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时间:2023-08-15 17:2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第1篇

1.要有现代“大农业”理念,重视农业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

众所周知,当前农业是以工业化生产与科学技术为基础,紧密融合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运用科学理念来经营管理的农业。其内涵是:现代农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农业”形态。从功能角度审视,现代农业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收入之功能;积极开发所有可以利用的农业资源,这是农业逐步担负保护生态环境、休闲旅游、文化继承等各种功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对现代农业投入越来越多。而新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让农业的发展从过去纯粹依赖农业资源,转到基本依赖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持续发展方面。从旧式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变化过程中,科学技术承担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保障的根本任务。因此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重点。

2.运用科学之精神对相关农业科技新闻进行报道

运用科学之精神对相关农业科技进行传播,以实际行动践行“真实乃新闻之精髓”,它是传播农业科技新闻之基础,也是科技传播方向的根本要求。以科学、严格、谨慎和朴实态度乃科技新闻传播之核心要素。正是科技新闻的科学与正确性才极具旺盛的生命力。尤其要指出来的是农业科技新闻传播,民众不但可以见到科学合理之结论,更要见识科技全部过程还有此过程之中提炼出的科学思想、方法与理念,它是科技新闻传播方向的基本方面。不但要讲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更要讲科学技术能够左右民众思维、日常行为方式,还能对民众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积极影响。科学技术不但能创造宝贵的物质财富,其还有精神上的科学思想观念。

3.重视实用,推动和社会紧密融合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而社会经济发展不但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障,还给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之需要。现今相关农业科技新闻的传播上有很多问题:比如纯粹展现生产力的太多,展现生产关系的不多;纯粹反映技术指标的太多,很少反映科学技术与经营融合。科学技术传播的具体实践表明,两者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才能相辅相成。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其不仅要说清楚科学技术到了某种水平,且要说清楚科技作用以及转化的结果,将科学技术成果很好地展示在人民大众眼前。科学技术和经济紧密融合,使新闻报道的领域大大拓宽,不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还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另外,人们要由农业科学技术角度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报道,由社会经济与老百姓兴趣需要之视角对农业科学技术和相关产业最前沿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关于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应该是农业科学技术新闻传播重视和拓展的方面,这里面,不但包涵有价值材料,还有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农业科学技术新闻传播务必要在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上多多下工夫。

4.掌控好适用性,强化接受群体的研究

该新闻传播的适用性源自于对接受群体的研究,表现在有目的地迎合人们的现实需要。接受农业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的人群是广大农民、农村干部群体、从事相关农业经营的人群等等。这种看法长时间左右着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的报道理念、采写原则、人群定位。事实上,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接受农业科学技术新闻的人群不但涵盖上面所提到的人群,还有很多城市人群也是农业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此外,随着农民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农业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的内容也逐步加入那些高科技内容、科学小常识,还有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等内容。

5.提升实际操作性能,实现受众看明白,会运用

第2篇

关键词: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合理调整

一、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一)发展区域特色种植

土地是农业的载体,任何农作物都需要在土地上进行种植,为此,在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时,应当结合土地的性质,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如东北及华北地区可以种植小麦和玉米;南方雨水丰足,适合种植需水作物。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当因地制宜,按种植业的结构优势对种植区域内的农作物进行合理调整,具体做法如下:先按土地性质对各个种植区域的潜力进行划分,据此对农作物进行选择,并对投入产出的效益比进行估算,然后再进行种植,同时要确保种植的农作物满足市场需求,并尽可能发挥出土地的资源优势,若是条件允许,可借助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二)种植高经济价值农作物

农业经济的基础是各类农产品,如食用油、粮食、棉花等等,但由于农作物种植成本的提升,导致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大幅度下降。近年来,茶叶、药材以及烟草等农作物的市场需求逐年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种植效益随之凸显,鉴于此,在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这样除了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之外,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体做法如下:可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建设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基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快番茄、葵花、马铃薯等加工型经济作物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应探索多种形式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引入先进的技术措施,如全膜覆盖、垄作沟灌等。

(三)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时,应适当增加相关方面的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借此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应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转型,鼓励企业引入先进的技术,提高产能和质量。

(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鉴于此,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时,应当立足于科技创新,向广大农户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借此来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首先,在种子的选择上,应选取高产优质且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良种,如玉米杂交种、马铃薯脱毒种子等,这些种子除了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之外,还可以起到提高产能的作用。其次,可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提高农业种植的科技水平,在施用化肥农药时,应遵循科学合理的使用原则,降低农药残留,并按生产标准,逐年减量,以此来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从农业发展的微观层面来看,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能够创建区域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提高种植效益。同时,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还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实施农作物标准化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有助于塑造特色农业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促使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以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情况为前提进行的科学决策,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调整农业种植模式,实施农作物种植标准,发展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能够促使过去粗放式的农业种植转变为精细化、规模化的农业种植,提高现代农业的产出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好种植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增加的问题,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种植、种植高经济价值农作物、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等途径,实现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生产力,促使农民增加农作物种植收益。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档案;特点;农业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98-01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各种形式的载体形成的文件资料,其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1-2]。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档案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完整地对科学技术档案进行保存,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管理也是科技信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机构成[3]。现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同其他档案一样,农业科技档案不仅具有档案的一些共有特性,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4-5]。

1.1 综合性强

农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综合农业结果进行分析,农业科学可包括农、牧、林、副、渔等各个行业;综合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非生物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热、土、气等,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综合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如播种、中耕、施肥、防护、灌溉、收割、加工、运输、入库等。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空间档案门类,其综合性很强。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其直接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1.2 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过程区别很大,后者一般在车间的厂房从事作业,而前者主要在田间从事生产,即使是从事相关的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必须在室外进行。该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还具有外业形成量大的特点。该特点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收集方式,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档案人员对该问题要注意。

1.3 地域性较强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在内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域条件,农业生产的格局、品种和栽培技术等也会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档案涉及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物等因素,因此地域性也较强。即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及成分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

2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 凭证作用

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不容任何人随意篡改,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作用。利用它可以捍卫知识产权,避免经济损失;解决科技生产领域或经济领域中的其他争执,还能为科技人员的人事调动提供项目活动证明等。

2.2 参考作用

2.2.1 农业科技档案是实现正确决策的依据。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当前农业生产要获得发展,除党的政策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外,主要靠科学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由于自然资源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制约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与结构会随着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为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查阅,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现决策,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为了科学制定博州的农业区域规划,笔者对多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气象环境及大量土壤普查档案等资料进行查阅,并对适合该州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的生产发展规划进行了制定。将全州分为2个农业区:博乐城以东地区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地势燥。各红积—冲积扇上、中部及河阶地上的砂质土、砂壤面积大,非常适宜种植喜砂、喜温、好光的棉花等经济作物。但在土壤普查前,种植面积很少,在土壤普查汇总时,科技人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应在博乐城镇以东广大区域大量发展棉花生产。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很重视土壤普查时提出的改良意见,在适宜植棉的土壤上,压缩粮油作物,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84年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3 126.67 hm2,之后随着地膜植棉技术的推广,棉花更是迅速发展,1996年达到2.13万hm2,1999年2.67万hm2,2011年达到了6.33万hm2之多,成为博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博乐以西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这样就突出了博州各县市的种植区域的特点,使档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服务农业。

2.2.2 农业科技档案在探索、研究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实行科学种田方面的作用。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有助于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整的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记载了农业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记录了各种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有关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可以总结出有利的经验,进而对农作物生长规律进行探索,并对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有效地改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3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机设备管理方面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任何一项农业课题研究,都是在已有的农业研究工作及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在进行一项新课题研究试验时,总要查阅有关的科技档案,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在制定科研计划、编写课题任务书、拟定试验方案,甚至在撰写课题报告时都经常要查找利用科技档案。充分查阅农业科技档案并进行充分地应用,可以对已有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对其思路进行启发,以开阔农业科技人员的视野,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时间,有效地促进农业科研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同样,农机设备档案对于农机设备的正确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档案的积累,有助于探索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博州植保站收集各县市基层测报站的病虫害档案,掌握主要病、虫及天敌发生、消长规律,为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率,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规律。

3 结语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经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资源,应切实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服务。

4 参考文献

[1] 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2009.

[2] 杨敏.谈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44.

[3] 司啸宏,刘紫霞.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237-238.

第4篇

现在我国农业生产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唯有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才能使我国的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有所提高,然而通过引进技术可以使农业生产率得到很好的改善,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引进的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业 生产效率 经济增长 技术引进

如今凡事都要依靠科学,依靠技术,当然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离不开技术,而且是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技术再好不能应用,或者不适合也不能

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关系更加紧密,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发展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内在动力的运行机制,农业技术引进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论证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对其贡献发挥的制约,指出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技术“引进后”工作、拓宽信息渠道以及引进先进管理机制等途径,增强技术引进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力。

一、引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带来的利益

1. 农业技术引进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技术引进,是我们借签先进国家和地区和科技成果、管理和发展农业的实践经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改造传统农业,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较高起点上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农业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引进技术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是之用于更有利的地方,得到更好的发挥。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造落后的农业面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2. 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技技术的进步在生产中起到重大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到农产品的深加工、运输、销售领域,必将大大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晶深度开发和多次增殖,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科学技术的引进使农业实现了产业化,高科技农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运用,将收到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资源的边际产量,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二是提高技术效率,使得每个生产单位都能达到新技术应该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三是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益和产品结构效益;四是获得规模效益。

3.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农业经济增长也直接取决于知识和科技的生产、传输和利用,扩大知识资本投入量,提高科技技术的进步贡献率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农业技术的引进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知识化农业的发展。

4. 引进科学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农业出现第三次革命,通过农业科学与生物科学的相结合,使更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从各个方面推动农业科学的更新和拓展,以新型的技术,促进新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农业科学的交融,农业技术的更新,拓展与创新,在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塑造了更多更有的新物种及新品种,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6. 农业技术的引进可以试环境得到一定的保护。利用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农业生物资源,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开辟新生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二、引进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引进技术也是有讲究的,盲目的引进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宏观控制体系尚未建立,技术引进项目与我们所需项目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配合不够协调等等。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扩散,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日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做到:

1. 技术引进的重点和方式。要定向选择能适应当地生存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引进符合要求的新型技术建立起技术高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的生产体系。技术引进的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引资带技、引人带技、引种带技、引物(设施)带技以及技术合作等手段来实现。

2. 建立市级引进农业技术的领导机构和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健全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建立市级权威的统一领导机构,是健全农业技术引进管理体制,做好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的保证。农业技术引进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因此,管理体制必须协调统一。

3. 技术引进应突出重点,引进农业技术要看其进度,先进性并不是决定是否引进的唯一尺度,农业技术引进的决定因素是看其对农业生产有多大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多大的生产力。因此,农业技术的引进要紧紧围绕主其生产及可持续发展进行。

4.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考核,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到位率和服务效能。把农业科技推广成就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

总之,要打破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国外经验证明,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系统而有选择的从国外直接引进农业先进金属,并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 吸收 创新和推广,能够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活的最大的回报。以此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脚步,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柏振中:《农业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的贡献》,农业技术周刊 2009.12

[2] 周 乔:《农产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3

第5篇

1田东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1.1推进田东县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重要手段。农业的推进需要现代经营形式,农业的装备需要现代物质条件,农业的引领需要现展理念,农业的改造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的提升需要现代产业体系,农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新型农民,以最大可能地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目的。推进田东县现代农业建设不仅使农民从农产品的数量和效益上增加收入,还能够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收入。

1.2推进田东县现代农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推进现代农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和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和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推进田东县现代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农业增产增效的主要途径是靠大量的投入,包括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劳动力的增加以及耕地面积的扩大,该种主要依靠增加农业要素投入来达到增产增效的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增产幅度小,增效不明显,投入产出率低,土壤肥力下降,并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4-5]。实践证明,该种方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加速推进。根据田东县人均耕地少、土地使用以家庭经营为主和农业资本积累薄弱等实际情况,采用新的科学技术,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实现精耕细作的集约经营方式,走劳动、资金、技术和管理集约相结合的道路,促进农业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率,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2存在的问题

2.1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业市场风险增大

自我国农村改革实行以来,困扰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业稳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且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该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基本结束,进入了总量基本平衡的新阶段。步入21世纪后,粮食生产面积的下降局面曾一度出现,但经过政府的扶持,最近几年粮食生产连续增产;水产品、畜产品、水果及蔬菜等增长的速度均较快。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对食品消费的需求虽然也在增加,但速度已明显有所下降,尤其对于城镇居民,其在食品方面的需求已基本稳定。由此可知,我国生产的农产品总量过剩,且该情况呈加剧发生的态势。而与此相应的,农业市场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2.2人多地少,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

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基础性约束就是农业就业所占的比重过高,农户进行土地经营的规模过小。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930 m2,广西自治区是860 m2,田东县为730 m2,田东县比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低200 m2,比广西自治区人均耕地面积低130 m2,且农田的结构较为零散。据有关的资料统计,农民人均土地规模韩国是我国的3.5倍,日本是我国的7倍[6-7]。其结果导致农产品的单产虽然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劳动生产率要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该种反差是我国小农经济最显著的特点,直接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卷化,对农民的增收产生严重影响,促使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整个社会收入相比明显偏慢。

2.3农民文化与科技素质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不少农民只会盲目种田,不会科学地种田及操作配方施肥,盲目地对农药、化肥及各种添加剂等进行过量使用。

2.4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薄弱,装备条件落后

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率不高,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目前,田东县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现行的农业现代化与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相距甚远,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强,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塘堰、渠道、水库淤积,抗旱能力弱;二是水利及排灌设施老化,对洪水的抵御能力较差;三是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低。

3发展对策

3.1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8]。应按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安全的要求,促进主要农产品集中到优势产业带和产区。发展畜产品及粮深加工,以促使畜牧业及粮食综合效益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以期培育出“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水产业及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发展。

3.2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强对农田水利的建设,搞好土地整理工作,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同时,对农产品贮运、加工、流通各流程及农业综合配套设施进行建设[9]。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等。针对农业灌溉设施的带病运行、老化失修、配套程度低,农村水、电、路及土地板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3.3构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不断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积极选择远程教育的方式对农业人才进行培训,完善农业人才教育的终身制度。对农业人才选拔任用的机制进行创新,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以促进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能。对农业人才保障机制和激励进行创新,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制订出科学的人才激励政策,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促进人才的成长进步。

3.4完善农产品补贴制度

现在已经实行的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应当保持稳定并且不断地完善[10]。

3.5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通过有力政策措施的实施,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导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进入,充分发挥出龙头企业推广科技、引领市场、促进增收、带动农户等作用。对税收、财政及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行有效完善,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促使其发展壮大,进而促进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能力的提高。建立起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并积极进行完善,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等方式,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相对稳定购销关系的形成[11]。

3.6推进科技兴农

针对农产品质量不高、进入市场难、附加值低的问题,以科技推广应用为着力点,着力促进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的形成。一是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融入科技。二是制定适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标准,积极抓好实施。三是在科技应用中对农民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地发挥,培训科技当家人、明白人,促使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提高。

4参考文献

[1] 马怀礼,王小丽,迟宏伟,等.皖北地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58-20161.

[2] 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7):178-181.

[3] 徐琳,张雯.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辽宁省五龙背镇的调查研究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86-17687.

[4] 刘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4):74-77.

[5] 张宝珍,陆祥林,章柏青.句容市现代农业现状及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391.

[6] 田建民,李昊.对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5(1):5-8.

[7] 王伯祥.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好相关联的几个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1999(1):17-19.

[8] 黄小兰,黄桂兰,赵登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10-11.

[9] 关勇.兴安盟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与方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02-103.

第6篇

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水资源、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生态系统。

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产业商品率可达到100%。

实施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一是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实施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有高效率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组织体系,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总之,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农业生产中巧用各种作物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途径的高效生产系统,如华北平原“杨上粮下”的种植模式。

从“自然式”向“车间式”发展。现在多数农业依自然条件,“靠天吃饭”。经常遭受自然灾害袭击,受自然变化干扰。未来农业生产多在“车间”中进行,由现代化设施来武装,这些设施有玻璃温室和日光温室、植物工厂、气候与灌溉自动测量装备等。在这些设施中进行无土栽培、M织培养等。现在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农作物由田间移到温室,再由温室转移到具有自控功能的环境室,这样农业就可全年播种、全年收获。

从“固定化”向“移动化”发展。在发达国家,有一种被称为移动农业的“手提箱和人行道农业”的农业经营方式,形成农民居住地与耕地相分离的格局。人分别在几个地方拥有土地,在耕地和收获季节往往都是一处干完活,提上手提箱再到另一处去干活,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农具使用率,并不耽误农时。“手提箱和人行道农业”基本上以栽培谷物类为主,谷类作物一般不需要经常性的管理,就能长得很好。再加上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工具,优良的农业机械促成了移动农业的发展。

从“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各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一个复合型生产结构。例如:匈牙利最大的“生态农业工厂”是一座玻璃屋顶的庞大建筑物,其地上的作物郁郁葱葱,收获的产品被送进车间加工,其废渣转入饲料车间加工后再送到周围的牛栏、羊舍、猪圈和鸡棚,牲畜粪便则进入沼气池。这家工厂的全部动力,都来自于沼气和太阳能。它可为城镇居民提供所需要的粮、禽、蛋、奶及蔬菜。

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精细农业又叫数字农业或信息农业。就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球信息技术等结合高新技术系统。近年来,精细农业的范围除了耕种,还包括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精细经营与管理,甚至涉及农、林、牧、养、加工、销售等全部领域。

从“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农业将由单一经营第一产业到兼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将变为可供观光的公园,呈现出一派优美的自然风光,农业种植布局美观合理并富有艺术观赏价值,有人漫步其间,品尝果品的美味,趣在其中,心旷神怡,如旅游农业等。

从“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农业机械给农业注入了极大活力,带来了巨大效益,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这些机械将要进一步发展为自动化。发达国家的农户中广泛拥有个人电脑,今后将会有更多智能化机器人参与农业管理。

从“陆路式”向“空运式”发展。所谓“空运农业”,就是利用飞机将各种蔬菜、水果、花卉等从原产地源源不断地空运到大工业城市,满足市民的需要。例如,日本各地新建新机场,在机场附近建起“空运农业”园地,集中栽培并将产品空运到大城市销售。目前,日本空运货物中有30%是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如小葱、芦笋、草莓、鲜蘑菇、番茄等。

第7篇

同志们:

为了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水平,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和省农科院在此联合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利用开班的机会,我讲两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充分认识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新时期。在新时期,市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新的任务:今年全市农业实现机械化,有条件的地方初步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上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十五”期间郊县经济要争取实现两个翻番,即在2000年基础上,GDP翻一番,突破600亿元;财政收入翻一番,突破50亿元。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近年来,我市的耕地逐步减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二是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村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形成强烈反差,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大批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去年,农业技术在我市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仅为44.9%,在全省排名第九位,比第一名的无锡市少11.26个百分点,距我市今年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的目标相差较远;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据市委农工部统计,我市还有136个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约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14,这些薄弱村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县,而且都是经过几年工作剩下的转化难度较大的村。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制约全市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广大村干部,特别是作为乡村各项事业带头人的村党支部书记。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才能真正把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也只有广大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带领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本领增强了,江总书记提出的“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彻底解决。

村一级是直接面向农民的最基层的组织,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都要在村一级贯彻落实。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实施者。经验证明,一个村的经济和各项事业能不能快一些发展起来,群众能不能快一些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有没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可以说村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村级组织战斗力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强弱。希望在座的各位书记,把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关基层政权的巩固,事关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做现代农业的实践者、宣传者

市委、市政府在年初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其中就包括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村干部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村干部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我们村干部不仅要有好思想、好作风,而且要有过硬的本领。如果自己不了解、不掌握现代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初步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广大村干部一定要从实现我市农业、农村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技、用科技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打好知识基础,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者、推广者、示范者。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同志们平时在村里工作很忙,农村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你们去做,由市里把你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来进行集中培训,在全市还是第一次,是经过市委组织部和市科协的认真研究和慎重考虑才决定下来的。为了办好这次培训班,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和省农科院在各方面都作了精心准备,在课程安排上既有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又有适合我市农村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在教师的安排上既有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又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村干部;在培训形式的安排上,既有集中学习,又有现场观摩。希望同志们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多向老师请教,不懂的就问,多学一些本领。同时也希望同志们利用这次集中学习的机会,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总之,希望同志们通过参加这次培训,结交新朋友,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理清新思路,取得新成绩。

最后,祝培训班圆满成功,祝同志们生活愉快!

第8篇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成效明显;另一方面资源有限,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经营主体缺失问题愈发显现。下一步农业如何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等内容。它的一个主要标志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所以,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技术推广运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如果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就会缺乏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接纳、消化、吸收能力,就会出现对科技成果应用“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风险不敢用”的现象,就会影响农业科技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影响农业科学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进步。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当今世界农业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已是高新技术的竞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竞争。伴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知识将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2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说,“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今后将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基于对将来“谁来种地”问题的战略考虑,是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而且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农民。培育职业农民不但可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种好地”的问题。我相信,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劳动者主体之日,就是农业巩固强大之时。

第9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思考;对策

1.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从农业系统以外投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农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实现了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从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它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2.枣庄市市中区概况

2.1资源概况

市中区是枣庄市的近郊区,全区面积375km2,耕地面积1.54 万hm2,区内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9℃左右,年光照时数平均2400h,日照百分率为54%。季风性气候明显,年平均降水860mm,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

2.2农业生产现状

市中区农村人口21.82万人,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13.4亿元,农业农村经济规模小; 全区耕地面积总量达1.012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2.25万hm2,耕地数量少,资源条件差;全区乡村规划、村容村貌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3.市中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3.1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2011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53家,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2家,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均居全市前列。

3.2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

市中区涉农乡镇街道总计6个,涉农乡镇街道财政收入5.42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总产值3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919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非农收入7135元,占80%。

(以上信息均来自枣庄市市中区统计局信息网)

4.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4.1指导思想

市中区人多地少,农业经济总量少,资源条件差,农业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地处城市郊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中区农业工作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用工业化、城镇化来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具有市中区特色的城郊型、生态型精品农业的路子。

4.2基本思路

围绕两大目标(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三大产业(畜禽养殖加工、果蔬种植冷藏、生态观光旅游),完善四个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信息服务、防洪抗旱减灾),突出五项重点(特色产业、体系建设、综合开发、生态村创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具有市中区特色的城郊型现代农业。

5.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5.1发展特色产业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用招商引资的手段和土地整体流转的办法解决农业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资金瓶颈制约和农民分散经营等问题,实施集约规模化经营。完成龙盛畜禽、华凤畜禽肉鸭宰杀线项目建设,壮大畜禽产业;完成西王庄蔬菜标准园、税郭蔬菜标准园、齐村香莓种植基地、冠宇杏孢菇项目建设,壮大果蔬产业;完成孟庄有机茶园建设,完善九龙湾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永安花卉苗木市场,壮大生态观光旅游产业。

5.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各级政府要保证对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投入,努力改善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要深入开展以“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要支持农技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之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农技服务目标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要由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和产后服务延伸。要深化改革,转换农技推广机制、服务机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办站办农场、开展统一服务等形式,直接面向农民搞好各项服务。

5.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和实施的力度,加强耕地土、肥、水条件改造。改造税郭镇、西王庄乡中低产田800.00hm2;改造永安南部山区中低产田533.33hm2;实施周村水库灌区配套项目,彻底解决孟庄镇、税郭镇、西王庄乡4533.33hm2农田灌溉问题。

5.4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抓住生态文明乡村创建的有利时机,统筹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内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区乡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小麦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5.5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的集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重利用土地整体流转和合作经营的手段,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5.6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峄城区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同时,通过争取项目投入、招商引资和群众集资等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从而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成本支出,提高农业效益和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张柏林.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8752-8753.

第10篇

关键词 政府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必要性;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6-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加强政府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必要性

1.1 由我国国情和农村的现状决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农业农村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十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的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5级行政体系,县、乡2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1]。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多都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但是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自身及其转化过程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1.2 由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经验决定

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它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农业技术的采用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如果完全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来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则会导致非政府部门农业科技成果的成本投入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提供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便会严重受挫。 因此,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的政府部门也就必然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2]。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仅由个人或单个企业很难完成。

2 阻碍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因素

2.1 政府的财政扶持不力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3%。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投入水平不高、管理不科学、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队伍不稳定,其深层原因在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失明确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地位的法律。

2.2 推广方式简单,保障不力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组织框架仍然是按照从中央到省、(地区)市、县等封闭的农业行政条块分割体制,同一级别、不同学科的推广部门隶属于不同的厅局,相互之间自成体系。在同一系统内,县、乡2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并直接面向农民为农民服务)已残缺不全,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此种状况制约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2.3 科技信息服务不到位

农业科技推广从项目、技术上还不能适应农户生产需求,设计农业技术的信息分散于农、保、土肥、种子等不同的农技推广部门,不仅给政府内部获取和利用信息带来不便,也加大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难度。

2.4 推广人才及农民素质不高

由于基层环境及待遇较差,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高学历人才很少,而基层农技人员及农户往往又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的机会,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农民往往不会产生信服感。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新事物比较难,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初衷。

3 对策

3.1 明确法律地位,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

当前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主体已经开始逐步由政府单一支撑向“政府为主、多元发展”的方向转变。中央政府应该从法律上明确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推动社会化创业组织、多元化服务组织、公益性推广组织“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形成,以适应供给主体多元化和农技需求多样性的特点。

3.2 充分了解农民意愿,加强对其后期的保障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迫切地需要利用新途径、新技术来解决生产经营问题,以改善其经济状况。想要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树立起“以民为本”的推广观念。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时,要选准推广项目,将成熟、效益好的实用技术、科研成果带给农民,要充分与他们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共同的认知基础;从而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群众增收和生产方式转变的目标。

农民采纳新技术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新技术的引入势必会对原有传统农业有一定程度修正,这可能会给农民带来潜在风险。我国大部分农民属于风险规避型人群,采纳新技术是以模仿性为主,如果新技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推广,带来的收益若达不到农户的预期,往往会使其存在很大的抵御心理,而且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往往跟当地的生产要素、种植习惯等有很大关系,如果农民模仿并采纳了新科技出现“水土不服”,这会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失败,而农民一年的生活往往就会没有了保障。因此,政府可采取小范围示范推广的政策,并加大对农民的保障,建立完善的新技术采纳保险预警机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保险建设,为农民采纳新技术后的不确定性买单。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激发其积极性,同时也树立了政府农业职能部门的外部形象。

3.3 提高科技人员素质,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加强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配备卫星接收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在乡镇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远程接收和传播站以及图书资料室,激发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热情。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温暖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机遇,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让农民把在培训班学到的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生产实践。农业局可选择农作水平高、群众认可、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头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帮助和带动其他农户依靠科技发展生产[4-9]。

4 参考文献

[1] 中关村管委会网站:统计信息[EB/OL].(2011-04-20)[2011-06-05].http:///tjxx/,2011-04-20.

[2] 沈月领,李延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7):3119-3122.

[3] 周波.浅谈政府农业科技推广职能的缺失[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28-31.

[4] 孟爱民,刘翠玲.粮食核心主产区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对策[C]//中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27-230.

[5] 陈文静,林树文,吕姗,等.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比较分析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12(5):28-31.

[6] 白国庆,余立云.吴忠市利通区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2(10):24-25.

[7] 王自宸,夏冠男.海南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促进产业升级农民增收[J].现代农业装备,2012(8):34.

第11篇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 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也日益突出。所以推进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就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作浅要分析。

1 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1.1 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可以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各类农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生产性建筑设施等,从而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效益化,成本降低,提高投入产出率。

1.2 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为农业不断开发和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地膜等,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为农业培育和提供动植物新品种,提高投入产出比;此外还为农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等,改善和提高各种农艺技术水品.这样就可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或投入产出比率,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1.3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进步可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还可促进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1.4 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高效健康的进行。

1.5 可以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进步可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是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必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2 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2.1 虽然我国的农业科研、教育以及推广机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创新明显不足,而且发展也比较缓慢,这些方面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与建设,。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速科技实用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不断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及确保国家粮食的稳定发展。

2.2 当前,世界各国正从不同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农业。高科技在世界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

2.2.1以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

2.2.2走上 "信息高速公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2.2.3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将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

总之,世界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2.3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3 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3.1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通过科技的进步,可为农业提供先进实用的耕作技术,改善和提高农艺技术。可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投入产出比率,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3.2 科技可以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可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农民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将使农民改变小农意识,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第12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 作用 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30-01

我国的农业是以机械化为技术基础的农业,所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高低。农业机械化是以农业高新技术为研究对象并在农业中加以实施和推广,进而对提高农业产业,农作物的生产力,我国的食品健康安全以及我国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等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其实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产供销相互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途径中,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将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进行过渡。

1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措施,并且还能够促进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建设。农业机械化的各个设备可以在农村农业的各个领域得到有效的应用,不仅仅可以增加农业种植的面积,还能在其他方面例如畜牧业、林业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利用空间。

1.2 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需要很多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但由于农业内部缺少进步的科学技术,导致科技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步。而农业机械化却能够有效的减缓这一现象,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变。要想达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和规模,需要在各个方面落实农业机械化,加快创新新型的农业设备的研究和技术的实验,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企业与市场的接轨。但同时,农业机械化要仅仅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相关的核心技术,为农业机械化更好的发展提供基础。

1.3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多方面发展,这体现在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的生产不再受到季节以及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实现了农业发展的一体化,扩大了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

1.4 农业机械化改变了农民的形象

我国要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对农民形象的改造也十分重要。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能够很好的改变我国农村农民的形象。农民可以自主的去了解农业机械化的操作,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已有的农业产业的经营模式,对各个环节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2.1 市场规范性较差,管理服务不够周全

在我国农村市场,很多假冒伪劣的商品以及有关各种配件设施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有着消极的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的农村机构管理不够,专业人员贫乏,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对于农村地区的工作不够用心。

2.2 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够,机械设备不配套

农业机械设备不配套导致机械闲置的情况使得很多机械都不能够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且我国在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大都属于一次性的投入,回收的时间比较长,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很多农民不愿意进行这样的投资。我国土地承包制度三十年不改变的原则,使得很多已经致富的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十分迫切,但由于受到我国政策的影响,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提出一些对策

要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水平,要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在充分发挥我国农业优势的基础之上,利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水平,不断的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农民争取到实实在在的福利和收益。

3.1 推动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要切实抓好农业发展的科技进步,推广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力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上升中药标识,不仅能够降低劳动成本,还能够促进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大力加强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多高研究,多高开发,最好能够实现一机多用,让研究的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农民。

3.2 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要大力对我国的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进步,实行科教兴农这一政策,使得农村结构能够得到有效的调整。农民的素养会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管理的水平以及农村产业的效益,所以要加强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育,促进农村新产业的出现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农机具种类增多的同时,要注意对农艺、电子等科技实现机械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业机械化顺利的完成,推动农村的建设。

3.3 增广大人民的意识

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不太可能。而农业机械化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这一大主题,对服务的意识要不断增强,从而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求。与此同时,可以多多推行一些适合多种农产品生产的设备和工具,更好的推进农业机械化。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的农业机械化进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中国人民共同去应对和解决。所以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起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应当采取和制定多种制定来更好的推动其发展,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曲会朋. 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16):160-161.

[2]付德申, 张晓君, 孔令乾. 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6):45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