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系统的构成

企业管理系统的构成

时间:2023-08-15 17:2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管理系统的构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管理系统的构成

第1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内部管理 地位 作用

所谓管理会计主要是指以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资金的运作为管理对象,力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运作资金的管理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管理会计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了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

为了全面的了解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当中所具有的地位,就必须实现明确企业管理的目的。所谓管理主要是指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组织、计划、决策,以及指挥协调等措施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充分的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顺利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目的。企业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系统包括多种子管理系统(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劳动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各种子管理系统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综合管理系统。从企业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来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管理系统。而就财务管理的内容而言,管理会计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管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并与其他管理系统共同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企业管理系统中各项管理对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所具有的作用

生产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安排,生产管理工作还涉及企业的生产资金的投入与回报,通过合理的安排企业的生产行为,尽量缩短企业生产资金的回报周期,有助于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

技术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生产工艺的合理性、产品设计的技术性,以及操作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等问题进行管理,通过技术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材料消耗、缩小缩短生产相同数量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对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收益,节约企业投资成本具有非常显著地作用。

劳动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人员定额实施管理,合理安排企业职工的培训,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并制定企业员工的薪资待遇,通过实施有效的劳动管理可以规范企业的用工成本,对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上述三种主要管理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三种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各项管理由于财务管理中的管理会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管理系统,为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性收益而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所具有的作用

首先,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的成产经营提供全面的管理信息。在企业从事各种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时,管理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各种财务管理信息进行汇集,包括内部的财务管理信息、外部的财务管理信息、精确地财务管理信息、粗略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通过管理会计所汇集的信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才能够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各种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在生长经营活动中对不合理的经营行为进行及时的调节,避免由于经营决策的实务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管理会计具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收集、整体与分析,并通对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满足管理者开展计划、控制、预算和决策等项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其次,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实施管理,并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当中。经营决策既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不仅仅停留在给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这一步,而是对信息计量、加工和改制,运用方法对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的不同备选方案的预期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向企业最高决策者提出咨询意见,从而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管理会计决策的方法通常有差量分析决策法、决策表法、决策树法、期望损益分析决策、经济批量决策法、投资回收期分析决策法。

最后,严格实行绩效考评。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能有效地行使其控制职能,充分发挥其对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过程和资金、成本、利润各方面进行检查、分析、考核和评价的作用。在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控、考评的问题上,根据管理会计关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既可建立完备的控制系统,又可确定严格的考核措施,从而可随时掌握达到企业目标的实际进程,正确考评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工作业绩,并为调整计划、制订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此外管理会计的工致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运用的方法有制度控制法、定额控制法、预算控制法、责任控制法、内部牵制与稽核方法等。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的子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企业的发展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加强各种管理活动的有机统一与合作,力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面对越来越发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企业要充分挖掘管理会计的各项作用,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荣强,李云东.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S1)

第2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管理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纵观会计,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这方面的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从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作者的观点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会计必然运作良好,它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经验来看,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进而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会计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只有将会计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中加以考虑,才能理解会计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现实中所存在的症结,寻求对症之药。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摸型

,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舆论和国家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转贴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来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这包括、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3].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①、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4]

第3篇

关键词: ERP系统 系统运用 中小企业

计算机普及和经济全球化,各行各业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目前,简单会计电算化已经不太适应经济环境,所以让企业正确运用ERP,全方位让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很必要。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对ERP并不感觉陌生,很多企业本身就运用ERP,然而运用效果却有些不尽如人意。其实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解决它,才能获得ER实施的真正效果。因为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打击很大,由此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必需改变思路,大胆摒弃旧思想,进行改革创新,正确合理使用ERP,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企业的ERP。

一、ERP的概述

(一)ERP的概念及含义

ERP译为企业资源计划,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指操纵信息技术,整合集成企业中的各种资源信息,经由过程使各种信息在企业管理体系内加工、共享、联动等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自动化、信息化、体系化程度,实现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的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日趋普及的管理环境下,应用ERP系统使规模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现代企业充分掌控和利用已知所有信息,经由过程使信息结构化和及时化实现信息技术管理现代化。

(二)实施ERP的作用

1.加快信息内部传输、运作速度及工作效率。

2.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3.使企业对市场变化十分敏感,减少决策时间,以便企业发展规划,并且规避企业风险等。

(三)ERP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从总体市场状况来看,ERP的普及率并不高,在中小企业市场中的普及率更低,不可忽略的是中小企业居然占据企业总量的90%以上,这么庞大数量及迅猛发展趋势产生巨大需求。这种需求区别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产品是为了解决基本问题”。企业管理软件有关人士说。的确,中小企业需要的ERP企业管理系统相对简单,但是中小企业之间差异比较大,ERP厂商对此方面的投入回报足够多。但是在长尾理论之下,这些产品结合起来的市场能量非常巨大,足以与主流产品抗衡。市场发展趋势让我们明白,想要开发中小企业,必须迎合它们的特点与需要,提供对应的产品,使其在竞争激烈的企业管理系统市场中创造奇迹。

备受关注的是SaaS的出现,让所有人看到在中小企业领域中大展拳脚的机会。事实上,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下,有效利用与结合企业管理系统,不然企业必将被时代淘汰。此外,在用友、航天信息摩拳擦掌的中小企业ERP企业管理体系产物中,很多都采用SOA架构,使产物在当地软件上获得很好的修建收集与利用。若从根本上解决用户对安全等问题的困扰,并进一步提高其在中小企业市场中的影响力。新模式、新技术及认真地分析与解读用户现状和需求让产商得到巨大回报,正所谓“磨刀不费砍柴工”,能在细节上花心思自然会有收获。

二、ERP在广东某纺织有限公司的应用

(一)公司背景介绍

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位于汕头市。公司创建于2007年6月,主要批发、零售、代购、代销:纺织品、针织品、日用百货、五金、照相器材、计算机、化妆品。

公司自2009年引进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思维模式,对流程进行再造,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最终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资源利用率,最后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二)ERP实施前期的状况

公司以往物流管理并不到位,如在库存产品监管流程和日常进销存管理上,管理部门在此既充当“会计”,又当“出纳”,物流工作没有处于其他任何一个部门的有效监管范围中,而且手工记账既繁琐又不能实现信息数据共享,难以分析问题。日常工作中,各部门汇总上报的进销存数据都有分歧,库存管理对企业和行政单位来往之间的数额互相混淆,使领导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怀疑,使报表的可比性变差,无法作为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决策依据,有时还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误导。另外,在产成品及原料等流程管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解决。为此,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尝试和摸索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自从2009年引进和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才将以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三)公司实施ERP系统取得的效益

经实施ERP管理系统,使企业销售、生产、采购、新产品开发实现与财务等部门整体协调与运作。

1.ERP系统的建立。公司经由ERP的上线工作,构成物流监控体系与资金流监控体系的有机结合,让企业拥有现代化管理水平。

2.ERP使信息得到及时分享、汇总更为准确,实现查询共享。企业实行ERP体系后使全部营业信息在公司内部经由过程逐级授权获得充实互换和同享,让公司员工包括决策层和履行层在获得信息后从各方面进行剖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工作效益。

3.借助ERP实施,使中间流程得以简化。开始让企业管理由强调流程管理转变为以流程管理技术约束条件。

4.ERP实现公司对信息与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综合利用。经过完善和强化ERP系统中的管理制度,明确流程,落实责任到人,建立市场管理体系,规范员工工作责任,等等。

5.ERP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经由过程对ERP系统流程进行优化,让管理人员业务行为起到控制与约束作用。

(四)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经分析可得出公司实施ERP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司根据自身问题所在,选择及引进适合自己的ERP软件。

2.公司通过在ERP系统中完善和细化信息管理制度,明确销售流程,责任落实刀刃,建立市场管理体系,规范销售员工责任,等等。

3.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公司从实际情况出发,未因急功近利导致失败,从而为ERP实施奠定基础。

三、ERP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应用现状

我国对ERP运用与钻研已超过了20年,从最开始的运用到今时今日的推广应用阶段。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信息化和现代化飞速时代,这时候提出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企业信息化”行动掀起企业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正逐步实施ERP系统。随企业资源计划不断深入与运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集成化水平明显提高。使后来ERP不仅提高企业市场整体竞争力,而且让企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被绝大多数企业认可的是ERP运用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尤其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对海内外迅速发展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引进先进的国际ERP管理软件是企业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除少数大企业外,在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中,引进ERP系统之后发现成功率非常低,后来演变成企业购买简单的软件了事,不仅使老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产生新问题,最终导致ERP实施失败,企业因此劳气伤财。

四、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对策与建议

当前,世界范围内ERP的发展格局呈现出迅速旺盛的需求与发展势头,80%的世界500强企业使用ERP软件作为决策工具及管理日常工作流程平台,因此克制ERP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ERP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跟随着国内一批知名企业如联想、中石化等成功实行及应用ERP,由ERP实行给企业带来国际先进管理思想逐步被其他中小企业学习与效仿。但是,我们看到ERP在中国运用与推广中存在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不断改善与解决,才能真正找到合适中国企业发展的。

(一)企业要做好自身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ERP系统

企业要做好对自身的定位,选择合适企业本身的ERP系统。但是ERP系统不是说越大规模越好,功能越全越好,关键是适合企业找到自身的经营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让ERP成为企业发展中的绊脚石。公司随着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接轨,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法则,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选择适合自己的ERP系统。

(二)要结合实际,选择好ERP应用的时机

企业一般都要经历创业期、发展期、兴盛期、再发展期等阶段。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在企业发展初期的创业阶段,中小型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和压力,首先考虑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这一阶段由于各方面原因不适合应用ERP。在企业通过发展期后进入兴盛期和再发展期,这个时候会暴露出企业在发展初期忽视的一些问题,显示出传统手工管理与人治模式的弊端,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此时,应用ERP改善这方面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让企业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多时间开拓其他市场、考虑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等。公司在2009年引进ERP管理系统后,转变传统管理思维模式,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三)统筹规划,制定好应用ERP的各项步骤

实施ERP前,各中小企业必须认真研究与分析自己公司问题所在,制定出实施ERP系统的清晰方向,保证整个项目合理有序开展。公司引进和实施ERP之前,发现以往物流管理不到位,部门没有有效得到管理,经常使数据出现混乱甚至出错。但是自从实施ERP后,公司以往存在的困扰都得到了解决,彻底解放了生产力,内部信息得到了共享,生产链中间环节得到了简化。

固然,中小型企业在实施ERP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另有诸多因素需要斟酌,并且其中诸多因素最终决定是否能成功实施ERP。从ERP实施情况看,结合实际、统筹分析是中小型企业实施ERP过程中必须正确考虑与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俊俊.ERP系统需要集成管理全面应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11).

[2]李燕宁.我国企业ERP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7(5).

[3]纪志坚,王小燕.谁能拯救ERP[J].中外管理,2005.

第4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从理论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作者的观点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会计必然运作良好,它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经验来看,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进而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会计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只有将会计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中加以考虑,才能理解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求对症之药。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and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来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网络。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3]。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①、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4]

外部监控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起着为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间的信息,在企业间配置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场又能将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来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监控是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现代企业间既存在竞争又有相互协调。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企业间相互协调合作,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常常会直接影响另一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双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以决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所需要的经营状况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以及城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表现出来的。如果经营绩效良好,经理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回报,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也会大大上升,如果经理出现经营劣迹,其价值会一落千丈,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综上所述,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会计对现代企业冶钢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作出的一种积极响应。而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又确保了这种相辅相成关系的正常秩序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为此,有必要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将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系统称之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它从企业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财务上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主要强调管理行为与法规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财务信息的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内部存在一个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这是达到公司目标的必要保障。

什么是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呢?美国管理会计协会(CIMA)的定义是:它是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尽量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5]。因此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完全可以认为,现代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制度的确立并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是现代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而作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公司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硬件要素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些硬件包括(1)决策控制机制;(2)管理组织体制;(3)管理制度。它们与内部会计、审计系统一起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由上可见,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运作的信息基础。三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等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最终是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6]。

同时会计审计系统的有效运作亦离不开公司内部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持。公司治理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与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董事、监事和社会公众要从企业管理系统中获得会计信息,而企业的会计、审计系统又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及其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的模型。

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产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当时还就新的会计在有关铁路的杂志和许多新出版的金融杂志上展开了广泛热烈的争论,从而形成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大讨论。这些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构想出并于以后几年逐渐完善的会计方法,很快便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首批大工商企业所采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相当一段时期,它们一直是美国工商企业的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控制手段。[7]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

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

全盘性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10年,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

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乩嫱盘宓牟恍概Γ?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就是现代企业强化公司治理与管理的产物。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productions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其后十余年中西方会计界在对管理会计反思的同时亦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大力吸取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管理科学,不仅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还产生了适应现代生产管理制度的新分支,如全面质量管理会计、适时制度系统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

通过以上历史考察可见,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技术革命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革,管理的需要呼唤着会计的发展,创新的会计系统又成为了企业管理顺畅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另一方面,当企业组织还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外部约束时,会计系统又可能成为内部人所控制的,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而要纠正这一切,又必须依赖于企业内外部法律、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即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

五、启示

当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联系我国现实,在会计信息失真时,人们往往对会计本身横加指责,认为缺乏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是会计本身的失职。显然这种就会计论会计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伦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会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第5篇

【关键词】 成本;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系统

目前,在理论界对成本管理系统的界定非常模糊,甚至在概念使用上也比较混乱,这主要因为对成本、成本管理和成本管理系统内涵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这种局面严重地影响着成本管理系统理论研究的规范和进展,因此,对成本、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系统的内涵进行扫描和诠释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又必要。

一、成本内涵的扫描与诠释 

(一)国外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

1. 1925年,劳伦斯(w·b·lawrence)在《劳氏成本会计》中提出,成本是“一工厂制造与推销其产品时所发生之一切费用总数。”

2. 1951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指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3. 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对成本概念修订为“成本通常指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的财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的一定量价值。”

4. 195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名词委员会的《第4号会计名词公报》指出“成本是指由于取得或将能取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其他资产、给付的股票或承诺的债务,并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5.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把成本解释为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牺牲,即为了消费、储蓄、交换、生产等所放弃的。

6. 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米切尔·马赫(michael maher)教授在《成本会计》中认为“成本是资源的一种损失,是资源的一种牺牲。”

7. 1986年,美国查尔斯·t·霍恩格论在《高级成本管理会计》中认为,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失去的或放弃的资源。”

8.日本大藏省颁布的《成本计算标准》中指出:“成本是指经营者为获得一定的经营成果而消费的物质资料或劳务价值。”

(二)我国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

1. 1951年,娄尔行等学者认为:“成本是完成一项作为时,或者企图完成一项作为,中间、直接、间接因作为而耗费的、有形和无形的代价。”“成本——在会计意义上是生产‘产品’或供给‘劳务’(如蒸汽、风力等是)所发生的一切支出。”

2. 196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工业会计核算》教材将成本表述为“产品成本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支出……从价值方面体现着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

3. 1988年,中国成本研究会编写的《成本管理文集》中有人认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目标)而付出的(或可能将要付出的)可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4. 1988年,曲晓辉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撰文“论成本观念的广义化”认为:“成本既不是牺牲的价值,也不是放弃的价值,因为它的发生必须基于一定的动机,因此,确切的说,成本是为特定目的支出的价值。”

5. 1996年,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在《会计研究》第9期撰文“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成本观念需要更新”认为:“成本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耗费的本钱。”认为“成”者完成,实现之意,“本”者资本之本,本钱之本。

6. 2001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表述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7. 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没有给成本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第九章“会计计量”中对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分别作了界定:(1)历史成本是指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2)重置成本是指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4)现值是指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5)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综上所述,会计学的成本概念更强调成本的计量属性。因此,会计学所指的成本概念必须是可计量和可用货币表示的。财务会计受制于外部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将成本理解为企业为了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耗费。

二、成本管理内涵的扫描与诠释

目前对成本管理涵义的认识还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5种 :

一是日本《会计学大辞典》对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在日本,一般所谓成本管理,历来被理解为‘成本控制’,它是指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经营条件下发生的成本。特别是就生产成本而言,成本管理应理解为:要对其基本发生根源即生产作业活动,规定标准作业条件,规定产品生产中应该发生的成本的标准(标准成本),并发动职工管理好作业活动,使实际成本尽可能地接近标准成本。这就要把标准成本作为责任成本传达给各部门管理作业活动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完成作业活动的计划。”

二是日本《成本计算准则》所下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成本管理是指,制定标准成本,记录计算实际成本的发生额,同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原因,向经营管理人员提供有关资料以采取措施,提高成本效率。”

三是成本管理这一概念过去在美国的成本会计文献中很少见到。近几年来,成本管理这个名词在美国已被广泛地使用,但目前对此仍无统一的定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查尔斯·t·亨格瑞(charles·t·hangmen)等学者所著的《成本会计》(第八版)中,认为成本管理是“经理人员为满足顾客要求的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动”。

四是我国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指出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预测、计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努力降低成本。”

五是我国《成本管理大辞典》对成本管理所下的定义是:“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群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大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以上定义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定义的外延过于狭窄,第5种定义虽然强调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只限于“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没有从企业的整个范围和过程去考虑,更不用说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了。定义成本管理,不仅要考虑其目标以及各个环节,而且要考虑到成本管理的应用范围。所以,成本管理是在满足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前提下,持续地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的行为,该行为包括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四个主要环节,而且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战术和信息管理各个领域。该定义明确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战略目标是满足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战术目标是持续地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通过对成本管理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的界定,说明成本管理不仅是战术性的,而且也是战略性的。定义明确指出,成本管理目标是通过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等行为来实现的。这一点说明成本管理贯穿于事前、事中和事后;同时定义还指出了成本管理行为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战术和信息管理各个领域,这一点说明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定义没有对成本管理的对象进行特别限定,说明成本管理对象是广泛的,包括企业与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

三、成本管理系统的界定

(一)西方学者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界定的观点

在西方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johnson and kaplan(1987)认为,成本系统是为了期间财务报表目标进行成本分配、过程控制和计算产品成本。

2.kaplan and cooper(1990,2005)认为,成本和绩效管理系统是为了经理和员工利益最大化、业务流程改进、整合作业成本系统和营运反馈提供信息的系统。

3.hilton.maher and selto(2003)认为,成本管理是寻求以低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的哲学;成本来源于管理决策;成本管理是一系列可以增加价值并降低成本的技术集合。其目标是计量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是管理者制定影响组织业绩和成功的决策。

4.horngren.datar and foster(2003,

2000)认为,成本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来制定决策,具体是指在短、长期计划和控制决策中,管理人员为增加对消费者的价值、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所采取的手段和行为。目标是技术产品、服务和其它成本对象的成本,从计划、控制和业绩评价中获得信息,识别制定决策所需相关信息。

5.hansen and mowen(2003)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三个主要目标是:计算产品、服务以及其它目标的成本、计划和控制、决策制定。

6.blocher.chen and lin(1999)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为管理者提供有关成本和收益的财务信息,以及有关生产、质量以及其它关键成功要素的非财务方面的信息。成本管理应该在四项管理职能中应用,即战略管理、计划和决策、编制财务报告、经营控制和管理控制。

7.barfield kinney(2003)认为,成本会计就是为了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它包括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两个子系统。

8.hilton(2002)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管理规划和控制系统,其目标是计量进行组织主要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辨认并消除无增值成本,确定企业所有重要作业的效率和效果。

9.nicolapu(2003)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化为基础的系统,其目的是为战略决策以及经营决策提供成本信息。

王竞达,于增彪,瞿卫菁(2007)对上述西方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研究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成本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成本系统等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但无论采用哪一概念,均默认或宣称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而符合系统的整合、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二是研究者大都是从管理学或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来对成本管理进行概念界定,这一点无论是其在概念界定和职能方面均可以明显看出;三是研究者大都认为成本管理的存在服务于一定的管理职能,但对具体的管理职能见解并不统一;四是研究者对系统的定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系统定性为是一个信息系统,另外一类是将系统定性为是一个管理控制系统;五是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一般是以kaplan(1987)所说的成本管理系统的三项目标为准,其中过程控制是成本管理系统最重要的目标;六是就系统的内涵来看,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

(二)国内学者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界定的观点

在1980—1981年间和1983年左右曾经掀起两次成本问题讨论的,其讨论对1984年《成本管理条例》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对邯钢经验乃至国外成本管理经验,包括作业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多成本管理等均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且对实务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学者对成本管理系统界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余绪缨、王怡心(2004)认为,成本管理由成本规划和成本控制构成。

2.陈胜群(1998)认为,成本管理系统定性为包含两个基本部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

3.王立彦、刘志远(2000)认为,成本管理会计系统可以分为成本战略、成本规划和控制、成本管理决策。

4.石新武(2001)认为,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职能来看,可以按照成本管理的任务加以划分,包括成本核算信息系统、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和成本决策信息系统。

5.陈柯(2001)认为,成本管理是以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为基础,按照成本最优化的要求有组织的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

6.胡玉明(2002)认为,应该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轴来构建成本管理会计基本框架,并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了成本管理会计基本框架。

7.李定安(2002)认为,成本管理系统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构成。

8.孙茂竹、姚岳(2003)认为,任何成本管理系统都是由成本会计子系统和成本控制子系统构成,包括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项内容。

9.万寿义(2004)认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个层次:成本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成本费用的责任制度、成本费用的考核制度。

王竞达,于增彪,瞿卫菁(2007)对上述国内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研究总结出如下特点:

一是对成本管理的概念界定和西方的研究一样,大都是从管理职能出发,来探讨成本管理的构成要素,但学术界对成本管理的概念界定也存在不相一致的迹象。在研究中存在的共性是认为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成本计算和成本决策是否属于成本管理系统内容方面则存在差异。二是对成本管理的研究大都是以规范研究的形式体现,实证研究形式很少,缺少对成本管理经济后果和影响要素方面的研究。

(三)成本管理系统的界定

综合以上分析,矛盾的焦点在于:成本管理系统是基于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视角的信息系统?还是基于业务流程改善和再造视角的管理系统?或者二者兼有?笔者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既是一个基于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视角的信息系统,又是一个基于业务流程改善和再造视角的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一方面要向包括会计系统在内的企业管理系统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另一方面对与企业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策划、控制和评价。所以,笔者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通过对与企业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策划、控制和评价,并向包括会计系统在内的企业管理系统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的管理系统,它既是一个提供成本信息的系统,又是一个进行成本管理的系统。它包括成本战略规划、成本战术策划、成本运营控制、成本决策信息支持四个子系统,主要职能包括成本规划、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信息反馈和业绩评价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胡国强,吴树畅.成本管理会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7-8.

[2] 葛家澍. 会计大典(第四卷,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38-39.

[3] 胡国强. 成本工程管理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6.

[4] 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金马工作室译. 管理会计兴衰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32.

[5] 罗伯特·s·卡普兰,罗宾·库泊,张初愚,张倩译.成本与效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17.

[6] 王竞达,于增彪,瞿卫菁.成本管理系统解析:实务发展、制度变迁和学术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2):93-95.

[7] 余绪缨,王怡心.当代成本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5-40.

[8] 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18.

[9] 王立彦, 刘志远. 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59-276.

[10] 石新武. 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4-54.

[11] 陈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9-17.

[12] 胡玉明.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变迁与解释.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430-444.

[13] 李定安.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9-41.

[14] 孙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20.

[15] 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0-53.

[16] hilton.maher and selto.cost management. mcgrew hill,2003.7-33.

[17] horngren.datar , foster. cost account-

ing:a managerial emphasis.pearson education,lnc.2001.3-14.

[18] hansen , mowen. cost accounting and control.4thed.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31.

[19] edward blocher,kung h.chen , thomas

w.lin. cost management:a strategic emphasis. mcgrew hill,1999.2-26.

[20] barfieldraiborn kinney. cost accounting:traditions and innovations,2003.40-52.

[21] hilton. cost management. mcgrew hill,2002.20-50.

第6篇

作为供电企业,担负着圆满完成各项关键指标的重要任务。基层单位是营销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如何更好的开展电力营销,完成各项关键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论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

1、“过程方法”理论

“过程方法”就是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一个过程来管理,以便获得期望的结果的方法。“过程方法”是iso9000系列标准的一项关键要素。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对诸过程的系统中单个过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

2、关键业绩指标理论

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kpi是现代企业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业绩考评方法。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

电力营销关键指标由售电量、平均电价、线损率、电费回收率和普查任务构成。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从增加售电量,降低线损,提高平均电价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电力营销从客户申请用电到供电(业扩报装环节)到电费回收(电费管理环节),进行各种统计工作,确定本月、本季度、本年度的各项指标数值。最终指标的获得与营业管理、电能计量管理、电费管理、用电检查与营销稽查等业务密切相关。只有业务扩充环节合理确定供电方案、合理确定电价类别;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无误运行;用电检查及时查处违章用电、窃电;营销稽查及时监督电力部门内部工作质量,才能确保各项关键指标的圆满完成。

二、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

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是指在传统和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具有激励约束性质的正反馈环节(正反馈机制),将开环管理系统转变成闭环管理系统,从而改善企业管理系统的功能,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驱动力和竞争力,并使系统本身产生自我发展功能,促进企业良性循环。

营销管理与关键指标正反馈闭环管理,不断加强营销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经营关键指标的进一步完成和实施。两项工作从来都是相辅相承的,关键指标的完成离不开精细化的营销管理,管理效果最终体现为各项关键指标的完成。如果营销工作出现了漏洞,业务流程出现衔接不畅,那么最终表现为关键指标的无法完成。营销工作来不得弄虚作假,需要基层单位不折不扣的完成各项工作。上级部门是以指标控制为龙头,以点控制面,实现营销工作的全面监督管理。基层单位将工作过程分解,细化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关键指标管理为核心,过程控制为基础”最终完成上级部门的指标和任务。同时,基层单位通过指标完成情况,发现和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应用电力系统先进的电力市场营销理论、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过程方法”理论、“pdca”理论、kpi理论,树立以“关键指标管理为核心、过程控制为基础”的管理理念,将控制重心有效前移,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和事中控制,可以及时纠偏。通过对营销过程分解控制,抓住电力营销工作的关键指标,从而最终实现各项关键指标圆满完成。

三、实施以关键指标为核心的电力营销控制过程

加强指标体系管理,成立由主管领导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参与、配合的关键指标分析机构,规范日常工作职责和程序,形成完整的关键指标分析机制,保证关键指标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定期召开关键指标分析会,对每一项指标每月完成情况定期进行分析,与同期数值进行对比,与其它基层单位进行对标,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寻找原因,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制定措施办法,形成指标体系、管理体系和建立基于经济杠杆调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人员责任。形成有效监督的良好局面。

加强营销、生产、基建等部门的密切配合,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争取资金的支持,加强辖区内电网基本建设,保证客户的合理用电,通过对电网的改造,从技术上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减少损耗。

加强需求侧管理,合理通过价格杠杆作用,削峰填谷,保证辖区内电网的平稳、安全。避免出现高峰期负荷猛增,导致拉闸限电,损失售电量。加强客户安全管理,避免因客户事故导致上级电源故障,减少停电范围和时间。

通过制度实现“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结果惟一化”的管理目标。本着“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健全营销管理制度,规范落实各环节的关键点。旨在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贯彻和落实,做到依法经营,强化管理意识,规范工作行为,为各项指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认真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积极营造效能监察的良好氛围,首先对辖区内的所有电力客户开展坚持不懈的用电普查活动,对电价的执行情况、客户的安全用电、供电合同的签订质量等进行认真的核对工作。查堵漏洞,加强用电客户的监督管理,最大程度规范客户的用电行为。

第7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

一、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图中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

外部监控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场又能将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来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监控是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现代企业间既存在竞争又有相互协调。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企业间相互协调合作,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常常会直接影响另一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双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以决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所需要的经营状况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以及城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表现出来的。如果经营绩效良好,经理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回报,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也会大大上升,如果经理出现经营劣迹,其价值会一落千丈,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为此,有必要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将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系统称之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它从企业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财务上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主要强调管理行为与法规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财务信息的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内部存在一个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这是达到公司目标的必要保障。

什么是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呢?美国管理会计协会(CIMA)的定义是:它是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尽量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因此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完全可以认为,现代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制度的确立并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是现代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而作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公司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硬件要素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些硬件包括(1)决策控制机制;(2)管理组织体制;(3)管理制度。它们与内部会计、审计系统一起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由上可见,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运作的信息基础。三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等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最终是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

三、启示

当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伦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会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得到改善和提高,会计系统必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最终形成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惠敏,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

[2]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第8篇

摘要:当今面临信息化经济的挑战,企业应加快在电子商务和网络经营方面的发展,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其业务架构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上,越来越多的核心商务过程需要基于网络进行,例如,超市的收银系统、库存系统,银行的信用卡系统等等。在网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之时,网络是否拥有持续的可用性和出色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业务系统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业务人员的素质,网络、系统、数据库、应用等环节都将对业务产生影响。一个不稳定的网络对于商场POS这样的业务系统来说是致命的:一个因网络不通而被拒付的客户,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商场的服务质量,而不是网络质量。因此,网络不能被孤立地对待,我们必须将其作为企业的一个部分。对于一个信息化的企业来说,网络就是业务,人们必须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待网络管理,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手段是业务的成长保障。

一、网络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一些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问题:

1、重建设投入轻管理维护。在进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一些企业存在着误区,他们对机房、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硬件舍得花钱投入,有时甚至达到非名牌、国外品牌不买,而对于网络管理和系统维护往往重视不够。“重建设轻管理”几乎是MIS(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病了。在某超市企业整洁敞亮的计算机房里,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Hub摆放有序,但是一谈到网络管理,技术主管却大倒苦水:以前只有几台计算机搞搞进销存、人事、工资等前后台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开始建设LAN,联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多,网络所承载的业务量也越来越大,发生故障的机率也越来越高,现在,原来的管理办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了。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必须加大软件的投入,引入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手段。

2、网络管理工作的深层次思考。顾名思义,网络管理就是管理好网络,确保网络的畅通。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企业的高度信息化,使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流程如EDI、ERP、CRM等都在网上进行。这就对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保证网络的连通就可以,还应有全局的目光,提供高附加值的网络应用服务,包括提高网络的“业务快速提供能力”、“业务质量保障能力”和“运行维护管理的低成本运作能力”,以适应和满足业务的开展。有位网络管理员曾这样向我介绍他的工作:就是保证网络通信是可靠的,能及时响应网络故障,解决问题,安装一些服务器端共享软件等。从他说的话可以看出,在重视技术服务的同时,缺少与业务的沟通,缺少对业务流程的监管。而现代网络管理的目标就是体现业务的规则。

3、网络管理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以“问题驱动”、“出现问题后再解决”的被动工作方法,是很难适应一些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的要求。市场竞争要求网络部门的工作要从被动维护向为业务部门、为市场主动服务转变,网络服务质量要从内部测评考核向真正的用户感受转变。网络部门要围绕公司经营决策和业务发展,加强网络运行分析,开展网络延伸服务,为市场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有效的支持。围绕业务部门的需求,分析网络服务存在的问题,确定网络优化的重点,采取一系列改进网络服务的措施。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系统的运行环境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要及时引入智能化管理的手段,如Cabletron的Spectrum,可以管理所有基于SNMP的网络设备,实现网络分析、智能故障预警,在网络层面解决服务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网络管理工作还要开展网络信息流量的监控和分析,及时掌握公司采用的新业务策略的效果,为公司调整策略提供支持。可以说通过网络管理为企业发掘新的商业机会,这些工作是信息化经济时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网络管理的要求。

4、不兼容带来的网络孤岛现象。首先出于商业原因,硬件设备厂商对网络管理信息中的私有部分进行相互信息封锁,使得各自提供的设备管理工具和网络管理平台,对竞争厂商的设备管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弱,如果选用了不同的硬件设备厂商的产品,就不得不配置多个相互独立的网络管理系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管理系统之间出现孤岛的现象。

另外,在现实中,各个企业的网络结构也不尽相同。它们或许是一个几乎没有远程办公的小型的LAN;或许是以FDDI(或ATM)为主干,以太网、TokenRing、无线网,并有远程访问,甚至建有WEB站点的混合结构;或许是一个分布式环境,该环境中有许多运行于各种平台的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甚至是一个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混合环境。企业所开展关键业务流程如EDI(电子数据交换),要求供应链上的上、下游厂商的网络必须互联互通,但是因为彼此采用不兼容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所造成的孤岛效应是可能存在的,已经严重影响网络系统对业务支持的能力,造成企业的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也使企业在MIS的投资上产生浪费。实现网络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不菲的代价,目前解决管理孤岛的最佳途径就是引入全面的网络管理系统NMS,对构成企业IT环境的所有资源实施端对端的可靠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以现有企业IT资源为中心,对复杂的异构环境同时使用LAN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

二、面向业务的全面网络管理系统

NMSNMS就是为网络装置提供的典型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可根据各自的面向对象和管理性能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系统。这些系统是针对具体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包括一些较为简单的产品,如pcAnywhere,或者也可能是一些管理用户特定资产的系统,如Oracle数据库。就单个系统来说,它们都很有价值,完全可以解决具体问题,且成本不高。

第二类是LAN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提供范围较广的功能性,它包括网络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这类管理系统的产品包括HP''''sOpenView、Novell''''sManageWise和Microsoft''''sSystemsManagementSuits(SMS)。对拥有小型网络的公司所需的LAN管理方面,HP''''sOpenView在大多数方面超过SMS和Novell''''sManagewise,特别在集成性、可扩展性、问题管理和自动检测上得到用户的首肯。

第三类是企业管理系统。这类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BM''''sNetView和Cabletron''''sSpectrum.这些管理系统能在统一管理平台上实现包括企业应用管理在内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网络就是业务。如何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业务也是人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全面的网络管理方案能够帮助企业确保网络与服务的可用性,减低网络维护和运行成本,增添新的业务机会,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等,使网络真正成为全面服务于业务的网络。

三、企业网络管理中的商业价值

一般来说,企业在网络管理方面的投入将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回报,包括网络的高可用性、IT的投资回报率(ROI)及拥有成本(TCO)、企业的高附加值等方面。这也就是网络管理的价值。

1、网络的高可用性。网络的可用性是指网络不间断运行的能力。高可用性可能意味着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持续操作。一方面要求网络设备本身具有高可靠性(以平均无故障时间来衡量),另一方面从网络管理入手,来实现一个高可用性的网络。网络的高可用性(包括应用和服务的可用性)对企业业务的影响是十分显着的,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必须要确保网络高可用性。网络不可用引起的业务损失在不同的企业会有所不同。一般地,实效性越强、业务越关键的系统,停机所带来的损失越大,例如超市前台收银,后台管理系统、银行ATM系统、证券电子商务系统、旅客定票系统等。评估网络可用性对业务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全年网络非正常时间/企业全年作业时间)×企业全年收入例如,一个年营业收入为3000万的公司,其网络可用性为98%,即非正常时间占全年营业时间的2%,那么每年因为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约为2%×3000万元=60万元。

2、IT的投资回报率及总体拥有成本。在中国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很多企业需要别人的经验,需要了解信息化的先进管理思想。大多数企业已经知道网络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润,但是上一个适合企业的IT系统到底要花多少钱?市场上众多的IT产品到底哪些最好?选择的IT系统好用吗?什么是功能全的IT系统?价格怎样考虑?他们心里没有底,他们需要一个好用又买得起的IT系统。归根结底,他们是要合理、经济地控制好IT投资,尤其是在投资中控制好总拥有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评估机制,对各种存储方法做投资回报率(ROI)和总体拥有成本评估。

绝大多数企业上信息系统时都是这样花钱:信息化的最初需求不是企业级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从部门做起,比如,财务要进行电算化,仓库需要管理等,因而最初的需求是面向功能的。但是这种起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信息孤岛,怎么办?开发接口。这样一来,跨部门的业务成本提高了,产生的结果似乎是用了信息系统后,不但没有省钱反而花钱更多了。这就是没有认真考虑总拥有成本的结果。

企业究竟该如何投资?购买信息系统的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认为购置一个信息系统,大部分钱应该花在购置硬件平台、软件、咨询、实施和服务上。而根据总拥有成本的概念,购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的投入,只占整个投资的32%,而更多的费用投入在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支持和培训方面。按照上述观点建设的企业级信息系统,可以在良好的总拥有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另外,IT的投资回报率也与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关。高效率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他们用于“救火”的时间,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3、网络管理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所谓高附加值,是指通过全面的网络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增值部分,它有别于减少网络故障造成的损失和降低拥有成本这两种情形。

第9篇

提升质量效益策略有两个重要支撑,一是过程化管理,通过提高过程质量、提高过程协同效率,达到提升产品质量;二是数字化决策,通过看得见的数字,进行质量改进、质量经营决策。而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的质量管控模式下,很难实现。

1.1供应链质量协同工作效率低

现代制造企业大多是由多级供应链协同构成,企业在采购产品检验、加工装配、过程监管、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故障信息,需及时地反馈给供应商,这些信息是供应商进行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

1.2质量管理信息平台不健全

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案、质量报检、跟踪记录等信息以纸质的形式呈现,传送于各部门各单位,未进行集中、系统的管理。这给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造成很大的困顿;也给质量信息的共享、查询和追溯造成很大不便;造成质量管理信息分散,沟通不畅,偏差性大,内部受控难以保障,外协加工的精确度难以保证。

1.3成本的压力凸显产品质量亟待改进

质量改进是企业持续优化产品质量,降低总成本的关键手段。若改进过程缺乏数据支撑,则改进方向将难以明确,效果难以验证。如何规范地进行质量改进,降低成本压力,确保改进闭环,在提高供应链整体水平的同时,降低企业外协外购件的质量损失。

2基于信息化管理优势制造业质量管理模式转变

目前,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主要手段。而制造业研究最广泛、应用最深入、效益最明显的领域是设计数字化。企业运用CAM、CAD、CAPP等软件平台,实现了设备设计过程与装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企业管理系统由研发、生产、质量三大体系组成。研究和开发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质量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数字化质量管理,是当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构建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3.1质量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

3.1.1建立质量信息的集中管理平台

通过构建质量信息平台,收集客户质量信息、设计产品信息、在线信息、售后服务信息、问题反馈信息等,实现产品全过程质量信息的采集、跟踪、储存和应用,数据能够有效、精准、全面地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质量效益与成本评估分析有力支撑。

3.1.2建立质量持续改进平台

通过搭建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得到改善,一个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质量管理工作平台,以设备研发生产、外购外协件采购、制造至售后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实现关键质量管理工作的在线处理及网络化协同,提高质量事件处理的规范性,提高作业处理效率,在线跟踪质量活动改进效果,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

3.1.3建立质量经营管理决策平台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吸收了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及分析方法,以采集基础数据和过程数据的根基上加有序管理,实现多台计算机联网技术辅助、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和动态跟踪的报表定制功能,为企业管理、目标决策提供详实、精确的分析报告,为质量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2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可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系统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中小企业也随之发展的越来越快,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因为中小企业某些自身条件不足,而且这几年来能量资源价格不断上升,人民币汇价逐渐增值,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存活率大大减少,迎接的是更多新困难、新挑战。在这样的情形下,要想使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顺利突破重围,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一定地位,就应该实行创新理念。所以,进一步探索中小企业管理系统中所要迎接的新挑战,达成管理体系的新目标,对推进中小企业管理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是用人来推动发展的,通过计算机的网络传递设施和一些办公设施,进行数据的采集、传递、存储和保护,它的目的是提出更好的企业策略、提升效率。它能够对企业的高、中、低层次分别做出决定、掌控和运作。管理信息体系的组成结构是决定策略体系、掌控体系、自动化体系以及资源库、上层机构及传递外部信息的端口。它可以把组织中许多的资源和数据组合到一起,通过科学管理措施,预先测定,完善计划,调控高层人员的决定,方便管理效益和成效的明显提升。

2.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历史与现状。管理信息体系从1950年开始就在企业管控范围被广泛运用,经过了从简单到繁琐的演变过程。按照其变化的时间次序和特征,能够把管理系统的演变过程大约可以分成3个时期,即业务处理体系,管理信息体系以及提供决策体系。管理信息体系的关键运用区域就是企业,因为企业管理的很繁琐,人工管理就不是很容易,造价高,成效却不是很好,所以,就可以很好的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资源策划在管理信息体系最为典型,重点维护中小企业内部销售管理。我们国家对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的运用能够追寻到1970年,那个阶段只是简单地进行单机操纵。从步入90年代后,中国大部分企业就开始引用制造资源体系,现在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研制出了属于自己的管理信息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小型企业没有研制出管理信息体系。各个行业管理信息体系的聚合度和有效程度也有很大的差距。

3.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尽管运行企业管理信息体系不是很早,发展的脚步却比较快,从目前实行管理信息体系的企业来分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比,前者的发展状况远好于后者,致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不理想的因素在于缺乏资金和不够稳定的信息基础。此外,从管理信息体系自身角度来说,在最关键管理事务——生产控制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其产品结构繁琐,生产时间没有规律,不同物件的生产步骤也不同,致使管理信息体系不能够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这其中不仅存在管理系统自身的不足,也有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和缺乏专业人士等因素。

二、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

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综合计划,依次实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构建是在可持续策略的基础上,管理信息体系要能够完成企业长期的目标。(2)从内部到外部,从简单到复杂。构建企业管理信息化运用的领域是先从企业内部开始,其次是外部。并且要根据需要达到的难易水平、需要符合的理论关系、需要达到的急迫程度和企业管理结构的内外关系。(3)重点超越,稳定执行,保证成功性。目前企业销售所需的关键点是顺利得到产、供、销各个步骤的动态资料,经过销售步骤优化和管理改革完成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和对业绩效率指标的管控。

2.为保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成功需要注意的问题。(1)管理信息体系仅仅只能处理企业规定的标准问题,而且还要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调配,所以不能对管理信息体系提供相关信息抱以太多的希望。

当企业的有关领导者意识到了企业管控的缺点,会想办法加强企业的管理,因此为了使企业管理的能力加强,会将管理信息体系应用到其中。在进行商议时,以往的资料信息只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但是最关键的是要看清达成决策的原因,在不受干预的思维下对此原因及彼此之间的作用加以解析,随之给出有效的决定。一定要明白,问题重点是怎样运用信息而不是获得,最关键的信息还是外部信息。

(2)把握影响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第一,是不是充分认识到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从大范围来说,企业相关领导者要足够了解自己工作所需的内外信息各是什么以及目前拥有的信息距离实际所需的信息量还有多少差距。从小范围来说,对管理体系相关工作岗位的操纵方式进行具体的解释,弄明白输入和输出的到底是什么。第二,是不是企业所以工作人员都经受得住困苦和劳累。关系到构建企业管控信息化的工作者不仅是要完成平时任务,使公司保持正常运营,还要进行对相关数据信息准备的训练和学习,开始实行管理系统后,能够很好的适应,对新数据进行观测及审核,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假如相关工作人员不具备这样吃苦耐劳的精神,会严重影响到其实际运转的效果。第三,企业规定的执行管理信息体系的相关责任人以及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素养。企业规定的执行管理体系的一切工作人员既起到交流、组织及调和的作用,还要详细了解体系的每个部分,在操纵人员没有全部了解之前,要负责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3.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中的风险管理。必须构建全面、详细的风险预防机构,保证管理信息化的构建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完成。要降低管理信息体系失去控制的风险,应该在最初就要意识到实施信息系统时所存在的风险,从而来进行合理的管理。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实施管理信息体系时所有可能触及到的风险,以便决定用哪种方案来解决问题。但是在不能保证风险确定性的情况下,不是一切风险问题都可以防止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的运行中还要拟定一个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的计划,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处理。

三、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1.创新组织结构。企业组织创新思想可以确保管理创新。有关科学家认为,标准的组织要具备严格的组织机构,重点体现在领导、彼此关系以及能力作用等方面。如今,经济整体化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必须与时代共同进步,彻底改变以往的产权不清晰、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合作协调的能力。中小企业要加强管理同时构成合理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的投资者机构、领导部门、监察督促部门、实施行事部门之间不相互干涉,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在带动各部门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对其有关行为加以限制,保证足够的利益。如今,信息能力的开拓让知识在企业高层领导者与工作者之间共同分享,企业内部机构再也不会受到管理条例的限制,结构复杂的信息路径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结构模式——扁平化结构模式,它的优点是不仅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调理成本,还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应对能力以及实现顾客要求的能力。所以,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将会是以后企业机构发挥的新方向。

2.创新战略管理。从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发展策略不具备整体性、灵活性以及持续性,虽然成长速度很快但是死亡速度也很快。其管理目标是加强企业对外在环境的适应作用,特别是在企业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例如,全球经济危机造成企业外部环境恶劣,企业领导者应该能够对环境产生的变化和内部因素有足够的掌握能力,做出沉着、明智和正确的判断,明确企业的确定方位,选定好将来的开拓方向,让企业成功冲破重围。执行新的策略计划可以运用很多方式,例如服务策略。将企业的主要精力着重放在重要事务上,尽可能最大范围地减少成本,使效果更为显著。战略创新需要领导者具备高智慧和前卫的竞争认知。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管理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竞争管治概念,他说企业竞争协调不是简单的打败竞争者,应该是创建商业生态体系,和竞争者构成合作关系,到达共赢的目的。

四、总结

根据上面文章描述,构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体系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在企业中不仅有非常重大的隐藏价值,又存在开拓发展的风险。中小企业应该结合本身的特质,整体、全面地了解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为构建管理体系拟定科学有效的战略方针,尽量构建并经营好完整的管理信息体系,在不断的调整、更新中达成企业目标,加强企业创新、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名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分析.科技信息[J].2013(04)

[2]朱文武.公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究分析.门窗[J].2013(06)

第11篇

【关键词】资金流;财务治理;财务管理

一、企业价值创造网络

企业是价值创造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其自身也是一个价值创造网络。价值创造网络中有四种资源及三个过程,价值创造网络中人是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络状并引导着资源的流动。

(一)资源、过程、价值网络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静态地按资源分类,经济由物质、资金、人才、信息四个资源子系统组成;动态地按资源流分类,它由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四种流动组成。四个资源子系统在组成经济系统时其结构不是简单的层次性,而是复杂的网络状;四种资源流在形成经济系统时其状态也不是简单的线性,而是循环不断、相互交错的螺旋式上升网络状。真实的经济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流动交错组成的。系统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时的主要工具,划分子系统或流动只是为了方便人们认识世界。如图1四种资源流所示。

为了综合地反映人们利用资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可以用运行模式来加以描述。运行模式由三个过程组成:业务过程、信息过程、管理过程。业务过程的主体是物质、资金、人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资金、人才综合在一起的结构与流动;管理过程的主体是人,它是人们通过对物质、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而改造世界的过程;信息过程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及世界变化的过程,是业务过程与管理过程的桥梁。如图2三个过程所示。

价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获得价值特别是价值的增量是人类及其组织的主要动机。为获取价值或价值增量,人类及其组织使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按业务、管理、信息三个过程的运行模式运行着。如果从运行模式中将价值抽象出来的话就形成了价值网络。从空间(纵向)角度看,价值网络贯穿于物质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之中;从时间(横向)角度看,价值网络贯穿于市场与企业之间。如图3价值网络所示。

价值创造活动主要是生产、交换,前者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后者往往在市场中发生。企业是将各种资源结合在一起,以生产形式创造价值的主要场所,是价值网络研究的主要对象。市场是通过交换使资源流动的场所,它既是企业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企业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场所,因此市场通过交换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企业生产的成本,也决定了企业收益的多少,并通过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方式创造价值。

在企业价值网络内,资源与信息系统的关系如图4企业资源流与信息系统所示。企业内部涉及到各种流动各个子过程的信息系统有:全面质量管理(TQM),狭义的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适时制(JIT),薪酬人事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AIS)。而CRM、SCM、HRM、IRM等信息系统则以支持企业处理各市场上外部关系为目标。如CRM是企业管理者在处理物质流上销售/收入子过程中与企业外部对象——顾客关系时的信息系统;SCM与HRM信息系统则可帮助企业管理者正确处理物质流、人才流在采购/支出子过程中与供应商、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资金流的业务过程由资金提供及获取、管理与使用、分配收回等子过程组成。在资金流上,会计信息系统(AIS)与投资者关系管理(IRM)的信息系统是管理者处理资金流上企业内外关系时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AIS是企业内管理资金流动相关的信息系统,IRM信息系统则应该为参与者在处理与投资者(潜在投资者)等外部关系提供决策信息。本着信任的透明精明,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必须认真考虑内部信息系统与为外部关系人提供信息的信息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

(二)价值创造主体:人

知识经济时代,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地位突显,这一点可以从“资本”概念的泛化看出。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再到社会资本,资本概念的泛化反映了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越来越重要。“资本”定义是从增值性的角度来概括和认识的,资本的实质就是可以带来价值增值。但对哪些东西是资本却经历了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古典经济学中对资本的认识体现在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上;新制度学派则认为资本“不仅是物,也体现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关系资本”更进一步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也变成了资本。各种资本形式可以相互转换,且在各种资本的不断转换过程中实现了价值的增值。

价值创造是各种资源结合后产生的,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物质与人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人们对物质与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也有一个认识过程。这一点可以从资源概念的发展看出。价值创造驱动因素中物质资源是基础,随后出现了由人创造出来的、反映物质资源价值的资金资源,再后来又出现了以人为载体的、反映物质资源的信息资源,直到人本身直接成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随着人们对价值创造过程认识的不断加深,价值创造过程中人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了,客观的物质资源被关注的比例越来越小,而与人相关的含主观因素在内的非物质资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随着物与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作用、地位的变化,价值创造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从以物质为基础的价值创造模式向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创造模式转换。要注意的是,此处的“人”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自然人与法人;价值创造者与价值管理者;市场参与者、企业利益相关者等。

(三)基于关系的价值创造网络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需要各种资源,而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构成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本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拥有资源的人通过资源流动建立关系,资源的流动则与关系所形成的网络密切相关。

关系蕴含着价值,关系也可以创造价值。经济学中将关系看作准租。网络关系学派则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可以来源于其内部,也可能来源于外部,或者是企业间的关系。各种资源结合所创造的价值往往高于单个资源独立发挥作用而产生的价值,这两者间的差额就是关系创造的价值。

物质市场上企业与供应商的战略同盟关系可降低成本;物质市场上企业与客户的良好关系使企业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或超值实现。人才市场及企业内部,企业与人才、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基于知识共享的创新、基于信息交流而降低的成本、提高的效率。资本市场上企业与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企业资金成本降

低、成本降低、企业价值提升从而创造价值。

资金的特性使资金流通过市场与企业和物质、人力、信息、关系等资源有着复杂的联系。物质市场上的买卖使资金与物质相互转换,企业可购买生产的设备和原材料,也可卖出产品、提供服务实现新的价值。人才市场上企业可利用资金雇佣员工。资本市场上企业凭借投资者关系及资金增值的愿景筹措资金。

为了使资金的价值增值,企业在市场上与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存在着网状关系,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所有参与者之间也存在着网状的关系。依据不同的关系,资源流动着、变换着,同时也发生着价值的交换,最终实现价值的增值。因此,可以说价值创造过程其实是基于关系的价值网络。而企业是价值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企业通过市场与其他企业或市场参与者相互联系,企业内部的各个参与者也以各种价值创造活动而进行价值交换并建立关系。

二、企业资金流整合分析模式

(一)资金流、财务治理、财务管理

资金流的业务过程由资金提供及获取、管理与使用、收回分配等子过程组成。在资金流上,会计信息系统(AIS)与投资者关系管理(IRM)的信息系统是管理者处理资金流上企业内外关系时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对业务过程的管理有两种模式:治理与管理。

治理关注的焦点是公司内外部的契约网络和的动态制度环境。治理存在两类机制,一是外部治理机制,如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内部治理机制,是企业内部通过组织程序所明确的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芮明杰(1999)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其核心是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具体运营过程。

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①: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开放系统,管理是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4.治理实施的基础是内外部显性、隐性契约和市场机制,而管理实施的基础是行政权威关系;5.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管理关心的是“企业如何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治理与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业务过程产生影响,但通常情况下治理主要是通过影响管理的方式间接影响业务过程。治理作为基本构架规定了管理的导向和原则,而管理日积月累的微观作用会对治理起到调整作用。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首先继承了治理与管理间的关系,但它们更具体。财务治理是基于资金持有者(投资者、债权人)与企业的关系,而财务管理以资金业务信息为手段对资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财务治理是一系列规范和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冲突的制度安排,基于这些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相关利益人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财务管理通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计划来综合规划企业的财务活动,通过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来协调债权人、职工、投资者等各方面关系,对企业的资源进行调控。财务治理的主体是委托人,即资金持有者(投资者与债权人),财务管理的主体是受托人——企业经营管理者。财务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处理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而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资金的应用与增值,具体来说就是:财务治理通过财务信息管理,减少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通过财务激励和财务控制等手段,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使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基本趋向一致。财务管理是从数量层面来分析企业的财务活动,广泛关注以资本运作为中心的资本筹集、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是对企业价值创造网络中资金流与价值创造主体——人的关系及资金流的管理,是对资金流的增值管理和与资金流相关的财务关系处理的完美结合。

(二)企业资金流整合分析模式

向荣(2002)构造出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②。该模型包含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公司治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四部分。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企业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能支持企业内外的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它是公司治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共同基础。

由于资金流与物质流、人才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治理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以价值流(资金流)为线索,资本市场及投资者关系(外部环境)、基于投资者关系的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成为企业资金流的整合分析模型,如图5企业资金流整合分析模型所示:

(三)投资者关系管理与财务治理相互补充

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公司治理机制相关关系存在两种主要观点:替代性假说和互补性假说。替代性假说认为③,投资者关系管理是财务治理的一种替代性机制,都是为了减少内部人控制,降低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投资者关系管理与财务治理机制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互补性假说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财务治理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减少对管理层的监督成本,降低管理层侵占。因此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其它治理机制存在正相关关系。肖斌卿等(2007)证明了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关系管理之间是一种互补性关系。汪康懋、沈红梅(2003)通过对西方国家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介绍和对比研究,得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改善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效工具”的结论④。

投资者关系管理主要是属于公司外部治理,是股东、资本市场的显性与隐性契约、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治理机制,投资者关系管理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上市公司的重要战略工具;其次才是一种减少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工具。由于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公司治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⑤。

(四)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治理、财务管理

财务治理需要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同时该机制还要保证信息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的信息是系统、及时、准确的信息。财务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对财务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信息,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在资本市场上起着沟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合理配置资金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他们不能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的信息,为此也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信息的供给。这些都对会计信息系统产生影响。因此,财务治理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作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治理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管理层面上,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信息的系统就是确保企业内部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财务治理机制运行的信息基础。

会计信息系统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治理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同时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加胜.论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现代情报,2006,(2):169~171.

[2]孙伟,陈立超.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关系辨析.北方经贸,2008,(3):70~71.

[3]汪康懋,沈红梅.投资者关系管理:改善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效工具.商业研究,2003,(17):57~60.

[4]向荣.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区别、联系、系统整合与互动关系.商业研究,2002,(1):85~87.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电算化提法的局限性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信息化一词已比较普遍。如国民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只有会计领域还在提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一词提出来已有20多年,它强调的是对传统会计处理手段的电算化。因此,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这种工具论的思想导致会计软件的开发思路依然沿用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只追求如何模拟手工会计处理流程,替代手工处理方法,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并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同时,目前的会计软件由于过分强调会计人员的习惯,使得这种会计软件变成了一个无需人工干预的“傻瓜”型软件系统,其结果是使人们只看到减轻劳动强度的一面,而忽视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和分析的一面。这样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照此下去,“现在意义上的会计职业和会计职业教育,也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是极为致命的。会计电算化是工业经济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按其理论建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重在满足内部管理的、封闭式的系统,是企业内部的一座信息孤岛,与企业外部社会信息系统相互隔绝。这种系统即使实现了网络化,也只是一个孤立的资源贫乏的局域网络。这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落后了,我们必须将传统会计模型与信息技术完善地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产生的巨大影响。例如,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虚拟公司”的出现,使会计基础理论之一的会计主体假设产生了动摇。虚拟公司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组合而成,各个独立的企业可以在虚拟公司开展业务之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组成虚拟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分合迅速,可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方。虚拟公司也可以通过网络把数以百计或数以千计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工作,待业务完成后立即解散。可见,虚拟公司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那么就必须要对其经营的业务进行反映。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转变为多重主体假设。同样,由于虚拟公司是临时性组织,时分时合,经营期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会计基础理论都将产生强烈的冲击。

二、会计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改革的需要。会计属于上层建筑,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均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会计社会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呼吁会计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也强烈冲击着传统会计模型。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构建现代会计模型,再将现代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统一,构成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应该体现信息环境下会计变革的要求,反映会计与技术的结合及相互影响。

2.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AI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为赶上时代步伐,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以增强竞争能力。未来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信息的竞争。这就需要开发与应用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方法的更新,公用数据交换网络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为企业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目前,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点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以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这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会计信息化及其特征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