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背诵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分析研究
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授知识、揭示发展规律以及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多重职责,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有效学习方式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备考。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与备考,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明确学习基本要求,夯实历史学习能力基础
历史学习既要勤奋踏实,同时也要注重技巧捷径。学生要对学好历史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明确的认识,针对性锻炼与提高自己,从而为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了共同探究,要求学生夯实“背诵、分析、探索、总结”四项能力。在背诵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记忆、高效背诵,在较多内容的记忆背诵过程中,要学会抓住
关键词 与字,可以缓解机械记忆的枯燥,提高记忆效果。学生还可以将记忆要点摘记下来,随身携带,运用学习生活的间隙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化整为零,逐步推进,也能够提高背诵记忆的效果。在分析方面,重点对自己的联系以及测试进行分析,尤其是对错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搞清楚错误之处并进行举一反三,确保今后同类型的题目答题正确。在探究方面,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局限与课堂学习历史,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各种书籍、刊物、网络以及电视媒体中了解与搜集历史信息,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效果。在总结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与改进,学会总结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自己的历史学习继续后劲。
二、开展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效果
授人以渔,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学好历史学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积淀和酝酿、表达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历史相关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性地了解整个历史过程,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综合论述性题型的加大中更加突出要点和全面深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巩固中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思维活动越清晰和具有条理性,所产生的记忆巩固效果也就更为有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相关知识点与内容形成前后连贯的框架体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记忆巩固的难度降低、效果提升。如在学习秦朝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框架:秦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及重要人物)——统治的巩固(在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秦朝的繁荣(具体的表现)——秦朝的衰亡(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框架引导下,相关学习知识点能够有效融合进去,学生还可以在框架内进一步细化与分支,延伸出若干的分支问题,构成了条线与网状相结合的框架知识点结构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技巧运用到其他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同样能够产生较好的记忆巩固效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从人脑记忆规律以及先进记忆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形象记忆,能够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与牢固。笔者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学会前后连贯记忆,不搞死记硬背,在理解中记忆。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正确认识人脑的记忆规律,学会分轮次阶段开展学习巩固,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各种新颖的记忆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压力,对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帮助较大。在一些重要法案的年份记忆时,笔者引导学生背诵一串数字来简要记忆,如“1689 1787 789 1791 1889”这一串数字,就与英国《权利法案》(1689)、美国《1787年宪法》(1787)、法国《人权宣言》(789)、法国《1791年宪法》(1791)、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等法案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性不强,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深度、广度受限,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首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改变直接灌输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组思考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与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并相互讨论,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历史教学中活跃起来。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学生的思维深广度才能够得到锻炼,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够得到培养。其次,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研究,尤其是对于学生之间出现观点不同的情况,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各自观点的阐述,通过深入的分析来接近准确的答案,逐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全面深入解题等方面都具有促进功能。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互助学习,一方面点评历史学习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学习方式的建议,另一方面相互提问检查知识掌握情况,集体分析研究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等等。
一、要重视
即便没有兴趣也要把它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似的学科来加以重视。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至于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一旦遇到能力考查题,学生就会出现堆砌材料的现象,而影响到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引起重视,且越早越好。
二、抓基础
建高楼离不开坚实的地基。同理,要把历史学好,首先我们也要学好基础。
1.精度掌握巩固基础知识
首先是要熟悉教材,精读课文,然后是要背诵每一个知识点。背诵是记忆的基础。我有几种记忆方法介绍给学生:
(1)初识记忆法:在记忆的时候先把知识点看一遍,做到整体了解。
(2)理解记忆法:记理论性的知识时,要注重理解性的记,通常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或是引出具体的实例,即使不行也要“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
(3)情景记忆法:如记忆过程性的知识时,可以将自己置于当时的环境中,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
(4)归纳记忆法:对于章节的安排,可以按照教材顺序去记忆,然后再分成各个小专题来记忆,以时间为顺序,古今中外结合在一起来记忆。
(5)关键词语记忆法;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对于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借助“粉碎了”“打击了”“显示了”等关键词来提示。
(6)放电影记忆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建立在对知识的掌握之上,让知识在自己的大脑中自放电影来查漏补缺。可适用于一个知识点、一节、一章、一本书甚至高中所有历史知识的放映。
2.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包括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整归纳概念内容、区别概念的异同。
(2)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历史学习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学习历史的真谛。
三、成体系
历史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过程。因而学习历史还要求我们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形成知识体系。有以下几步来构建体系:
1.抓点。如科举制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A.隋朝时期如何?B.唐朝时期怎么发展?C.宋朝时期如何完善?D.明清时期如何走向僵化?弄清这几个问题对科举制就有了明确的认识。
2.穿线。分散的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我们掌握的知识点,如果能用线索穿起来会更好,如珍珠一样,只有穿成项链,才会更
美丽。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雅尔塔体系下有两条线,一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是社会主义世界,两者总体对峙。
4.对比构建立体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纵横向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这样可以以一个知识带动整个知识网络,如蜘蛛网一般,用一个节带动多个线索。
把握了以上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历史将如鱼得水,轻松无比。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 课堂 艺术史教学
一、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当前的江苏的高考模式,语数外记入总分,两门选修按分数比例划分等级,对高中教师而言,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强化语数外的能力。再加之在大部分高中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出发,选修学科中较为重视理化,因为高中的理化具有相当的难度与深度,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专研。而历史学科,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数理化老师认为历史不过是单纯地由许多历史事件组合而成,仅需要考前突击背诵记忆而已。因此在江苏的很多高中,尤其是一些以教学质量闻名的理科较为出色的高中,常常出现冷落历史课程的现象,比如不允许课后布置相关作业,提前停课进行期末考试等。再加之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不排除有部分历史教师专业功底相当欠缺;有的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使得本来应该充满特殊魅力的历史课堂枯燥乏味等等,这些主客观原因让学生误以为历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艺术史在历史课程中的地位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要实现从“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艺术史教育就是学生“诸方面素质”中的一个方面。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出来的优秀文化,它承载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记录着人类的历史发展。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学生通过艺术史的学习不仅能够增加知识面,拓宽视野,而且可以获得更宝贵的精神价值,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的精神素质,从而使教学的目标逐步升华并完成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三、艺术史教学问题探讨
(一)重视文化的交叉学习
文化往往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的,它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诞生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每一文化的时候,也应该以普遍联系的眼光去看待。重视艺术文化的交叉学习。相反,艺术同做人类似,不进则退。艺术本身也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因素,促进自身发展。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3课《美术的辉煌》中的印象派就是极好的例子。关于印象派的教学,我从其特点“注重光与色彩的瞬间变化”入手,设计一个探讨问题: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艺术家尤为重视“光与色彩的瞬间变化”,他们走出画室,外出写生,题材上侧重自然风光。这些都与当时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联系,请学生查阅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成就,分析哪些可以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课本,很快就可以得出结论:19世纪40年代,照相机问世后,有的艺术家认为绘画已死,不需要绘画了。而有一部分艺术家并不灰心,认为可以通过色彩重组世界。
(二)通过艺术史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中西比较的思维与方法
由于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中第10课《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和戏剧艺术》中涉及在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可以与之和西方艺术对比。比较学习的方法,便于不同思维方法的习得,同时也可以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与水平。所以我们欣赏元明时期的中国画,感觉到的不是笔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韵致,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述的韵致。这样,通过对比中西美术思想、社会环境,学生就可以知道其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将这种对比学习方法迁移在其他的文科学习上也是大有益处的。
(三)树立艺术史教学中的批判精神
最后,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艺术史,不应该一味的接受。当然,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趋于完美,但是依旧存在其与时代不相适应之处。如19世纪60年代起——20世纪初期的印象画派,其特征对光和色有浓厚的兴趣、表达丰富生命力和光色和谐 、抒发个性,吸收东方艺术特点和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有装饰味。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画进行了加工,出现了立体图画。这是绘画的一大进步。
总之,不管何种艺术,当我们以评判的眼光去看待的时候,其才能发展。这样的艺术才能为大众接受。为此,学生的批判精神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这是学生真切理解艺术魅力的特殊能力。
结论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材设计完善,尤其是历史教材的内容安排趋于合理、科学。这样的教学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因此我们不仅不应该忽视历史教学,相反,应该注重其中内容的教授过程,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的历史的魅力,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这样的科学学习,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锐武.高中历史探究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文汇,2007(1).
[2]王立峰,段艳丽.对艺术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0(1).
[3]张颖.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教学策略探析[J].学科教学,2009(10).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千米,是一个华人占主导地位却以英语为官方通用语言的发达国家。新加坡人口密度大,民族关系复杂,小小的国家就包含了华族、马来族、印度族、欧亚族等民族,再加上众多的国际流动人口,使它成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特殊的国情加上21世纪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使新加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愿景与目标——“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即希望通过“才智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出“以价值为导向,有价值观和有竞争力的新一代国人”。这里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道义价值”和“公民职责价值”。自我价值给予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道义价值培养学生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尊重、负责、关怀和赏识他人;公民职责价值则培养学生成为坚强、有毅力、有知识、有见闻,国家有难,能奋起捍卫祖国的好公民。[1]这也成为新加坡教育要达成的核心价值观。具体的概念框架为:围绕核心价值观,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意识、关系管理、社会意识以及负责任的决定等过程与方式,培养学生的资讯科技技能、公民意识、环球意识与跨文化沟通技能以及批判性与创意思维,最终为国家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能作出贡献的人和心系祖国的公民(如图1所示)。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它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开拓眼界,培养智能,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根据新加坡考试及评核局制定的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发展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热情;获得特定时期或特定主题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分析历史资料,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掌握学习历史的多种办法;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文化的发展感同身受。”上述标准指导下的新加坡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其教育价值导向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学内容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助于形成社会意识、环球意识,适应道义价值与公民职责价值的培养需要
新加坡高中历史要求的学习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A部分为1945-2000年的国际历史(H1和H2均需修习①),分为三大主题:(1)冷战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包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冷战的起源、欧洲以外冷战的延伸(指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美苏对峙、苏联解体以及各阶段国际形势、国际格局的变化等;(2)全球经济的发展,包括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石油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的增长与自由贸易、债务危机、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的主导作用形成原因、日本的“经济奇迹”、后时代中国的经济崛起等;(3)冲突与合作,包括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中东和南亚地区的冲突与动荡、联合国的组织结构和职能等有关知识。B部分为1900-1997年的东南亚历史(H1不作要求),主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要求学生研究其民族独立的实现背景、过程,独立后面临的挑战、地区间的冲突与合作等,并要求至少以三个国家为案例,进行跨国家的比较研究。这些教学内容非常契合新加坡的国情。
新加坡是一个地处东南亚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曾与马来西亚并为一国,是多元种族社会。不同的种族其语言、文化和也不同,使各种族的政治地位问题复杂又敏感,国内各种族的关系与国际关系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为使国内各民族和谐相处、稳定发展,新加坡政府一直非常注重种族和谐教育。在初中阶段对本国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习东南亚历史,理解邻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与新加坡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家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周边国家的了解,并理解国内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使新加坡成为种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典型国家之一。另外,新加坡近代史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又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匮乏、领土范围极其狭小的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来说,它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红点。但是,要让这个小红点红得明亮,新加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所以,它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和日常办公的通用语言,强调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公民意识、环球意识的培养。通过国际历史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融入世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运用不同的视角理解区域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新加坡学生走出国门、与各个国家的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果说懂得华语可以走遍半个世界、懂得英语可以走遍另外半个世界的话,那么新加坡则是可以走遍全世界并利用世界资源发展自己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新加坡教育的功劳。
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信息化,有助于学生多种技能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历史教学的概念框架中,自我管理、关系管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学生不仅要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人格、能力,还要能够合作学习、关怀和赏识他人。新加坡的高中历史没有教材,没有规定章节的大量历史知识需要学习、背诵,只有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习内容和推荐书目,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具有鲜明的灵活性。教师的教不局限于课堂讲授,更多地表现为各种方式的指导与答疑;学生的学也不局限于教室听讲,自主研究、小组讨论、开会分析、调查访问等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了重要条件。“少教多学”已成为新加坡教育的基本理念。严格地说,新加坡的高中生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得新知,而不是教师传授。所以,很多高中教师不谙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他们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何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与方法等方面很不熟练。相反,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学习资料、利用各种方法得出学习结论等方面却驾轻就熟。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籍,根据需要进行复印,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材料;教师定期集中学生进行集体讲座与辅导。教师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就不同的课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网站,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大的研究主题,每人承担研究主题下的不同内容,既独立研究,又合作研究,在小组的主题下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欢迎同伴给出建议,请教老师给出意见,进而修改与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共同的研究主题建立研究框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学生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研究资料,但绝不能简单地复制与粘贴,剽窃现成的研究成果。
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学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学习策略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
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仍以“”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
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高二历史学习建议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
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解题策略(一)读:解题的基础
1.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2.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1)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2)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3)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导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二)找:解题的关键(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4.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97第44题“南唐烈主”题,’98“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免大的失误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2)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4)要认真书写。
2.各种类型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1)递进式材料题。答好第一问是解题的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2)归纳式材料题。可采用划分段落的办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别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将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3)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