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前言
基础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使得建筑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在国内的建设项目承包过程中,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也同样不得不面临与国际跨国工程施工承包商的竞争压力。由于建设施工项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要求的不断提升,这就促使建筑企业不得不积极的发展各自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博得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不断深化,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督导良性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成为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施行状况
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的进行信息化改造,建造信息化共享平台,一方面增强竞争的透明度,另一方面针对高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实施信息化管理战略,利用网络资源的强大优势与数据库信息的存储能力,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建筑施工企业受企业规模和规范化管理等条件的约束,信息化开展程度参差不齐,致使施工企业面向市场化所呈现的信息不够完善,科学化管理工作尚待改进。一些大型的施工企业,已经建成或在筹建自己的网站,并不断的丰富网站内的资源,一方面形成一个向浏览者展示企业实力的平台,给咨询者以初步的企业印象,另一方面,通过网站建设可以对企业的各项作业实施辅助管理,简化工作程序。除了建立自己的网站形成对外宣传与工作辅助的功能以外,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引进,同样可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设计计算综合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将企业的信息详实的记录下来,免除了传统手工资料采集、处理、存放的不变,形成了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信息基础平台。此外,目前很对针对工程项目而开发的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预算准确性。
此外,一些成本意识管理不强的施工企业,在造价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重视不够,事后的数据分析没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都是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到位而产生的。与国外强大的信息管理相比,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进程尚属于起步阶段,需要向国外大型同行业企业借鉴信息化管理敬仰,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竞争优势。
3.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目标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以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为主,此外包含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控制数据,例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以及材料管理等。除了业务层面的数据以外,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等内容。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中牵涉到企业的科学管理反馈与施工信息分析。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高、规模大、施工复杂,建筑施工企业协同作业的模式,加强了施工的整体实力水平,提高了综合施工效率,不仅将企业间的施工工作进行了整合,同时也将企业的项目管理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为施工企业实现多方协同作业提供了信息共享基础,加大企业间优势互补的组合,将协调工期、监督质量、统筹成本等工作通过企业间的信息化互通来实现,为项目业主提供更加优质的施工工作,使建筑项目更具有可行性。
完善施工企业的信息数据资源,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依据,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之一,通过有效的分析和综合利用,可以辅助企业管理并提供战略决策参考。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执行情况系统的记录下来,一方面作为项目承建能力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今后承接类似项目招投标阶段重要的参照依据,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通过智能分析软件的应用,有效的指导企业业务运作,引导员工学习,掌握项目管理动态情况,成为新时期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替代的优势之一。
4.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系统管理范畴
4.1项目概况信息化管理
项目立项首先要对项目概况进行细致的表述,因此,在承接项目的同时,应当将项目概况信息作为一项重要的纲要性内容进行整理。其中按照项目的名称或施工承接时间来排序,对项目施工地点、投资单位、投资金额,以及建设要求的开、竣工时间,具体的项目负责人等信息,进行统一化管理,形成项目概况信息体系,从而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项目概况,并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实时更新性。
4.2项目招标规划信息化管理
项目招标对于施工承建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招标规划的信息对企业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招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扩大招标信息储备,并对招标工作的招标范围与内容,进行及时的掌握,有利于企业在进行项目招投标时,做出准确的判断。招投标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过程,是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为有效的信息武器,做好招标规划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4.3资金管理信息化
资金是企业运营的重要保证,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根据承接工程的进度来划分成本预算,从而对项目的总资金分配与施工个阶段支出,形成统筹化管理。对资金的进项、使用、与临时的资金变动等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系统,从而对整个项目的资金分配实施有效的调整,严格资金收支管理,防止资金使用混乱等情况出现。实行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施工支出的透明度,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由于信息具有记录功能,因此,资金计划的每一次变动都有据可查,且比普通的纸质凭证与记录依据更易保存,从而督促企业项目资金的合理开支,严格成本控制理念,降低高额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风险。
5. 结语
针对我国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现状,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将成为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其中,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提升企业乃至全行业的从业信息积累,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市场化挑战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深入项目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应当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对对外信息公布,建立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可信任度,以信息平台为基础,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对重点项目工程实施多方协作的模式,从而与国际跨国大型建筑施工承建企业抗衡,形成我国自身企业的良性竞争发展机制。推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重视项目施工的后期评价与分析,进一步推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合理化进程,提交网络化资源,逐步形成建筑施工企业的神经网络,提高整个行业的抗冲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冯兰晓.如何进行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3.
李宇宁.施工企业信息化初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3-24.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
1建筑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为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经济效益,甚至帮助施工企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也给一些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威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需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才可能长久立足和生存。建筑工程项目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工期长、多样性、项目庞大,因此对于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相对复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中,需要实施全过程的管理,一个工程项目会涉及到多个阶段。只有保障每一环节不会出现问题才能建造出高质量的建筑,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管理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相对传统的管理方式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效果要好,而且减少人力的投入。由此可见,推动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现信息化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1在施工企业中的运用
存在制约因素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一些专业技术和管理软件。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大多是按照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管理软件的操作,通过管理技术帮助施工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因此在施工企业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并未改变组织结构或相关机制。但是,网路技术和管理软件不仅包含了技术,还有一些非技术因素,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使其更加规范、标准。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属于粗放型管理,很多中小施工企业中传统管理的观念比较重,难以接受新的管理技术,以至于影响了信息化管理在施工企业的应用。
2.2没有与实际管理工作结合
管理者认为信息化管理是专门技术人员的工作,因此对信息化管理缺乏重视,并没有在施工中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筑企业只是将业务搬到计算机上,没有意识到将业务与技术结合起来的重要性;施工企业缺乏对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力度和培训工作,相关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偏低,甚至仍然选择传统的管理方式。
2.3过于追求技术
先进建筑施工企业过于重视设备和软件的选择,忽视了系统是否满足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需求。在管理模式上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将信息化管理技术作为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引进先进的设备就可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
2.4信息化管理基础薄弱
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中已经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是还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完善的信息基础平台,专业管理软件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小,未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递,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施工企业是根据自身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开发了软件,并且这些管理软件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人才素质水平普遍偏低。此外,在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建设过程中,缺乏协调的制度,比如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中缺少标准的共享数据库,在信息传递和共享过程中存在问题。
2.5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
在建筑施工行业中,施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没接受过太多的教育,文化程度低,这也是制约信息化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应用的重要原因。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导致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整体偏低,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施工企业的需求,如果不及早引进信息化管理技术,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影响施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对现有施工人员进行再教育,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3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实现路劲研究
3.1做好总体规划,推进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管理技术建设前,施工企业应做好总体规划,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需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和面临的环境等问题,在根据战略目标,分析管理系统实施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充分考虑好以上这些问题,施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开发,选择适合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推动信息化管理技术在施工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3.2组建专业的、素质过硬的团队人才
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个企业没有人才,是难以在行业市场中立足和生存。尤其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说,涉及的范围广,施工过程相对复杂,施工企业必须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水平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企业可以采取高薪资,优厚的待遇等条件聘用专业的人才,为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进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比较优秀的人员进行再教育,组织定期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3.3不断更新信息化管理系统
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影响相对复杂的工程,需要为之付出很多,投入很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动了信息管理系统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所以施工企业要重视管理系统和软件的更新,便于满足施工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时,企业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管理系统与技术设备。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相对繁琐的工程,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还需要企业具备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需要投入的很多,但是信息化管理技术一旦成功运用到施工企业的管理中,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施工企业需要与时俱进,针对实际施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和更新管理系统,从而满足施工企业的需要,促进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我国建筑行业朝着国际市场发展的进程。
3.4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管理
在完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初始化和对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后,需要逐步在企业内部推广和使用。施工企业需要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完成信息管理系统的试运行,在试运行成功后进行验收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并正式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必须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检测,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效率,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尽早实现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
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关键。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虽有自己既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般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容易出现制度外的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标准的落实,可以对管理的深入程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分配。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将管理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分配,既完善了原有管理标准,又更好的推进了有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有效的推进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完善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公司效益。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51-01
2007年建设部发文首次将企业信息化水平纳入施工资质标准,修订后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规定申请特级资质,必须具备以下在信息化建设达标条件:“企业已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内部办公、信息、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已建立并开通了企业外部网站;使用了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了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
建设部之所以将信息化水平纳入到考核范围内,应该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更重要的应该是为了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施工企业项目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企业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能对项目有效的监管,而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才能最大程度的给企业管理着提供帮助,促进是施工企业管理方法的变革。因此将信息化应用建设的重点内容锁定在“综合项目管理”,实现核心的综合项目管理信息化,实现工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化,同时建立综合项目管理协同平台,实现企业各职能、企业与各项目问的协同管理,实现综合项目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需求
如何推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切实有效开展已成为目前我们所关注的重要工作。企业信息化系统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以工程项目为管理对象,协调采购,物流,计划,施工,成本,资金等多部门的业务关系,解决多工程及其子系统从采购,施工,进度,资金不一致造成的拖期、待料、成本失控、工程亏损等问题。
2、全过程的成本动态控制,实时反映各个工程项目的成本利润情况。
从工程投标前的成本预算、工程签订合同后的成本计划、到后续施工阶段的成本核算及收尾结算,应该使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控制工作规范化、精细化,使了解企业真实的“个别成本”,参与投标博弈、指导施工。系统对不同阶段的成本做到实时的归集分析,无论用户处理哪种具体业务,只要有费用发生系统就自动统计成本,极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达到工程成本的实时核算及对比监控,克服一次完成,最终算帐的静态管理垢弊,系统设置的各业务模块分别管理着这些费用的计划、发生和记载,一旦有关于工程项目的费用发生,系统会将其自动归集。公司及工程各职能部门可随时监控工程的进度及成本执行情况,以做出科学决策。
3、满足目前流行物资管理要求和多种成本核算要求,系统提供灵活的物资采购管理技术,对工程物资管理提供全面的操作,支持采购申请,专业采购,材料成本核算灵活自如。力争做到材料设备的“零库存”的运作模式,并使其具可操作性;同时兼容其他多种模式,覆盖工程材料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业务,保证各项工程成本核算的及时准确。
4、系统数据集成度高,互联共享,权限操作,统—规划管理采用“无缝联结”的概念,各模块之间的数据转移可自动完成,避免重复输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连贯性,节省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软件对操作员及其权限集中管理以及设立统一的安全机制,包括数据库的备份、功能列表和上机日志等;对账套的统一管理,包括建立、修改、引入和输出,权限划分详细,控制灵活。
二、如何推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1、转变对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意识。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全公司范围内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计算机应用水平;制订周密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在规划中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其核心要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在逐步消化、普及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结合企业实际确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及关键所在,选择投入较少、成效明显的工作为突破口。
2、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坚持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项目前期对工程项目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对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实现信息共享;投标阶段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它成功的每一步运作需要企业各方面的配合、协调和强大的后台支持。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阶段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工程后期管理对工程项目进行清理结算并负责保养期的维护,形成施工单位效益和业绩。因此,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企业扁平化组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动态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
3、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建设保障信息化工作。
企业信息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考虑,采用目前流行、成熟的TCP/IP协议作为企业的网络通信协议,整个硬件由网络服务器、通信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组成,应用网间互联、路由、网络交换、网络管理、WEB数据库技术、防火墙以及虚拟专用网(VPN)等技术,同时包容现有网络应用支撑系统,支持上层应用软件的运行,建立起先进、安全、可靠、稳定、开放的网络应用平台。
企业网站建设:建立企业网站,可及时通过互联网络向公众企业有关信息,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实力,使潜在客户和公众可随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在国内外建筑业市场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
建立网络办公平台:在企业内部建立网上协作环境,开发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办公系统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使办公人员以便捷的方式共享办公所需信息以提高办公效率;同时,为各级领导提供经营管理的有力支持,更有效地发挥决策作用。
建设企业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业务管理是企业运作的环节,企业业务管理应用系统涉及财务管理系统、经营计划系统、采购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设备物资管理系统、人事教育系统、安全质量管理、审计管理等。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的重要管理功能之一,但由于它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的管理,与整个企业层面上的管理概念和范围有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组织管理,进度计划,网络计划编制,施工平面图,项目成本控制,机具设备管理,合同管理,材料管理,图纸管理,安全管理等。
4、培养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
企业在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后通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诸多问题的出现都会影响我们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一个企业应该拥有自己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包括专业管理人才、系统配置人才、系统维修人员、网络安全人员等。针对企业自身实际应该在企业内部发掘复合型人才,通过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达到专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在解决企业长期依靠外部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必将走向信息化,企业间的竞争将越来越依靠于信息技术。结合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企业为了生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必须寻求最高的效益、效率和最小的消耗,将企业、经营、管理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寻求整体最优化的生产经营策略,创新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斌.关于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J].安装,2011
1.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等现代化管理的一种优秀的方式。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统计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内容的多元化学科,是人们通过收集信息资料,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重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传递、存储加工,并充分使用的一个系统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来源、信息工作者、信息处理设备机器,以及信息使用者所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1.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上,充分利用在工程项目工作中所积累和分析的数据资料等,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力,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施工项目信息及时、规范传递。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
2.2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提升和强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2.3信息化管理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可以缩短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时间,降低战略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加强企业管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它可以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3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3.1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准备工作
施工企业信息化不是盲目的购买几台高效率计算机,也不是随便地连接外部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更不是施工软件、预算软件、财务软件等在企业的单一应用。施工企业信息化应该是涵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办公、信息平台共享、企业文化建设等多领域的综合建设。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费时费力很难快速见效的事。它的实施需要精心准备,首先需要通过调研,梳理企业管理制度、流程、起草各项制度、指标,完成软件系统配置部署,不断的进行调试运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吸引与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施工企业信息化需要在企业广大员工中普及信息化意识,从企业中选拔业务骨干深入到信息化工作中去,将他们培养为企业信息化的骨干,以避免“被动接受”现象的发生。总之企业信息化应该从企业法人或者管理者开始,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企业实际运转模式为建设依据,利用合理的企业资源,通过对企业员工技能的培养,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立体式管理。
3.2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实例
在此,我以我们单位新上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例来说明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施工单位的应用。我公司正在上线的综合管理平台就是各项管理制度、流程落地的平台。他共划分为企业运营、财务资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等七个平台。通过公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梳理企业管理流程,明确各层级的责权利,建立起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标准化体系的落地和监控执行,实现各层级、多项目实时监控和风险防范,通过构建高效率的信息链,使企业关键要素能实时动态监控,达到优化企业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项目的人力资源、投标、合同、进度、材料、机械设备、劳务与分包、技术、质量、安全、风险、竣工及综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集项目部一线人员、各级公司部门管理者、各级公司高层决策者于一体,通过托管日常业务工作,将企业庞大组织中的相关角色有机的集成为一个整体,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和规则有序协作,帮助施工企业对各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并实现战略落地。通过项日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层可及时掌握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准确、迅速地制定企业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可提高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结论
关键词:信息化;数据;管理;发展
Abstract: among the many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s the earlies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fully integrated into all area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Among them,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eismic data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so on are no excep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discuss the corresponding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data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oblems.
Key words: information; data manageme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2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信息化数据管理,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1]。
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性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及效果对其在整个行业市场中所具备的竞争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标志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与经济增长点,就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来看,建设信息化数据管理系统的意识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2、财务信息化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较早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国有企业。数据处理到80年代的三维数据处理,再到现在的智能作业及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数据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企业管理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2.1 地震信息化数据处理[2][3]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因此,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坚持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2.2 ERP系统[4]
为了实现了财务、物资、销售、计划等功能模块的集成,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态的整体合一,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推广应用ERP系统。
ERP系统强调的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借助技术手段使得管理思想固化到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的财务、采购、生产等其他业务功能整合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那个,从而实现信息数就标准化并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集成使其协调运作,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绩效最优化,满足了建筑施工系统协同发展的要求。
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资产管理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形成实物、财务的相互配合和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将所有实物、财务信息均置于系统管理之下,使资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透明。财务信息系统开发应用成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财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升级和推广,成为集团最重要、应用面最广的业务支撑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会计核算,优化了财会队伍,转变了管理职能,财务控制由事后向事前和事中转移,信息化未形成系统。软件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没有形成网络,业务单元的信息化是非集成的,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系统扩展性差,无法为企业更好的管理。
对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了资产管理的高效率。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数据录入、资产管理、信息交流及业务审批等工作流程均置于同一网络平台上,利用该网络平台可以随时查看资产管理信息,出具资产管理报表,分析资产管理现状,调控资产管理方案.还可以使资产管理的智能化。利用系统采集到的及时、丰富的数据,系统可以提供统计、对比、告警、决策支持等信息,逐步集合为统一、完整、透明、可用的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全面整合,有效的调度各类资源,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5]。
3信息化数据管理的成效及目标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可分为几个阶段和模块实施,项目前期是施工企业业务流程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工程项目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对工程项目可行性的分析研究,实现信息共享,对这几个阶段的工作进行高度信息化管理,可以达到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企业扁平化组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动态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3.1信息化管理的成效
在信息管理上,基本完成数据标准,应用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及管理与服务规范的制定工作,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和标准服务平台;在应用系统上,全面推进以EPR为核心的综合管理系统,建立统一、集成、高效的经营管理平台,加快专业应用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过程的网络化管理;在基础设施上,形成畅通、安全、便捷、可靠的网络体系,以数据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为基础,以终端设备和服务器等硬件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在工作体系上,基本建成总部和所属单位两级信息管理机构及有效的内部技术支持服务网络,各项信息工作管理制度和流程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
3.2 信息化管理的目标[6]
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和在线实时管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不仅把信息化管理看成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应该看作是对资金的一种管理,是与企业发展的经济利益相挂钩的,透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资产的各种信息状况的分析,强化资产营运能力和管理分析能力,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产的联合管理、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捷性、容量大等特点,建立一个固定资产网络管理系统工作平台,开发研制一套系统的、可行的,集本单位各个相关部门都可以登录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流程,使得纵向、横向每一个控制节点上的有关资产的参数、信息都能传输到统一的网络系统管理平台,实行各个部门的联合管理、资源共享。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化知识容量、动手能力和执业素养。要做为一名合格的资产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财会功底,精通现行的法律法规,还要熟练掌握一些先进的网络信息化知识、计算机操作、运用技能、,以及本行业的生产技术等[7]。
信息平台要能与管理平台实现动态平衡,并具有个性化特征。随着企业管理平台的持续发展,信息平台的结构、功能和作用范围需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以适应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总结
建筑施工企业其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发展,我们需要在对传统资产管理模式去糟取精的基础上,更新理念,不断创新,优化资产结构,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必须寻求最高的效益、效率和最小的消耗,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寻求整体最优化的生产经营策略,取代原来的局部计算机应用和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抵御各种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缪彬,丁润逸.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展望[J].当代建筑施工石化,2010,(12).
[2]李华.以信息化促进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创新[J].现代企业,2008,4:20-21.
[3]孙爱芹.聚焦中国建筑施工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之路[N].经济参考报,2006,1.
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企业生产活动具有建筑企业产品不确定性、项目工程数量众多,不同的项目工程的特征也不同,建筑企业这种行业特殊性就导致生产管理方式的多变性。建筑企业管理方式的多变性与管理方法的不规范给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我国建筑企业在管理工作中逐步意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在信息化管理工作现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由于建筑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不科学、管理工作受到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很多建筑企业不清楚信息化管理具体工作要求,也难以规范信息化建设工作,更不能按照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来设定工作任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将工作需求表述清楚,信息技术人员如果没有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或者没有在建筑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则难以建筑企业的工作需求,难以为建筑企业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建筑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经常不注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没有遵守相关的工作标准。先进的建筑企业往往有一套信息化管理工作标准,在管理工作中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是没有建立相关信息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这就使得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目标不清晰,造成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很多建筑企业虽然重视优化信息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但是忽视了将具体操作流程优化工作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这就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脱离企业实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以落实。这样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优化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措施
首先,建筑企业管理人员要转变管理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宣传,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专题讲座、张贴标语的形式来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为员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热情,鼓励员工学习信息化管理知识,让企业员工参与到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去。
其次,建筑企业需要设立专门部门来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并进一步健全信息化专业人才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建筑企业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才能够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才能够保证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建筑企业才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工作中。企业可以通过完善信息化专业人员的业绩评估体系来健全信息化专业人才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的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建筑企业还需要做好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为信息化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的培训课程,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第三,建筑企业在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时,需要立足长远与企业现实,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目标;方案的制定需要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但是在企业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时仅仅依靠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力量是不可能确保方案的科学无误的,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这并不意味着外部专业机构的作用比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部门重要,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发挥内部信息化管理员工与外部专业机构的作用。
最后,因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数据标准的基础上,所以建筑企业需要确保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科学标准,需要在建立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进行修缮。企业还要能够参考其他地区、优秀企业的信息管理标准来作为本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依据,进一步保证本企业信息管理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建筑企业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好企业内部信息数据管理工作,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例如建筑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各部门信息数据库,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各部门业务管理工作效率,能够将企业内部的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帮助企业管理决策层快速查阅到相关数据,从而进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施工企业 施工管理 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
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项目管理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手段已有20余年,在工程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与国外先进的建筑集团相比, 国内很多大型施工企业在传统的施工技术领域水平并不差, 但在项目管理水平特别是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因此,信息管理还是施工企业工程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施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在充满机遇和竞争的建筑市场上,取得经营活动的成功,关键要抓好经营信息管理。
一、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大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对象是若干具有一次性特征的工程项目,其管理过程既涉及各施工项目部,又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相关,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成离不开项目部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层次,其参与者是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另一个是项目层次,其参与者主要是项目部各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项目信息必须透明的贯穿在两个层面之间,项目管理信息化才能把项目层和企业层隔离开来。
二、信息管理在施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信息管理是最基本的信息沟通,即围绕项目管理过程,在企业与项目、企业内部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共享,把施工企业各职能部门与各个离散的项目联系起来,协同完成项目管理活动。
2.信息管理是辅助项目管理业务,即在大型施工企业业务活动中,通过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对项目业务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存储,为项目管理活动提供信息支持,提升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
3.信息管理是项目资源整合,即通过对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各种可用资源,包括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协调,实现项目资源的最佳利用。这个过程不是单靠开发一套软件、上一个系统就可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对企业经营特征和业务活动的系统分析,并与企业项目管理理念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大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使能器作用。
三、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国有施工企业集团工程信息管理还处在粗放型阶段,工程信息来源渠道还不畅通、不规范,尤其在信息收集、筛选、处理和跟踪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和稳定的管理体系。具体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工程信息的涵义认识肤浅,缺乏较为科学的模式。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建网络、上软件,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理解信息化除了技术更新外,还包括管理变革的不多。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全面理解信息化的理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对企业的价值,只有这样,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才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能带给我们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知道信息系统能为我们做什么,就意识不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也就不会去研究、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2.缺少专门机构和专门人才。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缺少既具备扎实的信息管理理论和技术知识,又掌握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人才,不能协助企业深人分析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以及应该建立怎样的信息系统来解决企亚管理问题。而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又急需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企业的项目部级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我国近年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很少,实践经验匠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3.工程信息管理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各子(分)公司间相互封锁信息,导致企业信息渠道不畅。多年以来,出于各自的利益关系和狭隘的利益观念,集团内部各子(分)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往往“单打独斗”,在同一工程中甚至排斥内部其它单位,搞明争暗斗和内部竞争,这种各自为政、信息封锁的错误观念必然导致集团母子公司间、各子(分)公司间产生严重的信息壁垒。
4.工程信息管理手段落后,尚没有建立统一的工程信息网络系统。要成功的建立建筑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了解信息系统的复杂性。首先信息系统是一个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企业很多部门、人员的工作,甚至涉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企业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本身就蕴涵一定的风险。另外,信息系统的建立周期长,短则数月,大的系统往往长达数年。
四、如何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1、全员培训,加强企业自身对信息化改造的决心和认识程度
改变观念,让企业信息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企业全员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才能正确面对信息化建设中的困难,才能有信心去迎接信息化建设中的挑战。
2.建设项目信息的标准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已是阻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标准, 因此, 在施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换标准问题,重视技术和管理资源的积累以及规范化。
3.开发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应用系统,确定适合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模式。以互联网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建筑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重点是开发应用以因特网为平台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联结。在建立系统的过程中要让项目管理人员参与设计,而不是将系统设计好或买来给他们。与此同时, 在系统设计及投入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大家熟悉管理系统的运作。
参考文献:
[1]王红兵 车春耐: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仲景冰 王红兵: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建筑施工;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发展对策
建筑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施工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是整个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先进管理模式的推广,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1 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化属于初级阶段
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随着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八十年代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影响,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及软件,但大都不完善。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应用了如P3 、PROJECT 等软件进行现场管理;在工程监理方面,由于其工作流动性大,施工现场能够达到配备多台电脑及网络以监督、记录工作进程和工作成果水平的还为数不多,软件市场上通用的监理软件也相当欠缺,这与设计施工相比,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晚,水平也相对滞后。总的来说,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无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在专业推广中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与互动。
1.2 建筑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
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职工,他们都片面的认为,信息化其实就是多配置几台电脑,能上网,能建立自己公司的网页,宣传公司的业绩,用电脑打印实现办公室自动化等等,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工程建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而那些刚刚起步,处在发展中的小企业,他们的眼光更不会放的很远,他们只看重眼前利益,鉴于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更是选择放弃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即使是一些走在信息化建设前例的建筑企业,往往也都看重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相关软件的使用质量和效果,而缺少对各阶段、各子系统的统一计划、安排和管理,而处于各自为政、各得其所的状态。对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得到重视,阻碍了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1.3 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严重滞后于信息化的实际进程。由于缺乏数据标准,已有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例如,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虽然已基本实现了电脑出图,但这些众多的图形电子文档并未或很少能在其后的建筑施工、建设监理、物业管理中得到利用,许多基础工作又在各个建设管理环节重复进行。再例如,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录入大量的数据资料,数据资料对于建筑企业相当重要。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有的还存在文档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投资管理系统等公共的基础数据编码不一致,子系统的编码方式也各有不同,同一数据“多处输入、多处使用”,而非“一处输入、多处使用”,导致数据重复输入、 数据质量难以有效控制、数据共享和关联程度不够。从而产生了“信息孤岛”。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就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1.4 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
在我国只有少数建筑企业开始尝试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而在这些少数企业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往往以单机为主,把管理信息系统定位在信息检索和打印报表上,同时信息化的推广也仅仅停留在企业的管理层,有的甚至仅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并没有在一定的范围形成网络和信息的共享平台,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企业的电子采购、电子商务也存在局限性。主要集中在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项目的前期,如招投标、造价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极少,项目施工管理仍然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随机处理能力。还有多数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也有局限,多数企业网站仅仅是作为一种宣传的工具,只有向外界展示企业的业绩的作用,而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还缺少合理的平台。因此,现阶段信息技术充其量只不过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工具,而并没有带来工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2 促进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建筑施工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避免华而不实,不能追求表面的一步到位。面对挑战,扎实稳步推进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有必要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总结挖掘事物本质,找到科学的应对策略。
2.1 建立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已势在必得。企业应不定期组织“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设置,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稳定发展。
2.2 开发当前适用的信息化项目,并使其直接发挥作用、取得效益
例如,硬件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促进微机联网;软件方面,将应用基础较好的CAD 技术及其它施工辅助软件,实现一定程度的集成,再逐步扩大集成范围。建筑施工信息化可划分为施工项目信息化、施工企业信息化和建筑全行业信息化三个层次。施工项目信息化主要考虑将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统一存储、集中管理,为此,可在一个项目经理部内建立小型局域网,使技术、生产、质量、安全、材料、财务等部门之间能够信息共享。施工企业信息化,是指施工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网,在较大地域范围内与所有下属单位实现网络互联,并具备集成化的施工信息综合处理系统。而建筑业信息化的目标则要求在信息网络遍布全国的条件下,所有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协作单位都能够共享项目信息,并能够利用存储于大型数据库中的建筑业公共信息。由此可见,首先从施工项目水平推进信息化研究具备基础条件,切实可行,并能为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探索途径。
2.3 掌握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分析信息源、建立数据库
建筑施工信息主要包括描述建筑产品自身特征的信息、反映施工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状况的信息以及施工生产系统所在环境的公共信息。为了及时有效地获得并使用这些信息,必须对施工信息的产生与流动的规律进行分析,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信息序化存储起来,才能以此为基础开发各种应用。数据库技术提供了管理信息的有效手段,建立数据库是开发各种信息系统的基础环节。如何在立数据库系统中抽取出结构稳定、逻辑合理的数据模型来,这一点我们还得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使我们的数据库开发达到一定的水平。
2.4 建立起施工信息化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
随着网络规模的增长与信息交换范围的扩大,标准化问题会日益突出。为作好标准化方面的技术准备,应参考国际标准,针对国内特点,逐步包括建筑行业的统一的技术管理规程以及施工信息系统的开发标准等。
参考文献
[1]王直华等,奔向信息化,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7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集约化管理;承包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114-03
企业信息化营运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交易效率、管理精度、决策速度。2010年以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逐步推行劳动组织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人财物集约化管理。上海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也于2010年全面启动,以适应主业客户和自身发展的需求。鉴于上海电力集体企业管理层级多、数量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重叠的实际情况,在推进集约化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无疑是支持企业集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管理状况
一个有效的双向信息传递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伴随着体制深入推进,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管理经历三个不同阶段。
1.粗放型管理阶段
20 世纪90年代以前成立的电力集体企业均属于电力主业的安置型企业,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其管理主要依靠主业和领导层指令性措施,机构设置简单,以班组作业为基本单元,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由于大部分电力集体企业都是根据主业的需要和业务发展设置,成立时间较短,管理受技术条件限制,公司总部对下属单位的管理仅采用指令式、会议式或检查式等手段,基本没有信息化。
2.辅助计算机管理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集体企业也日益市场化,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较以往复杂,集体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和建立、增强,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资金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等开始由企业主导。为满足管理需求,部分电力集体企业开始推广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等较为简单的信息化手段。这些手段通常而言都是对手工流程的模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有限,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电力集体企业粗放型管理的模式。
3.信息化管理阶段
进入21世纪到现在,电力集体企业取得更大发展,管理规模和管理层级更加复杂,管理难度加大。从内部管理来看,既有行政计划部分(主要体现在电力主业的行政干预,在管理上自主独立性就受到制约),又有市场部分(主要体现在非主业相关业务上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如在电网以外的市政工程、民用建筑等领域大多采取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2010年上海电力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以来,集体企业与主业的关联程度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三集五大”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和信息技术在集体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纷纷学习和借鉴电力主业的先进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升级、完善和联网,构建企业的信息系统,原先没有进行信息化的企业也可以斥资购买成套的商用软件,如ERP或其中的若干模块构建企业的信息系统。这一阶段电力集体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开始和全面预算管理、决策支持等结合起来,依靠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迅速实施,开始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力集体企业的集约化管理理念不断成熟,管理手段日益先进,集约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二、信息化手段对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体化运作的新形势下,电力集体企业面临的经营和管理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需要以战略为指导、流程为主线、预算为控制、绩效为结果。集体企业要实现集团化管控、集约化管理,信息化手段必不可少。
首先,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企业管理。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后,电力集体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关停并转”和集中“瘦身”,管理集团化、扁平化。由于集体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和区域的不集中,决定了其管理的复杂性。集约化管理的理想模式就是在企业内部,通过业务整合、流程和资源配置优化,建立起集约化的组织架构、管理服务和流程控制体系,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必须是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搭建在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上,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管理的集约化。
其次,时展的必然结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还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甚至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管理风险和漏洞(如管理人员的压缩,引发的现场安全管理、资金管理、用工管理等风险等)。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集体企业需要对企业系统重新进行综合集成,挖掘企业各方面的潜能,发挥企业整体效力,才能在集约化管理和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向管理要效益。
最后,信息化本身的优势使然。如今,大型企业集团均通过对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企业信息集成起来组成一个管理信息平台,达到数据共享,并借助专用软件,将企业管理向集成化、网络化改造,既能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又能减少结构冗员,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电力集体企业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支撑。
三、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信息化管理面临的困难
相对电力主业而言,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由于起步晚、内部网络化程度较低,难于实现对异地成员单位的实时监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约化管理的效率。另外,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集体企业尚不能合理地设置大的系统和小的专业应用模块之间的关系;集约化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属于单个企业内部应用,极少实现与供应商、客户的集成,管理只能在很初级的层面实现,无法达到增值和资本运营的要求;集体企业一般都在初期建设比较重视,后期维护工作跟不上。
四、集约化管理的信息化策略分析
1.以信息化促进集约化管理,必须具备的配套条件
(1)技术条件。技术条件是指支撑企业管理运行所需的设备、场所等硬件及适合管理要求的技术经验等软件条件。目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系统已经建立了覆盖集体企业的广域网,集体企业已经建立了适应各自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但通道容量有限,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实现与主业客户的互联。
(2)人员素质。技术和软件平台本身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增值,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业务操作和管理决策等环节上提供监控、稽核和分析的手段,拉近计算机系统和管理者的距离,因而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成为影响集约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集约化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对资金的合理调拨、决策支持数据的录入和分析等环节,人员素质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直接左右决策的最终效果。电力集体企业以往属电力主业“安置型”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支持性人才还存在短缺局面,但可借助集体企业内部专业软件公司给予支持,也可根据需要分阶段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
2.以信息化促进集约化管理,必须遵循信息化客观规律
电力集体企业必须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以数据为中心,以业务为导向,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下,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管理的中长期信息规划。数据集中、数据仓库、关键业务系统是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工程。数据集中实质是集约化管理模式的体现,确保信息对称,使分析成为可能,为数据仓库提供决策支持。要建立覆盖电力集体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应用系统,实现各级信息资源共享,还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信息标准,为实现现有应用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奠定基础。
3.以信息化促进集约化管理的实施思路
(1)以业务流程重组为核心,“自上而下”进行设计。集约化管理是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方式,信息化建设时提高集约化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必须根据组织的战略规划,遵循“自上而下”的管理流程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对企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企业集约化管理方案,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理想模型,提出企业管理功能需求。其次,要对企业现有的信息平台和已有的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对专业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已有的投资。最后,要遵循“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原则,先行建设承包商队伍管理、人力资源、资金管理和工程MIS系统等关键应用系统,关键应用系统应先在有条件的单位试点后推广。对于风险大的、非关键的应用系统可以待时机成熟时建设,最后在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数据挖掘,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技术对集约化管理的高级支持和辅助决策。
(2)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自下而上”实施。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依照优化的流程,从基层业务单元入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向企业管理、经营和决策信息化发展,从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发展。
五、久隆电力集团承包商信息化管理的创建与实践
久隆电力集团是一家集电力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项目全过程和多元化经营为一体的电力集体企业,拥有国家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送变电工程专业一级资质证书。与集团合作的承接工程施工企业上百家,近万名施工作业人员,现场作业人员数众多,各施工地“点多面广”。以手工方式对所有的作业人员进行记录、修改、统计,管理层对承包商的信息很难做到充分掌握,效率较为低下,容易出错,而且无法将收集到的数据及时与作业人员的档案信息进行核对,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为了加强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人员的伤亡事故,必须从人员的基本安全要素抓起,形成动态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预警、预防的目的。
2009年起,久隆电力集团结合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发了“承包商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安全预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前,首先组织系统设计人员对久隆集团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确立系统设计的需求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
1.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如下:
2.承包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在新建设的系统中,计算机将139家承接工程施工企业及其下1万多名施工作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信息收集起来,输入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预控管理系统,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培训情况、资质审查、企业的审核、资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管理。
(1)对施工企业的安全信息管理。根据核准的承接工程范围将企业分类。再根据企业本身人员的技能情况,又可将企业分为不同的资质:可承担110千伏及以下、35千伏及以下、10千伏及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点力设施的安装、维修、试验的工程。
系统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要求,建立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施工类别、所获资质的信息库,所有数据等都可从系统中查询获得,建立电子化的资质审查流程,实现电子化的考评年检流程。
(2)对作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所有作业工人在职前需要进行安全培训,培训由久隆集团组织,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发放相应的许可证。所有通过职前培训取得相应许可证的作业工人每年还须接受年检,进行相应的考试。公司对作业人员培训后取得的各项资质实行电子化管理,将培训经历、成绩单、证书等信息输入计算机,并能及时准确地将工种、许可证信息与作业工人的实际情况保持同步。
信息系统将安全管理人员从原先的纸质档中解脱出来,能够十分方便快速地查找到所有承包商及其近万名施工作业人员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违章信息等,让管理人员充分掌握从作业人员到施工企业的整体情况,为提高管理质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供了有效手段。
(3)安全防护器具的信息管理。承包商所拥有的所有安全防护器具信息都被编号并记录至系统中,当安全监察人员实地检查时可通过手持PDA直接查询出相关的工器具信息,一旦发现不合格便可记录在PDA系统中,并立即停止不合格工器具的使用,有效保障了现场作业工人应有的劳动保护措施。
3.安全预控信息化管理辅助决策功能
系统提供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各种统计分析功能,包括人员资质、工种、年龄等项目的统计。实现对施工企业的各种统计分析功能,包括企业类别、企业规模等项目的统计。提供各施工企业、作业工人的违章情况统计功能。实现施工企业、作业工人违章预警功能。在数据完整全面的基础上实现年度分析报表功能。所有统计分析信息可导出至EXCEL文件,不仅仅从技术角度增强了电力工程的安全保障,更是从管理层面提升了久隆电力集团对安全的控制力,实现了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安全集约管理现代化。
六、结论
电力集体企业实施集约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必须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只有坚持“自上而下”总体规划、“自下而上”分步实施的原则、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最终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充分支持企业集约化管理的需要。久隆电力集团从承包商基础管理入手,不断完善功能,逐步扩大信息化管理范围,初步实现了承包商管理的集约化、信息化。电力集体企业需要灵活掌握规划设计与实施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时需要进行个别单元的试点,使规划设计成果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信息化手段应用在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中一定能够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坚,杨波.论电网企业集约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J].电力信息化,2006,4(3).
[2]陈志强.多经企业实行集约化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02,(7).
[3]张斌.以信息化助力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J].当代经济,
2009,(16).
[4]夏轶.浅谈集约化管理[J].有色金属工业,2003,(2).
[5]刘万毅.施工项目实行集约化管理的思考[J].施工企业管理,
2002,(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 21 世纪头 20 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当前,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提高,但是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还相当落后,信息化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的业务范围之中去,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较低的水平上,从而严重制约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一、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与发展
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有组织的信息流通,使决策者能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应的信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做好战略数据规划;调查分析信息要求和数据流,建立主题数据库;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性规范、标准及编码体系;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开发应用适合本企业的软件系统。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单项业务应用
上世纪 70―80 年代,由施工图预算,工程进度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等单项程序的应用,逐步扩展到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台账管理、建筑CAD 设计、区域规划等,以及企业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招投标、施工技术、质量与安全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程序系统的应用。
1.2自动控制技术
上世纪 90 年代,又扩展到在产品生产及施工中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自动控制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养护、深基坑工程监测与控制、地下工程自动导向测量、钢结构安装施工等。
1.3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特别是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网上虚拟协同施工、部分业务采用电子商务提供了条件。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基础编码体系以及标准化建设、电子商务三个方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高级级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
当前,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缺乏,尤其缺乏掌握深厚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高级人才。很多企业的信息部门只有几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而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职工也许对计算机软硬件本身比较熟悉,能够承担起维护单位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任务,但他们往往对管理知识比较欠缺,不能协助企业深人分析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以及应该建立怎样的信息系统来解决企亚管理问题。而我国近年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很少,实践经验匾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真正的该领域的高级人才应该是深人掌握管理理论,同时深人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够深刻理解企业的管理模型,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帮助企业分析与设计适合特定企业的信息系统模型。
2、计算机在重复计算、机械记忆、快速通讯、标准化过程控制等方面有着人脑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对于非标准化过程控制, 模糊判断, 自然语言处理及含有文化、艺术成分的管理问题,计算机还不是理想的工具。市场上有些行业如金融、电讯、运输等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数字化、紧耦合的特点,这些行业的核心业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纯技术、纯逻辑层面,很少夹杂非技术因素,在核心业务与计算机结合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筑施工行业难以与其相提并论,更不能盲目照搬这类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3、企业没有认识到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要成功的建立建筑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了解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买软件安装,然后学习使用这么简单的过程。首先信息系统是一个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企业很多部门、人员的工作,甚至涉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企业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本身就蕴涵一定的风险。另外,信息系统的建立周期长,短则数月,大的系统往往长达数年.企业管理层不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容易贸然实施而导致失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全面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各业务系统的协调配合。只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引进并消化吸收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使大家形成广泛的共识,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2、领导重视,全面做好各种资源投入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需要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工作关系和业务流程,而且这种投入和协调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完善,不可能马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合适的资源,创造适宜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促进高层次之间的协调,将问题减至最少。
3、统一规划,严格按目标逐项落实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确立一个明确、适中、而且可行的企业信息目标,对规划进行反复优化和全面评价,将其分解成年度计划来分步实施;其次,认真做好实施的过程控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以求更高效地取得期望的结果。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原则上可以按以下四个方面逐步落实实施。①推广普及工具类技术普及单机版应用软件。通过广泛采用单机版工具软件和计算软件,解决工程施工工艺等具体问题。譬如:钢筋优化下料、模板及脚手架 CAD 设计、依据工程量清单快速报价等。运用生产控制系统。通过采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控制施工生产活动。譬如:混凝土搅拌站的自动控制、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数据采集统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总量控制等。②建立健全的管理信息化技术项目级管理信息化技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项目管理全部管理单元。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根据法人管理项目的管理模式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以及配套的编码和制度。该系统侧重于公司相关业务的处理以及所属项目的管理监控、审批审核、指令下达作业指导和工作协调等。③着力推进信息化标准技术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分类编码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工作、组织、资源条件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立编码系统。统一的编码系统是企业内、外部进行交流的基础,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④全面构建商务层面的互联网系统电子商务是工程项目协同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子商务可连结到建筑部件、产品、材料的供应商,实现网络集中采购,以降低采购成本,确保材料质量。
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把蛋糕做大,把企业做强。在推动信息化的同时,企业要把信息化建设列为技术进步的首要内容,特别是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的要求,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玉胜,李涛。 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难点及对策[J]. 中华民居. 2011(06)
[2] 李良松。 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27-02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创新管理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建立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新兴产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优势,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管理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面临着契机与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创新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经济的全球化又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信息技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完善于八九十年代。最初,企业创新管理借助于信息技术对简单数据的处理,借助于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网络化,企业创新管理也随之实现了网络化。从宏观上来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管理变革的速度,信息技术的方向影响着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变动的范围影响着企业管理变革的现实空间。
利用信息网络化,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其他成员较容易打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壁垒,进行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使知识共享和互惠合作成为企业准则。领导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和公开协商,形成团队学习的氛围,使每个员工都能共享远景,提高企业整体搭配和实现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融于企业创新建设中是一场开天辟地的革命,将给企业各项工作带来新的突破。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信息技术与创新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它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管理念,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求的落后经营方式、僵化组织结构、低效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管理变革。企业越是不断做大做强,必须不断创新,信息化程度就越高,企业创新的步伐就越快。
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分析
1.加快信息化、群体化的管理技术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引导创新管理技术向信息化、群体化的方向发展,使信息决策系统、群体决策系统成为创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信息决策系统将以知识库为基础,挖掘隐含的信息,支持半结构、非结构化的决策。它具有诊断、处理战略计划、推理分析的智能,能够应用于整个组织的战略决策和各部门的长远规划,进行深度决策。群体决策系统强调群体的作用,借助于INTRANET、INTERNET、EXTRANET将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的工作小组联系起来,实现群体内众多的决策者相互并行的协作工作,共同求出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电子会议利用卫星把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会议连接起来,出席会议的人都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并可以相互交谈,实现了跨地域的实时分布式群体管理决策。从而体现了创新信息管理技术向群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2.以信息化形式重组企业经营流程,架构企业信息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管理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不可以单一分割开来。在信息化创新管理系统建设中仅用信息技术来模拟传统管理系统,并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用信息化技术重组企业流程,使企业流程与企业的运作方式、组织的协调合作、人员的组织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等紧密相关。企业信息化战略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中首先需要构建的,即在信息化管理快捷的特性基础上,以企业的长期生存为主要目标,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各职能整合为一,从系统的角度确定企业创新管理的战略目标,制定其战略决策,实施战略决策方案,以战略为统帅,实现战略管理。企业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跟其他的企业共同建立起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战略联盟,以各自的优势核心能力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信息化的战略管理模式则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战略信息系统,实施竞争战略,取得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3.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的综合系统研究。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人、技术、经营战略、社会环境的影响,间接地影响着企业实力与弱点,通过对人、技术、经营战略、社会环境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创新管理模式,刺激了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企业实力与弱点、机会与威胁在人、技术、经营战略、社会环境改变的直接作用下相互结合、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关系网,制约着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下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因素的作用,源自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支撑,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为中国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企业创新形象体现于创新的理念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经营管理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通过建设积极的企业创新文化、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实现企业内从低层到高层对创新的统一认识,共同行动,树立企业创新形象。
4.企业信息化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创新管理变革。在一个企业里,创新管理渗透到全方位的各项工作中,贯穿于生产、存储、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存领域和流通领域。对于创新管理工作的变革和创新,应更多更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有力的工具。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对管理进行革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处理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效率。如果企业的规模和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达不成比例,不仅达不到企业所要创造财富价值的上限,同时也会对企业本身造成危险。创新管理上的信息化,缩短了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活动中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企业通过现代信息化管理,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掌握的信息,这就等于掌握了主动,将带来非常大的收益。
三、优化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在中国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变革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成果,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
1.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大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化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行情,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者是关键,只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信息化技术问题,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实现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制约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金不足,这就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扶持与补贴,以及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贷款;而对企业自身而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以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2.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周期长和规模大的系统管理再造工程。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贯彻落实系统工程的科学管理方法,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项目的实施,实现信息化建设和流程管理的最佳结合,制订符合企业实际的明确量化的信息化应用目标,进行项目分析,开展项目管理创新和业务重组,实施和推广信息知识培训,引入企业管理咨询和改革效益评价办法。其中,在制订企业信息化的效益评价方法时,要追求目标效益,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长远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客观公正地反映信息化进程的水平和实效,兼顾定量和定性评价,以确保信息化进程的实效发展。
3.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和推进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逐步实施了“金”字系列工程,对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还应进一步充分利用政府对企业的宏观指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比如,可以通过财务、税收、审计、统计等管理领域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来促使中国企业向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格式标准化、信息存储档案化、信息工作有序化等方向茁壮健康的发展。
4.加强中国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中国信息创新管理和信息技术的队伍还很小,人才短缺的现象较严重,有些小型企业甚至没有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这种现象对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十分不利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其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应当在扩大信息创新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其教育层次,加强对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教育,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能力,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基础。
总而言之,企业要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不断地推动信息化创新管理建设,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广宇,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 巴岩.中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3] 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梁春晓,等.电子商务纵横谈[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5] 袁梁.中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商贸,2011,(23).
[6] 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 万勇.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
[8] 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工程机械调研报告[J].工程建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