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到数字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管理提升
一、企业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提升所产生的背景
信息化也被称为“资讯化”。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把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运用到社会经济各领域,不断构建和完善信息产业体系,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地发展。随着我矿逐步推进“三网合一”工程项目以来,不仅为公司各个领域的办公系统提供了交流平台,而且能更大限度地保证公司安全生产、节约资源,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丰富资源和信息,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企业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提升的研究内涵
随着煤炭行业形势的好转和对信息化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大力度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优化,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更方便、快捷、高效地为企业服务。
企业信息化管理可划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数字化,即数据的电子化。公司现在逐步推进了各种数字化软件。比如:企管部应用的用友软件,把库存信息、领取手续等一定的格式录入到数据库中,方便随时查询和使用。公司现在应用的“三网合一”也是将相关的信息以一定的格式录用到数据库中,为各个办公系统软件提供了交流平台。尤其是最新运行的安全管理系统软件,更好的为企业安全、高效、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
第二个层面―程序化,即流程的电子化。把企业已经规范的流程用软件固定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
第三层面―科学化,即对决策的科学支持。通过对电子化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加工处理,得出有效信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现在OA办公网的功能还比较有限,下一步,就是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设杀毒软件、OFFICE安装包、PDF阅读器等有与办公戚戚相关的软件,优化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三、企业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提升主要做法
1.培训员工,提高认识、发现需求。
2.学习经验,增长才干,掌握技能。
3.通过OA办公网建立家庭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
4.需求分析和战略决策。
5.项目验收与效果评估,持续优化同时实现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提升。
四、企业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提升的效果及收益
1.企业基于信息化管理提升的实施效果
追求实效、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永远是企业信息化的主旋律。企业信息化的瓶颈是管理,在认识到位、理念先进、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基础管理是提升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条件。观念的转变决定管理的提升,管理的提升决定效益的提高。企业信息化有放大的功能,即企业能够产生效益的运作和能力经过信息化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企业基于信息化管理提升取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 产生效益的基点有两个:一是运算的高速性和准确性,二是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很大程度上有效的节约资源。高速型和准确性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在数字化和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可以科学地重组企业内部流程,完成在人工条件下无法完成的管理任务。尤其是公司运行办公自动化以来,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办公网这个信息平台,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企业的高效、安全、快捷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
3.企业基于信息化管理提升的前景和意义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它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使得企业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打破了部门间的分割,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业务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规范化,减少人为控制因素,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石油企业档案 档案数字化 基本原则 外包
石油企业档案是各单位在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并且经过专门保管机构整理后集中保管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石油企业档案是企业各项工作发展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而这些档案仍以纸质载体为主,因受着自然环境、保管条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保管存在缺陷,同时也限制了对档案的利用。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应用,档案数字化已经是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档案管理走向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1、企业档案数字化意义
在信息化推动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档案电子目录、电子文件形式查阅利用优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将档案馆(室)藏中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势在必行。档案工作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并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必将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效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档案数字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档案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影音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传统档案的各种载体的资源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处理过程。因此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对于数字化人员素质、操作水平、设备投入、信息安全等诸多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各级单位档案工作中仍存在理念不一、实施进度不均衡等系列问题:
——档案数字化硬件设备投入不足
对于档案数字化技术而言,主要采用键盘输入、扫描和数码拍摄等,因此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相关设备,很多基层单位存在着很大的资金困难,高性能计算机匮乏、数字化设备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档案数字化进程。
——档案人员工作意识、操作水平不高
档案工作专兼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数字化文件质量,如纸质文件扫描后,存在缺页、图像倾斜、不整洁,音频视频清晰度不足等。企业中档案工作状态仍停滞在简单的由管理纸质文件扫描后输入系统,而没有对数字化文件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加工。
——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安全问题
数字化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档案信息系统的不安全,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数字化外包服务过程中安全问题
一些企业为了摆脱目前人力有限、技术落后的困难,通过将数字化委托给外部优秀的专业化企业或团队进行外包服务来弥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外包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为获得相应的利润,有可能会造成外包质量下降的风险,甚至导致档案外包的违约,给档案馆(室)造成损失。
3、档案数字化基本原则
合理制定档案数字化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优先处理重要的、利用频率高的、需要抢救的档案;应避免或减少对档案实体的破坏,最大程度地维持档案的原貌;在数字化工作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记录;档案人员全程参与数字化加工的流程管理和现场业务指导;遵循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的要求。
4、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的几点措施
4.1建立和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要充分发挥档案馆(室)的管理、指导、监督职能,宣讲档案法律法规,规范档案工作流程,下发修订各项与档案人员、设备、保密相关的制度、管理办法和规范,使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2加快数字化人员素质培养和引进
对档案数字化专兼人员除要有档案拆卷、重新整理排列和装订的档案基本业务能力,还要进行电子扫描、计算机应用、档案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扫描仪,并很好地掌握影像的清晰度、分辨率的控制技能,使用扫描电子影像各项指标达到最佳效果。对相关人员及时进行保密知识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意识。各级单位应重视引进或从其他科室借调
相关的专业人才,从而强化数字化建设、升级、改进,以适应档案数字化进程的需要。
4.3制定科学合理的外包对策
实施外包中,馆(室)藏档案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档案与图书、资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唯一性,遗失或损坏将无法弥补。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外包共建企业,对其资质、成立年限都要考虑,可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其次要确定外包的范围,只有非涉密的信息才能外包出去,分批次外包,把重要的信息先进行外包,再逐步实现馆(室)藏档案的全部数字化。档案馆(室)必须采取签订安全保密协议、工作场所安装监控设备、派人全程监管等措施,指导检查外包企业的工作质量。任务完成时,使用过的存储器全部退回档案馆(室)。
4.4做好数字化进程中质量控制和检查工作
电子数据和索引信息的质量,关系到数字化的成败。扫描操作适时调整分辨率、亮度,对扫描后图像进行纠斜、去污、去装订孔,对纸张大于a3的档案,如基建图纸,分块扫描后拼接加工要认真仔细。质量验收时要用多种检索方式对电子档案搜索、打开进行抽检,保证网上检索、调卷、阅卷的成功率和准确率。
4.5强化电子档案的保管和使用管理
出于安全因素考虑,经过数字化后验收合格的电子文件、影像应采取脱机方式备份保存。并实行三套制,一份用于异地保管,一份封存,一份用于利用。备份后要进行数据能否打开、数据信息是否完整、文件数量是否准确等内容检验,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补救。
企业档案数字化除珍存记忆外,最终目的是利用,开展好数字化工作,使企业数字化档案信息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实现异地利用,可以快速查阅利用,从而为需求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档案管理手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办公厅(内部资料)2011
[关键词]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思想观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石油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管理、成本节约及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部分石油企业逐渐开始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进行信息化规划。甚至个别企业已建设信息化系统,以期推动企业的战略化发展,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而保证企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但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找出应对策略还需进行一些探析,以下笔者就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分析
在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中,大部分企业开始改变传统的建设方式,意识到整体规划的重要性。例如,目前我国国内三大石油集团(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就曾先后提出了“坚持总体规划,建设统一平台”的构想。由此可见,为实施信息化,石油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应做好企业信息化规划。其次,应明确目标,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经营与管理相结合,设计出合理且适用的实施方案,并以方案为指导,严格遵循、有序实施。通过这样的形式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科学、统一、有序的轨道。但在实际的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信息工程复杂,且关联与影响因素众多。所以时常面临一些问题,影响信息化规划的进程与规划效果。对此,企业在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应积极发现这些关键问题,并及时找出应对策略,以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信息化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2.1缺少明确的信息化战略
在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还有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明确信息化目标、制定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意义。个别企业经营者甚至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也不明确。以上情况具体体现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分石油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是受市场推动而形成的一种跟风行为。而个别企业则是因为受到软件公司推销的影响,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安装了一套系统软件。熟不知,该软件无法实现企业的信息数据之间的传递与共享,进而使信息系统无法形成一个整体。以上情况的出现,导致部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走了弯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2.2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也是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同时,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多变性,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情况发现,部分企业经营者、决策者的思想观念过于陈旧,很多还保持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当新时期企业对新软件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时,若经营者、管理者甚至决策者仍保持传统的思想观念,就极有可能导致石油企业开发的软件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例如:出现一些新软件对新业务与组织结构的要求适应性不强,无法满足升级换代的发展要求且不能兼容新的业务需求的情况)。由此,可以说“重技术、轻管理”是当前大多企业的通病。
2.3石油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对我国石油企业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石油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信息化应用水平却不高。以黑龙江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为例,笔者对该企业进行调查与分析后发现,目前该企业虽已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其具体表现在: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不足,专业度不够,并对技术产品的辨别水平相对不高。信息化提出后,企业仅是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将手工操作改为智能操作而已。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的便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石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4信息化技术与企业需求不相符
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中,部分油田企业的硬件设备、软件、网络产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配套。企业自身过于重视硬件设备,导致很多软件产品没有技术升级与更新,跟不上硬件的发展。另外,大部分石油企业信息化人员比较年轻,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其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或是没有及时)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于是造成了技术与业务的脱节。由以上两种情况可知,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信息化技术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影响了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3解决信息化规划关键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信息化目标
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石油企业应明确信息化目标。为确定信息化规划目标,石油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操作如下:不管石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如何改变,管理者都可以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本,制定出相应的策略。第二种,可以将直接实现企业商业目标,作为首要策略而进行规划。以上两种规划方式,第一种较为通用、常见。但是,不管企业使用哪一种,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与清晰的管理思路,例如:在油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应加快智能油田、管网、工厂、销售与物流的建设。使企业形成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运营管理模式。
3.2引入第三方咨询
考虑到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以往石油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因素,就可以意识到将来我国石油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技术应用,而以往的应用以及现在新的部分应用可能无法适应石油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应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新的评估与分析,并制订出一套新的实施方案。而为保证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所需耗费的财力、物力与人力降到最低,经营者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的咨询,寻找声誉好、信誉佳、服务到位的咨询公司进行业务咨询。通过咨询找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实现资金、市场、信息与人力资源等有效配置,从而可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3整合信息化资源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数据状况可以反映企业的运营、管理等情况。因此,为解决石油企业信息化技术与企业需求不相符这一问题,石油企业应及时掌握各种类型的业务数据情况,并及时准确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因为,信息化可以为相关信息数据的实际掌握提供技术支持,进而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但在信息化资源的实际整合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难度。为保证信息资源整合合理,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应对企业所有信息化资源进行分类,然后对纵向、横向的信息分别进行整合处理。另外,企业应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专业信息化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了解信息化,并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这样就可以为以上工作提供保障。
3.4重视国际化标准
为保证石油企业信息化取得纵深发展,在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应重视国际化标准。首先,企业应对本国特色有足够的理解;然后,经营者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可以参考国外(或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例如:当前,我国大部分跨国公司都是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实现企业结构的优化。但这种管理形式会导致部分人被排挤,会增大社会就业压力。对此,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就应考虑到数据透明性的实时掌握与管理,以及我国社会就业承受能力。根据数据的分析,考虑实际的发展,找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划方案,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4结语
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石油企业获得良好的内部管理效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然而,目前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对信息化规划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不断推动石油企业信息化规划的顺利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春阳.企业信息化规划中的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3).
[2]兰卫华.浅析信息化建设在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与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3(5).
[3]胡军,王西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6(1).
[4]李新雷,杨志同,白桂敏.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4).
【关键词】智能时代;云计算;安全架构
一、前言
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持续深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正在加速布局,“智能时代”企业信息系统最显著的变化是虚拟化、数字化一切、软件定义,促使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公司信息化资产数量日趋增多、系统的关联性和复杂度不断增强,使企业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信息安全防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更好监控和保障信息系统运行,及时识别和防范安全风险,同时满足国家和行业监管要求,保证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法合规,企业亟需建立一个全数据、集中管理的企业安全平台,做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分析以及响应,全面的提升信息安全管理与防护水平。
二、智能时代的变化趋势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刻,“智能”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在今年春天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马云提出,智能时代有三个最主要的要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李彦宏也指出,未来30年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是智能科技的进步;浪潮董事长孙丕恕表示,智能从实现形式上就是要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将企业生产数据、互联网数据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数据全部打通,实现无边界信息流和大数据分析。由此看来,一个企业走向智能化首先要完成业务在线化和流程服务软件化,然后完成应用软件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化,从而助企业实现智能生产、智能维护、智慧服务。1.安全技术的变化基于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智能制造、移动办公的持续推进,都是基于企业信息基础架构所实施的,开放式计算环境和更灵活的支持架构,要求安全技术随之匹配发展,才能适应新环境,新技术下的安全需求。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在《云安全的思考》主题演讲中指出,云安全一定会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跨领域、多学科技术交叉等方面的特征。对于云计算的安全保护,需要一个完备体系,从技术、监管、法律三个层面上,形成可感知、可预防的智能云安全体系。2.企业智能架构从应用架构上看,未来的应用都是角色化、场景化的,可连接互联网资源,全员应用,实现移动化和智能化。虚拟化、数字化一切、软件定义促使企业信息架构的变革,以业务为导向和驱动,在企业管理、集成等方向上提供基础共性平台,为企业快速构建和集成应用软件提供基础支持,从而实现工程经验模块化、产品实际协同化、项目流程一体化结构,实现由统一业务层、统一界面构架层、应用系统层、统一工作台面、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层组成的一种新模式。在企业IT系统的业务基础机构层面,引入先进的统一软件平台,为上层应用开发提供统一标准,接口和规范,同时基于“平台+组件”的架构实现各类应用的组合和复用,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3.云架构在人工智能一日千里的时代,云计算已成为产业革新的原动力、新型管理的主平台、人工智能的强载体。在新的云时代,整个社会都在发生数字化的迭代。云成为数字化最重要的基础架构。腾讯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指出:“用云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能够衡量一个行业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他还表示:“传统企业的未来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云+AI”是当前最主流的方向,其核心包括三项核心能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实现开放OCR识别、人脸核身、图片处理等多项智能云服务;在智能语音识别领域实现语音转文字、语音合成、声纹识别、情绪识别等功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以“数据+算法+系统”为核心,提供毫秒级响应的个性化服务。
三、企业信息安全措施
VMware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表示:“抵御安全攻击,响应速度不是核心,而是如何将支离破碎的安全保护进行更有效的整合,实现安全架构的简化,这才是企业安全转型的关键。”安全技术在智能时代必须跟上发展的变化,“智慧安全”的理念正在深入,着力点从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深入到业务应用安全等各个层面,AI防火墙、态势感知平台、云安全产品、企业移动化信息安全管理平台、智慧眼监控雷达、业务应用安全审计平台成为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的前沿技术。1.企业数据的安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数据是新能源。”随着数据量的持续增长,应用数量不断增加,数据将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的推进,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也进入到企业:非对称的业务流量、定制化的应用程序、需要被路由到计算层之外并达到数据中心周边的高流量数据、跨多个虚拟化应用,以及地理上分散的移动应用,都造成数据泄露的机会,随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信息安全已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因此数据保护十分重要,最好的选择是本源的防护,既做到保护数据本源的同时,又能灵活应对各种安全环境的需求。而符合这种要求的安全技术就是基于专业的安全分析模型和大数据管理工具,可准确、高效地感知整个网络的安全状态以及变化趋势,通过企业本地部署安全大数据分析平台,打通云端情报与本地设备的联动,形成情报触发预警,预警触发防护的闭环。对外部的攻击与危害行为可以及时的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2.企业网络安全2016年,在“4.19讲话”中再一次强调网络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此外根据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安全法在原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创新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工作方法,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需在原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将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诸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工业控制、大数据等领域的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都纳入国家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进行管理,将风险评估、安全监测、通报预警、应急演练、灾难备份、自主可控等重点措施也纳入了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管理范畴。企业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智慧安全2.0战略”为指导,将“智慧安全”的核心从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深入到业务应用安全等各个层面。现在已可以采用AI、机器学习、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异常检测、深度解析等手段,更有效地防范未知威胁。3.物联网安全预计到2021年,全球将有超过460亿台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在一起,更广阔,更强大和更稳定的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并且最终将给企业带来全新业务方式。物联网(IoT)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企业通过监控、分析收集来的数据量,来确保业务的正常发展。其中数据大都是从传感器、应用、门禁系统、配电单元、UPS、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数据,但随着这些应用的增长,物联网带给企业的安全风险也很大。要应对物联网的安全挑战,企业应从智能设备的离线安全、入网安全、在线安全等维度进行整体安全检测与防护,在云端接入大数据感知威胁和安全态势分析平台,获取威胁情报;在本地端通过减少威胁“检测时间(TTD)”,即减少发生威胁到发现威胁的时间差,缩短检测时间,可有效限制攻击者的操作空间,和最大限度减少损失。①及时更新基础设施和应用,让攻击者无法利用公开的漏洞;②利用集成防御对抗复杂性,采取平衡防御与主动应对的安全控制;③密切监控网络流量(这在网络流量模式可预测性非常高的IoT环境中非常重要);④追踪物联网设备如何接触网络并与其他设备进行交互(例如,如果物联网设备正在扫描其他设备,则可能是表示恶意活动的红色警报)。
四、结论
神州控股董事局主席郭为对未来的预测时说:“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主流IT运算模式,大数据会成为最重要核心资源;自上而下的创新将是智能时代推动社会进步的主流方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这两项关键技术实现互联网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智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对于企业信息化来说,它的路很长,首先要完成核心业务在线化和所有的业务流程服务软件化,然后完成应用软件的SaaS(Soft-as-a-Service)化,当企业的核心业务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上,并有软件SaaS平台驱动,企业才能够向智能化方向演进——低成本积累大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商业决策,最终向实时数据分析、实时智能商业决策演进。由此,企业信息智能化任重道远,从现在开始制定适当的安全策略,以此加快IT新趋势的适应能力,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建立适合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做到覆盖企业安全运维的所有场景,监视安全威胁,预测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维克多•迈克热•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之一,数字化校园是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新建学校或学校搬迁、扩建、合并等原因,需要做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设计。有些学校建设资金充足,能够一次性建完规划中的大部分内容;不少学校考虑到持续发展、设备利旧等原因,做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尽管各个学校采用的建设方式不同,如果借助一个概念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很快被学校各层次的用户所理解,收集到的用户需求精准度高,由此基础做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更能体现学校特色。
1 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构成部件
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学校管理体制、安全机制、校园文化、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从系统工程角度看,它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等过程;从规划设计角度看,它分为内容建设(ICT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用户培训)、安全与制度、运维服务、人员与经费保障等,是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主要部件,图1是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部件构成图。
2 概念模型中各部件的作用与关系
2.1 经费保障是前提
需要学院的顶层设计定位,如果它是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需要做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设计,经费保障应归类到学校办学基础设施科目。
2.2 安全与制度是支撑力
安全保障更多强调学校现存的安全体制如何延伸到数字化校园里;制度建设则是业务应用系统推广之后,学校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形成的保障制度,这是一个建设过程难度大、时间跨度长的环节,但最能体现并固化应用效果的环节,也是容易造成项目失败的环节。
2.3 内容规划是特色校园的体现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中心、管理一体化、教学过程信息化及服务一体化,数据中心应有数据管理平台、统一认证、个人服务、信息门户、站群管理等;管理一体化有OA办公、教务管理、学生工作、科研管理、招生管理、就业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校友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教学过程信息化应有网络课堂、课件制作、教学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展示、学生成长管理等;服务一体化有校园电子商务、校园一卡通、BBS论坛、后勤网上报修等。各个学校建设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概念罗列、用户申报;轻重缓急、技术排序;经费多寡,校务决策”的原则。用户申报环节,体现用户对信息化需求的迫切程度;技术层面根据系统关联性和用户申报表现的响应度,对申报内容做个排序;学校会务会议根据当年经费情况给予安排建设。技术排序的指导思想应是ICT硬件设施先行,同行的应有数据中心的硬件系统,如果经费紧,可先考虑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其次是数据中心的软件部分,即业务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然后是业务应用系统;最后是项目或子项目建成之后的用户培训。培训前,由业务系统管理员将工作流程注入系统,伙同技术支持人员做抽样的运行测试,按工作流程培训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实质为管理岗位上的各个工作人员。
2.4 技术选型决定数字化校园的稳定性
技术选型分为ICT硬件设施的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业务管理系统可以是不同厂家产品,应能够与数据中心做数据实时交换。ICT硬件设施的核心是校园网络,如果光纤管道资源较充足,安全监控、广播电视等占据带宽较大的业务,将它们与校园网络的传输通道分开,留充足带宽给校园网运行应用软件及将来的发展。为了环保和节省电力,数据中心的硬件解决方案应选择虚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如果经费充足,可选做数据中心的灾备恢复系统;数据中心的软件系统,即数据管理平台,处理着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推送与接收,应考虑处理的数据库类型尽可能多,便于兼容将来更多的异构业务应用系统。
2.5 运维服务是建设成果的技术保障
运行维护是数字化校园应用效果的技术保障。运维需要人员和经费,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应派人员跟随,建成之后的数字化校园可以接手做运维;运维经费跟建设经费同等重要,应在规划设计中预先测算出运维经费的比重,尽量放在学校稳定来源的科目中。运维是一种服务,服务流程需要制度和规范去约束。如果数字化校园的设备设施、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服务等种类多、数量大,则考虑引进IT运维规范标准如ITIL,建立起基于服务台的运维服务体系。
3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能够帮助学校快速建立起建设的概念,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到达不同层面的用户群中,在学校内达成共识,有助于建设目标的精准定位,减少培训推广的阻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突破数字化校园应用瓶颈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8):69-69.
[2]孟凡立,陈荣,徐明.高校虚拟化数据中心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62-66.
[3]张德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科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39-41.
从企业自身来看,两化融合不仅涉及到技术的融合,更是一个管理优化的过程。近几年来,浙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力机械)通过总结提炼企业两化融合的基本规律和要求,逐渐探索出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有效引导企业以融合和创新的理念推进两化融合,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全面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从而加速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十年信息化之路
作为一家制造型企业,诺力机械很早就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2003年的时候,诺力机械为了保障企业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处理的便捷性,购买了金蝶KIS财务软件。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后,诺力机械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工作,不仅引入了全套金蝶K/3 ERP管理平台,还于次年成立信息部,专门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规范。目前,在运行中的金蝶K/3 ERP系统已涵盖了企业财务、销售、采购、生产等几大业务部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产品的研发设计方面,诺力机械先人一步,在2005年就引进CAXA系统,依托工业云服务平台着手进行设计信息化工作,之后经过对系统不断地升级和完善,已经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全面实现信息化。近年来,诺力机械大力推进生产制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进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的数控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
另外,在市场营销环节,诺力机械通过建设企业网站、3D产品展厅等方式在互联网上向客户展示企业形象,还在2013年开通了官方网上商城,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在线销售产品,与传统线下销售齐头并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然而,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诺力机械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主导,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引入多套业务系统之后形成了各为一体的情况,“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这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难题。此外,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环节的增多,业务量的增加,当初那种走一圈就可以掌握情况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靠被动汇报和报表信息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更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和正确决策。以上种种,让诺力机械下决心走出一条两化融合的管理路子来。
探索两化融合管理路
借助实施企业信息化,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改善管理手段,建立一体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秩序,能够将企业核心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从而充分激活企业资源,达到数据高度准确及具备权威性,实现计划、控制、执行等环节的柔性化运作,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谋取大规模定制市场的产销量优势和成本控制优势。此外,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还能推动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通过对质量、环境、信息、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过程的实施,加快企业的反应,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和生产运作成本,同时进一步有效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需要对其工作及时进行协调。为此,诺力机械非常重视,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通过初步探索,诺力机械制定了“三步走”的建设方案:第一步,策划组织宣传阶段,领导小组与具体实施的工作小组应制定工作计划,并在企业内进行培训与宣传,让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形成初步概念;第二步,方案制定阶段,工作小组与第三方咨询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第三步,方案实施阶段,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第三方咨询机构三方合力,根据所制定的方案进行管理体系建设,并最终通过内、外部验收。
关键词:小微企业;社区经济;协同发展
一、社区经济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小微企业供应与市场需求不对等
在市场需求方面,小微企业受资金驱动型模式影响,逐渐形成了经营产品与市场消耗不对称,供过于求的状况。同时,小微企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要弱于大中型企业,致使在市场环境中面临严峻的挑战。此外,由于小微企业的产品在整体市场经济中的话语权较弱,且受企业运作资金等因素制约,其很难在行业领域开创更宽的经营之路,更加无法在国际范围内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二)信息化管理较弱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行业领域已认识到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渐在企业管理及经营活动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相应工作,为企业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及促进经济效益做出很大贡献。目前,小微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区经济的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进行企业经营或管理的能力不高。[2]另一方面,企业无论是生产线条还是经营线条,连贯性及系统性的信息平台未得已有效搭建,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块零散,无法有序衔接,当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某一问题时,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此外,小微企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极其匮乏,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三)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资金支持是保障企业有序运营与发展得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小微企业政府注重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的举措,但实际效果甚微。[3]具体原因在于,小微企业的企业管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资金实力等方面都亟待提升,致使其在办理银行信贷业务以增加企业投资资金时受到各种阻碍。最终造成小微企业的资金链无法有效保持,以确保企业正常运转。
(四)技术创新意识薄弱
在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现代化技术设备更新不及时、生产线技术停滞不前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于小微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意识较为薄弱,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队伍以确保企业经营及生产活动中的技术与不断变化及发展得时代需求相匹配。虽然目前,小微企业已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一定发展,但就长期经济效益而言,小微企业加强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度,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本身的实际特色进行技术创新,以进一步增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小微企业和社区经济的协同发展策略
(一)加强市场关注度
小微企业要想摆脱困境寻求进一步发展,必须时刻关注社区经济的整体环境,充分关注整体市场发展情况。一方面,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与其相匹配的产品,并确保产品质量,使其市场份额逐渐得到扩大。另一方面,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并对企业本身生产的产品进行进一步优化,以提升小微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整体影响力。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有效途径之一,小微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不仅要落实增强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的意识还需要从其他方面着重实施。第一,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对需要相应的信息化设备予以更新,并完善信息化技术,将其运用到经营活动当中。第二,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引进,确保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落到实处。第三,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企业经营及生产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实现企业信息共享,有利于各部门人员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优化融资环境
基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从融资渠道及信用体系建设两方面入手。首先,政府需要引导企业对自身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梳理,根据企业各方面的实力及经营情况予以评估,为其联系匹配度较高的金融机构,避免小微企业融资方向缺失。其次,加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还可以为小微企业设定信贷风险资金,有效地帮助其在银行获取信贷资格。
(四)大力推行技术创新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每个企业的优势都大不相同。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取长补短的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加大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具体而言,行业之间组织技术研讨会及交流会,各企业相关人员充分参与其中并就小微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技术需求予以深入探索与研究,致使小微企业的整体技术得以进步。同时,小微企业注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对推行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力成本上升怎么办?
供应链压力陡升怎么办?
⋯⋯
面对各种“怎么办”,中国制造业的解决之道就是“转型升级”。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转型过程中,信息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东北到华南、从上海到深圳,历时半年、横跨大半个中国,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精细化工、连锁销售、服装衣帽等数十家制造业企业,与数十位CIO面对面交流,亲身体会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更看到了信息化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信息化已经成为众多制造业企业的基因,深深地融入企业的“血液”中。它伴随着制造企业成长、发育和壮大,正在帮助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
套用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如果信息化已经到来,那么“中国智造”还会远吗?
当今夏大片《变形金刚3》中的主角们穿上美特斯邦威(下称美邦)品牌的服装后,美邦已经由曾经的服装销售企业变身为品牌销售企业。
原美邦CIO闵捷在今年4月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说,美邦正在积极成为“新商业文明”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邦已经将原来的信息中心单独成立为邦购公司,全面负责信息化建设,并瞄准了电子商务。
在中国,许多类似美邦的企业都在“华丽转身”,试图在剧烈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寻找到新蓝海,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电子制造企业、ODM企业,还是传统制造企业;无论是艰难还是快乐地寻找出路,在2011年这个“十二五”开局之年,“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的必经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将发挥巨大作用,将“中国制造”改写为“中国智造”。
制造业正向着科学化、智能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方向发展,高效精细制造是实现节能降耗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型势在必行
2011年4月,上海浦东美特斯邦威仓储总部。
在这里,美特斯邦威的第二个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红色铲车在空荡的库房里忙碌着,地面堆积着大量建材。与它相隔不远的是美邦的第一个物流中心,那里的工作人员结束了繁忙的发货工作,正在整齐有序地叠着纸箱,为下一次物流做准备。
闵捷告诉记者,第二个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后,两个物流中心可支撑电子商务日发货量从每天6000件提升到5万件。
“6000件的发货量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大中型城市繁华地段店面一天的出货量。而到了5万件,线上规模将完全取代店面销售。”闵捷表示,这样的物流规模,为美邦的“电子商务”转型铺平了道路。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邦就体会到了制造业的危机,开始酝酿转型。
当H&M、优衣库等国外类似品牌纷纷将专卖店开到隔壁,裸地与美邦“抢”客户;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口型”企业大量破产,中国制造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还面临着“狼来了”的危机――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美邦不得不重新“转型升级”,寻找市场定位和IT的支撑作用。
一直以来,制造企业都面临着国内各类原材料的价格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升高。
“目前的瓶颈主要来自日益增大的价格成本挑战,例如汇率波动、同行业对手的价格、市场的日益萎缩等都在影响制造企业的发展。”浙江嘉兴斯贝克电子公司IT部门经理张万千说,原材料价格持续升高,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种种压力正在促使制造业向信息化要效益,促使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从企业信息化转变为信息化企业。
此外,制造业压力来源于管理。
“一些现代的企业仍然受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事后管理和被动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制造业信息化专家郭玉森认为,虽然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推进信息化应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向现代管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全面地实施信息化工程,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说,制造业过去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已经难以持续,制造业已进入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主要包括产品提升、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及行业结构优化几大方面,这就需要企业转型向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等方向靠拢。”鼎捷软件董事长孙蔼彬认为,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触发转型需求,这些转型主要包括产业转型、战略转型、品牌转型、产品转型、渠道转型和机制转型等几种模式。未来中国企业亟待建立市场经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区域经营管理能力和高效协作能力,信息化能够支撑企业实现快速响应、创新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提升。
信息化决定转型
位于重庆郊区的重庆三信电子,和大多数工厂一样,这家电子加工企业也是用围墙与外界隔绝,出入打卡登记。在一栋6层高的建筑物中,分别布置着几条生产流水线,数百名身穿工服的工人在紧张组装着电子元器件。这些电子产品将发往全国各地的摩托生产基地,被安装进摩托车中,随后运到全世界。
每天,重庆三信电子公司总经理、常务董事丁明都在办公室里,看着数百个报表,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运筹帷幄。“企业已经完全处于自动的运转过程中,规章制度成型,什么都在系统里跑。”回想刚当总经理时,每天签字签到手软的情形,丁明笑着说,虽然这一切都归功于信息化,但也让他有点苦恼,因为“三四天都没人找我签字、聊天。”
信息化正在成为大多数制造企业抵御风险、调整结构、面向升级的一个必要支撑手段。通过信息化,企业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字化,管理层能及时、准确了解运营企业情况,增加管理的深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凭感觉。
“制造业正向着科学化、智能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的方向发展,高效精细制造是实现节能降耗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方,SAP中国离散制造业资深方案架构师张冲认为,全面信息化正是实现高效精细制造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前提。
“用传统的经营方式无法管理生产,而采用了ERP和精益生产之后,无论是有效组织资源、采集前端数据、控制生产过程、考评和分析生产结果,还是监管经营等,企业的运行状态均在掌握之中。”丁明说,重庆三信电子希望借助信息化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活动找到数据。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做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创建一个可视化管理平台,既有利于第二代管理者运营,也有利于第一代创业人监管企业。
而在美邦,既有以ERP为核心的财务系统,也有设计阶段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分销系统的软件,这三个系统帮助美邦重塑企业价值,融入到新商业文明中。嘉兴斯贝克电子则采用了ERP和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减缓了市场压力,开始进一步提高利润率。
嘉兴斯贝克电子IT部门经理张万千认为,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非常明显。首先,消灭了过去的不合理库存。通过消化呆滞物资,控制供应商早交货等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其次,改进了业务模式。之前车间和生产部门去仓库领料的随意性大,同个产品分多次领,导致仓库疲于发料。系统上线后,按照ERP生产任务进行提前配料,一次领料和发料简化了流程,也不需要纸张打印,只要在系统中做确认;第三,各部门信息畅通,数据及时、实时。产品报价只要点击鼠标,就能把最新的材料和人工计算出来;第四,促进了公司良性发展。生产与预期基本相同,公司整体运行在系统中得到实时体现,过去的信息孤岛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研发资料实现了有效管理,产品的设计和规范也得到了严格控制。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当前的信息化应用已经不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开始关注企业的上下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的增加、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云计算概念的兴起,使得企业围绕各种制造资源开展各种计划成为可能。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见中》指出,“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如果结合政策方针,企业要将“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目标和理念落实到企业转型升级和企业信息化层面,就是从产业链优化角度出发,以协同商务和信息集成为目标,全面推动企业创新。“从前期的基础信息化阶段,到各业务环节,通过信息化实现紧密衔接阶段,到实现流程优化、应用集成的渗透阶段,最后到业务流程协同和业务模式转型升级融合阶段,全面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都将实现完全的深度融合,这是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技术、市场、管理和发展模式。”张冲认为。
将信息化融入基因
“目前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抓‘两化融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设计制造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专家郭玉森认为,要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契机,强化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结合企业的瓶颈,进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建立典型应用,这样投资少、见效快,并能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树立信心。
芜湖恒隆汽车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是专为奇瑞汽车供应汽车转向系统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这家公司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成立初期就实施了ERP、MES(制造执行系统)等系统。信息化已经成为该公司的一部分,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奇瑞对恒隆这类核心供应商提出的要求是:供货拖延一分钟,即罚款2000元,上不封顶。如果没有在成立之初就有信息化作为支撑,芜湖恒隆也不可能达到上游厂商的要求。
“有了信息化助力,恒隆可快速响应上游厂商的要求,也能快速集结下游资源,做到精准生产,提高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恒隆MIS中心主任孙磊认为,从信息化效益来说,存货资金占用率下降到30%,公司仓库人员减少5人,达到了库存准确度90%、生产供料及时性95%、生产供料准确性99%、先进先出符合率90%、顾客订单完成率95%、进货检验及时性99%等标准。
正由于信息化在制造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公司和芜湖恒隆一样,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建设。
深圳兆驰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如此,它是消费电子供应商,客户包括夏普、飞利浦、东芝、海尔等国际知名电子企业。
“公司在成立初期就实施了EPR平台,因为公司成立的发展目标很简单,就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来经营兆驰,争取上市。而ERP平台能保障我们的产品质量、减少研发成本,促进上下游合作,扩宽市场。”深圳兆驰股份有限公司IT部经理张健说。
兆驰股份于2005年成立,2010年上市,2010年营业额就达到30多亿元,利润4亿元,远高于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兆驰股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地面机顶盒制造商和出口商,同时也是成长最快的液晶电视生产企业。
如此迅速的增长,信息化功不可没。
“现阶段,企业就是从产业链优化角度出发,以协同商务和信息集成为目标全面推动企业创新。具体而言是企业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实行紧密融合,通过有效应用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创新、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产业链协同商务体系的建立与创新,和基于产业链信息集成平台的建立与创新。”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王健说。
在郭玉森根据多年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中,只有以信息技术做支撑,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工业现代化,同时可以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他认为,企业需要结合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规范和修订标准化管理,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平台,尽最大程度利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构建集团管理创新平台,增强集团的管控能力,为企业提供协同制造和管控平台,实现智能化决策管理,使企业早一天成为数字化企业。
专家评说
鼎捷软件完善服务体系
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大陆区总裁 修俊良
“十二五”经济大环境下,国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各大产业新型发展模式,中国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主要包括产品提升、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及行业结构优化几大方面,这就需要企业转型向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等方向靠拢。
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制造业惟一的出路就是“接近市场、研发创新、快速反应、降低成本”。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制造企业不能再依赖过去单一、局部的管理软件应用,而是要从基础的账务级――用管理软件做账,向战略级――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和决策依据上迈进。
为此,鼎捷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在业内率先采用CTI技术构筑的Call Center,整合内部CRM系统,搭建起鼎捷与客户直接、快速的沟通平台,还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全程监控,专业保障客户服务质量;为完成应用能力的移转,还通过E-Learning提升客户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另外,通过建立客户体检的机制,为企业定期主动体检,发现应用异常,即向客户及时反馈;同时还不定期安排线上培训,并就问题处理建立满意度调查,确保客户问题彻底解决。
鼎捷软件不仅关注企业转型中遇到的企业战略和运营问题,更关注信息化执行力的解决问题;不仅致力于协助企业运用管理软件提升经营能力与价值,更通过管理工具助力企业转型。
在不断通过原有的服务方式完善追求客户终端价值服务体系的同时,鼎捷软件针对企业信息化应用中战略与执行力的问题,围绕“战略与目标制定”这一主题,从客户需求出发,引入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的工具方法,帮助客户做管理咨询和管理导入,结合产业现状,对企业管理指标进行衡量与管控,对企业目前存在的管理现状做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SAP以技术服务用户
SAP中国解决方案和架构部总经理张志琦
SAP中国离散制造业资深方案架构师张冲
对国内制造企业而言,市场、产品、管理、成本、质量等都是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加快新品研发速度、精细化运营管理、压缩成本、提升效率等日渐受到企业重视,而信息化作为帮助企业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利器,其重要作用日渐凸显。
未来SAP从四个方面帮助企业应对挑战:第一,在全面高效协同方面,帮助企业做好集团内部之间、终端用户、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优化整合;第二,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需要将数据加工成为有价值的信息,完成高效数据分析;第三,在决策支持方面,通过信息化有效支持战略决策;第四,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降低企业总体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和主要抓手之一,云计算(Cloud)、移动应用(Mobility)、基于内存的计算(In-memory Computing)成为SAP瞄准的三大主要技术发展方向,SAP未来将在三大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企业管理应用解决方案。
SAP的解决方案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是企业预置型(On-Premise),主要包括SAP Business Suite商务套件和SAP BusinessObjects商务分析;另一个层次是按需随选型(On-Demand),SAP 提供了进军这一新市场的机遇,并且凭借全面的 SAP Business ByDesign产品,确定了其领先地位;第三个层次是对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即移动应用型(On-Device),移动应用型解决方案有助于业务用户之间和业务网络之间展开有效的协作;在这三个层次中还有一个交集即协调运营型(Orchestration),保证产品之间的统一协调、步伐一致,保证这三个层次的产品能够在统一平台之上,并且有着统一的开发节奏和速度。
SAP更为关注中国本地企业使用SAP产品的重点功能和用户体验,结合它们的发展需求,向纵深拓展新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的本地化及专业化,并运用移动及内存计算等先进技术,支持中国客户实现信息技术及应用创新。
用友立足本地需求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王健
用友认为,创新、绿色与高效是中国制造企业必须具备的要素。中国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确定绿色战略、标准化战略、协同化战略以及信息化战略等四大战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或超越中国制造,对于用友制造业而言机遇非凡。首先,在产品深化方面,用友制造面向中、中大、大型制造企业,提供完整、成熟、适用中国制造企业的专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其服务覆盖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行业。产品围绕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深化应用等需求,推进制造业前中后台一体化的整合方案及服务。其次,用友制造业拥有16个大类行业、近百个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构建了1000多个制造行业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库,为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提供全系统化的专业服务:包括管理咨询、IT规划、产品及方案、应用集成、应用实施、运行维护等。
一、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践
宝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历了初级、优化和发展三个阶段,先后实现了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增量档案的电子化和企业档案的网络化。
(一)初级阶段——存量档案的数字化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设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目标是实现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宝钢一期工程于1978年开始建设,并于1985年投产。随后进入了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设,并分别于1991年、2000年投产。宝钢一、二、三期工程共形成技术图纸约350万张。而当时正值宝钢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时期,各个业务条线均由二级管理模式向高度集中统一的一级管理模式变革,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各二级厂部取消了档案科室建制,由公司档案处集中统一管理。这一变革对公司档案部门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如何管理好数以百万计的海量科技档案,又如何为各二级厂部员工提供便捷的服务,是摆在宝钢档案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7年,宝钢从德国引进了全套缩微设备,1992年又从法国引进了大型计算机光盘系统。由此拉开了宝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序幕。随着科技档案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完成,宝钢档案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成立了若干个信息著录小组和图纸扫描小组翻班运转,历时三年按计划将约350万张技术图纸全部转换为数字文件。起初为了加快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曾经采取缩微与扫描图纸同步进行的方式,但实践证明,提供远程档案利用服务,扫描文件远远优于缩微胶片的提供利用。因此,最后又将缩微胶片再次转化成了数字文件。这一阶段,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昼夜奋战,辛勤付出,实现了馆藏一、二、三期工程项目档案的数字化目标,为日后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阶段——增量档案的电子化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优化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目标是实现增量档案的电子化。2001年,随着存量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实现,宝钢档案部门又将目光向前延伸到了业务管理的前端,思考如何从源头入手,开发系统接口接收电子文件。直接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的电子文件,不仅可省去扫描工序,而且还可避免因二次加工导致的原件清晰度的损失,全面提高电子化档案的质量。因此,宝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进入了优化阶段。随着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功能的完善,对内实现了电子文件接收、还原、归档、整理、提供利用等的流程化、一体化管理,优化了档案业务的在线处理流程,可即时上载电子图像,实时提供档案利用;对外则与外部参建单位达成协议,外单位提交的设计、设备资料必须符合宝钢提出的电子文件交付要求(包括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和相应的元数据信息要求),使接收的外来光盘可便捷地导入宝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减少了著录工作量,提高了图纸清晰度,赢得了管理高效率。这一阶段,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前期介入(提出电子文件交付要求),后期把关(核对电子文件交付质量),实现了工程项目增量档案电子化的目标,也为日后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阶段——企业档案的网络化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强化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检索利用功能,并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建接口,在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化协同管理的优势。2006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宝钢实施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即各个业务条线全面实现“一体化”管理。通过统筹规划、业务流程再造、资源配置优化,在公司层面构建统一、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平台,实现对各分、子公司的高度“一体化”管理目标。在此背景下,宝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伴随着宝钢的战略步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本次目标已不再着眼于一个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而是谋划一个企业集团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也不再局限于一个企业的档案利用,而是创建企业集团范围内的跨地区、跨区域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技术上变C/S模式为B/S模式,使宝钢档案信息资源能在更大范围提供更加便捷的利用;管理上则向前端业务延伸,注重文件、档案的流程化、一体化管理,以及网络化的协同管理,使档案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本阶段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与科技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管控项目,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双赢目标。前端工程项目管理系统(BPMS)中的相关信息可自动传送到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包括设计管理、合同管理、设备管理、施工管理等工程项目管理中各个方面的信息,使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清楚地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时动态,如:工程项目招投标信息,设计、施工、交工、竣工等时间节点,各类合同签订情况以及相关资料的交付时间等等,便于档案人员在工程项目资料、档案流程化管理过程中很好地把握时间节点,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使工程项目档案验收工作顺利进行。同样,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设计资料、设备资料接收与发放信息以及档案专项验收时间节点等也可反馈到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使其他职能部门也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协同管控,最终确保工程项目按计划节点如期竣工验收。这种相关业务、相关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的立体式协同管控模式,将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推向更高层次,使之更加丰富,呈现出高效便捷、多姿多彩的管理新局面。
二、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感悟
在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无论是存量档案的数字化,还是增量档案的电子化,或者是企业档案的网络化,除了必须依靠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与设备的支撑外,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容小觑。再好的技术与设备,若缺乏制度的保障或细节考虑不周,企业档案信息化也终将事倍功半。在此,结合本企业工程项目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实践,从建章立制和注重细节两个方面简述感想。
(一)建章立制,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序开展宝钢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模式是:档案部门集工程项目资料管理与档案管理职能于一身。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强化了过程管理。工程项目建设初期,所有技术图纸资料都经档案部门发送到各个参建单位;而工程项目建设后期,相应的竣工档案又从各个参建单位移交到档案部门。实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后,这种管理模式更是如虎添翼。然而,凡事若想收效,制度必须先行。为了与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相配套,宝钢档案部门在深入研究、全面了解相关业务流程及文件形成过程,识别管控对象,确定管控范围的基础上,对外以合同形式、对内以体系文件加以固化,从而确保其执行力。同时,充分考虑数字化建设要求,坚持从管理性标准、业务性标准、技术性标准三个层面上系统建设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目前,公司层面制订了近30个制度体系文件,其中涉及工程项目资料与档案管理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文件约占一半。《工程项目技术资料管理办法》、《国内工厂设计技术资料交付要求》、《国内设备技术资料交付要求》、《国外合同技术资料交付要求》、《技术资料电子文件提供要求》、《工程项目技术资料分发规则》、《国外合同技术资料翻译规定》等文件,主要是从工程项目档案的源头——技术资料管理入手,提出相关要求,作为过程管控的依据,以确保最终形成的电子化增量档案的质量;《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项目文件归档范围及归档要求》、《交工资料工作规范》、《工程项目档案验收规定》等文件,主要是从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关要求,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业务规范》则是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准则,涵盖了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统计、鉴定、利用等各个业务环节,也包含了信息化管理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保障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执行制度比制定制度更为重要,执行不力,再好的制度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为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对内必须将这些制度与企业综合管理体系并轨运行,纳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之中;而对外则通过业务谈判,将制度中的有关内容纳入相关合同或附件,明确具体要求,保留扣除合同尾款的权利。实施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对设计单位提交的电子文件应认真核对,若发现问题,及时退回要求其整改,以确保合同条款的有效执行。同样,档案部门内部的各个业务环节也形成一个PDCA循环,从资料(包括电子文件)接收、资料处理(电子文件还原、资料分发、资料翻译)、档案整编、档案保管、竣工验收、图纸扫描到提供利用,每个环节均实行质量监控,强调前道工序的相关信息必须为后道工序服务,后道工序必须为前道工序的相关信息把关,以此环环相扣,从而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此外,通过每月组织的档案工作质量检查,及时发现管理上的问题或制度上的偏差,不断完善,持续改进,以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开展。
(二)注重细节,确保档案信息的内在质量企业档案步入信息化管理后,对档案基础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今的工程项目档案收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纸质文件材料的收集,而是以接收电子文件导入本企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主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对电子文件及其相关的数据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更需要注重内在的质量。如:收集设计单位采用CAD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要预定义归档的数据规范和制作归档光盘要求,包括电子文件的文件格式、背景信息、元数据要求、光盘目录结构等。就文件格式来说,电子文件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文件存储格式,确保能够长期有效利用。为此,本企业提出了两种格式的归档文件,一是经转换后用于还原打印、归档浏览的文件格式,即PDF或TIFFgroup4格式;二是为了满足档案原始性要求,保留所有设计信息,满足今后修改图纸时再利用的原设计存储文件格式,即DWG或DXF格式。就背景信息、元数据来说,要提供说明该光盘整体信息的说明文件、说明读取光盘内各种格式电子文件的环境信息的辅读信息文件及说明每一电子文件目录信息的著录文件。只有符合这些细节要求的光盘,方可顺利导入科技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档案整理。
关键词:电力企业;大数据;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16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77
大数据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概念,是指通过对大量的、种类和来源复杂的数据进行高速捕捉、发现和分析,用经济的方法提取其价值的技术体系或技术架构。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智能化变电站、智能电表的出现,使得各系统间集成度越来越高,电力企业的数据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整个智能电网将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流、电力流和业务流,电网的整体价值也将得到跳跃式上升,使得电力企业具有了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电网企业改革的步伐已经开始推进,即将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1 大数据时代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展开,移动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同时“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的出现,使得电力行业数据量由原来的TB级上升为PB级甚至EB级,并且数据来源和数据结构更加的多样化。以营销数据为例,每年新增约90TB营销用电采集数据。同时,除传统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外,还产生了大量的监控录像、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对电网企业数据存储要求更加严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有价值的数据将迎来巨大的挑战,电力大数据时代已经来到。
1.1 财务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发生改变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大数据的到来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积极探索“营配调财”的“业财一体化”建设,使财务与业务更加紧密的结合,改变了传统停留在基于财务报表的统计分析,要求向财务数据的前端进行追根溯源。
1.2 财务管理的方法发生改变
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深化应用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建设,电力企业产生了大量的业务和财务数据,财务管理者往往在面对这些数据时,因为缺乏对数据进行挖掘和探索的高级分析手段,拿到数据后仍然感到束手无策,数据资产价值还是停留在粗放型阶段。为此,电力企业急需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实现财务分析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变。
1.3 财务管理的内涵发生改变
传统企业财务部门是以会计核算为主,但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以及“云大物移”技术的应用,要求财务人员必须从幕后走向前台,跳出原来的核算思维,站在更高的企业管理层次,充分利用大数据思想和技术,不仅要对企业的业务和财务资源进行整合,还要从事经营管控、战略决策和价值创造等增值显著的工作,在电力w制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
2 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越来越多的被当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即将开展的电力体制改革,也将助推大数据应用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如何有效利用这一生产资料成为电力企业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数据时代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2.1 财务管理缺乏与企业战略的高度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必须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掌握企业核心的业务数据信息,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战略决策体系,支撑财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的高度融合。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电网企业通过台账、财务报表等形式获得财务管理信息,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决策信息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不能只局限于财务报表,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对销售、生产和财务数据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从中获取有利于企业管理的高价值信息。如果电网企业没有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战略,没有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则不利于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2.2 财务管理缺乏与业务的无缝集成
传统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报销、凭证录入、校验发票、出具报表等基础性工作。实施ERP系统后,电力企业的“人财物”虽然也实现了系统集成,但生产、营销和调度等专业业务系统还是独立的,财务人员不需要非常了解业务的运行规律就能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而在大数据时代,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生产运营业务数据,面对这些繁杂的数据,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利用,并将这些数据与财务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成为摆在财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开展顶层设计,充分调动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开展有效沟通,实现业财一体化的无缝集成,提高系统数据质量,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
2.3 财务管理缺乏对核心业务的风险管控
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必然会涉及到生产、营销、调度以及运维检修等核心业务数据,在大数据时代要求财务与业务结合得更加紧密,单纯地记账和报表分析已不能适应现代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要求,更是没有办法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战略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业务风险管控超出了传统财务管理的职责范围。但是在实际业务中,由于财务人员没有途径了解前端业务,所以无法开展对业务活动的风险管控。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向前端业务延伸,掌握业务流程的风险管控点才能满足企业决策的要求。为了改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手段加强对核心业务的风险管控。
3 大数据时代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工作在实现业财集成、管控核心业务风险和推进企业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必须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找到符合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解决对策。
3.1 构建企业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
ERP系统打破了电力企业物资、设备、项目以及人力资源子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系统之间的集成,再加上各个专业系统,如营销、生产和调试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但是数据仍然散落在各个系统的本地数据库上,没有发挥数据资产的最大价值。为此必须从公司层面考虑构建大数据平台,也就是构建企业的数据资产运营中心,发挥数据的价值,支撑企业的发展。整体方案思路如下:
全面整合营、配、调、财等各业务领域的海量数据至大数据平台,建设企业级的基础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数据存储、业务建模和数据监控,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各业务系统数据进行筛选、关联、重组,分析结果通过各类终端平台呈现,以满足各业务域的业务需求,最大化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
3.2 转变财务管理职能,支撑企业经营战略决策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而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但财务部门不能只停留在会计核算职能上。大数据时代,业务数据的加工分析和风险管控能力才是决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随着大数据和移动物联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应用,为财务开展核心业务风险管控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在大数据环境下,不仅要求财务工作者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还要会运用大数据思维,将管理的触角向企业前端的经营业务乃至外部环境进行延伸和拓展,通过对数据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发现业务部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有效地推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化、合法化以及数据化,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向管理要效益。因此大数据时代财务职能转变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能够强有力支撑企业的经营战略决策。
3.3 推进电力大数据应用,开展财务管理创新
掌握了大数据技术,就要推进大数据的应用,驱动原有技术平台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大数据存储、整合、计算、应用四类核心技术,扩展非结构化数据以及海量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能力,实现全方位对业务系统数据的在线监测、分析、计算,将财务管理工作由原来的事后编制报表转为实时在线分析;通过关联分析,回归分析、数据因子分析等大数据算法的利用,对企业进行经营预测和风险防范,促进财务管理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持续增长。
4 结语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开源节流,加强成本管控,提升资产价值。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借助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确立以企业整体战略为导向的运营体系,进一步提升财务与业务数据的高度融合,转变财务管理职能,推动财务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决策提供财务战略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永红.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5,(6).
[2] Gantz J,Reinsel D.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J].Proceedings of IDC iView,2011.
[3] 欧阳征,博宇,邓单月.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10).
对于成立大恒数码的初衷,李俊杰表示源于大恒集团发展转型的思路。“以前我们做设备,帮别人卖产品,从公司发展前景来说,是受局限的,我们希望拥有自己的产品。通过2008年奥运会项目,大恒意识到服务本身就是一种产品,我们并不把印刷看作加工制造产业,我们是用大恒的理念在印刷领域服务客户。印刷就是服务,通过印刷来服务客户,而不只是做成一个产品。”
众所周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拥有亚洲第一条连续喷墨全连线数码按需生产系统著称,这条生产线将印刷与内容创作、编辑校对、排版设计等各个环节融合在一起,印刷在其中已经不只是加工者的角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是大恒为其提供了整个系统集成方案以及近两年的后期服务。在总结了第一条喷墨全连线生产线运作经验的基础之上,大恒通过调整整体架构在北京组建了第二条喷墨数码按需生产线。与凤凰的生产线一样,大恒的生产线以柯达鼎盛Prosper 1000数码印刷机为核心,配备瑞士Hunkeler的书芯成型设备和日本Horizon BQ-470的印后装订设备,但有所不同的是,凤凰的生产线是全连线的,而大恒采取的则是近线方案。李俊杰介绍了这两种方式的不同:“连线方案需要将整个设备系统串联起来,故障率是每个系统相乘的结果。而近线方案追求的不是设备物理层面的串联,而是用软件系统将各个生产环节连接,整个系统故障风险将大大降低,生产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那么,最初为什么给江苏凤凰做?大恒是看到凤凰的成功以后,才决定尝试自己做的吗?
李俊杰总经理给出了答案:“做按需出版最容易成功的企业非江苏凤凰莫属,他们创新的条件更加成熟。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和凤凰出版集团基本是一条线,图书的编印发不是完全市场化的方式,丰富的出版资源以及领导高层的高度重视使得凤凰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其规模和在出版行业的地位是其他企业望其项背的,所以他们做起来更容易成功。”
“北京是全国出版中心,大恒的总部也在北京,我们希望在北京能够体现出更多自己的理念,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方面的实践还是必须由我们自己做才能有所体会。”另外,大恒集团之前长期做设备的销售,深深地体会到设备不是问题,各个品牌的设备之间差异并不大。关键问题不是没有好设备,而是大家不知道该怎么用,印刷企业的商业理念、盈利模式等方面不健全。所以大恒决心要试水按需出版,实践出一条创新路。
对于接下来要走的路,李俊杰表示压力虽大,但是感到非常幸运。“任何创新的路都不好走。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试错革新的机会。像柯达、诺基亚这些大公司并不是没有实力,而是以KPI(绩效考核)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不允许有创新部门的出现,所以内部创新试错的机会被扼杀了。对于我个人来说,现在能做这件事是很幸运的。对于大恒数码来说,做创新探索也是很幸运的事情。”
李俊杰认为数码印刷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大恒是否找到了“怎么做”的答案,他表示:“不可能有人找到答案,因为答案一直‘在路上’。所谓的答案是什么?可能是某一阶段的成功或某一阶段的收获。所有人都在问答案是什么?我认为这个答案都得自己去探索。如果大家都找到了答案,那么这个行业也没什么可做的了。”
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印刷行业的转型问题。对于这个话题,李俊杰表示这是很多传统行业都在讨论的话题。“我发现,不仅是印刷行业,其他行业比如服装、汽车或是日用品行业,每次开会也都是如何转型以及互联网冲击对传统行业的影响等问题。我前些天参加出版行业的会议,大家探讨的也都是这些问题。”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李俊杰认为传统产业还处在隔着笼子看动物的阶段,如果真的投身到笼子里去,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互联网既不是能吃人的老虎,也不是能把玩的宠物。
他认为,并不是有了互联网才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诞生之前,其实就有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由互联网带来的。比如在餐饮行业,肯德基、麦当劳的产品化做得很好,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非常典型,非常注重口碑和人脉传播,营造客户体验,这都是典型互联网思维。“我认为很久以前,可能在清朝时期就存在互联网思维,而如今这种思维只不过是由互联网这个工具发扬光大了。最重要的是企业好与不好,好的企业有了互联网会更好,不好的企业有了互联网也好不了。创新不等于互联网,没有互联网之前,好的企业一直在创新,并不是互联网带来的,而是有了互联网优秀的企业会更好。”
那么,在李总眼里好的企业是怎样的呢?他表示:“好的企业必须有好的盈利模式。要有好的盈利模式,就要有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学不走、买不到、不可复制的能力。能够买得到或是可以带走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别人能够学到的也不是核心竞争力,就像最近很多人去台湾健豪、Eprint参观学习,能够学得到的一定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大恒数码练内功的目标就是要具备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要想具备这样的竞争力,需要大恒数码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好脚下每一步。对于下一步怎么走,李俊杰给出了答案:“大恒数码今年将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上前进一步,年底将新的信息平台。此平台从处理订单、印刷生产环节到物流配送全流程自动处理。我们希望除了做到数字印刷以外,通过数字流程打造一个数字工厂,不只是用数字化设备去生产,也用数字化手段去管理。”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传统零售 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的范围波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及消费等广泛领域。电子商务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即整个交易实现实时化、远程化、虚拟化。
在电子商务领域,零售贸易双方从看样选品、购买、货品配送、完成交易、实际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电子商务这种购物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购物体验,除了物品价格更优惠,还能在购物过程中满足社交需求,提高了购物效率,降低了购物时间和人力成本。传统零售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现代供应链更新、产品生产速度提升、降低物流和经营成本等方面获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而如何把电子商务的互联网特性真正渗透入传统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中,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传统零售行业在电子商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传统零售行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如何高效利用线上大量的数据分析系统
在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普及的大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在空间已经无界限。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影响财务管理基本职能的发挥,企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在资料的搜集分析上,尤其是财务预测的时效性较差,决策制定具有滞后性,财务的计划应变能力弱。在网络销售时代如何利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提高相对滞后的信息响应速度,实时监控销售过程,加强购销活动监管,同时准确掌握应收、应付账款的详细情况具有一定难度。
2、对财务软件提出很高的要求
目前开发和应用的财务软件都是以手工系统进行记账为主要模式的核算软件。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会计基础核算职能淡化,参与经营决策的职能增强,原有的核算型财会软件无论是功能范围还是数据容量都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无法应付大范围大规模的数据导入及运算。而未来更需要开发带有决策支持功能的管理型财务软件。
另外,对于货品销售系统与财务软件的接口并行问题,也成为困扰传统零售业财务的难点,尤其是某些财务软件数据端口无法取得与支付宝等平台的对接,对于财务管理在资金、货品的数据调取与核对方面带来极大不易。
3、无纸化办公引发的财务票据传递、审核问题
传统零售业在日常销售中财务常常面对大量销售单据,例如收银小票、发货单等。而在电子商务中,电子工作流程正在取代传统的装货单、发货单、发票和其它纸质单据。经过电子零售商务的账单,大多趋向不打印,而仅仅提供电子邮件账单或在网页平台账户中进行记账。这对传统零售业财务在票据日常传递、确认、计量、审核中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财务安全维护问题
传统零售业财务管理多是基于单机或是内部网,而互联网体系一般是开放式TCP/IP协议,因此会面临电脑病毒、网络黑客等威胁,财务数据是重要的商业机密,如果遭到破坏或泄密,损失不可估量。
另外,网络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也与此息息相关。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采用的货币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逐步被数字货币所替代。第三方支付、货到付款、信用卡分期、部分有门店的电商线下支付、手机支付成为了很多用户的选择。其实不论哪种支付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风险性或者成本的问题。网上银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也造就了新的金融犯罪和各种形形的舞弊行为的出现。如何保证自己的重要数据不被窃取,怎样保证购买方的信息真实性和信用保障等安全问题将成为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突出问题。
2、与电子商务配套的法律与法规尚不完善
电子商务模式对于我国大部分零售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新会计法中对这部的描述与处理事项也没有足够的说明。这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不确定性与风险性。
电子商务潜在的交易速度和难以驾驭性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问题。进行网络销售的公司其营业场所、人员规模非常有限,甚至可以是虚拟的,而实际上公司的业务范围、销售规模却可无限发展,税务机关更是无法对交易进行追踪。因此,如何在网上征税、如何监管零售业在网络的避税甚至逃税行为是开展电子商务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3、电子商务专业财务人员缺乏,传统零售财务面临观念的转变与功能的提高
长久以来的工作方式,造就了传统零售业财务人员固有的工作理念。其特征也很明显:专业独立,业务单一,与其他业务联系较少,侧重事后分析。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财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否则业务流程会因此减慢。在我国财务人群中,既懂电子商务知识,又精通财会理论,而且还熟悉电子商务财务流程的开发、设计的复合型财务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企业信息化的集成方案
为了实现内部信息高效沟通,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财务资源, 促进网络财务在零售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必须完善企业信息化的集成方案,把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统一管理。除了打造智慧型的ERP系统平台之外,还应包括CRM客户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系统和BI商业智能系统等。
将基于局域网和中小型数据库平台的传统财务软件发展到基于网络和客户终端化的网络财务软件。将零售核算型会计软件发展到以网络实时转接业务数据的企业管理一体化软件。在网络上与社会各部门如网上银行、网上税务、财政的业务协同,真正做到数据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网络一体化。
(二)资金集中化管理,建立适合零售业的电子商务资金流系统
电子商务资金流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支付形式的网络化,外在表现形式最终是信息流,其具备数字化、直接化、透明化等特点。在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支撑下,交易与结算手续速度加快,从而会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金流通的全球化有利于扩大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市场范围,更高效的进行开展业务、节约成本。此时更需在构建供应链“大数据”信息平台基础上,整合供应链各参与方的信息资源,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网上银行、仓储物流等,实现各方信息在线实时推送。作为零售企业资金管理的财务部门,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反应灵敏、管理严格的全企业范围的内部资金流管理系统。因为必须最终建立公司内部的资金信息数据库,从而达到资金信息的集中管理,并且通过已有网络设备实现在国内外范围内资金数据的共享和实时结算处理。
(三)从企业内外部保障网络安全
从零售企业内部就应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体系统,应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采用高效的防火墙技术,对财务信息进行加密存储、身份识别、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安全培训,提高财务管理者和基层财务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且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机构,聘请信息专业人才,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上,防范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政府也应出台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政策,提升信用体系的质量,维护资金支付、信息管理的安全性。
(四)系统化培育电子商务的财务人才
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的发展要求,传统零售业财务人员需要紧跟步伐,全面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学会利用高效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即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改事后为事前,改静态为动态,改滞后为实时。为此,企业必须加大对新型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并且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系统。
(五)提高国家在税务、财政方面监管力度
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财政、税务等法律法规是网络财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建议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避免未来电商项目一哄而上从而引发各类纠纷,引导零售行业良性发展。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信息安全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为,维护网络安全。同时规范网络销售的财会准则,使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网购保持高速增长。目前网购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零售业在线上线下的整合速度加快。未来网购的竞争焦点仍将集中在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控制能力。这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能力和改变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零售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这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发展机遇与挑战,零售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快速提升自己,从而推动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走向专业化、国际化的道路,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翔,董凯.加快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N].现代物流报,2007-3-9(010)
[2]肖玲诺.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零售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2,(7下):89-90
[3]王棣华.电子商务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