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信息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公司控制力、加强公司治理的要求。文章以满足国内外不同监管部门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目标,分析了国外公司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并基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既具有我国特色又能够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战略; 流程
一、前言
近二十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对公司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是公司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际上和我国日益重视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2008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出台新的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管理规定,用“交互式数据电子化应用系统”(IDEA)取代现行的“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EDGAR)。IDEA将使投资者可以更为迅速和便捷地获取上市公司和共同基金的主要财务信息。这对我国海外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贯彻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财政部于2009年4月份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该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应了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如何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满足国内外不同监管部门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已经成为提升公司控制力、加强公司治理的迫切要求。
二、国外公司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分析
纵观世界上处于竞争优势的大公司,都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并且在促进运行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流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和经济价值。国外大型公司以资金的充足投入为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可从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投资额占销售额的比重体现出来。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 Texaco)公司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每年投资额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壳牌公司每年信息技术投入约30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3%。埃克森美孚公司每年信息技术投入约20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英国石油(BP)公司仅勘探开发板块的信息化投入,每年就有25亿美元。在保证投入的基础上,国外大型公司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时控制和集成化、信息系统的选用、信息化建设组织保障、信息化人才建设以及对外合作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方面的综合实施保证了会计信息化建设效果的充分发挥。
(一)强调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时控制属性的充分发挥
实时控制具有过程属性、时空属性和动态属性。国外大型公司强调从内部控制扩展到经营活动全过程,利用实时信息对企业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全部活动进行实时控制;强调会计控制所需求的信息具有跨时空的特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和任意地点获取信息,每天、每月、每年的经营活动时时刻刻都处于财务控制之下,每一个生产部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都集中于咫尺之内,监控于天涯之外。
(二)强调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化
这种集成不仅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各模块的充分集成,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强调面向公司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公司内部各部门在各个节点产、供、销信息的同时并行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同时将结果反馈给业务系统,真正实现公司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优配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效率,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如,作为全球第二大国际石油公司的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在综合管理系统上,全面采用了ERP系统。系统采用的是四个系统架构,分别为开发系统、测试系统、生产系统和升级系统。另外,该公司还实施了满足SOX法案要求的信息安全方案和对灾难恢复的管理。在财务与采购方面,使用SAP(Systems,Application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的财务会计和总账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中心管理、应付账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及设备管理等模块;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使用了SAP的工资管理、时间管理、主数据管理及员工资助服务等模
企业信息化失败的根源是没有深刻理解“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计算机和网络化,通过 IT 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可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的成败也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可以说,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构筑全社会电子商务的基础,更是企业自身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因此,我们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指数作为“企业组织健康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
九略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被调查的企业大多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信息化专业人才等方面。对这些信息化建设的共性问题,我们结合具有典型共性特征D公司的案例来进行深入分析。
D公司是一家以建筑业务为主的民营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到了路桥建设、房地产、建材经销等领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的战略方向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操作指导型企业向战略指导型企业转变,这种转变使D公司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问题――加强内控能力,而信息化是加强内控的有效保障,并可以降低成本,使管理活动更加透明,因此,D公司的领导层决定开展信息化建设。其实早在几年前,D公司就已经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原有的系统已明显满足不了公司发展的需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总结,D公司认为原有的信息化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问题总结:
第一,在制定信息化整体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导致了规划不能够很好地支撑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几年前,D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公司还是单一的建筑业务,虽然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公司的发展方向,但做信息化规划时却没有充分考虑。另外,D公司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不愿在此项工作上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认为标杆企业所做的就是最好的,而忽视了对公司本身的企业文化、运营模式、人员特点等因素的分析,这些都导致了公司原有的信息化规划不能很好地支撑公司的战略发展。
第二,在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D公司在基础数据编码标准化上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基础数据编码范围比较小,只是局限在财务编码、价值管理上,而资产管理等管物的方面并没有与价值管理完全统一编码;员工信息、工艺、流程等基础数据没有进行数据标准化。另外,D公司在信息的采集、传输过程中缺乏公司层面系统的维护,而且信息的共享度差,很多信息不能在全公司范围内得到汇总。
第三,应用系统不健全,除财务管理、仓储存货、项目管理外的其它应用基本处于空白。对于已经实施应用的系统,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财务系统功能简单,只能做简单的会计核算和合并报表;物流系统只使用了其中的仓储和存货,而且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人使用该系统;项目管理只是使用了一些单机版的软件,与公司的信息化要求差距很大。
第四,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对现有的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另外,D公司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比较低,这也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专家分析与诊断建议:
对于D公司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法解决。
第一,要想使信息化规划更加务实,能够有效支撑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认清信息化建设到底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以及它是如何支撑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的。制定信息化规划之前需要明确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然后找到支撑战略实现的业务发展策略,并分解到核心价值链的各个业务环节,接着分析这些业务环节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够支撑业务发展策略,同时分析出信息系统在实现这些业务环节应具备能力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信息系统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业务环节具备这些能力。这样就可以一层层地分解出信息系统是如何支持业务运营,并进而支持企业战略的。只有在这样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才是务实的,才能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可按以下四个阶段逐步开展,如下图所示:
在制定信息化战略阶段,需要分析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并对核心价值链的相关业务环节进行深入分析,从业务模式和流程入手找到信息化的支撑点和需求点,进而制定支持业务发展策略的信息化战略,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在分析信息化能力阶段,从核心业务环节入手,分析并明确企业不同层面的信息化需求和信息化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信息化评估模型,并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全面的评估,找出差距和约束条件,为信息化蓝图及系统规划提供依据。
在制定解决方案阶段,结合前两个阶段的分析成果,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蓝图,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点分析,构建企业的信息化基础架构,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在制定行动方案阶段,对信息化蓝图进行全面规划,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骤,并进行风险及效益分析,同时明确企业的信息化治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具体的信息化行动方案,用于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第二,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收集、制作和提供的具体管理。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管理可以分为基础数据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数据是指各个部门、各个流程都会用到一些共同的数据元素,例如员工的基础信息、项目基础信息等;信息资源是指公司和子公司采集、存储、的所有相关的动态信息。要想做好信息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相关的组织职责,建立相关的管理流程。
在基础数据管理方面,可以组建虚拟组织来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管理,比如:组建由各职能部门、子公司、项目部的数据录入员组成的数据责任方,负责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组建由信息中心、子公司、各职能部门、财务部组成的数据质量管理组,负责审查以及清理数据,找出并解决质量问题;组建由总经理、财务总监、信息中心主任组成的信息标准化委员会,负责信息标准化的总体协调,等等。基础数据的管理应建立以下三条流程:数据标准维护流程、基础数据维护流程和数据质量管理流程。
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也可以组建虚拟组织来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比如:组建由信息中心组成的模板专题委员会,负责集合模板数据的利益方,订立标准,解决质量问题,保障模板应用;组建由信息中心、软件供应商、实施顾问组成的信息化项目组,负责提出标准化需求,然后实施和推行各种流程与系统,以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并保障数据质量;组建由信息中心、子公司、职能部门组成的模板应用组,负责模板的推广、培训与反馈,等等。信息资源的管理应建立以下两条流程:信息采集利用流程和采集模板维护流程。
第三,信息化建设应该保证企业的大部分业务都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对各个应用系统进行充分的优化和集成,使应用系统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根据D公司的实际情况,建议首先完善现有的财务系统、物流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并对这些系统进行充分的集成。另外,D公司应同时开发并集成应用系统建设蓝图(如下图所示)中的其它几个系统,主要包括决策支持、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等。
第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就是人才的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往往要求较高的薪水,且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交流和应用,而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很难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因此,中小企业应特别注意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外部学习、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信息化专业人员的水平,对于急需的核心人才要舍得投资引进。中小企业还应善于利用外界人才,如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与开发,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与需求的信息产品,还可聘请有关专家为技术顾问,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另外,中小企业应注意做好内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系统应用能力,保证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信息化;高新技术;简化
根据我多年的实施经验浅谈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及我个人的解决建议。
首先在准备实施信息化的初期阶段,企业会面临第一个矛盾――软件的选择。企业本身在做出选择之前,要对本企业的情况做详细调研,如企业规模、运营情况、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再根据统计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出现阶段在运营、生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把问题转化成信息化需求。这个过程被称为“管理咨询”或“前期调研”。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如果做的不完善的话对以后实施公司的选择、实施方案、技术文件、合同的制定编写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失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
其一:由企业本身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对公司进行普查。一定要亲自到各个一线生产现场与管理现场了解生产和工作现状,认真记录各个部门对现有生产及工作流程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得出信息化需求后,阶段性与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讨论:研究问题需求及可行性。最终经过企业高层领导同意后形成真正适合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这种方法对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人员要求非常高,不单要懂得信息化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企业内部各个单位、部室的业务工作原理以及公司整个运营情况。
其二:现在因为前期调研难度很高,企业没有单独设立信息化部门。所以行业中出现了很多监理公司,它们专门为企业提供前期调研、需求分析、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等服务。它们属于项目中的第三方,能真正的从企业需求出发,避免企业在前期调研时走弯路。软件实施公司的前期调研往往是以软件模块功能为基础,无法根本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这个方法的弊端就是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其次企业进入软件实施阶段。企业将面临又一个矛盾――基础数据。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信息化建设的“血液”。血液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转和决策能力。基础数据是什么?就是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与库存、人员信息、运营统计、账务等信息。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来统计基础数据。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点进行盘点,盘点后的数据需要经过部门主管领导的审核后上报至信息化数据管理小组再录入系统中。在统计和录入过程中怎样保证数据的统一、真实、准确性呢?
第一,企业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编码系统,每个物料,每个产品甚至是耗材都有唯一的编码。企业必须根据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出一套妥善、合理的编码系统,并且对企业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保证录入系统的数据编码的唯一与统一。
第二,怎样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呢?信息化实施数据小组应该在数据统计之前与公司高层领导商讨制定数据数值的标准范围、误差大小。业务部门上报的数据如果超出合理范围,应查找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真实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避免市场因素和人为因素给企业运营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数据的准确性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实时录入数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般都是要经历几年时间,这期间企业一直运转,每天会产生新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必须要实时录入到系统中。第二是数据准确,做到数据的统一与真实以后,想要使得数据准确的话并不难,信息化建设期间要不断的对各个相关部门、分厂的业务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减少人员操作失误以外还要在数据的计量单位上做好统一和转化标准。
信息化建设的后期阶段企业要进行“原型测试”和“数据测试”,主要是根据测试情况完善软件功能、发现错误、修正系统BUG等工作。这个阶段大部分企业将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接口,它是企业各个系统之间传输数据的集成通道,就制造型企业软件接口模型来分析:
(1)ERP管理系统与PLM工艺管理系统集成接口。
(2)ERP管理系统与MDM编码管理系统集成接口。
(3)ERP管理系统与历史管理系统集成接口。
(4)PLM管理系统与MDM编码管理系统集成接口。
(5)工艺管理软件与PLM工艺管理系统集成接口。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包括公司物资投入、转换、产出全过程的系统,在公司管理中发挥着无可争议的核心作用。我们着重对物流信息化的任务、当前公司物流信息化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做粗浅的探讨。
一、物流信息化的任务
公司物流信息化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公司当前物流过程和可预见的发展,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充分利用公司物流系统内部、外部的物流数据资源,促进物流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改进现存的物流管理,选取、分析和发现新的机会,做出更好的物流决策。
二、当前公司物流信息化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的公司管理中,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都已得到普及,但是真正实现了物流信息化的公司却极少。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公司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虽然有迫切的要求,但是在实现过程中,由于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所需的财力、人才的认识不足或者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保证对信息化工作的投入,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往往半途而废或草草收兵。其次,在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的初期,需要管理人员辅助完成大量的工作,花费精力去熟悉新的工作系统。第三,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物流管理的感性认识,如果公司人员不予配合,他们很难实现一个令公司管理人员满意的系统。第四,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可能需要花费几年时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会导致前期开始的系统所使用的平台和后期开发的系统所使用的平台的不一致性。
三、关于物流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当前物流信息化工作还存在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问题,如果公司能够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的物流信息化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领导重视,业务人员支持
对如何搞好物流信息化,公司领导和信息部门的负责人,面临诸多的压力、冲击、挑战和机遇。毫无疑问,领导和业务人员的支持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保证。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涉及到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了真正发挥技术的优越性,就必须对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调整,建立真正能够支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生产、物流体系。公司物流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硬件、软件、物流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应该以与公司生产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相适应为依据,制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2重视开发公司物流的信息资源
公司物流信息资源开发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许多单位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整个公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建设、积累和更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渐进过程,只有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准确、合理和充足的数据。
在物流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物流信息及其相关信息。物流管理还体现有关物流数据的处理,反映系统的历史和当前状态。公司在日常活动中收集了包括订货单、存货单、应付账、交易条款、客户情况等在内的大量数据资料和报表,同时还有大量的外部信息,这些物流信息资源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物流信息的建设可以减少库存,减少积压资金;采取正确的供应链,加速资金周转,保证合理运营周期;有效控制成本,降低开销,提高利润。更重要的是依赖有效的信息系统,得到尽可能完整的决策数据。对市场变化的响应更快速,公司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有效。
3.建立公司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公司物资信息系统是公司物流科学管理的基础。物流过程的所有技术数据和事务数据,对所有参与单位都具有高度可视性和可存取性。物流信息的可视化简化了物流系统的设计、建立和维护,增加了管理者对物流信息的理解,并加快了信息传递到部门和决策者手中的速度。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根据库存模型、预测模型等管理决策模型,采用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物流决策支持系统,采集、利用好宏观信息、生产流通及价格信息等,提高公司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订过程。
4.加强物流信息的网络化
关键词:产品分类;网络模型;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TN91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824(2014)04-0066-06
0引言
随着2009年的电信重组以及全业务牌照的发放,集团客户市场成为了各大通信运营商争夺的焦点。2012年7月,中国移动政企客户分公司成立,主要提供面向政府、大型企业等重要集团客户的销售和端到端服务,负责面向全国的集团客户产品整合和产品推广。在各省公司开展集团客户市场的专业化运营的趋势下,打通集团客户售前、售中、售后的业务流、服务流,优化服务支撑体系势在必行。针对信息化拓展特点,开展集团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十分关键。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集团信息化产品分类及产品定义,2)集团信息化典型业务网络模型,3)集团信息化支撑体系探讨。
1集团信息化产品分类及定义
在集团客户产品中,含标准化产品和行业定制产品,种类比较繁多,其运用频率也有较大差别。本文从建设单位的建设角度考虑,选取了部分运用广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类产品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范围。
本文论及的集团信息化产品划分,可从以下维度分析:1)按业务类型分:专线类业务、话音类业务、视频类业务、短彩信类和ICT类;2)按规模分: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和聚类企业;3)按行业分:政府行业、医疗卫生、能源行业、制造业、服务行业、交通运输、教育行业、旅游行业和金融行业[1-3]。
1.1按业务类型划分产品
1)专线类业务。
传输专线业务是依托中国移动的传输网络,向企业提供数字电路的租用和维护服务,其带宽占用方式为独享带宽。
① MPLS VPN专线业务是通过采用MPLS技术在中国移动IP网上构建企业IP互联专网,其带宽占用方式为在保证业务质量情况下的共享带宽。
② 语音专线业务是通过移动传输网络将集团客户接入到移动语音网络,为客户提供语音等服务的专线解决方案。
③ 互联网专线业务是指为客户提供各种速率的链路接入CMNet,实现方便快捷的高速互联网上网服务,带宽可以灵活选择。
④ APN专线业务是以中国移动现有的无线网络为物理承载,通过隧道加密的VPN方式访问用户本地服务器的一种业务。
2)话音类业务。
① IMS固话。为企业提供固定电话拨打业务,目前采用接入移动IMS网络实现。
② 呼叫中心直连。是指通过中国移动提供的语音专线,将集团客户的呼叫中心与中国移动的语音交换网络进行直联,从而使中国移动终端用户通过中国移动的网络直接拨打集团客户的服务号码,并享受其所提供的服务。
③ 移动400业务。中国移动为无自有呼叫中心的中小型集团客户搭建综合语音通信门户,向企业提供集语音、短信、彩信为一体的信息交互服务,满足企业营销推广和客户服务的多样需求,进而提升企业形象和客户满意度。
3)视频类业务。
① 视频监控是通过视频采集原始信息,经压缩编码等处理后传输至监控客户端,实现各类现场移动查勘、集中监控和远程管理,还可以配合中国移动语音、位置定位和设备控制等服务,以短信预警、群组通话等方式帮助客户更高效地实施安全举措,调度应急资源。
② 视频会议帮助分散在各地的成员完成“面对面”的实时沟通,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并节省差旅成本。集图像、语音、数据于一体,用手机或电脑、在办公室或在旅途中都能接入会议。
4)短彩信类。通过短彩群发方式,提供企事业单位内部办公信息的传递、营销服务信息的、客户需求收集和意见反馈等服务。也可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如配合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管理、业务经营和生产控制的需求,自动发送定制的短信或彩信。
5)ICT类。ICT是IT(信息业)与CT(通信业)2种服务的结合和交融。在中国移动为客户提供的一站式ICT整体服务中,包含集成服务、外包服务、专业服务、知识服务以及软件开发服务等。ICT服务不仅为企业客户提供网络构架的解决方案,还减轻了企业在建立应用、系统升级、运维、安全等方面的负担,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
1.2按规模划分产品
1)小型企业。成员规模10人以下,其典型场景为写字间类企业客户。该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包括固话、互联网专线等业务,业务需求单一,解决方案简单。
2)中型企业。成员规模10-100人之间,其典型场景为酒店、医院、商场、超市等在1个或几个楼栋的情况。该类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包括固话、互联网专线、移动400等业务,业务需求较少,解决方案较简单。
3)大型企业。成员规模100-1 000人,其典型场景为政府、金融、大型企业等存在分支机构的情况。该类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包括传输专线/VPN专线、互联网专线、固定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呼叫中心以及ICT类等,业务需求具有综合性,解决方案复杂。
4)聚类企业。成员规模1 000人以上,其典型场景为高校、园区、大型写字楼群等。该类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包括互联网专线、固定电话、视频监控以及ICT类等,业务需求具有综合性,解决方案复杂。
1.3按行业划分产品
根据前面几节的分类,可对集团信息化行业,按照企业规模和业务类型进行归类,从而在进行集团信息化建设中,能够事先进行业务推介,做到有准备的产品营销。表1为集团信息化各行业业务需求分析。
行业类型企业规模业务类型需求政府行业大型企业传输专线/VPN专线、互联网专线、固定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呼叫中心以及ICT类等医疗卫生大、中型
企业传输专线/VPN专线、互联网专线、固定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呼叫中心以及ICT类等能源行业大型企业传输专线/VPN专线、互联网专线、固定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呼叫中心以及ICT类等制造行业中、小
型企业固话、互联网专线、移动400服务行业中型企业固话、互联网专线、移动400交通运输大型企业传输专线/VPN专线、互联网专线、固定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呼叫中心以及ICT类等教育行业大型、
聚类企业传输专线/VPN专线、互联网专线、固定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呼叫中心以及ICT类等旅游行业大、中
型企业互联网专线、固定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呼叫中心、移动400以及ICT类等金融行业大型传输专线/VPN专线、互联网专线、固定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呼叫中心以及ICT类等
2集团信息化典型网络模型
2.1专线
移动专线目前可选择的技术众多,对于业务汇聚点可选用的技术方案包括:PTN,SDH和PON;客户侧可选的技术方案则包括:PTN,SDH、裸纤/协转/光收和PON。对于上述技术在不同等级客户、不同场景下的选择将作为本课题专线网络模型研究的亮点。
首先,对专线的组网模型概览总结如图1所示。
其次,对于场景模型选择的分析如表2和表3。
2.2话音
中国移动集团固话是中国移动全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市场和发展新业务的有效利器。当前阶段,移动固话主要依靠移动IMS核心平台,采用融合通信技术为集团客户提供语音接入业务服务,实现固话、手机的虚拟集群网,实现号码统一接入、统一管理和内部短号互拨等功能。
总的来说,IMS话音实现方案通过在用户侧建设局域网,局域网用户侧通过RJ45/语音双绞线接入SIP电话/普通电话,局域网出口通过传输专线上联移动互联网,从而实现与移动IMS核心平台的连接,并采用VoIP方式直接向IMS核心网注册,实现用户放号。
集团固话在实际建设中,需要分场景建设,分析如下:
1)小企业新建场景。小企业新建场景如图2所示。
图2小企业新建场景场景说明如下:
(1)无内部呼叫控制需求小企业,可优先考虑IAD;(2)0IAD容量1至几百个,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为了管理方便,一般尽量采用同种型号;(3)大容量IAD一般部署在企业机房,连接配线架。小容量IAD一般部署在办公室/桌面,直接出模拟线连接电话机;(4)IAD支持级联组网,当用户需要扩容时,可以通过IAD的冗余下行LAN口进行级联,不需要额外增加网络交换机或占用相应端口(一般不超过4级)。
2)大企业新建场景。大企业新建场景如图3所示。
3)小企业替换场景。小企业替换场景如图4所示。
4)大企业替换场景。大企业替换场景如图5所示。
2.3视频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企业对于视频业务的需求广泛增加,视频业务成为与数据、话音并存的第三种基础业务,在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被广泛采用,应用范围很广,如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网上可视电子商务、网上政务、网上购物、网上学校、远程医疗、网上研讨会、网上展示厅、个人网上聊天等。视频技术研究点分别如下:
1)视频压缩技术。
视频压缩技术对于视频清晰度、存储量(带宽)和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目前主流采用H.264和MPEG4两种,其区别如下:
MPEG4标准成熟、对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特别是多媒体信息基于内容的检索和访问等,应用范围包括实时视听通信、多媒体通信、远地监测/监视、VOD、家庭购物/娱乐等;其缺点是由于系统设计过于复杂,难以完全实现兼容,且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要面临高昂的专利费问题。
H.264设计简洁,高效压缩比(H.264的数据压缩率在MPEG2的2倍以上、MPEG4的1.5倍以上),在不同分辨率、不同码率下都能提供较高的视频质量,采用“网络友善”的结构和语法,使其更有利于网络传输。H.264比MPEG4更容易推广,更容易在视频会议、视频电话中实现,更容易实现互连互通,且专利费用低廉。
2)摄像机分类。
摄像机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传感器类型、分辨力、信噪比和最低照度等。从外观结构分为枪机、球机、半球机和针孔等;从最低照度分普通型、月光型、星光型和红外照明型;从输出信号分模拟摄像机、网络摄像机和数字摄像机等。从分辨力分标情、高清和超高清摄像机。因此,在进行摄像机选择时,应根据具体的环境和客户需求进行具体选择。
3)不同高清视频技术选择。
不同高清视频技术选择如表4所示。
前端摄像机包括数字摄像机、模拟摄像机和网络摄像机等,其中,数字摄像机通过光纤直连视频距阵,实现视频的短距离传输;模拟摄像机通过同轴电缆连接视频距阵,实现视频短距离传输;网络摄像机通过以太网双绞线接入IP网络,实现视频的远程传输。
后端视频中心平台,则包括视频距阵,实现视频切换、管理和存储等功能;电视墙,实现视频呈现;存储设备,实现视频的大容量存储;管理终端PC,实现视频监控系统的日常维护等工作。表4不同高清视频技术指标对比表
4)视频组网。
以视频监控系统为例,其组网拓扑如图8所示。
近年来,虽然移动公司在集团信息化的拓展上有较大的进展,但随着电信、联通等在集团客户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移动仍处于较弱的地位,下面就以下几点建议进行探讨:
1)梳理产品,积极开发拳头产品,提高企业品牌效应。
相比电信,移动公司的集团信息化产品在产品细分、针对各行业的定制产品开发上尚存在诸多的不完善,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目前,电信的“商务领航”已经深入人心,各种行业的针对性产品开发也日益完善;相比之下,移动的“动力100”则显得动力不足,大多数产品在与电信比较的时候,并没有探索出移动自己的拳头产品。因此,在进行集团信息化推广时,应积极开发拳头产品,提高品牌效应,才能使得信息化道路走得更加平坦。
2)从投入和产出角度,综合分析产品效益,为未来产品选择提供商务参考依据。
目前移动集团信息化建设采用“收、支”两条线的考核办法,即市场口只关心收益,网络口只关心投资,这导致在项目支撑之初的导向上会出现重大分歧,最终凭领导判断决策,这对项目的建设成败,对公司是否有效益可图,将产生重大的不确定性。建议集团信息化建设应从公司整体利益、社会名声和效益名声均参考的角度出发。另外,相关数据表明,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收益多集中在少数重要行业,A类集团客户占比10%,创造70%的信息化收益。可见,对于政府、金融等部门,仍是需要重点争取的信息化市场。
3)积极加强网络储备,准确定位预覆盖,既要提高业务开通速度,又要避免由于覆盖无效带来的投资浪费。
“良好的光纤和管道资源,以及有序的资源管理”是电信在专线竞争中的优势。而移动则存在网络建设不完善和资源管理不清楚的问题,需要积极优化。对于网络储备建设,将是提高集团信息化服务质量,加快网络建设进程的关键点,需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的建设。
4)回收集团信息化产品资源,设立统一归口部门,避免因部门间大量的协调工作所引起的产品开发周期过长的问题。
目前,移动运营商集团信息化产品资源分散于不同部门,例如:数据部掌握各种信息平台产品,包括千里眼等;市场部掌握个人客户产品,包括驻地网、WLAN等;集客部掌握固话和ICT产品;物联网掌握物联产品;而在工程建设职能上,又有工程建设部、集响中心和分公司网络部等。这些产品和资源的分离,都不利于集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提出,一旦出现综合解决方案需求时,需要协调大量的部门和资源,甚至需要召开多次会议才能解决,这无疑将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建议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资源统一回收、统一分配,设立统一归口部门,协调部门间分歧,快速响应市场。
5)梳理集团信息化产品产业链,积极和广大产品提供商合作,从源头控制产品价格,避免价格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集团信息化产品的产业链不仅是运营商本身,更关键的是各大产品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施工方,因此需要建立起广泛的合作机制。目前,移动对于集团信息化建设多采用租赁模式和购买模式,无论哪种商务模式,对于信息化产品的价格控制是最重要的,除了集采设备价格可参考外,对于非集采设备,应该从源头控制产品供货商和价格,这样当遇到项目竞争时,至少可以做到价格不处于劣势地位。
6)积极适应从通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的角色转变,不断积累全业务运维经验,加强支撑体系的IT设施建设。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中国移动面临着战略转型:业务上从单一的无线业务运营商转向全业务运营商转型;运维上从经营个人移动及增值业务转向经营集团、家庭、个人的语音、数据及融合业务转型;网络上在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基础上增加了多种类型的用户接入网络。为了面对这个战略转型,公司在组织架构、支撑流程以及IT基础设施等方面,均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不能由现有的架构、流程和IT系统仅做少许改造来适应这个转型[4-5]。
4结束语
集团信息化的建设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集团客户产品更加细分、新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新的运维流程的制定,对集团信息化的建设策略也将有更多的要求。本人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研究深度,从细节上为推动移动运营商集团信息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鲁滨,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董焱.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治理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赵守香.企业信息化[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我国会计 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知识化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知识接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型经济已成为人们对社会经济的共识。所谓的知识型经济,是通过生产、分配和使用这几个环节的信息化所实现的,它能够加快社会经济的运转,促进信息的交流传递,提高对知识的利用率,有利于社会的创新发展。会计信息化作为社会经济知识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强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化适应时展的要求,它能将数据通过计算机输入到会计软件中,利用会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可以加快经济数据在各财政部门的流通,有利于财政系统的高速运转,提高财政信息的质量。
(二)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会计发展的要求
一般,一种会计模型的存在和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在信息社会,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求会计作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1]在以前,会计数据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填写会计凭证,然后编辑会计账簿,填写数据单等进行数据处理,这种方式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会计数据的处理通过会计软件就可以完成,它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对数量多的会计数据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处理,而且方便检查,能够提示出错的问题数据等。这些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和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它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会计发展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安全可靠的要求
会计信息的安全关乎整个公司的财政命脉,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操作中,如果对会计信息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借贷方出现不对称的情况或会计信息失真,给公司带来严重的财政问题。而且有些公司为了少交税款,在处理会计数据时故意隐瞒部分数据,以实现自己少交税款的目的。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这就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会计信息的安全问题,无论对公司还是国家都十分重要。[2]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我国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已基本上被信息化的会计处理方式所代替,一些大型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已和国际接轨。然而,从我国整体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上看,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是较为落后的,[3]东部沿海地区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程度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一)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在积极地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但是从进展情况来看,速度较为缓慢,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4]一些会计人员由于习惯了以前的做账方式,对信息化的会计做账方式十分陌生。在使用会计软件做账时,由于对电子计算机不是十分熟悉,他们很容易产生错误,打击自信心。而且他们对会计信息化接受和学习的速度较慢,这就使他们错误地认为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太慢,久而久之,他们对会计信息化失去了兴趣,不再接受会计信息化。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这部分会计人员没有从传统的会计记账方式中脱离出来,对电子计算机也不是十分熟悉,雇佣公司只注重公司的财务状况,忽视了对这类员工会计信息化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由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也不平衡。东部地区靠近海洋,对外交流方便,交通运输业十分便利,经济发展迅猛,人口稠密,优秀人才很多,许多大公司在这里落户,它们对会计信息化接触的时间早,会计信息化水平也很高,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和国际接轨。而西部地区由于所处的位置偏远,对现代化的信息接触时间较短,企业的发展规模和能力较东部地区要弱,人才也相对较少,导致会计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而且发展也十分缓慢。这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十分不利于我国对会计人员和公司财务税务的统一管理。
三、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有关会计人员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而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决策者或领导层的支持是非常关键的方面。[5]这就要求公司的相关管理者要重视对会计人员信息化的培养,定期组织公司内部会计人员进行学习,并制定有关的考核制度,对合格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不合格者给予一定的惩处。同时,国家财政部门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努力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开展。
(二)积极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平衡发展
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我国的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重视,积极推动西部地区的会计信息化建设。[6]对此,应针对西部地区的情况,建立会计信息化培训小组,对西部地区的有关企业进行调查,如果发现有利用传统会计信息处理方式进行账务处理的,可以要求其公司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化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回到公司继续做账,但必须是以会计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对于不配合的公司,可以加重税务惩罚,责令其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信息化培训。同时,财政部门也可要求公司在上报财务状况时采用会计信息化的方式。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家、企业和会计人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我们必须将会计信息化摆在重要的位置,积极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
(作者单位为天津市南开中学)
参考文献
[1] 黄旭,徐亚文.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
[2] 李晓明,闫宏,张敏达.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 现代经济信息,2007(10).
[3] 杨玉麟.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风险及对策[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 2010.
[4] 胡仁昱,陆政.中国会计信息化30年回顾――上海工作综述[A].纪念会计改革与开放30年暨上海市会计学会成立30周年专辑[C]. 2009.
(一)企业信息化系统“花瓶”作用过强。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机械制造企业徘徊在生存边缘,机械制造企业主对产品成本、人工费用、利润水平、销售渠道等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也清楚地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但由于机械制造业经营者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足,未了解和理清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对生产、管理的操作性作用,使得机械制造企业即使购入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却未能发挥信息化系统的高效管理作用,导致其成为了“花瓶摆设”,机械制造企业信息系统资源被浪费。
(二)财务管理过分松散,财务管理系统作用未发挥。
目前,大部分公司都或多或少选购了财务分析软件,但却忽视了学习财务管理软件的高效功能,导致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无法被正确挖掘。同时,财务部过分依赖《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法律条规,未能灵活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导致无法更好利用财务管理系统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无法建立健全。尤其是在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项目方面,统一建帐,统一用款现象严重,导致每月财务成本核算时分配不清,合同收款时间混乱,项目经费预算及支出不合理,费用浪费严重。
(三)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落后,信息化不足。
许多企业为提高机械产品质量,都设置质量管理部、质量管理科等管理机构。但这些质量管理机构却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未依照信息化系统数据制定产品质量检测指标;未将ISO9001:2008和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监督系统结合起来;在强化过程质量监督时过分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员工质量知识培训不到位,使得员工在各个环节生产操作未按照流程进行,产品出厂合格率低。同时,由于未构建供应商信息化管理体系,导致购进原辅材料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失去客源。
(四)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不善,人才流失严重。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虽然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已经使用了信息化管理技术统筹人力资源,由于其服务器性能、网络状况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问题百出。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完善带来的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等负面情况,更是使企业决策无法更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导致人才利用率低,人才无法发挥作用,人才资源缺失严重。
二、机械制造企业如何针对性地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机械制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扩大经营版图,必须先狠抓信息化管理,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机械企业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但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知道,机械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严重的缺陷。只有解决了这些缺陷,机械制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做好工程设计信息化工作。
要解决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花瓶”作用过强的问题,要求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在产业化中的应用,加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全面覆盖、渗透融合和综合集成。同时,公司要在财务、技术、生产管理、储运、车间管理、质量等部门建立信息模块,满足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以提高各个管理环节的工作效率。另外,企业还需做好工程设计的信息化工作,包括两维、三维绘图及装配检查CAD、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艺设计CAPP、以数控编程为主的CAM等信息系统的引进。
(二)应用ERP软件,构建完善的财务指标系统。
财务管理过分松散,财务活动价值无法挖掘,将导致企业项目管理成本无法受到控制,财政支出浪费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因而,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抓紧处理这种不良状况。笔者建议,强化信息化管理,注重财务分析,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应用金蝶ERP软件等财务信息化管理设备,每月定期组织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核算、统计与分析。同时,积极分析机械制造企业当前的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构建一个良性财务指标,让财务部工作人员依据指标办事,每月定期向高层领导汇报上月财务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或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供应商管理。
高效的质量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的企业质量管理机构,还需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产品购入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不仅具有了质量决策、质量检测与数据采集、质量评价、控制与跟踪等功能,在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还具备强化过程质量监督的作用,贯彻该公司的落实了分层审核制度。此外,该系统还强化了对供应商的管理,确保购进原辅材料质量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坚决执行不合格的原辅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流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产品不得流入市场的“三不”原则。
(四)加强系统对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吸引人才。
【关键词】ITSSIT运维 IT服务 整体运维
1 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落幕,其信息化建设核心是致力于打造新一代集团企业级信息系统,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最终建成信息化企业。整个“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朝着“覆盖面更广、集成度更深、智能化更高、安全性更强、互动性更好和可视化更优”的方向上阔步向前。整整5年的信息化大建设后,留给我们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如何让这些成果保值、增值?”。处于大建设向大运维转变阶段,我们只有把所购买的设备,搭建的应用系统管理好、维护好,确保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才能保障建设成果保值、增效。鉴于此,引进和吸收科学、先进的IT运维方法论,并构建合理、有效的适用于电力行业的IT运维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ITS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tandard,信息技术服务标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IT服务标准库,它借鉴了ITIL、ISO20000、COBIT等国外各种先进的IT服务管理理论,集合我国各类IT服务企业的最佳实践和资深IT服务专家的智慧,覆盖IT服务咨询评估、系统集成、运行维护和服务运营等各类IT服务类型,是充分适合我国IT发展现状的先进IT服务管理理论。实践证明,ITSS理论的良好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对IT服务的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等服务要素进行良好的规划和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提供规范和优质的服务,进而提高客户满意度,还有利于企业规范服务工作流程,降低IT服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效提升IT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和个人IT服务的综合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ITSS在某电力企业整体运维中的应用,阐述了ITSS与整体运维模式有效结合所产生的“火花”效应。
2 当前电力企业ITSS的应用情况
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是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简称:ITSS分会)研制的一套IT服务领域的标准库和一套提供IT服务的方法论。2013年全国开始开展《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符合性评估工作,并于当年7月19日公布第一批通过符合性评估的企业名单。截止到当前,全国共有230家企业获得符合性评估证书。
2014年,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对信息服务厂商服务能力的重视,致力于服务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运维的企业也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IT服务能力,被业界普遍认可的ITSS标准无疑是制胜法宝。国家电网重要IT服务厂商东软集团、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公司、安徽南瑞继远软件和山东鲁能软件技术等多家企业先后通过了ITSS认证。实施并获得ITSS认证的企业均指出:ITSS是符合我国国情的IT服务标准方法论,通过实施ITSS,有助于企业提升IT服务质量、优化IT服务成本、强化IT效能,以及降低IT服务风险等。
3 基于ITSS的整体运维体系建设
本文以国内一家致力于服务电力企业的IT公司为例,集中阐述ITSS体系的整体建设过程及应用情况。
3.1 案例背景
2011年,该公司开始为电力行业用户提供运行维护服务。目前承担了某网、省电力公司IT整体运维服务业务,服务对象涵盖直属单位和地市电力公司,服务内容包括基础环境、应用系统、桌面和服务台、网络、主机、存储、数据库、安全和整体运维管理,以及通过基础服务衍生出的增值服务、个性化服务等。随着运维服务业务的飞速发展和业主单位对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该公司也意识到提升运维服务能力的重要性。
2012年底,该公司开始组织学习ITSS,2013年7月正式导入ITSS服务管理体系,2014年11月通过现场符合性评估,2015年12月答辩,2015年1月获得ITSS符合性证书。
3.2 体系建设目标
建立基于ITSS的整体运维体系,探索集中的IT服务及管理模式,梳理、规范运维服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和运维服务队伍,强化整体运维经济优势。
3.3 建设过程
ITSS《通用要求》实施前,该公司特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实施小组组长由运维业务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决策指导、资源协调、成果评估、检查和考核等。实施小组主要负责ITSS体系建设、实施和完善等。
实施分四个阶段,分别是现状评估和需求调研、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优化改进。
3.3.1 现状评估和需求调研
ITSS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材料分析以及管理体系评估等方式对公司IT服务管理体系现状进行调研,除此之外,小组还就相似的外部单位相关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其次是对公司IT服务管理现状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比最佳实践和国际标准,从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根据业务需求,在诊断报告中还对各改进项进行优先级排序,对改进方法和成本绩效进行说明,作为管理决策和总体规划的参考。
3.3.2 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前,组织各参与体系建设方开展ITSS理论和最佳实践专项培训,确保有关各方对ITSS标准足够认知和理解,为整体规划设计的成功奠定基础。规划设计阶段主要包括人员管理、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过程管理等程序流程和整体运维模型设计。
3.3.3 建设实施
本过程首先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建立运维体系组织架构并确定职责,其次是制定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运维服务能力管理。编制整体运维服务管理手册,对服务能力进行整体策划;制定年度IT整体运维服务管理计划,要求每个季度对年度计划进行跟踪,形成季度报告,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计划和措施,纳入下一季度工作计划,持续改进;
(2)人员管理。制定人员管理、岗位结构和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公司提供运行维护服务的人员具备应有的能力,确保故障响应、问题解决和成果交付可控;
(3)资源管理。整合资源,搭建IT整体运维管理平台,建立集中式服务台、知识库和备件库;
(4)技术管理。通过制定运维技术管理制度,确保公司能根据客户要求或技术发展趋势,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风险控制、技术储备以及研发、应用新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能力;
(5)过程管理。建立服务级别管理策略和流程,并根据服务类型制定标准服务级别协议模版(SLA、UC、OLA),建立事件、问题、配置、变更、和信息安全管理策略与流程,定义相关代码,制定各类模版。
3.3.4 优化改进
通过对体系建设成果进行3个月的试运行,对新体系的执行效果和标准符合性进行验证,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不符合项,采用PDCA的持续改进方法,对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持续改进。如图1所示。
4 应用成效
4.1 转变服务模式,分散式向集中、整体运维的转变
搭建基于ITSS整体运维模型,将基础环境、设备、安全和软件运行维护整体按照统一的制度、规范和流程进行管理;研发IT整体运维管理平台,将事件、问题、变更等过程纳入统一化管理,并建立集中式服务台,知识库和两级备品备件库和运维人才专家库,整合并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运维业务数据的集中更便于对整体运维服务指标的分析,从而完成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从单项优势向整体优势、从运行管理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转变,为用户提供了“管家式”服务。如图2所示。
4.2 提升了IT服务质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制定56个过程文件,涵盖服务级别管理、服务报告、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八个方面,固化过程,规范做事,并借助运维服务工具实现过程管理流程化、可视化,服务质量的提升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从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如图3所示。
4.3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建立集中式服务台,实现服务需求统一响应、服务任务统一分配、服务资源统一调度、服务质量统一监控。搭建两级备件库、知识库和运维人才专家库,现场级和公司级备件库很好的支撑了备品备件更换和硬件故障处理效率,节约了运维成本;知识库共入库条目2246条,2014年总访问量已超过10000次;专家人才库的建立,有效拓宽了用人选人视野,防止人才断层,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4.4 提高了运维服务团队的能力和水平
人员方面,从人员管理制度建设、人员岗位设定、人员的知识、技能、绩效考核等对团队进行全方位管理。每年年初制定人员储备机制,关键岗位设立AB岗(AB岗互备),建设岗位与运维岗位轮岗;培训方面,按照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覆盖ITSS整体运维体系架构、专业技能、服务能力提升、工具使用等。
4.5 推动了运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IT整体运维管理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运维实施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运维管理平台研发的投入产出,极大地鼓舞了IT运维服务组织,推动其投入人力和技术力量,做好运维服务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运维服务技术要素逐步实现体系化和规范化。
5 结语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信息规划工作的开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步伐。系统智能化、大数据和云的使用,对信息运维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满足电力企业信息运维管理需要的运维服务体系,是电力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为了和国际接轨,为了向国家标准靠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很远。
参考文献
[1]GB/T 28827.1-2012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
[2]ITIL Version 3 Service Design.
[3]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论ITSS的实施[Z].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
[4]刘亿舟.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第二版)-实践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白皮书.
作者简介
宋蓝云(1973-),女,湖北潜江人,工程师,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应用专业,从事电力行业IT运维服务相关工作,1998年至今任职于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吴传强(1984-),男,湖北武汉人,高级项目经理,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应用专业,目前从事电力行业IT运维服务相关工作,2008年至今任职于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部门建设得到加强,整体实力有所提升
20XX年工程部从三人增加到七人,由公司副总工程师直接带领,技术人员得到有效补充,工程部内部分为两组,加强了对项目的管控,改以往的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监管;
二、严把项目方案的评审、备案工作
20XX年工程部共审核16个施工项目方案共计160余份,组织专项方案专家论证8次;收到10个项目备案方案共计70余份;项目方案的编制、审核和盖章流程进行进一步制度化;通过OA上报评审使评审流程系统化,并很好地记录每次评审情况;今年工程部增加技术力量后,项目的施工方案在质上有了明显提高,虽然评审流程有所增加,但方案能更好的实际指导施工,同时项目上的技术人员在编写技术方案方面也有所提高;
三、工程部成立成本中心,对项目成本进行管控
20XX年7月公司成立了成本中心,并将成本中心纳入公司工程部管理,填补了以往公司无项目成本管理的空缺;工程部特配备两名预算人员对项目成本进行统计、审核,成本中心成立以来公司所有资金计划都要通过成本中心审核,成本中心现已审核项目资金计划50余份,退回项目不合理资金计划约20余份;现阶段逐步形成了以成本中心为中心,采供、经营、企管、质安为辅助的项目管理体系;
四、由工程部主编,初步完成了公司的QES体系建立
今年年初公司制定了建立QES管理体系的目标,工程部在公司技术副总工的带领下,于今年10月前编制完成了公司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并下发公司各直管部、分公司、项目部进行试行,部门预计在今年年底推出公司作业指导书,明年进行体系文件的认证;
五、参与公司法律事务处理
工程部作为项目过程管理的主要部门,在公司现阶段缺失法务部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处理公司的纠纷案件,今年主要处理纠纷案件共6件,包含两起工程主合同纠纷处理,主动承担起了公司此块业务的办理,尽部门能力为公司排忧解难;
六、参与公司合同评审,提升公司规范化管理及风险防控意识
今年公司采供部规范了管理流程,强制要求公司所有项目部采购(劳务、材料)合同必须经过公司评审,工程部作为合同评审的主要部门,年内部门共计评审各类合同100余份,提出防范性建议100余条,有效的规避了公司的部分法律、经济风险,提高了项目管理意识;
七、参与公司招、投标工作,编制技术标
工程部积极配合采供部、经营部的招、投标工作;采供部开展的劳务招标工程部积极参与评审;经营部进行投标工作工程部积极配合,配合投标项目共计11个,编制技术方案共计31份,在确保了公司经营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同时也使部门人员的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八、积极开展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
今年集团公司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公司工程部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责部门,全程参与了公司信息化软件的选择、考察、评选工作,并在组织公司各个部门参与调研,选定3个试点工程项目,在下一步项目管理系统的推行中,工程部将更要积极的推进项目管理系统的具体实施。
九、结合住建部要求,在全公司范围开展“六打六治”专项行动
今年8月住建部开展了“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治理行动,公司工程部作为“六打六治”专项行动办公室,在公司范围内对所有直管部经理、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开展了“六打六治”专项行动文件(《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等内容进行了2次宣讲学习,并联合公司其他部门对公司所属项目部进行进行专项清查,共进行专项清查10余次,清查问题20余条,对基层项目部进行相关文件宣讲8次,工程部积极督促各个项目部进行专项整改;
十、反思与建议
通过对本年工作的总结,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项目成本管理很弱,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成本监管;
2、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不够,要敢于推广运用新技术;
3、部门自身建设不够,人员整体实力偏弱,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越来越重的工作职责,明年要加强部门自身建设。
4、今年是管理强化年,也是制度开始实施的第二年,但制度的执行力还落实得不够到位,要坚决的执行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要求。
5、部门在公司内部与其他部门及项目部的沟通上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ERP
随着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屏障,让全球企业间的信息零距离成为可能。由于经济全球和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制造业所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以客户为中心,基于时间、面向整个供应链成为在新的形势下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动向。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对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良好的计划和控制,并进行有效、充分的应用。信息化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可以提供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是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手段,使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所重视,它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必要管理措施。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的ERP,引发了企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及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也势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它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历史上著名的“安然事件”。
众所周知,安然公司曾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在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1年在几周内破产,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使安然公司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安然、世通等相继爆出的造假事件,严重挫伤了美国经济恢复的元气,重创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信心,引起美国政府和国会的高度重视。美国社会各界强烈呼吁美国政府拿出强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公司造假行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法案中对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与责任。萨班斯法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明确公司管理层责任(如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等),要求管理层及时评估内部控制、进行财务报告,尤其是对股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同时,加大对公司管理层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
2.强化审计师的独立性及监督。法案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督上市公司审计、审计师定期轮换、全面修订会计准则、制订关于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构成的标准并独立负责审计师的提名、对审计师提供咨询服务进行限制等。
从世界各国的内部控制发展来看:在欧盟,随着统一市场的建立和资本流动的加速,要求改善市场效率和有效性的呼声不断高涨,促使欧盟进一步关注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并在其改革白皮书中予以确认;根据伦敦股票交易所制定的《联合规则》,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了《内部控制―关于“联合规则”的董事指南》;法国商法和金融证券法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作出规定,金融银行委员会条例对信贷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提出明确要求,金融市场管理局还制定《内部控制条例―参考框架》予以推广;日本于2006年6月颁布了《金融机构与交易法》,日本金融服务局随后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估与审计准则》和《评估与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应用准则》。
中国的内控体系吸收了世界各国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在内控的目标、原则、要素和组织实施等诸多方面,实现了若干重大创新。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15日,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大举措。
二、内部控制与信息化的联系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制定,标志着“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题,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内部控制与信息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化表面上看是一种计算机技术,但究其实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鉴于内部控制与信息化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基本规范将信息化控制列入“总则”,以提升信息化在内控实施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来改造自己的业务与流程的过程。这种转化或改造过程既包括运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外部相关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分享和合作过程,也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改造企业内部单个工作内容的过程。它是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通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科学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并促使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模式和组织文化变革,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战略、技术、客户、运作和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能力组成。信息化则是提供了在网络时代如何将这些能力转化为企业效益的先进手段,而信息系统所蕴含的管理思想和行业最佳实践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运作系统,从而保证企业长期的利益。
三、企业资源计划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变革过程的管理,旨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对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建立的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资源和企业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以降低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风险,使企业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上的投资能够取得最大收益。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计算机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于1990年提出的。ERP是目前最典型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内外集成、管理整个供需链、实现应用间的同步(协同)。它是以顾客需求驱动的、面向企业或制造单元的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在系统设计中可集成某些管理思想和内容,可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一种先进工具。
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ERP的管理理念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基本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而ERP作为信息系统,是为企业经营目标服务的,内部控制过程和ERP系统的实施与运行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效果是实现功能集成和精确控制的有机统一,两者具有天然的联系:
1.ERP改善了企业的控制环境:能改变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实行的是流程化管理,打破了原来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实现了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引入全面现代管理技术,实现信息高度集成,可大大拓展其管理幅度,使企业上层与基层之间可以更准确、更及时和全面地实现信息沟通;
2.ERP对人为干扰的克服:信息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控制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加强了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与纠正的功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传输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ERP优化了控制技术:系统下建立了严格的授权责任体系,根据公司组织结构及员工的岗位责任,设置每位员工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及信息的查询权限,保证公司的各项业务均是由被批准或授权的员工执行;
4.ERP使信息和沟通更加便利:高层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执行人员,可从系统上了解决策执行的过程及结果,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的滞后造成的损失。
ERP的推行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又给内部控制带来了风险:
1.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风险:ERP的实施必须有一个先进的管理模式为基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管理模式的变革会给内部控制的实施带来风险;
2.数据管理风险:操作系统权限、网络设备权限、应用系统功能权限、数据访问权限、病毒的预防、非法入侵的监控、数据安全备份与存档、系统管理员的监督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使系统在安全设计上存在漏洞和缺陷,最终将导致系统的瘫痪;
3.业务流程风险:业务流程的转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最大,它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基于ERP系统的关键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定期审核;
4.人员道德风险:主要指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对数据非授权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方面的风险。ERP系统的管理模式必然要求系统的进一步开放和数据共享,而开放和共享的程度越大,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通过公用通讯线路干预系统的机会越大,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也就越多。
四、完善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ERP对内部控的促进作用,降低ERP的推行对内部控制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评价,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使各部门有效履行职责;
2.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清晰的信息安全指导方针,使员工在进行业务处理时能依据企业的信息安全方针进行安全控制和风险防范;
3.完善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建立系统之间的自动更新功能;
4.数据资源安全控制,限制合法获取数据资源的范围,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制度;
5.授权审批控制,通过流程控制来实现。严格按照职责不相容的原则授权,设置每个员工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及对信息的查询范围,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履行岗位职责时所发生的错误和舞弊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错弊的可能性;
6.加强对数据维护工作的复核,从数据的初始录入进行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完整;
7.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五、结论
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已基本度过起步阶段,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应用普及阶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实质,重视企业信息化的作用,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同时,重视内部控制的加强和完善,防范经营和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2010.
[2]薛祖云.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M].
[3]王鲁滨.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实务.案例[M].
[4]李建军.ERP系统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J].西部财会,2006,4.
[5]杨晓燕,申玲.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系统的影响分析[J].财会研究,2007,9.
为推进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进程,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协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于2008年6月20日在北京举办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座谈会。此次活动由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会议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助理于施洋主持,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梁燕副主任到会致辞,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王安耕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情报专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会徐如镜副主任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江源富博士就“电子政务中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做了主题发言,同方知网政府科研事业部总经理谢磊以“CNKI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为题做了发言。为了更好地促进与会人员的交流,座谈会还安排了两个案例介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那英军、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王辉分别做了水利部与交通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案例介绍。与会代表还深入讨论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最新热点、焦点进行了交流。
来自部分中央有关部门,省、市、自治区分管信息化工作的负责同志等6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河南省信息化条例》将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信息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河南省人大十一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河南省信息化工作从此有了第一部相关地方性法规的保障。
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行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信息化建设中,河南省也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如定位问题、信息化建设投资建设管理问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等。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立法,从全省的大局出发,做好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规范管理工作,优化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统一和提高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认识,凝聚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合力。
《条例》对于加强河南省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河南省信息化建设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条例》共八章四十六条,内容涉及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安全保障,以及相关管理活动。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和处理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公共基础信息库。
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二期工程正式通过验收
经过历时四年的建设,天津电子政务专网二期工程于2008年7月3日通过验收,标志着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全面建成。电子政务专网的正式建成,实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高检、高法六大机关的高速互联和各部委办区县局的宽带接入,实现了政务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标志天津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根据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建设总体规划,天津市于2004年起相继开展了电子政务专网一期、一期扩容、二期启动和二期工程建设,分阶段完成了专网建设,并于2007年底整体竣工。共建设光缆路由3400芯公里,核心交换能力达2.5G,节点单位千兆互连。电子政务专网覆盖全市副局级以上单位385个,其中,市委系统51家,人大系统19家,政府系统105家,政协系统19家,检察院、法院系统7家,市级机关、中央驻津单位、社会团体单位43家,高校27家,科研院所5家,宣传口单位6家,金融系统10家,大型企业集团62家,中央驻津院所31家。该工程的建成,完成了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工程规划总体建设目标,形成了天津市统一的电子政务顶层网络平台。
专网建设以来,天津市一些重要政务部门已经基于专网建设了各自的业务系统,已建成和在建的包括市委、市政府、统计、审计、市委组织部、建议提案、复议等15个业务系统,涉及副局级以上部门123家,解决了各部门纵向业务网络的建设和带宽不足等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各业务单位网络重复建设的现象,节省了大量资金及网络设备和人员维护的投入。
据初步估算,目前基于专网开展业务系统,如果各自建网,仅路由线路年租金就近120万元。
同时,专网的建设还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专网,天津市率先实践了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为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编目、定位的政务共享信息900类近7万条,获得了国家相关 主管部门的认可。专网搭建了全市统一的企业信息交换平台,有效地促进了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协同,实现了15个部门近190万条数据的交换共享,对于堵塞监管漏洞、促进财税增收,加强市场监管提供了数据依据。
“公共财政改革与部委财务信息化”交流会召开
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改革创新中的实践,交流信息技术条件下财务管理创新的经验,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于2008年6月26日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了“公共财政改革与部委财务信息化”交流会,此次会议由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主办,北京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协办。来自中央20多个部委、局机关分管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40余名同志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国家行政学院江源富博士主持。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梁燕副主任到会致辞。财政部《中国财政杂志》秦中艮副总编辑做主题发言,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表示信息化是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基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白景明副所长对公共财政体制和管理方面的宏观问题做了详细阐述。
财政部行政政法司龚世良处长做了“精细、科学――中央部门财政管理改革”的主题发言。他从微观的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央级财政改革的支出控制和财政部加强资产管理的同时进行的一些改革探索。
此外,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管延斌做了“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管理项目”的主题发言,和与会嘉宾分享了近年来商务部在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规范公共商务信息服务项目管理上的一些做法和体验。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与国际的不断接轨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成熟,我国企业迎来国际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开始重新审视金融风险和财务风险,如何通过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风险问题成为目前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是以企业财务信息为基础,利用企业的财务报表与经营计划等资料,通过选择并观察敏感性预警指标变化,借助比例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企业可能或即将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警度,并及时向利益相关各方发出警示和提出规避风险的建议(杨轶、张友棠,2008)。财务风险预警理论在国外已经有70多年发展历史,并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已经采用了比较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并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成果。在我国,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开始于1986年,建立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国内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并开始形成体系,许多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的企业逐渐开始运用信息化途径实施和启用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二、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基本模型
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分成信息收集机制、信息传递机制、财务风险分析机制、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四大部分,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
信息收集机制主要是基础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收集企业基础财务数据,信息传递机制主要是以财务报表或经营快报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风险分析层;风险分析层除了收集基础数据采集层提供的财务数据之外,还要收集外部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环境、社会发展环境及内部生产经营的相关信息,并根据上述数据利用风险预警分析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建议措施和有关重要资料上报领导层——财务风险处理机制;领导层根据上述预警分析和建议进行讨论并做出决策,下发相应指令,要求执行层具体实施;领导层在做出预警决策时既要考虑对公司的短期影响,也要注意保证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执行层则负责具体执行领导层的各项决策。
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运行保障措施
1、加强信息传递环节的控制,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可靠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在大量与企业经营、财务活动有关的内外部信息基础之上,因此,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效发挥预警作用并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确保各项信息的及时性,在建立财务预警组织的各个层级时,应当设置专人负责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明确规定重要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时间要求;通过信息化途径,建立一套先进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另外,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对基层数据采集层收集的财务信息及其他重要信息由内部审计部门安排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核实,对财务报告数据还应当由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从而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和可靠。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化解财务风险政策的执行力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充分发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针对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内部控制欠缺的弊病,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完善,具体措施包括:
(1)在控制环境方面,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制定或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企业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资金计划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在各项规章中对公司各层级、各子公司与各部门的权限与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
(2)在管理控制方面,为保证财务预警信息的及时性,A公司合理调整了财务预警权与经营管理权之间的关系,对财务预警权进行了适度集中,加大了信息的监控力度,不仅确保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保证了信息在各子公司、各部门间的沟通。
3、提高企业员工财务安全意识与素质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否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发挥实效,取决于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与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危害性与财务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以及对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认知与运用程度。为提高员工的财务安全意识与素质,在企业管理层方面,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或外部财务风险预警专家对公司管理层进行关于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预警系统的培训,提高管理层对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以提高作出风险预警决策时的准确性。在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进行制度化、常态化的财务风险预警培训,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与预警系统运用能力。在提高其他员工财务安全意识方面,建立成本控制中心和目标成本管理制度,明确各子公司与各部门的成本目标与责任,并作为对员工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藉此增强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与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四、结束语
由于受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限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情况,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考虑企业本身的已有条件和内部控制状况,选择恰当的财务风险预警方法,遵循系统设计原则,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模型并按照预警机制程序进行操作,利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有效防范财务危机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