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在生物中的应用

化学在生物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16 17:28:10

化学在生物中的应用

第1篇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参与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物理知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其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下能够畅所欲言,大胆假设、猜想,并通过各种手段自主探索和发现,最后得出结论。而在这个环境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沟通和对话,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认知、自控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上课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物理知识内容过于深奥,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认真听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接受或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初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需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活的情境,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教学当中。

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物理属性的讲解时,可以先问学生一些生活中有关物理属性的问题,如一斤铁与一斤棉花那个更重?进而延伸到台秤、天平及磅秤等的应用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的氛围。初中物理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时能够更积极主动,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生活化增强学生物理意识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应用,从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生存能力。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使其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并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如在进行杠杆原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列举一下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通过杠杆原理而制作出来的工具。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利用杠杆知识制作出来的,如指甲刀、剪刀、火钳、跷跷板等。将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物理知识的原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进而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

四、初中物理实验器材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物理的综合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器材应用到教学中,如一个鸡蛋、一次性筷子、一个空矿泉水瓶、磁力棒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己准备一些课堂中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如小孔成像中用到的蜡烛;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制作,如光反射原理中的潜望镜等。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带入生活中常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及课外自主探索物理学科的奥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初中物理习题生活化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或者熟悉的事物,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设置生活化物理习题,使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能够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关键在于习题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习题对于巩固和加深学生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第2篇

所谓生活化课堂就是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反馈并融入在教学课堂中,使学生更容易获取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生物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生活这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生活化课堂融会于课本知识和生物教学中,那么我们的整个生物教学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获取的生物知识将富有乐趣。

生活化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还原生活场景,探究生物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困难,因为生物科学本就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生物知识,因此情境化的导入很简单。例如,农忙时节农民都在收菜籽,我们吃的菜油从何而来,菜籽又是从何而来,这些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油菜”这个情境的引领下继续讲述种子的萌芽、种子的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会顺其自然,学生的兴趣会随着生活情境的深入而加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会犯一些比较低级的生活常识错误,此时教师切勿否定和取笑其行为,可引导他们一起来探究原因。情境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学科有新的认识,提升他们对这一学科的亲切感,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巧用诗词谚语,感悟生物之美

在生物课堂中,有时欣赏一句美丽诗词,就会增添几分神秘之美,学生也会畅游其中;妙用一句生活俗语,生物知识会变得不那么青涩难懂,诗词谚语的加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美。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朵朵葵花向太阳”所渗入的知识点是光照、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选自韩愈的《晚春》)描述的是杨柳科花的典型特征,即柔荑花序,是榆科的典型特征;“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名句)是讲以芦苇和竹子为典型的禾本科植物,具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茎常中空,须根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硅藻”讲的是生物链;“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说明的是遗传与变异。

三、关注时事热点,挖掘生物知识

生物作为一门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学科,将时事热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还能让学生从时事热点背后感受生物学科的作用以及引发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如“禽流感”“艾滋病”是社会经常提及的关键词,那么如何防治?在学习“病毒”和“传染病”这些知识点时可以及时讲解相关的知识。另外,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禽流感来了是否还能吃肯德基、鸡蛋;是否所有的家禽鸟类都得杀死;是否与艾滋病病人握手就会感染,应当如何与他们相处……这些问题都会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回归生活实践,重塑生物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需要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创设出学生乐于接受、理解并运用知识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很好地反馈到生活实践中。如在学习“合理膳食”这一知识点时,可提前布置学生用零花钱给自己买一顿自己觉得经济实惠且有营养的早餐,并将早餐菜单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共同评价,同时,教师也提供一份早餐菜单,如:为了让小强同学长得高些,他妈妈在他每天清晨去上学时,都让他喝一杯定购的鲜奶,以补充身体对蛋白质的需要,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接着可以详细讲解因为清晨起来时,血糖浓度低,通过牛奶补充的蛋白质,经消化转变成氨基酸吸收到体内后,主要通过脱氨基作用,含氮部分转变为尿素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则氧化分解用于能量的供应。“那吃什么才合理?”学生会随着问题的提出及讲解快速集中精力,不时与教师互动,课堂立刻鲜活起来。因此,将生物课堂联系生活,不仅潜移默化地将生物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知识库中,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

通过将生活化的课堂融入到生物教学中,使得生物学科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课本的知识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学习生物知识,感受生物之美,懂得运用生物知识服务于生活。

第3篇

【关键词】 FLASH动画;生物化学

Application of FLASH in biochemistry teaching

ZHANG Shu-min,CHENG Jian-ye,LI Hong-lin.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 We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flash in biochemistry teaching.During the teaching,we adopted the flash to describ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in biochemistry and evaluated it by questionnaire.The reaslut showed that the flash was useful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of biochemistry.

【Key words】 Flash;Biochemistry teaching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物大分子以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生命科学。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物化学既是必修科目,也是最困难和最枯燥的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改善了这一现状,提高了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尤其是FLASH动画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表达微观世界的动态生化过程的弱点,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例如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这一全过程由于它的高度抽象性以及复杂性,一直以来是生化教学的难点。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发现采用FLASH 动画来表现这一全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实验报告如下。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选择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班学生共120名,分成两个班各60人进行教学,即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采用FLASH动画来演示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这一全过程,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板书和口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最后进行相关知识测试考试以及填写问卷调查。

2 实验结果

2.1 知识测试考试结果统计

表1

两组知识测试考试结果比较(分)

最低分最高分平均成绩

对照班257163

实验班639378

表2

两组知识测试考试结果统计比较(人)

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分以上

对照班19271400

实验班6815292

2.2 问卷调查报告 对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认为FLASH动画有助于重难点的理解,学习兴趣的提高,知识点的记忆。93%的学生喜欢在教学中采用动画,但同时希望教师结合板书,便于记录笔记和知识点复习。

3 分析与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各方面指数都高于对照班,例如最低分,最高分,以及平均成绩都优于对照班,并且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集中在70~90分段,而对照班主要集中在70分以下。这一考试结果与问卷调查中实验班学生认为FLASH动画有助于重难点的理解,知识点记忆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3.2 FLASH动画在教学中优缺点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反映出动态的生化过程,并且枯燥抽象。然而FLASH 动画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动画配合声音形象而生动的演绎微观世界的变化,将抽象转变为具体,将复杂转化为简明。在实际的教学中作者也发现,当要采用动画来阐述原理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感马上就会大大增加,课堂的气氛也更加活跃; 另一方面,有助于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生化中的难点往往体现出抽象性高,复杂性强,灵活多变的特点,例如在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这一部分,过程复杂多变,参与反应的生物因子众多,学生单凭自身想像来理解问题,往往困难重重。而FLASH动画来反映整个过程,就给学生以直观的生动的印象,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次,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除此以外,FLASH动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归纳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能够联系临床等多方面的优点。

但是,FLASH动画的不足之处却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一方面,学生反映,FLASH动画不利于做笔记以及课后的复习;其次,FLASH动画的节奏快,学生的思维有些跟不上,容易知识脱节,反而增加学习的难度。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反映,要求FLASH动画结合板书进行教学。

3.3 建议 为了更好让FLASH动画为生化教学服务,建议如下:①教师应当充分掌握好计算机技术,能够自己制作复杂的FLASH动画。目前在教学上使用的动画绝大部分都来源网络,只有一些非常简单的动画是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的。因此,教师能够自己制作复杂的动画才能更好的反映自己的教学思路;②保证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能够满足FLASH动画制作的需要,这就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③FLASH动画应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摒弃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不利于教学工作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黎芳,孙爱华,杜蓬.影音动画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5):386-388.

第4篇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在高职教育思想上。人们正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思想转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越来越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驱动发展模式。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越来越符合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比如说:教学方法的逐渐实用,学生评价更加灵活。实习实训不断完善。教学资源逐渐丰富等。然而,“学科课程观”与“过程课程观”的“头脑风暴”始终没有停歇。这都发源于高职受教育者的定位上。并由此产生了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要有两个考虑:既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既要有相对扎实的文化基础。又要有综合的职业能力。常规的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调,课程教学单元过于复杂和庞大。学习资源过于简陋。学习方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需要这对于只有三年学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无疑是破解这此矛盾主要途径作为新教育思想的创新者和实践者。高职教育在课程教学思想的博弈和反思中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学校的课程改革要集中在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上。要提供给学生更加灵活的和自主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加丰富和实用的课程教学微课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被高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种微小的课程。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它通常简短的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所组成。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微课作为授课的素材。而学生可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同时,简短的微课视频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把握课程要点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微课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校实验教学而言,在实验教学平台上,对于微课的展示非常便利,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播放微课视频,由于实验本身就需要学生多操作、多练习,因此,微课起到了很好的演示和辅助作用[1]。通过对微课的特点以及计高校实验教学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微课可以很好的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优化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方式。在今天,高校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设备一次性投资大,设备更新周期偏长,维护工作艰巨;实验设备保有量明显不足;实验系统缺乏足够的灵活件等等。微课的出现,促进教学结构的进一步变革,在混合式教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变革,向翻转课堂、或者更丰富的方式转变[2]。学生家里没有实验器材,实验前不清楚操作程序,不要紧,通过微课丰富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步骤、过程与结果,甚至有些课的实验通过微课可指导学生在家完成,利用上课时间集中对学生在观看微课提出的问题集中答疑,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实验和探索,增强实验的可指导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3]。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实验学习的趣味性。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微课的制作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也都是经过教师的仔细斟酌,所以微课时间虽短,但教师前期投入很大,目标也是为了让微课能够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不断重复的乏味和理论实验教学的枯燥。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体的授课也是比较感兴趣的,正如哈佛公开课等国际知名院校的网络课程那样,都受到包括大学生们在内的广大学习者的欢迎。所以微课,作为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形式,通过互联网媒介,促进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知识传播覆盖面,同时加强了学生实验的趣味性、娱乐性,提高了学习的新体验[4]。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丰富教育教学研究资源。教师在微课这种具体、典型的案例化教与学情景中,可以达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5]。微课还具有半结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资源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师点评等)都可以修改、扩展和生成,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进行动态更新,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研究资源[6]。

结语

通过对微课应用的实际探索,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验中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潜力是无限的。微课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与网络结合的体现,是适应科技发展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17.

[2]李海东.基于微课的校本教研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3(7):19.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38.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6]胡通海,汪颖.面向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36-39.

第5篇

要把整个物理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从三维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从物理角度对现实生活认识程度。使学生的物理学习从接受到主动反映,再到偏爱,并形成一种追求。

一、美好的开始,让学生愉悦的接受物理。

1、从八年级开始,学生才正式,系统的学习物理科学的,面对一个新的学科,学生既欢喜又有担忧,加之“前人经验”的误导,担忧占了上峰,尤其是天生不爱动手实践的女同学。基于此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我在八年级第一节物理课上绝口不提物理科学的难度,只是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俯杯实验(大气压强),纸锅烧水,再有就是让大头针漂浮在水面上,为了吸引所有同学的注意力,并没有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亲自来动手。当然这样实验失败的几率确实要大的多,但是课堂的气氛刹那间活跃起来,失败了,立刻有人站出来分析原因。

物理课堂的开篇就渗透物理学习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在亲自的动手过程中体会知识的来历,而且在此次课堂上,女同学的细致明显的让她们占尽优势,在物理学习的起跑线上打消了恐惧,竖立了信心。

2、青少年的猎奇心理非常强烈,每一堂课都有新的知识,也是新的开始,在课堂开始的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巧妙的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怀着强烈的好奇去逐步的探索每一节课,在《光的传播》一节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同学门都坐定以后,我没有说话,只是环顾四周,然后说:“好像不是特别整齐啊?”然后同学们非常主动的开始左看右看,然后开始左右调整自己的位置…大约一分钟以后,再次观察,发现还是有的同学没有和前边的同学对齐,请其他同学帮他…问:“怎样就知道自己的这一列是整齐的呢?”请站整齐的一列的最后一个同学发言,最终得出结论:如果只能看见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就说明确实站整齐了。在此基础上引出“光的直线传播”自然,形象,易于接受。以此学生还能对起扩展到其他的应用,例如站队列等。

从中锻炼认真观察周围事物习惯,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自动探究的内在能动力性。

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光的反射》一节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了一个他们平时很少注意,但是很普遍的实例:雨后,有月光的晚上,我们走亮的地方,还是暗的地方?学生有似曾相识,但是又有不甚了解,根据回忆,提出结论。但是告诉学生根据不同的行走方向选择的踏脚点是不同的,要想弄明白原因,不至于踩满脚泥水,先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直带着疑问,精力集中,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暗示原因,最后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就像这样,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与学生原有认识的事物表面现象产生差异,创设有“异”的生活化情境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二、始终贯穿生活实例,淡化难点,整和准确、实用的物理知识。使学生形成持久、稳固的专注态度。

1、如讲摩擦起电时,我引导同学门回忆“冬天,天气干燥,长头发的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经常吸住梳子”。通过这些实例,紧紧抓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自觉的投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例如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拍打桌面是,桌面发出声音,是否有振动?顺手取来学生的矿泉水,放在桌面…学生自己就能找到要观察的对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彩虹的成因

2、播放铁路工人检查铁轨故障的视频,让学生讲述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与此有相似之处,例如轻敲瓷器鉴别质量等,来讲述音色的应用。能从更广的范围来理解抽象概念,

用“顺手拈来”的现象来总结知识,例如在《物态变化》一章的复习过程中,当时正是冬季,刚下过雪,我先让学生透过玻璃窗来看操场,可以看到有的地方的积雪已经消失,但是有的地方还有好多,树枝上有昨天晚上形成的“树挂”,在轻松的氛围里来学习知识,并且联系了再寻常不过的现象,降低复习课知识容量大的压迫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物理”,并且让他们想象过一段时间,雪消失的原因,其中的物态变化,把其中的物态变化一一归纳,在此基础上抽取出系统的知识,不会有太生硬的感觉,去处复习单纯知识积累的乏味感。

用一个个身边的或发生在生活中的实例来诠释物理知识,体会生活处处皆物理,体会物理的价值,长期的事例的引用使学生对于某种现象或活动并不满足于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且热衷于讨论和探究,能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方法,来纠正一些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性” 错误。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三、适时的让现有的知识与前沿科学接轨,培养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追求更深更广知识的精神。

在电阻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扩展超导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在讲授回声知识时,介绍现在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内的回声处理,讲授发电机的原理时,介绍核能发电,光的反射与光污染、环境问题等等,介绍一些学生能理解的前沿科学,培养其积极主动探究和学习的需追求。

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情景教学达到了以下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生活化情境教育实施之前,学生往往满足于教材及教师提供的结论,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观点;做实验一般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实施之后,往往会问几个为什么,人云亦云的状况明显减少,所提出的问题深刻性明显增强,善于思考的习惯增多了,学生基本上能根据教学情境形成自己的观点;实验探究问题时学生间通过讨论合作能设计出方案,并能归纳出结论。

2、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6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生物;重要性;建议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明确指出了要让我们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了适应这一改革,在高中的生物课堂中,我们加入了生活化教学这个模块。生活化教学其实就是一种课堂的教学方式,简单的理解就是教师将一些生活上的现象、实例还有实验调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愉快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因此,生活化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界对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十分关心的,比如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儿童、青少年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等”。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也是愈来愈激烈,面对这一社会现状,人们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所学的都是与生活脱节的纯理论知识,很难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而生活化教学的改变了这一现状,他让传统教学的弊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无论用多么美妙的语言和文字,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如《DNA的结构》的教学,如果只是传授纯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差,他们要花大量时间去理解这些知识,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一起动手做《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那么学生不仅对DNA的双螺旋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DNA双链之间的配对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为什么DNA能够储存遗传信息,也可以更好的解释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遗传现象。经过这种教学处理后,原本枯燥抽象的一节课变得有趣直观,也更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生活化教学的评价和总结

生活化教学在应用之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归结出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需要老师在上课前做很多工作,老师需要找大量的资料并整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元素联系到一起,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去。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师资力量上是达不到以上要求的,如果每节课都让老师去做大量的准备,那将使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加上本身的课程又多,所以很多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找资料和准备课后的实践工作。这样导致很多学校对于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就无法推广这种教学模式。

第二、很多学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添加各种各样的实践,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课程去完成这些实践。虽然学生对于这些实践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却因为课时上的不足,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有些学生想着在课后去完成,然而课后也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以也无法完成这些实践。

第三、对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但又由于没有经过训练,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调整到正确的方向,而老师也同样欠缺也同,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三、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1.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资料组织活动,并且加强对老师的生活化教学培养,让老师对生活化教学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后应该对学生进行实践的指导和完成实践后的汇总工作。

2.老师跟学生之间应该有更多的沟通。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生活经历等等,总之,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所了解的,这样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活化教学。在如今信息这么发达的时代,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虽然没有老师多,但是学生在互联网上所学到的东西不一定会比老师少,有些东西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沟通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还可以促进师生关系。

3.学校不应该只重视学习成绩,还应该重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实践活动的状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校和学生更加重视生活化教学,也让生活化教学更加得到大家的认同。

总结: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适应以后快节奏社会的必要之选,现阶段生活化教学还有很多弊端,但是相信随着改进,一定能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忠顺.生物学科高考现状分析与教学对策[J].新课程(教研)教改聚焦,2011(4):181

[2]黄巍.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儿点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0,26(8):34.

第7篇

一、引言

多感官认知的内涵是指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实际的学习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推动学生的全面提升。多感官认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1)建立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只注重视觉和听觉而言,多感官认知则体现在对多种感觉器官的关注,并将多种感觉器官引入日常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快速地学习和理解;(2)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的积极性。多感官认知的实质并不仅仅只是推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道实际的学习中,而且还体现在对教学课程的理解以及深入认知,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参与到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3)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感官认知教学方法。每一门学科教学中,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侧重点也不同,多感官认知能够结合这些教学内容的不同侧重开展不同感官认知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目前生物化学教学的基本情况

当前,在生物化学教学方面,对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的研究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研究对象,但是这些研究并不切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并没有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得生物化学教学体现出取向不一、理论与实践互有偏差的问题。此外,对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的研究也多以理论研究的方式开展,并没有对相应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使得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不能推动多感官认知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导致生物化学教学无法得到有效的改进与提升。以《血糖》为例,生物化学教师在讲解这一节课程的时候,只是以书本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为学生讲解,而没有从多个角度开展教学,如观察、对比、提问,探讨病例等,导致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血糖的调节及糖代谢水平障碍。

多感官认知教学在当前生物化学教学方面很少得到运用,教师多以口头讲述或一边参照生物化学课本一边为学生讲解的方式进行生物化学学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课本里的知识强行地灌输给了学生,完成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但是并没有达到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质与目的。生物化学课教学不仅仅是将其中的生物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生物化学课学习理解生物化学的内在与外在,包括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化学在疾病治疗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等。生物化学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生物化学学知识运用到相关领域,如医疗、生物化学制药等,从而为人类健康以及生命的延续作出更多的贡献。由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迫切地需要运用多感官认知教学,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三、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的原因

(1)必要性:生物化学课程本身是一种抽象性思维较强的课程,单单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的教授,是不足以让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掌握知识。生物化学课程本身是具有灵动性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生物化学学这一特点逐渐抹去,变成单一死板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了观察、模仿等这些基本的学习手段,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弊端,使生物化学学的趣味性增强,大大激发的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要性: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有利于解决生物化学课中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一些知识问题;有利于学生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更好的理解构建在模型、生物化学标本基础之上的生物化学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策略的改进,促进构建新型课堂,推动生物化学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3)生物化学课堂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通过我近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采用多感官教学策略后,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原本枯燥无味的生物化学课程,现如今已经变成同学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学充满激情与活力,生物化学教师授课也变得越来越充满自信。目前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应用这样的方法,去教授课程,教师已经感受到了,多感官教学策略的好处,不仅教学任务可以顺利完成,而且学生对知识打的掌握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四、结语

生物化学教学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对于生物化学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生物化学学教学,不断推动教师生物化学学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

第8篇

1PBL教学法的特点和教学形式

PBL教学法是以教师为导向,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被认为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一座桥梁,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该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随后在不同学科教学中逐步得到应用。

2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PBL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在20世纪初期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医学、农学、药学及食品学等众多学科的基础,生物化学所包含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所涵盖的知识内容也越来越多。在生物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面对如此庞杂的新知识、新概念,时常感到无从下手,或感到无法从繁多的知识中提炼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内容。显然,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与生物化学进展相对应的教学安排、课堂讲授和教科书的选择。

同时,生物化学课程是我院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由于生物化学涵盖的知识繁杂众多,而且枯燥,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又日新月异,因而对于生物学各个专业的学生而言,生物化学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因此,如何将这些深奥难以理解的代谢机理以及错综复杂的代谢反应转变成浅显易懂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2.2 PBL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笔者及本教学组的教师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能够及时把握生物化学的发展方向和科研进展,从而在课堂问题的提出和经典文献的选择方面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其次,PBL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针对要掌握的某一个知识点扩展思路,相互启发,共享学习经验和成果。因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和轻松掌握知识的快乐,增强自我肯定和欣赏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再次,生物化学课程本身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适合进行PBL教学。生物化学课程知识体系本身来源于实验结果的归纳和获取,这些知识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与当今科学的最新成就紧密相连,这就为在PBL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科学案例和实践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3PBL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课前准备

PBL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方法,使用该教学方法时,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必须进行充分认真的准备,包括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动员等。教师方面,经历了长时间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后,其角色已固化为课堂上的主讲人,而PBL教学使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人,从课堂学习的台前隐身到了幕后。另外,PBL教学模式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对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前做更多的课堂设计方面的准备。学生方面,同样经历了漫长的传统式上课方式,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课程知识,习惯于由教师给出问题,再由教师给出解决办法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进行PBL教学前,需要对学生进行PBL教学模式动员,向学生说明PBL教学的方法、目的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设计,使学生在接受PBL教学模式之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2 PBL教学方案的设计

3.2.1 提出问题

PBL教学法注重从具体问题的细节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及运用所学理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编排设计合适的问题是PBL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前一周或两周发给学生,以便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教授核酸结构及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确定以下3项讨论内容:(1)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提出的?(2)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如何分离和检测DNA和RNA?

3.2.2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讨论题目,利用教材和参考书、期刊、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尤其是网络资源获取必要信息。教会学生检索信息,向各个领域的专家请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学会针对问题对已学过的知识和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学习笔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2.3 课堂上分组讨论

把学生按照个性特征和知识水平及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7~8人,进行讨论。讨论中,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教师在此过程中仅给予必要的引导。遇到比较难的问题,由教师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例如:在解决如何分离和检测DNA和RNA的问题时,要强调物质的分离通常是根据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的。由于真核生物中的DNA往往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核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核蛋白溶于浓盐溶液,不溶于稀盐溶液,根据这样的性质就可以把核蛋白提取出来,随后加入SDS,再加入75%的乙醇就可以让DNA沉淀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本实验方案研磨液中的Tris,EDTA,SDS三种药品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提取RNA时,由于RNA在结构上比DNA的核糖多了个2′位OH,所以与DNA相比,RNA更不稳定,并且降解RNA的RNA酶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因此,提取RNA的过程一定要异常小心。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本小组观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讨论后,由教师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回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

3.3 PBL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3.1 PBL教学评价

PBL教学评价 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PBL教学评价不应局限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评价,而应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二者结合的评价。另外,在做教学评价时,教师要对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总结、评价,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每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团队的归属感。

3.3.2 教师知识的储备

PBL教学毕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引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

(下转页)

(上接页)

更高的要求,对新任课教师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3.3.3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PBL教学符合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特点,虽然有很多优点,也被很多大学采用,但它也有一些局限。例如:一些学生由于对本专业的漠然,而失去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PBL教学法在这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在倡导PBL教学法的同时,还应该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文献教学法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构建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把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之成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充满互动的授课模式。

4结束语

PBL教学法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同时也使生物化学的教学侧重于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海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础生物化学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育,2006(2):35-36.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工程技术 绿色食品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28-01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国家的专门机构提出的要求进行无污染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所生产出的食品符合优质且安全营养的食品标准。通常消费者和专家将绿色食品称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在称谓方面国外将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食品称为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或将绿色食品称为自然食品,当前我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已经超过了3962家,产品总数超过10708个,而且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同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相关组织建立了联系[1]。由此可见提倡天然、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成为了国内、国外人们食品消费的主流。 

1. 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要求 

首先绿色食品对产地环境的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畜禽养殖用水的水质、渔业水质和土壤质量等均有一定的指标要求和浓度限值。其次,在生产和加工绿色食品中,所投入的农药和肥料,以及饮料和食品添加剂等应符合相关规定,在种养殖方面符合相关的的生产规程。再有,绿色食品从初级农产品到加工产品均应符合感官和理化以及生物学等方面的要求。从生物化学工程技术角度来解读绿色食品的生产,即在生产和加工中密切预防所生产的食品中被农药残留和放射性物质等污染,以保证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性。 

2. 生物化学技术的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1 固氨转化技术的应用 

养分在农作物生长中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氮元素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如果通过相关技术能够固化空气中的氮气使之被植物吸收,既可以节省生产投入成本还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尽量减少农作物使用化学肥料的数量更能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据王嘉祥报道[2],许多细菌具有固化氮气的功能,同时绝大多数农作物对固氮菌具有排斥功能。因此,将固氨转化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便可以有效的解决多数农作物排斥固氮菌的问题。首先通过DNA技术改造固氮酶基因以强化其固氮能力,其次还可通过生物化学技术促进更多种类的农作物能够与固氮菌共生。 

2.2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抵御病虫害 

为了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遵循国际惯例,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从而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替代农药可在减少农药残留基础上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通过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基因,例如,在水稻中增加Bt蛋白基因,使其进入害虫体内影响害虫蛋白功能和发育进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这样可以在减少使用杀虫剂和农药残留基础上,增加水稻产量约11%。 

3.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改善绿色食品营养价值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改善食品营养价值方面,还可通过增加食品中的果聚糖、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等来提高食品的营养。以下本文将对生物化学技术提高食品中的果聚糖、蛋白质和油脂的含量进行简述。 

3.1 增加食品中的果聚糖含量 

果聚糖作为β-D-呋喃果糖的多聚体,由果糖聚合而生成。果糖残基数目通常是7-35,但也有少数是90-260。果聚糖有3种分型:(1)果糖残基以β2→1糖苷键连结而成的线形分子聚合生成的菊糖型。(2)果糖残基以β2→6糖苷键连结而成的线形分子聚合生成的左聚糖型。(3)混合型。许多植物根、茎、叶及种子中含有果聚糖,而且果聚糖这类碳水化合物能够有助于人体健康是肠胃菌的营养物质。应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中将1-SST基因转移到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上,可以使其果聚糖的含量增加。 

3.2 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多数来自植物性食物,其中谷类种子蛋白质含量达到15%,豆类种子蛋白质含量达到了29%[3]。但谷类和豆类的种子中分别缺少赖氨酸和蛋氨酸。赖氨酸作为人体必需的碱性氨基酸,具有促进人体发育和免疫的功能,还可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而蛋氨酸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若蛋氨酸缺乏时会使人食欲降低,不利于生长发育还容易导致肾脏肿大和肝脏铁堆积等现象。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可改善食物蛋白质合成途径,将基因编码高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外源基因转至谷类和豆类中,以平衡豆类和谷类食物中的氨基酸所含的比例。 

3.3 增加食品中的油脂含量 

植物油脂是人们主要食用油,但植物油脂也存在着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以及热稳定性也相对低且容易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的特点。为了改善植物油存在的上述不足,工业上通常采用氢化的方法来提升油脂熔点和热稳定性。但采用氢化的方法改变食用油的熔点和热稳定性不利于人体健康,容易增加人体中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是含饱和键的脂肪酸。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醇。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导致血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升高的主因,进而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但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有利于人体健康,能够起到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和干扰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还具有阻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等效用。在绿色食品生产中通过结合转基因技术和人们需要提高植物油营养价值的要求,开发出高油酸含量的食用油,利用基因技术从酵母中将EPA和DHA以及花生四烯酸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酶基因,运用克隆技术编码这类酶基因再通过基因技术导入植物体内,使得植物油脂中的DHA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能够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为了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遵循国际惯例,运用生物化学技术,可以精简生产资金的投入同时也减少食品被污染几率以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医学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54

Application of Lamination Teaching in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LI Cuiping, ZHANG Wei, ZHAO Chunpeng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operative ability and developing the innovative potenti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o connect medical theory with practice. However, traditional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teaching has its limits, such as the quickly upd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the obsolete experiment content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s passivel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nov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participation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To solve above limitations, w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amination teaching" and divide the experimental classes into basic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designed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each student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cluding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knowledge, ability leve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lamination teaching" in teaching reform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is also analyzed.

Key words Medical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Laminatio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疾病发生机制的学科。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内容繁多、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对于临床医学的学生而言,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术,又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对人类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显示出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层教学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弊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发展倾向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课题,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1 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繁多、内容抽象、概念枯燥,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很大,使得不少学生越学越记不住,越学越难理解,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积累,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在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发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更新迅速,但实验内容陈旧落后,主要为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与临床实践、实际应用明显脱节,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①实验课教学采用教师预先优化实验环节,讲授实验原理、介绍实验试剂、演示重要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依次做实验、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根本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懂得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视实践的学科,但由于实验操作中以组为单位,有些学生不亲自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对于临床本科生而言,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可见,传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其改革是学科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2 应用分层教学法,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得各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及个人的发展方向,将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医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重视实践的过程,所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作可为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并进行实验考核;而设计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及未来发展志向,自愿选择。大体规划如下:

2.1 精选基础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玻璃仪器的使用、清洗和干燥、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光谱光度技术、离心技术、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含量测定。按照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基础实验: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氨基酸薄层层析、肝脏DNA的提取等。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水浴锅等常见生化仪器的使用,熟悉了基础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开设综合实验、研究型实验奠定了基础。

2.2 开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科研素质。综合实验侧重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及测定为主,涉及各种实验技术的综合。②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筛选以下实验: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和测定等。通过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在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再答疑,指导实验的完成。通过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入认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实验中,由于细胞质、细胞核的水解液中容易吸入少量沉淀,导致比色时吸光度偏大,实验数据有偏差,出现该问题怎样解决呢?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试管中的反应液是不是有悬浮物,不清澈呢?然后分析问题。根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Lamer-Beer定律A=KCL可知,在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A与C成正比,那么吸光度(A)偏大是由反应液的浓度(C)增大而引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反应液的浓度增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是由于吸取水解液时混入少量沉淀而造成的。那如何解决该问题呢?是不是可以采用离心技术,将悬浮物沉淀,再用上清液比色呢?通过离心前后实验结果的比较,学生懂得了实验中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体会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同学实验数据还没认真分析,就已经把反应液倒掉了,若实验数据有问题,已来不及查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再重复进行测定部分的实验。通过重复实验,学生了解到保存实验材料的必要性及其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性。综合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更加透彻,科研素质得到了提升。

2.3 组织“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实验题目待定或由各学业导师出相关题目,让学生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倾向选择研究项目,由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业导师负责做好以下相关工作:(1)帮助学生选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并跟踪指导实验;(2)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器械的正常供应;(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③当然,研究性实验也可以在学业导师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经历了查阅资料、选择材料、确定方案、准备试剂、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教师则全程跟踪指导。研究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过程,体会到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独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这对学生日后从医或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出课题申请,获得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还有一些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发表。④可以说研究性实验为那些喜欢做实验、搞科研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总之,应用分层教学法,开设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是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各学校根据情况设定实验内容,本文只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仅供参考。

*通信作者:李翠萍

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高学历人才资助计划(505026)

注释

第11篇

1 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繁多、内容抽象、概念枯燥,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很大,使得不少学生越学越记不住,越学越难理解,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积累,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在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发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更新迅速,但实验内容陈旧落后,主要为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与临床实践、实际应用明显脱节,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①实验课教学采用教师预先优化实验环节,讲授实验原理、介绍实验试剂、演示重要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依次做实验、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根本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懂得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视实践的学科,但由于实验操作中以组为单位,有些学生不亲自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对于临床本科生而言,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可见,传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其改革是学科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2 应用分层教学法,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得各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及个人的发展方向,将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医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重视实践的过程,所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作可为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并进行实验考核;而设计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及未来发展志向,自愿选择。大体规划如下: 

2.1 精选基础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玻璃仪器的使用、清洗和干燥、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光谱光度技术、离心技术、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含量测定。按照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基础实验: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氨基酸薄层层析、肝脏DNA的提取等。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水浴锅等常见生化仪器的使用,熟悉了基础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开设综合实验、研究型实验奠定了基础。 

2.2 开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科研素质。综合实验侧重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及测定为主,涉及各种实验技术的综合。②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筛选以下实验: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和测定等。通过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在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再答疑,指导实验的完成。通过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入认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实验中,由于细胞质、细胞核的水解液中容易吸入少量沉淀,导致比色时吸光度偏大,实验数据有偏差,出现该问题怎样解决呢?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试管中的反应液是不是有悬浮物,不清澈呢?然后分析问题。根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Lamer-Beer定律A=KCL可知,在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A与C成正比,那么吸光度(A)偏大是由反应液的浓度(C)增大而引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反应液的浓度增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是由于吸取水解液时混入少量沉淀而造成的。那如何解决该问题呢?是不是可以采用离心技术,将悬浮物沉淀,再用上清液比色呢?通过离心前后实验结果的比较,学生懂得了实验中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体会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同学实验数据还没认真分析,就已经把反应液倒掉了,若实验数据有问题,已来不及查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再重复进行测定部分的实验。通过重复实验,学生了解到保存实验材料的必要性及其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性。综合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更加透彻,科研素质得到了提升。 

2.3 组织“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实验题目待定或由各学业导师出相关题目,让学生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倾向选择研究项目,由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业导师负责做好以下相关工作:(1)帮助学生选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并跟踪指导实验;(2)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器械的正常供应;(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③当然,研究性实验也可以在学业导师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经历了查阅资料、选择材料、确定方案、准备试剂、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教师则全程跟踪指导。研究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过程,体会到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独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这对学生日后从医或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出课题申请,获得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还有一些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发表。④可以说研究性实验为那些喜欢做实验、搞科研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总之,应用分层教学法,开设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是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各学校根据情况设定实验内容,本文只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仅供参考。 

*通信作者:李翠萍 

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高学历人才资助计划(505026) 

注释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类专业;物理化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型教学

物理化学被称为“化学的灵魂”,在化学类课程中处于原理根基的地位,同时也是化学学科运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桥梁[1,2],其研究成果连接化学基础课与各专业基础课的中枢学科,因此加强物理化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通过课程解析物理化学基本规律在现代研究前沿热点的作用,将有助于我校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等专业研究生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对本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以环境类专业为例,《物理化学》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课,和本科生《物理化学》有显著差异。作为地方院校,环境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和技术性。然而,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公式推导繁多,内容丰富而抽象,是四大基础化学中最难学、最枯燥的一门课程。此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专业的多元化,研究生教学尚没有适合的教材,本科生教材例如经典的南京大学傅献彩主编的《物理化学》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求[3,4]。因此,如何使本课程顺利进行,使学生学有所用,是本课程的难点。

1.案例型教学的优点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案例式教学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5]。对于研究生《物理化学》课程,由于其基础理论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许多学校相关方向的研究生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国外著名大学通常根据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选取物理化学学科中的某个专题设定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专题有《热力学与动力学》(Thermodynamics & Kinetics)、《生物分子体系的热力学》(Thermodynamics of Biomolecular Systems)、《化学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Chemical Reactions)、《单分子光谱与动态学》(Small-Molecule Spectroscopy and Dynamics)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突出实践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让学生在专题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研究生的物理化学教学中,以“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规律为思想指导,通过案例解析环境研究领域中的物理化学基本规律,以期提升研究生从实验现象(实践)到理论提升和以基本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研究(实践)两种能力,充分体现《物理化学》在环境研究中的灵魂作用。

2.案例型教学的实施

通过调研国内、外高等《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信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适合我校环境类专业学位课的教学大纲,融合当代学科前沿拟定了8个专题,分别为:(1)经典的热力学;(2)化学反应动力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3)谱学表征方法和成像技术;(4)仿生智能纳米材料;(5)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分子科学问题;(6)物理化学与光催化;(7)环境净化材料作用原理与应用;(8)电化学原理与应用。

由于本学院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水、气、固污染控制三块,主要应用微生物法和高级氧化技术对环境污染进行修复,故特别设置了专题(5)―(8),使研究生在正式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将来的科研生涯有较深的认知。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每个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发展方向、国内外的顶级学识团队和网站等详细介绍,并适当辅以科研成才的励志故事,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未来充满希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3.案例型教学的效果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结束后,增设了学生互动环节。在物理化学基本知识点范围内,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通过查阅文献,制作PPT,进行课题解说。2011级全日制硕士共30人,从选题看,75%选择了与专题(5)—(8)相关的课题,10%选择了与专题(1)相关的课题,15%选择了专题以外的课题。此外,约83%的学生选择的文献为英文,其中TOP期刊约占30%,这与以往研一新生绝大多数选择中文文献截然不同。可见,研究生们更倾向于了解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且对文献阅读的选择视野更开阔、自我要求更高了。可以说,《物理化学》的案例教学促进了研究生更快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角色转变。

综上可见,选取当前环境和化学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拟定授课主题,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对我校环境类专业研究生《物理化学》进行改革,构建一门能够沟通基础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前沿的综合型案例教学课程,符合研究生培养的时展要求,有望在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方面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国胜.物理化学与环境保护[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VOL21,(2):16-18.

[2]高盘良.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1999,(6):24-25.

[3]张玉洲.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2008,VOL29,(3):85-88.

[4]郭晓霞.物理化学与环境科学.云南环境科学,2000,VOL19,(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