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广泛动员,端正认识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原则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也就是说,参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是一个等待别人来给自己打分的或者说等待一个得分结果的问题,其本身应是一个以评估最高标准为目标,建设和改进本科教学工作的过程,重心在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达标建设过程,达到“自觉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但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狼来了”已喊了几年了,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实质性的动作,这给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教师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学校的事,与每个教师关系不大。
为了贯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原则和宗旨,端正全院教职工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认识和态度,借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促进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改进和提高,学院专门召开院务会进行了研究,成立了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布置了自查工作及整改、建设工作设想和要求。同时,分别召开了全院教职工大会和学生大会进行了动员。
我们认为,环境学院作为新组建的学院,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有一定优势外,在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档案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我们不能习惯于这种差距,必须尽快找到差距的根源和关键所在,正视问题;同时,对照标准,制定整改和建设计划,并努力实现计划。因此,我们觉得,有不足是正常的,有决心消除不足,是积极的;看不到不足,或看到了,仍听之任之,是极其危险的。
• 对照标准,寻找差距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指标体系,有师资队伍、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 5 项一级指标与学院直接相关,涉及 14 项二级指标。对照指标内涵和等级标准,我院目前的状况如下:
• 师资队伍
一级指标:师资队伍。二级指标:队伍结构;主讲教师。
总体上看,我院的教师队伍比较精干,素质较高,但数量严重不足、年龄结构不太合理。所有教师均具有主讲教师资格,教授、副教授绝大多数能为本科生上课。
( 1 )队伍结构:全院在编专任教师数 32 人(含新调进的:鲍建国、胡学玉;不含蔡鹤生;生物不含赖旭龙;陈崇希暂计算在内),基本结构如下:
在编教师
总数
职称结构
年龄结构
学历
结构
学位
结构
学缘结构
(最后学位)
35 岁以下教师学位结构
教授(博导)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35 岁以下
36 至 45 岁
46 至 55 岁
56 至 60 岁
60 岁以上
博士
硕士
本科
博士
硕士
学士
博士
硕士
本科
总数
博士
硕士
非本校毕业数
比例
非本校毕业数
比例
非本校毕业数
比例
32
14 ( 6 )
6
9
3
13
10
5
3
1
1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 15 )
7 ( 3 )
2
5
1
5
4
4
1
1
6
4
5
6
7
2
5
1
4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13 )
7 ( 3 )
3
2
1
4
6
1
2
4
生物科学教研室( 4 )
1
2
1
4
2
2
2
2
1
2
4
2
2
(具体数据请梁院长核准)
不难看出,我院教师数量上严重不足,尤其是生物科学专业,只有 4 人。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相对较多, 46 —— 60 岁年龄段教师严重断档,教授、副教授比例不高,特别是博导在近几年教师退休后,可能与多个博士点学科不符。
学科发展状况:(见指标内涵说明要求,请梁院长补充)
从师资队伍的发展态势看,势头较好, 2004 年争取补充 5 — 6 人,预计到 2006 年教师达到 60 人。新补充的教师原则上要求有博士学位,本科、硕士在相关专业重点大学学习。对于特别突出的硕士研究生,如果各方面条件较好,也希望少量引进,并要求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全院现有的 35 岁以下教师均具有研究生学位。
自评: B
( 2 )主讲教师:全院所有教师均具有主讲教师资格,进行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有资格并不等于过了教学关。由于教师紧张,青年教师缺少系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而学校的教师培训也与本校实际结合不够,致使许多青年教师不知道学校的教学规范和要求,也不具备基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院少数青年教师同样也有类似问题。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仅 80% ,有 2 人(教授,博导)因多方面原因没有为本科生上课。副教授均能为本科生上课。
自评: A
•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级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二级指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 1 )专业:环境学院现有本科专业 3 个,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生物科学。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新办专业, 2003 年开始招生, 35 人。作为新上专业,经过学校的论证,是依托原古生物学、古 DNA 等学科和专项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目前在编教师 4 人,均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其他兼职教师 3 — 4 名,但生物学专业科班出身的不多。此专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作为本科专业,面对的就业市场和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实验室条件与中学生物课差不多;师资及教学图书资料紧缺。
专业建设
专业名称
首届招生
近三年招生规模
授予学位
专业依托学科
教学条件
时间
规模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专任教师数
实验室(间)
实习基地(个)
图书资料(册)
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
1952 年
工学士
15
环境工程
1994 年
30
60
60
30
工学士
环境工 程 博士点、环境科学硕士点
13
生物科学
2003 年
35
35
理学士
分子生物与生物化学硕士点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和科技的激烈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教育,美国的“2061计划”和中国的“2049计划”都是针对科技教育、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来的。在“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引导下,学生的科技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他们今后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富民强的基本保证。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时代呼唤高科技人才的需要,生物教师要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注重生物科学史及科学家献身精神的介绍
生物学知识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任何科学发现都凝聚了探究者的心血和汗水。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重视介绍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生物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就会使学生被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把他们从对故事的兴趣转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驱动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主动探索生物科学的愿望。如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前,先对孟德尔作一简介:孟德尔,奥国人,遗传学的奠基人。21岁起做修道士,29岁起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主要工作是1856~1864年经过8年的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62岁时带着对遗传学无限的眷恋,回归了无机自然界。主要贡献有:(1)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上称为基因);(2)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是,直到1900年,孟德尔定律重新被欧洲的三位科学家发现,遗传学才同这个“再发现”一起诞生!然后告诉学生,当时植物杂交实验在欧洲普遍盛行,为什么唯独孟德尔能脱颖而出取得最终胜利呢?现在我们就沿着孟德尔的足迹进行探索吧!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去探究两个遗传定律。再如学习“杂交育种”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然后介绍: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人,一位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据有关部门评估,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品牌价值超过了1000亿元,西方国家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并将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并列为“第五大发明”。了解了这些情况,学生对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感叹不已,同时也受到了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二 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生命现象奇妙生动,但要从本质上阐明其奥秘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也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不懂得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就不可能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这些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科学方法,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生长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等都闪烁着科学家智慧的光芒。再如孟德尔创造的“假说——演绎法”在遗传学上的影响不亚于他的伟大发现,摩尔根利用这一方法,首次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将科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给学生,能使他们的思路开阔,还能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典范,让他们从模仿开始,逐渐发展到自主创新。一旦学生将科学的方法转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就会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有重要意义。
三 及时介绍当今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学以领先的地位在理化手段的促进下飞速发展,新成果层出不穷。世界各国为迎接生物技术的挑战,强化了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生物学教师应抓住时机,用翔实的资料、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使中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使他们认识到生物科学在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唤起他们科技强国的意识,激起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学习细胞的全能性时,可介绍德国马普协会2012年3月22日宣布,该机构研究人员成功从已分化体细胞——皮肤细胞中培养出成体干细胞。通过成体干细胞的培养可更有针对性、更安全地实现特定组织再生,有着巨大的医学应用前景。还可介绍日本科学家首次用人造卵子培育出小鼠,这项研究有望为帮助那些不育夫妇怀孕带来新方法。学习“免疫调节”时,可介绍由厦门大学和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肝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肝的疫苗,是全世界戊肝预防与控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四 加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与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并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如围绕“基因突变”讲述基因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前景;围绕“光合作用”的教学介绍大棚栽培技术对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围绕“无氧呼吸”的教学,介绍酿酒技术等。让学生在学会一些劳动生产技术的同时,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
科技教育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生物教师要更新观念,抓住时机,寓科技教育于生物教学中,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很难达到50%,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1.实验课程的层次化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对不同类型实验的需求,使实验课程形成完整的技能链条,具有明显的层次,即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法由少变多,实验原理由简入繁。实验课程模块化是解决实验课程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涉及的实验技能,精炼实验内容,做到一个基础性实验包含一个实验方法和原理,形成基础实验模块,并使该实验模块能在今后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中被涉及。这样在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实验课程中将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组合,从而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内容,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实验课程层次化能够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避免课程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和断裂,建立课程之间良好的过渡和衔接。实验课程的模块化能够更好的细化知识和技能,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实验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2.实验课程课时的分配及设置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独立出来,分配较多的课时,使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更多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通常能够在1~2个课时完成,内容简单,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每学期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至少20课时的基础性实验,这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课时安排上不局限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比例,实验和理论课时可以灵活调度,将实验内容作为理论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也能在实验内容中进一步深入理论内容,实现“从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效果。
3.开放式、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必要保障。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自行安排实验时间,从而避免实验室学生人数过多,实验资源紧张的情况,同时也能使教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学生可以选择内容进行实验,避免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及手段,避免实验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解决实验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实验室应根据不同学科将实验室进行分类,以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价值进行分区,不同分区有专人负责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可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统计实验室及仪器的使用频率,对频率较高的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对频率较低的实验区域进行统筹管理。此外,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些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可以专人专管,并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预约机制,采取计划性、集中性安排仪器的使用时间,实行半开放策略。
三、结语
关键词:科学探究;思维;内化
新课标重点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科学发现史作为特别优良的课程教学资源,可应用在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等。尤其在科学素质的培养方面,对于学生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训练三方面都具重要作用。
实验探究能力是体现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在具备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前提下,实验的基本技能、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优化与提升,就成为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教材中的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中学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作为新世纪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在教与学新理念的引领下,利用好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促成学生掌握新教材基础实验的探究方法与技能,并学会迁移与运用。
本文主要探讨在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如何发挥生物发现史作为优良教学资源的重要角色。
一、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写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所有探究活动都要历经整个过程,它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所在。而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始终的是科学思维,它扮演着指挥所有科学方法顺利进行的角色。因此,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既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目标达成的最直接途径。
科学思维是运用科学抽象的成果(概念、符号和思想模型)所进行的深入的认知活动。它包含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类。所谓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去揭示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或规律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类比。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联想和想象、顿悟、猜测等。
分析是指用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从而便于形成各个概念或便于确定概念间的关系的方法。综合是指思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用形成的各个概念分别代表,形成原来的整体事物的概念或确定这些各个部分的概念的关系的思维过程。
归纳是指思维找出多个特殊性的具体事物的共同性的方法。演绎是指思维从事物的一般性返回到事物的具体的个别性的方法。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科学思维对由观察与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的初步方法。
类比是将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进行比较,根据对象属性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断未知事物也可能具有已知事物其他的某种属性的方法。
想象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思维途径。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
二、利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简单的灌输,而是个体在自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利用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中的生物科学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引领学生经历与体验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整个实际过程,让学生学习和领悟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其中具体的科学方法和思维。下面就如何利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对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每个环节中常涉及的科学思维加以训练、提升和培养。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逻辑起点。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如孟德尔在进行豌杂交育种时,注意到分别对具有高矮相对性状的豌豆植株进行杂交,F1代只显示亲本一方的性状。于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子一代没有出现矮茎植株呢?同时大胆联想,如果用这个子一代的高茎豌豆自交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当得出自交后代出现高矮性状并存的结果时,又大胆演绎,是否所有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结果也遵循这样规律?并做了相应归纳后,才确定提出一个科学问题: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而子二代却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呢?如在对肺炎双球菌试验中,通过归纳、分析和综合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的基础上,赫尔希和蔡斯又发出疑问,艾弗里实验中DNA提取物纯度最高时,仍然含有0.2%的蛋白质,那么最终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到底是DNA还是0.2%的蛋白质?赫尔希等人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将DNA和蛋白质分开进行独立研究,才最终得出了让科学界信服的结论。
通过让学生经历孟德尔整个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提出不但需要永不止步的精神,更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依靠演绎、联想思维,进行再发问,再肯定,并对所有疑问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层层思维,最终从一般的非科学问题中挖掘出更有生命力和有科学价值的科学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再现和体会,学生的发散、逆向、直觉思维都可得到激发、锻炼、培养和提升。
2.猜想和假设
对问题的科学假设,是为下一步的活动指明方向,以加速对问题答案也即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的发现。假设必须是有科学依据,并可通过实验验证的。因此假设的确立除需要联想、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的参与,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如孟德尔的最终问题的提出,其实就是在一系列小问题的提出上,假设,验证,再提出新问题,再假设,再验证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科学家做出假设的思维历程加以揣摩、研读,进而使之科学思维得以磨练。
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对前面做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比较、归纳和演绎思维在此环节的参与尤其重要。实验设计的原则主要有:控制性原则、对照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许多对照实验,设置对照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也是科学探究实验设计这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科学思维。如达尔文胚芽鞘实验中,就曾设置了三组对照,即分别对正常、去掉尖端、被锡箔小帽罩住三种条件下的胚芽鞘进行单侧光照射,生长状况结果分别为弯曲生长、直立生长、直立生长。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推断出尖端在单侧光照射下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可见对照实验即是比较科学思维的发挥;同样在温特实验中也有三组对照实验,将与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接触过和未接触过的琼脂块分别放在被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学生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和综合,便可得出结论: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并从尖端运至下部促使下部的生长,最终导致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里,对照实验随处可见。如光合作用发现中的萨克斯实验,对一个叶片分别进行一半遮光和一半曝光的对照处理;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验证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蛋白质。因此设计前提是必须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各自的作用。又如酶的发现中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对比试验等。对照设置都以便于科学的比较思维的参与为目标。
除此之外,控制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都是为了便于同等条件下的比较分析而设立。如孟德尔选择闭花自花授粉的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并选择豌豆中外观对比明显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内容,均是便于同等条件下单一变量的比较。通过让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要求几大原则和设计思路,以及对对照结果的分析,可锻炼学生的演绎、归纳、比较和综合思维。
4.实验方案实施和证据收集
实验结果数据是假设得以验证的最有力证据。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误差和偶然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与假设,甚至是与当时科学理论相违背的结果,对这些结果处理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如由于偶然因素产生的意外现象引起弗莱明的思索,从而造就了青霉素的发现。同时,对结果的收集,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特定的思维层面和角度,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就不仅局限于对通常采用的定性结果的记录,还大胆引入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出现的不同性状豌豆的数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创新的证据收集思维造就的便是伟大的基因分离定律的提出。因此,科学家们对待不利证据的处理方式以及收集数据的角度、范围和方式的创新,最终导致科学进步产生的经典范例,都可使学生对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加深印象和深层内化。
5.分析、论证和评估
同样的实验数据,不同的人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不同,结果便不同。因此,实验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两个环节均是考查探究者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之处。
如艾弗里在对自己的转化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时,遗漏了DNA纯度这一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让科学界无法接受和信服的结论,直至赫尔希等弥补缺憾。因此分析得出的结论还需要不断的论证方可最终定论。孟德尔提出对分离现象的假设后,通过归纳和演绎思维得出,一个正确的理论即科学理论,不仅能说明已得出的自交和杂交实验的结果,还应该能准确预测另一些试验的结果。他设计了测交试验,验证结果证实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是具有应用广泛性的。对这一环节的研习,使学生体会科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对科学成就的取得的重要作用,如严密的试验设计思维才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必要前提,并逐渐对之加深理解、接受,直至内化。
三、小结
生物科学发现史中,凝聚着科学家们造就科学成就结晶的心血和科学探究的整个历程。其中不乏科学家打破前人经验理论框架的创新思维,如灵感、顿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的存在,更有严密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等逻辑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应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经典案例,引领学生经历与体验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整个实际过程,让学生学习和领悟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同时,辅以适量的生物实验探究活动的实践,使学生在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更对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熟习和内化,最终形成能够利用科学思维自己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的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主动探究,利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朱忠善.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教育,2008(4):82.
2.刘冠军等.科学思维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3.赵法茂.生命科学史视野中的知识发生过程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研室 职能 特色专业
一、教研室的概念及其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作用
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是高校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它承担着组织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与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教研室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集教学、科研与师资培养于一体,是构成高等学校结构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1]。在新建本科院校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教研室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建本科院校是1999年后通过各种方式新建立的高等教育学校,1999年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总体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学校的人数、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学校组织的工作随之快速发展,变得越来越繁杂,教研室的设置对于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有利于提高学校组织的运行效率,对于新建本科学校而言,教研室的功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凸显。
由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的性质特征决定,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应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职能。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不同学校各有不同侧重,新建本科学校则以教学为主,即为教学型高校,教学型高校的组织目标就是“围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探索知识传播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加强专业建设,创办特色专业,打造优势专业,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工作[1]。教研室应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为实现学校的基本职能和发展目标服务。
在专业建设的职能分工体系中,教研室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专业,就专业建设中的最基础性工作完成其职能任务,包括专业申报、专业调研、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评估和监督;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习等。同时要做好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工作的好坏。
二、衡水学院生物科学教研室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衡水学院的前身是衡水师范专科学校,于2004年升格为衡水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2009年,生物科学专业被遴选为首批校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教研室承担了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凸显了教研室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发挥地域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地方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提高专业学科质量关系自身生存发展。特色是动力之源,竞争之本,发展之魂。我院生物科学专业从培育特色入手,紧密依靠地方经济、自然资源的优势,以衡水湖研究为学科建设的切入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利用衡水湖研究的不可替代性,提高学科竞争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教研室对课程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是保证特色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通过反复论证,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设置了凸显专业特色的“湿地保护与研究特色课程模块”,设置了湿地植物资源学、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湿地生态学、水生昆虫学、昆虫采集与标本制作、水质监测与评价六门特色课程,通过课程结构体现专业特色,使传统学科专业呈现新的面貌。经过教研室全体人员的努力,特色课程建设已日趋完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积极进行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新建本科院校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我院生物科学专业5年教龄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60%,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他们的成长、成熟都需要一定时间,需要老教师的帮助,需要学校、系部,特别是教研室的培养锻炼。教研室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品德。通过备课,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教学,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骨干教师、优秀老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面向行业、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任教,招聘具有“双师”素质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院担任专、兼职教师,改善教研室双师结构。逐步打造出一个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凝练科研方向,发挥科研服务功能。
生物科学专业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中,注重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并引导教师科研围绕区域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了“湿地保护与研究”和“植物抗逆性研究”两大方向,专业教师相继承担了与衡水湖湿地保护和利用及抗旱、抗盐农作物品种研究的相关省、市级项目36项,发表了学术论文129篇。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4.强化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生物科学专业先后建立了衡水湖湿地保护区、邓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衡水市环境保护局、衡水市环境保护局环保研究所、衡水市园林管理局等十几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络。并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衡水市环境保护局等签署了合作共建专业协议。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加强到衡水湖等实践基地集中进行课程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技能。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科技作品先后获得8项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在相关专业期刊上19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高水平的科研素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考研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考研的竞争力。2010―2013年,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考研率分别为35%、50%、55.6%、43.8%,部分学生科研能力得到了导师和研究生就读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经过教研室几年的建设,生物科学专业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专业教师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三、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研室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高校对教研室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针对教研室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教研室缺乏生机和活力,缺乏凝聚力;教研室主任待遇低、工作积极性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教研室的发展,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形成学科、专业群体优势,制约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影响整个教学工作乃至教学质量[3]。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教研室自身应克服困难,在教研室内涵建设方面苦练内功,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使教研室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辉.高校教研室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关系辨析[J].高教论坛,2010,2:97-100.
[2]吴文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4):103-105.
北校区现有:外国语系、物电系、数计系、生物科学技术系、体育系、艺术系、法学系、文学系。
绵阳师范学院,地处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四川绵阳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绵阳分院合并并更为现名。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资料时间2018年1月)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有机化学;试卷;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51-02
有机化学是生物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评价与分析了我校生物2011级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构建有机化学题库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本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56份,皆为本科应届生,无往届重修生试卷。试卷组成:考试试卷分为六种题型,共44题,满分100分,各题型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1。方法:运用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原理,应用Excel2000和SPSS统计软件对本次考试试卷成绩建立数据库后,计算出平均成绩、标准差、每道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并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布分析、正态性检验。
二、结果
1.试卷成绩分析。卷面成绩分析:试卷满分为100分,试卷56份,平均成绩为73.03分,标准差为8.33分,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0分,极差为35分,中位数为72.5分。学生成绩频数分布为:
2.试卷质量分析。试卷质量分析的定量指标:试卷定量分析常用的统计指标是“四度”,即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3]。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本试卷考试成绩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3可见,试卷的平均难度值(P)为0.70,区分度(D)为0.73,试卷试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性;信度(A)=0.76,效度(E)=0.87,说明考试结果可信、有效。第五和第三题失分较多,难度系数分别为0.62和0.63,其他类型题难度值在0.73~0.88之间,说明试题难度适中。从试题的区分度看,各类型题均有较好的区分度(区分度系数均大于0.4),能将高分与低分学生区分开。
三、讨论
《有机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电子效应、反应历程、立体化学等基本概念难于理解和掌握,重要化合物的名称和结构和反应式难于记忆。本次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小于70分的学生占37.5%,高于80分的占25.06%,反映出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上还有薄弱环节,也说明学习好的学生与学困生成绩有悬殊,提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兼顾两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在高中后期没有学习《有机化学》,因此与选择学习《有机化学》参加高考的同学间有差距,这种化学基础学习的差距影响到大学里《有机化学》的学习。因为《有机化学》是接下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所以教师在以后教学中要特别关照这部分同学,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发现:此次试卷的平均难度适中,平均难度为0.71,各题的难度及相应区分度对应的关系基本合理。难度最低的是第一题命名和写出结构式,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细节把握很准确。试卷失分最多的是第四题完成反应题,本题共14小题,30空,涉及到本课程每一章的内容,虽然不是综合题但是涉及内容较多,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程度不一,所以多数失分。同时完成反应题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对于学生间的有很好的区分度,所以在以后的考试中,这样的题应该继续保留并深化。本次考试试卷的总体信度为0.78,试卷的效度为0.88,可以认为试卷成绩是稳定、可靠的,较好地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综上,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综合理解和运用培养的同时,在考题设计中应增加综合分析试题数量,使试题科学合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庆松,张晋军.考试研究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8-60.
一、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目的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知道生物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理、农、林、医的基础,人们的饮食起居、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它。教师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比如,向学生介绍基因的研究和利用。在医学上,基因疗法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以基因为靶子的药物研究成为新的医药开发焦点。向学生介绍我国粮食短缺、生态环境遭破坏、能源消耗等问题。让学生明白生物科学是国家发展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在生物技术上领先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热情,树立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远大抱负。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了它的重要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保证了学习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评价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起一种导向作用,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科学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传统教育采取的期末考试的“终结式”考核评估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教育理念的变革。现代教育评价以三维教育为目标(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情感)。这就决定了评价要抛开分数这个唯一标尺,建立综合化的评价体制,并以此为杠杆,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培养全面的素质能力。比如,①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了教师唱主角的现象,让学生、家长、社会、学校领导等都参与进来,加强了对教育的监督和督促作用。②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③评价形式多样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业评价、口语评价等。④学生素质评价:素质评价应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具体包括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学术见解等方面。今后,素质测试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自我评价、肯定的方式。学生将在―个随机的非对抗性的环境下,来接受多侧面的心理、能力和现实适应性的评估。我们还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尤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育人,塑造学生的集体精神、辩证思维、开拓意识和传统美德。⑤考试方式多样化: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探索适合学生个性的柔性测试方法。
三、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
常规教学管理不可忽视,这些细节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生物教师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效率,向教学过程要质量。从教师方面来说。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思想,把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课前预先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课上语言讲解清楚、规范,形象生动、不死板;启发学生探究学习,参与教学互动;了解学生学习的弱点,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对学困生要辅导,耐心教育;批改作业及时,做批注;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等等。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要明确质量要求。从学校方面来说。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1.坚持检查制度。学校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工作坚持集中检查和抽查制度。坚持月检查制度,教导处每月对教师的备课、作业质量及批改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坚持一学期两次(期中、期末)的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制度。坚持学生作业抽查制度,对作业质量及批改进行监控。坚持值日领导查堂制度,对执行课时计划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规范进行检查。
2.坚持公示制度。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全校教学质量分析会上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结果和教师的工作成效进行公示。公示内容主要包括各班、各科考试的人均分、合格率、优秀率比较,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的调查结果,教案、作业检查结果等。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学习效率,要从几个方面让学习更有效。①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比无意记忆的效果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有效听课、有效思考、有效分析问题的必要条件。②制定学习计划。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了计划的重要性。学习计划可分长期、中期和短期。一天的学习计划属于短期计划,要和中期和长期计划一致。对具体的学习计划要做科学安排,比如,今天做哪些练习,要记忆哪些知识等。③认真观察和思考。进入中学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观察力。尤其在生物学习中,每种生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要准确区分它们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所以要想使学生学好生物学,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仅要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它的本质特征,边观察边思考,光看不想是达不到知识的内化的。
2.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从几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①培养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会被吸引,有好奇心。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语言要丰富、幽默;课堂气氛要活跃有趣;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常规,多尝试开放式教学。布置作业要精选、适量。题目要新颖,多训练不定项选择、图表题、分析说明题。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解答,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生物课堂 有效教学 课题研究
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是有目的地有效地促进人发展的事业,所以研究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是我们事业的需要。通过有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学校赢得更好的声誉。研究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是现实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回应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课题研究。
一、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试图从教学生命性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通过研究与实践,探讨基于生命性的生物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构策略,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真正体现生物课程的价值。
课题研究主要是探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策略,告别以往的枯燥的、沉重的“题海战术”、“重复练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应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内容
1.分析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现象原因,认真反思,针对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实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构建并完善“问题导引、合作探究、分层指导、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检测与评估方式,彻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现象。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使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扭转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发展,忽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的不良现象。
3.探索有效备课机制与有效教学策略,如有效教学板书、有效教学提问、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教学语言、有效课堂管理、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反馈的形成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措施
1.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为先导。加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效教学理论,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继续深入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深刻领会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奠定基础。
2.强化舆论宣传,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舆论宣传,采取动员、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威海市教研中心相关文件,重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保宣传的效果,强化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让教师从思想上统一认识,认识到课题的重要性,并全力以赴地参与这项研究活动。
3.查找无效教学环节与反思。开展问卷调查,查找无效教学环节,并统计数据,整理调查报告,进行学情分析,抓住几个中心环节,如:关于课堂导入、课堂设问及评价、多媒体教学、课堂小结等,深刻反思和改进。有效探究课堂设问及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互动,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树立学习信心。
4.有效备课。深入研究了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融于备课和教学中,并在习题设置中对应用能力提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以求在教学上有所突破。立足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对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科学素养。从不同角度入手,分别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审题和解题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好。
5.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为此,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评课,评出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和改进建议,在课堂上借鉴运用,通过再上、再听、再评、再研、再修改,使同备课组教师在反复讲、听、评、研讨活动中,打造不同课型的精品课,使老师也在听、评、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功打造有效课堂。同时树立反思的意识,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
6.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要不断培养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快速把握新课程理念,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组的老师在课题研究工作期间,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或评奖,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经验。
总之,开展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特点,明确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内容,采取必要的研究措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查找无效教学环节与反思,有效备课,开辟新路;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2]万贵妃.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2010-05.
[3]华泰如.生物教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9-09.
【关键词】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创新理念
呼伦贝尔学院是一所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的综合性学校,坚持以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办学,把发展教学和科研、办成名校作为目标,充分体现“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办学宗旨;有着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教学传统,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样的办学宗旨,为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
随着科技楼的建成,我院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具备了规模化、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实践性人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技术平台。
为此,我院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确立了实验室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设备先进、管理规范、保障得力、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总体目标是:“完善实验管理体系,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综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创新理念
1.合理配置实验室,保障运行高效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迁入科技楼后,有22个基础实验室,楼层从二楼延伸至五楼,如果实验室配置不合理将造成实验仪器分配不均衡、不能合理广泛应用,达到资源共享;实验药品不能合理分配、应用,造成浪费和实验员重复劳动等现象。在充分研究、合理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合理、科学的布局:二楼和三楼以公共实验室和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实验室为中心,以提高各相关专业交叉、公用实验室的能力、方便相关专业间的实验融合及实验员的工作;四楼和五楼以基础化学、分析检测实验室和应用化学实验室为中心,在方便相关专业间的实验融合基础上,提高分析检测实验室的发散应用能力、将实验室污染降低到最小;配套的天平室、显微镜室、标本室等分布在实验中心的相关学科楼层。这样合理配置后,实验室将保障高效的运行机制。
2.优化组合实验设备,提高利用率
实验设备、仪器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校的贵重财产,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优化组合意义重大,责任也很重大。
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经费也明显提高,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实验条件。目前实验示范中心拟分期、分批增添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将具备规模化、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环境。
(1)在实验室设备优化组合方面,我们采用三步走的方式:一是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七个全新的基础实验室。二是将原有实验室搬迁拆装重组为十个相应实验室。三是自主设计、规划组建五个公共实验室。
(2)将实验共用的仪器设备统一管理和调配,达到优化配置、提高仪器的使用率的目的;集中进行维护,避免重复设置,减少资源浪费。
(3)对仪器、设备、药品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任课教师拟定购置计划和实验项目卡,同时防止重复购买,造成药品积压。
(4)对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分类摆放并定期进行清点,同时加强对各种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做好防尘、防锈、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盗、防火等日常管理工作,发现有损坏的及时维修,提高仪器的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使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率。
(5)做好实验室的环境建设,实验室环境建设包括照明、用电、温度、湿度、洁净度、通风、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处理、病菌污染处理等。
3.组建合理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由于实验员职责的特殊性,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劳动方式的独立性,从而掩盖了其工作的艰巨性、繁琐性、科学性,但一个优秀的实验员会任劳任怨努力做好实验室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1)要求实验员要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掌握运用现代教育装备的方法,学会现代实验室管理知识,当好任课教师的参谋,认真准备好每个实验,协助任课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另外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应树立较强的为教学、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意识,做好一切辅助工作,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一切为实验教学着想,一切从实验教学出发,才能真正完成好实验教学任务。
(2)我院搬迁至科技楼后,实验室由原来的十六个增至二十一个,化学、应用化学专业方向实验员四个,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专业方向实验员二个,化学、应用化学专业方向实验员每人负责一到两个实验室,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专业方向实验员每人负责五到六个实验室,工作强度、难度都很大。因此,我们采取实验室管理分配制,即由实验员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实验药品的配制工作,选配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师协助管理相应实验室的办法。协管教师在相应实验室上课的同时,负责管理各自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环境卫生、水暖电等的使用和维护工作。
4.完善实验室制度建设,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
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实验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实验室使用者有章可循,首先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为此我们出台了《实验员工作职责》、《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教师实验守则》、《学生实验守则》等实验室管理制度。同时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列为对实验室工作、实验教师和实验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方面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而且也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
为了督促实验人员管理好实验室的固定资产,对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服务于实验教学,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我们规范并建立了实验室的各项档案。如“固定资产账目表”、“实验室使用登记表”、“仪器及设备损坏情况登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实验项目卡”、“实验课教学一览表”、“实验课学期授课一览表”等。并将档案进行纸质、网络化双管理。
同时强化安全意识,要求实验人员熟练掌握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具备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开放式实验教学体制,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切方便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并提供方便、实效的服务。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为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空间、时间和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1.制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建立实验人员岗位责任制;
2.在各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成立了学生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毕业论文课题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设计自己的科研性实验,研究与实践专业相关的课题,拟成立学生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实验创新课题组,实验室为毕业论文课题组和实验创新课题组全面开放;
3.开放实验室实行登记制,学生实验要在所在的实验室登记实验项目、实验仪器编号等信息。实验前要提出活动计划、仪器药品使用计划,实验结束后要清点仪器设备,保证完好无损。进出实验室要进行记录。
4.各开放实验室要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和实验员承担实验室开放工作,解答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做好仪器设备的准备、调整与维护工作,并认真做好开放情况记录。
三、在规范化管理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1.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开设实验课时,安排学生分组轮流准备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准备工作。这样对教学有几点好处:
(1)学生自觉提前预习;
(2)学生对整个实验有大体的认识与了解;
(3)参与准备的学生可以带动或指导同一组的学生,提高实验效果;
(4)有时间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参与研究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准备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与教师相互交流,促进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3.精选实验内容,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根据实验课教学需求,本着将毒害降低到最小的宗旨,合理选择实验内容。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在实验内容上,尽量根据低能耗、低毒原则进行筛选,避免实验中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使用强腐蚀性试剂,提高实验安全性。
4.改进实验方案,严格控制药品用量
要逐步实施常量、微量与半微量相结合方案。这样不仅体现绿色教育,同时也有利学生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前提下,提倡实验向着微型化方向发展,减少污染并降低实验费用。
5.实验结束后废液、废渣、废瓶尽可能回收利用
实验始终贯彻绿色环保意识。化学实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久而久之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环保意识。将生成的废液统一回收,然后鼓励学生利用创新课题组计划时间,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回收处理,既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又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合成实验所得产品一律收回,留给下一届学生做基本操作实验等训练,这样基本上做到实验室无污染,产品链式利用的良性循环。
6.实验技术的发展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是一个多学科及交叉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学院,有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及生物技术及应用五个专业。而这几个专业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这几个专业的最基本特征,实验的主要场所在实验室。实验室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各科实验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实验课程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现有的实验设施来分析,存在着实验室配备数量有限、实验教师人员少、工作量大;实验课程多,实验时间排不过来;仪器设备不配套、药品浪费;有毒有害类化学药品对学生身体、环境损害大;生物实验涉及损害生物等一系列问题,我院已经建立仿真实验室,能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究。构建仿真实验室可以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仿真实验室的装备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动手、敢于探究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实验技术方面争取达到以仿真实验与实际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模拟与数字结合的手段,对现有实验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和更新,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态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187-02
1 引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以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为主的环境监测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拓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的拓宽,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人炸导致现代生态系统生境剧烈变化。新生人口增多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所带来的人口基数增大给生态保护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带来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给本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耕地(水稻田)的减少导致水土调控能力变差。据常态测算,稻田可维持近10cm的水层,遇到暴雨可达15cm。每公顷稻田比旱地多蓄水1 500m3。稳定水稻生产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旦改变用途,夏季对雨水的调控能力就会下降,易造成水涝带来环境破坏。生物入侵威胁到生物生态环境健康。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衰减和丧失的3个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旦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就会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将加剧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湖泊富营养化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现代工业进程加速了水中植物营养成分(N、P等)的过量积累,水体营养过剩,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并分解出有毒物质危害水质生态环境。
2 生态监测的学科综述
生态监测是一门综合技术,是通过地面固定的监测站或流动观察队、航空摄影及太空轨道卫星,获取包括生境的、生物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多方面数据的技术。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态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新内涵中包括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统称3S集成)等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对大范围区域片生态系统的宏观监测,是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
同时生态监测一直是有争议的,主要表现在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的相互关系上,认为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如刘培哲认为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反应的观测和评价。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内容。金岚等将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统一起来,将二者统称为生态监测,认为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前者侧重在对生态系统的反应方面,后者则包括生态系统各个层次,即对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对外干扰的反应进行监测。这种观点表明,生态监测是一种监测方法,是对环境监测技术的一种补充,利用的是“生态”来做“仪器”进行监测环境质量。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工作中,主要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来对一个区域进行生态的宏观评价。生态环境指数(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是指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系列指数的综合。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式中Abio=692.096 020,为全国生物丰度指数归一化系数。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农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式中Aveg=601.110 997,为全国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式中Ariv=71.768 110,为全国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805.664 908,为全国湖库(近海)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88.366 160 16,为全国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中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Aero=146.33,为全国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
式中ASO2=1.725 721,为SO2的归一化系数;ACOD=0.052 749,为COD的归一化系数;ASOL=2.424 802,为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4 结语
我国生态监测工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已赋予了新的内容。生态监测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包括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它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各种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 菲.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4):61~62.
[2] 丁 琼.生态环境监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1):57~58.
[3] 屈红艳.生态环境监测及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110~112.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使教师逐步转变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开发者,并真正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和本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课程。目前,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呢?
1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内容和特点分析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是指依据生物新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生物新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可以把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认为是学校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高中生物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总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文字的和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
生物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高中生物教材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把握其特点: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要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多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和重新利用,多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多注重生物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
2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开展校本课程和开发课程资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两个主要问题,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恰好处于两者的交叉点,这使得研究和开发活动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也更具有理论价值。脱离了传统课程开发的巢穴,使校本课程开发扩展到课程资源的视野上,能够呼应研究性学习课程、选修课程、劳动技术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新兴课程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同时,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更使得高中生物学科分量提升,有利于高中生物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提升和学生在高考中的分数的稳固,为21世纪的生物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全面、优质的生物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结合生物新课程的具体实施特点,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善于从学生群体中获取生物课程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直接或间接的课程资源,其中可能有显性的课程资源,也不乏隐性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群体中获取教学资源,并对这种课程资源加以处理,应用于教学的改进和教学的反思,这是校本课程资源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来源。
3.2善于从教师群体中获取生物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对每个教师来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要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多做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3.3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生物课程资源
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就本校课程资源而言,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明确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多开展生物兴趣活动课。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观察社区中的动植物。请有关专家来校演讲、座谈等,是利用校外生物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
3.4借助媒体、网络等手段获取生物课程资源
各种媒体及网络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如关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和保健问题等方面的报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及网络生物课程资源,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其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利用媒体资源时,教师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4.1学校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管理不到位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学校和教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传统的教育评价与教学评价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指标。如果评价制度跟不上,就会影响学校与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因此,首要的任务便是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制度。有些学校存在着看似缺乏校本课程资源,实则是资源闲置的问题。由学校掌握较大自进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面临诸多难处。较突出的有:(1)学校的财政支持力量薄弱;(2)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集体协作能力有待提高;(3)学校学生所面临的升学考试压力;(4)实际的教学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矛盾。要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使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率。
4.2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没有完全立足于知识、学生和社会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立足于生物学科知识本身。应该紧紧围绕高中生物教材开发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包括对教材的筛选补充、顺序的调整以及根据需要所选用的材料、所制的教具、课件,等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熟读教材、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找出与教材相关的因素。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独创性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资源。唯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围绕学生来开发。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每一个学生表现出的与众不同都可以看成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此外,学校要从自身实际和内在发展机制出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发展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创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同时,从教育的目标、存在及发展的客观依据上看,社会是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社会这一巨大资源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尤为重要。社会活动、热点问题、世间万象等,无不对新课程的兴起、发展、评价等起到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成功开发和有效利用,需要以教师为主体,立足于知识、学生和社会,在新课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一切校内、校外资源,才能够开发好,进而利用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是高中生物教师面临的机遇。我们要不断树立新课程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主动参与到新课程的学习、实施和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徐作英,编著.生物学校本课程论与教学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焕岭,杜宏静.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管理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