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时间:2023-08-16 17:2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第1篇

真正可怕的不是寒冬而是对寒冬没有准备。”这是1月15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高层论坛上被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

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寒潮,此次论坛把“寒冬时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之道”确定为研讨主题。与会专家和经理人普遍认为,在种种“御寒”装备中,作为“企业利润加速器”的企业信息化当属最为有效的手段。

“寒冬”助推信息化

会上传出的信息表明,“寒冬”非但没有影响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热情,反倒成了一大批企业上马电子商务和ERP等信息化项目的助推器。“我们宁肯晚上市一年,也要搞好信息化。”康力集团董事长王友林说。“越是经济危机,越要依赖电子商务的力量。”阿里巴巴市场与业务发展部总监程炜文这样总结他对当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看法。程炜文这个结论来自于对业务数据的分析: 阿里巴巴开发的电子商务工具“出口通”,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增加的用户相当于以往全年的数量,其中又以江苏省的用户为多。“去年秋季的广交会,客户减少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企业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境外开展贸易的。”

江苏省拥有中小企业95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99%,税收总额近70%,经济地位举足轻重。据会议公布的《江苏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调查报告》,目前全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正向中级水平迈进: 通过网站信息的企业占到了调查企业总数的81%(全省13个地级市的6439家中小企业接受了调查),支持网上采购与销售的企业为35%,支持在线支付的企业为22%。

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问卷调查则显示,全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向深度拓展,问卷给出的10多个应用选项中,应用信息化与财务管理的最高,达56%,其他依次为业务管理55%、宣传42%、库存管理42%、客户关系管理40%、经营决策30%、供应链管理25%。软件与管理咨询、实施监理等进一步受到重视,分别有43%和44%的受访者认为信息化必须包括ERP、CRM应用; 66%的受访者认为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有10%的受访者甚至抱怨“问卷中给出的选项远远不够”。该中心负责人就此分析认为,这说明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理人的理念已经站到了信息化的前沿,“他们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实施热情超出了调查设计人员的预期”。

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应用平台服务备受与会的中小企业经理人关注。由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和吴江绸都盛泽电子商务信息公司、南京慧德咨询公司等单位联合推出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产业集群中,“低、小、散”的中小企业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少议价话语权,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协同供应链管理机制,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价值低谷,克服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当务之急。江苏省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讨,盛泽地区的丝绸、东海地区的水晶、南通的家纺、扬州的长毛玩具以及昆山的模具等,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合作。

IT提升

“御寒”能力

第2篇

IT应用市场快速增长需求趋于“软化”

赛迪顾问在近期召开“2006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论坛”上的研究成果《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前沿看点与趋势判断研究报告》中表明,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25.8亿元,同比2004年增长了16.7%。

在投资结构方面,开始呈现“软化”的趋势,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比例在缓慢提升。虽然2005年硬件投入仍占据67.6%的大比例,但其增长速度却低于整体市场增长速度;相反,软件和服务同比增长却超过了市场整体速度,IT服务增长更为明显,达到20.8%。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

由国家发改委指导建设的中国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政府公益性信息服务网络。截止到2006年5月底,我国一共建成包括总站在内的40多个中小企业信息网站,主要是省级分站或省会城市分站建设。目前平台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0%左右,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获取信息的速度已经成为影响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利用信息服务平台的企业将不断增多。同时,平台的建设也将促进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各省级分站基本建设完毕,未来几年,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分站建设以及机械、轻工、电子制造等专业分站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由于同类网站建设经验的积累日渐丰富,后建分站的效率和应用效果将逐渐提高。

ERP需求在稳定增长中趋向理性发展

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的ERP软件投资额达20.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4.4%,未来几年虽然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在未来几年内仍将是ERP建设的主要地区。

ERP作为企业的一项整体性信息化工程,涉及环节多、工程规模大,即使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中小企业用户的建设中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企业内部尚未形成规范的业务流程,整体信息化基础也十分薄弱,因此中小企业对ERP的需求通常是从局部开始,采取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经调查,全面建设ERP的中小企业的比例仅为12%。在设计开发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客户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ERP模块中,中小企业最为看重的是财务、库存、客户以及销售。从建设现状看来,财务管理系统已成为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化的首要业务系统,建设普及率最高,达到近70%。

在未来几年的建设中,随着中小企业对ERP的理解逐渐深入,将逐渐重视建设ERP前期调查、规划、咨询等方面工作,逐渐减少资源浪费和盲目建设。厂商选择将倾向实力型国内厂商。而采取ASP提供技术外包的方式实施ERP将受到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青睐。

外包服务进入较快增长期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外包服务需求重点仍集中在硬件运营维护方面,但随着中小企业对IT技术应用的逐渐增多和深入,很多业务已经无法脱离IT环境,网络系统、软件运行故障或病毒干扰等问题开始成为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并应用桌面系统、办公系统、网络安全服务等外包服务方式。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正在迅速增加,遍布各个行业,发展潜力非常大。随着中小企业市场的日渐成熟,行业与企业的飞速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管理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不适应迫使中小企业向信息技术要出路。

新业务带动行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赛迪顾问的预测,2006年中小企业IT投资整体规模将比2005年增长16.5%,达到1427.7亿元,预计到2008年市场规模更将达到1869.2亿元,未来3年整体规模将近5000亿元。2005至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5.1%。

未来几年,中小企业IT建设将趋于灵活、创新、实用、理性,用户需要的是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整合创新。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将促使中小企业信息化由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达到全方位管理。中小企业的IT建设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为核心向协同办公过渡,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发展也将提速。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成分将逐步减退,对于IT建设方案的选择也将更趋于理性。中小企业会更注重IT系统以及整体方案是否更适合自身发展,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时做出调整。

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训;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根据国家教育部[2007]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对于高职高专教育,《关于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也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特别是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无论本科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势必要在保证高等教育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系统讲授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和校内校外实训内容等的教学改革力度,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因此,本文将从我院ERP实训室的建设过程探索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ERP实训室建设背景

(一)企业建设的需要

ERP英文名称为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译成中文为“企业资源计划”,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利用计算机技术达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效用。通俗地说,ERP管理是流程管理、制度管理等管理思想在企业中具体运用的工具。国家工业与信息化产业部历来重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建设的措施中提出要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以及增加产品附加值,2004年业内人士都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中国企业信息化在当时却处于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尴尬局面。2003年由当时的国家信息化产业部进行的一次企业信息化问卷调查中,80%的企业都将“缺乏人才”列为信息化的主要困难,根据当年的数据,全国有2600万家企业,假设需要实施信息化系统的企业有600万家,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咨询人才是一个很大的职业群体。信息产业部每年都要投入上百亿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其中包括资金支持、立项支持,以及大量的免费培训工作,但实施成功案例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推出IT管理咨询系统技术资格培训与考核项目ITMC,ITMC项目共分5个专业方向,排在第一位专业方向的就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其他部门、企业也陆续开展ERP相关的培训考证工作,如国家信息化安全技术资格认证管理中心的“企业信息化ERP管理咨询师”;SAP培训;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ERP工程师职业能力认证等。从以就业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的角度,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这一点在2010年11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的部分省市参加的2010年度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座谈会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二)专业建设的需要

我院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均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特别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商品流通业和工业制造业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为主,注重经营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职业技能的训练,而ERP实训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里关于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岗位内涵和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协同效应,并能让学生得到这四个方面各项职能的综合演练。此外,ERP实训可以弥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能深入企业、不能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的缺陷。因此,从专业建设角度,在财经类专业中设立ERP实训室很有必要。

(三)学生就业的需要

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而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包括软件销售、ERP管理咨询、ERP操作、信息化项目管理、IT网络建设、ERP软件维护、ERP软件开发等。信息化管理迅猛发展造成以上人才的紧缺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极好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基本具备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管理专业开设ERP实训课程就显得非常紧迫。更进一步,在管理专业基础上开设信息化管理方向更是符合学生就业需要的举措。

二、我院ERP实训室建设成果

原国家信息产业部于2004年开展ITMC项目,推动企业信息化培训建设工程,我院于2006年先后到北京、南宁当地考察调研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于2007年明确了在校内开展信息化建设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决定与中教景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本着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共同目的,我院成为中教景程公司建设模拟企业综合管理实训中心的示范性院校,校企共同合作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人才。

(一)完成模拟企业综合管理实训中心的校内建设工作

模拟企业综合管理实训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经营沙盘实训,第二部分是企业手工管理实训,第三部分是模拟企业信息化管理实训(即ERP实训室)。其中模拟企业手工管理实训室是根据制造加工型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自主设计完成的实训室,实训室配套了两条手工模拟作业生产线。三部分课程安排的思路是:在企业经营沙盘实训课上,初步培养学生企业战略管理的宏观思路和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意识。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了解生产型企业的业务流程,特别是学习、体验认知职能部门中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接下来就开设了模拟企业手工管理实训课,让学生们真实感受手工管理的落后和低效率,之后引导学生寻找提高管理效用和劳动效率,并能使管理规范化的办法,从而推出大三阶段的模拟企业信息化管理实训(即ERP实训)。有了手工管理实训中掌握的企业业务流程的细节管理经验和经营沙盘中对企业管理总体把握发展方向的训练,学生才能在ERP实训阶段对共享在计算机信息平台上的各种数据资料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才能真正领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从而在其管理思路上烙印上“信息化管理”的大字,这对于这些被培养的学生或是他们今后进入的企业来说,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二)深入合作,开拓校外培训基地

2010年11月23日,学校选派22名学生前往中教景程青岛公司进行一年的培训(包括半年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岗前培训,半年到各大软件公司学习项目实施工作),之后全部输送到各大软件公司从事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工作。这将是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的人才定向式培养工作模式,也是笔者的区级课题《学校与企业共建企业实训基地新模式的研究》需要继续摸索的研究内容。

(三)校企合作四年,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不停止

1.结合校内外培训,完善模拟企业综合管理实训课程内容,建设完成相关实验实训室四间(模拟企业信息化管理实训室1间,模拟企业经营沙盘实训室1间,模拟企业手工管理实训室1间,ERP实训室1间)。

2.将该项目的实训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论课程内容。比如经营沙盘教学作为课程“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期实践教学部分开设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年级的课程里,使学生对企业战略管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在模拟企业管理第一部分内容的实训教学中融入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将企业原来作为整体教学的模拟企业综合管理实训分解成三块内容,针对学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阅历不同,分别设置在大一、大二、大三,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业务流程。

5.在2008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了试点班,该班由对IT行业,特别是对ERP管理方面感兴趣的学生组建起来,在重点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要求增设了计算机相关知识,为摸索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掌握信息化管理前沿领域里相关技能积累了教学经验。

6.2009年申请设立新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获得区教育厅批准,2010年完成招生计划。该专业的设立为校企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工学结合在财经类专业中运用的延伸思考

回顾我院ERP实训室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果,更让笔者加深了对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解,这一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原动力,只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才能完成“从企业、从社会中来,到学校教学中去”这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归纳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图解

从这种理解上来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并不是单纯的校企捆绑,而应是指学校要以了解企业、社会需求为第一要务,明确这一点对于校企合作形式的探索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特别是为财经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形式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明确上述图解后,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实践环节的安排也能有的放矢,拓宽思路。从上述图解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切工作的源头,就是“从企业、从社会中来”,即了解掌握企业的结构、企业的现实困境、企业的发展瓶颈,剖析企业的症状,找到企业亟需的人才缺口,让培养的人才成为企业疑难杂症的免疫体、抗体,甚至是对症的那一付良药。笔者认为,这便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教高[2007]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3]新浪科技.信息产业部推出国家级企业信息化资格认证ITMC[EB/OL].2004(7)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 企业生产 技术支持 改进措施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含义

企业管理信息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企业管理的全部流程、标准、制度等深入细化,使用计算机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规范,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管理、生产实现自动化,把标准强化到企业经营的细节中去。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把流程、职责、权限、指标等各方面都深刻的规范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来。原本很多不合理的企业经营过程,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需要重新的设计,直到符合流程的要求;原本很多不清楚的核算、审批,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必须细化到个人;原本很多含糊不清的事情,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都必须明确职责,明确数据指标。企业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业的科学化决策;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提高企业业务办事程序的合理性;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效果,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率;企业管理信息化,提供给企业一个很大的交流平台,使企业更快速、更准确的得到先进的经验和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大的阻塞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与漏洞,加快了企业运行的节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二、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推动国民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而伴随着信息化的浪潮,我国信息化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推进。而在宏观额微观两个方面理解,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仅仅属于起步的阶段。在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深刻的认识到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

1. 企业生产

在企业生产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客户在下单子的时候,会下上百个单子,有上百种品种,各种只需要几个,甚至只需要一个,这给企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并且这样的订单每天会接到几十上百个,那就麻烦了。首先速度慢,因为如果每天接到十几或上百个这样的单子,跟单员需要将这些单子一一发到企划部,然后再安排人员去生产,显然这样的速度不能满足需求的。其次任务分配到个人之后,每个工作人员都要逐一的询问当前进度到哪里,下一步该怎样做,这样程序过于繁琐,并且还容易出错,当领导想知道工作人员的任务完成的如何、成绩怎么样、进度快慢、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解决、订单的利润如何等,如果在一一去问,或者用excel来排版的话,这显然会很慢,难易应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客户想直接的了解自己订单的进度,该怎么办。以上问题都是企业生产中经常面临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来解决。使全部的流程、制度、标准更细化。

2. 技术支持

企业在生产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没有一个好的技术,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国一些企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重视技术方面的支持,重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但是我国企业的自动化水平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的水平。以我国的机床为例,在1994年,我国出口的机床为43.37万台,外汇收入是3077万美元;在同年我国进口机床3262台,支出的外汇为1.1亿美元,出口的机床数是进口的132.96倍,外汇支出是收入的3.77倍,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我国出口的是普通的机床,数控的机床少,而进口的机床含金量高,价值高。所以说,技术是企业生产中重要的环节。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企业已经建成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简单的说就是硬件设备安装的多,软件设备安装的少;在应用方面,简单的项目应用的多,而能支持管理和决策的应用的少。在90年代的初期,一些专业人士对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评估,成功和失败的比例是1比8。

3. 经营领域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企业管理也进入了另一种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国有企业管理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中国企业管理经营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领域变的非常的狭小,面临着许多生死存亡的问题。

(1)经济体制的问题。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以国有企业管理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占有着主导地位,有着非常大的权力,给“寻租”和“设租”一块肥沃的土壤,使得快速的在中国蔓延,中、小企业管理经营领域存在很大风险。

(2)中、小企业的政治地位问题。中国的中、小企业就像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对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近几年中、小企业的政治地位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势必会引起一些人的不安,他们将会阻止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国际经济形势的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处于没发育完全期,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企业的自身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弱。而从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要不断面临着全球优秀企业和国内同行的竞争,这种状况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领域更加狭小,难以生存。

三、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1. 改进措施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技术运用于改革,而是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管理理念。它可以推动一系列企业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的产生。

(1)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企业管理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形式是金字塔式的,随着企业管理规模的壮大,出现了一支庞大的管理人员的队伍,造成了信息传达的阻塞与失真。如今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中间的管理人员不得不给管理信息系统让位了。因为管理信息技术能更准确,更明了的表达出需要表达的意思,大大削减了管理人员的规模。

(2)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简单的形容就是把复杂的事件,变成数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有效的处理。企业数字化管理就是将数字变成企业的“大脑”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企业数字“大脑”是一个数字信息的交流平台,通过电脑与网络的连接,在配上管理的软件,最后把数据进行整合,让企业成员分享与运用数字信息,从而实现企业数字管理信息化。

(3)实现人才与技能的培养。中、小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个问题。客户的要求在不断发展,而自己企业的人才跟不上形势,仍然满足于现状,这是最可怕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我们的企业才会在不断的进步,才会更具有竞争力。

2. 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更加明确怎样去改革企业管理信息建设。

(1)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支持。2000年初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统一规则,相关规定与标准,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针对企业的特点建立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专项基金”的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引导,组织实施各种引导工作,增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2)紧密配合经营体制改革。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且是将一些不适合企业运作的方式和模式进行变革。而企业改革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变革的深入进行。

(3)重视信息人才培养。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提高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管理信息建设中去,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有着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化管理的队伍,来应对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四、结语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信息化更是被人们所需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最近的调查表明,企业管理信息建设在不断提高,各个企业都应针对企业管理信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引进新的技术、完善经营领域等,这是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所在。要正确的估计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总结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意义重大,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重视信息人才培养,紧密配合经营体制改革,实现人才与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甘利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共享,而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就是信息技术标准化。所谓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指在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制定、修订、管理和实施各种信息技术标准,达到各种所需要的统一局面,以便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信息技术标准化从标准化方面看,它包括各种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管理、宣传、实施和复审等环节。从信息技术方面看,它包括信息的产生、识别、采集、分类编码、存贮、处理、传输、交换、显示和打印等环节。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的前提,是确保信息系统高效率运行的根本保证。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如何确保各信息系统间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与可靠,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手段就是信息的标准化。换言之,信息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就是规范企业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管理,充分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化技术,突破信息使用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改变企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准确记录和适时提供企业各运行环节状况,及时反馈企业运行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信息交流的质量和速度,实现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与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降低库存和材料消耗,缩短生产周期以及减少非增值劳动等内在的需要。本文结合本人在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列举出目前企业在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由于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存在工作量大、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办公设备落后、资金投入较少等诸多困难。虽然各个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和标准化基础不尽相同,但企业在信息系统实施的实际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

很多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却反必要的认识,使得在信息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有关信息标准化技术人员和技术保障不足,如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标准化工作机构,缺乏熟悉标准和标准化的专业人员;有的企业在技术方面未制定相关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缺乏国内、国际有关的标准化工作的横向交流,企业标准与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外,更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企业信息化机构、并由企业的最高领导挂帅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与充分的保障和大力支持,特别要有总体规划、阶段性计划和资金的强有力保证;信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物资设备的优先配备;基层领导和各级人员的积极配合是实现企业信息标准化的重要保证。

如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机械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拥有年产10万吨钢、4万吨铸锻件、45万吨机器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参与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企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公司成立了企业信息中心,在主要技术和研发部门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局域网络,在新改造的智能化科技大楼内建立了信息网络平台,为公司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物资基础。

(二)信息资源缺乏共享性

有些企业信息资源对内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对外缺少国内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行情以及先进科学技术信息进行有效、可靠、安全、实时的交流方式和手段。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信息化形成初期,企业搭建出来的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缺乏系统性和可扩展性,信息系统实施的各个模块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基础数据,数据繁杂而且量大;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技术的局限性,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开发的应用系统相对独立,而且描述企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和编码分原则不统一,基础数据情况不佳,这就使得同一数据或数据指标在不同的系统、不同部门以不尽相同的描述和内容表现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求企业制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结合市场相关应用软件情况及本公司产品结构特点的设计需要,并结合企业现行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管理系统建立的要求,使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如术语与符号标准、应用语言标准、数据库与资源库标准等要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产品型号及零件编码标准、生产管理编码标准、工艺管理编码标准、质检管理编码标准以及计划管理编码标准等在结合企业本身特点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IT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协助企业各基层单位建立各自的局域网络,并在建立子局域网络的基础上,将各子局域网进行互联,然后建立企业级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与外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扩大外部信息渠道,充实企业信息资源。

(三)信息标准化管理薄弱

在方法上企业过分强调实施进度,使用大量顺序码,最终导致系统存在大量冗余数据,信息共享性差;在方式上标准更新和维护过分依赖人工比对,管理手段和效率低下;在手段上缺乏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必要的信息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对信息系统实施人员在上线过程中必须遵循和执行已制定的编码规则进行监督和制约。

这些都影响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进度,实施周期延长,结果项目承包商和企业双方都拖得非常辛苦,严重的还可导致信息系统项目的彻底失败。这就要求企业要在确保企业信息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必要时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专家,特别是一些院校的、前沿研究的一些老师。

(四)相关工作的宣传及培训力度不够

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准备、设计、实施、上线支持和优化等五个阶段,具有实施周期长、费用大、信息量大、工作难度大等特殊性。由于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宣传及培训力度不够,大家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础理论及概念了解不够,对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此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必须进行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家具备管理理论基础和超前意识以及与岗位相符的管理能力。否则不但不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有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1世纪是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必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获得显著的发展。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要想在国内国际经济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实现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在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离开信息标准化,就不能实现自动化,也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晓明.械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丽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0(10):27~29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45

1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强,跨国公司的经验进行不断的累积和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信息认知,我们可以确定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必要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为主要选择方向。即便在某些重工业和轻工业中有不少企业进行了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改造,但并没有在本行业中得到大面积的覆盖,整体看来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仍旧在初级阶段。具体应用上,交通行业等比较重要的行业已具备十分明显的层次性,大型的企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是处在我国的前沿的,而中小企业则会因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费用和具体实施艰难程度止步。

2 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中的风险规避研究

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索中,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艰辛的历程。我国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初成功的比率十分的小,几乎是全军覆没,投入的八十亿资金石沉大海。相当多的人仅强调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成功的案例,却对无数次失败的教训不曾提起。对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大肆宣扬,却不对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风险做出相关介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企业家。欧洲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企业会在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中做相关的风险分析和测量,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制定出相关的战略和警戒线,这些措施的实行对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规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欧洲国家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已形成了系统、科学、标准的风险管理理念。

2.2 财务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本身就是一项高资金投入的项目,且具体实施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必须做好财政预算。假设对所需支出的预算估计不足,就很容易给企业引来财务风险,加大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难度,如果情况严重很可能造成项目无法进行,导致中断搁浅,因此,在实施成本以及意外情况的预算上必须把握好。因财务危机导致的“业务中断”风险给许多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容易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容易给正常的业务流程带来一定的破坏,对业务连续性造成影响,使业务中断。

2.3 软件选择风险

针对软件选择上出现的风险问题,主要是企业在购买和选择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产生的。具体表现上花高价买进最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只追求软件的功能是否全面,软件是否先进,而忽视了该软件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情况往往造成企业在具体实施中出现实力与软件功能不匹配的现象,从而无法是软件功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现目前软件市场中有着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供应商,而供应商所供应的软件侧重点也不同,其软件在各方面的运用效果也不同。软件选型不适应也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其中一个因素,所以企业需对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选型引起重视,把握好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软件。

3 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

3.1 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在建设管理信息化当中,需要培养出一批能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知识且具有良好战斗力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而企业在拥有了高端的信息系统的同时,具备了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化建设启动之前,对全体员工进行软件应用和操作技能培训,这不仅利于员工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步骤和整体思路达成共识,也利于他们更好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增强其积极性,有效提高成功比率。与此同时,对高层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能让他们对信息软件、技术、解决方案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做出正确判断,降低选择性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防止决策出现失误。

3.2 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订立目标,逐次推进

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将眼光放眼于未来。今后的企业会逐步向相互合作、交叉相错、关系密切且能随时进行分离重组的方向进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面对未来的这些发展形势,企业可以参考已存在的电子商务等形势来判断将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方向。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制定出一个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期规划,时间上在3-5年为佳。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必须同企业的整体规划和目标相适应,如果信息化规划同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规划这两者关系不协调好,会给两者同时带来巨大的风险。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制定好后,可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分别进行实施,逐次进行推进。

3.3 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对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支持

企业资金是有限的,大部分时候是比较少的,因此,在进行资金投入上,大部分的企业会将资金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业务上。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信息化本身来赚取资金,而是为了加强企业的核心业务竞争了,通过信息化支持下的核心业务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和相应的取舍,企业自身都有核心业务,且具备着一定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不断竞争中仍旧屹立不倒。所以,在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规划时,对核心业务的信息化项目必需优先建立,发挥出其良好的辅助效果,进行一步题号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依照信息化建设原则,对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其重要程度依次往后排。

4 小结

根据大量实践得出,我国实行企业管理信息化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所累积的宝贵经验,更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黎光:从1995年到2000年,我在一家制造型集团公司负责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从担任产品成本核算和总账会计开始,到担任子公司的财务经理,再担任整个集团的财务经理,经历了各个岗位的历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财务实战经验,也对集团型企业的管控机制有了深刻的理解。那段时间经历的研发、采购、生产、营销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让我对集团型企业的整体运营有了比较清晰、直观的认识,也间接地为后续的企业管理软件架构和系统实施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举个例子,在担任集团财务经理的时候,计算机非常稀有,企业所有的核算工作都处于手工阶段。每到月底,办公室里都会堆满各种各样的单据和凭证,这些凭证全都要靠手工来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汇总,最后得到财务报表。在这个过程中用算盘或计算器计算结果常常出错,经常需要财务人员加班加点核对数据,工作效率低下。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核算和分析要求越来越高,却找不到合适方式提高效率。所以我当时意识到,作为企业必须引进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必须掌握财务软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了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工作,并一直工作了将近十年,期间经历了从测试员到产品经理再到总架构师的角色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软件的需求收集、开发、测试、软件销售、客户调研、产品实施等过程有了全面的理解。在该软件公司工作期间,很幸运,作为产品经理全程负责研发了当时比较先进的ERP系统,并且首批通过了国家科技部评审,该产品投入市场后在很多企业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总的来说,在生产企业工作期间,我切身体会了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也萌生了用信息系统管理企业的最初想法。在软件公司工作,接触到管理软件从开发到实施的方方面面,在理解管理软件实质的同时掌握了用软件工具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能力。担任信息总监职位前的两任工作从不同角度锻炼了我在企业内部从多个层面进行软件架构和实施的能力,最后变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者。

《信息化建设》:从制造型企业到软件公司,您有了甲乙双方的工作经历,那您觉得甲方和乙方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考虑有何不同?

黎光:首先甲乙方的信息化工作内容不同。甲方需要根据公司所在行业性质、公司的战略发展要求及业务部门的需求编制信息化蓝图和实现路线图;编制信息化预算、匹配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团队;对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在信息项目建设过程中偏向技术选型和项目管控,如对质量、进度、成本进行控制,确保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按时完成信息化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乙方则主要是根据甲方的要求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满足甲方的需求,需要在某方面或多个方面具备专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其次对信息化工作者的要求不同。甲方对信息化人员的要求是熟悉行业、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流程,能调动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 ,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当然需要具备信息化需求掌控和广泛的信息化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企业各种类型的信息化需求。乙方人员则更加强调专项专业能力,能用产品和技术满足客户需求。

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是甲乙双方紧密配合的结果,作为企业CIO应充分利用乙方的专业能力和前沿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建设》:您是如何理解“信息总监”或CIO的?他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黎光:我认为企业的CIO首先不只是一个信息主管,也不仅是一个信息部经理的职位;CIO是一个站在企业战略层面来规划、建设和运营信息化系统的综合性岗位,目标是帮助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帮助企业转型,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信息化建设》:我们知道,您负责了《贝因美信息化蓝图》的制定工作。能谈下蓝图的制作过程吗?它在公司的发展中将起到什么作用?

黎光:企业信息化蓝图的编制是一个滚动优化的过程,我们公司的信息化蓝图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年会根据公司战略的修正和需求的变化对蓝图进行优化。所有信息化项目建设都必须以蓝图为依据,确保信息化建设有序完整,避免出现各类信息孤岛。

信息化蓝图是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紧密关联的,它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也汇总了各部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是未来和现实的有机结合。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任何业务的发展和优化都应该把有序建设信息化工具放在重要的位置。

《信息化建设》:在贝因美工作的四年间,您已经顺利完成了ERP、BOSS、CRM、全程追踪追溯等系统建设,请问,您觉得确保这些项目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黎光:信息化项目的成功首先离不开公司领导的坚定支持。这个支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源的倾斜,包括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真正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司非常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极大的关注度。

其次是要具有一个团结、专业、有激情的团队。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庞大复杂,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稳步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三,信息化项目管理要具备专业能力。对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谨慎选择合作伙伴,严格进行项目管控,保证每个项目能够按时交付,不断满足和超越业务部门的需求。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在整个团队中有足够的威信,只有这样才能够凝聚所有成员的力量,避免内耗,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信息化建设》: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全程管理与追溯系统是否真的确保了贝因美婴童食品的安全?

黎光:全程管理和追溯系统是食品安全的保障之一。它通过信息化系统使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透明化,让消费者了解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可以对产品进行监督,让消费者放心。

通过奶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所有牧场送来的生奶进行盲采盲检,确保关键原材料的安全,并且对每批生奶进行留样,建立风险评估系统。通过供应链管理,我们对供应商送来的每一批原材料进行监控,从而知道每一批产品的供应商和批次,保证生产线的每一批原材料的优质。在加工阶段,我们的生产线管理系统严格监控每一道工序,使得每一个工艺过程都能够做到透明化。产品上架以后,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获得产品质检证书等有关该产品的各种信息。假定某一批次的产品出现了问题,公司将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库里关于该产品的数据准确锁定同一批次可能有问题的其它产品,对同批次的产品进行迅速召回。全程管理和追溯系统将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整个过程变得可视、可控、可追溯,从而很好地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信息化建设》:我们还知道,您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曾参与、负责实施了多家民营集团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您觉得这些民营集团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作为CIO,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挑战?

第8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现代企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177-01

1、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1 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单纯地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终端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

1.2 对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金融系统、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1.3 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企业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1.4 对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1.5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企业组织机构的影响是:从企业内部来说,要直接触及到企业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使管理层次分明,并不断减少,管理幅度明显变宽,决策更多地向客户靠近,向经济前沿靠近;从企业外部来说,要求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便捷,互相渗透更容易,让同行企业形成以专业化联合的、共享过程控制和共同目的为基本特征的企业间组织方式。

2、网络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存在的问题

2.1 现代企业对网络经济的影响认识不够

目前,我国不少现代企业家或企业经营者并没有真正理解网络经济的意义,没有意识到网络经济所带来的冲击、挑战和机遇。他们通常认为,网络经济只会对高科技的新兴产业产生影响,而对于传统产业中的企业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企业内部大量的商业活动都会通过网络进行,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影响的现代企业的范围既包括高科技的新兴产业范围内的企业,也包括传统产业范围内的企业。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

2.2 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滞后的现象,现代企业没有把信息化、网络化上升为企业自我发展战略的高度,没有把握住网络经济提供的市场机会,也没有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都不高,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客户关系和上下游产业链条等未能按照网络经济提供的手段加以处理和整合,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等尚未按照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优化重组。

2.3 现代企业与网络经济的结合不够深

目前,国内众多企业与网络经济的结合仍不够深入,误以为建立起企业网站就代表了企业运行中运用网络技术的全部。主要原因是网络知识普及不到位,对网络经济认识存在局限性和理解的偏差。许多现代企业将网站建立后,就忽略了日常的管理和维护。网络是企业进行宣传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但是大部分企业在建成网站后没有对自己的网站进行有策略的宣传。而现代企业与网络经济相结合最终级的产物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特点是面向顾客、服务为先,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企业提供的最优秀的服务与产品。因此现代企业与网络经济结合,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拥有电脑、联网、建立网站等,而是企业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包括开发、生产、管理、推广、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升级,以更好地满足特定客户的需要。

3、现代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现代企业正确认识网络经济的影响

第一,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既可以是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指具体管理方式的创新。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使其由一种管理模式变成另一种管理模式;二是维持原有管理模式下,改变其具体管理方式。由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网络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才可以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的营造,或是没有建立良好的能为企业成长服务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建设:为顾客服务理念。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在风险和变革中成长。网络经济形态下的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充分研究产业的市场及竞争状况,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网络经济时代取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尽快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使企业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 现代企业实现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网络经济的基石。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竞争优势也不再仅限于成本和差异性,企业信息化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知识优势逐渐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由于一手资料的收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能得到调查的结论,现代企业可以收集二手资料,帮助企业研究市场变化、判断市场走势。通过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现代企业就会在提高对信息资源利用的同时,开发更多的信息商品,提高在网络经济中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3.3 加深现代企业与网络经济的结合

一是加强生产管理,促进供应链的网络协同。在网络经济时代中,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供应链管理,让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通过网络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协同,使相关企业能够协同性地加强实施关键的业务流程,并能充分利用同一资源或进行同步化作业,共同承担责任,确保质量和履行各自的义务。二是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网络意识。随着网络经济及市场环境的发展,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创造出适合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需要充分了解本企业的管理状况,全面地认识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运用创新管理理念,运用新举措,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4、结束语

网络经济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若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就必须通过制定或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及时、主动地适应社会网络经济环境,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网络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第9篇

十五岁,双百亿规模,这是航天信息十岁生日之时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

当航天信息董事长刘振南站在十年的里程碑时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发现高速成长是企业不变的追求,不断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是一个拥有航天背景的企业,也是一个从成立之初就重视服务的企业。尽管在A股上市并被视为“中国高科技蓝筹股典型代表”,尽管外部环境持续利好,但五年双百亿的目标仍旧令业界好奇:航天信息到哪里去寻找这么庞大的市场机会,“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到底可以带来多少潜力?航天信息能兑现这个承诺吗?

十年创新发展

刘保华:六年前,航天信息即定下了百亿元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几乎是当时航天信息经营规模的四倍,尽管期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但企业仍然在今年基本实现了这一快速发展的目标。你认为航天信息高速成长的诀窍是什么?

刘振南:企业保持高成长的诀窍就是遵循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去挖掘潜力,配置资源。航天信息之所以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比较快的成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们是一家有航天背景的企业,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背靠的“大树”就是“中国航天”这个品牌。航天信息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投资的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在“三金”工程中能够脱颖而出,除了自身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之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的品牌效应。

第二,航天信息非常重视创新,这种创新的原动力一是来自于责任,二是来自于危机意识。当初航天信息之所以要进军金税工程也是责任使然,是航天报国思想的激发。如何用航天技术为国家税收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信息化支撑,从而为国家分忧解难,是责任促成了创新的产生。其实,把用于导弹武器系统的、用于国防的技术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用于国家的电子政务工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个创新原动力就是危机意识,不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不创新企业必将走向衰亡。所以从2005年1月我到任之后,我们就对企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证,认为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不能只做国家的金税工程,不能只做税务业务,如果那样的话,倘若有一天税务行业这块业务趋向饱和,或者是有其他竞争对手再进入,航天信息何去何从?这种危机意识促使我们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思路,就是走“相关多元化”的扩张之路,在将金税工程做实、做专、做精的同时,再用我们积累的技术实力和行业经验,利用渠道优势开展“相关多元化”产业。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不断涉足其他业务领域,比如ERP管理软件、培训产业,也包括税务领域的其他业务,包括地税征管系统、地税的收款机系统等。可以说十年来航天信息最大的成就在于,我们提供了一把坚利的杀手锏,为国家税收提供了技术保障。

刘保华:航天信息今年迎来了十岁生日。对于一家以创新立业的企业,这十年发展中你认为最自豪的创新又是哪些?

刘振南:作为一家以信息安全见长的IT企业,航天信息的技术创新一直在持续。依靠创新,我们研发出了中国最先进、容量最大、运算速度最高的安全芯片,在防伪税控金税卡中成功替代了美国芯片品牌,而且这款芯片还可以用于其他的安全解码设备。芯片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公司在信息安全领域深厚的基础,是我们一个代表性创新。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创新出基于互联网时代B/S架构的财税一体化软件。此外,我们还牵头组织了国家两个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们在自己的主业税务领域中也是不断加大投入与研发力度,对防伪税控系统进行不断完善与升级,根据现实需求研发更为科学和更为人性化的功能模块:一机多票既可以开增值税发票,又可以开普通发票;红字发票管理系统在原来的防伪税控系统只管控蓝字发票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退票的红字发票;汉字防伪技术使票面更多的信息能够通过汉字加密方法管控起来,从而使得造假者无机可乘;提供针对个体工商户的开票系统等。所有这些保证了我们在防伪税控系统业务上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技术创新,航天信息每年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更制定了人才激励政策予以保障。技术创新还必须要有制度、规范、机制,以及组织结构的保障。我们建立了四层架构的科技创新体系:研究院专注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共性技术研发,确保基础技术能够不断产生自主创新的成果;事业部和产品公司,如防伪税控事业部、电子产品事业部等业务部门,是把共性的核心技术产品化,推向市场,创造价值;遍布全国各地的服务单位负责实施技术和产品的本地化,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还和中科院研究所、大专院校、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所密切合作。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我们更要强调的是管理创新。这也是最大的、最值得骄傲的创新。作为企业CEO,我追求的是“无为而治”,我认为这也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无为而治”并非不去作为,而是要做到公司的各个业务群沿着各自的轨道有序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刘保华:你的话让我深有感触,美国战略大师伊戈尔・安索夫认为成功企业需要具备三种素质――战略、组织、品质。航天信息的战略和组织已经非常清晰,那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

刘振南: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走不远的。航天信息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价值观与企业理念,除了继承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之外,还有四个内容。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我们是靠创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理念根植在每一个航天信息人的心中。第二就是协同,从研究院、事业部到分(子)公司,再到的大专院校、研究所,都要协同合作。第三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同员工要亲如一家。第四就是营造一种激情文化,IT企业由年轻的团队组成核心力量,做事也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往前冲,体现整个公司积极向上的氛围。

百亿发展空间

刘保华:你在刚刚结束的航天信息十年庆典仪式上表示,“十二五”的企业发展目标是要翻一番,从100亿元发展到200亿元,这个挑战还是很大的。那么这个计划我们该如何实现呢?

刘振南:发展目标归根结底要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我们从2007年的48亿元发展到今年近100亿元,三年翻一番。那么我们用五年再翻一番,能不能做到?在资本市场上,航天信息是比较稳健或者保守的,说出去的话要兑现。尽管很多人说有压力,我认为200亿元是可以做到的。那要怎么做到?一是现有业务的拓展和巩固,二是培育新的业务。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除了IT技术本身的积淀,还有服务于全国的营销渠道和服务体系。在业务布局上,航天信息一定是走“相关多元化 ”的战略发展路线。

刘保华:在你的理想当中,航天信息的产品和业务布局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构?

刘振南:公司布局三大领域,一是电子政务,二是企业信息化,三是个人消费类产品。

其中,电子政务又可以拓展出很多细分市场,比如税务行业就是电子政务的一个应用领域。在税务的优势领域,我们要一直站在市场最前沿,依靠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让别人永远跟在后面。防伪税控业务今年发展良好,国家税制改革显现了它强大的效力,交税户数多了,这也是防伪税控系统功能强大带来的效应。第二,国家的税制改革后,其他的税种可能也要走向增值税,这也增加了我们的核心业务。地税信息化水平比国税要薄弱,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国税总局明确要以信息控税,网络开票系统、税控收款机方面我们都走在市场前沿。以税控收款机为例,去年销售3万多台,而今年仅仅后两个月,预计就要五六万台,全年达到八九万台。明年更多的省份将推广税控收款机,所以税务行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在公安业务领域,针对旅馆业和新开拓的娱乐业、内保业等,我们有了完善的技术方案,在相关省份已经推广,还有很多省份没有推开,这也是成长机会。在公安业务方面,我们把重心落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国家提出的改革户籍制度,这与流动人口管理结合起来,不仅带动了“金盾”业务,也促进了“金卡”业务的发展,这是又一个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再比如我们传统的交通业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发展势不可当,虽然高速公路中应用的传统系统中我们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下一步ETC不停车收费、交通路径识别等又是新的领域。铁路旅客票实名制问题,又催生了RFID技术制造的客票和相关系列产品。中国高速交通网的发展,必然催生我们这样的专业信息化方案提供商。

我们最近进入了国家的粮食信息化工程。航天信息已经完成了国家第一个数字化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如果推广到全国,又将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田间到粮食仓储,从粮食物流运输到终端消费,通过信息化手段管控,这就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应用。所以电子政务是规模巨大的产业。

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的ERP系统按模块化设计,除了进销存之外,把制造模块、人力资源模块都放进去,这些模块可以按需选择拆卸,是柔性结构。物料管理系统以及企业的信息化设备等,都能发挥航天信息的营销服务体系优势。所以企业信息化,也是大有文章可做。同时我们还有面向财税人员的职业培训产业,这块业务的重点不在于销售收入,而在于利润贡献,所以培训也是未来的一个产业。

在个人消费终端领域,航天信息不一定做手机,但是可以做增值业务,比如手机支付、卫星应用等,同样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航天信息未来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上述三个领域,如果说各个方面都能按照这些思路做好,那就不仅仅是200亿元的规模。当然这些领域中可能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们还是有信心通过这些业务的布局和发展,在无为而治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刘保华:云计算改变了企业架构,这是未来发展趋势。那么航天信息将怎么迎接这样的一个企业级架构革新的契机,有没有规划和技术储备?

刘振南:我想不仅是企业、政府甚至是家庭都会面对这一信息架构的革命。航天信息做到了基于B/S架构的ERP,今后它将发展成为一种多组织调用的技术方案,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前进入到云时代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云计算也好,物联网也罢,所产生的巨大信息量必然存在信息存储的问题,因此航天信息也已经介入到网络存储领域。此外,云计算和物联网也都面临着更为复杂和迫切的安全问题,所以在信息安全领域,我们坚持从核心技术做起。比如安全芯片,我们从算法做起,从安全的传输标准做起。这恰恰给了航天信息这样以安全见长的公司新的发展空间。

成本与服务的双赢

刘保华:从全球角度来看,航天信息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是一种成功率最高的企业发展模式。向服务转型是多数IT企业的发展方向,航天信息如何面对在服务方向上的跨越?又将如何完成从电子政务市场向竞争性的企业市场的跨越?

刘振南:实际上,航天信息不存在这样的跨越,因为从诞生之时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商业模式必然是技术、产品和服务并举,而且我们的服务对象更多是企业客户。要保证这些庞大的客户群体的业务需求,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近几年,公司不断加大这方面的资源整合力度。对于税务服务,我们有一整套服务标准、服务规范、服务法则,这个服务体系是全国性的,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服务体系基础了,下一步就是怎样让它的服务能力更强、涉足领域更广,满足各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政务系统的需求。

今后的物联网体系、粮食产业等都依赖于这样一个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上加入新的业务与功能,并且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品质。围绕着服务,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呼叫中心,全国各地都有,总部呼叫中心负责这些分中心服务能力的培养和监督。

刘保华:服务目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开始容易,但随着客户需求复杂度的提高,服务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航天信息的业务涉及到这么多行业,产品线也很长,后台产品的开发机制是怎么建立的?怎么平衡服务规模化和客户需求个性化的关系?

刘振南:公司已经建立起7×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体系,这套体系也有十多年的技术与经验的积累,有新的业务加入就可以摊销其他业务服务的成本,因此我们的竞争优势之一就在于服务成本肯定比其他IT外包服务企业要低。

服务规模化方面,我们要把渠道或服务体系的力量用起来,把服务骨干培训好,再让骨干去培训他的团队,这就是种子工程。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比如航天信息的企业ERP软件,因为它是一种服务,那么推广它的这些人是销售人员也可能是服务人员,他们要对整个产品全面理解,能够针对于客户需求组织二次开发,也就是解决客户个性化问题,这就又回到了我们的四层架构研发体系。总部开发,但是公司各地服务体系必须要具备适应于当地企业用户的开发能力,满足它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记者手记

刘振南的“无为而治”

企业创新在于领导者的思维和理念,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者的性格决定了企业文化,领导者的大格局和大视野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中心机房 安全管理 日常维护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077-02

1 中心机房管理的重要性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它在信息存储、传播、共享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体现。其强大的功能已被人们日益接受。计算机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工作的可靠性、完整性也日益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企业中心机房管理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使机房有效并合理的使用,对于节能减排、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宏观的角度上,机房管理的包括设备配置、维护及故障检修、设备运行环境及系统建设等都属于机房管理的内容。因此机房管理是否完善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正常安全稳定地使用网络,机房管理成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 中心机房运行的现状与不足

企业中心机房往往是公司数据信息交换的前沿阵地,中心机房的安全可靠运行,对企业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整个机房包括配电系统、防雷接地系统、计算机精密空调系统、消防系统、KVM系统、监控系统、布线系统等。目前,企业中心机房区域规划为两大部分,主机房和配电间,主机房主要有交换设备、服务器、计算机精密空调、消防等设备;配电间用于放置电池、市电配电柜、UPS等配电设备。中心机房主要承载的业务有:(1)公司内部局域网用户上网业务;(2)外部网关服务器接入服务;(3)公司网站系统、ISA系统;(4)邮件财务系统等。

中心机房运行面临的问题有:(1)机房管理事务细琐繁杂;(2)技术人员经验不足,或不能发现问题,或面对问题不能有效解决;(3)由于网络设备型号过多,调配方法不统一,给日常云心维护造成了一定的不便;(4)各个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存储都比较分散,也给日常运维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中心机房管理与维护的方法

机房管理与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机房相关制度的制定、机房环境维护、机房安全管理、机房设备管理等工作。

3.1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切实的落实实施

通过各项规章制度,一方面使中心机房管理走向规范化,一方面也是机房良好使用的前提和保证。机房里要有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制定各类等级记录表,管理人员也应在相应的维护记录表上做好记录。明确分工,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中心机房的专业性、复杂性决定了信息中心必须明确分工,保证每个子系统都有专人管理,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互相扯皮、职责不清的现象。

3.2 机房运行环境维护

对机房环境维护是十分必要的,机房环境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设备运行的稳定与设备寿命,因此,管理中。机房环境维护包括:空调系统、消防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方面的维护。

(1)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是机房运行环境的保障。要严格遵守“三度”的要求。即“洁净度”、“湿度”、“温度”。

中心机房设计为风冷式下送风精密空调。采用两台精密空调负责主机房的温湿度调节,精密空调采用下送风,顶回风方式,来保证机房空调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电子设备在运行对温湿度具有一定的范围要求。温湿度的合适与否与企业信息运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机房采取机房精密空调来调节确保机房内各种网络等重要服务器能可靠稳定、并在最佳状态下运行的基础。

表1和表2分别为机房在开机时和停机机房时的温湿度要求。

表1 开机时机房温、湿度要求

表2 停机时机房温、湿度要求

(2)消防系统。

机房内应做到整洁无杂物;无烟无易燃易爆物体。火灾报警采用烟感探测器和温感探测器,二者联合使用提高了机房火灾预警的可靠性,探测器能发出警报信号,控制器显示探测器所在的位置。该系统共分2个防护区(即主机房和配电间),系统采用七氟丙烷自动气体灭火系统。

(3)防雷接地系统。

防雷接地系统的存在,有效的保证了中心机房安全运行。机根据国家规范以及机房接地要求,机房接地系统采用综合接地方式,在机房内用扁钢把所有接地点都连成一体,将三种接地引下线接入地桩。

由于空调系统、消防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的维护都涉及专业维护技术,应联合厂商进行定期巡检。建立厂商定期巡检制度,借助厂商的技术力量,定期对各系统和软、硬件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编写统一巡检报告。机房管理人员在巡检过程中应紧密跟随,以保证巡检质量。巡检周期可以根据各系统的特点灵活确定,原则上所有设备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巡检。

3.3 中心机房的安全管理

机房的安全管理包括用电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系统与数据的安全管理。

(1)用电安全管理。

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电力供应系统,以确保计算机及网络通信设备及相关周边设备的正常运行,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电脑的电线复杂,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小错误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可能引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所以电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的机房是双路供电及UPS电池,确保计算机房的电力供应,在实际工作中,有权力去控制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定期巡视路线,禁止人员乱碰电源,这可以有效的将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2)设备安全。

机房内的设备主要有主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UPS、空调等,日常需要做好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进入机房人员不得携带任何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电磁、辐射性、流体物质等对设备正常运行构成威胁的物品。机房设有门禁系统,任何进入机房的无门禁卡人员,须进行登记,其他部门和外单位人员如因工作需要进入机房时,须填写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由机房管理人员陪同进入机房。同时企业应做好机房值班工作,保证机房内设备的安全。

3.4 机房的硬件设备管理

机房内的硬件设备维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机房管理员要对机房内设备做好标识和登记,记录设备的型号、配置、位置、状态等信息,以便跟踪设备变化。

(2)机房管理员对机房设备的操作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机房设备进行操作。

(4)机房设备必须经过负责人的书面审批才能被移进或移出。

(5)公司信息部制定机房内供电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空调系统等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机房管理员须按此计划进行检查和维护。

3.5 机房的系统维护与软件管理

机房系统维护与软件管理要做到如下几点:

(1)启动信息系统事件日志,并保证足够的日志空间。建立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基准配置,完整保存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及重要随机文件,以备服务器损坏后能够快速恢复系统正常运行。

(2)管理员定期对信息系统运行状况和日志进行巡检,以便及时发现系统故障。巡检各种信息系统的性能状况,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硬件设备CPU使用率、内存空闲率、硬盘空间使用率、带宽利用率以及数据库的性能等。巡检人员在发现性能异常的时候,及时报告问题受理人员。

4 结论

中心机房管理和维护相反映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做好机房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需要提高机房维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还需要建立配套的机房维护相关的措施和制度。掌握领先的技术,并将先进技术运用到日常机房维护中,为企业信息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唐红亮,陶秀,彭育斌.新世纪计算机机房管理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第11篇

11月25日,红豆集团召开“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会暨红豆电信会。就在几天前的11月20日,红豆集团等8家民营企业接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的第四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标志着红豆集团加入了虚拟运营商的行列,正式进入电信领域。来自服装行业的红豆集团为何能入围时下“热门”的移动通信领域,拿到这个“香饽饽”?红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周海江接受采访时表示:“红豆将以加入虚拟运营商为契机,积极探索传统工业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的新型商业模式,而作为工信部的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示范企业,红豆要做两化融合的推动者,智慧企业的示范者。”

周海江的话道出了红豆这家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进入电信领域的原因,也道出了集团以“智慧红豆”为目标的决心。当前,互联网大潮势不可挡,传统企业如何融入互联网经济抢抓新机遇,如何更好地转型升级?这是所有传统行业的最急需解决的大课题?而且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说,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红豆以进入移动电信领域为契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来进一步推动红豆集团产业升级与转型,逐步实现智慧红豆的长远发展目标。

什么是智慧企业?主要是指基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红豆集团作为一个相对多元化的企业,横跨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制药、园区开发四大领域,作为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移动转售业务的开展将对四大行业的企业信息化,甚至服装行业的信息化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周海江认为,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冲击下,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对数据价值的发掘能力之上。企业必须以变求生,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大量信息,沉淀“知识资本”,打造“智慧企业”,对于红豆而言,打造智慧红豆将是集团的一个重要方向,而移动电信领域的进入,必将大大加速企业在移动端的互联化、智能化。

目前,红豆集团在门店视频督导、射频电子标签技术、企业手机一卡通、GPS出差等进行了很好的应用。现在红豆男装88家门店启用视屏督导系统,实现了一个人可以管理16家门店,降低巡店成本,收银飞单一个人可以管理100家门店,不仅如此,通过视频督导,还在在线管理、人流量统计、提高入店转化率、放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二期300家门店在推广中,红豆居家公司正在实施的门店也有近150家,并逐步推广到所有门店。射频电子标签技术试点阶段也已初步完成,试点店铺的硬件设备改造、数据平台等软件规划使用已到位,已完成7万多个标签的制作与贴标,完成门店与仓储、管理人员的使用培训。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门店RFID设备铺点计划与扩大全部品类贴标。射频电子标签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供应链可视化、快速反应,进行消费者行为习惯数据全采集,做到单品全程可追溯,还可以协助实现O2O企业真正拥有自己的大数据平台,进而提高供应链效率,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另外,红豆现有的中国纺织材料交易中心、中国面料馆和红豆商城的三大电商平台,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整合传统产业,加速其两化融合进程。

未来红豆将在智慧企业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比如把红豆现有四大产业,财务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行业,三大电子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整合,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实力。比如把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充分运用到集团战略、管理、运营等方面,从而完成从“数据”的量变到“决策”的质变这一过程,打造红豆特色的智慧企业。

周海江还表示,红豆电信还将借助集团信息化的示范效应,向上下游产业链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的商业模式与技术解决方案。发展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两化融合推进平台,打造虚拟运营商中企业信息化第一品牌。现在服装行业都在推移动信息化,红豆电信不仅可以促进集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软件应用的渗透,便于进行移动管理。

为了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开展,集团还专门成立红豆电信有限公司,并组建了涵盖管理、财务、人力、技术、营销等各个部门的专业团队。从2008年开始,红豆集团与中国联通开始业务合作,经营中国联通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组网、固话、移动增值业务、企业一卡通等,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经验。良好的前期运作实践,为红豆电信的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红豆电信将围绕“一个市场、两点定位、三个方向”开展工作。一个市场,即瞄准中小企业客户市场(立足细分领域,提供差异化服务);两点定位,即做两化融合的推动者,智慧企业的示范者;三个方向,即基础通信服务,包括语音通话、流量、增值业务等,智慧企业,包括行业信息化应用,智慧服装,包括智能穿戴等。红豆电信旨在通过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产品助推企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为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探索成功经验。

进入电信领域,不仅会给红豆带来深层次的蜕变,还是红豆这家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主动拥抱变革、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有理由相信,智慧红豆、智慧服装和智慧服装产业离我们都不会遥远。

第12篇

[关键词] 南宁 电子商务 发展战略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位于广西南部,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枢纽城市和区域性核心城市,是中国走向东盟的前沿城市。土地面积2211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47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64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45万人。自2003年我国与东盟各国确定今后每年在南宁召开“中国―东盟博览会”之后,南宁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各领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广西提出了加快推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M”型战略,又给予了南宁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电子商务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政府效率、降低社会运营成本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根据广西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南宁市的城市定位,立足本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是南宁市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南宁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南宁市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可以通过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信息化状况、企业电子商务的模式、单位与个人对电子商务的任知程度以及电子商务对单位经营管理的影响等指标进行描述。

1.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看,南宁市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电子商务层次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2007年4月,南宁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本市162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没有采用任何信息系统;在采用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只有部分企业达到了个别流程信息化阶段,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信息、收集客户信息以及客户服务;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总体比较低,电子商务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2.南宁市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程度低,电子商务呈现以B2B和B2C为主,G2B和G2C为辅的发展模式

目前,南宁市只有7.2%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5.1%的企业计划开展电子商务,87.7%的企业没有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在企业之间(B2B)和企业对个人客户(B2C),分别占41.7%和58.3%;同时,G2B和G2C电子商务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南宁市已经开展了电子税务和网上社会保险业务,但总体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仍然比较低。

3.南宁市企业与个人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不高

南宁市企业认为本行业非常需要开展电子商务的占33.8%,不确定必要性的占27.9%,认为没有必要的占38.2%;认为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愿望大的占6.6%,较大的占15.1%,一般的占34.9%,不大的占20.8%,没有愿望的占22。6%。78.5%的个人在一年内没有进行过网上购物,6.9%只进行过1次,8.5%进行过2―5次,6.2%进行过5次以上;认为自己以后会习惯并且经常进行网上购物的比例为16.4%,认为近期不会的为58.6%,认为完全不会的则为25%。

4.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在传统商务上衍生电子商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南宁市的经济实力远逊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网络经济的发展也严重滞后,纯粹的电子商务或信息类门户网站较少,仅有的几家的信息量、客户群也比较少,覆盖面不广。南宁市电子商务的发动者和主角多是传统的企业,依托传统产业业已形成的物理市场,通过网络开展商务,追求快速盈利的发展。对南宁市企业而言,网络只是开拓业务的平台,只作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紧密结合的手段,以及提升传统产业的工具。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企业,也多是将电子交易与传统行业紧密结合。

5.采用多元化的交易手段

南宁市企业开展商务的通信方式主要有电话线路、互联网、传统邮政和电子数据。个人网上购物时,26.6%采用网上支付,32.7%采用货到付款(现金结账),22.9%采用银行付款,8.6%采用邮局付款,2.4%采用手机付款,6.7%采用其它方式;得到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方式有普通邮寄(22.6%)、EMS(11.6%)、其它快递(18.5%)、送货上门(32.4%)、网络下载或电子邮件传送(6.7%)、航空或铁路发运(2.0%)、其他(6.2%)。

6.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与管理已经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多数南宁市企业都认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商务活动方式,会对传统业务有促进作用。超过30%的企业认为实施电子商务后,给企业带来的明显效果是生产成本下降、生产周期缩短、质量管理能力加强、工作流程优化、订单管理水平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高、资金周转加快、收入和利润增加、数据标准化程度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提高、信息交流更及时方便、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竞争能力加强、使客户管理水平提高和企业文化更加开放。

二、南宁市电子商务发展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南宁市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体系

2001年6月,南宁成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到“十五”期末,形成了以高速光缆为主干的多元化骨干网络,信息基础网络容量不断扩大,交换网进一步升级,基本完成了全市公共信息及网络交换平台的建设,包括电子政务网络、宽带城域网、城市光纤接入网、有线电视宽带网等,实现对全市大部分范围的覆盖。在完善电话通信网络接入服务的同时,加大了对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力度,采用大对量铜缆、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无线等多种终端接入方式也得到了建设推广,全市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千兆到楼、百兆到层、十兆到桌面”的高速网络通信服务。已建成了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体系、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政务信息系统、领导决策支持与分析系统、政务资源库与应用等一批电子政务项目和全市公共信息及网络交换平台。

南宁市已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南宁”的决定》、《南宁市“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南宁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10多个信息化政策法规文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使全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建立了信息化培训保障工作机制,形成了多形式多种类多层次的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培训机制,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消费能力为南宁市电子商务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

广西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初步形成了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的经济发展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领域信息化取得较好发展。南宁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业和农村服务信息化体系,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同时,加快了工业企业信息化步伐,推广工业企业财务管理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实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金融机构利用信息化推进服务创新,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带动了南宁市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订购、网络支付、物流配送、认证服务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也初步形成。

3.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国家关于把广西建设成区域性的物流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商贸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方针是南宁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投资与商务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举办地南宁的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也是南宁市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电子商务的直接推动力。南宁市建设完成了一批中国-东盟博览会通讯保障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项目,为国内外客商和市民提供中、英文的综合信息服务,完成会展中心智能化升级与改造、应急联动通信保障系统、宾馆饭店网络和通信设施等项目建设。建成“两会一节”综合服务与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和食品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信息化亮点,大大提高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水平,为发展国际区域性电子商务打下了基础。

国家关于把广西建设成区域性的物流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商贸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方针是南宁市电子商务发展最强劲的推动力量。“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最终建成、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和国家经济发展新的一极的形成,以及自治区党委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电子商务这一新的经济交易模式实现经济的高效率、大区域、低成本的快速增长。

4.广西天然的区位优势拓展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

广西是西部地区惟一沿海、沿江、沿边的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区域环境看,南宁地处东盟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的接合部,北面有广西的老工业基地柳州和桂林,南面有新兴的广西沿海工业基地,东西轴线沟通珠三角和东盟,非常适合发展物流产业。随着中国―东盟交通枢纽在南宁的形成,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将有利于南宁建设集贸易往来、出口加工、物流配送、保税物流、商贸、仓储、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国际现代综合物流区和城市综合功能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2.劣势

(1)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电子商务离不开加快信用体系、安全认证体系、在线安全支付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四大支撑环境。目前,南宁市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支付和物流体系。而在网络环境下,良好的信用支持和服务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必要条件;在线支付可以大大加速电子商务的运作,网络支付的便捷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电子商务优势的重要体现;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的注入为传统物流带来巨大的变化,充分展现了电子商务运作的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好的巨大特征。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比较落后,信息化对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影响也远远小于经济发达地区,直接表现就是南宁市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相当比例的企业没有信息系统,即使采用了信息系统的企业,也大多数只能完成部分生产和经营管理流程的业务,不能对整个业务流程、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以及电子交易过程全程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能力不足,发展电子商务的用户基础不足。

(3)企业和个人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低

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总体上是先进的高新技术,南宁市企业和个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度不够,对电子商务在技术、流程、模式等方面缺乏认知,发展电子商务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南宁市的开放程度和信息吞吐量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有较大的差距,传统文化和习惯比较浓厚,人们改变传统习惯的外部推动力相对较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4)电子商务人才短缺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速度、后劲具有决定性作用。南宁市高层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大,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社会需求,从业人员数量不够而且专业水准参差不齐,远远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

三、南宁市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电子商务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南宁市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和电子商务现状,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应考虑以下方面。

1.政府推动,以电子政务带动电子商务

以大力推进电子政府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南宁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实现网上政府办事项目的多元化、网上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和服务导航功能的全面化,开展网上税务、网上工商、网上质监、网上社保等业务,建立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和政府电子采购平台,重视G2B、G2C商业模式的应用和示范作用,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和开展电子商务的步伐,提升居民和全社会的电子商务应用意识。

2.建设电子商务基础平台

以南宁市数字证书认证体系的应用为突破口,完备对网络上企业、单位和个人身份和行为的认证,推进各部门、行业、地区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和金融支付体系。同时,加快制定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的相关政策法规,为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的供应链平台、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和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倡导各类企业应用电子商务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拓展市场。通过项目建设、政策支持、需求导向等手段,鼓励发展B2B、B2C等多种电子商务模式,抓住重点,积极扶持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

4.促进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建立信息化专家库、信息化推进技术人才库和信息安全协作网,制定信息化培训的全面规划,积极组织开展多项培训,全面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市民的信息化基础知识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5.积极发展物流产业,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建立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统一协调机制、积极引入国际顶级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提升本区域第三方物流水平、引导和扶持大企业和物流公司使用物流信息化系统,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入手,发展物流产业,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同时以现代物流系统建设为核心,构筑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金融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基础支撑体系,满足城市居民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

6.建设充分发挥本地经济资源优势的信息平台

从适应本地经济水平的现实条件出发,充分发挥本地经济资源优势,建立面向东盟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旅游、食糖、有色金属、茉莉花等优势产业和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今后建立南宁市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奠定基础,大力提倡网上交易,改造传统行业的管理和营销方式,以“信息化提升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信息化”。

7.抓好立法与监管制度及标准化建设

根据国际电子商务的立法进展,以及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电子商务法规的制定经验,制定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标准。同时,加快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美)加里P.施奈德著成栋韩婷婷译:电子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宏伟:对我国西部偏远城市发展电子商务的探讨.商场现代化[J].2006年10月(上旬刊)

[3]李骁: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挑战[J].经济问题研究[J].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