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浙江中烟的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既按照行业要求稳步推进、持续提升,同时又充分结合浙江中烟的建设实际,形成自身特色。在贯标项目建设之初,公司领导就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密切关系,将业务流程精细化的ERP咨询项目和管理流程规范化的“三标一体”项目同步启动,走出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系建设结合的新路子,为信息系统和业务实践的持续发展、协调改进奠定了基础。
1体系思想充分融入ERP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三体系和都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其中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的关联尤为紧密。质量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文件管理。文件是体系实施的载体,也是检验体系的标准。而信息化系统就是按照标准文件的描述,将大量业务处理和流程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固化,从而保证标准的严格执行。要达到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完美结合,就是要确保标准体系中的业务管理流程和固化在信息系统的业务操作实际高度一致。如何保证两者的一致性?浙江中烟通过“三标一体”项目和ERP咨询项目联动协调,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ERP咨询项目是对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而“三标一体”项目则是针对管理流程的细化提升,两个项目虽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但目的一致。通过两个项目的同步开展,梳理过程的沟通借鉴,实现了流程的优化重组,确保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高度统一。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了程序文件和实际操作不一致,杜绝了“两张皮”的出现,同时大大增强了标准文件的适用性和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充分引入了质量体系过程控制的思想。在项目建设前,就明确了“优化流程、精细管理、业务创新、技术领先,水平行业前列”的建设目标,通过机构完善,制度建立,职责分工,做到了体系要求中的目标明确和组织保障;同时,在项目管理中建立了项目考核机制,坚持ERP工作例会制度,明确了ERP问题管理流程,做到了有问题就有反映、有记录、有负责、有方案、有落实、有反馈,体现了PDCA循环思想;并且和ERP项目相关的需求、建议和解决方案等信息都实行了标准化、文档化管理,做到了每一项工作都事前有指导、事中有记录、事后有分析,实现了痕迹化管理。通过贯标工作的不断推进,对三体系的认识不断加深,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要求也不断融入信息化项目建设中。ERP项目硬件建设就高度重视信息设备对环境、职业健康的影响,在设备采购中引入绿色、环保、低耗的理念,确保所购设备符合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要求。同时为响应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要求,积极应用信息新技术与新设备,特别是系统集成技术,通过优化整合信息资源,硬件系统从原来几十个小应用、十几台服务器,整合为两个大系统六台服务器,在有效节约资源提高系统利用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电磁辐射及能源消耗。
2信息化手段对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和促进
为解决文档管理难规范、工作痕迹难保存、运行检查难开展、纠正预防难跟踪等问题,浙江中烟根据管理及应用实际,利用信息平台快速高效的优势,结合标准化信息广泛性、法规性、系统性、时效性和服务性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集文件编制、、使用、评审、持续改进和作废全过程管理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搭建,规范固化了标准化工作流程,实现了可控化、痕迹化管理,保障了体系顺畅高效地运行。该系统与浙江中烟门户系统相集成,通过工作流平台的引入,支撑了浙江中烟标准化工作多流程、分层次的实际应用,具有以下特点:2.1内容更丰富系统包括立项计划、标准管理、标准化工作、体系运行和法律法规四大模块。除了包含和工作相关的文件程序外,还有标准化工作动态、标准化知识、体系工作计划、贯标动态、体系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知识全面,内容丰富。2.2提醒更及时标准的制定、审批、、查阅涉及人员广,时效要求高,为了保证标准及时,宣贯到位,系统除了通过标准公告、待办任务提醒外,还与短信平台、邮件系统相集成,确保时效性。2.3信息更完整系统除了可以查询到最新的标准文件外,还支持历史版本和作废版本的检索,使得文件体系更完整。同时,通过外来文件和法律法规模块的建立,能全面地得到国内外标准信息、行业内文件信息,最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及时了解标准化工作的各项动态。另外通过标准管理和体系运行模块的建设,标准从制修订、发放、到废止均在系统留下痕迹,能够跟踪管理,历次的内审计划、管评报告、问题清单,不合格报告等信息都可查询,便于掌握整改动态,促进管理闭环的形成。2.4流程更细化根据浙江中烟管理实际需要,标准文件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不同类别的标准由对应的标委会审批和管理。而从标准流转的角度而言,公司本级和制造部级的标准流程也不一致,这造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标准从起草、审查、会签、审批、编号、复核、、查询、作废每个环路的流程各异,系统实现非常复杂。系统最后采用了灵活配置的工作流平台,通过图形化定制,实现了多级支持,确保了系统实现和业务实际的高度统一。2.5体系更严密标准文件从起草、、查询到废止都是受控的。基于以上特点,系统建设要求更加严谨。通过标准起草环节和项目立项模块相关联,利用立项编号控制标准编制,防止标准重订、漏定等情况的发生。在标准制订过程中,则通过总文控、部门文控、科室文控等角度的配置,在严格权限的同时,实现了分级授权管理,既保证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又体现了严密性。2.6查询更便捷随着系统的建成,标准和体系知识的获取更加简便,贯标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程序文件也得到更有效的宣贯。同时,系统集成强大的搜索功能,支持不论是基于立项任务、程序文件还是体系管理、法律法规的搜索,都能实现快速精准的检索。2.7扩展更灵活系统基于J2EE环境,技术先进,兼容性好,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根据管理和业务需要,适时进行调整,确保系统的实用性、适用性。
3浙江中烟信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在浙江中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以“三标一体”为契机,细化了信息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要求,同时也以ERP项目为依托,加强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通过管理标准的规范,指导了公司信息系统的日常运维管理,明确了公司骨干网络及节点网络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技术规程,明晰了信息设备从选型购置、按照调试、使用维护、领用变更到设备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同时,通过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规范了信息从分类编码、采集、交换传输到综合利用等各环节的相关标准,为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的有机整合。统一标准是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标准化则是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七大环节(即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根据信息资源的四大类型要素(即文本型、数据型、图像型、多媒体型),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参考模型。按照信息资源标准化体系参考模型,通过对行业内外各种标准分析,并结合业务实际,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浙江中烟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目前,浙江中烟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在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制定过程中,根据业务需求实际,结合国家、行业的相关分类编码标准,制定了卷烟成品、原烟、片烟、烟用材料、备件等十三类主数据编码标准,并对五万多个物料进行了物料编码。在信息交换标准中,确定了以WebService服务调用的方式来进行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WebService提供了一个分布式的计算技术,通过使用标准的XML协议和信息格式来展现商业应用服务,使得WebService在平台、语言和者之间能够互相独立。同时,各应用系统的建设,也充分结合标准要求,在对现有标准分类、整理、补充、完善的基础上,抓紧抓好了接口和安全管理等标准的制定。随着一整套浙江中烟信息标准体系的建立,必将使信息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标准化、信息化是浙江中烟提高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两大工程。通过标准化的规范,确保了系统建设的规范和统一,促进信息标准图1图2的互通和共享,加快了一体化“数字浙烟”建设,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推进,使标准化工作有更多机会享受新技术的便利和快捷,为标准化工作的创新战略提供一个更好、更先进的平台。通过两者的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能使浙江中烟的管理水平再上台阶,为优秀工业企业和行业强势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作者:沈颖颖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经济价值 ISCA模型 标准化
管理制度化流程标准化人员专业化
一、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国内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制于资源的紧缺及各种成本的上涨。在企业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应对企业成本上涨、资源匮乏的压力,就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改良,从高能耗低产出渐变为低能耗高产出,管理方面从粗放式变为精细化。这些都要求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运营情况有透明的了解,会计信息化迎合企业的需求。
1、会计信息化能为企业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资源
会计信息化能为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源包括:财务的、非财务的;即期的、往期的;整体的、个体的;内部的、外部的;横向的、纵向的等等。企业可按需取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准性、及时性与适用性,更好地服务于决策。
2、会计信息化能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化可通过优化、整合、固化流程加强内部控制。由于销售、采购、生产、仓存、计划、成本、往来与总账等流程的嵌入,形成了环环相接,节节相扣的运作模式,使内部控制在流程中得到强化,企业从职能管理走向了流程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
3、会计信息化能提高工作效能
会计信息化减少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计算等作业环节,化繁为简,使繁杂的资料传递、勾稽核对转变为系统的业务循环,自动匹配,提高了工作效能。
4、会计信息化体现了低碳、环保的主题
由于微小储存介质的替代,信息流通环节的减少,节约了大量纸张、人工、设备、场地的投入,体现了低碳、环保的主题。因此会计信息化是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优化社会资源的重要体现。
二、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认识问题
(1)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未到位。就像很多人无法区分会计与财务一样,也有很多人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只是对旧有会计电算化的简单更名与升级,于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任单只落在财务身上,终究还是会计电算化。
(2)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缺乏认识。企业缺乏选购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必要知识,认为贵的、进口的或独家专享的好,于是贪大求洋、盲目开发和购买。不关注产品、生产工序以及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使会计信息化软件无法与业务融合。如某大型国有企业决定选用国际排名第一的标准软件。但工作展开一年后,尚未能确定公司何时能完全实现信息化。个别地区虽已先行使用,但一直无法深入。项目失败的原因很多,虽然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不熟悉是其一,但软件对行业不匹配,系软件信息化困难主因。在使用者均是新手的环境下,软件的行业功能欠缺、不完善打击了使用者的信心,无法第一时间解决的问题让工作停滞不前。
(3)个人意识不到位。对个体而言,未必都认同会计信息化。流程的规范、岗位的透明难免涉及利益分配的变化,习惯的改变;生疏者工作强度明显增加,虽只是短暂现象,但有时却被扭曲;有人开始担心自己是变革的牺牲者,怕被淘汰。于是谣言四起,消极怠工、制造事端阻碍会计信息化建设。
2、建设问题
(1)初始成本高,经济价值难衡量。企业大都愿意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有时却止步于初期的高投入与经济价值的无法衡量。近十年会计电算化得以迅速推广,成本低廉与操作简单不得不说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然而会计信息化无论从科技角度还是从应用难度都有了飞越的提升,于是软硬件成本的增加,上线磨合成本的高投入,建设周期的延长使企业却步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而经济价值作为企业行动的准则,又是会计信息化建设难以估算的。就像预防措施无法衡量其经济价值一样,会计信息化由于其带来的经济增加值无法准确估算也就测不出其经济价值。于是企业的认知与偏好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大大限制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化规模。
(2)企业的基础管理薄弱。有些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如制度不完善,有制度不执行;流程不固定,固定不合理;岗位不分专业,权责不明晰;表单不适用,使用未控制;管理方向不明确,定位模糊等。管理层将基础管理的强化期待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完成,认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完成后管理就自然跟上了,使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受阻:配套标准很难建立,基础无法设置,嵌入系统的控制措施不正确等。
(3)缺乏强有力的推行者。“会计信息化”虽早已耳熟能详,但要切身开展却又仿佛只身进入陌生领域。于是众多的培训、大量的借鉴产生,希望能尽快上手,可是效果却不如人愿,培训与工作总难融合。究其原因是没有担当“领头羊”。而要找到适宜的领头者却又很难。往往能找到的,懂财务不懂信息化,懂信息化不懂财务,都懂的却带不动团队,没法在部门间周旋。
(4)没有整体规划,标准化建立未考虑需求。集团性企业容易忽视企业间差异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做集团层面的整体规划,使上下不统一。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很大部份取决于标准化的建立。而整个建设过程就标准化建立是最大困难。对一个集团性企业或者一个供应链集合体而言,经营不同的产业,有制造,有服务、有房产、有商贸;所处的区域不同,有国内,有国外,有省内,有省外;各有各的组织结构、经营模式,要建立统一的标准,确实不容易,且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于是企业开始怀疑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粗糙上阵,仅以满足系统运行的最低要求建立标准,忽视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默许下属公司各自为政,各成体系。
(5)未建立与会计信息化配套的规章制度。在会计信息化上线后如释重负,以为大功告成,从此坐享其成的比比皆是。我们在检查中发现,会计信息化后有企业存在账外账,两套账并行;不按标准作业,断岗缺岗信息中断严重;系统故障引发业务停滞;企业信息外泄,系统常受病毒攻击等现象。原因大抵是未建立与会计信息化配套的规章制度,对行为没进行规范,于是各做各的,无人岗,信息孤岛时有出现。
三、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1、提高企业认识
(1)正确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会计信息化源于会计电算化,但又远远突破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是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集合。杨周南老师提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体系结构――ISCA模型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AIS);二是为了确保AIS安全有效地运作,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必须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三是为了确保和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开展对AIS及其内控制度的审计,以最终达到对AIS安全、可靠、有效和高效的应用。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的重心应趋向于管理。
(2)选购会计信息化软件应结合需要,量体裁衣。企业在购买会计信息化软件时应充份了解企业的需求,获取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信息,寻找最匹配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若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则应尽可能选择有同类企业成功案例、并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服务口碑较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软件。切不可贪大徒增成本,也不可过小达不到全面信息化的要求。
(3)提高员工认识与积极性。做好充分的宣导,必要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让全体员工了解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和必然,使每个人都有积极投入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决心。要将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提高个人职业能力的认识灌输到位。对信息化建设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与心理失衡应及时疏导,让每个人都有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会计信息化建设。
2、采用适宜的方法解决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1)以风险管理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原始动力。会计信息化是风险识别与防控的重要手段。对配套标准的设置融合了风险管理理念;而流程的建立与嵌入则实现了风险的控制。企业应站在风险管理的角度,力推会计信息化建设。
(2)三化工程与会计信息化建设并行。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进行三化工程建设,即做到管理制度化、流程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所谓管理制度化,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依法治企,建立健全各项规则制度,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流程标准化,即企业业务化繁为简,针对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以人为本,制定细致化、科学化、数量化的标准业务流程,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人员专业化,则要求人员适合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程度,适合企业经营管理多方面需求,企业从人才结构与产业机构配套角度去招聘和使用人才。只有完善基础管理,会计信息化才能发挥其管理效应。
(3)成立会计信息化项目组。团队的优势是各杨其长,互补其缺,把原本不具备的功能具备了。会计信息化建设时可成立项目组,专门负责领导推行会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由管理、培训、财务、信息等各方面人才组成,并附予一定的行政权利。同时应需证每个项目组成员的专职性,即确保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会计信息化建设。
(4)做好整体规划,建立需求形标准化。高层领导应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做好整体规划,明确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范围、部门范围、业务范围及完成时间和步骤。并根据规划的范围做好标准化建立。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获取、分析和利用,以利于经营与投资决策。企业建立的标准体系有:编码体系、分类体系、科目使用体系、业务流程体系、指标体系等。由于标准化的工程量大,重置成本高,以及会计信息化的连续性决定了标准的建立不可一蹴而就,应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深度调查研究、细致分析后建立符合企业发展趋势的标准化。
(5)建立会计信息化配套制度。为保证会计信息化的有效运行应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文档资料管理与控制、硬件管理与维护、软件开发与维护、人员管理与控制、系统操作管理与控制、系统环境管理与控制、计算机病毒预防与消除等各方面行之有效的制度,从源头上保证营运的顺畅性、数据的安全性、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还应形成内部监督考核机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运行进行监督检查,辅以绩效考核,以确保会计信息化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J].会计研究,2003(10).
[2] 王文莲:对会计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07(3).
[3] 祁广亚:会计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5).
[4] 杨雪、李一硕:会计信息化:大型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武器[N].中国会计报,2009-06-12.
[5] 罗庆: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选型需走出四重困惑[DB/OL].IT商业新闻网,2009-08-14.
[6] 刘媛媛: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J].财务与会计,2009(2).
[7] 张明明:ERP环境下加强内部控制的探索――浙江巨化股份公司的经验[J].财务与会计,2009(1).
现阶段,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理论体系缺乏标准性、信息化建设风险控制工作不够全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功能不够完善等困境,对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
1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境
1.1 理论体系缺乏标准性
理论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信息系统的安全以及数据分析等两方面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却发现,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体系还缺乏标准性,不仅造成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局面,甚至还造成大量的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1]。
1.2 信息化建设风险控制工作不够全面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综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存储技术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系统,也是内部审计走向信息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但是,就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来分析,对风险控制不够全面,例如,数据丢失、篡改、被盗取等严重威胁到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另外,再加上内部审计信息化数据传输接口存在不统一现象,造成大多数据很难完成相互之间的转换,从而影响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
1.3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功能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也迎来的巨大的挑战[2]。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内部审计必须要完善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内部审计涉及到的岗位以及行业较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导致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出现差异,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功能性不够全面,影响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效率。
2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2.1 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理论体系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理论体系的标准性是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一种约束的方式,更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现阶段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体系缺乏标准性,因此,要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理论体系。首先,要掌握内部审计信息化实施的主要工作环节,再对各个环节运行的标准化体制进行建设,例如,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审计技术、审计过程、审计证据收集、系统后期的维护等。其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对系统自身提出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而且,要在建设以及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完善内部审计系统,当然,必须要在标准化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来完善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质量,同时能有效的减少建设资源的浪费。
2.2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
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主要以电子版数据为主,相比于传统纸张记录的数据来说,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资源,同时还便于查找和调用,但是,由于电子版数据具有可篡改、可删除、恢复难等特征,也使得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的风险,对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3]。首先,要根据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的特点以及需求,对内部审计系统建立风险预警,同时要重视对系统中的重点业务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以及统一的管理。其次,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信息的预测和分析,一旦发现风险因素,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来规避风险,或是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再次,如果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到企业中之后,也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内部审计信息归入企业风险管理中,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同时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并对内部审计的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将内部审计信息安全作为首要的审计工作。最后,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完善风险评价、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监控等体系,可以充分应用到计算机先进技术,不断的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及实践的安全性。
2.3 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信息化平台功能
由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涉及面较广,为了避免出现功能不全面的现象,必须要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力度,不断的完善信息化平台的功能[4]。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应向着综合化应用平台发展,不仅要注重内部审计的工作,更要做好内部审计业务的管理、外部查证、预警功能等,同时还要结合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具体应用情况,完善相应的功能,例如,网络办公自动化、审计业务、审计决策、审计业务管理、审计资源管理、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等,在拓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同时,将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向着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方向发展。另外,要建设人力、财力、物力、营销、供应、产品等多项数据综合调查分析功能,这样就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来实现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有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相较于传统的医疗档案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的建设有着更多的优势,在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上更加的快捷,对于医疗档案的快速检索,提升档案检索的准确性,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医疗档案的共享等,此外对于医疗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是极大的提升。(一)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改变了医疗档案管理者的手工劳动,每天医院都会需要为大量的患者建立医疗档案,其中也会经常性地出现人为性的错误,医疗档案的信息化推行,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方式实现对医疗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慢慢地提升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提升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模式,操作十分复杂,当医疗需要调取一些医疗档案时,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寻找档案的保存目录,然后去库房中进行档案的查找,费时费力,工作效率偏低。而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档案的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来进行档案的多种查询,例如分类查询、模糊查询等,网络化的医疗档案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方式,提升医院的医疗档案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乡镇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时化、标准化。乡镇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将医学病案、医学研究、药品信息等内容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管理,采用现代化技术,编制医疗检索工具,医务人员就可以快速地实现对医疗信息的检索,实现医疗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时化和标准化。首先,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医疗档案信息的网络储存,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化档案,做好档案信息数据的保护工作。其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网络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档案检索的效率。最后,实现乡镇医疗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制定医疗档案的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二)加强对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乡镇医疗档案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医院部门,围绕自身的日常医疗工作进行调研,了解各个部门对于医疗档案信息的需求,进而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完善。通过对工作部门信息需求的搜集,挖掘医疗档案信息中的价值,为各部门工作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还要注意对医疗档案的信息反馈工作,了解当前医疗档案的使用情况,对医疗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完善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突破地域、部门之间的限制,为了更好地满足医疗研究、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实现医疗档案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对各种医疗档案的检索和下载,这样就可以提升医疗档案的利用率,使其更好地为医疗研究提供案例支持。(三)提升医疗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乡镇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就对于医疗档案工作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于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医疗档案工作者必须有着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事业心、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还要求医疗档案管理者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备扎实的医疗档案管理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可以熟练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尤其是网络传输工具,医疗档案的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上传、保存、管理、共享等。因此,只有加强医疗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提升自身的医疗档案管理能力以及网络信息的应用能力,才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结束语
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相较于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有着极大的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医疗档案的信息化也成为必然。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医疗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医疗档案的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档案的利用率,更好的挖掘其自身价值。加强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计算机信息和档案管理的相应知识。其次,医疗档案信息共享,提升利用率。最后,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的标准化。
作者:任秀峰 单位:孝义市大孝堡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1]周娟.基层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J].档案与建设,2015(12):80-81.
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2
文献标识码:A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数字化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化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使其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其职能从保管和利用走向档案资源的开发和档案信息服务,这对于更好地适应当前高校管理需要和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有问题
1.1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普遍不足,工作模式依然难以摆脱过去“重保管、轻利用”的状况,对于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如何进行信息化档案资源的开发等问题仍处于不断思考和摸索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只有进一步深化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才能提升高校档案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2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设备、人才等,初期花费较大。而目前很多高校因初期投入不足、后续经费断链等问题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致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进展缓慢、现有硬件系统性能落后、维护管理措施不足等问题。
1.3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缺失
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尤其是高校档案网站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的标准、高校档案馆藏数字化标准、高校档案数据库存与地方档案馆数据资源库存互联的工作等标准的建设尚待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效率。
2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途径
2.1深化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首先,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领导和高校领导应认识到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其次,应树立档案信息化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内容、方法的宣传,使全校教职工积极配合档案部门开展各项信息化建设活动。再次,要强化档案信息化制度建设,根据高校档案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组织设置情况,就信息化档案归档、档案保管、档案保密、档案备份、网络安全维护和管理、机房管理与软件维护管理等问题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保障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责任到人,严格落实。
2.2增加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
强化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适应高校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对高校办学、人才培养、管理和现代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此,高校领导和档案部门应把握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机遇,积极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争取充足的经费,满足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对人才、硬件设施、信息化设备的需求,并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维护、管理和升级经费,努力建设服务主导型的高校数字档案馆,为高校师生乃至社会其他阶层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档案服务。
2.3强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
首先,要强化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原则、方法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目前,高校档案信息的专业名词术语标准、代号代码标准、著录标准、标引语言标准、收集整理鉴定标准、档案装具等因素尚未得到统一,这与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标准不全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应针对这一问题作出积极改进,转变以往档案建设和计算机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
其次,要强化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硬件、软件配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对高校档案信息化硬件的选择、软件的配置、数据库的建设规格、标准格式、通讯方式等进行标准化建设,并在今后的系统和软件升级、信息化资源开发、系统安全维护等活动中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软、硬件资源浪费,并确保高效档案信息化平台的兼容性、共享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为使用者提供服务。
2.4强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首先,要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正在摆脱原有的手工操作模式,操作方式将体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此背景下,档案人员只有具备全面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扎实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化管理知识,才能充分适应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求。因此,应强化对高校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有计划地开展讲座、考核和进修活动,促进档案人员业务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次,要提升档案人员的应用能力,使其熟练掌握档案信息化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具备档案信息化分析与开发能力。对此,应进一步强化对高校档案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工作指导,并鼓励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结合自身专长和兴趣积极学习档案信息化建设技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促进档案管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一)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
“金审工程”的大力建设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审计机关的档案审计工作的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必须要加快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以符合“金审工程”的建设要求,提高市政审计机关档案审计的工作效率,提升其公共服务水平。而审计档案工作是审计机关的基础性工作,实现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保证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并充分借鉴以往的审计经验,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必然要求。
(二)是更好利用审计成果的必要途径
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接收相关企业及单位的大量档案资料,既包括政府的重大项目投资,亦涵盖企业的资产覆盖等各类档案资料。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将这些档案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类,亦能真实记录和保存这些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并形成一个完善的档案审计信息系统,以推动其审计成果利用的积极有效性。
二、审计档案中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基本策略
(一)审计档案中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1.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密性缺陷
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改纸质化的档案信息记录、保存为网络化的管理,建立起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纸化管理,扩大档案信息的保存空间,并延长其保存年限,以利于对档案信息的查询、使用。然而与传统的纸质化审计档案管理手段相比,电子档案的建设和管理面对着更加复杂化的网络环境。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所处的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在该环境中,由于电脑病毒、电脑黑客的存在等使得其面临着较大的网络安全隐患,一旦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受到电脑病毒或黑客的入侵,就极易造成审计档案信息遭到篡改、删除等,严重影响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而由于我国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关于其网络化管理的各项法律规范及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使得其电子档案的保密性受到较大的威胁。
2.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缺乏
就目前我国审计机关从事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人员队伍来看,具备专业性信息收集和整理的人员较少,能够准确讲纸质版审计档案转换为电子档案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审计人员对于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的缺失,其认为审计档案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保存,没有必要进行电子化管理;二是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才的缺乏;三是专职性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配置不足。
3.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的缺失
在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想成功实现审计档案由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换,无论是软件开发及应用,还是涉及到的一些其他管理和技术都需要依赖相关的规范,以便对其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但由于我国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且基于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化档案建设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和适应我国电子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致使相关建设标准规范的缺失,导致其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二)审计档案中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基本策略
1.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共建
也即在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抵御不成熟建设期的网络风险,可以采取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共存的双重管理模式,并逐渐向完全化的电子档案过渡。
2.加强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密性
审计部门设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加密处理,既要增强其所在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亦要注重审计人员信息操作的规范性。如审计部门为保证审计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安全性以及电子档案信息的保密性,首先可以在整个部门的区域网上安置防火墙,并在各操作电脑上安装一些杀毒软件等安全防护软件,要求员工在电脑开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电脑运行环境的安全监测;在员工操作过程中,要求设置操作人姓名、职称、密码等验证性措施,确保员工操作的规范性。
3.加强审计部门档案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首先要注重的是,加强对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既要要求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亦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并将信息化建设与其业绩考核直接挂钩,以便其做好对下属员工的监督和指导职能;在普通审计人员的培训上,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并能熟练应用相关设计档案软件,做好电子档案的记录和归档工作。
4.加强审计档案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各项审计档案建设工作“有据可依”的重要前提。因此,相关审计部门在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集相应的专家,制定出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标准和原则,既要保证其软件开发和使用的规范性,又要保证人员操作的规范性,并对各种违规行为提出一定的惩罚措施,致力于标准化、精确化和安全化的电子档案信息库建立,以转变市政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以为大众提供更加高标准的审计服务,增强部门公信力。
三、结语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措施
通过多年的普及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最为耀眼的资源,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衡量一个产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能力与发展程度的关键性指标。对档案管理事业来说,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能够与其他工作进行信息化对接,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何解决这些不足就成为各个事业单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档案本身的性质决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一定的软硬件基础,比如局域网、性能良好的电脑、档案数据库以及大容量服务器等等,同时还需要开发档案管理专用软件,加强档案网络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等。然而,档案管理部门本身不具有盈利水平,无法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获得相关的收入,资金方面的拨付往往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二)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即需要共同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语言组织档案资料。从1979年开始,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不少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标准,然而当中大部分都是针对音像、纸质等档案类型,针对数字化档案的标准与规范则相对较少,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三)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缺乏联系。现阶段,通行于互联网中的有效信息超过80%左右均掌握在政府部门中,而政府部门中的信息大部分都储存在档案馆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并不只是局限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促进政务信息公开的发展。然而,我国当前仍然没有形成政府信息资料开发利用的良好趋势,缺乏合理的办法与组织,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缺乏联系。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大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1.档案管理硬件系统建设。各个事业单位应当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主动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购置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及高性能计算机等硬件设施,针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机构,还应当配置专门用于档案整理、收集的计算机,便于档案信息的快速传递,进一步发挥硬盘储存容量大、检索快以及储存方便的优势。2.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针对之前保留的传统档案,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加大档案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力度,主动针对各种分散的、多种介质的档案文本、照片、录像以及录音等进行有效的转化归档处理,真正实现档案资料的自动整理、检索、查阅以及利用,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精确度与质量。
(二)统一制定档案信息化规范标准。标准规范与规章制度不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证,只有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约束条件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对事业单位来说,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进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系统的高效性、兼容性以及实用性,同时要针对技术标准、技术参数等实施标准化设置,例如制定数据的接口标准、安全标注及非同一类型之间的数据转化标准等各个方面,通过针对整个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管理工作中失误的现象。
(三)有效整合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电子政务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公共信息资源,要想进一步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应当有效整合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这就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层面去进行规划,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开发能够与电子政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档案部门来说,应当主动加强与电子政务建设机构的交流,统一协调信息化建设,主动争取把档案信息管理归纳到电子政务建设当中,依托我国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构建部门网,建立档案管理主页,积极档案政务相关的信息资料。除此之外,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加大网站方面的建设,在互联网中主动实施现行文件服务中心查询与馆藏档案目录检索方面的服务,以便于相关资料的共建共享。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程,其不仅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并且还关系到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各个事业单位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正视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加大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统一制定档案信息化规范标准以及有效整合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全面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程文富.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策略[J].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2016(02):23.
[2]许莉莉.简析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160.
关键词:信息化;标准化;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1073-03
1 概述
标准(standard)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用标准来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而标准体系(standard system)是由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1]。
信息化是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抽象和数字化的过程,它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2]。
标准体系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保证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基础。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信息化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本文结合国家局、省、市局(公司)关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规定、信息化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以期推动信息化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改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效率,按流程管理信息化项目。使信息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可以按规范对维护过程进行实时核查,有效提高信息化工作的运行效率,进一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提高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和健康程度,打造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新高度。
2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随着西安烟草信息化发展日渐深入,信息基础设施也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应用运行于信息平台上,对网络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安全性要求逐步提高,信息系统在日常的系统运行中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企业业务运转的影响正在成正比不断提高。而长期以来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非均衡发展模式,致使信息化管理能力薄弱,信息化已出现畸形态势,为企业业务运行带来极大隐患,企业信息管理部门急需从单纯技术部门向技术与管理并重部门转换。
目前,在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一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标准,信息资源管理粒度较粗,二是信息化设备运行维护效率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信息化项目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流程设计与规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以规范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运行维护及信息化项目管理,对于西安烟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3.1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标准体系既规定了信息化标准总体结构,同时也是信息化标准的规划,规定了未来几年重点要编制的信息化标准。因此,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应从标准化现状与问题出发,充分分析标准化需求,构建适用西安烟草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是由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图是以方框图形式表示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由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三个分体系组成。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3.2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分体系说明
3.2.1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资源是指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员、网络设施、信息处理的设备、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等基础软件系统、人员与设备的工作环境。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用于信息资源的规划、采购及建设。体系将从定义及分类、等级划分出发,对信息资源的规格及标准,应用等方面进行规范。该分体系包括技术队伍、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和网络通信四个二级类目。
技术队伍标准包括机构设置规范及专业技能规范两大部分。
硬件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是指打码机、工控机、扫码设备、PDA、RFID设备等烟草行业生产经营所使用的信息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是指主机等计算服务设备、网络基础设施、个人电脑等客户终端设备、磁盘阵列等数据存储备份设备和UPS等机房环境设备。硬件设备标准是指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各种专用和通用设备标准,用来指导设备选型、安装调试、验收、招标等方面的工作,以便实现信息处理设备间的互相兼容与互联。
系统软件包括数据库软件、中间件软件、操作系统和办公工具软件、数据备份软件等平台工具软件。系统软件标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方面的标准,用于指导西安烟草系统软件的选择、安装调试、验收、招标等。
网络通信标准是指西安烟草广域网和各级节点局域网建设以及通信协议、信息传递与共享等方面的标准,用于指导西安烟草信息化网络通信建设和管理,确保烟草网络基础设施间能互连互通。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
3.2.2 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化运维管理是指信息技术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信息系统本身及设备、网络进行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应用/服务管理、网络管理等具体工作内容。该文对运维管理标准进行框架设计,梳理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流程建设。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同时结合西安烟草的业务特色,整合运维服务资源,规范运维行为,确保服务质量,形成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标准化运维。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包括核心运维和节点运维两个二级类目。
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3.2.3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是指规范西安烟草信息化项目规划、实施的各种标准,其作用是保障信息化项目的功能完善、性能优良、技术先进、架构开放,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主要包括产品型项目、软件型项目及服务型项目三个二级类目。
结合IT行业特点运用项目管理技术、理念和方法,按照西安烟草现状及需求建立信息化项目开发的质量保证体系,使项目开发有序化、文档化,有计划性、具可追溯性,以保证IT项目的按计划实施,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将包括项目综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等方面以及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过程组。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体系
4 结束语
信息化标准是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南,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化标准及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对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文章结合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实际,提出了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系统架构,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将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实践,为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004-02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高效信息网络,以此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创新、实现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顺应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让电力行业更好地应对市场中的各种挑战。
1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电力集团和供电公司都建立了信息网络,开发了OA、GIS、ERP和人资等应用系统。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以高速电力通信网络为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各大电力企业的国家电力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电力行业也开始普及各种电力信息安全装配。电力通信网络综合运用了各种现代化传输手段,例如光纤等进行信息传输。电力行业利用电力通信网等传输通道和信息接入技术,综合网络语音和视频传输等通信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的连通和资源
共享。
2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是指信息传输中出现“信息孤岛”,信息与信息在功能上没有关联和互助,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和互换,信息应用与业务流程脱节。在电力行业不断深化变革的过程中,可能有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之前的应用不匹配或者更高级的应用程序与之前的应用程序不兼容等情况,进而产生“信息孤岛”。电力行业普遍存在信息难以整合和数据交换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编码系统。由于电力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应用面较广,导致电力行业各信息系统间缺乏很好的连贯性。
2.2 电力行业信息建设体制不健全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很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现在很多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比较精简,信息化专业人才配备更少,在信息化建设中管理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隐患。信息化建设中也没有健全的配套设施,无法实现现行管理制度和相应配套设施的衔接。电力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改革,在电力行业在软件应用自动化上已有了较快发展,可以满足电力行业各环节的要求,但在信息系统软件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市场上现有的很多软件虽然比较成熟和优秀,但这些产品没有根据电力企业的需求来分析和设计,也无法满足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2.3 电力行业管理模式阻碍信息化发展
由于电力行业垄断的特殊性,管理者普遍存在重视安全生产、忽视企业管理的思想,导致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分割、分散。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电力行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其必要途径,而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管理模式革新作支撑。现在电力行业管理革新还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行难度很大。电力行业在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建设既不能发挥电力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更不能完全实现信息化建设。
3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对策
3.1 完善信息化管理设备
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将信息化管理软件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功能更加全面化,以此来构建出完善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对电力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进行优化,主要从软件优化与硬件优化两个方面展开。对硬件设施进行更新,对相关软件进行细致化,将软件细分为相应的子模块,同时保证这些子模块的相互联系,在维持系统一体化的同时让其功能得以延展,使其功能更加全面。
3.2 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
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是电力行业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规范的电力信息标准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很多“信息孤岛”,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人员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没有重视最基本的信息标准化,在技术平台和信息编码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信息化的要求和着眼点不同,可能有不同的信息化标准。这就需要电力行业应用统一的信息化组织架构和数据中心,以保证标准化、一致性的关键信息覆盖企业的各个组织和部门,将企业管理者、电力员工和业务操作连成一个整体。
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认真制定企业整体规划,从最基层业务开始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以实现信息化建设中的系统集成,信息标准化可以有效保证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的贯彻实施。
3.3 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
电力行业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革新可以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一直以来电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原始动力。在现有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电力部门在传统运营模式下很难从根本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电力行业结合市场化的要求,注重管理体制创新,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电力行业在大力推动体制变革、加快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完善企业的工作流程,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4 注重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建设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和项目组合,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运行的各个领域,企业也应该更加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在建设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同时,也要构建强壮的IT运行管理体系,找到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和恰当切入点,改变以前静态的被动式运维管理,运用动态的主动式运维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信息技术运维的风险。
信息化建设会随着基础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注重建设策略。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还处在改革时期,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先进行整体规划,综合各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因素,重点支持核心业务,然后根据科学合理的规划稳步推进建设进程。
4 结语
在新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电力行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保证电力事业和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电力部门应尽快适应并投身到信息化建设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寻找良好的对策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完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体制,真正实现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玲.电力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中国电机工程
学会理事长陆延昌的讲话[J].电力信息化,2010,2
(10):45-46.
[2] 王宏伟.电力行业信息化、集团化、整合化特征凸现
[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6(2):58-59.
[3] 倪吉祥.加强信息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电力―
2006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致辞[J].电力信息化,
2011,8(12):25-27.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1 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现税金、完成利润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市场竞争、体制机制等诸多约束,而信息化技术是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支撑和动力引擎。
分析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约七成中小企业认可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但调查也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人才也比较缺乏,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资源建设和数据管理,探讨中小企业在经营多变、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2 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业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信息化开拓市场,了解市场信息,加强产品推广扩大销售能力,控制销售成本和改善售后服务,实现客户信息管理等。二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和研发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包括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实现管理流程自动化,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求一般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管理,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管理,协同办公,电子商务,绩效和决策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
也可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求划分为三大平台:一是基础设施平台。二是生产管理平台,包括生产管理和产品开发管理。三是经营管理平台,包括经营管理、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管理、协同办公、电子商务、绩效和决策支持。
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
中小企业一方面是体制机制比较灵活,生产经营随市场迅速变化;另一方面,普遍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资金有限、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对信息化建设应用效果缺乏信心等。根据中小企业实际,其信息化建设应按“行业规划、按需建设”,“统筹分工、协同推进”,“先易后难、效益优先”的思路进行。
3.1 行业规划,按需建设 信息化规划是指在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不同行业其业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差别较大,整体规划建议分行业进行。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明确针对本行业信息化建设完整的系统架构、选型和实施策略,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信息化需求,选取行业信息化规划的相关建设内容分阶段或整体实施。这样,一方面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统一在行业规划框架内,为今后的集成共享和统一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规划能力的不足,避免选型五花百门、标准各异、难以集成等问题。
3.2 统筹分工,协同推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
个大型的系统工程,参与的方方面面要统筹分工协同推进才能有序有效顺利进行。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如何分工协作是关键。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标准化、基础设施平台、生产管理平台和经营管理平台等几个方面。标准化工作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完成,行业配合,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作为使用者。基础设施平台主要由第三方服务商和企业负责,第三方服务商负责骨干网络甚至关键服务器的建设;企业负责本企业内部网络和终端的建设,同时租用第三方服务商的基础设施,可使企业投资较小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企业生产管理平台不同的行业差别很大,应按由行业牵头,在典型企业进行试点建设,本行业中小企业推广应用。经营管理平台具有通用性,应由第三方服务商负责提供解决方案,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规划框架内选择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分工示意如下表一:
3.3 先易后难,效益优先 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资金匮乏,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相对更严格,信息化人才普遍不足,信息化投入非常谨慎,更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率。企业现状要求信息化必须能真正解决企业的一些急迫的问题,能够确确实实获得明显的回报,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项目时,它们会更加考虑成本收益分析。政府、行业或第三方服务商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要采取先易后难、效益优先的思路,为企业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切实提升企业产品销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扩大企业市场规模。中小企业在制定或选择信息化建设方案时也要采取同样的思路,先实施一些企业需求急迫、投入少见效快的模块和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形成投入、收益、扩大投入、扩大收益的良性循环。
4 建议
要更好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好的方法是信息化投入少、见效快,形成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因此,在进行中小企业信息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阶段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处理好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也有个性化差异,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决定IT产品投资、选择解决方案和实施策略上更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标准化意味着低成本,但存在标准功能与业务需求不能完全匹配的风险;个性化意味着投资
大,但客户化功能可更好满足用户需要。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将影响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成效。一方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调研需求,确定采用标准化解决方案或是个性化解决方案,满足企业需求应优先考虑通用功能、其次是行业的通用功能、最后才考虑企业的个性化功能定制。另一方面,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解决方案要按行业需求,提供灵活和可配置的功能,最大化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业务。
4.2 处理好阶段建设与整体集成的关系 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其信息化建设无法做到统一推进、一步到位。大部分企业仍然是根据自身实际分阶段分层次建设。因此,处理好阶段建设与整体集成的关系对将来信息化的应用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企业应遵循行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和建设阶段,按业务驱动、效益优先的原则,从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中选取相应的模块或子系统先行实施,使信息化尽快产生效益,同时也为今后系统的集成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4.3 处理好外包租用与自主建设的关系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处理好信息化服务的外包租用与自主建设的关系。对信息化的建设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投资、建设、运行维护和系统升级等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支出,评估外包租用与自主建设的成本开支,制定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依靠信息服务厂商所提供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外包服务形式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以降低信息化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这种方式可快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约信息化投资。
5 结束语
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求,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行业规划、按需建设”,“统筹分工、协同推进”,“先易后难、效益优先”的建设思路,并对如何更好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国家、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快更好推进并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9.
关键词 档案信息化管理 问题 措施
中D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片面重视高档的计算机系统以及先进通信设备的购置,忽视了档案信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这是当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还没能体现出档案信息化的服务功能。
(2)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有力的支持。①缺乏国家与政府的有力支持。我国当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组织都缺乏政府的支持,没有明确的技术性与管理性标准,处于自我探索的阶段,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②缺乏可靠的硬件环境。我国当前档案馆所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实用性与通用性还比较滞后,且设备的性能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硬件设备的要求。
(3)档案馆的建设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的档案馆中,以传统档案馆居多,档案的完整性保管与保护是其建设的重点,缺乏充分的信息化规划,现有档案馆的规划布局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而制约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4)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保证。然而当前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操作技能较为匮乏。同时,在档案管理人才配置方面缺乏合理性,极度缺乏系统开发、信息导航、程序维护等方面的人才,这就严重限制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
2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措施
2.1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树立安全保密意识
(1)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别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与方法,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新的并适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如档案工作制度、档案信息的管理规范、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以及机房管理制度等,使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制度的保障,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2)树立安全保密意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是安全问题。电子档案信息是通过数据的形式储存在数据库中的档案信息,若出现安全问题,就可能造成大量的数据损坏。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注意保存档案数据的储存盘,正确操作计算机,并采取有力的措施防止黑客与病毒的入侵。
2.2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之一就是提高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在资源的使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软硬件设施的统一配备。相关软件硬件设施的完善,是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正常进行的基础保障,它会直接决定着档案资源入库后一系列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对于软件硬件设施的统一配备也是建设开始之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对于一些网络技术的支持上,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规范相关的管理机制。相较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同样应该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对于档案管理层的制约还是档案资源使用者的规范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资源的准确性。档案本身就具有严肃性的特性,对于档案资源的扫描、入库以及整理环节一定要注意资源的准确性,不要出现一些过失性的错误。
资源的完备性。档案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前仍需要一部分人力劳动,而人力劳动难免出现疏忽,因此,在信息的录入过程中,相关的监督人员应履行相应的职责,避免资源遗漏现象的出现。
定期的检查和更新。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更新速度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档案的更新方面,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对于档案的更新也应得到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还应配备相关的专门的部门开展档案的更新工作。
2.3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构建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它涉及的环节较多,且存在许多容易被遗漏的地方,因此,在具体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相关档案主管部门应提高重视程度,聘请相关的专家对管理系统的构建做出一套详尽的计划,并且对于相关的工作原则以及工作任务的分工应尽量细致到每个部分和环节,尽量减少疏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提高相关的硬件操作上的要求,并且对于网络安全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按照行业化的标准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
2.4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
(1)加强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现有的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保障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权益,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加强对现有档案工作人员信息知识的教育,训练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2)引进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的开发、软件的维护等都需要高素质的信息专业人才作保障。因此,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引进软件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从而组建一支集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与基本操作人员为一体的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
3结语
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但是我国档案管理改革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信息工程的发展需要。当前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档案的管理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数字化以及网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档案实体进行管理并且提供相关服务。
参考文献
(1)建设铁路局货运安全监控平台。上海铁路局依托货运站、货检站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构建铁路货运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和信息共享、综合监控与管理平台,实现铁路局层面对运输信息集成平台、视频监控、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等信息的共享、整合和集成。上海铁路局设立专职货运监控人员,24h轮值,对货运作业全过程从源头装车、途中运输和到达卸车交付,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安全监控与管理,指导处理突发事件,及时组织货运应急救援处置,实现对货运安全的精细化、全面化、科学化管理。
(2)结合货运组织改革变化积极提供信息支撑。根据货运组织改革后的职能变化,上海铁路局加强货运信息基础工作,加快网络改造步伐,采集分析监控数据,建立日、旬通报制度,大幅提高货票“一票一传”实时上报率;积极配合货运电子商务全流程建设,研究、解决货运站系统装卸车时间的自动采集,利用货运系统为总公司在上海铁路局开展的货运电商全流程试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配合总公司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研发,率先组织在全铁路局62个集装箱办理站试用,初步建成EDI数据交换平台;推进长三角货物快运服务平台建设,参与平台的设计,组织快运列车的跟班写实,提出系统运用改进意见,提高系统的操作性和可靠性。
2推进货运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建设是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具有一次性投资大、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需要通过合理组织,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从而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
(1)加强上级部门的支持与专业部门的配合。货运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快速发展,一方面来自上级部门的重视,上海铁路局通过成立货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系统的主要试点单位及时派专业人员进驻,现场了解情况、同步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迅速推进上海铁路局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专业部门的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涉及多部门协同工作,财务的资金保障、物资的设备采购、信息的技术支持、建设的施工配套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各部门必须积极配合。
(2)坚持业务部门主导和管理创新。在货运信息化建设中,为充分发挥各信息系统作用,并且为广大货运职工所接受,货运部门应做到:设计前期介入、建设全过程参与、交付磨合期指导,充分把握系统建设的关键点。同时,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必须同步实施管理优化、流程再造、管理创新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上海铁路局在闵行试点货运站系统时,通过设立营业厅综合窗口、装卸集中派班等改革,重整生产作业流程,调整岗位分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效益及客户的服务满意度。
(3)规范对货运信息系统运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从建成、应用到真正发挥作用,涉及的人员和环节较多,要有效解决人的惰性、新业务的培训、新技能的掌握、岗位的调整等问题,必须对货运信息系统的运用实行规范化管理。上海铁路局在组织货运站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运用时,通过制定专项考核办法,每周对“车站使用率、信息录入率、录入正确率、录入及时率”4个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并且专题通报,逐步升级考核,促使货运站系统真正融入上海铁路局货运安全生产作业之中。
3提高货运作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上海铁路局从货装源头入手,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货运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货运工作流程,拓展管理方式和手段,完善监督考核体系,从注重事后统计分析整改向注重事前事中监控转变,深入推进和落实货运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及检查整治常态化。
(1)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作业标准化的落实。货运站系统在货运作业流程上环环相扣,通过技术卡控,从源头上杜绝职工简化作业程序、提前上报装卸车等陋习;通过货场、专用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结合手持伸缩式货运检查仪运用,减少职工登高检查的劳动安全风险,提高专用线货车交接检查质量;大量轨道衡的建设联网、电子轮对测重仪的广泛运用,有效提高货运计量检测的准确性,降低职工劳动强度。上述系统和技术手段的采用,有利于提高职工“遵章守纪,按标作业”自觉性和货车装载质量;同时,管理人员也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现场作业情况,促进货运现场作业标准化的执行。
(2)以制度信息化保障作业标准化的落实。上海铁路局依托“安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从公示检查考评依据、公开日常检查过程、公开问题的分析整改、公布安全管理定期评价,实现安全管理过程的全程上网、公开、透明,构建管理规范化的运作机制。上海铁路局重点突出日常检查过程和问题的分析整改,做到计划、执行、反馈全流程的闭环,实现“检查有计划、过程有写实、结果有反馈”;通过推进问题的分层分析、深度分析及分类整改,及时发现、准确研判、超前干预来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加强对现场作业过程的控制,强化对作业标准化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