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放射医学技术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放射损伤临床;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75-02
《放射损伤临床》是苏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放射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主要研究机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的临床表现、诊断、救治和医学随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核工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核能、核技术和放射源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在其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的同时,将存在着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的反恐的复杂形势下,常备不懈地做好核事故应急的预案和各项防备工作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十分必要。我校的放射医学学科是全国的重点学科,在放射医学专业开设《放射损伤临床》专业课程,为核事故医学应急储备专业人才,是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技术支持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笔者从事《放射损伤临床》教学工作近20年,现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一初步的探讨,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充分备课,精心准备
与现代临床医学一样,放射医学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放射损伤临床》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据此,即使每年所讲授的章节基本相同,教师也必须在课前精心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案。“备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弥补教材通常稍滞后于学科发展的不足,教师要在平时经常查阅最新出版的相关书刊的基础上,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查阅一些学科专著和文献资料,以便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把握学科的前沿知识,把新进展、新成果及时补充进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来教”,而并非仅仅是完成“教教材内容”。这一方面是为见习学生负责,为培养医学人才尽责尽心,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备学生”就是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状况,瞄准学生的“最新发展区”,个性化地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备教案”就是要确定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尽可能多地结合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就是写好教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信心满怀地走进课堂。只有精心准备,才能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
二、激发兴趣,注重教育
兴趣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和“我会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Walter)所指出的:“兴趣可以看成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2]对于见习生来说,职业和就业已成为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就要把学科的实用价值及其职业目标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主要是肿瘤放射治疗方向,他们的主要价值观是所学到的知识是否对将来临床工作有用。放射损伤临床由于属于边缘学科,在将来用到的机会很少,因此学生常常会消极对待,学习的目的往往只是应付考试。为了让学生对《放射损伤临床》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从国家核事业的快速发展、核事故应急后备人才的稀缺、储备人才的紧迫等方面阐明该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核事故的发生如地震等自然灾害一样,虽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则后果严重,在人员救治上将亟需大量放射损伤临床专业人才。学生树立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后,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
三、精制课件,建立平台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特殊的教学手段,有着比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3]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可将枯燥的文字和复杂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达到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内照射、内照射损伤、内照射与放射病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动画效果,再配以文字说明及教师的同步讲解,能使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有效建构,对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又如在学习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判断依据时,则可采用卡通人物,把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途径和体内外检测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还可建立网上学习平台,把国内外会议、培训班和网络中对教学有用的教学资料收集起来,把一些国内外典型的核事故案件和放射损伤的案例形象生动地进行展示,通过资源共享,丰富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分析病例,提高能力
在每章节的理论课学习中,教师可留出一部分时间介绍1~2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在病例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迁移本章节学习的知识,有时还要运用到前面章节学到的内容。只有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融会贯通,才可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诊断给出正确的治疗措施和医学随访意见。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共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共享取得成功的快乐,且又反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才是学生终身享用的能力。通过几次病例讨论分析,学生普遍反应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积累资源,及时评估
放射性疾病不是多发病,目前国内的病例极少,如何让学生对该类疾病有一个感性认识,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积累宝贵的病例资料。例如,笔者在职业生涯中曾收治过3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将这些照片演示给学生,可以把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演变过程清楚地展示给学生。笔者还曾收治过一例7种放射性核素体内、体表污染后随访的患者,该患者在发生污染若干年后表现出多种放射性损伤的远后效应,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宝贵的医学资源。为了让学生对该类疾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校每年都会把该患者请到教室,现身讲述事故发生过程及感受,再结合教师介绍患者的救治情况及目前坚持医学随访的资料,让学生观察患者目前的皮肤现状。通过以上珍贵医疗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完成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因此,课后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联系,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需求,然后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措施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
参考文献:
[1]谢涛.如何在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4).
[2]叶一舵,严由伟.心理健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
从我们国家医院办公数字化系统实践整体过程视角来审视,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从上线应用到现在,给众多医务相关人员创造出一个交流和协作平台,对医务工作相关流程起到了规范作用,对工作重点加以明确,使传统医务工作执行效果大为改观。该篇文章对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一番浅谈,希望对相关工作者会有所帮助。
1 我国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的应用及研究
纵观我国众多乡镇社区医院发展现状,有些县中心医院可能最基本HIS系统都不具备,部分医疗机构单纯设置急诊、药房等收费模块,病患预约挂号、病历、医生医嘱、护理等都仍然沿袭手工模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基于乡镇社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安装并完善一个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是形势所趋。可喜的是,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因为其本身在功能与机制方面的强大优势,在乡镇社区医院的核心信息体系系统中逐渐被大面积的利用[1]。从乡镇社区各医疗组织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角度来看,系统运行状况是非常不错的,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是可对数据进行管理与存储的系统,可以说是整个医院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不单对医疗数据的采集,处理还有分析与传送等一体化有很好促进作用,并且综合提升我们国家各医疗组织整体的服务质量。我国家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变得十分成熟了。
1.1我们国家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在应用方面的可行性研究 伴随我们国家公立医院不断加速改革,我国数字化的医院也已经是初见规模了,医院管理准确性与时效性相关标准也逐渐攀升。如此这般,为我们国家相关医疗事业不但带来了先机也带来了挑战[2]。另外,协同管理相关理念也不断深化,深植于人们脑海之中,我们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新医改相关政策,因此乡镇社区医院推行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势必会变成医院综合创新的管理模式。
1.2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在应用方面的高效性研究 结合实践证明,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实际应用还是比较高效的。以物态发展眼光审视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的整个过程,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当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作为研究主要方向,用无纸化作为标志,对建,管,用等方面实现多面掌握,使医院管理逐渐趋于智能化,医疗信息趋于数字化,机关办公实现自动化,最终保障医院管理的优化,数量的增长,品牌的拓展还有质量的提高。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发展进步使得我国全面构筑数字化信息化医院迈上了一个新的征程,而在科技日益发达,社会日益进步的当下,乡镇社区医院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现如今,各乡镇社区医院的任务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独立模式,应用系统也逐渐走向多样化发展模式,对于各个系统协同作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人们可以更迅速的交流与共享数据,也使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环境兼容性变得更大了。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为我国医疗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基础[3]。伴随科技的巨大变革,各乡镇社区医院也在发展中求生存,而相应的提升医疗技术也变得是那么的重要,这就对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首先从意识上与时俱进,紧随科学医疗步伐,稳占科学医疗先机。
2 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给患者带来的切实利益
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是医院信息网数据源与核心环节,在构筑医院的信息网、建设数理化医院、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节省医院开支、提升医院科研能力与医疗水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为一类结合医学影像,网络通信及硬件技术对信息予以获取,查询,存储,打印,显示与异地通讯等一套信息数字化系统,它由本质减少医护工作者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也为患者节省大量时间,实现医院现代化影像建设。乡镇社区医院数字化会极大提升我们国家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发展态势,推动E-Health快速实现,让民众百姓可以享受高效率、高品质医疗健康综合。假使可以将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切实应用到乡镇社区医院建设当中,换句话讲就等于将远程放射系统同HIS进行有机融合,为双方提供会诊医生完整且更加确切的患者资料,诊断准确性也将会提升不少。除此以外,通过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可第一时间获取无损数字化医学影像,进一步确保图像质量,同时尽可能满足诊断需求。所以可以说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是真正给患者带来了福音[4]。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让医学图像处理还有新时期医院放射科带领其它科室服务模式步入新纪元,代表新时期放射医学占领数字信息发展前沿!它不单是网络、通讯、计算机与数字化技术在放射科和医院推广,应用及普及进程!同一时间它更代表医学观念创新,医疗制度体系改革进程中极富历史性与前瞻性的一步。
综上,随着我国现代化各种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广泛普及,为人类日常办公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当代社会下,电子信息相关工程普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研究及应用要靠电子信息相关技术支撑和优化。对于我们国家乡镇社区医疗机构未来发展角度来说,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是对陈旧工作模式一种很好的替代,对各组织机构工作环节管理效率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进一步改善我们国家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涛.县级医院PACS需求分析及建设要点剖析[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06:48-55.
[2]任彦军,李坤成,梁志刚.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的发展状况与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3,06:7-10.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426100)
【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择取5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57例患者分别采用铅眼镜、铅围脖、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对进行手术操作的医护人员行综合性的放射防护措施。结果: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前后辐射量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距球管1m与2m间差异显著,2m与3m间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5。结论: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效果相较于单一的防护措施,其效果更好,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 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介入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22-02
辐射防护是原子能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免受或少受电离辐射危害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有相关的研究证实,电离辐射极易致癌,而X射线正属于此类辐射[1]。因此,减少辐射对正常机体的损害,加强辐射防护措施非常有必要。本研究主要分析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效果,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择取5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57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综合性的放射防护措施,同时对X射线的辐射情况进行检测。
57例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37:20,年龄在25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94±6.76)岁。有25例患者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有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9例患者是进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有10例患者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有2例患者是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有2例患者是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有1例患者是进行上腔静脉异物取出术治疗,其余的5例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输卵管再通术(SSG/SSG+FTR)。
排除标准:本次研究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研究将患有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研究排除了有X射线诊疗禁忌症的患者;排除了不配合诊疗的患者。
1.2设备:
使用来自德国SIEMENS公司的型号为Artis zee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以及日本ALOKA PDM-227宽量程个人剂量剂运用于患者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其中配备有铅眼镜、铅围脖、铅防护服、悬吊铅玻璃防护屏、三联可移动式防护屏风、机器自带铅橡胶帘及铅挡板,其铅当量分别是0.5mm、0.5mm、0.5mm、0.5mm、1.0mm、0.5mm。
1.3方法:
对辐射剂量进行测量,首先将置于患者胸部水平之前的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的前方、后方以及距离球管1m、2m、3m处的辐射量进行采集。
1.4观察指标:
防护效率为防护前读数以及防护后读数之差,与防护前读数的百分比,也即(H0-H1)·H0-1·100%;其中表示H0防护前读数,H1表示防护后读数[2]。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结束之后,将本次研究的57台介入治疗手术的辐射相关情况的数据,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其中95%被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组间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前后辐射量数据比较:
铅防护服的前后辐射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防护效率达88.57%。
铅玻璃防护屏的前后辐射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防护效率达93.52%。
铅橡胶帘的前后辐射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防护效率达93.43%。具体的数据情况见表1:
2.2距离球管1m、2m、3m处的辐射量比较:1m与2m间差异显著,2m与3m间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5。其中2m处的衰减量为59.38%,3m处的衰减量为67.94%。具体的数据情况可见表2:
3讨论
X射线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相差悬殊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粒子流,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长极短,但是能量很大,具有显著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3]。
有研究证实,X射线照射到生物机体时,可造成生物细胞受到抑制、破坏甚至坏死的情况,会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变[4]。一般来说,不同的生物细胞,对X射线有不同的敏感度,它能够治疗人体的某些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治疗。但是在利用X射线的同时,人们发现了患者脱发、皮肤烧伤、工作人员视力障碍、白血病等射线存在的伤害问题。因此,在应用X射线时,应注意其对正常机体的伤害,注意采取防护措施。
X射线辐射的防护主要包括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以及机器本身的防护措施。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有研究发现采用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相较于单一的防护措施其防护效果要更好[5]。首先,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的应用目的就是通过多种防护措施的综合应用,实现更有效的防护措施。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要求以下几点:(1)建立健全严格的导管室操作规定,要求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必须穿戴齐全防护用品。(2)进行介入治疗的相关操作人员应该采取距离防护措施,这主要是由于X射线的辐射量会随着距离的拉长而缩减[6],因此,操作人员在操作时应该处于患者的身后并尽可能远离球管,同时站于铅屏风之后。(3)有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透视或造影的时间越长,其辐射量会越大,因此介入治疗时应该快速操作,缩短时间[7-8]。
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正处于发展进步的状态中,需要更多的临床操作实践对其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技术与设备上;另外还需要建立更加适用的配合模式。本次研究发现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多重防护措施共同实施,其防护效果明显更好,并且每种防护措施实施前后其防护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且研究证实,距离球管的1m与2m间辐射量差异显著,2m与3m间辐射量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距离越远,防护效果越好;且多重防护效果同时运用,其防护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效果相较于单一的防护措施,其效果更好,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黄文华,蒋国民,张贤舜等.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6):514-515.
[2]张学鸿.胸部X线摄影照射野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5):114-115.
[3]王戎,王德强.放射线工作人员防护在介入诊疗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0,16(27):29-30.
[4]陈玉花,余秋花,李小银等.介入放射病区护士生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1,17(30):86-88.
[5]朴承男.医疗放射辐射的防护[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10):3053-3054.
[6]郑钧正.放射诊疗的防护与安全是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和质量管理的重点[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9):3-5,19.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教学改革 课堂讨论式教学;协作学习
【Abstrac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practices of computer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20 years in our country, presents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article makes great empha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Training Mode” . Computer course structure is multimethod. Computer course program is designed to suit your inpidual needs and requirements.In the end,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hat bringing Chinese medical informatics into computer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Chinese medical informatics should be required course of computer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elf-acting study;teaching reform;discussion theaching in classroom;cooperational learn
在中医学模式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今天,从用人单位、中医学专家、中医学生以及其他中医学院校各个角度来审视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中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按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中医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中医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践是本文的核心。本文希望借助此文与同行携手共同开拓中医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1 改革背景
2006年“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编撰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为21世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即: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1]。
2001年开始在高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开始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上海及周边发达地区的生源已经在高中接触了程序设计的初步知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中医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设想。
2 改革措施
2.1 改变教学理念,“不教而教,不懂自懂”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往往将教学过程设计成系统地、严谨地传输知识,在课堂上将知识的重点、难点讲得透彻明了,使学生当堂理解并通过课后的练习牢记教师所教的知识,学生一般无须思考、不必质疑,只能全盘接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只需要将老师讲的东西“拷贝”到脑袋中,考试时直接从脑袋中“输出”即可,由此可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没有“发现”知识的兴趣。考试结束就清空脑袋,准备“存储”下一学期的信息,因为人脑“存储空间有限”。为了改变上述格局,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则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第一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缺少(“不懂”)什么,并激发学生获取自己所缺知识(“弄懂”)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高效获取知识的途径,最终学生自己达到学习(“自懂”)目标,并从中充分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教师“不教而教”,学生“不懂自懂”。
2.2 更新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知识 “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因此,毕业生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全球医科院校毕业生的最低标准》对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作出如下要求:毕业生应该能够做到以下各点:(1)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收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2)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3)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4)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5)保存医疗工作的记录,以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
而在《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国际标准》中也明确给出医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的基本标准为:医学院必须有一项政策,使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领域并评估相关状况。
医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的高标准为:师生们应当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取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注释:(1)关于涉及使用计算机、校内外网络以及其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政策应包括协调图书馆服务。(2)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还可以是循证医学教育及为学生准备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内涵。
不难看出,没有掌握广泛的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生将很难适应未来医疗国际化的大环境和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环境,我们的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尚未达到上述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医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更跟不上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需要。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医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并充分体现分层次、重实践、有专业方向侧重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见表1。表1 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
2.3 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多元化 (1)合理安排集中面授,本着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精神改变以教师和课为中心的教学为主的局面,让课堂集中面授课变得少而精。(2)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变师教生为生教生,生生互动。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在学习型社会的总背景下人们的学习是立足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3)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应本着“三因原则”,即因人制宜,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做好一定范围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2.4 改革教学方法,构建计算机学习循环 (1)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提供文字、音像、光盘、直播课,开展网络教学讨论、网上答疑。(2)运用的辅导资料、实验、示例、案例式练习四段式教学模式。(3)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言教室,小组活动室。(4)提供集中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5)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见图1)。
图1 计算机学习循环2.5 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小填鸭”。
我们则采用“多元法”教学,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结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亲密接触导学提纲,使学习更自觉更有计划性;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安排,因为它包含了教学、导学、助学,集中辅导、协作学习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以及考核、作业、实验环节;课外活动则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即: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找答案,组织学生对答案1、答案2、答案3……答案n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验环境,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初步记忆新学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简单设计完成“照葫芦画瓢”,即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在总体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自己动手修改、完善原设计,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通过综合应用实验提升学生的能力。
课外辅导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帮助,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3 进一步改革中医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设想
3.1 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由于医学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因此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3.1.1 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 如在临床专业中设置临床支持系统的系列课程;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的系列课程等。
3.1.2 针对不同的培养层次 在本科生中开设医学信息学的基础性课程,如医学信息学导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网络、多媒体)应用基础,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和规范等;在研究生中进行更高层次的针对医学某一应用领域的信息 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3.2 根据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重点 参考IMIA(国际医学信息学会)等医学信息学权威机构的教学指导性意见,组织专家建立中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放射医学、卫生统计、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包括医院管理)等专业的医学信息学教学体系,包括制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等。
3.3 设立中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中医学信息学的专门人才 来从事中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与创新工作,比如中医学信息的框架、标准化研究等。
近代的都市病正是中医药的专长;世界人口不断老化,中医药的养生也能切合需要。所以我们应努力将中医药通过网络面向世界,让世人了解中医,相信中医、学习中医、运用中医,发扬中国的国粹。并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世界医学及现代科学的发展,将其与中医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中医现代化。
(一)在专科生中开设的医学信息学课程很难被作为必修课来要求,教学的系统性和授众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原因是医科院校的理论学习部分的学制相对较短,课程较多,增加必修课的困难重重;各地中小学执行教育部“双基”教育的规定差异极大,且目前仍以与“双基”教育对应的一、二级统考成绩作为检验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所以还不能一下子砍掉“双基”教育。
(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批准在医科院校中设立真正的医学信息学专业,过去设立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只是医学图书情报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在研究生中进行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只能附属于其它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不可能在理论教学时段进行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因而研究生只能在课题阶段直接介入研究工作,这时他们的医学信息学的理论基础就非常欠缺了。
二、我们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实践
前几年,我们学校在学生的入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了河南教育厅的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内容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以教授:OFFICE、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站制作等内容为主。并且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参加河南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做法对促进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否认。主要是这样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其次是如果出现一大部分同学因为计算机考试耽误了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最后的负面影响是部分大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论考试部分采取背诵标准答案的办法来对待计算机等级考试。使计算机的教学无法走出两难的尴尬。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紧密结合”的精神;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国高中阶段的进一步普及,高校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计算机教研室对我校专科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2008年起我们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将大学生的入学(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计算机基础其他”的内容调整为:“医学信息学”。二年的实践证明,这样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1.大学生提前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这样可以把有限的学校给定的计算机课时用在“医学信息学”内容教学上。2.对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我们采取对他们进行补习的办法来解决;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合格的学生可以进入后面的课程学习,并且给他们是“零”学分(有要求,但不记学分)。3.由于医科学生的大部分专业课程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对他们的入学进行的第一计算机语言是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这样对改善医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有比较大的帮助。4.国外大部分学校的公共计算机教学已经从“计算机基础”过渡到教授“程序设计语言”内容的阶段。如作者今年访问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他们的计算机科学系作了了解。美国的大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没有像我们这样的要求;没有统一的大纲,更没有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由于在高年级以及到研究生阶段对计算机的使用有较高的要求。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通过自己学习来解决的,这样“程序设计语言”为大部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
三、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全,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医学卫生知识必将成为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很多的教师和学生就认为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毫不相关,学不学计算机知识都无所谓。从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也严重不足,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资源配置在医学院校内较大地落后于其他专学科的配置,进而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内容雷同,忽略专业特点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基本理论、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基本应用等几个方面。这些知识的确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所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工作中除了要掌握这些通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会涉及与医药卫生行业相关的医学信息技术。这些医学信息技术急需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拓展讲授。
(三)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
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都还遵循着比较陈旧的传授式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也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单一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导致了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严重脱节,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今后进一步改革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由于医学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因此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1、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如在临床专业中设置临床支持系统的系列课程;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的系列课程等2、针对不同的培养层次:开设医学信息学的基础性课程,如医学信息学导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网络、多媒体)应用基础,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和规范等;进行更高层次的针对医学某一应用领域的信息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二)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的专门人才来从事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与创新工作,比如医学信息的框架、标准化研究等。
(三)根据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重点,参考IMIA(国际医学信息学会)等医学信息学权威机构的教学指导性意见,组织专家建立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放射医学、卫生统计、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包括医院管理)等专业的医学信息学教学体系,包括制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等。
(四)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按照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提出的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判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正在进入“整合期”,其后将是“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在此期间最适合挑起医疗卫生信息化、数字化重任的是医药院校自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医药出身之后改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为数较少,力量单薄;而理工科信息人才进入医药业的适应期太长,只有医药环境中培养的信息人才;他们熟悉医药环境,能深入理解信息工程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意义,自主工作的能力很强。由医药院校培养的医学和信息结合的复合性人才,将是高举“医疗卫生信息化旗帜”的中坚力量。因此建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
五、几点建议
(一)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建立和推动医学信息学的教育、研究和应用工作,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能够跟上国际医学发展的主流步伐。
(二)加强医学信息学专业队伍建设,尽快培养、积蓄一批复合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和稳定他们从事医学信息学的教育、研究和应用工作。
关键词: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健康;安全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13-02
1 前言
三门核电的职业健康监护是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三门核电自成立起,就进行了员工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特别注重对操纵员的医学监督。三门核电参照1990年5月19日开始实施的核安全导则《核电厂运行期间的辐射防护》(HAD103/04)中对于核电厂运行期间的医学监督和检查的目的、组织和职责的相关规定,同时参照《职业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和《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等国家有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不断学习和借鉴同行的经验,逐步建立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体系,为三门核电的安全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健康保证。
2 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和任务
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
2.1 对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三门核电对于所有员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和工作适任性健康评价,目的是防止有职业禁忌症的人从事相关工作,因为电离辐射是核电厂的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以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上岗后每年还要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工作适任性健康评价,对于解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离岗时也必须进行健康状况的评价。
2.2 保证和促进工作人员健康适应于员工的工作条件。通过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排除职业禁忌症,调整合适的岗位,保证员工的健康情况始终适应于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这样既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又有利于核电厂的运行安全。
2.3 提供在职业或事故辐射情况下有用的原始资料。要进行异常照射情况下的医学干预,如应急照射前和照射后的医学干预,必须有原始资料做参考。通过收集和整理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史、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婚姻史、家族史和各种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归档、分析和评价,能够确保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为核电厂运行管理者在应急情况下的迅速决策提供依据。“在内、外照射超过规定值的超限照射或怀疑有超限照射后,必须寻求医学咨询”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医学处理意见或建议。在涉及到职工就医、职业病诊断、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甚至于医学法律诉讼时,完备的原始健康资料也是非常宝贵的参考数据。
2.4 改善三门核电员工群体的健康状况,促进电站安全。对健康资料进行群体健康评价,有助于了解三门核电员工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相应的调整职业健康管理政策,修订职业卫生相关程序,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疾患,消除或减轻已经发生的不良健康因素,使三门核电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健康状况不断改善,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心理和身体素质,促进电厂安全。
3 三门核电医学监督组织
三门核电目前实行公司级-处级-科级三级管理体系,医学监督功能设立在三门核电有限公司保健物理主管部门。
保健物理主管部门还负责管理三门核电现场医务室。三门核电现场医务室采用委托经营管理的模式进行运营,以实施现场急救及快速转运为主要职能。现场医务室采用24小时不间断轮班制度,为三门核电的现场急救、核事故医学应急和医学监督工作提供支持。
三门核电附近的宁波和台州当地医院具有较好的医疗条件及技术力量,能够很好的配合三门核电做好健康检查、非放射损伤救治和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
作为多家核电站核事故场外应急医疗救援医院的苏州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具有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条件和丰富的放射损伤临床救治经验,是三门核电实施放射工作人员医学监督和放射损伤救治的重要后援。
4 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实施
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主要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工作适任性健康评价,以及健康档案的管理、群体健康评价、信息反馈和医疗保障措施等。
4.1 上岗前的健康检查:上岗前的健康检查一般分为3步进行:首先,三门核电招聘新员工时,对于候选人在组织面试和考核前,必须通过一般员工所要求的健康检查,排除健康状况不符合基本要求者;其次,新聘员工报到后,立即组织健康复查,对于拟安排放射工作的新员工,还要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Z-2002)的要求,进行包括电测听、肺功能、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等特殊健康检查,对于达不到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员工,在上岗前即调整到非放射工作岗位,对于常规健康检查仍然有不确定因素者,补充其他特殊检查项目以便进一步确定。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健康检查,可以保证三门核电的工作人员在上岗时是完全符合健康要求的,严格的上岗前职业健康监护,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也从源头对健康和安全进行了控制。
4.2 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三门核电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一般每年进行一次,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操纵员的特殊健康检查、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其他员工的常规健康检查和针对女员工的妇科检查。
操纵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由具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格并具有较高医疗水平和条件的苏州核工业总医院具体实施。除了满足核电厂放射工作人员的常规健康要求外,还进行诸如电测听、肺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非特异性酯酶、甲状腺功能等特殊检查,特别是心理测试,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评价标准,不能用于诊断,但对于核电厂筛选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操纵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门核电引入中核集团开发的核电厂心理测试系统,为员工提供发现心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目前整个系统在试运行和不断的建设完善中。
对其他员工的常规健康检查由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兼顾到三门核电的放射工作特点,在检查项目上,以《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为依据,参考以往健康检查中发现的健康问题,既达到了核电厂放射工作人员的一般健康要求,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评价和随访。针对女职工的妇科检查,主要出发点在于关心妇女的健康和计划生育措施的落实,检查结果也归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定期健康检查的周期为每年一次,特殊情况针对特殊人群临时增加检查。
4.3 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对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离岗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对于核电厂来说,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应急情况下要进行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将综合利用各种检查手段、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满足应急健康检查的需要。到目前为止,三门核电未发生过需要应急检查的相关事件。
4.4 健康档案的管理:三门核电开发了职业健康管理系统,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资料纳入管理系统的资料库,方便快速查询,应急使用。
三门核电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个人健康档案清单、上岗前健康检查记录、在岗期间历年的健康检查记录、特殊作业要求的健康检查记录,健康检查结论表、放射工作人员工作适任性健康评价以及其他直接与健康相关的文件。
所有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由保健物理主管部门负责收集和保存,对健康资料进行整理后,形成健康文件,归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5 群体健康评价:三门核电的群体健康评价主要包括核电厂全体员工的基本健康状况、群体发病情况和影响群体发病的危害因素的分析及后续建议等几个方面。
员工的基本健康状况可以通过分析员工的因各类疾病缺勤情况、各类疾病的新发病人数、期末慢性病患病人数、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价。核电厂群体发病情况则可以通过传染病发病率、慢性病发病率,职业病和职业中毒发生率、死亡率进行分析和评价。影响群体发病的危害因素分析,主要通过对健康检查异常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结合职业问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找出可疑的致病因素,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群体预防保健措施,促进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
4.6 信息反馈: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信息,主要向3个方面反馈:首先,反馈给公司管理层和相关处室,目的是根据员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调整适当的工作岗位,防止因员工的不良健康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次,反馈给员工本人,员工可以通过反馈情况提高个人健康保护意识,注重个人卫生,消除不良习惯,加强锻炼,促进自身健康,员工健康状况的改善对于核电厂的安全运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反馈给职业健康检查医疗机构,及时调整和补充健康检查项目,重点关注异常健康状况,确保健康检查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健康随访的效果。
由于员工的健康状况属于个人隐私,三门核电在信息反馈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注意员工健康检查资料和健康状况的保密管理,没有职业健康管理工程师的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查询、借阅或复印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员工仅限于查询和复印本人的健康检查资料。
4.7 医疗保障措施:公司所有员工的医疗保障,全部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对于普通疾病,员工可以到所在地任何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诊治。
对于放射损伤,三门核电及时协助这些患病员工转运到放射损伤专业医疗机构诊治,对于疑难、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或疾病前状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邀请高水平的临床医学、放射医学、营养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现场提供医疗保健及医疗信息咨询,必要时协助员工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诊治。
加强预防保健措施。对于常见的传染病,首先从源头抓起,防止病从口入,公司所有从事饮食服务相关的员工,都是经过严格健康检查和筛选,符合该行业健康要求者方可上岗,并定期检查和监控其健康状况;饮食制备过程实行严格的卫生措施。预防接种传染病疫苗,增强了员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对于已患传染病或到过强流行性的传染病疫区的员工,实行严格的隔离、医学观察、预防和治疗措施。三门核电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出现类似事件过程中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反应。三门核电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器械,经常开展各类群众性的体育比赛和健身运动,保护和促进员工的健康。
5 总结
自三门核电开工建设以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逐步从分散的、非系统的状态发展到比较规范和完整的体系,能够有效的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在较好的完成对放射工作人员医学监督任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电站所有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三门核电的安全。目前由于三门核电尚处于工程建设和调试阶段,还不能进行全员和全方位的高标准医疗保健服务,相信在三门核电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并实现产值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一定能够发展的更快、更完善,最终实现包括心理、生理、疾病前状态的预防、疾病的诊治、患病后的康复、社会健康氛围的建立等全方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和医疗保障服务。
三门核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其他电站职业健康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职业健康监护体系,但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三门核电希望能够继续加强国内同行的交流和经验反馈,在主管单位的组织和推动下,与国内其他电站一起,建立统一的、高水平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达到尽可能多的效益,促进员工的健康、核电厂的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共同发展。
国内各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种职业病发生及维权案例经常见诸媒体,希望三门核电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的建立经验能为其他行业提供参照,各个行业都能形成标准化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导则 HAD103/104 核电厂运行期间的辐射防护,19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55),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98-2002),2002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数学建模
医药高等数学课程是中医药本科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且为其他后继课程(例如化学、物理、数理统计、中药学等)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学好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能帮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更好地学习中医药学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因为医药高等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结构的严谨性、知识的连续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包括教师教的困难和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我们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尝试,对新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如下。
一、引进数学建模,数学和医学相互交融
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给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普遍印象就是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没有实际用处。那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改变这种状况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在大一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数学对其他学科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实现的,建立数学模型是应用高等数学的关键一步。比如,当生物医学家有了药物浓度在人体内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后,他们就可以通过求解这个数学模型,研究性态来分析药物的疗效,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数学建模的思想,适当地讲解一些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例子,使学生体会所学的数学原理或方法的应用。比如,在学习极限和连续时,可以介绍蛛网模型或者细菌繁殖模型;而微分方程,作为动力机制的数学模型,在医学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如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肿瘤生长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一室模型以及传染病模型等niiw校数学教师应当熟悉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面的内容,包括数学概念、定理等理论的形成以及发展简史,不能一味地讲解教材,应当将数学与其他医学学科联系在一起。教师应当给学中医学的学生呈现出数学在医学应用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数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学时,优化教材体系,适当压缩或删减一下与中医药无关的内容,相应增加中医药学方面的实际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在中医药研究中定量分析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比如,给临床医学要方剂学的学生讲课时,可介绍“分形理论”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例如,肌肉中的血管分布,是“三维”的粗糙结构,这一结构与药物在人体中的扩散过程动力学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在给医学影像学的学生上课时,可以介绍一下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的问世是20世纪放射医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还有20世纪末兴起的磁共振(MRI)的主要技术也是数学方面,它是以傅里叶变换的快速精确的反演为主要特征的。
二、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先有一桶水”,这也就告诉我们,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我们必须得有丰沛的知识储备,这不仅要求我们求学多年所学知识,还要求我们懂得如何把知识以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给学生讲仟何一堂课之前,教师必须先熟悉了解本节的知识,包括知识要点,知识难点等,在教学过程中层次分明,语言组织有序,并且要注重知识的举一反三,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仅有的内容。对于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要用最朴实的语言将一个问题解释清楚,将一个知识点讲透彻。在讲一节课之前要想好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如何生动地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上课,而不是像读天书一样,让学生觉得知识又难课堂又枯燥无味。同时,不应该太过于依赖多媒体,只热衷于多媒体的图文并茂而忽略了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教师在讲课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和面部表情,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对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佳的学生,教师需在课下与其谈心,从思想上、生活上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还可动员其他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状况,这样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而且在与学生接触时,教师的世界观、做人准则、处事方式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要一丝不苟,并要针对学生个性、学习程度、能力、方法和作业状况进行科学评定,或鼓励、或鞭策、或严厉批评、或循循善诱,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发展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仟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m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今天,手机各种应用软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大大方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学习变成身边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现在的大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新颖的学习模式。将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到医药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可以与学生随时沟通,实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课后教师针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难点做成微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登陆该平台自行观看所需要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生通过观看例题教学的小视频,可以加深他们对高等数学中一些题目解法的理解,而且可以随时重复观看,避免了课后没有板书,没有教师的讲解而无法及时把问题搞懂。
四、结语
1医学信息学及其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发展成了一个具有系统理论及专业方法的学科——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是用系统分析的工具对医学知识进行过程管理、过程控制、制定决策及科学分析的一门科学,根据Kroch2002年所下的定义,它包涵三个方面:应用信息学、研究医学信息与决策支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信息学。应用信息学主要研究如何开发用于医学领域的计算机信息应用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中起,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大地推进了医学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医院开始进入以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CIS(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以电子病案为中心)和PACS(医学图像归档与传输系统)3个部分为基本特征的数字化建设时期,其中,HIS主要面向医院管理,CIS与PACS主要面向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医生可通过PACS系统网络随时随地查询CT、MR、US、CR和病理等各种检查结果。类似的应用还有:实验室信息系统、结果通知服务系统、临床数据存储系统及远程诊疗等。特别是近两年,医院信息系统向着以患者信息为中心的方向发展[1],更多地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总之,信息技术把所有的患者与强大的医疗资源日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决策支持医学信息学主要研究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规律的新知识。多数临床医生一直习惯于用传统的模式分析疾病,很少意识到借助于现代系统分析方法能更快地发现新的医学知识,更科学地制定决策。近年来,许多公司和各医疗科研机构推出了各种决策支持系统或智能诊断知识库,如美国Massachusetts总医院的Dxplain,GE公司的放射医学信息系统(RIS),它们能提供强大的病案分析功能,对年轻医生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临床诊断决策支持系统在医疗服务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诸多的决策支持系统是由国外一些著名医院组织开发的,临床数据存储、PSO(PatientSignout)系统及电子病案等多数临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更离不开医生。基础医学信息学主要研究医学信息学本身的理论与方法。
2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来的医疗活动是信息管理与处理的过程。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与医学信息学相关知识才能很好地使用成熟的医学信息系统进行医疗服务。因此,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该顺应当今医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美、德、英及荷兰等许多国家医学信息学发展比我国领先10年,这些国家许多著名的医学院校早已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概论、数据库结构与处理、数理统计及医疗卫生决策支持等多门选修课程,Stanford大学、Rochester大学及Columbia大学等院校都开设了精心设计而又新颖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授课对象是医科学生及将来有志从事医学信息系统开发的医学工程学生。而国内只有首都医科大学开设了医学信息学及医学模糊决策两门课程,其他院校仅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文化课,在当今,这样的教学目标明显落后,课程设计只达中学水平,没有体现医学专业要求,未能跟上医学信息学的发展。
3计算机教学改革新思路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应从调整教学目标开始,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设置新的课程体系。
3.1更新教学目标
初级目标:坚持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一级等级考试要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文化标准,使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基本目标:以应用为主系统掌握主要的医学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用系统分析的工具进行医学知识的管理、决策制定及科学分析的思维能力。高级目标:鼓励部分有能力且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创新医学信息系统的入门知识。
3.2明确课程设置原则
采用灵活的方式实现初级目标,针对中学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应将基础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数据库基础知识及网络基础知识方面。在这两方面,应根据医学信息系统的应用实际要求,对自治区统编教材进行重点补充,加大信息量,加深内容,加开或完善在医院之间及其内部网络操作方面的实验,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C/S和B/S结构、各种网络硬件设备的操作(服务器、交换机、调制解调器、各类传输介质)、各种网络操作系统(Win2000、UNIX)的操作、网络地址转换(NAT)实现等。实现基本目标需要开设全新的课程。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医学信息学的全部概貌、它研究的对象及当今发展情况,包括医疗卫生环境与其文化、电子病案、临床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临床研究与健康评估系统、技术评估与医疗卫生业务处理、主要的国际技术标准(DICOM、HL7)等,因此增加的第一门课程是医学信息学概论。学生应学习三门主要的医学信息学课程:①数据库设计和临床数据存储:介绍目前主要的数据建模技术、数据库设计原则、规范化技术,培养建立E-R模型的能力,了解关联一致性的重要性、应用编码设计技术及学习临床数据存储的建模范例。②数理统计:提供用以数据挖掘及基于实据的医学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还用于评价信息系统的性能和决策支持。③数据仓库医学应用理论:除了介绍数据仓库基本理论外,重点学习目前主要用到的及将来占据主要地位的临床和操作决策支持系统(DSS)。临床DSS涉及电子病案、计算机化医生OrderEntry、疾病管理系统、专家系统、神经网络、自动文本、Bayesian网络、临床词汇库。操作DSS包括可执行的信息系统、消费者信息库及协议建模。只有让学生深入地研究正在实际运行的医学信息系统并参加信息系统的设计才能实现高级目标。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9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80-02
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静力压升高成为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主要临床表现有脾大、门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和开放以及腹水,常伴发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和自发性腹膜炎等。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占80%~90%[1],西方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我们国家以肝炎性肝硬化为主,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放射治疗、内镜下套扎及药物硬化治疗和原位肝移植治疗等。每种治疗方式又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外科治疗中还有不同的有争论的治疗流派[2],目前欧美大的医疗中心对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已基本上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入院后首先经内科治疗及内镜治疗,治疗无效复发出血者根据肝功能分级再选择治疗方式,A级或B级(Child-pugh分级法)建议行不解剖肝门的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DSRS),解剖肝门的手术,如门腔分流术及胃左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应舍异(因不利于以后的肝移植);C级者建议行肝移植,此法亦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得到根治治疗的唯一方法[3](在没有药物治愈肝硬化之前)。但此法费用昂贵,肝源不足,难以推广。等待肝移植患者随时有再次大出血危险,即可予介入治疗既有即时治疗意义,又可为等待肝移植或其他外科治疗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80年代以后微创治疗(内镜、药物、介入治疗)已占全部外科治疗的90%,仅10%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4]。
1.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i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lsystemic shunt,TIPSS)
TIPSS于1991年由德国Richier首次成功地应用于临床,随后这一技术在许多国家得到迅速发展。TIPSS的优点[4][5][6]:①损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致残率低,与其他手术相比,TIPSS属于微创治疗,对机体影响小,与技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3%[7][8]成功率达90%~100%,早期死亡率低于4%中远残废率低于30%。②保持了门静脉血流,维护了肝功能,该技术将肝外门腔分流转移致肝内,既保留II型分流的优点,又有效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同时,肝内分流道又起到了“限制性”分流作用。这就维持了肝脏所需的“肝营养因子”的胰腺血流,使肝功能得到保障,适用于肝功能较差者。③近期疗效十分显著,评价TIPSS近期疗效的主要指标为:门静脉压力降低程度和急症出血是否得以控制。就这两项指标来说,据最新报道,术后门静脉压力降低为1.6~1.8Kpa,对急症出血控制率达97%以上。此外,腹水消失率为70~79.2%,食管静脉曲张基本消失率达30%,减轻率为40%,并且60%患者脾脏缩小率小于一半以上。正因为TIPSS良好的短期疗效,使得其发展迅速,故有人提出可将TIPSS作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的首先方法。TIPSS的缺点:中远期疗效不甚理想。其主要表现是分流道的狭窄和阻塞,据多项研究表明,半年狭窄率为20%~30%,1年为40.5%~55%,2年为50%以上,由此引发的腹水、出血、肝性脑病发病率效高。究其原因,支架的张力高、异物刺激,可能是支架缩短及分流后的高血流速度等引起的假性内膜过度增生所致。目前,临床还缺少有效的预防假性内膜增生的措施,但又有研究表明,术后2年假性内膜增生趋向稳定,可在此时再次介入治疗,一保持分流通畅。Latimer等[9]以作研究,通畅率可达60%以上,并可闭塞侧支血管以增加分流道血流。
TIPSS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该术中远期疗效不理想与适应证选择不当也有一定关系,要充分提高TIPSS的疗效,就必须明确其适应症与禁忌证。TIPSS的适应症主要有:①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TIPSS对该症止血率超过90%;②食管静脉曲张反复出血。研究证实其与内镜硬化法相比,再出血率明显降低,故死亡率更低;③其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和肝功能较差不适于其他手术的患者;④顽固性腹水;⑤Budd-Chian综合征。TIPSS能有效地解除门静脉流出道阻塞,对该综合征有效;⑥肝移植术前准备。TIPSS的禁忌证:①相对禁忌证:败血症、外周型细胞癌、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变、晚期肝性脑病、肝动脉-门静脉瘘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等;②绝对禁忌证:心功能衰歇、肝囊性病、中央型肝细胞癌、器质性肾功能衰歇、肝功能衰歇晚期等。
TIPSS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有关分流对肝功能的损害;②分流到狭窄、阻塞;③中远期疗效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TIPSS有着更加广阔前景。
2.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variceal embolization,PTVE)
PTVE是经皮肤、肝脏穿刺致肝内门静脉分支,选择性地进行胃冠状静脉插管,用栓塞材料闭塞血管,达到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国内关于用此项技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文献很少。PTVE的适应症:①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②既往有出血史,经血管造影或内镜检查有再出血危险的患者;③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血管加压素或垂体后叶素治疗、三腔管气囊压迫等常规治疗失败者;④手术后或内镜硬化剂注射止血治疗后再出血者;⑤不能耐受紧急手术治疗的出血者。禁忌证:①肝功能严重损害;②大量腹水;③有出血倾向;④败血症或肝脓肿;⑤肝血管瘤;⑥门静脉主干狭窄或阻塞、门静脉血栓形成。经PTVE的近期止血率和再出血率均优于药物和三腔气囊压迫止血,再出血率和死亡率优于内镜硬化剂治疗,提共择期手术的慨率也已肯定有学者认为,硬化疗法操作方便,但彻底完成硬化需要长时间,并非所有患者能耐受,而PTVE对于大多数病例仅需要做一次即可,其并发症低于外科手术,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PTVE难度大、成功率低、不能史门静脉压力降低、远期疗效尚成问题、而且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脑血栓因此本法应少用。
3.球囊导管逆行性胃底静脉栓塞术(balloon-0ccluded retrgra transvenus obliteration,B-RTO)
B-RTO采用经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通过门-体侧支或交通支进入门静脉技术,治疗存在较大的脾-胃、胃-肾分流和胃-下腔分流胃静脉曲张患者,手术成功率94.1%~100%,肝性脑病的改善率100%,胃底曲张静脉消失率81.2%~100%。对于无法接受外科分流术、有TIPSS指证或因门静脉阻塞性病变而无法进行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影像学资料显示存在自发性脾-胃或胃-肾分流道的前提下,经自发性脾-胃或胃-肾分流道途径B-RTO具有尤为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适应症:①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以胃底静脉曲张为主者;②既往有出血史,经血管造影或内镜检查有再出血危险者;③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血管加压素或垂体后叶素治疗、三腔气囊压迫等常规内科治疗失败者;④手术后或内镜硬化剂注射止血治疗后再出血者;⑤不能耐受紧急手术治疗的出血者;⑥TIPSS术中同时以球囊闭塞分流道远端后对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进行栓塞,避免栓塞物经自发分流道进入肾静脉造成误栓之虞,可史栓塞更彻底。禁忌证:①肝功能严重损害;②大量腹水;③有出血倾向;④败血症或肝脓肿。疗效评价:Fuluda对43例患者平均随访30.44个月,胃底静脉曲张明显缩小,肝性脑病完全治愈,21例患者术后半年肝功能有所改善,8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加重,1年生存率90.8%,3年生存率87.4%此法可以重复治疗,不仅适用于治疗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对于失代偿气患者亦可实施,可作为治疗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的方法使用。此法全部经过静脉操作,安全可靠,效果令人满意,并发症是术后发热、血尿、栓塞剂进入体循环造成误栓。
4.部分脾栓塞术(paritial spkenic ernbolization,PSE)
脾栓塞取代外科脾切除以来,国内外学者在临床上相继开展了此项介入治疗技术。随着对一有关介入治疗方法学和治疗效果病理生理学研究深入,PSE正在不断趋向完善。
介入治疗适应证:脾栓塞治疗可以作为脾切除手术的替代疗法,也可以用于手术前改善血小板功能低下。根据情况选择行部分或全部栓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出血;儿童脾功能亢进;曲张静脉出血后脾静脉血栓形成;重症地中海贫血需要长期反复输血;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霍奇金病;肝癌或病毒性肝炎;因脾功能亢进血象异常不能进行抗癌药物或免疫治疗;外伤后脾出血;禁忌证:①全身感染、脓毒血症可能在栓塞后引起脾脓肿,是脾动脉栓塞术的绝对禁忌证。②严重肝功能不全伴发黄疸和腹水者栓塞治疗预后差,是治疗的相对禁忌证。此时的低蛋白血症和门静脉高压造成的门静脉至脾静脉逆流均易导致脾脓肿并发症。介入疗法应在内科治疗改善症状后择期进行。③全身衰歇、严重出血倾向和碘过敏反应等不能进行血管造影者。
疗效评价:有学者[5][6]认为PSE不仅可以纠正脾功能亢进;而且由于门静脉的血流量有60%~70%来自脾静脉,故PSE减少了经脾流入门静脉的血流量从而可以部分降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直径和脾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同时,PSE患者术后血白蛋白量较术前明显提高,提示:PSE对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疗效,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PSE术后在减少脾动脉血流量的同时增加肝动脉血共,改善肝组织的营养,另一方面也可以抑制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混乱。
脾栓塞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发热、腹痛、恶心呕吐为常见并发症,一般对症处理;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多减于左侧,与脾栓塞后胸膜反应有关,中等量以下胸腔积液可以自行吸收,大量胸腔积液需穿刺引流;脾脓肿为严重并发证。脾脓肿的发生可能有多种因素,脾动脉栓塞后脾静脉压力降低和脾脏缺血收缩导致脾静脉血流反向流动,造成肠道细菌污染缺血血管床,脾实质的广泛坏死容易使得厌氧性微生物在缺氧失活的组织中生长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此外,并发症的原因还包括患者免疫反应低、由导管或栓塞剂带入外援性细菌等。一旦发生脾脓肿,单纯用静脉内抗生素治疗难以收到疗效,应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脾脓肿引流术是目前治疗脾脓肿较为理想的方法。
综上所述,目前对门静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予各种介入手术治疗方法已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但介入手术并不能改善肝硬化的进程,多数患者最终死于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或肝功能衰歇,其疗效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介入手术仅是外科手术和内镜治疗的补充[10],要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要与临床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临床实验研究,特别是基因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铭庭.门静脉高压症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4.
[2]钱治宇,等.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现状.社区医疗杂志,2008年,第3期:627~629.
[3]王捷,唐启斌.门静脉高压的治疗现状.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年第1期:1-3.
[4]李致意.肝硬化引起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非手术治疗的探讨[J].放射医学,2003,6:36-38.
[5]申麟,蒋忠朴,刑坚强,等.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断流术前、后血液动力的改变及临床意[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972-975.
[6]龚高全,王小林,钱琨,等.门静脉高压病人脾部分栓塞术对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1994,04:193-194.
[7]梁扩寰,李邵伯.门静脉高压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16.
[8]吴性江,黎介寿.充分认识TIPSS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的作用.肝胆外科杂志,2000,8:3.
关键词:绿色医院;绿色医院评价;建筑节能;深圳大学附属医院
Abstract:Shenzhen University affiliated universities hospitals with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13. 50000 square meters, with 800 beds, located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city hospit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the green reflections from the general and single buildin g on two levels. General plane with reasonable function division, clear medical streamline, far near future combined with science, perfect architectural fusion elaborated green hospital macro conception. Single building to stretch the body shape, reasonable room layout, highly characteristic of Humane Care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reen hospital. In short, the green hospital design premis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ex system. Green design of hospital core connotatio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humane care, green hospital design is the ultimate goal: a green hospital evaluation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Keywords:green hospital;green hospital evaluation;building energy saving;Shenzhe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中图分类号:TU2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95-05
1 前言
绿色医院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诠释“绿色医院”的建筑内涵,本文以深圳大学学府医院工程(见图1、图2)为例,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谈一下“绿色医院”的设计思路,愿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与商榷。
应该说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与我国的“绿色医院”的起步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2009年12月中国医院协会就在深圳组织召开了《绿色医院评价标准》的研讨会,并形成初步框架,经过近两年不断修改完善,今年7月正式下发,作为行业标准在医疗设计管理领域使用。目前,中国医院协会及其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绿色医院”工作领导小组,已共同确立了推动“绿色医院”建设的“五年计划”:2010确定为“绿色医院”论证年;2011年是“绿色医院”示范建设年;2012年为“绿色医院”展示年;2014年是“绿色医院”推广年;2015年,作为“绿色医院”验收评审年。我院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参加了深圳大学学府医院工程的国际投标(总建筑面积13.5万m2),并一举中标,在投标过程中,“绿色医院”的设计理念一直是我们构思的源泉与关注点。
2 工程概况
2.1场地现状
基地位于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以北(原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内),规划用地面积89828.24m2。总建筑面积:13.5万m2,住院病床一期800床。二期1300床。
基地周围有规划城市道路,南侧有保留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教学楼和行政楼各一幢,北侧为深圳大学新校区,南侧为长岭皮河,西侧为西丽高尔夫球场,地势呈不规则多边形,且地势平坦,选址符合城市规划和医疗卫生十一五规划(见图3、图4)。
2.2市政配套设施
按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污水排放到学苑大道,基地附近的大学城变电站和塘朗山变电站能为本项目提供更大的用电保障。
项目拥有完善的给排水及电信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可为本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条件。
2.3气象水文资料
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清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2.5℃,极端气温最高38.7℃,最低0.2℃。无霜期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24.3mm,日照2120.5小时。
3 总平面设计思考
3.1新建综合三甲医院医疗功能需求指标的归纳与整理
深圳大学附属学府医院工程,作为新建医院,目前尚无临床医院有关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参考借鉴,指标的确定须结合现状情况及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综合考虑,充分论证后形成。
在设计过程中,详尽地研究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广东省现代化医院评审标准与评价细则》,《综合医院评价标准与细则》,《深圳市绿色医院考评细则》,《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深圳大学附属学府医院可行性研究报告》,投标设计任务书等有关文件,系统地形成了本项目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2、表3、表4)。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中4.01条明确规定:医院建设策划阶段应具有明确的医疗功能需求指标。
分析归纳整理设计指标是设计前期策划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医院今后各系统运行之间是否匹配,医院科室配备及绿色医院是否达标。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深圳大学附属学府医院工程指标体系满足以上要求。
3.2医院未来发展的灵活性
在一期病房楼(800床)西侧安排500床二期病房,最终达到1300床的规模。
在一期病房楼南侧预留二期医技科室发展用地。
门诊予留部分诊室,可灵活满足未来重点学科的发展需求。
基地南侧的保留建筑可为医院的办公科研教学提供使用的灵活性。同时深圳大学各方面的综合资源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功能分区,出入口及流线分析(见图5、图6)。
3.3.1功能分区
1)门诊医技区:门诊医技是综合医院重要的功能科室,由急救急诊、儿科、妇产科、内,外科,病理、化验、血库、影像中心、洁净中心手术室、ICU、洁净中心配药,中心消毒供应室等组成。
2)感染区;在门诊医技楼西南角结合城市主导风向布置感染科,设单独出入口,解决交叉感染问题,满足医学流程的要求。
3)病房区:平面布局采用两个护理单元的模式,一期共布置病床800床,二期共布置病床500床,
4)行政办公科研区: 南侧的原保留办公楼、教学楼形成了统一协调的办公科研功能区。
5)后勤保障及院内生活区:院内生活、后勤保障系统位于病房楼北侧,满足主导风向的要求的同时,能源中心靠近主医院区,节省管道及投资。
3.3.2出入口及流线分析(见图7):
1) 医院主入口放在基地东侧,单独设急诊急救,儿科及探视入口,北侧设后勤及污物出入口。
2)合理解决地面、地下交通、行车、景观等问题,地下车库出入口设计合理,解决人车分流。
3)急救急诊流线:由医院主出入口通过东侧广场进入一层急诊急救大厅。
4)门诊流线:由医院主出入口直接进入门诊大厅。
5)探视流线:在东侧广场通过探视广场进入。
6)供应流线:由后勤供应入口从基地西北侧进入。
7)感染科流线:在门诊医技楼西南侧单独设感染科出入口。
3.4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
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基地开挖量,完善地上绿化环境,实现节地节能目标。《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应至少有20%的建筑面积地下布置。(本工程总建筑面积13.5万m2,地下室面积3万m2。)
地下室布置人防,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等。
放射医学及核医学的地下布置,有利于防护,降低工程造价。
将3000m2城市公交站场布置在基地东北角。
3.5教学医院的思考
充分发挥深圳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优势,提高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形成特色重点学科。
门诊诊室面积比国家标准略大,可以满足实习生的要求。
门诊医技病房均设置一定数量的示教室,满足教学要求。
3.6场地选址及原有建筑的利用
根据《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测报告》,场地内未现断裂构造带及不良地址作用,工程地质稳定和水文条件良好,适合进行一般基本建设,消除了基地的安全隐患。
基地目有原教学楼及行政楼各一栋,建筑面积分别为5284.03 m2及4498.34 m2。在深化设计中将其进行改造,满足三甲医院教学办公及科研的要求(见图8)。
3.7基地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好坏对病员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考如下:
1)利用“梭形医院街”解决门诊交通空间的通风采光要求,使病人和医生有一个舒适的医疗就诊环境(见图9)。
2)基地西侧的西丽高尔夫球场及南侧滨河绿地形成医院周围重要的绿化景观,病房拥有良好的朝向,推窗见绿,给患者带来愉悦心情。
3)利用树木、灌木和草地为部分硬质地面和不透水路面提供遮阳,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防止休闲环境过热,提高室外微环境的舒适性。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吸滞道路尘土,隔离城市道路噪音污染,降低入口处风速,为建筑入口创造较好的小环境。
4)局部设屋顶花园,种植绿色植物,组织休闲空间,弥补用地紧张带来的地面绿化的不足,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休闲场所(见图10)。
5)渗透路面铺装:尽量减少不透水路面的比例,增加渗透路面面积。在地面临时停车场、人行道等部位全部采用透水砖和植草砖以提高路面的透水和蓄水性能,保证每平方米每分钟渗透雨水量250kg,缓解室外微环境的热岛效应。
6)雾化降温技术:在较为集中的户外休闲场所采用雾化降温技术,通过雾化水滴的被动蒸发冷却效应降低环境空间温度,改善户外休闲场所的热环境。(如世博会期间各馆使用的雾化降温技术)
7)水体冷却技术:结合景观和规划设计要求,充分利用河道、水景和喷泉等水体降低环境的热岛强度,提高室外环境的舒适性。
8)自然通风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医院的整体规划方案,通过建筑物、水体和绿化路面的合理布局改善区域的风环境,引导夏季自然通风降低微环境的热岛强度。
4 建筑单体的设计思考
4.1门诊医技楼设计特点(见图11)
4.1.1 “梭形”医院街与S形架空廊架(见图9、图11)
1) “梭形”医院街将门诊、医技、病房各功能科室有机联系起来,各科室位置一目了然,且为独立尽端,互不干扰,便于管理。
2)“梭形”医院街把内部景观、交通、候诊、分层、挂号收费、超市、商务中心等公共活动完美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室内空间景观,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医疗就医环境。
3)“梭形”医院街与S形架空廊架之间形成医疗区的“绿肺”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其室内外空间的交融,符合南方建筑的特点。
4)“梭形”医院街作为主干,将东西两侧门诊功能模块空间联系起来,动静分离,符合现代医学建筑设计特征。
5)主要医疗区利用“S”形架空廊架沿东侧城市道路展开与主入口广场形成良好的城市街景界面,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4.1.2门诊功能模块与内庭院(见图12)
1) 门诊的“模块化”设计:门诊单元之间以绿化庭院相隔;一次候诊区与“梭形”医院街相连,避免穿越科室。
2) 门诊单元之间的内庭院绿化为医生及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4.1.3门诊医技交通核思考
1) 八部医梯及20部自动扶梯形成门诊医技交通核,解决1-4层门诊医技科室的垂直交通。
2) 污物交通核:在东北角,西北角结合污物出口设污物交通核,由污物电梯(兼消防电梯 )及防烟楼梯间组成,由此将污物送出。
4.2病房楼设计特点
4.2.1 病房交通核(见图13)
由9部医梯,两部医生专用电梯及两部专用提升机组成。患者交通核与医生交通核分开设置解决医患人流交叉问题。交通核均有直接的通风采光条件。
4.2.2病房标准护理单元的布置(见图14)。
1)每层为两个护理单元,每个单元40床,总床位数:800床。所有病房均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
2) 配备完善的医疗附属用房,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3) 护士站居中布置,护理路线短捷,大大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4) 两个医生办公区既相对分离又联系紧密,为同一个科室两个病区的医护交流及管理带来方便。
4.2.3中心洁净手术室与ICU
1) 手术室,ICU同层布置,有利于患者治疗的快捷,安全,两者之间有内部通道相,严格划分洁污区域,将医生流线,污物流线,患者流线分开,做到分区明确,洁污分流。
2) 手术室与病理、血库、中心供应室具有良好的垂直关联,路线简洁,减少中途污染。
3) 手术洁净区域设手术附属用房,如无菌库,一次性物品库、药品库及刷手间等,两侧开门,减少护士工作距离。
4) 手术区内设专用洁梯(从中心供应室来)解决洁污分流问题。
5) 污物走廊与病房楼的污物电梯有方便的联系,有助于手术污物的送出。
5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思考
5.1屋面节能设计:建筑屋面采用广东省建设厅推荐的节能标准构造技术做法-SGK屋面防水型隔热板,该屋面具有重量轻、自防水、可上人、隔热效果好的优点。采用佛甲草种植隔热屋面技术对建筑屋面进行绿化,通过蒸发冷却有效提高屋面的隔热性能。
5.2墙体节能设计: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护结构,A级酚醛泡沫塑料板作为保温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保温、隔热、隔声、防火性能,综合性能优异,价格低廉,应用较为广泛。酚醛泡沫塑料阻燃、低烟、无融化、无滴落,耐腐蚀,抗老化,是符合新防火标准的较为理想的保温材料。
关键词:亮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漆酶;液体发酵;固体发酵
中图分类号:TQ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6-1410-05
漆酶(Laccase,EC1.10.3.2)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与抗坏血酸氧化酶、血浆铜蓝蛋白和胞外胆红素氧化酶同属于铜蓝氧化酶(Blue multicupper oxidase)家族[1,2]。1883年,日本学者吉田(Yoshida)[3]首次从日本漆树(Rhus verniciflua)树汁中发现了一种可以使树漆迅速氧化、硬化的酶;1894年,这种酶被分离纯化,并被命名为漆酶[4]。多年来的研究证明,漆酶在自然界中分布于多种植物、真菌、少数昆虫和细菌中,尤其在白腐真菌系统中分布更为广泛,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漆酶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巨大的生物利用潜能,如纸浆的去木质化、染料脱色、废水脱毒、食品加工和制药等[5]。
亮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又名假蜜环菌,因由柳树发光朽木分离出菌种,菌丝体在暗处有荧光,故称亮菌[6]。亮菌中含有亮菌甲素、乙素、丙素、氨基酸、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民间用亮菌治疗胆囊炎和传染性肝炎有显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亮菌具有醒酒[7]、保肝[8]、防辐射[9]、增强免疫[10]和抗肿瘤[11]等多种功效。为此,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漆酶酶活为检测指标,对亮菌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产漆酶的条件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种 亮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菌种由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培养保存于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室。
1.1.2 主要试剂 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购自美国Sigma公司,愈创木酚购自上海晶纯试剂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1.3 仪器与设备 TU-1810S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购自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Biofuge Stratos冷冻离心机购自德国贺利氏公司,PHS-3C型pH计购自上海精科仪器有限公司,BCM-1000型生物净化工作台购自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SPX智能型生化培养箱购自宁波江南仪器厂,BS124S型电子天平购自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2型恒温水浴锅购自国华电器有限公司,BSD-226SK型冰箱购自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1.1.4 培养基 综合PDA固体培养基(%):葡萄糖2.0、琼脂粉1.8、土豆汁20、MgSO4・7H2O 0.15、KH2PO4 0.3、VB1 0.005;液体种子培养基(1 L):葡萄糖20 g、蛋白胨15 g、KH2PO4 5 g、MgSO4・7H2O 1 g、(NH4)2SO4 5 g、玉米粉20 g、pH 6.0;液体发酵正交试验培养基(1 L)[12]:小分子碳源、高分子碳源、无机氮源、有机氮源、CaCl2 1 g、KH2PO4 3 g、MgSO4 1 g、VB1 0.05 g、吐温-80 0.5 mL、微量元素8 mL、pH 6.0;液体发酵培养基微量元素(1L):MnSO4・2H2O 0.5 g、NaCl 1 g、FeSO4・7H2O 0.1 g、ZnSO4・7H2O 0.1 g、CuSO4・5H2O 0.1 g、H3BO3 0.01 g;固体发酵正交试验培养基(%):葡萄糖、碳源、氮源、水、(NH4)2SO4 0.5、CuSO4 0.03、CaCl2 0.47、KH2PO4 0.5、MgSO4 0.2、 VB1 0.005、pH 6.0。
1.2 方法
1.2.1 培养方法
1)斜面及平皿菌种培养。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斜面和平皿培养基,于26 ℃避光培养7 d,于4 ℃冰箱保存,备用。
2)种子液培养条件。250 mL三角瓶装100 mL种子液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用打孔器(直径0.5 cm)量取2块平皿培养基的菌丝块接种至种子液中,置于27 ℃摇床以120 r/min避光培养7 d。
3)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将种子液按6%的体积比转接,培养条件除试验特定其余均与种子液培养条件相同,所有试验均重复3次。
4)固体发酵正交试验培养条件。将种子液按一定的体积质量比转接,在试验条件下避光静置30 d。
1.2.2 粗酶液的制备
1)液体发酵酶液的制备。从液体培养的第8天开始,每天定时取样2 mL,在4 ℃、8 000 r/min下离心10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2)固体培养基酶液的制备。将固体培养基按质量比1∶1加入去离子水、捣碎培养料并搅拌均匀,放置于4 ℃冰箱中浸泡24 h,用八层纱布过滤,然后将滤液于4 ℃、8 000 r/min下离心10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于4 ℃冰箱保存备用。
1.2.3 漆酶酶活的测定 4 mL反应体系中含0.5 mmol/L的ABTS(反应底物)、0.1 mol/L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 4.0)、1 mL稀释的粗酶液,于35 ℃反应5 min,在波长420 nm处测吸光度,取吸光度变化的线性部分。酶活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 μmol ABTS氧化所需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单位,单位为U。酶活=OD420 nm×稀释倍数×4 mL×106/(1 mL×t×ε×1 cm)(ε为消光系数,ε=3.6×104 cm/(L・mol)。
1.2.4 亮菌产漆酶的液体发酵工艺
1)不同培养基组合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对不同碳源和氮源组合进行L16(45)正交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1,培养完成后测定亮菌漆酶酶活,分析不同培养基组合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
2)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在上一步试验得到的最优培养基组合基础上对培养基不同浓度进行L16(45)正交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2。发酵完成后测漆酶酶活,分析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
3)不同培养条件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在优化培养基前提下分别对装液量、接种量、菌龄和培养时间进行L9(34)正交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3。发酵结束后测漆酶酶活,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
4)不同诱导剂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在以上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进行亮菌产漆酶诱导试验。试验设计4组,分别加入0.5 mmol/L愈创木酚、0.5 mmol/L吐温-80、0.5 mmol/L苯酚、0.2 g/L CuSO4作诱导产漆酶试验,平行试验3组,分析不同诱导剂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
1.2.5 亮菌产漆酶固体发酵正交试验 选择葡萄糖浓度、稻草∶麦麸(m/m,下同)、温度、含水量、接种量5个因素进行L16(45)正交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4。发酵完成后测定漆酶酶活,分析不同培养基及发酵条件对亮菌固体发酵产漆酶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亮菌产漆酶液体发酵结果
2.1.1 不同培养基组合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 碳源和氮源是影响亮菌菌丝生长和代谢的重要因素,也是合成漆酶的重要原料。试验分别以小分子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高分子碳源淀粉、玉米粉、麦麸,无机氮源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有机氮源酵母浸膏、蛋白胨、黄豆粉组合为不同碳源和氮源,测定不同培养基组合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试验取第10天发酵液的酶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差为有机氮源无机氮源小分子碳源高分子碳源,有机氮源是影响亮菌漆酶酶活的关键因素,其他3个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由图1可知,该菌发酵产漆酶的最适条件组合为A1B1C1D1,即最适小分子碳源为葡萄糖,最适高分子碳源为淀粉,最适有机氮源为酵母浸膏,最适无机氮源为硫酸铵,该条件下产生的漆酶酶活为2.05 U/mL,较其他酶活不足1 U/mL的状况有显著提高。
2.1.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 在上一步试验得到的最优培养基组合基础上对培养基不同浓度进行正交试验,并取第10天酶液酶活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极差为酵母浸膏浓度硫酸铵浓度>葡萄糖浓度>淀粉浓度,酵母浸膏浓度是影响亮菌产漆酶的关键因素。由图2可知,亮菌漆酶酶活最高的浓度组合是A2B2C2D2或A2B4C2D2,进行补充试验比较,结果表明A2B2C2D2组合酶活较高,即在浓度组合葡萄糖5 g/L、淀粉15 g/L、硫酸铵2 g/L、酵母浸膏15 g/L下,亮菌漆酶酶活达4.97 U/mL。
2.1.3 不同培养条件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 在优化培养基的前提下分别对装液量、接种量、菌龄和培养时间进行正交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极差为菌龄接种量培养时间装液量,菌龄是影响亮菌产漆酶最重要的因素。由图3可知,亮菌液体发酵产漆酶的最优条件组合是A2B2C2D2,对该组合进行补充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是亮菌产漆酶的最优条件组合,即在装液量75 mL、接种量6%、菌龄7 d、培养时间10 d的条件下,亮菌漆酶酶活最优,达5.35 U/mL。
2.1.4 不同诱导剂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 在前面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进行亮菌产漆酶诱导试验,以未添加诱导物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以愈创木酚为诱导剂时,酶活提高到1.480倍,吐温-80和CuSO4组几乎未变,苯酚组酶活相对减弱。总体上,诱导剂的加入使亮菌产漆酶并未大幅度地提高。
2.1.5 4次试验结果的比较 将亮菌液体发酵优化试验依次表示为试验1、试验2、试验3、试验4,并对各步最优漆酶酶活进行比较,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漆酶酶活随着发酵条件的改善逐步提高,但最高酶活仍不理想。
2.2 亮菌产漆酶固体发酵正交试验结果
选择葡萄糖浓度、稻草∶麦麸、温度、含水量、接种量5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极差由大到小为稻草∶麦麸接种量含水量葡萄糖浓度温度,稻草∶麦麸是影响亮菌产漆酶的重要因素。由图5可知,最佳组合是A3B4C3D3E3。对该组合进行补充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是最优发酵产漆酶组合,即葡萄糖浓度0.6%、稻草∶麦麸3∶7、温度27 ℃、含水量65%、接种量11 mL/100 g,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亮菌漆酶酶活可达3 496.7 U/g,比其他组合的最好酶活高出约1.7倍。
3 讨论
真菌发酵筛选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方法很多,如单因素试验、均匀试验、正交设计等。由于本试验亮菌发酵产漆酶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因素多,因素间的组合比较复杂,利用正交设计“均匀分散性和整齐可比性”的优点,可以更准确高效地筛选出最优发酵因素和组合。
3.1 漆酶的亮菌液体发酵生产
微生物培养基碳氮源一般由小分子碳源、高分子碳源、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组成,因此将这4部分分别作为影响因素,既考虑到了单个碳源和氮源的影响,又考虑到了这4个因素之间不同组合的影响,可使得到的优化培养基营养更为均衡,更有利于菌种的生长代谢。其次,在最优培养基组合基础上依次进行培养基浓度、培养条件正交试验,并进一步做了漆酶诱导试验。
结果发现优化后亮菌漆酶酶活虽然有提高,但提高幅度很小,液体发酵所产漆酶的最高酶活只有7.92 U/mL,其原因可能是:①该菌本身在液体状况下不具备良好的产漆酶的能力;②选择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不适宜,尤其表现在碳氮源的组合上。菌株发酵碳氮源选择具有强大的广泛性,本试验选择的碳氮源只局限在其中的几种,可能这几种都不是亮菌具有良好液体发酵产漆酶能力的原料,因此还需要不断尝试;③碳氮比例不合适。虽然这几种培养基菌体长势不错,但是菌体在生长阶段和代谢产物产生时期所需的碳氮比往往不一样,因此,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④漆酶有两种,一种是可诱导型漆酶,一种是组成型漆酶。在担子菌中,细胞外组成型漆酶的生产量是很低的。但是各种与木质素或木质素衍生物相关的芳香烃类和酚类化合物以及重金属都可以显著地提高漆酶的产量[5],此试验只选了愈创木酚、吐温-80、苯酚、CuSO4作为诱导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应加大诱导剂试验范围。
3.2 亮菌液体和固体发酵产漆酶能力的比较
以稻草、麦麸为主料优化亮菌固体发酵产漆酶培养条件后,亮菌漆酶酶活达3 496.7 U/g,以其为标准数值计算固体发酵每克干料产漆酶酶活和每克干料每天产漆酶酶活。结果表明,每天每克干料的产酶效率为492.89 U/g。以同样的方式计算亮菌液体发酵每克干料的酶活和每克干料的产酶效率,结果表明,每天每克干料的产酶效率为15.6 U/g,固体发酵的产酶效率是液体发酵产酶效率的31.6倍。本实验室曾以麦麸∶豆饼粉为8∶2进行培养,亮菌产漆酶酶活可达20 000 U/g左右,产酶效率更高[13]。综合培养料的价格等因素,液体发酵成本较高。试验结果表明固体发酵更适合亮菌产漆酶。
参考文献:
[1] HOEGGER P J,KILARU S,JAMES T Y,et al. Phylogenetic comparis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accase and related multicopper protein sequences[J]. FEBS Journal,2006,273(10):2308-2326.
[2] NAKAMURA K,GO N. Function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multicopper blue proteins[J]. Cell Mol Life Sci,2005,62(18):2050-2066.
[3] YOSHIDA H. Chemistry of lacquer (Urushi)[J]. J Chem Soc,1883,43:472-486.
[4] STRONG P J,CLAUS H. Laccase:A review of its past and its future in bioremediation [J].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41(4):373-434.
[5] 李慧蓉.白腐真菌生物学和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0-59.
[6] 徐锦堂.中国药用真菌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720-722.
[7] 凌庆枝,袁怀波,王妮娜,等. 亮菌固态和液体发酵多糖及其醒酒作用研究[J]. 食品科学,2008,29(5):324-326.
[8] 赵戈清. 亮菌多糖对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的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学,2006.
[9] 马金宝,沈业寿,李 峰,等.亮菌多糖-1b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8,27(6):38-40.
[10] 李 峰,沈业寿,马金宝,等. 亮菌多糖ATPS-2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4):2645-2648.
[11] 沈业寿,郑 媛. 亮菌多糖抗小鼠辐射损伤作用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4):340-342.