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历史课程

高考历史课程

时间:2023-08-15 17:2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历史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历史课程

第1篇

关键词: 规范办学行为 高三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在江苏省严格规范教学秩序下,高三历史老师们都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同时新课改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此情况下,如何搞好高三历史教学是每一位高三历史老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按照新课标提高高三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认真学习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体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

每一位历史老师尤其是高三历史老师都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因为它不仅是教学的标尺,更是高考命题的标尺。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向一线老师指出了课改的必要性:课改是世界潮流,是关系国民素质高低、国家强弱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思想上认真对待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在教学中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其次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总之,高中历史老师在思想上要有所转变,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历史教师。

在思想转变的情况下,《高中课程标准》还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更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要把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放在抓好高三历史教学的第一位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船上的指南针一样,指引着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学,不使我们偏离方向。

二、认真仔细地研究江苏省高考的《考试说明》,准确、透彻地把握好高考命题的趋向。

高三历史老师在做好第一条的基础上,思想要有关键性的转变,把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放在重中之重。在平时的备课过程当中,办公桌上必须有《考试说明》,它给我们明确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高考命题的方向和高考命题的范围(在新的《考试说明》没有下发的情况下先参考上一年的,因为每年的都大同小异)。离开了《考试说明》,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容易迷失方向、偏离主体,这样我们就做了无用功,更可怕的是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有了《考试说明》,我们还要认真地研读,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仔细地理解考点:每一考点包含哪些小的知识点、相关考点之间的联系及考点的难易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

三、认真仔细地研究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及走在新课改前沿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

2010年暑假期,徐州市对全市的高中教师进行了关于《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让所有的高中教师都能认真细致地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使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做到既完成素质教育,又让学生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提高教学效率。所以,高三历史老师在平时的备课和上课过程当中,认真仔细地研究江苏省和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等走在教改前沿等省份的高考试题,可以说是我们和高考命题人的直接对话,以及和高考试题的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命题人的思路,从而做到有针对性、有侧重点,既节省学生的时间,又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尤其是在当前严格规范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要认真细致地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好高考的所要考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不浪费学生的时间,不做无用功。第二,要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标的解读,把握好每个知识点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衡量好知识点的深浅度,做到难易适中,不消耗学生的精力。第三,选择好过关检测试题,试题的选择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在试题的选择中既要审视试题的难度、方向及所考查的知识点,又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既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又要满足部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在选择试题的过程中,相关的高考试题是我们最好的参考标准。第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尤其是要结合教学案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落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切记教师的“一言堂”。第五,认真批阅学生的练习试卷,细致地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一三六教学模式”,合理充分地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

高三历史教学虽然是选修内容,但也事关学生的升学,所以广大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科学地利用时间,努力达到与语文数学英语的有效匹配。

第2篇

关键词: 中国台湾地区 指考 学测 高考历史试题 研究现状

2002年,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废除实行了近50年的统一考试制度——联考,改为多元的入学制度。台湾大学升学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寒假进行的“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和暑假进行的“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这两种考试类似于中国内地的高考,在这里我们统称其为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考。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的大学入学制度到现在已经实行了10个年头,国内对此的研究并不多。无论是在“学测”还是“指考”中,历史科同样成为考查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科目。中国台湾高考历史试题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特别注重考查学生阅读资料、判断资料、推理分析的能力。笔者主要将视角放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对“指考”和“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上,并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

一、中国台湾地区关于“指考”、“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台湾地区对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分析历次的指考、学测历史试题及探讨指考、学测历史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上,如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内容的影响。

刘佳玲在《九十一年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评析》中对2002年首次实行指考的历史试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

贾本曜在《96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浅析》别从考查的时代、考查的范畴、试题的题型与文字叙述上评价分析了2010年的学测历史科目试题。

庄德仁在《从高中历史科指考试题与教材探讨:教学时数减少、课程内容改变的合理性》中就指考历史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凌玉萱在《浅谈高中历史考教合一的命题趋势以100年指考试题分析为例》中提出了高考试题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阐释了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

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林纯如的硕士论文《从联考到学测—高中入学招生考试历史试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之分析研究》对联考和学测历史试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历史试题与教学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内地关于“指考”、“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台湾地区高考改革,台湾地区的高考历史试题因其独特性而频频被广大中学教师提起,有些历史试题材料甚至成为一些内地中学教师的教学资源。目前中国内地学者中对于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天津招生考试院的陈畅为代表。

陈畅对中国台湾地区的指考历史试题作了持续深入研究,并相继写成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如《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台湾“指考”历史测验目标简评》、《基础知识测验目标的操作与定位》等文章详细介绍了指考历史卷的测验目标,即通过基础知识侧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单项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目标的理念与技术》、《“史料分析”目标单项选择题的命制》、《单项选择题考查“研究方法”目标的尝试》、《“历史解释”目标单项选择题的有效控制》则重点分析指考试题中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强调指考的亮点之处在于单项选择题中以考生的思维角度命题,注重考查历史研究方法、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能力。

三、关于两岸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

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两岸历史教育的比较研究成果比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等方面的比较。

如陆安在《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中以中国内地的四个版本历史教材(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和台湾的南一版历史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何成刚在《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一文中,将两岸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特点,并对完善中国大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意见。

台湾师范大学王仲孚在《论两岸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中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核心对两岸的历史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台师大蔡宗宪的硕士论文《两岸高中历史教材选编之比较研究(2005~2007)—以周代史教材为例》以西周历史为例分析两岸教材选编的异同。

然而对于新课程改革以来两岸高考历史试卷的比较研究涉及得很少,虽然只有两篇文章,但整体上探讨还是比较深入的。

冯一下在《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互动—以命题方法和技术为中心》中谈到了30年来内地与台湾地区高考历史命题的相互影响,特别强调内地学者应该学习借鉴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宝贵经验,同时提出两岸应加强联系,共同推进高考历史命题改革。

陈羿君、周三在《新课改背景下海峡两岸高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以上海和台湾两地高考历史卷为例》中以上海和台湾地区高考试卷为例分析了上海卷和台湾地区指考历史试题在题型设计、内容考查、命题思想、评分标准等方面的异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关中国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很少,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对于两岸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该领域研究的范围和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中国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对探索我国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高考历史试卷研究对历史教育测量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完善了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和考试测量体系,同时影响了高校的选拔及生源的质量,还制约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佳玲.九十一年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评析[J].台湾:历史月刊,2002(178).

[2]贾本曜.96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浅析(历史科).网址:http://.tw.

[3]庄德仁.从高中历史科指考试题与教材探讨:教学时数减少、课程内容改变的合理性[J].台湾:历史月刊,2004(203).

[4]凌玉萱.浅谈高中历史考教合一的命题趋势以100年指考试题分析为例[J].台湾:全华历史专刊,2011.

[5]林纯如.从联考到学测——高中入学招生考试历史试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之分析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4.

[6]陈畅.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一)[J].历史教学,2009(9).

[7]任世江,陈畅.台湾“指考”历史测验目标简评——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二)[J].历史教学,2009(11).

[8]陈畅,任世江.基础知识测验目标的操作与定位——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三)[J].历史教学,2009(13).

[9]陈畅.单项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目标的理念与技术——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四)[J].历史教学,2009(15).

[10]陈畅.“史料分析”目标单项选择题的命制——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五)[J].历史教学,2009(17).

[11]陈畅.单项选择题考查“研究方法”目标的尝试——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六)[J].历史教学,2009(19).

[12]陈畅.“历史解释”目标单项选择题的有效控制——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七)[J].历史教学,2009(21).

[13]陆安.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

[14]何成刚.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10).

[15]王仲孚.论两岸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J].台湾:教学与研究,1993(15).

[16]蔡宗宪.两岸高中历史教材选编之比较研究(2005~2007)——以周代史教材为例[D].台湾师范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背景;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91-01

从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各个学校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情况,各地的学校也根据自身的教育背景,将提高学校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对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方式以及课程标准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改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2013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再现

从2013年的高考历史卷来看,绝大部分都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从考查的方式来看也比前两年的高考试卷更灵活。一般在试卷中是通过创设历史情景的方式去考查学生是否能够透彻的理解历史知识,从而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出来。2013年的高考历史试卷的选用的都是新材料和新情景,从而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内中外知识综合性强

从2013年的高考历史卷看,整套试题都比较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综合,一些探究性的试题在试卷中比比皆是。例如在非选择题中的第37题、第40题以及第41题是从横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探索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而实现了对历史学科的综合考察。对于这种类型的试题主要是根据一些大型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要求学生进一步讨论本质的问题。

(三)强调对历史学科的思维判断能力的考察

从2013年的高考历史试卷来看,不仅沿用前几年对历史基本知识点的再现以及再认能力考察外,还需要学生利用正确的思维进行潘盾。其实在高考试卷中,这些考点的本身是不难的,绝大部分都是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但是高考试卷考察的是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思维逻辑去进行判断,只有严格的遵守解题的固定思路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如何根据新课标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

(一)正确解读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首先要能够正确的解读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以及分类。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给人的感觉好像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只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包含着很多的话题。所以教师在研究一章教学内容时,需要注重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之间衔接,并针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突出落实该课的知识点与拓展计划。

(二)注重历史和学生之间的衔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注重对他们初、高中教材教学的衔接。教师可以通过谈话交流、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考试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工作,以此来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历史教学计划。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相较于课改前的旧教材而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在对这一规律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加以适当的复习。

(三)教学难度应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制定

随着近几年高考在历史试题方面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也是需要适当的降低难度,但是教师仍不能够忽略对学生的基础训练。此外,各类“优辅差”的工作也要积极开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比如说可以针对成绩优异的同学开设一个兴趣活动小组,针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开设一个辅导小组。为了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度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只有保证了学生主体的根本利益,才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合作。

(四)在历史教学中设置情景教学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要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历史充满好奇,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历史老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创立合适的教学情景。将原来死板的知识变活,将学生的思维带到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积极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发探索的欲望,这样就很容易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激发出来。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精心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的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总结出规律,最终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老师在教《日》这章内容的时候,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明白日本敌国主义的野心以及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因此,可以让学生想像以下场景: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要在一个月将“台湾”分割给日本的时候,李鸿章问道:“请问是什么原因让贵国这么着急,台湾迟早都是你们的。”伊藤博文回答到:“只要一天没有属于我们国家,都很饥渴。”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日本敌国主义的野心以及当时清政府的无能。

(五)深化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是最大的,每天都要面对庞大学习科目和繁重的学习负担,这就形成了部分学校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就出现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的领悟,对于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也只是知道他们的姓名和出生的时间,而对于他们的突出贡献却比较模糊。众所周知,对于知识的掌握在于是否能够将知识灵活的运用,但是知识的掌握绝大部分都取决于对知识的领悟程度。在新课标下,应该进一步深入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该让学生利用想像将自身置于不同的角色上,从而对历史时间进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第4篇

可见,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文科综合各学科的上述指导思想与原则等均凸显了指导思想的内核――保持改革的稳定性,在实现平稳的前提下贯彻“稳妥过渡”到“稳中求新”方针,确保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分省命题背景下的自行高考命题考查的有效衔接并向前推进。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2011年的《历史考试说明》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范围与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上,基于2009年和2010年的《历史考试说明》的原有结构作微观调整,体现“稳中求新”的改革思路。本次修订在以下几方面突出体现了《历史考试说明》的福建地方特色:

1.保持稳健务实的风格

指导思想以“稳健”为主基调,力求稳妥过渡、稳中求新。整体架构不变,但在细节处精益求精,在创新方面力图全国最新潮流。这种基于福建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本省高考自行命题的思想符合福建省情,无疑是务实和妥当的。

2.体现新课程改革“减负”的理念

落实“减负”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导向,贯彻了上级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也反映了基层学校师生的广泛呼声,彰显人文主义的精神。

2009年以来的《历史考试说明》,均无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进入高考的考查范围,客观上减轻了基层学校师生长期以来承受的负担。它们坚持把有关“知识内容”细化到三级子目,比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历史》规定的“知识内容”明显减少。以选考部分为例,比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有关“知识内容”的内容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整体上纳入考查范围的“知识内容”的历史主干知识增减基本达到平衡并有所减少。这表明,它坚持“能力立意”的思想,重点落在基于历史主干知识之上相关历史学科能力。

3.体现稳健创新的策略

鉴于福建省进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处于初始阶段,三年来坚持在《历史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历史学科考查的难度系数。其意图是让高考历史命题和基层学校的历史复习教学做到有章可循,有利于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稳妥过渡。

通过适量的替换,精心挑选和改写最新的参考案例充实各个栏目内容,顺应全国以及各实验省区高考历史命题最新发展趋势。根据近两年我省分省命题背景下的高考历史考查实测反馈情况,在“题型示例”、“参考试卷”中加大对“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考查,并在丰富试题的呈现方式、增加考试评价的开放性等方面有所侧重,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合适新生,也更能展现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成果。

三年来,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考试范围与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等方面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历史考试说明》进行了部分调整,目的是使命题更趋科学、合理。本次修订的内核依然是坚持和强化全面考查基于历史主干知识的学科能力。

高考试题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是甄别与选拔性;试题的设置要有理想的难度、区分度和效度;试题能够真正考查出考生的优点与潜能,既满足高校选拔优秀学生的需求,又反拨引导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近年来的命题依然遵循“能力立意”原则,强化史证意识,以“新材料、新情境和新问题”为基本格调,推进素质教育。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本为本”和“依纲靠本”,而是基于课程观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以史为鉴”以彰显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适度创新,直接体现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之上。

以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38题为例,可以较典型体现当年“稳中求新”的指导思想。它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与西欧人均GPD水平的素材为载体,考查相关历史主干知识,跨度大、联系广。本题集中体现2010年的《历史考试说明》指导思想,以及当年高考福建卷历史命题的风格。把“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比较”、“分析”、“解释”、“总结”四种能力要求,均对应体现在本题的4个设问中,能力目标的要求渐次提高。笔者把本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能力目标和实测难度加以整理,见下表:

第(1)问到第(4)问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层次渐次提高,而实测难度正如预测的那样,也相应从0.63逐渐提高到0.40,区分度达到0.61的优秀等次。从实测情况来看,本题较为理想地体现了高考需要的甄别、区分和选拔的考查功能。同样,2009年和2010年的历史高考各试题均较好达成了高考预期目标,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高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普遍的社会性,因此需要从国家考试的高度着眼。严格意义上说,大规模的国家考试需要实行实施多次小范围的模拟考试,积累相当数量的实测数据,并通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考试测量学方面的专业分析,作为未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依据。两年来的我省自行命制的高考历史试题从试题结构、呈现方式以及基本风格上,均已经大致成形。它们已经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普遍认同,也得到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较高评价。因此,这两年的《历史考试说明》以及高考历史命题,对2011年的高考命题工作具有教学和科研参考价值。

应该看到,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考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鉴于上述对历史考试说明以及高考历史试题的研读与分析,可以推定2011年将继续延续既定的“稳健推进”方针。建议当前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应从观念的若干“转变”中寻求突破口并抓好落实:

(1)转变课程观念

当前的高考命题视角与素材多指向社会学、人类学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史学研究范畴。因此,落实用课程标准教学而非用教材教学的理念,利用丰富的相关材料作为学习资源,设置诸多问题情境,倡导“问题探究教学”,多以“史料教学”和“案例教学”进行专项训练。强化学生依托所学历史知识去理解和研读新情境、新问题,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养成从材料中获取证据的意识,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基本方法。

(2)转变史学观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时代性,要求教学反映历史学科发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不同史观去研读历史问题,形成新视角和新思维是历史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培养历史教师的阅读习惯,最重当前史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并把文明史观、生产力史观等新史观应用于教学之中。

(3)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减负”与“增效”有机结合起来。改变教师教学进度模式,以学生学习情况作为推进教学进度的依据。提倡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体现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思想,让学生充分讨论、研读、体验,扩大其视野并增强其能力。

(4)转变考试观念

第5篇

一、“讲”符合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特点之一是现今教科书编撰“缺漏”现象普遍存在,这让我们中学生无法独立从教材中获取完整的历史情境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又该如何“补救”这些“缺漏”呢?特点之二是历史学科内容具有浓厚时代性,这是因为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该特点让我们中学生无法独立贴近现实、还原历史,甚至无法领悟历史学科内容的时代立意,教师又该如何适时引导呢?特点之三是历史教科书蕴含“正能量”因素,历史纷繁芜杂,高中生的史料真伪辨析能力有限,无法独立地从中汲取更多积极的主流价值观,即“正能量”,教师又该如何让课堂涵盖三维目标呢?

在当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存的环境下,这三个特点势必使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讲”显得更为重要。历史教育专家金相成认为:一个好的历史老师不在于他是不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是在于他讲得怎样,我们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就是要靠老师讲,这样讲出来的一堂好的历史课,知识在里面了,能力在里面了,思想教育在里面了。

二、“讲”的前奏

前奏(前期工作)即导学案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完成情况。导学案是提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产物,可以达到师生共享,这正顺应了“以导促学、以学促教”的原则。每课导学案编排主要有以下五部分: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内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知识点梳理、围绕本课重难点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以及精选近年历史高考题。这需要各位教师课前花大量时间备课和相互间精诚合作,并据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和各年级各班的学情去全面整理好每课的导学案,然后提前一天或两天发给学生,上课前任课教师对学生做好的导学案一一查看,并汇总其中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视角切换出新意。每课导学案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剧本,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路,各自的教学特色在课堂中才能不停地散发出来,更能吸引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走近历史、感受历史。

三、五“讲”演绎高效历史课

下面以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摇篮―古代希腊”为例体验“五讲”之美。一讲高考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让学生了解考纲“雅典民主政治”和课标“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这利于学生鉴史以知西方民主政治起源在哪。二讲知识点及其“缺漏”处,“讲”不是背书,须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有理有据,引入适量史料(或故事或视屏或图文资料)来“补救”课本。本课可补充如下内容:美国爱伦坡《致海伦》、希腊三贤、体验雅典人每天的生活以及分析学生在导学案中的问题等,让学生在愉悦的历史情境中获取希腊直接民主产生与发展的完整历史画面,并形成知识体系。三讲“自主合作探究题”,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归纳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并对比其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特征有何差异?这些能引导学生全面突破课本重难点。四讲“正能量”即积极的主流价值观,挖掘这一蕴含在教材中的“正能量”,并用以引导课堂教学,如古希腊城邦体制下三大精神“勇敢、民主、科学”彰显公民追求自由、平等、集体荣誉感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明白《致海伦》诗中“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的内涵,最终清楚“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促成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五讲高考真题,本课引入上海单科高考第四题: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利

第6篇

2013年全国文综卷(课标)第34题通过展现四个时期欧洲地图,考查学生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掌握。笔者认为,可以用“见微知著,返璞归真”来概括,主要特点有三:

第一,回归知识本位,凸显历史本真。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标高考卷逐步呈现过于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倾向,以致有学生形成历史考试只考材料理解、不考历史知识的错误认识。部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也逐渐淡化历史知识的讲解,历史复习课演变成材料理解课、技能训练课,历史课堂甚至找不出历史的影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学习的内容应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知识,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34题通过人类重大历史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很好地落实了上述要求。此题传递出明确的信号:高考重知识、重基础、重具体史实的考查。

第二,创新材料,注重能力考查。34题突出基础,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创新材料,以地图为视角,巧妙地把历史知识揉合在地图中,把难以用文字描述的空间概念变成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以历史地图为材料,既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34题问的是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但学生提炼的关键信息绝不仅是德国本身,学生还应综合考虑奥匈帝国与波兰的演变过程。此题有学生错误地选B,即把图①放在图③后,依据是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波兰,波兰亡国。显然,学生未考虑到波兰在一战前就早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亡国,更没有注意到一战前“奥匈帝国”这一关键信息。

第三,激发历史兴趣,彰显学科魅力。历史本是一门令学生深感兴趣的学科,但现实的历史教学却变成无趣的甚至是枯燥的。历史教学到底怎么了?该疑问并未因新课程的实施而有所改变,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有渐趋加剧的危险。高考是历史教学的“指挥棒”。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标卷“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教师惟能力而能力,以期通过题海战术形成能力的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无从谈起,更遑论广泛涉猎历史课外知识。34题考查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战争问题,有同学因对两次世界大战浓厚的兴趣,对四幅图的演变了然于胸,甚至于波希米亚及摩拉维亚保护国的由来也能娓娓道来。

笔者认为34题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把34题放在必做的选择题是设置错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育部考试中心要求:“《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依据。”34题是关于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疆域的变化,此内容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都是选考内容。命题者将选考内容作为必考来考查,显然违背了命题要求。此题一出,必将导致广大一线教师将选修内容当必修讲,教师在授课与复习过程中势必加压与扩充,势必导致学生负担加重,这与选修课的设置初衷显然背离。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或许,命题者出于把此题作为史学常识,作为高中生应该掌握、熟知的基本史实来考查,可文史常识的考查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公平性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对于没有学习选修3的学生,此题何来公平?

第二,图②的标识不甚准确。图②呈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等信息,命题者意图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概括出该图反映的是二战后的欧洲。众所周知,二战后的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随即于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笔者认为,图②应尊重历史,应将“东德”、“西德”标注出来,如此一来,虽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但保证了试题的效度,还了历史之真。或许,该图反映的原本就是1990年两德统一后的欧洲(1990—1992年的欧洲,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成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果真如此,则偏离了战争的主题,此题又显得支离了。

笔者认为,全国文综卷(课标)第34题为教师的复习教学带来重要启示。

第一,抓基础落实,重能力培养。34题是一个“风向标”,它传递出基础与能力并重的明确信号。笔者认为,教师在复习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联系,兴趣与知识相融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时间意识、整体观念,引导学生横向把握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纵向把握演变规律、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架构,形成知识网络。在传授基础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能力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比较、分析、概括、论证等历史学科能力。

第7篇

高中历史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探究性学习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和学习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在对高中历史课程特点和对探究性学习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就高中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历史

1前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国民的骄傲和我们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资本。高中历史是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和环节,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挖掘、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高中历史教学、学习方式的研究和运用,提升历史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知识内容较多: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高中历史的时间跨度大,从中国史到世界史,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事件、历史人物,高中历史的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和繁杂。高中教学包括多门课程,分给历史的每周也就几节课,面对庞杂的知识内容,在有限的课程时间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考验。

2.2学科不受重视:至1952年实行高考以来,从推荐到考试,从“3+2”到“3+X”高考制度几经变革,但语、数、外在高考中占主体地位的根本理念没有变化。从教师到学生到家长,历史作为“副科”的理念根深蒂固,学生从心里没有重视历史课程的学习,另外历史课程多为枯燥的知识点记忆,诸如年代、人物、事件、经过等等,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多抱着应付的心态去学习,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2.3教育观念落后,“填鸭式”教学理念占主导:目前,高考依然是检验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使高中教师关注的焦点向高考聚集,教学活动的开展围着成绩转,只要学生成绩过关,其理解与否、兴趣与否都不重要。这使高中历史教师更多的关注历史知识点的灌输,学生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方式,考试过后“知识还给老师”的情况较为普遍,与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和理念背道而驰。

3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作用

3.1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Inquirybasedscienceeducation)指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学习过程中选取某一问题或知识点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方法,获得知识,激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提倡的教学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提升和有效补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方”,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是教师思维模式之下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可以应付考试,很难形成自己的认识、提升自我素养和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现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两种教学、学习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上的重要意义不可估量。

3.2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一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将学生的地位置于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摆脱了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探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的成果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调查研究,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针对某一既定问题展开大范围的知识收索、整理、加工,探究性学习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知识内容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过程无疑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既定问题。(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就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论证、问题的结论进行系统地策划,并摸索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学习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系统组织能力,掌握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4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4.1转变观念,提升探究性学习认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灌输式”学习的弊端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自觉探索和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程序,并将其带入课堂教学当中,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应摆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学习状态,将探究性学习方法与原有的学习方法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

4.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面对高考很多学生几乎处于亢奋状态。高度的压力不利于探究性学习效果的发挥,这要求教师应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开放、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从“课堂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转变成“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其次,教师应做好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工作,对学习方法、策略、途径等进行引导,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4.3客观评价,对学生探究结果给予肯定: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结论应给予充分的展示机会,并对不同水平、不同侧重点的结论给予充分尊重,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给予足够肯定。鼓励学生得出不同结论,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认可,杜绝嘲笑、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结论还应给予客观评价,并对其学习过程、探究方法提出改进、优化的积极建议。

参考文献

[1]田维光.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14(18):237.

[2]史晓晨.浅析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科教文汇,2013(29):178-179.

[3]刘瑞婵.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科技资讯,2011(22):190.

[4]李惠琼.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168.

[5]侯书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2012(11):67.

第8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构建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在教材内容编排结构、形式及内容增减上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在实质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力度、深度和成败。如果没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没有对课标的科学解读,没有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和认识,新课程改革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包括几个版本历史教材的有效整合,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课改理念在近几年高考中的应用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的依托——课标、教材

教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使用的教学资源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教学中课程内容的设计。在目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格局呈“一标多本”,即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下,高中历史教材有四种版本,这四种历史教材都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通过,说明这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但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在具体内容、史料的选用、学术观点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中的课程内容有重新的构建,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对教材“有所取舍、为我所用”。

以历史必修一为例,以专题一中的第一课来看人教版教材和人民版教材的区别。《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要求如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它对两个版本的教材内容编排是有指导作用的,但两课在内容编排上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标题的文字表述而言,人教版教材的标题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而人民版教材则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教材正文而言,人教版教材分三目,分别是“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人民版教材同样分三目,分别是“夏商政治形式”“西周分封制”“西周的宗法制”。就选用的史料而言,人教版教材有文物和文献如下:殷墟所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史记·殷本纪》;人民版教材同样有文物和文献:河南新密古城寨新石器时代城址北墙剖面、武氏祠汉代石刻“黄帝”像、商代青铜方鼎、殷商涂朱牛骨刻辞、山东曲阜西周鲁国故城周公庙宫殿基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商君书·画策》《淮南子·汜论》、尹达的《衷心的祝愿》《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荀子·儒效》《礼记·大传》《论语·八佾》。仅从标题的文字表述和所选史料两方面来看,二者是存在很大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系统、科学解读课标的情况下,综合几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对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的成败——教师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历史教学中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的成败。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很强的课标指导意识,没有对几个版本教材内容的整合,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某一版本的教材不加以分析,不加以取舍,就是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是无益的。因此,教师要有一种意识,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科学解读《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通用于全国各地情况不一的高中历史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指导作用。只有正确解读课标,才能更好对历史教学中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即有所取舍,为我所用。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从文字表述上来看是有所区别的。诸如:了解、认识、知道、列举、说明、概述、体会、简述、理解、探讨、阐述、说明、概括、比较、分析等。表述词汇很多,但细细品味,可归纳为三个层次的要求:一个层次是记忆的内容,一个层次是理解的内容,一个层次是探究的内容,掌握这三个层次的要求,教师就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重新构建,并能够区分出重难点。

例如,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课标要求的科学解读,即在掌握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基础上,对君主专制制度有一个合理的评价。由此决定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了这个核心问题教师就可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的导向——高考

自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课改区以经历了几届的高考,从高考试卷的分析来看,不难得出结论,高考命题趋势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师必须清楚高考要考查什么能力。概括起来归纳为四种能力: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呈梯度展开的。只有正确解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前提下,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中的求答项做出正确的解答,即给出一个语言专业、条理清晰、字迹工整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只是单纯地讲授教材、传授知识,是很难满足或适应高考命题趋势的。在这种情况下,势必要求教师根据高考的导向对历史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第9篇

下面就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思考:

1.要认真理解《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牢牢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是高考的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每章节内容外,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只有当学生完全了解了高考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后,在平时的训练中才会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有提高。

2.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近两年高考的历史试题,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要求,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历史基础知识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过程等。只有准确理解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目录、课文、地图、注释等。教师应重点讲解线索、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及历史概念等,并结合典型试题让学生去分析、挖掘、整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没有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

3.要转变教学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由于历史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某些思维定势。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突破思维定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也就是寻求答案多样化的思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目的在于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对影响的分析,不仅要分析对中国的影响,也要分析对英国、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既要分析破坏性也要分析建设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多个角度,不同的立场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4.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这些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重大工程、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有基本了解。政治方面,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质和现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也必须熟知。语文方面,更要具备语法、文言文阅读、归纳、分析和总结能力。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以外的知识对历史问题的解答也在起着重要作用。

5.要研究高考试题特点和方向,找准复习的思路

第10篇

【关键字】高中历史 兴趣 教学 经验

一、提高教师魅力

教育行业有句老话:“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说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对自己教授的科目了如指掌,才能达到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在课堂上对历史知识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学生爱屋及乌,自然也就会喜欢这门科目,有了兴趣,自然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在课下也会多花些心思去学习、去探索,进而也会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比较透彻,对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知识,对于教师而言,也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的效果,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史实教学

现在的很多电视剧、电影都有对历史的误解、再创造,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很不好的,历史是一个很客观的科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印章的故事。有一次,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之印”改刻成“的印”。三天之后,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三、注重培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时期的教学要特别注重对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对于历史这样的科目。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既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是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个别史实也可能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从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影响至今,在全球化的今天,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胜利了”,也有说“失败了”,你怎样评价,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四、融入历史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的推动,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五、重视理念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历史教学是一项很严肃的教学,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多思考、多钻研,为教学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学科素养;培养

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学科素养就是指历史学习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主要应包括较强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科学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储备能力、用正确的观点科学分析历史的能力等。目前的高考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思维的潜力,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为了提高高考能力应具有的历史学科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历史成绩,高中的历史老师应在教学和备考中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放在教学的首位,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从而使历史学科素养成为提高高考历史成绩的有效手段。

1.基础历史知识

高考历史试题高于历史教材,但是也源于历史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必须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历史知识,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活学活用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基本素养。

2.历史学科思维

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都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历史学科思维,学生的头脑中掌握了历史学科的思维后,再遇到v史问题或试题时,就会自觉运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思维主要包括历史思维和哲学思维。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把历史事件放在特点历史环境中进行认识和讨论等。

3.历史学科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阅读与理解能力、归纳与概括能力、判断和分析能力、说明与比较能力、评价与论证能力等。具体表现为获取信息与调动信息、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与阐述事物、论证问题与探讨问题等。

4.多元科学史观

多元科学史观就是指导高中的学生利用历史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基本观点。不但是目前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历史素养。其观点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近代化历史观点、整体历史观点、革命历史观点等,科学地运用多元科学史观是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其基本的内涵,并且能熟练地运用其解决历史问题,那么提高高考历史成绩就是小菜一碟。

5.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古鉴今,那么高考历史试题就会利用历史知识让学生关注现实社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历史知识了解现实社会,做到以古鉴今,古今对比,以古通今。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策略探究

1.以掌握和熟练运用教材知识为本

高中历史教材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依据和根本,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大。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紧扣教材,落实双基,以点连线,纵横连接,建立起学生丰满充实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解决遇到的历史问题。

2.搞好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平台。历史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能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历史,自觉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切实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重视体验与学习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就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运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很快得到提高,才能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才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历史知识。

4.进行强化训练

历史课堂对学生讲课,只是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而要巩固这些理论知识,实现运用能力的提高,就必须靠练习,只有练习多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练习可分为课堂内的练习和课堂外的练习。课堂内的练习以练习老师讲解的知识为主,可开展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分组辩论、习题检测等形式的练习内容。课堂外的练习可让学生进行专题阅读、调查、查找、写作小论文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但强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5.实施科学公平的评价

对于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在课堂内的练习及课堂外的练习历史教师要能及时地给予公平、公开及科学的评价,以使学生能及时地明白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习题的正确答案,从而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总之,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而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持之以恒,科学规划,以使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稳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伟.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

第12篇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学习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历史教学而言,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快乐学习,将枯燥课堂变成开心的课堂,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再者素质教育常以历史教育为重要载体,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压力,这个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学习的现状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认为读史无用,轻视历史教学,历史是“死记硬背的杂科”,学校、家长、学生都不重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尤其初中阶段,虽中考历史计入成绩,但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历史学科基础很差,导致高中的学科基础薄弱。

然而,进入高中阶段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念对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新课程教材学习任务繁重。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