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5 17:2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信息化建设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区社区工作的现状和发展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为一体的社区共享平台,实现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化。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起连接区、街道、社区的社区信息系统,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供保障和支撑。到年底,实现街道、社区100%联网、100%建有门户网站,构建一体化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二)主要任务

1、建立社区管理信息平台

围绕社区业务和居民需求,结合社区管理服务内涵,统一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数据库,建成涵盖公安、民政、保障、卫生、计生、司法等8条线的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连接,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工作。

2、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平台

利用市“12343民生万事通”五大平台(呼叫平台、网络平台、短信平台、传媒资讯、服务大厅),积极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免费为市民和服务单位提供对接服务,形成便利快捷、精准高效的民生服务网络体系。服务范围包括社会福利、民生服务、家庭服务、培训服务、维修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社区导购、房屋租售、人才招聘等诸多方面。

3、建立社区服务门户网站

建设统一的社区门户网站,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一网式服务。网站主要包括社区简介、社会新闻、社区新闻、社区党建、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居务公开、政策法规、志愿者服务、电子商务、互动交流、办事指南、通知公告等内容。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以社区门户网站为依托,互联互通,形成三位一体的社区信息化体系。

三、实施步骤

我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统筹规划、系统开发阶段(年2月1日-3月31日)。研究区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聘请专业团队研发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软件,完成系统功能单体测试和整体性测试,开始进行社区信息数据采集工作。

(二)系统安装、协同应用阶段(年4月1日-4月30日)。完成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系统硬件、软件安装工作,加强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平台试运行,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三)完善提升、总结验收阶段(年5月1日-10月31日)。根据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试运行情况,对系统软件进行完善提升,组织有关部门与开发公司进行联合验收,总结社区信息化建设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社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协调。各相关部门、街道在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第2篇

社区银行是为社区居民和社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与大型银行相比有着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独特的经营方式,但是我国社区银行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本文介绍了社区银行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其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力求对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银行 信息化建设

1 社区银行的特点和优势

社区银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为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指的是社区的个人和企业客户都能够享受个性化的、私密的、成本低廉的财务交易服务,来运行本地经济的金融机构。其特点和优势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组织结构简单,经营机制灵活。中小企业贷款所需要的信息通常是有针对性的专有信息,大银行的组织结构相对复杂,组织结构越复杂,决策控制权就越集中,专有信息传递的衰减速度就越快,使得其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信息成本过高。社区银行是以社区为依托设立的银行,针对社区数量设置机构数量,社区以外不再设立分支机构。社区银行与大银行相比资产规模较小,级别组织机构设置相对简单,在收集专有信息方面更具有组织优势,对中小企业放贷的信息成本相对较低。社区银行的以上特点使得在经营过程中业务的处理也相对简单和快速,从金融产品的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的一系列程序,决策者能够在短期内及时做出反应,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第二,及时获取信息,有效降低风险。社区银行的服务特定对象是周边社区群体,办公地点多数位于社区之内或周边,与社区居民和企业有近距离的接触,掌握更多相关信息,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大银行审批企业贷款要看相关企业财务报表和数据,而小企业不仅对社区居民和企业的报表数据进行查看,还可以利用便利条件观察借款人的日常开销习惯、家庭成员构成、性格特征等个人化的因素。社区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形式克服了传统大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对称信息的减少使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都有所减低,增加了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贷款的机会。

第三,面向小企业和居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社区银行虽然相比大银行拥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推出有特色、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在市场定位方面,大银行主要推行在大城市关注大行业、为大企业贷款的战略,而社区银行则把市场定位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小企业,与大银行互补,扩大贷款市场的服务对象,填补大银行的服务空白。在金融业务和服务方面,社区银行更加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

2 社区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社区银行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第一,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基本实现了电子支付清算方式。信息化的支付清算体系利用网络和电子通信技术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了开放性的公共平台,提供资金的实时支付、清算、账户管理等服务。近年随着我国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全国性的信息化资金清算系统已逐渐完善,通过不断的宣传得以在各个城市推广运行,减少了资金的在途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本,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第二,社区银行内部业务处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银行的后台系统是涵盖零售、银行卡等业务以及柜面业务的综合处理系统,强化了经营管理,实现了初步的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其自动化水平为客户提供了方便多样的银行服务。另一方面,办公室实现了无纸化的信息管理,包括账户管理系统、反洗钱数据管理系统等,使日常办公变得快速、准确、便捷。

2.2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社区银行的资产基本都在20亿元以下,规模不大。加之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多为社区居民和社区中小企业(如图),使得营业额低、势单力薄,缺乏全面系统的信息化长远战略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信息化管理上的突破。社区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在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3 加快社区银行的信息化建设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市场环境中,传统的金融自助服务设备不再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服务需求,只有用符合时展的方式,才能降低搜寻信息的费用、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争取客户、争取市场,社区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丰富服务功能,满足群众所需,还要提高信息风险防控,确保稳定安全。

第一,自助服务设备的完善。自助服务设备的宗旨就是方便、快捷,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技的进步,社区银行需要不断对自助服务设备进行创新性改造。例如,VTM是一种介于电子银行渠道和人工柜台服务之间的新型银行电子渠道服务,与ATM不同的是,VTM能够为客户提供贴身的银行服务。它以视频为媒介,客户能够随时随地实现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快速方便的办理个人业务。它结合了电话银行、自助终端设备和网上银行的优点,是集视、听、自助、专人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VTM不仅能够实现电子借记卡的申请、激活、视频业务咨询、服务预约等日常业务,还将自助通技术与VTM进行无缝融合。另外,VTM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可扩展性,为日后进一步对系统进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虽然目前VTM远程银行服务还没有得到普及,但是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VTM必定得以大力发展和应用。

第二,强化信息安全风险防范。信息化的金融服务不仅意味着方便快捷、减少了营业成本和人力的投入,同时也给银行的安全管理带来的新的挑战。强化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就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的深入研究,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风险责任机制、风险通报机制,以及建立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团队,来保护客户信息、资金的安全以及银行的数据安全。

4 结论

社区银行的发展需要从长远考虑,要顺应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供充足的信息技术支持,为客户远程查询、转账、交易创造便利条件,还要确保内部系统的安全性、抗风险性,从而突破社区银行业务的地域限制,增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彭建刚.社区银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10(8)

[2]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够成为中国银行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12(6)

第3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14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ity,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appropriate solutions. Methods: Use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study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rom security system,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Conclusion: As the key area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in the interview, field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it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training security system, the overall level of employees' skills in the basic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 portal website construction level of the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nd the emergency level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are poor.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及现状研究;突况

Key words: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present situation;emerg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008-02

0 引言

信息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与重要途径,利用信息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便捷化、现代化,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大发展,巩固及加强其在基层医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信息的互联性,信息统计上报的全面性和及时性,提高国家的卫生宏观调控和卫生应急能力[1]。

本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研究前期进行简单的访谈,后期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从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体系、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应用情况、信息的整合共享情况和信息安全等五个方面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的现状研究。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①研究对象:

问卷发放前,以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和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或计算机室)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简单访谈。

②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发放问卷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研究前期,通过文献研究确定问卷初稿,之后通过简单访谈,最终形成终稿。问卷从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体系、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应用情况、信息的整合共享情况和信息安全等五个方面设计题目,共36道题,单选22道,多选11道,填空3道。考虑到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或计算机室)的工作人员并非专业、系统地学习过医学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涉及信息系统建设太过专业的问题可能无法解答,故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向调查对象解释题干和选项含义,调查对象也会解释选择所选项的原因,这样既增加了问卷作答的准确性,又深入了解到问卷调查不能反映的问题。共发放问卷14份,回收14份,有效率100%。

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问卷调查完毕后,又通过实地考察补充并核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对抽象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有了具象的认识。

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特点,结合文献研究,从保障体系、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应用情况、信息的整合共享情况和信息安全等五个方面对朝阳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现状研究。

2.1 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同时也将影响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保障是建设的基石,同时,也是衡量建设的标志。[2]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情况从单位的重视程度、投资理念、投资力度、人力资源结构、培训情况、考核力度和基础标准规范的建设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

关于基础标准规范的建设程度:

9家(64.3%)建立了含关键业务的大部分标准规范,5家(35.7%)建立了全面的基础标准规范。

通过深入访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根据上级单位朝阳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下达的标准规范文件进行信息化建设。

2.2 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应用情况是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体现其水平的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处理各项事务中使用互联网、计算机的频率及程度。运用信息化能够有效地提高社区的医疗效率,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保障社区居民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2]可从记录工作内容的数据类型、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包涵情况和门户网站平台的建设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

关于信息系统包涵的子系统情况:

14家(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表示包涵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子系统,11家(78.6%)表示包涵家庭电子健康档案子系统和基本医疗子系统,8家(57.1%)表示包涵健康教育子系统,7家(50%)表示包涵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子系统,6家(42.9%)表示包涵预防服务子系统和保健服务子系统,详情见表4。关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更新周期,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未给出具体更新周期,后深入访谈,电子健康档案的更新周期按照患者门诊时间进行自动更新。

调查显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家庭电子健康档案、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方面的信息子系统建设更广泛,而在康复服务子系统和综合管理与统计服务子系统的应用上出现明显差异。

2.3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关系到患者诊疗安全、个人隐私和切身利益,是保证社区医院正常运行管理的先决条件,是患者选择医疗机构的基础,也是医疗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2]。关于信息安全情况主要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用户身份认证等方面反映出来。

网络安全情况:

8家(57.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示本单位网络安全状况良好,完整且稳定,6家(42.9%)表示网络安全较好,偶尔也会出问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维护网络安全采取的措施如表10所示,13家(92.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装了防火墙设备,11家(78.6%)进行上网行为管理,9家(64.3%)进行VPN/VLAN划分,8家(57.1%)采取域用户管理模式,3家(21.4%)进行了入侵检测,深入访谈了解到,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U盘插入管理,以减少病毒入侵。

3 讨论建议

总体而言,朝阳区作为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区,其信息化建设水平高,卓有成效,在五个维度中表现均较好,虽目的抽样调查朝阳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经访谈了解到,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不大。虽然成就不小,但是在访谈、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中发现其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及培训情况、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员工信息化技能整体水平、信息化应用中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和信息安全中的突况应急水平较差。现就发现的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虽有足够重视,但自身财力投资力度小。调查发现,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依靠的都是财政拨款,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投资过少,甚至不投资。因此,政府决策者应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其信息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初级卫生保障,应提高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加大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建立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3]。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应积极努力,可尝试采取机构资金自筹和引进社会资金的方式,谋求资金投入。积极创新,稳步前进,加快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4]。

3.2 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员工的信息化技能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或水平一般,总体而言,14家中心员工的信息化技能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仅有4家(28.6%)中心有定期培训。故加强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及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各级医务人员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做好相关培训,是建立信息化体系专员人员的重点。

3.3 在信息安全方面,朝阳区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对突况进行事后处理,只有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智能化的预警设计,整体来看,14家中心突况的应急能力较差,并且集中使用360防杀毒软件,采取措施较为单一。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采取可靠有效的防护软件,同时,网络管理人员应定期做好数据备份,在计算机或网络发生故障时,能及时进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数据恢复,防止数据遗失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此外提前制定突况应急预案,采取多样化的预防措施。

3.4 深入访谈发现,朝阳区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三甲医院带头整合组成“医联体”的一部分,但是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甲医院衔接中断,无法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基本一致,但在软件方面仍需加强,故应完善硬件、软件的协调性,保证信息录入和共享的及时性,建立全市统一的标准化硬件、软件,将多个平台融合在一起,避免重复输入档案及患者资料。

参考文献:

[1]李伟,张华伟,徐勇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卷及发展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22-253.

[2]李泽明.成都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及评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智慧扬州;社区服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0日

随着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展开,城市信息化进程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智慧城市的日益兴起。在此背景下,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在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也就应运而生。社区即服务,社区服务信息化是实现智慧社区的关键。

一、智慧扬州与社区服务信息化概述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支撑作用,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扬州市政府于2011年9月17日启动了《“智慧城市”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期限2011~2015年。行动计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三个扬州”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中心,以信息安全为保障,鼓励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协调、务求实效,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民生普慧、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社区服务信息化,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立连接市、区、街、居委会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以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的资源共享和为社区居民的全面服务。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政府管理职能的切实体现,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建设的具体内容,是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扬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扬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普遍意识淡薄,大多数社区对信息化建设仍认识不足,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更无从谈起。目前,全市现有街道镇69个,建设信息网站的街道镇仅21个,占街道镇总数不到1/3。而可算得上是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只有9个,只占街道镇总数的1/7强。就连23家省级技术创新试点专业镇,按省的规定全部必须建立专业镇信息化平台,也只有15家做到,只占全市专业镇总数的65%。扬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一斑,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制障碍明显。目前,扬州市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够畅顺,信息化建设协调难度大,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性突破。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政策还很不健全,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也很不明晰。

2、功能定位缺失。“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严重存在,导致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实效不能很好地发挥。大多数专业镇虽然建设了信息平台,但内容单一,功能定位不明确,未能与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3、资金人才制约。由于扬州市各级财政资金匮乏,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单纯依靠街道办事处镇的投入,造成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投入少。从社区服务信息化起步建设至今已有6年之久,仍有超过70%的社区连一个社区网站都没有。此外,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也制约了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较好开展。

三、扬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权威负责人和职能部门,加强部门合作。为进一步整合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资源,保证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高效、持续地运行,应明确具有统一协调能力和强力整合权力的权威负责人和职能部门,保证相关部门在建设的流程、机制和制度方面高度一致,从而将信息化的好处发挥到最大。

2、建立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建立一个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管理基础数据,以达到各部门和社区相关业务信息共享共用、综合分析。可考虑在已有的便民服务平台基础上,打造具有扬州特色的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扬州各城区的社区管理系统资源整合利用。

3、进一步加大社区服务信息化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参与度。要做好从事社区服务的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以及参与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对广大社区居民的宣传,让他们了解社区服务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意识,更加主动地支持和参与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真正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4、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日常维护。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发掘高校、企业等资源,提供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手段吸收社会上的信息化建设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面、跨学科的技术和业务培训。

智慧扬州是扬州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举措,因此要真正实现“智慧扬州”必须要大力建设智慧社区,实现社区服务信息化,为社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在智慧扬州的框架下,利用有线、无线、云计算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整合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各类群体方便地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等多种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信息化也有助于构建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促进扬州城市的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敏.江苏省社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0.3.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医院医疗服务质量;重要性;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1 信息化对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1.1 更方便快捷的门诊就诊,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医院医疗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使门诊就诊更为便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就医流程信息化。在挂号门诊时,设置了“火车票”式管理以及一卡通服务。一出挂号票,计算机则马上生成就诊时间段以及就诊顺序,这使病患及其家属缩短了排队等候时间。同时,在候诊区,建立了分诊台,展开电子叫号,进行一医一患,为病患提供了良好就诊环境,并对病患隐私进行了有效保护。另外,信息化建设可以为时间紧张的病患提供便捷而方便的网络预约挂号服务。

(2)门诊医生通过各类检查项目单、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对病患进行病情诊断。同时,患者的有关信息、价格、检查单、处方等内容立即传送至辅助检查部门、药房等与诊疗行为有关的科室。因而,患者不用排队划价,长时间等候,从而减少了就诊时间。

(3)在收费窗口,设置了电脑显示屏,交费时,患者可清楚地看到自己交纳的各类项目价格,落实了患者在医疗费用上的知情权。在门诊药房中,全自动发药机会在短时间内备好药品,只等患者来此取药,这就解决了病患等药问题。

(4)实现了门诊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互通。如在以前,医生不清楚药房是否有某药品,也不清楚药品单价以及总费用等,这就会出现患者往返等情况。然而,当前由于医疗信息化,使这一切变得简单透明,防止了部门、医生、患者之间发生矛盾。

1.2 加强了安全核查机制,增强医疗服务安全。在医院中,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安全核查机制,促进医疗服务更为安全。

(1)实行电子病历,帮助医生由原先的繁重病历书写中脱离出来。另外,借助电子病历质控标准,对病历展开人工与计算机的双重管理与控制,对病历进行时间与逻辑质控,以确保医疗行为更为规范与严谨。

(2)移动查房、远程会诊、网内信息互通与共享等,使诊疗活动更具准确性,更具及时性,进而促进医疗工作效率的提高。

(3)安全核查机制信息化。构建条码识别,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门诊时,患者一挂号,则立刻生成和患者身份相应的条码。由患者就诊至检查、患者取药与交费等环节,均需经过条码识别。对住院患者的管理,则实施腕带条码标识。当病患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则自动生成识别患者身份的“条码腕带”。在住院期间,患者的全部诊疗活动都需要进行条码身份验证,以避免出现医疗差错。

(4)信息化的用药安全管理:构建了人工与微机的双重核查关口。一旦下达医嘱,则由信息网络将相关信息传送到有关执行部门。如静脉用药,则由医院配液中心集中配,同时通过微机审核医嘱、审核用量用法,再经过药师人工审核以及发药审核等核查关口之后,才将其送往到临床运用。如口服用药,通常经过药房全自动包药系统,再到安全核查,然后实现单剂量包装,以确保口服用药安全。

1.3 医院信息与社区联动,优化共享医疗资源。运用信息化管理,还有利于实现医院信息与社区的双向联动,从而优化与共享医疗资源。如将院本部和所属社区中心,在信息、服务、资源、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管理。从而拓宽社区医疗服务空间,使社区医疗也能使用到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提高社区的医疗服务质量。

(1)构建院本部及所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互通网络。利用这一平台,可以微机网络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便于医生直接地检索病患健康档案;有利于双向转诊、网上预约挂号的网络化管理。因而,已经建档的社区居民,在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可挂总医院的普通专科或者专家门诊号。

(2)实施双向转诊工作,进行网络管理。也就是若患者属于总院下属社区服务机构管辖区,当其在院本部住院且治疗结束之后,要转回到社区服务机构展开康复性治疗,那么院本部的信息病案室会检索这些患者住院期间的有关资料,然后传送到社区卫生机构,双方即发即收,这有利于社区医师了解患者情况,为患者后续治疗带来有效及时的帮助。可见,通过信息化,可实现双向联动,有利于发挥医院及其所属社区医疗中心的服务功能,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来医院的模式,从而优化与共享双方医疗资源,真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院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

2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建议

2.1 重视与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依赖于有形资源(财力、物力、人力)与无形资源(管理、技术、人才)的支持。因此,医院领导需要重视与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以有效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医院领导需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以配置好先进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同时,重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把信息专业视为新兴专业科室进行扶持,并加大基础科研投入,从而打造出适合本医院发展的信息化体系。

2.2 强化管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医疗中,若想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则需高效管理。当前,不少医院信息系统注重物资与财务管理,而在应用时,则只限于计费、药品等方面,导致医院在使用信息系统方面具有片面性,对信息资源没有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因此,医院不但要重视信息化建设,更需要强化使用和管理,将行政组织、医疗行为、后勤保障等方面纳入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并通过运用增加:信息管理系统并根据效果进行调整补充,促使医院信息化更具合理性与科学性。信息化是可为管理者带来更准确而全面的数据,并能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

2.3 统一标准。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统一评价标准。如医嘱、科室、药品编码、人员与财务等标准编码;统一医院HIS数据库的属性、字段、数据结构等;统一不同医院的数据接口与网络协议标准;标准化的电子病历内容与数据结构等。其次,制定关于疾病诊治临床数据标准,譬如疾病诊断与临床操作术语、辅助检查结果术语、病情定量描述语以及分类代码标准等。由于医学处于发展状态中,一些术语标准也需相应变化,这就需要制定标准后强化管理、改进与完善环节,从而确保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完整性。

综上所述,信息化对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促使门诊就诊更方便快捷,缩短广大病患者的就医等待时间,提高了效率;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了安全核查机制,增强医疗服务安全;同时,促进了医院与社区的双向联动,使其优化共享医疗资源,对缓解我国看病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尤其是大医院的优质资源有很大帮助。所以,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医疗服务机构也需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管理,促进医疗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参考文献:

[1]黄勇,薛凡,谢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医院管,2009,4.

[2]计永军.完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11,14.

[3]马勇.浅析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

第6篇

一、智慧社区建设综述

智慧社区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及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环节,是为社区范围内的“管理、服务、教育”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表达和交流提供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为市民提供服务的窗口,是加强和谐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社区服务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为明确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相关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党的十进一步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出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因此,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智慧社区的目标是要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资源数字化、应用网络化、流程规范化”的智慧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一是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感。三是提高社会服务供给和管理水平。四是促进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二、智慧社区应用领域

从最终应用领域来看,智慧社区的内涵包括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信息化、小区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五个方面,社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集成这五个方面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双向互动、信息共享、内容管理以及信息系统。

第一,社区政务信息化。建立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电子办公网络环境,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并对办事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社区政务平台。

第二,社区管理信息化。利用电子信息系统手段,使得办事处各个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及有关其他组织和个人间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从而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

第三,社区服务信息化。通过“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使社区中的居民和各种组织都能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第四,小区信息化。一定地域范围内(主要是指住宅小区),将多个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按照统筹的方法分别对其功能进行智能化,资源充分共享,统一管理,在提供安全、舒适、方便、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便于管理和控制。

第五,家庭信息化。居民家庭集成计算机网络和电信、广电、智能家电等,通过家庭内网系统将各种与信息有关的住宅设备连接起来,从而构成舒适的信息化居住空间以适应居民在信息社会中快节奏和开放性的生活。

因此,社区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跨机构的、一体化的、支持前台和后台无缝集成的综合系统。不仅能满足实时的个性化双向信息交流要求,而且能够实现资源计划管理,支持科学决策,体现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开展协同事务管理。

三、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功能分析

第一,社区管理:参与主体为社工,对全社区人口信息进行管理。

第二,社区服务:参与主体为居民、社工,通过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信息,以及各类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网上虚拟家园,凝聚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中介服务。

第三,门户服务。

办公门户:参与主体为政府、街道、社工、社区领导。将各个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应用集成,通过统一的入口进行登录,避免记忆和输入多个用户名口令,方便使用者快速访问相关系统和具体功能模块、查看待办信息和其它关注的信息,并且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工作沟通:参与主体为政府、街道、社区。建立全市社区工作相关的工作沟通平台,包括即时沟通、文件传输和消息提醒等,支持社区和街道、部门进行工作上的沟通。

第四,决策支持:参与主体为管理者。通过直观、简洁、形式多样的展现形式,为各级领导提供社区人口分析、日志分析、绩效分析和区域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第五,应用支撑。

数据交换:为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与城市人口库以及其它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可靠和高效的支持,实现异构系统之间、不同网络之间的高可靠数据交换,并且支持基于自定义规则的数据-订阅模式的数据交换。

地理信息:采用地图的方式对全市社区的情况查询浏览,可以方便地对社区楼栋、驻区单位、店铺、商场和饭店等进行查询,并且将地区与社区人口信息相关关联,可在地图上查询人口统计信息。

报表管理:提供报表自定义、报表查询和数据上报功能,从而方便社区上报统计报表和其它表格,并且按照主题对报表进行分类组织和管理。

权限管理:对用户、组织机构、角色和权限信息进行安全可靠的管理。

四、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系统架构研究

图 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图

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整体架构如图为多层模型:

第一,基础层:主要包括网络(路由、交换、存储、安全等设备)及应用平台(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第二,支撑层: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搭建的应用支撑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构建相关应用的开发,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第三,应用层:是规划的应用系统,包括社区业务管理系统(社区人口管理、社区综合台帐、社区电子档案、社区民主管理、社区综合服务、社工注册管理、志愿者管理、电子地图应用、监督考核管理)和日常办公系统及辅助决策系统等。

第四,表现层:以统一工作门户展示。

第五,接入层:不同的用户角色通过相关的安全认证后登录系统。

第六,整体架构还包括系统的2个体系,一个是安全及管理体系、另一个是相关业务数据标准体系,为应用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提供相关规范标准。

五、基于社区管理平台的智慧社区的发展展望

智慧社区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服务,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

第一,顶层设计、统一规划。

首先,社区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出发,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联合行动。在具体实施中要加强统一领导,强化涉及社区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明确各自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搞好部门协作。其次,要有统一规划,防止一哄而上、重复投资、盲目建设和互不兼容的现象。此外,还需从管理体制、组织协调、奖惩考核、经费划拨以及技术力量配备等多方面给予保证,确保社区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第二,理清思路、基础先行。

智慧社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仅从技术角度上看,实现社区信息化系统相关功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保证社区综合管理的“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灵”。因此,社区信息化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准”和“灵”,这需要靠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保证,重点是要做好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和维护工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等基础工作。

第三,全面动员、社会参与。

推进社区信息化的发展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有社会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动全民共同参与。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事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发挥社区直接面向居民、面向家庭的优势,提供智慧的桥梁,共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社区信息化标准的制定、社区信息化服务质量的评估及监督,通过行业条线来进行管理以达到服务规范化,推动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第四,因地制宜,分层推进。

由于各社区人口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首先,同时采用不同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其次,采用试点先行,分阶段推进的方式建设社区信息化。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出符合各个社区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符合居民意愿的服务平台。

第五,公众监督、评价考核。

第7篇

[关键词] 医疗保险; 管理信息化; 存在问题; 完善途径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只有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严格抓好信息化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

由于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规范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为前提,做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和每一步的实施方案。然而,社区卫生信息化刚刚起步,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我们应当从何做起?怎样规划、如何实施,才能少走弯路?为了搞好社区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对一些问题需要预先取得基本共识,这样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编码唯一要从源头做起

一般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外部接口部分。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卫生医疗机构本身的人、财、物的管理,主要还是管好服务对象的一系列健康档案与临床诊疗信息,并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对于就诊患者的临床信息管理,要设置规范的业务流程,首先抓住信息源头,从挂号开始进行患者基本信息的输入。

在此必须强调:无论是采用条形码、磁卡、或是IC卡,都必须以保证就诊患者在诊疗全过程中编码的唯一性为原则。从源头开始管好了,就为进一步诊疗的医生工作站提供了工作前提和平台,借助这个信息平台,门诊医生能迅速了解病人的健康、疾病史,家庭、社会及个人背景资料,以便全面考虑诊疗方案。这不仅可以缓解门诊就医过程中的挂号、看病、检查、取药、收费“三长一短”的现象,真正做到全程信息共享并且保证准确、便捷,有助于缓解看病难的现状;同时还便于财务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分析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有效遏制大处方、大检查、重复检查,有助于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坦诚地讲,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三级医院尚未能真正实现规范管理,更不用说社区卫生服务站。有的医院门诊病人信息管理还停留在单纯划价、收费阶段,并未能从挂号这一信息源头做起,这种“倒插笔”式的信息管理方式不便于患者就医,应当改革。因此,在建设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时,我们就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用有限的钱和时间建好真正的信息系统。

信息共享才能整合资源

俗话说“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主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普遍存在的疾病的一般诊断治疗问题。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疑难、要求诊疗水平较高的疾病,还是要及时向有关上级医疗机构转诊,以免贻误。当然,有些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告一段落,也可以回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治疗或康复。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医院实现信息共享,才能整合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个以中心医院为基础建立的医疗集团内,保持信息互联互通可以方便进行会诊或转诊。对地理位置处于边远的社区,单纯有IT技术的信息网络系统虽然信息传递便捷,但是需要转移病人到上级医院时,还要考虑物理距离的实际问题。应该考虑一些专家提出的实行区域性医疗资源协同整合利用。再者,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整合社区卫生信息资源的信息网络,并与上级医疗服务的机构连成医疗保健网。进而实现各地、市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业务机构、各级医院以及社区医疗服务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各种互动方式都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要突出网络化,避免信息孤岛。社区卫生机构是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那就必然联想到它与整个网络结构的关系。目前,可以采取示范试点的方法,以某个(或者几个)城市为单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管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多、分布广、计算机基础薄弱和技术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这样既便于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同时也有助于防止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充分保证投资效益。

第9篇

    1  信息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的可行性

    1. 1  卫生信息中心的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的规划,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应在市卫生局领导下,负责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技术方案、规范、制度的制订,成为全市卫生信息管理的枢纽和业务指导中心,为市卫生信息业务建设、培训、考核评估等相关工作应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还应承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信息支持和公共卫生咨询服务的日常工作,承担市卫生数据中心的管理和卫生信息的开发、整合及综合利用,平时开展卫生信息服务需求研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有计划地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等。

    1. 2  目前现状与业务开展情况 目前,苏州市市区范围内已建设了卫生城域网,全部采用光纤铺设到各医疗卫生单位机房,并且市区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通过电信VPN 线路接入苏州市疾控中心机房,保障了通讯的速度和访问安全性。而且苏州各市(县) 、区大部分已成立了卫生信息中心,各市(县) 、区范围内的卫生专网均已建立,这为建设全市卫生信息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正在积极筹备过程中,已经采购了一部分硬件和网络设备,软件和系统的整合工作也已经开始进行,并且一部分业务系统已经在为公众和基层单位提供服务。例如,政府的实事工程60 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数据平台、卫生监督执法系统、全市计划免疫数据平台、12320 信息平台等,并且正在组织相关的医疗卫生单位共同实施WHO 2008 年~2009年资助项目———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与慢性病信息化管理研究。

    1. 3  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 苏州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信息管理已不仅仅是卫生工作的一种保障手段,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苏州市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快速推进,这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LunWenNet.Com)

    2  信息中心建设的展望

    2. 1  总体目标 在未来5 年内,以提高卫生行政效率和优化卫生服务为目的,依托计算机广域网,建立一个功能比较完备、标准规范、系统安全可靠的应用系统平台;建成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行政、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应用等信息系统,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2. 2  主要任务 重点建设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包括应急指挥决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子系统) 、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电子政务) 、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主要含医院信息) 、卫生应用信息系统(包括社区卫生、医教科研等子系统) 等4 大系统。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以苏州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指挥和信息系统,完善突发事件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等功能,提高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处置、指挥能力。

    (2) 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市、区(县、市)二级卫生行政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3) 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规范引导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另一方面,整合医疗机构的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为民服务的信息平台。

第10篇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信息化建设是我区人口计生转型提质的客观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公共性的信息资源。只有实施信息化带动,才能为政府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规划提供信息支持,准确深入地掌握人口结构、分布等情况,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实证性研究,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只有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才能更新管理服务手段,改进管理服务方式,为育龄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进一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打造“数字人口”城区是人口计生工作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和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一项基础工程。

2、信息化建设是我区人口计生改革创新的根本途径。我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基础扎实。通过努力,我区基本建成村(居)、街道、区三级信息化网络体系,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及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平台共完成常住人口信息41万条、育龄妇女信息10万条的录入核查工作。国家PADIS平台运行正常,2010年共通报避孕节育报告单信息663条,双向协查流动人口出生信息706条。加大硬件投入,投入20余万元,为7个街道计生服务站配备笔记本电脑,为30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了台式电脑。

3、信息化建设是我区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长远之举。对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对照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对照均等化服务的新方向,我区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地区对搞好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高,精力投入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潜能;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数据库信息质量较低,工作发展不平衡,不能很好地为计生管理服务发挥基础性指导作用;三是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与信息化工作要求和人口计生工作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四是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制约着信息化综合效益的发挥,影响着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按照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适应人口计生工作改革发展的要求,以统筹兼顾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全员人口信息资源,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核心,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提升人口计生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信息支撑,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和目标

1、建立“数字人口”公共服务应用平台。

通过有效收集和整合各职能部门人口及相关信息,建立全区“数字人口”公共服务应用平台,加强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分析,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和咨询报告。

2、完善人口计生信息规范化建设机制。

拟出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规划统计管理规范》,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网络安全制度。落实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流程,严格操作程序,加强信息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保密教育,切实保护公民个人隐私。

3、夯实人口计生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

3月底前,完成全区第三批24个社区的计算机配备工作,实现51个社区100%配备计划生育专用计算机。各街道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做到每台计算机都能上网,并落实专人管理。

4、提升“数字人口”系统信息数据质量。

区将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卫生、民政、统计等相关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完善人口信息共享机制,规范信息共享流程,提高信息共享质量。街道应充分利用“六普”成果,认真落实“两库”数据核对补录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为6月份省人口计生委“两库”合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开展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专题调研。

区、街道结合工作实际,按照“管理要有新思路,发展要有新举措,工作要有新突破”的总体目标,紧扣人口计生工作中重点和难点、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研究分析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提出建议与对策,提升创新意识,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力求新的突破。上半年区将与街道协商制定调研课题,下半年各街道完成1-2篇调研论文。

6、加强人口计生信息统计队伍建设。

要高度重视信息统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两年内,街道信息统计人员要取得国家承认的计算机初级以上(含初级)资格证书。区将对全区街道、村(居)信息统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组织保障

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信息化督促、检查、通报制度,完善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组织开展好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 电子社区 相互联系

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技术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电子社区分别作为政府、企业和社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对政府、企业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建立三者之间相统一的电子信息系统。

1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1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之间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不断发展和大面积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政府在信息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由政府所推动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政府的管理也需要信息化技术。因此,努力推进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对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对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也具有重大意义。电子政务作为现代政府观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能够很好的应对当今国际内的各种竞争与挑战。

1.2 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

企业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方式,以实现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的过程被称为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培养精英人才等方面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影响。电子商务作为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和依托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形式,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方面都具巨大的推动作用。

1.3 社区信息化和电子社区间的关系

电子社区是指将某一区域内的政府部门、医院、街道、银行、车站与家庭等最为基本的活动信息统一起来,建立起一个相关的活动信息网,以提高对本区域内所有活动单元的统一管理。而社区内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电子社区网络来享受政府或是各种企业为其提供的各种服务,是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高级化阶段。

2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

政府、企业、居民这三个对象分别作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电子社区中的主体,这三者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三者都是以同一个网络信息平台为基础和依托的。并且三者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共同区间。例如政府通过网络平台采购电子办公产品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可是同时它也是一种电子政务行为;居民网上淘宝购物是一种电子商务行为,而同时它也属于电子社区行为;而居民上网进行身份证或网上银行等个人信息的管理时,即属于电子政务范畴,同时也涉及了电子社区和电子商务的范畴。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三者本身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相关性。比如政府网上各种政策与信息,会带动电子商务某方面工作的发展;而电子政务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也能相应的为电子社区服务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电子社区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推动电子商务事业的繁荣,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能更好地满足电子社区的需要;电子社区的发展是需要电子政务系统对其进行规划和部署的,而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的发展也需要电子政务系统能够给予其较为优越的政策,并加强对两者的监督和管理;电子社区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

无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还是电子社区,它们的最终服务对象都是全体公民,电子政务为公民提供各种国家政策和信息,电子商务则能够极大的便利人们的生活,电子社区则能够为公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三者都是竭力为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服务的。

互联网作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电子社区三者最为基础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其提供安全、快速、平稳的宽带网络,以支持三者功能的完美发挥。

3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三者之间建设的统一

我国的电子信息化技术虽然发展较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就更应该努力建立起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的统一平台,利用电子政务系统来推动电子商务与电子社区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则能够进一步带动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的发展,使三者在相互促进的同时共同发展。

鉴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电子社区在服务的最终对象、服务内容和基础设施与运作模式上存在着许多共通点,因此,国家在建立三者统一的平台时也会省去很多麻烦,并且在很多方面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节省了建设资金,还能够避免重复建设情况的出现。

4 结束语

在全球的经济信息技术发展飞速的同时,人们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三者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鉴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电子社区三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因此建立起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的统一平台是可行的,并且也是进一步加速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势在必行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成红,邵云飞.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与管理.2012,15(2):123-125.

[2]郑章飞,罗益群.面向21世纪文献信息工作研究[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2(5):156-159.

[3]娄策群.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4(3):154-162.

[4]孙开庆,高忠.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结合[J].西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15(1):25-32.

第12篇

关键词 政府 信息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1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构,承担着大量的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其信息化建设是社会的需要。我国已经把信息化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提出来。我国信息化的工作首先从电子政务入手,带动其他领域信息化的工作。而电子政务就是建立电子政务的平台,通过电子政务更好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可以说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县级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一直延续着“一台铅式打字机,一台油印机”的水平,进入90年代后,机关信息化建设起步,并进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到现在以计算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等为代表的现代办公设备被大量使用,机关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主要表现为:(1)数量由少到多。现在机关信息化设备不仅包括传统的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备,而且还涉及电脑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印前设备及输出设备等,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化体系。(2)档次由低到高。从传统的打字印刷设备到现在的办公高档轻印刷系统,从油印、铅印到胶印、激光印刷,无不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水平在逐步提升,正在走向设施高档化。(3)设备由分到合。现在部分有条件的县级政府正在酝酿或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将乡镇政府、政府各部门、重点企业的电脑联起网络,并配套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实现无纸化办公、网上公文传输、网上决策,有条件的已经开通了视频点播。这样使原来孤立的设备得以“整合”,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4)作用由小到大。以前政府办公自动化在整个政府机关往往处于从属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这固然有观念上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当时办公自动化对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所起到的作用的确不太突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关办公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设备了。如果一旦停电或设备出现问题,公文流转、制作将几近陷入“瘫痪”境地。这足以说明信息化调和正在由“不要”变得“重要”,成为“领导干部用得着,工作人员离不开”的工具。

2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集中表现在设备和人才两大方面:

从设备现状看,设备购置存有盲目性。受人员编制和部门职能限制,县级政府一般都有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往往只有几名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维护、使用,而购置设备则需领导拍板,领导大多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对信息化建设内涵知之甚少、懂之不多,造成“懂行的无权,有权的不懂”,给设备采购埋下隐患。在这种情况下,购置高档设备成为唯一的有效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往往是以资金的大量浪费为代价的。

从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县(市)处于城乡结合部,受区域位置的限制,人才不足成为影响县(市)信息化建设的最突出问题。县级政府人才不足的问题表现是多层面的:专业人员少非专业人员多。受人才不足的限制,许多非专业人员通过快速“充电”,充当起信息化建设的主力,由于专业建设先天不足,导致整体战斗力不高。业务型少关系型多,与人才不足形成反差的是,近年来大批专业生择业困难,而机关信息化岗位上却充分满着非专业人员,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个别领导片面认为,信息化建设只是打打字、传输个文件,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能应付就行了。其直接后果是:信息化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信息化知识有待普及;信息化建设后劲乏力。

3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条:

(1)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电子政府”,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塑造政府形象的客观要求。对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要切实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建立健全专门领导机构,落实强有力的人员扎扎实实地抓,确保这项工作稳步推进。

(2)下决心解决好人才瓶颈因素。人才是解决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受区域限制,县级政府不仅信息化人才短缺,而且信息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信息也相对闭塞。要注意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对接沟通,做活引智我用的文章。特别是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争取得到信息为业大公司、大集团及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不能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引进人才,得到的不仅是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可以随时捕捉到信息化最新到向,学到在县域难以学到的知识。近几年来大中专院校开设计算机等信息化课程增多,相关专业毕业生也由非常短缺向相对短缺,一些学生面临着就业无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县级要拿出一批编制,面向大专院校毕业生,通过考试、考核等途径,择优录用,以补充和解决人才不足的矛盾,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二是对下培训。重视和加强信息化人员日常培训工作,建立起日常培训制度,着力培养一支骨干力量。以此为主导,带动领导自觉使用信息化设备,提高整体操作能力。领导操作技能不足是影响网络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往往一个人不会用而使工作陷入被动。对这一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强化培训的主体。各位领导要带头学、带头用,通过自身的模范实践,推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保证网络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3)认真解决好县(市)信息化建设定位问题。定位不清,是影响县(市)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县(市)信息化建设定位,应把握好以下三条原则:①坚持“不唯先进,但求实效”的原则。追求设备先进性本无错,但由于盲目追求超前性,而造成资金大量浪费却是不值得的。县级财政一般都比较紧张,大多属“吃饭财政”,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搞政府信息化建设,必须慎之又慎,多方研究,切实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比如在服务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选购及在软件的开发上,都要经多方考察、论证,突出实用性这一关键,努力做到既节约资金,又满足需要,既少花钱,又多办事,不能盲目跟着潮流跑,追求所谓的超前发展。信息产业的突出特点是技术发展快、价格变化快,越是高端产品,盈利空间越大。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②坚持“逐步完善,不求一步到位”的原则。信息技术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在信息网络建设上,要想一步到位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完善、逐步提高的原则,在实践中完善,在运行中提高。在办公软件编制上,要拿出专门时间认真搞好测试,力争在正式运行以前将主要问题解决好,以后再根据需要逐步予以完善。要明确网络与软件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就连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都要经过几年的完善、改进,何况开发能力不高、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应用软件开发商,更需要一段时期的消化吸收。③坚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的原则。县(市)由于其承上启下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网络功能定位与软件编制必须结合区域实际,紧扣县域情况,不能照抄照搬省级或地市级的做法。特别是在功能设置上,不能贪大求全,不必别人有的全有,别人没胡的也想有。试图通过网络将所有问题一次性解决,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参考文献

[1] 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蔡大鹏.社区管理信息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再英,韩养社,高虎贤.楼宇自动化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程大章,温伯银.智能住宅小区工程建设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5] 潘茵.社区物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6] 佟晓筠,谷军,苑圣波.信息化与数字化城市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7] 冯海旗,王景光,曹怀虎.信息系统管理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