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像诊断学

影像诊断学

时间:2022-10-01 12:1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诊断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像诊断学

第1篇

【关键词】影像诊断学;留学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5-0779-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The discussion of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in foreign students

ZHONG Wei-jia,ZHAO Jian-n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Sciences,Chongqing 400010,China)

【Abstract】How to reach good teaching quality is a big challenge for teachers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Facing this challenge, we have done some work to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which can better the teaching quality.And we also have made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class. We find requirement of reviewing relevant knowledge before class, three-dimentional film showing in the class,encourag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question and solving problems the students facing in time were ideal ways for the good teaching quality.Through the above ways,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have got good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Diagnostic imaging;Foreign student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将我国作为留学目的地,数量也不断增加。我校也接收了不少留学生,他们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留学生教学工作是我校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每个教研室来讲,从无到有的全英文留学生教学工作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影像诊断学教研室也不例外。《影像诊断学》是临床专业留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个留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上好这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不仅关系到留学生对整个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关系到整个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及其以后行医的水平。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摆在影像诊断学教研室各位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教研室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进行探讨和交流。

1 师资培养与留学生影像教学

师资培养是留学生教学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早在留学生进入影像诊断学教学前3年,教研室就意识到全英文教学师资的不足,随即决定选送合适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的培养。在合适教师的选择上,教研室针对《影像诊断学》教学的特殊性做了如下安排:第一,选用培养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影像诊断学》教学经验和临床工作经验。因为这是进行全英文影像诊断学教学的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很难将影像学的知识用非母语的英文来准确流畅表达,也就谈不上上好这门重要的课程。第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和交往能力。只有具备这个基础,才能用英文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教研室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全英文教学人员。在教师的选送培养工作中就要挑选这样的人员进行培养。另外英文运用能力即听说能力,特别是医学英语是培养的重点。

2 影像诊断学教学特点及其在留学生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自从1894年德国人伦琴发现X线以来,影像医学就在医务工作者及科学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再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如今包括X线、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成像、介入医学在内的多种影像医学种类。作为一门与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其它一些基础及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学好它就必定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如果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好,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就会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讲授《影像诊断学》时,除了让学生事先复习相关的解剖以及病理知识外,还在课堂上进行简要的复习。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容易理解,还可以巩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作为以图像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的学科,学好《影像诊断学》,除了需要较好的解剖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这是因为影像学图像是平面图像,有些还是重叠图像,如果没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就很难理解正常以及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在这方面我们除了强调学生复习解剖病理知识外,还尽量运用动态的三维动画,以及实物模型展示有关知识,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学习兴趣。

3 留学生自身特点与影像诊断学教学

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我们应该懂得和尊重他们的和风俗习惯,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直接交流和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留学生教学工作中,由于口音的问题,许多教师无法听懂他们提出的问题,导致了互动交流的直接失败。我教研室的教师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外,还应该加强任课教师同留学生的直接交流。多听,多讲,用更多时间与留学生相处, 熟悉他们的发音特点,从而逐步听懂他们的提问。在直接交流过程中,如果我们还能学会一些他们母语中表示诸如“你好”,“谢谢”的句子,这样就会使你的交流更为快捷顺利,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留学生的大学前教育多是遵循西方教育模式,他们思维活跃,课堂上随时提问。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安排,但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只要能及时准确的解决学生的提问,教学安排不会受到影响。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鼓励他们提问,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不仅是一个听众,还是一个参与者[1]。

4 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充分的教学准备[2]是上好各门课程的坚实基础,对于《影像诊断学》而言,更是这样。我教研室要求参与授课教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广泛阅读相关国外教材及参考书并且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讲稿。而且在每次理论和实习课讲授前均要求上课老师试讲,并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纠正其不足之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如何将二维的图像甚至重叠图像讲解为三维的不重叠的图像,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解剖的复杂性,空间想象力的差异性往往使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所授内容。多媒体教学以及其它实物模型的运用使得这一复杂的理解过程变得容易。三维动画或者实物模型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复杂结构,使相互重叠的解剖结构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之与实际的影像学图片相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这样就更容易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5 运用网络资源扩展新知识和了解学科前沿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各种影像学前沿知识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利用这种网上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其了解更多的影像医学前沿进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学习动机十分有帮助。

《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十分重要的临床课程。上好这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不仅可以为留学生在今后其它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培养和提高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熙惠,刘小红,张艳敏.留学生儿科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110.

第2篇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要诊断依据的形象思维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影像的改变是医生临床思维的起点和依据。因此,阅片实习课得到影像诊断学科教师的普遍重视。当前多数院校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上理论课,然后分组阅片。也有人提出教学改革,提倡边上理论大课,边看片。但不论何种形式,均较重视实习(下转封三)(上接第1152页)课,多数主张理论课与实习课课时比例为1:1。笔者根据最近四年的带教经验,结合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沿教育模式,认为“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育模式也适用于影像诊断学阅片实习课,本文对以上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力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 根据专业的临床应用目的不同,确定教学重点

对影像诊断和临床医疗等不同专业,因其以后的临床应用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临床医疗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临床工作,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使他们能掌握各种检查的适应证,明白透视、摄片、CT、MRI、ECT、超声等各种影像检查的优缺点,以及各项检查适用的具置、方法,以便在临床工作中能正确选择检查方法。另外,在检查方法选择的原则和理念上,应强调这样一个概念:影像诊断和临床医疗是相通的,它随现代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而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使学生把影像诊断的进步与临床医疗的科技进步观念结合起来,为他们以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影像新技术打下基础。其次,主要是要求他们能够在影像诊断报告书的配合下,独立地从影像资料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因此,应注重讲解各系统的X线解剖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再次,还应让学生体会和明白影像学的局限,即“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的广泛存在,只有了解影像学的局限性,才能令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不过分依赖影像学,并客观对待影像学诊断报告,减少被影像报告误导的可能。对于影像专业,则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和临床专业一样的要求外,对各系统基本病变,常见病影像表现要扎实地掌握,对少见病也要有一定了解。重点应放在影像典型征象上。由于影像诊断学涉及面广,各种新的检查方法、技术层出不穷,专业影像医生面对的是越来越广泛的内容,一本教科书是涵盖不了它应包含和涉及的所有内容的。因此授课时不能贪多求全,主次不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要的是传授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诊断思维的方式以及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渠道。所以,授课必须抓大放小,只突出的讲重点影像征象,其他的可以由学生自习,老师则负责答疑。

2 根据实际,选择实习材料的载体

影像学是以影像形态变化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因此,提供尽可能接近于实际工作的实习材料非常重要。我院目前除了网络教学尚未具备条件外,其它教学手段均已广泛使用,基于对各种载体优缺点的认识及我院现有条件,笔者主张,对临床医疗专业的学生,应主要采用多媒体形式,在教案的编写上,应突出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而不是特殊、疑难及少见病的诊断,在示教片选择上,也是如此,不应贪多求全。而对于影像专业学生,则应以胶片为主,结合多媒体尤其是动态资料,力求接近临床实际。

3 实习课授课方法的体会

3.1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在,在阅片带教时,一般先由带教老师带领,集中阅片。根据本节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的难度和深浅按照影像思维的要求,层层递进,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按照影像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清晰诊断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作中作出一个诊断报告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对比 的授课方法,即正常与异常表现的对比,并进一步引申到其他常需鉴别的疾病,并指出鉴别点。通过这种横纵对比,使学生对示教片留下深刻印象。在集中阅片之后,再分组让学生自己阅片,教师巡回答疑,让学生反复阅读,重复刺激,强化记忆。除此之外,还可把示教资料借给学生,使其能够利用课外时间反复阅看。在这种带教方法中,学生看到的是以具体某种“病”的形式出现,与临床实际的某种症状、体征可能不合。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参与,但仍是带教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情景的,跨学科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

3.2 PBL模式的引入 据文献报道,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医学院校,应用“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育模式,已近30年,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国内近年也有院校采用,进行教学法的改革。PBL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医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由于实践机会少,即使某些知识对临床相当重要,由于缺乏近景学习,因此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而在临床实践中,呈现的往往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某些症状、问题,所以,医生必须根据这些问题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如果我们在上阅片课时就遵循这种规律,当他们走上医生岗位时其知识和能力就能发挥自如,这种思想正是PBL的设计理念。在上阅片课时,我们可以按照临床实际设计这样的情景:面对一张片时,首先阅读它的临床申请单,明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目的。然后提问学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你应该怎样去思维并做出基本判断,如正常与异常,良性或恶性,具体疾病甚至具体的细胞类型、病变分型分期,应与哪些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并让他们分组讨论,得出最后诊断。这种情影教学也可设计成多媒体的虚拟形式或真实情景。通过这种情影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它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从情景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将来能够应对现代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这些知识的来源不是局限在教科书,更多的是基于屏幕的,多媒体,甚至可能是虚拟的。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开放式的小组互动,并基于个人知识背景,围绕解决问题的目标,进行个别化学习,每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的效果得到及时检验,给学生不断提供“成功”、“自省”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4 影像诊断实习课带教有待改进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LBLTBL医学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84-02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探索实践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密切关注。

TBL(Team-Based Learning)是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基于团队进行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以小组团队讨论合作为形式,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TBL结合了LBL学生教师比高和PBL学生主动学习的优点,将小组学习的高效性与以讲座为导向的大组学习系统性相融合。T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上的作用已得到初步证实。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中医院校,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是我们影像教师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意在探索:在中医院校,TBL如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教学中以及对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级中西医结合联合办学一、二班,影像诊断学开设时间均在二年级下半学期,随机分组,实验组(TBL组)和对照组(LBL组),对照组(一班)175人,实验组(二班)177人。

(二)研究方法

1.分组:研究组随机分20组,每组8~9人,选取一人为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

2.教学实施:(1)自学阶段:针对呼吸系统正常、基本病变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提前一周下发,学生课外预习。(2)讨论学习阶段:①个人测试(individual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iRAT)。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一套测试卷,由20道多选题构成,涵盖所学的主要知识点,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测试卷(iRAT)。②团队阅读评价测试(group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gRAT)。由小组讨论、检索资料,完善iRAT问题,获得小组认可的gRAT答案。全班各小组给出各自的gRAT答案,进行组与组间的讨论,获得全班同学一致认可的答案。③教师进行评价及反馈,总结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获得系统、明确的掌握。(3)应用知识训练阶段(Application Exercises)。经过第一、二阶段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教师此时给出一系列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仔细分析才能回答的复杂测试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得出各自小组的答案再进行组间争论,教师作出总结,获得全班的共识。最后,学生之间对每人的表现,包括发言主动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进行相互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和认可,并进一步进行改进。

(三)评价方法

通过实习课、问卷调查、呼吸系统考试成绩定量分析方式检验教学效果。1.实习课阅片:辨别正常与异常、对病变描述、诊断疾病能力,采用5分制,发现全部异常,对病变描述详尽,疾病诊断正确,5分;发现大部分异常,对病变描述较详尽,疾病诊断正确,4分;发现小部分异常或发现大部分异常但将部分正常误认为异常,对病变描述不详尽,疾病诊断正确,3分;发现小部分异常或发现大部分异常但将部分正常误认为异常,对病变描述不详尽,疾病诊断不正确,2分;未发现异常,1分;未发现异常但将正常误认为异常,0分。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项目,包括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好、从他人发言中学到知识、我的参与获得的尊重认可、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等,分为同意和不同意。3.呼吸系统考试:针对呼吸系统所学内容,设计单选题25分、多选题1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35分,病例讨论题20分,总计100分试题,在呼吸系统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

二、结果

(一)两组实习课成绩比较(表1)

表1两组实习课成绩比较人(%)

(二) 两组问卷调查项目比较(表2)

表2两组问卷调查项目比较人(%)

(三)呼吸系统考试

呼吸系统100分,对照组得分79±3.6分,实验组得分86±2.7分。其中病例讨论得分:对照组9±3.4,实验组15±3.0。

三、讨论

2010级中西医结合联合办学专业TBL组与LBL组比较,实习课:3分以上,实验组(TBL)占79.1%,对照组(LBL)占63.5%。问卷调查:各项调查项目,除时间充足外,实验组学生均优于对照组。呼吸系统考试成绩分析:TBL教学法优于LBL教学法,尤其病例讨论题,实验组(TBL)明显好于对照组(LBL)。研究结果表明:TBL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LBL。TBL提高了学生查阅、利用文献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的正确临床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TBL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T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理念、知识结构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对TBL还有些不适应;学生耗时较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课前准备时间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班级人数过多,课堂时间有限,大部分同学没有发言机会;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课前要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测试题的设计较难,测试题要求覆盖面较广,难易适中,过易,学生缺乏兴趣,过难,影响学生课前准备情绪;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讨论结果不甚满意。

TBL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但是,TBL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限制,教师如何将TBL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玉华.T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J].科技信息,2011,(21):444.

[2]姜冠潮,周庆环,陈红.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在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8-9.

[3]高晓秋,马武华.TBL教学法在西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30-1231.

第4篇

阶段式教学法是指在学员学习放射诊断学课程的不同阶段,针对学员对影像资料识别能力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有效提升士官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根据放射技术专业(三年制大专)放射诊断学课程的学习进展情况,将学员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入门识别期、稳固提升期和内化施展期。根据三个阶段学习的不同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阶段式教学法分期

2.1入门识别期

此阶段为学习放射诊断学的初始阶段,时间为1~2个月。在此阶段,由于学员刚刚接触放射影像资料,且对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遗忘,还不能将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与相应的影像学表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复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如人体解剖学知识、生理学知识和病理学知识等。详细讲解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并借助相应的人体组织器官模型,辅以多媒体影像学资料进行授课。

2.2稳固提升期

此阶段为学习放射诊断学的中间阶段,也是时间较长的阶段,一般为4个月。在此阶段,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阅片能力,能根据所提供的影像学教学片推断出相应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状况,也能通过组织器官的大体表现得出其部分放射影像学表现。因此,此阶段教学中,应以简要复习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相应放射影像学表现以及进行相关知识横向比较为主。具体方式可以先总结组织器官的大体表现,让学员根据大体表现推测其放射学影像表现,同时适当增加放射影像学资料,以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员兴趣,拓宽学员眼界。

2.3内化施展期

此阶段为学习放射诊断学的最后阶段,学员已经掌握该门课程较多的基础知识,且有较强的识别放射影像学资料的能力。因此,此阶段教学中,应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培养学员学习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员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引导与提示。在内化施展期,可先给学员提供一些疾病类型或典型病例,学员或成立学习小组自行查阅资料或相互讨论交流,再结合前期所学知识,归纳疾病特点,总结出相应的放射影像学表现。在这一阶段,教员要对学员的自主学习活动予以支持,提供获取资料的途径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讨论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学员在学习的不同时期,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学员的学习心态和能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学员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员的心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

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学检查的一个分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超声检查在各级医院,包括师以下卫生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超声诊断是卫生士官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水平,对各专业卫生士官的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分配课时

超声诊断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的概念与原理多且复杂,教学难点较多,但教学课时较少,要在短短的几个课时内使学员完全掌握这门知识难度很大。因此,应该立足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内容与课时,最大限度地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清楚。

士官教学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是学员来自基层,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学员的知识背景不同,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 科学安排课时,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另外,考虑到学员普遍专业基础不扎实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拿出一定时间,复习相关的解剖、病理知识,为理解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改变奠定基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超声诊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物理诊断学教学,它是在动态中形成图像的同时观察图像[1]。传统的粉笔、挂图、板书、文字幻灯等教学模式远不能适应该学科抽象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2]。而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及动画中,使得真正基于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成为可能。多媒体课件通过声、色、静、动、图文并茂的媒体形成,多角度刺激学员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员,极大地调动了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时空观的扩展也有利于开阔学员的思维空间[3]。

平时工作中我们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仪及超声工作站,采集大量各系统、部位正常声像图及典型病理声像图,用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文字部分提纲挈领,简述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的要点;用大量的解剖图、病理图及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给以感性表现;同时还根据教学需要插入一些动态图像及超声检查短片等。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理解及记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完全放弃板书,用黑板绘简易图或示意图,如超声的反射、折射、多普勒频谱图、二尖瓣M型运动曲线、胆囊“WES”征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能起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用。

3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目的也不同。各专业共性的教学内容包括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发展前景、基本成像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常值等基本知识。临床医学和影像医学专业的学员还应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优点和缺点,熟悉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针对不同系统疾病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最优化的影像诊断。因此,我们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目的性,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更适合学员的接受能力。同时,课前还了解学员的信息,包括学过的课程及其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在学员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优化结构组合,明确主次。讲授的具体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注意教学互动,启发思维。抓住现象的内在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注重练习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声医师的手法与经验。练习课的目的就是使学员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超声无辐射损伤,安全性大,学员之间可以反复多次互相练习。我们在讲解仪器的构造组成及具体操作方法后,选择一名学员作为被检查者,教员操作示范,同时讲解观察内容、正常声像图表现及具体操作手法。然后,让学员相互练习,包括选择、探头放置部位、扫查切面(纵切、横切、斜切等)、扫查方法等操作技术,教员随时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颖嘉,鲁鸿,龚渭冰.超声诊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5(5):317318.

第6篇

关键词:食道癌;钡餐造影;CT征象结合组织病理学;临床诊断;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选取52例食道癌患者,探讨DR影像以及CT扫描在食道癌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以下为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食道癌是一种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集中在40岁以上的人群,然而近年来40岁以下的人患病的数量也有所增多;就性别分布而言,食道癌多集中发生在男性身上,女性相对男性来说,发病人数较少;就地域分布而言,食道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域聚集现象,其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山西、江苏、福建、安徽等地。食道癌在早期可分为肉眼不易察觉的隐伏型、粘膜轻度糜烂的糜烂型、膜面存在大小不一的斑块的斑块型以及肿瘤呈现节状、状的型四种。食道癌的发生虽然与亚硝胺慢性刺激、暴发炎症、遗传基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有些许关联。

在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所收治的患有食道癌的患者中选取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探讨DR影像和CT扫描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36~81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中发生于食道中段的患者居多,共计28例,发生于食道下段的患者数量次之,共计18例,食道上段的食道癌患者6例[1]。

1.2方法 针对所收治的52例患者,通过放射诊断学中的食管钡餐X线片和CT技术并经胃肠穿孔、造影定位观察以及病理进行诊断后,就其DR影像以及CT征象结合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研究,从而得出二者对食道癌的临床疾病诊断意义和价值。具体放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效果如下:

1.2.1 DR影像技术 DR影像技术与传统的X线片所获得的图像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是一种数字化的X线片,不仅缩短了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等候时长,而且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较高,画面清晰。此次研究就是利用DR影像技术来确定病灶的具置,并根据高质量的图像来观察粘膜的时时情况。

1.2.2 CT扫描 多层螺旋CT能够以0.5~2.5 mm的层厚单次屏气完成扫描,为了更好的判断病变的性质,还必须从静脉注入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通常是以2.5~4 ml/min的速度延迟40~70 S注入碘离子造影利100~150 m1,CT扫描范围应从膈顶到会,以包括肠管全程。通过CT了解食道癌外侵的程度,尤其是外侵纵壁的程度,进而确定了纵壁是否有病变转移的现象[2]。

2 结果

食道癌的发生虽然与亚硝胺慢性刺激、暴发炎症、遗传基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有些许关联。就食道癌的病理学而言,多发于食管黏膜损伤、引起食管粘膜增生或者间变,鳞癌,即鳞状上皮癌较为常见,而腺癌和鳞腺癌较为少见。此次研究所选取的52例食道癌患者经过数字X线片取得了令医护人员较为欣喜的治疗效果。见表1。

3讨论

对于食道癌患者而言,食管钡餐X线片和CT摄影有助于尽快确定病灶的位置以及加快治疗效果的显现,因此,在治疗食道癌患者时,应尽量采用数字式X线片和CT摄影技术,两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①DR影像技术经常被用于放射诊断,如DR影像的性能稳定、图像高清、组织均衡、投照率高等,因为高清的图像能为医生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判断资料。与此同时,DR影像作为数字化的X线片,能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数字化、无胶片化和信息共享的优质服务。②CT技术也是一种数字化图像技术,图像上能显示最小细节,分辨率较高,普通扫描主要有平扫、造影增强扫描以及造影扫描三种形式,特殊扫描主要包括延迟扫描、动态扫描、薄层扫描以及重叠扫描等,[3]在病症稳定的情况下,上述方法即可确定病灶,利用新兴的螺旋CT技术就能够重建三维图像,使图像更加清晰和具有立体感,帮助临床医生诊断。

综上所述,DR影像和CT扫描在科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方面为广大的医护人员提供了更为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因此,数字X线片以及CT技术备受医护人员的青睐,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第7篇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54-01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本质上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管湖,可发生肝的任何部位,以右叶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10―20%为多发。血管瘤的诊断首选超声,典型病例可以确诊,不典型者应作CT增强或MRI进一步确诊,现收集我院三年经彩超及CT平扫的78个病例95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彩超和CT平扫对肝血管瘤诊断的差别,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至2012年经彩超及CT平扫检查的78病例,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16至70岁,平均年龄42岁,78例中63常规体检发现,7例胆囊炎或胆囊结石检查时发现,5例外伤时发现,3例肝区不适检查时发现。所有病例行CT增强、MRI或多次随访复查证实为血管瘤,除3例患者有肝区不适外,其余均否认肝病史,实验室肝功能检查正常。

1.2方法:超声分别使用德国西门子PREMIER及深圳迈瑞DC-N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工作频率分别为2.5-4、3.5-5MH,其中49例58个病灶用西门子彩色超声诊断仪。29例37个病灶用迈瑞DC-N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T使用西门子双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容积扫描,层厚3―5mm,必要时1mm薄层扫描。

2 结果

2.1 彩超检查结果:78例95个血管瘤,彩超发现93个,两个肝右叶位于膈下的血管瘤未查到。单发64例,多发14例,位于肝左叶16个,肝右叶77个,病灶大小6mm至7.6cm,小于3.5cm的85个病灶,其中78个病灶为圆形或椭圆形,呈强回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较均匀或呈筛网状,周边裂隙征,犹如浮雕样改变;5个病灶呈低回声,境界清晰规则,病灶内见不规则“小等号”回声,当其位于瘤周时,可形成“周边裂隙征”。低回声瘤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状高回声环绕,瘤体后方可轻度增强;以上病灶有典型血管瘤表现而确诊。1个呈等回声,可见强回声边缘;1个呈囊性改变。8个病灶大于3.5cm,其中4个呈强回声型;1个为低回声型;3个表现为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边缘见不规则强回声环绕。

2.2 CT检查结果:CT平扫检查发现78例,发现病灶82个, 95个病灶中13个未显示,未查出的病灶均小于2cm;70个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绝大多数肝血管瘤的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有的血管瘤内含有较多机化组织,影像上呈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有的含有较多机化组织以见到点状或不定形的钙化斑。较大的血管瘤,肝叶有明显的变形,边缘光滑整齐,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移行带;边界较清晰;3个病灶呈稍高密度,边界尚清晰。3个大于5cm的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其内可见液化区,边界较清晰,其中一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

3 讨论

血管瘤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3种。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外观呈紫红色,一般无包膜,呈囊状或筛状空隙,犹如海绵,故称海绵状血管瘤(CL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临床症状,多为查体时偶然发现。

超声可以多角度、多频率、多途径地探查,对肝血管瘤的特异性较高,能检出1cm以下的小血管瘤,对大多数血管瘤可以明确诊断。这是CT检查无法替代的,应作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超声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受检查者的经验,手法的限制,并且有时受腹腔气体的影响,有些病灶难以发现而漏诊,肝右前叶膈下病灶由于位置关系漏诊率也比较高,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管瘤的显示有时也较困难。CT能显示彩超不易显示部位的病灶,对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管瘤的显示较为满意,可作为彩超对肝脏显示不满意患者的补充检查。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 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

[2] 许达生 临床CT诊断学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12

[3] 何望春 比较影像诊断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第8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专业;超声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18-02

Research on ultrasonic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imaging specialty

YOU Lanlan1, ZHU Xiaohu1, ZHA Xiaoxia1, WU Shaoping2, YANG Fan3

1.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500, China;2.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500, China;3.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West China the Second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Ultrasonic teaching has some shortcomings in curriculum content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ethods, faculties tea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iming at these shortcomings, 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reform such as transforming teaching mode, using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 to teach, use equipment, PBL method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teach and emphasizing practice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edical imaging specialty; Ultrasonic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医学影像专业的超声医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一本厚480页超声诊断学仅有不到100个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②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③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④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学生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学生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⑤超声医学理论教学师资和实践教学师资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都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迫使笔者有责任在超声教学中有所思考。笔者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开展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入手,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转变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均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进行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1年进行实习。这种模式由于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时间跨度较大,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效果欠佳。同时,由于最后1年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还将面临就业,有很多实习生因为就业准备及参加招聘或公招考试使实习的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把医学影像本科专业“4+1”教学模式改革为“3+1+1”教学模式,即前3年进行公共课、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第4年所有学生均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课教学,第5年实习。这种模式的亮点在于第4年把学生集中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直接接触临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诊疗,加深学生对临床超声诊断工作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为了做好学生在第4年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笔者还专门配置了4台B超仪器,成立了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1名超声专业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

2 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教学。近2年来,笔者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了整理保存,现已积累了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近5 000例,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第4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该患者的ID号从医院“军惠一号”电子病历系统中,查阅该患者的其他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指导学生“对照解剖认影像,分析影像找病变,依病理分析病变,结合临床作诊断”,体会“同病异影、异病同征”现象,既达到了回访的效果,又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院还建立了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教师无需像以前准备大量的图片、患者病历资料等,就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 利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如三维超声技术、超声造影技术、腔内超声技术、超高频超声技术、高强度聚焦超声导管治疗技术、超声靶向药物治疗技术等[3],这也给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充分利用我院新引进的先进设备及开展的新技术开展教学,如我院引进了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专门安排了一次实时三维/四维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三维/四维超声的技术原理、仪器的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并在临床诊断中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B超仪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学习观摩,学生较为直观地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再如笔者在超声造影技术的讲解中,利用一节课进行超声造影技术的课堂教学,讲解超声造影技术的原理、超级造影剂的使用、造影前需要准备的事项以及需要临床科室做哪些配合等,再利用时间组织学生分批进行现场观摩,让学生更为主管地了解超声造影技术。此外,笔者还积极邀请部分学生参与本科室关于超声造影剂制备的省级科研项目,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超声造影及造影技术的认识。

4 积极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PBL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以学生小组为载体学习,发展学生自我认识学习内容、寻找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消化系统超声诊断科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以急腹症送入院的一名中年男性,自述 4 h前吃火锅饮酒后,逐渐出现上腹部疼痛伴腹胀,进行性加重,疼痛难以忍受,呕吐两次。患者回忆近年来有间断性右上腹隐痛,但未正规就医。患者身高165 cm,体重70 kg等,接诊医生申请腹部超声检查。笔者要求学生设想自己是超声医师,首先进行1次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学习的问题,成员分工收集相关问题的资料。第2次讨论时,大家把收集的资料信息向小组反馈,通过交流讨论、互相质疑等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见。讨论结束后,还要求由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书面材料(通常为文字材料和PPT幻灯),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以上步骤,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在急腹症中的运用,胆系急腹症和胰腺炎的病因、病理改变、特征性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诊断,超声检查方法和检查内容,典型的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以及其他相关影像学的知识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教师也参照学生的问题不断完善PBL教学中的问题,形成良性反馈循环。

5 积极开展超声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相关临床科室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对临床疾病的认识不足,在超声诊断实习中,应该注意弥补这一缺陷,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我院从2008年开始,在影像专业学生超声实习教学时,设计了“三周满负荷实习教学”新模式[4],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模块,以具体病例为线索,实施案例式随访教学,强化超声与临床知识整合,提升学生横向思维能力,挖掘纵向知识深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的实习教学模式安排3周时间,培养学生“三周满负荷学习”的习惯,即正常上班、见习急诊,下班后的学生在科室自学、复习相结合,3周内持续工作,以达到所学疾病种类和数量的满负荷。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对右下腹急腹症患者,笔者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阴道出血、停经、疼痛特征等临床表现,结合尿、血化验检查,再根据超声征象,分析诊断是否为宫外孕、阑尾炎、输尿管结石等病变,并结合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游宇光,葛贻珑,叶军,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9):1161-1162.

[2]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等.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5(3):13-15.

[3]尹立雪.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5):4-8,49.

[4]宋晓琴,吴少平,刘亚斌,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三周满负荷综合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9-101.

第9篇

一、优化超声诊断课程内容,突出学科重点和特色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介绍超声诊断原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之间的区别,超声诊断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不同步,往往出现讲到的相应系统疾病的超声特征时,相关疾病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并未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超声诊断与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疾病超声诊断的整体认识,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诊断思维的混乱。此外,超声诊断学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超声诊断学教学学时少(20~30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多、超声诊断学概念抽象、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等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强调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外,应重点强调临床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及临床实践,多举例,联系疾病讲解分析,如讲到超声检查时,让学生回忆以前体检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的经历。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超声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汇合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以后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手段是最优的(比较影像学范畴),能够理解超声诊断报告的内容,从而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在每次授课结束前,授课教师应对本次授课及近期授课内容做简要总结,突出了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超声诊断学的讲解内容,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巧。

二、加强对学生超声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超声诊断学是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学科,观察超声图像时要有三维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学生单纯的平面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学好超声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病变的回声强度(强回声、等回声还是低回声)、形状是否规则、最大直径、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或浸润情况。超声诊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利用超声波分析诊断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诊断能力,如条件允许,可以将便携式移动彩色超声诊断仪(床头彩超)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彩色超声诊断仪(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此外,我校设有超声诊断实验室,拥有多台教学用彩超,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学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诊断疾病,传统的教师讲授利用板书、挂图或绘图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单纯依靠死记硬背,遗忘较快,使学生在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采用多媒体辅助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形象、动态、直观、交互式等优点,可以真实形象、直观具体地反映超声波诊断的特点,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超声诊断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但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意在幻灯制作上必须多下功夫,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对比鲜明(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较好),适量加入动画、声音或实际患者超声诊断录像,对超声图像加以讲解、分析,可以极大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避免对超声诊断学教学幻灯片的简单复述,放映幻灯片过程中避免速度过快,讲授时语速适当,讲到重点时应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声音和动作等)突出超声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最好在讲授过程中能做到抑扬顿挫。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应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使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联想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回顾式等教学方法,把难懂的超声诊断学概念、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有些重点部分,还可利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必要时可采取PBL教学法或C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

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利用“填鸭式”教育完成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医学生的学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应该持续终生。目前,一般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支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是对医学的兴趣和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每个医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医学教育学强调医学生是医学学习的主体,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这一群体笔者并无偏见),但客观上不少学生在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缺乏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解决上述问题,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应积极主动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向临床医学学生明确学习超声诊断学的重要性、实用性和必要性,严格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此外,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均为附属医院的超声心电科医生,而非学校专职教师,师生之间相处时间短,日常沟通较少,师生感情较为淡薄。因此,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应做好自我介绍,给出联系方式(手机、固定电话、QQ号码、微信和E-mail地址等),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有任何问题而不方便课堂提问的,均可向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咨询或与教师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五、完善超声诊断学的考核方式

超声诊断学课程授课完毕后,要考核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基本理论、重点知识和技术操作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超声诊断学课程是必修课,我校教学大纲规定其为闭卷考核,与放射诊断学共用一张卷,比例为60∶40,超声诊断学的教材内容占考核内容的60%左右,其余的考试内容与超声诊断学授课老师平时所强调的课堂内容密切相关。学生签到、授课过程中的提问以及随堂作业计入到平时成绩(约占总成绩20%),在对学生进行考勤的同时督促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此外,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也要求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超声诊断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与时俱进,从各方面不断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综上所述,要提高超声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层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必须在每个教学环节认真负责,努力使超声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教学更加生动并富有意义。

作者:杨娜刘国浩周方平李改单位: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第10篇

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胸部T影像学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更趋向年轻化。螺旋T薄层扫描的临床应用对于肺癌的早期诊断提高患者早期治疗及5年生存率十分重要。影像学上通常将直径

资料与方法

5年月~1年收治周围型小肺癌患者1例男1例女8例年龄5~76岁平均61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腺癌11例鳞癌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例混合癌1例。初诊时有咳嗽11例痰中带血就诊发现7例临床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例。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T平扫及部分增强扫描。使用螺旋T机进行扫描。自肺尖至膈面连续扫描层厚1mm常规对肺门平面及肺内

结果

本组1例周围型肺小癌患者中其病变部位分布:右上叶例右中叶1例右下叶5例左上肺7例左下肺5例。T影像多表现为球形、椭圆形和结节状肿块直径8~cm。T见病变边缘分叶征18例(857)长短毛刺征15例(71)病灶周围血管集束征1例(619)空洞征8例8)胸膜凹陷征1例(58)锯齿征7例()。

讨论

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长在发达国家不论男女均已占常见肿瘤的首位。周围型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疾病系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是支气管上皮细胞癌变浸润周围肺组织并反应性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癌块被周围正常肺组织或肺胸膜包绕早期无胸膜浸润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端转移手术切除率高5年生存率高所以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由于T为体层摄影无组织结构重叠且T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内部结构及周围情况能发现更小的肺内结节及结节病变的内部与边缘特征很好地显示病变周围血管纹理分布及走向。本研究中早期周围型肺癌病变边缘分叶征、细短毛刺征、病灶周围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率均超过6与报道一致。螺旋T增强扫描是胸部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病灶的血供特点显示肺门与纵膈结构包括肺内病灶与纵膈肺门结构的关系纵膈、肺门淋巴结增大的情况。肿瘤已被证明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通过病灶强化程度来判断病灶的血供程度及造影剂进入病灶内及血管外间质的量。研究表明肿瘤内血管受肿瘤组织影响而扭曲、阻滞血管外间质淋巴引流也同时受影响两者均使造影剂在瘤体滞留而致肺内病灶强化明显强化类型分为均匀强化、中心强化及边缘强化各种强化特点为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很好依据。

综上所述T在周围型肺小癌的影像学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只需认真观察胸部T病变的影像特点能为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并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性给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8-185.

吴恩惠.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7-11.

第11篇

    1 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整个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粉笔、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抽象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能够“背住”重要的知识点,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

    2 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创造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当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

    纵贯式立体化的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所谓纵贯式,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立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现给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给学生留出将要讨论和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尽量模拟真实病例的超声诊断过程,给出患者主诉,查体结果,相关化验结果以及超声表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主要对各组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归纳总结的水平,为良好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在进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的学习,超声诊断学是这两种学科的良好的衔接,起到了桥梁作用。此时的以病例为中心的纵贯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 落实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选取病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其运用必须恰当合理,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4]

    3.3 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而发现异常的前提是必须熟悉正常,在正确把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头脑内完成由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由大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识别病理性改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作为学习者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3.4 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授课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让学生明确超声影像诊断不单纯是“看图”,更需要综合分析,即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来综合分析;讲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提高学生的立体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一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图片上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5 鼓励学生涉猎本学科的新知识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6]。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同时,教师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 新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方法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量的关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他们日后临床工作中能够充分自如地运用超声诊断手段,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第12篇

病历资料

患者,男,51岁。煤矿工人,职业史明确,2006年当地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煤1期尘肺。无结核病史,影像报告结论是:尘肺[1]。该患者咳嗽气喘3年,加重6个月,有盗汗消瘦无低热,当地矿医院以尘肺,结核并感染收治,治疗1个月后病情无明显改善,2011年3月入我院,入院查体:T 36.7℃,P 102次/分,R 23次/分,BP 110/70mmHg,发育营养差,双肺听诊呼吸音低,干、湿性口啰音,心率快,实验室检查:血WBC 10.27×10.9/L,N 77.2%,L 11.5%,PLT 306×10.9/L,Hb 1.35g/L,ESR 83mm/小时,PPD(-)。肺功能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ECG示“窦性心律过速”,112次/分,高千伏胸片示:双肺中下肺野稍高密度Q型结节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肺纹理增粗结构紊乱,右肺尖不均质浸润改变,可见小透亮隙,中下肺野肺组织透光增强。结论:尘肺;结核;肺气肿。建议胸部CT检查。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右肺尖段见一不规则厚壁空腔,大小52mm×35mm,内含软组织密度孤立球形灶,边缘光滑,密度欠均匀,长径36mm,CT值42HU,空腔内可见“空气半月征”,肺纹理稍紊乱,双肺野散在细小结节影;双肺下叶纹理稀疏透光增强。随行腹卧位CT平扫,空腔内球形灶处于低位。CT意见:尘肺;肺曲菌病(曲菌球);肺气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痰涂片菌丝(+)。血清沉淀素试验阳性,曲菌抗原皮内试验阳性,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升高、临床诊断为尘肺合并曲菌感染。经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两个月余,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并于2011年6月出院。

讨论

肺曲菌病为肺部最常见的真菌病,主要致病菌为烟曲菌。曲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大量吸入可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肺炎,曲菌也常寄生在人体上呼吸道,但很少使健康人致病,只有在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入侵肺部发生肺曲菌病[1]。尘肺病患者,机体长期处于慢性营养消耗状态,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真菌感染,尘肺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率37.03%,易感因素有基础疾病尘肺、反复使用抗生素、长期反复使用激素[2]。肺曲菌病以曲菌球最具特征,X线表现为位于肺部空洞或空腔内的圆形或类圆形致密阴影,CT表现为薄壁空洞或空腔内的孤立球形灶,边缘光滑锐利,通常可见空气半月征[3],改变,曲菌球位置发生相应变动。“新月征”“气环征”以及球形病灶随改变可作为肺曲菌球的影像学特征[4]。尘肺病患者影像学检查以高千伏胸部X线平片检查为主,X线平片曲菌病与结核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肺结核是尘肺常见的并发症,高达20%~50%,并且随着随着尘肺病期的进展而增加,Ⅰ~Ⅱ期并发肺结核10%~30%,Ⅲ期达50%~90%以上[5]。尘肺病患者常规高千伏平片摄影检查当发现类似于结核影像时,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轻易诊断为结核,尤其是PPD(-)的患者,为明确诊断,合理应用CT检查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及辅以必要地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解除患者的病痛。

参考文献

1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9.

2李光杰,等.主编.当代尘肺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34.

3刘林祥,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

4陈绿娇,陈义雄,夏俊.肺曲菌球的影像检查技术及影像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5:487-489.

5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