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衔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1.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信息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等手段,把最适用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生产者手中,打破了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生产结构。实现了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过去农民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种植、养殖,缺乏市场信息观念,使得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农业信息化是衔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手段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农商品的竞争由国内市场转变为国际市场,这就要求农业市场必须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而农业生产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3.农业信息化可以推动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农民不仅学会自己生产需要的技术,还学会把自己的产品信息上传到网上运行,有的甚至学会制作网页等上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当代农民的素质,农民还可以不出家门便在网上便随时获得专家技术指导。其次,农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的风地人情,扩大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互联网还丰富了教育资源,为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
目前中国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尚属初级阶段,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网络设施成本高,网络建设不发达,网络利用率低,网站建设总体系规模较小,地域分布不平衡,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大量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和设备得不到应用和普及。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2.农业信息标准化水平低,缺乏统一规划
网络信息资源低水平信息重复多,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信息标准化化程度不高,数据库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统一农业信息标准,各地自行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互通互联性差。对于广大农村,尤其边远山区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科学指导的程度,农业专家指导系统没有引起农民的响应。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还没有达到实用水平,因地制宜性差。
3.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多数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程序还不够了解,对信息化的操作还停留在文字信息和简单的网页浏览上面,对深入性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了解还是空白。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现在实施农业信息化还太早,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还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些原因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缓慢及地方差距进一步增大。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改革,增加信息基础建设投入
首先确保所需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尤其确保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资金。搞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要走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之路,广纳资金,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自筹资金为补充,内资外资一起上,财政投入与企业投资相结合,千万百计地吸纳资本,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大,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2.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外语人才和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使农业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农业信息网络上随时查找到所需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向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咨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把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成真正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技术平台。
3.大力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
强化政府在农业与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的具体战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整体性的安排。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牢固树立信息观念,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只有掌握信息,实现农业信息化,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各级领导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当作新时期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踏踏实实地做好农业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模式;AHP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8
Information-Build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New Rural in North of Jiangsu
WANG Do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he use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is basis, new North Jiangsu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model was proposed, the North Jiangsu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refined and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of new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evalu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us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deas, AHP, experts points as well as the composite index scoring method for north of Jiangsu, created a new meas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was suitable for the north of Jiangsu and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new rural areas.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new rural are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 AHP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加强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1]。 “十三五”期间,苏北的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苏北农村处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环境之中。社会发展程度低和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提高苏北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依赖于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善目前信息化服务落后的现状,使得贫困地区人口可以享受到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时接收先进的思想与理念[2]。对于江苏省而言,特别是苏北的新农村建设信息化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苏北的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善苏北地区的落后现状,带动苏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苏北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苏北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1)苏北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但集中化程度较低,且分布比较分散,这使得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安排,难以实现统一布局和管理,使得信息化建设缺乏后劲。
(2)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江苏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发达地区率先进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苏北地区进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同时苏北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进展不一致,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资金浪费。
(3)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目标性,信息化程度较低。苏北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由于缺乏资金与技术,使得很多地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指导,目标不明确,且技术含量较低。
(4)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苏北各市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缺乏信息和资源共享,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2 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2.1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结合苏北地区新农村信息化的特点、信息经济的测度理论及相关领域指标体系的研究,根据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信息化环境)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分析[3-4],并充分考虑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本文界定了农村信息化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并从这六个方面摄取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苏北新农村信息化效果测度评价分析[5]。通过比较分析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和“子项指数”,来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价。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权重及指标见表1。
2.2 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在选取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苏北各市统计年鉴及农业信息化相关统计资料,选取苏北五市2014年的各项指标数据,从而计算苏北各个城市的综合指数,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信息资源方面,淮安得分最高,宿迁得分最低。这说明淮安在广播电视覆盖率以及农村互联网发展方面相较而言要更快一些,而盐城、宿迁、连云港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盐城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优势最为明显,徐州次之,宿迁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徐州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产业、农村信息人才、农村信息化环境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淮安在农业信息人才和环境方面较弱,盐城的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稍弱。但宿迁在这些方面表现均不理想。
根据结果,苏北五市的信息化建设综合总指数的排名为: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
3 提高苏北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状况已成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实现苏北农村地区信息体系水平的提高和缩小城乡差别以及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根据前文对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体系评价,现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苏北地区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放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强化政策引导和协调指导工作,将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6]。尤其是要结合苏北的地区特点,结合当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的相关制度标准,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
3.2 强化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统筹整合涉农资源和信息,因此要加强涉农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强化统筹规划。此外,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推动不同地区间的涉农信息共享[7]。推动农村信息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信息资源的共享降低制度障碍,提高信息采集和共享的效率。
3.3 加强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要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导,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8]。政府投入不仅仅要关注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软环境建设。因此,应充分发挥苏北农村和农业管理部门在信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各部门的积极性。
3.4 提高信息共享效率,降低信息成本
农民所需的涉农信息涉及科技、教育、气象、水利等多个方面,这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和效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建立农村信息化网站、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来提高信息共享效率[9]。同时鼓励农业中介组织、大的涉农企业集团以及相关的民营企业结合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业务,开设特色化的农业信息化网站,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3.5 提升苏北农村信息化人才的教育水平
人才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要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就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应用的信息化人才。苏北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有以下途径:一是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二是加强对农村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农村专业技术队伍[10]。同时还应积极组建成由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市场信息员等相关方面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便及时获取和传递信息。
3.6 加强对苏北农民的智力支持
苏北农村中大多数有知识和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化意识不强,缺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明确培训的重点对象,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培训对象范围。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中心,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 (1):4-9.
[2]杨晓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3 (2):5-7.
[3]类淑霞,张士运.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5(1):41-47.
[4]荣丽丽.山东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6):135-140.
[5]张振国,李彦超.农业信息化及其指标评述[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19.
[6]周跃锋,丁旺旺,齐鑫,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8):20-22.
[7]王铁民,胡伟.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2):62-64.
[8]任维哲.新农村增长方式的可行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6):43-46.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成果
信息化一直是推动我国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是如此,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运用,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也逐年上升,比如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更广泛的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让农民增产增收,种植经济作物有了把握,不再因为信息不流通导致盲目种植,农产品滯销。这些都是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取得的成果,但还远远不够,要把我国发展成农业强国,就必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全面彻底地进行信息化创新、建设。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无论与新农村建设标准,还是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存在的矛盾问题还很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农业发展的先机,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使现代农业在信息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提质增效。
1.重视和加强政府的领导以及推动作用
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宏观指导、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等方式来制定农业信息化的合理发展路线。与此同时,各级领导也要进行任务细分,针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要逐级定目标,逐层突破。职责细分的同时,还要创建专业的监督和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考核体制和目标。其次,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政府进行投资的同时,还必须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以及相关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来共同出资完成。最后是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服务。具体来说,各级政府在公开农业信息之时,应当结合农民需求,并充分考虑农民整体素质,特别是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向全社会具有指导性与前瞻性的信息,从而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重要参考作用。
2.创新农业信息化供给机制
在推行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对机制进行创新,政府必须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杜绝各种形式的挪用公款,乱用资金的情况,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首先,政府要对农业落后地区进行适度的政策照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仍然有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比较落后,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发展,政府必须依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来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其次,要建设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的格局。为了给农村的融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以政策命令的方式减少了国家垄断行业、企业和部门独享信息软硬件设施的现状,使得农村的融资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观,同时准许多种所有制进入农业,尤其是通过多种培训和网络信息化建设来帮助农村加速了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3.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
为培养更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应当做好如下几点:首先,加强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合理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使得信息管理更加完善,这也是农业信息化所必需的组织保证。其次,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除了依托政府力量之外,还要积极争取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协作力量,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在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凡是与农业有关的各级部门及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都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学习,正确掌握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使用方法,并充分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优势。最后,不断强化农村信息专业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要利用我国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新契机,对农村的重点企业、重要合作组织和经营大户进行更进一步的联合和培训,使其在传播消息、介绍方法和分析问题方面更加精准和快捷。
4.重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电话安装费、通话费等要实行优惠政策,使得资费进一步降低。同时,建立农村基站,使得通信信号越来越好,覆盖面也越来越宽,还要开展各种信息业务来帮助农民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其次,要加快农村信息网络的构建。我国应该大力推进光缆进入农村的工程,帮助农村用户尽快享用和城市一样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和便捷。另外,可以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扩大互联网的使用范围,使得网络沟通更加便捷,信息服务更加到位,同时提供更多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宣传讲座,使农民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进而打造更为优良的农产品品牌。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对这项工程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合理的规划,全面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青蓉.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山西农经,2016(12)
[2]王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J].山西农经,2016(09)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的深入,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生活以及丰富了农民就业的途径,尤其是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提高了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以及二者的联系,对于我国将来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以及农村
我们在进行进一步探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农业和农村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 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两者内涵都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对二者的建设中,忽略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得两边的发展困难,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建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
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内容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关系的基础上,探析了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最后提出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培育农业信息化人才和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制度创新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 统筹城乡 农业信息化
日本学者梅棹忠夫1963年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信息化问题。1967年,日本一研究小组提出,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俞立平等认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意味着国民经济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演进,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单玉丽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管理农业,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现代农业向知识农业转变的过程。本文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农业主体提供市场和农技信息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及现代农业向知识农业转变和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动态过程。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和农业信息化的社会支撑条件供给与社会环境打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充分发挥科技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其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间信息化差距,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素质提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可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交换和互动平台,使城乡居民共享技术、市场信息和现代文明成果,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因此,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应将农业信息化建设摆到首要位置。
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重庆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
1.农村通信和信息网络建设落后城区。城乡居民家庭的“三电”(电话、电视和电脑)拥有量差距大。2005-2009年,重庆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之比由302∶1减少到40∶1,但二者绝对差距达71台。重庆农村网络规模小、互联程度低,不能满足农民的通信和信息咨询需求。目前,重庆城乡移动基站数量之比为1∶1,城市移动信号覆盖率达100%,部分山区农村却无移动信号;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区的0.13%,农民上网比例仅有0.2%。
2.农村通信服务水平低于城区,信息服务联动性不强。重庆农村电信企业服务机构数量有限,服务水平低;“农网广播”和“农信通”提供的信息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调查显示,尽管重庆打造了乡村信息服务站和农民科技书屋等平台,但信息服务联动性不强,服务效率差,村落信息服务盲区普遍存在。
3.农村电信业务种类相对较少,资费偏高。调研发现,重庆农村用户使用电信业务集中为语音、信息类业务,缺乏数据类业务以及增值电信业务;农村电信资费和上网费高于城市,且网速慢、信号差。
(二)重庆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农业发展
1.农业信息入户率低,不能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据对重庆部分区县部分农户调查统计,由于信息通道阻塞,农民对信息知晓面不足10%,70%以上的农民几乎与“信息世界”隔绝。
2.农业信息网络向基层农村延伸不足、覆盖率较低。重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全市10148个行政村仅有7个村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建立农民科技书屋的行政村仅占全市的2%。
3.基础建设多元投入,但统筹性较差。据统计,2004年以来,重庆农业部门和组织系统分别投入0.2亿元和0.67亿元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建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7981个。但是,由于受平台建设主体、利益分配等因素制约,仍不能在农村偏远地区互联互通、协同发展。
4.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据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测评,重庆市农村信息化总指数85.54,排全国(99.69)第17位,其中,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数仅58.95,远低于全国水平(101.00),排第20位。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运行保障经费和农村信息服务没有及时跟进。
(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且农村信息技术人员缺乏
2006年末,全国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仅占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的0.59%,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比例更少。2009年,重庆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员(8.85万)仅占农村从业人员(950.95万人)的0.93%,比例小且流失严重。这些状况不利于重庆农村信息队伍建设和农村信息化绩效的提升。
(四)农业科技投入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研和信息化设施落后、人才短缺。重庆农业信息化的微电脑技术、遥测技术、农业设施自动化技术和农村电子商务技术等发展水平较低,以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当前,重庆信息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到4%,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有限。
(五)信息获取成本逐渐降低
惠普电脑的投产和家电下乡政策的扶持,农民购买电脑成本随之降低;大重庆电话网的建成,电话获取信息费用降低;电视、传单等多种信息获取手段综合应用,方便节约。
(六)政府政策因素
长期的“二元分制”导致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城市,农村普遍存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投入增加,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强;政府加大区县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和农技推广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这些举措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有力地推进了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重庆具备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重庆将成为全球主要的IT制造基地。西部最大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建成,中国移动农村信息网运营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M2M运营中心等落户重庆,重庆的网络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能力显著增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其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开发了所需人才和市场,有利于推进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
2.农业信息化可推进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劳动力有序流动。借助农业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及时准确地测定农村劳动力的供需数量,帮助重庆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同时,农村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和待遇状况也可汇集到相关涉农网站,从而构建起“城―乡人才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城乡之间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3.重庆农业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作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直辖市,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最终实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村信息化物质基础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农村干部、农村信息员等组织与个人协力打造以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级信息服务基地为核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推进廉价、实用信息进村入户。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中介组织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等电子商务平台为涉农企业提供商业服务。二是推进城乡通信与信息服务统筹发展。将行政村通宽带与农村党员教育网站点建设有机衔接,把C网和无限宽带向农村延伸,实现行政村通宽带。开展网络扶贫工作。利用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向区县梯度转移趋势,推进呼叫中心向县乡转移,促进配套产业链的形成,提升统筹城乡能力,以信息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降低农村电信资费标准。利用从通信企业征收1%-3%的普遍服务基金税建立的基金,补偿承担农村普遍服务的通信企业或农村用户直补。
2.加强对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农业信息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增加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灌溉、施肥、植保、栽培管理及品种改良等专家系统和家畜饲养管理、农产品加工储运专家系统,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打造一支稳定的村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具体对策包括:在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技组织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和完善村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依托高等院校加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聘请大学生“村官”为农村CIO,利用他们信息应用能力强的优势,引领、传导和带动农村信息化工作。
3.建立农业信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扩大广播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网络经济的价值在于信息共享、沟通和信息自由快速传递。因此,打破信息垄断,整合农业、文化、广电、通信、商贸、科技、医药卫生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资源和信息化建设资金,打捆投入,开发重庆农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与农业信息网,是推进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重庆市可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原则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市长为召集人,以市农业局、市信息产业局为牵头单位,市级涉农部门、通信商为成员的农业信息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推进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同时,重庆应将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覆盖农村偏远山区,实现城乡信息化统筹发展。
4.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网络平台建设。重庆市涉农行政村70%实现互联网覆盖,有1000余个村、镇落户到中国移动农村信息网等网站。通过“一村一品”平台建设,吸引城市资本和客源下乡,可加快重庆农村特色产品以及餐饮、旅游等产业发展。当前,可让大学生村官担负起维护和创建“一村一品”平台任务。
5.进行制度创新,开创有益于重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创建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参照美国首席信息官委员会(CIOC)组织框架,创立由主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与信息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和各区县农业与信息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重庆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其具体负责: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监督农业信息化建设、主导农业信息系统互联、兼容与业务协同;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互动机制建设等。同时,重庆市还应加强农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利用其信息化发展带动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出台农业信息建设补贴政策。重庆市政府应出台文件,明确农村信息补贴政策,建立专项基金,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信息人才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补贴。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法规体系。推动区域性农业信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规范农业信息化建设行为。推动国家立法机构尽快制定《农业信息公开法》,依法强化政府农业工作的透明度,为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条件和制度环境。依法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的监管,制止信息垄断,打击各类信息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农业信息市场有序发展,顺利实现城乡农产品网络贸易。
参考文献:
1.俞立平等.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6(1)
2.单玉丽.台湾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1)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01-01
一、前言
锦溪镇地处浙江省龙泉市的西部,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镇区。新农村的建设在这里基本已经完成,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可以大大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大大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就笔者在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见闻来说,锦溪镇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政府和相关人员的宣传及指导下,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下面就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分类的探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建设也慢慢的开始重视。但是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方面相对的不足,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整体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资源的获取。计算机的普及率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我市属欠发达山区,目前,政府在农业上有限的投资主要用在扶持基础产业发展上,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仅靠上级项目,地方财政投入几乎空白。此外项目资金的投入也仅限于完善网络软硬件设备,而后期维护、农村信息员及农户培训、信息更新等也没有资金保障,因没有后续经费支撑,运营工作难以持久。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展。
3.网络农业信息资源欠缺
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单单靠基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要进一步扩大农村网络信息的内容,满足农民的需要。但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来说,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近乎空白,全市仅市农业局有1个农业信息网,别的网站对于农业信息资源往往过于简单,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解答。特别是缺乏对农业形势的预测和农业技术上的信息分享。
4.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素质不高
农业信息化是一种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技术,但农民中真正掌握农业信息化的人却非常的稀少。新时代的农民应该学会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途径寻找相关的技术,来解决自己在农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此方面的实际情况却有所偏差。主要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许多农民并没有足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积极性,不能充分的理解和运用网络带给我们的巨大好处;第二是农民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主要是其学历低,直接阻碍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和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使得农业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网络知识平台
我国涉及农业的网站数量还有所欠缺,与整个网络的发展相比严重的失调,而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也面临着此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建设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对公共的信息进行限制和筛选,科学的整合和技术上的补充,作为信息资源投入到网络知识平台的建设上去。此外,应该在本区域建立相关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加快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和其它各个农业科技网站的技术交流,增加先进农业技术的资源研究进度和相关科技成果的共享。
2.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的“亮点”。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就是财富,没有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由于农业信息服务前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前期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人员配备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投入来实现,因此政府应高瞻远瞩,将农业信息化投入列入政府投资预算,在农业信息化网络软硬件设备、后期维护、信息员及农户培训等方面留足资金,使整个系统能真正运转起来,更好的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
3.推广应用农业专家服务系统
随着近年来我国整体对农业的重视,很多的农业专家被下派到农村中辅助新农村的建设,给广大农民提供科学的农业信息。但是,专家就那么几个,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民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渴求。基于此,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市级已建的专家服务系统,在条件成熟后,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立自己的专家服务系统,给农民和专家之间构建一个具有灵活性和畅通性的平台,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传递过程,加大农业的信息化程度。
4.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的措施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适合的培训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采用联合授课、集中培训等方式对于广大农民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增进农民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加大农民对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第二是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作用。农村信息员是农民和农业信息服务站的连接桥梁,提高了农村信息员的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农业信息资源的传递效率,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更加的完善,而相应的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有更多的要求。农业的发展格局在不断的变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以后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说,更应该在当下对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国内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针对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造出一条最适合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为农业信息化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2]韦志扬,梁贤,陆宇明,韦莉萍,于平福.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9):466-470.
[3]蒋艳萍,田兴国,杨征,吕建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51-53.
吉林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农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不断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但是,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吉林省的农业信息服务还存着一些问题有待提高,例如信息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农村信息终端处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弱势地位、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案。
1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信息服务资源供给不足
(1)面向农民的栏目,媒体依然较少,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吉林农网、吉林12316热线、12582短信平台为主的“三驾马车”形势,但是着眼全省来看,以上三平台的普及地区仍集中在吉林省农村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以上三个平台受到网络宽带建设是否完备,运营商宣传是否到位的制约,导致部分山区不能完全覆盖。且吉林省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在延边自治州等地,该地区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受语言因素制约,需要当地电视台及移动网络运营商进行本地化的信息资源支持。
(2)政府的主动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传统手段的宣传力度不够,本文调研期间农民普遍反映很少有政府组织的科技宣传队下乡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人的科技信息是由政府方面的科技组织主动上门宣传而获得的。同时农村信息站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有问题的时候农民更习惯于问“熟人”“能人”“明白人”甚至是涉农企业销售部门及客户服务部门,广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宣传手段受到资金投入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农村现代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些特点使得部分官员对现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热情不足。另一方面,吉林省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总的财政投入的制约,吉林省的信息化投入远远落后于黑龙江,辽宁等东北农业大省,即使是沿海地区的广东省也远远不如。这些都在制约着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
(3)政府需要高技术素质的基层人才,本文调研过程中,农民反映在信息整合、方面缺乏实用性。由于目前农村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年轻人普遍在外学习、工作,农村留守人员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农民,即使电脑和网络通到了村里,依然找不出人会用,且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自身文化程度不足、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平时只负责通知相关信息宣传活动,收取费用,其他的一概不管。另一个现象是县级、乡级政府中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且了解农村现状的专业性人才,往往脱离实际,如隔靴搔痒,造成信息与现实脱节的状况。
1.2 农村信息终端处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弱势地位
(1)农民缺乏信息化热情,农民信息化热情缺失体现为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大量先期投入和农民微薄的收入之间的矛盾。调研过程中一农妇曾表示因为服务资费的原因家里至今未安装电话和宽带,更不要说电脑,数字电视。县城近郊农村都是这种情况,那么山区农村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网吧现阶段仍然只有少数地区普及到村,大多数地区仍需要农民到镇上才有网吧,无形中提高了信息普及的成本和难度。
(2)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小农意识的制约,小农意识限制着农村信息化建设。本文调研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农业信息往往不会得到共享,农业信息下发到村之后,再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农户并未得到相关信息。当问起一个得到信息的农户时,发现农民往往得到信息后人为的停止信息扩散,因为其担心信息扩散开来会影响自家农产品的销路,用农户的话来说就是“有钱自己赚”,这使得本来就少的信息服务更加支离破碎。
1.3 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
(1)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现状研究,“应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我省农村经济要借助信息化的东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信息的实际应用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数字和硬件设施配备的考察。
涉农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年轻的互连网与古老的农业连接起来,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绩背后存在不足近年来涉农信息网络的迅速成熟和发展体现了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把目光投向“三农”,这是应该欣喜的事情,但我们也应看到成绩背后的不足。
(2)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原因分析,首先是信息更替速度快,信息平台反映速度慢。有关农资、农产品等信息要求时效性强,比如产品供销,大多农产品是需要保鲜及时供应,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农民看到了也只有望“息”兴叹。特别是网络信息,其更替速度应该是最快的,但我们总能在相关的网站看到属于“昨日黄花”的内容,乍一看来,信息丰富,但真正能为民所用的不多。因此,涉农网站的更新、维护不容忽视。
其次是基层对于信息媒介的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大量信息媒介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研究人员在农村走访时看到,我省基层农村的科技点、村级图书阅览室有不少关于农技、养殖、致富等方面的图书,但很多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封皮上的尘土说明了它们所遭的冷遇。有些地方甚至等图书、期刊一上架就关门大吉,只等领导检查时才开门迎客,原本应该切实服务农民的东西成了摆设,造成了信息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国家有关“三农”政策的落实。
最后,部分农民信息需求的主观积极性不足。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让信息成为刺激、保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
尽管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越来越显示出助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整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不仅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而且其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目前,农村网民,农村网商在全国网民。全国网商中的比例过低,仅为12%和10%,不容乐观。固然这是由我国目前城乡二元化的现实造成的,但是这也是对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这就更需要各类主体长期努力,共同推进,其中,尤其需要政府继续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2.1 充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继续大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将农村信息化放在更迫切、更优先的地位除道路交通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需继续加大力度外,要特别重视物流配送、商流组织“软”的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有效的商务模式、组织模式创新和信息化手段,克服农民需求分散性带来的困难;大力发展农村草根物流,解决“最后/最初一公里”问题。目前各地“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而作为接受新事物主力的年轻人很多都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与城市数字鸿沟有拉大的迹象,值得警惕。
2.2 构建“一体两翼”信息服务模式
解决问题需要多方努力数字和硬件设施当然也能反映当前信息化建设水平,但首先要善于站在信息化的高度,构建一个真正能为农民接受的信息服务模式,才能逐步提高现有信息的利用率和实用度。农业信息化包括计算机运用,信息存储和处理技术,通讯、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要在农村实现信息化,观念更新不可或缺,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使农民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
总结已有的农业信息化供给模式和服务资源,并对调查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优化重构,提出建设“一体两翼”的信息服务模式,“一体”是指“平台+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户”的信息模式,“两翼”则是指“协会+农户”和“企业+基地+农户”的信息服务模式。一体是主线,是主体,重在公益服务,是政府抓的重点;两翼是补充,是丰富,重在市场服务,是社会力量作用的途径。围绕“一体两翼”信息服务模式的建设,结合吉林省实际,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吉林省应围绕“省级抓平台、县(市)级抓培训、乡镇抓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为重点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以完善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农民信息获取能力为目标,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重点围绕“弱势的农村居民、弱势的农村中小企业和薄弱的农村基层组织”三大服务主体需求,以农村民生、产业、政策及呼叫应诉服务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开发应用为重点,强化平台内容建设;以宽带为多业务主要承载平台,IPV6、3G、TD-LTE、NGB、WiFi等技术为支撑,以无线网链入有线网的融合为主要方式,探索实施了宽带到村,NGB-W无线入户模式和无线数字电视入户模式两种“三网融合”模式。
还要通过政府引导,并结合农村情况,运用培训、演练的方式增强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信息产业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法规条例,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信息企业应继续跟踪、研究世界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结合当地情况,在加快建设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传输网的同时,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信息化的成功实现,农民、政府和通信企业一个都不能少。要通过务实而非务虚的方式使信息化成为促进农村繁荣,解决“三农”题的有力杠杆。
2.3 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建设
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政府相关资源和各市场主体的力量,更有效地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农业建设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建议将政府资源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限制进入相关的竞争性环节;探索和总结旨在避免平台重复建设及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1+N”模式的经验;要将政府主导已建成的信息化农业体系,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需求对接起来,与市场平台企业开展业务合作、股权合作甚至兼并重组,以市场规律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要纠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事新型信息化农业的偏见,鼓励广大农民利用市场化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经营;充分肯定和进一步发挥市场化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鼓励和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提升服务质量。
一、指导思想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大力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促进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和机构人员的有效利用;主动开放政府信息资源,调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积极性,共同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全镇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一是信息化网络实现“村村通”。在目前电话通讯网络及有线电视网络“村村通”基础上,完成宽带网络“村村通”,达到三网覆盖每个行政村,并进一步进入每个自然村(或组)。
二是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镇农村信息综合数据中心;在行政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初步形成互联高效、便捷实用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三是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农村居民宽带上网入户率达6%;100%的行政村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75%的农业种养大户能利用互联网收集和信息;所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或在区新农村建设网站设立网页;农村电话入户率达90%;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达80%。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1月——4月)
1、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市、区有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研究制定我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试点方案,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2、进行思想发动。及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以及试点步骤,充分展示农村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4月——11月)
1、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加快“村村通”工程与现有通讯网络和广电网络的接入,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无线网络覆盖率和广播电视覆盖率。重点实施好村村通电话、通宽带工程,实现每个自然村村村通有线电话、通宽带,移动电话信号全覆盖。积极铺设线路,扩大覆盖范围,让每个村民都能看上有线电视节目。
2、积极推进“信息化示范村”工程。围绕“村庄建站、村官在线、村民上网”的建设目标。每个行政村都要建设信息服务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示范村培训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导村民信息致富的带头人;通过已培训人员,以“一带十”,帮助辅导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3、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培训工程。一是抓好农村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有计划地对镇、村信息化操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重点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管理能力。二是抓好农村信息员培训。每个企业、合作经济组织1名合格信息员的要求,重点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村教师和村组干部中培训发展农村信息员。三是抓好农村信息化知识普及推广。通过农村信息员的带动,加快农村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推广,提升广大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
(三)总结阶段(年12月)
对我镇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好的做法与经验进行归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整改措施并予以实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
四、组织保障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时代内涵;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 03-0718-02
作为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将信息化渗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新时期农业发展应以现代的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村信息发展提供完整的服务体系和快捷的服务,让农业信息化带动新农村建设。
1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
1.1农业信息化的时代内涵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整个农业过程的信息化,也就是说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领域中,使之为农业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生产水平、效率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发展带来动力。农业信息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环境信息化、生产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资料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教信息化和政策法规信息化。
1.2新农村的时代内涵
党描绘的新农村有以下几个特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指的是物质文明建设要发展,这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乡风文明,指的是要注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村容整洁,要求新农村不可忽视生态问题,要做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两手抓。管理民主,指的是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持。以上五个内容构成了“新农村”的内涵,它们相辅相成为一个整体。
2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灵魂和突破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在信息方面的差距有重要意义。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城乡间的信息交流,加快农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在信息发展上的差距;还为农民带来现代科技知识和农业市场信息,带动农民转变生产方式,保证农民享受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权利,从而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前进。
2.2农业信息化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有了农业信息化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的作用,有助于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最终达到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农业信息化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保证农民收入的最基本方式是将农产品引入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民生产,让农产品的价值得以转换。要将农民与市场紧密结合就要注重对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农业增产,首先要提高决策力和管理能力。所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和农民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4农业信息化是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动力
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掌握了信息上的主动权,就相当于掌握了生产、经营的先机,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农业信息 化是农民学习技术、收集信息最快捷的途径。学习了新知识、了解了最新信息的农民就可以主动地摆脱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不再单纯依靠经验、力气,抢占商机,最终在销售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与世界的接轨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外市场的扩大等,为我国农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及时的信息资料,以顺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所以,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强农产品和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3.1坚持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须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根本动力,也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从而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劳动资料和对象也有新的要求,这就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取代落后的劳动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置备信息设备、培养信息人才和巨大的资金投入,而满足这些要求的必经之路就是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3.2坚持以农为本的道路
要使信息化发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就要不断完善本地的信息内容,引导农民使用这些信息,所以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第一,要通过宣传、教育及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在农村开展信息服务奠定基础。第二,听取农民的想法和意见,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需求,开发专业的软件和产品,以满足农民学习的需要。
3.3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
信息化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一定要坚持政府的引导。坚持政府引导要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是坚持政府的规划指导;第二是坚持政府的组织领导;第三是坚持政府的示范引导;第四是坚持政府的依法管理。政府要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调动各方力量和组织,从而实现整体的统筹规划和优劣互补。政府要大力支持公益的信息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鼓励在市场上有发展潜力的信息服务;积极组织、开展有偿的信息服务,创新机制,调动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构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以加快信息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4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建设
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要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还可以建成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和根基,农业信息资源则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这就要加大对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及利用力度,围绕生产、市场、生活等建立健全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专家咨询、灾害预测、卫生防疫等与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系统。
3.5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加大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和新农村的关键点。因此,要在现有的工作人员中普及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教育,逐步建成一支配合信息化发展的队伍。所以,要组织培训农民,普及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切实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发展。
3.6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农业信息涉及内容多而复杂,因此,法制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加强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其次,要建立信息采集标准制度,确保农业信息的及时和真实。最后,要建立健全信息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禁止虚假信息的传播。总而言之,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规制度建设,才能使得农业信息化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4结束语
多年来,我国的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开展推进。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体系逐步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作参与的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总所周知,要进一步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就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思路,将发展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工作的关键,不断发展、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形成一种培养机制;并吸取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建设中来,如通过相关政策将大学生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知道农民生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在信息化方面日益加大的差距,促使农村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翟光红.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及其根本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温暖,胡峰,冯晓,等.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2):7-10.
[3]胡大平,陶飞.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解决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决定了其自身的固有特点——成本高且质量难以控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标准化的生产,同时运用先进的贮藏和加工手段,而实现这些的前提就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以运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为前提的,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保证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得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的必要途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软硬两个方面的支撑,其中软的方面的支撑就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经营者获得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相关经济管理决策部门的决策失误。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提高农民的文华素质,增强农民的科学意识,进而全面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在农业及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设施设备的建设,只有完善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中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甚至是没建设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信息化网点的覆盖都是不完善的,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都是通过传统的手段,农业活动的开展也是通过人力或者是一些机械设备来开展。信息的传播是很缓慢的,信息量也小,而且具有很大的时滞性。
2.信息化服务人才短缺。
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设施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涉及多个领域的相关信息的采集、储存、分析、计算以及传输,这要求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服务人员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而且,相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这会使社会上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待遇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职位的期望,这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很少有走向农村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虽然高校内有很多做相关研究的学者,但所做的研究一般都只限于发表文章。因此目前虽然关于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多,但真正在农村实践的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信息资源开发滞后。
虽然网络信息内容繁多,但是有针对性、指导性、预测性和时令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偏少;而且针对农业、农业经济的应用软件的开发也处于空白阶段,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善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专家诊断系统,这都有待进一步开发。
4.信息化意识薄弱。
我国农民以及一些基础工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接触的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地方的政府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忽视了对信息的利用。可以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三、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1.完善信息化网络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环节就是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它是有效的分析,处理和传播各类农业经济信息基础。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基础传输网络及在此基础上的专业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只有获得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才能将信息资源整合并利用与农业经济的决策。
2.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在加大人才培养这一块,我们既要搞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也要着重农村当地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实施有力的措施,做好农业农业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三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组织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专业团队。另一方,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在信息化建设中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唯有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3.创新信息化的服务模式。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主要是从其主体的社会化、内容的多元化和载体的多样化来体现。首先,农业经济信息主体化是以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结构的建设为模式,有效并快速的推进农经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的。其次,提供内容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例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农业科技信息,可以是农业经济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可以传递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服务理念,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农业信息服务载体的多元化,主要是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氛围的的制约,在发展新载体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传统媒体的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新载体和传统载体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4.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发挥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协调和组织职能。政府需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一步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充分发挥其协调和职能,整合多部门的信息资源,提过农业经济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可用性。
四、结语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前,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科技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1、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1.1农业市场与生产要素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产品、生产资料。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而且还能给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业市场的针对性,继而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农业科技与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以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因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需借助农业现代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只有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资源信息化的主要原理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相关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等,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服务。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水平低,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这些问题严重限制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不完善,许多农民虽然也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较小,而网络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农村地区的网站访问量不足。同时农业信息资源配置不足,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农村地区的信息设施建设更多关注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软件开发和信息资源更新。农业网站上的信息多是为满足职能部门需求设置和更新的,而真正的信息使用者,如农民、个体经营者、企业、中介组织等无法从网站上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从其他网站上转载过来的时事新闻,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科技发展、市场发展方向和当地经济发展政策的信息较少,其中具有地方发展特色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上述问题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发展,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3、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库。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经营主要依靠传统的运输机械和人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机械设施已满足不了当下的农业生产需求,给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人民群众的资金力量比较小,政府方面应给与扶持和帮助,建设信息化作业区、加大信息机械的使用培训,打破信息化建设人才匾乏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发展,在推进信息资源的创建及更新方面,应当首先从农业管理部门出发,统一建立信息资源库,促进农业经济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构建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方式,推进农业经济信息的集成,推进涉农数据的及时更新与兼容。同时农业信息还需要从采集角度出发,从农业信息数据中充分挖掘农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资源,推进信息采集工作的发展。
3.2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体系。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在对农业划分的基础上之上,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使用、栽培方面的使用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使用、精细化测土配肥服务以及作物营养的区别诊断、定向式农技培训服务等,以便相关管理人员查询与参考,继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铺设好道路。
3.3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务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素养,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对务农人员进行定期或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培训,以及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指导,并且对务农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以便全面提升务工人员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素养。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人才发展战略,利用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基本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信息专业水平及农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系统开放,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3.4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并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对病虫害技术、技术实施与田间记载、图片资料与人员培训、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做好粗耕、机耕、移栽、免耕等试验,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广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然后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使农民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树立轻简节本理念,掌握农产增值点,提升其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作者:邱纯梅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2001年农业部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成为全面快速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吉林省自2001年开始推进农村农业网络服务以来,历经十一年的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下,建立了以吉林省农委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为核心,配合有“一站通”、12316新农村语音热线、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吉林农网、“村通工程”为多元化服务形式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一、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
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网络等渠道基本解决了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多年的努力,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通过选择GSM网、VSAT站、固定通信网等多种方式开展“村通工程”建设,及目前正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探索利用的3G、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手段,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发展迅速
2001年,随着吉林省农委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成立,通过整合系统内、省内、国内和国际四类涉农信息资源,以及对农村电信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建立了吉林省农村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网,截止到2009年92%的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注册“一站通”的用户达2564个,居全国第二位。
“12316新农村热线”平台,汇集起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多个农业科研院所、行政机构的480位权威专家,可同时接入360个电话,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生产、生活、医疗、娱乐、交易、农村劳动力转移、法律咨询、供求信息、市场行情查询与预测、远程教育等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多学科的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增收。
2011年,吉林省新建标准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500个,拟选择10个行政村建设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终端样板。启动“农村吉林”乡镇网站建设,拟规划建设100个左右乡镇网站。
2012年开展的“金土地农村连锁互动网”打造成服务吉林省、面向全国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搭建四个平台,即农村商业信息化平台,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农村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农产品销售、外出务工等信息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刷卡消费等金融服务;增值业务办理平台,增加公共电话等增值服务。通过信息化改造,推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融合,促进金融服务下乡、信息服务下乡,增强农村信息产品的生命力。
(三)多元化力量参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深入发展,仅靠政府的力量单独支撑如此庞大的信息技术产业推广和改革,是艰难而难见成效的,因此,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主导,融合企业、院校、基层农村组织、农民等多种力量,共同努力建设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多元化发展形势日渐形成。
农业部实施了“三电合一”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中央其他党政部门实施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电信运营商、IT企业等开展了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2012年,吉林省政府联合中国电信建设“农村吉林”信息化平台,力争在三年内完成621个乡镇和部分县区街道办事处的门户网站建设。
二、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发展调研与问题分析
根据吉林省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和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选取了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长期困扰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中“最后一公里”难以接入的原因。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位于镇赉县东南部,大屯镇人民政府地处黑龙江省、吉林省两省交界地,全镇幅员面积4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155万亩,人均5.7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8万亩,林地面积4.9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2亿元,占GDP的比重50%,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属于典型的以农业传统种植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林业生产的典型性吉林省农村的一般代表,故选取该镇为样本进行调研分析,基本可以代表和反映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是镇内常住普通村民。男性受调研者占62.9%,女性占37.1%。年龄结构为:20―30岁的受访者占9.33%,30―40岁的受访者占18.26,40―50岁的受访者占26.20%,50―60岁的受访者占27.85%,60岁以上的受访者占18.36%。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占8.22%,初中占58.60%,高中(中专)占30.17%,大专(高职)占2.54%,本科及以上占0.47%。通过对受访者性别和年龄的两项指标进行分析,受访农民中中老年男性占多数,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较年轻的中青年男性和女性主要在上学或进城务工。
(二)综合调研数据分析
受调研者电脑使用情况为:会使用电脑且会使用电脑上网者为64.8%,家庭中有电脑并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为17.9%,通过互联网查询或学习农业知识的占4.66%,通过互联网了解农产品交易销售行情的占9.92%,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的仅有一位,占0.22%,通过访谈了解这位农户是通过在北京工作的哥哥代为进行交易。通过电脑进行农业种植生产管理的占0%。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目前该镇的农民几乎没有使用电脑进行过农业生产种植管理,不仅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状,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电子信息化管理目前在一般农民中无法投入使用。通过调查发现能够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农业信息学习、查询、交易的农户比例极低,且该镇的普通农户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结合这两种情况,反映了该镇的普通农民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一般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种方式简单粗放,农民抵御风险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很低。
受调研者手机使用率为96.83%,家庭固定电话占有率为92.2%。通过手机或家庭固定电话了解到农业生产信息的占98.85%,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普通农户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与亲友或邻里相互交换农业生产销售信息,也有部分农户通过短信或直接致电等方式,向农业站了解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这种信息取得方式简单落后,而且缺乏时效性。
受调研者对信息需求情况按被选次数的比重从多到少排序为:农产品销售行情、生产种植技术、医疗保障信息、教育信息、国家农业政策、社会保障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农业气候数据。受调研者了解以上信息的主要渠道按被选次数的比重从多到少排序为:亲戚朋友、手机、固定电话、电视、政务公开信息、互联网。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农民对于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很大,获得信息的渠道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但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农民通过手机交流信息并通过手机短信获得信息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而互联网的作用仍不明显。
综合以上分析,对目前农村基层信息化实现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综合服务亟需与资源严重分散的矛盾。通过调研分析,广大农民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各类基本民生信息的需求强烈,但许多信息不能综合分享,而综合之后的信息农民又不会使用或学习。其次,公共服务产品属性与政府支持能力有限的矛盾。第三,信息需求旺盛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农民对各类信息的获得仍以传统简单的方式为主,导致信息使用效率低下。第四,社会综合信息丰富与农民使用效率低下的矛盾。由于基层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大量农业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简单低下,不能主动和有效的地使用和学习各种信息知识。
三、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制约吉林省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是农村信息服务接入软环境改善相对缓慢,政府行动对于改善农民信息服务接入环境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国家财政投入约束下,对于实现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实施多元力量共建的公共服务带动战略
所谓公共服务带动战略,就是面向农村居民的需求,通过对政府涉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带动农村信息化接入软环境改善,引领农村居民信息化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商业机会,从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信息化在实施公共服务带动战略时,由政府组织建立一个充分开放包括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农村信息通道和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在内的农村信息化公共平台。为了实现这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多元力量的发展,即将企业和农民纳入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来,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和提高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效率。
2012年初吉林省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签署的《吉林省重点信息化项目合作推进协议》,建设“农村吉林”信息化平台。吉林省投入建设的“农村吉林”信息平台与传统的农村网站不同,既有独立的乡镇门户网站,又把各地的政务、商务、服务信息汇聚起来,通过3G智能手机浏览和信息,上网农户和乡镇企业通过3G智能机下载“农村吉林”客户端和登录,操作简捷,经济实用。而依托中国电信CDMA和3G产业链建立的手机平台,更容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和使用,而且,也拉低了一般农民接入互联网的平台,即登陆互联网已经不受固定电脑和上网线路的使用限制。以长春米沙子、松原陶赖昭等乡镇为先行试点,统一框架标准,为后续建设积累经验。
(二)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建立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初期的重要末端节点。大部分农户无法实现互联网接入,而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则成为村民实现上网的公共终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承担了诸多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基础上通过局域网共享,免费或低价格向农户提供接入服务,是降低农民信息服务接入成本的有效方式。
同时,让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中来。通过企业或其他社会部门的赞助,可以解决固定设备的接入问题,降低建设成本。而且,可以通过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立,为参与建设的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广告平台和直接入村的营销场所,从而使社会力量能够积极投入到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中来。
(三)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
包括对农村居民实现一站式公共服务的Web界面、开放式农村公共服务数据库共享标准、分布式共享数据库等。通过门户网站,农村居民用户能够获得一站式公共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能够以多种方式信息和互动;广大社会化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能够十分便利地实现服务功能扩展。该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就是国家或省农村信息中心。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建设的关键是党政部门如何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吉林省“农村吉林”平台建设从4月份正式启动和组建团队,截止7月底 40个县至少完成了1个乡镇门户网站建设,截至9月10日,中国电信吉林公司已完成115个乡镇门户网站建设,中国电信吉林公司将力争在三年内完成621个乡镇和部分县区街道办事处的门户网站建设,以此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2]钮志勇,戚国强,王立舒,付鹏威.关于“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探讨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06年第8期:36-37.
[3]张向先,王有生,高玲.基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4年第12期:1416-1421.
[4]刘世洪.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6.
[5]刘丽英.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况与战略措施[D].长春:吉林大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