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活动实践报告

社区活动实践报告

时间:2023-08-15 17:2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活动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活动实践报告

第1篇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是填写即将过去的这个暑假里你参加了哪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当地社区活动打扫卫生、到工厂参加劳动等,这些活动都要社区或工厂的加盖印章的证明才有效。

格式:

活动地点:某某超市(或其它地方)

参加人员:你自己(或和其他人)

实践主题:管理货物(或做其它事)

实践目标:锻炼自己的能力

实践方法:亲身体验

实践成果:顾客满意

实践调查报告:写你自己的一些感想或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

记住要盖章哦!!!(就是某某超市的章)(可以是发票专用章)

第2篇

多年来,少先队组织一直依托学校开展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正从过去单一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社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统计表明少年儿童的节假日时间占全年的__。在假日里,他们大都渴望与小伙伴在一起活动,因此,开辟社区活动阵地是社区少先队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社区建立少先队活动阵地,有利于将学校教育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有利于校内少先队工作通过社区少先队,从教育内容到形式、阵地得以向社会延伸和拓展,同时还有利于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作风传播到社会并服务与社会,最终形成学校和社区少先队工作全面活跃。社区教育阵地应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挖掘社区资源,力求通过社区教育这一途径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各方面的素质培养。社区少先队活动一般以“社区少先队小分队”活动为主,按照队员所在的居住地组建不分学校、不分年级,队员自定队名、自定计划、由社区志愿者担任小分队辅导员。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少先队中心工作,结合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展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队员的“小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大部分少先队员在学校里明白,要成为学校得一名好队员,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在社区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者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对自己在这区中角色往往不太明白。针对这种情况,就需启发教育少年儿童,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必须加强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做到敬老爱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同时尽力让他们知道,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细胞,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这样就对他们提出了做好一个小公民的要求,要求他们对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体现个体的价值所在。在队员们得到正确的认识后,开展讨论:我们少先队员在社区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引导他们开展社区公益活动——组成服务队、护绿队、爱心队,开展清洁公共场所、打扫楼道卫生、植树绿化,以及为孤寡老人、病残人士送温暖活动。通过这些社区服务活动,教育队员把社区环境美当作一种队美的追求和荣誉。让少先队员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二、树立“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少先队员在学校长期处在以中队为单位的集体中。集体的力量往往是导致队员向上的舆论和动机,都争取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取得进步,因此,集体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这个情况,在社区也应为队员创造一个集体,让他们置身于这个集体中巩固、深化、发展在学校表现出的各种良好品质。这个集体以居住地近为原则,不分年级自愿组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可以是“读书活动”——依托社区的活动场地,开设“阅读室”,在少先队员中组织“捐一本书,的百本书”活动;可以是“宣传活动”——利用社区宣传栏、信箱,通过板报、宣传单等,向社区宣传现代文明意识,共创安全文明小区,倡导社区文明新风;可以是“体育活动”,组织跳绳比赛、游戏活动等,提高队员身体素质,组织家庭体育比赛,让家长参与其中,倡导全民健身运动。

三、培养队员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少先队活动中应突出培养队员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将来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少年儿童年幼好奇,他们对什么都新奇,对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当他们有一种欲望时总能大胆地去尝试、追求。在社区活动中就要让队员敢于而且乐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开展各式的活动,鼓励队员在实践的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挖掘社区内的各种教育手段,形成教育合力。

充分运用社区的各种资源队少先队员进行教育,要注重挖掘社区的各种力量,不失时机地为队员创设受教育的机会。队员们在以“小公民”的身份广泛开展活动的同时,可以请社区的领导、党支部书记来学校为队员们做“少先队员应为社区精神文明做贡献”的专题报告,引导队员把单纯的玩玩动动向更高层面延伸,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另外,也应充分利用社区力量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供各种辅导和指导。队员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他们可能是学科教师、解放军战士、离休干部、模范人物、各类能手,学问深、阅历广,即使是普通工人、农民也有一技之长。他们都可以是临时辅导员,队员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许多学校学不道的知识和本领。同时,定期安排学生慰问孤老或军烈属,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培养少年儿童从小学会关怀他人、爱护他人,达到唤起做人的尊严和良知的目的。

以上这一切,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显示了社区教育的特殊功能,即丰富了队员的校外生活,又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智、添欢乐。因此,构建社区少先队教育阵地,将由过去的少先队组织“唱独角戏”转变为全社会“跳集体舞”的局面,从而形成全社会来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的成长。

第3篇

【摘要】虚拟品牌社区是一种特殊的虚拟社区,通常以某个特定品牌为中心,社区成员能够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品牌信息随着每一次的互动发生而传递蔓延。伴随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虚拟品牌社区已对产业变革、产品改善及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并在商业生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关注商品和服务转向关注顾客的体验。体验型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 , 成为体验经济时代的主导消费模式。 本文以虚拟品牌社区为研究对象,将虚拟品牌社区环境下顾客参与活动的动机分成信息动机、娱乐动机及互动动机三个方面,简要分析顾客参与动机对品牌体验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给出虚拟品牌社区实践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虚拟品牌社区 参与动机 品牌体验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3951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 2014 年底提升了 2.4 个百分点。其中至少有 30% 的网民经常参与论坛、BBS 和讨论组等虚拟社区。截止到 2013 年,在世界前100 强中,有 50% 的公司都拥有成熟的品牌社区。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关注商品和服务转向关注顾客的体验。体验型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 , 成为体验经济时代的主导消费模式。体验型消费者的消费特点比传统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品牌体验需求特征。另一方面 ,随着品牌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竞争也超越了传统的产品、服务等功能层次。为了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胜出, 企业必须为品牌竞争找到一个价格、广告和品牌等以外的突破口, 走出“价格战”的泥潭、脱离产品广告之间的低等较量 ,超越品牌自身 ,为企业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品牌体验将企业品牌和顾客体验高度融合, 可较好地回答上述问题。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解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新生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Leung,2003)]。像传统活动一样,人们在进行网络活动的时候也是带有动机的。普遍来说,人们参与网络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进行娱乐以及人际的互动交流( Ang,1995)。虚拟社区作为网络的一部分,其成员在参与活动时同样是有目的的。成员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而虚拟社区不仅要提供信息、知识、资源的共享,还要满足成员互动交流等社会需求( Rothaermel & Sugiyama,2001)。根据相关研究虚拟品牌社区的作用主要为信息价值、娱乐价值及互动价值三个方面。所谓信息价值,是指通过虚拟社区成员间的信息共享使成员获取信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一种价值( Hars & Qu,2002; Mc Kenna& Bargh,1999)。所谓娱乐价值,是指虚拟社区成员通过浏览内容、参与活动或游戏使心情得到放松、获得愉快的一种价值。所谓互动价值,是指在虚拟社区中建立、维系和他人的关系从而获得诸如社会支持、友谊、亲密关系等社会价值。有研究表明,许多参与者参与虚拟社区活动可以驱除他们的寂寞,认识志趣相投的朋友,获得同伴和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国外学者是根据其研究内容来确定品牌体验的内涵。有学者认为 ,消费者的品牌体验是消费者体验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亲身使用和感受可积累起品牌知识;另一些学者则强调, 品牌体验主要包含或还应包含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沟通活动以及品牌价值的心理感受。。Schmitt 将体验划分为 5 个测量维度, 即感官体验 、情感体验 、思考体验 、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 并指出了每种体验的诉求目标。

三、虚拟品牌社区环境下顾客参与动机

许多学者对虚拟品牌社区的消费者参与行为进行了分类。Bamatt (1998)把虚拟社区的消费者参与行为分为非互动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Wang & Fes-enmaier( 2004)将虚拟品牌社区参与行为分为一般性社区参与和积极贡献性社区参与。前者主要是以自我利益为导向的行为,如通过浏览和询问等获取一定的利益。后者主要是以社区利益为导向的行为,如回答他人问题,为他人提供建议和帮助等。Ridings et al.( 2006)基于 Mathwick( 2002) 的研究将虚拟社区参与行为分为潜水和灌水两类。潜水以搜寻信息为主,不积极参与社区互动; 灌水是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发帖和回帖。

周志民(2005) 较早地提出,消费者参与品牌社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顾客让渡价值 。金立印(2007) 通过对虚拟品牌社区的实证研究,提出消费者参与 虚拟品牌社区的根本内在动机是为了@取经济、社交、自我形象、信息和娱乐等 相关价值。王新新等(2008)从消费者需要角度探究了消费者参与虚拟品牌社 区的动机,构建了包括社交动机、休闲娱乐动机、信息动机、能力成就动机和经济利益动机的五因子模型。赵卫宏(2011)基于中国消费者视角,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于虚拟品牌社区的参与动机主要包括搜索有效信息、获取优惠 待遇、求线下互动、分析购后经验、维护信息质量等等,并且通过对I p o d 等品牌社区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各个动机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王永贵(2013)系统地研究了消费者参与动机的关键性维度,同时,结合实用- 享乐理论分析 了消费者参与的关键驱动因素―实用需求和享乐需求,并检验了不同驱动因素 对社区满意度的差异性影响。

四、消费者参与动机与其品牌体验

在虚拟品牌社区环境下,顾客参与社区活动,如利用虚拟社区的信息共享搜集相关信息时,会接收到大量关于品牌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提高了顾客的感官体验。顾客通过浏览内容、参与活动或游戏使心情得到放松、获得愉快,潜在的提高了顾客对品牌的情感连结。顾客参与发起的价值共创,如共同设计、共同创意等活动,可以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智慧,为企业设计和贡献自己的创意,从而提高了思考体验。顾客参与发起的新产品开发相关的活动,可以对企业和产品进一步了解,并进一步促进其与企业的合作,而新产品融合了消费者的智慧,消费者对品牌更加热爱,更加倾向于支持该产品,提高了顾客的行为体验。参与者在参与虚拟社区活动后,可以驱除他们的寂寞,认识志趣相投的朋友,获得同伴和社会的认同,从而提高了关联体验。

消费者使用某种品牌,感到满意才会进一步参与到虚拟品牌社区的活动中去。但访问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低层次的卷入,只有参与才被认为是高层次的卷入,促进成员参与是运营和管理虚拟品牌社区的重要工作。运营好一个虚拟社区依赖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品牌效应,二是社区的内容,三是顾客关系管理。具体来说,良好的品牌体验能吸引消费者访问虚拟品牌社区,由内容衍生的价值则是成员参与虚拟品牌社区的动机。

由此可见,消费者因为某种需要参与到虚拟社区的活动,这种需要构成消费者参与动机。成员的需要时多样化的,因而 不仅要提供信息、知识、资源的共享,还要满足成员互动交流等社会需求。不同的参与动机影响着消费者在虚拟社区活动中的品牌体验。而良好的品牌体验又能吸引消费者参与到虚拟社区的活动。

五、关于虚拟品牌社区运营的建议

加强与品牌社区内成员的沟通,充分挖掘其积极性;注重品牌社区成员的体验感受,注重每一条反馈意见,及时提供各种有效服务的潜在客户;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如提升成员等级、奖励积分等方式,鼓励社区成员更为频繁和深入地参与社区互动,使他们能主动地更进一步地参与到社区中去,从而提升社区成员与虚拟社区以及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品质。其次,虚拟品牌社区需要提供多种形式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如图片、动画、视频和游戏等,以吸引社区成员,提升社区成员对虚拟品牌社区的感知价值。最后可以借助虚拟品牌社区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汇集各种信息和资源,共同分享信息并产生持续互动的行为,在互动中营造良好气氛,促进社区成员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形成,从而促使社区成员对所属品牌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1] Andersen P H.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brand involvement of professionals through web-enhanced brand communities: the case of Coloplast[J]. Industrial Management ,2005,34(1).

[2]Algesheimer R,Dholakia U M, Herrmann A.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brand community: evidence from European car club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69(3).

[3] Schmitt Bernd H.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Think,Act,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M] .Experiential Marketing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 ,1999.

[4] BARNATT,C.Virtual Community and FinancialServices - online Business Potentialsand Strategic Choi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8,16 ( 4 ) .

[5] WANG Y C.,FESENMAIER,D R.Towards Under-standing Members General Participation in and Active Contri-bution to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 [ J ].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 6 ).

[6]周志民.基于品牌社群的消M价值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02).

[7]金立印.虚拟品牌社群的价值维度对成员社群意识、忠诚度及行为倾向的影 响[J].管理科学,2007(02).

[8]王新新,薛海波.消费者参与品牌社群的内在动机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0).

第4篇

1、继续加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各项要求,在高中一年级教师中树立新课程意识,在认真做好高一地理必修I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II模块培训工作。

2、继续贯彻高考的改革精神,在高中一、二年级教师中树立高考意识,在认真做好2009年高考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切实制定2009年高三地理复习计划,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3、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以教学设计研究为载体,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新课程实验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高中地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认真做好高中地理研修班的工作,加强对新课程实验专题性的教学研究,继续推进校本教研,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验工作中不断成长。

5、加强高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好市直高中地理学科的双周教研活动,组织说课、教学设计、教学叙事、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努力做到教研活动主题化。

二、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通过集体调研、听课、教学反思、教学研讨会,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以校为本,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了解情况,研究对策,结合我市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2、通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小组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通过活动设计、报告、小案例的征集、评比,形成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社会实践、社区活动案例。

三、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与研究

教研活动表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地点参加对象

18.28~9.3市直社会实践社区活动调研市直学校教研员

29.4~910市直高中地理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温州十四中市直地理教研

组长或备课组长

39.11~9.17市高中地理、历史教研员会议瓯海各县市区教研员

49.18~9.24高中教研室集体调研市教师教育院附校高中教研员

59.25~10.1高中地理研修班活动省高中地理教学评比论文上交待定高中地理

研修班教师

610.2~10.8国庆节

710.9~10.15市区高一地理必修I模块

教学观摩活动温州二十二中市区高一

地理教师

810.16~10.22市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会待定高三地理教师

910.23~10.292009年高考学科研究指导小组会议市教研院研究小组成员

1010.30~11.5市区高三高二地理课堂教学观摩及研讨活动温州二高市区高三

高二地理教师

1111.6~11.12市课改样本校校本教研活动课改样本校有关教师教研员

1211.13~11.19期中考试

1311.20~11.26高中教研室集体调研温州十五中高中教研员

1411.27~12.3市区高一地理必修I模块教学调研

有关学校高中教研员

1512.4~12.10市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暨高中地理研修班活动省样本校部分教师代表

1612.11~12.17省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成果评比暨省地理教学研究会年会乐清中学各地市教研员

及部分教师代表

1712.18~12.24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II模块培训

杭州部分教师代表

1812.25~12.31

191.1~1.7元旦市文科综合能力竞赛温州二十一中部分高三学生

201.15~1.21一模审稿会市教研院研究小组成员

211.15~1.21

221.22~1.28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II模块培训暨高中地理研修班活动待定高一地理教师暨地理研修班学员

第5篇

[关键词]乡村学校少年宫 社区教育 少年儿童教育 途径

社区是少年儿童除学校之外接触最多的社会场所,他们的知识更新、娱乐休闲、社交学习、健康锻炼等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社区中完成的。面对庞大的少年儿童数量,社区活动场地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只有依托学校,将社区教育与学校资源有机结合,社区才能有效开展对少年儿童的教育。

一、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形式的分析

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社区指导家庭教育能弥补许多教育中存在的空白,它针对家庭教育问题提出要求,配合学校和家长所在单位,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干预、教育和指导,为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艺术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教育效果。

乡村学校少年宫本身就是依托乡镇中心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面向乡镇街道学生免费开放,学生们可自愿选择参加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各式活动项目。它既是少年儿童的活动场所,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它的建成极大地满足了农村未成年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少年宫的特点看正好与社区教育功能有一定的重叠性。

二、对少年儿童在社区时间分配的分析

(一)学生时间分配

目前瓯海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大概都在早上8点至下午4点,4点以后就属于社区教育的管理时间,一年中在校的少年儿童大约有160多个假日、休息日是生活在社区中的,也就是一年的三分之一还多的时间是在社区中度过的。

(二)父母时间分配

现在的少年儿童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工作较忙,而学生放学为下午4点,父母下班时间基本是下午6—7点,学生有2—3个小时的“空白时间”,节假日学生时间更多,因此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合理安排好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各种校外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为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乡村学校少年宫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基础力量,社会的持续发展,持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少年儿童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成员,而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仅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

由此可见社区将少年儿童教育,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为主要阵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将利用“五个结合”为社区教育提供保障。

(一)乡村学校少年宫与规范教学相结合,完善社区教育规范性

1.要有规范的教学内容

内容应体现素质教育,同时增加德育方面的内容,交流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少年宫属于校外教育,它包括:文艺类、艺术类、体育类等,请老师务必把握好尺度,理论联系实际,作到有的放矢。既要重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也要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授课教师不得照本宣科,也不能远离教材任意发挥,严格遵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特别注意:授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维护课堂秩序、教学时段保证学生安全。任课教师必须采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2.要有规范的教学过程

每学期制定各活动小组的教学计划,能编制校本教材最好,系统地安排好课程以及相应活动,保证每学期15次以上授课和活动的时间;教师上课必须带上教学大纲、教案、教材、并记载好考勤记录。即使使用多媒体和实训课都必须携带纸质教案

3.要有规范的教学形式。

与学校正常教学时间不相冲突,充分利用放学后、寒暑假等时间,使少年宫活动内容、学校教学内容、社区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创设校外教育快乐的氛围。

(二)乡村学校少年宫与学校活动相结合,提升社区教育多样性

瓯海区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基本都设有音乐室、舞蹈室、科技室、美术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书法室、劳技室和室外田径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室内外活动场地,各活动室设备和器材都齐全,能够满足少年宫开展各项活动的需求。学校和社区可每月举行一次少年宫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机关、警局、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参与少年宫活动,少年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零距离地接触,同时充分利用“开放日”这一契机,积极汇总建议和意见,以此进行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的调整和改进。学校也可利用传统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给乡村学校少年宫建立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平台。而且“庆祝六一活动”、“艺术节”、“优秀绘画展”、“达人秀”等活动,吸引更多孩子一起参加社区活动。

(三)乡村学校少年宫与家访辅导相结合,促成社区教育参与面

家访是学校少年宫密切联系家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区教育联系家庭教育的纽带。家访的意义在于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是否奏响了心灵的共鸣曲。社区教育人员可与教师一起家访,因为家访时,教师、家长、学生会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具有很明显的作用。首先,家访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其次,家访有助于教师能够和学生、家长交知心朋友,培养师生感情,促进班级管理。再次,家访作为学校工作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教师辅导员热爱学生,提高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而且针对一些特困生、学困生,少年宫可坚持分层施教、帮教转化,坚持帮教措施记载和随班就读的跟踪教育记录。少年宫的心理咨询室,针对家长们对孩子失去信心,过分溺爱等思想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和辅导,使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教育普及性和整体性都有效得到了提高。

(四)乡村学校少年宫与社区活动相结合,增强社区教育结合度

社区要健全以街道为核心,区、街、居并举,学校、少年宫、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社区少年儿童教育网络。要建立少年儿童教育联系线,即:办事处——社区教育委员会——辅导员——学生。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社区少年儿童教育新网络。加强了同社区中的机关、学校、医院、军警等单位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实现社区资源共享,有效地延伸了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工作手臂。

(五)乡村学校少年宫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拓宽社区教育多渠道

目前乡村学校少年宫基本都设置在镇街道中心学校,他们拥有校园网、网络平台等硬件,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也很高。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校内校外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访问乡村学校少年宫主页,让大家及时方便地了解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教育动态信息;

2.运用互联网对各类学员进行远程教育,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其它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开展少年宫、家长、学生的多向互动交流,及时快捷地收集家长、学生的信息反馈,可在网上开通QQ论坛,微博等,让所有乐意交流的孩子大胆的与我们交流想法。

4.邀请学校领导、有关专家、家长代表参加在线问答交流。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教育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供了一个省时、便利的网络空间;让家长与学校又多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汕头市青少年研究所.共青团金园区委员会.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积极实践和成功探索——关于金园区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CP/OL]

第6篇

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与学校的共建工作,谋求共同发展,作为一所学校,绝不应无视学生的生活背景,而应正确的认识与对待学生的成长空间,有效地把握,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成长空间。为此我校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出了“开放、开拓、开创”的办学思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与社区联手共建学校社区教育。在“共建互动”的思想指导下,结合社区的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加强与社区的横向交流,积极争取社区内单位、学校内部资源的互相开放,使之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一 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我们打破学校的围墙,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和学习来自社会的最真实的经验和认识。广泛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社会养老院,我们开展“尊老、敬老、爱老”活动,组织学生到地区养老院慰问老人,给老人送去大米、鸡蛋水果和资金等。组织学生到消防大队进行消防训练活动,组织学生到素质教育基地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为社区服务的各种服务活动,如三月份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把活动的宣传引向社会,引领学生到社区、街道参加义务劳动,孩子们捡垃圾、搞卫生、擦洗小区健身活动器材等;四月份的缅怀英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到石灰山扫烈士墓,邀请革命老前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五一、六一、教师节、国庆、春节等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熙湖公园或社区文化广场参加文艺演出。为了让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交通安全我知道”、“崇尚科学”、“热爱祖国河山”、“法律法规我遵守”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我们经常邀请社区警署民警、交警等来校作法制报告、安全报告等等。这些教育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资源整合共享中,我校也积极开发自身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学校的硬件设施向社区开放,如无偿为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提供微机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地等供他们开展技能、体育健身等活动,共同组织一些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为社区提供音乐、体育器材并协助社区排练一些大型文艺节目;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放学校多媒体教室放映录像,为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刻制“周弘赏识教育”录像光盘等等,深受社区的欢迎和好评。学校资源的提供推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提高了居民们的素养,也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二 自主互动,优势互补

学校、社区的教育资源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选择地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学校和社区的双向互动,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资源利用,从学校角度,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比如,我们邀请有特长的社区居民来学校担任学生兴趣小组辅导员,学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歌咏会等我们都要邀请社区一起参加,学校举行庆祝活动邀请社区和学校的部分家长来校参加或表演,使学生在学习技能或者在欣赏中得到教育。我校举办的《家长月报》每月都无偿发放到学生家长们的手里,同时把这份飘着油墨香气的小报分别送给政府、学校共建机关、单位和社区等处,让全社会了解我校的新气象、办学新理念,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新思维,了解科学育子的新方法、新途径,了解孩子们的个性新发展,同时也争取赢得全社会对学校的关注,为学校的教育出谋划策,指点津迷。有的社区居民和很多学生家长经常为学校的家长月报投递稿件,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开展。社区组织的征文、书画大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实践也锻炼和教育了学生,他们的能力在增强、思想在提高,情操在升华,同时社区也对学校有了一份了解。

三 文明和谐,共同发展

学校社区之间的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造就了文明和谐的环境,并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共建活动中,不仅广大学生在各项社区活动中担当起了重要角色,如慰问五老人员、整治环境、文艺晚会等,也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社区教育的参与中,学生受到良好的民族传统教育,学生的公民意识、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回报社会的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学校的校风建设日见成效,并推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良好的办学声誉在社区中建立。

学校社区教育的开展是学校、社区双赢的工作。但是,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也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学校发展如何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如何建立学校社区教育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如何通过更高部门的领导引领社区的教育文化建设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思考。

因此,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是以生为本、立足学校、校区联手、自主互动、共建共享、合作发展。目标是共建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的教育网络,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培养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并建立健全有效的“自主互动”的学校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和家长学校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出“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开放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科学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级互动管理网络,定时、定点、定人,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学校将选派工作能力强、有志至于投身学校社区教育的骨干教师进社区完成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真正让全社会来关心爱护我们的孩子,共同达到育人的目的。同时学校应主动了解、研究社区,把与社区教育的互相配合和支持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问题,并有专人与校外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和社区共同策划系列教育活动,建立奖励机制,如每年可以评选出一些“社区好少年”、“社区文明家庭”、“社区优秀辅导员”等进行表彰活动。

第7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服务;老年人需求

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这两组数据均超过了联合国定义的10%和7%的老龄化社会指标。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加剧,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另一种变化,就是老年社会服务可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部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老年服务项目甚至多达数十种,从家居照顾到保健服务,从日常护理到情感慰藉,老年人口在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中能够享受到令人满足的服务。①

1.居家养老现状

1.1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居家养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社区照顾(community care)作为一种运动兴起于英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就将养老的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一种社区照顾的模式。居家养老模式在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有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美国的“限制入院保护居家”模式,日本的“在宅服务”模式,瑞典的“福利包办居家养老”模式和新加坡的“居家安老”模式等。

我国于2008年1月29日,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口计生委、税务总局联合推进《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居家养老开始在我国的全面推进。

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服务(饮食、起居、助浴、卫生清洁、代办等服务)、医疗保健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医疗协助等服务)、家政服务(安装维修、清洗、疏通等服务)和紧急救助类(设施安装等服务)服务等。服务体系存在一个准入机制和服务范围的限定,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居家养老的服务,而是要经过一些资格审查来确定能否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如有些社区把对象范围限定在70岁以上,或者是伤残、孤寡老人等。同时,社区自身普遍不足以提供有效的居家养老服务,而通过帮忙找服务的形式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服务内容以照应老年人日常生活困难为主,且多数以自费服务的形式。

1.2居家养老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多,参考现有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大,虽然我国在08年由全国老龄办等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完善居家养老规划服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区也相继制定了相应政策,但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标准和规范不明确。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将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二,资金和专业人员的不到位,资金来源主要以街道和社区为主,由于政府补贴投入有限,资金严重不足且缺少筹资渠道;同时还存在大量专业助老人员的流失,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等相关问题。所以应该注重形成多元化和多投资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培养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并防止专业人员的流失。

第三,机构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社区养老设施不完善,且地区发展不平衡,需求与实际相背离,普遍不能达到理想的居家养老效果。所以应该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增加养老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和建设,通过多方协作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

第四,虽然在居家养老中有社区活动中心、聊天站、老年人食堂等政策服务,但是老年人接受到的服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被动性,而没有很好的表现出一种互动性。因此,居家养老应遵循“请出来”和“走进去”相结合的原则:把老年人从家里请到老年人中心或社区活动中心来,专业的助老人员进行个性化的上门服务。

2.老年服务的需求导向

2.1老年人的需求研究

英国著名学者布拉德肖(Bradshaw)认为,社会服务的历史就是承认社会需要和组织社会去满足需要的历史。②老年人群体也存在着其独特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为生理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保障;第二层为安全的需求,如疾病、医疗保健等关乎人生安全的保障;第三层为社会交往的需求,如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第四层为尊重的需求,表现为自尊、权威、地位和社会支持;第五层为自我实现的需求,表现为社会参与中的胜任感和成就感等。

当老年人退出劳动领域的时候,意味着收入来源的中断,所以就需要相应的经济资助。同时,老年人受生理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或他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其中包括生活起居照顾、老年保健等。此外,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还意味着离开了熟悉的社会群体,老年人生活上会感到孤独寂寞,精神慰藉也成为老年生活的需要。这就在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层面上导致了老年服务需求的增加和老年社会服务的扩大。

老年社会福利是一种提供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政策,它与老年人的需要相联系,其功能是满足个体需要。③因此,关于确立老年服务的相关制度,就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其提供的内容应根据老年人的基本需要而确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老年人的需求导向是指:从老年人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来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个体的需要。

根据已有的实证调研得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呈现多样化,而实际供给较为单一。④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因人而异提供服务。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行的居家养老是一种自上而下式供给现有资源的服务,为供给导向,而非需求导向,对于经济、身体状况,家庭背景各异的老年人群体,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无法与老年人的需求相匹配。

2.2需求导向的回应

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构建需求导向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有利于化解老年人承担的社会风险,保障其生活需求,从而避免被社会所排斥,达到较好的社会融合,进而增加其社会资本,提高生活质量。然而纵观现有的关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需求评估与实际供给相违背的情况。

因此,社区要切实从不同老年人的个人需求出发,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⑥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不能单凭供给来决定服务,而应该以需求来决定服务,所以,在评估老年人需求的同时,更应注重听取老年人的意见,了解其实际的需求,解决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

第一,继续发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优势。我国养老保障的一个制度创新是以社区为依托进行的居家养老服务,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国特色举措。在社区居家养老中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此外,还需增加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鼓励发展老年产业。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多向老龄事业投资,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创新服务方式,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并在住宅服务、医疗保健、保险理财、旅游教育等方面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所需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第三,积极引导、培育老年服务相关的各类社会组织。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中介组织、社会服务组织来提供服务,此类社会组织在我国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其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等制度性的保障。促进与老年服务相关的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利于通过多方协作来增加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第四,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如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由于疾病等特殊身体状况,应以上门照料为主;低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应以社会参与为主,如社区活动、老年人互助、旅游教育等;中高龄老人在生活上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应以康复护理、日托服务为主,满足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的需求。

第五,与社区医院和公安部门等建立联动机制。医疗护理是居家养老中急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许多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就是因为缺乏医疗机构的入住,导致了老年人的医疗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通过责任医师团队、健康档案等方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同时,居家养老还应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动平台。如在居家养老信息平台上,当发现老年人家中电话无人接听时,能够及时转接到110,让公安部门及时上门解决老人摔倒、发病等突发问题。

3.结语

在面对老龄化问题时,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社区养老来兜底的全方位养老保障体系。”⑦

居家养老应达到的一个综合目标是:政府扶持,非政府组织运作与社会参与。政府扶持主要是通过投入资金来发挥其主导功能,包括承担管理、规划、推进和监督的职能;非政府组织运作主要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服务可以让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社团去做,同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而社会参与可以发挥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居家养老建设中去。在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应以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导,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Bradshaw,J.The Taxonomy of Social Need.New Society,1972(496).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曹艳春,吴蓓,戴建兵.我国需求导向型老年社会福利内容确定与提供机制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2(8).

[4]高灵芝,刘雪.供需适配角度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2(5).

注解: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30-231.

②Bradshaw,J.The Taxonomy of Social Need.New Society,1972(496).

③曹艳春,吴蓓,戴建兵.我国需求导向型老年社会福利内容确定与提供机制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2(8).

④高灵芝,刘雪.供需适配角度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南通大学学报,2012(5).

⑤朱奕臻,侯志阳.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对策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4).

第8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它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重要载体。

一、研究性学习

活动内容:通过理论培训、学生研究、教师指导、撰写报告,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评价策略:采取学分制,学分分为基本分和奖励分,对完成任务的给基本分,对有创见的另加奖励分。研究性学习学分修满后,由学校颁发证书。具体评价内容:一是从研究者的态度、意志等方面看,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自信心和踏实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等。二是从研究者的能力方面看,包括课题设计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知识、信息能力,使用科研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调查研究的组织能力,课题研究的质量等。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精神和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社区服务

活动内容:

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城乡科技、科普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

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

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及助残帮困活动等。

评价策略:社区服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参考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从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量、态度、收获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每次活动过程中填写的《吴江市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学生上交《吴江市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后,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核实,并利用以上的表格进行考评,凡得分超过60分者便可获得2个学分。最后还应送交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并登记学分。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通过学生在社区的服务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使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三、社会实践

活动内容:

军训。必修,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评价策略:对于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第9篇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中吸收丰富养分,否则就很难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依托“百书研读”,具体探讨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举措,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知行合 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百书研读” 活动自1993年开始运行,至今已有23年之久,创建之初是作为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保证读书质量的同时也确保读书数量,旨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优化校园内的整体学习风气。

学校鼓励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每年读24本书,大学四年至少阅读100本书籍。“百书”既是实指,要求学生大学期间读够100本书,同时也是虚指,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拓展学生读书的领域,自觉做到博览群书。

“百书研读”活动启动后,学校定期为学生们推荐经典书目,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坚持每月一次组织学生分享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感悟,创建了学生刊物《益思集》。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举措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学校依托“百书研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开展品读经典书籍、重视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三大活动举措,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开展“百书研读”活动,加强文化熏陶

建立经典书库。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开辟了图书阅览室,定期购置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目前书架共有《诗经》《楚辞》《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左传》《史记》《二十四孝》《资治通鉴》等经典书籍1000余册。

研读《弟子规》等经典书籍。为扣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颗纽扣,在大一新生初到之际,就进行研读优秀传统典籍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了凡四训》的学习教育活动。

开设专家讲坛。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围绕“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展开交流,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为学生解疑释惑。

开展读书主题讨论会。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以“电车难题之何为公正”“倒地老人扶不扶”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

成立经典书籍漂流驿站。2014年,学校依托天津市举办“书香天商・浸润成长”优秀读书案例活动的契机,以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阅览室为基地,成立了图书漂流驿站。

学生自主编撰《益思集》。每次“百书研读”运行结束后,收集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在稿件收集后,组织人员对稿件进行一审,选出相对较好的稿件,再交由特约专家审稿小组进行二审,选出优秀读书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为了把活动成果有效利用并总结凝练,先后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举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前提,每年组织大一新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已成为入学教育的常规举措。

开展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运行“百书研读”活动基础上,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的主题朗诵比赛。

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围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道德1+1”暨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

开展学生干部传统文化修养培训。学校重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以知行团校为平台,定期开展以“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美德”、“做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等为主题的学生干部礼仪规范培训。

举行经典书籍报告会。学校倡导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根据学生阅读的传统经典书目,定期开展以“何为礼”、“自私自利――西方价值观的危害”等为主题的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近200名学生通过参加报告会,激发了学习国学的热情和兴趣,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

定期组织下社区活动。为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势,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下6次社区,开展以“解决邻里纠纷,共建和谐社会”、“敬畏传统,明礼守信”、“以法治为基,建和谐社区”等为主题的经典文化宣讲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赴敬老院、孤儿所、智障学校等社会机构,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关心空巢老人、残疾人、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及改进思路

学校以开展“百书研读”活动为核心,以班级党团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阅读经典中涵养心灵、浸润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主要成效

学校重视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开展“百书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措施,共计2700余人次参加各项活动。开展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不仅是分享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通过提供好的主题、好的契机、好的情境,用视频、图片或是文字材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同学们相互间的争论、辩驳,起到了通过交流分享擦出思想火花的重要作用。在“百书研读”活动运行的同时,更注重读书成果的提炼和汇总,在向学生发放研读书目时,要求每一名同学对所阅读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或专业论文。这样不仅督促学生仔细阅读专业书籍,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生们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都由资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刊登在《益思集》上,并在同学中广泛传阅,形成了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先后有500名学生在经典书籍阅览室现场阅览和借书,品味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近400名学生参加研读传统典籍活动并撰写读书感悟,坚定了理想信念;300余名学生参加讲坛活动,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200名学生参加主题讨论会,增强了友善互助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生撰写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累计达数十万篇,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300余名学生参加观影活动,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提升了思想境界和人格素养;200余名学生参加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提高了道德修养;先后有100名学生骨干参加培训,增强了“尊重师长,正派做人,甘于奉献,争当先进”的崇高意识;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200余名学生在下社区活动中为居民解疑释惑,增强了公民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和谐互助意识;先后100余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增强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确保“百书研读”活动质量,满足学生自主阅读的需求,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学生图书阅览室,目前共藏书5000余册;该阅览室在借阅书籍、提供自习场所、开展学术活动等方面,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为方便且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欢迎。

(二)经验总结

以“百书研读”为平台,追求以文化人。依托“百书研读”激发学生品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和热情,督促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学校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邀请参加学术论文征稿的优秀作者做心得分享,邀请专业老师或优秀校友做点评和指导,并播放启迪学生读书的经典视频。

以“百书研读”为载体,助力以文育人。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主旨所在,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依托“百书研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不断磨砺自己,在砥砺前行中成为社会可堪大用的人才。

(三)改进思路

第10篇

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报告(范文一)

作为一名大学生,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寒冷,寒风刺骨,我毅然踏上了社区服务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区服务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区服务,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习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丁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 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对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

回想这次社区服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的接受。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大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大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以前总是把事情想得很简单,做事也从来不考虑那么多,经过这次实践,才真的觉得做事要考虑的很多,应该仔细的将事情的前后都考虑好,还有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以及解决的办法,千万不要等到真的发生了又手忙脚乱,这样很麻烦的。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报告(范文二)

为了弘扬我国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此次我院校分党委分团委号召的 关注家乡发展服务家乡建设服务活动,根据学校有关精神和安排,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我们组织了进社区活动小组,并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认真工作,热情奉献,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现将我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寒假之前,我积极响应 ,认真落实,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月日,我以市学院学生志愿者,开始进入市区街道社区工作站进行服务。这个二十多天的活动期间,我时刻以社区工作站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恪尽职守,守时敬业。以人民公仆的姿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1. 这期间,我主要是为市民办理保障性住房有关申请,包括解答前来咨询的市民,向他们详细的说明申请条件和需要准备的资料;如果符合条件,才会发放申请表,这一环节我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严格审核申请人的资料,条件,这也是对申请人和对审批保障房的政府部门负责任,因为如果随便将申请表派发出去,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会为了找需提供的资料而奔波但最终也无法受理申请,同时也会增加审批保障房的政府部门的工作量;之后就是受理申请,审核递交的申请表和材料,认真严格审核材料是否齐全和与原件一样;录入资料和打印回执;受理申请后就要进行一次录入,二次录入等等,最后就要提交给有关部门初审。

2. 我还会做录入信息的工作,为了尽快完成上级安排的统计工作,我在社区人员指导下,尽快熟悉工作要求,帮助社区人员进行户口登记整理,不怕苦、不怕累。同时也是自己对户籍信息的各方面有所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打字水平。

3. 维修电脑,为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讲解日常维护电脑的小细节。电脑用久了,难免会有许多问题出现,帮忙处理电脑出现的小问题,重装系统,修复数据。这些功夫在我专业实训课上都有学过,大大提高了专业的应用能力。

4. 除此之外,主动积极配合社区人员的工作。帮忙宣传社区开展的活动,派发老人证,为有特殊情况的写紧急补助金申请书等等工作。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用心,不仅仅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认真负责。我在审核市民提交的保障房申请表时候,发现遇到许多相似的问题,如发现许多申请人将户口所在的社区街道办和社区工作站写错,没有出示街道办事处提供的计划生育证明反而拿出计划生育证等等。虽然,这些要求都在申请表内列明,但是我想是不是我做事不够仔细,不够用心呢?因此,此后在派发申请表的时候,我会给每个申请人叮嘱,要看清楚申请表列明的要求,计划生育证明要在哪里哪里办,收入证明如何填写,哪个空应该填什么,如果哪个空不知道该怎么填写问清楚再填我还将我们社区工作站和街道办的全称打印出来,让申请人更加清楚的填写申请表。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明白了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第11篇

Abstrac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anada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raining PE talent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dopted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of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aculties and teaching certific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E major matc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respects individuals' interests and changes the single training mode by letting students who really want to engage in physical educationto do deep learnings. As to curriculum desig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has a clear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fect course construction where students can choose classes according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faculty construction, the division is clear and the teachers focus on practical teaching. In terms of social practice,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of community service activities and service groups, doing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projects.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combined with practic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ternship experience was conducted. Teaching certificate can be acquired only after you finish one-year bachelor of education after the four-year study of kinesiology. Advi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e need to develop training objective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letting students choose courses freely on the premise of meeting the credit requirements, combining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focusing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rictly implementing teachers' qualification system and carrying out dual-degree-granting pilot mode to meet the need of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Keywords: Canad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的根本,人才培养是专业发展的关键。目前,体育专业的规模扩张有效地推动了人才培养的发展,为我国中小学体育、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发展等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同时,体育学类各本科专业也面临教育质量如何提高的问题[1]。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求以及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基础性工作建设,2014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第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从国家层面出发研制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为高质量完成《国家标准》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国家对体育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在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准确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方向,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UBC)作为蜚声全球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在经历了百余年的长足发展后,其良好的校园环境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热爱体育、崇尚体育、享受体育的价值追求已深深根植于加拿大人的文化理念中[2],其下辖的教育学院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教学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作为教育学院的分支,体育科学系(The school of kinesiology)每年为加拿大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其与教育学院联合培养体育教师模式现发展较为成熟[3]。本文以UBC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其改革和发展特征,以期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有所启示。

1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基本概况与培养目标

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隶属于教育学院的体育科学系下辖三个专业,即跨学科研究专业(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IDKN)、体育与健康科学专业(Kinesiology and Health Science,KINH)、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PEDH),其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已经通过加拿大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科学协会(CCUPEKA)认证,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教学环境为培养优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来看,从1946年开设第一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到1952年1月正式成立体育教育系,再到如今更名为体育科学系(见表1),在长达70年的学科发展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逐步发展成熟。

在加拿大,体育学科属于全国统一招生,没有体育科目考试成绩要求,与其他专业学科申报条件一样,参报者通常是对体育运动和健康行为等研究感兴趣的人。面对这种情况,人才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才多样化。因此,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实践,使学生成为享受健康积极生活乐趣的人,毕业后可在公立或者私立机构从事与体育活动和课程管理设置相关的领导和教学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体育教师,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在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方面,UBC推行体育科学系与教育学院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授予双学位(The Dual Degree)的方式严格把关体育师资质量。所谓“双学位”,即先在体育科学系进行为期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然后进入教育学院教师教育项目(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TEP)学习一年,经过五年的培养成绩合格后,即可获得体育学学位(Bacholar of Kinesiology,BKIN)及教育学学位(Bacholar of Education Degree)。如果想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需获得双学位才可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小学任教。如果想从事其他职业,只获得专业学位即可。目前“双学位”政策只对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食品营养和健康专业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开放。总之,其培养目标与方式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尊重个人兴趣选择,改变单一化培养模式,让一部分真正想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从而为成为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针对不同学段,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初级阶段(Grade K-7)要求体育教师可以教1-2个班级所有的课程,在中级阶段(Grade 6-9)可以承担初级阶段本专业的教学任务,为高级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高级阶段(Grade 8-12)要求教师除本专业教学任务外,还要教授非本专业1-2门课程。因此,为进一步满足职业发展需要,不论是本科四年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育项目(TEP)的课程设置都颇具特色。

2.1分层设置课程且体系完善

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需修满120个学分,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学年修得30个学分,最多获得33个学分。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同,将课程按照年级水平进行分层。一般来讲,一、二年级学生选择课程的序列号为100-200,三、四年级学生选择课程序号为300-400(如表1所示)。

另外,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包括专业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以及其他类课程3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每一类课程都有固定的课程代码,例如体育科学系(The school of kinesiology)课程代码为KIN,课程与教学系(curriculum& pedagogy)课程代码为EDCP等,非体育类课程代码为Non-KIN,不同模块针对不同的年级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只有在满足课程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顺利结业。

2.2强调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培养“通才”

从表2 可以看出,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与体育学科有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中理论部分、实验操作部分较多,课程涉猎范围较广,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了解到与社会健康相关的政策,专业学科基础性强,学科交叉性明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大三大四阶段,课程的编排主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加强学生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及运动赛事编排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游戏体验式教学,将游戏融入课堂之中,加强训练学基本理论的学习等。另外,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学生除学习教育及体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外,还需要选修通识类课程。这些不同知识体系的科目以人文、社会学科、工具学科为主,其中包括英国文学与写作类课程、加拿大历史与地理类课程、实验科学类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增加知识面,符合UBC “通才式”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为学生入职后教授其他非专业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加粗部分的课程包括实验操作部分;标*为第一、第二学年必修专业课,其他为推荐选择课程;括号内为相应学分值;3、选修课程中要包括艺术、贸易、营养科学等学科课程

2.3根据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进阶式学习

从表2中不难看出,像解剖生理学、生物力学、人体动作行为学等这些专业必修课分为I和II两个部分,而运动项目的动作行为分析和团体动作项目的动作行为分析这两门课程则作为专业选修课分为A/B部分,但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设置都是根据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需求而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例如,如果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第二学年)对运动生理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想法,那么就可以在第三学年选修相同课程进行进阶式学习。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更加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也使得学生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4强调动作行为分析类课程教学

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纯术科教学比重非常少,且大部分术科教学都是强调相应的教学法内容的学习。另外,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年要修12个学分的行为分析类课程,强调通过理论学习解释人类如何操作技能,进而分析在个人和团体运动项目中的动作行为等一系列精细化动作,为更好地教授学生动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5 根据职业发展需求选择课程

在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若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成为体育教师,那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教师教育项目(TEP),教师教育项目会针对学生的求职意向推荐在本科期间学习的课程。另外,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后正式进入教师教育项目前,还需根据求职意向选择相应的组别(如表3),如毕业后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则需在TEP项目中选择初级组课程,毕业后从事高中体育教学,则选择高级组课程等。因TEP项目隶属教育学院管理,具体的课程设置本文不再赘述。但总体来说,在体育与健康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发展意向选择相应课程,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对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较高职业认可度的体育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数量少而精且分工明确

体育科学系共有专职教师23人,行政管理人员20人。从已有资料来看,体育科学系教师,多从事体育科学方面的研究,集中在神经机制学和综合心理学方面,大部分从事体育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或具有体育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隶属于教育学院下设课程与教学系(如表4)。在本科四年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与科学系教师为体育与健康专业学生教授专业类课程,如运动与健康、运动生理学等,而关于教师教育或教学法类的课程则由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师承担。这样一来,双方分工明确且专业化程度高,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为培养专业技术强、理论性积淀深的未来体育教师共同努力。

3.2教师角色多变全方位培养学生

作为UBC的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教授体育教学法、动作技能发展规律等课程,而且还负责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内容,Butler和Jeanne两位副教授是典型的代表。这样一来,从课程知识的传授到教育实习再到就业分配,实行“一条龙、一站式”培养模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4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社区参与实践活动是学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大对社区参与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UBC现已将其列入到战略计划之中。从目前情况来看,UBC不仅与社区组织机构确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学生国际化培养方面也卓有成效。作为学校战略计划之一,体育科学系在社会实践战略目标达成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形成了特色。

4. 1社区活动组织形式多样且服务人群广泛

参与社区活动能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个人健康和社区发展方面带来的良好促进作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服务社区居民,从而更好地了解社区活动开展现状。由于学校的支持和系(院)的努力,截止到2013年,与体育科学系有合作项目的社区、企业和学校共有51家,目前有43家还继续保持着合作关系。从表5中可以看出,早在1992年体育科学系就与社区进行了合作,合作项目中不仅包含服务类活动、学习类活动,还包括咨询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这种方式,借助合作渠道让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群众,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另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参与合作的人群广泛,职业各异,有学生、妇女、老年人、物理治疗师、教练等,让学生深入实践中接触不同性质的对象,对增强学生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4.2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方面,UBC注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逐步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学校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建立合作项目,让学生和教师广泛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参加实践合作项目,学生能够在巩固所学理论的同时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将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的锻炼和磨砺转化为真正的能力(如表6)。

运动比赛与体育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分析KIN369

大学山小学 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教学。此项目由7名来自大学山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参加为期6周的课程。课程的评价方法为:视频回顾、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授课地点为体操馆、体能中心和网球场

游戏教育的概念与方法KIN415 青少年组织运动队 课程要求在长达四个小时的运动中,学生观察和分析青少年儿童的行为

运动处方KIN469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残疾人联合会、老年人健身中心、基督教女青年会 针对不同人群定制运动处方

另外,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部分课程还与社会组织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些项目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邀请主讲嘉宾进行报告。通过项目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开阔学生视野而且为理论研究提供机会和可能性。例如通过和大学山小学(University Hill Elementary School)进行项目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动作技能发展规律,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实战演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现象的发生,为学生进入小学教师岗位奠定基础。

4.3将学术研究贯穿于整个合作项目之中

大多数教师认为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术研究之间有很大关联。因此,UBC通过激励机制、开发资源和给予奖励来鼓励学生、教职员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在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相互学习,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研究并服务于社区,在实践过程中穿插讨论与学习模块,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以及合作和研讨的方式,建立相互支持的双方关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专业问题展开对话和合作以扩大研究领域。对学生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学习途径,完善了知识体系,为今后开展研究性工作打下了基础。

4.4 重视学生志愿服务及中小学教育实习经历

针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从事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工作,本科期间对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时间都有严格的审核要求,其社会实践经历包括在课堂上做过志愿者或者助教、舞蹈教师、团体运动中当过教练或者在暑假夏令营中当过辅导员、在少年儿童机构中参与志愿服务等,参与时间累积需超过75个小时。进入教师教育项目之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主要体现在教育实习方面,在初级组中,教育学院针对小学阶段教授的课程安排实习生到教学实习基地进行模拟教学;在中级组中,通过教育实习来培养教师候选人自主学习能力,实习单位通常为指定学校,如兰利中学(Langley School)、温哥华中学(Vancouver School)、新威斯敏斯特中学(New Westminster School)和高桂林中学(Coquitlam School),在实习过程中,除教授一些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之外,作为职前教师还应学会艺术、戏剧、体育、音乐、家政和技术教育等科目中的一项,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使用。另外,在初级组实习过程中,通常将三至五个班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位实习教师为90-150人小组团队的负责人,负责支持和规划整个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使实习教师了解团队中的成员;在高级组中,实习生可选择两个区域,之后会被随机分配到其中一个基地进行教育实习。总体来看,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教育实习,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让学生在入职前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工作岗位。

5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要求

加拿大拥有严格、完整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教育部规定,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要想从事教师职业,必须要有由教育部教师监管部门出具的证明,只有获得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师监管部门(Teacher Regulation Branch)颁发的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候选人,才有资格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从事K-12年级的教学工作。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教育部教师监管部门委托UBC教育学院(Faculty of Education)对教师候选人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对UBC体育与健康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获得体育学(BKIN)和教育学(BED)双学位,便可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资格证申请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学历,而且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性格特征,当教师候选人获得教师资格证后,就可以在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从事中学(8-12年级)的体育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获得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只在本省和本地区有效,一旦教师离开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还需要向其他省教育部相关部门提请申请执教资格。

6 UBC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启示

6.1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我国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5]。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如今面临着专业“沉没”的趋势,所谓专业“沉没”,就是指向专业教育投入各种资源,却无法通过输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回报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专业就业率下降[6]。相比之下,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改变了单纯培养师资的现状,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改变培养模式,尊重个人兴趣选择,让一部分真正想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学生通过教师教育项目深入学习,通过专一渠道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面对体育教育这种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面,在考虑其突出专业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类型院校发展的特色,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优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6.2 在满足学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兴趣自由选择修读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我国基本上属于前苏联的“专才”教育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课和技术课的内容,存在限选课多,任选课少,缺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7]。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明确提出课程所修学分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增加选修课选择范围,淡化文、理学科的区分度,实现学科基础知识交叉学习,注重学生对写作、阅读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多种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建立“通才化”培养模式。另外,将不同课程按照年级度进行区分,将同一课程按照知识体系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更多地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我国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加大对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力度,重视未来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能力,从而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延续性培养。

6.3课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关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在社会实践方面,目前我国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是教育实习的形式,分为集中型实习模式、集中于分散结合模式及分段模式,对于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缺乏一套普遍接受的标准化体系[9]。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只重视专业水平实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较缺乏。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将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计划之中,从而加大了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在社会实践方面,首先,在本科阶段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建立合作项目,让学生、教师广泛参与志愿者活动,并通过项目的参与研究多项课题;其次,学校、系(院)与社区组织机构确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践能力水平,而且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方向和机会;最后,有专门项目(TEP)负责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内容的安排和监管,通过该项目,使得一部分有意向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学生真正有机会进入中小学教学,在实践培训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熟悉中小学教育特点和课程教学工作。因此,我国师范类体育院校应加强与中小学等体育相关机构的联动与合作,将课程与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机会,全面培养能力,避免学生只接受高等教育而与社会实际脱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意向深入基层进行职前“实战演练”,为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6.4严格把关教师职业资格审查及准入制度

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我国打破了长久以来大部分地区的师范类学生只要修满四年规定的学分完成教育实习后,在取得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的基础上,就可以直接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的制度,逐步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教师函[2011]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2年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2]1号)的要求,在2015年中国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8]。这一举措不仅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而且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管理制度提供了保障。通过研究我们了解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方式,在进一步落实我国有关教师资格证相关政策的同时,可以借鉴和吸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关教师资格认证的做法,建议我国学生经过四年本科专业知识学习之后,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利用一年或半年的时间用于教育类课程专项学习和实践培训,并在这一时期完成教师资格证认证工作,形成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并且对教师资格进行定期审核。因此,借鉴和学习加拿大有关教师资格证认证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取其精华为我国所用,从而保障我国体育教育教师职前、职后发展,促进体育教师人才质量的提高。

第12篇

“现在的孩子难管。”家长感叹。

其实,难教也好,难管也好,都说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现在对孩子教育不甚得法,没有找到规律。怎么办?我认为我们海安县紫石中学实施家校共建的措施不失为一个可以借鉴的办法。我校共有45个教学班,近300名教师。这么多的老师,这么多的班级,怎么整合,形成合力?我们提出的理念是:“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根据这个理念,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运作,创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真正把学生打造成“最好的自己”,我们认识到,仅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给学生提供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平台。为此学校推出一项措施――“家长进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家长与子女同堂阅读(主要文本为名家名篇)。课后,及时组织家长交流感想。这项活动促进了学生和家长对名家名篇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和家长共同得到熏陶、净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学校还组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名著阅读活动,并要求每位家长认真写好读后感。学校定期进行评选,并及时公布在学校网站上。从众多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每一次阅读,都给家长带去一份充实与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紫石中学家长进课堂阅读已达2000多人次,家长阅读教育名著3000多人次。活动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活动中,学生在《父母的心》《背影》《散步》等名家名篇中感受到了“人间第一情”的真正内涵,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和震撼,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报答。

为了及时解答家长的各种疑难困惑,学校还开展了“名师在线”答疑解惑活动。

为了更好地进行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教育,学校组织了丰富的节日活动,如在母亲节,学校请家长进课堂,制作统一的幻灯片,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又如在每学期初,都要开展“托起明天的太阳”家校联谊活动。去年,学校邀请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孙云老师来校作了“学会感恩――成就精彩人生”的主题演讲。全校师生和所有家长都参加了这个演讲会。老师、家长和学生被精彩的演讲深深地打动,在演讲会上,学生们自发地喊出: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紫石中学田径场上空,回荡着这样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喊,2200余名学生的脸上流淌着深情的热泪。有大胆的学生自发地冲到台上,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向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

孙云老师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互动频繁,迭起,带给在场所有人心灵的震撼,我校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灵魂的洗礼。

报告会结束后,家长纷纷反映,孩子真的变化了很多,懂事了很多,成熟了许多。

同学们在学会感恩的同时,也学会了关心爱护身边的同学。我校八年级5班吴志祥同学患白血病,病情严重,急需做骨髓移植手术,需治疗费100万元人民币。八年级5班发出捐款倡议,全校师生积极响应,老师们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也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不到一周,紫中师生就捐出了21680.5元,为拯救吴志祥同学的生命奉献自己的爱心。这是我校开展“六爱”活动取得成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校特别注重家庭因素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积极指导家长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多种有益的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体贴,学会孝顺。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组织家长开展的“寓教于文”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谓“寓教于文”,是指学校组织家长阅读文学名著。

学校之所以提出这项活动,是基于一个调查。我们曾在初一年级开展了家庭生活与家庭藏书调查。调查发现,现在很多的家庭,生活条件变化很大:房子变大了,变高了,变漂亮了,但是,家庭有书橱的很少,只有15%,其中拥有一般图书(流行类、实用类)的占70%,真正拥有名著经典书籍的,只有5%。显然,学生的读书欲望与他们的家庭读书氛围有关。现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元化,而阅读非常讲究功利性、实用性,考试用得上的,家长就让孩子多看;与学习无直接关联的书,家长就反对、排斥,甚至暴力对待。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向家长提出“我与孩子同读名著”的倡议,对学生提出了“读书――打好人生底色”的要求。读书篇目主要是中国古代和现代名著以及教材涉及的外国经典著作。比如七年级:冰心的《繁星・春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吴承恩的《西游记》,高尔基的《童年》;八年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施耐庵的《水浒传》、鲁迅的《朝花夕拾》。

在每个年级中,根据学生推荐、家长自愿,每个班推荐10名学生家长参加名著阅读比赛。比赛方法是,将参加比赛的家长的阅读心得和感悟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评选。评选分为三个阶段。一、班级初评。每个班将每位家长的文章放到“班级记事”中,然后,根据无记名投票选出质量较高的两篇报到年级部。接着,年级部在全年级进行评选,由老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一起选出6篇报送学校,在紫石中学网站 “阅读天地”中进行展示,由全校师生进行评比,按得票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家长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仅仅有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方面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社会的配合。

虽然在学校的组织和引导下,家长和学生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学校并没有满足于此。我们认为,还必须让学生走进社会,把学生送进社区去锤炼。学校与所在社区取得联系,积极开展“送文化进社区,送温暖给老人”活动。活动对象主要是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我们对学生说,虽然孤寡老人都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平凡人,但是,我们要有这样一种信念:“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我们重点开展了一“看”二“做”三“唱”四“读”五“讲”六“书”七“演”八“写”活动。一“看”是指组织学生与老人们一起看社区的发展新貌,二“做”是指为社区老人做好事,三“唱”是指为老人们唱歌,四“读”是指为老人朗诵经典的诗歌名著,五“讲”是指为老人们讲故事(故事主要来源于名著),六“书”是指学生为老人书写条幅、对联等,七“演”主要是指根据课文改编的文娱演出,八“写”是指活动结束后写一写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除了这些活动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清扫街道,清除“牛皮癣”,整理车间杂物,填土,环保宣传,法制宣传,参加社区按照民间习俗所开展的活动,使学生通过社区活动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宿感。

社区活动使学生了解社区建设、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加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中学到新的文化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一批学生脱颖而出。江笑怡同学积极参加义工联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她的微笑、她的故事、她的爱心得到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赞许,她小小的身影也多次出现在海安西祠胡同网站海安义工联的版面上,“爱心天使”“义工活动积极分子”是社区居民对心中小天使江笑怡同学辛勤付出的肯定。近日,她已被定为海安县申报的南通市十佳三好标兵候选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