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

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

时间:2023-08-15 17:23:29

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部在2007年颁布了新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施工信息化对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推动行业发展和进度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规范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来指导建筑施工企业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也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窗口,也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效手段,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和必有之路。作为施工企业,既可以分享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同时社会的技术进度对各个社会成员是平等的,为维持自身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各个企业纷纷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期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领先地位。

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路就是建设“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数字企业”。这里面有三个重点:1)项目管理;2)可视化施工过程管理3)企业数据中心和知识管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的。

二、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

翻阅住建部近些年的《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不难发现,建筑行业长期以来产值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同时企业的负债率高达65%,债务负担沉重,很难有资本积累和积聚发展的能力。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资金投入与国外企业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从目前信息化投入所占企业营业额的情况看,最高的达到0.5%,最低的只有0.01‰,平均是0.05‰。而在日本,其建筑施工企业年平均信息化投入约占到营业额的0.6%。

《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总结了现存于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十大问题:

1、总体投入和应用水平不高

2、缺乏信息化人才

3、对信息化风险认识不足

4、没有掌握信息化发展规律

5、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不当

6、信息化建设方法急需改进

7、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信息化效益

8、信息化建设是短期行为

9、缺乏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10、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三、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原则

1、突出领导引领,强化组织部署

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买一套软件、上一个系统那么简单,它牵涉到企业流程的再造、组织再造和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各个方面,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突出领导引领,强化组织部署。首先,领导引领的标志应当是领导应用。其次,一定要再信息化机构建设、管理流程再造、建立制度保障、精细化落实岗位责任发挥领导作用。

2、IT服务商与企业专家团队的紧密结合

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双方专家队伍的紧密结合,优秀的服务商提供的不仅是技术和产品,还有先进的理念和帮助企业实现管理跨越的巨大热情,企业专家的价值在于坚持执着的专业追求和系统与企业的管理融合,两者缺一不可。

3、坚持分步实施与样板引路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能搞运动式推广,管理是没有止境的,是持续改进的,信息化的过程同样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完成阶段性信息化的建设必定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坚持分步实施与样板引路,保证前进一步达标一步,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使我们走的更长远、更深入。

4、重点突出,狠抓核心业务应用

核心业务指与成本管理相关各项工作内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成本管理,这一部分的成功应用是系统成功应用的最重要标志,应当扎实做好包括施工预算、成本计划编制与输入,各类成本业务数据的按成本挂接科目划分、按规定数据标准、按规定期限的生成与录入,最终呈现成本分析的结果,实现与财务系统管理的有效对接。系统成本管理不应用或应用不到位,我们可以判定应用失败。

5、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录入

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所以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务必保证经营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录入,坚决杜绝“花巨资、做假账”,真实数据才会真正让我们掌握经营管理过程中隐含的、暴露出的经营风险,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系统应用价值。

6、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激励机制

信息化的推进与企业业务管理一样,同样需要制度保证,所以我们在企业层面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制度,建立应用手册,规范权限管理,落实具体岗位工作责任,建立起项目应用水平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四、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简介

1、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重点

引导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从粗放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以信息技术推进企业进度,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施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信息化建设两个中心,一个数据库

两个中心,即企业成本核算、现金流监控中心,企业生产监控中心;一个数据库,即企业数据库(数据中心)。

3、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技术要求

(1)所有信息系统遵循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基础数据标准和数据中心建设技术规范;

(2)建立企业数据中心,实现企业数据大集中;

(3)企业门户、项目门户、企业协同办公以及业务系统,统一平台、集成应用。

4、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界面

围绕施工企业的主营业务项目管理,对合同、生产、物资、机械、劳务、专业分包、技术质量、安全、成本、竣工、风险和项目验收和考核实现信息化管理,达到企业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围绕企业目标和组织的管理,采用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考核、知识实施管理,提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

围绕企业间协作,建立电子商务、协同办公、视频监控等信息系统,支持企业间的高效协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围绕专业业务管理,监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等信息系统,支持各业务系统的专业管理,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结语

针对于施工企业的管理需求,以“经营目标为导向、项目管理为核心、成本控制为重点、进度管理为主线”进行规划设计,将企业集团、企业、分子公司、项目部等多个层次的主体集中于一个协同平台上,同时满足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两个层面的管理需求,灵活适用于多级管理、三级管理、两级管理等多种模式,协助施工企业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晓莉,王曦.基于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挂了你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4).

[2]张译戈,刘冰冰.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研究[J].河南科技.2010(24).

[3]钟毅,叶曦.浅谈建筑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6).

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核心能力和系统管理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物流自营的价值,并结合我国物流产业环境阐述了企业物流自营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作业功能外包+系统管理自营”的混合物流模式,应该是企业今后物流发展的主营模式。

关键词:企业物流 自营价值 核心能力 系统管理

近几年,理论界纷纷提倡生产制造企业应将物流业务剥离出来,通过外包第三方物流的形式来实现其主业优势,于是物流外包一时成为企业物流发展的主旋律。然而,企业物流外包市场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据统计,2004年美国“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TPL)市场规模不足10%。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物流供需求状况调查显示,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仅占22%,并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在我国内地,物流业务80%是工商企业物流,综合第三方物流的仅占2%。时下,我国国内已有相当一部分有实力的规模企业,如美的、海尔、TCL等,不惜巨资在国内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体系,以此打造企业的物流平台。企业物流自营已成为外包趋势下的新动态,在更多的企业使用3PL服务的同时,又不断强化自身物流服务功能的趋势背景下,可强调企业物流自营价值。

企业物流自营价值分析

构筑企业核心能力

外包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自营也同样为企业所青睐。核心能力理论对企业物流外包与自营价值评判提供了合理解释框架。

1990年,Prahalad & Hamel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的诞生。Prahalad & Hamel指出,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业务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的战略焦点,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其理论要点为:公司的竞争力来源于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建立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多因素的复合体,它是技术、治理结构和集体学习的结合,其具体体现在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种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可延展的能力;多元化的企业应是核心能力的组合,公司所拥有的核心能力组合与价值创造体系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决定性的作用;核心能力需要通过战略来构造,以保持企业内部资源的一致性。

依据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在经济组织中,如果通过物流自营能够比竞争对手利用大众化的第三方物流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特色,就能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果物流资源是企业所稀缺的、有价值的、一般竞争企业难以模仿的就可延展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果自营物流系统能变成企业的价值创造体系,并成为衍生新业务发展的源泉,同样可持续企业的竞争优势,转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果自营物流通过战略构造,能保持企业内部资源的一致性,就能与品牌、技术、治理结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如果自营物流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或有潜力转变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物流资源在公司范围应该保持,不应该外包,而应该自己运作。所以,自营物流并非企业必须放弃的物流模式,外包也非企业物流的必然选择。

根据Langley 2003年的调查,美国企业之所以没有外包使用3PL服务的主要理由按重要性排序如下:物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5%),物流太重要了而不能外包(40%),成本未必会降下来(34%),企业会失去对物流的控制(34%)以及企业自己比3PL更有经验(21%)。

加强企业物流系统管理功能

现代企业自营物流已不是传统企业的物流作业功能的自我服务,它是基于供应链物流管理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新概念。根据20世纪90年代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物流(Logistics)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与效益的流动与存储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具体包括运输、仓储、包装、物料搬运等内容。由物流的职能可以看出,企业物流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实体移动作业层面,不只是运输仓储等基本功能的整合,而且已上升到管理学与供应链层次,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是对企业物流的系统化管理,除一般的作业功能以外,现代企业物流还包括需求预测、定单处理、生产计划、采购、存货控制、客户服务、工厂和仓库选址、零部件及服务保障、废品处理等增值作业功能与系统管理职能,而这些活动环节与管理职能往往是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企业是难以外部化的,它是企业所独有的、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往往可延展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我国知名家电制造企业海尔就是以其良好的服务构筑企业核心能力的,海信同样以采购与库存控制获得了企业低成本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

因此,目前企业物流外包的只是部分物流作业功能环节而已,大部分的物流系统管理职能仍由企业自身经营。实际上,近年来有关美国物流市场调查结果对此提出了佐证。无论是Lieb还是Langfey的调查均显示,在企业经常外包给3PL的物流活动中,报关、仓库管理、运费支付、货代、配载、直接运输等名列前茅。而外包存货管理、订单处理和执行、分销控制、供应链管理、采购、车队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IT系统设计比重却相对比较小。显然,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物流服务看作核心竞争力或作为非常重要的经营环节来看待的话,企业物流外包的速度和深度就必然会放慢,物流自营的价值会增加。

我国企业物流系统自营的现实意义

基于核心能力理论,将非核心的部分作业功能外包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社会物流产业环境不成熟,基本上还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3PL物流企业。再加之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主要是3PL)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在社会物流还没有能力整合企业供应链各物流环节和行使管理职能之前,企业自己利用原有的物流资源或在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基础上构建自营物流体系,并辅以系统化的管理,以推动企业物流系统化,不失为一条企业物流发展的有效模式。企业物流系统自营,其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

掌握业务控制权,争取市场主动

企业物流系统自营不仅可以对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系统运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可进一步延伸到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即通过内部信息系统与Internet,使企业内部产供销物流协同及其与上下游企业的物流协同,以较快的速度解决物流活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从而保证客户的满意和最终产品的成本降低。此外,企业物流系统自营,还可以运用自身掌握的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顾客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有效协调供应链各个环节,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业务控制权,争取市场主动。

盘活企业资源,开辟第三利润源泉

在我国,目前生产企业中73%的企业拥有汽车车队,73%的企业拥有仓库,平均仓储面积3120平方米,物流装卸机具自有率60%以上,3%的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并有大批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物流管理与作业人员。如果不加整合利用,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沉没成本,形成较高的资产退出障碍。特别在我国3PL环境不具备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系统自营物流的模式,通过企业改制与业务流程再造盘活原有物流资源,带动资金流转,为企业在“第三利润”领域开辟了新的利润空间。

降低转置成本,减少外购交易风险

物流作业外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为维持外包物流服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相应的监察、协调、集成等转置管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最大的风险是企业无法完全掌握物流服务商完整、真实的资料,由于外包商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的机会主义,可能会引发物流商违规博弈的风险,导致执行外包合约的交易费用上升。而物流系统自营,物流作业处在企业整个业务监控体系之下,协调、监控成本相对大大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得到控制。

避免机密泄露,保护企业经营安全

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营都有自身的核心商业机密,这也是企业有别于其他竞争企业的核心能力,如原材料的进货渠道、价格、品项构成、生产制造工艺、技术、产品销售通路、服务手段等,企业不得不采取保密手段。当企业将运营中的物流要素外包,特别是引入第三方来经营其供应、生产环节中的内部物流时,其基本的运营情况和技术就不可避免地向第三方公开。而一般第三方为发挥其规模物流的效率,必将拥有该行业的诸多客户,而这些客户正是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物流外包就可能会通过第三方将企业经营中的商业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动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物流系统自营,对企业避免机密泄露、保护企业经营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企业不愿物流外包的根本原因之一。

降低系统运作成本,实施企业物流一体化管理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方法对企业物流活动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物流系统整体的合理化和效率化,从而达到降低物流系统总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因此,无论是制造企业经营物流还是第三方经营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物流管理职能外部化,由于第三方并不完全清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显然是难以实现企业这一目标的。为降低系统总成本,提高系统作业效率,企业必须有自身的一体化物流管理体系为生产营销提供支持。

提升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品牌价值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报告,在我国目前开展的有限的TPL物流服务中,就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不满意,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产业的素质、能力尚处于低水平营运状态,难以代替制造企业实现其顾客满意的价值,为提高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提高企业品牌价值,企业自建物流系统可自主控制营销活动。一方面,企业亲自服务到家,可拉近顾客的距离,使顾客了解企业、熟悉产品,提高企业在顾客群体中的亲和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掌握最新的顾客信息和市场信息,从而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发展动向调整战略方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企业物流自营的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物流规模越大,物流集约化程度越高,物流营运越经济,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即企业自身物流拥有一定的规模时,自营才能发挥其系统管理的功效。否则,其降低物流系统总成本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自然成为自营物流的瓶颈。特别在消费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今天,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制造企业的大量生产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差异化营销与柔性生产已成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其结果是企业必须采取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的物流策略,如果企业欲贯彻其以服务改善为目的的物流管理宗旨,则其物流作业的分散度将会进一步扩大,分散的物流作业就会冲减系统管理的效益。因此,结合物流作业外包的规模优势与物流系统自营的管理价值,笔者认为,将部分非核心的物流作业功能外包而整个物流系统企业自我营运的“作业功能外包+系统管理自营”的混合物流模式,应该是企业今后物流发展的主营模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核心竞争力

管理会计已经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资产服务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企业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和专门方法为手段,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金三个中心,帮助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的信息系统。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日趋成熟,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标志着会计科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管理会计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缺乏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的内部管理机制是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的内部管理机制密切相关,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工具。为管理层提供灵活有用且没有法定责任的信息是管理会计区别与传统财务会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管理会计能够提供比财务会计范围更广泛、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的有效信息资源。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及相应工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战略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确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向

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管理层站在战略的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战略管理会计是基础性内向型管理会计的丰富与发展,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已,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借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本企业的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保持并不断创新其长期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地向前发展。

2.责任会计有助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责任会计是指将企业各个部门进行划分,形成不同层次的责任单位。这是将不同层次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下放的一种管理会计工具。生产部门是多数企业的成本中心,其相关成本费用指标的考核相当重要;销售部门作为企业的利润中心,对利润等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尤为重要。将自身的竞争优势最大化是各个责任单位的首要任务。例如,成本中心以生产环节的竞争优势最大化为导向,而利润中心则通过制造更好的营销策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来开拓销售市场将企业的营销竞争优势最大化。因此,作为一种管理会计工具,责任会计有利于企业合理划分责任,并发掘不同责任单位竞争优势,最终将促进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作业成本法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制造能力

成本领先策略(以低成本来占领市场)和差异化策略(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是产品竞争中最重要的手段。作为控制制造成本的有力工具,成本控制法也适用于这两种竞争策略。成本领先策略,即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产品的作业链进行透彻分析,将增值能力作为成本控制的着力点,对资源投入、作业环节和产品产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优化作业链流程、减少耗损、避免浪费、降低成本的目的。差异化策略,即管理产品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利用作业成本法细化核算成本费用,发掘产品作业链中存在的集成效应。企业特有的增值作业环节本身就是企业产品区别于其他类似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掌握产品制造环节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在增强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同时,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管理会计,其研究视野将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深化。随着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的进一步多元化,它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而当今社会,企业竞争已愈演愈烈,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必将被建立并不断优化。建立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综合利用现有管理会计理论与工具

以战略管理会计为导向,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方向;以责任会计为监督,划分责任单位,落实权利与责任,将各部门的竞争优势最大化;以作业成本法为依据,生产出成本低、性能优的产品,建立与强化制造与营销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2.全面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会计要支持企业科学发展决策。管理会计要充分展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绝对优势,并根据管理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信息,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管理建议报告,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管理会计灵活性、创新性的特点是达到上述目标的的根本保障。财务会计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须要遵守统一的政策和规范,采用固定的程序和方法、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而管理会计程序和方法 ,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法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充满了创新和挑战。管理会计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建立起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形成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并根据经济最新形式的变化,不断创新体系,更新理论工具与方法。同时,企业需有计划地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之处,提出合理的管理建议。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指标,为生产部门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提供参考,为销售部门改进营销策略,确定服务方向提供依据。

第4篇

[关键词] 核心员工 人力资源 激励 管理

近年来,随着企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越显重要,人力资源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已不再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资资本,而首先在于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高素质的员工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将是一种战略资源,是企业争夺的焦点。在后危机时代,企业人才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诱惑不断增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继续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人才流失难题,根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中高级人才的流失率高达30%,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必要进行理论上和模式上的创新,把核心员工的管理提高到企业战略地位上来考虑。

一、核心员工的内涵及特征

员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核心员工作为企业的关键人才,虽然所占比例很少,但却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界定核心员工通常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①拥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的关键技能;②在重要岗位上担任职务;③具有强烈的企业忠诚感;④为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⑤在一定时间和岗位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来看,核心员工可分为三类:①是具有专业诀窍的核心员工;②是具有广泛外部关系的员工;③是具有管理技能的核心员工。核心员工具有自主性、创新性、蔑视权威、流动意愿强、较强的成就动机、复杂性等特点。

核心员工对企业的目标和经济效益影响很大,他们的可替代性较小,替代成本较高,是企业的稀缺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核心作用,一旦离开企业在短期内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来代替。

二、 核心员工管理的3p模型

所谓3p模型,即由职位评价系统(position evaluation system)、绩效评价系统(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和薪酬管理系统(pay administretion system)为核心内容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 职位评价系统

职位评价系统包括:工作分析、建立工作说明和工作规范、工作评价。工作分析资料的主要作用是在人力资源计划方面;工作规范是招聘和选择的标准,同时也是培训和开发的依据;工作评价,应根据员工完成工作说明中规定的职责的好坏进行,这是评价公平的基准,又是决定报酬内部公平的首要方法。

2.绩效评价系统

绩效评价系统是定期考察和评价个人或小组工作业绩的一种正式制度。一个设计和联系都很合理的系统,能够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提高员工的业绩,绩效评价结果为增加报酬提供了合理决策的基础,也是加薪奖励公平化的保证。

3.薪酬管理系统

薪酬管理系统是对企业工资水平、工资结构、工资制度、工资形式、工资待遇的管理系统,旨在监督它们是否达到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首要任务是报酬公平。企业吸引、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企业的报酬机制实现的。企业为了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要在劳动力市场上提出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如何处理好既吸引人才又降低成本这对矛盾,是薪酬管理系统的焦点和难点。

第5篇

1ERP成本管理系统的作用

成本管理是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基本任务是:通过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努力降低产品成本[2]。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管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ERP成本管理系统弥补了传统手工管理模式的不足,为企业成本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计划、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1.1提供强大的成本核算功能对于生产工艺复杂的企业来说,成本核算的及时、准确是至关重要的。引入ERP成本核算系统,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模型,可实现成本核算自动化,可准确、快速提供各种成本数据,提高工作效率。ERP的成本管理模块能够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不仅可以根据其生产特点和工艺流程确定成本对象,按步骤、品种、批别进行成本计算,还可以按月、按旬、甚至按日计算成本。总的来说,ERP成本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成本核算功能。1.2实现对成本的实时控制功能在ERP成本管理系统中,所有费用项目全部设置在费用明细层。同时,将需要考核的单位设置成不同的“成本中心”,可以灵活、方便、快捷地查询出不同的期间费用总额、部门费用总额、公司费用总额等。ERP系统对费用的管理还可以实现同时按部门和项目统计,这就大大方便了对不同项目或不同部门的成本管理的需求。另外,ERP系统还可对采购环节及产品生产环节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进行相应控制。1.3实现各部门间成本管理作业的衔接在ERP系统中,企业的整个制造流程是一个紧密的供应链,能够调动每个职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来参与成本管理,协调配合,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作为共同目标。这样,各方面的成本管理可以有机配合起来以防顾此失彼、以偏概全,达到不断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节能降耗的目的。1.4科学的成本原因分析导致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既可能源于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也可能源于商品流通阶段,想要追溯成本差异的原因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在ERP系统中,对所有的商品从订单开始到生产、销售、流通和售后等环节都是全程跟踪,其中,对各阶段发生的费用也有详细记载,所以,在分析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时,可以清楚地了解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

2ERP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利用ERP信息系统的优势,结合各种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方法,通过基础模型的建立以及成本管理功能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ERP成本管理系统,服务于企业的成本管理。2.1ERP成本管理系统基础模型的建立ERP成本管理系统通过费用归集、费用分配、成本计算的过程来实现成本处理的业务流程,同时结合成本对象、成本项目、费用要素、标准成本等来描述整个过程,并集成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功能。在所有功能中,成本核算是基础。要准确、及时地收集数据、完成成本核算,需按企业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基础模型。2.1.1建立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公司成本收集的最小责任范围,其责任区域明确且为主管所能控制,一般以生产流程、部门划分为原则。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生产性成本中心:将原料或前一道工序生产的半成品加工成半成品,或者加工成供出售的产成品的成本中心。(2)服务性成本中心:为产品生产提供服务如维修、运输、公用设施等的成本中心。(3)销管性成本中心:归集有关公司销售、管理等部门各项费用而设立的成本中心。(4)资本性成本中心:归集资本化费用的成本中心。企业发生的各项费用按实际情况归集到相应的成本中心。2.1.2建立成本科目成本类科目是反映成本费用和支出的,用于核算成本的发生和归集情况,提供成本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对成本费用和支出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库存商品和研发支出。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成本科目体系。2.1.3建立各种分配模型(1)建立资源分配模型,将服务性成本中心的成本费用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一个服务性成本中心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作业。若一个服务性成本中心只有一个作业,则将所发生的费用直接归集到这个作业中;若一个服务性成本中心包括多个作业,则需将归集的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到这些作业中去。(2)建立作业分配模型,将各作业的成本费用结转至生产性成本中心。服务性成本中心的费用归集分配到各作业后,再将各作业的费用归集分配到生产性成本中心。(3)建立成本分配模型,将生产性成本中心收集的成本费用分配至各成本核算对象。2.1.4同ERP其他系统建立对应关系为了准确收集各系统归集的数据,ERP成本管理系统需同其他系统如总账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购储运系统建立对应关系。2.2ERP成本管理功能体系的建立2.2.1建立ERP成本预测体系成本预测是以成本的历史资料或相关资料为依据,根据影响成本的各因素与成本的关系,结合企业发展前景和采取的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做出的科学测算。ERP成本预测体系可以协助企业实现成本的实时控制。2.2.2建立ERP成本核算体系在ERP系统下,成本核算将更加迅速、简便。首先,ERP总帐管理模块从前端系统收集所有数据,ERP成本管理系统从总账系统取得成本核算用数据;然后,成本核算系统按照成本核算模型设置的规则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并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最后,按企业要求出具相关报表。ERP成本核算系统可以为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2.2.3建立ERP成本控制体系ERP系统的成本控制几乎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阶段,通过与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结合,可以实现对采购成本、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进行实时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2.2.4建立ERP成本分析体系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只有在月底才能知道各项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出具完报表后进行成本分析。在ERP中,建立成本分析体系能够按照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实时地将生产领料、各种费用的发生归集到系统中,及时计算并进行成本分析。

3结束语

通过ERP成本管理系统基础模型的建立,企业可逐步建立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功能体系,从而建立完整的ERP成本管理系统。ERP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实现成本核算的高效、准确,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同时实现标准成本的预先确定、实际成本发生后成本差异的分析、成本的实时控制等功能。ERP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控制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全面竞争能力,实现利益最大化。

作者:陈琼 单位:内蒙古包钢稀土钢板材有限责任公司成本管理部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体系

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高风险行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房地产企业要实现长期的,获得持续性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系统之一,应成为房地产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有效管理控制工具。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处于基本的核算的阶段,尚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战略实施方面强有力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会计核算方面,缺乏用于支持管理和决策的信息,仅停留在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的阶段。2、财务管理系统的统一和集中程度不足。许多房地产企业各个项目公司/项目部核算体系互不相同,财务软件和核算标准不统一,难以保证向管理者提供统一可比的财务信息。3、财务管理“被动反映型”的现象较突出,预测、控制、分析等管理职能基本处于空白。虽然许多企业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工程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基本机制,但其内容和管理方法距实现战略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4、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财务业务授权机制,有些企业的二级项目开发公司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母公司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造成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下降。5、资金管理多头、分散,客观上增大了房地产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难度。

二、构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及其意义

针对上述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改善财务管理方法,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应当构建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1、构建财务核算的体系平台,从管理角度重新梳理财务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和业务流程,以标准、统一的财务数据为管理需求提供数据分析基础。2、建立管理会计系统,通过管理报告全面及时地向管理者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实现管理信息动态收集和深入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持。3、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手段,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分解和战略实施反馈,实现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资金和成本监控,实现对二级项目公司及各职能部门重要经营和业务活动的预测、控制、反馈、修正动态循环,并与部门绩效考核紧密联系起来。4、建立统一明确的业务授权制度,平衡各层管理者的权力与责任,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执行程序,提高管理的规范化与性,降低运营风险。5、完善资金管理系统,实现资金集中统一监控与管理,提高资金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利用资金有效控制实现对房地产企业整体的风险控制。6、实现财务管理和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信息一体化集成,充分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进而完善内外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在共享平台上的动态决策和动态管理。7、财务管理体系还需与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战略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在内的企业其他管理系统进行不断整合,形成有机的整体管理系统,最终达到房地产企业在平衡有效配置企业资源基础上的持续发展。构建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其意义在于:促进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变,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手段之一;为保障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效战略实施操作手段;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财务管理体系解决方案,使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够为高层决策者提供充足的管理决策信息;强化了房地产企业风险控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三、构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步骤和具体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业务授权制度房地产行业是高投入、周期长和高风险的行业,控制风险是财务管理体系需达到之首要目标。作为风险控制手段的载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房地产企业长期良性运行的有效保证。按照内部控制,企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房地产企业应将业务授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为强化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因为它将贯穿于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全过程,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直接企业管理控制方式和控制程度。业务授权制度包括三个层次:首要层次指明确授权对象;第二层次包括业务种类和权力类型;第三层次应具体规定审批依据和工作程序。

(二)完善财务核算体系

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体系的完善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

1、根据管理需求重新设计和调整会计单据

目前房地产企业采用的会计单据反映的信息量小,难以提供管理控制所必须的信息,因而应进行重新设计,将诸如合同管理信息、预算控制信息、授权审批信息等内容包括在单据之中,通过单据及时记录业务的重要内容,为管理者提供审批依据和决策支持,也便于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收集和积累管理信息。

2、设置科目

首先,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调整并完善原先依据《房地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一级科目。其次,根据管理控制要求,科学设置二级以下的会计科目。例如在开发产品科目中尽可能细化核算对象,保证按产品名称或楼号进行开发产品的归集;在开发成本和销售收入科目中,根据产品或楼号设置土地费用及下级明细科目、前期费用及下级明细科目等各项开发成本费用项目,细化成本对象,以便于房地产企业进行不同产品的盈利能力。第三,会计科目设置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起来。需要按照组织结构的特点实现收入、成本、费用类等损益科目和部分重点资产负债科目按部门进行数据归集。

3、统一会计核算程序和规则

各个会计主体的会计科目设置要保持统一,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适当的灵活性;各个会计主体的会计单据格式、种类和使用要保持统一;各个会计主体的财务数据记录和归集程序、账务处理程序、结账与会计报表编制和上报程序、报表汇总与合并程序要保持统一。

(三)建立管理会计系统

建立管理会计系统包括设立责任中心管理和设置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1、设立责任中心

管理房地产企业的责任中心,是指按照管理目标,根据各职能部门、项目公司、项目部等组织单元承担的职责,将其分别确定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责任中心管理是按照每个责任中心的职责分别制定其绩效考核标准,并通过责任中心绩效报告的形式动态反映各责任中心每月、每季度和年度业务执行情况,进而能够对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客观评价。

2、设计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房地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向管理层及时反馈销售/预售收入和进度、项目开发成本、项目管理、管理成本、综合效益等信息,支持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行为。房地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可包括项目公司及其他二级房地产企业单体管理报告、房地产企业母公司综合管理报告两个体系层次,每个层次报告体系均包括多个分报告或分报表。

(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房地产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包括:全面预算模式、预算的编制与执行、预算的考核与分析。

1、全面预算模式

根据房地产企业特点,建议采用以项目预算与资金预算为基础的企业年度责任预算管理模式。项目预算是房地产企业以开发项目作为预算对象,对项目建设中将会发生的前期可行性、规划设计费用、工程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经营收入、借款计划等内容进行的整体预算。资金预算是指房地产企业的母公司在对各责任中心的年度资金需求和使用计划进行汇总后,根据整体资金状况,对企业资金的整体协调运作所制定的年度规划。年度责任预算是指房地产企业在确定各层次责任中心的基础上,将整体计划与目标层层分解至各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作为企业总体预算的具体执行单位,负责编制、组织、汇总和完成本责任中心的年度项目预算及资金预算,从而保证公司预算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每个责任中心通过建立责任中心预算报表体系,及时将实际经营信息向上一级责任中心反馈,以此实现预算执行的跟踪与控制。

2、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需要上下互动,反复沟通。预算的执行控制工作主体首先是各个责任中心的负责人,他们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控制实际业务。房地产企业预算执行控制需要与业务授权体系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如果某项实际业务是预算范围内的业务,则可按照正常的审批程序进行;如果该业务是属于预算外的业务,则需要按特定程序报至房地产企业最高决策层审批,并说明理由。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预算外支出,增强企业的控制能力。

3、预算的考核与分析

房地产企业的预算分析与考核的总原则是月度分析、季度考核、年度总评,这是指:每个月各责任中心均要对各自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房地产企业母公司进行汇总和分析,召开月度分析会议并查找出现的及原因。每季度按各责任中心该季度累计的预算实际执行情况,根据设定的绩效指标对其业绩进行考核,再与激励和薪酬制度结合起来。每年度终了房地产企业需对全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总结主要的问题,并制定和修正下年度的经营目标,指导下年度预算编制和责任中心预算目标的分解。

(五)完善资金管理系统完善

第7篇

内容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现象,需要从系统观的角度认识、发现其本质内涵。文章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业务部门竞争力的协调和集成化。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等资源基本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资源本质。企业资源协调整合体系的整合力是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协调力、组织力和转化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内部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和外部环境的竞争推动力共同作用下构建、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系统观 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质 内涵

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发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引起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讨论和研究的高潮。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10多年来从企业体系的多个层次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研究。以国内已有的研究为基础,本文从企业系统的角度探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与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形成和发展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是理论界、政府与企业关注的焦点。从系统观的角度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对于整合已有的诸多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识别、构建、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 Rumelt、Wernerfelt和Barton等人提出了“组织的竞争力”这一概念,认为一个组织拥有的竞争力(Competencies)或能力(Capabilities)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C.K.Prahalad和G.Hamel进一步将这类“组织的竞争力”称作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组织系统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系统在特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所独有的能够使自身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竞争能力。企业竞争力是互动竞争意义上的企业能力,是企业主体系统与其所处环境互动中所形成和表现出的企业竞争属性,是企业系统自身内在的功能属性―能力在竞争中的表现。

哈拉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提出判断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核心竞争力必须被市场认可;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组织的运营目标,都是围绕着如何不断适应市场环境、满足市场需求,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展开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身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持,其关键在于它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识别、构建、发展和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认识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

企业竞争力理论和认识的发展起源于对企业形成和发展竞争优势问题的探索研究。首先古典学派亚当•斯密从分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探索创立了“劳动分工论”,以此为基础,新古典学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其后许多学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企业成长论”,包括:“特殊能力论”、“企业内部知识积累论”、“组织间协调论”、“企业组织惯性演化论”等。在“企业成长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又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企业竞争力问题,包括“竞争战略论”、“资源战略论”、“核心技能和多角化战略论”、“动态能力战略论”等。

哈拉德和哈默在发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后,奠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框架,从而形成了以“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动态能力论”以及“企业知识基础论”等为基础的现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动态能力论” 认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以组织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能力,它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企业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具有的积累性学识,是系统化的企业知识体系,特别是协调、集成积累性学识的知识。

目前建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企业体系的某个层次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本质进行研究。这一方面说明了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另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事物本身和现象的复杂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具有全面、系统的本质属性有待进一步认识。现代全球化创新经济的发展,已使企业组织及其环境演化为由文化要素、创新要素、物质要素有机构成的复杂性系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现象,需要从系统观的角度认识、发现其本质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系统化结构

哈拉德和哈默定义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系统所具有的积累性学识”。企业的积累性学识是什么?从企业硬件资源―设备、工具和人力资源的构成要素分析,企业的积累性学识是指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这些要素是构成企业系统的有形的、无形的、硬件的、软件的所有资源的共同的本质的构成要素。

哈拉德和哈默在定义核心竞争力时特别强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这里提到了企业软硬件资源基本构成要素的协调、整合和系统化问题。系统化的对象是技术和技能,就必定包括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和经验。因为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是企业所有资源本质构成要素的有机统一体。系统化是依靠实现系统化的知识和能力完成的,完成系统化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是企业的文化、制度、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体系中的知识和能力,这是存在于企业体系中的政治力。

依据以上的线索继续分析,哈拉德和哈默强调的是生产资源要素的整合问题。企业的资源协调整合体系以文化、制度、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网络等为手段,把企业生产资源的本质构成要素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整合为企业的一种力,这种力必然是企业研究开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由诸多战略业务部门产生各自的市场竞争力并形成一体化的合力参与市场竞争。所有的战略业务部门与研究开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具有同样的资源构成要素,包括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等。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不仅仅是研究开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而是企业所有战略业务部门经资源协调整合体系分别系统化后形成的诸多竞争力的一体化系统合力。

哈拉德和哈默在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中强调研究开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竞争力,在于这两个战略业务部门的竞争力直接产生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而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企业的所有战略业务部门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在其他战略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下,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和生产部门才有可能研发和生产出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因此,哈拉德和哈默强调研究开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竞争力决不是说它们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个战略业务部门竞争力在文化力、制度力、组织力、管理力的整合下构成的能力系统,是战略业务部门竞争力的协调和集成化。战略业务部门的竞争力是由部门资源的基本构成要素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分类组织、管理、系统化形成的。企业的战略业务部门包括:文化制度部门、组织管理部门、资本运作部门、社会活动部门、信息资源部门、战略决策部门、研究开发部门、工程化生产部门、市场营销部门和环境应变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文化制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信息资源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工程化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环境应变能力的协调、集成化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化构成包括四个层次:战略业务部门资源、部门资源要素的系统化、部门竞争力的协调和集成化、企业核心竞争力。部门资源要素的系统化、部门竞争力的协调和集成化由包括文化、制度、组织、管理的资源协调整合体系完成,资源协调整合体系实现企业资源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化结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社会力、文化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和物质力。鉴于宗教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的久远影响力,还应该包括宗教力。

系统观视角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本质与属性

构成企业能力系统的所有子系统―所有战略业务部门,包括企业和部门的资源协调整合体系,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内涵,即它们都是由智力系统、核心价值观系统、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经验系统和技能系统构成的。企业能力是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硬资源、软资源有机协调、整合后形成的能力体系,无论是有形资源、无形资源,还是硬资源、软资源、人力资源,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要素: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因此,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等企业基本资源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资源本质。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化构成中,企业的资源是基础,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企业资源协调整合体系的整合力是企业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协调力、组织力和转化力。包括文化、制度、组织和管理的资源协调整合体系把不同的资源,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知识的与人格的,包括其主体―劳动力、非劳动力等组织协调起来,把他们整合到一个组织体系之中,把企业资源的构成要素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等协调、整合,转化、提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核心本质是: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等企业系统资源要素与资源的协调、整合和转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是企业系统与企业系统之间在这个系统核心本质的深层次竞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功能表现为:研究开发、工程化生产和市场营销。这三个体系包括知识、技术、经验、技能层次,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层次,多元化业务、多元化产品层次,品牌、市场营销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创新体系与机制。

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资源要素:智力、核心价值观、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是企业在长期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是在复杂系统的生长演进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性、历史依存性和积累性。

企业组织的历史路径积累性学识是长期技术创新活动中发现和积累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积累性活学识”,是企业能力系统结构体系中的“系统性整合学识”,它们的主体通常表现为“隐含性学识”。正因为如此,它们共同转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市场价值和市场信誉,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诸多竞争对手,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企业系统积累性学识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不会被竞争对手模仿、替代、交易和转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适应竞争的一种系统化资源属性和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价值观;二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需要。核心价值观动力和生存发展动力构成共存、互生、一体化的企业竞争力发展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本文从企业是历史路径演进形成的复杂有机系统出发,依据企业是资源系统、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系统本质能力的思想,抓住企业资源的共同构成要素通过资源协调整合体系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这一关键点,通过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系统结构,建立基于系统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而且把目前从系统层次和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的诸多理论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基于系统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思想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发现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诸多构成分力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它可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价值。

参考文献:

1.康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本质和特征[J].生产力研究,2003(2)

第8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内部审核;外部审核

1引言

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对企业来说,可以降低企业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与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竞争优势,创造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管理。贯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对企业知识产权专员个来说,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拓宽个人视野,拓展工作人脉,提升综合能力。

2步骤

2.1总动员

因为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涉及整个公司:人力资源部、物资采购部、生产技术部、科研部门、质量管理部、技改部、行政管理中心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等,所以企业要统一思想,齐心齐力,完成最后的认证工作。

2.2制定相关制度文件

为了健全和完善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活动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手册,要制定知识产权认证管理制度文件以及程序文件,要制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记录文件目录、空白记录表单格式并执行。制订公司《知识产权手册》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配套文件,真实地描述了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过程与运作程序。知识产权手册在整个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纲领性文件,对内作为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法规性文件,用以协调公司、统一知识产权管理活动;对外可以阐明整个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作为对外提供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保证和第三方审核(例如中知、中规公司)的依据;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运行时需遵守的纲领性文件,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准则,是公司以此统一和协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产品实现过程的各项活动纲领性文件,是监视评定、评价企业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自身要求的能力。所以要求企业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并贯彻执行知识产权手册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相关文件里面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以满足企业知识产权认证的要求,更好的创造、运用以及维护公司的知识产权。

2.3贯彻执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企业要充分运用专利手段,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强化公司各阶层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运用能力,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经济发展。围绕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以逻辑性强、规律排布的方式整理公司产品、技术信息,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检索查询,使之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充分利用专利技术成果,改善研发工作效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重点围绕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申请专利,提高保护力度。重视对竞争对手及同行的技术进展监控,定期提交预警报告,作及时作出应对决策。

2.4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建立

企业要按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标准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形成了文件,包括知识产权手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程序文件、记录表单及其他管理、技术标准等系统化文件。实施和保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适宜性。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知识产权方针和目标;知识产权手册;知识产权管理程序文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记录表单。

2.5知识产权管理程序文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

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承担以下职责: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参与监督和考核其他相关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司知识产权相关部门负责落实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根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标准要求,企业应当规定建立、实施并保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及支持组织过程有效和高效运行所需的文件,包括相关记录。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程序文件、知识产权记录的编写。这些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求必须是流程优化、接口处理、语言表达、节点控制、进度跟踪、文件审核、修改调整、最后统稿成批、报批运行。

2.6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

(1)审核包括审核的启动、文件评审(文审报告)、现场审核的准备(审核计划、检查表)、现场审核活动的实施(审核技巧、不符合报告)、审核报告和审核完成、审核的后续工作。(2)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者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例如确定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或者获得用于改进管理体系的信息),可作为企业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中小型企业,可以由与正在被审核的活动无责任关系、无偏见以及无利益冲突的人员进行,以证实审核的独立性。(3)外部审核:包括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监督机构或提供认证或者注册的机构。(4)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的依据与标准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和知识产权管理法律法规,审核包括审核准则、审核发现、审核证据、审核结论;审核方案、审核计划、审核范围等相关内容。(5)审核应覆盖受审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涉及重要知识产权管理要求的每一个现场和部门(例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研发部门、专利或商标使用部门现场等)。(6)审核的原则:保密性、独立性、基于证据方法的原则,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审核员应对审核过程获得的信息保密,审核是要建立在可得到足够信息样本的基础上,而且抽样的合理性也与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密切相关,要保证审核的公正性、审核结论的客观性,整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必须具有客观性、独立性与系统性。(7)审核完成后,就要形成审核报告,审核报告应提供完整、准确、简明和清晰的审核记录,审核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有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审核组长和成员、现场审核活动实施的日期和地点、审核准则、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8)审核结论是评价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保持和改进。(9)后续活动:包括审核后续整改及证书颁发,受审方确定和实施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并向认证机构报告实施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的状况,认证机构委派的审核员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验证,验证纠正、措施在现场验证、书面验证。

3结语

最后形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度文件、程序文件,也通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后,企业就要为保持目标,保持整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持续发展的后续运行。让验证获得证书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继续满足审核准则以及有关认证要求,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长期性、稳定性以及常态化。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管理信息系统 会计改革 发展趋势

随着新千年新世纪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微型计算机大量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信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已经使广大会计人员切身体会到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而未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将会对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革命;将形成对会计系统结构、会计方法、会计实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

1 目前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入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发布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代理记账、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2 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实质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3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3.1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入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3.2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

3.3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2)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

(3)抓紧开发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

3.4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着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第10篇

1.建筑企业会计监督工作不到位

当今,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针对建筑企业财务监督的体系,对建筑企业核算的内部控制也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因此,会计人员在对建筑企业进行核算时,没有具体的标准,无法做到全面的把关,导致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当前,我国的建筑会计信息存在很多弄虚作假的行为,这也使建筑财务集中核算失真,对建筑财务目标实现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产物资管理脱节

在进行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时,存在着财产物资和会计核算责任不清的状况。建筑企业的账面资产由核算中心进行掌握,至于资产的实际运用情况,资产的占有及分配等情况都由下属企业或者项目部进行管理,在盘点清查资产时无法面面俱到,容易致使资产和账面出现严重的脱节。要保证企业的各项财产不受到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财产物资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3.制度建设滞后,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建筑企业的经费开支标准已经不适应建筑企业的发展需求,增加了核算人员的工作难度。例如,在对报销进行会计核算时,工作人员就很难对其进行把握。这是因为,现行支付与报销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在进行报销时本着灵活性的原则进行处理,这样各下属建筑企业在核算中心所报销的资金就各不一样,这对集团对下属建筑企业的管理很不利,下属企业间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因此说,建筑企业的财务报销制度已经严重的落伍,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4.加重核算部门管理负担,挫伤下属企业积极性

目前,建筑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都采用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财务的管理更加严格,对企业财务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一是挫伤了下属企业的工作积极性。这是因为,企业财务集中核算后,下属企业自己可支配的资金大为缩减,每次使用资金都要上报,流程繁琐,资金审批时间长,下属企业怕麻烦,工作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二是核算部门的负担大加重。建筑企业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对下属企业的任何事情都要进行审计,这必然会加重核算部门的工作负担,导致核算部门资金流量加大。

5.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财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建筑企业财务核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对核算人员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建筑企业对财务人员不够重视,很少对核算人员进行针对性、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很少组织财务核算人员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致使核算人员工作能力提高不快、业务素质差别很大,对发挥财务集中核算的优越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6.核算中心低位低下,待遇差,工作量大

建筑企业财务实行集中核算后,工作人员压力倍增。这是因为,建筑企业的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而建筑核算实行的是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方式,所以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也要与各个公司跟项目部进行沟通协调,收集项目资料,工作量大,但待遇却相对较差,长此以往,容易使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身心疲惫、精神压抑,严重的影响了身心健康,从而对核算工作也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完善建筑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解决措施与对策

1.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要想发挥出建筑企业集中核算的优势,那么会计的职能必须要进行转变。由单纯的核算型向全能的管理型转变。今后的建筑企业会计核算中不但要进行账目的核算管理工作,更要掌控预算的执行信息。在对预算资金支付时,改变传统的做法(先支付后审查),实行事前控制(先审查后支付),看其预算资金是否符合相关的要求。

2.完善内控制度,确保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要想使建筑企业的资金、财产更为安全稳定,那么就必须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一内控体系涵盖了建筑行业的各个方面,比如企业大额费用的审批、企业超额用款的审批,企业大额借款审批等等。这样能有效的对企业的各部门进行责任的界定,确保企业资金、财产的安全。

3.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的关系

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共存于会计工作中,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会计监督强调的是监察督促,是约束管理,而会计服务则要求满足会计主体服务的需要,强调的是服务功能。因此要想使建筑企业的核算更加具有成效,那么就必须对会计监督和服务的关系进行必要的理顺。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处理的好,那么财务核算工作不但能按章办事、有效的利用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4.强化下属企业项目经济责任制运行体制

在当前企业改制的市场环境中激励奖惩机制不健全,成本管控措施难以落到实处,企业层面对项目成本的管控弱化,成本管控风险加大等问题,已很难适应行业成本管理的新变化。只有强化企业项目经济责任管理体制,从单个工程项目管理人手,实行项目班子责任制承包,才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也可以提高项目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将经济责任制模式延伸至下属公司经营管理层面,提高降本增效的积极性,根除小利益,让其公开大比例享受产生的效益奖励,近而将推进整个企业集团的效益提升。

5.建立网上报账系统和查账系统

综合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等建立网上报账系统和查账系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工作效率提高后,能使核算中心会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下属公司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整个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项目部、下属公司、核算中心之间数据资源完全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从而实现系统优化。建立远程查账系统,还可以根据自己单位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一些明细科目,有利于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情况,增进核算中心与下属公司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对内审部门实施远程预算监控、用款计划管理、授权支付额度的下达、财政收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6.做好出纳员的业务管理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系统

随着油田企业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增加和对会计信息资料分析与研究的深入,单机运行处理会计业务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油田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向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转变。以中油集团推行“中国石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管理和集中核算”为例。2001年至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油集团)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帮助下,实施了世界一流财务管理项目。在财务交易处理方面,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为中油集团提出改进建议,其中包括两项重要内容,即建议中油集团建立“重组业务单元的会计核算”和“设计新的业务活动和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对此,中油集团开始在油气田企业全面推广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应用。2003年,原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港集团)作为试点单位,历时两年,至2005年正式运行和应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文中均以大港集团为例)。

1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为财务管理带来的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应用,掀开了油田企业会计信息化网络时代新的篇章,对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利于各级财务部门及时为领导提供各种决策支持信息;有利于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节约软硬件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1.1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建设

(1)在加强核算方面。大港集团在应用FMIS系统后,丰富了很多功能,比如责任中心设置、凭证类型及其编号方案、科目字典设计、往来单位字典维护、产品核算、成本中心设置、部门核算、专项核算、板块设置、内部交易模块、作业成本设置等内容。

(2)在网络建设方面。大港集团在FMIS系统网络建设方面,针对所属单位地域分散的特点,实施了三种网络连接方式,即:网络直接联入方式,adsl+vpn联入方式和gprs/cdma1x+vpn联入方式。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存储局域网设计,把原有设备和新购设备进行有机整合,构成一个高性能,高可用性的集中存储、集中管理与安全保护财务数据的企业计算环境。

(3)在网络安全方面。大港集团制定和实施了安装防火墙,系统安装配备防电磁干扰、防雷击、有空调及电源保护等措施。同时,采用存档备份和异地容灾备份保证数据安全。

1.2 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

(1)财务组织职能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使财务管理与控制职能更加突出有效,在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从事后反映油田企业经营状况,转向事前预策和事中监督控制;财务工作更侧重于内部管理。

(2)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独立财务核算账套被取消。大港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统一使用一个系统平台,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和“数据集中模式”。即所属分公司全部设置为责任中心,作为一个业务单元,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可以设置为责任中心,作为独立的业务单元采用“数据集中模式”。

(3)财务监督内容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更好的对本单位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保证信息的集中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各油田企业一级财务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会计业务处理、凭证审核、各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以及电算复核;各责任中心财务主管人员,对其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全部凭证,进行业务审核,以及跨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凭证制作人员和业务审核人员,对记账凭证业务处理的正确性、真实性以及凭证的规范性、合法性负责。复核人员对记账凭证中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负责。

(4)财务报表编制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可以根据已设置的各项公式随时自动计算、编制生成各类财务型和管理型报表。这种即时处理、提供信息、有效扩大信息容量的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

(5)财务人员工作职能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财务人员工作重心是从单纯财务核算,逐步转向资金计划、预算控制、管理分析等工作,更多地参与油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

2 会计核算型软件的局限性及推行网络会计需要重视的问题

2.1 会计核算型软件的局限性

(1)会计信息电算化资源缺乏共享。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油田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多数属于各自为战。在大港集团,所属各单位应用的财务软件都是单机版本,不具备信息共享的功能;会计核算局限在传统“核算型”财务软件的使用上,没有采用过“管理型”财务软件。由于财务系统工作的专业化,会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完全由财务部门把握,与其他部门没有紧密的联系,财务信息不能很好的与各油田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2)会计信息电算化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多数油田企业采用的财会软件,缺少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致使油田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不充分。

(3)会计信息电算化配套管理控制制度尚不完善。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部分油田企业存在重电算化会计系统建设,轻电算化会计制约机制建设的情况,造成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相对较差。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恢复数据难度极大。

2.2 油田企业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发展中的凸显问题

(1)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油田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油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使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油田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财务数据与会计业务不能共享,与油田企业内部业务部门没有很好的连接,财务部门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只是单纯为了记账,完成事后对业务的简单反映工作。 转贴于

(2)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专业人才缺乏。财会队伍中部分人员对自身要求放松,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老化。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各油田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人才瓶颈问题直接影响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工作的深入开展。

(3)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安全防范尚存瑕疵。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系统环境下,磁性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如磁性介质易受损坏,信息和数据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电算化系统遭破坏,可能导致电算化系统陷入瘫痪。

(4)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内控制度不尽完善。非法侵扰难以避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较差;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完善。

3 实施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几点建议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是十分有效和有益的,各级油田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1)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组织与领导。领导重视是实现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对油田企业而言,这项工作虽然开展了几年,但是各级领导从认识、重视到亲自抓需要一个过程。油田企业领导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不仅能改变油田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法,而且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减轻会计人员负担,加快核算的速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而且适应油田企业的改革需要,促进油田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关系到会计核算,而且与油田企业的各项管理密切相关,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领导认识提高了,才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责作感和紧迫感,才能支持这项工作切实、顺利地开展。

(2)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给予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得以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可以制定新的制度,或对现行的规定或制度进一步完善,如硬件的内部控制措施、软件的内部控制措施、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措施等,对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使用者使用权限进行合理分配和约束,使这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3)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复合型”人才培养。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要求财务人员,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应对计算机和财务管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实践中能够为油田企业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因此,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进程中,应注意培养“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人员培训要针对油田企业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教育对象层次化、知识结构系统化,达到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提高会计技能目的。可以把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知识的学习,列入学历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范围之内,适当增加压力,提高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油田企业各级财务人员,要正确认识自己身处其中的作用和地位,敢于实践,乐于实践。实现丰富工作经验,熟练操作技巧,发挥聪明才智,最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审计监督。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改变了会计的信息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对审计监督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业务审核人员、审计人员、网络管理人员要各司其职,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需要,加强业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系统维护,发挥网络电算化的审计优越性。充分保护网络会计环境的安全性、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促使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12篇

一、通信运营企业营业款管理特点及存在的风险

1、全程全网,网点多。通信运营企业一个普通地级市的收费网点达到四、五百个,而一个省更是达到四、五千个,随着业务的发展网点还在不断延伸增加。网点多、分散,容易出现坐支,归集不及时。

2、资金流量大。通信运营企业一般一个省级公司每月营业款的归集能达到几个亿甚至更多。营业款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大量资金沉淀闲置,不能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3、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通信运营企业的营业款绝大部分是通过前台现金收款,营业款管理存在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容易出现收费网点资金损失。

4、我国四大通信运营企业均在美国上市,都必须按照萨班斯法案实施内部控制建设。根据内控相关要求,通信运营企业应由财务核算人员对营业款每日稽核。而前期通信运营企业营收款稽核主要通过营业部门来完成,各基层分公司自行稽核,没有统一规范化的模式,稽核的频率更是离内控要求相去甚远。

二、通信运营企业营业款财务稽核管理的目标

通常企业营业款的管理是既要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营业款的安全完整,又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信运营企业营业款管理要达到上述目标,具体到通信运营企业营业款财务稽核管理,就是最终实现营业款所有收款记录(即现金应收数据)与银行实际进账(即现金实收数据)的金额一致,同时实现资金的及时归集,如下图所示:

三、建立完整的营业款财务稽核管理体系

基于通信运营企业营业款管理特点及存在的风险,要达到营业款财务稽核管理的目标,确保营业款所有收款记录与银行实际进账的金额一致,实现资金的及时归集,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及保障机制,这其中关键的措施就是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营业款财务稽核管理体系。

1、明确营业款业务、计费、财务稽核三者职责

业务稽核是对营业操作(含用户入网、用户资料审核、业务变更、信用度变更、退费、积分兑换等一系列操作)、佣金、依据公司营销、促销等政策进行业务受理的规范性、准确性进行稽核。工作范围主要是前台人员的营业操作、按公司政策进行业务受理等。

计费稽核是负责对所有用户的使用记录(含预付费用户)到形成用户账单和公司其它业务收入系统的数据以及内部数据准确性进行稽核。工作范围主要是对计费系统营业录入生成系统数据的准确可靠,计费系统的准确计费、准确出账进行系统内或系统间的稽核。

财务稽核是负责对企业收费渠道(含自有营业厅、合作营业厅、代办点、银行代收费等)产生的营业收入现金流进行稽核。工作范围主要是在业务部门已履行业务稽核和计费系统营业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上,对企业已实现的营业现金收入进行稽核,确保营业资金的安全完整、防范资金风险。工作界面主要是将实现的营业收入现金归集到企业收入账户这个阶段。

三项稽核的稽核顺序首先是业务稽核、再是计费稽核、最后是财务稽核,三者之间应相互衔接相互反馈,密切配合,才能确保营业款数据的准确完整。

2、建立省、市、县三级营业款财务稽核中心

加强以县(区)分公司为统计单位的一级财务稽核职能,强调市分公司的必要复核并发挥对县(区)分公司的管理职能,明确提出稽核层级管理的理念,建立省、市、县三级账务稽核中心,并对各级稽核中心的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进行全面规范。

从大部分通信运营企业前期的账务稽核人员配备情况看,主要稽核力量集中在市分公司,省分公司的一般未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县(区)分公司基本上是营业厅班长进行此项工作。机构和人员成为加强营业收款管理的首要问题。设置省分营业款财务稽核中心主要是指导全省的营业现金收入稽核工作,对营业款稽核流程进行规范;负责督促各市分公司及时、准确地归集营业现金收入;指导市分公司财务稽核系统的业务应用,并不定期抽查、通报财务稽核系统中营业款稽核和系统应用情况;根据市分公司的财务稽核系统、营账系统、资金报表对市分公司上报现金收入的准确性、上报收入的差异及明细进行抽查;及时协调、解决市分公司财务稽核中心、县(区)分公司稽核中心反映的财务稽核工作中的问题。对发现因业务稽核或计费系统差异导致的财务稽核差异应向业务主管部门反映;负责培训市分公司财务稽核人员;负责对各市分公司进行不定期的营业款稽核检查。建立省、市、县三级账务稽核中心,实现营业款管理工作从组织机构上得到保障,日常稽核工作应集中在县市两级分公司,同时为有效确保县(区)分公司一级财务稽核工作的落实,应尽量采用县(区)分公司专职财务稽核人员由市分公司财务部委派制。

3、建立统一的财务稽核制度及稽核报表

在保障组织机构的前提下,要实现规范统一的营业款财务稽核,省分公司应制定全省统一的营业款财务稽核管理办法,对营业收入的范围、账务稽核机构设置及职责要求、稽核流程、现金流稽核示意图等进行明确,各级稽核中心建立营业稽核台账,明确各营业网点的应收款、实收款、欠缴款,为各级账务稽核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规范稽核报表格式,明确考核要求。营业款稽核报表是公司营业现金收入的直观展现,省分公司应在征求市分公司意见和深入市分公司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格式统一的稽核报表。稽核报表以营业月报为核心,内容涵盖营业收入月报、稽核台账、银行代收费统计表、营业收入上缴统计表、营业收费项目核对表、收费点话费预存核对表等。为保证稽核工作的有序开展,省分公司还应统一制定稽核工作考核办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核,一是对稽核报表报送的及时、完整、准确性进行考核,二是对稽核工作效率进行考核,主要通过资金上缴率、未缴款平均日期等指标体现。

4、建立统一的营业款财务稽核系统

随着经营业务种类和方式的不断丰富,通信运营企业财务稽核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稽核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得到保证,要提高稽核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稽核水平。通过营业款财务稽核系统自动生成营业款稽核报表,对于计费营账系统已有内容实现自动链接取数,对于未纳入计费营账系统的内容提供手工输入界面,自动汇入固定的稽核报表样式。同时,根据营账整体建设规划,逐步减少手工录入内容,从而达到完全自动化。能够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借助信息化手段,切实减轻财务稽核人员的工作量,让财务稽核人员能有更多时间去关注稽核的重点,把工作做实做细。

财务稽核系统主要是为了提高稽核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表现在:(1)通过财务稽核系统提供自动的报表汇总和沉淀数据功能。如:营账系统内营业数据自动链接进稽核系统,基本可不再要人工查询营账中的营收数据;稽核报表自动生成、分级汇总等,上级可以对下级的稽核报表进行稽核,并对未通过稽核的报表要求下级修改填报。在所有下级报表通过稽核确认无误后,稽核系统提供报表的层级自动汇总功能。(2)进一步固化财务稽核流程,间接影响和规范相关的配套管理,促进公司营账数据管理及相关业务管理水平提高。如营账历史沉淀数据不能修改、营账网点类型的分类管理、库存不能随意调配等等。(3)实现营业未缴款系统预警功能。通过系统,可以查询到各营业网点的期末未缴款情况,通过与设定标准比较,提出预警(在系统功能完善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欠款超限自动预警及自动停止收费权限),有利于防范营业款风险。减轻了一线账务人员的工作量,从而使他们更注重营业款的归集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快资金回笼速度。(4)有效解决账务稽核与会计核算的衔接问题。通过系统建设,对各营业网点的营业款进行了全面梳理,准确反映各营业网点的营业款资金流动。(5)降低舞弊情况的发生,为企业营业款的内部控制管理充分发挥作用。

四、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及保障机制

通信运营企业有效落实营业款管理,除了建立营业款财务稽核管理体系,还必须注意相关配套制度及保障机制的支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严格的财务收支两条线制度,杜绝坐支、挪用营业款等现象。

2、制定严格押金管理办法,规范押金的收取、保管、退还,确保合作网点代收费的安全回笼。

3、加强营账系统建设,实现将所有涉及收费的业务纳入营账系统管理监控,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4、加强银企合作建设现金管理平台,在实现自动预警欠款超限自动预警及自动停止收费权限的情况下采用银行现金管理系统与稽核系统对接,在系统间完成缴款与银行到账数据的核对,对差异进行明细稽核与监控,实现对账依据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