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时间:2023-08-15 17:2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建议

一、微信的产生、发展背景及功能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等)开始支持WIFI功能。与此同时,IOS、安卓等系统的出现也改变了用户的操作习惯,使得手机等移动设备成为触屏模式。对此,传统的操作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化,推出了触屏系统。在这种大环境下,基于触屏系统的很多软件就应运而生了,微信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软件,该软件使得传统通信与互联网通信合二为一,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微信用户的人数已经突破4亿,且使用频率大幅提高----仅2013年春节拜年微信就发出了26亿条。同时,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更新,其功能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免费移动短信已经发展到了语音对讲、图片分享、摇一摇、查找附近的人、漂流瓶和二维码等功能,特别是在最新的微信5.0版本中,除了功能和用户体验上的改善,还整合了腾讯多项产品,成为了腾讯移动互联网的总入口。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研究表明,86%的90后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其次才是笔记本电脑(79%)和台式机电脑(40%)。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手机在网上“生存”的。而微信之所以能成为当代大学生用户最青睐的手机软件之一,除了成本低及相应的推广能力等因素外,其强大的应用功能或许才是关键所在。比如有的大学生喜欢微信的对讲功能,可以免费和家人、朋友聊天,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有的则对漂流瓶情有独钟,因为这样可以认识一些陌生人,扩大交际圈;而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微信看世事新闻,了解最新消息,并可以分享给朋友们;有的学生则喜欢利用微信的二维码扫描功能进行相关信息查询……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微信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微信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人员。他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微信的普遍使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其能力的挑战。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除了必须具备传统上的政治理论水平、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之外,还须具备基本的移动通信技术素质,比如熟练使用微信的能力。只有这样,主体才能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变化、发展情况,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对应。微信对他们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能使得当代大学生对微信产生严重依赖。例如微信的搜索功能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对其产生语音搜索依赖,微信的可以随时随地沟通的功能可能会使得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没有节度的使用微信等。二是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产生不良影响。微信的过度使用可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距离感变得难以分辨,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对事物的思考能力。三是可能会使得大学生接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因为微信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并且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部分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可能就会接受到一些不良的信息,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体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作用到客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方式方法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和客体产生联系并相互作用,其本质属性是中介性。微信对于介体的挑战主要源于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与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保持协调一致,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结合微信的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语音等大学生感兴趣的多种形式将教育工作的内容传达至广大学生,相关研究报告也已经证明,这种方式在很多高校已经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三、利用微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几点建议

结合上述情况和挑战,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利用好微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难得机遇,迅速进行“微创新”,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1、建议将微信作为重要工具尽快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笔者认为,鉴于当代大学生“无人不微信”的现实状况,应将微信作为重要

工具尽快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可以建立以各系、各班、各部门、各支部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平台,鼓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主体利用微信进行信息的传送、沟通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变化;二是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开发校园APP,将教育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图片、语音、视频等进行呈现;三是通过微信的“摇一摇”和“漂流瓶”等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置于微信公众平台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建议打造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的、达到专业水准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团队

笔者建议,尽快打造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的、达到专业水准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团队。这样一支专业团队能在微信“支离破碎”的语言中发觉有效信息,并分析出潜在的问题或困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其次,该团队可以通过微信的LBS功能挖掘数据,并根据学生常去的地方分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开展相应的互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该团队作为专业团队,能够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专业解答,还可通过平台组织专业讨论,使得学生们信服,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化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互联共通,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网络格局。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多种价值观的冲击。

当前社会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这些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理论素养和社会实践有待提高,他们尚不能全面看待问题,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受到多种价值观冲击。

(2)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伴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和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求利特性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功利化倾向,社会责任缺失,理想信念逐步淡化。社会环境的开放使得当前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思想开放,但主观、偏激的思想也开始涌现。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当前,高校基本上只是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是一般的知识课,对知识传授较为重视,但却忽视了大学生思想修养的教育。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简单重复、陈旧单调的教学方法也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烦心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效果。

二、互联网思维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对象受到挑战。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更加自由,但是由于网络监管力度的薄弱,在网络上常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不断挑战人们道德底线。同时,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也不断提高,在当前网络信息充斥下,大学生们难以分清是非黑白,这些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要采取严谨的传统层级化管理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与互联网时代的交互理念具有某些冲突。一方面,层级化的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地粘住青年;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流动性增强而目前社区管理模式缺乏扁平化管理,在当前多元开放,以服务为本的社会环境下,高校缺乏有效的平台、方式和渠道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传统决策模式导致高校辅导教师对大学生了解程度较低。

以往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较为传统、封闭的,缺乏开放性,代表性及完整性。这些问题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源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自身应变不足,运营模式的落后。

三、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基于大数据思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建立涵盖大学生基本信息的数据库及网络平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利用数据库,通过搜索、查询、统计、分类等应用功能,横向比对,挖掘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研判大学生性格倾向,从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并且建立涵盖党务管理系统、创业就业系统、教育培训系统、社交活动系统、社会资源整合系统的服务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综合服务。

(2)基于用户思维的由“教”向“导”转变。

高校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充分尊重与肯定大学生的用户身份。通过了解“用户意向” 获取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根据学生需求和建议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途径,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用户体验” 从而提升大学公信力与公众满意度。高校应根据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具体状况进行各种形式的“导”―引导、疏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在“导”的过程中,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话语权和评价权,使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来。

(3)基于平台思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目前,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已经广泛运用在大学生学习、社交等日常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现状,依据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及时革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载体,占领网络平台的宣传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社交网络组织学业指导、党团建设、职业规划等,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介入学生群体,通过社交平台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与学生的沟通,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4)基于社会化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要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还应该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正面影响,在广泛号召全社会都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政策,组织实施机构和机制来保证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运转。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成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才能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毕业生。

四、结语

复杂的社会环境、新兴媒体的应用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及教育现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进行探索,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韩建哲,黄长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但是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挫折,面对困难时要勇于面对,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毅力对待困境。因此,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了教育学知识、文化知识同时还涉及了心理学等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良好的思想素质

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大学生要更新观念,以良好的素质应对高科技。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并且创造高科技,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外来文化的涌入给我国大学生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大学生缺乏较好的辨别能力,消极的文化思想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着消极的影响。

2.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价值观有了巨大的变化,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责任意识淡薄,忽视集体利益,甚至是缺乏道德和诚信,损坏了我国大学生的形象。

3.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网络可获取各类知识和信息,但是学生缺乏信息判断的能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有害信息的传播,导致大学生精神世界空虚,更有甚者走上了违法的道路。

(二)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过关,难以满足学生的内在要求,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播的责任,为学生授业解惑。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宣扬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进行引导。一名合格的教师必修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学习。

2.思想教育教材内容和体系太过老旧,与新时代的发展不符。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够引导学生如何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知识,不利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3.教学方式过于沉闷,学生不仅难以提起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还难以消化教学内容。新形势下,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但是学校仍然沿用老一套教学方式,以板书等形式进行教课。教师不擅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文字、图片、影音等进行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

4.学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课程内容讲解,学生被动的接收思想政治知识内容。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目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措施

(一)以人文本,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趋向于成年人,他们具备更强烈的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并且理解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到知识接受和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根据学生的变化和特点,举办思想政治座谈会、社团建设、主题班会等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思想品德的提高打下基础。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有经济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联系起来。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1.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优化。以往的教材内容和结构较为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因此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改革创新,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社会的发展水平,制定出科学的教材内容。

2.深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的教学手段较为简单,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大学教学要求。因此,要联系社会实际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生动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效果。

(三)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

1.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并且充分利用社团等形式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要开展学生的党建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通过党员带动其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2.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存在着利弊,思想政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性的吸收信息。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深刻的创新改革。通过教材内容、结构的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完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强有力地师资队伍,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优化;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1 亟待确立和谐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高校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还缺乏真正有效的有机互动机制,没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更多、更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针对性。现实中,有些教育工作者似乎无意识中,就将贫困大学生作为思想上的弱势群体看待,教育实施过程易给贫困大学生产生居高临下甚至受歧视之感,缺乏人格上的平等感,难以形成平等和谐的互动。此外,一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双主体”意识、“主体可逆性”意识,没有将教育者自己和教育对象贫困大学生看成是能够相互转换的教育角色,更多地突出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有效唤起贫困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意识,使贫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2 没有将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给予精神上的特别关照。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其思想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往往有很大不同,施教的侧重点、内容、方式等等也应有所区别。当前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还是对大学生一概而论,缺少分类教育。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只要给予贫困生助学贷款或直接的经济扶助,就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这实际上忽视了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复杂性。

3 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同时又存在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存在割裂现象,教育部门和人员之间缺乏有机协调,没有使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成因相对复杂,单纯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需要将两种教育资源有机融合。

4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单一。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但由于一些高校存在教育功利化倾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有时压缩课时,虚设实践课,教育方法多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缺乏吸引力。加之没有很好地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有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流于形式、流于口号,教育内容较枯燥,手段方式单一,缺乏能切人贫困大学生思想深处的针对性教育措施,实效性不强。

5 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强化。高校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专业素养尚待提高,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不能真正为学生授业解惑;部分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教辅部门工作人员对工作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工作之间互相推诿,延误解决与学生利益、发展密切相关问题-部分任课教师师德差,以学生成绩不及格为由对学生“卡、拿、要”。更有部分教师鄙视贫困大学生等。这些现象使贫困大学生对学校甚至社会失去了一定信心,思想问题可能更严重。

二、优化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1 切实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组织领导机制。首先,高校领导层面要确立“大政工”理念,书记、校(院)长要齐抓共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主要领导要从和谐校园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格外重视抓贫困大学生这一思想、心理高危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心理咨询机构和院系等相关部门要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协调协作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机制网络;再次,要结合实际组织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应辟专章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安排,以指导有关部门和教育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2 建立和谐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和谐的视角高点定位目标,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精神问题为基本路径,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在爱国意识、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团队精神等方面不断提升,与非贫困大学生一样具有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成为全面发展的准社会成员。此目标定位要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成为教育者的自觉意识,从而有效推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3 优化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动态监控机制。掌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对症下药”的前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处、党支部、团委(支部)、学生会、系、辅导员、班级干部等可协同监控,时时监控,随时发现,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忌完全“部门”化,对于贫困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的生活、学习有它的特殊性,相对来说空间和自由度都比较大,要想及时地、全面地了解、掌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组织贫困大学生周围的一切组织和部门,对其思想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其思想问题。

4 健全完善和谐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应注意教育教学内容上的针对性,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专业课教育过程,而且应当吐故纳新,吸纳倡导和谐社会精神的价值理念,从而将贫困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有效良性互动。与此同时,要督导教育者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大胆探索并改革传统的单向式灌输方式,采取更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的方式,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第5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来说一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现代化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以下特点:

第一,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用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度去面对大学生的新动向。

根据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来看,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很多的高校已经将网络信息手段运用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当中,并且因网络的新颖特点吸引了广大大学生的眼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根据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高校正在不断的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用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度去面对大学生的新?酉颉?

第二,寻求开放式的新路途,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沟通。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受到了形形的冲击和诱惑,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者也开始需求开放式的新路途,他们通过寻找新的途径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沟通。例如有的高校打破传统的收信式交流机制,在网上建立起师生、家长网络交流平台,在网络上实现大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思想政治交流。并且通过在网络上收集一些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有效的改变学校的工作策略,在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交流方式上,也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式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会通过网络交流软件加强和大学生的联系,这样避免了面对面时,大学生会产生拘谨和紧张的态度。

二、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如同一把对大学生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双刃剑。所以,我们在正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的前提下,也要规避其负面影响。

2.1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了包罗万象的知识和信息,丰富了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增长见识,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存量,扩大自己的眼界,同时,大学生用社会主流价值观约束自己,履行社会使命 可以说,网络传媒创造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审视自身、展现自我的大平台。尤其是新型网络传媒,例如微博的出现,更是迅速成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传媒工具。

2.2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上鱼目混珠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信息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量涵盖三俗文化的信息垃圾污染了网络环境,极易掩盖正确的价值导向,歪曲大学生的价值观。

其次,网络信息的西方化冲击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文化及意识形态也实现了东西方的融合。由此,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与日俱增。外来殖民文化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我国主流文化相抵触,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比如有些西方媒体借助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大肆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很容易对西方的自由文化产生好感和认同,从而摒弃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相背离,不利于大学生爱国情感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再次,网络的虚拟化弱点冲击了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网络的虚拟化特点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这无形中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加速了人际关系的淡漠化。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使用微博或玩网络游戏成瘾,沉溺其中,将虚拟与现实混为一谈,对现实生活无暇顾及,导致人际交往关系的异化,从而在行为上迷失自我,影响学业进步和自我素质的提升。

三、网络时代下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提出以下观点。

3.1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参与者的素质,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在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中,首先,我们要选择优质的教育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抵制网络环境中的三俗文化现象。

其次,对网络行为进行实名制登记。再次,网络参与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道德素质、提高职业技术素养,通过网络释放正能量。

3.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完善教育信息的反馈功能

网络的环境复杂多样,我们需要的网络是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所以我们需要特定的人员帮助大学生筛选正确的网络资源信息,在这里就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社会要加强沟通与联系,高校应不断增强教育信息的反馈功能,既要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传达给学生家长,又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和问题以及家长对高校的意见,及时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建议,根据信息反馈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整和改善。

3.3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第6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新兴媒体陆续涌现出来。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决新环境下的新出现的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对于改革和创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与挑战 应对措施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析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于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新兴的媒体资源不断丰富,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高效。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和热爱。各高校也都相继引进新媒体教学技术,新媒体教学方式日益普及。但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把双刃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个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决新环境下的新出现的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对于改革和创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运用,一方面在丰富资源、增强自主性、提高效率和增强效果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辨别力、引导力和主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1把握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创造的机遇

2.1.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政治观的构建。目前,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政治的主要信息渠道是新媒体,而新媒体上丰富性的信息,极大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观察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学生通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国家大事件纪录片以及社会基层调查等,使学生产生了高昂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新媒体上的信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民主自由观念。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参政议政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讨论政治,参与政治。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国家政策和治理的讨论和交流中,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2.1.2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逐步推广给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新媒体自身拥有丰富的信息量,且传播快速、广泛,形式又多种多样的优势。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广泛、快速、有效地传播积极、健康的政治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兴的、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有效缓解了大学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激增与师资不足的矛盾。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大班授课的效果提升更加明显。

新媒体的产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利于他们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帮助。

2.2正确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思想提出的挑战

2.2.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确立错误的政治观。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全球各方面的信息。现下所存在的西方媒体的文化倾销、文化覆盖和侵略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从而助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慢慢渗透,逐渐淡化了思想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开始产生倾斜。

新媒体传播的部分信息存在动摇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当一些新媒体上多样性和多元性的信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时,会让大学生产生困惑,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或多或少的动摇。

2.2.2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一些消极、极端的、腐朽落后的、与当今社会主义发展背道而驰的思想和文化等都在利用新媒体途径大肆传播,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新媒体与学生互动性强,学生把握不好,非常容易沉湎其中,脱离现实世界,耽误学业,延误个人成才。新媒体环境下,不少学生出现网瘾、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等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促使一些曾经非常优秀的大学生走向犯罪,这必须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再有,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人员运用多媒体能力有限,部分教师对有些新媒介不熟悉,上手慢,得重新学习运用,会影响对学生的了解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节点

3.1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增强思想政冶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犯罪等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否则极可能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2必须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社会亚文化,是指在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习生活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冶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采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拓宽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树立文明的校园风气,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意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3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功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勇于创新,多一点互动、多一些引导、多一分渗透。可以利用手机飞信、QQ群等方式传播信息,来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利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开设名师微博、辅导员微博开展每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校园网这一网络阵地广泛信息,宣传积极、美好的校园故事,使其成为了解学生情况和建议的有效渠道。(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芮鸿岩.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2]姚锦秀.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高校学生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9,(8).

第7篇

1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生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面对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阵地,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形势, 要增强时代紧迫感、危机感, 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下观点以本校为例)

2.1 文化素养、思想境界参差不齐

一般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考上本科希望不大,所以家长都是抱着来高职院校学习一技之长后去就业的想法;学生自身带着不被重视的心理来校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思想上放任自流。并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求知欲望也不强烈,主要根源还是思想觉悟不高,根本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这种文化素养、思想境界参差不齐的现象,给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难度。

2.2 网络文化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冲击

高科技网络信息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大学生校园中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为学生提供了快捷、丰富的信息与服务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 深陷在网上交友、网恋中不可自拔;还有网上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思想产生严重侵蚀。网络虚拟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新鲜与刺激的同时, 在现实世界中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对学习和生活失去正确判断和决策。

2.3 社会、生活环境对思想认识的影响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最主要的就是社会生活环境。近年来,高职院校周边出现了众多的娱乐、餐饮等服务场所,混乱的治安状况和大量的大学生租房现象突出,少数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认不清我国当前的国情,政治信仰迷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乏力,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给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应对措施

3.1 树立“人本思想”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带有鲜明指向性的教育活动,其本质就是要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同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思想”, 就是在学习上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活上关心学生, 服务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情感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以诚挚的感情感染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2 拓宽网络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是世界潮流,它已经融入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对互联网这一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全面地介入。譬如:利用QQ、微信群这些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宣传;利用网上有奖竞猜引导参与关注时事政治;利用邮箱收集学习建议等等。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8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已经内化成学生心底的价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一、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有利于完善民族院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却是多元统一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都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为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来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探索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般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往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虽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够有效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各项教育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民族院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样性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后者,提供了历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充实和完善。”[2]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受到骑射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有着“重朋友”“讲义气”的传统,这些教育资源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为有着民族渊源,更易于为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培育民族院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这种独特的优势为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号性和仪式感。通过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将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特色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二、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限制因素

(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院校也仅开设了以个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选修课或者辅修课程,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小,没有起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识教育,把课堂变成讲授知识点、识记文化要素的过程,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在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的考试和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即使修过相关课程,学生仍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识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显现出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例如很难区分风俗习惯与宗教行为、个人陋习与民族传统等,导致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行为管理、轻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倾向于简单说教,缺少深入细致的引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课程缺乏归属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某种特别的形式延续下来。在民族院校中,趋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这种条件下,表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趋同,比如更加侧重易于表现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而对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表现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简单等同于主题教育活动、在内容上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四)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弘扬力度不够

对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来说,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多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较低。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兴趣点被不断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的“专利”。民族院校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运用上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的作用。

三、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民族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授课主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通过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等方式,着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论和“五观”教育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内容上进行甄别和选择,重点开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内容充实、规范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融入到建筑、设计、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盘活原有少数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民族学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过选派学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区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能培训,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工作队伍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研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区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兼职宣传员,有效补充少数民族文化育人队伍。

(三)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实现从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觉转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新疆、、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加深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点,构建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歌曲赏析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四)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上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建立一批主题鲜明、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让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综合运用书报、网络等媒介宣传和普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推送民族名片、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和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覆盖范围。注重选拔、树立、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感召力。

[参考文献]

[1]田联刚,赵鹏.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第9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辅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大部分招生部门都通过多种途径来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数量稳中有升,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差别较大。当前大学生主要是性格特色比较突出的90后,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更容易被不良思想和外来文化所迷惑,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对国家和政府的认知模糊不清,政治立场不坚定。而这些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如果思想政治素质不能和我国的国情与时俱进,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的高等学校一直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针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展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是值得深思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班主任工作中,利用各种交流工具积极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同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交流,深切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与教师的交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在其入学之初便设置为必修课,学生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学习态度却不能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是初中、高中时就已经接触过的内容,属于老生常谈,学生上了大学后以为会有个全新的体验,对这些简单、重复性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此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是“填鸭式”教学,强调对内容的灌输,教学方式比较刻板不够生动,缺少对学生实际感受的分析和引导,造成了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的反感,有些学生甚至和老师唱反调,鼓吹西方思想、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

2.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主要是由各大学校的学生处和院系的学工办进行管理,党团活动有很多种类:比如从活动主题上可以分为学校安排的各个班级都必须举办的主题活动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活动;从党团活动规模方面可以分为单个班级的党团活动和多个班级的党团活动。不管是哪一类都要求学生必须全体参与,不得缺席。由于90后的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突出,集体意识薄弱,对于这类集体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不会深入对活动主题进行思考,简单参与一下应付了事,虽然党团活动的主题很好,却不能通过活动充分展现,不能很好地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班级的活动组织者在受到活动不成功的打击后,积极性越来越低,往往不再认真选题,照搬其他班级或者往年的活动主题,造成了“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现象。

3.理论和实践脱节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由马列部负责,直接隶属于教务处,主要负责课堂教学,专注于理论内容的讲解;而思想政治的实践环节主要由学工队伍进行管理,负责实践环节的内容审查并进行指导。这两支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几乎不沟通交流,很少将教学中的理论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加以深化,而理论工作者将学生实践环节遇到的疑惑通过理论教学得以升华的几率更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把两个环节分离,使得两支教学队伍不能形成合力,造成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建设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分管于不同的部门,合力机制不健全,无法系统的发挥作用。因此,建设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各院系中专职辅导员岗位人数有限,很难了解到各个班级同学的具体思想政治动态,为了弥补这方面工作可能会有的疏忽应该设置班主任职位,班主任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教师,是大学生在高校的“父母”,因此要认真做好各个班级班主任的挑选工作,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认真的职业态度为基本条件,提高高校班主任的整体素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除了具备基本条件外,合理的、民主的推选各个班级的班干部,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次,高校主管部门应该作为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各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桥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进行交流,将双方遇到的问题公开讨论,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再次,号召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思想活跃的同学参与到教师讨论中来,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有助于学校各个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并解决他们遇到的思想政治活动中的疑惑。

2.规范高校管理体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更不是简单的几次党团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种种言行均能体现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对学生言行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化就成为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对其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引导和培养,通过大学的教育让学生充实自己的思想、提升自身的价值,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很多方面既体现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体现学校的管理情况,例如:玩游戏成瘾、迟到旷课、夜不归宿、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拖欠银行贷款等等。对于这些现象,学校可以通过规范管理体制,管理条例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此外,在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党团工作的作用,通过党团活动中遇到的实例为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提炼成有意义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解的范畴,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整个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3.利用多种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增多,大学生对于这些丰富的渠道具有浓厚的兴趣,敢于尝试和探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上发生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了解国家出台的政策及国内外的重要新闻。比如说建立相关的政治教育网站,统一组织观看红色影片以及国内外所记大事。此外,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可以利用如下媒体,比如:QQ、微信、微博、E-MAIL、校园网BBS、校园广播、校报、电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载体,传播一些值得深思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产生正能量,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而全面的思考。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多种媒体的不同特点,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类别在不同媒体上进行宣传,使多种各具特色的媒体能够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合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各种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进行宣传时,要首先与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要的信息所持有的意见和建议,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主题,编辑后再进行传播,让学生们有将信息传播下去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4.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作为90后这一代的大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爱、良好的生活环境下考入大学。在独立的大学生活中很容易迷失自己,当遇到矛盾和挫折时很难自己化解,这就需要借助外力来引导和疏导。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保持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更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特别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就业、生活、交往等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课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在高校中,心理辅导工作可以由专职辅导员负责,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或者咨询部门,但不管谁来负责,都要求其具有专业的心理知识背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了解;此外,心理辅导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等交流方式可以交叉进行,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加以解决。

总之,高校学生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大学生活的自由和宽松,使他们开始放松对学习及生活纪律的约束。此时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思想动态,多与他们交流思想,使他们珍惜在高校学习的机会,只有不懈的努力,在大学这几年学习中不断地追求与探索,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深入社会实践,将来才不愧于社会,才能成为合格而有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深入调查,及时处理学生中的存在的问题,正确积极引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世界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后,能心悦诚服地把心思投入到学习中,探索对社会有用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可以说,做好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涛.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31-132

[2]郭汉军.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疆大学学报,2008,36(5):38-41

[3]李卫红.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上的主题演讲[J].思想教育研究,2008,151(1):3-6

第10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场论”理论 心理环境 消极性孤独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关系社会事业、人才培养的成败。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宏观环境和显性环境层面,对心理环境层面的研究则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被动局面。因此,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场”,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相关理论,实现由“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人本性”的转换,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与科学性的重要突破口[1]。

二、“场论”理论

“场论”是格式塔学派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提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主动、复杂的反应,由自我与环境构成,是“决定个体在某一时间里的行为的全部事件的总和”(Lewin,1936)。其中,自我是个体以自己为中心,包含个体认知、需要、情感、态度等个性特征;环境则分为意象的行为环境和实际的地理环境[2]。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场,人的心理活动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存在。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其行为的基本公式为:B=f(P.E)=f(LSP)。这一公式说明,个体行为主要源自其自身状态与所处环境构成的心理场。因此,勒温指出,不论个体是否有意识,一旦将某件事情变成一种心理存在,即刻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就是心理环境的力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场”中进行的,作为社会责任“延缓偿付期”的大学生,有着特殊的群体心理特点和人格特征,将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放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这个“场”中研究,以其心理感知为基础,对于掌握和调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格准备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实例分析

1.大学生消极性孤独心理环境界定

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不管愿意与否,都要与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社会活动。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难发现,孤独和冷漠成为思政教育工作中双向沟通的一大障碍。大学生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代,有着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被人认可,期望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中满足情感上的互助需要。然而由于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存在、自我调控能力的缺乏,加之情感交流的内隐性及不信任性等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呈现心灵闭锁、内心苦闷的消极倾向。

对于孤独的认识,首先应从性质上给予准确的界定。孤独分积极性孤独和消极性孤独两种,存在“积极性孤独”的个体,不必与他人发生连接,能够自己给予自己合理的评价,明确自己存在方式的必要状态,能够将孤独转化为助力生活[3]。而消极性孤独则是个体因在人际关系中未能满足自己的社会期望,在主观上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无足轻重的感受,从而引发的消极心理状态。存在“消极性孤独”的个体,多敏感、焦虑、多疑、抑郁并伴有自主性缺乏,以强烈的依赖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方式消除自我孤独,缺乏对自我健康的认识和评价[4]。大学生群体消极性孤独的存在状态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一部分消极性孤独个体可通过移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依恋情结,另一部分个体则可能在师生双向沟通中产生缄默的抵触心理,这都将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场”的营造和创建。

2.消极性孤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相关分析

(1)孤独人格特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孤独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特质。其中,孤独水平与内外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通常认识下,孤独体验越深刻的人性格特征越内向的观点是一致的。此外,有些人对消极性孤独具有易感性,相比一般人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性孤独感;另一些人则对消极性孤独存在一定的免疫力。一般消极性孤独的易感人群其个性特征主要有:神经质、低自尊、自我中心、焦虑、抑郁、缺乏客观自我评价等。可以看出人格特征作为潜在的预测者,与消极性孤独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在对具有孤独特质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关注其特殊心理场,尊重其人格特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活动带入替换认知讲解,寓教于乐以减少消极性孤独心理环境,扩大彼此心理相容度。

(2)自我意识偏差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5]。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显著特点即对自我的强烈关注。当今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面对事情时多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过于敏感且受不得委屈,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体会到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孤独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敏感谨慎,当教育者谈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时,情绪上抵触,认知上排斥。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习惯将自己的观点和意愿强加于人,习惯让他人服从自己、迁就自己,维护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倘若在沟通中因认识不同与他人造成对立,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处于自我隔断的状态,致使受教育者产生消极性孤独体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营造。

(3)心理控制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特提出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并将其分为内、外控制源,指个体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泛化预期。根据罗特的事件预期―价值模型,内控倾向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否获得朋友及他人的喜欢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此,在行为上他们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接近他人,遇到矛盾或纠葛时积极解决,整合、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交往中更易获得友谊。此外,即使内控倾向的大学生没有积极投入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也会认为只要自己愿意积极参与并付出努力就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主观的自我慰藉能够有效减少消极性孤独心理场的影响。外控倾向的大学生则较多认为教育认知活动中个人的努力对获得帮助的结果导向作用很小,认为他人喜不喜欢自己、接不接受自己都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即使努力了也不会带来思想教育的本质变化。因此外控倾向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采取被动策略,等待他人接近自己,并且对事件更易产生消极预期,从而产生无望的消极性孤独心理场。

(4)自我同一性混乱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作为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八阶段中指出,青少年(12~18岁)在面临新环境的要求和冲突时会感到困惑和混乱,因此其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感的自我及自我在社会集体中占的情感位置,直到成年早期(18~25岁)才敢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即将自我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其中存在自我牺牲或损失,但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往中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消极性的孤独感。作为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对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预期进行新的整合。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应当或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尚无明确认识,对于自我及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估价尚不准确,这将直接导致双向交流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给予自己的认识评价时常出现既不认同又不接受的困惑和纠结,他人眼中的自我与镜中的自我不一致,当这种不一致没有合理解释又无力解决时,即会产生逃避心理及行为,从而为自己预设不良的心理环境,体验消极性孤独感受。

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消除大学生消极性孤独感受的建议

1.完善学校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建设提供了大学生陶冶情操的基本素质,是大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丰厚的馆藏资料是基础,一所高校的质量很大程度体现在图书馆的藏书质与量上,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图书,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图书范围,针对大学生现实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配置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图书资料。置身于此,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熏陶,激发对高层次文化的追求欲望[6]。其次,建立独立的思政活动室是补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在高校施行效果欠佳,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方式创新不足。传统思政教育以灌输为主,教育者缺乏激情,受教者被动。教师可充分利用思政活动室,以团体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师风教态、学风校貌、管理制度等校园软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没有心理学知识的储备,在具体教育工作中就很难摸透学生心理,很难进入学生的“心理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不仅以大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的认识为主,还包括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容性、个人与周围他人的交往、个人与自我的正确认知等。同时对于情绪的掌控、意志的锻炼、面对挫折的态度、规划自我人生等一系列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等内容,都依赖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了解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差异,又要了解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人格品质形成的心理环境。只有掌握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减弱大学生的消极性孤独感受,激发大学生积极的个性品质,才能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3.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首先,正视消极性孤独,增强大学生积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大学生应当辩证地看待孤独,无需“谈孤色变”。努力发现自身心理环境的根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走出自我设限的藩篱,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克服情感体验的局限性,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力,完善自我,最终走出消极性孤独心理环境。其次,克服自我挫败思维模式,强化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指在个体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尝试,并将这种控制失败的感觉泛化到实际能够控制的情景中[7]。这种自我挫败思维模式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会带来极其糟糕的负面影响。当努力尝试一再受挫,将得出“我没办法融入集体”、“我交不了朋友”、“我什么都做不好”之类的挫败思维定势,并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克服自我挫败思维模式,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对事件的结论和效果有合理期望、寻找对人对事的恰当评价方式等提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自我效能感,减少自我挫败感,最终摆脱消极性孤独,优化自我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郭英敏,闵仕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2]晓旭.社会心理学[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29-130.

第11篇

论文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高校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面对新时期大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需要采取正确的策略与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发展,既反映我国社会的性质与发展要求,又体现学生能动性和全面发展的愿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属。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在人才竞争与人才开发过程中,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断丰富与发展,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今,大学生已不像封闭年代那样简单,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时代的认识、对金钱的追求都有着不同的表现。社会经济成分及其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逐步多样化,也使学生在思想活动上存在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市场经济活动中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所谓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思想,在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使得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另外,不断扩大的高校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无形中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育工作方式单一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层次性增强,他们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在政治思想的教育上,需要更加直接;对成功的需要更加强烈;为适应社会竞争需要,他们在文化上的需要更加多样;在社交方面,需求更加广泛,更强调实践经验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理论说教为主,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2.2 教育工作管理理念落后

如今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对社会的敏感度大大增强,自我意识较强,强调自由。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仍然停留在人治的层面上,管理理念落后,对学生管理的规定过于严格,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出了过多的限制,缺乏对学生人性尊严的维护。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使得学生对一些规定产生反感情绪,甚至表现在行为的对抗上。

2.3 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大一每周2节的政治课程和辅导员来完成。对于政治课程,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分的修取。高校辅导员往往是几十或上百的学生配备一名,因此,他们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只注重整体,无法全面的顾及个体,他们主要是注重普遍性,忽略特殊性,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针对性教育上做得不够。

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3.1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教育中应该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教育要达到高效,要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只有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解决最实际的的问题,才能获得学生的肯定,才能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要形成教育的现代意识。根据新时期的社会特点,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更新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在教育中保持超前意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早做出思想教育,把一些不良的思想消除在萌芽状态。

3.2 注意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及爱国情怀;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诚信和身心健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是学生成才的基础。爱国主义精神的贯彻,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其次,在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渗透的今天,更要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远离追求物质利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认识。

3.3采用有效多样的教育方法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果一味地通过纯理论的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发挥好“两课”的重要作用,就要做到不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通过有效多样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对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成自我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选取相关主题,采取讨论、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进行思考,提高教学实效。

4.结束语

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唤醒学生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特殊的优势,起着重要作用,当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出现及由此带来的新问题时,我们只有及时地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才能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自媒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对策

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设备的不断完善与发展,QQ、微信、微博等媒介的广泛普及,一个以个人为主的新媒体时代悄然来临,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持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者。大学生作为新媒体运用最多、最广泛的群体之一,参与新媒体活动最活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如何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把握主旋律、把紧教育关,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可靠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至关重要。

一、自媒体及其特征

2003年7月,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联合提出,他们是这样定义的:“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即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将自主采集或者过滤转化的内容进行传播的个人媒体或私媒体。公众在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基础之上,以微信、微博及手机客户端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与其他媒体形式相比,自媒体的特点如下:

(一)门槛低和入手易。

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加上网络,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信息。智能设备及网络平台的使用简便、入手容易,从小学生到成年人均能使用。这一特征使得自媒体信息人员十分广泛,可以不受身份、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大众化和个性化。

自媒体作为大众化平台,人人可为新闻者,人人可成事件见证人。智能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大众从曾经的旁观者成了信息的参与者和当事人。大众文化层次、生活习惯、个人修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信息充满个性,导致信息良莠不齐。

(三)信息量大和约束机制少。

自媒体的发展及运用使公众由幕后走到台前,网络虚拟环境使得公众在这一环境中无拘无束,成为他们发表意见建议的自由地。与网络迅速发展相比,规范管理与约束机制明显滞后,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也纵容了公众信息的泛滥,突破道德底线的舆情事件时有发生,这使得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越来越表示怀疑。

由于自媒体上述特点,尤其是自由传播、自主传播、多元传播的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

二、自媒体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自媒体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哪里有学生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触角就应该延伸到哪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之发展和创新。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有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微博、校园论坛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自媒体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信息平台和工作载体,原本相对单一、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更多元、广阔的教育空间,增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建立全方位的现代宣传教育系统和网络交流平台,使大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党的政策方针、国内外形势及舆情热点,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若高校有效利用自媒体,则便于高校掌握舆情、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引导。

(二)自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通过课堂、会议、报告等形式,讲授者“照本宣科”,大学生只能作为接受者被动地接受和传输,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自媒体信息传播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结合,较之传统的单调信息量的课堂,为大学生带来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新的教学体验。自媒体内容大到国家政策、时事形势,小到校园学习、感情生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由此自媒体也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道德的指南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媒体随时把脉大学生的所感所想、所困所惑,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因势利导,真正做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润物无声”。

(三)自媒体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自媒体环境中,打破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改变了人们交往的方式。角色的虚拟化特征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保持相对平等的状态,缩短了心理距离,交流更加直接和真实,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强化了效果。自媒体并非只是崇尚自我表达,本质上渴望及时交流和互动,期待信息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双方平等参与和角色互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当参与到信息完善和信息传输的时候,大学生又成为教育者。这种过程非常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从中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地制订教育教学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使用手机上网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另据统计,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其中在10~19岁网民中,有65.9%的网民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在网上分享。这一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群体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普遍应用并在网络中寻求分享,网络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分享感受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阶段,对意识形态教育认识还存在较大不足,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教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方面认识严重不足,往往在面对洪水般凶猛的网络信息时容易迷失方向。目前,大学生群体对于意识形态教育主要表现为被动接受与主动排斥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为面对党和国家的任务要求及学校教育灌输,不得不学,另一方面,受网络信息的迷惑,在学与不学之间徘徊,形成了相互矛盾的思想冲击。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问题日益凸显。

(一)教学平台多样化,冲击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

从社会发展现状看,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上作出了积极贡献,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基,但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自媒体的发展运用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任务和挑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受传统观念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高速发展的网络文化相比,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管理体制、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等还停留在传统意义的教育层面。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还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带来的冲击,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单向性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网络用语,激发不了大学生的兴趣,在网络环境中常常表现为“失语”和“缺位”,导致需要传递的主流声音常常呈现“独白”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口沫横飞,另一方面是同学们低头把玩手机,其教育教学效果不得而知。与大学生成为自媒体发展推进的重要力量相比,教师面对自媒体反响显得严重脱节,远远跟不上网络信息发展的步伐。

(二)信息渠道多元化,影响部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从目前频繁使用自媒体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看,大学生普遍上每天都要通过微信、微博等包括学习、生活、感受等方面的信息,并且通过自媒体实现获取信息、与朋友交流或是发表看法等需求,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这些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状态、或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或是刷存在感、或是炫耀自己的生活。同时,网络将世界同步化、统一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主义、不同的价值观都在一个时空下并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非常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一旦处理不当,大学生的价值观就容易发生偏离,如此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三) 网络道德意识淡漠,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自媒体环境下,普通个体都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和各种论坛等信息传播工具发帖子、分享新闻和进行评论等活动,每个人的账号都是信息和传播的一个门户,一个载体,信息资源也呈现“分子化”的趋势,正是这种匿名性和开放性导致人们道德约束力大大削减, 在网络上滥发一些东西, 如此不良信息就会潜移默化地淡薄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意识,严重威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型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使其思想困惑,道德意识模糊,法律意识淡薄,威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发挥自媒体优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要求思想教育工作从固有模式中寻求新出路,将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转变为创新教育,平等交流的新局面。通过慕课、微课等新形式,推进教育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利用网络、手机等新技术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QQ、微信等自媒体教育工具,进行点对点、点对面的多向互动交流,以新的传播方式进行思想引导。积极开展主题班会,采用一对一线下交流的方式,实现线上先下互为补充,良性循环的新模式。

(二)着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意识形态工作素养。

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铸魂人,教师队伍水平、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对新媒体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对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分析与把握,都决定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成效。高校应全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从思想认识、自媒体工具的灵活运用、网络教学的掌握、当前热点问题的把握等方面全面推进教师素质训练,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意识形态工作素养。增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引导能力,紧紧围绕大学生的视野和个性,积极搭建平等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互动平台。

(三)积极利用自载体,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

自媒体的广泛运用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了新机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受到挑战,新媒体又提供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犹如给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插上了隐形的翅膀,灵活多变的平台,虚实结合的语境,亦师亦友的人际关系,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增加了新的与大学生接触的途径,也更好地拉近了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高校应从积极培养网络舆情监控员、网络舆情评论员、微博大V、网络记者等,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队伍,通过自媒体把握舆论导向,这样才能更好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 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

通过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营造干净安全的网络环境。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纪律,制定加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营造尊师重道的育人环境。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管理,建立高校出版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制定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年度检查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管理,规范网络行为。加强宗教学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机构管理,加强校园反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营造健康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