游信息,以辅助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都显得特别重要。信息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旅游信息化成为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加强旅游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旅游信息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引用,国内外的研究者首先提到的就是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展。因此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业成为了主要关注对象。旅行社业被认为是受信息技术冲击较大的行业。杜江、戴斌在论及技术环境变化对旅行社业发展的影响时谈到:“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旅行社经营的技术条件,还将扩大到旅行社与旅游者的交易方式,旅行社与供应商的交易方式、旅行社的业务范围、旅行社的经营战略、旅行社的经营观念,甚至旅行社的存在方式”。但旅行社究竟会如何变化和发展,涉及到具体问题却没有提到。姚延波、左坚谈到了信息技术在旅行社企业中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辅助组团、接团和导游服务业务的数据处理,用于处理各类客户信息的维护,饭店和旅游汽车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业信息的记录和维护,财务结算数据的记录和维护,票务服务业务的信息联络等”。他们也谈及了与旅行社经营密切相关的一般性信息技术,如计算机预订系统(crs)、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开帐与结算计划、旅游网络等。饭店业研究者看到了信息技术开发的管理系统给饭店业管理带来的变化,有中央预订系统(crs)、饭店内部的数据系统、电子门锁系统等。邹统钎在《饭店战略管理—管理前沿与中国的实践》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比较详实的阐述。
也有另外一些研究者从其他方面来看待信息技术给旅游带来的变化。mcgrath认为由于gds(全球分销系统)与internet的技术融合还未完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internet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产业的信息销售渠道。barry diller以百老汇将剧院票作为度假包价产品的一部分为例,谈及旅游的虚拟交易所引起的横向规模经济,它能形成一种顾客纽带,从而持续地增加创造的杠杆利润。 erin anderson提出在internet的冲击下,旅游企业应该更偏好在个人渠道功能水平上决定渠道策略,而不是在渠道组织层面决定渠道策略,也即是顾客导向。更进一步,也可以由顾客来定价。让网站“给出能接受的价格,对供应商选择有完全的判断力。购买以及给予特殊产品、供应商记录以标题称号”。这样由顾客给出意愿价格,可以让顾客省钱。不过旅游产品生产商对纵向价格控制权将失去。
马梅认为,我国旅游企业在看待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时,“其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些企业认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营销手段,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增加了一个在线的小册子,其作用是企业可替换的沟通和广告媒介。实际上,我国的旅游消费者对e时代价值链重构的需求已经超前于旅游企业所能提供的价值链服务”。因此马梅从旅游实体企业、航空公司、饭店集团、旅游中介等几个方面来重新设计产业链,力图构建一个符合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活动模式。 dimitrios buhalis在《e tourism》一书中对旅游的运营管理和分销、航空公司、饭店、旅行社、旅游商、目的地管理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技术性转变。全书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新型旅游模式给予了一个新的概念—电子旅游。“电子旅游概念包括所有企业功能(电子商务和电子市场营销、电子理财和电子财务、电子人力资源管理、电子采购、电子研发和电子生产)和电子战略、电子规划,以及对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包括旅游、旅行、交通、休闲、饭店、主体供应商、中介和公共部门)的电子管理”。目前出现的一些非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其实正反映了马梅所提到的“旅游消费者对e时代价值链重构的需求己经超前于旅游企业所能提供的价值链服务”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1.dimitrios buhali.e touris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杜江,戴斌.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姚延波,左坚.旅行社经营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马梅.e时代旅游产业价值链重构战略设计.三联书店,2004
调查的范围包括65家钢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的重点钢铁企业,这些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水平基本上能够代表全国钢铁行业的自动化的现状。
最后,分别对65家重点钢铁企业和其中宝钢、鞍钢、首钢、武钢、马钢、攀钢、本钢、唐钢、包钢、太钢、邯钢和济钢12大钢自动化现状进行了汇总对比,分析了烧结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烧结机的台车面积占所有企业台车面积总和的比重;炼铁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高炉容量分别占所有企业高炉总容量的比重;炼钢、连铸、轧钢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装备或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分别占所有企业生产能力总和的比重。
在分析过程中,采用的是最简单的认可方法,即只要配置了一台自动化控制装置或控制系统,就认可该装备或系统初步具备了自动化的生产能力,对其自动化所应用的具体功能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未做进一步调查。通过这样初步的统计,计算出各主要生产装备或工序采用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比重,从而分析得出自动化的程度。
从调查结果看,钢铁行业自动化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的已经领先国内,有的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有的已经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产品在行业内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的大奖。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企业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采用新技术搞自动化,就难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难于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企业看到了自动化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三是企业在基建和技改项目上重视上自动化项目,肯于投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钢铁工业向高精度、连续化、自动化、高效化快速发展,使钢铁生产工艺、产品和技术装备呈现出如下特点:1.流程短、投资少、能耗低、效益高、适应性强和环境污染少的新技术、新工艺被不断应用;2.提高产品的外形尺寸精度、改进表面形貌和改善内部质量的技术受到重视;3.生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现代化、连续化迈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使检测和执行设备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工艺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仪表得到了高速发展;在现代钢铁生产过程控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传统的计电仪功能划分不再明显;仿真技术在钢铁工业中日益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控制系统的培训和新工艺、新控制方法的研究,而且易于模拟生产设备调试,指导生产和参与生产;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在各个工序的应用已取得可喜成果和经济效益;可视化技术和监控系统为无人化工厂提供了条件:从现场总线到车间网、工厂网、企业网的综合网络系统构成了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
根据有关资料,“七五”末,大中型设备实现自动化的比重约为总生产能力的30%,其中过程自动化为13.3%,基础自动化为16.7%。按炼铁、炼钢和轧钢三项主要工艺设备统计,装备了基础自动化设备和其他自动化检测装置的大中型高炉,占炼铁总能力的41%。配备了过程计算机的大型转炉占炼钢总能力的16.3%,而实现基础自动化的大中型转炉占炼钢总能力的7.9%,大型主力轧机实现了过程自动化的占全国成品材轧制能力的17%。上述配备了过程计算机生产设备是技术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初的水平。“八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的冶金大型工艺设备都已程度不同的装备了过程计算机系统,各主要工序普遍提高了自动化的水平。如:炼铁工序中,装备了过程计算机的大型高炉生产能力占炼铁总能力的比重达到19%;炼钢工序中,实现了过程自动化的炼钢能力占总能力的比重达到37%;连铸自动化的比重也有了显著提高;全国成品材轧制能力中过程自动化的比重达到20%。
通过2003年的调查了解到,钢铁企业在“十五”期间内新上或改造的自动化工程中,基础自动化级已经普及。在重要的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自动化系统得到了企业领导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在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采用配套引进国外技术和装备或选择与国内科研部门联合技术攻关相结合的道路,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提高了过程控制自动化的水平。第三级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作为近年国内外重要的生产管理控制技术以其所产生的关键作用,已经被许多企业所接受。在一些新建的生产流程线上,积极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或购买软件平台,加速建设。这一级系统的陆续投产运行,将会对钢铁企业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信息畅通的信息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建设的自动化系统,瞄准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下面,我们对截止到2003年6月,钢铁企业在主要生产工序中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应用现状、钢铁企业自动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分别予以分析和对比。
1.基础自动化已经普及
在钢铁企业的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生产工序和流程中基本上普及了基础自动化。
基础自动化(一般称为设备控制级)是生产过程自动化中最底层、最基础的部分,由各种电子、液压、气动控制装置组成,承担各种生产工艺参数的计量检测和设备控制。基础自动化级普遍采用各种可编程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DCS)和成套工业控制机。它们对设备级的控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应用基本上可以达到94%以上。生产工艺控制愈复杂,基础自动化的程度就愈高,高炉系统甚至接近100%,连铸、轧钢达到99%。
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共应用PLC约7226台套,DCS约1280台套,工业控制机约4791台套。见图1。
2.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有了提高
过程计算控制系统即生产过程自动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的重要的环节,—般由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完成,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工艺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有了一定的发展,较“七五”、“八五”期间有很大增加,见图2。
大量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如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等在这一级广泛应用。高炉炉况预报模型、软熔带推断模型、炉料下降仿真模型、冷轧设定模型等等,还有高炉冶炼专家系统、基于模糊控制的电弧炉电极提升系统、采用神经元网络的连铸漏钢预报系统、均热炉模糊控制系统、钢板冷却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在各个工序的应用,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和经济效益,目前正在向多种技术的混合系统发展。
由于引进或改造了一批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冷热轧系统及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得轧钢系统的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提高幅度最大。见图3。
在生产控制自动化级中,配置的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小型机为主,共2108台套,应用的控制优化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共1066个。
由于受优化数学模型的开发及引进的模型的消化吸收滞后的制约,生产过程自动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些年里,在新建和改造的大中型设备上应配置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
3.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受到关注
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UES)近年来得到钢铁企业的普遍关注,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新建或改造生产线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这些系统在一两年内将陆续投入运行。
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主要由区域管理计算机系统完成在线作业计划和生产调度管理、质量跟踪控制等许多功能。这一级系统在企业信息化架构中的位置和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实现它们,才能使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和系统集成,生产实际数据和生产指令才能顺畅的上传和下达,实现信息不落地传输。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今后应进一步认识它的重要性并努力发展之。根据图4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级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应用的水平还较低,许多地方仅仅是在车间或厂内建设了计算机局域网络和少量的生产报表处理,大量的生产实际数据通过人工输入。
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应用的计算机共1502台套。
4.主要生产工序自动化现状
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各图表显示每个生产工序中各级自动化的现状以及对比状况。
(1)烧结系统自动化
烧结系统自动化包括对烧结的原料储存、配料,混合烧结和冷却等几个部分的计量检测、自动控制和管理。
从图表中看出,在重点钢铁企业烧结系统中,20M2以上的烧结机的台车总面积总计约15637平方米,已经配置有基础自动化系统的台车面积达到94%以上,过程控制自动化居中,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非常低。(2)炼铁系统自动化
炼铁系统自动化是指在高炉本体、热风炉等主要工艺部位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炼铁系统自动化主要是改善操作、稳定炉况、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氏能耗、延长炉体寿命。
在高炉炼铁系统中,重点钢铁企业300m3以上的高炉总容积为159228立方米,并且全部配置了基础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的比重达到100%。过程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比重已经超过50%以上,部分高炉上配置了国内外先进的高炉冶炼专家系统等。
表2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炼铁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总容积(M3)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容积比重容积比重容积比重
重点钢
铁企业159228159228100.00%8541353.64%50003.14%
其中12
大钢8896088960100.00%5478761.59%41004.16%
(3)炼钢系统自动化
炼钢系统的自动化可以改善操作、延长炉龄,是提高钢产量、保证钢水质量、缩短冶炼时间、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一次拉碳命中率的重要手段。炼钢自动化包括转炉自动化和电炉自动化。
表3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炼钢系统转炉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转炉总生产能力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级或生产
制造执行系统(L3)
(万吨/年)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
重点钢铁
企业125761201195.51%696455.37%320025.45%
其中12大
钢63006300100.00%442570.24%273043.33%
表4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炼钢系统电炉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电炉总生产能力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万吨/年)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2586250696.91%125748.61%51019.72%
其中12大钢82178195.13.%24629.96%10012.18%
(4)连铸系统自动化
连铸自动化系统能够改善铸坯质量、提高产量、增加金属收得率和提高连铸比,应用人工智能控制的方法,加强对连铸质量的预报和控制。
在连铸系统中,重点钢铁企业的连铸机总的年生产能力为13195万吨,而已经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能力达13117万吨,所占的比重是99.41%。以此类推,过程控制自动化是54.31%,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为15.37%。
表5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连铸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总生产能力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连铸(万吨/年)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131951311799.41%716654.31%202815.37%
其中12大钢56935693100.00%305053.57%115320.25%
(5)轧钢系统自动化
随着轧钢生产向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连续化方向发展,轧钢生产对自动化装备的要求比其他生产工序高,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装备的水平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也最大。因此,轧钢系统中采用的自动化设备和系统比较多,各级自动化控制程度也比较高,是现代钢铁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最集中的地方。其中12家大型钢铁企业更加重视轧钢生产工序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相关数据普遍高于重点企业的平均数。
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薄板坯连铸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扩大,产品厚度越来越薄,对板形控制、自由轧制以及层流冷却等特殊要求,加强第三级生产控制级以协调炼钢、连铸和热轧的生产,保证100%的板坯热装热送。提高了产品的外形尺寸精度和改进表面形貌,以及改善了板带内部质量。在热冷轧宽带钢的轧制工艺、轧机形式和控制技术等方面也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生产率大大提高。
表6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轧钢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管、线、带总生产能力(万吨/年)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163891633699.67%1127368.76%573134.97%
其中12大钢89188918100.00%683276.61%462251.83%
基于钢铁工业自动化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各级系统的指令或数据能够顺畅地传递,达到各级系统的无缝对接,形成一个整体,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因此,在各级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上下级系统的信息传递接口。例如在本级系统的建设中,尽可能收集并保存将来上级系统所需要的各种现场生产过程信息,待条件成熟建设上级系统时,就可以顺利地将这些信息传递上去。
钢铁企业自动化的专业职能管理
通过调查,在各重点钢铁企业内都设有自动化专业技术管理部门和实施队伍。尽管每个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同,有的在自动化部(所)、有的在计控部、技术中心,还有的在设备部门,但它们对自动化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在钢铁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既懂自动化技术、又懂管理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进入企业的决策层。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要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加快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冶金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今后若干年里,随着企业的工艺流程控制、装备的不断更新改造,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精细管理的需要,钢铁企业必将投入建设更多的信息化、自动化应用项目。在信息化的大潮中,广大自动化专业职能管理部门和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艰苦努力、坚持技术不断创新,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普及基础自动化,大力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重视生产控制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我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管控一体化的目标仍是“十五”期间乃至以后若干年内的重要目标和艰巨任务。
参考资料: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通常情况下,业界人士所讲的会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会计信息化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记账、报销、核查、管账等财务工作,能完成人脑难以完成的工作,尤其是在大批量的数据面前,会计信息化能精准地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快速地完成这项工作。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将成为未来会计工作的必然选择。
1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为企业高层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它是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通过优化和改造传统会计模型,使信息技术和财务工作完美结合,建立起高效率、高质量、方便迅速地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信息化在对企业的清算、核算工作上起到了支持作用,更对企业的管理、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间接地要求企业以财务管理系统为主,以人才、管理、制度、开发信息化为辅的管理理念促使企业大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一体化,进而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2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1对传统会计带来的影响
传统会计的工作模式,一般是通过收集、归类、编制和记账凭证等环节进行,整个记账过程都比较复杂,随着营业的增加,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信息化会计管理模式则是由各部门统一收集单据,包括生产单据、加工单据、销售单据、发票等,进行自动收集、归类,汇总后传递给财务部门,为财务部门的统计、分类工作提供具体数据,促使财务在第一时间内将相应的记账凭据汇编出来,然后经过反复核查,将精准的会计报表汇总出来之后,递交给高层管理人员,为其提供可借鉴的数据,以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借助于网络传递,数据压缩,让财务办公实现了无纸化,大大减少了纸质档案存储的工作量,另外,会计信息化实现了异地管理的可能,有利于公司更方便地获取下属公司的财务数据,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获取到整个企业的财务数据,了解资金使用情况。
2.2对企业管理者管理观念的影响
针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因其特定的工作性质,使得部分财务人员安于现状,缺乏管理意识、风险意识,出现了不愿创新,抢夺财务管理权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财务工作的正常管理。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企业管理者明白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促使领导者改变管理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紧抓管理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和加快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应对市场经济变化下对财务信息管理的要求。伴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出现,促使部分不合理的财务制度进行调整,改变管理理念,迅速的调整该企业的管理机制,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该企业迅速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
2.3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侧重点。传统的财务管理是由人工完成的,其重点是控制会计人员,以控制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化主要是控制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样就由传统的控制管理会计人员,上升到会计人员和信息化系统共同控制的局面,改变了控制对象的侧重点,但也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用信息化设备和配套软件来完成,对数据的完整程度要求较高,所以,会计信息化要求在内部进行控制时,对提供的数据精度要求更为严格,从而影响到企业内部的管理重点。
3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完善对策
3.1建立财务目标
传统的财务管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思想已不能满足现今信息时代下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及时更新、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出适合信息化时代的新目标,即企业的无形资产,一笔无价资产。所以,企业需要重点利用、培养能够创造无形财产的人才,在确定了新的管理目标之后,还要考虑其他的社会利益和主体利益,以追求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确保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2拓宽财务内容
现阶段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服务于工业经济时代,主要对象是针对存货的收发、投资比例、固定资产和现金流的保管情况,其中现金流是最为主要的,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保障。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资本中最重要、占据主导地位的组成部分将逐渐转变成知识资本,所以,企业决策中的重中之重是无形资产,其作用价值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注重风险管理,并纳入财务管理的范畴,促使财务管理从多方面对企业进行投资、融资风险大小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评估。最后,要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纳入盈利分配范畴,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3更新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理念
在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新自身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一,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比例,财务管理应贯彻所有部门,形成全面的网络监控体系,实现各部门和财务之间的高效沟通和资源共享。第二,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促使企业的风险越来越高,想要保证会计工作的稳定和安全,就必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和规避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主要的管理理念,企业所有的工作都是依靠人才来进行实施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定期对人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升专业财务管理知识,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人才的职业素养,帮助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扎实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出能够符合公司现状和社会现状的复合型人才。第四,注重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发出针对数据收集、归类、分析、控制、清查等功能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软件,为公司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
3.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企业应当注重所有人员管理和管理内容的控制。在人员管理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以岗位责任制为首要内容的财务管理制度,细分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责任,再根据情况调整财务的管理形式,将财务的内部权限进行分工,每个人都要执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坚决杜绝出现越权的情况,以保证财务制度的严肃性。在管理内容方面,企业应当将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针对内部控制管理,必须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系统机制,针对硬件设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维护、安全管理系统,派专人定期进行维护和监管,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使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之中。此外,定期对财务人员的管理信息做好备份工作,并进行单独存放,定期检查,避免因设备故障、信息遗失等外界原因造成管理信息丢失、泄露。在完善设备的安全防范措施之外,还应当对设备本身进行安全预防管理,比如为计算机设置安全防火墙、安装安全监控软件、设置专用登录密码等,严防木马病毒、黑客入侵等原因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被他人盗窃、恶意篡改的情况。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企业还应当建立完整、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将审计部门的职能完全发挥出来,起到对财务部门的监管和指导作用,实现财务管理过程的全面监控,杜绝因个人私利而杜撰的虚假信息,影响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核心必然是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传统的会计职能和会计核算,对人员要求和管理者的决策也有重大影响。面对这一情况,企业应迅速优化财务管理目标和相关内容,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适时地转变管理观念,以尽快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财务管理为企业提供准确、完整、真实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春荣.会计信息化对煤炭运销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和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23).
[2]薛瑶.企业财务管理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影响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
[3]袁拓.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
[4]辛田,黄晓欧.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5(06).
关键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财务管理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fitabil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eficiencie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and causes, and improved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ogistics costs; Financi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加强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是降低企业总成本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利于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和优化,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一、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的基本构成
物流是企业资源用于为企业产出提供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辅活动而形成空间、时间上损耗的活动。在企业的物流活动,必然发生一定的费用支出。在制造企业中,物流过程包括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和协作部件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存放、成品包装、搬运、装卸及运输到流通领域,进入仓库验收、分类、储存、保管、配送、运输,最后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就是制造企业物流成本。
从构成看,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主要包括采购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和售后物流成本这四部分。采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订货采购费、运输费、验收入库费用、仓储保管费;生产物流成本主要包括、内部搬运费、生产过程中物流设施的折旧、占压生产资金、的利息支出、半成品仓库的存储费用等;销售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产成品储存费用、销售过程中支付的外包运输费、自营运输设施的折旧、油料消耗、运输人员的工资、销售配送费用;售后物流成本主要包括退货成本、废弃物回收费用。物流成本管理即对物流相关费用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
二、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物流成本核算问题严重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物流成本核算是企业控制和管理物流成本的基础。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企业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许多企业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从而使得企业并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控制;②各企业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不同,导致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③物流会计信息与其他成本费用信息混杂,致使有关物流的数据信息需从相关会计信息中归纳,过程复杂且数据的时效性差,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的评价。
2.2物流活动运作性协调差
在企业职能分工中,物流职能直接由采购、制造、财务、市场营销等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但是实际中各部门可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很难使物流系统的运作协调一致,企业整个物流活动缺乏连接,容易出现断流现象,内部配送难以实现,从而也导致了从整体上控制物流成本比较困难。
2.3物流运输、保管成本过高
据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运输费用4.4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8%;保管费用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5%。这说明我国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还很低,运输成本和保管成本增长较快、成本过高。
2.4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在我国,许多物流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商科和物流专业知识背景。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物流行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占该行业的总人数的 7.5%。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课程或物流专业的高校并不多,硕、博教育才刚刚起步。
三、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不足的成因分析
3.1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制度存在缺陷
在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将物流成本设为单独的项目,通常将一些应计入物流成本的费用,如仓储保管费、仓储办公费用、仓储物资的合理损耗等计入企业的管理费用。同时,将物资采购中发生的物资运输费用、保险费用、合理损耗、装卸费用、挑选整理费用等计入物资采购费用或营运费用。这导致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下很难确认和分离。
3.2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企业信息化的滞后限制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现阶段,虽然不少企业对自身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框架下,体制设计仍然与社会物流的发展与分工不协调,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根源在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没有树立现代物流意识。
3.3物流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然而从整体看,现代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依然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滞后。部分设施陈旧老化,装卸搬运机械化、自动化低下,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作业的需求,直接导致物流效率低下,运输、保管成本过高。
3.4制造业企业现代物流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部分制造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物流各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原则。同时,我国各个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时间不长,虽然也为社会提供了不少的高等人才,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而物流管理人才的不足恰恰阻碍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的提升。
3.5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企业之间合作意识淡薄,导致企业间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和物流一体化管理,也就无法实现供应量上的各企业物流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
四、加强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4.1建立健全的物流成本核算系统
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系统中应建立专门“物流成本”的核算科目,从现行的成本会计及财务会计账户中分离出关于物流成本的内容,并对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的成本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直接人工费用、运输费(包括包装费和搬运费)、仓储费(仓库折旧等)、利息费用、办公费、差旅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也可以在不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设置“物流成本”二级科目,利用部门核算的原理进行汇总统计。在二级科目下设“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三级科目进行归集。
4.2设立物流管理部门
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建立现代的企业物流组织结构。现阶段,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其一体化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每一个领域被组合构建成一个独立的直线运作单元。这种组织形式由于运作的责任领域得到很好的界定,作为一个运作单位,对制造的支持和对采购及物资配送的支持是同等对待的。
4.3加强物流设施建设,改善物流装备技术
根据一些物流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议设立一个综合协调机构,统筹调整国内物流的发展政策。政府及企业应共同推动物流 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建立,加强数据交换的协调功能。这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物流体制,提高物流中心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二是合理规划与配置物流中心布局,协调物流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三是增加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物流手段。
4.4着重培养专业物流管理人才
以信息技术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加强物流人才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的更新,为物流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物流企业可以和高校合作实行订单培养需要的物流专门人才,定期选定在校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性知识跟实践相结合,更加准确得掌握物流专业知识。
4.5积极改善供应链管理
制造企业需要培养协作意识,协调与其他企业(如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致力于构筑标准化与信息化平台,制定标准化与信息化战略,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 于向云.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年29期
[关键词]创新;员工关系管理;理念;体系;平台
在2006年1月9号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号召,要求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部部长乔冠华也强调必须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持续增值,因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企业自主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管理创新是一项涉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重点加以研究。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日益重要,搞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韩国许多企业认为,员工关系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和谐员工关系的培育,如三星集团秉持“企业即人”的企业理念,鲜京集团将企业经营状况向员工公开等等。要搞好员工关系,必须不断接受新理念,尝试新做法,而创新员工关系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调整和变革手段,是提升企业、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的必要和有效途径。
一.员工关系管理概念界定及创新的理论基础
员工关系是指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等的存在形态,员工关系管理(EmploymeeRelationManagement,ERM)是指通过设计有效的机制和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改善企业和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将之导向一种和谐的状态,目的是构建合作型员工关系。它的基本任务是,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配合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组织和管理好人力资源这种最重要的资本,正确处理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统筹建设和推广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人员队伍素质,促进和谐组织气氛的形成,为员工工作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现代员工关系管理理论是在西方企业根据长期以来处理复杂情况和解决问题、冲突的丰富经验,融汇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它已经不是简单的劳资关系,而是包括员工人际关系处理、员工情绪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援助计划EAP(EmploymeeAssistanceProgram)、劳动争议处理等在内的一套综合的员工服务体系。
创新理论最初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提出来的。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其中有一项是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可以说是熊氏关于制度创新的最早论述,但熊彼特并没有对此加以深入阐述,他所提出的理论体系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他的创新理论本身而且还包括建立在创新理论基础之上的利润和利息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社会过渡理论等等。后人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以曼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另一个是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但这里的制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制度”,而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地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以及市场规则等。根据制度创新理论的观点,结合员工关系管理的特点,笔者尝试从员工关系管理的理念、管理体系及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来具体探索企业如何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工作。
二.创新员工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必须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和“合伙人”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CRM)是当前理论界和企业界所研究和重视的热点话题,人们一致认为,企业必须重视顾客,要全面地认识顾客、满足顾客需求和偏好来增大顾客价值,从而为企业创造最终利润。CRM理论认为顾客是企业的价值源泉,因此应该维持和发展企业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但是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企业为客户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由企业的员工来直接生产和推动的,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直接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生产工人的认真操作、接线员的彬彬有礼的问候、门卫热情有礼的接待,都会为企业的产品以及服务质量作出贡献,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并树立声誉度较高的企业形象。因此,必须重视员工在达成组织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借用CRM的核心理念,把员工当作企业的“内部客户”,以对待客户的观念来善待员工,在员工发展、保留和员工服务方面,运用企业有限资源来尽力满足员工需求和特殊偏好。另外,要认识到员工不是雇员,更不是企业的资产,而是企业的合伙人,资产会折旧,但员工的智力资本却会为企业带来增值资本。必须建立门户开放政策,允许员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管理层甚至经营层进行平等对话。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来讲,必须发挥和凸显员工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作用,保证企业的研发人员、营销职员、高级技工等的数量占据一定比例,体现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核心观念,促进他们在制定企业战略决策和管理制度方面发挥应有的聪明才智和平衡角色。
(二)构建全方位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
1.制定清晰的员工关系管理目标
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认识到,员工自动离职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员工的正常流动使企业吐故纳新,充满活力。但是,员工的跳槽率不能够超出正常范围,当员工大批离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时,管理层就应该从员工关系方面来审视和思考这一严重问题了。为了应对员工大批离职这种危机,除了构建有效的HR危机制度外,更重要的是,日常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就要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导向,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员工,努力营造一种“家庭化”的企业组织。
2.建立全方位的平衡激励机制
实践表明,企业员工对工作现状不满是导致员工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而员工的不满因素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做法。因此加强消除员工不满的保健因素的合理运用,注重促使员工产生满意的激励因素的挖掘,是搞好员工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是以薪酬激励为基础。薪酬激励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股票期权等方式。企业在制定薪酬激励政策时要体现“两个公平”原则,对外保证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同行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竞争力,实现“外部公平”;对内保证员工的薪酬水平体现岗位价值、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以及工作态度等因素,实现“内部公平”。二是以远景激励为导向。远景是对未来形态的构想,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状态,因此运用远景来引导员工向着预定方向努力是有效的,必须注意的是,要将个人远景与企业共有远景统一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交集,才能发挥更大的激励效果。三是以认同激励为辅翼。按照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富有企业特色的荣誉称号和相应的奖励制度,规范各种称号、待遇和奖励形式,明确荣誉表彰奖励的范围、标准、形式和程序,并利用公司内外宣传形式,充分展示荣誉的精神价值,提升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加大荣誉激励力度,发挥荣誉表彰激励的鼓舞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四是以培训激励为内核。培训是将员工快速导入岗位、提高员工技能以及丰富员工内涵的重要激励方式,要为员工提供各种技能和职业发展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3.完善有效畅通的内部沟通机制
人际冲突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所经常碰到的普遍现象,而人际冲突往往就是员工关系紧张的根源所在。人际冲突是由制度因素、文化因素、职位因素等引起的,管理者在面对这些冲突和矛盾时,首先要做到积极面对,回避只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猜忌,必须寻求有效的冲突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及时的沟通来减缓矛盾冲突带给员工的负面影响。有效畅通的内部沟通机制包括正式的沟通机制,如组织绩效面谈、召开员工大会、设立总经理信箱、鼓励员工提出改善建议等,也包括非正式沟通机制,如走动式管理、开放式办公、建立员工论坛、举办各种员工聚会等。沟通存在于企业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从员工进入企业到员工辞职离开,都需要沟通这种对话机制来缓释冲突。通常,员工的岗前培训沟通、调动和降职沟通、绩效评估沟通以及离职沟通等是必须引起注意并加以重视的。通过这些多方位、高频率的对话机制,促使各层级的员工及时向相关人员表达自己对工作的理解以及工作中的不满意见,同时也保证员工提出的不满意见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合理的回应,以阻止不满意见的扩散,避免紧张员工关系的产生。
4.创建规范的弹性用工机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经济、政治交流愈加频繁,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各种文化理念相互融合,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传统的全职工作方式已经被弹性工作机制所逐渐取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就业形式。所谓弹性工作机制,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就业方式而言的一种全新的不限时间、不限工作场所的灵活性的雇佣模式,如兼职、季节性雇佣、劳工派遣、远程雇佣等都是弹性工作机制的表现。弹性工作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区域约束,在充分考虑员工个人需求的情况下,为其提供最适合的工作方式,从而使员工能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成就高绩效的工作成果。在这种模式下,员工可以同时拥有多份工作以提高个人收入,也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在家远程办公的乐趣,极大地方便了员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工作方式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推崇。但是,弹性用工模式由于具有短期性、灵活性等特点,因而存在许多隐患,如从事弹性工作的员工常常没有与被雇佣企业签订合同、得不到正常的社会保障以及不能获得足额、及时的工作报酬等;企业也因为没有遵循规范的雇佣程序,如没有与雇佣人员签订合同等,导致与用工人员发生工资、福利等权益纠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融洽,阻碍了弹性用工模式的发展。当前,国家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来约束这些不良行为,企业应遵守这些劳动法律,用规范的程序和方式来与雇佣人员签订雇佣合约,加强合同管理,并积极同地方政府和雇佣人员沟通,为良好的员工关系创造畅通的对话渠道。
(三)推进企业内部e化,建立e-ERM平台。
企业信息化是包括企业外部e化和企业内部e化等项目的系统工程,外部e化是指建立网站,利用Internet来向外界传递企业有关经营管理和产品的一系列信息,目标受众是顾客和中间商;企业内部e化主要是指利用Intranet来开展e-learning、信息、与员工对话等工作,目标受众是企业内部员工。内部e化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及时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管理者和员工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和行动,管理者能实时地指导员工并与员工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管理者书顺利地下达指令和员工的承诺性的执行,并使员工援助计划EAP得到顺利推行。推进企业内部e化,建立e-ERM平台,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方便了员工,简化了操作流程
以往员工上班要签到,而有的企业实行打卡制度,这些方式是员工感到很无赖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而现在有些企业已经运用了网络的优势,采用了一些让员工舒心地签到的方法。如上海一家企业专门在员工的个人电脑里安装了一种打卡软件,每天早上员工打开电脑,就会跳出来一个可爱的娃娃,用一种很可爱的声音说道:“早上好,祝你今天工作愉快,请别忘了打卡!”然后工作人员点击一下这个娃娃,表示已经打完卡了,接着电脑屏幕显示:谢谢!请进入正常工作程序。这种打卡方式很人性化,而且为员工一天辛劳的工作做了愉快的铺垫,试想,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工作效果会怎样?这种方式还简化了操作流程,企业不需要专门的员工来监督执行打卡,也为企业运行降低了日常运行成本。另外,员工的请销假也可以通过在电脑上直接操作来完成,促使管理层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些重要事件。
2.创建了顺畅的劳资对话管道
要有效地管理员工关系,处理劳资矛盾,首先必须了解员工的需求,要在充分理解员工的基本想法和处境的基础上,出台一套为大数人所认可的冲突处理政策和规则。了解员工想法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首先,可以设立总经理意见箱,使员工可以把自己对企业、对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讲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普通员工可以与最高管理层越级交流,使得企业经营者可以直接掌握许多平时被中下层管理者过滤掉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战略。其次,可建立论坛、QQ群等非正式组织,这些模式鼓励员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讲出来,并与其他员工进行观点交换,在这种环境里,员工因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而感到一吐为快,同时与其他员工的充分交流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3.推动EAP项目的顺利实施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企业破产、重组、并购现象的频繁发生,以及家庭暴力、离婚等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进而降低了其工作绩效,对企业和员工都产生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援助计划EAP作为一种有效缓释员工心理压力的服务手段,便受到愈来愈多企业的认可和推崇。一般来讲,EAP项目主要包括职业心理健康、压力应对、饮食健康、个人理财、子女教育等涉及员工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全面地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EAP项目促使员工从繁杂的个人事务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最终把快乐根植于员工的心中。为了推动EAP项目的顺利实施,企业可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为员工作心理辅导,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及个人问题的询问、诊断,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由于不良情绪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如果员工的紧张心理不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有效减释,日积月累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建立e-ERM平台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e-ERM平台使得员工能随时、随地的向心理咨询师吐露自己心中的不快,并接受实时、个性化的在线培训,使员工的心理问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完满解决。
4.员工的贴心私秘
管理层在征得员工同意的情况下,通过论坛、QQ群等形式将员工的生日、结婚以及生育等喜事公布于众,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此外,将员工个人的生日、结婚纪念日资料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日资料等保存在系统中,在员工生日当天送予一些礼物,提醒员工不要忘了家人的生日等措施,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试想,在员工生日当天,当他打开电脑,系统自动播放一首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打开邮箱时又会收到一大堆祝福信件,员工会多么惊喜而倍感温暖,公司没有忘记他,别的员工也记得他的特殊日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融洽的员工关系就顺其自然地培养起来了。
三.多元文化组织的员工关系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也日益频繁,合资企业等组织结构形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合资企业、跨国公司里的员工大多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具有不同形态文化的员工因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难免不会出现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问题,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就增加了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难度。多元化组织的文化冲突处理,是维护良好员工关系的核心。
1.建立起强劲统一的企业文化,用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员工的共同行为。
企业文化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它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模式、交往准则以及判断标准等。文化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差异,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常常易引起文化冲突。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多数人总是把自己的文化视为正统,而认为其他国家人们的言行举止是不合规矩的。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引导员工消除这种自我文化优越感,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以理解和尊重,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找到两种文化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企业文化和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一旦建立起来,就能有效引导并塑造员工行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管理者和员工成为真正的利益同盟。
2.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文化适应能力。
冲突通常是由误解所导致,因此提倡及时、有效的沟通,加强员工间的相互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而培训就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冲突,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木的手段。跨文化培训应当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体系内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语培训,二是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三是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四是认识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要解决好文化冲突,搞好跨文化管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思想灵活、不守成规,平等意识强,能够容忍不同意见等是跨文化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良好素质的形成也必须依赖于有效的跨文化培训。
[参考文献]
[1]唐炎钊,陆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M].管理现代化.2005,5.
[2]潘承烈.自主创新为何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管理.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