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的进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学技术;教育;经济;共同发展
1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所谓科学技术,就是“科学”与“技术”。“科学”是一个理解世界系统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未来有重要的影响,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家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现在科学技术已成为许多生产要素的核心因素,科学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它还影响着受过教育的人的内容、方法和数量。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最有效的形式,是我们所知道或听到的大量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大学里完成的,大学是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也可以说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壮大了科学技术发展人才的队伍,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的吸收和应用,教育的实施培养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科学技术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教育,只有教育不断进步发展,科学技术才能不断进步发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2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是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二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促使着科学技术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调整,改善了生产关系,促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两者互相协调,最终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2.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在当今社会,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具体的体现就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小。众所周知,科技进步是形成产业分工的基础,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当科技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就会使整个产业体系发生革命,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急剧的变化。所以说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但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着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比如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知识经济等等,这些新形式的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事实上,由于科技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存在相互作用,科技成果的会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而经济又会反作用影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这样科学技术的进步便可以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过程中继续发展。
3小结
在这个阶段,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简单来说,科学技术就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经济提供的物质作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没有经济的支撑科学技术也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发展的。所以说,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应该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赖的,处理两者关系对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
4科技与教育、经济的关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日益密切,然而无论是医学方面、航空航天方面、还是生物工程等等方面的显著发展,都在显示出人才的重要性。那么人才的培养就要依靠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关键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只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才能继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经济为教育和科学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科技、经济三大领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核心和动力,我们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统筹好三者的关系,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鄢晓.新兴教育技术之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张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65-70.
[2]孟宪平.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7,(06):14-2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发展前景;发展现状
计算机科学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70年代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美国为例,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计算机也有最开始耗电量大、分量重的大型机器开始逐渐向便携、小巧的方向发展。在科技飞快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计算机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科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正式科技时代最为成功的产物之一。近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始迈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融入人们生活
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每天接触的广播电视、和远距离的亲人可视化聊天还是手机叫餐等多种服务,计算机科学技术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简易清晰的交流,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
(二)计算机实现智能化
近年来,智能化的概念开始盛行。计算机通过其精准的计算能力和高强度的判断能力,实现了人工智能的普及。计算机通过将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其它有关技术共同集合起来,结合相应的算法,最终促进智能化水平的日渐提升。计算机实现智能化之后,人们可以利用其特点去完成某些人类无法亲历的活动。比如,传感器等设备,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都能实现信息的采集、存储以及传输。计算机的智能分析系统可以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将各种解决办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先进的智能化工作平台,以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使用,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人们更好地交流进步。
(三)计算机实现便携
20世纪中,计算机还是耗能多、体积较大的计算一起。而当下的发展中,计算机的处理器等多方面组件越来越微小,且大多数的零部件都开始使用纳米技术。技术的提升开始促进计算机外观上的改变,它的体积越来越小型化,携带越来越方便。外形小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其性能,当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日益增长,更加便于人类的操作。整个机器体积开始往几寸的方向发展,更加便于人们的是使用喝携带。在操作方面,人工智能的特点使得计算机的利用率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
计算机外观的变化,软件的更新发展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更新与我国的市场情况紧密相关,相较于硬件发展方向而言,基本是无法比拟的。计算机的软件开发、更新和发展都需要依赖程序语言的开发和创造。当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覆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程序的相关网络版本不断得到开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使用技能以及与工作生活紧密相连的发展方式,都将成为计算机软件性能开发的重点关注点。它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有效地处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一步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智能规划发展方向
当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智能化已经基本成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向。而现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实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功能的开发和普及情况。当前,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获取。同时,人们也通过相应的网络手段对所得信息进行大量的筛选。将其中有意义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选取某些对自身使用和发展有用的信息,不断通过网络技术来拓展自己的眼光。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关键在于人们是否通过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或者其智能化成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人们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是未来必然趋势。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多领域拓展
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将不仅限于计算和信息技术层面上的发展,多领域的拓展也是主要发展方向。多领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可以为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加一定的动力,奠定强有力的基础。近年来,便携性及小型计算机由于其体积较小,使用便利等多方面的优点逐渐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它通过其突出的工具能力开始深入人们的生活,增添生活兴趣,为人们创造新的生活思维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将重点放置在多领域的拓展工作中,而这种趋势也将促使计算机产品的不断开发和畅销。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科技 伦理道德 矛盾 进步
一次次的科技浪潮,在给世界带来许多惊喜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特别是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给我们带来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工程等,给人们的生活以许许多多的方便。而与此同时,这些现代科技的产物也给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如:臭氧层的破坏、日益泛滥的黄色不健康印刷影视作品及逐日增多的高科技犯罪等等。作为维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科技的现状及其发展进步。这样,在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就产生了种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并且,这些矛盾和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一步一步地突现出来。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三种观点:(1)科技决定论。这种观点及其相近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而且对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道德决定论。这种观点及其相近看法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而社会的存在和维系又离不开道德,要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所以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存在,没有它,也就不存在科学技术了。(3)科技中立说。这种看法认为,对于科技本身而言并不存在好与坏。要是科学技术为好人所掌握并使用,会给人类和社会造福,但如果一旦为坏人或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损失乃至无尽的灾难。于是就得出结论说科技与伦理道德无关,有关的也只是取决于人的素质罢了。
2、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
当我们运用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1)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4.1 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科技、道德伦理约束与法律约束的双重制约机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核技术等涉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就要求人们超越政治制度差异和民族国家界限,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人类的本性更多是讲求合作互助,而不是竞争,合作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同志明确表示“我们希望与世界各国进一步拓宽科学合作的渠道,积极参加更多的重大科学装置的国际合作项目” 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普遍繁荣,减少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各国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努力。
4.2 加强科技伦理道德的主体建设和科技伦理道德的普及教育
科学活动是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认识活动,因此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是科学家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科学工作者是处于活动中心的人群,科学技术的成果及其应用直接来自他们的活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使得他们对可能产生的危害比别人有更清楚的认识,科技伦理要求他们对明显的危及人道的科学问题不参与,对隐含的伦理问题提出警示。如对今天的高尖端的生物技术来说,这项技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就有可能成为他们获取和满足个人私利的手段。此外,政府理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能否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对未来社会非常关键。政府的作用如果发挥得好,不仅能有效控制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能使之造福于人类;相反,如果使之处于失控状态,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全民中普及科技伦理常识。在宣传伦理知识的同时,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使科技精神人格化,让科技活动标准化。新闻媒体也应在伦理宣传中发挥作用,要灌输知情权原则和公众参与意识。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N].科技日报,2000-12-15.
摘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共存的阶段中,我们应该根据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的原理,实现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增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使中国从一个贫穷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一个政治高度民主,经济高度发达的“够格”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坚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17-03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源,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有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的表现,这表明科学技术发挥作用时要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消除科学技术的异己作用时同时也要实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最高的社会革命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源,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的推动力”[1]。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杆杠”,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先进的劳动工具,把观念的存在变成客观的存在,创造出新的客观存在,从而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必然引起社会形态的改变。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土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其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2]。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 [3]。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扩大,各民族交往越来越多,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已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国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态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社会进步的内容体现在科学技术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认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在实践中越来越自觉地把人的目的性和规律客观性统一起来,不断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束缚,不断从必然走向自由,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程度,使人不断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表明了人的自由程度。正如马克思在谈到“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时曾经写道:“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换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活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须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须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4]。
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国家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5]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把农业,工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转移的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才能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一个问题。
二、科学技术的异己性和盲目统治性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民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科学技术在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在一种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整体,人在自然里取得多大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发挥程度,还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和控制程度。但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常常过分强调人的目的和意志,而忽视必然受某种特定的受动性制约。例如,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人口增长过快,能源和资源枯竭等全球问题,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第二种情形是科学技术的作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疲劳。财富的源果,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的奴隶或自身的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1]。
关键词: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技术的伦理审视
(一)科学技术罪恶论
此种观点认为,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非但不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正比,相反会使人们的道德越来越堕落。这种思想最早的代表为老庄学派。“只有无知无识的婴儿才保持着高尚的道德品质”老聃如是说。在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家中,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道德越来越趋于沦丧的地步。卢梭认为:科学艺术和文明的发展,是社会一切恶习产生的根源和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道德败坏的诱因。“科学和文艺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愈来愈坏了”,“一切甚至道德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因此科学与艺术的诞生乃是出于我们的罪恶。”这些思想,把科学技术看成人类道德堕落的原因,以致最终走上主张人类应当回复到无文化、无科学、无法律的自然社会的道路。虽然这种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强调科学技术而不重视道德品质的批判,但也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日益堕落的控诉。
(二)科学技术自善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会使人们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的提高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人认为,道德和幸福的客观基础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谓道德是使自己和别人都有幸福生活的行为。他们一致认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利益和需要,这也是人类道德努力的准确尺度。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的前提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同时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也会依据社会的和个人的现实利益而变化。”同时,他们也都认为科技越发达,物质财富越丰富,就越能使个人得到幸福,越能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和谐。
(三)伦理学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最终意义上说,必将有利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生产关系才是决定道德这一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所在。”这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推动劳动者能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推动着人类道德进步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样,科学技术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必须被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加以辨证地考察。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整个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在客观上务必将比已往任何历史条件下更有利于人们道德水平和道德觉悟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不能决定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水平的直接依据和标准,虽然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道德状况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判断一个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应该主要以居于这个社会的主导地位的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为依据。无论哪个社会的道德体系,都主要以它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来为这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相应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判断社会道德水平进步与否,是不能只参考科技的发展的。
二、科学技术的环境之殇
[关键词]科学技术;门类艺术;共荣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不可分割性
艺术的起源问题各有纷说,其中,科学艺术观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类认识到了“美”,带着对“美”的追求创造出了“艺术”。劳动中劳动工具的使用姿态与方法,就是最原初的科学技术在劳动中被应用的表现,而正是这种笨拙的劳动动作构成了原始艺术动作的雏形。可见,科学技术与艺术从诞生之日起便联系在了一起。
古代社会,科技的应用并非是对于艺术世界的逼迫与改造,而是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引导艺术的本性在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前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人对于自然神秘性的一种自觉守护。亚里士多德说:“一切技术都和生成有关,而运用技术就是去研究使可以生成的东西生成,它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而艺术与科技的联合就是存在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一旦二者分离就必然会出现某种劣势结果。
同时,科技必须接受艺术精神的监督与指导,服从于人类的自由追求,否则就可能侵害人类,造成艺术自由精神的失落。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强调:“人们必须找到把科学和我们的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而不把科学作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科学必须人性化,这意味着至少不能让它横冲直撞,它必须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始终是为其余部分服务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发现科技与“我们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的这一部分就是“艺术”,即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而且必须是完美结合才能达到科学的人性化、艺术的规范化。
二、科学技术对门类艺术的促进性
科学技术是门类艺术产生的技术支持。下面以几种主要的艺术门类为例,探讨科学技术对门类艺术的促进作用。
1.科学技术对舞蹈艺术兴起的作用。
舞蹈艺术形式的兴起在文化传播上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是大多数艺术人士不可否认的事实。而舞蹈的产生除了文化底蕴上和宗教有联系外,如果考虑到具体舞蹈动作的产生渊源,我们势必会想到人们在日常劳动中的某种劳动姿势。可以说大部分舞蹈动作产生的依据都来自于劳动中人们使用工具劳作的姿态,舞蹈只不过是对某种适合于表达恰到情感的动作的美化、提升与变形而已。最初的舞蹈形式都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宗教借助与舞蹈的动作表达某种信仰与敬畏之情。原始舞蹈不管是动作还是着装都是很不到位的,总显得与想要的表达的主题有点不合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也由原初的稚嫩逐渐走向了成熟。科技的发展把人们“舞蹈”时所需要必备的各种道具,包括服装、化装、器物等变成了现实,使得舞蹈在这些辅助工具的帮助下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主题。
2.科学技术对雕塑艺术发展的辅助。
雕塑艺术是与科技发展联系更为密切的门类艺术形式。从雕塑所需的工具来看,各种各样的刀具的发明与应用无疑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方便。在雕塑过程中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对于“精雕细琢”的质量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与工具保障。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明,制造出了批量生产雕塑作品的雕塑机器。暂不说这种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对于雕塑事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起码为普通百姓购买雕塑作品提供了现实可能。人工雕塑的作品,由于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等原因,一般价格比较昂贵,而机器的批量生产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降低了雕塑作品的价格。所以说,科学技术在促使雕塑发展的同时也使“艺术”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从雕塑对象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雕塑对象已不在仅仅局限于动物、人物、风景和植被的常规题材上面,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发明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我们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不停息的,所以与之相关的雕塑艺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一百年后科学技术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不敢枉加论断,但雕塑艺术在一百年后的发展状况一定会比现在辉煌百倍、千倍,因为它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后盾。
3.科学技术对建筑艺术形式与风格创新的支持。
建筑艺术可以说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着了,从原始的简陋的洞穴建筑到现代的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一转变成为现实。科技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而每次科技革命的完成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当属建筑行业。现代建筑艺术和后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确立与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科学技术是使建筑艺术风格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尤其后现代建筑艺术求奇、求变、求倾斜风格在巨大建筑实体上的实现,是人们掌握了科学技术中力学的精华的体现。现代建筑风格多样、色彩纷呈,建筑物中所包含的科技因素使得那些建筑群如此壮美、雄伟与挺拔。
科学技术创造出了质地各异的建筑材料,这就使各种构造风格迥异的建筑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木结构建筑的古朴与典雅、玻璃主体建筑的通透与轻盈、钢筋水泥建筑的坚固与雄伟,都向人们展示了现代科技对于建筑艺术的支持与不可或缺性。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若干年后,钢筋水泥建筑将会被另一种新材料所替代也是势在必行的。
4.科学技术对影视传播新媒介的贡献。
影视传播媒介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创新的。电影艺术的传播就经历了幕布传播、荧幕传播、屏幕传播与数字网络传播。幕布传播时期,由于影像是投射在幕布上的,同时也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的不发达,所以图像总显得不那么细腻与清晰。数字网络传播时期,高清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的实现就改变了幕布传播时期影象的一些缺陷,其带给人类的是富含科技的精密艺术成果。
现代影视需要靠演员的表演去展示具体剧情,由于演员个体能力的差异性,一个镜头重拍几十次是常有的事。未来,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数字演员的出现,就可以根据导演要求毫无偏差地一次性完成镜头的拍摄。全球第一个数字演员出现在科技发达的日本,到底将来的影片中数字演员是否会被大规模选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能以某个演员为模版“克隆”出另外一个数字演员的时候,那么在拍摄高危动作的时候就再也不用找替身了。在科技哲学求美的文化层面:“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某种正面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而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高的媒介就是艺术作品中蕴涵的超越功利现实的“艺术意象”。科技哲学的文化层面促进了人类对自身情感的净化追求,而艺术又是实现这一思想的具体承载物。所以,从文学底蕴上说艺术的产生又是科技哲学文化层面在人们身上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共荣发展性
1.新艺术门类的产生需要现代高科技的支持。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许多新艺术门类的产生变成现实。当光影技术被发明出来并逐渐被人们所掌握的时候,电影、电视艺术就随之产生了。并且每次科技向前跨一步,相应的影视艺术也会不同程度地向前发展一次。当电视被发明出来之后,鉴于人们欣赏影片的方便性与电影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发展,电视电影便出现在观众面前。通过电视机看电影,先不说这种方式和影院电影之间在效果上的差距性,单就电影艺术的普及这一点,电视电影就远比影院电影在接受的方便度和经济性上都有很大优势。“打开电视看电影”,观众不用考虑是否需要买票的问题,不用担心哪个角度更有利于观赏的问题,也不用担心人多拥挤,空气污染等问题。这样观众会在一种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观看影片,对于影片的接受与理解会有更好的效果。
电影艺术多种形式的变化,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当科技发展到可以提供给人类“网络”的这个时代的时候,网络电视与网络电影又悄然出现了。如果说电视电影比较“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电影就在“经济”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大优势,那就是“可选择性”。在网络上观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想看的影片,因为网络资源是太丰富了,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只要有人类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会停歇,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各门类艺术,在若干年后又会出现什么新形式,可以说现在我们只有设想。
2.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需要艺术灵感的产生。
科学技术给艺术提供的支持是巨大的。在科技的基础上,艺术可以生发出诸多门类,而各艺术门类又可以有更专业化的发展,不断以新面貌、高质量展现于观众面前。同样艺术也可以给科学技术某种帮助。“科学研究主要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奥秘及其演变规律的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侧重于理性的抽象、演绎、分析和概括。”而科学技术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技术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理性”占主导。科学的严谨性与严肃性是不容儿戏的,所以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可以缓解科技研究的疲惫与苦闷。音乐艺术的轻盈舒缓的节奏可以使人心灵的压抑得以释放,而电影艺术的视觉又能给观众以无限的刺激。每次被“艺术”熏陶后,心情又回到了原初的激情状态,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搞研究,做出新的成果是迟早的事。
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更是离不开艺术灵感的产生。翻开古今、中外书籍,靠艺术灵感创造出新的科学技术的事例,举不盛举。新事物的发明是需要新头脑的,一般都是与常规想法脱节的。而艺术是侧重于“感性”的,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到处翱翔。当人们畅游想象空间的时候,各种想法都会在头脑中闪现,当某一种可行性想法被突然抓住的时候,灵感就出现了。凭借灵感,新的科学技术被发明与创造出来的机会就多多了。
3.科学技术的推广需要艺术传播的支持。
科学技术被发明的最终目的是被生产和生活所应用,以促进人们生产、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但技术从发明者手中传到应用者手中是需要一定媒介的,而艺术就很好地担起了这个责任。“技艺”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总少不了科学技术对其的支持,同时在科学技术被发明的过程中又需要艺术灵感的爆发。所以说,艺术和科学技术无论何时都是有着某种联系的。在人们发明创造科技时需要艺术的灵感,同样在科学技术被发明出来需要被传播出去的时候,也离不开艺术传播的支持。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门类艺术的同时,顺便掌握了科学技术。
首先,艺术传播可间接带动科学技术的传播。网络电影的“可选择性”吸引着大批观众,但是,如果观众想使用此种权利,那就首先必须了解与应用网络。这样观众在对网络电影感兴趣的前提下,无形中便掌握了网络科学技术的应用。当然我们掌握网络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看电影,但如果观众想利用网络看片子,他就必须得学会运用网络技术。其次,艺术传播的“非强制性”更有利于人们主动认识与学习科学技术。广播、电影与电视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强制性的,尤其广播的强制性最大。利用电台向人们说教科学技术,就不如借助于某种门类艺术,让人们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学到科学技术。像一些“科普片”首先让观众观看一系列画面镜头,通过画外音与连续的画面一步步把观众吸引到影片所要讲述的主题上来,最后让观众自己感悟到所要阐述的问题,学会相应的技术。此种方法所获得的效果,远比单纯说教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艺术的辅助,而艺术的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社会的发展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结果,光有科学技术而没有艺术,人们生产与生活中未免显得僵硬与乏味;而只有艺术没有科学技术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又将无从谈起。所以,人类的进步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与艺术彼此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心人本身,应当成为科技奋斗的最终目标,纯粹的科技是有限的,它必须被置于艺术精神的观照之下,在对科技与艺术无限的追求中,体现出人的超越性特征,超越现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 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关键字:地震;防震减灾;科技进步;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earthquakethreat to public safety is more serious, how to better adapt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o do the work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earthquake; earthquake disas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VII度以上的高烈度区覆盖1/2的国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我国目前有6.5亿农村人口居住在VI度以上地震危险区。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2/5,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同期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震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加严重,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防震减灾是一项科技型社会公益性事业,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能力还落后于发达国家,距实现国家2020年防震减灾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上。因此,加快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迫切需求。
地震科学技术不仅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也是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解决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在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和外交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际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防震减灾需求是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在防震减灾需求的推动下,地震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展。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对地球内部观测的局限性、地震事件的突发性等,构成了地震预测的巨大难度。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多个地震预报实验场开展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化,并为解决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2. 创新和发展成为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主旋律
当代地球科学的学科交叉和集成,带动了地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观测技术和实验技术(宽频带和高分辨率地震观测技术、GNSS和InSAR等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海洋地震观测技术、深钻技术、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给地震科学技术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地震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以观测为基础、理论体系较完整、紧密结合实际的科学领域。地球过程观测的长期优势开始显现,为做出新发现和回答很多久已提出的科学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验的概念大大扩展,面向地球的大尺度可控实验与主动探测和密集观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大型计算成为科学数据处理和地球过程模拟的重要手段。许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发现和提出,集中反映了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和发展成为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主旋律。
3. 合作和开放是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器
与地震和防震减灾有关的交叉学科研究使地震学家与其它领域专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叉学科成为当代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地震科学同时呈现出地域性和国际性的辩证统一。国际地震应急救援成为履行国际责任和人道主义的一面旗帜。地震的多分量监测、实时监测、网络化成为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地震科学技术不仅对防震减灾工作有直接的意义,而且对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地震科学相关的数据共享成为世界性潮流,合作和开放成为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器,竞争与合作是地震科学技术的时代特点。
二、我国地震科学技术的现状
1. 主要进展和成就
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现代地震科学研究的历史也可追溯至20世纪初。后,特别是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等多个部门组织力量开展地震科学研究,为我国组建地震专业队伍、系统开展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在我国政府对地震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支持下,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支持的一系列地震科技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为防震减灾事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球科学中的地位。中国地震科学面临大陆地震成因、青藏高原的变形和地震、黄土地区的地震破坏、大城市群的地震安全性等独特的地域性问题,使中国的地震问题成为国际地震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近40年来坚持不懈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探索,由于其长期性、连续性和实践性的尝试,在国际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具有减灾实效的强震预报。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取得的进展和成就主要体现在:
建立了一支有实力的地震科技研发专业队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地震科技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系统已形成了由科研院所、测量和工程中心、省级地震研究机构组成的地震科技专业队伍。在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地方的市县地震机构也活跃着一批从事与地震科学技术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形成了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学科。我国已形成了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学、地壳形变与大地测量学、地震工程学等多个基础性学科,扩展、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地震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这些学科和专业技术领域构成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基础,也在我国地球科学和其它相关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国的国家地震监测网络。包括地震台网、地磁台网、地电台网、重力台网、地下流体监测网、地壳形变台网、强地震动台网等,空间对地观测开始在地震科学技术中发挥作用,在解决防震减灾实际问题的科技研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2. 主要差距和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先进水平、社会对防震减灾和地震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国地震科学技术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
地震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薄弱。由于“普查”不够,“地情”不清,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基础不够坚实。我国大陆发育400条以上有可能产生强震的活动断层,但目前仅对其中的十几条大型活动断层开展过1:5万比例尺的填图与综合研究,仅对约20个大中城市的隐伏断层开展过1:1万比例尺的详细探测、断层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价。
[关键词] 科技发展 伦理道德 相互关系
一、科技行为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双重影响
(一)科技行为对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
科技行为对伦理道德的正面影响: 首先,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会对伦理道德及其发展产生直接的正面影响。科学技术发展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以及它们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加深过程。随着人们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有关知识会不断丰富,而那些过时、束缚人们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就会被其所更替。其次,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会对伦理道德及其发展产生间接的正面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有了这些物质基础的保证,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会不断升级人们的道德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精神生活,可以参与更多的健康向上的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素养,这就有利于整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些间接体现了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正面影响。
科技行为对伦理道德的负面影响:首先,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拜金享乐主义等现代腐朽思想也相伴而来,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这些腐朽思想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温床上,水平不断提升,花样不断更新,危害也越来越大。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整个世界带来的种种问题,如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等引起并增加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纷争。再次,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都会加深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任其发展下去会动摇人们的道德信念,影响到伦理道德作用的发挥。
(二)伦理道德对科技的双重影响
伦理道德对科技的正面影响:首先,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道德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正因此才有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可能。这种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伦理道德是通过规范、引导人的行为起作用的。其次,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这种和谐关系的产生就是伦理道德作用的结果,因此,伦理道德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人们的科技创新活动。再次,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创新的实现已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往往需要几个、几十个、几百个乃至更多人的共同合作,它已成为一个由许许多多的人的共同投入、参与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有众多人参与的复杂活动,没有一定的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是不可想象的。不管参与其中的人意识还是没意识到,但他们在共同的工作中其实都受着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制约,并将各个的分力聚合为统一的合力,最终实现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伦理道德对科技的负面影响: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伦理道德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腐朽、不合时宜的伦理道德思想,或者是由于历史的发展,有些道德规范已显得过时,这些伦理道德思想的存在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们的科技创新活动产生阻碍作用,影响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就像在欧洲的中世纪,宗教思想所宣扬的精神严重禁锢了当时科学的发展。此外,有些对于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能起很好调节作用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科技活动中来,却未见其效,或者是过于依赖它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二、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
科技和道德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个古老的问题。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学技术和社会道德是等同的
这种观点认为,科技和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地位相当、互相等同的概念。拥有知识越多的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道德水平就越高尚。哪个国家科技越发达,哪个国家的公民道德水准就越高。实际上,上述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技与道德的一致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所理解的“知识”或“科学”学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知识,而且他们把知识与道德完全等同亦具有片面性。
2、科学技术与社会道德是互相对立的两个命题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有害的只会给人带来坏处与灾难,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的道德就越堕落,二者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水火不容的关系。例如,18世纪的卢梭就把社会的一切恶习产生的根源和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道德问题归罪于科技的发展。他曾说:“科学的文艺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却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完善,我们的灵魂腐化了,美德消灭了。科学技术确实对道德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但认为科学技术只会使人的道德沦丧与堕落是偏激的观点。
3、科学技术与社会道德是毫不相干的
它们有各自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各自的作用,属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卡尔纳就认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是关于真伪的判断与人的感情无关。而道德是关于人的善恶的判断,没有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有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只管去追求知识与学术的进步而认为不必受“人道”与“良心”的限制,结果使本来目的是为人类带采幸福的科学技术变成了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工具,这显然违背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是科学家及人类社会的悲哀。
4、科学技术与社会道德是辩证统一的
这种观点认为,科技与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别如科学的目标是求真,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认知的功能而道德的目标是求善,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则具有约束的功能。但是,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处于一种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之中。也就是说,科技与道德只有共同的价值内涵。从科学的本质上来说,真与善是统一的。
三、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双向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也引发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冲突。而伦理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以及成果的一部分,必然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互相联系。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需要伦理道德的正确引导,科技成果的具体运用需要伦理道德规范,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也需要伦理道德的调节加以消除和缓解。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实践活动,本身需要道德规范,所以我认为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孕育和促进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产生,即科技伦理道德。科技伦理道德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个成份,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二)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规范作用
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规范作用。首先,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起着正确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科学技术究竟向何处发展,如何造福于人类,这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所能决定的,而必须借助于伦理道德的力量。根据伦理道德中的求善,通过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指导科技人员对其科学技术行为作出道德选择,从而使科学技术朝着造福人类和不毁坏人类的道德评价系统的方向发展。其次,伦理道德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因或动力,但是在一定时代的适宜的伦理道德氛围下指导和规范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一定时代的先进的伦理道德的氛围是一定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舆论环境,这个舆论环境正是积极健康的伦理道德规范力,无时不刻的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工作者在社会和科技共同体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并因现代科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而成为社会精英。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条件参与影响政治、经济、工业、社会的决策,在科技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同时,科技研发和应用的资金赞助者和投资者,在科技研发和运用中也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伦理规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使得科技工作者在思想上意识到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才能将科学技术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
[3]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
[4]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
[5]马智.科技伦理问题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2,(7).86.
关键词:科技发展;海洋开发技术;海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32—01
探索开发海洋的梦想一直存在人类的脑海中,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的梦想的以实现。
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
(一)概念。海洋开发技术是指着眼于海洋资源能源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的开发技术,归属于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海洋价值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融合并促进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进一步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开发环境而产生的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型技术[1]。
(二)发展过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首次提出,并描述为“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2]。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便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海能源转换、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等被列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1]。
二、海洋开发技术与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简介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阶段的海洋开发已有所收效。
(一)海洋能源开发。海洋能源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海水盐度差等所蕴藏的能量,人类的发展必须照顾到环境的制约,海洋能源以其清洁能源的优势也成为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海洋资源以其污染少、能量高、蕴含量大和可再生等优点著称,一度被称为清洁能源。对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海洋中的自然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利用,而现阶段人们常说的海洋能开发利用是指把海洋能转化成电能的转化利用[3]。其中潮汐能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中技术与成效均相对成熟的能源。应用已经建成的潮汐能水电站已投入使用,并获得电力。
(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从可食用角度出发。海洋中鱼类含量丰富,种类繁多。海藻等其他海洋动植物也可成为人类的粮食来源,逐步成为海洋生物开发热点之一。除此之外,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也在逐步开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洋中所特有的一类化合物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于是海洋生物药的研发得以重视并发展[4]。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中产出的矿物原料的总称。海洋矿产的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深海的探索与开采成为现实。除了熟知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之外,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海洋多金属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结核状多金属沉积矿,富含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即锰结核。海底藏量惊人,并且锰结核还存在极强的再生能力,是在慢慢增长着的,因此,锰结核是人类金属获得的无尽宝库。而海底热液矿床,富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海底沉积物,分布更为广泛,蕴藏量可观,而且,较之于比锰结核,集中于浅水区,更享有“海底金银库”的美称。[5]
除此之外,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包含海洋交通运输,有我们所熟知的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的修建。还有海洋储藏空间的利用,利用海洋的特点修建存储空间,用途广泛,既可用作贮藏空间也可用作军事用途。海底电缆,修建电缆光缆从海底穿过,节约空间,是海洋空间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海洋开发利用是一项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项目。它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来支持,需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做基础。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加速海洋的发展也是海洋技术以及其他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神州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新的成效。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海洋开发的能力,而海洋开发技术更被列为高端科学技术,空间遥感技术在海洋上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成为新科技的发展方向。
海洋是构成我们生存的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可能,并在逐步的实现中,人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成为各国的科技发展重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一个重要基本前提。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注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对待自然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才是一条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利于人类后世的理念,亦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路。在开发利用海洋时也应时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海洋开发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使之持久的为人类服务,进一步真正的实现海洋开发持久化。
四、结语
海洋的无限潜力尚只被人类开发出冰山一角,对于海洋蕴含的无尽能量仍有待开发利用。而海洋的开发又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每当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将会影响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海洋潜在无限价值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能力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
参考文献:
[1]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4.
[3]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0.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影响文化发展的具体因素1、社会制度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百发展的方向。
2、科学技术的度进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回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答发展。
4、大众传媒: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科学;技术;人文关怀
一、技术的人文关怀的出现
作为人文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时间性的实现,一面是对时间的遗忘;一面是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一面是人性的自我毁灭。现在的技术一词更多的指的技术的后一方面,它的计算、预测和控制的方面。技术(technology)指的是一个片面发展了的计算型的工具系统,常常听到人们谈论技术与人文的对立。事实上,技术的更早的形态是技艺(technics),技艺又被认为合乎人文法度高超的技艺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其结果是达到一个高超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真正获得的是自由,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种自由的境界。
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对其重视古已有之,类似的格言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等我们耳熟能详。今天对这些关于“器”的格言做了过分的强调,有意无意的忘记了那些关于“道”的格言。对器的重视甚至片面强调,来源于目的的外在化和意志化。随着目的本身的淡化和退隐,“手段”成了“效率”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因素,到处都能听到对“方法”的崇拜和颂扬。技术时代的人们特别渴望的是一种普遍的方法,一种到处适用的点石成金术,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保证了“效率”。现代技术自觉地在充当这种意义上的“方法”,流水线生产、标准化作业都是这种意义上的“方法”,但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每一种“器”都必得在“道”的指引下,受制于道,才可能发挥它的“带出”和“去蔽”作用。从存在论的层面上看,技术与人文根本就是一回事:技术构成了人文学科的诸学科如语言学和历史学的哲学基础。
随着对自然界的认知从朦胧的感性过渡到知性的把握,人的主体性意识逐渐觉醒,由盲目崇拜、虔诚臣服大自然到区分出主客体。随着对周边一个个具体自然物神秘感的逐步打消,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最终从野蛮迈入文明社会,迈向“自觉的人”,完成了人类进化的第一次提升。人类文明进步史,也是人类发展与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战胜愚昧陈腐观念、确立主体性地位而获精神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语言使劳动成为人的劳动,使工具成为人的工具,语言应该正确的看成是技术的原初形态。技术思想家芒福德正确的意识到,人首先不是工具的制造者,而是意义的创造者;语言的进化比武器和工具的进化更原始更具先导作用,一切工具的进化都以特定的语言进化为前提。从发生学角度看,手语以及身体语言可能是最原始的语言,最原始的技术都是身体方面的技术,最原始的语言与最原始的技术同一。
一切技术都含有预测的因素,都预示着未来,是向未来的先行。前面说过,技术是把自由由潜在化成现实,技术也就是现实性本身,也可以说,技术是那种实现了的时间。设计是造成了制造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相分离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设计现在兼具工程、材料科学、创造发明、艺术、商业、人体测量学、人类工程学和社会科学的因素。“好设计”的概念诞生于30年代。在50年代,当人们试图用把它归因于某种风格、尤其是道德态度的方法,将工业生产统一到现存的品味价值中时,它变得突出起来。显然,现代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它既有工程、材料科学、创造发明等科学因素,又有艺术等人文因素。尽管《20世纪风格与设计》一书的作者只将艺术列为构成现代设计的诸多因素之一。纵观20世纪设计史,人们不难发现,艺术实际上在现代设计中几乎起着灵魂的作用。从建筑与城市设计到装饰艺术,再到工业设计,几乎都成20世纪形形的各种现代艺术的实验场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信念基础上的新的自然观与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与认同。现代科技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性,使人类更加以“尊重个人人文经验”为主旨的伦理观念来规范现代人类的社会行为。由此,一种全社会公众参与“磋商”的文化或社会现象正在兴起,一种旨在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人群之间达至沟通的程序伦理学正在受到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重视,试图通过社会的建构,实现“各种正当利益在一个动力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理想。
二、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互补
科学技术有利于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赖以生存的封闭性文化环境的过程。在古代社会,交往是在狭窄的时空范围内,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的极其简单的交往。现代社会里,交通、通信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血缘和行业的局限,使人们的交往呈现出普遍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这其中,技术在促进人社会性的丰富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交往质的飞跃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为人的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为每个人才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现实条件。这一历史进步在思维结构内部,导致了两个基本的变化:一方面个体思维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多向度、多变的活性智力结构;另一方面在个体意识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群体思维又按照新科学规范的理性结构,生成着一种富有张力的、综合性的智力结构。
二者的统一,把我国的现代主体意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技术捕捉一切有用的人文信息,把艺术的美、道德的善和哲学所揭示的时代精神等等融合到全部的工程和工业设计中去,使人们愿意购买产品,并给予产品良好的声誉,最终使产品获得价值。从现代设计这个窗口,不但能看到技术的经济价值,也能看到人文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特别是看到技术上的筹划与人文的融合对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科学技术本身是有意义的,它体现了一系列人类的基本旨趣,然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却不可能由它来决定,它并不体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科学技术化的最终根源在于人以自我保存为目的的对自然的斗争。为了生存,人被迫发展那些为了他自己的主观目标而操纵外部世界的技能。科学技术必然要导致那些有碍于自我保存的人格特征与人的需要的压抑,这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虽然科学技术的极端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荒诞处境,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应该完全拒绝,只意味着,科学技术至上是不可取的。那种把人类现存的社会弊端和问题归咎于技术,试图拒斥技术的作法是错误的。需要反对的是科学技术的文化霸权,是科学技术的无限制的虚无主义扩张。理性不应该仅仅体现在人们对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手段关系的调节上,也应该体现在对目的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上,体现在对目的的行为的后果的预见与权衡上,应该成为一种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
人文则侧重于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上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序幕的开启,人文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将得到更加有力的证明,科学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将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产品、产业、市场以及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等概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文知识不仅作为渗透因素对现代经济各环节发生着重要的影响,直接成为有待于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产业对象,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新能力、评价能力和传播能力,成为任何一个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不可不重视的、关乎国家兴衰的重要战略资源。
人通过技术的发展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从理论上看,借助于技术,人们每一次所能实现的发展总是有限,所能满足的需要也是特殊的,所能实现的自由也是个别的。实现了这一方面的发展,就要牺牲另一方面的发展,反之亦然。就某个人而言,他借助于技术所进行的活动也总是具体的,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区别只在于,那时候固定的分工消失了,人们可以如愿以偿地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发展自己想要发展的那一方面。就是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自由发展,但仍然不可能是全面发展,如果肯定了它不是全面发展,它的自由度就要打折扣了。
绝对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就人的不断发展而言,从总体上和总的趋势上看,无论对于个人还是集体或者人类,发展与自由总的说来是不断增加的,是向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方向前进的。从技术发展史来看,正如卡普所说,技术是人的器官的投影,人类肢体的延长与外化是沿着“手工工具机器系统智能工具”的路线进行的,人类体力的放大与外化过程是沿着“火力畜力煤炭石油电力原子能”的路线进行的,人类智力的放大与外化则是沿着“象形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系统各门具体科学”的路线进行的。借助于技术,人类从古到今,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解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自由。虽然在每一次都是具体的和有限的,但从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上看,技术确实是人类获得解放、借以发展和争取自由的有效手段。
科学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把握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正确方向,防止或克服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可能或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和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一方面技术给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强有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种种不恰当的应用,特别是狭隘的功利主义的应用等原因,技术的确也对人、自然和社会造成诸多面影响,甚至带来全球性问题。如何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要,特别是如何防止或应对现代高科技对人、自然和社会可能或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掌握适宜技术和进行技术评估,这本身也是一种技术”,对“适宜技术”和“技术评估”的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就是能否真正服务于人,更确切地说,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
至于怎样建立一套真正能够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价值评价体系,显然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本身的范围,需要借助那些对人们的审美趣味、行为准则、生活信念和各种价值判断具有强烈影响的人文知识。科学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有助于形成一种“掌握适宜技术和进行技术评估”的技术,正确把握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方向,防止技术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和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最终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现代化之忧思》[M].三联书店.1999
[2]柏拉图,斐德罗篇[M].三联出版社,1989
[3]斯蒂芬,贝利.20世纪风格与设计.罗筠筠译[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国家创新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1)
[关键词] 科技档案管理; 科学技术; 发展; 关系; 提升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47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85- 01
1 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科技档案是对科技活动信息的有效保存,能够在科技发展当中提供指导性作用,而对于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也能够很好地保障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两者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这种联系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
(1) 科技档案管理能够确保科学技术得以很好的保存。科学技术是一种知识形态,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加以保管,从而在无数次的重复运用后,对经济社会带来极为有效的改革。科技档案就是保管科学技术的载体总和。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之时,最早形成的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在逐步将这些思想进行实践操作后,才能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就抽象意义上的科技思想而言,其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字资料就形成了科技档案。显然,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地保存科技成果形成的基石性思想理念,而且对这些科技档案的有效分析也能够确保人们可以对科技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理解。
(2) 科技档案管理可以保障开发的科技成果得以有效的保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逐步发展的特征,也就是不断根据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而发展,不具有突然变化的特质,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必须确保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科学技术认识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这是科技档案的最主要成果。而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则能够保证科学技术在研发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被积累与分析,从而对科技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预测,体现出科技档案管理对于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从科学研究自身的模式来看,现有的科技成果、文献等对科技进一步发展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才能够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总的来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科学技术内容所体现。科技档案自身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而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则有效地将这种价值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带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就是说,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在一段时间内沉淀的产物,而科技档案管理则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有效工具,两者的紧密结合最终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科技档案资料自身具有客观性,因此针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强化,则可以极大地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平。
2 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关于科技档案的规定各省、地市均不统一,使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规范地进行,给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为这个原因,目前有部分组织,不管是组织领导还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都不是很重视,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足。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化必须以引进先进的科技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为前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无疑极大束缚了现代化的进展。
2.2 缺乏科技档案更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在组织进行科技档案编制与管理的初期,人们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认知十分重视,能够保障科技档案构建的完备性。然而,随着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人们对于科技档案更新的意识出现了一定的滞后状况,这主要是因为运营方面的正常开展已经成为人们所主要关注的方面,而核心工作团队及经济业务的稳定发展,也使得科技档案更新处于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中。这种更新意识的缺乏在企事业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危机时往往难以从科技档案管理层面给予组织足够的帮助。
2.3 缺乏相应的科技档案管理高水平的人才
科技档案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手段走向现代手段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除了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外,还必须有优秀的技术人才支撑。科技档案工作在组织中属于后勤类,工作挑战性不强,对于职工晋升来说并不是多么必要的筹码,因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进程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同时具备科技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的组织不知道购买什么样的科技档案管理设备,也有的组织“跟风”购买了先进设备却缺乏熟练的操作人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 提升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着力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某些组织由于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对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组织的领导要着力提高对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组织领导应认识到科技档案工作是组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事关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领导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制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和细则,制定信息化的战略,对信息化过程进行全程掌控。与此同时,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投入要予以适当增加。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需要相应的软、硬件设施,首先就是必须充足的资金支持。
3.2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工作规则和标准对任何一项工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水平和规范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另一方面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标准化和规范化应该体现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在科技档案管理过程中尤其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