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易错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手段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统一起来,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1 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的时候,就联系了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了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
2 历史教学要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⑴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⑵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⑶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3 历史课教学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 以练带讲,以讲促练,使讲和练融为一体
调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113―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图文比例、问题探究方面显得更加合理。因此,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主动学习。
一、情景引导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就可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如在讲历史事件时,可力求渲染气氛,讲得有声有色,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在讲历史人物时,则可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课堂导入
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导入新课一定要讲究艺术。一个巧妙的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情调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使学生带着一个良好的心情参与课堂,以最佳的状态去接受新知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一节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猜一则谜语:“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为谭嗣同;或者讲一个小典故,这也是导入新课的好方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只要能紧扣教材,捕捉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依据,力求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以“疑”入境,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关联性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清历史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历史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对于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章,课文中提到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师在教学时可联系到当代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等。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影响。
再如,在讲“明治维新”时,教师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的认识。
三、有效使用检测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 ; 课堂教学 ; 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甚至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将新的历史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打破了传统历史课教学中挂几张图片、抄几道复习题,要求学生机械背诵等僵硬的局面,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也有很多较为偏远的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茫然无措,“学生没有兴趣学和老师教得没兴趣”的尴尬局面并不鲜见。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学生“偏科”所致,但实质确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信任危机或“信任缺失”,归根到底,就是教学效果不佳所造成。怎样有效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教师们重拾教学信心,让孩子们重返历史课堂乐园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等几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主体发展与其学习环境关系密切。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乐于训导而不善鼓励,勤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学生只能“亲其师,信其道”,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师生关系紧张,沉闷压抑。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个性可言,更谈不上主体作用的发挥。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第二,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蕴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比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但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先前发生的“3.14”拉萨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地走向未来。淄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地属齐国,联系有关知识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以人文精神为导向。
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就是要在历史教育中更多的关注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进行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乾隆帝的风流儒雅;辅国大臣中商鞅的锐意变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魏征的忠贞劝谏;爱国将领中卫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飞的精忠、史可法的气节;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咏叹、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思,等等。
穿越古今,他们的声音仿佛仍在长空中回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等。古人这些事例、素材,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选用教学方法要灵活。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从教学任务看,感知新教材时,以演示法、图示法为主;理解新教材时,以讲解法、谈话法为主;形成技能技巧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看,新旧联系紧密的,可用谈话法、引导发现法等;强调历史整体,可用总体图表教学法;从教学对象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启发谈话或引导发现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一般来讲,年级越高,教学方法也应该越开放。从教学设备看,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就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 录像、电影、 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应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第五,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习题训练,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及时进行习题训练是历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习题训练不仅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单纯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往往是死知识,只有通过习题训练过程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有些同学认为,历史考试只要背过,不做习题照样得高分,这种观点大谬不然。只有通过习题训练才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错误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不做习题怎么发现错误呢?只有通过习题训练,才能领悟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查漏补缺,在反复练习中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完整,知识掌握更准确、更熟练,做到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一节好的历史课,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课堂检测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的形式列出,供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不能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是非正义的性质呢?"大家讨论交流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这样,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第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
一、 转变教学理念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勇于抛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接轨。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理念讲究传授学科知识的单纯性,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结果是教师惯于“一言堂”,学生惯于洗耳恭听一言不发;教师只求讲深讲透,学生忙于强记强背、被动接受,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过程和余地。教师不辞辛劳地讲完一节课后,疲惫有加,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可见它严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学案教学则与之相反,它注重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各种信息中,锻炼和提高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说学案教学的理念先进,生命力强,应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二、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活动实施的方向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与之相对应。具体要求是:
1、数量不应太多,以3―4个题为宜;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标出本课的重难点及易混、易错的地方;
4、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描述,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这样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才有可能迅速提高学习效率。
三、 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但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结构的优化。一般说来,进行初中历史学案教学,预习导学可用5分钟左右,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和研讨,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解决部分一读就会问题并发现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课堂研讨可用15―20分钟时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在教师点拔指导下解决核心问题和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师有意设置的问题;
巩固练习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达标测试,教师及时进行检查、反馈、矫正,在拓展提升中解决全部问题;
一、研读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初三历史复习,首先就应该弄明白中考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历史复习中不走弯路,提高效率。为此,我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明确规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其次,我们还要认真研究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可以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备好历史复习课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确定考点。教师一定要明确对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备考复习时间有限,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中,重点应根据前面对考试要求的分析,课标的认真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理出个头绪来,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提高效率。
3.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具体复习建议
1.按单元进行复习。历史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大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建议首先还是按教材中的先后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这样做,第一可以全面复习巩固学生以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尤其对于以前知识掌握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的复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第二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时间概念,并从整体上掌握各板块历史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三许多单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复习专题,所以单元复习的同时就是进行专题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并且,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将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各板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1)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社会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时重点是注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并通过对同种类型知识的比较,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感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2)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可以是同种类型的,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西方跨入近代社会门槛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也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如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变革等。通过比较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3)同一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如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美国历史上杰出总统及其事迹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通过这种纵向联系比较,能够综合分析、认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
3.历史复习课应做到“三讲三不讲”。由于初中历史复习内容多,课时少,很多历史教师总是抱怨每节复习课总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课堂效率低,课节安排紧张,这就要求我们复习课必须落实新课改精神,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力求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具体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老师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教师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习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