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

时间:2023-08-15 17:2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理论基础 学科特色 研究领域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7]曲娟,米淑红,付晓云,等.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350-352

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1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1.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1.3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群落的稳定。

1.4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1.5生态调控原理

生态调控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心事物是生物群体,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因而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无论是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的变化,还是生物对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均表现为“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进行自我调节”的特征。在生态园林这一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的社会性与能动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重大区别,它可以通过人类进行有限度的协调,使系统的生态效益最高,使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协调,使系统更加适应外部环境。

2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2.1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主要手法有:

(1)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除此之外使用乡土物种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

(2)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 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2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土壤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

2.4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1)植物材料的选择

第3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快,我国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与改造都加大了管理力度。因此,对风景园林的需求量很大,使得我国目前的风景园林设计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忽视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等许多原因,导致我国的风景园林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上参差不齐,既浪费了材料和资金,还没有得到人们真正需要的风景园林景观。

1风景园林绿化概述

1.1风景园林绿化的概念

现代的风景园林与传统园林相比较,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种植花草树木了,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与发展传统园林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步伐,适应城市和当代人的需要的一种新型的园林设计。风景园林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区别,不再局限于花草树木,而是为了满足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它满足的不仅仅是人们对观赏的需要,而是把为了创造适宜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的最终目标。

1.2风景园林绿化的特点

“二战”以后,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与创新,到目前为止,现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学科体系。现代风景园林与传统的园林相比较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第一、现代风景园林绿化的设计从大众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社会文化需要,必须加强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施工技术,充分的体现出现代化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风景园林绿化的需要,要做到解放传统园林的同时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从私家园林的思想中走出,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第二、现代风景园林绿化设计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经过了百余年的风雨历程,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在内容上越来越广泛。将原本空旷的区域发展成城市广场、居住小区以及公园等景观环境;将风景名胜区做出了总体的规划、旅游度假区则做出策划性的规划、并将主题公园和城市绿地做出系统性的规划、还有就是道路的规划设计等;将自然原始保留下来的景观进行人工生态的再造,不断地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点,并与现代的风景园林精神相结合,达到现代人们所追求的设计理念。

第三、现代风景园林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上的各个领域的物质材料都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材料革命的兴起,使许多新型的材料被发现和使用,为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

以上这三点足以看出传统园林与现代风景园林之间存在的区别与不同,为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3风景园林绿化的作用

(1)风景园林绿化主要是通过人的作用对生态系统进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进行重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进行了环境的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资源在人工的环境中得以再生、利用和创新发展。

(2)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植物的综合功能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创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良好城市环境的产生为人们提拱了游戏、休憩的空间,并且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3)人工建造的与天然的自然环境相接近的园林风景区,为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也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4)为了能够使人与环境可持续的发展和加快城市文明建设的步伐,风景园林的绿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体现在环境质量的优化上,还可以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并且对本国的文化都有所继承和发展,不断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

2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的现状

2.1施工单位对现如今的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缺乏了解,与设计师之间缺少了必要的沟通,使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得不到充分的表达。施工单位对施工情况不够清楚,使得人员和材料的调配不合理,没有发挥出人员和材料的真正价值。技术措施和质量标准不够完善,导致无规则可依,妨碍了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的进程。

2.2在风景园林绿化施工中各个独立的工程之间缺少了交流与协调,使得在建筑工程中许多环节发生冲突,给施工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还延误了交工的时间,最严重的就是损害了施工单位的信誉。

2.3在风景园林绿化工程中施工单位只对栽培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养护的重要性,因此,对养护人员的要求不高,大多是农民工,而他们缺少专业的知识以及技术等,这不仅使经济受到了损失而且景观效果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4目前为止,我国的风景园林绿化建设施工队比较多,但是正规的、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却较少,只有加强知识的积累,才能正确的领会和执行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除了施工人员的不足还有就是施工现场,主要是管理的落后,表现在组织计划性不强以及不严格按照执行标准来进行操作,使规章制度得不到落实,浪费大、质量差、技术落后的问题相继出现。

3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的解决对策

3.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清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此为根据制定一套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且大力的推广和宣传,使其在行业内有一定的效力。其次就是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在聘用质量管理人员时,要重视专业人才的选用,从基础抓起,人员的配置也要合理,满足工作需要的同时还要防止人员的闲置。最后,要不断的更新与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使之与时展与行业创新同步,不被时代所淘汰。

3.2严格对工程设计图纸的审核

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主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设计的,它的设计效果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园林绿化施工中要从设计阶段抓起,管理人员在审核工程设计图纸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核。但是仅仅依靠管理人员是不够的,还要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审核,才能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设计图纸,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

3.3施工的前期准备

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且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在施工中要抓重点,发掘出资源的最大价值,把每个环节都做细、做精,既保证了质量又降低了成本,达到了创优的最终目标。

3.4在施工过程中

全面控制好施工过程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唯一途径。由于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工序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只有每道工序的质量都达到了要求,才能保证整个风景园林工程都符合要求。

3.5后期的保养与维护

后期保养与维护是工程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由于风景园林容易受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园林管理人员要做好对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持久保持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景观园林蓬勃发展的今天,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严峻的问题,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重视质量的管理。为了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过渡浪费,就要对园林绿化施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园林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陆瑛. 形与色在现代园林中的设计方法体系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第4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

当国际LandscapeArchitecture(LA)学科为国人逐渐熟悉后,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等专业术语异军突起,并产生了“园林”和“景观”名称上的争论。其结果不仅是业内人士之间的隔阂,而且在回答“园林和景观有什么区别?”时,大部分业内人士都会陷入“说不清,理还乱”之中。专业人士尚且如此,社会大众对此的认知自然更是混乱。

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之间发生名称之争后,笔者听到过三条解决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一统天下,本着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学科统一发展的大局,一方毅然放弃。

第二条途径是一主一辅,为主的一方对应于完整的LA学科,为辅的一方对应LA学科的一个局部。

第三条途径是各得半壁江山,将LA学科内容一分为二,由两方共同承担一部分。学科名称则另谋新名,比如景观园林。

从现实来看,三条途径都不理想,而且最令人着急的是,居于同一学科内的两方认同感下降,争辩胜于交流,揭短胜于取长。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采用另一条途径——“一学两名,平行发展”。也就是说,两方都以完整LA学科为目标去发展建设。这条途径的核心是相互尊重。

尊重历史。园林、风景园林、造园、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这些名称本身就是本学科在中国曲折发展的见证。譬如在工科院校中形成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的三位一体学科结构历经数十年探索和努力,但1996年工科的风景园林专业又被并入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是中国本学科的渊源所在,世人皆知,要传承,要发扬。但历史也证明景观绝非节外生枝,而是时势造就。本学科能借助社会需求之大势在逆境中奋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景观功不可没。就两方在本学科艰苦发展历程中的贡献而言,值得相互尊重。

尊重现在。目前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都认为自己与国际LA学科对应,这是件好事,有这么多人为同一个学科、为同一个目标在努力。而且,学科发展以教学、科研和实践单位为载体,这些单位的名称本来就是不同的,不论取名园林,还是称作景观,只要互相尊重和认同是在为同一项事业而努力,就是伙伴,而不是对手。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即将于今年10月2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前来交流的就有以园林、景观、环艺、旅游等为名的国内外六十多所院校和系所。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以使该学科快速全面发展。

尊重未来。既然是同一学科,分只是暂时的,分久必合。在暂时的一学两名的状态下,竞争也是必然的,但要鼓励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避免互相贬低的恶性竞争。分久必合,如何合?本学科的成熟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合”取决于两方未来对本学科的贡献。尊重未来就是要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两方均以积极、客观地态度,在良性竞争中,赢得自己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共同促进学科体系的完善。

既然名字不必讨论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讨论集中在真正急需探讨的问题上,那就是:对应于国际LA学科,在当代中国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本学科的目标、学科背景、实践范围等。

以刘滨谊教授领衔的同济大学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团队在同济大学48年的园林景观教育积累基础上,提出本学科高等教育的思考,供各界指正: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三者构成了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学科体系。就相同性看,三者的目标都是创造优良的人类聚居环境,都是将人与环境的关注处理落实在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类聚居环境之中。所不同的是专业分工:建筑学侧重于聚居空间的塑造,专业分工重在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侧重于聚居场所(社区)的建设,专业分工重在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规划;景观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其专业分工基础是场地规划与设计。

景观学实践范围涉及景观资源保护利用、人居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

景观学专业人才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与养护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与旅游活动。

第5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构成艺术;景观

引言

构成艺术是现代艺术中应用比较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构成艺术的理论基础为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了解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在视觉感知引导下,并熟练运用构成方法丰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成艺术的概念

构成,相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来说,就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科学合理的组合方式来表达设计人员内心感性的思想。构成艺术体现了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结合,它不是简单的造型,不是简单的创作,而是通过组各种点、线、面、色彩的组合形式来表达各种思想,引发人们对事物的反应和感知。一般的构成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1.1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主要针对二维空间的造型问题把设计所需的所有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来组合,以形成新的图元。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以及律动的组成要严格按照严格的结构组合,达到新颖、时尚或者另类的视觉效果,并通过其组合形式来表达作者的设计思想,成为设计思想的"代言人"。平面构成是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基础,其他两种形式的构成必须建立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1.2色彩构成

色彩的可变幻性可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或通过对比、调和、统一等调整色彩关系手法来重新创造行的色彩效果,色彩的相互作用从侧面可反映设计者的心理活动,并激发设计者的创新精神,还可引发参观者形成不同的遐想空间。色彩构成作为构成艺术的基础理论,与其他两种构成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1.3立体构成

三维度的立体空间以其错综复杂的立体构成给人以强悍的视觉冲击,它与平面构成区别主要在于立体构成注重实体与空虚形态的组合,在结构和材料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中作为目的语言直观地表述作者设计意愿。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相互结合被应用到设计领域,可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作为三大构成艺术之一,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用广泛。平面构成艺术主要应用于园林要素整体布局的安排、园林道路的布置、广场的设计等方面。

2.1园林整体布局的构成艺术

在园林平面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平面构成的艺术手法,将点、线、面相互结合形成平面的整体布局。运用一种元素如矩形、圆、螺旋线等划分整体空间,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也可以将不同元素合理搭配,使设计的平面图内容丰富。如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的平面图就是采用圆形来划分整个空间,然后用直线式道路连接,平面图既简洁又富于联系,各空间既独立又和谐统一。平面构成的形式应与园林的整体风格、内容协调统一。园林的平面规划形式要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来划分,并充分考虑园林设计的功能要求。采用构成艺术手法划分的空间应该有大有小,主次分明。空间有开敞有闭锁,既联系又分隔。空间的布局既要符合园林平面构图均衡稳定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游览者的心理感受。各局部空间的变化可以有一定的重复性,但大小或距离变化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使游览者在游赏的过程中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韵律与节奏。

1.2 广场的构成艺术

广场作为人际交往的空间,设计形式往往依据其性质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在广场设计中,应运用各种平面构成元素划分广场空间,根据活动人群的类型合理地划分开敞空间和闭锁空间的位置和比例,做到空间比例得当,主次分明。

1.3 道路的构成艺术

道路作为园林构成要素之一,除了划分空间,组织游览之外,也是构成园景的重要部分。园路的设计风格应该与园林的整体规划形式一致。运用平面构成艺术设计的园路一般通过点、线的组合来表现空间的深远。曲折的游憩小路,跳跃变化的步石、汀步为园林增添了活泼的元素。

三、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艺术是从立体主义绘画中发展而来,并逐渐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在园林设计中,往往利用立体构成艺术的抽象性创造出具有深刻含义且造型简单的园林建筑与小品,丰富园林景观的内容,辅助园林意境的表达。

3.1园林建筑与小品的构成艺术

立体构成艺术是抽象性的完美体现。如佳木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该校是由4所学校合并而成的综合性大学。此外,该建筑位于4个学区的中心地带,将其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既体现学校的和谐统一,又充分考虑到每个校区的个性美。

运用立体构成艺术手法设计的园林小品,通过其点、线、面的布局,能够更好地表现其节奏与韵律性。按照渐变韵律改变园林小品的形状和距离表现其节奏,使其富于韵律感与美感。运用立体构成艺术设计园林小品,还可以通过简单抽象的造型来表达园林的主题。例如一些造型抽象的雕塑,既增加了园林景观的内容,又点明景观设计的主题。

3.2公共服务设施的构成艺术

园林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洗手间、服务中心、垃圾箱、电话亭等。运用立体构成艺术手法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应使这些设施的整体风格与整体环境、风格保持一致。服务设施的布局应合理,服务半径应覆盖游人的活动范围,并在附近设置必要的路标以方便游人寻找。服务设施根据服务人群的不同,决定其设置规模和位置。作为公共服务设施,不但要保证观赏性,更重要的是保证设施的实用性。

四、色彩构成

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80%来源于视觉器官,而首先引起人们视觉美感的即是色彩。色彩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4.1 植物景观的色彩构成艺术

植物景观的色彩构成是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色彩,同种植物在不同季节也呈现出色彩的变化。暖色系具有较强的运动感、向外散射的方向感和扩大面积感。冷色系具有宁静感、内向的收敛感和面积的收缩感。运用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注意不同色相、色调的搭配。充分考虑到人对于不同色彩的心理感受,根据不同的活动人群类型来确定设计的主色调。此外,应注意色彩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如天空作为背景布置主景时,应以暗色调为主,或与天空有对比的白色、金黄色、橙色等作为主调,不宜用淡蓝、淡绿色;以水面作背景或前景布置主景时,应着重处理主景与周围环境、天空的色彩关系;道路色彩应结合环境设置,多为灰色和暗灰色,色彩不宜过于突出。

4.2建筑的色彩构成艺术

建筑的色彩有着决定全园基调的重要作用。北方园林中,建筑多采用暖色系,使游览者在色彩上感觉舒适。而在避暑胜地的园林中,建筑的色彩以灰色或白色为主,多为单色调,色彩搭配给人以简单清凉的感觉,使游览者身心得以放松。

五、结束语

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体现现代感,如何提高园林景观的视觉审美质量,依旧是当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园林的地位、价值和魅力已有公论,问题是在当前的历史阶段,面对着迷人而又沉重的传统,应如何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惠忠.园林设计中色彩问题的处理[J].湖北林业科技.2005(04)

第6篇

关键词:地形设计;居住区;园林环境;园林环境设计

地形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园林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在很多程度上也应用在对园林环境的设计上。使地形设计更好的为园林环境设计服务,讨论地形设计和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关于园林环境和地形设计的相关分析

1、园林环境分析

园林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从广义上来说,园林环境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手法对自然界原有景观或地形作适当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地域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和创作手段,通过种植花草、布置道路路线、建造建筑景观等方式,将其所需要打造的环境变得更加美观、自然,以便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自然的休憩和娱乐场所。

所谓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实际就是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引入园林的概念,力求将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打造成景色优美、布局合理,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住宅小区。如果园林环境的概念是针对居住区室外环境而言的,那么居住区园林环境便正好相反。

2、地形设计的概念

地形设计这一概念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提出的,属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一种,同时也是营造户外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地形设计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工程结构,以及艺术造型上的设计、改变和创作。地形设计中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是因地制宜,实际就是指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其基础上稍作改动或调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拿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旧管用,尤其是在城市竖向规划中。

城市竖向规划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建设需要而对城市原有地形、地貌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造与利用,包括高程控制网的建设、土石方的平衡以及城市地貌的利用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说,地形设计其实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城市原有地形的设计结果将直接性,或间接性的对城市竖向规划多个方面上的内容产生影响。

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和地形设计的关系

1、地形设计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2、地形设计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相融合

2.1 城市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以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3、地形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与园林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看”与“被看”。在进行园林建造时,设计师往往更加重视“看”,即更加重视园林周围环境的建设,强调园林景观和外界景观的协调性;而建筑建造则不同,早期的建筑物更强调实用价值,即使有美观度的加入,也往往侧重于“看”,侧重于建筑物本身的审美价值上。在今天,当我们把园林设计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希望创造和设计一个美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时,就必须对建筑和园林之间的“看”与“被看”关系作重新审视,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

有园林意识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会按照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将建筑物与其所在环境的景观状况联系起来,在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协调性时,地形便成为了影响建筑“看”到风景,以及作为建筑景观“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从“看”与“被看”两个方面来考虑其设计的合理性。举例说明:位于山地的建筑,一方面,要站在建筑物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视野、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情况,对建筑进行合理化设计;另一方面,要将其作为一种建筑景观,借助天然的山峦景色来考虑建筑的朝向设计,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三、结束语

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居住区景观形象设计、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和居住区日常活动场所设计。这三方面设计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与地形设计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比如景观形象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地形设计,城市规划层面上的地形设计等等。由此看来,地形设计在居住园林环境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所以在城市居住区的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居住区的地形特点,引进园林设计理念,打造出城市特有的园林规划设计,突出城市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3]侯静,王勇哲.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J]山西建筑,2005,(05)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景观;园林设计;运用

近年来,在全球化经济之下,现代农业也逐步朝着全球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既带有生产功能,更具有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度假等生活服务及其改善生态环境等多元化功能。农业景观的出现为我国园林设计增添了新的设计方向,为其提供了更为浓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色彩及其更为完整的生态自然环境,将农业景观更好地融入到园林规划当中,将会更加彰显园林的自然气息。为此,如何在园林设计中更好地融入农业景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农业景观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所谓农业景观主要是将自然农业资源作为基础形态,在保留原始的自然元素前提下,融合农业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生活场景等多元素的景观,并非作为纯粹的自然景观形态或是精心雕琢的城市环境景观。农业景观不仅由多元素组成,更具有多重价值,如生态经济价值、美学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等。在欧美等国家当中,农业景观的发展是较为成熟的,在理论方面也相继提出了农业社区和垂直农场等相关概念,在实践方面更是提出了度假农庄、探索农场及民宿农庄等相关案例实践,农业景观表现形式可谓是多彩缤纷。而亚洲国家在农业景观的实践方面也相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韩国的周末农场和农园观光、新加坡的农业生产、休闲园区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纵观我国当前的农业景观建设来看,发展较为迅速的莫^于农业观光园和农家乐,而农业景观的理论和实践上仍旧需要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农业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演变,通过园艺博览会、农业采摘体验园等多种形式在传承着农业文明,这也意味着农业景观将会以更多的表现形式来融入到居民的生活当中。

(二)特点

1.生态性

农业景观的生态性主要是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协调性两者组合而成。独特的生物多样式使得农业景观同时带有可持续性的特征,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景观也逐渐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半自然栖息处,以此促进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

2.审美性

审美作为人类所固有的需求,对于自然美的需求更是与生俱来。农业景观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农作物作为自然产物的自然美和经过人工改造自然所产生的田园景观之美。前者有动态美、感官之美及色彩之美等;后者则有广袤无垠的沃野平原、蜿蜒盘曲的层层梯田、果木桑麻等别具一格的农田风光。

3.生产性

农业景观与其他园林景观形式所存在的最大区别便是生产性。在景观表达上,农业生产是农业景观的基础表达形式。我国生态观光园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将农业生产作为核心,融合科普观光、休闲体验的一种生态园区表现形式。例如,讲述未来农林大世界所呈现的农业景观主题“汇聚现代农林科,展示未来自然田园”;又如上海昆山的丹桂苑被定为的大自然回归的主题公园等,皆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景观园区。

4.可参与性

农业景观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经济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所以这也意味着农业景观还具有可参与性,重点是让人们能够亲自参与到农业景观当中,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体验农业文明,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农业文化素养。例如,沈阳科技大学的校园设计,便充分应用了农业景观这一元素。水稻及其地域作物、乡土野生植物,如杨树等皆被大量的运用,并科学划分场地和路网。不仅有效减少了经济投入且又便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便于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校园景观设计中一道独特的田园风景线。

二、农业景观对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农业景观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部分园林设计师在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时经常将农业元素运用其中,或是将田园山水元素注入公园设计中,设计出一幅幅泼墨般或是清秀婉约的田园山水风景来。同时,也有一些设计师注重农业景观的局部特征,如将梯田式的农业景观表现形式融入到园林设计布局中;也有的设计师为了让人们能够更为真实地感受农业景观所据有的独特性和自然性,而充分捕捉农业景观中的自然律动元素,使得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成为跟随大自然系统变化的景观系统,凸显生态性;更有设计师为了打造出浓郁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园林设计中,进一步提炼加工能够体现地域文化风情的元素,并融入其中,以彰显园林设计所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沉淀及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说,农业景观中所带有的独特自然元素、文化历史底蕴等都对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效扩宽园林设计的内容。

(二)延续农业历史文脉的作用

农业景观能够有效提升整个园林景观的品位与品质,同时,农业文明充分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也是对我国农业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农业景观的发展体现了地域发展历程,更沉淀了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载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由于农业景观蕴含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人情风俗及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等要素,才使得农业景观备受关注,且被逐渐应用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此外,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动发展,城市居民对于农业更是了解甚微,尤其是城市儿童,而通过在城市公园景观、动植物园景观等设计当中,加入农业景观,如种植农作物等,便能够有效使城市人们加深对农业生产、文化的认知。而设计师可将农业体验充分融入园林景观之中,让整个设计自然而不委婉。人们通过农业体验,也能够切实体会农业景观中地域历史的塑造形成。

三、农业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观赏性农作物和园林设计相结合

不同农作物的观赏价值皆不一样,农作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从花卉、色彩及其果实等方面来进行考虑,以此来选择出观赏性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来作为设计素材。而观赏性价值较高的种植方式又主要从艺术化造型、片植、孤植这三个部分出发来探讨园林设计中该如何应用。

农作物的艺术化造型应用主要是以种子和农作物等相结合的景观小品形式,来将其艺术化形成农作物绿雕或是农作物种子雕塑的景观。例如,寿光来博会园林设计就曾多次运用蔬菜造型雕塑,易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化景观。而农作物的片植融合了极高的生产综合效益、满园梨花香、清新油菜花、连绵几里麦子波浪等田园景观融合一身,能够直接凸显农业景观的独特魅力。所以,在园林设计当中选用片植方式可采用差异性的种属形式来设计出多彩缤纷、壮观美丽的整体园林风光效果。例如,沈阳建筑科技大学中的校园环境设计,便片植了大量的稻田景观,呈现出了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更为校园带来了壮美的自然田园风景。而孤植的选用主要倾向于株型较为优美或是花卉观赏性较高的农作物,如蔬菜盆栽等,再结合园林设计中的景石水致等来形成精致的景观。

(二)农业景观的情景化展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农业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域的农业呈现出别致的农业景观。所以,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充分挖掘农业景观的地域文化以呈现出多元化的农业景观有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地域性的农业文明是农业景观情景化展示的主要方式,通过地域农作物和石磨、农具等将蕴含农业文化的景观小品相融合,能够描绘出一幅质朴自然、生机盎然的乡野情趣风光图景。

例如,青u世园会博览会中便设置了梨园春色和荷塘渔影这两个农业情景化的展示。梨园春色的情景化主要是综合了现有基地的片植梨树来设计农家小院,在院子中有采用彰显北方地域特色的现代农院形式,农院穿插梨林群落,创设出独具民俗风情、展示农作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特色景观。同时,在院落内更是采用了雨水花园设计,建设浅凹种植池,种植香蒲等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作物。而荷塘渔影顾名思义便是建设基地水塘,以呈现农家鱼塘景色为主,通过水车设置、农田水灌溉设施、喜水农作物如水葱、千屈菜等相结合,以展现水质澄清、鲜鱼肥美、青葱植物、一叶渔舟的农家景色。

(三)科普体验式的农业景观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农业景观最显著地特征便是生产型,而生产的劳作过程又是农业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都市人整天忙碌于工作当中,游离于高楼大厦,对于大自然和农作物生产劳作的认知了解不多,然而,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提倡,人们对于生态意识的认知、对于田园绿色风光的热爱也与之俱增,尤其是在生态园林建设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都是人们体验田园劳作,感受田园风光也逐渐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求。90年代以来,各种蔬菜果园采摘体验园和农业观光园等农业景观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当中。而以科普体验式的农业景观也与园林设计相融合,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农业生产的互动体验能够及其游览活动,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策划,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参与性,重新诠释新型农业景观,体现生态园林设计。

例如,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设计中,便在改造农业梯田及其运用基地起伏地形的基础上设计了蔬果园。而该种蔬果园并非只是传统的种植园地,而是能够根据世界变化,凸显种植物的观赏性价值。同时,在该园区内还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了可休憩和品尝果品蔬菜的场所,游客能够同时享受品尝农产品和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带领游客进入和回归乡野的别样体验。此外,该蔬菜园采用了园林设计的造型手法,将科学与艺术巧妙结合,使农作物展现出别样的群落之美。并结合美学效应及其人们的观赏性要求,对整个博览会进行科学配置,在为人们科普农业知识的同时又展示了相应的农作工具、设计参与活动,使得现代农业科技与古农耕文明能够很好地结合,起到科普教育的功能。这也是当代园林设计的一大创新和进步。

结束语

农业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若想将农业景观更好地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不仅要重视农业景观的相关特质特点,还应当充分挖掘农业文明当中的精华,使积极健康的生态农业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并加强对所用的农作物的养护、科学栽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如此,农业景观才能展示其独特魅力。随着应用方法的不断更新,农业景观势必会成为园林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参考文献:

[1]万凌纬.农业景观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16.

[2]张颖.论农业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当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1)

[3]古力扎尔・达吾提.浅谈农业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农业,2015(04)

[4]刘衍溥,农业景观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以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农艺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5(05)

第8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分析;未来发展问题

一、我国园林景观发展现状

(一)传统园林

传统园林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这种园林完全按照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进行园林设计,与西方的园林艺术有着极大的区别。中国传统园林,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传统上,我国习惯上将传统园林分为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注重地形地貌、乡土植被、水文地质与人的精神的有效结合,以达到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的目的。

(二)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的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园林艺术,它通常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以住宅、道路、公园为依托,讲求人对自然的改造,这种造园艺术同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有着天壤之别。近代以来,现代园林艺术在我国的发展颇为迅速,原因除了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意外,还与西方园林本身独特魅力有必然联系。因此,西方现代园林在中国的发展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同中国的传统园林共同铸就中国园林的美好景观。

二、当前我国园林设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行业缺乏规范。当代景观设计领域缺乏应有的行业规范,这个现象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市场管理等方面。①名称多样而不统一。以前惯称“园林”或“园林设计”,后又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②市场管理混乱。目前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景观产品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盲目追求“档次”。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

(三)对人性需要的关注不够。设计师不去关心景观设计完成后对人的影响,而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津津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都在这种氛围中深深地陶醉了。

(四)模仿之风盛行。眼下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①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者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②信息时代带来的设计趋同化倾向。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

三、景观设计建设未来的发展问题

(一)在合理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加强竖向设计

现代城市重要特点便是优美的环境景观。园林景观的优美性包含着诸多内容, 如诗情画意、艺术感、文化内涵等方面。高品位的审美境界有助于少年儿童陶冶情操,上班族放松心情,老年人享受生活。竖向设计必须满足人与视觉环境的情景沟通和交融, 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竖向的设计手法可以简单的分为2种:(1)地形标高的变化:通过抬高或者降低道路场地达到在空间行走时跌宕起伏的变化体验,以及将绿化种植区域通过坡地形成空间的围合与遮挡,从而丰富景观的层次, 都属于这种设计的范畴; (2)设立:即通过设置具有一定竖向高度的景观建筑、雕塑小品、灯具、室外活动器械以及各种水景等手段。在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是以上2种方式交互使用。现在很多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只追求平面构图的优美,而不考虑空间的竖向设计。在景观设计时,在进行平面布局过程中,要时刻审视竖向设计―――绿地有没有起伏,场地有没有抬高或者下沉,有景观构筑物或者其他的竖向主题统率这一空间,以上的种种设计手法,是使一个景观空间具有灵魂的重要一环。

(二)遵循生态原则成为园林发展方向

(1)园林景观中的硬质景观由追求数量转化为重视质量,以精取胜。以植物为重点的园林建设将成为未来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 景观中硬质元素的多少已经不能体现园林景观品质的高低。由于硬质景观元素大范围的使用,使得景观重复建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硬质景观的过度设计和使用,相应地减少了绿化面积,长此以往,对城市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 空气质量指数不断下降,对人们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硬质材料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变形,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维护或者翻新。

(2)生态不是一种符号,没有哪种材料一定代表着生态。人类对环境的任何改变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变着我们现有的生态系统,任何材料的生产、加工和运输都会消耗资源。某种材料在景观环境中能更加坚固耐久,能够减少施工作业对环境的干扰,能够与其他材料合理搭接,形成稳固和轻盈的结构体系, 还能够回收利用,那这种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就更为生态。随着人们对生态的深入认识, 作为园林景观工作者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应该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用科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加强对生态景观的进一步建设。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仅关注景观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更加关注园林景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在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美学的指引下, 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三)园林景观设计日趋多样化和低成本化

随着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园林景观建设正逐步走向多元化、复杂化和本土化。景观建设一方面在深度上追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另一方面,在针对大型的综合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将有更多的专业参与到景观中来。前些年景观建设奢侈浪费的现象,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会逐步趋向低成本的园林景观建设。节约型的园林景观建设将成为新的趋势,节约成本将成为衡量园林设计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对设计者而言, 首先要考虑到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脱离项目本身的实际,刻意追求豪华奢侈的效果,这样既不生态,对日后的维护也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结束语

通过园林景观建设者们的思考和总结,一定程度上会避免前些年盲目跟风、豪华奢侈的重复建设。未来园林景观的发展会逐步走上生态化、多元化,且突出地方特色的健康轨道。园林景观项目的建设会更多地考虑人们使用的舒适性, 更多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并反映当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设计者要多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并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同时结合各种新思想和新理念,才能建设出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J] 风景园林,2007,(1):55-64

第9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苗木种植;施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膨胀、用地紧张、环境恶化等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也更加迫切。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植物就其本身而言是有形态、色彩、生长规律的生命活体,是园林景观表达的主要元素,是表现园林美的重要素材,园林植物区别于其它景观材料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具备生命力。滨河园林在供人们欣赏自然、陶冶情操、创造优美舒适环境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因此,研究滨河园林景观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滨河园林景观施工的问题

首先是施工现场材料控制存在漏洞,园林工程施工中进场材料构配件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这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园林工程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尽早施工,提升利润空间,使得一大批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

其次,园林项目工程的施工安排由于资源调配以及其它方面所引发的冲突会经常导致整体项目迟迟延期,进展缓慢。虽然有些园林工程设计阶段十分顺利,但是由于施工现场施工质量、物料质量以及工艺技术应用方面常常遇到瓶颈,整体施工卡在多个环节。这种各大工程计划前后衔接不上,断档较大就会影响项目整体的效率。再加上施工现场质量监管、检验机制不完善,使得项目施工返工现象过多,并且也存在着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

再者,管理人员水平普遍不高,无法全面控制园林工程施工,甚至出现了为了保证施工进度而忽略施工质量的情况,从而给施工质量带来非常大的隐患。另外在如今网络时代,施工进度的组织通常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这使得项目施工对人员的管控缺乏依据和数据,各组负责人经常不在施工现场,人员管不住、难管,管理缺乏制度和依据的情况较为严重。

2 滨河园林景观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 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施工人员是景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着景观的建筑施工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园林建筑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素质的认识。为了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意识,加强园林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园林施工人员的认识,并有效指导其施工和操作,制止一些不正确的施工方法,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施工质量。

2.2 加大施工现场管理力度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产品最终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园林工程的质量,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是,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在项目部组建时必须选择有丰富管理和施工经验的人员,承担园林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二是,完善施工制度。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始终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严把工程质量关,采取一切可能的防范措施,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杜绝不合格质量工程的出现。建立“|量奖罚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等一整套质量控制、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施工质量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三是,优化施工方法。施工方法,即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的正确运用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方面。园林工程的施工顺序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后铺装;先进行土方造坡整理,后绿化栽植;先乔木、灌木,后地被、草坪栽植。若顺序颠倒就会严重破坏原有的施工质量、效果,给总体施工质量埋下隐患。

2.3 严格审核工程设计图纸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施工与验收的主要依据,其设计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景观效果。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应从设计阶段抓起,管理人员要在对工程项目所在地区各项自然、生态、经济、地形条件进行全面统计与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整体功能需求与各项设施的具体布局,来审核工程设计图纸。

2.4 加强植物景观施工控制

(1)合理选择苗木栽植时间。苗木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生态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园林的建设不同于其它项目建设,其投入的材料是具有生命的,有着自身的生长规律。因此,栽植苗木时,应根据苗木的各自生长特征以及时间进行栽植,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栽植时间,在适宜的时间内栽植苗木,才能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切实有效提高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

(2)土方放样技术。依据园林绿化项目的现实需求,土方放样技术能够包含平整场地放线与自然地形放线两部分内容,确定施工的区域是当中平整场地放线的目的。园林景观布置的基础是自然地形放线,对园林外部空间视野的构建、小气候的产生、设置空间感和美学特点的体现有着关键的作用。

(3)优化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配置。园林景观中,植物是重要的组成元素,其直接决定着园林景观的绿化效果与价值。若想让园林景观发挥出其重要价值,必须加强对各类植物的生长特性、环境需求的考量,同时运用一定的技术搭配,无论是从视觉领域,还是从生态角度,都应不断完善植物配置,强化植物配置的个性化与创意性,结合空间大小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园艺工人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要在提高植物成活率的基础上,对植物配置形状、图案等进行创新。常见的植物配置类型有孤植、群植、林植等多种形式,根据区域、空间等的因素来开展合理的植物配置,以保证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此外,由于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施工技术操作上要求很高,后续的养护工作也更为重要,园艺工人应定期对苗木、花草等进行浇水、施肥,但是水分不宜过多,水分过多极易导致苗木烂根问题的发生,甚至还会导致苗木出现大面积的死亡;施肥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出现一系列的烧根、烂根的情况,影响苗木的生长质量。

(4)做好园林养护管理工作。一是,名木古树的养护对生态价值与历史遗留相对好的古树名木,建议设置栅栏,并实施树干固定、顶枝吊枝、排水浇水、松土换土、病虫防治等养护技术。建议在名贵古树上建设多个观察点,并备案。及时组织植物专家会诊来发现问题;二是,种植物养护时,要常常查看植物的根、叶、枝,每年综合混合配杀药物2~3次,实施预防。每杀一次都要综合配合药杀透,不可以用简单的杀病虫剂。选择在阳光好的天气喷药,而且确保连续几天没有雨水冲淋。对大乔木的根部要实施重点防治;三是,修剪是为了保持植物有充足的水分,能完成新陈代谢光合功能,并维持苗木造型,需要修剪掉乔灌木中的老枝、枯枝,对造型或绿篱,一定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特点实施修剪,以达到美观结果。控制植物生长关键,在于春季的修剪,要非常注意。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也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居住区园林景观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所以设计出园林景观优美、深受居住用户喜爱的生态园林小区,已成为一种需要。

1、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将园林绿地规划放到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考虑,建设生态园林,展现园林绿地的生机和活力是我国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最有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相差甚远,园林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要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讲求植物的现时效果,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性特点,从而达到步移景转,时移景迁,创造胜于自然的生态园林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园林建设也必将适应新的需要,建设生态园林也必将成为园林规划的发展的大趋势。

2、居住区景观设计

景观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求美观大方,更需要实用,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居住区的每一草一物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每处景观的实用性。

2.1注意植物配置

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园林景观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同时,植物景观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植物的种类选择尽量突出植物特性,体现植物一年四季的自然生长规律。在植物的配置上,除注意植物的乔灌草高低错落搭配之外,还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避免栽植大乔木,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植物配置要注意的几点如下:

2.1.1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 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对于开发商来说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达到了绿化效果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枝千苍劲”的不同景象,近似自然的风光,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1.2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通过从植、片植、散植、点植等种植方式,创造丰富多样、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1.3植物配置要考虑种植的位里与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距离,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进免栽植大乔木,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生长速度快的植物即使在遵循标准设计距离条件下,也由于过于生长快速而影响到住宅的安全。一般乔木需距建筑物2m以上(根系发达乔木应适当加大距离),离地下管网1.5m以上。树丛的组合,从平面与立面构图、色彩、季相等方面要有变化,在高层建筑四周气流较强,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2.2居住区中的安全设计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其中在景观设计中就涉及多处,如华丽光滑的大理石、瓷砖、磨光花岗岩等铺装材料,美观又大方,但在设计时如果设计使用不当,会造成安全威胁,在雨雪天或表面稍有积水的情况下,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台阶采用的材质禁止表面光滑,且与其衔接的铺装颜色越容易区别越好,这样不至于行走时忽略造成事故;在选择植物时应注意无毒,无刺,花果无强烈气味和过敏,无衣物污染,特别在人体易触及的活动场地周边。如夹竹桃花色多样形状优美,但其气味、树汁有毒;勒杜鹃花朵灿烂美丽却有尖刺;无花果汁液易污染衣物;刺桐形美却招引虫害;其次是儿童活动区的安全设计,儿童接触较多的游戏器械和砂坑,据调查,多数居住区都采用水泥界石或者用纺木木墩围和,边角未做任何处理,因此,对儿童平时在居住区的活动造成很大的隐患。建议设计最好避免发生游戏器械的边角面避免突兀、尖锐;砂坑注意边沿软质或回滑处理。

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园林设计应该说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再加上我国异常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曾荣幸地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受传统园林和前苏联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以及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为代表的公共绿地,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城市环境、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必然。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内的情况,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不少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所走过的路是在不断探索、创新并与时俱进的。这些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完善了现代园林的设计理论。专业人员在社会思潮、学术动向和决策者的喜恶的夹缝中苦苦地摸索、追逐、捕捉,以求适者生存。用时髦的话讲,就是“痛并快乐着”。总体上讲,规划设计主流是好的,但是要找到既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和专家认同,又能成为城市传世经典之作的还不多。

4、对策和建议

4.1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4.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4.3城市居住环境已逐步实现小区化。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应重视小区生态园林建设,并在建设中突出植物种类群聚的特点,尽量减少搞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点――线――面”的结合。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体现人居环境回归自然的建设目的,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摘要:西方园林艺术以强调人工美为基本特点,整体上呈现为人为状态的建筑风景园林;中国园林艺术则以崇尚自然美为基本特点,整体上呈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山水园林。从审美上看,西方园林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人工美与形式美的结合;而中国园林艺术的本质特点和精髓在于自然美与意境美的统一。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思维方式的区别。中国园林艺术表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交融的生态美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园林艺术;人工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意境美;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园林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生态,供人游憩、休闲、观赏、审美等功能。因此,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一样,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中西园林艺术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园林类型。但由于社会历史、生活环境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中西园林艺术在造园思想、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近年来,对中西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对中西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本质特征如何加以准确概括和深入认识,仍然有待探讨。同时,在当代生态美学建设中,如何从中国园林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是一个有待进一研究的问题。

关于中西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于西方园林艺术较重视人工美,而中国园林艺术则较重视自然美,但也有学者认为“西方园林更重自然,而中国园林更重人为”①。产生这种不同看法,可能是研究者观察角度不一样。但我认为,如果从艺术风格上来看,说西方园林更强调人工美,中国园林更崇尚自然美,还是较为恰切的。因为艺术风格是艺术在总体上呈现出的独特风貌。如果从造园指导思想、园林布局和构图以及造园要素的利用和处理等综合来看,那么,西方园林的典型形态整体上呈现为人为状态的建筑风景园林,而中国园林的典型状态整体上则呈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山水园林。

首先,从造园指导思想上看,西方园林强调的是自然的人工化,使自然服从人为的规则、秩序和安排,看重的是由人工雕琢的美。17世纪上半叶,由法国园林艺术家布阿依索所写的《论造园艺术》是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它强调:“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②所谓“条理化”就是人工化。之后,法国古典主义著名园林艺术家勒诺特尔更明确指出,在造园中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③。其将人工美凌驾于自然美之上的倾向十分明显。

反观中国园林,在造园指导思想上强调的是顺应和利用自然之性,使人工服从自然的天然形态和存在规律,崇尚的是天然之趣和自然之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产生的自然山水园林,就是在追求“野致”、“有若自然”的造园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明清时期,中国园林美学思想趋于成熟,计成所著《园冶》总结造园指导思想,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著名主张,强调人工须与自然相协调,以创造天然形态的自然之美为目标。他说:“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④这显然是将天然之趣放在人事之工之上,与勒诺特尔的主张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从园林布局和构图看,西方园林的突出特点是以人工成分最重的建筑为主导,其他景物部分的安排都由建筑引导而展开和设置,整体上呈园林建筑化的态势。这就是黑格尔在论园林艺术时所讲的“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⑤。特别是由主体建筑引伸的中轴线成为整个园林布局的关键。全部结构都沿着中轴线有规则地形成和展开,基本上呈现为整齐、对称的几何构图。整个园林景观布局既清晰又开敞,从中轴线望去,给人以一览无余的感觉。从意大利台地园林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基本都具有这样的布局和构图特点。尤其是由勒诺尔特先后主持设计和建造的沃·勒·维贡特庄园和凡尔赛宫苑,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凡尔赛宫苑整体布局,以坐西朝东的宫殿建筑为中心,中轴线向东、西两边延展。园林布置沿宫殿西面的中轴线依次展开,中轴线和两边的次轴线,道路均呈对称的放射状,平面构图为规则的几何式图案。在中轴线上,整齐有序地安排着花坛群、水池、喷泉、雕像、草坪、林荫道和大运河。宏伟壮观的中轴线和层层有序的布局,充分表达了赞颂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艺术主题。

中国园林在布局和构图上和西方园林的差别十分明显,其鲜明特点是以山水自然景物为主导,楼台亭榭等建筑则依循山水自然景物而布置,“宜亭斯亭,宜榭斯榭”⑥,“亭宇台榭,值景而造”⑦,使建筑巧妙地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也就是从整体上呈建筑园林化的态势。从园林整个布局来看,中国园林没有西方园林那样的中轴线设置。虽然园林中某些建筑群也会有中轴线出现,但整个园林构图则是依照自然地形和山水林木,曲折多变,呈不规则的自然形式,即《园冶》中所说“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西方园林依照规则式、几何式布局,园路设置呈直线和正交;中国园林伴随自由式、自然式布局,园路设置则呈曲线,多迂回。和西方园林的清晰开敞、一览无余恰恰相反,中国园林则独具曲径通幽、步移景换之妙。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如拙政园,还是北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在布局构图上都具有上述特点。尤其颐和园,整个布局以大面积的山水——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和基本构架,形成山嵌水抱的大格局。主要建筑大都布置在前山前湖开阔景区,依山傍水而建。前山中央地区建置由佛寺殿宇组成的主体建筑群,规模庞大,耸立在高台上的佛香阁尤为壮观。但建筑依山势层层而上,和山体融为一体,更显雄伟壮丽的皇家气派。其余分散建筑,则因地制宜,依地势高低自由合宜的布局。前山南麓沿湖滨设置长廊,亭轩堂馆皆临水而建,与湖光山色互相融合,相得益彰。水面广阔的昆明湖虽然按传统仙境模式形成“一湖三山”构图,但由水面、堤岸、岛屿、石桥等构成的全部湖区景色则呈现为天成的自然风光。沿着蜿蜒曲折、绿树成荫的湖堤走去,一种“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的天然之趣会油然而生。

第12篇

关键词:园林建筑;景观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 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园林建筑是一种具有独特的特点的建筑,它是造园的重要要素之一,它不仅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还要满足建筑的景观功能,实现与自然统一的原则。中国园林建筑有着其独特的外观特征,“意”和“蕴”贯穿于设计的始终。通过园林建筑实现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变幻莫测的感觉。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都趋于严格的对称美和趣味盎然的自然美。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能够欣赏到无限空间的美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最大特色。

二、园林建筑设计要求

1.在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2.要情景交融,园林建筑应结合情景,抒趣,尤其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常与诗画结合,加强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3.在空间处理上,园林建筑要尽量避免轴线对称,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得当,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4.在造型上,园林建筑要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三、园林建筑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1.园林建筑与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中最大的人工景观,不仅具有遮风避雨的使用功能,而且更多地在园林人文景观中起着点题、主景的作用。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许多园林景点都是以园林建筑为题命名,杭州西湖牡丹亭、南雪亭、暗香疏影楼、听雨轩等。园林建筑的植物景观设计主要依据建筑的形式、色彩、体量以及表征的建筑性质为依据,传统的园林大致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每类园林依建筑特征不同所呈现的气质也不同,要求植物配置有所区别。皇家园林所表现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贵,其园林建筑雄伟,富丽堂皇,所对应的植物配置在主建筑前也多采用对称种植,其植物材料也是形体大方威严的种类,如松柏。这些植物形体高大,四季常青,形态坚挺有力,可以和皇家园林建筑的雄伟相匹配,植物配置多从整体角度考虑。而南方的私家园林则更多的体现出江南风情,其植物配置多注重细节,所到之处无不体现细微之处的雕琢。常常是从一幅画的构图角度考虑,背景为白墙,几丛竹子、几块太湖石为主景。西南地区的园林建筑比较浑厚,由于气候条件的优越,植物长得比较茂盛,园林建筑淹没在茂密的植物中显得更加悠远。寺庙园林显现的是一种禅意:严肃、神秘,园林植物多采用松柏类常绿植物,增加了场地的隐秘性。现代园林建筑运用大量新材料、新形式,其造型简洁、大方。植物配置迎合这种建筑形态,多采用修剪型绿带构织建筑为前景,花卉灌木点缀在建筑周围,增加环境的色彩,其背后种植乔木作为背景,整个景观富有层次感和现代感。

2.园路与植物景观设计

园路是园林造景的重要因素,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骨架。园路的植物造景主要以道路为观赏面,从道路往里层次由低到高逐渐推进。园路一般以步行为主,因此其景观配置以人步行的速度来考虑,植物配置单元不宜过长,注重细节的雕琢。根据观赏需求不一,对园路两侧植物配置手法也不尽相同,由植物营造的道路景观有鲜花大道、林荫道、景观道等很多种说法。在道路的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常常会结合整个区域景观特色、景点需求来考虑植物的疏密、高矮搭配。更多的设计手法是考虑道路的级别、功能,先对道路的景观意向进行确定,然后在此定位基础上进行植物造景。

景区主干道是人车两用的道路。景观要求视线明朗,向两侧逐渐推进。通过控制植物的体量,按照体量的大小逐渐往两侧延展,将不同色彩与质感合理搭配。靠近入口处的主干道还要体现景观的气势,或是通过量的营造来体现,或是通过构图手法来突出。大量色彩明快的花卉或地被植物,成片的或以构图形式种植,体现入口的热烈气氛;通过对称的构图方式可以增强入口的气势,将焦点引向景区深处。

景区的主游路是以步行为主的景观道路。景观形式多样,因景易路,因路易景。即道路是随着总体景观功能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具体的植物配置细节则是随着道路的变化而改变的。例如通常先确定景观区域(疏林草地区、密林区、开敞娱乐区等),景观区域定位后,相应的道路配置就比较清晰了。疏林草地区的道路自由流畅,其植物配置随着道路的延伸,植物层次逐渐递进:开敞的草地、花卉(或地被)、花灌木、背景林;如果是草坪加乔木林这种可进入式休闲林,道路的功能则弱化了。密林区的道路往往是峰回路转,道路形式变化莫测,其植物配置也是变化多样,在转弯处内侧往往采用枝叶茂密、观赏效果较好的植物遮挡视线,增加观赏情趣 。

景区的次游路及步道,由于步行速度特别慢,植物景观尤其注重造景细节,体现植物多样效果及色彩质感搭配,对植物的造型非常重视精雕细琢。对道路本身也采用嵌草、沿阶草或苔藓的形式增加观赏趣味。阶梯由于考虑水土流失等技术问题其两侧常常采用挡土墙,因此为了掩饰其生硬,往往配置枝叶茂盛的植物,增添景观层次的同时还可固土。

园桥是园路的另一种形态,它连接水体两侧的道路,其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别致的景观。桥头两侧厚重的基石,通过花灌木、草花对基础进行美化,采用乔木作为框景,富于画意。现代园林中,道路往往采用几何曲线组合形式,其植物配置也是顺应时下的审美趣味,整体格调自由简单,多采用几何曲线造型以及剪型球点缀,着重突出植物整体的丰富色彩。现代先进的生物培育技术使植物景观设计的素材越来越丰富,使园林道路的景观极富吸引力

3.挡土墙与植物景观设计

挡土墙从工程的角度是起到挡土、防止泥土滑落等作用。根据边坡的高度和坡度等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不同的护坡工程。一般对边坡小于1.0:1.5的土质或沙质坡面,可采取植物护坡工程。在进行防护过程中关键是做好工程的护坡,在此前提下通过植物来美化生硬的墙面。根据挡土墙的大小,可以选择不同体量的植物进行配置。为了防止植物的根系破坏挡土墙,通常选择浅根性植物。

挡土墙的植物配置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挡土墙自身的绿化,就是坡度在1.0:1.5的土质或沙质挡土墙上种植浅根性草本类植物。另一种是在挡土墙周围进行植物装饰,这种方式不限制挡土墙的坡度,而且挡土墙是必须依靠工程防护的,在挡土墙的上下端可种植藤本植物进行立体绿化,或通过花卉、花灌木植物在其基础进行装饰,通过竹类、棕榈类植物在两侧处理成框景。如果挡土墙过高则可以分段处理,每一段退台覆以种植土,并结合挡土墙的色彩、质感、形态等特征构图造景,种植浅根性花灌木、竹类、棕榈类及草本植物。

四、结语

园林建筑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它既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园林景观的造景需要。因此,在设计中,一定要强调建筑的“因境成景”,无论是立意、选址、空间布局还是体量、色彩、质感及造型上,都要依具体环境条件来决定,协调好建筑的人工美与环境的自然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园林建筑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具有艺术美的景观建筑。

参考文献:

[1]王春宇,张力刚.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