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

时间:2023-08-15 17:2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答题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方法 创新途径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而不能和过去一样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和结论告诉学生,在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新课改之后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按照这一标准来制定的。例如《》一课,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直接把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他们结合之前的社会情况以及之后的改变去讨论的作用和意义。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和学生共同分析史实,通过综合比较得出最终结论。如此一来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应该善于把握这些教学案例,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翁,中学生因其年龄和心理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创造能力。但是历史知识本身来说是死的、静止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适当的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把枯燥死板的历史知识变得充满趣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去理解历史、感受历史,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系兴趣。教师利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入,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都非常愿意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来开展历史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自身优势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历史课堂,例如,将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故事化,让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充满想象和活力。如在教授《》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与有关的电影,还可以在网上搜集与此相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能够回到那个战争年代去亲身感受,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创新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

过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如果抛出一个问题,有很多学生都会因为怕回答错误而引起老师的指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心理处于紧张的状态,不利于他们放开思维,而长期下去很多学生就会害怕去思考问题,对历史的学习激情也会逐渐降低。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创新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努力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让过去那种紧张的课堂氛围不复存在。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喜欢抢答题和抽签题这两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抢答题式的提问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回答,教师提出相对基础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主动的来抢答,这时如果答错不会受到惩罚,但如果一直没有学生抢答,那么这一问题就会指定某一学生作答,这时如果答错会给予小小的惩罚;而抽签式提问方法主要是教师事先准备几个问题,然后通过抽取学生学号来确定答题学生,然后这名学生再随机抽取要回答的问题。这两种提问方式都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过去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能够积极的抢答,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效率。

四、布置开放性较强的历史作业

众所周知,课后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巩固今日所学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学生叫苦不迭,作业的功能也难见成效。因此必须要对过去的机械式作业布置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应该更多的注重作业的质量,布置一些开放性探索性较强的课后习题。尽量将课余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增加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了《》的课程之后,可以这样来布置课后作业:首先是要求学生去调查自己生活的地区有哪些地方或者景观是以“中山”来命名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命名,你是否去过这些地方?其次是假设你是纪念碑的设计者,请你为写一段简短的碑文,200个字到300个字之间,要体现出革命党人不怕牺牲、不屈不挠,为封建专制作出无私奉献的英雄精神;最后是要结合本堂课学习到的知识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小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一场与有关的电影。教师通过布置一些相对开放的作业,不仅能够改变学生过去那种对课后作业厌恶的情感,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才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散发出其应有的魅力,让学生爱上历史这门课程,从而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切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模式构建;复习课堂

在现有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比较注重知识的回顾、习题的讲解,在课堂之上主要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都是在倾听,这样的复习课堂的效果比较低。但是随著新课改的介入,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从教师主动解析题目,变成由学生主动解析,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分析能力,还让学生的成绩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这样就也达到了复习课堂的教学目的。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的目标和任务

1.知识与能力方面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上,应该对其基础知识上进行总结和概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发展路线的探讨,让学生对以往的学习中发展历史每一个阶段的不同,和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和意义,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在针对历史时序中的有影响的重要阶段,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以此让学生对历史的基础更加的了解,更加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应对考试。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复习课堂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过滤,提高学生对课题中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身的看法,提高对问题探讨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应考的基础能力。

2.过程和方法方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最终都要面对中考,而中考的任何一科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与社会也是一样。所以在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到复习的课程,达到应有的目的。在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断的深化对历史事件和知识的理解。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教学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比直接强化的学生的记忆要实用。再者,学生也能够通过复习课堂再次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温习,将原来已经熟知的知识重新进行分析,利用这样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探讨,积极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达到能够对相应题型的熟悉。而且复习课堂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知识量。

3.情感与价值方面

初中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能够不断的对相应的知识与历史的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学习与了解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不断的体会历史事件存在的重要意义,让其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样就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能够不断的了解人类的发展史,还能够从中吸取到更多的经验,让学生能够以此为借鉴处理好现实中的问题,所以复习的课程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认清现实社会,让历史与社会学科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价值的途径。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1.教学观念策略

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新的教学观念应用到其中,以此提高历史与社会故此课堂的教学价值。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内容都是针对学生的中考而进行的,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让学生对很多信息产生了厌烦的心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有了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教师为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互动频率,还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讨相应的问题。再者,在新教改的改革内容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主要的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与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素养发展为主要的复习路线,并在德育的指引下,将历史与社会科学的真谛传达给学生。通过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思维的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够也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上图)。

2.史学观念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就是针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阐述,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史学观念分为三种: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首先文明史观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从人类出现,文明出现开始,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有了观念,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的观念不断的变化,出息了物质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所以在学生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上能够重新的捋顺人们的文明史。第二,全球化史观。在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过程中,是整个世界在变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兴起了不同的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各不相干的部分和社会进行了接触和融合,这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从全球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说历史存在的重要。第三,现代化史观。如今的社会是由历史不断演变而来,所以在针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生探讨先下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3.过程实施策略

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复习课堂的时间,制定有效的课堂复习计划,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的掌握相应的知识点。首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注重对知识的总结和规划,将专题的内容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如图:公开复习课《20世纪的中国革命》。

在20世纪国内正处于革命阶段,也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阶段之一,所在本节公开复习课程中,教师利用了能够展现更多细节的导图,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利用练习的方式将事件过程理解的更加的透彻。再者,学生通过图片中教师列举的思维展示,对其中的时间和图片进行分析和解说,让学生答题的思路更加的清晰和明了解,更加了解历史的真实境况,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相似的问题,就能够对快速的进行解答。

三、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

1.采用多种手段练习,以练促学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的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练习的力度,并以此督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效率。在初中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能够通过课堂的复习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以此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典型、有层次、覆盖面比较广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里演练,达到对考试题型的熟悉。教师也需要在针对题型解答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应,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进行解题。再者,在复习的课堂中,学生还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将历史的知识点进行不断的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当学生的知识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进行模式性的测试。

例如:在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讲古代史的发展里程建立成为简短的导图形式,以此加强学生的导向思维。(如图)

2. 指导解题方法归纳题型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上,教师应该针对相应的经典题型进行解题,并将相似的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提高解题的效率,减少解题的时间。

在针对历史习题复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瓷习题的题型进行辨析,在审题的过程中做到“三定”:即“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这三种定向能够清楚的确定题型的答案的方位、来源、及思路。第二,在针对题型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题型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并寻找其信息的关联点,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够让题目更加的清晰好辩,让学生更加容易抓住中心点。第三,在针对历史材料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答题方法,应该做到“四化”,即:提示化、要点化、术语化、序号化。这种“四化”方式的答题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踩中分数要点,提高整体得分情况。

3.建立错题档案总结反思

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给予一定的评估[4]。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习题的记录,并建立错题档案,将正确的解题方式和正确的解题思路阐述清楚,让学生更加清楚题型的问题所在,避免在日后遇到同样题型的时候出现丢分的情况。再者,针对学生模式试卷中的错误频率较高的题型进行整理,在复习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以此增加学生的认同度和熟悉度。在针对题型解答完毕之后,为学生留下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消化相应的知识,在消化的过程中牢记知识点的应用方式,在以后考试的时候学生要是能够需要相同的题型,就能够得心应手。

结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将知识储备进入到自己的大脑,但是也需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复习,才能够更加的稳固。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学生应该充分的利用复习课堂时间,将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审视。而且教师在复习课堂上也应该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复习的内容M行有规律的总结的归纳。提高学生的能力训练,让学生在遇到相同题型的时候不出现丢分的情况。再者,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教师还应该建立错题的档案,将经常出现错误的题型进行总结,在进行细致的解答,让学生能够对题型熟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练习的过程中,熟悉习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自身的分数。

【参考文献】

[1]王丽红.《新课程下九年级历史有效复习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页

[2]叶小兵.《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2期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8-01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常常会听到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三、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教学方面:

1、更新备课方式。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

(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其实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学生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属于“边缘学科”,农村的家长不够重视,学生也不够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如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展示图片、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获取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实践证明,表扬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对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大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作用

有人说: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课前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封建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封建社会的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其次,授以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带着问题阅读,提出本节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题设的问题看书,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抓住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每一节历史课都要有它的重点所在。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常提“以学生为主体”,但如果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接二连三的提问,纷繁复杂的活动……这些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这也背离了新课程的初衷。初中课程的探究要适可而止,否则,一些问题,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仍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解的机会很少,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探究学习只是做了无用功,是名副其实的“无效探究”。

四、巩固练习,关注表述

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必须精选精练,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材料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

学生吃透教材,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但还要加强对学生面对问题时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指导学生读懂材料,读懂材料和教材知识相吻合的部分。尽管材料题的一切皆“新”,但所提供的内容总是教材的“影子”,必然与教材的某些知识发生联系。材料题目这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了命题的意图就等于明白了答题的方向和知识范围。

其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题的关键。解题中的文字表达包括语言内容的组织、语言内容的表述特点和使用历史语言。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达理应运用历史语言陈述,语文的一些解题方法,如归纳段意法、总结中心法,也可用在历史解题中,此外,历史问答题答案并不是课文原话,但又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指导学生在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养成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对每个知识点尽量用最简明的语言予以表述。

第6篇

一、造成衔接断层的原因

1.课程标准方面的因素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的纲领性文件。由于标准的制定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所以,初高中课标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正是造成初高中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同之处在于,高中历史课程在理念上“不仅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另外,高中课标第一次提出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历史对于现实生活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课程结构的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从课程性质上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初中历史课程最终选择“板块+学习主题”的历史课程呈现模式。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的通史体例,对历史知识体系重新整合,采用“模块+专题”的结构,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这种课程结构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

3.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基础知识储备薄弱,严重阻碍了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其实,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置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从理论上而言,这样的设计是非常理想的,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遭到了挫折!

二、解决方法

1.教师的衔接

长期以来,广大初高中教师由于缺少沟通、缺乏理解,初中历史教师不清楚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高中历史教师也不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特点。对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的了解不够,更谈不上在一起共同讨论和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因此,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首先就要搞好教师的衔接。

2.重视兴趣的培养,为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学生,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变化大,起伏大的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较强,而逻辑思维和理性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应首先注重课堂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尽可能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甚至是笑话。

3.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高中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发育开始趋于定型,思维敏捷,乐于思考,同时又很快会面对高考,因此,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一年级学生的古文知识比较薄弱,这也是他们学习历史课的重要障碍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得像语文老师一样,逐字逐句地讲解,才能逐渐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与分析历史材料,才不会因为文字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教学大纲也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对材料解析题,就必须告诉学生:首先,通读材料,明白材料的含义;然后,阅读后面的问题,并带着问题第二次快速阅读材料;同时联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最后,组织答案。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还应注意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对问答题,首先要进行审题,弄清楚题要求的时间、限定的内容以及答题方式等限制词,必要时可以用铅笔在题目的旁边批注,以免遗忘。

在课堂讲解的时候,还应该留有余地,设下悬念,以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注意引进最新的学术动态,特别是有争议的内容。比如,对、运动和等的评价问题,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判断,去寻找论据。

第7篇

摘要: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新编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中也有了突破和改进。以中国古代史教学实践中的课堂作为案例,文章对教材内容进行透析与思考。

关键词: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透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2-0102-01

初中历史课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能了解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主要渠道就是学习历史课程。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十多年的教师,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对历史课程和历史教材有着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历史课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它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学生通过对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我校一直使用人教版的历史教材,笔者对此版教材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国家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着课程标准的改革。以中国古代史为探究对象,可发现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自主探究能力。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内容等方面都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如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朝代的发展特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教材主要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七个时期,分别是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鲜明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按照这七个时期,基本上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大致的了解,主干知识也能够梳理清楚。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特点

第一,内容结构主要以版块和主题为主。中国古代史作为一个大的版块,其内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三个发展阶段,以三个不同的主题按照顺序构建一个体系,使这部分的知识脉络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第二,教材精简。新版教材将以往一些难懂的历史术语和概念进行了删减。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这一版块的知识,学生在学习和记忆的时候觉得较难,教材进行精简后,通俗易懂,学生也能更好地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第三,图文并茂。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都是彩色插图版,如古代农具、甲骨文、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书法和美术等。如果单靠文字描述这些知识,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然而配上相应的图片,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同时受到启发,学习兴趣增加,学起来也较轻松。第四,每课内容编排中增添一些新栏目。如课文后“活动与探索”栏目。笔者在处理“活动与探究”这一部分时,重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明显。第五,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笔者在给学生讲述秦始皇时,提到万里长城,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显示出长城的修建过程。学生在边听边看的学习中,对这部分知识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秦始皇的看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人物的习惯。

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不足

历史教科书承担着“以史为鉴”的作用,教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身为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影响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依赖课本,也不能脱离课本知识。因此,教科书的好坏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巨大。根据笔者对人教版教材的剖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了其中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课程主题单一化。单一化的主题确实让课程的结构和理论知识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对课本中的主要知识和课本外的拓展知识分析能力十分缺乏,对历史问题的关注也不够全面。在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史这方面的知识时,笔者发现学生能记住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框架,脉络也基本能理清,但是让他们深入到主干知识时,就会比较困难,思维发散能力并未得到拓展。第二,教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现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虽然精简了,难杂的知识被删减了,在课本缩水后,教材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懂,但是,这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发展。笔者在给学生组织开卷考试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找不到答案,虽然有一些知识是不限于课本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大部分知识是没有脱离课本的,只是进行了深化和细分。如这样一道题:比较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人物。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很少有学生能呈现出条理清晰的答案,教科书中对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有介绍,但是并没有进行比较,如果教师在平时上课也未曾提到过,学生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可能就会出现偏差。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了教材编写的重要部分。人教版历史教材在今后的编写中还需要不断创新,增强它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教材内容呈现要更加现代化,更加明确学生主体性,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4.

作者:周莉 单位: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

第8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应用

思维导图最早出现于欧美国家,其作为一种高效的思维模式而被人们所熟知,并被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工作来。思维导图通过将图片、文字以及符号等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其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让这些元素之间产生实质性的联系,进而让知识点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显现,形成更为生动、鲜明的思维导图内容,突出重点与核心。借助于思维导图在教学活动中,将会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教学知识点的认识。同时,提升教学的活动开展效率。由此可见,思维导图有着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

1 思维导图的奇妙作用

1.1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内容形象化处理

这使得学生得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并且,在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知识点内容温习巩固。这既是对知识内容的复习,也是对构造技巧的锻炼。

1.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学生能够在构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实现再次学习。比如,在讲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一课的时候,历史老师让学生利用构造思维导图的形式斫原本难以理解、记忆的清初边疆管辖措施内容进行细节化分析。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更为具体地结合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要素来做到边构造、边记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掌握水平。

1.3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历史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课程预习,结合于教材内容来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在学生的绘制过程中,学生本身就能够对本课的知识要点有所认知,且可以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提出更具创新精神的观点,引导学生在实现自主学习的同时,节约了教学活动的时间,使得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形式下利用思维导图来更好地达到教学活动开展目标。

2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2.1构建知识导图,保证思维流畅性

学无止境,人所了解的越多,其视野也就会越加的宽广,所需思考的内容也就越加多样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历史学科本身有着复杂的历史事件,其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其所构建的历史网络本身需要学生进行梳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顾此失彼,出现认知混乱。因此,加强于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将会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提高对关系形式的认知能力,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

2.2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历史学科教学

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系统化的工作。历史教材从课程内容到具体的主题,再以此来将单元、课、框目内容进行一一明确,编制活动就是在对思维导图进行运用,使得历史学习活动应当从这一特征出发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做到互相关联,放射性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于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从整体出发来进行系统化地学习,进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成效。

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课程结构。思维导图作为具体化的思维模式,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大量锻炼来增强自我的思维技能提高,做到方法巩固。针对于历史学习来说,学生应当首先对教材的前言与目标进行了解,然后大致浏览教材明确其内容走向。之后,结合于教材单元内容来具体划分,结合主题内容来构建基本的思维导图框架。

教师在组织思维导图教学的时候,应当提前做好课前准备,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可以更为准确地领会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导图中知识点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应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通过浏览教材内容找出关键词,进而实现初步认知,选择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将关键词内容进行明确,做到简明、显眼。其次,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课堂记录,提高学生的笔记效率,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与记忆能力,将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相结合。学生的历史学习格外需要注重于对记忆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保障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提高记忆效率与学习成效。

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当学生在完成历史习题的时候,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明确其所属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选择更为合适的解题思路,寻求解答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更为轻松地答题。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认知观,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实现不断提升。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在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同时,运用更为准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了解历史内容。

3 总结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作为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的重要学习工具,其既是对传统学习活动的颠覆,也是学生提高自我认知的关键手段。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能力,并且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既是历史学习活动的发展必然,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文舟.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

第9篇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恰当使用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起始:讲故事

之所以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入学,对初中生活充满遐想,做事有热情,最易被调动。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讲故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一是结合正文,教师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掌握。例如讲《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讲了“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二是对那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我让学生讲了“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几个历史小故事。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三是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专门的历史故事会,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拓宽和深化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初一:编故事

经过几个月左右的实践,“讲故事”成为学生非常期望的教学形式,也成为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自编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事先由老师讲清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学生以此为线索,把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编成故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选择“曹操”作为主题人物让学生编写故事,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感彩,并在结尾加上个人的主观评述。这样一方面学生很感兴趣,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忆,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初二:演故事

到了初二,我发现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蹊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历史事件分成“翁同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慈禧发动戊戌”、“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四、初三:用故事

这里讲的“用故事”是指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到了初三,学生面临着历史中考,学习压力比较大,再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其实教师此时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裨益。例如我把“岳飞抗金却遭秦桧陷害”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一副对联进行命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②谈谈你对联中岳飞和秦桧两个历史人物的看法。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

总之,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愿我们的历史教师能把故事在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 兴趣 激发

初中历史教学是基础教学,从初一到初三都安排历史课,并且参加中考。国家如此重视,而在现实中又如何呢?从学校到社会,从家长到学生,甚至教师本身都不重视。家长关心的只是数、语、外、物,而像政史地生等这样的学科学生又为此付出多少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守纪律,不认真学习,等待中考开卷等各种现象依次出现了,许多的困难摆在我们教师面前。面对这些困难,我们所有的教师也在努力探讨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1]。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现在的课堂要求课堂气氛要融洽,师生的关系要平等、和谐,那么微笑的力量更不能忽视。记得上学期,学校由于开展运动会的特殊情况,个别学科窜课。而我是与体育课窜课,体育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了,我担心学生由于窜课会哀声叹气,怨言满天。而当我像往常一样面带微笑走进二年四班时,学生竟然鼓起掌来,看到孩子们那么开心的面孔,我知道了,他们喜欢历史老师,喜欢我教的历史课,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有吸引力

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故意打破课堂上的平淡气氛,布下迷阵。运用双关语、反语、故事、夸张、比喻、歇后语等等,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尤其历史本身离学生较远,学生不愿意学习枯燥的历史常识,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学生在学习上心理放松,从而使师生双方情感易于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用学识感染学生,成为他们的偶像

俗话说:教师教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有一桶水。如今的教育需要教师是常流水,教师要用丰富的学识感染学生,树立教师的威信,这也是时代对教师的需求,学生从内心佩服你,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校级培训,市级培训,国培等等,在各种活动中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在我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学生对我十分佩服,进而也爱上了历史学科。

四、教师要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有人认为我们科任教师上完课就没有事了,和学生交流,关心、爱护学生与我们关系不大,那是班主任的职责,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多年的历史教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走近学生的身边,走进学生的心灵,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你才会取得学生的支持与信赖。教师用心去爱学生,也是我们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

五、加强备课,寓活动于教学之中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精心备课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小科课要想上好,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不重视,不配合,早已准备在小科课上放松一下一天的紧张和疲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备课,寓教学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课堂纪律也就自然好了。我在历史课上把学生早已厌倦了的枯燥的课前提问变成了小组竞赛活动的形式,把提问的问题分为两类:必答题和抢答题。然后评出优胜组,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我校进行的学教测教学改革中,我利用导学案给学生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历史故事,记忆历史小歌谣,历史名言,与历史相关的学科知识等,不仅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走进历史。

六、关注差生,多点爱心,多些耐心,让他们一点点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我们小科教师更要爱每个学生,而且这种爱必须是全面公平的爱。有些学生数、语、外、物学不会,我们这些学科教师在歧视这些差生,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容易辍学。我在教学中,比较调皮的孩子我对他们不放弃,反而让他们充当这一学科的课代表,他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重视与信任,与他们谈心,渐渐地他们爱上这门学科,有了学习的信心,在学生心目中一点点地树立起他们的威信,班级内部的成绩也被带动起来,学生得到最优秀的发展,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差生的关注,倾注爱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轻松快乐,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激发学习兴趣[2],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用心教学生,用情去培育学生,让孩子们喜欢学习,相信今日付出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有效性探讨

近几年许多教育者提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这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准确理解设定教学目标,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也要敢于深化,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

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古代史中的各个朝代的经济部分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较为真切地了解和体验古代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所学知识和相关的城市布局图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相关资料,对该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展开奇思妙想。如在学习长安、北京、杭州等古代城市,把自己或当成是导游、旅行者,或当成是考古小专家,或想象自己坐着时光穿梭机造访古城、古人等。

此例教学设计上尽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存在目标不明确、时间概念容易混淆的问题,且不同时期的城市经济状况完全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

开拓创新,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静止的、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而是包含着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和运作、教学程序、教学策略、竞选方法和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若干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同时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特征的系统。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⑴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⑵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⑶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基于以上要求,我们应构建以下适应于历史新课程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自主活动教学模式。

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贩私、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情境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做好课堂检测,补充、深化课堂教学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⑴利用多媒体检测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较容易出错的地方,用幻灯片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⑵课后测试,当然及时的批改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以便让学生形成反复记忆加强认知。

一般说来,好的练习在内容上要有代表性,在思路上要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知识。练习中首先要注意良好审题习惯及解题技能的培养,规范答题;其次要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能力;再次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临场经验的积累;最后要重视练后讲评,上好讲评课,矫正补偿,启发指导。

从书本走向社会现实,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一门课程,它不是培养历史学家或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专业人才的学科。所以,初中历史教育必须与象牙塔里的学院历史区别开来,应该给学生以活生生地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历史认知,绝不可生吞活剥而高高在上。

笔者觉得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托,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凸显。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长远,从学生的前途发展出发,深挖教材、积极引导、不断探索,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行之有效地得以进行。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历史;历史教育

初中的文化教育中,历史与其他科目相比,不同的是更注重意义。对于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工作、实践经验的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在了解的同时,学会去分析,反思,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去提升自己的内在,会对自己未来的道路提供不少便利。“以人为本”教育的实现,需要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门的共同努力。

一、如何将“以人为本”用到历史教学中

1.观念意识的转变

新课标的改革,从以人为本出发,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切实为学生的未来考虑,而不再是以为的灌输,记住知识点就够了。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观念,多启发,引导学生。所以,教师要首先去思考去研究,教育是传播正确的理念,教师们做到了,才能教好学生。所以说在教育方面以学生为本,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教师,家长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家长注重的只有升学率,考试成绩,无非就是那些个分数,很多都忽略了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知识,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这一情况在中国是很普遍的,这一观念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改变需要点时间,但是却是必须去做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家长,跟家长说明,教师和家长观念的改变是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的。许多学生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和实践经历,只能通过自己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去认知。

历史具有完整性,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从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每一个片段都会有它的内涵,都能提炼出意义或发人深思的人生道理。每一个道理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观念转变,刻不容缓。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学习目的改变了,方法自然也要改变,怎样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过去变得学会思考、探索。首先自然是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比如了解学生对哪些历史感兴趣,从兴趣出发是一个不错的点,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教师们可以了解些这些历史事件的相关历史,而不仅限于课本,更能让给学生加深记忆。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行交流,学生们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学到更多,学会多角度思考。

重新整理教学的知识内容,将较难理解的进行简化或者换一种方式去描述。历史离我们的生活是有距离的,历史上许多事件的产生与理论的产生都是根据当时的国情,环境,人物等的影响而产生的。这对学生来说会难以理解,为何会发生这些事,为何会产生这些理论。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讲一下当时的大环境,再去理解历史事件可能就好理解多了。还可以用一些其他趣味性的方式,比如说:让学生来角色扮演啊,充当历史人物,将自己身处其境,是不是更好理解呢。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历史加深理解,加深印象,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更能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劳逸结合,学习氛围更为和谐。

让学生自己来提出或者说明一个历史性的观点,然后大家进行讨论。也可让学生提出想要学习的方式,教师进行审议规划。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起来更轻松,当然教师要给与正确的引导,学生才会更自主的去学习了。思维活跃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三、“学以致用”的引导

每个学生都存在的一定的差异,生活环境、自身喜好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个体。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不仅限于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各方面整体素质。这么多年来,教育一直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学生们入了社会才知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实践。

对学生来说,适当的接触社会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度转换一部分到实践中,让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不仅在道德上提升了,还可以让他们避免许多历史上错误的发生,更能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或许许多家长、老师会不放心,觉得孩子还小,然而试着去相信孩子的能力,会发现其实自己的孩子比想象中勇敢,有思想的多。这才是为了学生考虑,以学生的利益出发,比待在室内做一百道题,背十篇书有意义的多得多。

当然,不是说让学生去实践,就放任不管了,老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与监督,困难不可少,歪路也不可走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对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整个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启发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便是时间了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二力.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张静轩.关于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