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展思路与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信息化发展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原则,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子政务为重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工业、农业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突出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城域网络,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建成区达到95%,计算机的普及率达到每百户20台,党政机关行政管理基本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办公,税务、金融、公安、财政、审计、社保、统计、计生等部门实现“金”字工程,建成较完善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50%以上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提高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构建起“数字通辽”的基本框架。
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按照国家确定的“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电子政务建设原则,加快“一网一站一平台”即电子政务网、综合门户网站和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在政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电子政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围绕通辽市优势产业,以电子商务推动企业信息化,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作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霍煤集团、康源集团、岳泰集团等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为龙头,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程,以点带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建立和完善CA认证体系、信用制度、法律环境等电子商务的必要环境,鼓励金融、物流等企业尽快完善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和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拓宽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三)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通辽市是农牧业大市,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对全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和完善农牧业信息综合平台。要形成市、旗县区、乡镇苏木三级相对完整的农牧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牧业自然资源、农牧业科技、实用技术、科研成果及农牧业政策法规信息系统的同时,继续开发农牧业专家支持系统、农牧业病虫害预警系统、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管系统。
建设和完善市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充分发挥其信息采集平台和30个监测点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牧业。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农牧业现代化。
(四)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以教育、文化、公安、交通、卫生等领域为主干,积极推进通辽市城域网建设。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域网系统的支撑下,抓好“数字通辽”示范工程。以交警指挥信息系统和城市管理运营系统为实施试点,推行“一卡通”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社区,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系统,开展网上科普、远程教育,推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在市各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联网,建设医疗卫生数据库,建立咨询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专家网上挂号预约及与国内各大医院联网的远程医疗等业务。
(五)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抓住国内外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好泰融至卓线路板项目和通辽岳泰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家庭网络产品产业化项目。不断优化通辽市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电子信息知名企业落户通辽市,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同时大力鼓励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六)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信息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加快建设以政府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息网络,将全市各个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并在公共场所建立信息查询的网点,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公共信息,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设和完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一批急需的综合性公用基础数据库,并开展网上服务。加快企业和消费者信用记录信息库建设,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资源。重视传统介质存储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并建立可联网检索使用的数据库。
(七)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全市商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商务系统均建立了商务之窗、商务预报网站和政务公开门户网站,所有计算机实现上互联网,对上、对下全部实现网上办公。
二、2011年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局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局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党组的重要议事内容,坚持常抓不懈,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根据局领导工作变动和三定方案落实情况,及时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并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信息联络员工作职责,具体负责信息化日常工作,确保了我局信息化工作的有序扎实开展。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设备使用效益。我局充分认识到加快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行政办公效能和办事效率,共享优质信息化资源,提高商务工作质量。为此,我局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公环境与办公条件,特别是我局新建办公大楼的落成投入使用,大大地改善了全局人员的办公环境,在新大楼的信息硬件设施建设上均按照最高标准,开通了电信短信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完善和加强商务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精神,我局在深化和巩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做好商务系统政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核对工作,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网站、商务之窗网站、政务中心窗口以及便民资料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效地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获得商务信息的权利,促进了我市商务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局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公开信息达850多条,其中业务公开信息117条、部门动态等其它信息708条。重点内容为我局完成三大指标采取的措施以及对扩大消费(比如家电下乡)政策的解答。商务之窗和商务预报网站上公开信息达5000余条。
三、存在的问题
1、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信息工作质量还有待提高,与市信息办联系不够经常化。
2、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管理维护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个别科室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技能还有所欠缺,信息员的网络操作技术水平和整合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四、2012年工作要点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商务系统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大投资,注重基础建设,在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同时,加强现有设施管理,完善各类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使用效率。
三、进一步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把政务公开工作与做好行政审批、行政监督、商务执法等内容结合起来,为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提供较好在信息平台。
一、加快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军队资产的概念,武警部队资产可定义为:由国家所有的,武警部队各级机关、部队和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管理的,以保障武警部队完成安全保卫、防卫作战、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军事经济资源及权利。武警部队资产是国家维稳经费转化的物质形态,是武警部队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形成强大战斗力的最基本要素。如何对资产进行科学、有效、高质的管理,历来都是武警部队后勤建设,乃至全武警部队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二、加快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是实现后勤保障信息化的关键。只有加快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规范基础数据库的统一、重视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才能够充分挖掘现有资产的使用价值 ,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效用 ,建立武警部队后勤增长的长效机制;才能够在良好地保障武警部队日常生活、训练的同时,有效完成好各种应急事件的处置任务,提高武警部队整体战斗力水平;才能顺应全军、全国乃至全球信息化发展大潮,加强我国国防的综合实力。
三、加快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面对当前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思想观念滞后、先进技术应用不到位、基础数据库不完善以及相关优秀人才缺乏等难题,就笔者看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一) 转变守旧思想观念,以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指引
思想是实践的先导,正确的实践源于科学的思想认识。文化理念的滞后,必然导致管理水平的落后。近年来,武警部队对资产管理已做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这说明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一定高度,怎样顺应好时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向信息化建设迈进,需要整个武警部队从财务部门到事业单位,从部门领导、主管到广大基层官兵都要转变守旧的思想观念,以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指引,营造好信息化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积极了解学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文化,努力克服管、建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难题,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二) 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向资产管理信息化大发展迈进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将条形码、电子射频识别和视频技术应用于军队后勤物流管理,基本实现了战时军用物资精确化供应、可视化管理和精准化输送。在国内,这些技术也已被很好地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经验,应将条形码、电子射频识别、视频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应用于武警部队资产管理实践。武警部队应委托科研单位,组织专业力量研究攻关,尽快将它们应用于资产管理运作中,改变各大单位自行研制、各自为阵、互不兼容的局面。
(三) 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夯实资产管理信息化基础
与资产有关的基础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平台。只有不断完善、实时更新相关数据和记录,做好查缺补漏工作,才能牢固夯实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为做好该项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建立资产编配标准系统,认清武警部队资产种类多、项目杂、分布广的现实,改变以往重大项物资以及分类过于笼统的模式,合理地对资产进行命名、分类、编码,保证好该系统的权威性、稳定性、通用性;另一方面,严格资产管理登记工作,把好资产新增、购置、形态转化、处置、报废、淘汰、退出等关口,资产相应的每个动态都要实时、实数登记。
为保证资产信息能够在武警部队各单位、各层级、各地区横向纵向高速、准确流动传递,以上提及的工作都应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开展。效仿美军等外军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成果,武警部队也可建立“资产管理网”,在总后勤部设立资产信息管理中心,各总队、警种部队设置分中心,军以下单位建立基层信息中心。总后勤部资产信息中心负责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业务处理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全武警
对加快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
建设的思考许 瑶
如今,全球信息化浪潮正在引领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为顺应时展的潮流,更好地迎接新形势下新军革的挑战,武警部队后勤建设也应大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后勤综合保障能力。
一、加快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军队资产的概念,武警部队资产可定义为:由国家所有的,武警部队各级机关、部队和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管理的,以保障武警部队完成安全保卫、防卫作战、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军事经济资源及权利。武警部队资产是国家维稳经费转化的物质形态,是武警部队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形成强大战斗力的最基本要素。如何对资产进行科学、有效、高质的管理,历来都是武警部队后勤建设,乃至全武警部队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二、加快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是实现后勤保障信息化的关键。只有加快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规范基础数据库的统一、重视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才能够充分挖掘现有资产的使用价值 ,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效用 ,建立武警部队后勤增长的长效机制;才能够在良好地保障武警部队日常生活、训练的同时,有效完成好各种应急事件的处置任务,提高武警部队整体战斗力水平;才能顺应全军、全国乃至全球信息化发展大潮,加强我国国防的综合实力。
三、加快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面对当前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思想观念滞后、先进技术应用不到位、基础数据库不完善以及相关优秀人才缺乏等难题,就笔者看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一) 转变守旧思想观念,以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指引
思想是实践的先导,正确的实践源于科学的思想认识。文化理念的滞后,必然导致管理水平的落后。近年来,武警部队对资产管理已做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这说明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一定高度,怎样顺应好时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向信息化建设迈进,需要整个武警部队从财务部门到事业单位,从部门领导、主管到广大基层官兵都要转变守旧的思想观念,以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指引,营造好信息化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积极了解学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文化,努力克服管、建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难题,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二) 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向资产管理信息化大发展迈进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将条形码、电子射频识别和视频技术应用于军队后勤物流管理,基本实现了战时军用物资精确化供应、可视化管理和精准化输送。在国内,这些技术也已被很好地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经验,应将条形码、电子射频识别、视频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应用于武警部队资产管理实践。武警部队应委托科研单位,组织专业力量研究攻关,尽快将它们应用于资产管理运作中,改变各大单位自行研制、各自为阵、互不兼容的局面。
(三) 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夯实资产管理信息化基础
与资产有关的基础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平台。只有不断完善、实时更新相关数据和记录,做好查缺补漏工作,才能牢固夯实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为做好该项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建立资产编配标准系统,认清武警部队资产种类多、项目杂、分布广的现实,改变以往重大项物资以及分类过于笼统的模式,合理地对资产进行命名、分类、编码,保证好该系统的权威性、稳定性、通用性;另一方面,严格资产管理登记工作,把好资产新增、购置、形态转化、处置、报废、淘汰、退出等关口,资产相应的每个动态都要实时、实数登记。
为保证资产信息能够在武警部队各单位、各层级、各地区横向纵向高速、准确流动传递,以上提及的工作都应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开展。效仿美军等外军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成果,武警部队也可建立“资产管理网”,在总后勤部设立资产信息管理中心,各总队、警种部队设置分中心,军以下单位建立基层信息中心。总后勤部资产信息中心负责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业务处理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全武警
部队的资产管理网络,并直接受总后勤部领导:各总队、警种部队的信息分中心负责本系统网络管理,并根据实际开发辅助系统;军以下基层信息中心负责具体的维护和使用工作。在资产管理网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武警部队的资产可视化。
(四) 培养新型优秀人才,为资产管理信息化输送血液
目前,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武警院校,与地方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为适应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应坚持走军地警三方结合的道路,多渠道、全方位地引进新型优秀资产管理人才,为资产管理信息化输送新鲜血液。首先,要加大对在校相关专业学员对资产管理信息化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为任职需要打牢基础;其次,要定期开展武警部队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和地方、军队资产管理人才的交流活动,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工作理念、方法、技术和经验;再次,要做好在职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保证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储备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林桐欣.信息化时代军队资产改革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法,2010(12):312
[2]黄如安.军队资产管理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前瞻[J].国有资产管理,2009(3):42-45
关键词 烟草工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189-01
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生产、管理的手段和过程,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它包括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 烟草工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十五”期间开始,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朝着“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方向进行,努力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烟草行业现代化建设,以信息化覆盖全行业的广域网。期间组织开发了“卷烟工业基础软件”、“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广泛应用于统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并建成了基础信息数据库,正式投入使用烟草物资电子商务网,实现了卷烟和烟叶网上集中交易与运输。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设了工商公共营销信息平台,集成整合了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准运证管理系统、卷烟交易系统、数字仓储系统、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表现在:
一是集成,即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集成以及农、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
二是数字化,即对业务、管理用数字加以量化,通过数字量化,实现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2 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信息化进度参差不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各个卷烟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不尽相同。所以各企业在信息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同,进而成果差别也很大。
此外,大多数企业都局限于某一个应用系统的硬件设备和机房等环境设施,例如企业先后安装了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烟草准运、物资供应等管理系统,又在供应管理处分别建立自身的机房、配置服务器、维修人员,仓储管理系统(WMS) 的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问题;
二是工商信息传递不通畅,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不全面。当今信息时代,是否能准确、及时获取信息关系到企业是否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并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决策、仓储、配送、财务、销售等方面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但目前有些企业只是部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且企业之间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信息流通不畅。
3 完善对策及方案的一点建议
3.1 统一规划、有效管理
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要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真正起到“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降低市场成本”,在实践过程中,就必须重视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如果没有效组织规划,就难以得到实质性推动。
要把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技术把关、管理服务的作用,确保业务、管理与技术三者统一协调发展,按照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健全管理体系。
有效管理的同时,要提高全员整体素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加快员工接受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理念基础;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及储备,对于业务人员,帮助项目团队实现对系统功能的理解与应用,不断优化和提升信息化系统。
3.2疏通信息渠道,加快信息系统应用
由于信息的渠道不全。造成工商信息传递不通畅。在当代社会,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已同能源、材料共同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完善信息化建设,应首先疏通信息渠道,搭建信息平台,疏通阻塞信息的环节, 减少信息传递和流通中的损失,使信息在整个传递流程中处于最佳状态。加快信息系统的应用,即在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的应用,切实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
3.3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创新
烟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面广,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从某各角度来说是技术变革,即把实际需求、信息化建设与创新三个相结合起来。
创新不仅表现在系统与技术,而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式也需要全面创新,实施烟草企业信息化绝不是传统管理加计算机或信息平台就行的,必须把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建设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支撑,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强有力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俞辉.烟草信息化管理四要素.计算机世界,2008,6.
1政务专网全面应用。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将部分单位业务应用系统的线路整合进政务专网。重点推进部门内部办公无纸化,逐步实现文件签发、发送和接收、办理的全程电子化。未接入政务专网的单位要积极主动与县信息化办和电信局联系,按要求尽快做好接入工作,提高政务专网的应用率。
2门户网站群建设再上新台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围绕信息公开、线办事、公众参与、网上监察,积极开展各类在线查询、咨询、投诉和审批等便民性项目,实现在线申请受理、资料查询、问题咨询、审查审批和结果反馈,努力提高网站应用程度。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探索设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气象、农产品市场信息、灾害防治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依托门户网站群,整合信息资源,推进各乡镇、各部门子网站建设,实行政务信息公开。选择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子网站,初步构建县乡村三级网上虚拟电子政府。
3应用门户网站群积极稳妥的开展网上服务。选择与公众关系密切、实施难度小的1-3个单位,开展网上行政事项审批试点,逐步推进公众、企业事务的网上办理。探索网上举报、网上等业务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开发医保低保、中高考成绩等面向公众的信息查询系统。
4制定《县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办法》对全县公务员电子政务办公个人行为,政务信息的流转、处理、存储、共享,电子邮件的使用等操作进行规范。
5积极进行无纸化会议的探索。对县委、县政府、紫荆宾馆等全县性会议召开的场所进行改造,安装投影、LED等设备,为进行无纸化环保会议奠定基础。鼓励县直部门应用信息化技术召开行业会议。
二、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
1进一步抓好农民信息之家的管理、应用和延伸。
2丰富涉农信息资源服务。以信息化乡镇、信息化村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以门户网站“三农服务”窗口为平台,大力推介特色产业,不断加大农产品网上交易份额。
3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短信、信息服务热线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信息服务。
4加快建设参合农民健康信息系统平台,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民健康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和使用建设。
三、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
1依托门户网站群,建设教育频道,引进和整合县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县各类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形成教师的互帮互教和家长互动及学生成绩的网上查询。
2加快学校网络接入步伐,以教育频道建设为重点,鼓励中小学依托教育频道建设学校网站,开展教育系统网站评比、中小学信息化应用评估和优秀课件比赛活动。
3加强信息化培训,年内培训教师1000人以上;抓好学校现有各类信息化设备的应用。
四、努力推进城镇管理信息化
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区域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房产、市政、市容、社区管理、小区服务等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库。
五、引导推进商务信息化
1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节能减排中的特殊作用。
2依托门户网站群建设商务频道,编制电子版企业黄页,鼓励县内商户建立网站或网页,助推我县商户上网和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六、切实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进一步提高通信网络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对对外互联网带宽提速,推进“宽带通村”工程,不断扩大我县信息网络覆盖范围。
2移动、电信、联通等通讯行业要加快3G网络建设步伐,积极探索下一代互联网基础环境的部署。
七、不断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开发
1依托门户网站群的软硬件设施,整合县内信息资源,建设县互联网数据中心,实现各类政务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与公开。原则上不充许党政单位建设游离于门户网站群之外的互联网信息系统。
2加快社会公共领域信息资源开发,依托“”门户网站群,建设文化频道,推动面向公众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积极发挥全国文化示范县的带动作用。
3扶持和引导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市场化进程。
4加强信息化应急预案建设,强化固定、移动以及卫星通信在各类应急事件中的支撑作用。
5积极开展“网上创业”培训活动。挖掘互联网的优势和潜力,组织C2CB2C等电子商务企业和相关社会机构,重点对下岗人员、残疾人、农民等就业困难人群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和指导,提高信息化能力,协助就业困难人群利用电子商务途径实现创业和再就业。
6依托政务专网建设医保低保管理系统,发行医疗卡,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就医实时报销。
八、搞好信息化典型宣传和教育培训
1加大全县信息化工作典型的宣传挖掘力度,力争推出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信息化典型,创办《电子政务在》电子刊物。
2加强公务员政务信息化应用培训,围绕门户网站群和政务专网办好全县信息化业务应用培训班。
3加快机关、学校和家庭网络接入步伐,开展“万户家庭上网”行动,举办全县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化知识大赛。
九、加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门户网站和党政单位网络及政务专网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保证县内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建立完善全县病毒预警体系和重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十、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1建立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1.优势分析
首先,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具有规模优势。总公司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公交运营企业,拥有较完善的公交线网;其次,在整个行业中具有突出的品牌优势;第三,具有完善的服务品质保障体系。这包括规范的管理体系、完善的安全体系等等。第四,具有行业领先的企业管理水平。
2.劣势分析
具体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公司承担的完善城市公交线网的职能过多,面临着承担过多社会责任的情况;第二,总公司在客运市场的份额逐年下降。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之外的线路覆盖率、市场份额都较低;第三,总公司在应对市场快速变化时的反应相对较慢;第四,目前场站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运营生产的组织,成为公司发展瓶颈之一。
3.机会分析
(1)全市乃至全国的规划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可为公司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2)政府进一步推动区域公交资源发展整合,为总公司拓展市场和深化发展提供契机;
(3)未来西安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为西安公交事业带来新机会与要求;
(4)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建设迎来总公司开拓BRT快速公交市场良好契机。
4.威胁分析
面临的威胁:第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地面常规公交冲击明显;第二,城市道路拥堵日益严重,公交运行速度将更加缓慢;第三,整体物价的持续上涨,职工对薪酬待遇提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营运收入增幅将低于职工薪资增长;第四,年轻人驾乘人员不断充实到公交运营队伍,给传统企业管理带来影响;第五,国家、市民对公交安全服务标准的要求将会愈来愈高。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和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
选择基于上文分析,可以明确看出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特点,可以为总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引。目前总公司已经针所分析的问题,提出个涉及各方面的发展战略。例如,要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及效益,适时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利用率、增加产出效益;要进一步拓展公交资源,建设多层次公交服务网络;要加快推进对外投资与多种经营同步发展;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明确总公司、分公司职责职权;另外还有涉及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上文中述及的总公司所拟定的发展战略可以认为是多数交通运输企业在面临新形势下所普遍可提出的发展战略,应该看到这些战略实施可能不会必然使总公司发展取得预期成绩。所以,要在智能交通发展的大形势下,提出加快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发展等发展战略,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推动企业未来更好发展的主要且重要动力之一。
1.总公司信息化建设发展
这一战略也就是总公司要根据确立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和需求,同时又立足于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坚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目标,切实实现公交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共享为,并始终以智能化公交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为重点,真正提高公交信息服务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公交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第一,以建设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为核心,构建公交智能运营管理平台。这可以实现信息和指令的快速流转,实现动态指导,为营运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条件。这一工作要通过下面四项步骤完成:首先是要使总体运营系统实现智能化,通过车载智能调度等设备,实现全部数据的自动采集;其次以智能调度为中心,整合所采集的运营性数据,逐步形成智能运营管理平台;第三不断架构和完善在公交智能平台上的运营分析决策系统;最后就是要始终坚持公交智能平台评估及优化。第二,进一步整合公交管理资源信息,建立公交综合业务的ERP平台。将总公司内的各项业务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实现信息资料共享,改善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同时建立以总公司ERP平台为基础的公交辅助决策分析系统,为及时提供信息决策做好保障。
2.技术管理及创新
即通过各项技术管理改进措施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从而实现企业更持久发展。第一,在技术保修体系(这包括安装技术部、修理车间、修理厂等全部方面)要全部完成ISO9000的质量认证,并要坚持逐步实现真正的6S现场管理,从而使技术的管理真正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控制。第二,要建立符合总公司实况的EAM系统,要求电脑配置普遍到车队级别。实现采购材料、管理库存、维修车辆、保养车辆以及加油加气等各个方面工作的全过程的电脑记录监控和联网,而管理部门便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监控管理。第三,不断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设立技术创新奖励,每年都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评奖工作,鼓励员工的自主技术改良和创新行为。
三、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进步的内在要求,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服务内容。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开发,多是针对高校的整体管理,涵盖了学校的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网站管理、图书馆管理等内容,其中对于学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以至于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为落后。除了教学管理工作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主体,关系到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输出。高校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但是专业知识和既能的培训,还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日常事务和学习生活的辅导者和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日常事务和学习管理工作,都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学校其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其他学生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利用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处理特性,对学生的各类信息进行高效的处理,处理的结果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更快更直观的表达出来,信息的处理结果可以在互联网上工师生及时的查看,学生信息得到了更加高效而准确的处理,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很多繁复工作的难度,管理者也有更多时间致力于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让学生管理工作安排更加合理,避免学生管理工作中心偏移,更好的协调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优化高校学生管理流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环节复杂,涉及到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比如学生信息更新、学生奖学金、学生评优、学生选课等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先有院系等学生工作处进行处理,然后再汇总到学校学生处。这样的工作流程环节多,管理层级也比较复杂,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更容易出现疏漏,效率也比较低。信息化管理平台很好的优化了这种复杂的管理模式,简化了整个学生管理工作流程,让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院系和学生三者之间有更好的管理平台,学生信息的接收、处理和汇总也有更加便捷的流程。除此之外,在网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还拜托了一定的空间束缚,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在网络中完成而不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灵活。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人数众多,管理结构复杂的现状,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对优化学校管理流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
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关键就在于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将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信息处理规范,建立学生信息管理数据中心,采用一系列计算机技术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业务系统,实现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并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多部门的学生信息管理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学生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更快更准确的获得信息,学校也能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加高效的处理学生信息,整体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构建高效学生管理信息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严格的信息标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大量的学生信息,所以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标准要具备一定的适用范围,能够涵盖学生管理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其他的管理业务才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具体的功能。
(二)建立统一的管理数据共享处理平台。高校信息化学生管理系统需要在校园内部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学生管理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中传输交换,利用网络高速的特点提高信息传输和处理的速度,这就需要一个综合性的信息交互平台,将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和院系联系起来,能够收集并处理需要管理的学生信息,在学校中建立一个自封闭的管理信息平台。管理信息的共享平台,要能够协调应用中不同的数据结构,比如Oracle、SQL、MySQL等共享和集成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学校管理信息的孤岛问题,让各种管理相关信息都能够在管理系统中有序的高效的流通起来,这也是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的关键。管理平台对于数据的转换,提供非编程数据转换功能,让管理信息在所有的管理部门都能够进行处理,并对这些处理进行记录和监控,在全网建成一个健康的安全的信息共享平台。
(三)主数据库与功能数据库。主题数据库是集约化的数据库,具备很强的共享功能,整个数据库系统中数据都是集约化和共享化的,有利于管理系统信息交流和处理,避免了过多的信息转换和交流障碍。主题数据库模型是由底层数据标准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和业务数据库构成的。底层主题数据库是符合统一数据标准的主数据库,作为所有管理信息的总集合。数据交换平台将来自不同业务数据的数据统一化交换,不管是主数据到功能数据库,还是功能数据库回传数据到主数据库,都需要经过数据交换平台,为整个系统内容的信息交流提供一个通道。业务数据库也可以称作功能数据库,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教务数据库、招生信息数据库、财务数据库和毕业生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属于不同的管理职能,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就可以将这些功能联系起来,协同完成特定信息的额管理。
(四)基于数据库的业务系统。有了完备的数据库系统和数据交换平台,要实现具体的业务功能,就要在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数据标准开发相关的管理业务功能,将学生信息从招生阶段、入学阶段、在校阶段、毕业阶段等联系成“一站式”管理服务模式,详细记录学生的各项信息,用电子档案的形式,不同阶段交由不同业务功能进行处理。
三、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一)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推上了全新的战略高度,高校作为国家教育活动的基本单元,对社会发展和科教强国的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加快向社会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提高学校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借助社会力量有效的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理解信息化系统的优势,从人为角度优化管理工作,借助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管理。也只有在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让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更快的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所以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要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找到现有管理系统中的不足,开发适合自身应用的信息化系统,避免盲目的建设,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跨越式发展。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让信息化建设进入正轨,这才是有力的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为了更好的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还要从管理者入手。建设健全的管理系统,管理队伍非常重要。管理队伍是学校管理决策的制定者,是管理制度的执行者,是管理工作中协调者,对管理水平有着较大影响。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传递和信息变化的过程,管理队伍负责对管理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在管理系统中占决定性地位。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者同样对管理信息进行处理,而且在新的管理体系中,管理者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变为学习管理,由原来的层级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的柔性的管理模式。而且,只有在管理人员素质具备的前提下,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有序的进行,人工管理和系统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消除重复管理功能,更好的提升管理水平。
(三)明确建设目标,整合管理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教育管理同样需要宏观的规划。信息化建设在既定的目标下,按照不同机构和不同阶段,不断统一并完善系统,避免管理系统中因为信息交流困难而无法实现管理职能。所以,统一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要以促进管理部门协同工作为目标,指导不同管理部门高效工作,队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另外,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还要有效整合现存管理信息,在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时能够准确的与学校现状契合,相当于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升级,并不会出现资源的浪费或者多余的功能,让信息化管理能够与传统管理无缝转接,减少新旧交替的矛盾,从而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四)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化管理功能。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要在硬件具备的条件下不断完善管理信息,利用好管理信息系统来开发功能模块,除了运用先进的管理体制外,还要借助管理平台落实各种管理功能,让信息化管理渗透进每个管理环节,提高学生管理的整体效率。完善学生管理的信息系统,及时更新管理信息,是学生管理工作涉及的数据更加准确以及全面,同时也为学校决策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的更加紧密,管理工作也更加符合学生和学校的关系。
信息服务与软件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电信运营业、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服务业等4个门类。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与软件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需要。为切实加快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逐步构建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我市通信业、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动漫、网络游戏等“两大、两优、两新”产业的现有优势,加快形成各自完整的产业链,全面推动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
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部门宏观经济决策进行支持的政府信息服务体系;面向工业、农业、金融、商贸旅游、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组成要素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以方便人民生活、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为目标的公众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为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运行、维护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信息改革、立法和标准化体系;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等。
加快统计、考核体系建设,确保信息服务与软件业成为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二、加快发展以信息传输服务业为主的电信运营业
从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发展需求出发,不断完善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和培育代表未来宽带接入方向的无线宽带、光纤到户(FTTH)和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全面提升信息传输能力。
推动互联网本地交换平台的建设,有效推进数字电视与FTTH的良性互动,大力拓展网络与数字等增值服务业。
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积极推进通信管网集约化建设,加强城域网、驻地网和无线基站管理,引导运营企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互联互通、有序竞争。
三、继续发展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
积极促进软件服务企业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扶持培育提供优质服务。
大力扶持具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的开发,重点支持与数字信息家电相配套、与传统产品设备相关的嵌入式软件产品及系统,大力发展网络并行计算机技术及产品、网络协同技术及产品、网管软件、中间件产品、基于网间互联协议(IP)的各种网络应用服务软件和兼容多信息源具有独立性、共享性、安全性、开发性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等。
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加密、数字签名、存取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等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软件和产品。
鼓励技术创新,设立软件工程中心、测试中心和认证中心,鼓励软件企业推广能力成熟度整合模型(CMMI)等的国际认证。大力推进对外技术合作与软件出口。
四、积极发展以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服务业为主的信息内容服务业
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和其他领域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和再利用。抓紧研究制订《*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鼓励企业把信息内容服务发展重点放在开辟新市场上,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消费者生产和提供丰富多彩、特色鲜明、高效优质的信息内容产品及信息内容服务,打造具有*特色的信息内容服务品牌。充分利用数字电视模转数整体平移的契机,使*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三网融合的城市。积极发展宽带增值业务、数字电视(包括IPTV)、网络娱乐、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增值服务业务,充分利用宽带网络资源和下一代通讯协议(IPv6),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建设。
五、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鼓励、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实现资本优化,拓展服务领域,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项目咨询、监理、安全评测、培训等工作,以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行业务外包和项目代建制,促进软件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商贸旅游、金融等行业的紧密合作,创新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努力拓展信息技术服务市场。
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商贸企业电子购物和物流配送体系,推广智能卡和电子标签(RFID)等技术的应用,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六、创新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发展体制和机制
———稳步推进政府信息服务机构改革,逐步将其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公众服务信息的市场化运作,促使其尽快成为专业信息服务的“领头雁”和行业的中坚力量。———政府部门要从丰富政府信息资源、加快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采集信息的做法,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作用的同时,积极尝试通过选购等方式进行若干待定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大力支持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与政府联系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
———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发挥信息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管理、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品牌。
七、不断完善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尽快形成适合行业特点、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监管办法。
———加快建立为信息服务与软件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将其信息化机构分离出来成立专业信息服务公司,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应优先给予支持。
———改变服务行业中的垄断性产业组织结构,将行政性的市场准入管制转变为社会性管制和禁令性管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开展对信息服务与软件企业的备案工作,经备案的企业优先享受“信息港”企业和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化、企业信息化、人才引进培育等各项扶持政策。
———经认定的软件企业,有关部门要简化报批手续,其中报批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行核准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扶持政策时,区属企业与市属企业同等待遇;各城区的科技经济园区、*经济开发区内的市属软件企业,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参照省级(区外)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财政扶持政策。
———凡在市区实行属地纳税、税务信用为A级、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超过500万元的独立纳税软件企业,在市区投资发展的,市、区政府要根据企业的贡献情况,按财政收入级次,对其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分别给予一定的支持。属”两港”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的,在原资助标准的基础上,再按实际完成投资额增加2个百分点的财政资助。
———通过有选择地扶持软件产业和数据库服务业,带动整个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软件企业的本土化优势,加强对软件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研究,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企业的奖励力度。
———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培训,构建信息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满足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以上学位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的留学人员,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杭实施转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的,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对进入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博士后(含国内培养的),每人给予科研补助经费5万元。
———切实加快统计指标和考核体系建设,定期分析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效组织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联合攻关,及时解决阻碍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促进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列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八、切实加大对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支持力度
切实加大对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足现有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并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新增资金用于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奖励和扶持。
———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生产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经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有关部门每年对给予资助的中心进行考评,考评优秀的,优先推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并予以奖励;考评、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市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资格。
———支持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申请专项资金资助。鼓励企业实行网上技术市场的难题招标,实施的项目可申请网上技术市场科技专项资金资助。———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企业信息化培训和提供技术支撑、咨询、监理等方面的服务。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绩效显著的项目和在全市推广应用信息化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奖励。
———支持、鼓励信息服务与软件企业发展。主要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共性建设项目以及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扶持为信息服务与软件业提供支持的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扶持软件出口及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以及建立软件质量保证体系和有利于实现软件工程化、标准化的项目;扶持信息服务与软件业教育培训及基地建设,尤其是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
———对列入国家软件百强的软件或系统集成企业且通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登记的,给予适当奖励,引导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对通过“双软认定”的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给予适当奖励,对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示范企业根据企业贡献给予奖励,扶持示范企业、示范工程和信息咨询业的发展。
———对网络游戏软件项目给予适当扶持,鼓励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项目和游戏运营服务网络建设,扶持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新兴产业的发展。
———引导民营经济拓展信息服务市场,鼓励企事业单位信息化机构面向社会开拓市场,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对通过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CMMI)等国际、国内认证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激励信息服务企业贯彻落实国家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国际认证体系;
———对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与国际知名企业成功开展技术合作和承接国外业务的信息服务与软件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以上措施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信息办会同市财政局、科技局、经委、人事局等部门另行制定。
九、切实加强对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的领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48-01
一、工程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局限性
(一)计算机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受到很大限制,将管理信息系统仅定位于报表打印和信息查询等方而,在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方而还存在很大不足,无法与建筑市场的运行变化情况结合起来,为建筑工程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及应用有待加强
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中,管理系统互动性较差,部门之间、企业与建筑市场之间的联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不少企业虽然建立了局域网,结合项目管理系统,但信息的流动范围有限,一般只局限于项目经理部和工地现场内部流动,信息共享受到很大限制,将企业的经营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无法实现建筑市场信启、资源共享的目标。
(三)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目前,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内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参差不齐,也造成了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上的欠缺,有必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予以加强有一些大型企业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宣传网页,在较大规模的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中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进度、对比分析、各分包队伍相关信息等的动态显示,初步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但还有多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很大一部分工作还依靠手工,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在实际工程管理中信启、仍以单机版为主,没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白动传递。同时,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应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应在集成网络平台、无线技术等基础上多方而提高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应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在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中深入推进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工程项目周期为对象,将无纸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信息交流中,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方的信息交流应以电子介质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接收和提交,将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便于信息利用和共享。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最重要的目标是在信息共享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完成这一目标,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的领导机制和管理制度,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统筹规划、系统推进中,才能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
进一步开发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共享,并在工程管理中切实加强其应用。首先,我们要从项目立项开始,搜集并保存工程相关信息,实现从施工人员资料到最高管理层信息,从施工图纸到进度资料,从例会信息到竣工资料等,无论信息内容量大小,我们均能快速地在管理系统中查找到。其次,在工程开工前建立工程信息网站,首页要有动态的信息、图形及报表、进度图片等展示,使各类内容更加直观、易于应用。在工程资源使用方而,可以设立不同使用权限,在登录网站后根据权限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工程信息。第二,无论工程规模大小,均应使用项目管理系统,逐步摒弃手工方而的信息传递。
(四)加快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
建筑行业特别是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容易受到地质情况、天气变化、噪音、施工时间限制,环保等要求的限制,这些会对资金预算、工程进度产生影响。由于国外软件的适应性较差,很难满足参数变化,对工程施工建设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加快国产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在信息系统方而,根据我国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参数,允许用户对参数进行重新配置,这样就能保证参数的准确性,降低建筑工程企业的数据分析的成本。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工程进度、开发成本、将己完工的工程量进行成本核算,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进行比较,加强成本控制,以提高建筑工程效益。
(五)政府应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供应链和供应链的竞争。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家企业和一个行业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参与。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在政府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下,将企业各项资源整合起来,实行统一化管理,才能全而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理解
1、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1)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即是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
(2)新型工业化的五个要素,即: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低;④环境污染少;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其中,科技含量高是指高科技作用的充分发挥,它统率其他四个要素:①要使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必须充分应用高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②要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必须改造原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也必须依赖高新技术作用的发挥;③要减少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治理污水、废气、废物的高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而且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④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样离不开用高科技内容来武装劳动力和管理人员。
事实上,在新世纪,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创新和应用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高科技这一主导工业化发展的“总纲”,从而为新型工业化确定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信息化的含义:
(1)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知识(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2)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
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信息化是手段,目的是要加快提升我们的工业化水平。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信息化只有和产业结合,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威力来。
(2)信息化覆盖工业化的整个进程,伸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特征,并以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为主要标志。
4、信息化与高科技的关系:
(1)信息化是高科技的基础,它提供了高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信息化构建的网络科研平台,高科技的发展不可想象。
(2)高科技又源源不断地为信息化输送更加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5、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三化”水平:
(1)信息化水平(NIQ):38.46%(2000年);工业化水平:51%(2001年工业产值);城镇化水平:37.7%(2001年)
(2)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标准:
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3)我国工业化现状:
在我国,1979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变为15%、51%和34%.所以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转贴于
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高于20%的国际工业化标准;而到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7%,也低于60%的国际标准。
二、信息化与建设事业
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乡规划关系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等。所以重视和加快信息化与建设事业的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设行业,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和建设事业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建设事业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建设事业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加快政府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2、积极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积极推进给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等领域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
4、科学、有效地推进建设事业各类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适应新的技术、市场、体制环境,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5、积极推动数字社区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6、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路径,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各项必须的基础,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观念、体制的基础等。
7、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进程。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具有双重意义:通过创造信息资源市场化的环境,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产业基础、就业基础。如建设领域的GIS数据的开发应用。
8、构造完整的建设事业信息化支撑体系,从装备、技术、市场、管理、运行
机制到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三、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问题。在前面论述中,我们知道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高科技和优化产业结构,事实上,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从全局看,要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既形成了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也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社会压力。比如,建筑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但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较低、效益也不高。在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致关重要。
2、关于建立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问题。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业务跨度大,情况复杂,所以,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人们常讲改造和统一已有的多个应用系统比新建一个统一的、新的应用系统要困难得多,这个问题是由于原有各系统标准不统一或无标准造成的。标准不统一就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过去我们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造成了行业内各自为政、遍地开花式的开发,导致重复劳动、资源浪费以及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等一系列弊端。所以在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标准的制定工作;第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第三、制定的标准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公正性,应使其成为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并能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不应使标准变成技术壁垒或成为技术发展的阻力。
3、关于总体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需求牵引问题。
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庞杂,概括起来说建设事业信息化内容包括: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三大方面;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众多,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条件迥异。所以为确保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效益的正常发挥,应首先制定出总体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其次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行业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第三本着实用为本、急用先上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推动和组织协调非常重要。
4、关于提高认识与人才培训问题。
目前,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业信息化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信息资源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所以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自觉性。
关键词:需求;信息;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频度、小批量配送的专业物流需求增多,大型物流企业的集约化、协同化和全球化发展,传统物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现代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以满足新的物流需求提供了可能,也为现代物流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手段,通过广泛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掌握物流过程的动态信息、调动各地物流网点、构筑一体化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提供优质物流和保障服务,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物流需求的变化推动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物流需求也更多样化和个性化,对物流的服务要求也将更加专业,需求变化将推动物流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物流需求将更强调即时性。顾客需要随时了解商品情况、地理位置、运输状态等即时信息,制造商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大型的零售商每天进库和出售的商品繁多,需要高效清点、无缝对接,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利用诸如条码、射频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多种信息与通信技术来实现,信息化是唯一选择,也是运作的关键。企业物流自给的模式将改观,第三方综合物流需求将增大。目前,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市场规模的70%~80%左右;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有18%,这种自办物流方式,设施利用率低、成本高,而且设施落后,达不到客户需求的特定要求,形不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专业化需求,更多的企业将改变自办物流的模式,将物流委托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要满足这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化和自动化解决供给问题,为企业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RFID产品将在物流业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RFID技术不断成熟、应用成本(单品价格、实施费用等)逐步降低以及在国内物流企业应用案例的增多,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保证库存高可见性,使得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形码系统。凭借RFID无光电应用特性,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在缩减制造及分拨方面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这将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RFID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加之RFID无论在可靠性、避免污染、可见性、读取速度和空间方向性上都比现在的条形码具有优势,RFID在未来将成为物流企业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之一。
三、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物流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质量,信息技术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高质量物流的重要手段。国际大型物流企业陆续抢滩中国市场,将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尤其是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迫使企业不得不加快信息化步伐,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区域内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必将脱颖而出一批有实力、有前途的企业来,竞争使得它们获得优势,积累了资本,扩充了实力,具备进一步深入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条件。
四、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环境更宽松、条件更成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各级政府也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鼓励物流技术的创新发展。例如,国家和各省都积极推动建立公共软件开发和行业性软件测试平台,促进行业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开发与推广,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等科研机构实施科技攻关,推动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建设,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进标准建设。国家还专门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物流作业、托盘、第三方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分技术委员会,以促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大力推动物流园区间的信息化整合,列出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以及电子商务建设,推动省区市公路货运配载系统的应用,逐步向物流信息平台过渡。国家各项“金”字工程建设不断深入,将为物流信息化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条件,起到更强的支撑作用。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物流企业管控模式
物流企业管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差异客观上决定了没有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标准化应用模块,简单机械地照搬其他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注定了信息化的失败,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企业管控模式,更加关注企业个性化的技术需求,技术应用紧紧围绕企业独特的业务流程展开。信息系统的开发将更加强调物流企业技术应用需求的实现,物流企业和信息技术提供方共同全程参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改变前期侧重软硬件建设,以技术为先导的应用模式,“量体裁衣”式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将被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所采用,真正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支撑物流企业的业务运营。
六、第三方系统的信息集成建设将拓展客户服务领域
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而服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客户服务要求逐步细化的今天,拓展客户服务领域,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将是各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封闭式物流系统架构,对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以及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物流系统,获得从货物起运开始的准确货物到达时间、到达位置等信息。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与生产企业的SCM系统,物流企业的TMS系统与分销企业的DRP系统等),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及时传递,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七、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物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物流企业实力不断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必然不断提高,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得到物流业的应用和推广,也将极大提高物流的效率,提升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助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牟春燕.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物流,2006.6.
[2]袁丽英,张洪明.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技术[J].商场现代化,2008.4.
以党的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中心任务,按照国家、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和总体部署,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加速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推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和服务创新;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在危机中抢占先机,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和社会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数字“”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年,基本建成全市信息化应用体系,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国内同级市(县)先进水平。
在“数字”总体目标下年的具体目标是:
1.全市信息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以上,增长25%以上。
2.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率达到25%以上。
3.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实施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工程;全面升级改版政府门户网站,规范政务部门网站群建设,力争进入省级优秀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行列。
4.加大项目申报,力争申报资金扶持项目5个以上。
5.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建设,建成样板、样板行政村、样板特色农业基地和样板信息化体验中心各1个。
6.加快软件业发展,力争新增软件产品登记3件,新认定软件企业1家。
三、主要工作
今年的信息化工作,要认真贯彻“保增长、调结构、促融合”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推进全市信息化进程。主要是扎实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信息产业集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信息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优化产业结构,扩张产业规模,拓展和完善产业链,不断提升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信息产业在我市经济中的比重。
1.加快发展重点产业。一是重点发展软件产业。进一步推动智能IC卡操作系统开发及产业化,IC卡模块封装,PKI卡、USB-KEY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和电子标签生产线等项目的落实,延伸智能卡产业链;鼓励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工艺技术的变革;大力支持和引导企业自主和合作开发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品,组织鱼跃等企业开展“双软认定”和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申报,力争获得专项资金500万元以上,充分利用好国家对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的各种的优惠政策,逐步形成我市软件企业规模效应。二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利用我市良好的汽车配件的工业基础,鼓励汽配企业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在汽车安全稳定控制、多媒体信息系统、电子仪表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拓展汽车前装和后装市场,促进汽车电子的产业集聚,提升我市的汽配产业层次。三是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在射频连接器、通信接插件、电容、线缆等产品上以产品升级求突破,以规模扩大求效益,努力成为重点通信设备企业的一线配套厂商。四是重点发展医疗电子。利用鱼跃公司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医疗电子,加快嵌入软件及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五是重点发展光伏电子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光伏产业、LED照明以及IT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2.推进基地建设。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吸纳和集聚,推动信息技术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发展,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依据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在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智能IC卡、医疗电子、光伏电子及半导体项目;在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类电子产品项目及其IT产业;在区工业园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和通信电子接插件类电子产品项目。
3.培植重点企业。以电子信息领域产业政策为导向,重点抓好总投资2亿元的庆翔半导体、鱼跃变频X光机、德晶电子、海润电子级多晶硅等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继续抓好恒宝IC卡芯片模块封装、爱仕达贴片生产线和液晶电视组装线、诺德电子接插件生产线的建设,健全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向规模发展;培育光伏产业和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抓好10家重点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发挥好辐射作用,引进和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拉长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信息产业政策优势,加大“倍增计划”和电子信息产品发展基金的申报力度,积极引导和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项目申报,争取获得国家级资金扶持项目1个,省级资金扶持项目2个,申报资金总额达2500万元以上。
4.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发挥各通信运营公司作用,为我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力信息技术支撑。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计算机网络服务业,重点发展系统集成、网络应用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鼓励信息消费,大力拓展通信和网络增值服务。
(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规模企业信息化应用为龙头,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安全生产控制现代化、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以信息技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要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企业管理中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实施对企业财务、人力、物资、销售等管理技术的应用,实现管理信息化。在规模企业中,要大力推广ERP、SCM、CRM等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中小企业中,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企业建立各种信息化管理子系统,重点推广比较成熟的财务、营销、库存管理等信息系统。二是要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广泛采用数字控制的先进制造设备,普及制造过程控制技术。三是要结合行业特点推进信息化。在机械制造业中,要重点推广应用CAD/CAM、PDM、CIMS等技术,提高企业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在轻工行业中,重点推广应用CAD/CAM、CIMS、PDM等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数字化程度;在化工医药行业中,要重点推广APC、DCS、FCS等技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降低消耗,节能减排;在纺织服装行业中,重点推广CAD/CAM等技术,促使企业向规模化、信息化发展。
2.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一是要完善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类应用系统,推进商务模式创新,促进企业由产品管理为中心转向客户管理为中心,以开放型的过程管理取代传统的功能管理,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二是要建设网上商城,拓展营销领域。有条件的商贸和制造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商务网站,展示企业形象,商品和服务信息,发展网上订单业务。三是培育行业门户网站,发挥网络市场优势。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商务在线”门户网站功能,重点建设电子交易和信息服务两大平台,完善面向眼镜行业的商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同时,选择和扶持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重点行业,在“商务在线”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带动我市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3.加强分类指导和整体推进。根据我市产业结构情况和产业发展战略,同时结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分类指导,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层次优化升级。一是对信息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企业,各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扶持和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信息高集成、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二是对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企业,要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总体方案,分步实施。三是对信息技术应用比较缺乏的企业,可从单项计算机辅助管理起步,从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计算机系统管理入手,少投入、低成本逐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三)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全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要求和《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建设三年工作方案(-年)》,结合政办发〔〕135号“关于印发《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精神,以政府为主导,以、村为主体,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开展农村信息化样板工程建设。在公共上网点覆盖所有行政村和已建成的示范、示范村基础上,立足需求,务求实效,示范推动,形成亮点,建立我市农村信息化样板:一是制定农村信息化样板规范和标准。按照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化服务试点建设要求,基于示范、示范村、信息化体验中心和公共上网点等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农村信息化应用需求和通信运营商优势资源,研究制定农村信息化样板规范和标准;二是建立农村信息化样板。按照样板规范和建设标准,由市信息产业局牵头,联合市农林局、远程办和各通信营运商,选定并建成1个样板、样板行政村、样板特色农业基地和样板信息化体验中心,试点形成示范,示范建成样板,推进农村信息化规范化建设进程;三是初步构建涉农信息资源库框架体系。按照国家农业部涉农信息服务框架体系和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结构,扩大信息服务范围,提升“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库框架和目录体系研究,加大农村人口和土地等涉农信息资源库基础数据的开发力度,初步构建全市统一规范、统一框架和统一目录的涉农基础数据库,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指导(区)开展涉农综合信息服务,服务和推进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
2.深入推进村级电子政务应用。结合全市电子政务建设,依托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以村为建设主体,充分发挥通信营运商资源优势和软件公司技术开发力量,逐步推进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财务应用、电子商务、村务公开等各大应用系统在村的建设进程,扩大信息技术服务村的范围,加大信息技术服务村的力度,实现电子政务向-村的延伸和村务管理信息化,增强农业增效、提升农民致富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继续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以农村基层干部、种养大户为培训重点,利用农干校和“信息大篷车”的教学资源,继续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完成500人次的信息化培训。
(四)务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要求和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加??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创新。
1.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遵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根据省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标准和规范,依托我市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和整合由政务内网和外网构成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务内网可基于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进行组建,连接全市所有党政部门,并与政务外网之间物理隔离,实现党政部门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政府开展网上办公、业务协同、整合资源和交流信息提供网络支撑。政务外网要实现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连接全市所有党政部门,满足政府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各部门建设的业务系统,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标准加以规范,实现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新建的业务系统,要充分利用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2.实施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工程。一是依法清理和规范行政权力。全市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对本单位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征收权、行政强制权及其它行政执法权进行全面清理,认真编制职权目录和运行流程图,报市法制办进行审核,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权力数据库。二是建立健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在依法对权力进行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权力运行,形成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并通过电子信息系统予以固化。要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对权力运行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实行全程电子化运行。各部门要加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部门尚未自建系统的,通过“网上政务大厅”实现行政权力运行业务电子化。三是建立电子监察平台,加强行政监察及绩效管理。要加强对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实现对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网上运作程序、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实行全程监控,为行政监察及效能评估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信息。研究制定《市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绩效评估量化标准》,电子监察系统根据此标准,对机关的绩效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各部门、各单位年终岗位目标管理落实及效能建设考核评分依据之一。
3.推进四大基础数据库及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设。根据国家、省电子政务建设目标要求,按照国家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的模式,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基础数据库和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人口基础信息库由市公安局牵头负责建设,相关部门共同参建,法人基础信息库由市工商局牵头负责建设,相关部门共同参建,宏观经济基础信息库由市统计局牵头负责建设,相关部门共同参建,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由市规划局和市国土局牵头负责完善和拓展已建成的GIS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城市管理、地下管线铺设等方面。同时,在全市制定基础信息共享、更新机制,逐步建立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加快推进政务信息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数字”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4.全面升级改版政府门户网站。根据省开展的县级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要求,结合权力阳光运行体系的建设,按时序进度全面升级改版“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力争进入省级优秀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行列。一是进一步理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管理、内容保障工作体系,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二是围绕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互动交流三大政府网站功能,开发“网上政务大厅”模块,衔接权力阳光运行系统。三是增强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功能,开辟信息上报渠道,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网站技术功能和水平。四是明确内容保障职能和方式,组织开展政府网站内容保障培训,制定政府网站长效管理制度,确保政府网站功能的发挥。
四、工作要求
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加强协作和沟通,共同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进程。
1.加强组织领导。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综合协调。建立健全各级信息化工作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为信息化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调度、年底有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