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时间:2023-08-15 17:2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第1篇

关键词: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传承与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67-03

1、前言

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庙内部庭院和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为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最初私家园林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其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经过岁月的洗礼,比别的园林要素更含蓄且有韵味。很大程度上,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营造主要依赖于植物景观。园林植物在寺庙园林中不仅发挥了美化园林、陶冶情操、服务生态等功能,而且对突出禅宗文化主题,体现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文化内涵起着重要作用。

2、研究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意义

寺庙植物一般特指种植在寺庙庭院及其周围的园林植物,它是寺庙这种特殊环境中所有园林植物的总称,有时也泛指寺庙里所有的天然或人工栽培的园林植物。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是一个独特的设计内容,植物景观在寺庙园林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寺庙的植物景观承载了众多的文化内涵,具有自己的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标志。同时,植物景观是寺庙及园林景观的重要载体,更是寺庙园林景观的主体。所以,通过对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调查研究,了解寺庙植物与风水文化、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风水文化、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对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的影响。

通过研究寺庙植物景观,一方面是学习和总结园林的基础性文化;另一方面,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宗教园林植物景观发展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1 寺庙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中风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风水学在寺庙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风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选种与布局也有着重要意义。风水学从“阴阳”、“五行”、“八卦”等方面未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植物也有五行属性,同时植物也存在着阴阳属性。通过植物的五行来进行选种与配置,可以调整、改善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至菩境界。讲究挡风聚气也是风水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维护小环境生态,在园林建筑周边搭配吉祥的园林植物,使其在园林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且具有生机。将植物的五行属性、阴阳属性应用到植物的营造过程中,能够使绿化布局有规则而又丰富变化,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

3.2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宗教意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高度浓缩的结果,其中积淀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此,意境并不是一个纯美学范畴,也是一个内蕴十分丰富的文化范畴。意境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的寺庙园林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古代诗词及民众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从欣赏植物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总结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理念,将意境文化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的营造中,促进园林景观的感官体验。

3.3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寺庙分布地域的干差万别,在寺庙园林中所用的植物也必然受到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而有差异。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各地独特的园林植物地域特色,在植物的配置上也营造出不同意境的寺庙景观。在进行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时,应注意“适地适树”,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宗教寓意,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视觉效果而滥用植物,造成植物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可优先考虑适合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同时,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的文化内涵。

4、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文化理论对现代园林造景应用中的借鉴

4.1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风水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风水理论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实践中常通过大量地种植树木等方式来改造环境,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与统一。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常用的植物种类有:银杏(Ginkgo bilob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莲花(Nelumbo nucifera)、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枫香(Liquidamba formosana Hance)、忍冬(Lonicera japonica)等。这些植物的配置结合了风水理论中的植物五行学说,即白色和杏色的植物代表金,绿色的植物代表木,黑色的植物代表水,红色的植物代表火,黄色的植物代表土。其中,银杏的树体高大雄伟,最能衬托寺院宝殿的壮观,银杏叶素雅洁净,有不受风尘干扰的宗教寓意;在园林绿化中,常选用银杏代替在温带和北方寒冷地区很难生长的菩提树,这正是风水思想中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体现。七叶树是“佛国四宝树之一”,是佛教的标志,落叶乔木,树干耸直,冠大阴浓,初夏繁花满树,硕大的白色花序又似一盏华丽的烛台,蔚然可观。寺庙的墙体由于较矮且较斑驳,为遮盖墙体的缺点而种植忍冬,因其越冬不死,而被大量地应用在寺庙园林植物配置中,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莲花与佛教的联系密切,佛教理论中认为它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佛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有“莲花藏世界”之说。

风水理论充分的考虑到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需求,使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相互融合并升华,营造阴阳互补,相辅相成的植物景观。

4.2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宗教意境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寺庙园林中利用各种蕴含着宗教历史文化内涵的植物,赋予植物人格化特性,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上升到意境美,体现出寺庙园林景观的宗教文化特征。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宗教意境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表现:一是通过植物的时序季相变化;二是通过植物的空间组织;三是通过植物所蕴涵的诗画文学内涵。

4.2.1 通过植物的时序季相变化体现宗教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宗教园林的时空序列是由植物来表现的,植物“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寺庙环境随着植物的四季景色变化更换新装,展现出不同的园林意境。春天苍翠的松柏与洁白的玉兰相互对照,相得益彰,引人净心入定;盛夏的荷花,以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为佛家所推崇,大量地种植于寺庙池塘之中,且被奉为圣物雕为莲花座等;秋天,寺庙到处可见的银杏,秋叶金黄,犹如古木披着袈裟,天人合一,在这片红黄色谱中修行,更能参证“有色皆空”的真谛;寒冬萧瑟,梅花枝俏。“便从雪去还传信,才是春未即幻身”,佛教精神在洁白幽清的梅花上得以体现。因此,在进行寺庙园林意境营造时,我们要善于发掘与应用,借助植物的季相变化来表现寺庙园林意境。

4.2.2 通过植物的空间组织营造宗教意境。寺庙园林的空间就如同宗教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一样,似实而虚,若即若离;格局是虚实结合、模糊而流动的。在寺庙园林中,植物可以起到模糊空间边界的作用,从而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寺庙园林在运用植物组织空间时,主要使用了障景、框景、借景、敞景等表现手法。障景体现了一种含蓄美和隐藏美,通过植物或建筑物做出适当的遮隐,使寺庙园林起到欲扬先抑或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如四川的古常道观,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营造了一步一景的园林景观;框景是指园林中植物之间或者植物与建筑之间合成的景框,将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摄入其中。如镇江金山寺的慈寿塔,正好处于远近几种植物的中心,形成了很好的框景效果;借景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线范围中未,从而使有限的空间突破为无限的空间。如四川的乌尤寺,结合岛屿地形地貌向借景做园林化处理,营造出一幅“雄浑开阔”的景观意境;敞景是通过植物的空间组织形式,给人以层次清晰、景域辽阔的景观感受。一般在寺庙园林的入口处、集会广场处使用敞景的空间营造手法。

4.2.3 通过植物的诗画文学内涵表现宗教意境。在古代,文人为了找寻创作灵感,往往需要清净、优雅的环境,而寺庙园林便是文人绝佳的避世之地。他们在此吟诗赏景,寺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灵感,产生了许多描写寺庙园林的诗词。佛教传人中国后,禅诗应运而生,僧人、诗人和画家对禅意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他们写绘出了许多优秀的禅诗画卷,成为古代诗歌园地中又一畦奇葩。山水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造园艺术,也丰富了植物配置的艺术。王维《山水诀》中有:“乔山耸直虬曲者一株二株”的论述。认为在山间植树是最佳的选择;白居易的《僧院花》中:“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描述了植物的宗教象征寓意。因此,在寺庙园林的意境营造中,可以有意识地根据一些诗画所描绘的景观未选择植物,通过艺术的植物配置手法体现出诗画中的禅境。

4.3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地方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我国寺庙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表现也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方的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差异。寺庙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地方文化特色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方面是与植物习性相结合;另一方面是与当地民俗相结合。

一方面是与植物习性相结合。在选择植物时,一般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为基础,多选择乡土树种。如北方常常种植杨树、柳树、榆树、槐树等,南方则多以桂花、芭蕉、棕竹等植物为代表。再如,我国泉州地区多以榕树、重阳木、菩提树等植物为主。

另一方面是与当地民俗相结合。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是影响植物景观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一是结合民间习俗、传统节日,进行植物景观的特殊游赏与配置,如春节赏梅、三月踏青、重阳节赏菊等;二是结合人们的看法,由于人们看法的不同,植物的选择也会受到主观层面的影响。如紫色在古代被认为是富贵吉祥的颜色,因此紫色的植物常被栽植于私家园林中。

第2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文化色彩

1 引言

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就是运用自然界中的乔木、灌木、藤本、竹类及草本、地被植物,在不同设计条件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组合,使之成为一幅既符合生物学特性,又有美学价值的生动画面。植物景观配置就是从植物要素特征(颜色、大小、质地、形态等)出发,利用一定的组织编排手法(重复、对比、对称、变化等),将其组合成与自然或人造硬质环境相融,具有一定美感,满足一定功能的整体植物景观画面。这幅画面是随时间与空间动态变换的。需要强调的是:植物景观画面远不是各个要素或部分简单的集合,而是将它们通过一定技巧手法组织起来的有机有序并能表达一定情感或情节的整体。情感或情节是把创作与胡乱堆砌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将植物合理配置,形成具有文化性的植物园林景观,给人们以视觉上产生美感的同时,情感上给与启示、感染,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意识。

2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分析

2.1 优秀植物品种的应用

市花市树是一个城市的居民经过投票选举并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而得出的,并且是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植物品种,也是比较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植物。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上升为该地区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如上海市的市花是白玉兰,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广州的木棉,素有英雄树之美名,象征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机;还有杭州的桂花,扬州的琼花,昆明的山茶,泉州的刺桐都是具有悠久栽培历史、深刻文化内涵的植物。

一座园林就是一个小城市具有城市的各种元素和特征。城市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能体现该园林的的文化精神。因此,利用树木等植物景观等象征意义与其他植物或小品、构筑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可以赋予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对人们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满足了游览与此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2.2 乡土传统植物的应用

如果说市花市树是有限的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地域性很强的乡土植物可以为植物配置提供广阔的文化资源。 在丰富的植物品种中,乡土植物是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地方文化特色,首先表现为在选择植物时,以其生态习性为基础,多选择乡土树种。如北方常以杨树、柳树等为代表,南方则多种植芭蕉、棕竹、桂花等。在广州、珠海、深圳等南方城市,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予了城市颇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如各类大花乔木、棕榈科植物、彩叶植物、攀援植物、宿根花卉地被等,这些生长良好、品种丰富的植物为城市多样化的植物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从一个城市的植物景观上,不仅能看出一个地方性格和身份,同样能看出一个地方时代文化的特征,或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而乡土植物就是能够反映本地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之一。

2.3 植物景观赋予的历史感

凡是在城市城乡范围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具有科研、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珍稀树种、国内外列级保护的,树形奇特、国内外罕见的,在风景园林点起重要点缀作用等的树木均属古树名木。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因为古树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文物;名木是珍贵的资源,它们都是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历史遗产,能够为城市的文化增添厚重的一笔财富。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园林应该有古树名木相匹配,也是镇园之宝。

3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文化色彩的运用思路

3.1 充分掌握园林植物造景原理

要充分理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和指导思想,灵活运用科学性原理、园林艺术学原理、行为心理学原理,融会贯通,综合考虑,避免因为强调某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

3.2 针对各功能分区的特点进行植物造景

每个功能分区的主要功能不同,展现园林文化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体现城市园林文化场景的布置内容和形式也不同,这就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植物造景方法。例如休闲区是园林的核心区,是人们休闲、娱乐、休息活动的主要场所,园林文化空间围合要求以休闲空间、交流空间为主,园林文化场景的布置内容和形式多要求随意性和活泼性,因此园林植物造景多采用规则式或混和式手法进行设计,树种多以乔木、整形植物为主,采用孤植、对植、环植、列植等手法,运用绿蓠、草地、树丛等形式,结合广场、道路、雕塑、花坛组成一个规整开敞、活泼的园林绿化空间。

3.3 要用“面、线”作主角,点、线、面的和谐统一

由于城市园林开放性逐渐的增强,园林建筑和周边城市建筑密集,而且往往相邻的两块绿地互相成为彼此的背景,背景和天际线呈现出杂乱性,使得园林植物造景变得困难增大,许多很好的设计由于背景的杂乱而变得看上去乱七八糟。.

大尺度的景观序列可冲淡一定的“噪音”,并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利于形成园林文化场景。比较典型的是路上的植物造景“线”,100余米长,灌木、常绿整形植物、草本花卉,按照节奏与韵律的艺术原则配置,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繁花似锦,活力四射,极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园林文化的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精神,再配上各种造型的标语牌,构成优美的园林文化场景,生动的营造出园林文化氛围。

在园林建筑小品之间的绿地,由于场地和人的视线受到建筑物的阻挡和限制,很容易的就可构建出优美的景观和文化场景,同时也容易围合园林文化的活动空间,同时对建筑的装饰和衬托也容易出效果,这一部分应该精心设计,认真建设。“点”往往是闪光的地方,往往是某个园林文化场景的中心和重点,其植物造景不但充当背景与装饰作用,而且有精神与内涵的提升作用,要展现园林艺术的精华。

3.4 紧密结合园林要素来体现园林文化

园林设计中,对于其他园林元素如地形地貌、水体、道路、广场、建筑(园林大门)、与园林小品及雕塑、标示牌等在体现和建设园林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的直接就是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植物造景只有与这些要素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才能完美体现园林文化。如园林道路,路名直接展现城市园林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重要的活动空间,许多随意的交谈交流发生在这里,许多园林文化场景搭建在这里。因此,园林道路的植物造景绿化在遵循一般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要更多的考虑园林文化建设的因素。

第3篇

园林植物作为风景园林景观的主要体现者和功能的主要承载者;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关键内容。

在景观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现特质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表现季节美、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艺术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社会美;在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发挥生态作用、防护作用、实用作用和社会经济作用。

2.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景物景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和决策者有时会忽视或片面理解园林植物的主导作用,导致现代植物景观无论在观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所折扣。

2.1城市原有植物景观系统的破坏

在新近绿地的建设或是旧有绿地的改造中,往往有片面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而忽视其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现象;有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其原生的生态系统无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些林带本来是生态通道,结果被新修的所谓景观大道截断;而大面积的城市广场和硬质铺地很少考虑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意义。

2.2城市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城市景观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在我国各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都存在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品种种植的现象,有时甚至完全不顾本地的气候和土质状况。由于外来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地加以改变,生态群落遭受破坏;此外,为了街道的整齐和气势的营造,往往整条街栽种单一树种而不维持原始状况下多树种的混种,最终导致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脆弱而不稳定。

3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问题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滞后、不合理的观念,导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低下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多是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大面积草坪和小灌木林拼成图案的绿化方式,并在一段时期内草坪加上色块图案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时尚(如是做法被称为“城市美化运动”)虽然草坪加色块图案能给人宽阔和心旷神怡的感觉,也能使园林洁净明朗,但从生态学上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中国传统的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相当高。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应提倡的。

3.2植物景观“千城一面”

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内涵,设计作品仅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植物景观处于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陪衬地位;有的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或几何形体——如此种种的做法,使得国内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导致“千城一面”。

3.3植物微观群落不稳定

植物微观群落是植物与植物之间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关系。特定的“乔灌草”组合的搭配是物种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符合自然规律,并且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生长良好、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但是,从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来看,设计者主观性的把一些不具备共生关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长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观群落变得非常不稳定。

3.4忽视乡土树种的应用

乡土树种具有最佳的本土适应性和文化传承性,代表地方特色。但是由于设计者的观念问题和当地苗圃的种质资源问题,使乡土树种的应用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很难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的理解和应用。

4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承担着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的功能。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借鉴外国园林建设的优秀经验,实现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1现代植物景观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4.1.1科学性

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非常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相互关系,所以,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依照植物之间的微观群落的互惠共生关系,搭配植物。

4.1.2文化性

植物景观和园林中其它的景观一样都需要有文化涵义,中国自古花文化异常丰富。众所周知,梅兰竹菊、玉堂富贵都有其代表性的树种。此外,本土树种也可以代表当地文化。例如,哈尔滨是旧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誉,榆树和丁香是我国旱地地区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4.1.3艺术性

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可以用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规律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创造出极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

4.1.4实用性

植物景观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单方面地说,例如,黑龙江省北方森林植物园内种植的郁金香每年就会为植物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当郁金香的花期,就会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一赏百花盛开的景象;另外,郁金香的切花也可以为植物园带来经济收入。

4.2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原则

4.2.1生态位原则

从生态学上说,生态位是指处于群落中的物种,在时间、空间和营养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间的生态位,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是指植物空间提供给人们的或者可以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如土地、气候、休憩空间、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间的现状对于人们各种活动(主要是游憩活动)的适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态位比较适宜人们的各种活动,对人的吸引力比较大;从微观层面上讲,良好的生态位是指构成植物景观的每一种植物处于合理的空间分布,在它所处的生态空间都能比较健康的生长,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4.2.2引入绿量概念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用以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三项主要指标,而仅应用绿地率和覆盖率这两个指标,已不能满足确切评价城市绿地景观状态和生态效益的要求,于是“绿量”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出来。叶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的器官,因此,植物景观空间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于植物叶片面积总量的大小。以叶面积为主要标志的绿量,是决定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例如,在具有相同绿地率的城市用地中,不仅可以有草坪和乔灌草复层结构群落的不同种植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绿化覆盖率,而且,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也不一样。可见,合理的植物配植可充分发挥其增湿、降温、调节环境小气候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造景;设计

植物除了能创造人类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创造适合于人类的生态环境。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加大,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城市中建筑林立,工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正在污染着环境;城市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人类所赖以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成为时代潮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植物资源、实现植物资源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拯救人类自己。因此,现代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已成为世界园林发展的新趋势。

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满足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更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

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二、园林绿化景观中的主题植物造景运用

(一)设计思路

1、功能分区

植物随季节的更替会产生形态变化,这种变化成为植物景观的特色,进而升华成一种季节主题文化。利用这种主题文化进行园林空间的划分,应用于园林的功能分区,可使分区明确并形成景观连续性。利用植物的季节象征主题来进行功能分区,还可以使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环境气氛

利用不同主题含义的植物造景,可以营造出不同主题的景观氛围。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从欣赏植物的形态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文化内涵

植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和文脉。

在现代园林规划中,可将植物的文化内涵同造景相结合,以园林主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将这种文化内涵作为植物景观的主题表现出来,既可以增加园林的景观表现,也可以增加园林景观文化内涵。如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是颇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

4、历史文化主题

古木是园林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年代的标志。古木的存在可以增添园林历史底蕴,激发怀古幽思。将古木作为园林景观的重点景观对其进行主题造景,可以为园林提供无限的遐想空间。古树名木苍劲古雅,姿态奇特,在园林中可构成独特的景观,也常成为名胜古迹的最佳景点。

(二)设计方法

一个优秀的园林植物主题造景,不但要借助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要依靠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来表现。合理的造景设计可以加强主题的表现,深化主题内涵。

1、植物景观空间结构

植物景观空间结构是指在观赏空间中,植物造景所应用的个体数量和配置方式。在植物主题造景的园林景点中,植物是景观表现的重点。根据实际需要来体现园林主题时,主要借助植物个体的数量和恰当的配置方式来进行植物主题表现。

2、借助植物配置烘托主题

植物配置是植物景观表现的主要方式,也是园林主题最直接的展现形式。优秀的植物配置可以使主题表达直接、明确。在植物主题造景过程中,可采用突出主题植物,淡化背景及利用植物色彩差异体现主题。

主要是利用植物体量上的差异进行配置,使主题植物突出,成为视线的焦点。在较小的造景空间中,可以选择植株高度比主题植物小的植物为背景,衬托出主题植物,使主题表现明显。在比较宽敞的环境空间中,可利用铺地、草坪或颜色单一的草本植物作为主题植物的背景,使主题植物成为景观的中心来表现主题。

3、主体植物利用

植物的主题内涵大多代表幸福、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和谦和、高洁的人格操守,常常是不同的植物代表着相似的主题,因此,在满足景观主题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种类不同但主题相似的植物进行造景,即可体现了景观主题,又丰富了植物种类,提高景观的观赏性。

4、深化主题

园林要素是景观营造的主要元素,各要素在园林中相互关联,形成景观的连续性。在植物造景的形象表达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过程中,借助建筑和小品主题点景,园林植物与建筑的配植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深化了主题内涵。

三、园林绿化景观中的空间植物营造运用

(一)设计思路

1、园林空间功能

妥善解决园林空间的功能是做好植物应用及配置的基础和出发点。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人们的视线、视境的改变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2、园林空间特点

在功能获得合理妥善解决的前提下,要注意突出园林空间的特点,也就是要注意形态的单纯化和统一感。另外园林空间的风格特点要尽可能纯粹,既使需要把两种风格结合在一起,也要分出主次,不能数种风格特点没有主次地混杂在一起,这样往往难以成功。

(二)设计途径

1、建立园林植物档案

从事过园林设计的人员都深知,设计工作强度大,又往往非常急迫,很难指望在设计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查找期望用途的植物种类和品种,这个分类系统的目的就是使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设计人员能迅速找到大致符合期望用途的植物种类,并减少误选植物的机会。

2、园林空间功能要求

明确园林空间的功能要求,将保证园林植物的选择是合目的的,不至于影响到园林空间的使用效果。在植物配植时应考虑树形、树高和园林建筑相协调,应和园林建筑有一定的距离,并应和窗间错种植,以免影响通风采光,并应考虑游人的集散,不能塞得太满,应根据种植设计的意图和效果来考虑种植。

3、园林空间的艺术品格

园林空间的艺术品格要肯定地凸显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其艺术感染力。明了空间界面应该具有的特征,植物选择就会有针对性。不能为了符合空间特征的需要而舍弃使用功能要求的需要。最好当然是两者能够协调,确实不能协调时,应该优先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

植物造景的优点还包括造价低、建设时间短、能在保持原有景区风格不被破坏的条件下使原有景观锦上添花并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在进行植物造景时,要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生物特性,把植物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要把传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又能给人们景色迷人的植物空间。

参考文献:

[1]彭卫强.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中国西部科技.2009(1)

[2]苏小萍.浅论充分发挥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作用.广东科技.2009(4)

[3]吴荣生.浅谈园林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4]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6)

[5]陆华.浅谈植物造景与配置,2010.1.22

[6]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

第5篇

关键词:传统园林 植物配置 造景 设计手法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园林建设技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尤其是在植物的种植、栽培、设计和布局上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也与西方园林技术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截至目前,我国的传统园林建设方法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园林规模、结构、类型、内容形式都得到了优化,且形成各种不同层次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传统的园林植物配置采用越来越多,也深受着各界人士的重视,尤其是自从城市园林概念的提出之后,这一施工技术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传统园林植物配置分析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味,是一项极具艺术魅力的园林结构体系,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员林体系之最。我国历代园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都十分注重植物景观艺术美感以及意境美感的营造。选择一些植物题材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更多的是在传统的手法上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上满足这种手法采用传统的艺术营造效果有着极大的独到优势。

1、我国园林

中国园林的产生与出现最早可以追朔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殷周时期,当时园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王公子弟们的狩猎需要,这个时候,我国将园林称之为囿。这种园林结构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方便禽兽的生活与息息,以便于王孙公子的狩猎与游玩,是一种按照植物自然生长方式营造的一种生态景观。而在此之后,我国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植物的关注日益深入,逐步从外观的基础上朝着外貌形象发展,而且还注意到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寓意。到秦汉时期,我国园林更是形成了繁华的发展,尤其是以阿房宫、未央宫、上林苑为主的宫廷园林艺术,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园林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人力去种植各种观赏型植物,这些树木在点缀园林美观性和装饰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而在隋唐时期,由于当时国力和国情的鼎盛,世界各国人员的交流加大使得各种国外奇花异草不断的涌现了出来,为当时的园林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我国的园林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由于这个时候国力鼎盛以及人们物质生活要求的提升,对于各种园林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面积较小的私家园林,更是极为常见,花卉配置精巧而又玄妙,而皇家园林花木则多采用种类丰富,植物景观规模较为宏大。

2、植物配置分析

植物配置是目前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极为常见,城市园林作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未来城市建设和规划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植物作为园林建设中的首要因素,其配置手法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我国传统园林建设中,由于受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动与影响,在植物配置中也体现的与众不同。在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增快的今天,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影响下,园林配置手法也在不断结合与更新,变得更加具有个性。在园林建设中,植物配置要以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为精髓,并且将其能够去糟取精,并结合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形成一种新的配置体系,创造出一项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生活习惯、审美习惯的植物景观建设方式。

二、传统植物配置设计的应用

1、花坛栽培技术

花坛花坛是指在具有几何形轮廓的机床内,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花卉.运用花卉的群体效果来体现田案纹样.或观赏盛花时绚耐景观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花坛的形式也在变化和拓宽.在形式与视觉感受上更为多样。花坛的优势不但在于其优秀的装饰性,也在于它可以随时更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随着我国城市同林绿化事业的发屣。花坛在园林绿地巾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已成为城市园林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花境

花境是潍自于欧洲的一种花卉种植形式,人们模拟自然界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的交锖生长的状况,运用艺术设计的的手法,将宿根花卉按照色彩、高度、花期搭配在一起成群种檀,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花卉种植形式,称为花境。随着历史的发展,花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用于花境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但花境的基本设计思怨和形式仍蕞保留下来。花境的自然天性使其柱上海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所营造的自由而热烈的氛阐使整个环境郁显得生机勃勃。

3、整形技术

檀辅通过植物任剪,使植物形成并保持设计造型的技术叫植物整型技术.修建后形成的造型植物叫整形植物。园林中,各种规划式的组成要素可以使环境姓得安静而庄严,植物与建筑相得益彰。作为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这种植物应用形式对中陶古典园林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三、植物配置原则

1、统一原则

统一的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佯与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我觉得一些局部感到支离破碎,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也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

2、协调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都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3、均衡原则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那么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

四、结语

在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中,植物的配置是以有生命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因此既要表达植物的自然特性,又要通过植物表现人的思想情感,这两种理念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配置自然美和文化美相结合的独特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园林建筑; 园林造景; 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becoming acute, simply focus on the protection of one-sided development can not obtain satisfactory result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exploration, has formed a system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Building applications in garden landscap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rough in-depth detailed planning, active exploration, planning method is finally seeking an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between the balance, so that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complement each other, promoting comm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建筑与园林造景的差异。建筑与园林其实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载体,各有本身的特点与空间领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素质的提高,对其建筑及环境要求的提高也是自然的。见诸于园林造景是独立的,也是统一的。一个建筑在园林造景中应用得当,互融一体,给人赏心悦目﹑依然自在的感觉,仿似造景就是巧夺天工。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园林有不同于宫殿﹑长城﹑庙宇﹑桥梁,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满足有人观赏自然风景的需要,又要成为被观赏的自然景色中的一个内容。也就是说,园林建筑的布局是从属于整个园林的艺术构思的,是园林整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总是服从整个风景环境的统一安排,同时又对总体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园林建筑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优秀的建筑在园林中本身就是一景。桂林芦笛岩接待室的选址就是一个园景的优秀实例。陡峭平常的山坡本无其它利用价值,不能攀登,也缺乏景观,但被利用在上面建立了一座小巧的接待室,使绿树丛中洁白的接待室成为山坡一景。植物的比例显得合适。建筑的线条往往比较硬直,而植物线条也较柔和活泼。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三、中国园林建筑的风格特点与分类 。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中国古典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两大类。 天然山水园往往利用天然的真山真水,在因势利导的情况下,作出一些局部调整,并加以建筑和花木(有时还放养动物),组合成供人游历观赏的园林。人工山水园是以人为堆叠的假山和开凿的池,来充作自然山水,力求在小环境中表现大自然。它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山、水、植物和建筑。由于人工山水园更加集中的反映了人的艺术创造力和造园思想,因此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 园林建筑在园林中即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四、利用植物景观

1.强化园林植物的开发与利用

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植物。园林绿化的主要宗旨是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园林。地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较稳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绿地的生物量,而且可以通过乡土植物造景反映地方季相变化, 重要的是易于管理,管理费用降低。此同时,也不排除对国外优良植物品种的引种。

利用不同类型的园林植物创造植物景观。充分利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攀援植物、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创造园林景观。采用多层次的、合理的、科学的园林植物配置,不仅可以丰富植物景观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还可以增加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

充分开发和利用园林植物野生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我国园林植物有待开发利用。优良的新品种可以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增加植物造景的新颖性。应引进科技人才加入投资,开发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出适合我国各地条件及各种需要的优良造园植物。

2.造景形式多样化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采取不同形式的植物造景形式。更新观念, 植物造景不拘一格, 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

充分利用水生植物造景。水生植物造景是以适生的、具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为材料,科学合理地配置水体并营造景观,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姿韵、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力求模拟并再现自然水景, 最终达到自身的景观稳定。

多维空间植物景观。应加强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上应加强研究,找出适合本地的垂直绿化植物,尽量做到四季景色优美。一个现代化城镇需要一定的绿地面积来实现和保证环境质量。我国目前城镇用地紧张,高层建设不断增加,平地绿化面积越来越少,垂直绿化势在必行垂直绿化不仅能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而且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 对增加绿化面积有明显的作用。

3.重视生态效益

第7篇

【关键词】小城镇;园林植物;造景

1 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

园林植物造景,包括广义、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来讲,是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 植物群落、 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通过艺术的手法,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从而来创作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园林植物造景是生态园林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城镇生态城市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节约型园林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城市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旨在通过营造植物带给人们身心的放松。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能为人们创造游览、 观赏的艺术空间。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 庇荫的基本功能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使人们在忙碌紧张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如今,园林植物造景也向着更广更深的方面发展,正向着生态景观、文化景观及历史景观的方向延伸,是人们创作意境的一种表达方式。

2 园林植物造景的渊源历史

我国园林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有了造园活动,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园林植物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我国就有了街道绿化。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出现,人们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也愈加讲究。到唐代的时候,随着经济的发展,植物不仅起到绿化美化的作用,更加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到清代时出现了造园艺术极高的典型的古典园林。重点是清代园林通过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创造出了许多植物景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园林文化,成为了世界造园史上的艺术瑰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园林造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上,不仅注重植物的造景功能,对植物的抗污、吸毒及改善环境的功能也加大了研究。

3 小城镇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小城镇园林植物造景应该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遵循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植物会选择不同的自然生长环境。例如,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的不同,植物可以分为耐寒、喜温、耐热等类型;按照对光照的需求程度,植物可以分为阳性和耐荫性植物。植物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上会形成不同的植被景观,造景时要严格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将植物栽植在与之相吻合的环境之中。

3.2 坚持多样性统一性的原则

多样性统一性原则是小城镇园林植物造景的重要原则,园林造景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者一致性,给人以同一的感觉。根据园林造景的主题来确定一致性的程度。相似的园林造景设计会让人产生一种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差异性较大的园林造景设计会让人充满新鲜感,让人感到轻松活泼。

3.3 坚持协调与对比的原则

所谓协调就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小城镇园林植物造景的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色彩、线条、比例等。景物相互协调的前提条件是之间必须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

3.4 坚持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在小城镇的园林造景中,通过整体或者局部和谐的调整,使人达到感觉上的对称,让人们产生愉快的感觉。一般来说,生物体存在着两侧对称与辐射对称两种自然的对称,在小城镇的园林植物造景中,可以按照这两种对称对植物进行配置。

3.5 坚持均衡的原则

植物、山水以及建筑物等都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重量感,在搭配上要遵循一定的均衡性。根据周围的环境,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是两种常见的均衡原则。按照均衡的原则来配置不同的植物种类,景观就会显得稳定、养眼,使人感到心情愉悦。

3.6 坚持韵律与节奏原则

在小城镇园林植物的造景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律来配置植物,会产生韵律感。例如,同一种植物等距排列就是一种简单的韵律;不同的植物相间交替排列就是一种交替韵律。随着植物的增多或更多一些交替排列,韵律感也会逐渐的丰富。植物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加工形成形状韵律,比如绿篱可以修剪成水平状,方形的城垛状、弧形起伏的波浪状等等。

3.7 坚持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原则

在植物造景时,还要考虑到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将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4 小城镇园林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4.1 绿量与景观的质量有待提高

绿量是指所有生长中植物茎叶所占的空间体积,广义上还包括一切有利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因素,这是生态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当前小城镇植物造景中的绿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草坪过度泛滥,盲目跟风,设计者对绿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个方面是盲目照搬草坪模式,不分绿地的性质、面积大小、环境负荷一味的盲目照搬,必然会造成建设的绿量与景观质量不成比例。

4.2 追求形式的现象依然存在

小城镇园林植物的造景讲究的是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然而,在实际的园林植物造景中,盲目追求绿化率,追求绿化视觉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将分枝低、体积量大的雪松种在狭窄的街道上,将狭小的活动场地改建成草坪等,使植物造景的形式和功能没有很好的统一,植物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4.3 对植物配置的科学性重视不够

科学的园林植物造景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在实际的造景设计中,常常以生长条件很好的植物作为理想效果的标准,对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气候等没有充分的考虑。造成的后果就是在小城镇园林植物造景中,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率、生长体积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植物。

5 如何更好的实现小城镇园林植物造景

5.1 将生态效益与生态景观相结合

园林植物造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还要从小城镇建设的长远发展目标来考虑。在自然界中,园林植物群落能创造出很高的生态效益。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将环境的美化与小城镇长远的生态发展密切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小城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5.2 合理科学的配置植物

小城镇的园林是人们休息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相关的研究表明,绿色更能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室外活动的空间,绿地的配置率更要高一些,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合适恰当的选择树木。

5.3 要实现植物造景功能的多样化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不断创新转变,要将传统的建筑周围种植、假山上种植,发展到行道树、绿篱、广场遮阴、空间分隔等。从传统的花台发展到花坛、花镜、室内花园、屋顶花园、温室等造景方式,要尽可能丰富植物景观,最大限度的实现功能的多样化。

5.4 从当前人们的实际出发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一定要从现代人的实际出发,开阔的树林草地、城市广场、森林公园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5.5 草坪、花卉的品种要不断推陈出新

草坪、花卉的广泛大量应用已经成为小城镇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为了使景观的设计不断与时俱进,草坪、花卉要不断引进新品种,不断推陈出新。

总之,园林植物景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更好的实现小城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就需要认真遵循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同时要科学合理的对植物进行配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尹吉光.图解园林植物造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

第8篇

关键词:景观没计;生态环境;植物景观

一、植物景观设计

一般情况下,园林景观的优劣与否,除部分限制于天时地利外,更多的取决于造园的设计者是否匠心独运,是否能巧妙的运用地域和环境上的特点,融自身的审美观念于其中,自树一帜。因此,设计于前,布局于后;选材于前,施工于后;造景于前,融合于后。当然,不计效果和投入的现在造园,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造园,也是浅薄和无区,必难为时代流芳。“设”者,陈设,设置,筹划之意;“计”者,计谋,策略之意。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一)园林设计原则。=强调设计与服务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所希盼的掌声来自使用者的信任与满意;设计的职责是创造特性。正如每个人都以其相貌、笔迹或说话方式上表现其各自独特个性一样,园林景观也是如此;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并作为景观形式或语言及内容创新的源泉;环境和人的舒适感依赖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人性化的需求带来景观的多元化和空间个性化的差异,但它们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设计时尽可能地融入景观的总体次序,整合为一体。

(二)我国的园林设计理念。我国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体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园林设计讲究多种技巧,而整体理念始终一贯,即人与环境的和谐。关于这一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即“风水学”。因为现代过激的文化理念,现代人将传统的“风水学”弃之如遗。风水学固然有很多糟糠,但也保留了许多有益的内容,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宜一味地盲目否定。

二、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景观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顺应自然,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子对植物个体的生态作用,形成其生态习性。

植物造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必须从自然植物群落汲取创作灵感,造景中栽培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一群落的组成成分、外貌、季相,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与分层现象,群落中各植物种间的关系等。

对植物景观的欣赏。西欧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多是规则式。其根源始于体现人类征服一切的思想,植物被整修成各种几何体及鸟兽形,在总体布局上植物景观与建筑的线条、外形乃至体量协调一致;东方自然式植物景观,模拟自然景观及田园风光,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个体美及群体美,从宏观季相变化到枝叶花果刺等细致的欣赏。自然式植物景观体现宁静、深远、活泼的气氛。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曾风靡英伦的自然式园林,在于提炼和意境的营造一即“深远含蓄内秀的诗画园林”,从王摩诘的辋川别墅到避暑山庄的知鱼桥,莫不如此,而园林意境如果仅靠山水建筑,不过行尸走肉而已,只有在缤纷多彩、婀娜多姿的植物点缀下,才得以焕发生机。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手法和独到之处 在植物造景中深受山水诗画、哲学思想及习俗的影响。选择植物重视“品格”,形式注重色、香、韵,还要具有画意。

中国古代形成了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其立意多为清高隐逸,超世脱俗 其中“三境界”观(生境,画境、意境)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最大。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则是要求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与山石、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作为情感或表达意境。植物由于生长环境和抗御外界环境变化能力不同,在人观念中留下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松刚强、高洁,梅坚挺、孤高,竹刚直、清高,菊傲雪凌霜,兰超尘绝俗,荷清白无染人们对花草树木的鉴赏.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

三、植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战胜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大片绿地被占用.树木被砍伐.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自然灾害恶性发生.泥石流、海啸、沙尘暴……幸运的是,人类已经从受到的惩罚中逐渐清醒,认识到植树造林除了能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而且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净化空气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对所居住的周边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珍视生命、珍惜曾经拥有的绿色家园.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住在园林式的城市.住在园林式的小区,成为人们的向往。而当今世界对园林这一概念已不仅是局限在公园或风景点中,从国土规划就开始注重植物景观.首先保护自然植被,其次进行有目的地规划、栽植大片绿带。

自然群落都有独特的种类、外貌、层次、结构。环境越优越,群落植物种类就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而栽培群落是按人的意愿将同种、异种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根据人的生产、观赏、改善环境等需要而组成。造景中栽培群落的设计,要遵循自然群落发展规律,从其组成、结构中借鉴。切忌单纯追求艺术效果及人为要求,不顾植物习性,硬凑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群落。

重视园林建筑,而轻视植物,这在以往的园林建设及设计中屡见不鲜。而今人口密度、环境条件、人的喜好时尚都有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在园林建设中除应保留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部分,还需提倡和发扬符合潮流的植物造景内容。当前人们逐渐接受园林植物造景的观点,许多城郊营造森林公园,尝试植物群落设计。伴随着旅游热,大批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纷纷成立。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全面铺开,景观建设快速发展,需要新增大批合格的园林绿地。高水平设计、高质量选苗、高标准施工已成为创园林城的质量目标。要充分掌握及利用园林植物资源来规划设计,引种选育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植物品种,注意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及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美。

四、结语

运用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绿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园林绿化建设首先不能盲目听从不切实际的主观意念.要按照生态园林的观念去创造园林景观.建设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要体现以植物造景为主体.按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位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注意维护、改造自然植物群落的同时.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注重植物的生长发育、枝叶和形态变化、开花结实、衰老以致死亡等演替过程;把握景观的动态性.结合运用园林美学原理.营造出优美的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园林景观.构建融生态、艺术、科学、文化为一体的绿色环境。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环境影响

Abstract: The knowledge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volves a wide, it includes literature, art, biology, ecolog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r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require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all subjects are unified in the garden arts.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s; landscape design; environmental impact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现代城市绿化发展过程中,园林植物的合理搭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形成了许多构造合理、景观优美的绿地。然而工作中依然存在重景观轻生态、重效果轻过程的现象,绿地设计和建设往往缺乏群落的观点,忽视了群落自身特点和规律,物种选择、应用形式和功能单调、结构单一,植物配置和风格大同小异,甚至仅是简单重复和克隆。城市中植物群落成为典型人为干扰系统,其结构常是未成熟临时框架,存在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小、系统不稳定、养护管理精细、抗逆性差等问题,与自然或农林植物群落相比,城市植物群落具有明显差异性。近年来城市绿化问题倍受关注,城市绿化地的“景观、生态”双重功能性逐渐成为园林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向从单一的植物景观,发展到结构复杂,系统稳定,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多功能园林。

1植物景观设计

一般情况下,园林景观的优劣与否,除部分限制于天时地利外,更多的取决于造园的设计者,是否匠心独运,是否能巧妙的运用地域和环境上的特点,融自身的审美观念于其中,自树一帜。因此,设计于前,布局于后;选材于前,施工于后;造景于前,融合于后。当然,不计效果和投入的现在造园,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造园,也是浅薄和无区,必难为时代流芳。“设”者,陈设,设置,筹划之意;“计”者,计谋,策略之意。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1.1园林设计原则

以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创超高品位的居家生活环境。

1.1.1强调设计与服务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所希盼的掌声来自使用者的信任与满意。

1.1.2设计的职责是创造特性,正如每个人都以其相貌、笔迹或说话方式上表现其各自独特个性一样,园林景观也是如此。

1.1.3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并作为景观形式或语言及内容创新的源泉。

1.1.4环境和人的舒适感依赖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人性化的需求带来景观的多元化和空间个性化的差异,但它们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设计时尽可能地融入景观的总体次序,整合为一体。

1.2我国的园林设计理念

我国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体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园林设计讲究多种技巧,而整体理念始终一贯,即人与环境的和谐。关于这一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即“风水学”。因为现代过激的文化理念,现代人将传统的“风水学”弃之如遗。风水学固然有很多糟糠,但也保留了许多有益的内容,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宜一味地盲目否定。

1.3园林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3.1忌追求高档,豪华,远离自然,违背自然。

1.3.2忌盲目模仿,照搬照抄,缺乏个性。

1.3.3忌缺乏人文关怀,不顾人的需要。

1.3.4忌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气派,高贵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顾工程的投资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1.3.5忌忽视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破坏整体的生态环境。

1.3.6忌对园林植物随意配置。

1.3.7忌只注重一种植物,忽视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1.3.8忌只注明园林植物的种类,不明确具体品种和规格。

2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园林景观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离不开植物的点缀和映衬,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增加园林的艺术效果,对环境也有很大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空间塑造上的作用: 植物可作为空间塑造材料使用,对空间进行分隔、连接与引导,并形成不同的空间比如私密性空间,开放性空间等; 其次,遮掩不良的景观,形成主体屏障,同时,还可引起到框景的作用等。

2.2改善环境的作用: 植物景观的适当利用可以改善户外的环境品质。如: 水土保持,减弱噪音,净化空气,控制光线和眩光,影响局部微气候的变化等。

2.3美化环境的作用: 植物可发挥自身的观赏特性,如树形之美,开花、结果的特色随着时间变化展现生生不息的自然美感,并提供视觉、嗅觉等感观之愉悦,形成自然优美的环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2.4生态上的作用: 提供生物栖息、繁衍、觅食的空间,建立生态保育的基础。

3植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战胜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大片绿地被占用.树木被砍伐.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自然灾害恶性发生.泥石流、海啸、沙尘暴⋯⋯幸运的是,人类已经从受到的惩罚中逐渐清醒,认识到植树造林除了能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而且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净化空气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对所居住的周边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珍视生命、珍惜曾经拥有的绿色家园.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住在园林式的城市.住在园林式的小区,成为人们的向往。而当今世界对园林这一概念已不仅是局限在公园或风景点中,从国土规划就开始注重植物景观.首先保护自然植被,其次进行有目的地规划、栽植大片绿带。

自然群落都有独特的种类、外貌、层次、结构。环境越优越,群落植物种类就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而栽培群落是按人的意愿将同种、异种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根据人的生产、观赏、改善环境等需要而组成。造景中栽培群落的设计,要遵循自然群落发展规律,从其组成、结构中借鉴。切忌单纯追求艺术效果及人为要求,不顾植物习性,硬凑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群落。

重视园林建筑,而轻视植物,这在以往的园林建设及设计中屡见不鲜。而今人口密度、环境条件、人的喜好时尚都有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在园林建设中除应保留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部分,还需提倡和发扬符合潮流的植物造景内容。当前人们逐渐接受园林植物造景的观点,许多城郊营造森林公园,尝试植物群落设计。伴随着旅游热,大批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纷纷成立。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全面铺开,景观建设快速发展,需要新增大批合格的园林绿地。高水平设计、高质量选苗、高标准施工已成为创园林城的质量目标。要充分掌握及利用园林植物资源来规划设计,引种选育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植物品种,注意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及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美。

4结语

总而言之,运用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绿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园林绿化建设首先不能盲目听从不切实际的主观意念.要按照生态园林的观念去创造园林景观.建设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要体现以植物造景为主体.按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位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注意维护、改造自然植物群落的同时.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注重植物的生长发育、枝叶和形态变化、开花结实、衰老以致死亡等演替过程;把握景观的动态性.结合运用园林美学原理.营造出优美的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园林景观.构建融生态、艺术、科学、文化为一体的绿色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玲.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季相设计探讨[D].西南大学,2010

第10篇

[关键词]:主题公园;景观;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现代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仅仅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文化内涵影响,还受到西方各种主义、思潮流派的影响,风格和形式都大有变化。因此,不难发现在我国现代主题公园中,植物配置模式有着不同时代的风格和特征。

(一)围绕主题特色,强化特征

每个优秀主题公园的赖以生存的灵魂便是他们不可复制的主题。因此,在植物配置中,都围绕着主题内容、乐园特色,强化主题公园园的游乐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休闲性等综合游乐活动特征。西安大唐芙蓉园通过演义唐代传统的植物配置来强化它“写意山水园林”的大唐文化主题特色;大连发现王国通过众多热带植物来强化它异域探险的特色;深圳欢乐谷香格里拉森林是塑造得一种残破的美感,设计中处处体现了这两个字;而北京欢乐谷香格里拉该园区景观元素选用的是偏重乡野意趣――粗犷、浪漫的感觉。

(二)重组古典原型的元素

以古典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元素为原型,结合现代的各种艺术思潮,对传统的植物景观视觉元素进行重组,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基本趋势。寻求简易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设计中强调形体的重复与差异,从而建立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使得植物形体与空间整体得到最佳的表达。现代的景观设计师认为这种形式的简洁纯净和简单重复,就是现实生活的内在韵律,其植物的造型手法趋向简约化、规则化。树木大多按网格种植,整齐划一,灌木修剪成绿篱,花卉追求整体的色彩和质地效果,作为整体景观设计几何构图的一部分。这种直截了当地表达出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附加的东西,也恰恰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同时保证了较高的质量和效率,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其视觉冲击力却是直接的,并且有力地控制大尺度的空间,形成简洁有序的现代景观,有时会带来令人满意的景观效果。

大唐芙蓉园里把日式植物配置、修剪常用技艺与草坪结合,芳林苑庭院的散置的竹从与水系、地面铺装的构成感极强的结合方式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植物功能多元化

我国初期的主题公园,往往把植物放在一个起装饰作用配角地位上,而现代主题公园的科学性已经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得到体现,植物的设计已经上升到限制空间、构成室外空间、遮挡不利景观的物体、护坡、在景观中导向、统一建筑物的观赏效果以及调节小气候和光照、水土保持的层次上,实现了植物配置功能的多元化。现代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大量植物品种的堆积,也不再局限于植物的个体美,而是追求植物形成的空间和尺度,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尤其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的美感。植物的整体空间形态在设计中确定以后,才考虑其观赏性,通过个体植株形体、线条、色彩、肌理、香味等所表达出来的韵味以及人们赋予它的拟人化性格,都让植物充满灵性,立体而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主题公园的植物重在强化其主题特色以及园中各景区、功能区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和园林艺术相结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态意识的增强,主题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注意围绕体现自然生存环境特征,运用园林艺术构图手法,巧妙布景,精心立意,将现代人们的情趣和爱好与娱乐融汇于一园。

(四)节约型为主

绿地是主题公园一切活动的载体,可以创造开展各种活动的空间与场地,形成总的环境氛围。主题公园是个求快求新的典型景观园林类型,然而由于这类公园需要极大的投资,往往在植物景观上的经费预算相对较少,导致景观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除了良好的植物配置模式,美观而经济的植物配置更为重要。主题公园中绿地面积往往占总面积的60%~80%,其管理维护费用是相当巨大的,节约型的植物配置模式不可或缺。因地制宜,重视绿地建设结合功能区、景区的设置,在总体规划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条件、现状特征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减少乔木增加花灌木的方法,草本花卉的应用在主题公园的植物配置上的使用应加大比例,达到使景观看起来既美观,又节水的效果,植物配置应结合各景区特征和生态群落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形成绿色基调。

(五)植物种类不够丰富、配置相对单一

我国被誉为“植物王国”,拥有的植物种类约在三万种左右,居世界第二,其中木本植物八千多种,然而我国的大多数主题公园中采用的植物品种仅仅不足百种,南方植物材料如此丰富的主题公园的栽植种类不超过200种,仅占2.5%。像大唐芙蓉园这样上千亩场地的大型主题公园里的植物种类仅100余种,各园区的不少植物品种重复率极高,颇为可惜。因此,应该大量使用特色的乡土植物、引进国外优秀品种、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和草坪立体结合种植的方式,来增加植物群落物种种类,形成疏密有度,障透有序和高低错落的群落层次结构,才能对改善绿地系统的自我维持机制有积极的作用。当然,主题公园中仅植物种类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建的是主题公园不是植物园。植物多样性只是自然法则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形成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景观形式多样的前提。只有通过明确的设计意图和精巧的植物配置、精心的选择丰富多样的植物,才能建造出风景如画的主题公园。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

第11篇

关键词:墓园;植物配置;景观设计

常言道“无园不木”,即植物因其具有丰富的色彩、各异的形态和芬香的气味,在古今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不但能满足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而且能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1]。墓园植物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律,意味着希望与重生,以及生命的轮回。本文以贵州六盘水市公益性公墓植物设计为例,在墓园植物的应用方面做了实践性的初探。

1 墓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西福园公墓植物景观设计以自然为师,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为墓园中安葬的逝者实现回归自然的心理愿望提供场所,同时为生者创造一个凭吊先人、领悟生死的环境。这对解决人地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西福园公墓植物景观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1 整体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墓园植物是贯穿整个墓园的主要景观物质基础,即西福园公墓应用墓园植物将墓园内不同景区绿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每个景区、各个局部又以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及不同的配置手法,形成不同的景观。如路口等节点地段进行重点布景,以突出墓园植物景观特色。

1.2 因地制宜的原则

西福园公墓充分利用原有的树木,首先是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在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的同时,调整树种结构,选用的树种必需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抗污染、易于栽培管理,以乔木为主,使乔、灌、草形成合理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形成自然群落,速生与慢生树相互搭配,层次错落,讲究季相变化;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引进各种优良园林观赏树木,重视地被植物的应用,以达到护地保土之功能。

1.3 季节性原则

西福园公墓在墓园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墓园景观的季相变化,依据植物的形态、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使植物景观符合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

2 墓园植物的选择

因为墓园是一种特殊的园林,所以西福园公墓依据项目区域位置、自然条件、规划中细化办公、管理区和墓位区2大分区,在植物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文化内涵。

2.1 赋有殡葬文化内涵的植物选择

2.1.1 选择寿命长的植物:如苍劲肃穆的松柏类;素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和葱郁的樟树等大乔木,不但不易老化而且树龄较长,表示逝者永恒之意。

2.1.2 选择辟邪植物:如由来已久、为常人所认知辟邪的垂柳、桃树、梧桐、柏树等,目的是为了能够求得死者在阴间的平安,这也符合我国“入土为安”的殡葬思想。

2.1.3 选择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植物:如初夏开的白花,像一串串玉质佛塔的七叶树;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圣洁的莲花等[2]。

2.2 常绿植物的选择

常绿植物具有万古长青和坚忍不拔的寓意,是营造墓园纪念性氛围较好的植物。除了松柏类以外,西福园公墓园中还选择常绿的万年青、含笑、十大功劳、广玉兰、罗汉松、杜鹃、桂花等。

2.3 赋有人格化意义的植物选择

根据逝者生前喜欢的植物和职业,西福园公墓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赋有人格化意义的植物。如教师墓园选植桃树、李树,表示“桃李满天下”的寓意;军人墓园选植木棉;文人墓园选择竹子、梅花、、兰花等象征“君子”的植物。

2.4 植物色彩的选择

植物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而有其各自的象征[3],所以西福园公墓园中也相应地选择不同色彩的植物。

2.4.1 表达崇高和庄严的红色植物:如红花的贴梗海棠、山茶、红花夹竹桃、紫薇、美人蕉;果实是红色的紫金牛、火棘、枸骨、南天竹;秋季叶红色的鸡爪槭、枫香、黄栌等。

2.4.2 象征着纯洁和神圣,给人以宁静感觉,适合墓园氛围的白色植物:如白花的深山含笑、梨、白花夹竹桃、木绣球;干皮为白色的有:白皮松、悬钩子、毛白杨、悬铃木等。

2.4.3 给人以光明、纯净的感受,象征(下转第101页)(上接第74页)着希望和崇高的黄色植物:如黄花的云南黄馨、连翘、黄花夹竹桃、栾树;秋季叶黄色的鹅掌楸、无患子、槭树、麻栎;干皮黄色的金竹等。

2.5 植物形态的选择

不同姿态的植物有不同的表现性质和象征意义。在西福园公墓园中选择垂直向上、庄严肃穆的植物:如塔柏、水杉等;垂枝表示哀思和悲痛的植物:如柳杉、柏木、龙爪槐、垂柳等[4]。

2.6 草本植物的选择

西福园公墓中墓穴周围选择草本植物作为点缀,选择色彩丰富的草花来活跃墓园肃穆的气氛。主要以宿根花卉为主,也可根据死者家属的意愿供选择鸢尾、、月见草、波斯菊等。其他区域还选择与墓园相关的具有文化意义的金银花等藤本植物,于春夏开花,由于其越冬不死,常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5]。

3 墓园植物的应用形式

3.1 墓园植物在神道中的应用

神道设置在墓区的入口处,从入口处经过一条长长的通道才能到达墓区。西福园公墓神道较长,它使人在正式进入墓区之前有一个心理上的缓冲空间,给去墓区祭拜亲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抚慰。西福园公墓在神道上以整形的松树、楠木、龙爪槐等为主,列植在道路的两边,形成一个相对郁闭的空间,以增加纪念的氛围。

3.2 墓园植物在生态葬区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环保生态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接受了生态葬法。西福园公墓园中生态葬法主要包括草坪葬、花葬、树葬等。这些葬法就是现代生态葬法。生态葬法既节约了土地又美化了环境,让墓园成为了花海、树林,还青山一片葱绿。

3.3 墓园植物在传统葬区的应用

传统葬区是以中国人传统的墓葬形式——为逝者立碑的葬区,西福园公墓在传统葬区的植物配置形式主要以女贞等耐修剪的常绿植物为主,墓碑整齐的排列在一排排的植物中,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公益性墓地的生态化、园林化是现代墓地建设的一大特征,更是现代社会墓园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本文以西福园公墓植物造景为例,对墓园的植物造景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可为当下的公益性墓园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闻铭,周武忠,高永清.中国花文化辞典[M].合肥:黄山出版社,2000.

[3]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第12篇

【关键词】:乡土植物地域性景观文化

1 引言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议题。由于世界上各区域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土植物。植物既是园林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又是地域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植物形象的地域性造就了地域性的植物景观。

2 景观种植设计的地域性

植物生长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差异,在不同的气候、地形等生态因子的作用下,植物形态会不同。以气候而论,高山植物普遍低矮、近地;而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常绿,树木高大。由于地形的差异,生长在杭州市(市区最低海拔仅几米,山区海拔平均为100m)的杜鹃形状较为矮小,而生长在天目山(最高海拔1700m)的杜鹃,则高大如小乔木。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全体都信奉小乘佛教,一些榕树成了佛教徒崇敬的对象。在白族,很注重对“风水树”的崇拜,他们在迁居某地之前,必先植以“风水树”,种类以大青树、合欢、滇朴、黄连木等为主。在侗族,为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人们形成了“据水田而居,以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模式,同时也因稻作而形成了独具侗族特色的稻作文化。在英国玫瑰象征爱情、幸福和美好;栎树象征勇敢坚强;棕榈象征胜利。在德国,矢车菊启示人们小心谨慎和虚心学习。在阿根廷,刺桐花是坚贞不屈、纯洁高尚的象征,体现了阿根廷人的民族精神。

3 通过植物形象塑造地域性景观

植物既是园林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又是地域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植物对地域性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一是通过植物形象,二是通过植物文化。植物形象和植物文化的作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植物形象的地域性造就了地域性的植物景观。北方的植物以针叶树、落叶阔叶树为主,常有郁郁葱葱、雄伟挺拔的针叶林景观或季相分明的阔叶林景观。以常绿阔叶植物为主的南方,常见的则是四季常绿、幽篁蔽日的植物景观。布雷•马科斯是巴西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他运用现代艺术语言于巴西当地热带植物,展现了浓郁的巴西热带风情。在创作过程中,他常运用对比、统一、协调、韵律等艺术原理进行植物高低错落搭配,并且他强调植物叶形、质感、花色、量的大面积对比,从而突出植物的观赏特性。

园林景观的文化性,固然可通过多种造景手法体现,但植物是园林景观的基础,而植物又根植于地方文化,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根基。因此,以植物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是最富生命力的。

4 结合诗歌、画理营造地域植物景观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处处都是根据诗歌取材的植物景观。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得真亭旁植有几棵黑松,取《荀子》:“桃李倩粲于一时,时至而后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之意。梧林幽居旁边植梧桐树和竹子,取唐羊士谔《永宁小园即事》诗句意:“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显然,诗歌与植物交相辉映,才创造出具有人文特点的景观,这一点值得我们在设计中运用。

5 植物景观和设施景观相结合表现地域文化

植物文化的表达除了依靠植物本身之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如建筑、山石、园林小品等作为配景才能更完善。竹为禾本科植物,枝干挺拔秀丽,竹节坚韧硬朗,竹叶四季常青,它象征着坚忍不屈,高风亮节的操行。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在庭院角落,花窗之外栽植紫竹、方竹、凤尾竹等。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饱含着文化意味。亭台楼阁因植物的点缀而变得生动且富有灵性,植物文化则在亭台楼阁的烘托下缓缓散发出来。植物与雕塑的结合,可以使无形的植物文化变得更加直观,更易使观众领悟到其中的内涵。

植物形象被提炼出图案而运用到园林中也可以表现园林景观的文化性。例如大明湖改、扩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体现景区山水园林的特点、弘扬荷花文化的原则,使新建设施与景区风貌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主游路两侧的花钵,由整体石块雕刻制作而成,上部巧妙地设计成荷花、荷叶的造型,用以种植四季花卉。底座较纤细的部分以同一块石材雕刻成盘旋的藕瓜,既起到了牢固的支持作用,又不显得臃肿粗笨。整体设计独具匠心,融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体现了大明湖的荷花特色。

6 植物与自然景物的组合

中国古典园林常借自然景物来凸显植物景观意境。自然界的风声、鸟语、流水、斜阳、日光、晚霞,在古典园林中都是表现诗情画意的背景元素。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将松、竹与风声相结合,借松、竹等物来听风,或在风的情景下赏景,不仅极好地诠释了植物的“性格”,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大妙境,还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听风文化。梅,落叶乔木,生性耐寒,花蕾于隆冬绽放,率万木之先。梅花神清骨爽、娴静优雅、与遗世独立的隐士姿态颇为相契,在两宋时期,人们已经赋予梅花崇高的文化象征,仅《全宋诗》中咏梅诗就达4700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对梅花景观最美的描写之一。水边植梅,清浅的溪水与高洁、疏瘦的梅花形成一致的审美意向,水面上疏朗、雅致的梅影,加上水中晴朗、悠远的月影,不仅极好地体现了梅花的美感,而且梅花的品格在水、月的烘托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