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习历史的动机
学习动机,又称为学习动力,其主要用来指推动学生开展学习的内在原因,包括学习需要、对学习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学习兴趣、爱好及信念等。就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而言,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目标意识,认为学习历史是必要的,其是与某个目标挂钩的,如中考,有明显的暂时性、阶段性特点;第二类是价值意识,认为学习历史是与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关的,可以从中借鉴或者启发;第三类是个人兴趣,如喜欢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等。上述三类历史学习动机共同支配着初中学生参与历史课程学习。
(二)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需要有强烈的动机、有明确的目标,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但真正的自主学习还需要有科学学习方法的支持;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通常伴随着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课前,合理安排历史学习时间、科学制定历史学习计划表,很好完成教材阅读、资料查阅等活动;课中,能很好地找出重点、难点及确定关键问题,同时能够大胆质疑、发现与分析问题等;课后,则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预习,及时整理、反思、复习学过的内容等等。
(三)学习历史的效能
学生的历史学习效能,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如先天资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健康状况和学习环境等;除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常情况下,自主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较快,也就较容易获得较高的学习效能。但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能之间不是一种直接因果关系,因为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不是一种简单因果关系,学习成绩同时还受到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能也同时受到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等的影响。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要学”问题
1.兴趣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所谓历史,其实质上对过去某一时段客观事实的记录,其真正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生活状态、状况,是完全不可复生和再现的,传统使用最多的记录方式就是采用没有任何情感的文字对其加以描述,这种方式记录下的历史对于学生而言不知兴趣从何谈起。因此,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就需要历史教师们要借助于生动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述、巧设情境“再现”历史等方式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问题设疑,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初中学生年龄普遍较小、阅历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他们不可能对特定的历史事件、所处历史环境等有深入的了解,加之所属不同时代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差异影响,让一个初中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谈何容易。为了加速与提高学生对特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需要历史教师们要学会巧用“问题”,借助于问题将历史与现实联结起来,激发学生脑中的疑问,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
3.强化因果,增强自主学习历史的自信。所谓强化因果,是指要求学生对学习的成败进行原因分析,并对成败进行归因的过程;其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成败归因”分为自身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四种情况。实践证明,成功的“归因”有增强自信的功效,如成功的自主学习,如果归因为自身能力高、努力程度大,就非常有利于自信的建立;反之,归因为任务难度低、运气好等,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信的建立。
(二)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解决“会学”问题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思考能力。初中历史教材是重要的历史知识载体,同时其也是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能力不或缺的重要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主动进行“质疑”,从而达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阅读和思考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习方法;学会了阅读,学生就学会了自主寻找、获取知识;而学会了思考,学生就学会了辨析、建构知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历史因为在中考中的占分问题,在整个初中教学中仅仅是辅助地位,老师、学生、家长均不重视,很多学校每周就一节历史课,还经常被语数外的老师借用,历史课在老师和家长的心里就和玩一样,在历史课堂上,也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做语数外等科目作业的情况。
2.初中历史在授课的课程中,教师教学方法古板,通常采用:读课本——划重点——学生背诵重点——教师把重点整理成习题,给学生进行习题练习。这样反而导致学生出现背完即忘完的情况,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历史一知半解,仅有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电视电影等,但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知识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认知非常片面。
二、作为教师必须端正对初中历史的态度,明确初中要学习历史的目的
虽然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但历史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正确的对待初中历史的学习。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宽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初中历史老师,自己必须要非常清楚从古到今的各个历史朝代,以及这些朝代中发生的故事、人物、出现的谚语、诗词等,并且各个历史朝代与脍炙人口的故事、电视、游戏拓展起来……去伪存真,让学生了解这些电视电影中真实历史的情况。这些都是需要初中历史老师去掌握的。
三、提高学生对历史兴趣的策略
本人通过阅读多种教育相关的书籍,以及其他老师在教学中的研究结果,结合本人自身在教学中的体会,总结了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供各位老师参考。
1.从历史中发生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的内容比较枯燥,将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甚至都是远古的内容,就照本宣科会比较单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多插入一些讲授历史中发生的故事,甚至可以与时兴的电视剧或游戏挂钩,不再死板的读课本(如讲到三国时,各国势力的情况,可结合游戏三国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故事中的历史朝代里面去,引发学习的兴趣,轻松且深刻地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2.结合新课堂教育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微电影、电影片段剪辑、声音等方式让历史的情境再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初中的学生多处于对影音图像痴迷的阶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如在讲到隋唐时代历史的时候,可以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隋唐英雄传的电视剧片段,引出历史朝代、历史人物,然后通过教学掌握知识点,从而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3.与初中语文中的诗词联系,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历史资源,他们讲述着情绪的同时还反映着历史的背景,时代的变化。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不同朝代的时候,可根据对应时代的诗词情况进行导入。如讲到宋朝文化发展的时候,则可以连带出相应的语文诗词,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趣,而且可以让学生重温语文知识。
4.组织活动,走出课堂,去到当地有历史的地方组织课外活动(如博物馆、或一些人文历史景观),在历史发生地讲历史。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历史的感觉,把历史和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比如说,学到几大发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采用泡沫板等方式,亲手体验尝试用印刷术。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
5.技巧的授课方式,在课程结尾留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迫切的期望下一次的历史课。在历史的课程教学中,有不少知识点是相关联的,教师在知识点相关的地方可以设置悬念,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不妨在结尾的时候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发兴趣,让学生对之后的课程内容充满期待,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准备的课程中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悬念设计。
6.提高教师的讲授技巧,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用轻松、快乐、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语气语调去教学、讲解。尊重学生的想法,认可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出现“喜欢哪位老师,那位老师的课就会学得很好”的情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认可老师。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如果呆板、乏味、语气语调一成不变,甚至要死不活,那么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喜欢他的课程,所以老师要进行自我修养,改变自己,让自己提升,让自己成为学生认可的人。
7.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应多于家长沟通,把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传达与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中来,让家长言传身教的行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和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有学习的欲望,高效的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历史课的特殊性(枯燥乏味),这就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去为打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准备,教师需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历史知识,真正的去了解历史,吸纳历史。虽然初中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尽人意,但只要老师通过良好的情景导入,增强历史学科的导研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一定可以为学生学好历史知识,打好基础。
作者:于立军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第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2010,(08):197.
[2]陆文霞.探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57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起始教学 初一学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是学生一个新的起点,抓好起始教学对学习非常重要,当然历史课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起始教学,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了解初一学生,由“心”出发
1.面对初一新生,教师应该尽快进入执教角色。
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因他们脱离了“小”字,对中学充满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如历史课在初中阶段成为中考科目,作为主课出现,这是学生之前没有碰到的。历史在初一新生的印象中是“副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
这时,历史教师应尽快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及各方面情况,让学生感到教师很重视自己。于是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接近,从而重视这门科目。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历史教学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赖这种和谐的关系上。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指责,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甚至对抗情绪。为此,让学生首先对教师发起攻势。比如询问学生:在小学上社会课的时候,老师的上课方式是怎样的呢?你喜欢这样的方式吗?你希望中学阶段的历史课老师的上课方式有怎样的改变?使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建议及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就使学生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好的建议和要求,并强烈渴求得到教师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是积极地查漏补缺,为新阶段的学习做准备,而是任其问题成堆,自暴自弃。面对这类学生,历史教师必须有耐心,不急不怒地体谅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中,可按座次抽问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受尊重和重视的,并且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机会。同时,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出现失误时,不能立刻加以指责批评,使学生难堪,而要适当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坚持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产生学好历史的欲望。
二、指导初一学生,由“方法”出发
对初一新生的历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初一阶段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如指掌,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应用。对于学生比较模糊的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一个个有待突破的目标,并具体指导其学习方法。
1.多渠道检测,查找不足。
很多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初一历史教师可通过多渠道检测,并详细记载学生的薄弱环节,掌握学生的动向。如考试,进行分析对比,列出一览表;课堂提问,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记录;作业详批详改,及时让学生订正,不再重犯。加上平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知识。总之,通过多渠道检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补漏措施,让学生列出自己的补漏项目和措施,做到师生双方有数,共同配合,一点一点地弥补不足。
2.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障碍是“遗忘”,初一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初一阶段就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初一阶段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如:浓缩记忆法,就是要抓住主要知识点,紧扣关键性字眼,对复杂的材料加以概括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浓缩记忆法常有如下几种形式:
(1)字头浓缩法,就是将句子、短语或词的头一字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尤其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识记丝绸之路的几个地名,可以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为“长河新,安西大”。
(2)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条、二百、三地、四段、五河、六省”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地(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口诀浓缩法,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除了浓缩记忆法之外,对比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等都是非常好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记忆的最佳时刻。待学生按照记忆的规律实践一段时间后,教师随时进行提问、检测、布置作业等进行督促。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学习适应了,信心更足了。
三、培养初一学生,由“课堂”出发
1.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历史知识是整个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没有历史知识的人绝不是理想的人才。学习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可以“鉴往知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教师需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纠正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观念。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独揽课堂时间,就会压抑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呆板的学习模式,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问题有许多见解。如南宋的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枯燥干瘪的说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历史教学、完成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一学生未脱离小学故事化的历史教学,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能一味灌输理论性的知识,也不能单纯地画几条线,写几句结论,这样会成为一首“催眠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生动、直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历史不再遥远,历史的魅力也由此展现出来。
3.适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训练。
初一的历史学习,旨在为中考打下基础。为了适应中考的需要,从初一起,就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完一课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几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开始时也许只有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大胆回答,慢慢地大部分学生都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了。在学生口头表达之后,再布置作业,教师认真批改,及时总结、表扬充分表达了自己见解的学生。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写历史小短剧、历史小论文等,并且自导自演或在课堂上交流,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渗透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实行多元化科学化教学改变了以前落后的教学体制。提高了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革教学,更新教学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发散思维能力正是目前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就要:
第一,改革课堂师生互动方式。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机械训练;学生两个耳朵、一个笔记本的被动接受学习。因此要改革课堂师生互动方式就要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教师都不会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报以鼓励赞许的目光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自由想象,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研讨、互助、发现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培养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开展课堂讨论、进行正反两方辩论,就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历史现象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及撰写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同学协作编演、排练小历史剧,使学生在增强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时间及历史人物。
二、注重初中历史情结培养
到了初三,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但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喜欢历史的也不多,于是教师就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
1.把历史当作缓解压力的副科。因初三年级主课学业繁重紧张,因此许多学生就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像看小说、上网、打游戏等能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的科目。
2.某些历史知识如历史故事、历史事件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但是新鲜感只能是一个短暂行为,持续时间不能持久。这表明,目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感官阶段,我们知道,刺激性的感官阶段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枯燥无味、课题深奥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学生会感到趣味索然,如果这时候感到困难时,刺激性的感官就会麻木、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且当作是抛砖引玉:
一是提高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及地位,指导学生怎样学。首先我们至少应该让学生知道历史学科在社会这个大范围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放弃死记硬背就能考好的想法与做法。这样就要学会引导学生如何学好历史,我们可以改革以往的历史考试方法,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写作历史小论文,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运用历史事件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历史讲座、历史图片展、每天黑板一角填写历史的今天;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
总之,校园不但要增添人文氛围,还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在学校里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历史的氛围,感觉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就会逐渐增加。
二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乐”学。初三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一比较,因为掌握的内容较多,所以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老师有时可以让一些同学扮演“老师”上课,而老师成了忠实的听课者和点拨者,这既锻炼了学生口才,又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协调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层次,对每一层次的内容,都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
再比如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除了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或者见解独到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也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的学生予以高分或适当的点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历史小故事,绘历史漫画比赛等。
所谓史料教学,是指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利用教科书中相关的史料以及引进的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实施史料教学,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巩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史料的来源和组成: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为给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配备了大量史料,分别是导言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另外还会搜集其他有用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不过,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史料知识,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这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充实课堂,也为了给人新鲜感,选用了很多课外的史料,书本中现成的类似的史料却没用,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们选择史料教学,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营造学生探究历史的氛围(如课本中的导言框)。(2)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诠释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探究方法(如课本中的楷体字、图片、图表等)。(3)拓展学生的思维(如课本中的自由阅读卡、动脑筋以及活动课的材料等)。所以,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史料的呈现方式和研读方法:用好典型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PPT、视频、音像、图表等。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呈现史料,可以营造相应的历史场景,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前,先播放电影《》中的视频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间呈现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不怕远征难》时,通过播放四渡赤水的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使其明白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中国革命。在课堂小结时呈现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知识体系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结束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史料的呈现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如我们南通这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图文并茂,选择题中的图片总保持在6幅左右,主观题中的材料阅读部分都是史料,均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史方法和思维方式。
研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读和精读。通读也叫泛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知识、营造历史教学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放在课后阅读或在一节历史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对课文中的楷体字内容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通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加深其对正文中观点的理解。精读一般运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先由教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然后教师布置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加以提问和点拨,指出关键的信息,直到学生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为止。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于对教材中重大事件、重要观点的处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史料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利用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1.充分了解学情。准确选定史料、了解学情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学情包括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知识经验、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一般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史料应是浅显、易懂、比较感性的内容,晦涩难懂的、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坚决不用。
2.正确处理好教材史料与课外史料的关系。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首先想到的应是教材中的史料,书本中的史料不足以说明问题时才可以选用一些书本外的史料。
3.所引用的史料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行选择,选用一些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史料进行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选用史料不宜过多、过难,要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重视,在历史教学上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于我国目前各个历史老师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一定缺陷,影响学生能力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就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在平时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老师主要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这种教学方法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能挖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仍旧以强调教师为主的思维对学生进行讲课,没有新意压抑学生个性,使得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加有意思的知识,挫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手段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注重关心人才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主要借助老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只是在聆听老师讲课,并没有发挥能动作用,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而且历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这样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烦,出现严重偏科的问题。
(三)应试教育的束缚。就目前看,各个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升学质量,只是一味地把学生成绩的提升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过于强调主科和副科,使得老师不对历史的教学进行创新,严重阻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潜能的挖掘,最终导致学生历史成绩较差,历史老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二、问题式教学法优势
当前,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其中问题式教学法可以体现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针对所讲授知识,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作答,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给历史课堂注入一些新鲜活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历史,老师可以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对学生讲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善于发展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发展新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得学生可以在学好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历史课程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通过一个历史事件,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和其他学科有所关联,留言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思考,除此之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自己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就要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中历史主要是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历史老师应该将历史故事和书本中的知识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讲授,而且,相对其他学习科目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曾经屈辱的历史并正确认识这些屈辱,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对他们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努力使这些学生的身体、心理全面健康,并且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帮助的,一个好的教师的教育对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将来求职都有重要影响,这就要加强初中历史老师团队的建设,解决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促进初中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现状
(1)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传统的历史教学老师就是照本宣科,这种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而学生的生活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不匹配。可见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历史变成了黑板上的条条框框,变成了一些冰冷的名词,历史成为了学生们升学的筹码,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肯定不高。想要掌握现成知识或者获得新知识,这都需要人的积极参与。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探究、选择以及创造的过程,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应该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从历史中的人物和事情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但是现如今历史教育的无奈也承载着学生很多的无奈。历史这一学科本身就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相对于数学和英语等主科来说历史只是一门副科,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对历史仅有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面对即将而来中考,历史老师也不得不把历史分割成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在无奈中迎接中考的到来。
(2)素质教育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知识,接受那些古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这样初中历史教育必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老师领导学生对那些知识死记硬背。对于中学历史课而言,这一科目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积累学生的历史素养或者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规律,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自己的分数。现如今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再者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和时展相适应,课程的结构还比较单一。历史教学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对学生的成绩看得太重,在课程的管理方面强调统一,这就使历史课程不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相适应。例如现如今很多历史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老师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出发,强行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将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还存在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依旧是进行照本宣科的机械教学。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
老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一定要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然后再让这一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新课标下确定的目标就是了解并熟练运用史学方法,加大对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以及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老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一定考虑好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各个班级的具体情况。首先教学目标设置一定要科学,老师所教导的知识一定要准确。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课本出发,然后再将课本知识具体化,将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掌握好,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科学弹性引用。再者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然后根据相应的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的进度,老师可以采用情景探究或者是开展辩论会的形式来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生动有趣的进行课堂讲授
虽然课程改革之后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教师教授已经不太重视。但是历史教学终归还是要进行讲授,而且讲授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老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老师在表述过程中一定要激情奔放,在点拨学生时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所以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激情的去讲授知识,不单单讲授历史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解题的思路,也要讲述价值取向和信念的引领。让学生们沉浸其中,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
老师先掌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然后经过合理的设计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进一步形成比较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这样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例如老师在讲解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历史纪实的电影,将真实场景再现,让学生对于这一事件深刻了解。老师还可以开展辩论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创新 设计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许多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历史学课是“小科、副科”,只把历史教学的任务局限在单纯历史知识的讲授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同时,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由于方法不当,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与认识,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科课外兴趣活动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落实和加强历史课外兴趣活动课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使历史学科离我们的生活更近,更加有血有肉充满活力。
一、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意义
通过有效开展历史课外兴趣活动,可以把学生在历史课上引发的情感冲动、形象的感染,上升为对历史的反思、理性的思维,逐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达到进一步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学习历史应是该是一件兴趣盎然的事情。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严重程式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呈下降趋势。调查表明:中学生对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师最不满意的是“讲大道理太多,缺乏趣味性、现实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源”,初中历史教学当然应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情引发”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中学历史课外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过去学习文化史方面:诸子百家思想等,因教材缺乏生动的史实,学生学习感到枯燥、生硬、难懂,不愿学习。而通过历史故事会,学生在讲述这些历史人物时,必然涉及这些人物的思想,这就使这些人物变得栩栩如生了。又如,老师通过讲授乡土历史,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上的一幕幕,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就在我们身边”。总之,通过历史课外兴趣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了学生课后争购和阅读历史书籍的可喜现象。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几年来的历史课外兴趣活动课的实践证明,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外兴趣活动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有机的延伸和补充。可以使学生更好、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历史,感受历史。
3.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历史课外兴趣活动课的实施,正是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师整合历史资源,多方位、多角度的使学生认识感知历史。
二、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
1.以学生主体兴趣出发进行课程设计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班级中常会有一些学生怕历史,感到难学。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为设计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搜集大量有关资料,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提炼出一段符合学生口味的开场白。授课时,抓住这节课的课标题,分析它与学习目标的关系,从而理解出这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从简单的课文标题入手,除了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还可清晰的明确学习重点。
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学生往往会觉得烦琐、抽象、枯燥。部分同学接触大量时间、人物、事件以后,觉得难以记忆,感觉比较乏味,而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只愿意听,乐于记生动形象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学时,我把教材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旧知相联系,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场面,以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优化教学过程。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问题都让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以追求最佳教学效果出精心设计教学课程
我们常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对于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一般都有强烈的好胜心,成绩再差的学生,只要他从周围的竞争氛围中找到动力,是会促进自己进步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学生会因老师的提问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松懈。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又要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老师就要设计精简的授课重点。
三、总结
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初中历史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历史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让历史学科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枯燥无味的错误认识,使历史学科离生活更近,更加有血有肉充满活力,抓住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5] 林丽.浅析世界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一课为例[J].学理论.2014 (2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在师生互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持续发展,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依托《课标》,优化教材
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的、真实的、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动态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都力求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的课堂。如《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一课,我把教法定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调上,通过对历史人物朱元璋传奇故事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锦衣卫的作用,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通过历史剧"大学士宋廉请客",让学生主动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我认为本节课的特点是师生能够和谐相融,既欣赏历史故事,又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分的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初重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点都是以记忆为主,就得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联想记忆,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比如,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因、外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等;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等,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方法只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鼓励,相信他们的能力,撞击他们的思维火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的培养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初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哪来的兴趣,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
四、情感交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情呈现给他们,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认为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如《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笔者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在音乐的烘托下,展现给学生的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洁白的马群,在草原上奔驰,不禁使人想起,历史上蒙古草原发生着震天撼地的那场故事。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文天祥抗元史实的传授,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几点很浅显的体会。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初中历史的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真正有效。
一、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现状
1、教师课前备课不充足
现在初中学生大多新生代学生,由于其出生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知识面非常宽阔,对于很多历史知识已经在课堂之前就有所了解,这就给教师的备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当前教师的备课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对知识面的扩展方面还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比较倾向于运用多媒体进行备课,造成过多依赖多媒体的情况发生,使知识点变得更加繁杂冗长。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较少,学生和教师之间处于“脱离”状态,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因为历史的客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提问较少,授课内容较多,导致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时间较少,举手发言的时间不多。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的主动性逐渐减少。
3、缺少学习方法的有效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教学中,因此,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偏向于对知识的传授,对学习方法传授较少,新课标所希望建立的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实施困难。教师的授课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都让课堂方法教学的希望成为“竹篮打水”。
4、课后作业对于学生的知识补充不足
初中历史的学习更多依靠的是课堂教学,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大多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作业量较少,甚至一部分作业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性。这使学生在课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对于历史的学习产生疏忽,课后巩固不够,对于历史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和被动的推动性,这都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在“课上学的好,课下忘得快”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途径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生动有趣,或者富有新意,或者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作为在教学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样教和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一直是一线教师要努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我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现在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实物,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人物之一,
2、让学生学习历史和史实结合起来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能通过史实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教学是向学生展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在这些历史画卷中有数以万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无数优秀的成果、精华。如果教师能把精彩的历史故事、活鲜的历史人物引入课堂,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学习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学生人格,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充满魅力。
3、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在历史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生情并茂,如临其境,它以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人,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例如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手段,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形式多样化,而且新颖,独特,易吸引学生注意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既生动展示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决心,同时又展现了当时抗击元军的壮烈场面,在这种气氛中,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另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来到我们身边,给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有效使用,宁缺毋滥。在使用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