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报告

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报告

时间:2023-08-15 17:2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报告

第1篇

医学专科就业形势专业建设

2012年4月,由临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临沂市卫生局和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举办了医学类供需见面会办,共吸引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临沂市人民医院、鲁南制药等360余家用人单位前来参会,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0%。本次供需见面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单位需求非常旺盛,在前期已举办10余场专题招聘会的基础上,参会单位数量为近年之最,较去年提高了12%。二是单位地域覆盖面继续拓宽。除临沂市本地企事业单位外,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州等外省及地区以及省内济南、青岛、日照、滨州、德州、济宁、淄博、菏泽等市的企事业单位明显增加。三是知名企事业单位数量多,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中国远洋集团招聘20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江苏灌云县卫生局招聘46名学生就业,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招聘40名毕业生。四是专业需求更加全面。在护理、医学检验、康复治疗、眼视光、药学等专业需求旺盛的基础上,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的需求明显增加,本次供需见面会提供岗位数分别达到1400多个和160多个。五是提供了可供学生选择的赴沙特、新加坡、德国、日本、英国/爱尔兰、新西兰/加拿大的国外就业项目。

通过招聘会现场以及学校2012年就业率统计来看,专科生就业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内涵建设和素质教育,这是就业竞争中的根本,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加大就业工作的扶持和就业工作的探索,在就业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和正确就业心态的树立。

一、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我们学校护理专业建设为例。近年来,护理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深入贯彻“一先双优”的育人模式(德育为先,优质教育教学、优良就业创业),重视内涵建设,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为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业务能力强,品质优秀,综合素养高,得到实习医院的一致认可。在学生就业工作中,按照“抓早、抓准、抓紧、抓实、抓好”的工作要求,用心做好、做优、做细、做实就业工作,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学生面试技巧和适应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使其在医院选拔中具有较强实力。今年3月份以来,护理系针对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护理技能强化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在走上临床实习岗位之前巩固专业,训练期间护理系全天候开放实训室,学生课余时间随时可以到实训室进行操作练习。随着学校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内涵建设的加强,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

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到高层次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我们学校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就采取积极的政策,学校专门专人积极联系实习医院,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这就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先机。自2006年以来,我们学校积极与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306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21世纪医院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医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派学生赴北京到各大医院顶岗实习,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服务,累计已有200余名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北京各大医院就业。

2012年在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实习的13名学生全部被该院录用,3月10日,临沂市人民医院护理部来我校招聘护理专业2012届毕业生,共有150位同学报名,经过笔试、面试,最终有48位同学被录用。另外,临沂市中医医院录用20人,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录用20人,山东医专附属医院录用20人,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录用6人,临沂市荣军医院录用10人,临沂市肿瘤医院录用20人,博兴县人民医院已电话预约招聘36人,其他医院的招聘正在进行中。学校对于就业工作的重视,在学生实习阶段就采取各种积极的政策,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好的机会。

三、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的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的高低,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存在过高现象。因此,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观念,学校加大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除了让学生了解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的素质,更大程度上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在就业过程中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我们国家基础的医疗卫生事业资源远远不足,但是很多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不愿意到基层的乡镇一级的医院、社区卫生室工作,主要是因为就业心态存在问题,针对国家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支持,我们在就业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从小做强。另外,在在校学生医院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出面积极联系基层医疗单位实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就业态度的转变。通过实践,在我们学校大学生就业率来看,学生的就业选择日趋合理。

第2篇

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已经结束,实习期间,我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通过工作实践,我更深层掌握了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积累了宝贵的认识和经验。现将我实习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所在实习单位及实习目的:

在省厅一行政单位办公室,主要负责办公室文秘工作。

实习目的:提高办公自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文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工作和社会经验,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

二、实习主要内容:

机要公文的分类、组织会议;编写信息;档案管理;接待来访、联络协调等秘书的日常事务与管理。另外,比较注重办公自动化的运用和操作。

1、机要公文的分类是机关沟通信息和更好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活动手段,是文秘工作者最为经常的本职任务,也是秘书人员必有的基本能力之一。

我实习的第一天就是进入机要室,强化了我对公文分类能力。在单位里,主要有一些会议、事项性通知,通报、会议纪要等常用公文。在这段过程中,我通过对公文的整理分类和阅读发现,公文的语言都是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力求达到篇幅简短、文笔朴实、内涵明晓、行文通畅的要求。机要室为期两周的学习使我能够更熟练地运用公文语言,相信对我公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会有所帮助。

2、会议管理。实习阶段我参与的主要会议工作是按照领导的安排,在召开的全国林业棚户区改造专题电视电话办公会议中,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了合理安排会场、及时通知与会人员、做好会议记录。也认真学习了领导对重要会议下达会议纪要,使得会议精神和要领能及时传达到各部门。同时,对下发到各部门的文件进行打印和校对,确保各项工作准确高效进行。

3、信息的编写。在单位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闽林信息》的采编和信息专报工作。信息工作是秘书履行职能任务的普遍手段。秘书辅助领导、处理事务等都是在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我通过学习、与部门同事融洽沟通等有效途径,掌握了信息的编写能力。信息工作要讲求效率,我虚心向资深的员工学习如何鉴别和取用有价值的信息,以提高运用职能信息的能力。

4、档案的管理。在档案室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档案不再被视为静态实物,而是动态的虚拟概念;不是人类社会的被动产物,而是人或组织社会活动的积极体现;档案不是产生于稳定的、垂直的体系当中,而是产生于现代网络系统中动态的平衡体制。档案工作也更多的体现为协同合作的工作方式。

5、办公自动化的操作。现今,办公自动化是办公室人员必备的素质。我比较注意自己在自动化方面的锻炼。目前,我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用以传递信息、检索资料、编辑文稿等。通过实践操作,我发现简单的运用word、excel、outlook、internet及office等办公软件,已不能满足办公自动化的要求。oa等内部办公系统的运用,使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实习期间对本专业工作的认识

1、要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其它知识,当一名合格的秘书

现代秘书应该是通用-专用型人才,其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秘书人员兼备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秘书除了要具备语言文字表达、信息处理、会务接待等这些基本素质外,还要对工作所涉及到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各领域有所了解。

2、讲究工作的艺术性,优化秘书群体

秘书人员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忠于职守,善于合作,懂得工作的方法,理顺与领导、同事及群众的关系,做好服务。对领导要尊重爱戴、尽职尽责,对同事也要互相支持配合、团结友爱。只有团结的群体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秘书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使群体在不断实践、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

3、秘书工作的思想修养和工作作风

一名合格的秘书必须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工作作风,要对党对人民负责,密切联系群众。要谦虚谨慎、事实求是,工作要踏实细致、敏捷干练,要有创新精神。

四、实习体会

通过实习,我对文秘工作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一个月的实习让我学会了很多知识。在强化了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了社会实践。做为新时期的秘书人员,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注意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和掌握领导工作部署,强化表达、办事、应变、社交和办公自动化的操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秘人员。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 创业 就业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依然面临挑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承,目前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为此,政府开出了许多药方,其中重要手段就是鼓励大众创业。从数据来看,过去一年虽然经济增长放缓,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互联网就业对此功不可没。

一、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现实必然性

由于中国大学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逐步凸显出来。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可以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互联网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相对于实体创业而言互联网创业更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优势

1.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机会成本低。所谓机会成本是为了做某事而不得不放弃目前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他的机会成本就是首次就业或实习的工资。而如果是一个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职位或较高的收入的人来说,此时再去创业他的机会成本相对于前者就是高的,所以机会成本低的大学生去创业更具有比较优势。

2.较强的学习能力。大学生接受过学校系统的教育如计算机、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使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在互联网创业过程中大学生会遇到许多新的具体的问题,此时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使他们会在干中学,享受互联网创业实践学习中的快乐。

3.相对公平的创业环境。互联网创业拥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只要符合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便能享受互联网带给创业者的无限商机。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传统市场存在的诸多难以跨越的障碍,互联网创业将是大学生创业者的一个绝佳的平台。

4.准入门槛低。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不必是计算机或网络相关专业的才可以胜任,只要有浓厚的兴趣加上自学能力就能克服互联网创业的技术障碍。互联网创业相对于其他形式创业不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相对其他形式创业互联网创业的推广和营销成本低,原始积累较快这种创业形式更适合于大学生。

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存在的不足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创业也是如此,机遇和挑战永远是共存的。我们在看到马云、雷军等互联网创业成功的弄潮儿的背后有更多的创业失败者。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时要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

1.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由于互联网创业准入门槛低的特点,使得互联网创业者人数以惊人的趋势涌现,以至于互联网上销售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没有自身的特色或与众不同的地方,很难使自己的产品在互联网搜索中脱颖而出。

2.创业风险意识不足。互联网创业还是新事物,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在确定网络创业项目的时候难以从经济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去分析。部分大学生在进行互联网创业的过程中想法过于简单,创业准备不充分,缺乏对自身优势、缺陷及市场环境的认识,增大了互联网创业的风险。

3.缺乏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在互联网创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团队成员的能力互补、彼此合作理解将影响到互联网创业的成败。团队建设中能力替代、分工不明确就不能按照各自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四、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建议

1.政府推动营造互联网创业的政策环境。互联网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帮助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政府还应做好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都了解到各项优惠措施以激励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积极性。由于互联网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还不完善,政府应规范互联网经济诚信发展,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健全、高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

2.加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的互联网创业知识教育,加快网络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邀请互联网创业成功人士开设专题讲座。加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技能的培养,可通过互联网创业模拟实训、参加互联网企业的实习培训增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识别机会与风险分析能力,加强创业风险教育。

3.构建互联网创业团队。构建一个能力互补的创业团队,既可以实现有效的分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团队工作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为有效的管理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团队需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一套权责明确、思路清晰、科学合理的团队规章制度,可以厘清团队成员的岗位权利和责任,角色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矛盾。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对团队成员的贡献和产出来获取报酬和奖励激发团队成员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马丽君.大学生网络创业创新分析与对策[J].创新科技,2015(2)

第4篇

实习班主任工作报告

2010年最新大学生就业暑期实习报告 警官学院大学毕业生实习报告

今年夏天,即5月1日至7月15日,学校安排我等一行20人赴Xx省Xx市公安局实习。对于地处南方的Xx来说,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个播种的季节,夹杂着满足和希望,这是农民的心情也是我们的心情。一行20人,有人分配在市局机关作文书工作,有人分在刑侦大队,有人分到治安大队,也有人被分配在派出所实习。我和另外三人被分配到Xx市Xx镇派出所。在公安系统中,派出所是最基层的组织,在其所处理的食物和接触面方面,向与机关,无疑是极为基础和庞杂的,其工作内容琐碎而繁复,这就是派出所的特点。

一、 Xx镇及Xx镇派出所

Xx市是个县级市,素有青铜故乡之称,又以矿产丰富闻名,而Xx镇,使其下辖的既有书的产矿镇,富裕程度明显比其他地方高,号称全国首强震。又因其财政收入高,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完善,周围的几个乡镇与其相较,差距甚为明显。首先,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镇政府办公大院的气派,感觉就是一座宏大的宫殿,雕梁画栋;其次是各村村围设施,每村村为基本上都有两台电脑,即使常年蒙尘,无人问津。而且村委办公地点不是一座大院就是一栋小楼,气派不凡;再次就是那遍布各出的钢铁厂、冶炼厂、选矿厂。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方面,却并不与Xx镇表面景象相协调。在镇中,青壮年所剩无几,大都外出打工,只有极少部分留在本镇至中与外地工人一起工作于工矿企业之中。农民们的收入水平也是极低,据在镇下辖单位“Xx口矿”的几位本地工人称,每月的工资不超过500元,而派出所的警官们的工资水平在1500元每月左右。这是一位矿工的收入,无疑要高出一般农民甚多。据观察,Xx镇除农业和工矿外,并无其他成规模的产业,这就造成农民增收乏力。镇表面繁荣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形成鲜明对比。

镇派出所就在镇政府大院的旁边,为四合院。设施较为完善,有健身室、餐厅、车库、招待室、办公大楼和警官宿舍。编制上有11位民警,其中户籍警4名,刑警3名,治安警2名,所长和教导员各一位,有两位司机,三部警车,三部警用摩托车,一位炊事员。警官学历方面,四名复员军人,一名专科法律毕业生,一名大专生,一名地方治安队转正警员,其余两名不详。

二、派出所的工作范围与Xx镇的治安状况

派出所的民警们24小时值班,四班倒,为贯彻上级“有警必接,有警必出”的方针,只要有人报警,无论何事,无论何时,一律出警给予帮助或寓于解决,或提出建议和劝告,并且必须记录和保留出警回执。在实际工作中,调解纠纷为民警们的主要工作。纠纷包括治安纠纷、产权纠纷、财务纠纷。除此之外,工作有:调查取证、移送起诉、行政拘留和看管嫌疑犯。重大刑事案件一般转送刑侦大队处理,交通案件交由交警处理。民警们一致称警员太少,工作量大,警车太少,在Xx镇这山多、地形复杂之地,出警很不方便。

如上所言,Xx镇是各财政收入高而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地方,农民们与政府的关系并不是很协调,农民与企业之间也经常爆发冲突和矛盾,盗窃工矿企业的生产工具和矿石也是案件的一大部分,群殴的情况也是居高不下,相对于其他农村,外来人口多,造成的矛盾也多,所以Xx镇的治安状况还是比较严峻的。

三、Xx派出所的执法状况

第5篇

1.泥沙处理系统实习

江河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是世界普遍关注的大问题,漏斗式排沙技术是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周著教授等人经过近20年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而获得的一项成本低、效果好的排沙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灌溉、引水式电站、工业及人畜饮水、水产养殖等诸多领域的泥沙处理。实习过程中,除了带领学生参观我院水工实验室的排沙漏斗模型,还邀请了周著教授本人给学生作报告;在呼图壁青年渠首工程、石河子红山嘴电厂引水渠首工程现场,同学们不但看到了正在运行中的排沙漏斗,也看到了正在施工的新型排沙漏斗和由基层水利工作者研发的集沉沙、除漂等功能于一体的条形滤网式河水过滤系统。通过看模型和专家讲解,了解泥沙处理系统的研发过程和工作原理,通过工程现场的实地观察了解其具体应用及工况。

2.节水设备公司实习

农业高效用水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节水设备又是农业高效用水的关键技术所在,通过在节水设备公司实习,首先使学生了解过滤、监测、自动化控制等节水产品的作用、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生产车间参观了解管材、管件、施肥装置等设备的研发、生产及检测方法,使学生对节水设备的工作原理、研发、生产到质量控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自动化滴灌系统实习

目前,新疆的大田滴灌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滴灌逐渐推广和普及开来,并将最终成为农业高效用水的重要技术和工程措施。实习过程中我们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参观了新疆军塘湖流域棉花自动化滴灌系统,使学生了解自动化滴灌系统的组成、构建及各个子模块的作用及工作原理,认识首部过滤施肥控制器、灌溉控制器、RTU、电磁阀和电磁阀信息反馈传感器等关键设备,了解其安装和运行管理方法。

4.水厂实习(安全供水工程)

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要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城镇安全供水也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水厂实习,使学生建立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熟悉水厂工作流程,总体布置及处理构筑物的类型和构造特点,了解水厂运行和维护管理方法。了解安全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方法。总体来看,生产实习涵盖了蓄水、输水、供水、灌溉、泥沙处理等方面,内容涵盖了农业水利工程所涉及的绝大多数领域;学生通过实习,不仅对农业水利工程有了宏观上的了解,也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具体环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

二生产实习的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生产实习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是否有所收获、收获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2]。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主要从实习单位和学院配备了指导教师,并且对其都有具体的要求。(1)选拔优秀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作为实习基地指导教师。(2)选派业务骨干开展教学法和教学技巧的培训和研讨,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习,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梯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3)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岗前培训,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活动。(4)认真编写实践教学计划、教案,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对指导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考核,让实践教师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有充分的认识,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5)鼓励青年教师对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发表相关的论文,申请相关的课题,并把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6)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老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理论培训班。鼓励老师走出去,与同行交流,互相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三生产实习的组织方式

由于实习经费有限,时间短,任务重,学生人数多,为了保证生产实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新疆农业水利工程大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组织方式。

(一)集中实习方式

通过学院统一组织,配车、安排住宿,按照实习计划已经设计好的实习路线,由若干名实习指导教师统一带队集中赴实习单位实习。集中实习是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这种组织方式,学生基本上每天上午都在会议室听相关专家的报告,往往结合直观、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信息量大的多媒体技术,介绍工程概况、施工、作用及运行管理,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下午到工地参观,部分学生参加实际操作。晚上回到驻地,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谈心得体会。

(二)分散实习方式

在近几年扩招政策下,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人数已达200多人,集中实习相当困难。因此,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分散实习: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具体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家长等社会关系,以推荐形式到较大的建管局、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实习。如新疆额尔齐斯河建设管理局、塔里木河建设管理局、新疆昌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葛洲坝新疆工程局、兵团建工集团等诸多单位进行实习。由于分散实习每个单位去实习的人数比较少,较集中实习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摩学习和动手操作,如果实习单位能够安排专人对其进行指导,对其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分散实习的学生将从具体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分散实习的学生大部分联系的都是毕业后的意向单位,提前实习对他们今后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对于学校来讲在推荐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的经费压力[4]。为了保证分散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学院对分散实习的学生也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力求使分散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质量控制。

四生产实习的考核方式

为了确保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除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外,还要特别强调对学生已完成实习内容的检查和考核。

1.实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担任实习小组的组长,协助带队教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听讲、提问、讨论发言及记笔记情况及时地记录和检查。发现问题学生后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教育,确保整个实习过程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实习结果的考核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为防止网络下载,要求实习报告必须为手写,要求文理通顺、字迹清楚、绘图准确、图文并茂,字数为7000字以上。近年来,我院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实习答辩制度。实习答辩是生产实习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生产实习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每个工地至少1名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参加,学生每人给10分钟的答辩时间,通过学生陈述、评委质疑、学生回答、师生讨论等环节督促学生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报告成绩及答辩成绩组成,能够比较全面的评价学生实习的效果。

五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生产实习点多面广、跨度大农业水利工程的实习由于实习内容往往涉及到水库枢纽、渠首、渠道、灌区等,实习地点不是一点,而是一个面,所以实习地点就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流动性比较大;其次虽然近年来新疆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实习地点往往在乡镇一级的单位。但目前在县城、乡镇要找到同时容纳200多人,价格适宜的宾馆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将学生安排在几个宾馆,管理非常不方便。

2.实习单位接纳能力严重不足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连年扩招,特别是新疆农业大学的农业水利工程作为热门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面对每年200多人次的生产实习,在新疆能够同时接纳这么学生实习的单位还是寥寥无几。不像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等工程在施工前就已经考虑了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因为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新疆的水利工程在建设前没有考虑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接待几十人还可以,但是上百人次的接待就显得非常吃力。

3.实习经费投入不足校外生产实习需要很大的花费,包括实习费、住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5]。学校本身由于经费问题很难为实习单位配套足够的经费,实习单位往往会因为承接实习活动而自己贴钱,因此对于接待大学生生产实习这样“既费时,又无利”的工作,很多实现单位就无积极性可言,多数采取的是能免就免的态度,使得学校在取得实习单位配合方面难度很大[6]。

(二)解决措施

1.集中住宿,连片实习新疆地域辽阔,再加之农业水利工程生产实习“面状分布”的特点,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集中住宿,连片实习”的方法来减少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在对新疆典型水利工程分布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筛选,选择了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和呼图壁河流域两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生产实习。上述的两个流域是全疆灌区管理的典型示范区,在该流域既有丰富的地形和水库、渠首、电站等水工建筑物,又集中了各种灌水方法和灌溉制度,而且各种新设备、新工艺均有应用。最近几年的实习我们都以玛纳斯县为中心(住宿)、每天驱车去东面的呼图壁县和西面的石河子,最远的地方距离住宿地点100公里左右,能够实现早晨出发,晚上回来,非常方便,学生和带队教师均对此种实习方式表示满意。

2.调整实习方式针对200人庞大的实习队伍,住宿和参观难度均较大,我们对集中实习又采取了分批的方法。将实习的学生分为5~6个实习分队,每队30~40人,配备1~2名指导教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解决住宿和实习问题。实习期间,实习分队奔赴不同的实习地点,这样就缓解了实习单位的接受能力,一个单位去30~40人,再分几个小组进行实习,组织起来相对容易,而且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规定的实习时间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任务。

3.积极推进校企共建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教研室通过积极的努力,已经和5个水利单位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加强了与企业的联合,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对培训的学生,合作单位可以先进行招聘。每年假期,学校均会选派相关专家和优秀教师到合作单位进行讲学,帮助合作单位对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地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对合作单位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经费。此外,学校还鼓励和支持合作单位中业务骨干攻读我校的在职研究生,对企业攻读学位和进修的骨干人员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其专门制定教学大纲,毕业论文完全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来撰写。在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对于从生产一线发现的问题,由学校教师和基层的工作人员共同解决,积极申报和完成科研项目。这样既增加了高校教师研究课题,也解决了企业缺少专业研究人员的矛盾,使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平台优势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二者实现了共赢。经过若干年的积极探索,合作单位对学校的态度经过了抵触—认可—欢迎的思想转化过程,校企合作逐步走向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六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据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党的十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1]。这要求各高校务必响应国家号召,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素养。笔者围绕广东地区高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探讨分析,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提出实践做法,为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提供有效途径。

一、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东地区高校在职业指导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需求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等,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广东地区大部分高校职业指导的教育理念仍单纯侧重于就业率的提高,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只是简单机械化的组织,未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不同类别(比如自主创业、升学考研)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二)职业指导缺乏“全程化”指导 。就广东地区的情况,各高校虽然在制订职业指导工作规划时,大都提及了“全程化”职业指导构想,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很难真正落实到位。从时间上来说,职业指导开展的时间短,一般从大四才开始重视,没有在大一至大三期间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没有关注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没有与用人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从空间上来说,职业指导开展活动单一,没有将职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不能帮助学生把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相融合,使职业生涯规划扩展到人生规划。

(三)职业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稳定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现在的“95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性格鲜明、心理敏感,存在就业心理素质较弱、职业发展意识不明确、就业期望值较高等特点。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只注重了群体性,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缺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忽略了分年级、分类别、分问题、分特殊性、分不同需求的“个体化”职业指导。

二、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难以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原因是多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探索如何在高校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其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很多高校把办学宗旨的重点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而将职业指导工作仅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来做,没有提升到学校战略层面来抓,认为只要确保就业率就是将职业指导工作部署到位了,在师资、经费、资源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支持。

(二)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要求有一批专业化的指导人员。据调查,目前广东地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员和辅导员构成,大多数属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不具备高质量职业指导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化人员[2],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三)职业指导服务载体不健全 。目前广东地区高校职业指导服务载体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深入。职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多方信息采集缺乏完整性、实效性,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广东地区很多高校都有校企合作,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双方认识不足,导致校企合作开展得并不深入,往往是企业“合而不作”,学校“关门办学”[3],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三、实现职业指导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实践做法

笔者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提出以下五点实践做法。

(一)建构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 。首先,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将职业指导课程从季节性、临时性转变为常规性、稳定性,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依据年级设立相应的学分;其次,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讲座体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实施双导师教学制及企业导师进课堂计划,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实习基地,高校应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科学设计实习内容,带队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保障顺利完成职业指导实习的各个环节。

(二)构建“全程化” 职业指导 。遵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指导重点, 大一是职业探索期,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职业发展路径,大二是职业定位期,指导学生评估职业机会、了解目标职业、分解职业目标,大三是个人发展期,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拓展能力训练、工作适应性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大四是职业选择期,开展就业技能教育与入职教育培训,例如求职技能培养、就业心理调适训练,在学生毕业后加强信息反馈,做好后续统计跟踪。

(三)构建“个性化”职业指导 。高校可以成立职业指导咨询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职业领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包括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通过求职择业训练选择职业目标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四)加强高校对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 。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高校务必要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加大职业指导经费、资源、政策支持,以及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每年会设置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指导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定相应的激励、保障政策,把职业指导工作和个人评定职称、考核晋升等挂钩;开展“阳光就业支持计划”,为100名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就业能力系统培训和求职跟踪服务。

(五)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 。近年两会上,多次深谈科技创新,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对“95后”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95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通过创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比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广东工业大学主动引入校友和社会资源,积极升级改造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创业梦工场”, 2014年基地被评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学院和学生社团的积极性,主办或承办各类活动,如走访广工大创业足迹、创业沙、创业集市、创业新星评选等;申请并获得省财政补贴的SYB创业培训资质。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马永堂.我国网络创业就业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J].职业通讯,2013(1):76-78.

第7篇

(一)医药产业创新型人才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传统“专业本位”课程结构体系之间的矛盾

传统“专业本位”下的课程体系为楼层式结构模式,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蕃篱,高职院校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时加强了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了理论与实践,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使楼层式课程结构模式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形成了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但总的说来,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学问化”的课程框架未能从根本上得以突破。

(二)传统技能训练教学方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一直以单元课和整周实训课的方式开展实训教学,但是侧重提升学生对基本实训项目的认识和熟练操作的能力,忽视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反复训练具备上岗的基本技能,职业上岗能力强,但是在后续发展中,高职毕业生职业迁徙能力减弱,在改进工艺、更新工序、提高服务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上升空间狭小。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教育深度融合不够的矛盾

高职院校大多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很少真正深入涉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深职院为例,创业学院目前是由招生就业办公室来负责和筹建。此外,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工程由校团委负责申报和开展评选;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部门则是二级教学单位。这种由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负责创新和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教条化与短期目标化的模式,不利于将创新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药学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建立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实训教学方法。药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实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行动为导向”的能力训练教学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个实训活动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师仅仅是出题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裁判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亲自处理一个能力训练项目,解决项目中的困难,通过讨论分析加深对实训原理的理解和实训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改革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方法。理论教学的学习以研讨理论的拓展性应用为主,实训教学以探讨实验结果的成因、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法为主,从而形成了“项目化”实践训练方法,将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实训课程或者单元课程以项目式结构进行课程编排,内容简洁精练,教师在教学中只对实训项目的工作报告和具体实践核心内容提出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项目化训练,拓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教学与自学的高效转变,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开设增强毕业生行业适应性与岗位应用能力的创新教育方法。药学专业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大学生素质拓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教师以自身主持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增强创新教育,搭建全方位的创新平台

1.创业学院筹建并招生,助推学生创业。深职院于2012年创建了创业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的创业人才。首批通过面试选拔出的大二学生可以辅修创业学院课程,成绩合格者颁发原专业毕业证书和工商企业管理辅修专业证书并获得“深圳市自主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2.创新工程项目和实践教学基地双管齐下,在专业学习中增加创新教育。药学专业每年由专业教师指导3~10人申报学生创新项目,教师将现有技术服务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分化成若干个子课题,由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实战项目,实现了寓教于研,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深圳市致君制药实践教学基地”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学校和企业共建创新型人才搭建了平台。

3.学生毕业 论文与企业技术创新高度融合。药学专业要求专业对口的实习,毕业论文的选题注重应用性,基本涵盖了专业的主要核心技能,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将论文选题与生产一线的研发、质量控制和销售紧密结合,更加关注本行业、本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课题,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4.成立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群,为学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创业创新教育提供长期保障。当前,药学专业已与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海王星辰、一致药店、信立泰药业、海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深圳市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中联大药房等企业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每年可以接收200余名药学专业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顶岗实习与就业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与创业教育。

(三)注重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层次

1.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知识、能力标准评价体系,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多途径、多形式加强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锻炼,并参加国家组织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对在社会服务和校企合作中成绩显着的教师,在出国进修、职称晋升和聘任等方面予以奖励。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1-0056-02

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是适应社会需求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引导大学生走向农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将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也叫喊了好几年,2008年末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使国内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雪上加霜。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5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495万和560万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空前严峻。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在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指出当前金融危机蔓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目前来看,政府着力于从两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一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其中就包括从去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lO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二是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放宽城市落户限制。2009年3月初,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在这些大事实事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被放在了突出位置。温总理说过,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找工作不仅关系到生计问题,而且关系到人的尊严。

二、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大学生在农村将大有作为

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在数量、层次、专业方面各有需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没有培养人才的条件,更谈不上吸引人才。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大学生自身因素、相关政策滞后等众多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把目光专注于京、沪、穗、深这样的大都市,出现了“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现象,其结果是:大量大学生滞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找不到工作,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等需要的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技术,而最关键的是人才建设,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需要教育、农业科技、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等专业人才。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底子薄,基础教育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总体以大中专学历最多,其次是高中,值得注意的是还有部分教师的学历是初中甚至小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很少。农村教师除正常减员外还有因待遇问题而大量外流的,有经验的老教师逐渐离开工作岗位,优秀教师大量外流,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地区部分教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教法陈旧、观念落后,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面对改革后的新课程,他们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教师数量不足,有的老师一人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讲课也比不上专业对口的老师,这对于教师自身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要想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使农村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农村长期任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大学生到农村一线任教,不仅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了师资力量,特别是为英语、音乐、美术等农村学生接触比较少的学科注入新鲜血液,而且能带动老教师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农村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农村技术人员缺乏。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差不多有一半人是初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了四成,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一成,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农民中参加“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培训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人数仅占4%左右。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还不到全国农业人口的1%。另据资料统计显示:现在我国每7000亩土地只有1名农技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由于缺少农业技术开发型人才,很多乡镇在开发优势资源的产业中只能销售原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失去产业优势,农民赚不到大钱。农业院校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技术和观念。能帮助农民朋友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实现“科学务农”,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还能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及其产品的质量,创新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为农民谋福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更专业、更高层次的基层管理队伍。在偏远山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交通运输和信息流通不便,工业发达的城镇则面临工业污染、外来人口管理、治安巡防等问题,仅仅依靠经验就想解决这些问题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基层服务队伍。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基层队伍的重要方式。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既可以改善农村基层组织班子的文化知识结构,又可以引导农村建设的文化新潮流和新的文化观念的形成。“大学生村官”工程是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的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工程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学生村官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农民大众服务,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欢迎。从政治方面来讲,大学生的加人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日常工作产生影响。在这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将带入到工作中,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农村大力加强,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从经济方面来讲,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可以将市场经济的意识带到农村,让农民也用市场经济思维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比如: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运用资本市场等

等。这些都将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文化方面来讲,大学生接受的是科学文化和思想教育,树立的是的崇高信念。大学生村官入住农村将对全民族普及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还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风。作为直接与群众进行接触的大学生村官,更能了解民情,真实准确地向上级部门做出反映,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自身的知识面广、思路灵活等方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作为村干部的助手,大学生村官能缓和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矛盾,起到剂的作用,或者还能运用技术来化解矛盾。

第9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育步骤

总理2014年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会议和各种公开场合中他都频频提出这一观点。在国内考察中他更是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创客们会面,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发出民族的创业精神。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谈及创业、创新工作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知识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如何提高人才主力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成了当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辽宁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下发,让辽东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管理队伍人人都认识到今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战略核心———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着力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行为、创业能力,我认为应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明确创业教育管理主题

技艺精进、功夫到家、创意创新、赢在创业。

二、厘清创业教育管理思路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氛围

1.转变思想教育管理理念。要尽快转变大学生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从简单的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让大学生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有创业意识,让大学生知道自主创业不仅是就业的初始选择,更是将来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2.鼓励我院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创业教育并非只是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马上就去挣钱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就去自主创业等,而是对所有大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对有好的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所需能力的训练。因此,我院大学生无论毕业后就业还是准备将来自主创业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具备创业基本能力。

(二)改革我院传统的大学生活动方式,将大学生活动和创业教育管理相结合

1.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由就业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改革模式的落脚点。在活动组织上,对活动全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较强的创业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2.努力拓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我院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慧鱼大赛、辽宁省本科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辽宁省物理实验竞赛、辽宁省工业设计大赛、辽宁省“挑战者”杯、丹东市“鸭绿江杯”创业大赛、辽东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全面开发我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积累,从而提高我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我院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实施全院配套服务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

1.双管齐下,在育人的同时,组织我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尤其是创业前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应摆在重要位置。2.学院牵头,联系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企业领导提供理念,设立我院大学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不仅仅是为我院大学生提供经费,还要用各种政策保障其能够有效使用经费,提高我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争取早日回馈社会。3.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办公室。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利用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开辟了专门的场地或是成立大学生社团机构供大学生创业使用,我院也将借鉴其合理性,创建创新、创业基地,配备一定的配套设施,提供创业相关场地,加强我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创业先进理念并努力贯彻实践

1.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其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先进理念。目前,许多机械类高校的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型到技术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和转变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导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机会,学习其培养创业人才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并完善我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2.加强学院大学生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全国许多知名学校的课程中都有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哈工大和汽车有关的课程,不仅仅是教授一般的汽车知识,而是在学习中主要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合作,期末时作出一个项目研究报告。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是以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早日树立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这样将大大有益于大学生将来的创业。这是非常值得我院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三、辅导员制定创业教育管理计划

(一)辅导员通过学生教育管理讲授让学生明确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关系,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整体。课程教学中也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整体,让大学生明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二)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的训练计划,从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和锻炼,培养大学生的经营管理基本技能。可以从完成较好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出优秀者和优秀团队,由大学生本人和团队向学院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三)专业教师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策略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面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已经完成的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近距离接轨,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的意识,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四)经过不断的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市场运营模式的优秀创业项目,可以作为我院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重点孵化和重点支持。(五)把创业实践项目孵化成模拟公司,为下一步真实创业做准备。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好的项目能尽早服务于社会,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四、探究创业教育管理实施方法与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要多层次、多方面。从广泛宣传参与,到成立团队专门培训,再到重点团队重点扶持进行三个层面的教育。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中多以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平台,面向全院大学生组织开展创业活动,覆盖全学院各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PPT、CAD等培训,以讲授、分组讨论、团队训练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全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意识和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和创业先锋。

(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院要实现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和学院主管就业的书记主讲,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结合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举办的专题培训讲座和创业训练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全程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训练。针对创业项目的系列培训则侧重于大三、大四学生,详细向大学生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更明确地指向让大学生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首先,要从理念上,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次,在大学生自身层面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可以为其自身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为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最后,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公共道德,并对国情、社情要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在学院层面,大学生创业可以活跃我院气氛、提高我院大学生就业率;在社会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减少社会失业率,大大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并提高社会经济活力;在国家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大大缩短国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周期,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是持续的、强劲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周敬业.地方高校融合创业教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2]吕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思考[A].KAB创业教育年会暨首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9.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扩招就业途径

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落实”到“促进”,从“促进”到“鼓励”,从“鼓励”到“全力推动”等字词的变化,均说明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就业难问题早就有之,但在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近年来高校在招生方面执行扩招政策,导致高校在校生的人数迅速增长,人数基数的庞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送往社会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情况下,从促进就业的角度谈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同时展之下的社会因素,也有就业者的个人因素。本文对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主要基于上述两个方面:

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我国近几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问题也较为突出。例如,城乡之间显著存在的两极分化和贫富不均的现象,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这种差距表现出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的畸形直接影响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形,不少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域时首先考虑的是城市经济的发达与否与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如此一来,在人才市场很容易形成集中效应”,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方将汇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一些偏远的落后城市则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2.劳动力市场结构缺陷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

近年来,大学生在寻找工作中上当受骗的例子比比皆是,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除了大学生自身经验不足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些求职类平台在提供信息方面的不对称,非法机构和人员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诱骗他们来获取非法收入,侵害他们的人生权益,这些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再者,我国在招生和招聘中设置的户籍限制同样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对较大范围内人才的自由流动起到了约束的作用。[2]

3.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

高校扩招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给国家未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智力动力,向机关单位、广大企业等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以建设人才强国来推动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但是,高校学生在数量上的激增带来的负面效应便是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当然,对高校生源的扩张不能片面的持否定态度,但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是不争的事实。与大学生素质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比较保守,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实践能力与个性的培养,导致创新型人才普遍医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国家对人才的实际要求。

4.大学生创业缺乏足够的保障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项重要政策。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难题。但是,在有政策支持之余,人们的担心来自于社会保障措施的缺位,大学生在创业资金的获取、资源的引进和市场的开拓等方面均存在一些疑问和难处。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的情况下 ,国家出台的关于大学生创业保障和扶持政策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效果仍然不明显。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人口在就业方面也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应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主要要从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方面加大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充分保障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3]

1.加快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按照经济实力的强弱来划分,我国的所有的省份可话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依靠沿海一带便利的交通优势率先发展起来,其次是中部内陆地区,最后是西部各省。在这三大板块中,交通阻塞、人才落后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元元滞后于东部地区。这些经济上的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上这些地区人才的回流和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西部地区高校在数量上较少,在办学质量和硬件设施上也不占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能力有限,并且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城市发展,本地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因此,要更好的均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好的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应在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方面建立统一协调机制,首先平衡好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再解决学生的就业不均的问题。

2.从制度方面妥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2.1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虽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规定,给予了大学生一些就业优惠条件,但是,制度推进上的患慢性和大学生就业人数上的庞大致使就业难问题在一时之间不能得到根本缓解,加之现有的失业救助体系未将大学毕业生纳入保护范围,大学生在处于失业状态时享受不到国家相关政策的照顾,在失业与寻找工作的间隙存在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申请失业救济的要求严格,程序繁琐,并且保障水平偏低,这几方面的因素削弱了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因而,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保障水平较高的就业环境,应简化失业救助申请程序,并适当提高保障水平。[4]

2.2完善高校教育保障人才供给质量

大学等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为人才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的直接机构,不仅要负责向大学生输送知识、提供学习环境,还要在人才和社会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在平时,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人才市场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培训;在毕业生即将走向岗位之前,可在校园网络中及时重要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充裕的岗位;高校还可以与用人单位通过合作举办宣讲会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招聘需求,鼓励有意向的学生随时加入本单位。在帮助学校就业的所有对策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校必须严格把控教育的质量,要保证能力强、技术硬、素质高、觉悟好的教师队伍,无论在学术还是教育理念等方面,教师都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以自身的能力保障学生的发展。

3.构建公平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大学生顺利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离不开统一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保障。这就需要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大学生的就业市场。[5]

3.1政府应继续深化就业改革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整治,需要国家颁布一系列有助于消除不于大学生公正、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最常见的莫过于性别歧视、户籍限制、生源地歧视等方面的因素。站在国家公权力的角度,可尝试制定类似于《大学生就业法》、《反歧视法》等法律规范,逐渐使影响大学生平等就业的诸多因素遁形,充分保证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自由权利,为促进就业市场的法制化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3.2在加强市场监督方面也需要政府的介入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职能还表现在要协调好用人单位、中介机构、求职信息提供者、学校、应聘者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事宜。随着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招聘渠道的多元化,人才市场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是参差不齐,难免鱼龙混杂的情况存在,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被鬼谋不轨者利用,而改善这一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层面加强人才招聘市场的管制,实现就业指导机构和部门、高校、大学生和就业市场的机制透明。

4.构建完善的创业机制

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难题方面,创业不失为一条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4.1继续强化政策保障

大学生创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属于创业中的“弱势群体”。在创业初期,大学生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支持。首先是政策方面,国家要放宽大学生在创业时的融资环境,尽可能帮助大学生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在贷款方面,要简化大学生创办企业审批程序,坚持手续从简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贷款时间;在创业之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开辟大学生创业的“绿色通道”,提供常规统一的“一条龙”服务。同时,要在信息服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建立健全社会信息招聘服务系统。

4.2加大对创业教育的重视

按照常规思维,大学生一毕业,最直接的出路是找工作,到企事业单位就职,自愿选择创业的毕竟还是少数。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实现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学校应在课程设置方面、创业知识培训方面、素质的拓展方面加强训练,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在加强对学生群体的投入之余,学校还应在师资队伍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措施,逐步放宽对教师的创业限制。例如,建立灵活的教师休假制度和选课制度,有条件的教师可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创办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渠道。

4.3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浓厚的创业氛围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态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营造创业氛围方面,学校和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直接性的合作,利用现代化的媒介进行创业信息的告知、宣传;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举办创业信息洽谈会、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运用校园网络、广播等媒介进行创业模块策划,加强学生对创业的深刻认识,为创业计划的进一步展开创造氛围。

参考文献:

[1]傅晋华、郑风田、刘旭东,((国外创业政策的主要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9月第9期

[2]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06

[3]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 1

第11篇

论文摘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本文提出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并通过理论研究探讨其合理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CNKI )中以“大学生就业”为检索题名,时间范围为2000-2009年10年时间,共搜索到4700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132篇精确匹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2篇精确匹配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2篇精确匹配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大学生就业信息”为检索题名,搜索到18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均为0篇。可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明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文献性质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和工作报告、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1.1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夏鲁惠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偏大,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但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在《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将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社会发展快引发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性将诱发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将加剧;高薪职位难求、整体职位层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将出现;毕业生求职总成本将增加。

1.2从就业政策的层面,部分学者也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成果。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欧美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就业激励措施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需求的关键则是鼓励创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大学职业指导体系。这三个方面相关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业咨询与配置服务、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美国的免除学生的贷款等具体措施是这些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

于伟和郭庆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针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业指导基本实现了机构专门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机构的投人力度大,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西方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李宏和谭远发总结了我国的解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二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良性的“大循环”长效机制。

1.3从高校时学生的培养这一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构建“全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模式。罗开礼通过对西南农业大学的全程指导模式的解读,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杨静和张庆亮通过比较中、美、德、英等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在机构设置,经费投人,人员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变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黄洽宾则提出了在高校的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平台培养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是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的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研究

目前,就大学生就业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没有,而是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仍然很少,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筛选、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渠道分析中,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等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实习、社会实践,网络渠道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季荣臣则根据以上方法总结了地毯式访问、连锁介绍、中心开花、供需见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种信息收集的方法。从信息传播的视角,余彬和潘烈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群体内部信息传递和外部辐射两个方面,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阐释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在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利用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苏静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毕业生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有:薪酬待遇、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对口、单位发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确程度,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在个人各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比较自信,但也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是比较杂乱的,毕业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筛选,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荣臣则提出了科学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善于对比、掌握重点、了解透彻、适合自己等。 2.2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比较具体,成果较多。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根据高校自身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所提出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韩伟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助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间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余菜花等通过对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提出,虽然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招聘求职信息传递不畅、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地区差距大、劳务输出管理问题突出、“就业服务网”建设落后、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主动性、加工深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强、就业培训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并给出了对策,如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投人、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网、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质量、主动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科学构建劳动保障网站、大力发展在线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化的大型在线劳动力市场等。

2.3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与就业指导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静就分析了就业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她认为,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渠道的信息满足,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但研究还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与满足之间的差异性—使用各种信息渠道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产生负面作用。招聘会、中介等组织传播方式并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湖南师范大学李权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他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着手,采用追踪调查和电话访问的手段,提出关于就业心理的四条假设,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对个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性认识不足,大多数赞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研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上的发展。

3.从传播学视角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3.1从传播学的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自从传播学这门学科形成以来,无数位传播学先辈们总结、提炼、发展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拉斯韦尔的S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过程模式等,传播模式逐渐完善、复杂,考虑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多伊齐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种明显功能:组织、启发、预测和测量在不断的研究中,传播模式被许多行业引用,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却很少为业界人士所使用。这可以使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无疑都会收集或者接收相关的就业信息,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使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这也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食品文化教育;食品类专业大学生

作者简介:黄群(1977-),男,湖南武冈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杨万根(1974-),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3]223号)、吉首大学2011年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JSUWH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50-03

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深入,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就业岗位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人才竞争激烈异常。但随之而来的就业难矛盾日益尖锐,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国家千方百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其中增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能力、创业精神与能力是有效途径之一。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的新形势下,克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硬件软件资源发展滞后、教学资源因学生数剧增而短缺、社会人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等众多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对食品类专业学生进行食品文化教育、在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在食品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提供借鉴。

一、食品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食品文化

食品文化是所有与食品相关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等。食品文化作为食品相关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与食品相关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是人类食品领域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食品文化产业的进步促进了食品加工制造、食品科技和食品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发展。食品文化的功能包括信息记录功能、认识和解决问题功能、规范教化功能、凝聚人心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和显声扬名功能。

食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食品类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内容。因此,国内一些食品、农业、旅游、商业及师范等高校纷纷开设相关食品文化教育课程,进行食品文化教育,旨在继承与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食品文化,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食品类专业学生而言,还能全面巩固学生的专业意识,陶冶学生食品文化的情怀,引导学生寻找创新创业亮点,全面培养学生在食品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凸现且将长期存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着力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更多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把自主创业、科技创新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积极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应对社会挑战,是就业压力有效缓解的可行途径,更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地促进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内在灵魂,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知识总量和科技质量的竞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对发展国家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社会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竞争的异常激烈要求高等学校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用人单位越来越青睐具备敏锐创新思维、超常创新理念、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些可以通过创新教育而实现。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多方式、多渠道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且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

创业是当今时代的潮流,高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均渗透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由此可见,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塑造潜在创业者、服务就业创业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在校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以及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的教育,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包括了首创和冒险精神的意识层面,以及技术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的行动技能层面。大学生全面、具体的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有四个内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食品文化教育在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实践教学载体的作用

在食品文化教育中,参观感受企业食品文化、调研食品文化现状等是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以的实践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定位、谋求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大学生成才、谋求职业生涯发展又是实践教学的目的。食品文化教育通过学生对企业、社会及学校食品文化的调研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起推动和促进作用,为高级实用型食品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旗帜,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效载体。

2.教育引导的作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三聚氰胺、地沟油和瘦肉精等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严重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企业病”仅靠法律、法规不可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的一揽子问题,道德文化等国家软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化在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精神规范作用的食品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食品文化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先进食品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对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行为起指导作用,把食品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食品行业职业道德所确定的目标上,以高度的观念形态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和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位食品专业学生,使他们毕业后有高度的捍卫食品安全之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激发灵感的作用

加强食品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校园食品文化活动,对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与信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学生具有开拓进取、朝气蓬勃的良好精神面貌。食品文化蕴涵了与食品相关的信息、知识,在食品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伴随着困扰发展的问题,获得成功的经验。通过食品文化教育使学生敏锐地发现食品文化产业中存在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经营困境,吸收前人经验与教训,从而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在以往已学专业知识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解决技术问题、挖掘创业商机,并形成你追我赶的激励机制和激励环境,使创新创业精神成为大学校园价值的精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内容。

4.锤炼意志的作用

创新创业是一个磨练意志、长期坚持的人生规划,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承受得了失败挫折。但是,目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偏少、热情偏低,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和科学严谨的意志品质、学术作风,部分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如在创业中存在“热情渐涨、行动迟缓”的现象,“求稳怕风险”的心理使多数学生在就业压力下被动选择创业,而非理想职业选择。通过举办食品文化相关的论坛、讲座和竞赛等实践活动帮助食品专业学生克服在创新创业中表现出的缺陷,提升创新精神和培养创业能力,锤炼创新创业意志以养成锲而不舍、团结和谐的优秀创新创业品质。

三、食品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开设食品文化相关课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食品文化也中外贯通、古今交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开设食品文化相关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眼界,了解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食品文化,熟知基本饮食礼仪,构建良好的饮食习惯,深入研究饮食文化,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传承中创新弘扬优秀食品文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食品文化概论”或“饮食文化”等相关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专业特长、寻找相关研究切入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2.成立相关社团组织

高校学生社团是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而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结合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成立食品与饮食文化协会、食品科学技术协会、食品营养与健康协会、食品安全与营养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配备在食品文化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贴近生活并富有娱乐性的宣传食品文化、普及食品知识、关注食品文化的校园及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得创新创业意识、发掘创新创业机遇。

3.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食品文化艺术节能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中国食品文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提升学校办学声誉等,对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的全面提升、营造食品文化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争取学校相关单位支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每年连续举办具有影响广泛、收效理想的食品文化艺术节活动,融合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融入厚重的中国食品文化,在增强全体师生食品安全意识、普及食品文化的同时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4.举办相关论坛讲座

邀请食品文化研究专业人士、食品行业成功创新创业人士或校友等为在校大学生开展食品文化、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整专题讲座,分享主讲人研究成果与创新创业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内寻找创新创业灵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新创业品质。比如邀请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民族文化学者深入大学课堂或课外素质大讲坛给学生传授食品文化与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案例分析,将食品文化在创新创业中的地位、应用贯穿其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给予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进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动力。

5.充实校企合作教育内涵

校企合作培养是一种开放性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各自优势与资源,实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的校企双赢,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利用校企合作中建设的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等平台与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体验企业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中的食品文化,感受食品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灵魂地位,比如江苏雨润的“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加多宝倡导的“民族责任感”等,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毕业后在本职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践行食品文化。

参考文献:

[1]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3-135.

[2]文勇杰.朝鲜族食品文化及其产业化初探[D].延吉:延边大学,2012.

[3]龙伍晴.论食品文化战略[J].企业家天地,2010,(11):16-17.

[4]陆伟家,张厚军,施险峰.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2):72-74.

[5]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1,5(6):91-95.

[6]侯爱香,覃思,王远亮,等.独立学院《食品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8):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