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时间:2023-08-15 17:2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第1篇

随着高中教材体系改革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发生了明显改变,主体性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凸显出来,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向。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主体性教学实践还面临一些挑战。本文对这些挑战初步分析之后,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提出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人教版

上个世纪末,我国正式全面进入素质教育阶段。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之下,主体性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得到凸显。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使其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并且能够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主体性教学思想指导之下,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得以体现,教师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做到全面发展。但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这一教学思想还存在部分阻碍因素,给主体性教学实践活动带来不小的困扰。

一、当前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实践活动面临的挑战

1.高考的巨大压力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凸显

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100分的比例,是文科学习的重点之一。在高考越来越重要的压力之下,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越来越以在高考中获得高分为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之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特别凸显教师主体性,教师向学生传授各种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及考试中的解题技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以做题和听课为主要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被掩藏,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学习。

2.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程度不高

在互联网全面普及之后,高中阶段进入了互联网教育的全新阶段。教育经费的大量支出,几乎每一所高中的每一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教师运用这些多媒体设备的过程中,对其功能的实现很是狭小,甚至有一些教师只在教学过程中采用PPT教学,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几乎没有,必然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只是把知识点的内容从黑板上的板书变为了投影仪投影的PPT,依然没有触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地位依然牢固。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既能够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的强大作用,又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学科,实行主体性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策略选择与安排。

1.通过影片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在改革之后,分为选修部分和必修部分。选修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在高考中考察的难度较低,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中,选修部分的教学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选修一的重大改革为例,学生很难在高中阶段理解这些改革的内在有什么联系,而有一些教师只采取片段式教学方法,在选修一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像必修教材一样的统一指导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影片教学法。例如,针对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采取网络视频教学方式,给学生播放网络上与这三个改革相关的历史学家们的讲解视频,可以让学生深层次理解这些改革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

2.鼓励学生多在网络上查找历史学科的学习资料

对于高中历史来说,虽然高考中的知识点数量有点,但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学科之一,历史学科承担着重要使命。主体性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除了课本和课外习题之外,学生难以寻觅到学习资料。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之下,这一缺憾得到了极大弥补,网络上历史学科的学习资源极多,只要学生能够利用好网络,必然能够在知识海洋里遨游。首先,针对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入门的网络学习网站。如网易公开课、国学网、腾讯儒学、腾讯佛学、凤凰网文化频道等。教师可以在讲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时候,在班级上举办一次“寻找网络孔子”的比赛,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尽可能多地搜寻网络上与孔子有关的学习资源,最终由教师评判,对寻找到最多、质量最好的学生奖励一本《论语》。其次,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一次网络历史学习的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资源极多,不管是针对高考,还是平时的历史学习。高中生毕竟是要面对高考的,在高考中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是教师教学成果的体现。教师可以在班级上举办一次这样的网络历史学习讲座,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寻找各种各样的历史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应试能力。

三、结语

新课改以来,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越来越要求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性,但在目前还存在阻碍主体性教学全面展开的一些因素,如高考的巨大压力导致高中历史教学的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凸显、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程度不高等。针对此,笔者提出通过影片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鼓励学生多在网络上查找历史学科的学习资料的基本策略。

作者:孙然美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黎明,徐金超.手段•方法•教学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情况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54-55.

[2]陈祥龙.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整合易陷的三个误区———以人民版历史必修3《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节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3:169-171.

第2篇

摘 要:讨论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且对高中历史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注意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应用

所谓多媒体教学,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需要,使用计算机程序综合处理符号、文字、图像、影音等多媒体信息,并通过屏幕或投影仪投影显示出来,且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就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教学来讲,多媒体教学有着表现形式多样化、丰富等特点,本文就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

1.多媒体可以较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件的面貌或场景,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乐于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无疑有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绝对优势。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仅仅使用课本是不足以显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收集了冶铜、冶铁、丝织、制瓷等领域的大量的图片资料及史料,给了学生丰富的信息,学生惊叹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对于古代中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2.多媒体可以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理清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文字处理、图表展示、动画设计,或进行系统的知识结构演示,使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关于“中国经济的探索与失误”时,对于“”和“化运动”这两个易混知识点,我就针对性地做了一个PPT,结合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先给学生介绍了及化运动的含义及内容,然后就两者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实质等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使用多媒体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较快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复习一个单元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准备好复习时所需要的单元知识结构,这样纲举目张地复习,学生对知识就可以系统地掌握,理清历史线索和知识脉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使用中的注意点

1.多媒体的应用要和历史教材相结合,共同应用于历史课堂。纯粹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历史教材或课本的作用,易使教学流于形式,课堂犹如走马观灯,学生学习后,在短时间内还能记得课堂内容,但是时间一长就会遗忘,且课本上没有记笔记,没有多少听课痕迹,又无从复习,这样的应用方式无论对学生也好,对教师也好,效率都是极低的。

2.多媒体教学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确立自己的主导性地位,不要让多媒体“喧宾夺主”。我曾见过不少老师所制作的教学课件相当详细,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有文字、有动画、有影音,甚至还很流畅、精美,弥补了黑板的不足,但是这些老师因为有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课件,就依赖于课件,忽视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从听课、参与课堂变成了欣赏课件,这样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有着生动活泼、人机互动、图文并茂、直观且信息量大等优势,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善于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第3篇

关键词: 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 运用方法

一、在备课时对于课本情感的深入发掘

要想在历史课上充分融入感情教育,就要进行充分备课。一方面,对学生的情况加以准备,另一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了解。针对学生情感识别能力逐渐转变为情绪认识;由对方法论的认识到世界观的形成;理性思维和美感等高级情感的逐渐完善等,确定备课重点。

高中阶段的历史大多是以一种纲领性的形式传授历史知识的。而情感教育的开展,就必须建立在对这个纲领的全面了解之上,即要有目标指向性地挖掘教材,对教学的进程和手段进行认真的设计并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创设情境,充分剖析教材的显性和隐性情感因素。

二、融情入课,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精彩的开头往往是情感教育的点睛之笔,能引起共鸣的导入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石。

导入,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切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并引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

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应当根据本堂课内容的情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牢牢把握学生的情感,为整堂课提纲挈领。

三、深入展开,设计情景问题

历史教学的满堂灌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情感的提升和知识的学习相互脱节。而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链接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提升,达到相辅相成的境界。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升华学生情感思维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节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文化思想史的讲授与学习是比较不容易体现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要内容交错,教材对知识点的描述不生动,只有对要点的叙述。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以情景的设置,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比如,可以向学生举例说:春秋时期,有一个人,由于国家政治凋敝,经济倒退而家徒四壁,最后盗取邻居的钱财。针对这种现象,各个学派将会有什么样的主张?有的学生说,法家会主张严刑重审,儒家会主张进行道德教育,道家会主张道法自然,让其自身觉悟。通过问题的提出和研讨,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教学氛围,所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知识,讲授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会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但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中应注意对关键点的把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点这一主要目标之下,能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刻体会蕴含在教材背后的感情。如果对情景设计不当,反而会使学生迷失重点,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性将下降,与历史情感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升华收尾,总结概括有力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饶有余味地画龙点睛,才能使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历史情感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中,使学生的情感从临时性上升到长久性的高度,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具体操作上,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不但要为本节教授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而且要对本节课程的历史情感进行再升华,使教学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这一章节结束时,我使用这样一段话收尾:“20世纪,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付出了生命财产等的重大代价,形成了今天的较为均衡的世界局势和较为和平的发展环境。但是,世界各地区总有一些不安分的势力,试图通过卑劣的手段来打破平衡,捞取利益。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反思战争,看待战争?”此言一出,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虽然这部分在考试中不做要求,但是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历史观、和严谨历史情感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这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才教育战略是有利的。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情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控制。”实行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应以多种方法相结合,在适当的启发点下,以情景影响学生,全方位地实行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版本;整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79-01

在全国新课改的热潮下,2009年陕西省开始实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下教材是“一纲多本”,也就是在一个大纲的指导下有多种教材版本并行。陕西省主要是以人教版、人民版(笔者所在地区使用)和岳麓版三个版本为主。不同版本虽然编排结构、内容大致相同,但是在细节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样一来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给像笔者这样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以一道高考真题为例,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一点认识。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28题)恩格斯称赞以为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否定了统治西方世界长达千年之久的“地心说”,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使科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故A项正确。“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与题干中的“自然科学的独立”不符,故B,C,D项错误。(以上是牛立峰老师对试卷的分析)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这一专题中关于自然科学的部分,人民版教材分两节课阐述了这个问题。第一节课的主要介绍了牛顿经典力学,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第二节课主要阐述生命科学的发展,重点讲解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教材中任何一个小字部分都没有提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此笔者专门翻看了岳麓版和人教版的教材,只有岳麓版教材“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一个标题“从哥白尼到伽利略”讲述了这个知识点,内容是这样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他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也就不一一例举,只是想通过这道题提出我在高三教学中的一些疑惑。

1、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细节内容是存在差异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到底是应该以哪个版本为主?笔者认为对于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主,应该综合各种版本的内容,对其进行整合。

2、整合各版本教材内容只是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当然这也是青年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一个途径,而且我相信作为尽职尽责的教师都应该能做到。

但是这样又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比如,我们的课堂容量会增加,那我们的课时呢?是否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呢?

第5篇

【摘 要】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注意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思维方式,脱离书本上固有内容并运用已知的历史知识去观察、分析、研究并解决历史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思考的方式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自己寻找到答案。

关键词 高中历史;关键知识点;处理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知识点的界定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知识点。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应如何界定呢?

1.首先应该根据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与具体内容来确定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四种版本,其共同点是以专题史的方法呈现。专题史的特点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者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加深对这一历史问题的理解,进而揭示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历史规律。所以,核心知识点就是专题中的核心概念。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该专题研究的特定问题是“政治制度”,因此,凡是政治制度都可以视为核心知识,如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

2.核心知识点的界定还要依据专题的核心价值

专题的核心价值是专题的灵魂。还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该专题旨在揭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发展的趋势,从而说明中华文明在政治上属于专制文明。它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科技文教的高度发达,文学艺术的繁荣等都与政治上的专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根据这一核心价值——集权与专制,可以将核心知识点进一步细化,那么中央集权演变的趋势就成了核心知识点中的核心。

3.核心知识点的界定还要参考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它对核心知识点有自己的规定,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它规定的核心知识点是“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知识点的界定往往需要将上述三个原则结合起来。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1.早期政治制度属于血缘政治与分权模式,秦统一后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则属于官僚政治与集权模式;2.集权与专制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明清时期集权与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将“早期政治制度”确定为核心知识点,可以说明第一个问题;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定为核心知识点,可以解释第二个问题。所以,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中,“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具典型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知识点的处理

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如何来处理?现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为例,试加以说明:

1.补充史料,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高中历史教材专题史的呈现模式,甚至于某些知识点都是支离破碎,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整体知识和内在规律。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核心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史料补充和概念解释,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核心知识点,很多同学无法准确判断“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则材料“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于弟,以地候之。’于是上从其计。”并简要介绍了主父偃出生贫寒,后在内朝备武帝顾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及起用布衣组成“内朝”分别有何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颁布“推恩令”是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是中央集权。起用布衣组成“内朝”制约丞相,集权于皇帝,即是君主专制。

2.巧设问题,类比分析,深度认识

近年来,高考命题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小切口,深分析”,要求学生具备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归纳观点、概括规律及多角度分析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用类比分析以加强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思维,将知识规律化、核心化。如:针对“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建立的基础、传承方式、与中央的关系、历史作用等多角度分析比较“分封制”“郡县制”。通过类比,认识到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由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分权模式到集权模式。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知识的处理,即要求教师备好教法与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去设计教学方案,将历史教学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更要备好学情,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盲区与误区,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煜.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历史图片高中历史教学关系

引言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考试,不仅仅只局限于对于课本内容的掌握,它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以开阔的眼界进行历史的学习,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应当高于课本、位于课本之上,要求每一个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历史图片或者历史视频等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在讲课时让自己的学生观看,从而使得每个学生能够深入、直观了解历史。

一、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就高中学生来讲,他们年纪并不是很大,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不喜欢教师在台上进行枯燥讲说,更喜欢通过直观的事物来吸引自己进行学习,其次位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要面对升学的压力,每天都是进行学习,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之中,历史图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讲解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的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如果单单用文字来描述这项制度时,学生会很难理解,甚至有些学生直接就不愿意听讲,一旦教师利用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示意图进行讲解时,学生在快速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了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既有助于学生的对于知识点的快速理解,又能够在枯燥无味的历史学习中给每一个学生增添其快乐与兴趣。

(二)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

历史教学当中历史图片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学中通过引入历史的相关图片能够高中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近距离的了解历史、懂得历史和接触历史,通过课本中的历史材料之间的结合,并且借助历史图片,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情形的演绎。此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高中学生提高自身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提高高中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学习中,在学习到第二节《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素称发达的官僚手工业的这一部分学习中,教师仅仅告诉学生古代官僚手工业发展悠久,且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之中。此讲解方法只能让高中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官僚手工业发展十分好,但不能真正懂得我国官僚手工业的发展,高中历史在进行讲解时常常用到三里头青铜器、三星堆青铜礼器、唐代秘色瓷、宋代瓷器等图片的展示,从而使得高中学生在自己脑海中浮现出不同时期官僚手工业是怎样鼎盛的,在加深历史知识记忆的同时,也增强了高中学生对于图片的辨识度、理解力和想象力。

(三)更加充分理解教材

存在一部分历史知识是无法利用语言进行清晰地描述,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使用历史图片来对其所学内容进行强调与解释,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言语教学的同时附上几张与其相对应的历史照片,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历史课堂教育教学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也使得学生们能够深入探讨知识点。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八课《殖民的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中,进行“日不落帝国“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单纯用言语来进行讲解时,学生也仅仅是大致聆听,并不能真正懂得“日不落帝国”的真正含义,课本会给出一张1750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的图片。教师在讲解时,通过与图片进行相对性的讲解,带领学生认真观察英法对于全球各地的侵略顺序,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探讨英法惨无人道的行为,让学生切身去感受英法殖民地之多,明白“日不落帝国”的含义是英法侵略国家过多导致太阳照耀的地方总有英法的殖民地。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

高中历史课堂在运用历史照片时并非单一无聊的,高中历史教师在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课堂讲解时对历史图片有清晰、准确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即历史图片是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但其作用却是十分重要的。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处理好历史图片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与运用,从而为高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高中的学习中,课前预习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让高中学生在上课前对课堂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在脑海里具有一定知识的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图片展示,将图片的深层次内涵介绍给学生。

(二)选择最适合课堂的历史图片

历史图片有许许多多个,但是历史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当选取适量适合本节课的经典图片来便于教学。首先,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教学的,并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完将图片完全取代文字的教学,图片过多不能造成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在幻灯片中放入过多的图片不仅影响教学进度,更重要的是高中学生会对这些图片进行走马观花的欣赏,不能真正做到对图片的掌握,在考试中遇到此类图片不能快速分辨出图片的含义和出自哪里。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选择适量的经典照片供学生进行学习浏览。

(三)选择历史图片要符合高中科学的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教师们在进行挑选历史课堂有关图片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根据高中学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学习水平,选择一些比较直观、明显、极具代表性的历史照片,让学生在观看照片的同时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为高效率的科学的高中历史课堂提供方便,真正发挥其照片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作用,让高中历史教师们所选取的历史照片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从而便于高中学生进行历史的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图片的选择时,应寻找符合高中科学的历史课堂的图片。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文字史料 应用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98-01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

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2 秉持适当原则,合理选用史料

文字史料的科学选用,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依凭。然而,长期以来,文字史料的运用深陷误区之中,如过分堆砌、选用的史料偏、怪、难,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等等,这样文字史料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甚至导致学生苦于海量的史料阅读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对此,在文字史料的选用方面,教师应秉持适当的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结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实际、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目标,如对高一学生可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的文字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高三学生可选取难度较大的文字史料,从而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要有多样性。文字史料可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解读史料的兴趣;三是要有典型性。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控制史料数量,务求少而精,尤其是古代史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科学筛选,使得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具有典型性的文字史料。

3 解读文字史料,深化知识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

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4 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是学习与考查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史料解读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史料学习的结束,对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来说,组织答案,最终落实到笔端。此前,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总之,文字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文字史料的运用,能够筛选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并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字史料,建构具有深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生更高效的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2015(5).

第8篇

关键词:地理知识;历史地图;史地知识课题

整合历史教学中的地理知识主要形式为坚持历史课为主体,解释分析地理知识对历史现实的影响,以便凸显史实。纵观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中有关的地理原理知识较为丰富,历史进程中大多数发生的历史事件都能从一定的地理空间找出促使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某些地理要素还能影响到历史活动或者历史结局的变化。

一、历史地理知识概述

历史地理学在学术研究中,其含义为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涉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因而,历史地理知识是有关历史时期自然环境转变、影响人类社会变化的知识体系,其核心实质是指人地关系知识。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可从历史自然地理(地貌、人文、生物、气候、灾害)、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宗教、风俗)、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文字文献、历史地图)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浅要涉及,教师可利用丰富历史与地理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在历史上某一段时期内,人民迁移较为明显,主要为北方人民向南迁移,进而增长南方人口,造成耕地缺乏的问题,但在发生后采取围湖造田和梯田的措施予以解决,这种典型的地理地貌特征反映出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的策略

(一)善用历史地图教学

地图在地理学科中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而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亦将反映出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历史地图主要是以地图语言展现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现象、事件之间的空间状态,直观反映出某段历史时期内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历史地图图例

历史地图的图例与普通地图的图例较为类似,但历史地图因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理空间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具有某些独有的含义。理解掌握历史地图应先了解历史地图的图例,增强地图的阅读能力。

2.古今地名的转换

大多历史地图册下方都会标注古今地名的对照表,以便学生可通过表内信息明确相对应的方位。例如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中讲述的《西周分封示意图》中有关燕、齐、鲁、卫、陈、楚、吴等封国的地名,在现今地图中并不能找出相关的地名显示,但学生可根据图中明显标注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理位置作参考,以便结合当前地名的地理位置进行辨认,进而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套完善的西周分封体系,加深对西周分封制等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且学生只有熟悉古今地名的转换,才能更好地结合历史时期判断历史背景。

3.综合分析地图信息

地图中的知识点较为零散,但其数量较大,涵盖的范围较广,如地理特点、演变规律、历史现象等都通过地图而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运用地图将能更好地记忆历史理论知识,拓展思维,全面地理解历史现象、事件以及发展趋势、规律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等综合性能力。例如对比《元朝行省图》和《秦朝疆域图》等历史地图,教师可善加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的对比分析,总结概括图中所显示的信息,既能完善学生掌握秦朝至元朝疆域变化的情况、形成良好的思维体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授课时可结合合理的地理知识

历史地图中的江、海、湖、泊、山脉等相关名称与现在地图中显示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其河流走向和山脉的走向变化不显著,因而了解河流、山脉的地理位置能够为明确历史事件发生位置提供一定的帮助。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历史地图册设置较为简单,只描绘了历史某一时期的地理布局。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需提醒学生了解古今地名的转换,还可利用历史地图上的经纬线分布来进行地理位置的辨别,还可分局对历史地图有着一定的概念之后再带入现今使用的地名,促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方位,实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印象的目的。

(三)课程复习时可整合史地知识课题

在历史学科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在复习范围内通过某一知识点或社会现象等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稍强的综合性问题,学生可结合历史、地理知识予以解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能够言之有据即可。如学习到有关清朝历史疆域等章节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制作清时期全图概括,用不同的颜色标明清朝时期的省份、位置,并以独特的方式了解清朝的疆域边界线等,再结合现今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予以两相对比,观察其中的省份名称、省与省之间界线等的变化。这种复习方法将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地图的变化情况有所认识,又能串联较为零散有关清朝变迁和中国地图绘制等知识点,图文并茂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促进史地整合教学取得显著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积极提高课堂效率,即在历史课堂中可从历史地图切入,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地理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分析史地知识的相关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爱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9):52-53.

[2]马海峰.浅谈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1):126-127.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知识运用能力 培养

“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了,它以知识的单向性传输以及传输过程中知识信息的大量流失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被所有的老师所否定。而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缺乏知识的建构,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而深受学生的排斥。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认为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对于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结合本人在新课程实践中对“知识与能力目标”落实的做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正如很多历史教师提出的那样,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崭新的姿态实施历史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和有机整合。

笔者的做法是精心编制高质量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型题目,以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并进行解答,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下面的题目。

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1662―1796年),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试分析“康乾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直接原因好似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关于“治世”和“盛世”出现的原因,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只在秦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和隋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提到过,学生从未接触过“康乾盛世”,所以,很多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其实,只要学生冷静思考,认真分析,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灵活运用到“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上,问题自然就得到了解决。

又如下面的材料式解析题:

请回答: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那些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学生要准确地解答此题,必须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的变化规律,再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正确地对数据的变化进行解释,从而得到结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对于第二问,学生要以学过的知识作为背景,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上两个题目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很多历史教学研究者将这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要形成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必须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不能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⑴《高考三人行》,远方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立意;创新思维

G633.51

一、 前言

2016年12月份广西全区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在美丽的玉林市举行,全区来自各市的优秀选手一共27名老师参加比赛。笔者作为一名观摩者,在两天的时间里认真聆听和观摩了十几节课。比赛过程中,各位选手精心组织,用心设计,巧于设问;有的沉稳,有的富有激情,有的循循善诱,有的侃侃而谈。总之,是风格各异,各显其长,各显神通。尽管各位选手均代表了本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较为优秀的水平,但在最后获得特等奖的6位选手,其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即有明确的教学立意。

基于此,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具备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学立意。什么是教学立意?教学立意是教学内容蕴含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主题。聂幼犁先生曾说:教学立意就是“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可以说教学立意是我们通过一堂课使学生明白的东西,是一堂课的灵魂。一堂课的教学立意确立的好不好,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立意,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下面从教与学两方面,谈谈关注教学立意对提升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的重要意义。

二、 从教师方面来说,有明确的教学立意有利于整合教材知识,创造性地去开发教学资源

首先明白,高中历史教学为什么要有教学立意理念和意识?高中历史教学的对象是高中生,他们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判断、概括和历史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以教学立意指引课堂具有可靠的学情基础。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教材编排方式(过去按通史体例编写),无论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还是北师大版,都是按专题或主题方式呈现。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应确立教学立意的极重要的教材依据。教材内容的专题或主题化,已体现了一课一中心、一课一主线的教学要求。

确定教学立意是在教师的备课环节。以教学立意统领教材内容,指导教学设计,就能对教材取舍有度,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按部就班教教教材,教师备课的创造性、创新性也能激发出来,同样的教材内容就会有不同地方处理方式,“同课异构”不再是难题。同样是讲《》,如果没有教学立意为核心指引,一般的教学流程均为先讲解其发生背景,后讲其内容,再谈谈其历史影响。这样的上课方法也无可厚非,符合历史发展逻辑,但不免枯燥、单调、程式化。有两位参赛教师均上了这一课,他们作了创造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其教W立意令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很好体现了“同课异构”的特点。一位老师以“晨曦入阴霾、风从西边来、回首话风灾、朝阳渐升起”为线索,把的背景、内容、评价、后期的新发展很好地串了起来,比喻形象、贴切;另一位老师则以“新邦旧民、新药启民、新民新象”为线索,突出了的“新与旧”之争、“新取代旧”的发展趋势。这样的整合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了提炼和升华,自然获得了评委的好评。

同样获得特等奖的另外两位老师,所上内容都是《美国的联邦制》,一位老师确立的教学立意为“美国梦”,然后按“追求美国梦、构筑美国梦、延续美国梦”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很好学习了美国民主的核心理念――民主,“”是美国梦的核心,动什么不能轻易动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梦的根基。这样的教学立意紧紧围绕中心,凸显1787年宪法在美国的崇高地位,重点突出,主题鲜明,抓住了课堂的灵魂。另一位老师确立的教学立意是――美国式的民主之路,线索为“美国民主精神之萌芽、美国民主制度之建立、美国民主道路之漫漫”,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把美国联邦制建立的背景、1787年宪法的内容、美国的两党制三部分的内容提炼为美国式民主的建立历程,给人以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思想启发。

三、 从学生方面来说,有明确的教学立意有利于掌握课堂知识的核心内容,实现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基础知识;价值;终身学习

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构建这种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可以将之运用到其他学科当中,进行知识上的串联,从而带来学业上的进步;更可以运用到生活之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对学生知识目标的评价是:“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注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在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知识层次上,又从意义、行为动词上做出了准确的描述和规范。从这之中,便可看出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学习环境看,检测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试卷。高中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高考,而高考就是在固定时间内做完一张张试卷,学生平常也是大考小考不断。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存储大量的学科知识,并进行准确答题,才能得到有效分数。高中化学题型有单选、多选、推理题和计算题等,考试时若不归纳分析,逐个看题,势必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分数。如果学生构建起化学的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并总结记录,考试时过滤并推敲,就能大大节省时间。另一种检测方法是化学实验,检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化学物质和药液的属性、各主要化学公式、化学器皿和化学流程有充分了解。但是这些知识比较琐碎,进行化学知识体系构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记住这些零碎知识,加深印象。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提升,学习成绩才会上升。

二、知识体系在化学中的运用

以高中化学人教版为例,进行知识体系在化学中的运用。以化学平衡为主线,进行电解质溶液、水解溶液、电离平衡等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这样学生就能清晰掌握相关的平衡知识。再者,构建化学实验知识体系,首先需熟知化学药品的名称和特性,仪器的作用,然后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只有明确知识点,才能进行准确的知识体系构建。比如,高锰酸钾的作用,它的颜色是紫色,碳酸钙与什么发生反应会出现气体,摩尔质量及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又是什么,对这些基本知识要知道并分得清。

每一册的学习都有它固定的规律。教师在教授课本时,可以选择将规律事先告知,鼓励每一单元的学习后进行总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分享交流,使学生对知识体系构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尝试。待到熟练了,希望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总结,自己构建,这样,对学生才是最好的。下图是对化学元素知识体系的构建,多采用箭头方框,清晰明了,简单易懂,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再如,人教版有机化学选修中有一单元主题是糖、氨基酸和蛋白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糖类的组成和糖类的属性着手,列出氨基酸的组成、氨基酸的结构和氨基酸的性质,再列出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逐步深入,由点到面,构筑有关蛋白质、多肽的知识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大量书写双水解离子公式,得到书写规律。首先,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然后进行配平,左边先配平电荷,右边再配平其他原子;最后H、O不平则在哪边加H2O。在做计算题时,学生常用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和电荷恒等等,常用方法为质量守恒、十字交叉和差量法等,这些都可以在计算中积累下来,构建知识体系。

三、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价值

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知识更为轻松,或是说能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化学实践实验和创新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和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从而养成合作、分享的美好品质,进一步使学生形成了自我、学习、生活内在的整体联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具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串联,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倪仲.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苏州大学,2014,13(03):116-117.

[2]冯红梅.新课程体系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2007,27(10):106-107.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教材资源; 整合

说到新课程改革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很兴奋激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磨练,对新教材我们老师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疑惑和困难

1.对于教材的困惑

四个版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虽然整体知识结构差不多,但是我们从细节看,有许多知识点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把四个版本的知识点归纳全部给学生讲呢?这样一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

2.要求提高,资源不足

对教师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更加高了。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同时教师要借助教材的工具性,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发挥教材的应有的功效。

对学生来说,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比如因为缺乏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政治现象的成因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3.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让教师困惑,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愚以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整合教材的尝试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整合教材呢?

1.宏观把握,细节入手

首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应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其次,教师对教材整合后要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引导学生跨专题,跨单元,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为例,必修3思想文化史,在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另外选修部分,我们选择的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几乎在每本书上都有涉及到古希腊的知识点。如果是高三复习,就可以把所有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讲解,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

3.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方法初探,抛砖引玉

我们要求高效,有目的性的教学,对教材进行整合能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把个人方法进行总结,以抛砖引玉。

1.以课标为中心提炼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围绕他们的哲学观点让学生理解,尤其是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归纳总结并进行比较,加深他们的认识。

2.合理调整教材结构

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整合到一起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学生对内容理解也能比较透彻。

3.“纵”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模块教学,那对历史的“纵”向的整合必不可少。重新按照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历史,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既能帮学生复习,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横”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必修部分3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必须把他们联系起来,让学生综合分析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