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的历史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因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时事热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
教师可以介绍《全球通史》《大秦帝国》等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旧制度和大革命》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稳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这种错误理解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构建知识的体系。首先,在章节上整理单元重点知识线索,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要突出该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因为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打破教材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参照学情和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时,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政治经济学概念,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呢?我发现教材材料丰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美国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mes一个虚构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了四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讲了James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第二场景讲了James在70年代再次失业;第三场景讲James在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讲了James在90年代末生活的改变,每个场景都配有相关探究性问题,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法
养成习惯,自主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功课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自主学习,感受自主阅读的快乐,逐步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历史阅读质量的提高。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思,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教师要做学生自主阅读的引领者,在学生进行了一段历史知识的阅读自学后,要结合课本内容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要给与阅读收获最大的同学鼓励,以期加大自主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阅读为助推,训练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举办“阅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在阅读中得到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最后的讲历史故事比赛环节,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结合内容,拟定提纲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学生阅读理解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便于克服学习困难,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拟定恰当的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充分的解读,找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拟定提纲,为学生的阅读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从而化难为易,提升阅读质量。比如,在教学“商鞅变法”时,笔者为学生拟定了这样的一个阅读提纲: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时间;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性质;5.商鞅变法的影响。学生按着这个提纲去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商鞅变法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目标设问,引领回答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把教材知识转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存在较大难度的历史知识的阅读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设计,提出的问题要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联,所学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一定要体现到问题中来。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大多低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把设计好的问题打印出来让每一位学生人手一份,对照问题去阅读,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提升。
归纳整理,系统掌握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零散且又紧密相联。学生在阅读中,要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需要经过一个消化知识、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在历史知识的复习中,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更加牢固地掌握。复习课不是机械化的重复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个机会,运用结构阅读的方法和层次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在复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课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建构知识框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的图示。有的学生以传说为点,将其分为英雄事迹(其他民族、地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两部分。英雄史迹又分为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两部分,华夏族的人文始祖又分为炎帝、黄帝、尧舜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知识框架,理顺了历史知识和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深刻理解了课文,达到了巩固知识的效果。
做好笔记,增强效果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作笔记的习惯,课堂阅读的笔记主要有三部分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的第一堂课就要明确提出要求,告诉学生阅读笔记的重要意义、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何运用简洁易懂的阅读符号、上课需备有红笔,准备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等等。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写上自己的评注,评注可以写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空白等。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记忆;有利于今后复习。因为一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就会呈现,便于复习,增强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跃;策略
历史学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历史教学在向学生介绍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如何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向学生展示历史的魅力呢?让历史课堂变得更活跃,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创新,改进教学授课方式,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制造轻松的教学气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才是学生掌握好历史这门学科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学生,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忽略的一环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每个人,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内心深处都是渴望得到尊重的。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学生站起来提问发言,甚至到讲台上讲解,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体验环境。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见解和想法不责备不苛求,努力建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以赞许的眼光来搭建学生课堂学习的良好平台。
2、改变观念,激活课堂
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一言堂。在新课标要求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引导者,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能一味地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说、读、写,积极地思考问题。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满堂问。尽管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提问有着无可比拟的功效,可有些教师只是将原来的“满堂灌”简单变为“满堂问”,整整一堂课的不断提问,让学生疲倦得应接不暇,并且大多也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等,貌似热闹的课堂,实则华而不实,何谈摄取知识与思维锻炼?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满堂看。随着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历史再现,不少教师干脆在历史课上放起了“电影”,把曾经的“人灌”变成现在的“机灌”,结果多媒体上热热闹闹,台下学生冷冷清清,这样喧宾夺主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多媒体中的情景画面通过学生的兴奋神经转化为知识的升华和思维的更新时,才算得上一次成功的教学。
3、有序组织,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地活动起来,而不是乱来,要活动的有秩序、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1)认真设计学习目标和提纲,是让学生积极自学的重要一环。尽量在每一堂课前,精心确定学习目的,设计小黑板提纲,让学生自行通读课本,进行自学预习。(2)划分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确定学习分节任务。根据前面的自学预习提纲,让学生全面通读熟悉课本知识,让后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在各个组长的主持带动下,讨论交流学习内容,在交流中总结归纳,完善整理学习内容。(3)进行竞赛演示,反馈自学效果。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交流后,由各小组发言人展示本组学习所得,同时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发言,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反馈展示过程中,适时地给予肯定和点拨,积极鼓励,通过对学习小组的评价,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4)要适当作好笔记,巩固好学习内容。历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地点、人物、时间等等相关内容,需要学生记住大量内容知识,因此,在课堂学习理解之外,要适当引导学生多做笔记,教会学生结合学习提纲和自学内容,做好完整细致的笔记,在课后通过笔记进行巩固学习。
4、调动活力,释放激情
当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一湾“活水”,就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积极调动,才能让学生一直保持饱满活力和充沛激情。(1)调动课堂情趣。例如在学习商朝和西周历史演绎时,可以给学生通讲电视剧《商周王朝》的情节,在学习秦朝历史时,利用学生笔记的间隙,播放《秦始皇》主题歌曲等。(2)积极植入兴趣。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独特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历史课中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知道哪些我国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的历史或成语故事有哪些?同学们最近读的课外书籍里面,印象最深内容是什么?我们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加强与历史相关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3)手、脑、口联动,全方位活跃。通过解放学生的手、脑、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让学生在自学是勾划重点、批注疑点,书写教学课题、板书自学展示等等,培养学生自觉动手的习惯和能力;二是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在表达发言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如学习小组中的积极讨论发言,辩论问题上的积极辩论,讲述历史小故事,等等。三是激发学生的脑细胞,让其充分思考起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历史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认识。(4)进行拓展教学,延伸学习激情。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延伸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来,变知识为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思想后,进行开展“如何开展校园建设”辩论会,又各派代表分别依托相应学派思想进行阐述校园建设观念。通过延伸开展系列活动,延展了课堂内容,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只要做好观念转变,尊重每一个学生,适当地调动兴趣和激发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在历史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宽怀的学习天地和舞台,改善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学习。
参考文献
[ 1 ]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考前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1..深入思考
纵横联系
要学好地理,深入思考不可缺少,随着学习的进阶,你要加大深入思考时间在所有地理学习时间中的比例。
与“热点”问题联系:经常用课本中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相联系,通过深入思考,用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与历史联系:把地理和历史相联系。如把地理中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上近代西方殖民活动联系起来。
用政治原理分析地理现象:例如,用哲学原理分析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关系。
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你要经常浏览一些报刊和网络上的文章,找出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层联系。例如,把地理中的工业布局与国家政策相联系。
运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知识:例如,用数学图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用数学公式分析某些地理原理。再例如,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原因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
不同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深入思考:例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虑。
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思考
地理和物理,都有一个“理”字,因此,你可以尝试着把一些物理的学习方法用于地理。例如,深入思考。如果说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深入思考,那么,对于地理来说,至少要在学习某些知识时,要深入思考,例如围绕某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你可以把“经度、纬度”作为一个核心知识点,围绕“经度、纬度”这个核心,把课本上所有重点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风带、地形、植被、农业等进行归类。这样,当你在做题时,涉及到某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你就能想到对应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了;反之,当你做题时得知某个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信息时,就有可能猜测出这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了。
总之,在深入思考时,你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小球,你可以放在手中、随意玩弄。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与地理相关的信息时,你要深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海啸或者海平面发生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那些重大影响?”在深入思考的同时,你还要翻阅课本和参考书。
养成时刻深入思考的习惯
例如,随时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2.把握要点
把握基本知识点的要点
地理的基本知识点是指地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点、结论等。它们分布在课本中的各个部分,从大的方面,有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等;从小的方面,有晨昏线、太阳高度、气候类型等等。
一般的,能够体现地理学核心思想、充分体现地理的实用性的知识点,与其他课程如历史、政治等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多为高考的重点。
把握地理基本知识点的要点的两种方法:一、自己总结出知识点的要点。你在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精读课本、看参考书时,把基本知识点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用一、两句话总结出来,并记忆准确,还要记在笔记本上。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能不断提高你的把握要点能力。二、记忆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要点。有些老师和参考书能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要点总结的很好:非常清晰、完整、简明,你只要记住它们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灵活运用性差。
你可以把上面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自己总结出的基本知识点的要点,并与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进行比较,看看谁总结的更好。
总结出典型题目的要点并归类
平时学习时练习做的不错,但考试时却有很多题目做不出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做题时不能把握要点。地理不像数学,没有那么多解题技巧,对于很多题目,只要你能分析出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要点,往往就能解决了。例如“太阳高度角”类题目,只要你把数学上的三角函数等运用到这道题目对应的地理知识点,往往就能解决了。
老师和参考书:对于学习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典型题目的要点,你可以把老师和参考书上总结的要点记忆下来,练习和考试时,直接一一对应就可以了。
归类:把典型题目的要点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按照解题技巧进行归类,并“串”起来,就能形成解题技巧体系。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适用于地理处于高级阶段者)
所谓“热点”题目,就是把运用地理知识点解决当前“热点”问题。你可以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等的信息中总结出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课本上的地理原理联系起来。
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通过仔细分析历年考题中的“热点”题目,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你就能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你还能知道自己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收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要点:在浏览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时,你只吸收那些与课本和高考大纲范围内的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信息,对于其他的信息,你不必理会。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提高把握要点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找到最核心、最本质的有用信息,鉴别错误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另外,你不必从“学者”的角度分析,分析的过于深入。
总结、回忆、笔记本
题型和解题套路:对于地理,有很多题型,每个题型往往都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你要把总结出的题型和解题套路记在笔记本上,随着题目的积累,不断完善和修正这些解题套路。
由于地理的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较多,不同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进行组合,会出现多个题型,所以,你还要不断简化题型。
这些东西,你要记在笔记本上。
回忆再现:当你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时,脑中可以不断的回忆再现,回忆再现地理原理、知识点、一幅幅地图、解题技巧、解题套路、知识体系,等等。
知识体系:你的知识体系要同时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笔记本,一个是你的大脑。你要经常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整理笔记本、梳理和回忆知识,使笔记本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清晰,大脑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明晰。
3.查漏补缺
尽快弥补知识漏洞
初中地理知识的相关基础知识: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相关知识,都要尽快掌握好,不能有知识上的明显漏洞。要形成初中、高中地理知识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你可以把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放在一起学习;你还可以把初中地理知识融入到高中地理中,例如学习高中“地球运动”时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学习高中“地壳运动”时应复习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部分,等等。
以前没有学好的基础知识:对于以前没有学好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初中课本上的还高中的,你都要尽快掌握好。
历史、政治、语文、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
地理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政治知识,如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等;如果你的语文文言文没有学好,基本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数学工具如立体几何没学好,也会影响地理的学习。你可以根据历年高考题,体味如何将其他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地理中。
高考地理中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入终生难忘。
在教学活动中我为解决学生无备上课问题,曾经坚持3年让学生书写预读笔记,效果相当好。由于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听不懂课,埋怨教师讲的难,难听懂。我未漏怨意,只是在某节课上针对下节课上的问题布置一个小问题,希望同学在下节课上写一份个人体会,结果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下节课上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体会笔记,课堂气氛非常地好,令我震撼,使我认识到没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的教师,脱离学生的教学犹如空中楼阁。教师费力不讨好,自食恶果,悲哀至极。于是,我逐渐改变教法,以人为奉,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有所得,解放他们的口、手、表情、思维等等,效果及其良好。他们从此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提示写好预读笔记,题材不限,形式多样,字数不限。由于采取成功教育法,尤其是体验式教育法使学生的学科活动开展起来,从而使他们的个体认识与历史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现了新教材以人为本的理念,获得广大学生的欢迎,效果良好。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二、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以
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识图式等体验式教学法
l、以图为路,转入正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2、以图开路,突出重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讲“’’时,我借了上年段的世界史10余本历史地图册,学生不解,问我何用?我笑而不答。当我讲 到“"意义时分发给学生,前后桌4人一本,让他们参照“二战形势图”,小组合作谈体会,于是我让他们唇枪舌剑一番,于是我才讲的意义:增强了中国人民“孥持’’抗战的信心。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孥持”是在中国半壁河山沦于敌手,集团消极抗日、积极,中国抗战处于极度危险情况下进行的;是在美、苏“中立”、法国溃败、英伦三岛变成废墟情况下进行的,从而让学生对“’’意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通过这些内容,可使学生认识 到“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性,只要抓住这几幅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诱导,主题就会深化,重点就会突出,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3、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关键词: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基本方法
1 前言
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笔记的内容较多,课堂知识容量较大,同时巩固时间又比较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课堂笔记并加以利用。历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学习思路、抓住学习的重点,就此为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
2.1 课堂笔记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
岳麓出版社的教材组编的历史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考虑到全国大多数高中生的共同需要,而不可能满足全国各个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要求。各地历史教师根据应本地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有时候要从其它版本的教科书中汲取“智慧”,有时候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做出拓展和发挥。
2.2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十分有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按照常理来说是属于基本的学习常规。但是,经过大量的师生交谈,笔者得知孩子们高考其它科目的作业已经占用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极少数的学有余力且非常喜爱历史的学生才会抽出时间来做历史学科的预习、复习工作。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尽量不分心。
2.3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促进大脑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1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和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往往是一句空话;即使最浅层次的内容可以不需要记忆就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这种理解也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和不彻底的,这种理解很难深入,很难达到较高层次。所以,可以说记[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忆是理解的基石。与此同时,没有理解就不可能长久记忆,暂时记住了将来也很容易忘掉。课堂笔记恰好具有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双重作用。
2.3.2 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抽象概念与规律的理解。高中历史有不少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果说小学阶段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是什么”的内容,那么高中阶段则更多地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并运用它。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课堂45分钟内,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此时清晰的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再现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再现学生当时产生困惑的具体细节,有利于课后学生花时间通过各种途径理解新知识。
2.3.3 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促使多种知觉式的综合交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记笔记,学生就难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进入高中,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学生内心逐渐会产生自我学习的需求,学习生活成为其生命过程的重要成分。
“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对于大脑的可塑性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通道的。大脑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以及运动皮层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学习笔记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学习笔记本身又可以分为读书笔记、会议笔记、课堂笔记等等不同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笔记。如果在互联网门户搜索引擎中输入“笔记”,那么将看到很多“大学生抄笔记、复印笔记、买笔记”的消息。这些消息一方面说明很多大学学风不严、学生道德素质良莠不齐、教师知识可能已经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这些“抄、复印和买笔记”的学生自学能力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他们的“笔记习惯形成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与培养。因此,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3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
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细心加耐心的培养、指导与督促。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3.1 教师层面
3.1.1 抓好课前的习惯培养。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应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学生做笔记。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后再通过一、二节课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很快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不分主次地乱做笔记。
3.1.2 抓好备课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做好笔记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开展教学双边活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认真分析、推敲、归纳、整理,形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教案,设计好统领知识结构的板书。然后在备课计划中列出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并用特有的符号、颜色等标出,以便课堂教学时学生能按照这些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做好笔记。
3.2 教师指导学生层面
引导学生搜集记笔记的方法与诀窍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的信息或者自己的心得。例如,从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上搜集信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分析、选择,制定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然[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后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笔记的形式与方法。
4 高中学生应用历史课堂笔记的技巧
记笔记在学习中,尤其在新知识接受和复习中十分重要。记笔记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利用好笔记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么,如何记好笔记并加以充分运用呢?
第一,听新课前,先预习老师将要讲的内容,看看自己能 否理解和掌握老师要讲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知识上去听,并记下那些自己弄不明白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课和记笔记。
第二,笔记应在听课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记好,而不是只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抄下来,因为这不能称之为笔记。筛选老师讲到的要点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时,用短句或一两个词迅速记住,这才是最重要的。换言之,笔记不应只局限于老师的板书。
第三,听课后要及时回顾,课后或回家后要认真整理并补充一下历史课堂笔记中不完整的部分,以便日后查看笔记时有一个完整的内容。
5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笔记对高中学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新力量,要对高中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确具有创新性和可行之处,但是也相应地面对着历史科目的难题和挑战,我国未来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还需要学者进一步的探索,要针对高考的题型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顾慧丽.如何做好历史课堂笔记[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
关键词 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古人曾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这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一个方法问题,而教师的“教”尤为重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教法,会使学生的“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下面结合素质教育及笔者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点滴体会。
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讲授法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方法,是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经常要和这种方法相结合。讲授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传授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学生的内容都是由教师以系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学生则要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经过整合,贮存到自己的头脑中去。
讲授法的优点在于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历史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以及对一些史论的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一件史事的来龙去脉及史事的深刻内涵,通过讲授历史上的爱国人物,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下面谈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的几点体会:
(1)在历史教学中,讲述史实,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练;阐述史论时,语言既要科学严密,同时,又要通俗易懂;分析教材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上。
(2)在历史教学中,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感染力,教师要善于用比喻,体态语言,并配合必要的直观教具加以演示。我们在教学中应用较多的直观教具便是地图,讲到战争或经济发展状况时,常借助于地图的演示,使学生对地理有一明确的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讨论、自由命题、口试等方法是初中历史教学的辅助方式
(1)讨论法,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同学围绕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学记》中曾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贮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自己对论题的观点。
(3)就讨论形式方法上进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变主动,即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这行列中来,将参与命题做为一种期中考试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1)组织发动。首先给学生讲明自己命题的意义,命题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做一定的题型示范,赋予学生一种做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2)自由命题。指定范围(某一章节或某一部分章节),放手让学生自由命题,事先限定题型及分值,并让学生对自己所出的试题拟出标准答案。这样,每人各出一份试题及相应的标准答案。最后还要求学生在所出试卷上注明出题人和答卷人。在出题人处写上自己的姓名;(3)换考题测试。分组将每组学生的考题进行交换,由学生答其他同学出的考卷,在答卷人处写上自己的姓名。最后小组进行评议,选取一些构思新颖、巧妙的试卷或其中的部分试题交给老师;(4)师生审议。师生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对各小组选出的试题择优组合,编入课后练习题中。通过学生自己命题考试,既让学生熟悉了老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将读书指导法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
(1)读书指导法。此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在讲述每一专题时,都给学生发一份必读的参考书目或一些参考资料,使学生在课下能够有目的去进行阅读。在教学时,强调学生一定要“啃”一部“大书”,这部“大书”不用“读”字而用“啃”字,说明这部“大书”的内容多半是晦涩难懂的,要硬着头皮,中间要经历无数次的“犯”之后方可读懂、读完。不过,这样的书多半又是理论造诣极深,学术价值极高的精典之作,教师应对学生讲,如果读了这样一部“大书”,以后再读其它书时,就会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另外,通过阅读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可弥补教师讲课中的不足,可开阔眼界,广泛地去猎取知识。
(2)泛读和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由于史学书籍浩如烟海,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选择读书的方法,即泛读和精读。泛读,即快速浏览的方法,要在“快”字上下功夫。精读,即围绕一个中心系统阅读的方法,精读要在“精”字上下功夫,要循序渐进,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
(3)提出问题。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言,提出问题是历史研究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课时,常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种方法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史的兴趣。
关键词:阅读名著;初中生;有效性
名著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起来的文化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知识,引发思索,提高人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初中阶段,学生应具有进行独立阅读的能力、应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语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阅读,形成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从目前的初中语文阶段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在初中阶段,由于上课时间多,所学科目多,学生自主把握的时间并不多,学生虽有心想阅读名著,但也只能望而却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是有待解决的艰巨任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策略。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其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了解到学生在此阶段的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兴趣是第一任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前提条件。一旦学生对名著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名著。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及大作家、名作品或者其经典的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三顾茅庐,让学生对诸葛亮和刘备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诸葛亮、刘备等做分析。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感觉自己现有的认识实在不够,就会主动阅读《三国演义》。
2.通过影视途径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当今社会是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新的媒体也应运而生,产生了大量的可以被教师在名著教学中采用的新资源。一些经典名著被拍成电视剧、电影,还有《百家讲坛》等节目也在讲一些名作家。教师可以把这些新资源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了解名著的信息,让学生换个角度看名著、了解名著、鉴赏名著,并能通过对来自多种途径的名著信息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名著的魅力。
3.用成语、俗语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成语故事、俗语这些知识,学生是比较喜欢听、爱听的,教师也可以借机来引导学生对名著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比如,对于“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了解徐庶是什么样的人,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才有了这样一个典故?让学生去了解《三国演义》,趁机引导学生去看名著。
二、指导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真正地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走进名著。
1.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名著时,可以进行精读,也可以进行略读。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不同的阅读方法。
精读是对文学作品、名著的重要部分进行细读,然后慢慢体会作者的构思,去揣摩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对一些妙词佳句去细细品味、欣赏等。要从部分到整体,然后又由整体到部分,去反复研读,来回思考。品味其语言,揣摩其构思,领略其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从而吸取名著的精华。精读重在质量。
略读是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进行快速阅读浏览来获取一定的信息。略读贵在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初中阶段,学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名著,其主要原因就是作品常常会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分析,学生想了解故事的情节,却因这种情况而读不下去。针对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采用略读、跳读。
2.教会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在初中阶段,阅读名著如果不会做读书笔记,不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结果就会使阅读完名著后,也不能很好地领悟其内涵,更不能从名著中受到启迪和感悟。为了让学生对读过的名著感悟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抄名著中的经典名句、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名著,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3.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阅读名著,如果仅仅在课上进行,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把握好课外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自主去阅读。在进行引导时,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学生语文修养的提升。
三、帮助学生制定阅读名著的计划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教师可以设立“读书月”“读书周”等,以校园读书形式来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氛围。
教师可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具体的、可行的阅读名著计划,然后教师可以随时监督指导。学生也可以建立班级每日读书汇报表,学生自己来制定每天的最低读书量。
四、帮助学生搭建阅读平台
有平台,才有学生展示的机会,有平台,学生才有阅读的动机。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阅读能力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分享这种活动中的快乐体验,尽情感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例如,在读了某部名著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次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思想、情感所发生的变化,谈谈自己对名著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开展这种活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情感。
听了这个报道之后,有人哈哈一笑,有人一声叹息,我倒希望我们文科同学能静下心来想一想:高考,历史到底考什么?
我们先来做两道题。
第一题: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都江堰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 )。
A.大禹 B.郑国 C.李冰 D.王景
我想会有90%甚至100%的同学都会给出正确的选项C,因为这是出自某地初中考试试卷。
第二题: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这个题的正确答案是C,这个题可能只有50%或者更少的同学能做出正确的选项。这个题选自2013年辽宁高考历史试题。
通过这两道题的比较,我们就会清楚了解,历史高考,考查的已不是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记忆,考查的是学生的史学素养,即以一定的史观为指导,分析、阐述、评价人类文明长河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并根据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正确认识。
简言之,就是阅读史料,再现史实,进行史论。
那么,现在,文科同学们,你是否还认为:历史就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历史很简单?少用点儿时间?考前背背就可以了?
即便是高三的文科生,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这样认为的。有的甚至在高考后仍然不能明白,仍然认为老师教的,就应该是考的,考的就应是老师教的。
事实上,我们的历史课,不是也不可能是在教你考试的内容,而是在训练你的历史思维,积淀你的史学素养。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文科生在探讨历史的学习方法之前,请先转变你的“史观”。
如果你转变了,我们再来一起探讨高中历史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课标与考点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课标与考点,这是老师的事,实则不然。高三的每一名同学都应该熟悉课标与考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具体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来自老师在课件中的展示,一个是来自教辅材料。
二、习惯的坚持
最常规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在历史学习中,预习――笔记――思考――温习这些最基本的学习环节,其实是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环节不应在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坚持,而要真正成为你的学习习惯。具体操作中要做到:
(1)预习要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可以自己分析,也可以借助于教辅)。
(2)笔记要记要点、补充、提纲(课堂学会速记,简记)。
(3)思考是理解和提高,还要积极组织语言表达(课堂发言要积极)。
(4)温习是夯实、巩固和提升(课后整理笔记,完成作业部分)。
三、构建体系――注重主干
历史不是碎的,历史是完整的。很多学生,下了很多功夫,背了很多,结果一团乱。如果你能稍一加工,历史知识就会如下图1一样。
如果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专题,你都能够通过整合,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网络,那么,在面对考题,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时候,你就会轻松很多。
四、学会阅读
现在历史的每一道高考题都是一个材料解析题,对史料的阅读与解析就是解题的关键。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阅读,可大多数阅读都属于快速浏览,疲于应对。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是读了一遍,直接作答,而没有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切入点,中心思想,考查目的和有效信息。而这些又是史料解析必不可少的步骤。建议同学们在日常的史料阅读中,按照步骤解析史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史料解析能力一定会有大的提升。
五、同伴互述――历史知识记忆与表达训练的好方法
文科生的魅力就在于博闻强记,侃侃而谈。然而,这往往也是令文科生最头疼的。这里我给同学们推荐一种方法,就是同伴互述。
你给同伴讲述历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史实再现、理解、加工,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完整过程,对同伴而言则是倾听、理解、点评、记忆的过程。而且,同伴之间还可以互动,减缓记忆的枯燥与疲劳。这可是说是一举多得。
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用挂图、课本插图等材料作直观演示,但它缺乏动感,视觉听觉效果不佳,难以活跃课堂氛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很明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行可视教学,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视频演示,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眼耳的感官刺激,使学生不由自主沉浸于历史场景中,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关键词:
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有效提高
1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1.1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学生的数量、教学内容、课时间都有一定的灵活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可以只选程序巾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而无须顾及其他。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
1.2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和课件中的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诱导、启发.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为他们创造性地充分发挥提供了空间,使教育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1.3从表面看信息技术似乎剥夺了学生举手发问的权利,而实际上,媒体教学程序中的中断功能,有利于学生重复学习某一章节,或转入程序的另一部分,并且做到了应用自如。上课时间与内容的自选,随时中断或重复教学内容,学生自己管理着学习进程,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而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学生独立学习。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可构成一个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再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采取的模式,然后重建自己的学习序列。这些序列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学到比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东西。信息量的扩大,以及对各种信息之间联系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一种创造性。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
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烦琐的知识点系统化
初中历史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历史学科涉及众多而烦琐的知识点。如,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等,学生若是能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记忆与理解,不仅可以切实提升历史学习效果,而且还能着重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认识及处理问题等各项综合能力,而这将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个人认为,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音像、表格于一体,有利于以更加动态的方式反映具体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及意义,有利于确保学生对具体知识点形成系统、整体认识的同时,充分掌握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幻灯片的强大功能,切实起到了发展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良好效果。
3有利于创设真实情景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思道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情感品质的教育是初中历史“情感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点所在。要想确保良好教学效果切实获得,真正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及情感度,仅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死板说教恐怕很难真正收获预期的理想效果。因为,初中生正处在较为叛逆的青春期,他们厌抵触强硬的价值观灌输方式,反而热衷于通过生动、形象的历情境更好地感知不同历史背后蕴含的道德情感。因此,作为初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开发资源,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造真实感较强的情景氛围,以此作为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之一。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历史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力求精致、实用、简便,忌“花”、“虚”、“繁难”。课件设计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二是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学工具之一,不是每一门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用计算机。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不是由机器主宰的。多媒体教学。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将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较高。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他们对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
5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历史课程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实践。初中历史教学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多多探索、大胆实践。相信,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学习方法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指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策略、途径、方式、措施、原则等;狭义的解释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办法。有学者认为,(注: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学习方法是由四个要素组合的:一是程序(或曰过程、环节、步骤、阶段等),即学习行为的先后顺序,学习须按程序进行;二是原则(或曰准则、规范、要求等),即学习活动所遵循的准则;三是方式(或曰模式、渠道、形式等),即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四是手段,即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和物质手段。
如果从性质上分析,我们又可以把学习方法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即对方法的哲学认识和理论思考;第二个层次是学习论上的方法,即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所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分科学习上的方法,即学习某一学科所特有的方法。历史教育学主要是针对第三个层次意义上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历史学科学习的具体方法。
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1.听课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注:[美]奥苏伯尔等着.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余星南、宋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3.观察的方法。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搜集材料的方法。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5.运用证据的方法。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注:关于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证据.可参见[英]蒂姆·洛马斯.论史料教学.叶小兵译.载历史教学,1998.2)。
6.探究问题的方法。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如果要真正了解历史的变化与发展,教学方式上就必须注重识别和考察事件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评价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8.记忆的方法。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9.练习的方法。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练习与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联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长时记忆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注:[日]内山光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
思维导图是当今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广泛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它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符号、文字、数据等把庞杂的知识连成一个整体结构,每个图文之间通过具有一定意义的连接线或符号连接以表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一幅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并反映其内在联系的思维导图。运用它辅助教学简约而又有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它是由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很好的思维辅助工具,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简单、有效、美丽,它运用箭头、线条、图像、关键词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的一种记笔记、做规划的方法。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适合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历史学科教学
由《课程》到主题,再到单元、课、框目,本身就是思维导图的关联点,说明编者在编辑教材时也在运用思维导图结构,搭建《历史》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学会放射状、关联性思考。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兴趣,帮助其从整体上系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1)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课程结构。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的显化,作为一种思维模式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师生树立思维导图概念和方法。最好的办法是先看封面和单元前言,再看目录,然后翻动全书几次,把握住对全书的“感觉”。将教材的单元、课、框分成各个主题,确定思维导图的框架。最大的主题(教材的名称、单元、课)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达到整体把握课程结构。
(2)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七年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教学中,介绍清朝政府对待少数民族政策,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结构化,以清朝政府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方位作为第一层枝干,然后将具体历史事件作为“树叶和果实”镶嵌其中。单元复习时可将平时课堂上记录的思维导图进行连接,将每课时(框)的结构粘贴为单元复习枝干,就形成了单元结构思维导图。
(3)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首先,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浏览课本找出各个段落的关键词,接着用三种以上颜色的笔画出基本结构,预习阶段画第一层枝节;最后用铅笔勾画出第二层枝节的关键词。这样课前预习操作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效果很好。其次,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加入了图形、色 彩、线条等,更利于记忆和复习,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2.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复习中有些学生反映历史学科知识点多,琐碎,易懂难记。我们只要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痕迹。这需要树立宏观意识,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提高记忆效率。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别急于动手做,先从宏观上看它属于哪一章、哪一类题型的题,不同章节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平时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其规律,找到归属感,考什么题型就知道往哪儿想。此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和速率。
(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平时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价值。在体现个性化思维时,充分展现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得到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和教学辅助工具,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恰当运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在历史教学及其他学科上还有更深层次 ,更多价值的应用,值得我们做出更为积极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 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
[2]沈建强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J].浙江教育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