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建议

企业信息化的建议

时间:2023-08-15 17:2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的建议

第1篇

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到我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大对华投资,纷纷在我国设厂并建立分销、配送网络,使其产品、服务得以打开我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国际物流大公司进军中国,并且在刚刚起步的我国物流业中抢占了有利地位。与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虽然拥有先天的市场优势并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晚并且运营模式不完善以及体制障碍造成了我国物流信息化的标准不规范、信息技术和设备不够先进、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专业型人才紧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物流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大中型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并且企业的信息化意识也在不断提高,重视并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据调查显示,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网站的比例较高。大约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大约77%的企业已有自己专业的网站。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各占一半左右。

(二)信息化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物流业发展较为迅速,物流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物流信息化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根据调查,公司网站的主要功能多是用于企业宣传(40%),其次是信息服务(36%),用于内部通讯的占30%,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21%;另一方面从物流成本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比例在10%左右,而我国已接近20%,物流成本的差距反映我国物流信息化落后于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

二、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信息化标准混乱,一体化水平低。物流行业发展至今,国家相关部门虽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缺乏一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行业规范,从而导致物流行业在不同层面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由于受到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政策法规未能真正实施,使得物流活动的信息时效性和专业性都达不到相应的统一标准。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传递及工作效率比较低,导致客户投诉日益增多。由于缺乏标准的规范体系,一体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而且管理方法不能满足一体化的物流需求,以致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水平差、效率低下和运营成本高,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建设。

(二)信息化技术不够先进。信息化知识在不断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用在物流企业中,能够很大程度的发挥其优势,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效益。比如,车辆管理系统可以科学地调派车辆,管理车辆的各项变动;GPS车辆定位系统可以加强自有车辆的监督管理和货物的安全到达等。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有待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企业物流系统应当体现出专业化以及科学化,特别是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物流进行相应的管理,比如说卫星定位、条形码以及自动分拣等技术。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对物流进行管理的时候,还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的信息化过程中,依旧处于一种人工化或者半人工化的状态。

(三)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信息平台是物流领域的神经网络,是支撑物流发展的关键基础平台。虽然我国的物流信息平台已取得一定程度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营主体均发展不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营主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政府为主的模式,一种是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政府为主的运营模式虽公益性较强但存在很多弊端,如后期资金的投入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且容易造成对市场需求把握不足;以企业为主的运营模式虽然企业可以自主经营,积极把握市场需求,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整合资源的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资金投入压力大等;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平台的盈利能力不强。由于物流信息平台缺乏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缺乏完善的市场调查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导致盈利能力不足,这样,平台的发展就受到很大限制,难以高效地为物流信息化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四)专业的物流信息人才紧缺。现代物流作业过程具有信息量大,环节复杂,物流信息不确定,需要专业的知识及技术经验等特点。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中应当有专业性的人才作为保障和支撑。他们不但要掌握大量的物流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熟练的操作本领和实践技术。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晚,具有理论知识、技术操作以及创新能力等的综合型物流人才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另外,当前很多物流企业所聘用的人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推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而学校培养的人才虽有理论知识但缺乏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信息化的现实发展需求。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发展。

(五)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和长远发展规划。目前与物流相关的部门有公路、铁路、航空和邮政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必然会有各自的政策和物流工作计划,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必然导致物流业管理分散、混乱,物流信息化标准难以落到实处。其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战略目标不匹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多数企业往往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来处理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不是从整个物流系统的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信息系统在企业整体战略上的定位比较模糊。

三、促进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物流信息化标准规范。物流信息化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作为支撑。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信息化标准:一是通过法律规定使整个物流业的运行和发展标准化,研究和制定标准化的物流业政策法规。改进对物流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对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规定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规范物流企业扶持标准;二是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做到持续、简便并准确地移动数据,及时自动地更新数据,提高物流作业过程的透明性和时效性;三是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并选择良好的数据交换工具,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使物流信息化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开发引入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信息技术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信息应用软件和物流设备的开发和利用,国家应当重视并支持信息化应用软件以及技术设备的研发和使用。首先,国家应鼓励企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在科研项目中增加对信息技术优化物流管理和运行方式的研究,增加研究经费,以便开发新型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物流作业技术和设备。其次,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的研发能力,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标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使我国物流运营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加快物流信息化的进程。

(三)重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是物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各方要共同努力做好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作为国家,要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信息公共平台建成之后,要对其进行持久的关注,加大资金投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完善公共平台的质量,提高其公益价值。作为企业,应认识到开发信息平台对企业盈利的重要性,对公共平台的系统进行合理优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不断实践,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较好地整合现有资源,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实现互利共赢,从根本上改善行业现状,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物流人才。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拥有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队伍,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和允许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以满足对物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在职人员的培训,通过全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尽快使他们掌握物流基本知识和运作技术,成为专业人才。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让他们先进的物流理念和运作方式及管理规范融入到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中,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我国物流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第2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2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51- 02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世纪,其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评价其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如何精确地定位阻碍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的关键节点?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理论来构建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1 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系统性。评价指标应针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涉及的各种因素,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设置,反映其信息化水平的全貌。

(2)全面性。评价指标必须如实全面地反映信息化的现状,不仅包含物质方面的因素,也要包含诸如人员素质、企业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因素。

(3)客观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4)简约性。评价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联系要强。

(5)延续性。评价指标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6)动态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动态性,以便准确地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实际状况。

(7)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尽量与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2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

我们将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划分为信息化基础、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效能3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下级指标。具体见表1~表3。

3 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由于各个指标层级分明,故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来进行指标的筛选和权重的确定;另外,由于部分指标主观性较强,无法直接量化,所以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进行定性与定量之间的转化。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对象集:X={x1,x2,x3,…,xn}。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包括信息化基础、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化效能3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的下级指标可以参见表1~表3。

(2)确定评价等级:V={v1,v2,v3,…,vm}。建议评价对象的评语集V={v1,v2,v3,…,vm}={不合格,合格,中等,良好,优秀},即等级的集合,每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

(3)确定评价的指标集:U={u1,u2,u3,…,un}。

(4)确定判断矩阵:

R=(rij)n×m=r11 r12 … r1mr21 r22 … r2mrn1 rn2 … rnm,(i=1,2,…,n;j=1,2,…,m),rij表示第i个因素在第j个评定等级上的隶属度。

(5)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因素的权重系数:W={w1,w2,…,wn}。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影响因素集分层;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判断与量化各因素间影响程度大小;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即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的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并进行排序,即层次总排序。

(6)选择适当的合成算法,建立评判模型,进行综合评判。模型为B=W・R。然后进行评判指标处理,得到评判指标归一化的评判结果。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准确评价企业信息化成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层析分析法和模糊理论等多种方法,完整地提供了一个客观有效的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对于企业准确评价其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找出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金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122-123.

[2]朱喜喜.辽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 北方交通,2010(5):225- 227.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保持;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14-02

一、引言

在这样一个IT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时代,“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信息悖论等说法还存在吗?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特征出发,讨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逻辑并提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方法。

二、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来源与保持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价值,这一理论已被多数研究所证明(McFarlan,1984;张华平,2008;张敬伟,2013),那么信息化建设领先的企业就将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主要从信息化投资资金获得优势、专有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技能优势、信息化管理技能优势中获得。而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是否可以持续,需要探讨。

(一)信息化投资资金

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资本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IT的投资是高风险的,投资所需的资本成本较高。而IT投资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通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得到风险资本。因此,这些少数企业就获得了信息化投资资金优势,进而获得了一种持续竞争优势。这种风险的来源主要是由信息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导致的。

但如果是较小项目的信息技术投资难以产生企业竞争差异;也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风险降低,风险资本更加容易进入企业,进而失去这种竞争优势变弱,甚至消失;另外,市场中存在技术跟随现象,一旦技术先行者解决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市场风险,跟随者就会面临较小的风险补偿索求,这种情况下也会降低由于资金导致的竞争差异。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获得优势会产生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持续。

(二)专有信息技术

那些被认为可以被企业保持为专有的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这些专有技术是保密的,是被企业垄断的,它能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带来竞争优势。

但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很难申请专利,这样这种技术的应用很难保证不被模仿,如果这项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很多企业就会模仿。员工的流动性、技术交流、共同开发的第三方与企业合作均可能使得该项信息技术最终应用于很多企业,最初开发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可见,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技术是一种普遍资源,多数企业可以获得,专有的信息技术就变得不再专有,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获得的竞争优势也是暂时的。

(三)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开发新的信息技术并为企业生产、服务提供帮助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技术的再开发。

这些能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是价值的,但是一般不是,即使是异质的,这些能力具有流动性,也就是再开发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企业间流动,使得信息技术能力在多数企业被应用,也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相关技术的培训进而获得这种技能。所以,信息技术技能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不是持续的。

(四)信息化管理技能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技能,还必须有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认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支持和提高其他商业功能的管理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被认为是唯一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并且是长久竞争优势的来源。理由如下:首先,信息化管理技能具有异质性及不可模仿性。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竞争性企业规模、发展历程、面临的内部环境是不一样的,同一种信息化管理技能应用于不同企业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即使管理技能具有流动性,也难以缩小本来就具有管理技能优势所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其次,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企业长期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可复制的,很难简单将本质的管理技能移植到另外的企业。最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技能形成的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方式复制。综上所述,具有优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能和良好的实施效果的企业能够获得一种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企业信息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已被基础资源理论所揭示,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带来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以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的分析发现,只有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所以,要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方法就是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于增强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不容易的,企业可以从实现企业信息化持续竞争优势的以下三大基本途径和三个必要条件着手,更好地将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有机结合。

三大基本途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

第一,企业信息化计划管理。信息化计划管理涉及信息化项目,信息化项目设计主要为了取得明确经营业绩和其他利益进行的活动,计划则是各种项目的组合,包括信息技术项目、人员培训等,其要点是所有步骤必须有经营结果,也就是目标。而计划管理是围绕经营目标从项目开始到产出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计划管理:首先,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要以组合投资的思想定义该计划的范围。即不能仅仅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引进,应更多地考虑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发展潜力、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是否会受到影响、员工培训等。其次,要多维度地评估信息化的价值。评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否正确、信息化建设方法是否合理、产生绩效是否复合预期。最后,计划的管理者需要从系统角度将信息化项目看作整个有机组成项目,并且要以经营产出为导向进行管理,在建立并管理执行计划情况的追踪系统,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也能采取纠正措施,实现计划的最大价值。

第二,企业信息化组合管理。信息化的组合管理就是将和信息化建设项目相联系的其他项目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以考虑整个项目群的整体绩效。就像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组合的管理一样,经营组合进而产生绩效并非易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对涉及信息化的项目计划归类。因为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项目并非每一个都重要,信息化组合管理者应当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建设。(2)管理企业信息化风险,提高其价值。比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缓解信息化建设会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3)管理和协调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内部矛盾。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内部的稀缺资源竞争、重叠功能改革等都会影响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集合的有效性,所以要进行管理和协调。

第三,企业信息化全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全周期管理就是在信息化建设概念产生到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的管理。这种全周期管理将信息化计划管理和组合管理结合起来从时间维度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周期管理主要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详细过程,包括项目计划的产生、选择、修改、放弃等决策点,管理者可以围绕这些关键点进行跟踪管理。

不论是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都有这几个必要条件,这些条件需要由不同的组织进行管理和实施,这三个必要条件是参与者的责任心、信息化实现效果相关测度、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

一是加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参与者的责任心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和执行必不可少,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者的责任心,在企业中形成一个责任态度体系非常重要,并且要注意责任的划分要依据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

二是进行信息化实现效果的相关测度。对于信息化实现效果的测度,要进行多个维度测度,不仅要测度信息化贡献率,还要测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成果,这样既有利于寻找新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也有利于责任的区分。

三是强化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如果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涉及各个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涉及企业生产流程的改革,而变革会使得企业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进行事前变革管理显得异常重要,比如进行员工变革承诺和愿景塑造。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在明确参与者责任、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的必备条件下,更多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以及全周期管理。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才会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杰伊・B.巴尼.资源基础理论――创建并保持竞争优势[M].张书军,苏晓华,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2] 约翰・索普.信息悖论[M].陈劲,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华平.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52.

第4篇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信息化建设正在成为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和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述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对象,以改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业务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企业业务办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使其现有的资源达到最佳配置效果,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优势和阻力分析

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是有以下一些独特的优势:(1)组织结构上的优势。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人数少的特点,在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比较容易改变和统一,提高企业员工对新兴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接受应用信息化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空间、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2 )管理决策上的优势。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内外部信息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相对比较畅通,当企业决策管理者意识到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时,能够迅速重视信息化建设,作出应用信息化的管理决策,并把这一决策付诸实施。(3 )创新能力上的优势。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要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只有不断地去创新。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利用多元化经营战略来分散自己的市场风险,只有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来规避风险,用创新能力上的优势来弥补规模上的不足。(4 )国家政策上的优势。为了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体系,在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打开方便之门。

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阻力分析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人才缺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从业环境较差和工资待遇不高,很难吸引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即使吸引和培养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很难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2)资金匮乏。由于IT设备更新频率快,庞大的IT 系统支出与投入,就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并且系统一旦投入使用,企业将逐步为扩大应用范围而支付后续资金。有些中小企业在采购硬件、软件和服务时,对自己的需求分析不够,贪大贪全,想一步到位,一次性地购买大量昂贵的硬件软件设施,导致大部分不能有效利用,收效甚微,进而影响企业进一步增加信息化投入的信心。(3)内部业务流程不规范。实现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各项业务环节透明化、标准化,势必对原有业务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员参与,并且还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都会加大应用信息化手段梳理原有业务流程的阻力。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还存在行业政策支持不够、企业领导重视不够等阻力。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主管部门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需要一个良好外部环境,这需要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政府主管部门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保障中小企业能够购置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需的设备,并给予贴息等优惠扶持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可引导现有教育、科研机构和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帮助中小企业管理层,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帮助中小企业培训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咨询、问题诊断、业务指导等服务;政府主管部门可充分整合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资源,构建一个政府公益信息网络平台,通过这一网络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网上交易、商业拓展等服务。

2.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要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进行市场细分,按照用户各自的特点、发展情况和具体业务需求,开发出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供用户自主选择使用,切实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要降低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难度,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应努力开发使用费用较低的信息化系统,把“管理咨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产品服务”的全过程加以简化,开发出简单易用、便于操作的信息化系统,切实缩短信息化建设时间和成本;要改变营销策略,不要为销售产品而销售产品,向用户销售产品只是实现了营销的第一步,主要是要以提供服务为中心,全面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3.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发掘自身存在的管理问题,充分了解自身总体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信息化规划和选型方案,减小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性,提高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应选择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应用实施模式,信息化建设开始阶段,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向客户宣传企业,通过网站向客户提供企业的各种信息服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增加,随着深化信息化程度需求的增加,企业可以自己购买服务器,建立自己的数据系统,并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数据管理,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企业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完全属于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应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机制,首先在招聘员工时,尽量吸收具有一定信息化知识和水平的人才,其次,对于企业现有的不同层次的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培训,并安排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使企业各层次人员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信息化基本知识,使企业既有具备专业管理水平的人才,又有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维持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石。特别是目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及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需要政府的扶持,中介企业的服务,中小企业的努力,让信息化建设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助力器,借助这一助力器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永锋.初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商业文化,2011(8) .

[2]王玉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和建议[J].中国信息界,2008(6).

第5篇

[摘 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常州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私营企业数量多、质量优,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Internet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变革,加快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是企业信息化进程别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常州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问题 对策

常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IT设备紧缺,IT人才的数量远远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加之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广泛的融资渠道……常州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与大型企业有较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那企业的信息化差距就更明显了。

一、常州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的问题

1.常州地区中小企业厂商缺乏对用户需求的了解

常州中小企业IT应用水平普遍不高,缺乏IT基础知识、观念淡漠。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常州中小企业用户大约有40%的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缺乏专业的IT人员的中小企业达到70%以上。

常州的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跨度大,分布各行各业之内,企业对IT技术的应用程度差别很大。通过调查显示,虽然中小企业已普遍拥有计算机,但其发挥功能并不能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因为80%以上的企业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和报表的处理而已。

2.常州中小企业本身问题严重

常州的中小企业自身不知道为什么要信息化、什么方面需要信息化,完全是被牵着鼻子走的。信息化产品的好坏关键看是否符合企业的信息化要求,俗话说:“什么样的锅配什么样的盖。”但如果企业定位不准确,不知道什么地方需要信息化,那发展信息化必定事倍功半。清华管理学院教授潘家招说,企业是否需要使用办公室自动化系统,要视实际情况而定,有的企业虽然比较大,但企业组织结构简单,那办公软件的大部分功能都形同虚设。有些企业虽然小,但为了降低成本、争强竞争力,信息化的使用就非常必要。但该地区的中小企业经常对自身缺乏了解,不易建立正确的信息化目标。

3.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常州市政府政策的扶持

政府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不够,一个企业要实现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内部局域网,然后将局域网连入互联网,最后实施电子商务。政府在此过程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为了能让企业更方便地连入互联网,政府必须对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网络设施)进行建设。常州的政府对此方面重视不够,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企业信息化受到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的限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受到抑制。

二、促进常州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

1.常州政府要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早在上世纪,国外发达国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比较典型的有日本、加拿大和韩国,他们充分意识到政府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通过制订国家政策、出台改革建议方案、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支持体系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实现过程。国外的这种做法,在缩短企业信息化历程,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政府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历程告诉我们,政府的作用是积极明显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的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当然得通过我们的企业,而作为占重大比例的中小企业尤其能体现上一国的经济平。常州市政府必须充分的发挥其导向作用,通过制订政府政策、颁布制度措施,提供技术能力支持,提供社会服务体系等方式促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常州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自身策略

当常州市政府和IT厂商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对优质的服务的时候,企业信息化要进一步发展,就要从自身上寻求突破口。

①不断深化企业改革

常州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独自拥有企业财产权,法律与经济地位完全独立,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明确了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企业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考虑,也必须不断地增强市场竞争力,以立于不败这地,因此,从内在要求上,企业是有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愿望的。

②利用企业改组的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工业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暴露的问题已积累多年,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是常州的中小企业提升生存能力、继续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常州市企业要想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采取重组、搬迁、产业调整等一系列措施,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优化产品结构的方式,提升竞争能力,一系列的改组措施也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在常州企业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中推进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会对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机制带来影响,信息化建设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这对于目前正好要搬迁的企业来说是一次机遇。企业可以抓住时机,利用拆迁安置费和生产资源重置的机会,在新厂房建设时高起点地规划企业信息化的系统工程,购置新设备,注入新技术,使企业信息化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③在常州的中小企业中推进技术改革

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是现有企业谋求持续发展、永葆青春的必由之路。要使企业技术改造获得成功,必须同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密切结合,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企业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的信息化,是与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紧密相连的。如何企业信息化贯穿于这三个环节,将信息技术与产品生产技术紧密结合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课题。

当前,常州中小企业在推进生产技术改造信息技术建设时面临着资金投入和人才缺乏两大困难,为此,中小企业必须通过探索实践,需求解决途径。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中小企业一般是通过银行贷款、职工入股、利用外界投资等方式积极吸引资金,除此以外,企业自身资金的积累也非常重要,可以将收入分配中增加新投入的比例,提高技术开发在企业收入分配的比例以及加快固定资产的折旧等方式实现。对于人才缺乏。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④做好投资决策,帮助实施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工程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对手的技术保证,它集人才、技术和管理于一身,是一个负责的系统。而且实施企业信息化需要资金较多,对中小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在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后才能决定是否实施信息化。

进行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结合企业自身,存在多种因素影响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货币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所以应当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风险与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货币效益与非货币效益相结合的方法对信息化实施进行评价。

常州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作用,则可以利用他们的积极作用,促进信息建设。企业信息化是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制订规划方案必不可少,方案可的重要内容就是将拟采用的信息化技术进行论证,确定其先进性后方可实施。

信息化工程发展至今,在技术上已趋于成熟,当初遇到的许多技术障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都得到了解决。今天,实施信息化工程,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领导意识和资金问题,随着人们的认识提高,今后资金问题一定能够获得解决。因此,信息化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是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工程的态度。只要领导重视,必定能克服专业技术人员、资金、组织机构方方面面的困难,带领职工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狄小龙,“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与实现途径管见”,《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2期.

[2]金铺,“浅议中小企业如何实现管理信息化”,《现代商业》,2009年第3期。

第6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改进措施

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财政、金融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等政府管理部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热情日益高涨,电子商务在各行业的生产经营、供应采购、产品销售和对外贸易等环节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各级政府和企业整合多种信息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义

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 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十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将有很大发展,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有显著成效,全国27 个省市、46 个重点城市和近2000 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基本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过程控制及辅助管理在各类企业中进一步普及,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有显著成效,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过程控制及辅助管理在各类企业中进一步普及,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大部分实现初级企业信息化(CAD、CAM、DCS、MIS、ERP 普及率、覆盖率30- 50%);部分大型骨干企业向中级企业信息化发展(CAD、CAM、MIS、ERP、EC 普及率、覆盖率60- 80%);小部分培养成高级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CAD、CAM、ERP、EC 普及率、覆盖率80- 90%以上)。大部分中小企业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分期实现初级信息化,建立若干个中级信息化示范企业,为今后推广积累经验。

三、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1) 更加精确;2) 更加简洁;3) 更加人性化;4) 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5) 可以进行设计,并且预计出结果;6) 系统更加庞大,庞大的系统就说明分工越细。

四、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IT安全治理和风险管理缺位。目前大多数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对信息资产所面临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仅局限于IT方面的安全。2) 技术经济论证不足。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高风险和告失败率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决策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3) 资源利用不合理。信息资源的合理应用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企业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4) 息的不透明和利益的冲突。由于任何企业的任务环境要考虑和关系的利益非常广泛,在任何一个IT战略决策中,都不可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者包括部门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5) 多数企业缺乏自身的信息来源。一版企业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单一,无非是一些公开性的文献、一般性的技术交流资料或出差考察资料。专利信息及联机检索等现代化手段及设备较少,检出的资料不全。大量的兴起的企业自办的信息刊物的许多内容都是东拼西凑的结果,很少有通过技术分析获得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污染,也使得企业缺乏自身的、固定的信息来源。6) 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企业的信息机构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信息机构无力购买一些现代先进技术设备。7) 信息化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建设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软件越做越大,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导致硬件设备更新,原有设备的闲置浪费。企业在异地不断成立新的工厂或分支机构,而现有的信息系统在低带宽条件下无法应用,假如申请专线来支持企业原应用系统,就会大大增加网络成本。

五、企业选择信息化的措施及建议

1) 信息资源的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提高信息识别度,充分收集相关信息。为提高信息的识别度,在信息资源分类、关键词确定、搜索途径选择方面需要下较大工夫。只要类型定位合理、关键词准确、选择路线科学,就可缩短检索时间,提高收集效率。在信息收集时必须根据收集类型和时间界限,选择合理的搜索途径、收集方案和整理汇总方法,才能最终获得企业最需要的信息资源。2) 充分挖掘信息价值,提高信息的开发度。信息管理就是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分析、分类、整理汇总,提炼其实用价值,并通过应用平台将信息传输到有关部门,达到使用的目的。为使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应用,企业应逐步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确保信息资源能及时分类入库,既方便查询,也可避免重复收集,还可以与相关单位实施网络联合,构建局域网络,扩大信息资源拥有量,采取联机检索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挖掘信息价值。3) 强化企业的信息化意识目前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4) 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作为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绝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原则。5) 企业信息化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国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目前财务软件大多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且财务体系比较固定。建立企业网站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路,而且有助于加强与客户的相互沟通。6)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确立合理的信息系统结构,一般来说,一个合理的企业信息系统应包括一下几个子系统,即技术信息子系统、管理信息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财务信息子系统和生产信息子系统。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发展现状与特征

中小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经营管理等。其中,战略管理是核心。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引发的竞争加剧、价格下降、效益锐减、库存增加等问题,连锁反应是资金链绷紧、甚至断裂,以至于危及企业生存。当前,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发展现状与特征如下:

(一)应收账款压力增大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对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有61.9%的中小企业表示应收账款不到位给公司的经营带来较大压力。此外,有54.4%的中小企业库存上升,占用了较多资金,资产周转速度明显放缓。

(二)利润空间收窄

外向型中小企业从对外依存度来看,进口导向型企业受海外市场材料采购价格因素影响最大,出口导向型企业受海外市场销售价格因素影响最大,两头在外型企业则同时受订单与购销价格.影响。调查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外向型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平均营业利润率分别为11.04%和10.22%,低于环渤海地区中小企业的13.52%,也低于全国12.47%的平均水平。

(三)中小制造业企业竞争压力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的冲击明显大于非制造业。调查显示,在35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占20%)盈利能力高于15%,如信息技术与服务、农林牧等行业;22个行业(占63%)盈利能力在10%~15%区间,如商业批发、食品、物资贸易等行业;4个行业(占11%)盈利能力在8%~10%区间,如汽配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纺织、印刷等行业。其中,摩配制造业盈利能力为4.97%,是所有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弱的。

(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快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在管理运营方面采取一些应对举措。调查显示,有36.9%的企业选择提升人力绩效,有31.9%的企业选择降低经营风险,有28.4%的企业选择从外销转向内销,有28%的企业选择从制造转向服务,有27.8%的企业选择堵塞内部管理漏洞,有25.1%的企业选择整合产业链资源,有24.4%的企业选择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有21.7%的企业选择从代工到自有品牌建设。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成就

(一)政府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围绕落实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次组织调研,会同财税、金融等部门,研究制定各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税支持,扩大信贷规模,缓解融资难,努力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困难。2009年,为贯彻落实8部委《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中提出的“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牵头组织开展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试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前,很多行业协会、社会服务机构、大型企业等发挥各自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到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中来。如由中国移动携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用友软件、浪潮集团,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共同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综合信息化系列服务。再如,由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软件为中小企业推出的免费在线财务管理软件“钱掌柜”,成为中小企业易用、安全、功能全面的管理软件。

(三)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的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应用信息系统比例最高的是财务管理软件,达到48.6%。财务软件的应用普及,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扩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中小企业对网络安全产品、进销存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内部网络建设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广泛。支持决策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也发展较快。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移动信息化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销系统等也将逐渐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点。

(四)信息化应用提高了中小企业管理运营能力

相关资料统计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可以使各部门执行人员提高工作的同步协调性,杜绝条块分割、独自为战的现象,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可以降低5%~10%的成本。由于系统运算代替手工操作,使工作变得流程化、简单化,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从而使效率提高20%~30%。可以更快获得数据报表,库存数据、采购需求计划、客户订单变更等数据质量会提升到较高的水平。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减少了物资的浪费,减少了呆滞物料的产生,平均每个订单可以节省2%~5%的物资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效果和相关政策不够了解;人才缺乏、资金不足、信息技术与业务结合不紧密、应用集成度低等;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面小,服务内容不完善,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影响着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特征

(一)中小企业需要可靠、适用、性价比高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存在着行业、地区、水平上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中小企业信息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明显,不能套用大型企业的标准化产品来实施。由于资金有限,中小企业更需要可靠、适用、性价比高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购买信息化产品时,63.4%的企业关注价格,59.7%的企业关注稳定性,30.3%的企业关注厂商配套服务。

(二)中小企业需要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我国中小企业面对如此丰富多变的信息化技术、各类供应商和诸多可选择的方案,中小企业不再满足于厂商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技术,而是更渴望得到整体解决方案。调查显示,71%的中小企业希望供应商能够提供企业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23%的企业需要给予信息化方面专业的指导,15%的企业需要得到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咨询。

(三)中小企业希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明显的效果

与大型企业更关注长期效益不同,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核心业务,着眼于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主要希望

借助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提高工作效率,选择比例分别高达86.4%、82.7%,而希望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和进销存管理的需求也分别达到了31.2%和27.0%。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参考同行案例

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寻找案例时,渠道多种多样。调查显示,有51.9%的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更愿意相信同行(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化应用案例。其次,专业网站和行业专家的建议也在重要参考之列。因此,遴选不同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示范,对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同时,专家团队的指导也非常重要。

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

由于金融危机让中小企业迎来了更加复杂和艰难的发展环境,使得企业对信息化产品的选型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成本控制至关重要。由于经营环境的不稳定以及资金的紧张,让很多中小企业开始严格控制成本,IT方面的预算也开始下降。因此,中小企业用户希望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购买信息化系统。第二,更加关注信息化带来的显性价值。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很多中小企业非常关注短期效益。无论已经实施过信息化的用户还是准备购买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都希望所使用的系统能直接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一些外贸型的出口企业,就将目标市场重新锁定到了国内市场,希望能够快速开拓国内市场,使用网络营销工具就成为了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二)SaaS(软件即服务)正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重点 SaaS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提供在线租用IT(主要以软件为主)服务的应用模式,由软件服务商提供一整套软硬件设备和专业服务,用户单位每月只需支付少量租用管理费(使用成本一般只有传统软件的10%到20%),将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接入运行平台,就可轻松享受到网上办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一整套信息化的便利,而不再需要其他软硬件投入,对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调查显示,60%的小型企业和45%的中型企业都在考虑采用SaaS。目前,SaaS暂时还不会替代既有的传统管理软件,但是SaaS却足以对传统管理软件造成一定的冲击和改变,给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带来机遇和变革。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需求快速成长

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软件有专门的要求外,与之相关的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时,对服务的需求考虑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关注的因素。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专业厂商、机构进行辅导,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建设的咨询、企业管理理论的培训与讲座、信息化建设评估、技术讲座与培训,需求比例分别高达50.13%、43.2%、34.8%和33.2%。

五、以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在国家层面要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地方政府要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制定落实行动计划。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的引导性投入,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和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共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和市场化,作为发展专项资金中重要的支持内容。各级政府也要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出台相应的专项扶持政策。同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促进金融业与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相关企业互相支持,协同发展。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明确建设重点,出台相应指导意见。四是组织力量编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供中小企业参考。

(二)中小企业要主动建设与应用信息化

第8篇

 

新时期的企业管理逐渐趋向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介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内容,重要分析新时期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下的管理措施,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信息化管理的对策研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显著。企业信息化管理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加强了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变革创新,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企业管理中需要多加关注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分析问题找出应对策略。

 

1 浅谈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化指的是利用高端的电子通信技术进行处理数据,并用于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管理,丰富了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如下。

 

1.1 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企业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智能化工具,从而达到了智能管理的效果。特别是现在电子计算机以及电子终端的发展,企业管理工作还可以从计算机终端延续到其他电子终端,以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新时期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实现高效率的企业管理,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企业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逐步被我国很多企业所应用。

 

1.2 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是息息相关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我国企业能通过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最大化。所谓信息最大化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终端机器等等,企业决策者能获取关于企业内部、客户、供应商等市场信息,以对市场、客户以及企业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通过信息化终端获得更为直观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存能力,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和创新水平。

 

1.3 信息化管理关乎企业生存与创新

 

信息化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息息相关,特别是新时期的企业,缺乏信息化管理往往导致企业在缺乏竞争力,从而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淘汰。一方面,企业信息化管理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我们都知道,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点,一个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只能在时代竞争中随波逐流,并不能从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企业缺乏信息化管理导致企业管理工作迟缓,企业工作效率低下,从而丧失了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

 

当企业迅速壮大时,原有的按职能部门管理企业的方式暴露出很多弊端。这时,管理流程创新作为一种不同于产品创新的另一种技术创新,更容易让企业实现稳健增长。IBM大中华区总裁指出:中国企业面对开发市场竞争的风险,针对关键业务,再流程创新中减少竞争风险、洞察新的商业模式、创造商业价值,已成为企业成长的捷径。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管理流程创新中获益。

 

2 新时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信息化管理的开展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信息化的时代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不断积极面对新时期的企业管理问题,对外及加强交流,对内加强管理力度。近年来信息化推广不断加大,局域性施展的信息化管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点面式的信息化管理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信息化管理方式。由点向面逐渐推展开来,企业个体是点,各企业相互关联形成面,信息化的时代就要做到相互交流沟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但是要想发展就得开阔眼光,对外发展,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时代,企业不仅要在自己内部形成管理,也要全面发展。因此点面的信息化管理正在逐渐形成。

 

信息化的管理虽然慢慢发展起来了,但是在企业的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分析。首先,一些企业决策者没有信息化管理意识,认为人才是管理工作最为可靠的对象,依靠计算机并不能使管理工作简便多少,并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从整体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信息化的开展水平比其他的地区好很多,企业的实施力度也大于其他企业。

 

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实施也存在明显的缺点,有些企业急于求成,仓促开展信息化管理模式,应该以管理导向为主要侧重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向导。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实事求是,从自身出发实施稳步展开,考虑企业的基础条件,从实用出发稳定发展。

 

3 新时期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策分析

 

3.1 政府要营造环境,提高对信息化管理企业的支持

 

给企业更多地支持和帮助,明确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需求,是当今时代企业参与竞争,逐渐发展强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同企业之间的交流,关注企业的系统工程运作,了解细节,总体规划,分步进行,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承受力去实施推进信息化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政府应当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对于处于刚刚发展起来的阶段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来说,政府要根据掌握的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与足够的支持与帮助,扶植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2 建立咨询评价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的支持体系

 

扶持建立一些对信息化管理需要的管理诊断,工程计划,管理监督,措施改善等方面的社会化中介机构。发挥各级的企业管理社会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推进宣传,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项目做出指导和建议。从技术和管理队伍等多个方面给出监督管理和帮助。对信息化的管理服务单位的服务水平做出必要的监督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制约条例来引导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3.3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夯实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对于自身的内部建设要抓紧抓强,不能忽略了内在的因素,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更要加强对企业的内在建设。强化基础管理,优化内部结构,提高创新建设,积极应对时展需要,不断改革,不断总结,提出建设性的新目标,新要求。优化内部的管理氛围,加强企业人员的自我总结和反省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条例,不断优化管理环境,创建良好的氛围。以此同时,还需要提高企业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当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是需要循循渐进的,是需要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现状来定制相应的改革方案的。

 

3.4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新时期优秀的人才才是企业应该重视的方面,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一个优秀的企业,出色的公司,必然有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加强管理团队建设是信息化管理的重点。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用人策略,用人要精,用人要用在关键上。在提高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上,加强内部培训工作,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运用灵活的管理模式,不能照搬死板,强化专业力量,制定综合性的管理办法,信息化的时代,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要有具备足够专业技能的计算机技术性人才。一个好的团队加上优秀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很大的利益,是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当然,要实现信息化管理,还需要企业购置一批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这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回顾这几年来在企业带领信息化团队的经历,可以说整个团队发展是非常快速的,不仅仅是人员数量上的增多,更是每个人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团队从最初仅能保持信息系统的持续运行,即不出故障、不宕机的水平,逐步提高到了能够推动公司业务流程重组、改造,帮助集团信息系统来对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提高的程度。未来,信息化团队还会得到继续的发展,力争做到能够推动企业进行商业变革,帮助企业建立下一代商业模式的程序,这也是将来信息部门应该起到的一个作用。

 

4 总结与展望

 

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本文针对新时期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根本应对策略给出了相应的分析,论述了当前的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给出了一些新时期信息化管理的策略和应对建议。这要求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建立咨询、监理评价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夯实基础管理工作以及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

第9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过程;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属于管理学领域内的一个分支。内部控制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内部分工,其本质属于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距今已经具备很多年的发展历史。内部控制的职能与作用主要是为了协调企业各部门和生产经营环节之间的衔接,从而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鉴于此,本文对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的延吉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的基本定义当中包含了3个核心词汇,即目标,风险和控制,即为了达到某一个业务目标,需要通过管理程序或活动减少影响目标的风险。其中,业务目标的基本特征包括量化、可衡量以及可实现,风险则是指任何可能影响某一组织实现其目标的事项。在企业内部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企业的某种经营目标,需要在公司经营环境和过程中规避风险事件,为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内部环境[1]。

(二)内部控制产生的原因

内部控制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隐患,包括商业风险和管理风险。商业风险中主要包括经营环境、行业的风险,企业所处的金融时常风险,产品的开发能力风险等,这些风险完全不受企业支配。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不足,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标准贯彻失败,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以及不能达到企业的目的和目标等事件。上述风险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企业的竞争失败、经营中断、资产损失、决策失误以及商业欺诈和法律诉讼等,不仅使得企业的目标无法达到,同时也会给企业的名誉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就需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2]。(三)内部控制系统概述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监督、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环境,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的所有业务部门,其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效果,增加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并遵循相关的法令与合约承若。控制活动的类型一般包括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纠正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

二、企业信息化概述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

现以实际企业为例,说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某公司成立20余年,在历经各种考验后,规模不断壮大,但随着近年来竞争的加剧及市场环境的恶化,公司产品销量受到冲击,但同时费用却未达到同幅度缩减,导致业绩出现下滑。公司内部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费用效能低、市场反应滞后、决策信息支持不够等。公司管理层对此也早有预期,因此2014年公司就积极寻求改革,提出转型升级、流程再造,并与IBM合作开发高质量全面管理信息化平台。遵循“业务模式化”、“职能流程化”和“体系信息化”的思想,通过流程优化梳理、数据整理、用户培训等一系列精心的上线前准备及上线检查、模拟运行、数据导入、交付使用等严密的切换部署,使项目进项落地。在此基础上提升了业务操作水平和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使管理层实现前瞻管控,并且为决策层提供实时全面的信息数据和决策辅助。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3]。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完成对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化,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化、信息应用的普及化等,信息系统的覆盖面已经遍及整个企业以及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所有单位中。

三、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环境更加复杂

控制环境作为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环境,是推动企业的引擎,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其不仅提供了企业纪律与架构,同时塑造了企业文化,影响着员工的控制意识。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增加了控制环境的复杂化,其主要原因在与信息化建设下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趋向于扁平化,从而使得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的集权化和规范化受到威胁。在组织控制复杂的基础上,管理很容易出现失控现象,从而威胁到企业运行发展的稳定性[4]。

(二)内部控制系统中风险评估的要求标准更高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加入了信息化元素,使得企业组织系统的风险类型进一步扩充,信息系统的控制功能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以及控制监督体系被重新改造,因此增加了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风险的评估难度。此外,信息系统在与网络的作用过程中,会遇到网络攻击以及各种病毒的侵害,这种风险带来的危害性是不能预料的,从而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对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会更高。

(三)控制活动不完善

控制活动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冲突,在这些矛盾和冲突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较多的内部控制盲点,从而使得企业的业务发展受到威胁。业务处理过程中在信息系统的作用下,很难保证相关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当相关工作者责任意识不高或者综合素质偏低时很容易因为一己私利,恶意篡改相关的操作流程以及资金预算,从而危害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发展[5]。

(四)监督机构的作用不强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将大量的精力均投入到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监督上,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相对较少。尽管借助信息系统可以完成对企业内部的部分监督,但是并不能一一落实,从在很多监管上的漏洞,而这些问题很容易对企业造成影响,破坏企业系统的稳定性。

四、加强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优化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的优化是调节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与现代信息化建设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的优化:1.重塑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威胁到了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从而破坏了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平衡。因此,建立起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文化环境,价值理念和工作作风是十分必要的。2.细化组织控制结构,完善相关职能。即使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将各种部门通过信息系统连理起来,形成了以信息系统为控制核心的整体机构,但是仍然无法避免组织中的不稳定因素、鉴于此,可以采取双向控制方式。在信息系统整体控制作用下,细化组织控制结构,弥补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规范和散权现象[6]。

(二)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专业程度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风险种类和危害性均在加强,为此,企业内部应该成立专业的风险控制小组,并按照风险种类划分为信息风险、商业风险和管理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划分风险评估的组别。风险评估小组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要按照完善的评估规范,做好记录,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定期汇报总结,从而为完善企业信息系统作出参考。

(三)促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为了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在建立控制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业务流程与系统的整合,加强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在控制过程中加强软件管理,重视技术控制,并制定出相关财务软件的业界协议,从而保证控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除上述建议性措施以外,还应该健全企业的监督机制,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从而保证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可以与内部控制系统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建设,说明了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均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通过分析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性策略。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优化企业控制环境,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促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彦锐.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2]顾飞.企业和谐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刘天雄,杨凤凤.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3,04:81-82.

[4]唐佳昕.华菱湘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控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5.

[5]李华.浅谈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2012,19:58-59.

第10篇

前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发展再走“适者生存”的道路已经落伍,“变者生存”才会成为市场的强者。企业信息化带来了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升级,无数的企业实践证明信息化的实现对于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综合水平与国外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表现明显。如何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助推企业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功能的认识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做事方法和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形成。比如电子商务、虚拟企业、动态联盟等接连出现,它们都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开来的。信息化建设无疑已经成为企业最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机构重组、业务重组和管理重组把业务需求、生产制造和供应链有机的联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整合经营的办法。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大意义

企业信息化管理据有较高的明确性和及时性,它对于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促进业务办理和管事程序的科学化以及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绩效的等重要作用。它不但使企业拥有了快捷的交流信息平台,而且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有诸多的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在国内成功的企业有Intel、思科、通用电气和华为、海尔、万科、TCL可看出,所以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进入21世际的生存之本,是企业进入知识经济的通行证。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有些企业中还存在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清的问题,仍然把销售和管理停在传统模式中,对信息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无所知,有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即使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也能把企业做好。有的虽然提高了信息化建设但是并未有效的运用信息化建设,导致信息化管理手段形同虚设,浪费严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相对来说有些昂贵,有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费用,既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都效果甚小。有的企业投入了信息化设备但是软件的配套措施不到位,造成投资比例严重失衡,并未给企业管理造成较大改观,反而是资金浪费严重。有的企业虽然施行了信息化管理但是并没有或者比较缺乏相对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人才的缺失造成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缓慢。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1.取得领导重视,消除认识误区

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的领导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面子”问题,不是赶潮流,而是对管理进行有效提升的工具。企业应当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企业的信息化是个公司管理发生改变的过程,不是一撮而就的。在加强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产生以下错误认识。认为计算机就是普普通通的电脑,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简简单单的买几台电脑就可以,认为信息化管理是能够马上看见成效的,认为信息化管理能就绝管理上的一切问题等,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2.加大资金投入,重视首期工作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力的证明了政府的引导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当不断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企业要根据需求进行科学投资,避免浪费。在进行资金投入过程中要做好方案,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尤其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前必须做好调研工作,明确好企业的那些信息需要共享,那些信息需要保密,那些需要向外宣传和公布等,学习其它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

3.建立一支专业过硬的队伍

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计算机人员对本单位业务流程不了解,就很难定位企业的软件需求。在计算机专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计算机专业的新知识很难做到的。所以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协调人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对内部控制和管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做到对本单位的生产和管理任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做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议与意见。在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之前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出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队伍。从中挑选优秀人员成为公司发展的骨干。

4.选择合适的管理软件

从目前来看,我们只针对中小企业而言,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应当具备以下特点。此软件应当具有较强的管理思想适合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人才的缺乏企业选择软件应当谨慎,做好选择方便、实用性的。另一方面应当是中小企业资金有限,要选择价格合适的软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满足需求变化和工作效率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如何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是所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供应商需要考虑的,这就要求产品在系统设计上必须具备很高的灵活性,同时具有快速实施的特点。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探讨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正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冲击,而管理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目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覆盖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处理,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数据化。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在提倡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有了设备和网络,开发一个系统不等于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更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常会出现信息系统技术建好了,但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实现管理与信息的结合,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效益贡献不显著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其实也是一场革命,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使企业不得不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主辅业分以后,企业必须在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改造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条可行且必须经过的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财务帐目不实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下级对上级透明化的系统,企业无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国外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不进入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被上一级的财务部门所跟踪。分支机构根据程序形成的报表,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在做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可能做手脚。数据一旦被录入就不得更改,更改便会留下记录。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购人员甚至不能接触采购票据和资金,而由财务监控和执行。这样使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通过财务如实、准确、适实地体现出来,从而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采购部门的“暗箱操作”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控制,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尤其是在采购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最终的价格确定掌握在商户和采购员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一是采购信息在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将采购与定价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分离。三是设立独立的核价环节。这一切都是依托计算机软件,在不同的部门,防止了“暗箱操作”。

3、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跑冒滴漏问题不少,防不胜防。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环节,所有部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每一项科目的开支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警示和禁止的信息。有效防止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保存的比较零散,帐目繁多,每提供一个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数据的统计更是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通过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方面而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每一种数据,而且便于大量的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规划。

2、以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过去的人力资源信息处在“离线”状态,各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孤立现象,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公开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人事信息,方便他们提取数据,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又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通过信息权限的设置和分级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单位的人员状况、员工待遇、薪酬、奖金及考核等方面的人事信息,促进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方便上级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来核实财务、生产等部门的财务属实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更好的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领导可以用收取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考虑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员现状、构成及人员动态,了解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反映,从而真正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有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计算机代替人;有的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思考而导致了对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员工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信息系统的响应不够积极。比如我们企业最新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很多相关人员只把它当作网上发工资的一种工具,而不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完善,更不注重对这个系统中主要功能的探讨和思考,在工作中不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这种信息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在企业其他部门同样普遍存在。

(三)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防止信息资源的丢失,防止信息资源被任意改动,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使信息资源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公开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等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甚至空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关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评估体系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四、关于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和倡导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非常复杂,如果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与参与,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出发,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以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甚至核心能力之一,从而营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协助系统管理层明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提供整体纲领和指导。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理解和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企业信息理论构架。

(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组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并定期收集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生产和管理实践加以改进,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素质、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出发,以人的信息为管理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为信息化奠定基础。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信息人员深刻理解业务,业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这样,各个部门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化。

第12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需求特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53

[中图分类号] F270.7;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99- 04

0 引 言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截至2013年9月,小微型企业的数量超过了企业总量的97%,其主要贡献见表1①。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对平衡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和社会稳定有重要贡献,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以小微型经济体为主,数量多、规模小、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约有50%的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处在零起点。因此,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不断优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效率及效益,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稳步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提高阶段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表1 中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情况

1 政府助力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模式及作用

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承担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也是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服务的主体。2005年启动“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来,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列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在“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具体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②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工信部在北京举办的“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启动会”上,中小企业司郑昕司长指出:“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本原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沟通协商、相互配合、资源共享、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凝聚了一支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服务团队,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特色。③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下,政府、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简称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携手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有效地改善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加快了以互联网建设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平台技术为支撑、以电子商务应用为核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速度。如图1数据所示,2005-2012年淘宝和天猫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到2012年已达到10 007亿元④。如图2数据所示,2008年-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逐年增长⑤。再看2013年对内蒙古108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有75%的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有61.6%的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其中: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在3年以下的企业有49.1%),中小企业近3年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速。⑥实践证明,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工作模式,能有效发挥三方资源优势,形成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合力,全面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转型升级。

2 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

2013年下半年对内蒙古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数据显示,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有75%,搭建局域网的企业有50%;大约有20%的企业除了在电子商务、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外,对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系统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有大约40%的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有比较好的表现, 大约有40%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及电子商务线上平台的应用方面处于零起点。如图3所示,拥有局域网的企业中有30%在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方面没有应用行动,有15%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没有电子商务应用行动。这30%和15%的中小企业具备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还有20%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具有继续提升和发展的潜能和需求,以及将其培育成行业信息化示范点的可能性;加上5%的可作为向下辐射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推进组成部分,就构成了2:3:2具有不同需求的三方联合重点挖掘的信息化服务空间。⑦

在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资金和IT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分别排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价格高的问题仍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调查数据分别为:认为有资金问题的企业占62.8%; 缺少IT专业技术人才的企业占42.3%;认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企业占39.7%;认为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价格高的企业占30.8%。同时,在对中小企业需要政府在哪些方面进行扶持和帮助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资金支持(占57.4%)、政策和培训支持(占42.6%)、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平台(占33.3%);在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产品(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有培训需求的企业占42.6%, 希望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产品的企业占38.9%、需要提供更优惠价格的企业占35.2%。⑧

由此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呈现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①资金、政策和培训方面是中小企业的首要需求。从图3可以看出,大约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比较好的基础,对信息化建设呈主动需求态势,需要更好的政策环境、便捷的学习平台和见效快的培训项目,已经实现了由要我信息化的被动角色到我要信息化的主动角色的转变,有主动和积极的信息消费意识和行动。同时,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与支持。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高品质、有适用性,价格优惠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仍然是中小企业的基本需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经济成分复杂、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方式灵活、管理松散及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特点,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网络化、模块化等特征,在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选型上,更看重有针对性、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灵活便捷的实用产品。

3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三角关系

(1)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共同责任。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自然特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为了共同的信息化服务市场需求和社会责任,形成基于“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的,三方联合、相互合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三角形关系,如图4所示。其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分别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实体,AB(或BA)、AC(或CA)、BC(或CB)是三方实体的相互作用关系,面积是三方联合的服务对象的分布区域。三方联合推动模式三角形关系模型具有三角形固有的稳定特性,只要三角形的结构存在,其稳定特性也会持续,就会稳定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效。“功能由结构决定,结构由要素构成”,下面还要从要素入手讨论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2)三角形第一个顶点代表政府:指国家各级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⑨。政府为了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针对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供需错位问题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并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安全保障措施、相关标准和行动计划,通过协商、合作、沟通、扶持等方式,广泛挖掘和聚集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鼓励、牵线、沟通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机构营造适度宽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环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搭建了稳定高效的运行平台,对企业和社会机构产生积极的驱动作用。

(3)三角形的第二个顶点代表企业:是指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由众多中小企业协同,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及服务供应商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群。目前,在政府的驱动下,已形成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金和软件公司、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风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铭万集团等众多企业组成的,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中小企业数量之多和信息化后发展空间之大,是巨大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潜在市场。如此之大的信息化需求市场,将成为企业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内在动因。

(4)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代表社会机构:是指由新闻媒体界、教育界、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和协会、联盟等组成的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并区别于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的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方面的力量。通过技术转让、调查研究、信息沟通、组织培训、信息化技术咨询、审核评价、宣传报道等方式支持和协助政府政策和计划的落实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推广应用,在政府、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和中小企业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化沟通平台,提高政府和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行动的效率和效果。社会机构的社会责任感、机构利益和中小企业巨大的服务空间形成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内在动因。

(5)三角形的三条边代表三方实体的互相作用关系:①政府和企业及社会机构存在相互信任、支持、协作或合作的互动互利关系。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相关的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以及改善信息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和行动为企业提供安全和谐、鼓励创新、信息畅通的发展环境,号召以三大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IT服务企业承担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在政府动力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巨大需求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下,积极支持政府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协商合作、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互动关系,并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程中得到不断优化;②政府对社会机构有监督管理职责,通过购买服务、购买项目、政策激励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相关行动,社会机构发挥资源优势协助政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需求服务,弥补政府直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局限性和不足,提高政府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效益最大化;③社会机构和企业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利益,在项目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资源共享等方面相互合作或协作,形成互动互利的伙伴关系。总之,三方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效益,不断优化三方的互动互利关系,形成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能量,建立按需动态优化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服务模式。

4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动态优化过程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工程的推进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如图5所示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旨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问题,对需求市场的新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处在不同信息化水平的中小企业的动态需求。模型的基本构成:一是由①调查和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②根据需求的变化修正策略和行动③优化政策环境、培训环境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供给市场环境①构成基本的动态循环过程;二是由④三方联合大数据管理及监控平台构成各环节信息输入与输出监控体系。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动态优化过程模型的特点:一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由三方实体共同行动,发挥三方联合的资源优势。例如环节①,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同步进行,通过不同渠道、基于不同动因广泛调查,获取需求信息,并且三方共享信息。二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输出的信息都通过监控系统的“价值”判断。例如环节①,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输出进入环节④,有价值的进入环节②和环节③;无价值的反馈到环节①,继续补充调查。三是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周而复始,起点和重点都在OO线上,形成开始于“调查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结束于“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不断优化的循环过程。

5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核心价值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具有高效的互动性、固有的稳定性和可动态的优化性,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高效运行,能实现“共赢”效果。政府能更高效地激励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低成本、低风险、见效快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供需市场关系,有效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企业能获得更多的与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的机会,增强创新能力,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赢得中小企业消费群体,实现增加营业收入和获得社会效益的双赢;社会机构也会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合作、技术转让和服务对接等机会,配合政府和企业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产品选型、技术创新与推广、调查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6 挖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潜在价值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调查研究,支持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策略和行动。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相关行动鼓励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广泛调查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现状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研究文档管理机制,极致发挥三方联合优势,通过线上和线下不同方式,采取问卷、走访、访谈等多种调查手段和方法,广泛获取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真实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数据,搭建信息量大、来源广泛、有质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及需求市场研究平台。以更好地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实际需求情况和发展趋势,使三方联合服务行动更有针对性和实际价值。

(2)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高速、稳定、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从功能上划分,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通信子网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通信网络环境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础环节,就像有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可以刺激公路交通消费一样,高品质、低成本的通信网络环境是刺激中小企业信息消费的基础条件保障。需要政府与大型企业合作,完善通信子网建设和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覆盖面积广泛、无盲区、区域均衡、高服务品质的通信网路环境。

(3)继续加速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性和提高性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仍然是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切入点,采取政府出台鼓励线上交易政策、企业和社会机构联合行动的方式,发挥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技术力量,开发契合中小企业实际的创新服务项目,加大分层次及个性化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对C2C、B2C、B2B、O2O等技术和功能的认识,指导中小企业在众多电子商务平台中有效地进行选择,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水平和普及度,增加企业线上交易额,建立与上下游企业线上交易关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平稳转型升级。同时,对中小企业在商务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时顾虑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进行电子交易时最大的顾虑是信息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从信息安全法律、信息安全技术、企业及公民诚信度管理、信息安全宣传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为电子交易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4)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市场环境,搭建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信息化培训需求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需求之一。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需求由被动需求走向主动需求,从模糊需求走向明确需求,为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迎来了良机,也是企业拓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最佳时机。目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市场存在着一些矛盾,即: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预期目标高和实际效果不佳的矛盾;中小企业看重培训对绩效的明显作用与开发培训项目者很少考虑培训对绩效指标产生的正能量影响之间的矛盾;中小企业需要能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培训与开放灵活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较少的矛盾;中小企业更期望在投资前就了解收益机会与描述培训投资效益难的矛盾等方面。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需要构建分层次完全透明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如图6所示,其层次之间完全透明,信息共享,下层的培训对象是上层的潜在客户,下层为上层提供潜在客户的挖掘服务。其中:普适层培训服务,是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借助三方联合资源,运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模块化、自助式、开放的培训内容与线上或线下、自主或课程等灵活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按需选择的公益性普适培训平台;产品推广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前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以产品为单元、能让服务对象感知产品(或服务)应用价值的灵活开放的推广性培训平台;产品应用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后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伴随产品(或服务)整个技术生命周期的配套培训服务,包括开放的、定制的、虚拟的、直播的以及点播等多种可自主选择的培训形式。普适层培训作用在于,让中小企业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理清本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的可行性论证和初步意向;产品推广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熟知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预期投入,感知及体验产品(或服务)的适用度和预期价值,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结果;产品应用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认知和接受产品(服务)带来的新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感知产品(或服务)给企业绩效带来的价值,并在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中不断得到适用性培训服务,挖掘产品(或服务)的绩效价值。通过回访、动态跟踪调查,不断补充和完善实践效果好的培训,淘汰实践效果差的培训,形成三方联合共建的持续优化培训体系。

(5)加强技术创新,开发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升级。急需国家政府出台系列与云计算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精细化的和可操作的信息化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云计算技术产品(服务),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有质量、有效果、标准化的需求服务,同时为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依据。充分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切入点,以培训为手段,在中小企业广泛推广基于SaaS服务模式的产品(服务),通过租用模式和体验效果评价过程机制,将企业的资本投入转变为日常开支和运营成本,将传统的产品选型过程转变为真实体验效果评价之后再做选择,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选型困难、一次性投资的资金压力大和风险高,以及信息化系统运维IT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现实问题。完全实现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服务,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7 结 语

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以动态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动力,以优化政策、培训和信息化产品(服务)供给市场环境为目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大数据共享平台和透明化的监控系统为手段,基于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三方稳定的三角关系,能更有效地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服务能力、效率和效益,实现三方联合价值的最大化。为中小企业营造信息化产品供需信息畅通、信息化供给产品(服务)丰富、和谐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与市场开拓的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 2013.

[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 姜梅.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11(6):67-68.

[4] 郑小军.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老问题与新机遇[J]. 通信世界周刊,

2011(15):17.

[5] 张洪宾.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在京举办[J].中国中小

企业,2013(5):22 .

[6] 郑昕.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J]. 化工管理,2011(5):

13-14.

[7]王维剑.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软件导

刊,2011(3):3-4.

[8]王茜.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2(5):6-1.

[9]工业与信息化部.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

信息化培训启动会[R]. 2013.

[10]何永琴. “套餐+自助”组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3(4):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