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专实训报告

大专实训报告

时间:2023-08-15 17:2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专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专实训报告

第1篇

调查对象认为金融岗位所需的专业实践技能主要是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报表分析报告拟写、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介绍、金融咨询和Excel在金融统计分析方面的应用等,均占调查对象的50%以上(图2)。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中更加喜欢毕业生具备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零距离顶岗操作,从而减少培训时间和成本。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的问题依然存在,77.6%的受调查者人认为在实际岗位中该方面的问题突出。调查对象反映的其他突出问题主要还有实践能力薄弱、知识面窄、对所从事专业的了解不足、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等,均占调查人数的50%以上(图3)。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理念有偏差,有些高职金融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淡化实训操作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第二,由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尤其是资金的局限性,基于实践操作的模拟实验室、技能仿真实训室等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建设;第三,高职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较差、自我管理意识不足,导致学而不精、学不成才、流于形式。

2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职业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主要是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和提升学历,分别得到39.2%、22.4%、21.6%和15.2%调查对象的支持。由此可见,多数人认为对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主,对学历的重视度普遍较低。另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多数调查对象的支持。59.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总结利用创新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8.8%的人认为创新能力有助于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12%的人认为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改变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发挥想象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调查对象认为大专院校开设的课程应该紧贴市场,不断充实完善职业所需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应该以实际操作性知识占主要部分,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应该既能为将来就业提供帮助,又能为将来择业奠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应加强职业实践教育。大专层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教育的最佳方式,77.6%的调查者认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企事业单位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66.4%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大专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3结论与启示

3.1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虽然目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但是对学历的重视度远低于专业技能。虽然有64%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但是仅有15.2%的人认为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提高学历来实现。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才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针对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和知识面窄等问题,大专层次金融人才应该加强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实会计学基础、金融技能和风险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养成主动积极、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充实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奋勇拼搏的精神。

3.2高职学生就业前景乐观,可适应的岗位主要集中

在中小型企业目前金融专业人才的使用,尤其是基础性工作重在从业经验而不是学历,因此高职人才通过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可以满足部分企业岗位的需求,降低人力成本。由于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因此需求量较大,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就业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随着未来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层次人才的金融岗位将逐渐缩减,如果所掌握的技能单一,将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乐观,但是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

3.3实践教育、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适应工作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金融人才的培养靠得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将暑期实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岗位工作的锻炼,培养职业素养,同时争取更广泛的合作单位,积极开辟校企合作的通道,为更多的毕业生能参与实践工作创造机会。学校应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联合育人,安排学生去不同的金融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零距离接触社会。通过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实训基地,开发、讲授实践课程,提供专业服务,宣导职业规划和企业文化等,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途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大量的专业比赛活动,比如模拟炒股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来加强同学们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针对人才需求的岗位,适时调整课程配置

第2篇

人才培养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途径,并以课程、实践、基地、师资和评价为抓手,提高

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国外做法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楼土明(1956-),男,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职业教育。

(浙江金华321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90-02

一、问题的提出

财政部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指出:以打造高层次会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别、各层级

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会计人才

保障。据调查,2010年末金华市会计人员的职称构成中,高级

职称占

0.41%,中级职称占

6.71%,高级职称人员比重低;学历构

成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

54.81%,大专以下占

45.19%,学历偏

低;年龄构成中,35岁以下占

53.55%,35岁以上占

46.45%。我

们对浙江省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56家企业调查,有

52%的企业

迫切需要会计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会计人才。但目前高

职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涉及内容窄、技能单一、实践基地少等问

题,难以培养复合型会计高技能人才。

二、借鉴国外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做法

1.职能定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新财务职

能的能力模式》中区分了内部审计、法定财务报告与会计原则、

财务分析、控制环境、预算预测与业务筹划、成本管理、税务、现

金管理、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

10项职能。美国管理会计师

协会(IMA)在《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中将会计职能划分为

9

个模块:一般会计、管理和成本会计、业务规划、业务分析和决

策、控制、理财和现金管理、税收、组织变革和发展以及行政管

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中划

分了

7项职能,包括审计、对外报告、管理会计、税务、理财、管理

以及清算与重组。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的职能图定义

4个关键领域、13项关键角色及

41个职能组。

2.能力构成。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新财务职

业的能力模式》中区分了内部审计、法定财务报告与会计原则、

财务分析、控制环境、预算预测与业务筹划、资源管理,提出了几

项能力: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分析性技能、商务咨询

技能、商务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

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管理审计风险、营销及销

售、构建模型、人际扩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

等。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为了帮助其会员更为有效地

评估和设计各自的手续职业发展计划,并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

际的工作环境中,依据会员所承担的角色与各自的需求在职业

发展手册中提出了一个技能框架,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和领导才

能(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员工,以达到组织的目标)、个人更有效地

工作(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同时使个人对组织的贡献最大

化)、商务管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业务流程,确保业务达到其目

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技术(维持和发展技术手段,以加

强业务管理的基础)。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公会

CICA在《特许会

计师能力图》及《候选特许会计师能力图》中,认为特许会计师通

用的胜任能力包括道德行为和职业观(保护公众利益、正直与公

正、独立、保密等)、个性特征(如自我管理、创新、适应能力等)及

职业技能(生成计划和信息、检验计划和信息、交流、问题解决

等)。并划分了财务、税收、业绩计量、签证、信息、IT、组织有效

性与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3.复合型能力。英国于

1986年成立商业与技术委员会

(BTEC),BTEC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活动;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资格教育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

体系;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中来,能丰富教

学内容,为学生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提供便利,学生毕业时就

拥有一本或两本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就业提高了竞争力。加拿

CBE模式,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

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

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技术

型人才。其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办学体

制以企业为主,同时,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制定各专

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模式等。此外,企业还承担着高

等职业院校的培训工作。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学生有

60%~

70%的课程是在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进

行的。

三、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胜任能力—工作过程—课程设

计”为主线,建立具备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金融、国际商务

等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胜任能力指标体系。重组基于职业胜任

能力的复合型会计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基于职业胜

任能力复合型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强化“职业化”

实践体系,制订复合型教师培养制度,重构会计高技能人才培养

途径,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被动学习、技能不高等问题,提高会计

人才素质,增强会计人才的竞争优势,提高会计人才使用效能

(如图所示)。

1.复合型的课程。复合型课程体系包括岗位专业能力和职

业核心能力。岗位专业能力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职业标

准,从事会计职业或胜任会计某一岗位需要的专门职业技术能

力。而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通性的

职业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1998

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

能力分为

8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

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

2.复合型的实践。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

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训分为单项实训和综

合实训,单项实训是针对某一课程内容所展开的技能训练;综合

实训是综合若干内容所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技能训练。校外

实践分为跟班实践和顶岗实践,跟班实践是跟着熟悉业务并完

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实践;顶岗实践是在师傅指导下基本独立完

成会计某一岗位的工作任务的实践。复合型的会计实践,融知

成;期末终结性考核由任务、项目、模块等教学内容构成。第三

方评价是委托专门的中介评价机构,评价的毕业生有毕业一年、

二年、三年等。通过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对象的调查,对就业率、

专业对口率、工作能力重要度和满足度、核心知识重要度和满足

度、课程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等

14个指标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

育与职业,2010(11).

[2]李锐,孙世鹏.构建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湛江海洋大

学学报,2004(10).

[3]林喜乐.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起源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出,要“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随后,在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大力推动下,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教育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相比高中毕业起点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由于具有起点低、学生可塑性强、五年一贯、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等独特优势,现已成为我国培养幼教师资的重要形式。优秀幼教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职前教育,职前教育的关键是课程。为了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五年一贯制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须予以厘清,以利于培养高素质幼教师资。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将五年一贯制课程设置人为分割为两个阶段

五年制一贯制大专课程设置被分割为两个阶段,即中专阶段和大专阶段。五年一贯制课程被分割为两个阶段的做法可能基于如下考虑:五年制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前2-3年相当于高中阶段,重点是通过文化课程学习来弥补学生文化素养较低的不足,等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在后两年再开始专业课程学习。这种课程设置的思路和策略从理论上来看具有正确性和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约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充分和协调发展。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的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学生整体上看,五年制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使她们(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为女生)对现有文化基础课程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鲜活的、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她们从内心深处讨厌那些让她们失败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通过强化文化基础课程学习来弥补她们文化素养的不足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切实际,很多教学实践和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成绩差不全是学生的原因,如果教师优秀、教法得当的话,学生也能学好。这种观点看起来有道理,但放在具体现实环境中则是错误的,很不现实。这种观点的理论假设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意愿的基础之上的。现实是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较差,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对有关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意愿。此外,是不是教师的教法不合适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意愿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多年来文化课成绩都很差,难道是教师的教法都有问题吗?弥补文化课差距的目标无法实现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很多,但根本问题在于所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的内容。陈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在面对思维活跃的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时,很难引起她们的兴趣,更谈不上爱好,因而教学的失效也就成为必然,弥补学生文化素养不足的目标亦难以实现。后两年再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设置亦存在一定问题。五年制学生一般要在第五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因而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多放在第三、四学年。由于学生在第三、四学年要进行不少于四周的幼儿园见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且本身自控能力和文化基础较差,因此学生的专业素养就难以保证。五年制学生专业基础差,专业课学习不扎实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前2-3年大量低效文化课程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的时间自然就不充分,五年制学生整体专业素养亦难以提高。

(二)文化课程教学定位存在明显偏差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属于通识性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未来幼儿园工作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会成为幼儿园教师“教学内容”的基础。在设置文化课程科目时,多是参照高中课程科目设置的,如语文、数学、外语、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物理、化学、历史(社会)、地理等,意图在于通过系统的文化课程学习来提高学生薄弱的文化素养,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在文化课程的具体定位上的偏差之一就是脱离幼儿园工作实际,其主要表现是比照高中课程科目和内容来设置文化课程。从幼儿教育的职业特点来看,对教师的单一学科知识要求并不深,但对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成为具有广博文化底蕴的杂家。比照高中课程科目和内容设置文化课程的定位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了原有的学科本位,客观上脱离学生的实际并削弱教育类课程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五年一贯制优势的发挥,也背离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文化课教学定位偏差之二是脱离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文化课部分课程如数学、物理、哲学等难度较大,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更谈不上知识的实际应用。这种定位安排严重脱离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实际。由于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她们对文化课学习没有兴趣,即使学习也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的目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了考试的通过。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和学,都会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异化。对学生而言,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自身兴趣和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单纯的成绩,课程教学失效亦成为必然。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自然科学知识而言,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当中的核心概念,探究和表达科学知识的方法和科学观。学生只有自身形成了正确的科学观,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在正确的科学观引领下,与幼儿一起探究和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猜想、推理等,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精神。自然科学知识从广度上来说,至少要包括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常见现象相关的科学知识;从深度上来说,不仅要了解单个事物、现象的表现,还要了解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前因后果。比照高中课程所开设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过于重视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的培养,无疑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幼儿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极具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事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的认同感,更加理解幼儿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有赖于学生通过自身多种途径和形式的努力学习。比照高中课程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从科目和内容上都不能适应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

(三)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需求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手工、书法、教师口语等课程。整体来看,专业技能课程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很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占课时比例高于其他类课程课时比例。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她们在入职后专业技能方面欠缺比较多。主要原因不在于课程设置课时数量的不足,而是专业技能课课程内容设置上的问题。以舞蹈课程为例,每周最低2课时,每学期均开设,延续8个学期。就课时数量而言,超过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3门教育理论课程的总和。课时数量的充足体现了学校对提高学生专业艺术素养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上则主要是对舞蹈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和学习教师事先编排好的各类型舞蹈动作,如民族舞中的新疆舞、藏族舞、傣族舞等,但缺乏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幼儿舞蹈及幼儿舞蹈创编技能技巧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进一步按照舞蹈专业的技能标准来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舞蹈专业基础得到提升,但会进一步偏离幼儿园对幼儿师资的实际需求。不仅舞蹈课程,音乐和美术课程在内容和实践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正规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技能培养的要求,需要非正规的活动课程来弥补正规课程体系的不足。非正规课程主要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专业讲座、社团活动等。由于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非正规课程在培养学生多样化技能方面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如技能比赛在各年级之间的布局和衔接,缺乏技能比赛的整体统筹规划;外聘专家讲座缺乏计划,随意性较强;社团活动管理混乱,缺乏教师指导等问题。非正规课程体系难以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四)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实效性较差

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有校内实训、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实习等多种形式,贯穿学前教育专业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教学实效性较差,主要问题如下:第一,校内实训课程与现实需要脱节,效能低下。校内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在时间、内容、形式、指导、评价等诸多方面与现实需要脱节,存在比较严重的效能低下问题。在实训时间安排上,实训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在现实中,教师在理论先行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实训课程不被重视,甚至为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实训课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挤占,有限的实训课时难以得到保障。在实训指导上,任课教师有专业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但缺乏对幼儿园实践的长期、深入了解,缺乏幼儿园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学生在这样的教师指导下所形成的能力自然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距离。第二,幼儿园见习缺乏系统性,成效不彰。幼儿园见习,就是让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幼儿园保教工作,观察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岗位任务和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每学年要经历1-2次幼儿园见习,每次见习时间为1-2周。由于幼儿园见习内容缺乏针对性,每次见习任务内容通常被笼统地表述为幼儿园保育见习、教育见习等。这种笼统任务往往不符合幼儿园实际工作需求,也会造成学生在见习时陷入迷茫,不明白自己具体该见习什么。学校专职指导教师数量上的不足以及知识技能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指导教师难以深入幼儿园对学生进行现场有效指导。学校对幼儿园方面缺乏明确的见习指导要求,以及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一线带班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幼儿园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见习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见习评价主体包括幼儿园的指导教师以及学校的指导教师。见习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对学生出勤、遵守纪律、综合表现以及所写见习报告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且不涉及对学生具体见习内容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很难发挥评价本身对学生见习的反馈指导作用,见习评价流于形式。第三,幼儿园实习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无法实现实习效益的最大化。学生去幼儿园实习是学生入职前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真实幼儿园工作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观察、实践、体验和反思,能够建立理论和实践之间更深入的联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修养和实践能力都可以迅速提高。出于促进学生就业的考虑,五年制学生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进行。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学生只能自主选择幼儿园实习,实习地点非常分散,学校难以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这一阶段的实习为顶岗实习,幼儿园一般会将学生作为配班教师或保育员来使用,也会安排带班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由于缺乏学校专业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大多数学生会在班级管理、保教技巧、人际关系、家园沟通、师幼互动等方面出现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实习岗位单一化,也影响学生职业成长。学生在幼儿园顶岗实习,具有工作性质,相应地会有一定报酬,客观上会产生实习工作岗位单一化问题。实习岗位单一化使学生失去在多个工作岗位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亦无法得到全面锻炼,从而限制学生全面发展,损害学生未来职业成长潜力。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改革对策

(一)坚持就业导向,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等方面的办学自;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学前教育专业,本质上也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要满足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的实际需求。学前教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改变原来的学科教学式的、普通教育式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再过分强调文化基础培养,转向要满足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实际需求,实现学校教育与幼儿园工作的无缝衔接与深度融合。简而言之就是在职前教育阶段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设对学生未来工作有用的课程,逐步减少和停开用处不大和无用的课程,使课程结构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二)坚持实践取向,科学安排课程内容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实践取向”的理念,要“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必须符合这一理念要求。在具体课程内容教学安排上,要放弃具体课程的学科专业取向,正确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内涵。教师要了解未来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学会调整自己的专业,使自己更适合课程的要求,而不是使课程适合自己过去所学的专业。教师要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未来的职业要求着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上要提高理论的实际效果,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训练时间。

(三)务实设置课程和内容,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这是现实。基于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要采取务实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放弃现在的大量开设文化课的做法,整合和缩减文化课课时,增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时间。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多了,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反过来会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高。关于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仅见于基本内容专业知识栏的第7项通识性知识第31条,“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实际上,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只不过其程度较低而已。基于此,可适度适量开设部分综合文化课程,使学生文化素养在现有水平上能够有所提高。有人认为“不开设和少开设某些文化课程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的观念是错误的。原因有四:第一,这种观念是仅从自己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考虑,没有顾及学生专业发展的大局,是一种狭隘和错误的观念。其次,这是一种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思路,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要求。第三,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在不断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第四,就学生部分文化课程的学习现状即有效性而言,不开设和少开设某些文化课程不可能也不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

(四)统筹安排课程,发挥五年一贯制优势

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文化程度和修养要差于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但五年制学生年龄较小,在可塑性上要强于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五年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4年,要比三年制大专学生在校时间的2.5年长。学制长就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最大优势,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回旋时间和空间。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前三年中专、后两年大专的分段课程设置安排,在四年的在校时间内统筹安排课程,充分发挥五年制大专学生可塑性强和在校时间长的优势,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欧阳杰,陈朝晖.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3]袁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的教法课改革与实践[J].学园,2013(11).

[4]王新兴.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J].教育探索,2013(5).

第4篇

【关键词】电子专业;项目教学法;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教学适度,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一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电子类专业《电子线路》课程,如何职高和大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落实“项目教学法”,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一、职高学生的“三会”

职高毕业生主要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为了学生将来能适应这种岗位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三会”,即“会识图,会焊接安装,会测量调试”。

1.会识图。识读电路图是每一个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借助相关资料正确识读电路图。只有读懂电路原理图,才能去分析、去检测、去维护实际硬件电路。能不能识读电路图直接影响学生应用实际电路的能力。因此,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应多设一些实际应用电路,使学生能积累一定量的典型器件应用电路的知识。在实验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原理电路图和实际硬件电路对应起来识读。理解系统电路是由哪几部分典型电路构成的,各部分电路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是什么,电路之间的信号的传输处理过程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实际原理电路和具体硬件电路的方法。还要利用专门的时间来讲解电路图的阅读方法,综合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2.会焊接安装。焊接安装是每一个电子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焊接安装技能,具备一定的焊接工艺知识。能了解良好焊点的形成机理,知道焊接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材料,常用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初步掌握通孔插装焊接技术,表面安装焊接技术等。所以项目中应专门开设焊接安装工艺实训课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指导学生掌握焊接安装技能。

3.会测量。作为生产一线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选用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去检测具体电路参数,并能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应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典型电路参数的测试调整方法。其次,要加强综合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可以给定实际电路原理图和具体元器件,让学生自己去搭接电路、选用仪器、测试和调整电路参数。也可以给定一正常或有故障的实际硬件电路让学生去测试调整电路参数或去排除故障,来提高学生测量的实际应用能力。测量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实验、实训过程中。

二、大专学生的“六会”

对于高职类学生应该再加上“三会”:会查资料,会设计制作,会写文档。

1.会查资料。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实际学习工作过程中,有很多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陌生的新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要学会查阅各种资料并为我所用。所以在理论项目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开始布置思考题,提供参考书,过渡到只布置思考题,不提供参考书,到最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查阅、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会设计制作。初步掌握电子线路及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是衡量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今后专业上发展的重要方面。虽然各种成熟的电子电路数不胜数,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要实现某种功能应选用哪种电路更好?某种电路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改进?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技术性能要求,查询、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分析研究类似电路性能并进行改进,通过组装调试等实践活动,设计制作出性能指标达到相应要求的电路。

3.会写文档。在项目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各种报告、文件、论文编写的格式和主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写的总结报告、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各种测试报告、工艺管理文件、毕业设计论文等要严格要求。并要加强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项目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电子专业课都有相应的理论要求和技能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能截然分开进行的,理论教学应为实际应用服务,实践教学应紧密地和实际应用相联系,不能与实际应用脱节,更不能让实践教学去为验证理论教学服务。实际应用电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电路,用到多门课程的知识。因此,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各门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间的相互配合,应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全盘优化考虑,克服由于各课程间的系统性、各实践教学环节间独立性所造成的内容重叠和脱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1.基础训练。主要通过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训,训练学生识别选用元器件、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测试简单电路、掌握焊接装配工艺等技能。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测试电子电路和使用电子仪器的能力。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测试和对各种电路性能指标测量,巩固学生所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和科学地测量电路方法。为后续实训环节打下基础。电子工艺实训,目的是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通过元器件检测、筛选、焊接装配、制作印制电路板、电路调试、故障排除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生产一线实践工作的训练。既学会生产一线所需基本技能,又培养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为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模块训练。就是对某一课程进行专项实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一些专项技能,积累一些实际电路知识和工程知识。通过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电路等为主的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与调试,分阶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做好铺垫。使学生切实学会“识图、设计制作、焊接安装、测量、岗、查资料、写文档”,为今后从事生产、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3.综合训练。在模块训练的基础上,将模块电路综合成某种系统电路,即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电路等结合起来,能根据所需实现功能,运用EDA软件分析、设计相应原理电路及印制电路板,并进行制作安装、综合调测。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有效地应用电子技术打下基础,

四、实施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5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精品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课程特色。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面参与到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来,随着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幅持续保持在20%以上,对外贸易依存度仅2004年就已达70%以上,外经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扩展之势,按目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速估计, 5年内国内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6万家,是现有企业的2 倍,按新增企业每家需要10 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就需要新增180万人,再加上现有企业的人员更新和扩招,市场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更大。为此,高职院必须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建设,为外经贸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一)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所掌握的信息,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多为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和报检员等技能人才,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持有国家职能部门统一考试取得的通用的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工作,没有相应从业资格证的将不受欢迎和聘用。

为了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的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具体来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商务谈判、签订合同、跟单、货代、单证、报检、报关等业务工作的“零距离”

上岗操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岗位面向,高职院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世贸组织规则;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及外贸英语口语等基本技能;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商品学、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和国际货款结算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2.专业技能。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从事同外商进行磋商交易、拟订合同条款、签订合同,实现交易目标的善于沟通交流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具有从事跟单、货代、独立处理履行合同各业务环节的单证操作、办理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货款结算等能力;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

3.取得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书。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商检总局等职能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权威评价考核标准,对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要求持证上岗,作为高职院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毕业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取得一个或多个从业资格证书。这是衡量其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客观标准,是评价毕业生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依据,也是鉴别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称职的重要参照。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准绳,培养能干实事的顶班上岗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要能准确把握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适应职业岗位职责的变化,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标准的变动和趋向,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适时有效的调整,实行动态的教学过程。

1.“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就是外经贸企业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和该岗位对业务人员的职责和业务素质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各岗位工作的高效率运作,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外经贸企业的工作岗位分工呈现越来越细化的趋势,以达到专而精的工作效果。现在的主要岗位分工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和报关员等,这些岗位的职责就是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

“证”,就是国家商务部、海关、商检局等职能部门为外经贸企业提供服务,让有关企业能招聘和使用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称职的人才,组织全国统一的各种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措施,对通过了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颁发全国通用的证书,实施持证上岗的优选制度,从而保证了外经贸企业专业人才优化组合。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就必须依国家对有关从业资格考试达标为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从业资格的考试,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课”,就是“以证定课”,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所应达到的要求,必须适应能让学生普遍通过有关从业资格证考试为宗旨,让学生掌握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为目标。“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应是高职院的正确选择。

2.实施“1、2、3”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即“一个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部提出的“实际、实践、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形成在一定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让学生能“零距离”上岗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让用人单位满意,并有充足的发展、提升的后劲。

“2”,即“两个依托”,要达到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能力,又有后发的潜力,一方面强化以实践性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岗位要求的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依托,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强化课内实训以构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加大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践的校内外集中实训的力度,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即“三个基础”,一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贸工作的职业素质基础,二是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三是具有综合的经营管理的能力基础。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各门课程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功底,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际业务中能够分析、处理和妥善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打破以往的专业学科体系结构,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来设置课程结构,选择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注重业务技能培养的四层次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第一层,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双证并举。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获取大专以上学历证书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从业资格证书,实现“零距离”

就业的目标。

第二层,职业技能模块。针对外经贸企业各种岗位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项目,分别开设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等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每门课程又分为理论知识讲授、课内实训和课外集中实训三个子模块进行教学活动,为学生顺利通过全国统考,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服务。

第三层,职业素质能力模块。作为国际商务人才必须具有该职业所要求的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全面的业务技能,如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过于狭窄、单一,是无法胜任企业对业务人员的起码要求的。为此,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必须包括国际商务英语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的模块;国际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块;电子商务操作技能模块;职业道德、国际商法和贸易规则模块;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实务模块等,每一个模块又分出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再分为专业知识讲授、课内实训、课外实训等子模块。各大模块和各门课程及子模块的融合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综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层,职业基本素质模块。高职院培养的是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专业人才,必须让学生掌握基础牢固的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接受经济学原理,数学基础,大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得到文艺、体育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社会公益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在校3年以上的培育,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思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为步入市场、社会,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特色。

为保证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体系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门课程要充分体现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配套,体现“岗、证、课”三位一体的要求,要从有关院校和出版社寻找到合适的现成教材是十分困难的,最好的途径是本校组织有关教师严格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写系列化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根据职业岗位职能的发展、变更和提高,要根据国家职能部门对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的提升,及时修改、变更和充实教材的内容,使校本教材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适用的状态。

现在以获得湖南省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称号的《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为例,本课程按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岗位标准,据单证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进行编写。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业务流程形成模块化结构,以单证制作为核心进行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实训,精心设计真实的作品、仿真的业务工作的完成,以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程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转贴于

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各门课程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以证定课”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根据外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业资格证考试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标准,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能胜任岗位职责,顶班上岗。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开设了“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商品学”、“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跟单实务”等专业课程,每门专业课都与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相适应,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课堂教学坚持“教、学、做”的统一,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凸显“教、学、做”的统一,将课堂教学分为紧密结合的业务知识的讲授与课内实训两个模块,不仅要求讲清每个知识点的原理,重点、难点,还要利用案例、布置简单的任务、小型的专题等的实训活动,进行动手操作练习,以加深理解和运用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每个单元知识教学完成后,都要采用仿真的任务来进行综合实训,努力朝着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学生既要具有大专以上的学识水平,又要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将外经贸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和内容全部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根据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不断提高,考试内容不断更新的客观条件,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并按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从而达到让学生既完成了大专以上的学业,又具备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从事多个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从历届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凡是获得“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学生,在就业的问题上,“不是用人单位选择我,而是我挑选用人单位”,在工资待遇上比一般的专业人员明显高得多。同时,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实施,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既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实现了用人单位的零距离上岗的能力要求,又解决了学生职业发展的后劲问题,既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又有较强的职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职院培养高等的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4.“三重教学”有机结合,凸显实践性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三重教学”,即理论教学、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三者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讲授,坚持精讲,突出重点,以“必需、够用”为度,通过强化课内实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每一单元组织综合实训,期末对课程的知识和业务技能组织学生停课一周的系统的集中实训,为达到集中实训的预期效果,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学大纲、综合实训指导书、实训练习册、实训实施计划等教学辅导资料,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进仿真的实训操作软件,通过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港口、码头、仓库、集装箱堆场等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聘请现场专家讲座,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等活动,凸显了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实现为行业输送合格实用性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三、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教学考核。

高职教育坚持强化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决不能采取一纸书面答卷的分数做定论,要客观的系统的准确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为配合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将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变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1.各门专业课程均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并将考核办法事先向学生公布,使学生都知道各门课程对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要求,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主动地接受考核。

2. 根据课程的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1)必修课的考核成绩由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的笔试成绩与课内实训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成绩和平时学习表现,按比例评定其期末总成绩。( 2)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则依课程的特点不同,采取灵活的方式,对理论知识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写综合性小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依完成实践性项目的效果,结合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定。( 3)对课外实训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的实训流程,适当考虑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主要依据学生完成的实训作品评定的档次,及实训报告的质量确定其成绩。(4)对取得“职业技能考评”、取得行业认证、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作为评定其成绩合格的依据,并可免修该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其他的课程,拓宽知识面。

3.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评价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人文素质”、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体质、心理素质等表现,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训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各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体现出学生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社交、组织和公关能力诸多方面的素质,学校有责任加强思想素质的教育和考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为行业输送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实行专业学习考核的学分制度。

第6篇

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后劲强的特点,然而由于太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的研究,缺少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实践操作能力上有所欠缺。因而学生往往需要进行校外实训或进行岗前培训后方能胜任工作,但由于其文化水平较高和拥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学习能力而受到企业的欢迎。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则更注重实训环节,大多高职院校以学生“理论够用,实践操作能力较强”[4]作为培养目标。因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强,毕业之后能够马上胜任本专业某个岗位工作,且薪资要求相对较低,因而特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对处于两者之间的大专院校来说,则面临很多压力,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前好多老的专科学校均已升格为本科,剩下不多的专科学校也大多有升本的想法,因而人才培养在模仿本科模式,但教学时间却只有三年,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另一方面,有部分专科学校看到了高职院校的成功,因而又转向学习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师和办学体制上却存在很大差异。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有行业背景,而且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与企业紧密联系,通过派遣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从企业聘请工程师到企业讲学,企业在学校开设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即可上岗,大受企业欢迎;但以上这些在专科院校中却很难做到,同时在引进新教师时仍大多遵循以往模式,即从一所学校毕业即到另一所学校任教,根本谈不上企业经历和行业背景。因而造成大专学校培养出来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理论功底不深厚,专业动手能力不够强,难以就业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网络人才,我们需要寻找一条适合大专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

专科院校网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构思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并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5]。对于专科院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设计构思:

1树立新的专业理念我们要改变专科学校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不够精深这一现状,树立一种“理论向本科看齐、实践向高职看齐”的新的专业理念,同时把一专多能作为培养目标,本着“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综合素质、就业创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来对网络工程人才进行培养。想办法把原来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根据学生情况,分梯次、分小组、分方向和分目标进行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管理以及网络系统开发等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建设,能够立足于中小型网络组建等操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多渠道、多形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环节的培养。我系主要通过几个途径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1)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入的教学规律,构建了包括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见习、实习、实验、校内实践锻炼、网络课程设计、“四个一工程”(“四个一工程”是我校自创的校内实训环节之一,用以训练和考察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网络工程专业四个一包括:一份工程项目报告、一份网络规划方案、一份网络课程设计、一份技能成果展示)、课内外创新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结合。(2)创设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建多个兴趣小组,系里指派指导教师并提供相应的学习场所,定期进行学习交流、探讨专业知识或让大家共同帮忙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3)学生轮流参与系里实验室的组建、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同时利用学校校园网,组建网络工作小组,对校园网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了解整个校园网的组建及工作过程,帮助学校教师和学生解决日常网络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拥有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既深化了理论的学习,又解决了很多在实际操作中才会遇到的问题,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4)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在本专业中组织一批比较优秀且有意于独立创业的学生成为创业中心成员,由创业中心面向校内和校外承接一些计算机相关项目,交由创业中心成员或系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这样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与市场需求接轨,提升了学生今后创业的能力。(5)专题讲座。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学校专家和行业优秀教师、工程师、技术人员为学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市场及行业最新情况。

3加强校企合作,紧密联系市场高校培养模式应符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只有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参与和认同,才能确保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才能保证培训过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我校通过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对学校设备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注入企业的建议,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并在校内形成一定的企业氛围,增强学生与企业人员的接触。同时把企业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实习操作,增加他们的实际感受,解决一些书本上没遇到过的问题。再者,学校组织专职教师利用署假到企业顶岗实习,专职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锻炼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升,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又同时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双方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这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深受企业的欢迎。

专科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优化课程结构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时,我们参考了美国学者多尔的后现代课程标准“4R”,即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6]。同时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突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整合课程内容,以模块化设置课程,使设计出的课程体系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7],做到理论够用且可提升,专业素质较好,实践技能够强。我校在课程设置结构上,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教育及个性选修课程4个模块。课程主线将以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网络类课程和JAVA程序设计开发两条主线进行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思修与法律。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动态网页设计、局域网组建、专业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操作系统配置与管理、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TCP/IP协议、网络安全、智能大厦与综合布线、网络维护与故障诊断、Linux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安全技术、关系数据库与sql、JAVA程序设计、J2EE、工程造价等。素质教育及个性选修课程:三维动画制作、电子商务、网络办公系统开发、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更新教学内容计算机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跟上技术及发展的需要,教师所教授的东西不应该是学生学后发现早已过时、一无所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坚持“新、精、实”的原则。“新”即教学内容是当前学科和行业需求前沿,教法上要有创新;“精”即讲授内容要突出精炼、精华,不需要太多无用的东西;“实”即所教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有实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自编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来尽量做到内容的精练和实用,有针对性,突出重点。

3转变教师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上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利用框架式教学法[8]、项目式教学法[9]等教学方法。教师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向学生传输行业知识,讲解最新前沿技术,了解行业动态。同时,通过形式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两委会、创业中心、计算机协会、学生创业团队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具有创新性的计算机技能大赛、学生周末大讲堂、科技文化周等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结合所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的笔试方式,建立以学生能力为本,质量和技能为主,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例如采用项目答辩、现场综合实验、项目组现场施工等考核方式对学生期末成绩进行考核。同时,在考核过程中,重视平时成绩的积累和过程的考核,避免学生利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学历+技能的培养方式

在有关文献[10]中提出了“1+X”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使学生在获得“1”个学历的同时,具备获得“X”个技能认证证书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有关文献[11]针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培养及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也提出了一种“3+1”的培养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培养,这些较好的培养经验我们都可以借鉴。针对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及学生的特点,我们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社会认同度较高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CC-NA”、“CCNP”等网络相关资格证书。

第7篇

关键词:洗衣机;单片机;实训

中图分类号:TM925.33;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01

1.现阶段单片机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单片机在工业控制、家用电器设备、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企业、市场需求,单片机已然成为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现阶段学校单片机课程使用的设备有实验箱、实训台、万能板、实验开放板,其中实验箱和实训台的内部线路已接好,学生只要将外部的简单线路连接好即可,因此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实训原理,出现问题时也不会解决;实验开放板体积小,价格较便宜,性价比高,但功能较少,适合初学者使用;学生按照项目原理图进行万能板焊接,能够对原理图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耗时长,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用。

2.单片机实训过程教学改进

单片机课程教学更注重应用,理论够用就行,采用项目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理解比较抽象的单片机课程知识。设计的基础项目有:①LED流水灯。通过编写各种流水灯程序,比如小灯依次点亮、奇数位灯闪烁等,学生熟练使用for语句、循环语句等。②电子表、LED显示屏。采用数码管显示时间,学生熟练掌握数码管的工作原理,了解定时器、计算器的编程方式。③抢答器、模拟交通灯设计。学生了解中断概念及使用方法。④串口控制数码管显示系统设计。学生了解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的通信协议。

通过上述基础实训项目的练习,学生对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了解, 但与实际工作项目之间仍有一定差距。所以在课程后期分组让学生设计实际项目,经历前期市场调研、项目设计、元器件购买、硬件电路设计以及软件编程等完整的开发过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3.基于AT89C52控制的洗衣机系统设计

第一步,调研搜集资料。首先让学生搜集洗衣机相关资料,让学生将信息整理成一份洗衣机方面的调研报告,对后续任务有着指导意义。

第二步,洗衣机系统设计。通过第一步的调研,学生已经了解了各洗衣机特点。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类型的洗衣机,其控制系统主要以PLC和单片机为主,其中单片机以其低廉的价格、优异的性能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基于单片机实训课程学习要求,本设计选用AT89C52系列单片机实现洗衣机各部分控制要求。洗衣机系统工作过程主要有四种:轻柔、快洗、标准和脱水,并且用LED灯指示选中模式,数码管显示工作时间。启动洗衣机后,先程序初始化,上水电磁阀,打开开关,并开始注水,当达到设定限位上水位时,检测传感器把信号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处理关闭上水电磁阀,电机按设定的频率开始运行,洗衣进入洗涤程序;洗衣完成后自动进入脱水模式,脱水模式指示灯亮;循环两次洗衣完成,蜂鸣器报警提示洗衣完成。

硬件设计以单片机芯片为主体,加上时钟电路、复位电路、按键开关、多位数码管、蜂鸣器以及欠压检测电路组成洗衣机系统,外部硬件电路由继电器、三极管、电动机、进水电磁阀、排水电磁阀、压力和浊度传感器组成。洗衣机工作部件主要有电机、进(出)水阀,通过输入不同的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快慢跟正反;进出水阀控制水位进水高低,一般处于开或关两种状态。洗衣时间显示采用74LS47译码器,把输出的BCD码译成共阳数码管显示码。洗衣机设置了安全保护,当洗衣过程中开盖或衣物不平衡,触发中断对电机停止工作处理,保证洗衣过程的安全。

第三步,采用Keil与Proteus相结合联合调试软硬件电路,能够同时对单片机进行随堂软件仿真和电路仿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实验成本。

通过把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加入实训课程中,把学生难理解的抽象教学内容与具体实例相结合,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对项目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育 《临床护理综合实训》教学 PBL教学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1969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指医学授课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生享用的行为习惯。”PBL教学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实际问题导入,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它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是激励学生在小组工作中合作学习以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PBL首先在北美快速发展。据报道,在美国,70%的医学院不同程度地采用了PBL课程;在澳大利亚,有20%以上的护理课程所采用的PBL模式,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也于1997年正式开始实行此全新的教学法。据WHO报告,全球目前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了PBL模式,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而在我国,多所医学院校的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都进行了部分试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临床护理综合实训》作为我院正在开发阶段的一门基于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课程,旨在培养与临床零距离的合格护士,希望她们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并胜任临床护理岗位,改变护生进入临床后普遍感觉“学校学的知识用不到,到临床等于从头学”的现状。为配合开发新的课程也为更好地研究和探索PBL教学法,我院在2010级护理专业三年制大专层次10个班的临床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

1.教学的实施

选择我院2010级护理专业三年制大专层次10个班为授课对象,每班分成10组进行,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组织教学,教师在授课前几天,预先向学生提供典型病例,让学生围绕病例,收集资料,学习分析病例所需的知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小组内互相讨论,然后学生们试着组织、归纳众多观点和解释,提出初步诊断,对病人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护理措施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在教师指点下,学生进一步达到学习目的;然后学生在反馈学习中形成自己观点,和组内其他成员共享其发现,最后由教师点评[2]。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81.5%的学生认为PBL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98.1%的学生认为通过资料的收集拓宽了知识面,但也有近22.2%的学生认为资料收集太多,没有对其进行认真的整理,从而影响知识的掌握。因不满意分组,影响学习效果的占14.8%。小组和课堂讨论能锻炼表达能力,所以81.5%的学生希望在今后能多一些这样的机会。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在今后使用PBL教学。也有少数学生建议不要频繁使用PBL,否则会使人有很大的压力。

2.2教学效果优势分析

2.2.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正是有了这种心理需要学生才萌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活动,注意力和兴趣被长时间地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上。PBL教学设立典型病例,学生提出护理问题,采取适当护理措施并进行评价,促使他们积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最佳方案。

2.2.2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从平时对护生的理论提问及考核,护生能拓宽知识面,与护理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比往届学生高。

2.2.3培养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PBL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把讲解、讨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护生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训练,在临床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2.2.4促进沟通及交流

讨论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地在教学中补充。

3.讨论

3.1 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3.1.1师资不足

PBL要求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都有一个带教老师,教师数量比原来多出几倍,这在现阶段是不能完全满足的。

3.1.2教学条件不足

PBL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为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扩大实训场所,添置必要的试验设备、教学仪器及电子工具,目前也不能一步到位。

3.2成功实施的要求

3.2.1 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说明它是有很多优点的。

3.2.2 PBL教学法的成功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3.2.3 PBL教学法的成功开展也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病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积极与同学组织交流,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3探讨有效的措施

要改变多年来学生已经习惯的传统教学方式,首先从心理上和方式上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习过程。学生必须成为积极、主动、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探索者,因此,教师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科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教学原理和方法,方能胜任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出每项技术操作的学习目的,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明确不同学生的弱点并给予相应的帮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也会针对这些问题查阅大量资料,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其次,必须建立与之配套分得科学评价考核系统。例如,教师应避免只用理论或实践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应结合个人表现和小组表现,制定一套完善的灵活的评估方法以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随时对学生及其小组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小组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

在临床护理综合实训这门课程中,PBL教学法并不是被单一地应用,而是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讨论教学等。对每所院校、每位教师来说,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加以调整,教出自己的特色。

高职护理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PBL教学法的最大贡献在于为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脱节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它使实践和研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融为一体。PBL教学法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学习方法的改革,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评判性思维得到发展,到临床后将会在比较短时间内成长为合格的临床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第9篇

财务审计教学目前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个案教学。而财务审计很多流程式操作是需要实践环节辅助认识,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财务审计职能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缺乏感性认识,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材乏味。在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考,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财务审计这门课程一直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该课程一直从属于会计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专院校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开发,“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几乎没有。笔者曾经在2009-2011年对我校会计系1000多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70%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多、枯燥、抽象、难以理解,25%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理解了,但不知实际如何操作和运用,只有5%的学生认为比较好理解。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什么是工作底稿,80%的学生不知工作底稿如何编制。其主要原因是:财务审计普遍采用“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堂上严重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能采用的只是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综合性、系统性差,比较分散,所以无法从总体上领会财务审计工作的精髓。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观念传统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重视财务审计课程教学,存在“重会计、轻审计,重理论、轻实务”的状况。有些院校只开会计专业,没有审计专业,而财务审计课程一直是“大会计”专业下的主要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财务审计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及综合性学科,融汇会计、税务、统计学、经济法、计算机等理论与方法,它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所以财务审计课程难度较高,本科院校将财务审计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安排在快毕业的最后一年。由于有的学生会计基础不扎实,再加上有较多的学生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的学生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时间紧张,心里不踏实,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

2.高职高专培养方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高专在课程设计上,没有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过分强调理论教学,重视说教和灌输,在实践环节上蜻蜓点水,非常肤浅,没有深度和广度,没有发挥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和执业界的技术需求。

3.财务审计实践教材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导致审计准则、制度、政策也处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从而使财务审计教材、实践教材都无法及时更新,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致使有些内容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审计实践发展较晚,审计课教师难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财务审计教材和实践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再加上财务审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财务审计理论内容太多,各种理论互相穿插、渗透,导致学生一方面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难以一次性理解透彻。

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经调查,在财务审计方面具有“双师型”教师的学校平均仅占3%左右,这种现状使得财务审计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懂得审计实务,还要懂计算机技术,不仅要懂会计电算化,还要懂计算机操作技能而真正适应这一要求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

5.财务审计模拟实验成本高,设计难度大。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资料,只需要一个典型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和整理,到明细账、记账凭证汇总表,再到登记总账,最后到会计报表的填制就可以了。财务审计一般采用逆查法,先从会计报表审计,再到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审查时间一般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所以财务审计实验资料时间跨度较大。实验资料除了会计实验所需资料以外,还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契约书、协议章程等,除了准备正常资料以外,还要设置“审计障碍资料”同时根据审计目标,还要审查账实是否相符,需要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证券资产等通过盘点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而实物资产的配备难度较大,它需要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以及债权、负债采用函证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和所有权的归属,有时还需要直接观察法等其他方法来证实资产的存在。此外,一个单位一年以上的会计资料,企业一般不愿意给予提供,因为这会涉及到商业秘密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数据间的连续性、相关性与钩稽性,这就使得资料的筹集难度增大。随着计算机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对财务审计实验资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充分考虑电算化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对数据和资料要求,不仅准备模拟手工资料,还要准备电子财务审计数据,要购买软件、计算机等,所以财务审计设计难度较大,需要耗费一定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同时硬件设备成本也较大。

6.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缺乏足够的资金。建立财务审计模拟实验除了设计难度大以外,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比如,对存货、现金、固定资产的盘点,对往来款项的函证等,而这些在实验室里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只能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弥补。联系校外实习基地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但财务审计课程一直从属于大会计专业教育范畴,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只重视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开发,而对审计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开发却不重视。所以很多院校财务审计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还处于探讨阶段。

二、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围绕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形成“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验+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以培养审计专业技术为主线设计课程,将财务审计课程一分为二。其中,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课时分配上,要尽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最佳,突出高职高专实践性教育的特点。1.单项实训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的。案例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师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的例子,对原理、理论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让学生深入审计情境的现场,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审计思维模式和审计职业的洞察力。财务审计课程内容一般分成两块:一块是审计理论和方法,内容较少;一块是审计实务,内容占90%左右。在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这一块,笔者认为,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审计实务方面,主要以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为主,案例分析旨在说明哪些违背了审计准则、会计制度、法规,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弊病。案例讨论旨在说明解决的措施和途径,做哪些调整分录。但这种案例教学比较机械,没有设置多种情境,不能培养学生审计的应变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综合实训包括模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财务审计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贴近现实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财务审计理论的内涵。审计模拟实验就是先确定一个被审计单位,以该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基础,采用适当的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完全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在获取审计的证据、出具审计报告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审计约定书的编制,审计计划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实践操作过程,熟悉财务审计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抽样、实质性测试,以及各种审计方法和概念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审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审计不再感到抽象,获得对审计的直观的认识,并能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满足工作要求。

三、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1.改变观念,重视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高职高专重视这项工作,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因此高职高专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会计、轻审计的观念,重视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对于建设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一方面要指定专人负责,并派专人去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实践,尽快完成审计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联系好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基地;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组建一个知识结构搭配合理的研发小组。无论是单项实训,还是综合实训,无论是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建设,还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要成立研发小组来专门研究组织、设计实践教学。首先,案例教学特别是在案例选择上,既要符合教学需要,还要新颖、有时代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必须由研发小组搜集、组织设计案例,并编成案例习题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需要配备整套财务背景资料和一到两年实际的财务数据与电子数据,同时还需适用配套的工作底稿。由于实践资料的收集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知识面广,所以要求研发人员不仅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组成这样知识结构合理的研发小组,才能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中职学生;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8

目前中职教育中职业培训仍然是薄弱环节,中职学生由于缺乏操作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是中职学校适应经济、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现场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培训机构考核等方面着手,从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出发,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个人素质和岗前培训,进一步改革职业培训模式,强化技能培训,实现校企合作培训“订单”化。

通过职业训练和培养,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具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

一、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问题始终是一个困扰职业培训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职业培训机构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可以采取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可以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授课能力;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此外,还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参与或独立承担教改研究课题,多出研究成果,使之成为职业培训事业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专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以及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

二、建立校内校外职业培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中职学校普遍办学经费紧缺,对现代化大型设备的购置,对高科技含量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训练的需要。因此,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强有力支持,建设实训基地,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满足培养实训人才的需要。

此外还应与企业携手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训课程安排到企业上,邀请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到培训课堂中进行技术指导,实现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达到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掌握本岗位的操作技能,确保学员技术过硬,从容上岗,胜任工作。

三、建立职业培训机构,搞好学生职业培训。

要使中职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众多的大专、本科生竞争,就必须突出中职学生的特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为此中职学生必须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相关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为将来就业掌握相关技术,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

通过培训能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有培训考核机制作保证。学校应专门设立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考核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措施,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将培训工作纳入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工作目标,加强培训与教师的考核挂钩。通过开展在校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对通过培训并取得较好效果的优秀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对通过培训效果差的学生则给予通报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

四、加强职业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个人素质培训。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是对企业员工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发展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中职学生就业,需要一技之长,但更需要个人素养。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的同时应加强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特别是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育。学校可以邀请企业负责人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充分理解个人素养,如纪律观念、合作观念、诚信意识、吃苦精神、创新意识、敬业爱岗、礼仪举止等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有爱岗,才不会下岗,只有敬业,才不会失业。

2、加强岗前培训。

学校应在毕业前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职业培训,引导学生做好就业意识、心态、价值观方面的准备,树立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地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自身在就业时的竞争实力,朝着职业和岗位所要求的方向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3、改革职业培训模式,强化技能培训。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教育培训在形式上,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训练,授课内容和培训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培训机构强化岗位技能的培训,合理地安排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及其配合比例。此外,理论知识也应当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实践技能的训练也应当贯穿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并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培训方法上,许多学校或培训机构运用传统的“授课”“培训老师讲,学员听”的教学方式。这种培训方式,还有些培训机构采取放录像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既降低了成本,又可灵活掌握培训的内容,使学生简单地认为职业培训就是放录像。以上这些方式都容易给学生对培训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使培训效果和培训效益大打折扣。培训应是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为中心,关键在于加强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大力研究能够切实加强学员职业技能的培训手段和方法。

4、校企合作实现培训"订单"化。

要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根据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根据企业用人"订单"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教育与培训方案。

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应与学校签定人才培养合同,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市场需求、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事业单位也有责任向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见习和实习。

参考文献

[1]吴娜.健全和完善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探讨[J].肇庆学院学报,2008(7)

第11篇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林类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机制。那么,如何提高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项目、创业能力便是我们尤为关注的议题。

一、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选择创业与否,项目的选择,规模、形式的界定,等等,都是自身创业能力的不断体现和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但是,通过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近500名学生,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国家性示范高职院校近3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

通过对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意识调查发现,71%的学生没有创业意识,只有5%的学生存在创业的想法或意识,其他学生则选择可以培养。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创业难度预估值过高。没有创业意识或者对创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普遍感觉创业的难度较大,成功率不高,他们没有或缺乏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

2.创业企业的规模定位过低。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认为创业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只要能够维持生存即可,不少小商小贩摆地摊都可以做到,他们一定能够做到。

3.创业价值观有偏差。调查中有70%以上的高职高专学生选择自己创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没有从未来及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多数创业的学生都或曾有过一次及以上短暂的创业史,说明他们在确定创业项目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能力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创业机会获取、创新思维等方面。

1.创业机会获取能力低。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项目选择的情况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把握和获取能力相对较低。以2012年“仙林科学城?挑战杯”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情况为例,竞赛共评选出227件作品三个级别奖项,其中本科组187件创业计划作品获奖,占获奖总数的82.38%;专科组40件创业计划作品获奖,占获奖总数的17.62%。从江苏省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比较,两者相对接近,但在获奖比例中存在明显差距。

2.创新思维活跃程度低。创新思维测试比较发现,高职高专学生在分析和思考问题等方面存在不足,无论是其思维能力还是知识结构,都很难将问题分析和思考全面,同时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的创业计划作品没有创意,且含金量不高,根本无法满足创业过程的长远发展需要。

(三)创业资源条件不够充分。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受内、外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对创业环境的了解不够、资源的获取成效相对较低。

1.创业环境认知不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现有的创业资源认识不够全面,如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系列培训等,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有所了解,一般都是接受过SYB、KAB、GYB等项目培训的学生。多数同学由于对创业环境的不了解和认知的不足,所以对创业根本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参与其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担心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接触,办理手续等相对比较麻烦,而不考虑自身创业。

2.创业条件准备不足。创业资源中几个要素: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都是重要条件,但高职高专学生显然不存在优势,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的弱势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创业项目的选择。

二、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内容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观念教育,让他们在知识面、判断力、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做好创业的思想、心理准备。

(一)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需求、动机、理想和信念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我们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能力培养、引导和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具备创业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大势所趋。

(二)创业知识的积累。

创业知识的积累是创业成功的必要因素。高职高专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创业的理论、创业的步骤、创业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手段,同时,需要关注创业的相关要点和难点,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财务税收知识,等等。

(三)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学院通过提供平台、场地、资金等不同形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比如,2009年,学院投入26万元提供了模拟创业的孵化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打造了一支创业预备役,现有应时鲜果、插花等12家模拟型创业社团入驻,锻炼了我院高职高专学生的模拟实体运营能力。

(四)提高创业心理素质。

创业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情感和心理品质,还包括自身评价、风险意识、应变能力、耐挫折力等。高职院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系列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三、我院培养创业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主要围绕创业价值观、创业能力、创业资源三方面进行,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导向,不断改进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为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平台,确保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运行。

(一)以创业教育为抓手,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尝试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以学生的主要创业岗位为核心,确定创业教育项目,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围绕主干专业首批选择了专业性强、创业成功率高的园林绿化设计、无公害蔬菜、宠物保健、食品加工等10大创业教育项目,探索项目式教育的经验。在项目式创业教育的实施中,带动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48个创业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的创业教育发展。

立足长远,学院在“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以创业项目为核心,重构相关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农林特色的强势专业群,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核心,保障学生创业实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紧紧依托实践平台。近年来,学院形成了校内、校外两大创业孵化平台,实施了“双轮式驱动”。

1.校内平台――“两园一企一街”。“两园”。一是万亩连片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园区――江苏农博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2500亩,辐射区8000亩,拥有宠物犬、食用菌、室内净化植物、设施园艺等15个创业实践全真教学工场和实训中心,相对应的15个学生创业社团全面入驻。二是占地1850亩的江苏茶博园。围绕茶叶、草坪、有机农业等产业进行建设,规划建成拥有“一院、二所、三馆、四园、五场”,集教学实训、科研开发、创业孵化、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学生又一个创业实践的摇篮。

“一企”。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种业50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即将成为上市企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种业生产和营销技能,创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公司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达1500人次。

“一街”,即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为法人型创业社团提供平台,直接面对市场,实现从“田头”到“街头”的全程对接的创业一条街。目前已有园林规划设计中心、动物医院等5个法人型社团进驻一条街,成为学生创业的对外经营窗口。二是大学生创业园,学院投入资金提供了模拟创业的孵化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三是农博园内展销中心,主要是农、林、牧、生四大专业板块成立的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把生产的大学生创业产品直接在里面销售。

2.校外平台――产业示范基地、联姻企业。建立了“草坪草”、“彩叶苗木”、“生猪”、“马铃薯”等5项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省政府挂县强农战略,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泗洪、溧阳、句容等地,开展技术和产业推广,在实践中强化了专业能力。校外合作企业,其中有光明乳业、红太阳集团等知名大型企业在内的300家创业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外创业实践基地锻炼,创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三)以创业文化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学院依托多种形式的校内硬件资源,形成了励志文化、社团文化、活动文化的总体格局,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创业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激励学生提高自身创业素质。

1.励志文化。为培养学生服务农业的志向,在农博园内建成面积27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馆,让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近代农业发展历史,感知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使命。为充分发挥典型激励作用,学院投入50多万元在校园内开辟了“励志广场”,首批选拔了72位近年来在就业创业、技术服务、管理岗位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典型校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2.社团文化。学生创业社团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现在我院已形成了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38个、法人型创业社团5个、模拟型创业社团12个、兴趣型创业社团36个等百花齐放的校园创业文化格局,所有学生都参加了一个创业社团。

3.活动文化。校园内无形的创业活动文化方兴未艾,每年都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典型报告会等活动,特别是学院科技产业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联合举办的“禾木杯”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在校园内产生了轰动效应,充分展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采。创业创新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以生产性实训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延伸第一课堂创业教育链,建成了食用菌、有机大米、畜禽产品加工等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38个,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开展生产经营创业实践。通过这些创业实践,他们当中有回乡承包荒山创办生态农业园的园艺专业毕业生郭翔;有把学院实践基地当做自己创业的试验田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陈斌斌;有曾经的学生插花社团会长变成今日花店老板的园林绿化专业毕业生刘华;有立志毕业回家养猪建全省最大养猪基地豪情的创业典型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付伟;有拥有三家凯利蓝宠物连锁店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丁晓兰;蘑菇大王郁宝锋、养殖能手赵林军、宠物美容创业武智斌、华众传媒创办者杨士航……

(五)以服务“三农”为平台,培养学生亲农爱农情结。

学院紧紧围绕“师生到田头、课堂移村口、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教育理念,在为“三农”服务过程中培养学生亲农爱农情结,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检验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第12篇

关键词:新学制;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77-04

从2013年起,江苏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职业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的文件精神,倡导文化育人,抓实队伍提升,强化科研先导,推进专业建设,追求内涵发展,努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建设美丽校园,实现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是最高境界的育人模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鲁昕副部长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此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确立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彰显特色,提升品质;丰富内涵,教育激励”的校园文化建设总思路,力争打造文化育人的最高境界。

首先,着力打造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环境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重要的育人资源。为挖掘宝贵的育人资源,将军山新校区从2010年开始,就按照“承担服装专业教学、实训、培训、考证和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任务‘五位一体’,集‘园林式校园、集约式管理、居家式生活、多元化办学、人性化教育、一体化教学’于一体,建成服装业、软件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基地”的定位,通过为期4年3期的建设,专业设备、校园环境和文化得以改造升级,并初步形成了“一中、二亭(池)、三(广)场、四园、五楼、六路”为篇章的园林式校园主题景观建设体系,呈现了一个干净的、绿色的、美丽的和文化的校园。校园绿植主题景观和园林主题小品展现了校园的园林式美景,实现了建成“绿色景观区、人文教育区、运动休闲区”的既定目标。

其次,着力彰显校园哲学文化。结合学校办学特质,发挥校风、学风、教风和校训、楼名育人的明示和暗示作用,创意路名和文化校园系列产品;营造“温馨、温暖、温情”“雅致、精致、别致”“和气、和善、和睦”的教师办公环境;添置宣传橱窗、文化标牌,发挥文化设施、名人名言警示牌、荣誉墙等宣传阵地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将军山新校区,秉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美丽精致的校园环境处处彰显着文化的内涵与气息。将军山校区的“一中”,学校整体按汉字“中”字结构设计,既寓指校名中的“中华”之意,又寓意全校师生立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二“亭”,指的是“抱一亭”和“君子亭”,抱一,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笔名抱一,命名为“抱一亭”,为表达对黄炎培先生的景仰之情。《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命名为“君子亭”,寓意学子修身养性,以成君子之范……使校园真正成为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的育人之地、雅善之地、幸福之地。

再次,着力营造校园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职业教育彰显特质的文化形态,也是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创新教学环境、实训环境,按照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根据“理念上超前于企业,设施上同步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于企业,技能上适配于企业,模拟职业环境、真实生产装备,教学实训一体”的思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过程变成生产产品、完成任务的过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校在四大专业均建立了校企双主体的教学工厂,融合双方资源优势和育人环境,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浓厚的企业文化中接受技能训练,提升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建设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绘画设计作品展厅,服装设计专业金牌选手的荣誉长廊、衣字浮雕等方式,充分发挥先进企业文化感染和渗透作用。班级文化在注重常规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凸显专业特色,着力与学习文化、社团文化等相融合,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导向性、职业性、鲜活性”。[1]

二、致力“双师”培养,打造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当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的打造。叔本华曾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近年来,学校本着“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点面结合,整体提升”的原则,通过实施四个“推进”(师德师能提升、结构调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型教学团队组建)和五项“计划”(温馨计划、优岗计划、优才计划、引领计划、名师计划)工程,以科研为引领,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效果反馈、强化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实施“1234”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支敬业精神强、教学能力强、合作意识强、管理能力强和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

以课题为引领,提升科研能力。学校以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五年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引领,组建了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并着力打造。其中服装设计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已经被立项为南京市职业学校“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各获得2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在建设过程中,被评为明星团队。

以培训为载体,推进持续学习。著名教育家肖川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培训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学习型教学团队建设,有针对性系统性地举办专家讲座,拓展理论视野;外出培训考察,提高实践水平;举办高品质的读书讲台,营造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氛围,并鼓励学以致用。“十二五”期间,近百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市级培训。

以外引为举措,优化队伍结构。学校坚持人才引进和校内培养相结合,以“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凸显”为目标,加强梯队式教学团队建设。学校从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结构,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以企业为基地,强化实践调研。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是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的重要举措。学校利用暑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下企业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对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企业文化、岗位职责、人才需求变化等进行系统地调研分析,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晰课程及教学改革思路,并完成企业实践报告,以此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专业建设,夯实职教根基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命脉。学校秉承“内涵发展、规范管理、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的专业建设理念,不贪大求全,着眼于做精做强,着眼于内涵提升,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企业需要转”的要求,大力加强专业建设。

一是不断加强校企合作融通,丰富现有专业的内涵,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举办一定规模的校企联谊会,与10多家合作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与江苏舜天集团、苏宁集团等100多个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30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订单”式培养人才,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与南京软件有限公司、香港海运集团、北大青鸟集团、江苏联通等联合办学,建立了12个企业“冠名班”。企业根据岗位提出人才培养的数量、期限、目标、规格(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校按照企业订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所需开设的课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组织教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

三是建立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进行专业转型升级。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需求。适时对电子商务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转型升级,通过人员互派、“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科研协作、基地共建等形式,对接区域经济。以电子商务专业为基础对接软件相关项目,以江苏省软件培训联盟、苏软人才培训中心为平台,与镭镀电子有限公司、北大青鸟等企业开展合作或培训。通过“引进培训+专业对接+课程嵌入+学生就业”,将网络营销、软件测试的相关课程引进教学。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基础,与艺德源动漫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并嵌入学校教学中。共建实习基地、引企入校、拓展专业方向,设立企业专家工作室,将企业手机游戏项目的培训引入学校教学。

四是进一步适应区域软件经济的结构调整,服务民生,进一步扩大培训基地规模,拓展培训项目,将培训基地做大做强。学校与省软件人才中心合作,注册成立的软件培训实体――雨花台区苏软人才培训中心是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并通过省商务厅、财政厅评审,成为南京市唯一一所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已拥有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企业大学培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联盟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联盟培训基地、中国软件谷人才培训基地、南大在职软件工程硕士教学点、南大ITP教育中心软件谷分中心等。利用两个校区全年为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诚迈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南大富士通软件有限公司等软件企业“订单”培训数千人。学校软件培训已经形成全日制、常态化的格局,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升学就业立交桥,做精做强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相关全日制大专院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中职专业的学生搭建直升全日制大专通道。学校与台湾吴凤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深化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服装设计专业与中航集团合作对非洲国家进行专业教师、基地建设、设施设备选购等项目培训;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与韩国又松大学、极东大学等两所国外院校和6所国内院校开展国际、国内多方位合作,实现“就业有门、升学有路、留学有桥”的三个层次办学。

六是注重评估创建,提升专业建设品质。“十二五”以来,学校抓住每次迎评创建的机会,以创促建,优化提升,优越发展,优势推进,大力提升专业建设的品质,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2010年,四个五年制高职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估,现场评估1个专业优秀,3个专业合格;2个专业顺利通过省示范专业复评验收;2012年,1个专业通过省级品牌专业验收,并有1个专业创建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美术设计与制作、美容美体专业成功创建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四、致力质量提升,增强竞争实力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教育质量的核心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职业学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在于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

一是抓实教学常规、打造数字化校园、保障有效教学

依据江苏省教学管理规范的要求,学校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五个环节,突出“有效备课”和“激情授课”两个重点。坚持“预约听课、相邀听课”相结合。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关注教师教学力和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学校以“服务、优化、创新”为主题,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落实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2013年,学校成功创建为南京市示范级数字化校园,获专项奖励100万元。

二是立足“五课”教研、聚焦课堂一线、攻坚有效教学

“五课”教研的目的是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次,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彰显职业教育本质特色,其核心关键在于“研究”。学校依托教研组,坚持聚焦课堂、攻坚课堂。通过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教学大赛,中老年教师“振兴课堂”示范课教学大赛和每学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展开及动态生成”青蓝工程诊断课教学研究活动,攻坚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案例教学和岗位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取得良好效果。近4年来,学校4位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5位教师获得研究课,近40位教师获市“两课”评比一二三等奖。

三是注重科研先导,推行课程改革,促进有效教学

学校坚持“课题引领、返璞归真、实践求索、提高质量、追求品位”的科研理念,以反思性教学为举措,实施“科研理念明晰化”“常规工作制度化”“校本教研规范化”“课题研究实践化”“考核奖励常规化”“科研意识习惯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以科研为先导,适应4.5+0.5、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入行业企业充分调研论证,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准确、职业面向清晰、课程结构合理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灵活柔性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实现五个对接,真正按企业培养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陶行知的生利主义之课程观,扎实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双主体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或岗位任务设置课程,开发了《素描技法》《动态网页》《《设计色彩》《软文营销》等数十门校本课程,其中《素描技法》《商务软文写作》已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春华秋实一年年,春风化雨入杏坛。仅2013年,学校名列职业学校质量管理考核结果表彰榜和教学质量综合推进优秀学校表彰榜,获区教学绩效考核综合奖和质量提升先进学校。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予以关注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