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债务危机的原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7年3月,吉林大学在校园网站上校内通知,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至此,有关高校负债的问题浮出水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合并、扩建,一些高校债台高筑,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高校债务危机首先影响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与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债务危机可能通过一系列反应对高校和金融市场产生潜在的危害,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更为深远的消极影响。
一、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高校扩招,加大基础建设。为增加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民族素质,从上世纪末中国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全国大学的数量及招生人数迅速增加。高校急速扩招带来了校园拥挤、教学资源缺乏、硬件设备不足、食宿条件低下等不良现象。另外随着全国高校攀比风的兴起,互相争排名,追赶世界一流大学,许多大学都加大了对本校基础规模的建设。盲目的扩大校园面积、购买硬件设备、引进教师等,使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在应投资的项目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更降低了学校的质量。 然而,在学校建设的高峰期过后,高校却面临还贷的巨大压力。负债办学的现象在全国高校屡见不鲜。高校不堪重负。
(二)政府投入资金不足。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国家资金储备获得了极大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投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中,财政性拨快是其主要的方面,它和学杂费收入相加约占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90%左右。虽然国家财政中教育经费支出展GDP比重逐年上升,但离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在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向重点高校倾斜的问题,从而使一般的普通高校财政支出不够。
(三)高校融资渠道狭窄。虽然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中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其改善的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上学校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校长国家教育部任命,这就限制了学校自主发展的手脚。高校教育领域的多元化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领域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的程度,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受教育体制限制,使得学校在资金的融资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形成了学校在资金方面的紧张,但是学校这种负债最终也演变成了政府的负债,而政府的资金又与银行挂钩又把这种资金风险转移到了银行系统,造成了我国高校融资渠道单一,加上缺乏市场运作能力,也就加速了高校资金的紧张,增加债务的压力。
(四)高校和银行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随着高校的不断的扩张,加上近年来的金融风暴的影响,金融行业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一些银行急于放贷,就把注意力转向了高校,进而使得银行与高校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许多银行都竞相与高校制定共同合作协议。由于当前我国金融管理系统不健全,加上操作缺乏科学规范,造成了众多的漏洞。一些银行虽然十分明确贷款的风险,但是由于看中了高校贷款会有政府为其担保,就忽视了高校的偿还能力,进而在对高校贷款的审批和把关上制度不严,放松了对其的考察,使得高校轻松获得巨额贷款。
二、解决对策
(一)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教育是公共事业,学校不是经营单位,而是一个事业单位,担负着公共利益,对于高校的债务,政府要及早承担一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逐步加大投资力度,承担高校一部分基本建设任务,帮助高校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偿还债务上给予支持。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高等学校筹资的配套制度,优化其资金的筹资环境。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校筹资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并对其后续的使用上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贷款资金真正的用于学校应投建的项目之中。
(二)设立高校贷款预警指标。教育部为高校贷款设立上限额度,设置预警指标,帮助学校化解贷款风险。教育部首先要进一步控制高校贷款,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贷款进行审批,在每个学校建立资金模型,对它的收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据此判定它的贷款上限额度,并设置预警指标。在一定指标之下,学校可以自行决定贷款行为,但超过一定指标就需要审批,超过另外一个限度就禁止其贷款。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增强成本意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已成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裁撤冗员,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探索合理的高校人员结构比例,尽量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将优先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中。其次,强化预算管理。高校应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在“先保基本支出,后保项目支出”的原则下进行活动。另外还要加大审计力度。把合法和不正常的债务或收支进行分类,找出其债务形成的原因,对涉及到违法收益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缴赃款,以弥补损失,保障高校资金的有效运行。
(四)拓宽高校的融资渠道。高校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和狭窄,应拓宽融资的渠道,走多元化筹集资金的道路。高等院校只有与资本市场有机融合,才能加快发展。通过成立高校产业投资基金、发行高等教育债券的形式来扩大高校资金的来源。应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上市,高校特有的教育资源使高校走进资本市场成为可能。另外,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银行与教育结合,既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资金制约,也反映了金融业积极开拓市场,从而提高了信贷质量,是规避风险的现实选择。
总之,当前我国高校的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靠国家政策和财政扶持,金融部门的帮助,以及高校自身转变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财务管理,才能避免高校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有效化解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刘善球 从高校负债谈如何让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J】教育财会研究 2011.22(1)
【关键词】欧洲货币一体化,欧洲债务危机,制度变迁
一、引论
以2009年末的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线的欧洲债务危机如今烧遍了整个欧元区国家,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关于这次的债务危机的爆发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正是在于其制度上的缺陷。而这一缺陷早在欧洲货币一体化之初就已埋下伏笔。要理清欧洲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需要从欧洲货币一体化这场持久的制度变迁开始研究。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
欧洲货币一体化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欧洲支付同盟。1989年6月,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马德里召开会议,提交了“德洛尔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一个分三个阶段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欧洲统一的金融市场和中央银行,最终实现欧洲货币一体化。1991 年 12 月,欧共体理事会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正式通过了“德洛尔报告”,决定分 3 个阶段建立欧洲经济与货联盟,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构想终于正式启动。
1、“德洛尔报告”第一阶段:1990年7月1日——1993 年底。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与欧洲内部大统一市场的建设节奏保持一致,协调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使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接近。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对成员国家的货币进行汇率联合干预,限制成员国家货币之间的波动幅度,促进资本自由流动。
2、“德洛尔报告”第二阶段:1994年1月1日——1999年1月1日。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为第三阶段实施单一货币准备条件。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地区政策与结构政策,协调经济政策。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在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有一定权力的欧洲货币局,为实行统一货币、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奠定基础;缩小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避免法定汇率的调整。这样一来,各成员国必须逐步放弃货币政策制定权,移交给欧盟的中央银行体系,由其来制定整个欧盟的货币政策。
3、“德洛尔报告”第三阶段:1999年1月1日——这是建立欧洲货币同盟的实质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各成员国的财政协调,限制各国对财政政策的使用,扩大欧共体委员会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推进货币统一,以欧共体货币取代各成员国货币;进一步统一管理各国外汇储备。
2002年1月1日欧元发行,欧元在欧盟12国成为唯一合法货币,这是欧洲货币一体化最重要的一步,也标志着新的货币制度对旧有制度的取代。在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产生更多的新兴利益集团,在第二个阶段很多利益集团已经成型。
三、欧洲债务危机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从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2009年末,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的阴霾尚未退去,虽然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但是欧洲债务危机已初见端倪。这导致2010年起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等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债务危机,整个欧盟内部都受到了债务危机的困扰。关于本次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2008年金融海啸的对欧元区的冲击。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世界金融市场产生震动,形成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在这种环境下,美国采取美元贬值来专家危机,导致欧元区外部的金融环境恶化,欧洲中央银行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企图刺激经济增长,这就为欧洲各国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进行债务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欧元区制度上的缺陷。制度上的缺陷,才是欧洲债务危机真正的原因。这主要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制度变迁过程才会不断延续,也才能够依次为新的激励继续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场货币制度的变迁过程中,由于历史局限性,这种新的制度设计中存在种种问题,产生了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根据传统经济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相互配合、搭配使用。
第三,欧元区的内部经济失衡。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为尽快推行新的制度,实现单一货币,在有些国家部分指标尚未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的规定时就加入了欧元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尚未达标,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第四,其他外部因素。比如国际评级机构对希腊等国信用评级降低,对这场债务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最本质和主要的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其他的因素或是因为制度缺陷而产生的,或者只是起到了加速债务危机扩散的因素而已。
四、结论
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至今仍在发展,没有人知道这场债务危机接下来的发展究竟会到什么程度,是在欧盟成员国及世界组织的行动下得到妥善解决,还是最终导致欧元区的崩溃。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关键还是要看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由于引发这场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在这场还在进行的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从制度上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下,新的制度创新才会开始,欧洲货币一体化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也才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张茉楠. 警惕债务危机引发系统风险 [R].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经济预警办工作论文,2009(12).
[2]张茉楠. 债务危机有蔓延之势 [N]. 中国证券报,2010(3).
欧洲债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源于冰岛。2008年10月,美国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致使冰岛三大银行均资不抵债,并陆续被政府接管,由此银行的债务升级为债务,冰岛濒临“破产”。随之过后,IMF主导了对冰岛的救援措施,才使得冰岛债务危机暂时告一段落。中东欧国家的负债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高,2009年初,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调低了乌克兰的评级,促发了中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但随着西欧强国对其在东欧资产救助的开展,中东欧债务问题没有引发新的系统性金融动荡。2009年底,希腊政府宣布其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达到12.7%,是欧盟允许的3%上限的3倍多,2009年12月,惠誉将希腊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同时把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调为“负面”,其后,标准普尔和穆迪也都相应地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欧洲债务危机以此为契机,大肆爆发。同一期间,欧洲央行相继警告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紧接着,爱尔兰、意大利、德国、法国等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乃至整个欧盟都卷入了严重的债务问题中(见图3,图4),使欧盟陷入有史以来最艰难困境之中,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正在逐渐复苏的世界经济。图3图4数据来源:转引自:希腊债务危机总体可控,上海金融报2010年3月12日第B10版。
80年代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外部经济环境恶劣。(1)西方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这两次债务危机的爆发都与全球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由于受到国际经济低迷的重创,西方世界发达国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除了高关税以外,还设置了多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导致债务国出口大幅下降,外汇收入锐减。(2)高利率加重了债务负担。国外银行的高利率从两个方面导致了债务国的负债加重。首先,受国外银行高利率的诱惑,债务国国内拥有大量资金的企业或个人追逐高利率,纷纷把资金存入到国外银行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其次,由于外国贷款的利率较高,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调贷款利率,利息支出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就使得原本还债能力有限的债务国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债务负担。(3)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跨国融资履步维艰。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国外投资者越发慎重每项投资。由于债务国已使负债累累,外国投资者对债务国的经济前景不看好,纷纷撤资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2.债务国深刻的内在原因。(1)脆弱的经济结构易受外部因素的冲击。拉美地区多数国家是以出口少数几种农矿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市场的农矿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暴跌,导致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锐减,入不敷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农产品出口带来严重冲击,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滑,旅游业更是陷入萧条时期。这样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债务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高,极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大量举债导致债务负担过重。战后,拉美许多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一些过于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三高”方针,其资金需求远远超出了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由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债务国都需要靠大量举借外债来弥补国内的巨额资金需求。(3)国家政府政策上的失误。拉美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采取了许多限制性措施,只有依靠举债来发展本国经济,并且外债规模严重失控。欧洲许多国家则是推行赤字财政的政策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本国的政治当局。这些国家所借外债很大程度上没有或者没有适当地用于发展经济,而是直接用于弥补国有企业亏损或支付公共福利。当然,拉美地区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国际政治与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其国家经济实力,国内政策等也大有不同,所以其爆发债务危机的原因除了上述相似之处外,还有一些其自身特有因素的部分,这里不加以详细阐述。
走出欧债危机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次债务危机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欧洲国家可以借鉴拉美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找寻应对此次债务危机的对策,走出危机泥潭。1.制定“欧洲‘布雷迪计划’”。为了解救当时深陷债务泥潭的拉美国家,1989年3月美国提出了“布雷迪计划”。它的核心是削减债务国的债务,主要包括:(1)在调节账务和税收等方面,债权国政府应制定出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削减债务计划的具体措施。(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债权国政府应向债务国提供资金,以加快削减债务的过程。(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向那些尚未同商业银行达成协议(包括重新安排债务、削减债务和提供新贷款等方面的协议)的债务国提供信贷,以帮助其进行结构性调整。2011年10月26日,欧洲各国已经达成协议,对希腊的债务进行了50%的减免,接下来仍可以按照布雷迪计划的要求做下去,这必将是解决债务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至少在目前来看可以缓和债务危机的严重性。2.欧盟国家荣辱与共应对债务危机。拉美债务危机时期,拉美国家曾联合起来应对债务危机,一起站出来解决债务问题。欧元区国家甚是整个欧盟都应该站在同一立场。欧元区国家在享受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利益之后,也要共同面对其带来的弊端。欧元区外的国家也要为了整个欧盟的共同发展,荣辱与共一起度过危机难关。3.采取财政调整措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就要从危机爆发国自身的原因着手。仿照拉美国家,欧洲国家也要采取一定程度的财政调整措施,进行适度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4.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合理规划外债用途。不论是拉美国家还是欧洲国家,外债规模都过于庞大。鉴于欧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应该将外债大部分用于发展本国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可以出口创汇的产业上。在此基础上,统一外债的管理与控制,强化外债的风险管理。拉美国家尚可能够顺利地度过债务危机,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与制度等方面都比拉美这些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只要欧洲国家荣辱与共,站出来一起面对债务危机,制定出合理的救助计划并予以实施,那么摆脱欧洲债务危机的困扰则指日可待。
本文作者:王蕾于淼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 中国 影响 出口贸易
一、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二战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普遍采取“高工资”政策。就连希腊这样欧洲较为贫穷国家的工资水平一直都在高速增长,尽管GDP的增速始终在1%~2%左右,实际工资增速却一直在5%以上,在2008年达到了8%(高于欧盟国家4个百分点)。二是巨额社会福利负担。各国建立了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医疗保险、教育、住房补贴、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各类福利制度,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希腊失业率常年在10%左右,这在欧洲地区并不算最高,但对于一个底子相对比较较薄的国家来说,失业救济却是沉重的压力。希腊的退休工人享有退休前收入的96%左右,养老福利在OECD的30个最富有的国家里也是名列前茅。而希腊总体税收一直维持在GDP的40%,多年没有提高,支出却处于逐年增加状况。这种财政收入勉强维持与工资福利持续攀升的情况形成非常明显的对比,财政压力愈来愈大,危机隐患也不断积聚。
(二)欧元单一的货币制度的先天缺陷使其在危机应对上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
单一货币制度对欧元区的各国有着降低成本、增加贸易的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但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先天缺陷。其一,欧元区诸国在享受统一货币低成本的同时,也让渡甚至丧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主动权,因为在欧元区内不论穷国还是富国,财政状况以及进出口形势如何,都实施“一刀切”货币政策,特别是延续德国“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使得希腊等国一直享受到将近十年的低廉借贷成本,维持了较高经济增长水平,但同时掩盖了其生产率较低但劳动成本较高等结构性的问题。同时,单一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各国政府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必然会出现矛盾。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挽救本国经济,各国只有采取依靠财政赤字政策缓解危机的措施,这在客观上助长诸多国家不负责任的赤字行为。其二,在实行单一货币制度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一国债务危机经常会通过“传染”效应向其他的国家扩散。其三,在危机救助机制的方面,在欧盟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欧洲央行不能对其成员国进行救助,这难免加剧了市场看空欧元以及看空欧元区经济前景的冲动。而且,在欧元区的内部,德国、法国等诸多发达国家在救助希腊和本国的利益之间很难权衡,虽然希腊有向IMF寻求援助的想法,但遭到了欧盟反对,认为这将很有可能损害到欧元区的信誉和欧元的地位,危机救助面临“两难”的选择。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欧洲的影响
(一)欧元贬值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长期一直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比如长期过高的财政赤字会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由此会造成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而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这样最终使实际利率降低。资金又是从收益高的地方流向收益低的地方,欧元的利率降低很可能会引起投资者对欧元的需求降低,从而使欧元贬值。
过高通货膨胀率对德国来说是最极不能容忍的,如果欧洲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提高利率的手段势必会引起投资的减少,这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可能会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萧条。
(二)劳动力转移加速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使得欧元区各国开始大规模削减财政赤字,主要针对社会福利方面,改革公民的房屋等方面的补贴,这有利于提高欧元区各国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阻碍欧盟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问题,福利制度改革之后有利于加快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三)失业率增加,社会不稳定成分增加
自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的失业率已达到9.7%,同期,欧盟全部国家的失业率水平由9.1%上升到9.2%,这是自2000年以来欧盟失业率的最高值。目前为止,欧盟国家有2,200多万人失业。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出口减少
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外部原因,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盈利进行了全球产业布局的大调整,源源不断将其生产和采购基移向东亚等新兴市场经济的国家,以便于利用这里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产品很大一部分用于出口。中国顺应了这一潮流,以其丰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迅速成为了“世界工场”和跨国公司“生产车间”,由此助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二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和欧洲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甘于当消费国和债务国经济战略,依靠超量发行美元和欧元以及增加对外负债的手段来支撑其国内的高消费、低储蓄,从而成为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不断吸纳以中国为代表的贸易国家的廉价产品,由此造成了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警惕热钱流出对市场造成的波动
2009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呼声不断增大,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企图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造成了国际热钱的纷纷涌入,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然而美国不得不暂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由于欧元的贬值,美元指数不断上升,以美元为标价的能源和金属价格下跌使得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得到缓和。另一方面,美元升值。而且奥巴马政府推行强势美元的政策,以政府干预为手段在世界经济基本面出现下滑态势时使美元处于坚挺局面。此时又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人们对欧洲经济丧失信心,再加上新兴市场国家对资本管制较严格,于是越来越多的资金必将会涌入美国市场,以直接和间接投资的方式推动美国资产价格上涨,如果此时美国采取加息策略,提高美元资产的收益率提高则必然会带来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甚至会出现新一轮价格泡沫。在世界经济出现新一轮低潮时美国暂缓加息政策可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然而加息是美国的必然选择,一系列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的流动性,为了防止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发生,美联储必须适时将多余的资金从市场上收回。
参考文献
[1]张尚斌.《希腊债务危机——美国未来十年的榜样》[J].证券市场周刊,2009.2.
[2]严丽丹.《欧盟施压希腊应对危机措施升级》.金融时报[J], 2010.1.
[3]张锐.《希腊债务危机的成因与影响》.中国货币市场[J],2010.3.
关键词:欧债危机 ; 高福利制度 ; 欧元区缺陷
自2009年12月希腊债务危机拉开序幕后,欧元区正经历着自成立以来的最为严重的债务信用危机,且愈演愈烈。欧债危机不仅使得欧元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还深深影响到全球金融体系,对全球经济造成显著影响,分析其原因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高福利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国家普遍开始实行高福利制度。正是过于优越的福利制度造成了这些国家财政赤字和过高的债务负担。
在高社会福利制度下,保障公民的义务更多地由政府承担,那么政府财政就会常常处于一种超支的状态。同时,整个欧洲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人口趋于老龄化,与过高的福利制度一起,造成了长期结构性高失业、低增长的局面。这种情况下,遇到金融危机,下降的财政收入却伴随着刚性的财政支出,不可避免地造成巨额财政赤字。
我们来看首当其冲的希腊,希腊有着臃肿的公务员队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低于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的涨幅,庞大的公务员体系的结果便是每况愈下的财政状况。在渐弱的国家产业竞争力和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下,希腊却无法自动调整由长期优越生活环境养成的高消费习惯。政治是和福利息息相关的,为了选票,任何政治家都不敢削减福利,为维持高社会福利水平就只能通过政府举债支出,于是导致高居不下的政府债务和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
因此,发达国家高政府福利支出的背后,是政府债务规模的积重难返。
(二)欧元区制度的缺陷
1、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
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各自分散的财政政策。统一货币政策导致各国不能使用汇率和利率这两大工具。也就是说,对外不能用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刺激经济,对内不能用扩张货币来减轻政府债务。那么,在08金融危机下,为了对应经济疲软,欧元区成员国只能借助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同时,统一的货币政策,极大的降低了欧元区成员国政府的融资成本。为了维护欧元的稳定,经济状况良好的国家如德国相当于为其他有债务问题的国家提供了隐形担保,使得资本市场对这些国家国债的信心大大增加,国债利率下降到应有水平之下,这这些问题国家融资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又不会担心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通货膨胀。这样的机制下,经济状况不大好的国家在资本市场上以超过自己能力的水平大举借债,导致债务率长期偏高,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最终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还款能力,爆发债务危机。
其实这也体现了欧元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搭便车行为。如希腊无节制的信贷,为了维护欧元区的稳定和控制风险,最后德国等大国和欧盟必然会跳出来进行救助,相当于由德国人的辛苦努力为希腊人的高福利懒惰生活埋单。
2、缺乏监管
危机爆发后,人们才发现欧元区成员国没有恪守稳定与增长公约,特别是公约中对欧元区成员国准入条件的规定。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元区大多数国家的赤字和债务都超标了,即便是以稳健著称的德国。多数国家长期没有恪守稳定与增长公约,政府赤字占比GDP大于3%,政府债务占比GDP远远大于60%。然而在这样大规模超标的情况下,欧盟却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这必然埋下了隐患,推动了欧债危机的爆发。
这两点或许就是克鲁格曼所说的“这场危机的核心原因是欧元缺乏灵活性”。这样的缺陷下,高赤字高债务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三)其他外部原因
1、 金融危机下的刺激政策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外部原因必然有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欧元区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发展影响的结果。
本轮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拯救金融机构和抑
制经济衰退,其直接的结果就是政府负债水平激增。欧元区也不例外。2008年至2009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在欧盟实施,相关经济体的财政赤字急剧上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占比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2、 信用评级机构等的推波助澜
债务评级的下调既是引爆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同时又将令形势恶化加剧。公共债务状况恶化令债务评级被调低,从而导致融资难度上升、成本提高,这将反过来令公共债务状况更加恶化。这种恶性循环令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更难走出困境。
而据欧洲央行对三大评级机构至1995 年至2010 年的评级调整情况统计显示,1)欧元区债券利差走势与评级机构调整“高度相关”。2)大多情况下,债务评级的调整在之前1-2 个月并不为市场所预期。3)相对于正面的展望,“负面”展望对于市场的冲击更大。4)近6 月内评级被下调的国债收益率利差,要小于相同评级但近6 月未被下调的国家。这表明,评级机构评级调整已具备主导欧债危机走势的核心力量,而频频的“负面展望”、“评级下调”,客观上已对此轮欧债危机的加重而非缓解起到了“助推”作用。总之,评级机构的影响不容小窥。
(四)结论
综上所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有三:根本原因是自二战以来各国推行的高福利制度;欧元区的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得发达国家,尤其是国家在调控经济时受到制约,政策选择空间有限,同时又没有相应的监管和退出机制约束各国主动控制负债;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反复实施的刺激性财政政策则是直接促发原因,而三大评级机构和国际投机资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欧元区的致命缺陷[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5)
前有美国引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后是迪拜债务危机,如今的希腊债务危机更让人感到犹如一场强烈地震之后的余震不断,这个世界并不太平。
为了对希腊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及其对欧元的影响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本刊记者特别连线国内多位知名财经专家解读这场危机。
经济疲软是根源
我们最大的疑问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希腊乃至欧洲多国今天所面临的债务危机?
华东师范大学欧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南平认为有以下几大原因。
首先,基于政党和工会组织的压力,希腊政府多年来过量增加公共支出,过度提高工资和养老金等社会福利待遇,导致政府赤字规模扩大。
其次,希腊公务员队伍过于庞大,其数量居然占希腊全国劳动人口的10%,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自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第三,多年来,希腊政府财政和税收纪律执行不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蔓延时放松财政监控,不但导致债务飞速增加,还引发了严重的偷逃税现象。据估计,希腊政府因偷逃税行为每年损失的税收至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
第四,从市场角度看,投资者的非理性投机炒作不断抬高希腊政府的融资成本,也是助推希腊债务危机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
北科大经管学院教授赵晓则认为,从根本上讲,希腊等欧元区国家经济存在结构性弊端,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产品竞争力下降,进而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债务庞大和货币疲软只是结果,根本原因其实是找不到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赵晓说道。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度增长接近8%,而欧盟的劳动生产效率增长率仅为1%~2%。
赵晓说:“一方面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能力比不上美国与日本,一方面全球最好的福利制度导致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人人想着赚点钱到温暖的海边晒太阳,而且公务员与公司员工动不动就是罢工。这种低增长、高福利的经济运行模式必然导致政府不断举债度日,一旦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自然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中。”
威胁大于迪拜危机
希腊债务危机和之前的迪拜债务危机又有何异同呢?
“本质上来说,无论是迪拜还是希腊。都是由于过去经济形势好的时期大量进行的融资到期了,现在必须要重新融资,借新债去还老债,仅此而已。”交通银行资深外汇分析师叶耀庭这样对记者表示,“但从规模和效应上来讲,希腊的问题显然更严重,因为涉及到欧元的信誉和欧元区的稳定,而且还涉及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如果希腊真的无力偿还到期债券而欧盟又不救的话,那希腊就等于像冰岛一样破产了,尽管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相比而言,迪拜危机只是公司层面的问题。”
赵晓教授则认为,迪拜危机主要与泡沫经济和实际需求不足有关,而希腊乃至欧洲的债务危机则主要源于其经济结构整体失衡,比如社会福利过高、政府机构臃肿等等,相比而言,希腊的危机显然更加难以根治。“如果希腊无法彻底改革或得到外部资金的援助,金融危机在演变成财政危机后,还会进一步变成货币危机,欧元的前景就很让人担忧了”。
对欧元前景影响几何
那么希腊债务危机究竟会对欧元的前景产生何种影响呢?
叶耀庭认为,西班牙、葡萄牙等其他有债务问题的欧元区国家的经济比重比希腊大得多,而目前债务问题对这些国家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危机短期内对欧元的影响还很有限。“但要注意的是,欧洲央行能够接受的信用评级就是希腊目前的BBB+,一旦未来危机加剧,信用评级降到这个级别以下,国债就不能拿到欧洲央行做抵押了,这会对欧洲央行的整体运作产生致命的打击,麻烦就大了”。
不过叶耀庭也表示,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心,虽然希腊眼下有高达3000亿欧元的债务,但即将到期的只有50亿欧元,5月份前到期的有200亿欧元。只要希腊政府能偿还这部分债务就问题不大,其他没有到期的债券暂时可不用考虑其风险。眼下投资者要特别关注希腊国内的罢工,如果希腊政府的改革受阻的话,欧元短期内可能还会经历一波震荡。
相比而言,英镑的走势更令人感到担忧。今年6月英国大选在即,但有报告预计英国政府在大选之前恐怕难以有效控制赤字,可能触发评级机构的警告或者评级下调。之前英国公布的1月份零售数据也很差,表明英国有可能在一季度再次陷入衰退。更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最新民调显示,由于担心过快削减赤字会使英国政府救市行动过早退出,从而阻碍经济复苏。因此力主尽快削减赤字的保守党的支持率在下降,但如果保守党大选无法获胜的话,英国政府的赤字问题就更加难以解决,这无疑加重了市场看空英镑的情绪。
被迫挑选“次烂的苹果”
当然,也有市场观点认为,此次欧元不仅将面临大幅贬值,而是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因为欧元是世界上唯一不以国家为发行主体的货币,在这个经济联合体中每个使用欧元的国家的情况都不同。因此从欧元诞生起,市场上就一直有一种‘欧元崩盘论’,认为欧元存在这一致命伤,早晚要出事情。眼下的希腊债务危机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看法。一旦希腊政府违约,将会导致整个欧元体系的崩盘。
但海外投资专家李光一却不这么看,他说:“现在世界上主要的流通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都有相应的经济体在后面支撑。从实体经济情况看,现在日元、英镑和美元也有很多问题。眼下英镑比欧元更弱,所以全球对冲基金眼下正在大肆狙击英镑,美元虽然比欧元强些,但美元正处于一个长期贬值通道中,近期美元的抢眼表现只是下降通道中的反弹,大趋势很难改变。对投资者来说,眼下不是要在一堆苹果中寻找好苹果,而是在一堆烂苹果中寻找次烂的苹果。欧元的大幅走弱是很有可能的,但绝不会因此垮掉。再说欧元区经济,总量目前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让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货币突然垮掉,现在看不出这种可能性,而且:眼下全球央行也没有大肆抛售欧元的迹象。”
危机或成契机
关键词:债务 欧元区 宏观政策
一、债务危机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现在很多国家,随着救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债务的比重也在大幅度的增加。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违约,欧债危机就是欧洲债务危机。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2009年12月8日 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第二年4月,标准普尔在希腊政府公布了高于预期的预算赤字后,更将其债务评级从BBB+降到了BB+,即正常情况下根本得不到融资的垃圾,受此影响,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这说明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
二、欧债危机的形成原因
第一,全球金融危机是欧洲债务问题的外部原因。一方面,金融危机直接重创冰岛和中东欧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各个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扩大财政支出是必然的选择,然而这在欧洲造成了重大的财政问题。
第二,欧元区虽有统一的央行与货币政策,但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制度架构上的“先天不足”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种子。当某些成员国遇到外部冲击时(如金融海啸),它们难以根据其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特点,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加之欧元区各成员国多年来对《稳定与增长公约》关于政府财政的规定几乎置若罔闻,致使各国债台高筑,积重难返。
第三,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盟各国大规模地举债,政府的债务负担迅速提高,而对欧洲一些人口老龄化加速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公共债务的膨胀突显了欧盟各国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政府只能通过大量投资与消费来拉动经济,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以满足国内的高福利开支,所以财政赤字也是越积越多终于形成了"堰塞湖"。
第四,欧洲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以及过度慷慨的福利制度,极大地抑制了欧元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导致了长期的结构性的低增长、高失业。事实上,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欧元区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等指标上也明显逊于美国,这是欧洲政府债务负担加剧的根本原因。
三、未来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发展方向
(一)欧元区解体。这是最悲观的一种可能。主要的选择是将希腊等不能满足欧元区条件的国家逐出欧元区,或者由德国、法国及西北欧一些财政状况较好的国家组成一个新的货币区。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二)欧元区协同做出强有力的承诺,通过发行“欧元共同债券”共同担负起相关债务,同时开始着手建立有共同货币及财政机制的联邦制。这是最乐观的一种可能。这样做的好处是各国能够从此协调货币和财政政策;投资者的信心可以得到恢复;各种问题可以从最根本的机制上得到解决。
(三)继续目前的情况。即在市场持续波动和各重政治压力的情况下,各国以及欧洲央行不断地协商和妥协,并不断地推出零散的、短期的、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情况渐渐稳定,情况可能会向上面第二种可能的方向发展,即各国逐渐携手去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而短期内具体可能的措施包括:在税负政策上做一定的协调;对高赤字国家继续实施压力以使其改善财政状况;提高“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金额;欧洲央行增加购买欧元区债券;进一步寻求中国的支持等等。这一方向的发展也暗藏着很多风险。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由于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债危机再度爆发,欧元区经济整体下行,必将影响中国下半年整体出口形势。欧债危机的延续,还可能加剧欧元对美元和人民币的贬值,人民币有效汇率也将有所回升,这又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出口。一些国际证券研究机构的专家测算,欧元对美元每贬值1%,短期内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速将下降0.65%;若欧盟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出口增速就会下降6%。近三周来,欧元对人民币已大幅贬值3.5%,这已给中国的出口商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有专家估算,这将使中国对欧出口增速可能会下降2%至3%。
(二)对中国企业带来的契机:由于欧元的贬值,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设立办事处或者分公司会大量降低成本,从而使中国企业进入欧盟的机会越来越多;另外,欧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走向欧洲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的方式,来获取一些技术、品牌、市场营销渠道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姚枝仲,田丰,苏庆义.中国出口的收入和价格弹性[J].《世界经济》2010年4月.
[1]孙海霞.欧元区债务危机及区域性货币基金组织[J].新金融2010(04).
关键词:债务危机;金融体制;政策;创新’
JEL分类号:G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1-0118-02
一、欧美债务危机的概况
1、欧洲债务危机概况及特点。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并成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线。2010年2月4日,葡萄牙政府称可能削弱缩减赤字的努力及西班牙披露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将高于预测,更是导致市场焦虑急剧上升,欧元遭到大肆抛售,欧洲股市暴跌,整个欧元区正面临成立11年以来最严峻考验。2010年起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原因最主要就是欧洲政府举债过度、政府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制度并不健全也都是造成债务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2、美国债务危机概况及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2011年5月美国的债务上限触及了国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美元,就此爆发了美国国债危机.随后美国债务评级被标准普尔从AAA降至AA+级,这是美国自1917年获得AAA级以来首次遭到降级。美债信用评级遭降是美国“债务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是对美国利用其金融制度超前消费、赤字消费等不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的否定。尽管美债评级下调无法与前两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提并论,但作为标志性事件,对我国金融制度的警示不可小觑。
二、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瞀示
1、在法律层面上限制过热金融操作,降低政府实际债务风险,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控制。
本着“监管先行”的原则,以立法形式确立我国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进行统一监管,消除金融监管中的盲区。为此,可考虑在《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金融业监督管理法》,就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宗旨、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机构的职权与责任、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统一的《金融业监督管理法》出台以前,可考虑在《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之外制定独立的《证券业监督管理法》和《保险业监督管理法》等单行法规,以便与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相协调。
通过立法增强金融体制改革,要将金融服务业、金融市场、金融渠道的发展升级至法律和国家战略层面,国家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建立健全金融产业的发展和调控,降低国家金融风险,同时要以法律的方式保护公民金融投资行为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限制金融操作中的债务违约风险,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中小企业在更多范围内和更多金额上的贷款支持。
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包括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在内的政府总债务的管理,及时对全国财政及地方财政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
2、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
美国债务危机后债务上限调整,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面临缩水,外汇投资面临亏损和零利润,这些都是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更重要的是,美债问题将使美元长期承压、贬值风险较大,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对美债市场的过度依赖,已是当务之急。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通过此次欧美债务危机,完全可以此为契机,将危机变为机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消除外汇储备的被动积累,为中国经济走向更加均衡的增长提供货币制度方面的安排。
关键词:欧债危机;原因及影响;借鉴
一、欧债危机概况
欧债危机是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谓的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不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而当一个国家的债务比重不断增加,到不能偿付其主权债务时而发生的违约叫主权债务违约。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就是以希腊为代表的一些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违约所形成的危机。
2010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还没有过去,而肇始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再一次将世界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早在2009年12月8日时,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的上限,随后希腊的主权评级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并称为世界三大评级机构)降低信用等级,而在2010年4月,希腊的信用等级被评为“垃圾级”。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在2015年,希腊的债务危机又再一次将欧债危机推向了顶峰,而且愈演愈烈。
二、欧债危机的原因
(一)“次贷危机“的影响和为应对经济危机而过度刺激经济
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的衰退,也促使欧洲看似风平浪静的表明的巨大的债务风险逐渐的浮出水面。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负债较多的是私人企业部门,但是危机发生后的救助主要是以国家财政或货币政策,国家为应对系统性风险而开支庞大,财政松弛,甚至主动采取赤字政策,使各国债务严重超过了负债标准。另外,长期以来,欧元区国家主要实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一般的普通民众也能够轻易取得大量的贷款,以促使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表面的快速增长掩盖了其实际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高增长、高成本、低效益的实质,而这种问题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典型的就是希腊和西班牙两国,已经很难按期偿还其承担的债务。
(二)实体经济缺少,产业结构不平衡
在最近几年的膨胀发展中,欧元区已经形成了典型的实体经济“空心”的状态,主要依托虚假的借贷过度刺激的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发展的极端脆弱,在这个借贷链条上希腊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时,也就瞬间波及了整个欧元区。以希腊为例,该国在欧洲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主要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经济支柱,资源配置及其不合理。2010年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达到52.57%,其中旅游业约占20%,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有14.62%,农业占GDP的比重更少为3.27%。希腊的支柱产业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而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08年次贷危机和后续的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一蹶不振。以建筑业、房地产业为主的西班牙、意大利和爱尔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结构不平衡是欧元区国家面临的另一个短时期内难以调和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步伐的加速,以及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年轻人自我意识的加强,使得近几年生育率大幅度下滑,“丁克”家庭频频出现,再加上长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生育潮人口大规模步入老龄化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人口老龄化结构问题凸显。据统计,1996-2010年欧盟国家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从76.1岁上升至79.4岁。美国联邦统计局预计到2050年欧盟国家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3.3岁,欧盟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从原来的“正金字塔”形正在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转变,人口年龄比例的峰值从1990年的25-29岁向上增加至2007年的40-44岁,并且老龄化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使得人民币被“升值”
欧债危机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民币升值。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使得美元一路暴涨。随着美元的升值,人民币也在升值,从2012年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升值虽然给进口带来了很大的利益,鼓励大量的留学和出境旅游,但对于主要依靠出口的中国来说,并非好事,使出口企业大面积受挫。虽然希腊和西班牙并非中国的主要出口合作伙伴,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出口产品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
(二)中国的外需均衡受到影响
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面临巨大的债务危机的重压之下,使得欧洲诸国不得不调整政策计划,一方面实行强大的援助计划,同时还要勒紧裤腰带减少各自的财政赤字,减少了对中国的进口,也增加了非关税壁垒的名目,直接提高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进而也影响了中国的外需均衡,延缓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四、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启示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由虚拟到实体的过度
根据前述分析的结论可知,欧债危机内因所在是因为缺少可以承担风险的实体经济,人们追求效率的心态,追求快节奏的步伐使很多人只是把眼光集中在高高在上的膨胀经济,而忽略了其要有一个扎实的落脚点——实体经济产业。要走出经济危机,回复经济复苏,就要重点进行结构改革,较少失业率。丹麦等北欧国家积极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如它们的失业救助体系关注的是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既增加雇主用工的灵活性,又向劳动者提供一定保障和相关培训,而不是仅仅提供生活保障。
(二)加强监管,使债务“透明化”
当前,银行借贷规模收紧,使得很多企业的融资渠道中断,严重影响了很多企业的偿债能力,尤其是房地产行业,使得很多企业项目不得不终止,虽然央行一再降息,但在信誉和偿债能力的制约下,效果不甚明显。所以要政府和企业间共同努力加强对债务承担的监管,同时,还要建立常态的财政风险分散通道,使局部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系统风险进而导致的经济危机。
(三)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要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高度的融合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和世界接轨,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比较高。因此就要求我国发展经济要时刻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加强国内经济的治理和改革,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不可小觑,凡事不要等着亡羊补牢。要随时清理债务,降低风险。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依靠“三来一补”的贸易方式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因此对国外经济的以来程度较高,所以还是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期,美国的债务问题尤为引人注目。2011年4月18日,标准普尔将美国主权信用的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年4月11日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警告称,美国的债务问题可能削弱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美国财政部称,到2011年5月16日,美国已经达到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债务上限。若国会在8月2日之前不提高举债上限,美国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美国债务危机似乎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是否真的会爆发债务危机,美国债务问题的前景究竟如何,我们还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
一、美国公共债务现状概览
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地从危机中恢复,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导致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快速攀升。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1.42万亿美元,为GDP的9.9%;国债余额超过12万亿美元,为GDP的84%。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29万亿美元,占GDP的8.9%,国债余额超过13.4万亿美元,占GDP的92%。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65万亿美元,债务总额早在5月16日就已经达到14.29万亿美元上限。图1显示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债的GDP占比不断攀升,至今已经突破二战以来的最高点,且仍有加速上涨之势。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主权债务违约的担忧也在升温。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美国信用违约掉期合同的价格近期在不断攀升。图2是美国政府债的一年、五年、十年期CDS的交易价格曲线。2011年5月以来,美国一年、五年和十年期的CDS价格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一年期CDS,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二、美国债务问题前景分析
尽管美国已经触及债务“天花板”,美国国会至今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目前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考虑:
(一)经济原因
1、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体系
目前,学者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爆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在应对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发挥更好的效果。为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扣除标准以及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交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设备完善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失业补贴等。为配合上述财政政策,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贴现率等低利率政策和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务规模接近上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提高债券价格,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利用通货膨胀减轻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谓“一石二鸟”。
2、美国的债务结构风险并不突出
如果从债务绝对规模角度看来, 美国无疑是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相对债务规模,即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称为净债务率),会发现美国的债务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日本的净债务比率远远超过美国, 但日本并未发生危机, 甚至日本公债一直被认为是稳健的。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爱尔兰净债务率为20%;希腊为110%,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都爆发了债务危机。可见净债务率并不能成为一国是否爆发债务危机的决定性因素, 政府对债务品种和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融资能力更为重要。
而在外资占总债务的比重方面, 美国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糟糕。 目前, 美国未到期国债中,由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占比高达58.5%,海外私人投资者持有的占比为7.5%,海外官方持有的占比为36%,这一占比远低于多数新兴市场国家。
3、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美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但到目前为止,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通过不平衡的贸易结构流到海外市场,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美元,需要有一个投资场所。且这类投资者并不追求投资回报率而是更看重投资的安全性。放眼全球,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它们最好的选择,既有足够的容纳量、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客观上创造了对美国国债的强劲需求,为弥补巨额美国债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也是美国巨额债务可以维持的重要理由之一。
(二)政治原因
目前对债务问题的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治因素也占很大比重。美国2012大选临近,民主、共和两党都想利用债务问题为各自增加砝码。这也使得美国国会迟迟无法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谁也不想背上触发“债务危机”的黑锅,只是想透过彼此的施压与博弈赢得更多的政治得分而已,并且处于保证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相信两党会在提高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问题上达成一致。
虽然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美国的债务问题却不容忽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就必须增收节支以削减财政赤字。从目前看,美国政府在财政增收和节支方面都难有很大作为。对于增加收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增税。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时增税对经济恢复无疑是雪上加霜。至于节约开支,造成美国财政赤字的两大主因是庞大的社保开支和军费开支。社保开支涉及广大选民切身利益,被美国政治人物认为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美国2012年大选即将临近,奥巴马政府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收缩社保开支。同时,未来20年内,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即将退休,政府用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资金将急剧膨胀。而美国军费开支则历来受到利益集团和政治寡头的保护,短期内大幅削减几无可能。
主权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者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因为是以主权为担保,所以主要体现为政府负债。而当一个国家政府不愿意或者无力继续履行债务职责,也就是政府负债总额接近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收支逆差比重升高,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时,就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甚至导致政府破产。
一般而言,国际上对主权信用风险采用六个评价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8%为警戒线;四是由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决定的未来债务负担和偿付能力;五是财政债务依存(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与当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之和),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六是国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这其中分别反映财政可持续能力、债务规模、债务融资能力的财政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这3项指标最为重要。如果这些指标急剧恶化,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就非常大。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
2007年7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导致全球许多相关金融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下滑,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全面紧缩,危机也很快由美国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在冰岛爆发,接着是爱尔兰,进而陆续蔓延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到2009年12月,当以上四国相继公布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远远高于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冰岛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债规模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万美元债务。冰岛国内三大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被迫由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也就升级为主权债务,国家长期主权信用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降低至“垃圾级”,至此冰岛濒临“破产”。
希腊政府在2009年11月对外宣布其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13.7%,对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可能无法实现再融资;12月惠誉评级机构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投资者由于担心政府对总额为3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国债无力偿还,开始大规模抛售国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并且至今继续恶化。
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四国占欧盟gdp总量的37%左右,在2008年底四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从平均不足4%飙升至9%,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从平均65%上升至90%;在2009年12月主权信用被遭受置疑,信用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爱尔兰2010年和2011年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值接近15%,国家银行的坏账损失比例更是高达32%,公共债务占gdp比值从2010年的95%上升至2011年的96%。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将爱尔兰的长期主权信用从“aa-”下调至“a”。
东欧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负债水平一直较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评级机构在2009年就降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后来又有匈亚利、罗马利亚等国降低了评级,东欧国家的事实上也存在主权债务问题。
按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将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从表1和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在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欧元区五国的政府债务都严重超出了gdp的60%的参考“警戒
转贴于
线”, 政府赤字都超过、甚至远超过gdp的3%的参考“警戒线”。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原因分析
从上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来看,其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各国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均超过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水平。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实质在于政府负债规模远远超过其财政负担能力与调控能力,从而引发赤字节节攀高、债台高筑的恶性循环,进而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复苏和深入发展。
(一)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是促进市场有效运转和经济平稳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行为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就是政府行为正确且有效,认为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消费方面,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利率、收入分配等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的影响,提高消费倾向;在投资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采取措施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通过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管齐下的导向性刺激,以实现整个社会接近充分就业。而且,凯恩斯还主张赤字财政政策,他认为政府扩大支出时,不应增加政府收入,而应采取举债支出的办法,举债支出可以使社会致富。在凯恩斯看来,扩大政府的上述职能是避免危机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国际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增值方式也通过传统的货币——商品——货币的方式转变为以货币——货币的方式来实现资本家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和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经济体系日益趋于非理性化,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2007年7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当金融危机出现时,各国政府为了避免金融上层建筑的崩溃,被迫介入,投放大量的资金以挽救脆弱的金融体系,最终就会造成政府债务不断的增长。
政府职能与作用的发挥必然需要财力的大力支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财政收入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南美、1998年俄罗斯、2001年阿根廷和2008年欧洲各国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来看,财政赤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失衡与经济衰退时,市场越来越把应对危机的期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期望政府的注资能够有效地稳定金融市场和扩大国内需求,以刺激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这就必然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形成经济危机——政府干预——财政赤字——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 美国金融海啸直接导致欧洲各国经济重创。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霸主,2007年7月的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在此大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各国为防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振兴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经济刺激举措,因而扭曲了资源配置,加上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普遍大幅上扬,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政府的刺激计划其实质就是各国政府借新债还旧债,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表面上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其核心问题,反而造成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府的举动激发了全国,不仅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民众信心更加锐减,还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危机的产生。
转贴于
2.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欧盟各个国家经济差距较大,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经济较为发达,他们利用地区意识和价值优势,享受着统一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较为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及配置效率低下,使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较大。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短,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整体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希腊以旅游、造船业为主,西班牙以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爱尔兰以农业为主,他们对工业品进口依赖度较大,对外出口基本被德国、法国垄断,出口缺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投资者对欧美等国的信心普遍下降,相反的,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优厚的税收政策等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再加上欧元升值也打击了其出口,导致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以希腊为例,希腊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较高的周期性。随着全球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市场转移,欧洲制造业不断失去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
3.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欧洲一向以高福利闻名于世,包括高工资、高津贴、高补助等。较高的福利待遇导致了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使得政府支出过大,加重了政府负担,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欧洲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政府为维持国民福利,避免引起公愤,一般都通过增加赤字或负债解决问题,这为危机的爆发留下了诸多隐患。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政府债务日益加大,已经达到足够引发危机的程度了。
4. 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单一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地风险管理机制。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具有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虽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掌握在欧洲中央银行手中,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各欧元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财政政策取决于各国政府。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盟统一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欧洲中央银行以保持价格稳定为首要任务,这就意味着,联盟内的各国无论本国经济发展如何,必须以稳定物价作为核心目标。这种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行同一货币制度即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的状况,于是就形成了政策的错配。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遭受外来冲击时,对于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就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而只能通过财政政策即扩大财政支出、增加预算赤字来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危机。另外,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当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必定会由于金融传染效应而使整个欧元区都面临困境。风险管理应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而不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进行事后弥补。所以当危机爆发后,虽然各成员国都拿出了救市计划,但为时已晚,收效极低。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式主权债务”的启发
(一)“中国式主权债务”的现状及其风险
“中国式主权债务”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券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中国在2008年为了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第35号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达8000多家,涉及项目3000多个,截至2010年5月底,所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超6万亿元,在gdp中占比接近20%。虽然我国目前整体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低于3%,总体债务水平低于gdp的20%。但是,由于地方债务大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到期的贷款基本上都无法归还,再加上地方债务的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随着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日益深入,加上目前房价下跌,地价已经不保,以往依靠推动土地价格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地财政”模式将可能难以为继,这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面临萎缩的较大风险,即预期中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大幅下降。一旦地方政府无法转贴于
偿还债务,由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行为导致的“中国式主权债务危机”便会发生,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兜底埋单。由于这些债务多来自于银行贷款,因而地方政府的违约行为也将导致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流动性风险。这样,地方财政风险会传递为中央财政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
(二)防范“中国式主权债务”演变为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世界经济 欧元贬值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7-010-04
一、欧元贬值及其原因
2010年以来,欧元迅速贬值,从1月1日到5月19日,美元兑欧元汇率由0.6965上升到0.8049,欧元贬值幅度达13.5%,美元指数也由77提高到87,上升13%。 尤其4月19日以来的1个月间,欧元加速贬值幅度超过10%,美元指数也迅速飙升近10%。
导致欧元贬值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近期欧洲国家债务危机问题蔓延。除了希腊之外,爱尔兰、葡萄牙、英国、西班牙的债务情况也不容乐观,导致市场对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担忧。
欧洲国家债务危机始于希腊,希腊经济高度依赖旅游和航运,金融危机对这两个产业打击严重,2009年这两大产业收入下降均在15%以上,为了符合欧洲货币联盟标准,希腊政府长期隐瞒实际债务水平。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2010年5月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13.6%,2010年累计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预计将超过GDP的120%。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4月27日,标准普尔调低希腊信用评级至“垃圾级”,使希腊的融资成本迅速高企。除了希腊外,爱尔兰、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分别高达14.3%、12.6%、11.2%和9.4%,均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的西班牙经济尤为令人关注,它的债务总量超过希腊、葡萄牙、爱尔兰三国的总和。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和一些国家公共财政持续性面临风险,欧元区各国不得不大幅度消减财政赤字,而消减赤字必然对欧元区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虽然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实现0.2%的微弱增长,受削减赤字和刺激政策退出影响,今年欧元区经济恐难恢复正增长,甚至出现严重下滑风险。
二是欧元区内部政策协调困难,欧元区合作框架面临挑战,市场对欧元前景担忧。
金融危机以来,欧元区内部政策协调困难问题突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在各国经济状况不一致的情况下,仍然只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成员国由于无法独立使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经济刺激过度倚重财政政策,几乎所有欧元区成员国都无法严格遵守《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纪律,造成欧元区债务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欧盟条约禁止央行直接向欧盟成员国财政部购买国债,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后,其既不能通过增发货币来缓解政府负债,也不能从欧洲中央银行借钱,只有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不断发债来筹措资金,而筹资成本因信用等级下降而大幅提高。虽然欧央行可以购买已经流入市场的国债,但欧央行购买国债将直接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可能导致通胀预期上升,这将损害那些保持财政状况稳定国家如德国的利益。
虽然5月以来,希腊救助机制启动,欧盟出台总额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以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尽管救助机制解除了希腊的短期融资风险。但债务危机暴露出的欧元区合作框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市场存在对欧元可能会崩溃的担忧。
三是对欧元区经济信心的丧失,导致美元避险作用提升,国际资本加速从欧元区外流,加之投机性资本攻击,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欧元汇率波动。
由于与美国相比,欧元区金融市场本身效率不高。市场对欧元区经济信心的不足,必然导致美元避险作用提升,欧元区资本加速外流。自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几个月以来,希腊资金外流的具体数目很难确定。但根据希腊和塞浦路斯私人银行估计,由于富裕的希腊人担心资金安全,已经有大约100亿欧元资金从希腊分行外流。作为亚洲最大的债券基金,国际投信投资顾问公司旗下全球基金欧元配置比例由3月的34.4%降至5月10日的29.5%。部分央行及基金管理者由于对欧元前景的担忧停止购买欧元资产甚至减少欧元资产持有,这也是欧元持续数月下跌的重要原因。此外,自2009年底开始,对冲基金纷纷买入债务违约的掉期产品,建立看跌欧元的头寸,并于近期向那些寻求对冲所持政府债券所蕴含风险的银行出售这些掉期产品。对冲基金做空欧元,进一步加剧了欧元的跌势。
二、欧元区债务危机缓解了美国高负债的压力
实际上,美国是最大的债务国,其债务负担也大于欧元区。到2009年底美国的外债13.7万亿美元,其中,长期一般政府债券和票据为2.9万亿美元。到2010年底联邦债务总额将达到14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95%,高于欧元区79%的水平。2008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达到4590亿美元, 2009年奥巴马救助危机中的经济使美国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42万亿美元,美国的赤字已远远超过了占GDP3%的警戒线,达到了GDP的10%,高于欧元区2009年总的财政赤字占GDP6%的水平。按照2010年新预算案,截至今年9月30日2010财年结束时,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达到创纪录的1.6万亿美元,为二战以来最高水平。
但美元特殊的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不会面临债务的清偿问题,即便拥有超高的负债率,美国也不会遇到债务危机问题,因为美国政府能够轻易地通过发新债偿旧债方式或通过赤字货币化为其高额赤字融资。尽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高负债和“双赤字”一度动摇人们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信心,但2009年年底以来的欧洲债务危机使美元再次成为避险工具的无二选择,大量资本加速流入美国,大大缓解了美国高额负债的压力。
三、欧元区合作框架面临调整压力,但欧元不会“崩溃”
尽管欧洲债务危机使欧元区合作框架的调整压力加大,“欧元崩溃论”也甚嚣尘上,但是,总体来看,欧元不会“崩溃”,如果欧元区能够借此时机加快改革,促进欧洲协调机制完善,欧元地位可能会有所提高。
第一, 欧洲各国政府控制财政赤字的约束性强于美国。
财政赤字的约束性是决定货币内在价值稳定的重要因素,与美国相比,欧元区各国政府财政的约束性更强。希腊债务危机后,希腊已经决定开始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计划2010年将赤字占GDP比重降低到10%,此后到2012年继续下降5.5个-6.5个百分点。葡萄牙已大幅削减债务至GDP 的90%,赤字也缩减至GDP 的9%。其他成员国也制定了财政赤字削减计划,计划在2013年前后将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设定的3%上限以内。
第二,债务危机有助于推动欧元区完善协调机制。
欧洲债务危机暴露出欧元区合作框架的脆弱性,为了完善欧元区的治理,危机后,欧元区已经决定加强成员国的经济和预算监督。5月欧盟已出台了财政监督方案,强化成员国财政纪律。未来还可能在以下方面探索加快改革,逐步完善协调机制:加快《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标准的改革,使其更具备灵活性;将积极探索建立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欧洲货币基金组织,对包含希腊在内等发生债务危机的欧盟国家予以援助;考虑建立财政联邦体系,解决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统一的问题。通过欧元区协调机制和欧元区治理框架的改善,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可能会提高。
第三,欧元区的统一性并未面临风险。
希腊在欧元区内所占比重不大,欧盟有能力避免危机的蔓延。希腊爆发危机后,从4月23日希腊正式向欧盟与IMF申请援助,到5月10日欧盟批准7500亿欧元希腊援助计划,其中4400亿欧元由欧元区国家以政府间协议的形式提供,600亿欧元将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提供2500亿欧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欧元区成员国就达成一致认可的救助方案,表明欧元区有能力、有决心维护欧元区的统一,欧元区的统一性不会被打破。
第四,欧元贬值缓解了欧元区外债压力,有利于欧元区扩大出口,德国等国制造业会从贬值中获益。
欧元贬值无疑可以通过损害债权人而使深陷重债的欧元区国家的还债压力得以缓解。而且,欧元贬值大大提高了欧元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欧元区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以德国制造业为例,欧元贬值无疑会增加德国制造业相对日本的竞争力,德国制造业会从中受益。欧元区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3月的56.6增至57.6,这已是自2006年6月以来最快增长速度。
四、欧元贬值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由于欧元不是欧元区外主要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欧元区外国家持有的欧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也相对较少。希腊危机的波及效应要远远低于美国次贷危机,不至触发第二轮全球金融危机。欧元贬值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欧洲债务危机以及欧元贬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有限。
首先,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欧元债券规模有限,中资银行欧元资产仅为美元资产的1/10,欧元净敞口非常小。即使金融机构持有的部分欧元债券发生清偿危机,损失也很小;其次,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主要以美元资产为主,欧元资产比例不高,欧元贬值和美元指数上升不会使储备资产缩水;此外,从汇率风险方面看,我国金融机构欧元资产占比很小,全部在总资产的1.5%以内,欧元净头寸与总资产的比例更小,估计没有一家银行高于0.25%,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可控。欧元在我国贸易结算中的比例也很低,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也相对比较小。
第二,欧元贬值对我国对欧贸易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出口会受到冲击,进口可能会加速。
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欧元贬值会对我国对欧贸易产生比较大的影响。4月份我国对欧出口的增速虽然还维持在25%,但由于5月份欧元升值幅度比较大,下半年欧元贬值给出口带来的负面效应会有所体现。欧元贬值使欧元区产品更具价格竞争力,我国从欧元区进口会加速,中欧贸易顺差会下降。由于欧盟是中国主要的技术引进来源地,2009年,中国自欧引进技术2772项,合同金额64.3亿美元,占中国引进技术总额的30%。欧元贬值有利于我国低成本引进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
第三,欧元贬值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但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很难实质减弱。
2010年以来,欧元贬值使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升值14%。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随着美元指数上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也已经明显上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0年1月到4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由113.7增加到116.1,升值2%,5月份上升幅度更大。
尽管人民币兑欧元显著升值,但由于全球失衡的一极是美国,欧元贬值有利于欧元区扩大出口,但美元升值却无益于美国改善贸易赤字状况,全球失衡的调整速度可能会下降。由于欧元区也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9年欧洲对美国贸易顺差达到445亿欧元,美国对欧洲出口也会受欧元贬值的严重影响,出现大幅度下降,2010年3月欧元区从美国进口已经大幅下降12%。随着欧洲对美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美国贸易逆差回落速度减速,甚至继续加大,全球失衡状况也可能因此恶化。在美国贸易平衡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会继续对人民币汇率施压。
五、应对建议
第一,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监管,防止投机资本的攻击。
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主要国际货币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国际资本会加速流动。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导致欧洲资金外逃,各类对冲基金也可能利用债务危机的题材以及美元、欧元、日元汇率变化在外汇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上进行投机。由于债务危机导致欧洲利率上升,针对低利率美元的利差交易会进一步增多。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套利资本可能大量流入我国,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将面临更大挑战,通胀压力也会增大。为此,我国要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防止短期投机资本攻击。
第二,从建立国际货币体系多元格局的大局出发,维护欧元的稳定。
从国际货币体系现状看,欧元仍然是最有条件与美元竞争的国际货币。而且,与美元相比,欧元具有比较强的财政约束,其货币内在价值比美元更具有稳定的基础。如果不是美元具有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在位”优势和无节制的印钞权,美国恐怕比欧元区更早陷入债务危机。应该认识到,尽管欧元受债务危机影响快速贬值,但欧元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储备资产大国,中国不应该参与金融市场羊群行为,应该从建立国际货币体系多元格局的大局出发,维护欧元的稳定。
第三,人民币继续盯住美元,保持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稳定。
如果人民币汇率兑美元缓慢升值,会助长套利资本的流入,给国内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复杂影响;保持人民币汇率继续盯住美元,这是在美元主导国际结算货币和金融资产计价货币的情况下,防止汇率波动风险,为企业创造稳定对外营商环境的最佳选择。
第四,调整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适当增加欧元储备资产。
由于美国不可能建立与欧盟类似的财政监督机制,美元作为货币充当国际货币必然存在“注水”问题。相反,随着欧元区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和欧元区合作框架的完善,作为超货币的欧元仍然是美元以外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我国可以利用欧元贬值的时机,调整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适当增加欧元储备资产。
第五,扩大从欧盟国家进口先进设备,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欧元区是我国重要的设备进口国和技术引进国,欧元贬值有利于我国降低设备和技术引进的成本。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均离不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我国可以利用欧元区面临债务危机和经济部景气的条件,推动欧盟取消高技术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扩大从欧盟的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