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15 17:2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1篇

1.观察感知阶段:用实景图片创设情景,为科学方法寻找生活中的支撑点。

【教学片段1】

去百货商店买东西,我们能够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物品,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工作人员在将这些物品陈列摆放之前,就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而我们便是按照这一标准寻找物品的。而如果没有对物品进行分类,要找一件自己想买的物品简直是大海捞针。化学物质有3000多万种,分类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分类这一话题并不陌生,缺乏的是将分类的思想应用于化学中。通过上述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了本节学习的内容是化学物质的分类,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分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目的不仅是对已知事物的整理、归类(类似于购书中心工作人员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能有初步的认识以便进一步研究(类似于我们去购买图书)。因此选择可迁移的事例,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教学生长点就变得十分必要。

2.加工整理和初步形成阶段:对分类方法进行辨析,提取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教材重点介绍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两种方法均能应用于大量化学物质的分类。在对于同一组物质的不同分类结果的展示和辨析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的联系、区别和意义。

【教学片段2】

有以下物质:海水、胆矾、空气、Cu、Ca(OH)2、HNO3、CuSO4、CaO、Fe2O3、H2、NaOH、H2SO4,请对上述物质进行一次分类:

生1:海水、空气是混合物,其他是纯净物。

生2:空气、食盐水是混合物,Cu、H2是单质,CO2、Fe2O3是氧化物,H2SO4、HNO3是酸, Ca(OH)2、NaOH是碱,CuSO4、胆矾是盐。

生3:空气、CO2、H2是气体,食盐水、H2SO4、HNO3是液体,Cu、Ca(OH)2、CuSO4、CaO、Fe2O3、NaOH是固体。

从上述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大量的物质,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自然会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出多种分类方法,这就是介绍交叉分类法的最好契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对交叉分类法有着充分的认识:对于具体的一种物质来说,一种分类方式可以代表物质某一方面的特点,交叉分类法便于我们多角度地认识某一物质。而从前两组学生的分类过程——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盐,自然产生了树状分类法的教学点,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对于同类物质还可以再进行单一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叫做树状分类法。我们对物质的分类越细,对物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应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3.巩固和拓展阶段:挖掘分类法应用的价值,使学生初步建立学习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形成的分类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或通过其他途径帮助学生实现其分类思想的完善,使学生建立起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有机整合了元素化合物中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类法提供了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3】

师:SO2按照组成属于哪类物质?它可能具有怎样的性质?说明你推测的依据。

生:SO2按照组成应该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由于CO2也是非金属氧化物,它们的性质可能相似, CO2能与水生成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推测SO2可能具有的性质是与水反应和与碱反应。

师: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SO2是否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是否能与NaOH反应?

生: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

师:通过大家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验证SO2的确具有与CO2类似的性质,我们把CO2、SO2这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第2篇

近年来,因为工业污染、尾气排放、化学气体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环境污染与化学学科的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绿色环保内容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意义

绿色化学理念是指,在化工生产活动中和化学反应阶段,尽可能少地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并且最好不要或者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的一种思想.近年来,绿色化学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高考中也有绿色化学思想的体现.正确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有哪些气体,PM2.5中包含哪些物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里面添加了哪些化学成分,比如防腐剂、色素之类,我们生活的土地在被哪些化学物质污染,比如废旧电池里的重金属.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化学总是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高中化学教学的任务是,学生不仅要了解化学知识,还要树立绿色化学理念.绿色化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还是我国化工技术发展的方向,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将会对我国未来化工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具体实施时仍然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有些教师的思想还未转变过来,对绿色化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肤浅地理解了字面意思,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注意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化学实验才更加科学、合理.学生为了完成实验任务,没有意识到实验过程中要遵循的绿色、安全、节省的理念,过量地使用化学试剂,对实验器材不爱惜.即使在理论上有了绿色化学概念,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忘却了绿色化学思想.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使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因为教师没有细致地演示实验过程,导致学生因为操作不当而进行反复实验,造成药品的浪费.在处理废弃药品时,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环境污染.这些都违背了绿色化学理念,给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带来了障碍.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策略

1.注重课堂渗透.化学教材中有很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贴合生活实际,在化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起学生对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视,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敲响他们在环保意识方面的警钟.教师可以从化学层面解释污染的形成过程以及将会引发的严重后果,让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应用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用有关环境保护的化学知识来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师要正确认识绿色化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师在绿色化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构建合理的化学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能源的综合利用”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能源危机来引入教学,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能源,使学生意识到能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引起重视,从而使学生自愿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验渗透.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绿色化学知识的讲解,还要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实验过程中.对于污染性较大的实验,教师要进行改进,并让学生体会改进前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绿色化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的满足感和重要意义.在化学实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挑选那些能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实验.比如,在有毒气体的实验中,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合理设计吸收、停止实验,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将化学有毒物质的产生控制到最小程度.有些化学实验耗时长、污染严重、危害较大,不适合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环境激素监测危害

1环境激素物质的致毒性

环境激素物质中多数是人工合成的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法等发达国家男性在减少,女性乳腺癌、子宫癌等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人数迅速增加。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亦有此报道。因此,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计,是人类能否继续在我们的地球家园长久生存的重大问题。

环境激素物质主要引起乳腺癌、子宫内膜病变、精巢肿瘤、前列腺癌等。使生殖器官异常,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下垂体甲亢腺亢进、免疫系统障碍、神经行为异常等。

暴露低剂量时主要引起内分泌紊乱,表现在:

(1)和雌激素受体(简称ER)相结合,显示出雌激素亢进;

(2)与ER结合,产生雌激素的拮抗作用;

(3)与ER以外的AhR、AR等结合产生不良影响;

(4)与受体结合后使传输过程异常;

(5)导致激素合成异常;

(6)导致激素贮存、释放、传输及空留量异常;

(7)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毒害,造成生殖、发育系统致毒。

2生活和环境中的激素物质

(1)生活中的激素物质

环境激素物质无处不在,如金属罐头内部的金属防腐膜、盛食品或饮料的塑料容器、合成洗涤剂、化妆品等都含有这类物质。在生活中常用的塑料制品也含有环境激素物质,如用PC为原料的婴儿用奶瓶及餐具,会分解出双酚A;氯化塑料制作的儿童玩具;聚苯乙烯方便饭盒中含苯乙烯。研究证明,把95℃的开水注入新奶瓶后,会有3.15~5.5μg/L的双酚A溶于水中。

(2)环境中的激素物质

有机氯农药、除草剂、杀虫剂中曾被广泛使用的DDT等,塑料中常使用的增塑粒及原料、洗涤剂及表明活性剂等都被列入环境技术类物质。

日本在1998年对于自来水中的环境激素物质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其中有以下八类物质;

(1)二甲酸(钛酸)类;(2)己二酸-2-乙基己烷;(3)酚类;(4)苯乙烯二聚体、苯乙烯三聚体类;(5)17β-雌二醇;(6)氯化乙烯单体;(7)苯乙烯单体;(8)环氧氯丙烷。

调查结果表明:壬酚的检出率为76%、双酚A为68%、4-叔-辛酚为62%、苯二甲酸二乙基己烷为55%。家禽家畜排泄物中17β-雌二醇亦有61%的检出率。

(3)其他环境激素物质

日常接触到的环境激素物质还存在于以下物质中:

(1)医药、医疗品;

(2)食品、食品添加剂;

(3)农药及其降解产物;

(4)化学工业品;

(5)其他化学工业品;

(6)重金属;

(7)二次污染物,这些物质在环境中本来并不存在,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于环境中,如多氯二苯并二噁英、多氯二苯并呋喃、苯并芘等。

3监测分析

全球环境问题和化学物质这两大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化学物质产生的环境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二噁英类和环境激素物质的研究和监测分析方法的开发研究。

尽管从科学角度来看环境激素物质还有大量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但从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生态系统的保护来看,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这一环境问题的提出,从人类自身保护的角度出发,必须从ppm级的监测向ppb级的监测发展。环境监测仪器与技术的发展动向也是如此。

为了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再度发生,以急性毒性的环境污染物质作为监测分析对象,这是解决ppm级浓度的仪器设备和技术问题,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实施。为了防患于未然,对于慢性毒性物质,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三致”物质的监测,则需要解决ppb级甚至ppt级浓度的监测仪器和技术问题。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少部分地区已能做到。

最近国际上环境科学的热门课题二噁英类和环境激素物质则是以ppt级浓度甚至ppq级浓度存在,给环境监测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本;美国已经实施,我国正在起步阶段,超微量环境监测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摆在我国环境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

环境污染物的超微量监测分析仪器GC-MS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已投入使用,但GC-MS能够测定的有机污染物只占全部有机污染物的约5%~10%。今后必须在农药类、除草剂、灭菌剂、急性有机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类等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面扩展。这样HPLC-MS必须有较大的发展,才能把握各种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时态。在超微量有机物定性分析方面MS(质谱检测器)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痕量无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ICP-MS是目前最好的手段。因此常把GC-MS、HPLC-MS和ICP-MS称为“MS三兄弟”

4发展趋势

(1)解决监测信息的代表性

在环境监测中最为重要的是监测数据的代表性问题。其中以试样采集和前处理最为关键,监测分析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70-80%决定于采样。

因此自动采样技术的研究与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制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地表水和废水中污染成分的实时测量、在采样时间内的平均浓度变化、对于自动采样系统的精度要求、采样频次、时间、点位和采水深度的合理性等等,都需要深入探讨。

此外,空气和废气中有毒物质的实时监测主要使用高速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傅里叶红外和开放式紫外等手段,而不同手段对于在线采样和样品处理都具有不同的特殊要求,都需要深入探讨。

(2)多重污染成分同时监测技术

GC-MS是常规有机污染物检测手段。二噁英和环境激素物质的监测分析HRGC-HRMS(HR为高分辨)更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HOLC-MS和ICP-MS外,GC-LC-MS甚至GC-MS-MS都是已经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得到了应用的同时监测多重污染成分的手段和技术,也是分析二噁英类和激素物质必不可少的手段。

第4篇

【关键词】中毒 危害 保护环境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在自然界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较密切,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是对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人,都是非常必要的。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的病状不一样,下面介绍了常见的有毒化学物质。

1.金属和类金属中毒。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铍、镉、锰、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其中铅和汞及其化合物为主要污染物。

1.1 铅及其化合物是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汽车排出的废气。铅进入人体,可大部分蓄积于人的骨骼中,损害骨骼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对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损害。引起临床症状为贫血、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过量摄入铅有可能导致大脑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是死亡。

1.2 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可在体内蓄积。水体中的汞主要来源于贵金属冶炼、仪器仪表制造、食盐电解、化工、农药、塑料等工业废水,其次是空气、土壤中的汞经雨水淋溶冲刷而迁入水体。水体中汞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等。总汞中的甲基汞在人体内极易被肝和肾吸收,其中只有15%被脑吸收,但首先受损是脑组织,并且难以治疗,往往促使死亡或遗患终生。

1953和1956年水俣病事件,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1.3 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重金属都可能受对泌尿系统各部位产生损害。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所以易对肾损害。

1.4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在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2.刺激性毒物中毒。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氟化物、氯、光气、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2.1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气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

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2.2 氮氧化物。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0)、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02)、三氧化二氮(N202)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当NOx与碳氢化物共存于空气中时,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

N0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慢性中毒可致气管、肺病变。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毫克/立方米,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2毫克,立方米。

2.3氨。氨是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氨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生活污水中平均含氨量每人每年可达2.5~4.5公斤。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氨的重要来源。另外,氨还来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工业废水中。当氨溶于水时,其中一部分氨与水反应生成铵离子,一部分形成水合氨,也称非离子氨。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而氨离子相对基本无毒。

2.4 氟化物。氟化物指以气态与颗粒态形成存在的无机氟化物。主要来源于含氟产品的生产、磷肥厂、钢铁厂、冶铝厂等工业生产过程。氟化物对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吸入高浓度的氟化物气体时,可引起肺水肿和支气管炎。长期吸入低浓度的氟化物气体会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钙质减少,导致骨质硬化和骨质疏松。

2.5 光气。光气是窒息性毒剂的一种,学名二氯化碳酰,又称碳酰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气体。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烂干草或烂苹果气味,但浓度较高时气味辛辣。在工

业上主要用于塑料、制革、制药等。据专家介绍,光气遇水会分解成为一氧化碳和盐酸。因为人的肺部湿润,吸入光气后相当于遇水分解。一氧化碳能使人窒息,而盐酸会腐蚀人的肺部。因此,光气中毒主要是伤害呼吸器官。人吸入光气后,一般有2~24小时的潜伏期。吸入量越多,则潜伏期越短,病情越严重。人吸入浓度较低的光气时,局部刺激症状可不明显,但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则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内膜,出现肺水肿。当吸入较高浓度光气时,中毒者可发生支气管痉挛,有些中毒者可在肺水肿出现之前即出现窒息症状。

3.窒息性毒物中毒。窒息性毒物主要是:一氧化碳、氰化氢、甲烷、乙烷、乙烯、丙烯腈、硝基苯的蒸气、硫化氢等。

3.1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卷烟的不完全燃烧,其次是炼焦、炼钢、炼铁等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人体吸入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降低血流载氧能力,导致意识力减弱,中枢神经功能减弱,心脏和肺呼吸功能减弱;受害人感到头昏、头痛、恶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3.2 氰化氢。氰化物包括无机氰化物、有机氰化物和络合状氰化物。水体中氰化物主要来源于冶金、化工、电镀、焦化、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染料、药品生产以及化纤等工业废水。氰化物具有剧毒。氰化氢对人的致死量平均为50微克;氰化钠约100微克;氰化钾约120微克。氰化物经口、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极易被人体吸收。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痉挛、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4.农药。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人们进食残留有农药的食物后是否会出现中毒症状及出现症状的轻重程度要依农药的种类及进入体内农药的量来定。并不是所有农药污染的食品都引起中毒,如果污染较轻,人吃入的量较小时可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往往有头痛、头昏、无力、恶心、精神差等一般性表现,当农药污染较重,进入体内的农药量较多时可出现明显的不适,如乏力、呕吐、腹泻、肌颤、心慌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等表现,可引起死亡。中毒的表现也依赖于毒物的种类,残留农药引起中毒的主要品种有:甲胺磷、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拌磷、氧化乐果、呋喃丹等。

5.有毒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化合物中的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甲醛、酚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5.1 苯能引起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14/10万。苯中毒需要治疗的时间很长,往往花费大笔医疗费还难以治愈。

5.2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在居家的天花板,墙壁贴面使用的塑料,隔热材料及塑料家具和油漆涂料中一般都含甲醛,甲醛为细胞原浆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组织蛋白的凝固坏死,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还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引起鼻咽癌。

5.3 挥发酚。水体中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含酚废水,如焦化厂、煤气厂、煤气发生站、石油炼厂、木材千馏、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染料、医药、香料、农药、玻璃纤维、油漆、消毒剂、化学试剂等工业废水。酚类属有毒污染物,但其毒性较低。酚类化合物对鱼类有毒害作用,鱼肉中带有煤油味就是受酚污染的结果。

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

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运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第5篇

众所周知,化学是立足于科学实验的学科,要想生动有效地开展化学教学,离不开形式多样的化学实验;化学又是一门探究性比较强的学科,化学反应的本质与规律往往不能通过简单的反应现象来判定,对于反应中出现的新的化学物质与特殊化学现象,需要进行科学分析与探究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提升学生化学实验技能,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与精神作为起始学科的初中化学,在课堂教学当中,多融入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多设置一些探究性情境,既能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这些实验来引导他们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进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习与思维能力

一、创设探究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一般都是被灌输知识的接受者,这样的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更别提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然而兴趣无疑是很好的老师,热情则是较好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的是初中化学比较常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方法之一,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是设置问题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能有效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情境的可操作和层次性

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创设“为了预防煤气中毒现象,人们通常会在屋子里放上一盆清水,那么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够有效的防止煤气中毒吗?”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学生要弄清问题,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导致煤气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一氧化碳是导致出现煤气中毒的原因,然后就要探究煤块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从而对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出了根本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对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是不溶于水的,因此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可以了解到在房间内放置清水的方法根本就是无效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知道了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而且也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对预防煤气中毒有了更科学认识通过探究性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后续探究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中虽然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但鉴于是起始学科,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进行实验,按部就班操作、观察、回答问题、填写实验报告,很少有机会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知识掌握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思维被束缚,探究欲望被弱化,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探究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安排探究性的实验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有利于探究[HJ155mm]精神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将白醋和石灰水不小心沾到牵牛花或紫甘蓝叶的情境,有意让学生发现其变色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其“发现”,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首先将白醋与石灰水分别滴在提前用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浸泡并干燥后的两朵小花上,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比较两种物质与两种指示剂作用现象的不同,得到初步结论,然后再完善探究性实验,分别取不同的酸与两种指示剂反应,不同的碱与两种指示剂反应,比较不同的酸或碱与同种指示剂作用的异同,比较同种酸或碱与不同指示剂作用现象的异同,最后归纳出酸、碱与常见指示剂作用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教材验证性实验的改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一般性探究方法

三、增加探究性课外实验 密切化学与生活联系

化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都是人们长期以来生活经验的积累,但是说到发生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却很少有人能够正确解答出来,其实有很多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化学密切相关,只是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缺少联系的桥梁一些学生更是认为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会感觉很陌生因此,化学教学中,通过增加一些探究性生活小实验,让化学学习接上“地气”,拉近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比如,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看到,妈妈们用做饭用的碱面来清洁一些满是油渍的东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清洁的效果却是非常好的,碱面有很好的祛除油渍的功能那么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油污难以祛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油渍的主要成分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但当这一物质遇到碱性溶液之后就会得到水解,分解得到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这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教师可以在完成烧碱溶液与油脂作用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性课外实验,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衣粉、肥皂和碱面分别加入沾有油脂的容器,比较其共同现象,从而得到这些物质都是碱性物质通过这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这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学生会更加留意各种现象,寻找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会努力的学好化学知识,更好的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实验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有趣的探究性实验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6篇

一、从生活走进化学

任何知识都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纯符号的演绎,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现象,发现化学规律,解决化学问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他们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充满生命力的学习中,这样学习化学才有意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创造条件去启发、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思考问题,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一种大的化学学习观。

如今,化学知识渗透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健康、生命紧密相连。因此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应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到课本里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价值”。

生活中许多俗语、成语也包含着化学知识。例如,“百炼成钢”,讲解生铁与钢的区别以及炼钢的原理;“釜底抽薪”,讲解燃烧的三要素;“丹桂飘香”,联系分子的运动;“盐乃五味之首”,联系氯化钠的用途。

有的古诗中也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如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涉及的化学知识有:“丝”的成分是蛋白质,蜡烛燃烧的过程包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研究等。

二、从化学走向社会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做一些家庭小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用食醋和纯碱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所需仪器可用家中的吸管代替导管,带盖药水瓶代替锥形瓶完成该实验。又如“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判断家庭用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如何除去水垢,怎样防止钢珠生锈”等。

三、在化学教育中加强SLS的教育(STS即指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英文缩写)

1.将STS教育与化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化学知识教育时落实STS教育内容。例如学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时,设计如下的问题:(1)在电视剧电影中看到的雨雾缭绕的幻境,它们是怎样制造出来的?(2)在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呢?(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的现象呢?

2.设计专门的STS教育内容主题,将STS教育专门设计成一个主题一章或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较为系统地学习有关STS教育内容。例如“金属的锈蚀与防护”一章的内容:(1)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2)金属锈蚀的危害是什么?(3)防止生锈的措施有哪些?

四、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陶行知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行”的重要性,这对于实验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是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的黄金时期。从教学实际出发,开辟第二课堂,解放学生的眼、嘴、手、脑、时间和空间,因陋就简地开展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在进行《活性炭》教学时,可以开展家庭净水器的制作,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对本市空气质量及主要污染物的调查,对本市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对本地水质及其主要污染物的调查,对本地区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研究等等。

第7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一、教师在课堂中“活”起来

1.观念的更新可使自己有信心

一名教师的思想直接影响他工作中的种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必然也表现于整个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只有观念的现代化,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新教材与生活和社会联系非常密切,这些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化学教师向复合型教师发展,特别是“探究式学习”,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能培育学生学习的独立意识,因此,上课不讲,意味着教师要做更加精细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学习指导工作.面对我们比较生疏的东西,要勇于学习,善于学习,敢于学习,唯有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

2.不断“充电”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要使教学上有特色,课堂中有生机,前提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学生步入校门,教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是他们的榜样.平时,教师除钻研新课程标准外,还应扩大知识面.在上课时,能见缝插针适时渗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比如,学生在做到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百炼成钢”,很容易就能够联想到:生铁变成钢主要应该降低含碳量;“釜底抽薪”会想到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必须有可燃物.“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会用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来解释.我们在解读教材的同时,也要解读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

3.品德修养的完善是教学的重心

课堂的学习是师生之间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想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人格魅力,就要让学生见到教师就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精彩,我会和其他学生对他掌声鼓励;当有学生思维受阻时,告诉他别灰心,动动脑筋就会有办法.渐渐地,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拘谨,踊跃参与,使课堂活跃了起来.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学生去看、去观察

新教材的特点是图比较多,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与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把教科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化学与材料”一节时,学生先仔细观察书上的彩图,再讨论生活中衣食住行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使学生在观察讨论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情感得到了释放,同时也感悟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让学生去说、去讲

化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新的教材更加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像水、大气资源、金属矿物质、物质的变化等等,都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体现这种新理念,更多地把书本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如,家用空调与臭氧空洞、含磷洗衣粉与河水污染、家用铁器的锈蚀与防护、食盐的调味与其他妙用、醋的食用价值等等,教学时随时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化学现象,在生活中学化学,在生活中用化学,这样学生学的有趣、学得有用,课堂气氛才能活跃.

3.让学生去动、去玩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要改变传统教学的高压型,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物质燃烧条件”时,叫学生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物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哇,手绢在熊熊地燃烧,但当火焰熄灭后,手绢既然完好无损.然后自然引出了: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这个条件.另外,把白磷放在80 ℃以上的热水中,发现白磷不会燃烧,但当学生向水中的白磷吹气时,呀,白磷既然在水中燃烧起来了.这个现象居然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水火不相容”相违背.然后由学生得出:只要同时满足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不管在什么环境下,物质都可以燃烧起来.带着兴趣学习就加深可对亲自操作的实验的记忆与理解.

第8篇

    一、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过

    程中的不足性

    1.不可过分夸大电子白板教学的重要性

    尽管电子白板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子白板并不是全能,电子白板在部分情况下,并不能完全代替多媒体或者是传统的教学板书,化学教师不应该将电子白板的重要性过分性夸大,应该正确、合理地使用电子白板.

    2.电子白板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部分化学教师对电子白板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很完整,导致这些化学教师在准备电子白板课件过程中,大多数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还有的部分化学教师则是直接拷贝其他化学教师的课件.这些化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均没有认真分析化学课件的内容,进而导致在化学讲课过程中,由于自身对化学课件内容的生疏,不能有序地对化学课堂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通常情况下不能做到讲解知识的连贯性,就是想到哪就讲到哪.此外,还存在一个现象,部分教龄较长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化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舍弃电子白板的应用,即便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其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存在缺乏创新、课件不充分的现象

    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常会出现课件准备不充分或者是课件缺乏创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制作化学课件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创新思想,为了达到吸引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应该努力使设计形式达到新颖的效果,在最大程度上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的应用

    1.电子白板教学,可以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信息化的进程,电子白板逐渐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电子白板教学具有较多的优势:可以通过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内容,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快速、全面地了解、掌握化学知识内容;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传统的课堂板书的时间,充分利用化学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在化学课堂上知识讲解量得以变大,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开阔,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率.

    电子白板是一种辅助教学技术,可以将化学知识理论转变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图片,使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中应用电子白板,教师可以采取设计多个问题的措施,在学生观察图片或者是观察动画时,可以充分地调动创新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或者是动画,主动地寻求答案,为后期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一系列的基础,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充分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由此就会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有助于学生对难点、重点的理解

    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中重点或者是难点的部分进行掌握,在化学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均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知识难点或者是知识重点,需要学生对此进行准确的掌握,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初中生而言,掌握初中基本知识内容已经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掌握初中化学中的重点或者是难点更是实属不易.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准确掌握化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化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这也是初中化学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之一.教师通过应用电子白板技术辅助化学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对化学中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3.可以合理有效地对初中化学实验中的缺陷进行弥补

第9篇

关键词:学生;兴趣;效果

中职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的这种积极性往往很短暂,遇到很小的困难就容易使他们浅尝辄止,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也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化学教师要想把化学课上的生动有趣,自身方面要充分的备课,十分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了解学生对该门学科的认知水平,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地学习;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一、 用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用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常见但又熟视无睹的现象来设计教学,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获得新知识,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加深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于那些与学生实际联系的物质及变化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寻求新的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讲“燃烧的条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玩过“火”吗?能否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质能燃烧?哪些物质不能燃烧?还有哪些物质容易点燃呢?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家里水井里面的水比较浑浊,我们可以洒入明矾净水;麦田里用来抗灾灭虫的“六六六粉”并不是因为科学家实验了666次成功的,也不是用666种药配成而得名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分子式是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6个氯原子组成的。

二、用心备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传道、受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高效性,通过用心备课,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具有启迪性地融入到每一节的教学内容中。化学实验现象是入门的向导,也是问题的源泉。教师在授课时应从典型而新奇的实例入手,使引出的问题生动有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演示了木炭、磷、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后,进而提出:铁这种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吗?马上就会把所有的学生带入问题之中。又如“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马上变成了牛奶状,教师又可以设疑:如果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就会踊跃参加活动,急切地想把问题答案找出来。实验完成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兴趣,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步步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三、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实验活动课,学生按照教师的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让学生们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实验过程的安全性。比如在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时,我设计了“白糖变黑雪”的实验。实验器材有200毫升小烧杯,实验物品有5克白糖、浓硫酸。由于有浓硫酸这种让人望而生畏的物品,学生大都不敢去碰触。通过我的鼓励和现场示范液体药品的倾倒方法与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做起了实验,当他们看见放入烧杯中的白糖上面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后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时,实验室内气氛沸腾了!这样,当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化学的趣味性,会主动对白糖为什么会变成“黑雪”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把对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

四、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能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真知。如电子式的书写过程可以这样来安排:先教会学生写一个简单的,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个同类的,很容易,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再让学生写一个不同类的,有的学生肯定会写错的,教师纠错之后再让学生模仿一个,学生就写对了,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对比总结书写电子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从一开始的成功到体验了失败,最后又在失败中走向了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第10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悦纳化学;教学环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2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09

一、问题的提出

悦纳,顾名思义就是愉快地接受,它属于一种心态,是对人和物的一种积极接受的态度。悦纳化学,也就是愉快地接受化学、热爱化学,从而愿意积极地去学习化学,进一步立志研究化学。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属于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确立了远大志向,奋斗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智慧的发挥才会取得较好的结果。可见,营造一个悦纳化学的教学环境是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目前学生对化学普遍悦纳程度低的成因

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化学教师,在从事化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尤其是最近几年,强烈地感受到学生们对化学学科的悦纳程度有所降低。反思其原因,既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也有高中化学学科地位的因素。

化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7世纪后半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化学逐渐走向了成熟,化学研究的对象在不断的拓宽,化学研究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可是,如今化学发展却面临着学科吸引力不强,声誉不佳的问题,在媒体的片面引导下,人们对化学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过多地将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武器、食品安全危机等联系起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不断暴露出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吊白块、假鸡蛋、瘦肉精、苏丹红、皮革奶、一滴香、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等,所有的这些事件人们都归罪于化学,认为化学是其中的元凶,如果没有化学就不会有这些问题。显然,这些负面报道对学生悦纳化学只能是起到消极的作用。

高中教育中,现行的江苏高考模式中化学学科是第二选修课,地位被大大弱化了,其地位不仅排在语文、数学、英语之后,还排在物理之后,所以在选修物理化学的学生心中,化学是高考科目中最不重要的一科。甚至有学生为了避开竞争激烈的物理化学选科模式,或者感觉化学学习难度太大,选修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的其他两门选修科目,导致选修化学学科的学生数量较以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高等教育中,在学科内部出现了“化学无前途说”,认为将来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将融入生命科学中,分析化学将被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瓜分,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将被材料化学覆盖,物理化学将加入物理学的范畴,化学将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样的化学教学环境中,显然学生对化学的悦纳程度是不高的。

学生无法很好的悦纳化学,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作为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逃避这一现实,我们只能积极地直面它,研究对策扭转学生的观念,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慢慢悦纳化学,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吸引有潜质的学生立志化学事业。

三、如何营造悦纳化学的教学环境

1.上好化学的第一课,让学生客观公正地走进化学世界

社会大环境中公众对化学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认为化学就是污染,化学就是毒物,化学就是罪恶。于是化学教师在学生真正开始接触化学的第一时间开始就需要客观的、多角度的将化学对世界的影响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化学,从而悦纳化学。

例如,我在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化学课上就给出了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这样一段话:“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中认识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化学的看法。由于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平时从媒体中也或多或少的知道这样一些事件,不少学生表达出对化学有种恐慌和仇视心理。此时,我给出了石蜡、敌敌畏、苏丹红、福尔马林、硫磺、硫酸铜、三聚氰胺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其他重要的用途。接着,我让学生继续讨论:石蜡、敌敌畏、苏丹红、福尔马林、硫磺、硫酸铜、三聚氰胺这些化学物质本身就是有罪的吗?有罪的是化学吗?有罪的是化学家吗?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人?

接着,我又给出了一些化学方面的史实。例如:二十世纪初,哈伯、施恩等科学家开发出合成氨的工艺,为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和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仍然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弗洛里对青霉素进行了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挽救了无数肺结核病人的生命,使人类面对细菌性感染不再无能为力。事实上,起源于19世纪、发展完善于20世纪的化学合成技术应该说是20世纪人类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毫不夸张的讲,如果没有化学科学的发展,人类有可能会落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病无药的境地。化学为人类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做出的贡献是无需置疑的。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这些合成的化学物质是化学家艰辛探索的结晶,而产品的用途取决于其性质,具体的应用更是取决于价值观不同的民众。化学家不可能制造出只有益处的化学物质,化学物质是中性,只有在被具体使用的时候才显示出它们的利弊。这一堂课是跨出了让学生悦纳化学的第一步,但是仅仅一堂课要完全转变学生对化学长期以来的误解是不可能的。我们一线化学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

2.创设正面积极的情境,让学生愿意投入化学世界

新课程改革提倡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一些具体生动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化学课堂,使课堂更为充实生动,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社会和生活,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逐渐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但是,现在也有一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使用一些消极的负面的素材。

例如:在苏教版《化学一》专题四中《硝酸的性质》的公开课上,教师创设了如下的情境:人民网上有这样一则报道:某路段铝罐车发生硝酸泄露事故,产生了大量红棕色烟雾,现场可闻到刺鼻的气味。抢险人员运来纯碱进行处理,以便防止其扩散并污染附近的农田。又如:在苏教版《化学一》专题四中《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的公开课上,教师先是播放了一段重庆酸雨的视频,然后介绍说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由于煤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元素,燃烧时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雨水吸收后就形成了酸雨,接着引入二氧化硫的新课学习。

这样的设计表面上来看,情境与主题很吻合,硝酸泄露事故的信息中蕴含了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然而,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硝酸的危险性以及对环境的危害。而二氧化硫以酸雨引入,视频中的这场黑色的酸雨给学生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感受到的仍是有毒、有污染的化学。这样的情境创设无意间就宣扬了学生对化学的负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如何能悦纳化学?

其实,二氧化硫在生活中有很多正面的用途,要创设二氧化硫的教学情境可以有很多的形式。例如,可以给出用二氧化硫漂白前后的草帽或织物的图片,也可以给出一张红酒瓶上的标签,在配料一项中可以看到除了葡萄汁之外还有二氧化硫,从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中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当然,二氧化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滥用二氧化硫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于是,在课的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思考二氧化硫的回收和利用问题,对二氧化硫的功与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问题。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应是自然、贴切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阳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中,学生对化学的悦纳是积极的。

3.营造充满激情和快乐的化学课堂,让学生爱上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让学生悦纳化学,首先要让学生悦纳化学课堂。无论过去和将来,化学教师都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和快乐的化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快乐。

教师的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的爱。要让学生快乐,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快乐的心态。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自然就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然而,中学生的意志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因此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化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的插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吸引其兴趣与注意力的同时,营造快乐的化学课堂。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化学研究中的新领域和前沿知识,如介绍一些液晶、高温超导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效太阳能电池、大功率燃料电池等的生产与研究等,使学生感到有好多需要研究探讨的新问题,现在学好化学,将来能大展宏图。又如:可以设法让所教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氯气时,我介绍了“洁厕剂”和“去污粉”混用的悲惨后果,学生意识到即使将来不从事化学工作,生活中也处处需要懂得一些化学知识。再如,中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跃跃欲试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手段。对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我并不是一手包办的,部分演示实验让实验能力强的学生上台来做;另外,引导学生对书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拓展学生思维,在分组实验中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探究实验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越来越悦纳化学,越来越愿意融入到这个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中去。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成功高效的学习都伴随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动机层次越高,抱负越大,成就往往越大。而强烈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对学习内容的悦纳程度,学生能够悦纳化学、悦纳化学课堂是保证高层次学习动机的必要保证。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培养未来的职业化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工程师、药剂师、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基础课,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都必须懂得化学,具备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这也是我们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广大化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 房喻.再造化学——兼谈2011国际化学年[N].科学时报,2011-2-14(1)

第11篇

论文摘要:我在对使用人教版新课程化学教材后,认为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编排体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等方面都颇有独到之处。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是个刚走上讲台的青年化学教师,使用新课程必修1和必修2近一年,结合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品味新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再次全面认识新课程教材。

一、新课程“新”在何处

1.新课程教材理念新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而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

2.新课程教材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教材内容选材上都是从身边的化学知识入手,教材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冷冰冰的化学知识活跃起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化学知识原来就存在于身边,而且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如我在“铁及其化合物”学习中,让学生分析耳熟能详的电视广告语“Vc和铁搭档”的科学道理;在“葡萄糖”学习中,引用“三精葡萄糖酸钙”让学生更易接受葡萄糖酸。

3.新课程内容体现出层次性

像电解质这个概念,在必修中有,在选修中也有;同分异构在必修中有,在选修中也有。这些实际上都反映了核心知识在整个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是螺旋上升的,体现出“层次性”。

4.新课程教材章节标题的名称新颖,让学生有亲切感

比如选取的几个章节标题:“认识化学科学”“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本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乙醇和乙酸”。这样新颖活泼的标题,不要说学生,就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第一眼看到这样的标题都会觉得欣喜,相信每个学习者看到这样亲切的标题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受其启发,我在教学中也经常为各学习主题取一些生活化的标题。比如在学习乙酸这个主题时,我取的标题是“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学生极容易被这样的标题吸引。

5.新课程教材变漂亮了

图文并茂,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和醒目标题,以图代文,提供信息,说明问题,美观、活跃版面,显示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物质或景象,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启发思维、丰富想象。

6.新课程教材附带了情景素材光盘

情景素材内容丰富翔实,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实践证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非常喜爱,有利拓宽学生的视野。  7.新课程教材学习栏目多

如“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学与问”“讨论”等,在教学中恰当地组织、引导并参与其中,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了语言表达等能力。特别是“科学视野”,多为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一些阅读资料。可拓宽学生视野,但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二、新课程关注“生活”

新课程内容一方面更加体现学科内容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化学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注重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既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既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必修1中元素化合物内容的选择不仅考虑化学学科的体系,还非常强调与生产生活、学生已有知识的关联。主要介绍了八种元素钠、铝、铁、铜、氯、氮、硫、硅,不再刻意强调族的概念,而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统领物质性质,然后以元素为核心,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必修2中,以必修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建构元素周期律系统,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处理,要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情境中,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更要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落实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

必修2让全体学生对有机世界形成初步认识,精选了与资源、生产生活、健康饮食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代表物,如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乙烯和苯(基本的化工原料),乙醇和乙酸(生活中常见的酒及醋的有效成分)。改变了以前按官能团的编排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切勿用原来的线索指导学生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有机化合物,并结合实验学习具体有机化合物性质,获得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认识,形成科学、合理使用有机化合物的意识和方法。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三、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发展空间

面对新课程,教材编者在内容的设计上更多地着眼于学生,以丰富且多样的学习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拓展性活动等素材资源的提供,为学生、教师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可操作平台。教师能有机会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即用教科书教而非教教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内容的整合来重组教学单元,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重视学习过程的亲历性,创设合理情境,巧妙地设计探究实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有高观点、大视野,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尊重教材,创新教材,努力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民主、科学、平等、对话、协商。

面对新课程,广大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和评价时面临了从未有过的困惑和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反思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在创造性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J].化学教学.2005.(2).

[3]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0~84.

第12篇

一是回想自己初中时代我们学习化学的情景,即可总结为十二字:背字当先,作业连篇,考完断篇。

二是在我经历了高中、进入大学后,在恩师的启迪下,才让我正真明白了我们化学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主要是让我在大量的实验中明白了化学学科的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也让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魅力---在变化莫测的实验中生产新的物质,那时也让我不断的在想一件事,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如何教我的学生快乐且高效的学习化学。

三是我从教以来,看到我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痛苦表情,更让我坚定了一种化学教学的思想,即化学课堂应该是快乐课堂和有效课堂。

四是我们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时,专家们的多次提到学习化学的“背多分”模式的危害,需要我们一线教育者改变观念,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五是学习新课标的感悟。在课程标准中开宗明义的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本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的性质应体现基础性、实验性和科学性。

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我也在寻找一种教学的理论支撑点,于是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初中化学为启蒙化学,应该接地气。

二、启蒙化学应该接什么地气,接哪些地气

首先 启蒙化学应接的是学科特性的地气。

第一,我个人认为初中化学属于自然学科,既然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特征就应该求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灌输这一理念。譬如说我们在序言中提到可以用一种铜矿(孔雀石)来炼铜,我们就应该学习到碳或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去让学生感受这一客观事实,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

第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的绝大数结论都来自实验或实践,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应体现这个特征。如水的化学式是H2O,如果你问这个式子是怎么来的,这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

第三,化学学科的物质性,即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我们不能离开物质谈化学,更不能离开物质学习化学、教化学。

第四,化学学科宏观和微观的统一性,即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研究化学。譬如说我们学过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的这一事实,我们就得从宏观物质的角度和微观原子和离子的角度去说明。

其次,启蒙化学应该接生活的地气。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本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反作用于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譬如我们学习到碳酸氢钠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先去了解它在生活中的诸多作用,这样可以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和高效学习的效果。

其三,启蒙化学应该接学生认知水平的地气。

其四,启蒙化学应该接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地气。每一个教师在学科教学上都会有所长,但也必有所短,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扬所长,补其短。

其五,启蒙化学应该接新媒体的地气。譬如水通电反应的微观过程,即便我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要学生背的滚瓜烂熟,可能还抵不过一次视频演示更能让学生理解。

其六,启蒙化学也要接中考的地气。中考的四大功能(激励、评价、选拔和导向)和区域性的特点,就注定了它对我们一线教师产生导向作用。

三、教学中如何让启蒙化学接上地气

我个人认为,启蒙化学接地气可分为激趣、认知和应用三个阶段。即我们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中,再引领学生从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取等方面认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最后能分析应用。

一是我们的教学要贯彻和体现化学实验这一学科特性,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思想,逐步告别“背多分”传统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化学魅力。如我们在教学中讲到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个反应由于没有明显现象但又是考察学生分析推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所以一直在考试中备受出题者的青睐,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建议不妨这样一试:将纯净的氢氧化钠取出,迅速溶解在水中,取相同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将其中一支密封,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另一支试管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再向两支试管中同时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或稀盐酸,观察现象,再结合化学式进行分析,证明该反应确实发生了反应。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将实验置于习题和讲解之下,以至于学者无味,教者叹息,完全失去了学科的根本特性。

二是建构化学用语的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语言解决化学的问题思想。众所周知,化学用语和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两大法宝,我们一再强调学生能背多少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但忽略了它在解题中重大作用。只要我们的学生具有应用化学用语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并真正能应用,学生分析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三是紧扣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原则。化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把化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趣,更有效。例如利用贵州溶洞这一奇观,就可以把生成碳酸氢钙的化合反应和碳酸氢钙的分解反应讲透讲明,还可以把水垢的形成、对硬水认识等融会贯通。

四是充分利用好信息社会的各种资源,把我们的化学与社会的进步有机结合,不要让化学成为一门“古老”学科而被学生抛弃。

五是紧跟中考的导向,不至于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而无分数,要让他们在快乐学习中体会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并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